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种植业范文

农业种植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种植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种植业

第1篇:农业种植业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农业种植业;农业推广

在农村种植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一直是农业种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推广是其重要手段之一,加大农业推广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农业种植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推广的目的主要是引进新型农业技术,通过推广工作来指导农民使用良好的生产方法,培养农民的知识和技能,培育新型农民,改变其原来的传统观念,为实现繁荣农村做贡献。

1农业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推广是当下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手段,能提高农民收入,积极地促进农村建设,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农业推广能够将农业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的现实生产力,对农村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我国最早的发展就是依靠农业,将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撑,是一项战略性任务。目前,现代农业是集约型、市场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农业,通过引入科研成果来解决农业问题,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较薄弱,因此必须通过农业推广来促进农业发展,将农业转为现代化技术,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1]。

1.2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想要发展,想要有效处理“三农”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农业推广力度来解决,农业推广能够使农民更深刻地认识农业技术,进而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

2农业推广在提升农业种植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农业,农业水平是保障农村生活质量的标准,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发展农业技术。但是,在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2.1农民对农业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进步

农民的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易更改,习惯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缺少科学的农业作业流程,导致农业种植业效率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低。

2.2农民对农业知识掌握不深刻,文化素质落后农业发展

同样也离不开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由于农民的专业技术相对比较薄弱,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都是自己总结经验,缺少科学数据的支撑,科技服务水平不高,导致农业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2.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龙头企业少、规模小,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少紧密联系,合作组织不规范,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的发展较为薄弱。同时,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导致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人均年收入比重相对其他产业较低。

3促使农业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策略

农业发展与农民的幸福生活紧密相关,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改善不良影响,完善农业建设的相关策略,以农业推广为基础,提升农业种植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从而加快农业的持续发展。

3.1创新农业推广理念和农业推广机制

农业种植业的发展中农业推广极为重要,要推广农业技术的深度与广度,农业推广要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订适合的探索措施,不断完善相关的理念和机制,将农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给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加快农业的发展。

3.2培养农民的知识素养,增强文化内涵和知识理念的运用

农民是农业种植业的引领者,要培养先进的农业队伍,大力开展农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加强农业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和操作技能,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加强农业建设[2]。

3.3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第一,扎实基础,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调整规划农产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的生产方式,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做好招商工作,以一个企业带动一系列企业的发展,认真落实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引进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3.4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我国应大力实施科学农业技术,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业的信息体系,切实做好灾害预防工作,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第2篇:农业种植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特色农业

红城镇有农业人口2.5万人,并于2018年全部脱贫摘帽。红城镇有耕地27.99km2,其中浇地1226hm2,山旱地1573hm2,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山。近年来,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优化种植业结构,形成林、果、菜、粮、药、草相融合的综合种植结构,红城镇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体建设、种植大户土地流转、引进试验草红花、甜叶菊、青蒿、、枸杞等中药材新品种等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的稳步推进,红城镇农业将迎来新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实现提供可靠支撑。

1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1平衡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

对农产品市场的健康、良好发展而言,平衡农产品的供需关系至关重要,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户经济效益的提升。而积极推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实际上就需要以市场供需关系为重要依据,围绕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地方农业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整策略,进而很好地平衡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市场需求往往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同时容易引发大量农产品囤积的问题。

1.2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社会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的农业发展也要以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为关键。而推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不仅能因地制宜地优化地方农业发展,还能对先进科技进行充分利用,更能合理规划绿色农产品的种植生产方案,从多个维度为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升注入活力。在现代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做好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更是能够更好地针对消费者需求有方向、有目的地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1]。

1.3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是必然方向和趋势。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方面,如大规模生产、机械化种植、产业链条构建等,种植业结构调整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根据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合理调整相应的种植业结构,能够切实优化产业结构,配合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可以切实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

2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常见问题

2.1思想认知不到位

虽然种植业结构调整极为重要,但是依旧有不少农户对此缺乏正确认知,甚至有大量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对此缺乏重视,导致相应的结构调整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在思想认知不到位的情况下,种植业结构调整很容易陷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情况,各种政策、法律往往难以落到实处,相应的调整效果也难以令人完全满意。

2.2组织与资金支持不够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项规模巨大、周期长远的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主体、层面,需要安全的组织结构以及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支持。但是目前基层农业建设体系尚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够完善,相应的权责体系有所缺陷,并不利于基层种植业结构的有效改革。与此同时,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也较为常见。一方面,基层政府的财政资金较为有限,能用于支持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广大农户往往缺乏足够资金,更是难以提供足够资金配合种植业结构调整。组织与资金两方面的支持不到位,直接影响和限制了相应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良好开展。

2.3技术力量薄弱

要想有效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除了从整体上做好相应的规划之外,还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不管是先进的农业种植生产技术,还是各种先进的农业设备设施乃至物联网技术等,均是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和保障。但是农户往往文化水平较低,对先进生产技术的掌握不足,再加上资金、政策、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基层农业的科技兴农实践面临着一定阻碍。

2.4科学决策水平偏低

进行科学决策是推动种植业结构有效、良好转型的关键。但是目前基层农业发展中的科学决策水平往往较低。首先,缺乏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部分基层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往往是基于短期效益的考量,而且缺乏对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关注,导致相应的决策水平较低。其次,信息更新与掌握不到位。种植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信息作为支撑,但是由于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不到位、信息共享体系不健全,导致相应的决策往往缺乏足够信息支持[2]。最后,忽视特色发展。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保障实际调整效果的一大要点。但是基层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的制定往往存在照搬其他地区决策的情况,并不能有效构建特色种植业。

3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

3.1全面加强基层思想认知引导

只有切实强化基层所有人员的正确认知,才能为农业种植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奠定基础。一方面,面向广大农户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相关的思想引领和认知教育工作,拓展包含广播、电视、文件、会议、新媒体等在内的各种宣传渠道,促使农户更新认知并积极配合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关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面向基层干部以及各岗位人员,则需要落实思想认知教育和责任体系构建相结合的基础工作,促使基层人员重视种植业结构调整并积极落实相关工作。

3.2综合完善保障机制

基层种植业结构调整需要多维度的有力保障,方能在实践中保障相关工作有序、良好落实。首先,健全基层组织结构体系。种植业结构调整涉及到多方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农户、农村合作社等。只有在多方主体的良好协作之下,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关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与落实,切实避免浪费大量资源、职能冲突、多方矛盾等问题。对相应的组织结构体系加以健全,形成多方主体共同协作的良好局面,并对具体的权责进行合理、明确划分,在良好权责体系的支撑下保障种植业结构的切实调整。其次,强化政策保障。政策对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导向和保障作用。地方政府需要以国家政策为基础,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与扶持政策,以合适的政策指导相应的项目建设与工作开展,同时吸引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及配合,有效保障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良好落实。最后,强化资金保障。坚持践行专款专用原则,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建设相应的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体系,合理调整财政资金配置、使用与管理策略,同时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尽可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建设之中,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强资金管理,既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也要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的有效落实,并推动资金使用效率的切实提升,从而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金保障种植业结构的可靠调整[3]。

3.3积极推动科技兴农发展

科技兴农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有着积极作用。一方面,科技兴农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种植作物在面积、产量方面的快速增长,以免产业结构调整造成长时间的农业种植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科技兴农能够保障农作物种植生产质量,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阻碍和难题进行有效应对和处理,避免出现因质量水平较低而影响地方农业正常发展的情况。科技兴农既要对传统农业的“家养鸡,村跑猪,人耕种,牛拉犁,粪便发酵肥”的低产低效益模式进行变革,也要对“滥用工业化尿素、化肥以及农药”的环境不友好模式加以改变,围绕科技、生态、环保探索绿色化、现代化农业发展路径。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科技兴农发展方案,在明确地方农业优势的前提下加强农业技术基础建设和应用,加强农业种植产业示范园建设,大力建设农业设施,做好农机与农技推广工作,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农业企业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无土栽培、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智慧农业等探索可行的科技兴农路径。

3.4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

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不但可以为种植业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支持,也能全面深化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等的综合分析,进而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必要依据。地方政府需要以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合理制定相应的建设发展规划,同时从软硬件层面强化创造良好条件,并落实一体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合理选择农业种植ERP管理软件,深化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地方种植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种植一条龙管理。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整合,通过多种平台及时向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户等提供优质信息,为相应的农业种植生产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通过一体化平台实现种植生产的运营管理、质量控制管理、成本管理、计划管理、安全及质量追溯的集中化处理,大幅提升种植生产的管理水平,在降低时间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动态化地联系农产品市场与农业种植生产。而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果园管理和蔬菜大棚管理等方面,不仅能够对种植生产环境的有效采集与实时监控,还能实现对大棚环境的动态化、智能化调整,构建可靠的防盗报警系统,切实推动果园种植与蔬菜大棚种植水平的综合提升,并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带来更为可靠的支持。借助现代化大棚进行绿色蔬菜栽培种植,能够构建集温度控制、灌溉控制、施肥控制、虫害控制、精密智能化除草、远程控制、绿色蔬菜全程信息化管理、蔬菜生长环境预测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而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从种植生产的质量、效益出发,切实推动相应调整活动的顺利实施,减轻种植生产问题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阻碍。

3.5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既是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体现,也是充分发挥地方农业优势以及契合市场需求的结果。地方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地域性、商品性、经济高效性、市场需求的易变性与局限性等因素,合理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及方案,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在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真正做到提高农民收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特色农业的发展通常可围绕观光休闲农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林果业、特色种植业、坝子农业、立体农业、基塘农业、灌溉农业等展开,具体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与创新。在明确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地方政府需要强化导向与管理,认真规划,增加投入,大力应用科技的力量,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土地使用特权流转,树立品牌,全方位推动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进而为种植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提供支撑及保障。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层面看,种植反季节蔬菜、种植特种蔬菜、发展特种粮食、打造特色林果品牌、依靠农业种植发展特色加工业、发展农家乐、建设生态旅游体系、打造梨花节等特色节日等,均是能够凸显地方农业特色并推动种植业结构良好调整的可行措施。

3.6拓展并完善产业链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层面,往往需要健全的产业链作为支撑。针对目前种植产业链普遍存在的上游种业分散、中游种植小农占主导、行业集中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体系不健全、品牌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积极推动产业链的持续拓展与逐步完善,采取各种措施打造覆盖面广、合理衔接上中下游、产品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大的产业体系,促进种植业产业化发展并提高相应的经济效益,进而更好地实现种植业结构调整。

4结束语

综上可知,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是新时期背景下农业发展的一大重心。在坚持贯彻因地制宜这一原则的前提下,从整体上对地方农业种植业结构现状进行准确把握,弄清楚相应的结构调整与转型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而针对性进行合理规划,构建科学可行的实践方案,采取各种措施强化保障,逐步推动种植业结构的有效、良好调整。

参考文献

[1]马玉林,聂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与措施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30):118-119.

[2]陈义霞.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8):146.

第3篇:农业种植业范文

一、发展政策性农业种植险的重要意义

1.发展农业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农业是受自然制约因素较多的高风险产业,建设现代农业更需要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作后盾。现代农业主要是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逐步使农业从全自然农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提高人类规避和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论是在农业土壤改良,良种研究、农业科技运用等方面,还是在发展农业环保、生态农业等方面,还必须依靠农业保险,特别是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障与支持。

2.发展农业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保障。通过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发展农业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质群体,弱质群体更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与发展。在农民农业生产如种养殖业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规避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确保农民收入实现和收入增加。

4.发展农业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实现我国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农村是关键,国家在实现农村小康社会中除加大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农村小城镇建设及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等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外,农业保险将在实现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发挥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

二、政策性农业种植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保险意识不强。一是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农户对农业保险感到生疏,对种植业保险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旱灾的认识层面上,因而不能自觉地通过保险来防范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二是存在侥幸心理。部分农户认为当地的地理条件比较优越,旱灾的风险不大,买农业保险的必要性不高,认为交了保费如果没有灾害发生,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支出,使农民不愿意参保。三是农民收入不高。目前,我国部分农民收入还比较低,大多是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模式,年收入仅用于生产、生活及教育子女等方面开支,没有资金用于种植业保险方面的开支,加之农民投保难度大。

2.农业保险机构难度加大。一是成本大。农业保险应该是针对某一行业,在大范围内长期开展,针对一家一户的农业保险是没有出路的。但从目前看,我国农业多是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农户土地比较分散,开展业务不便,让保险公司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势必造成成本加大。二是查勘难。农业灾害发生后,受灾害程度大小、受灾面积、灾害发生次数等因素影响,保险公司查勘难度加大,由于没有较专业的仲裁部门,在查勘和理赔上保险公司和农户很难达成一致,往往是农户要求较高,保险公司堪赔定损低,容易产生纠纷。三是赔率高。农业灾害危害面广,成灾率高,一旦成灾,风险损失率提高,农业保险机构赔付率加大,无法获得经济效益,经营积极性下降。

3.缺乏政府必要的支持和立法保障。一是对投农户支持力度不足。二是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工作的随意性很大,农民对农业生产保险认识上有误区,影响了农民参保积极性。三是政府的财力有限,只能采取其他的一些政策来扶持农业保险,无力向农业保险提供特殊的资助和补贴。

三、对完善农业种植险机制的几点建议

1.强化农业保险立法,有效规范农业保险发展。法制建设是农业保险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制定了农业保险的法律规范,农业保险才能依法经营。因此,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构建统一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通过立法,对农业保险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等作出明确规定,以法律形式规范农业保险,明确农业保险在稳定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及各级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和职能,将整个农业保险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农业保险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强化政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保险意识。把推广普及农业保险知识当成“三下乡”等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泛宣传,大力营造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工作氛围,让农民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定义和意义,了解农险的基本知识和参加农险必要性。让农民知道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由保险机构经营,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因遭受特定自然灾害、事故或者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并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的保险活动,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保险、理解保险,自觉地通过保险来防范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

3.强化政府支持力度,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积极利用财政政策,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给予保费补贴,降低农户保费比例,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及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同时,将农业保险补贴列入中央财政预算,通过建立国家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应对农业巨灾可能对农业保险体系造成的毁灭性打击,让更多的农户从中受益。二是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农业、财政等部门要协调配合,统筹规划,统一协调规避农业风险,增强做好农业保险工作的责任感,转变服务方向,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水平,保障农业保险健康稳定发展,保证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顺利建立和实施。

第4篇:农业种植业范文

1.1地理条件恶劣很多农户对核桃种植技术不是很了解

核桃种植地区土壤的要求达不到核桃生长的正常需求。加之很多土壤湿度不合适,也是影响核桃能否正常生长的因素之一。核桃本身对生长地区的地势地貌有一定要求,一般来说,地势低洼的地方会使核桃遭受冻害,造成来年缺苗现象,影响核桃整体收成。

1.2管理不当由于人工疏忽

会使得核桃很多品种混合在一起,树苗品种繁杂,导致长势不一。由于是人工劳作容易造成核桃株间距不统一。品种混乱、长势不齐、挂果难匀、株间距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核桃的正常收成。除此之外,核桃也会受到很多病毒、虫害等影响,有些可能会直接破坏植株,使核桃苗过早死亡。另外,核桃的生长还需要定期对其进行修剪,但是如果对修剪枝叶的时机把握不好,会影响核桃树的开花结果。

2改善核桃种植业技术的措施

2.1改良所生长的地理条件对于很多土地贫瘠

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方,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改良土壤,以确保核桃树的正常生长所需。同时,对于冻害的危害应该提前做好防冻害准备,例如,可以在核桃树林的风口处设置挡风的秸秆或者临时性的土坯墙进行防御,以免核桃树受到强风的吹袭而受灾惨重。尤其要注意的是,冬季下雪天,要及时扫除核桃树林的积雪,以免受到冻害的侵袭。

2.2加强人工对核桃种植业的管理

杂草会吸收核桃树本身应得的养分,而阻碍了核桃树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能量补给。所以,对杂草的清除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定期对核桃树林中的杂草进行清除,保证肥料的供给能顺畅无阻的到达核桃树。另外,可以不定时对植物进行松土,避免土壤板结而影响肥料、水源的吸收。很多核桃品种良莠不齐,因此,对核桃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不同的核桃品种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种植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考虑到每个种植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土壤地形选择不同的核桃品种,帮助每个地区的核桃种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由于核桃的生长对于修剪时间、技巧等要求相对较严格,要把握好合适的时机对核桃进行修剪。一年中最合适修剪的时间段是秋分,修剪量不宜过大,以幼苗以及成苗之间互不妨碍,可以自由地生长为宜。应该剪掉干枯枝、病虫枝叶,以加快长出新的幼芽。涂白对幼苗的生长也是有帮助的,可以防止害虫的破坏,避免遭受腐烂病、牲畜啃咬等损害。做好核桃树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核桃种植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核桃在生长期间会遭受到很多害虫的危害,像金龟子、木蠹蛾、根腐病、黑斑病等。尤其是早春发芽的时候更要及时消灭害虫,防止影响到幼苗生长。因此,一定要加强监督控制管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将危害减到最低。而且要配合浇水施肥、修剪枝叶等,从源头上来防治病虫害。

2.3对核桃种植人员进行相应的农业技术培训

必须根据核桃生长特性、所种植区域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种植技术,确保核桃种植顺利开展。政府应该组织核桃种植相关的技术人员到核桃种植基地传授技术知识,对种植人员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疑答惑,为以后的种植做准备。让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定期不定期组织技术讲课或者培训,切实提高种植人员的种植水平,为核桃的种植带来经济价值。真正带动当地核桃种植业大幅度发展,让核桃种植人员发家致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种植技术的推广,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兴农,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3结语

第5篇:农业种植业范文

关键词:种植业;结构调整;风险

兵团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严重影响了其发展的稳定性。为此,兵团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来稳定团场职工收入,降低职工种植风险。但农业结构调整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因此如何在制定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以及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达到低风险的农业种植结构,成为兵团制定政策中面临的一大难题。2008年以来,在兵团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指导下,各团场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本文通过对农八师周边团场的实地调研,来分析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团场职工收入变化情况、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对团场职工的影响、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调整后种植业结构稳定性的情况。

一、农八师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

(一)农八师种植业结构

2008年以来,农八师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缩减棉花种植量,增多经济作物的种植种类和面积,种植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81.69万亩,其中,棉花播种面积191.2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8.83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69万亩。与2007年全师播种面积269.59万亩,其中,棉花播种面积为241.2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为11.57万亩,甜菜耕种面积为0.09万亩,其他作物如辣椒、番茄等耕种面积为16.5万亩)相比,棉花减少了50万亩,粮食增加了37万亩。其他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20万亩。这表明,农八师在推进“减棉、增粮、增果、增畜”的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在种植业模式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农八师种植业结构调对团场职工的影响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后,团场职工的收入是增加的。表1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团场职工种植总收入在30000元左右,而未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团场职工收入在21000元左右。从亩均利润上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亩均利润比未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高350元左右。由此,我们得出: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团场职工收入的增加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2010年受国际棉花供给影响以及一些投机行为的因素,导致棉花价格持续走高,其中收购价格在11元左右,这就使得棉花种植户收入增加;而由棉花改种其他作物的团场职工收入较低。因此,不少团场职工又由其他作物改种棉花,这导致了棉花种植规模扩大,而2011年棉花价格偏低,不少团场职工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农业结构调整给团场职工带来了极大地不确定性。

二、种植业结构调险分析

(一)种植业结构风险

针对种植结构调险,有22.3%的团场职工认为种植结构调险很大,28.2%的团场职工认为种植结构调整的风险较大,22.3%的团场职工认为种植结构调整的风险一般,仅有15.7%的团场职工认为种植结构调整的风险较小。这表明,尽管多数团场职工希望进行多元化种植,但普遍认为种植结构调险大。

种植结构调整中,团场职工多是被动的接受者。团场指令性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使团场职工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对新种植的作物不了解,不具备专业的种植技术和市场认知。因此团场职工普遍认为种植结构调整存在较大的风险。

(二)种植业结构调险来源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风险。市场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需关系上。以棉花为例,2009年,农八师棉花收购价格大概维持在7元/公斤左右,2010年棉花市场需求增大,导致收购价格持续攀升,收购价格已突破10元/公斤,部分地区棉花收购价格接近13元/公斤。而2011年,受上年市场行情的影响,农八师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市场需求减少,导致供需关系的严重不平衡,棉花价格则又降到了7元/公斤左右。棉花市场供需关系和棉花价格相互作用,这给兵团棉花种植户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收入水平的下降,更表现在种植风险上增加。

目前,团场对农产品价格实施保护措施。职工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通过团场销售,市场价格高时,团场与职工进行利润分配;市场价格低时,团场与职工共担损失。这种模式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导致其收入利润的大量流失,但相比于市场价格波动的巨大影响,这种模式对风险的抵御作用有限。

2.自然风险。新疆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团场职工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承受巨大的自然灾害。农八师所在地寒、暖、干、湿季节变化大,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得一些团场职工收入受到很大的威胁,一些地方甚至连最基本的生产条件都无法保障,更不用说进行生产资本的积累,而这些又极大制约了团场职工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从自然灾害对种植作物的影响程度来看,不同作物种植存在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棉花、蟠桃、葡萄、蔬菜、大枣受自然灾害影响程度较大,玉米受自然灾害影响程度较小,番茄、瓜果受自然灾害影响程度一般。其中,棉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与总体受自然灾害影响程度基本相吻合,而棉花又是团场种植的主要作物,这说明合计中的自然灾害影响程度基本可以反映团场职工种植作物受自然灾害影响程度的大小。我们可以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时充分考虑不同作物承受自然灾害的程度不同,进而减少团场职工的损失。

3.其他风险。成本费用不断增加,是团场职工面临的重要风险。生产成本过高造成团场职工投入较多,收入偏低,这造成团场职工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团场职工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成本过高,一是农资价格上涨,造成农资采购费用较高,如地膜、化肥等生产资料长幅较大,涨幅超过100%;二是劳动力工资上涨,雇工费用增加,目前团场棉花采摘成本已达2元/公斤,与2008年同期相比上涨了100%。种植成本的增加,加大了团场职工收入的不确定性。

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盲目性是团场职工种植收入的风险源之一。部分团场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没有对要种植作物进行调研,即该地区是否适合种植该作物,种植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团场职工收入影响是怎样,以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情况,从而造成了团场职工收入的不确定性。

三、相关结论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未降低种植风险

通过对2008年农业结构调整以来团场职工的调查发现,种植业结构调整没能降低种植风险。农业结构调整后团场职工的种植业收入的增加并没有与生产成本的增加成正比,反而带来了更多影响收入的不稳定因素。政策导向的不确定、专业技术的不完备和市场供需的不规则致使团场职工的收入依然受到很大的风险。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要避免盲目性

种植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要避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因此,各个团场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要先对要种植作物进行调研,就是实验该地区是否适合种植该作物,种植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团场职工收入影响是怎样的;其次要对产品市场进行调研,要充分考虑该作物是否有市场,团场职工的收益怎样等。只有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团场职工可能造成的收入影响,才能更好地推行农业结构调整。

(三)种植业结构调整调整的方向是产业一体化

团场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加强产业基地建设,走产业一体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在团场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有可能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最大阻力,因此,团场可以通过走产业一体化的道路,来化解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团场职工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与棉花价格是反比的,棉花价格低时,团场职工要求农业结构调整的呼声也就越高;而棉花价格高时,团场职工要求农业结构调整的呼声也就越低。而这种盲目性则会导致团场职工收入不确定性加大。而通过走农业产业一体化的道路,可以建设农产品种植基地、引进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这样既保证了企业的原料供应,节约了成本,同时又使团场职工收入有了保障。因而,各个团场在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朝着产业一体化的方向去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仁源.兵团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措施[J].中国农垦经济,2001(3).

2.高忠伦,付洪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团场职工种植业收入现状调查分析[J].新农民,2010(11).

3.李靖,徐雪高,常瑞甫.我国农业风险的变化趋势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经济,2011(2).

第6篇:农业种植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合理调整

一、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一)发展区域特色种植

土地是农业的载体,任何农作物都需要在土地上进行种植,为此,在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时,应当结合土地的性质,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如东北及华北地区可以种植小麦和玉米;南方雨水丰足,适合种植需水作物。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当因地制宜,按种植业的结构优势对种植区域内的农作物进行合理调整,具体做法如下:先按土地性质对各个种植区域的潜力进行划分,据此对农作物进行选择,并对投入产出的效益比进行估算,然后再进行种植,同时要确保种植的农作物满足市场需求,并尽可能发挥出土地的资源优势,若是条件允许,可借助科技的力量,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二)种植高经济价值农作物

农业经济的基础是各类农产品,如食用油、粮食、棉花等等,但由于农作物种植成本的提升,导致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大幅度下降。近年来,茶叶、药材以及烟草等农作物的市场需求逐年提高,其经济价值和种植效益随之凸显,鉴于此,在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这样除了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之外,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体做法如下:可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建设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基地,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快番茄、葵花、马铃薯等加工型经济作物基地的建设,与此同时,还应探索多种形式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引入先进的技术措施,如全膜覆盖、垄作沟灌等。

(三)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对农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时,应适当增加相关方面的投入,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可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借此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应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转型,鼓励企业引入先进的技术,提高产能和质量。

(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鉴于此,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时,应当立足于科技创新,向广大农户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借此来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首先,在种子的选择上,应选取高产优质且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良种,如玉米杂交种、马铃薯脱毒种子等,这些种子除了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之外,还可以起到提高产能的作用。其次,可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提高农业种植的科技水平,在施用化肥农药时,应遵循科学合理的使用原则,降低农药残留,并按生产标准,逐年减量,以此来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

二、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从农业发展的微观层面来看,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能够创建区域特色产业,使特色产业成为带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提高种植效益。同时,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还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实施农作物标准化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有助于塑造特色农业品牌形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促使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以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情况为前提进行的科学决策,是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调整农业种植模式,实施农作物种植标准,发展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能够促使过去粗放式的农业种植转变为精细化、规模化的农业种植,提高现代农业的产出效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重点解决好种植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增加的问题,通过发展区域特色种植、种植高经济价值农作物、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等途径,实现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生产力,促使农民增加农作物种植收益。

参考文献:

第7篇:农业种植业范文

关键词: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原理;资源限制

节水型农业的种植结构主要是建立以作物优选、产品需求以及资源限制的原则基础上的。这些都是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原理内容,是实现结构优化的关键所在。此外,综合性的考察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素,建立具有种植结构区域化分层次的复合型节水系统也是建立节水型农业的重要方法。另外,在进行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建构目标优化模型,其前提条件是充分有效利用混沌粒子群的算法,这种算法的优势就是收敛速度快,不会出现局部极值。最后,可以这样说,建立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需要整体上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与全方位的支持,加强政府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程度,开发具有节水功能的相关技术产品,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是顺利实现节水型农业的重中之重。

1 节水型农业的背景意义

我国发展农业种植基本上可以分成两个重要的历史分期,其分割线应当以改革开放为界。前一个阶段,我国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经历了严重的粮食短缺的国情,开展建立了发展粮食产业、以粮为纲的一系列举措。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粮食产量总体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种植效益也普遍提高。我国的粮食种植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我国在进行粮食种植的政策上进行调整。即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提升种植行业的综合效益为任务目标,充分发挥各个种植区域的种植优势,发展地方农业特色经济模式。转变原本的农业经济发展中二元经济结构为多元结构体系的农业种植。

农业用水的总量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在进行农业种植的过程中都采用的是粗放式的用水结构,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发展节水农业对实现农业效益、用水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2 节水型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被普遍接受,这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构。同时,应当看到,种植结构的实现必须是建立在相应的技术经济基础之上的,以农作物对用水结构的适应程度关系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物结构的整体性优势。

从内涵上看,节水型的农业种植结构现状具有以下表现。

2.1 节水农业结构的时间性表现 我国的节水型农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经济条件随着时间的推进,影响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因素也在不断的出现新的情况,更加优良的抗旱农作物的开发以及相应的农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随着市场基本规律而产生的变动,这些都对农业结构的种植方的空间立体分别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2.2 节水农业种植结构的效益综合性表现 现阶段我国种植业发展的水平尚不十分成熟,随着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方面因素的调整,这就需求进行节水型农业的种植结构优化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3 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

进行农业种植方式的结构性调整本身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其主要受到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等方的条件进行制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时间性、综合性等特征。因此,在进行相应的结构设施中,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以及具有动态规划意义的传统手段已经无法做到节水型农业发展的要求。节水型的农业种植结构主要是一个多目标群的决策模式,优化方法应当具备模糊优化、模拟退火、混沌优化以及紧急搜索的方法。对此,我国的吴凯与卢布所建立的应用型集中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在有针对性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上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为实现区域农业未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业用水总量巨大,效率普遍偏低,种植作物的结构缺乏合理性。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用水结构调整十分必要,这是提升农业种植整体效益以及农业用水效益的重要保证。依据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积极开发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理论的优化,需要进行节水型农业的目标优化模型设计。通过优化来实现系统结构功能上的完善,并藉此完整农业种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和水资源的效益实现。

参考文献

[1] 柴强,李啸浪,梁英军.绿洲灌区多熟种植现状潜力与开发对策――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03)

第8篇:农业种植业范文

一、果树种植的核算方法

果树的分类:果树的分类很多,按地域分,如南方果树、北方果树;按可挂果分,如挂果树、未挂果树;按树势大小分,如幼龄树、成龄树等。

果树的核算分割点(核算周期)是按可挂果树及未挂果树的分类作为核算的分割点,在分割点之前的投入作为“在建工程———果树”核算;在分割点之后的投入作为“生产成本———果树”核算。

“在建工程———果树”主要构成为:开发费用、种苗、地租费、人工费、农用物资、折旧费、其他等。

(一)“开发费用”是指种植果树开发费用,如土地勘测费、财产补偿费、土地征地费、修理梯田、修路、修沟、挖穴、其他等。

(二)“种苗”是指种植果树所使用的苗木费用,包括补苗费用。

(三)“地租费”是指种植果树的年土地使用费,如以征地方法使用土地,则地租费应包含在征地费中。

(四)“人工费”是指种植果树的人工工资,包括工人及管理人员工资。

(五)“农用物资”是指种植果树使用的农用物资,包括农药,肥料,其他防寒、防冻、防虫等物资。

(六)“折旧费”是指固定资产使用折旧费,包括交通工具、机械用具、仓库、厂房、水井、蓄水池、水管、道路、等建筑物、构筑物、交通工具及灌溉设施等折旧。

(七)“其他”是指种植果树费用中除以上项目外的间接费用,包括制造费用的转入。

“生产成本”主要构成为:地租费、人工费、农用物资、折旧费、其他等。

(一)“地租费”是指种植果树的年土地使用费,如以征地方式使用土地,则地租应包含在征地费中。

(二)“人工费”是指种植果树的人工工资,包括工人及管理人员工资。

(三)“折旧费”是指固定资产使用折旧费,包括果树(挂果树)、交通工具、机械用具、仓库、厂房、水井、蓄水池、水管、道路、等建筑物、构筑物、交通工具及灌溉设施等折旧。

(四)“农用物资”是指种植果树使用的农用物资,包括农药,肥料,其他防寒、防冻、防虫等物资。

(五)“其他”是指种植成本中除以上项目外的间接费用,包括制造费用的转入。

“在建工程———果树”根据果树生长及挂果情况,在挂果的当年把“在建工程———果树”一次性转入“固定资产———果树”,果树按生长及挂果情况,参照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计提折旧。笔者认为,果树计提折旧的期限,最长不宜超过20年,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和产品生产周期性,虽然有的果树能挂果30年,但果树到了后期果质会变味,果实会变小,所以需要更新换代。

“生产成本———果树”成本的结转。果树生产成本按果树的品种及批次进行成本的归集,在采收时(成熟季节)根据技术部的估产产量报告,按估产单位成本进行生产成本的结转。在采收结束时进行一次性调整,也可根据采收产量情况,随时调整。在采收结束之后发生的成本费用,归集在下一批次的成本核算中。

“制造费用”是种植分摊的间接成本费用,其归集的对象是那些不能直接分清使用对象的费用归集,其分摊的方法可按果树的种植面积及种植株数来进行。当存在挂果及未挂果的情况时,也可按使用工时来进行分摊,或按比例分摊。

二、蔬菜种植的核算方法

“生产成本———蔬菜”的成本构成为:地租费、人工费、农用物资、折旧费、其他等。

(一)“地租费”是指种植蔬菜的年土地使用费。

(二)“人工费”是指种植蔬菜的人工工资,包括工人及管理人员工资。

(三)“农用物资”是指种植蔬菜使用的农用物资,包括农药,肥料,其他防寒、防冻、防虫等物资。

(四)“折旧费”是指固定资产使用折旧费,包括交通工具、机械用具、大棚、仓库、厂房、水井、蓄水池、水管、道路、等建筑物、构筑物、交通工具及灌溉设施等折旧。

(五)“其他”是指种植成本中除以上项目外的间接费用,包括制造费用的转入。

“生产成本———蔬菜”成本的结转,蔬菜的生产成本按蔬菜的品种及批次进行成本的归集,在采收时根据技术部的估产产量,按估产单位成本进行成本的结转,在采收结束时进行一次性调整,也可根据采收产量情况,随时调整。在采收结束之后发生的成本费用,归集在下一批次成本核算。

“制造费用”是种植分摊的间接

成本费用,其归集的对象是那些不能直接分清使用对象的费用归集,其分摊的方法可按种植品种在地的天数乘以亩数来进行。因蔬菜的种植天数较短,一般一年内都能复种二至三茬,所以分摊有些因难。

关于种植蔬菜基地“空地成本”的归集处理,空地成本是指未种植农用作物,但还需要使用农用物资、人工费用、还有地租的支付等。根据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如果费用较小,可直接归集到生产成本;如果费用较大的,要具体分析处理;如造成空地是自然原因不能种植,如休耕期、天气干旱缺水等,记入“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如是生产必须的,可直接进入“生产成本”。

例如:某基地种植面积为500亩,其中西兰花种植250亩、甘兰种植200亩,空地面积50亩,西兰花、甘兰的在地天数1个月(30天),空地的天数1个月,本月的“制造费用”归集为30000元,每亩每天分摊的制造费用=30000/(250×30+200×30+50×30)=2(元)/亩,本月西兰花应分摊的制造费用=2×30×250=15000(元),甘兰应分摊的制造费用=2×30×200=12000(元),空地应分摊的制造费用=2×30×50=3000(元),如空地未种植是天气干旱的原因,会计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西兰花

(制造费用转入)15000

生产成本—甘兰

(制造费用转入)12000

营业外支出3000

贷:制造费用30000

第9篇:农业种植业范文

【关键词】军队 农副业基地 种植业 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队对生活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搞好农副业基地建设,提高供应保障能力,让官兵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部队农副业基地充分利用已经建设完善的生产条件保证粮食高产,对缓解部队农产品需求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基地种植业生产中也存在着诸多风险,这些风险影响着基地的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正确的认识风险,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各种风险的影响,才能保证种植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一、种植业风险

(1)自然风险。以黑龙江省讷河市为例,该市地处高寒干旱地区,年均气温只有0.7℃,无霜期122天,年降水450.8mm,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风灾、冰雹、早霜等。生产条件限制了种植的粮食作物只能以早熟品种为主。按照目前的条件,基地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建成排灌设施齐全的标准农田。所以,在遇到自然灾害,特别是比较常见的干旱和洪涝灾害时,基地的种植业遭受的损失巨大。如1998年洪涝,2003年春夏干旱和秋季洪涝,均造成了基地种植业的严重减产减收。

(2)市场风险。无论种植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产量和价格是影响种植业效益的重要因素。要想获得较高效益,就需要相对高位、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是决定农产品价格的主体,无论是粮食还是蔬菜等作物的价格在市场中都是波动较大的,例如2012年秋季到2013年春季,玉米价格起起落落,从9月份的1.62元/公斤,到3月份降至1.3元/公斤,再到4月份反弹到1.5元/公斤,价格变化区间极大,使玉米的每亩效益最多可以相差到204元。种植业中,农作物丰产并不一定丰收,如何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选择正确的种植结构,保证基地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和效益稳定,是基地农副业管理的主要任务。

(3)技术风险。基地需要的农业人才是既掌握现代农业装备的原理和维护,又能够操作机械进行播种、中耕、收获等作业,还要通晓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部队招兵对象多为年轻的初、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官兵入伍前都没有从事过农副业生产的经验。进入部队后也没有进行农业知识的系统培训,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周期长,基地种植的作物种类多,很难在1-2年就将战士培养成种地能手。所以,基地技术力量薄弱,战士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基本技能欠缺,根本无法准确的完成种植业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更无法判断技术的先进性,限制了新技术的应用。

二、种植业风险管理对策

基地种植业的健康发展,依靠基地本身或者系统内部来实现,成本高,难度大,只有与地方农业、粮食、信息等部门充分合作,有效的利用国家、企业、合作社等现有的农业资源,取我所需,为我所用,才能够实现基地种植业的科学持续发展。

(1)以管理和技术来抵御自然风险。虽然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是可以通过综合措施降低自然风险的危害。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应以地块为基础,准确划分每个地块的抗旱、抗涝能力,适合的作物种类和种植方式。从管理的角度,按照本地的长期气候预报,合理安排作物布局,抗旱作物种植到易旱地块,耐涝作物种植到低洼地,降低灾害的影响。针对频发的干旱和洪涝,基地可以发挥大机械耕翻的优势,对基地的土地进行深耕整地,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遇到干旱土壤可以提水,遇到洪涝土壤可以迅速渗水,增强抗灾能力。还可以通过轮作,种植养地作物,坡地耕作垄向改变,减少水土流失。

在应用管理和技术的同时,基地应该积极参与地方的农业建设,通过与当地农民合作社合作,扶持合作社发展优势农业,在此基础上与当地农业部门沟通,争取国家对基地投入节水增粮、土地整理等项目,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基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善配套的水利设施,又利于基地优化种植结构,种植附加值更高的作物,提高种植业的产值和效益。

(2)依托专业信息部门来抵御市场风险。基地种植业要获得良性发展,就要保持效益的稳定,在每种作物种植前,通过相关信息的综合分析,对市场走势做出基本研判。要实现对农产品价格有正确的预估,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对相关的种植、产量、市场等信息搜集和分析,基地无法建立这样的部门,而地方的商业或粮食信息站是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基地应该通过与这些政府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获取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市场价格预判,这些部门没有的作物信息,基地也可以通过多年的连续跟踪,画出曲线,找出规律。

另一个保证基地种植业效益稳定的方法,就是寻找种植业订单,通过与加工或销售企业合作,将基地建成原料生产基地,既能保证企业有稳定的原料来源,也能保证基地有稳定的经济效益,规避市场风险。还可以与种子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以基地的规模化土地为基础,利用国家、企业的扶持资金,将基地的部分耕地建成种子繁育基地,生产的种子供应给合作社、企业或者农户,既能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也能够带动周边农户进行种子生产,发挥基地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新品种推广应用。

(3)引进技术资源。基地所在地的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这些技术力量完全可以为基地提供田间指导、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项专业技术工作。基地可以探讨建立军地联合、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将国家的农业技术资源为我所用。同时,充分发挥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新技术推广快的优势,与科研、推广部门建设种植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田、示范田、展示田。通过与这些单位的密切合作,将急需人员和技术引进基地,保证各个作物、各个生产环节都能够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监控和指导。避免盲目引种,盲目引进技术、设备等,减少不必要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