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事业发展范文

文化事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事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事业发展

第1篇:文化事业发展范文

引言

对于我国而言,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也逐渐从经济、科技建设转变为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事业的建设,已然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图书馆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本身的文化性、服务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其建设需要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为目标。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策略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当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1.品牌特色不明显

对于图书馆而言,除了作为藏书的重要公益机构以外,市场的发展也让其行业的发展进入到特殊的阶段,而改革也呈现出规模化品牌化的趋势。对于图书馆事业发展来说,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品牌特色不明显,例如图书馆无法体现出其服务的特点,例如一些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或个性的信息产品,也许是特色的服务,这些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品牌特色,而且品牌本身也是图书馆对读者的信誉以及知名度的累积,可以帮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读者,此外,图书馆的事业开展还需要考虑更多公众的需求。

2.缺乏营销的策略

营销策略是任何行业发展的中心,对于一些服务行业也不例外,唯一的区别在于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产品,而对于图书馆来说,以往的定位往往是公益性事业,因而在经济方面缺乏一定的发展目标和营销手段,而且对于图书馆来说,要获取稳定的读者群,则必须也加大宣传力度,所以营销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图书馆需要研究各种营销的手段,让读者能够清楚了解到目前图书馆的服务以及运营变化。

3.开馆时间的限制

对于大部分图书馆而言,开馆时间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例如学校图书馆的开馆通常为白天和晚上,但是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在晚上是闭馆的,而且开放为人员稀少的日常时间,周末也是闭馆状态,这也让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图书馆要加大事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对自身的闭馆时间进行科学配置和优化,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服务的高效性[1]。

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策略

1.推进信息化普及

信息化是目前时代的特征,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渐渐运用到多个行业,也让更多行业的运作更加高效化,而对于图书馆行业来说,信息化技术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推行信息询问服务,设置网络信息询问平台,而读者可以借助平台的功能获得需求的电子资料以及信息,同时也能通过网络向图书管理人员了解相关信息。此外,还可以推行手机终端服务,让读者通过手机软件登陆,而后通过手机搜索引擎获取图书馆内部的资料,同时可以获得增值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对于我国而言,手机图书馆也的开展已经有先例,即2005年在上海图书馆就公布了利用手机短信进行查询的手机图书馆咨询系统,即读者可以通过短信实现与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即了解开闭馆信息、书籍种类,同时提供自身的需求以及讲座预定,而管理人员则会根据信息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回应。而对于手机图书馆而言,还可以提供多样的服务,即2.1通知推送,图书馆可以随时向读者发送各类短信通知进行推送,例如图书过期通知、预约情况通知以及订阅实际通知;2.2查阅服务,读者可以利用无线网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了解周边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同时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益;2.3便捷阅读,便捷阅读体现的是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系统,例如手机阅读器就是这样一类比辅助软件,也是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类软件。

2.发展图书馆营销

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一直都是公益的服务性机构,但是也让图书的事业的发展进入到了瓶颈阶段,特别是对于采用多样化的营销方法,借助更多的平台作为营销的宣传。即2.1媒体平台,利用媒体平台的受众面广的特点,例如利用广播电视、刊物报纸等多种媒体,对图书馆的资源以及服务进行推广,同时定期对一些内部活动进行公布,采用媒体导报,让公众对图书馆的关注度提升;2.2内部关系,利用图书馆内部的公共联系进行推行,即像完成图书馆史的编撰,加强图书馆的讲座以及民众交流会,同时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公众性,提供展览的场所;2.3区域关系,利用区域的关系,图书馆可以昂一些区域活动得以开展和推行,例如一些冬、夏利营;知识讲座,博览会等等[2]。

3.利用文化娱乐性

文化不仅仅是学习和发扬的一种无形资产,其实文化本身也有较强的娱乐性,从而增强民众的接受度,而图书馆则需要多多推行娱乐相关的文化活动,主要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推行相关的对策,即3.1设施的完善,为了保证娱乐文化活动的正常实施;例如完善展览、演讲等必须的设备,同时提供视听房间,提供文化相关的CD或者VCD等影视视频,同时增强电子阅览室,教会读者运用电子阅览软件;3.2娱乐性的基础,对于图书馆来说,为了能够体现娱乐性的氛围,例如娱乐阅览室的建设,其中配置多样的文史小说以及文学画册等等,以利于读者通过个性化的刊物,增强他们的知识积累以及文化水平;3.3个性的娱乐区域,对于图书馆而言,设立个性的娱乐区域也是其体现文化娱乐性的途径之一,例如设立“茶室”,读者在品茶之余可以翻阅一些茶文化相关的历史或者书籍,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3.4公众娱乐活动开展,对于图书馆来说,要让其事业的发展能够对文化事业起到一定的作用,则需要考虑其公众娱乐活动的开展,例如花卉知识、健康宣传以及家庭装修的等等内容,从而民众能够更快从活动中了解图书馆提供文化的娱乐性,加大他们对图书馆的关注度[3]。

4.发展图书馆学教育, 加强图书馆学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运用范畴不断加大,文献信息数量的巨大增长和类型的发展变化及其管理方法的不断改变, 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 在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大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图书馆专业人才。因此要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也必须培养懂得图书馆现代技术的专门人才, 迫切需要发展图书馆学教育, 加强图书馆学研究。

第2篇:文化事业发展范文

一、农牧区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海西州农牧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牧区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格局。

1.农牧区文化机构日趋健全。目前,海西州基本上实现了国家规划的“县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其中有13.9%的村有图书室或文化站,形成了覆盖全州农牧区的三级文化网络。

2.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海西州曾融资亿元,决心下大气力扶持文化馆(站、室)的恢复和发展事业,特别是对农牧区文化站(室)的设施、设备配置建设的重视程度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2008年,海西州文化体育广电局围绕建设“文化强州”的目标,着力加强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度,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制定了海西州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体育中心)建设规划,启动2008年海西州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2008年11月,海西州首批50个“农家书屋”已建成使用,首批建成的50个“农家书屋”平均每个书屋配置500种近1500册图书和10余种报刊,内容涉及农业实用技术、农牧区致富经验、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农牧区医疗卫生等。

3.农牧区文化活动日益活跃,为经济服务的功能增强。海西州通过办文化与送文化的结合,各种文化下乡活动和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在各地蓬勃开展,农牧民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情日益迸发。

4.海西州十分重视对当地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开展了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去芜存精,积极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演出、展示和传承。

二、农牧区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海西州农牧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制约农牧区文化建设发展、影响农牧区文化建设成效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利用率不高。尽管有些乡镇、村建起了较为现代化的文化活动场所,但仍有相当多的地方由于财力有限,农牧区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得不到保证,设施面积不足,设备陈旧老化,有的被挤占、挪用和变卖,设施设备的陈旧与农牧民对文化的需求形成突出矛盾,致使这些地方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不少地方,农牧民常年看不到电影。不少县、乡(镇)的文化馆(站、室)的硬件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一些文化馆(站、室)的建筑面积、活动厅室、必要设备等均难以令人满意;根据我们综合问卷及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牧区各类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村文化站(室)的总体使用率不超过30%。

2.农牧区文化经常性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尽管近年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长,但与新增财力相比,与其他行业相比,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仍明显偏低,特别是保证农牧区文化健康发展的经常性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如图书经费缺乏等。一些乡镇无公共娱乐场所,上面重视文化工作的口号响,但雷声大,雨点小,各级报刊杂志、各级领导和专家只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理论,不讲队伍建设,更谈不上怎样抓队伍建设,没有好的具体措施和政策,真正为农牧区基层的文化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甚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各级政府用于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尤其在财政体制改革后,乡镇基层政府只能安排有限的资金勉强应付县级以上举办的大型活动,文化经费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在许多地方没有得到可靠保证。更令人担忧的是少数地方,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了文化建设,还将地方文化设施维修和设备购置专项经费挪作它用。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不重实效,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大活动,搞门面功夫,造成资金浪费。

3.农牧区文化生活单调。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在日益富裕起来的乡村,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滞后,农牧民的业务文化生活十分单调,造成在农牧区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并有蔓延之势。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农牧民对自身文化生活状况满意度不高。有30.18%的农牧区居民对目前的文化生活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只有10.29%的居民表示满意,还有80.15%的农牧民表示,村里不组织或很少性的文化活动。调查显示:当前农牧民在劳动之余,参与较多的文娱活动依次是:看电视的占18.7%,打牌玩麻将的占15.9%,看录像的占10.6%,而从事民间文艺活动的不到1%。调查结果表明,农牧区文化生活以看电视、看录像、打牌玩麻将的娱乐文化为主,而读书看报、农业知识学习培训等知识文化生活缺乏,民间传统文艺活动也不足,每年春节期间仅有一次社火表演活动,广大农牧民对文化生活的选择还很有限。

4.农牧区文化管理体制不顺,部门分割严重。文化管理与服务单位的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缺乏活力。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当地的学校、企业都会开展一定的活动,但大都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缺乏共享共建的意识,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有限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如乡镇综合文化站都是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只对文化站进行业务指导;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多头管理,不少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农技站、广播电视站、学校等联系协调不够,各自为阵,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浪费,不能集中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对农牧区文化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毫无疑问是搞好农牧区文化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农牧区文化建设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把农牧区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采取分级负责制度实施农牧区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州人民政府负责本州农牧区文化建设工作规划、年度计划的下达和监督实施,具体工作由州文体广电局负责;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县(市)农牧区文化建设工作规划,按海西州下达的年度计划完成本级文化设施的维修、改扩建等任务,监督各乡镇年度计划的实施;农牧区文化设施建设主要责任在县(市)人民政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乡(镇)农牧区文化建设工作规划,完成县(市)下达的年度计划;各级计划、财政、规划、土地、编制、人事、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等职能部门也要将农牧区文化建设纳入工作日程,积极配合,及时解决农牧区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制度,促进农牧区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农牧区文化市场是联系农牧区文化生产者和农牧民的中间环节,因此,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对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具体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农牧区文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保证农牧区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文化设施使用的监督检查,对原有的凡属公益类的文化设施要以文为主,综合利用,不得改作他用,已改作他用的,要尽快收回,维护其公益性质;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专项资金制度;抓好制度建设,构建包括准入机制、竞争机制、责任机制在内的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新机制的运行;要积极探索建立党委、政府农牧区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乡村文化监督联络员制度等,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牧区文化发展工作,逐步推动农牧区文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要根据农牧区文化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民族性、流动性的特点,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管理。

3.明确农牧区文化建设中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农牧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创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农牧民是农牧区的主人,在建设农牧区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农牧民的主体地位,“以农牧民为本”,尊重农牧民群众的需求,倾听他们的意见,坚决要杜绝违背农牧民意愿,搞花架子工程。为确保农牧民群众主体地位,可以考虑在农牧区建立农牧区文化建设委员会,该委员会由5-10人组成,其成员全部来自农牧区,农牧区文化建设的任何一项建设都必须获得该委员会2/3以上委员的同意,同时该委员会还负有监督文化建设、向政府部门汇报文化建设进展情况、反映问题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层拍板”、“办公室决定农牧区”的情况,使文化建设真正满足农牧民群众切身需求。

4.加大对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投入体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精神,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确保农牧区文化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要将农牧区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要确保农牧区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要把农牧区文化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要向农牧区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并保证有影响的重大农牧区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对于文化馆(站)、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乡(镇)政府每年至少安排人均10―15元的经常性活动经费和图书购置经费。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牧区文化建设,鼓励对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成文化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支持农牧民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牧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农牧区文化建设格局。

5.加强农牧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在巩固完善已建“村村通”工程基础上,力争在2012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盲区“村村通”工程建设,对有条件的村通过联网或建设独立前端等有线广播电视方式进村入户,对无线覆盖的农牧区,通过设备改造、加强运行维护,充分发挥无线发射台站的作用。加快建立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行发展长效机制,做到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期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各级政府要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和维护经费给予投入。(2)大力发展农牧区电影事业。实施农牧区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政府有责任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扶持,要通过层层签订落实“2131工程”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免费为农牧民放映电影。(3)建设农牧区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网络。要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农牧区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传播设施,把“共享工程”与数字电视、农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政务网、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相连接,到2012年基本建成以州级中心为基础平台和枢纽,县(市)图书馆为基础,覆盖农牧区乡(镇)、村的农牧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80%至90%的行政村具备开展共享工程服务的基本条件。争取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全州城乡的文化信息网络,为农牧民群众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促进“数字海西”建设。(4)扩大服务“三农”类图书的发行。引导图书向“三农”倾斜,积极发行广大农牧民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实用图书,切实解决农牧民群众“看书难”问题。发展“农牧民书社”、“农家书屋”等农牧民自助读书组织,为农牧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切实改进报刊发行发送工作,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以政府采购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适用于农牧区的图书,直接配送到乡村文化站(室),方便农牧民群众阅读。(5)加大文化资源向农牧区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增加为我州农牧区服务的资源总量。州重点报刊要加大农牧区和农业报道的分量,逐步创造条件开办农牧区版。海西人民广播电台、海西电视台要增加农牧区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条件成熟时可开办农牧区频道。县(市)等广播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要在形式上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不仅要为农牧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还要让它们在农牧区扎根、结果。

6.大力推进农牧区文化重点工程建设。(1)实施农牧区文化阵地建设工程。根据“重点在农牧区,难点在农牧区,潜力在农牧区,优势在农牧区,希望在农牧区”的客观认识,要实现县(市)有文化馆(群艺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落实有文化活动场所、有专职文化干部、有人员编制、有文化活动经费“四有”工作。按照“巩固成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鼓励整合文化、教育、广电、体育等资源,建设综合性、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着力解决农牧区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争取到2012年乡镇覆盖率达到90%。以文化示范村和文化中心户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村落文化设施建设,根据村级经济和区位性质,分类指导、示范带动,建设集教育、娱乐、健身、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村落文化活动阵地。(2)实施农牧区文化队伍扶持工程。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牧区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县(市)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充人员要纳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牧区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农牧区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牧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牧区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牧区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牧区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3)实施农牧区文化运作机制创新工程。一是创新文化下乡的活动形式和机制。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农牧区文化活动。要按照“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和“就近、方便、经常”的要求,积极开展形式新颖、群众喜闻乐见的农牧区文化活动,注重提高农牧民群众的参与面和内容的丰富性。

第3篇:文化事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化活动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1始终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发展群众文化的理念

第一,必须切实意识到创新群众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民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第二,必须真正认识到文化干部队伍是发展群众文化的骨干,他们不仅是具体的组织者以及实施者,还是当前发展群众文化的主要人才资源;第三,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发挥业余文艺爱好者在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及传承民间艺术当中的骨干作用,应当加大培养群众文化业余队伍人才的力度;第四,必须真正意识到文化管理人才以及从事文化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文化管理水平以及事业发展的好坏,必须进一步提升他们服务群众、依法办事的水平、组织以及领导能力。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发展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而文化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主要取决于负责及组织活动开展的相关人员的活动能力。各地群艺馆、文化馆的相关专业人才是群众文化的组织者以及管理者,他们通常都具备了很强的业务水平以及组织能力,开展各项活动的经验非常丰富。因此,这些专业人才必须承担起这项职责,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需要完成好上级政府规定的各项专题文化活动,还应当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文艺演出活动,此外,还应当举办一些具有服务以及教化性质的公益文化活动,使得所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为社会大众乐意接受。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文化活动的热爱,增强他们凝聚力以及向心力。

3切实发挥地方群众文化的优势

当前在发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作用,从地方文化资源着手,建设群众文化的品牌。对于本地区的群众而言,他们对于这部分的文化资源往往非常熟悉,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因而从内心更容易接受;而对于外地的群众而言,由于该地区的群众文化与地理、历史以及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产生了十分鲜明的地方特点,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当地的群众文化,从而达到了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完美结合。

4创新活动形式,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以来,由于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方面均有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文化物质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本身并不能混为一谈,群众文化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参与性。怎样在当前全新的形势下,切实体现出“文化为民”的主题,是我们每个文化工作者都必须深入思考的话题。对此,广大文化工作者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例如,各种群众文化性质的文艺演出活动,就充分体现出较强的亲民性,广大群众与那些平常仅仅在剧院和银幕上感受到的演出实现了面对面、零距离的接触,通过一些互动的环节,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参与进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并且在举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创新是所有类型的艺术形式的生命源泉,群众文化活动也同样如此。

5注重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智力支撑以及精神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仍然需要发展并繁荣社会主义农村文化事业。农村群众文化要想获得健康的发展,首先必须培养专业人才,广大农村文化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职责以及使命,而文化主管部门,必须确保他们的工资收入以及福利待遇,尽量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并且应当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与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同时,进一步拓宽发展群众文化所经费的筹资渠道,努力搞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目前建设、发展农村文化所面临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从而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过程中有坚实的物质保证。此外,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的文化意识。农村干部的文化意识对于建设农村文化会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使得他们能够切实意识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之间的密切关系,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而不发展文化,更不应该等经济发展强大之后才开始来发展文化,必须尽可能实现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甚至在某些条件下,还需要让文化得到优先发展,以符合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总之,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广大文化工作者必须坚持创新精神,切实抓好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努力摒弃封闭型、单一型的发展模式,主动向开放型、复合型的发展模式转变,积极举办各种形式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从而使得群众文化事业能够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提供精智力支撑以及神动力。

参考文献

第4篇:文化事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公益性文化活动 文化事业 现状和作用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个共同的规律,即面向人民大众,这是发展公益性文化的本质要求,所有的文化活动必须要将价值取向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主要的价值目标就是服务人民大众,只有被人民大众所接受的文化活动才能持久的发展。

一、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基本概念

(一)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性质

公益性文化是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对应的存在,其主要致力于社会的效益,将非营利性作为目的,而且是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以及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的一种文化领域。

(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本质要求

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本质要求就是要面向大众化,同时也保证了公益文化的有效传播。面向大众也体现出文化的人民性的本性,所有的文化主体都是属于人民大众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公益性文化活动是由群众创造出来的,因此也是由群众共同参与和享用的,进而才能不断丰富其内容,使其不断发展,真正实现文化活动的广泛性。由此可见文化只有面向大众,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

(三)群众文化的性质

所谓的群众性文化就是人们在正常的职业之外,进行的自我参与、娱乐、开发以及教育的一种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其主要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所有文化都是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对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群众文化活动,其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促进了民生幸福,加快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脚步以及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群众文化的特点

群众文化的群众性。群众文化是由群众创造出来的,并且不断促进其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由于各个地区群众的不同风俗习惯,使群众追求不同的文化生活。群众的文化层次得到提升。加强群众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利用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促进其对思想道德的进一步认识,从而使其养成良好、文明的生活习惯。

二、目前郴州市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现状

当前郴州市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都已经满足需求,因此人们开始追求高雅、文明的精神生活。城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城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趋向于广泛性、多元化以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可以看出高雅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群众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从一系列的活动中,都使城市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同时提升了群众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群众的爱国主义的集体情怀,增加了群众的爱岗敬业的精神。

在惠民文化工程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下基层”,其对群众享受文化产品权益的保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目的就是“贴近群众、贴近基层以及贴近实际”的“三贴”原则组织走进群众的基层活动。例如:郴州市各事、企业单位积极开展群众公益文化活动,有效促进群众文化蓬勃发展。2013年以来,市人民电影院作为市内唯一一家国有事业放映影院,免费为广大群众放映优质影片达300场;市群众艺术馆公益性免费培训班至2011年开班至今,免费培训各类文艺人才千余人;2017年3月,郴州文化志愿者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为群众献上精彩绝伦的京剧专场演出,为群众慈善义演,送表演进部队进社区慰问演出……为打造“公益郴州、志愿郴州”贡献力量;与此同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并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公益书吧、体育健身设施,配置了电脑、电视机,购买了书籍、杂志和报纸,群众在居家附近就能享受到丰富的免费的文化娱乐生活。

这一系列的文化活动都体现出郴州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例如2017年2月,郴州市就是根据其特有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开展首届《记忆中的福城民俗》网传活动,号召广大群众述说记忆中的传统民俗,展现郴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郴州精神。不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进一步普及,保护了非遗产资源,也使群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魅力,从而对传统的民间活动起了积极的保护作用,进而使其不断发展。

三、当前郴州群众公益性文化活动对文化事业发展的作用与不足

经常开展群众喜欢的相关的公益文化活动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使人们更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公益文化活动以其独特的吸引力以及渗透力,使广大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当中,而且使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水平得到提升,使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多彩多样,同时将本地区的精神面貌更好的展现出来,加快了本地区文化的传播速度。

但是目前郴州市公益性文化的发展水平仍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公益活动需提高效率,促进供需信息的对接匹配,减少重复浪费;2.随着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质量也越来越高;3.郴州市公益性文化活动的主体投资渠道单一。

四、结语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体现出了党和政府对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的关注,因此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群众性文化活动对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展公益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开展群众性的公共活动,使群众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能够调动起来,从而让群众性文化活动真正的面向大众,且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琪.北京市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0.

第5篇:文化事业发展范文

坚持政府主导与多元投入相结合,强势推进文化事业良性发展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以健全体系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创新思路,多元投入,文化事业发展呈现蓬勃生机。

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对照“市有两馆、镇有一站、村有一室”的总体要求,已建成“八馆六园二中心”的体系框架(八馆即金坛博物馆、华罗庚纪念馆、段玉裁纪念馆、戴叔伦纪念馆、殷雪梅纪念馆、苏皖区一大陈列馆、文化馆、图书馆:六园即奥金鳄鱼庄园、江南农耕园、江南孔雀园、尧塘公路花园、盛天生态观光园、民俗风情园;二中心即花山国防教育训练中心、金沙影视中心),除市政府直接投入1.2亿元以外,其余均由海外和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形成了“多轮驱动、多元投入”的良性发展机制。注重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全市8个镇区均建有8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文化站,其中指前、朱林宣传文化活动中心更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成为全省镇级文化设施样板工程。全市157个行政村在2007年底全部达到“文化示范村”标准,现已开始在全省率先启动“星级文化示范村”创建工程,我们将在今年实现各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力争明年实现“星级文化示范村”全覆盖。为全省推广提供创建经验。

致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我们依托“三送”、“四下乡”、“五进社区”等实践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按照“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组织策划了以“唱响主旋律,实施‘风雅颂”’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以“百人挥毫、千人吟唱、万人读书”为主题的系列艺术活动,将健康清新、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和专题展览送到田间地头。同时,组织6个文艺宣传队,分赴各镇村自编自演反映发展新成就、倡导文明新风尚、体现和谐新生活的文艺节目。近年来,我们每年送戏下乡100多场、送电影1800多场、送图书10000多册。广场文化是金坛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以“早春序曲、仲夏放歌、秋冬交响”为主题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深得群众的喜爱和好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主题晚会、抗震救灾等专题晚会、“中华情,相约金坛”等选题晚会以及今年推出的“欢乐金沙――广场文化月月演”活动,更是为广大群众奉上了精美的文化盛宴。每年举办社区邻里节和“中秋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使社区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倾力打造文化艺术精品。继大型剧目《少年华罗庚》获得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之后,大型现代儿童剧《飞吧・大雁》、《永远的雪梅》分别获得了上海市第五、六届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电影《在茅山》、电视剧《水乡人家》荣获江苏省第18届、21届“金凤凰奖”。人物传记《华罗庚研究》和长篇小说《都市漂流》等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歌曲《雪梅赞》、图书《人间烟火》等一批作品入选常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还有一批舞蹈、小戏、故事作品在省级专项评比中获金银奖。书法、美术和摄影更是锦上添花,有多件作品在全国获得同行业最高奖。金坛刻纸、金坛抬阁、封缸酒酿制技艺和董永传说4个项目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市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常州市级12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等运作机制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坚持内部改革与转企改制相结合,不断深化文化体制各项改革

积极探求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新路子。2006年。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保持活力”的要求,我们对金坛市刻纸研究所进行了改革。在管理制度上,整体保留原集体事业单位性质不变,保留财政差额补贴经费渠道不变;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同时面向社会新聘3名刻纸艺人;在薪酬制度上,突破原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结构。把职工的待遇与各自的贡献及整体效益直接挂起钩来。改革以后,该所组织专门力量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长29米、宽2.008米的刻纸长卷《中华魂・奥运梦》、《从雅典到北京》姊妹篇的创作刻制,捐赠给北京奥组委,并被中国博物馆收藏,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还专门致信给予高度赞誉。此外,全省17个试点单位之一的指前镇文化站,其“多元化投入、股份制合作、公益、经营性运作”的成功做法,多次获得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并在全省得到推广。

勇于探索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新模式。前几年,我市即着手对锡剧团进行改制。在充分酝酿改革方案、有序安排人员分流、合理处置国有资产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公司化改革、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改制新模式,实行由紧密型向松散型转变的管理制度、由指派型向聘用型转变的人事制度和由固定型向灵活型转变的薪酬制度,通过完善考评机制、扩大业务总量,健全绩效机制、提升产品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寻求剧目增量,同时督促该团全力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致力增强剧团的造血功能、着力发掘文化艺术人才的潜能,走出了一条改革――发展――跨越的良性发展之路,其做法分别在省和常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目前该团凭借“校园三部曲”已赴全国各地演出3700多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新华社、《中国文化报》等媒体称之为“中国戏剧界的神话”,《新华日报》则以“文化创新:金坛‘演出神话’的范本启示”为标题在头版作了专题报道。

坚持放大亮点与创新业态相结合。迅速壮大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第6篇:文化事业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产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具有极大地发展潜力,使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关于文化产业,就文化系统本身,从现行的文化市场来看,主要包括娱乐、音像、书报业、演出、文物、影视、美术、艺术培训、中外文化交流九大门类。文化产业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新型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致使目前的文化市场还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方向,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进取,在改革中积极发展壮大。

一、彻底解放思想努力更新观念

长期以来,文化部门作为纯事业性质来考虑,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文化事业单位的所有开支基本由国家财政包揽,使文化变成了单纯的公益性和福利性事业,一些文化事业单位长期心安理得、舒舒服服地吃国家大锅饭,对文化产业只是认为“以文补文”、“以副不文”的项目。由于全部依赖国家投资,致使经费不足,设施老化落后,使其原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在目前市场竞争中失去了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自然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热切的追求,这就为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为适应这种转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好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一改过去那种对文化只计投人不计产出的做法,把文化当作一个产业来对待,使其多方面多层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此,必须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律,切实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经营机制和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事业发展效益。

二、在实践中开拓在改革中进取

实践证明:要想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抓好改革,没有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只是一句空话。而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就是要从文化产业角度找准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改变政府部门从当保姆文化为主,过渡到管文化为主,进而进行规划管理、政策管理,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

三、要培养人才

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是人才,即懂文化艺术又懂市场经济的人才。关于人才的来源,或是从本单位内发现培养;或是从外单位招聘;或是同有人才的单位联合,组建文化经济联合体等等。

跳出“小文化”的圈子,放眼大文化视野,打破文化系统内部行业之间、区域和部门之间的局限,形成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机制。通过资产重组、加强联合、优化结构,形成骨干文化产业和龙头文化产业。同时依托本体产业,积极渗透、扩张、延伸产业,大胆向旅游业、广告业、体育业、建筑装饰业等行业主动渗透。使文化产业得以多层次、多方位和高质量、快速度的发展。另外,还要支持和鼓励集体、个人一起办文化。尤其是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筹集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形成集娱乐、休闲、旅游、演出等在内的综合经营实体。以一个或几个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松散型的企业为共同组织,打破行业、部门、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功能,努力把文化产业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四、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产品

对现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应加快产业化改造,建立起现代化意义的文化产业单位。对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文化产业,应实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不同要求,一体两制。在管理上,积极探索新的模式,该国家管的,国家就要投资和管理,能进人市场的,就让他们自行管理,坚决放下去,以保证国家投资投人到应保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事业单位,例如文化(艺术)馆,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家应舍得投资,改善服务条件,使其更好的发挥公益功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应发挥产业化的作用,讲求经济效益,做好公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包括中外文化交流)、企业形象设计、信息咨询服务、广告装演等业务、展览展销活动、各种文艺培训、美术等艺术,这就是很好的综合效益。

发展文化产业还要特别注意载体—产品。文化产业的坚实立足点是优秀文化产品,即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统一的文化精品。出精品,善经营,大力开拓文化市场.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

五、要有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

市场是决定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与规模的重要因素,任何形式的艺术品都必须通过市场产生效益,所以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因此,要培养完善市场、规范管理市场、治理整顿市场、引导开拓市场,大力促进文化市场的社会化产业化建设。要从根本上促进文化市场的有序繁荣和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实行法治,这不仅是市场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是文化市场自身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规律。

六、正确处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犹如鸟之双翼,比翼齐飞,相得益彰。关于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党和国家一直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2008年文化部下发的《文化馆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机构,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这无可置疑地确定了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性质。公益性事业单位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性和非盈利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盈利性绝非等同于无偿性,近年来很多文化事业单位为了增强自身活力,满足社会需求,开展了一些有偿服务活动,于是有的人就对其公益性产生了怀疑。殊不知,有偿服务和盈利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有偿办事业是手段,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才是目的;而后者则是以盈利为目的,服务通常是用以达到更高盈利的手段。

第7篇:文化事业发展范文

一、__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20__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20__年,在__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大环境下,__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逐年增大,20__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2.6亿元,同比增长45.37%,增速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是__市gdp增速的三倍多,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三倍多。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到20__年底,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88351人,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1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7.08万元,同比增加2.31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3万元,是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2.78万元的2.55倍,文化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文化产业结构情况

1.文化产业分层发展情况

核心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平稳增长,相关文化产业大幅增长。核心文化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类别。20__年,核心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19805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2.42%,实现增加值7056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13%,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下降7.81%,增加值增长19.8%;文化产业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为主要内容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20__年,文化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6972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7.89%,实现增加值25428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06%,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下降13.16%,但全年实现增加值增长34.9%。

20__年,核心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和相关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之比为22.4:7.9:69.7,增加值之比为1.1:4.1:94.8。与上年相比,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和下降0.3个百分点。相关文化产业在吸纳从业人员和实现增加值两个指标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和下降1.1个百分点。核心文化产业分别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和提高1.4个百分点。以上表明__市文化产业中,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在__市国民经济运行的贡献中占有优势份额。

2.文化产业的分行业发展情况

从具体行业看,在核心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中,规模最大的是其他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270万元,增长65%,占全部产业增加值的2.76%,从业人员为3590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4.06%,是核心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其次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231万元,增长24.8%,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0.8%,从业人员为1463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7%;其余依次为文化艺术服务,实现增加值4905万元,从业人员5289人,;网络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2927万元,从业人员1919人;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实现增加值1279万元,从业人员1675人;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实现增加值872万元,从业人员12841人。

在相关文化产业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业的生产在文化产业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贡献超过一半,实现增加值528931万元,比上年增长48.5%。所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高达80.7%,从业人员53504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60.56%;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业的销售行业实现增加值64245万元,增长30.1%,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0.27%,从业人员8070人,占全部文化产业的9.1%。

(三)__市文化产业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从全省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30亿元以上的省辖市共有4个,分别是郑州、南阳、__和新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是南阳、__、郑州和新乡。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各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理念等方面存在着非常强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重点文化行业的实力不断增强

1、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全市文化事业的繁荣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是基层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基层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阵地建设得到加强,队伍素质逐渐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从城市到乡镇、从社区到农村,形式活跃的基层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让广大群众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受益者。20__年全市文化机构1201个,其中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表演场馆8个,图书馆6个。20__年全市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2140场,观众404万人次,总收入729.8万元。全市6个公共图书馆,馆藏量58.16万册(件),全市以公共图书馆、文化(群艺)馆以及文化站等“二馆一站”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网络基本成形。二是戏剧事业带来新机遇。戏剧艺术在__历史悠久,古戏楼早在元代就已出现,__“大油梆”早在清同治年间,就已闻名省内外。现在__留存的戏曲有三种,分别是:豫剧、曲剧和越调。国家一级演员1人,国家二级演员19人,国家三级演员51人。到20__年底,全市有专业剧团9个。众多戏剧类项目极大地推动我市戏剧事业的发展步伐。三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全市启动了面向广大城乡的“__文化信息网”工程建设,以市图书馆网络资源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全市文化信息网站,通过整合全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宽带网和卫星通讯传送技术,将文字、图像、影视等多媒体信息传输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文化站点,向广大城乡群众提供文化、

教育、科技、娱乐等各方面的信息服务。2、新闻出版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__新闻出版业发展正在逐渐赶上周边先进地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新闻出版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报纸出版增长较快,__市目前有新闻出版机构404个,从业人员1050人,有印刷企业231家,国有新华书店6个;随着家用视听设备的普及和升级换代,音像制品种类丰富。20__年出版音像及电子出版物销售数量1830万册(张、份、盒),销售金额达到2998万元。

2、广播电视持续发展。

到20__年底,全市广播电视系统共有从业人员1675人,比上年增加97人;资产总额达到12240万元,比上年增加720万元;全市广播电视总收入5704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实际创收收入为4123万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广告收入为2451万元,网络收入1396万元。形成了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无线、有线和卫星等多种传输覆盖的格局。

目前,__市的广播电视已经初步形成了事业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广播与电视互为补充,有线与无线紧密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一是“村村通”工程取得新成效,网络覆盖面继续扩大。截止20__年底,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06和3.13个百分点,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二是节目套数日益多元化。20__年全市现有无线广播电台6座,无线电视转播发射台6座,广播节目有7套,电视节目有7套,与上年基本持平。20__年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31484小时,比上年增长0.4%。全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37206小时,比上年下降7.5%;制作电视节目时间2912小时,比上年增长8.7%。三是有线电视联网取得新突破,截止20__年底,全市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超过2900公里,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量达到19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15.11%,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市、县、乡三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已基本形成,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__是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和文化创新资源丰富的文化大市,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__市作为中原腹地,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文峰塔、春秋楼、霸陵桥等众多人文景观,闻名遐迩。__这片历经战乱饱经风霜的原野孕育了以夏禹传说为主的“上古文化”、以三国典故为主的“曹魏文化”、以神后钧瓷为代表的“钧瓷文化”和以花都鄢陵为主的“生态文化”,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四大产业旅游项目。

20__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3%,其中入境游客5308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9.4%。20__年底全市共有森林公园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星级酒店17个,旅行社45家。20__年被国家评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五)文化消费日益活跃

随着__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新型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20__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04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46元,比上年增长18.2%,我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7%,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和4.3个百分点,说明我市人民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需求。20__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536.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5.6元,比上年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80.2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8元,比上年增长14.2%。显示出我市人民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人民的物质需求所占比中下降,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加强。

三、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__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从总体上看仍需加大力度,文化产业结构有待改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文化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行业。既包括传统文化产业,也包括新兴文化产业。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达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近几年来,__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文化产品制造业20__年增加值增速高达48.5%。但相比之下,__市的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__年__市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增速为31.3%,比文化产业制造业增速低17.2个百分点。20__年__市文化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5.2%,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从业人员占30.3%,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8.8%。面对当前群众文化消费大幅度增长,文化需求多样性、多层性、个性化的趋势,缺少高质量、高品位,切合文化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文化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

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能结构、市场结构、人才结构仍然不够合理,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地得到挖掘利用。文化单位规模小、实力弱成为通病,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水平无序竞争现象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从文化产业结构看,文化产业相关层所占比重及增速大大高于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层。20__年__市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4.8%,增速高达46.2%,而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层所占比重分别只有1.1%和4.1%,其增速分别比相关层低26.4个百分点和11.3个百分点;从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看,20__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7112家,平均每个单位仅12.4人;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看,尖子人才匮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三)居民的文化消费较弱

20__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7.1%和2.8%。文化娱乐消费缺乏刚性,仍处于弹性系数较大的次要位置。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后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0%左右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20__年__市人均gdp超过2万元人民币,折合美元已超过285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2.4%。文化消费潜力很大。但文化市场还存在供需缺口,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关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与居民的多维文化消费预期产生较大落差。

(四)投入不足,机制落后

近年来,__市各级政府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总的来说还有很大缺口和历史欠账,20__年,文化产业投资额为1.94亿元,同比增长56.3%。但占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0.6%,低于全省的0.89%和全国的0.96%平均水平;政府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支出为1.12亿元,同比下降35.7%。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公益性的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县及乡镇的三馆一站建设还有不少历史积欠;维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行经费不足;为城乡群众提供免费服务的一些重点文化工程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从文化系统自身的因素来看,则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与事业发展的要

求尚不协调,不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落后,一些艺术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游离于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与需求之外,因而长期缺乏活力。(五)企业集约化和产业集中程度偏低

__文化产业经营部门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大多数为中小经营户,缺乏龙头企业;经营运行机制僵化,冗员多,经费短缺,设备陈旧,经营活力不足,虽然也组建了一些企业集团,除个别有点起色外,多数经营情况一般,效益不理想,产品档次不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还普遍比较薄弱。同时文化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显的有些不足,未能有效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致使有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濒临消亡。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尚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文化产品难于大量涌现,真正具有核心版权和自主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比较缺乏。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__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热切期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需求;我市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优势。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努力把发展潜力变为产业优势,以创新理念、超常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配置、投资多元化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人才支撑为动力,加快实现__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化重组和跨越式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主体产业

在国家文化产业标准中,按照文化活动的重要程度和对社会的影响,把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层定位为文化产业的主体,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__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层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增强文化产业的主体产业,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传媒、文艺演出等主导产业,加快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广告会展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要相应调整文化产业投资结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文化产业层次,重点、优先发展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相关性大、竞争力强,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形成一批强势文化产业,发展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

(二)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

一是加强__市特色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和历史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二是着力建设一批公共文化重点工程,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加强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基本实现全市乡镇都建有综合文化站;大力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乡镇及大部分建制村有共享网点;加强全市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实现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落实到位。三是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充分发挥__市民营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特别是在政策允许进入的出版物分销、有线电视接入网、影视节目制作和销售、电影放映、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场所等领域,吸引非公有资本或参加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兴办文化企业,加快__市文化产业发展。

(三)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

要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新增文化资源配置上重点向农村倾斜,使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文化领域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逐步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提高农民收入,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差距大的状况。二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强化乡镇文化站建设,扶持乡镇的无房文化站和面积不达标文化站建设,力争实现100%乡镇拥有一座具备展览展示、科技培训、书刊阅览、农村信息共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加快“村村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广播电视网。

(四)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加快文化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文化产业发展。要对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按其性质及其职能进行科学定位,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着眼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要实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使其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自主开展服务活动。

(五)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努力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模式。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民间团体、企业和私人等投资文化事业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鼓励民营、外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及旅游企业改制,培育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集团。

第8篇:文化事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考

天水是“羲皇故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旅游富市”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产业素质更趋成熟,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旅游环境日益优化,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逐年攀升,旅游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天水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全市人民的期盼和愿望相比,与拥有的资源品位相比,文化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能力不强

一是交通设施条件相对滞后。二是旅游服务配套不足,接待能力较差。

(二)综合开发滞后,文化旅游产品单一

一是景区规划执行不够。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文化品位有待提升。三是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四是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

(三)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天水旅游产业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体制不够成熟,各景区多头管理,一方面造成景区各自为政,导致旅游服务不到位,损害了游客利益。

(四)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现有的1万余名旅游从业人员中,导游、讲解员数量少,文化层次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5%。旅游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天水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宾馆饭店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对外宣传有待加强

二、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积极抢抓政策叠加机遇

实现天水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目标,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融合型发展、全域型发展、内涵型发展、开放型发展、惠民型发展的理念,把天水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陇东南旅游集散中心。

(二)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

一是加快推进大景区建设。集中力量抓好麦积山文化旅游大景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伏羲庙、玉泉观、南郭寺和武山水帘洞、甘谷大像山等4A级景区品质,形成一批强劲的辐射源。二是全力推进旅游线打造。积极推进市县联动和精品线路对接,重点培育羲皇故里寻根祭祖、百里石窟艺术走廊、丝绸之路名城古韵、陇上江南生态休闲、天河沐浴休闲度假、特色农业体验观光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纵横交错、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旅游主干线,使天水真正成为连接陕、甘、川的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三是持续推进全域型发展。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以资源互补、错位发展为导向,把各县区星罗棋布的旅游景区连点成线、汇织成面,打造主次分明、特色鲜明、覆盖全市的旅游网络,打响“羲皇故里”和“陇上江南”两大旅游品牌。

(三)进一步完善功能要素,不断丰富多元文化内涵

以组装旅游线路为重点,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核心,以增加旅游收入为目标,围绕旅游诸要素搞好服务功能开发,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协调配套、均衡发展,让游客行得安全、住得舒坦、吃得满意、游得痛快、购得称心、玩得高兴。

(四)进一步推进深度融合,凸显产业集群联动效应

一是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五大文化资源,特别是要抓好“大道朝天―游天水、知天下”重大项目的建设,打造一批主题性文化旅游产品或主题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森林科普、林业科考、环境教育、草原风情、生态休闲、寻幽探险、狩猎趣味等新兴旅游业态。三是发展中医药养生养老保健旅游。加快发展中医保健、中药美容、医食养生、生态养老、温泉疗养、泥疗沙浴、禅道体验等系列保健旅游产品,推出慢游休闲产品和优惠措施。四是加快培养文化旅游人才。着眼于全市文化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培养熟悉天水文化和旅游的综合型人才,引进精通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高端经营管理精英,为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进一步突出公益属性,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在进一步完善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向农村基层倾斜,全力加快城乡文化事业一体化发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支持,重点实施天水文化馆、天水博物馆、天水体育馆、天水大剧院、天水广电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抓好县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建设,使每个县区都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三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的文化服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伏羲庙、伏羲城、南北宅子、天水西关等古建筑、古民居、古街区的维修保护,抓好伏羲文化发祥地三阳川和秦安陇城镇、武山滩歌镇、麦积街亭古镇等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做好民间民俗文化的调查、评估、抢救和保护工作。

第9篇:文化事业发展范文

近年,盘锦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显著的区位交通、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众多先行先试的政策和丰富的土地储备优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致力于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盘锦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对盘锦市经济增长、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逐渐发挥重要作用,但总体处在培育发展阶段,存在众多不足。

(一)产业化、市场化意识不足。

盘锦市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与产业和市场行为联系不足,缺乏市场化和产业化意识,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发展和经营理念滞后,没有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滞后。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盘锦市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历史欠账多,至今尚无高规格专业化剧院和市级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设施明显落后省内其他市,也与盘锦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不协调,一定程度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

2、文化产业人才市场发展不充分。盘锦市没有形成有效地培育和引进文化人才的体制机制,既缺少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省级、国家级大师凤毛麟角,更缺乏懂文化会经营的管理人才。文化产业人才在总量、结构、素质、能级上均不足以支撑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3、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支持不足。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建设滞后,文化企业以自筹资金为主,未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待加强。盘锦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规模小,使用效率低。

(三)文化产业总体处在培育阶段。

一是总体规模小。盘锦市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小,2011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 8.44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 0.8%,与占 GDP 比重达5%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没有有效发挥文化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盘锦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创意产业发展滞后,与高科技结合程度低,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网络文化等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品和服务单一,与旅游、服务、创意、高新技术等行业缺乏有效融合,产业链短。以旅游业为例,盘锦旅游业主要是一日观光游,以省内游客为主,缺乏深度开发的休闲度假和体验参与游项目,单一地依靠门票收入,受自然季节影响显著,对经济拉动作用非常有限。三是文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效益低。盘锦市文化企业存在小而全、小而散的突出问题,缺少文化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占据着主体,普遍缺乏活力,没有形成创新激励机制,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效益低,抗拒市场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

二、盘锦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

(一)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并重。

文化产业是将文化资源作为要素进行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部门,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保护、传承和开发并重的方针。对文化资源进行区分,属于禁止开发型的坚决不产业化,属于限制开发型的有限市场化,属于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型的以产业化发展为主。

(二)坚持文化产业发展与盘锦市。

经济转型和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文化产业以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业附加值高的特点成为应对要素和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的重要接续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盘锦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同时文化产业具有抗经济周期性,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长条件下稳增长的重要途径。

(三)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产业化是盈利性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应坚持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政府在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法律、规章等规范市场行为,培育公平、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目前文化产业发育水平较低,属于弱势产业,政府应通过财政、信贷等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四)坚持突出地域特色与国际化发展战略相结合。

文化的魅力在于独特性,盘锦文化产业必须突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重点开发红海滩文化、古鱼雁文化、石油文化、辽河文化、张氏故园等盘锦特有的文化产业,坚持错位发展。盘锦港建设迅速,出口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和蒙古国的条件便利,且中日韩自由经济贸易区日益形成,应抓住时机以国际化视野发展盘锦市文化产业。

(五)坚持公益性与营利性相结合。

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部分,文化产业属于市场经营活动,讲究盈利,同时文化产业又具有文化事业特点,即具有公益性。文化产业需要弘扬主旋律,彰显真、善、美,引导人们的审美价值标准,提升审美水平和能力。繁荣文化要求文化产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促进产业发展,同时也必须兼顾公益性和营利性。

三、促进盘锦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明确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应坚持市场导向和企业的主体地位,按照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要求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减少行政干预,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要调控方式,努力造就有利于文化产业资本、人才、技术自由流动的新机制,鼓励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文化企业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原则参与市场活动,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按商业化运作模式进行项目开发和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在市场上确认文化产品的价值。逐步形成文化资源配置社会化、经营机制市场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科学制定、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目前指导盘锦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只有《盘锦市“十二五”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还应出台文化产业发展长期规划、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尤其是研究制定盘锦市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进程,定期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并依据实际情况修正和完善,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在财政、金融、土地、户籍等政策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贷款倾斜、鼓励上市、奖励出口、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基础设施建设、高效管理文化发展基金等政策促进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壮大;积极向上争取税收优惠政策和上级政府投资,扶植文化产业发展;梳理、落实国家和省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培育和造就文化骨干企业和品牌产业。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展示平台和发展条件,通过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来盘锦创业。

制定公平的文化产业准入政策和引导政策,鼓励民间优质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尤其是鼓励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文化产业,通过专业性分工延伸商业运作链条,提升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相结合、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形成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四)坚持非均衡发展、产业融合和集群发展。

文化产业涉及面广,涵盖行业多,但资源有限,必须实施非均衡发展,依据优势,突出特色,盘锦应将湿地温泉旅游、会展、纬编、漆雕和数字印刷等优势产业确立为文化主导行业,优先发展。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发展上述主导行业,通过主导行业发展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

坚持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文化产业。整合文化产业园区,在地理空间上集中产业关联较高的文化企业,按照主导产业确立 4—5 个文化产业园,围绕主导产业入驻相关企业,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

(五)在引进、培育大企业、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加强现有文化产业资源整合,通过重组兼并和资本联合等方式实现文化企业战略重组和强强联合,推动盘锦市文化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实现跨区经营,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龙头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信息、设备、资金、人才和销售网络等资源共享,形成文化产业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