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粮食市场范文

粮食市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粮食市场

第1篇:粮食市场范文

积极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粮食生产、经营和加工企业已基本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因此,在粮食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如何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对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是粮食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期货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高级形式,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工具。

正确认识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要逐步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电子商务为方向,以期货市场为先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粮食市场体系。

期货市场具有发现远期价格的功能,利用粮食期货市场,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价格走势,自觉调整经营活动,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近年来,小麦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一些粮食企业,在小麦收购、经营和加工过程中,充分利用期货价格作参考,减少经营的盲目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延津县的金粒麦业公司“根据期货市场价格走势,以来年收购期的期货价格为参照,确定订单履约价格,实现订单与定价的同步”。

期货市场还具有转移价格风险的功能,粮食企业积极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将生产。经营和加工过程的价格风险转移给其他愿意承担的投资者,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在期货交易时,不可避免地遇到盈亏问题,加上期货市场保证金的杠杆作用,赢亏比例相对较大,致使一些粮食企业片面认为参与期货交易都会面临更大风险,因此,不愿接受期货这一有效的避险工具。其实,期货市场为保值者转移了价格风险,为投资者“增加”了价格风险。因此,“期货市场风险大”是对承担风险的投资者来说,粮食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不会增加风险,只会降低风险。

转换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

我国粮食市场放开后,价格波动加剧,市场风险进一步增大。粮食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利用期货市场这一风险管理工具规避风险,学会在市场放开以后“两条腿”走路,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2003年1―6月份,郑州海嘉面粉厂将超过正常加工库存的小麦,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卖期套期保值,取得了很好的经营效益。10月份,小麦期货价格上涨预示小麦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郑州海嘉面粉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买期保值,稳定了加工成本,提高了加工收益。

可见,粮食经营企业可以根据小麦期货价格提前预示现货价格走势的功能,进行小麦购销业务,同时,利用期货市场回避风险的功能,开展套期保值,转移小麦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面粉加工企业根据小麦期货发现价格的功能,调整加工原料的库存水平,稳定生产成本,提高加工效益。

掌握期货交易策略和交易技巧

粮食企业要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必须要学习期货市场基本知识,包括期货运行机制、期货交易制度、期货交割方式等,掌握期货交易基本策略和交易技巧,确定合理的保值品种和数量,选择有利的入市时机,入市方向,提高保值的效果。要加强人才培养,形成一批懂期货善经营的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严格套期保值内部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将保值交易转化为投机交易,由避险者转为风险承担者,由此产生新的管理风险。

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提供有效套期保值工具

根据国际经验,小麦期货市场风险可以通过小麦期权市场来转移,小麦期权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小麦期货市场的完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同一产品的期货和期权基本同时推出.使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小麦期权交易未上市导致的交易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大的市场规模效应和各品种间的协同效应,抑制了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我国小麦期货已经交易多年,运行较为平稳。逐步推出小麦期权交易,完善小麦运行机制,可以为保值者、投资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保值工具和灵活的投资策略。

积极开展品种创新

近年来,郑商所先后实施了期转现制度、跨期套利制度,推出了资金管理电子化系统和短信服务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的发展。近期,郑州商品交易所启用了新的交易系统运行,结合新交易系统又进行了规则制度方面的完善,进一步简化手续,便利交易,提高效率,增强风险监控能力,确保市场高效平稳运行,为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在今后的工作中,郑商所将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种创新的力度,健全市场体系,提高市场效率,降低套期保值成本,提高保值效果,为粮食企业套期保值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加强与粮食企业的沟通,及时解决套期保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粮食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提供良好的服务。

加强市场监管

期货市场是一个汇集风险和分散风险的金融市场,市场的特性决定了期货市场有大量投资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的参与。因此,市场运作是否规范、风险能否得到有效防范,直接关系到套期保值的效果,影响到期货市场健康发展。因此,郑商所将依法监管,规范运作,严控市场风险,保护套期保值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为粮食企业套期保值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2篇:粮食市场范文

[关键词]我国政府; 粮食市场; 管控模式

2008年,在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势下,总体看,我国粮价仍处于平稳运行阶段。这其中虽然也有95%自给率因素的存在,但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行之有效的管控模式。

一、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面对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是我国政府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形势下重申,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市场经济中,粮食市场的稳定依靠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在有效的政府管控下,我国粮食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粮价波动被有效抑制、农民利益得到了合理体现。

顾名思义,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就是对资源的安排和搭配,是将资源(生产要素)在各种潜在用途上进行分配,以生产出一组特定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方式。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地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流通环节得以产生,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资源在流通环节中的优化配置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有专家指出,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几乎90%的时间用于流通。在市场经济里,生产商品仅仅是为了销售而不是消费。销售和消费的脱节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种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只有“物畅其流”,才能保障生产与消费的衔接,才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资源浪费、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二、管控的手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对粮食市场的管控手段日渐成熟,已经由单一的计划指令发展为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一基本方式,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正如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一样,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也有两种基本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然而,由于垄断对市场竞争的削弱、外部性对社会供给的影响、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调节的失效、市场信息不完全对微观市场主体行为的负面作用等因素的存在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无处不在,从而令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一系列假定条件无法具备,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现实社会中也就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就需要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采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通过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提高社会效率。

三、管控的平台基于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

(一)我国政府粮食管控平台的构成环节。

1 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保障。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由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组成。

关于粮食现货市场。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郑州、合肥、兰州、济南、南京、吉林、长春、成都、福州、银川等10余家国家级粮食交易中心,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体系。

作为市场中介,交易中心除了具备发现价格、公平交易、信息、资金结算、技术服务、处理纠纷等保障市场运行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如下宏观功能:一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每天的交易结束后,各种数据均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国家根据即时信息迅速做出宏观调控决策。交易中心则通过以一家市场带动多家市场的功能对国家决策有效执行和及时反馈,并通过交易规则调整、会员信息监控等手段杜绝中间商的投机行为。二是保障用粮企业能通过正常渠道用到粮、用好粮。三是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关于粮食期货市场。目前,我国粮食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进行。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主要在于规避风险、发现价格、交易、交割、结算和技术服务等。宏观功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和价格传导效应配合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期货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具有超前预期性。而且,由于期货交易具有严格的规则体系,因此,期货价格比现货市场价格更为集中和权威,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此外,期货市场还具有很强的价格传导效应。由于期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公开、透明与传递迅速等特性,各类信息可以直达市场的各个层面,从而避免了信息扭曲。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粮农切身利益。与巨大的粮食消费市场相比。我国粮食的种植者却是以成千上万的粮农为主,规模小且产业分散。因此,在由大量分散的种植户组成的生产者与巨大的消费市场之间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粮农多以个体身份分布于信息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很难独立捕捉到大市场的需求、价格等信息。而消费方则是粮食的消费企业和一些中间商,他们对信息的把握要远远强于个体的种植者。因此,在粮食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生产方与消费方利益失衡,种植者的利益难以保障。为保障广大粮农的切身利益,实现种好地、卖好粮,一些商品交易所采用“期货+订单”的形式,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其实质是以价格促进产品质量升级,进而以优质优价实现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此外,为让粮农接受先卖后种、风险规避的理念,商品交易所还会利用市场本身所具备的服务功能,建立相应的信息免费发送系统、免费咨询系统和免费培训制度。

期货市场的价格反映的是未来的供求关系和现货价格趋势,这样,期货与现货价格间便形成了紧密的价格联系机制。我国政府正是通过期、现货之间内在的联系机制,从粮食期货市场获取价格等信息,并通过粮食现货市场使政策与措施得到快速实施。

2 粮食储备体系。

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是我国政府管控粮食市场的又一关键环节。在我国,从粮农种植粮食到进入市场交易,还存在一个收购环节。在收购环节,各级粮食局以及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例如中储粮总公司,从粮农手中将粮食收购上来后再投放粮食现货市场。由于绝大部分被收购的粮食都要作为各级储备粮,其实质是将粮食资源归于政府管理。这样,进入市场的卖家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各级储备粮;二是自产自销的粮农以及贸易企业。其中,后者仅占很小的部分。粮食的买方则是包括加工、贸易、仓库等在内的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类企业。

第3篇:粮食市场范文

一、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面对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是我国政府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形势下重申,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市场经济中,粮食市场的稳定依靠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在有效的政府管控下,我国粮食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粮价波动被有效抑制、农民利益得到了合理体现。

顾名思义,资源配置(resourceallocation)就是对资源的安排和搭配,是将资源(生产要素)在各种潜在用途上进行分配,以生产出一组特定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方式。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地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流通环节得以产生,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资源在流通环节中的优化配置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有专家指出,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几乎90%的时间用于流通。在市场经济里,生产商品仅仅是为了销售而不是消费。销售和消费的脱节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种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只有“物畅其流”,才能保障生产与消费的衔接,才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资源浪费、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二、管控的手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对粮食市场的管控手段日渐成熟,已经由单一的计划指令发展为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一基本方式,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正如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一样,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也有两种基本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然而,由于垄断对市场竞争的削弱、外部性对社会供给的影响、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调节的失效、市场信息不完全对微观市场主体行为的负面作用等因素的存在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无处不在,从而令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一系列假定条件无法具备,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现实社会中也就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就需要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采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通过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提高社会效率。

三、管控的平台基于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

(一)我国政府粮食管控平台的构成环节。

1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保障。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由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组成。

关于粮食现货市场。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郑州、合肥、兰州、济南、南京、吉林、长春、成都、福州、银川等10余家国家级粮食交易中心,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体系。

作为市场中介,交易中心除了具备发现价格、公平交易、信息、资金结算、技术服务、处理纠纷等保障市场运行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如下宏观功能:一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每天的交易结束后,各种数据均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国家根据即时信息迅速做出宏观调控决策。交易中心则通过以一家市场带动多家市场的功能对国家决策有效执行和及时反馈,并通过交易规则调整、会员信息监控等手段杜绝中间商的投机行为。二是保障用粮企业能通过正常渠道用到粮、用好粮。三是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关于粮食期货市场。目前,我国粮食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进行。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主要在于规避风险、发现价格、交易、交割、结算和技术服务等。宏观功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和价格传导效应配合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期货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具有超前预期性。而且,由于期货交易具有严格的规则体系,因此,期货价格比现货市场价格更为集中和权威,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此外,期货市场还具有很强的价格传导效应。由于期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公开、透明与传递迅速等特性,各类信息可以直达市场的各个层面,从而避免了信息扭曲。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粮农切身利益。与巨大的粮食消费市场相比。我国粮食的种植者却是以成千上万的粮农为主,规模小且产业分散。因此,在由大量分散的种植户组成的生产者与巨大的消费市场之间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粮农多以个体身份分布于信息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很难独立捕捉到大市场的需求、价格等信息。而消费方则是粮食的消费企业和一些中间商,他们对信息的把握要远远强于个体的种植者。因此,在粮食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生产方与消费方利益失衡,种植者的利益难以保障。为保障广大粮农的切身利益,实现种好地、卖好粮,一些商品交易所采用“期货+订单”的形式,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其实质是以价格促进产品质量升级,进而以优质优价实现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此外,为让粮农接受先卖后种、风险规避的理念,商品交易所还会利用市场本身所具备的服务功能,建立相应的信息免费发送系统、免费咨询系统和免费培训制度。

期货市场的价格反映的是未来的供求关系和现货价格趋势,这样,期货与现货价格间便形成了紧密的价格联系机制。我国政府正是通过期、现货之间内在的联系机制,从粮食期货市场获取价格等信息,并通过粮食现货市场使政策与措施得到快速实施。

2粮食储备体系。

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是我国政府管控粮食市场的又一关键环节。在我国,从粮农种植粮食到进入市场交易,还存在一个收购环节。在收购环节,各级粮食局以及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例如中储粮总公司,从粮农手中将粮食收购上来后再投放粮食现货市场。由于绝大部分被收购的粮食都要作为各级储备粮,其实质是将粮食资源归于政府管理。这样,进入市场的卖家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各级储备粮;二是自产自销的粮农以及贸易企业。其中,后者仅占很小的部分。粮食的买方则是包括加工、贸易、仓库等在内的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类企业。

第4篇:粮食市场范文

2013年秋粮上市后,我国粮食市场供给压力全面体现:玉米再获丰收,价格承压下行;粳稻也获丰收,市场压力显现;籼稻受进口大米冲击,购销不活跃。似乎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形势发生全面变化,已经很难简单地用粮食供需“多与少”、粮食自给率的“高与低”来解释。

2012年谷物进口量达到1398万吨,但是进口增加并不意味着短缺出现。2013年在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的情况下,谷物进口量继续增加至1458万吨,供给压力明显增加。分品种看,目前的供给压力主要来自于玉米,稻谷市场也有压力,主要表现为市场化购销活跃程度明显降低。在国内种植收益良好的刺激下,估计今年玉米生产还会发展,不会有大的调整,继续增产的可能性很大。

国际市场玉米供给去年已经改善,今年只要气候正常,产量稳定增加的可能性也很大。在进口玉米价格低于国产玉米的情况下,供给压力将内外齐聚,我国玉米市场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玉米市场在未来几年将面临实现再平衡的巨大挑战。

一、国内稻谷市场正发生大变化

目前,粳稻和籼稻市场似乎都存在供给压力,但因其情况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粳稻市场供给偏多,除了增产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价格过度上涨后,粳稻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

粳米消费区域不断扩大

粳米是主要口粮品种,但以前其地位绝对没有现在突出。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居民大米的供应,占口粮供应量的比重很低;在不生产大米的广大北方农村,大米消费被视为“奢侈”。随着人们的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粳稻产量也有所增长,粳米消费不断扩大。不仅城里人吃更多的大米,原来以面食为主的农村,粳米消费人群也在扩大,甚至南方传统的籼米消费区,粳米的消费也在增长。这种需求变化,使其表现出与小麦和籼米不同的消费趋势。

当然粳稻需求也是供给创造出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东北粳稻产量大幅增长,由于国内消费没有同步增长,出现较为严重的粳稻积压。为缓解库存压力,东北产区积极面向全国市场推销,粳米市场被不断拓展,东、南、西、北、中,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东北大米,接受东北大米,喜食东北大米。

当粳稻消费扩大成为趋势之后,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粳稻供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内粮食市场稳定。粳稻增产难度大,而消费需求又不断增长,粳稻供给将长期偏紧。

2010年的粳稻市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粳稻供给紧张到需要动用国家储备库存以增加市场供给的程度,黑龙江粳稻库存大降,中国“米袋子”的底也被抖落干净。为稳定国内市场,国家制定了粳稻增产计划,在北方努力扩大粳稻播种面积,在南方实行“籼”改“粳”,以最大限度增加粳稻供给。

价格上涨抑制粳米消费

一切事物都有轮回。当人们都认为粳稻是最为紧缺的粮食品种时,国内粳米反而不缺了。供求平衡是一种价格关系,当需求超过供给之后,价格在需求的拉动下上涨,一方面会刺激生产,另一方面会抑制消费,从而使市场重新回归平衡。 过高的粳稻价格促进了粮食品种之间的替代,粳米紧缺价格大涨,于是消费者减少了粳米消费,改吃面食或籼米。国内粳稻市场既表现为产量增加,也表现为需求减弱。从2011年秋季粳稻上市后的情况看,粳稻供给量并没有多出很多,国家托市收购800万吨粳稻后,由于市场供应量减少,七八月间粳米价格出现了火箭式的上涨。

本来随着籼稻和小麦价格上涨,粳稻需求继续扩大,供求关系应该逐步得以改善,市场逐步回归原来的运行轨迹,结果由于籼米进口增加,致使市场继续保持低迷不振的行情。

籼稻供需影响粳米市场

粳米和籼米市场有明显的区别,也有紧密的联系。当国内粳米供给紧张时,籼稻消费会增加,当籼稻供给充足时,又会减弱粳稻市场的需求压力。据分析,2012年籼稻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其实并不突出,年初时甚至还担心前两年已经将1600万吨政策性籼米库存全部投放市场,调控能力减弱,将无法有效应对国内籼稻价格可能出现的大幅度上涨行情。

籼稻市场供给偏紧,这本将有利于扩大粳稻消费,只是从2012年二季度开始,大米进口量大增,低价低质的籼米大量进口到国内,给国内籼米及粳米市场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形成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进口大米改善国内供给

客观上来看,2012年二季度开始进口大米数量增加,有弥补国内供给不足的积极作用。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中国大米应该完全自给,因为国际市场大米贸易量长期只有不到3000万吨,由于贸易量太少,国际市场根本无法满足中国的进口需求。深入分析去年以来大米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便会发现,进口大米可以有效地补充国内供给的不足,改变国内稻谷供求平衡,影响国内大米价格总体水平。

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大米进口量为234万吨,如果考虑到边民互市和非正常进口贸易,2012年大米进口量更大。几百万吨大米进入国内市场,虽然占全国大米消费总量的比重很小,但对国内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大米的进口,国内籼米市场很可能因短缺而出现大的波动。在2012年进口大米开始增加前,由于国家政策性籼稻投放量明显减少,国内籼稻市场价格出现了4个月的快速上涨。这一行情的出现,反映了国内籼稻供求不足的真实状况。

价格优势促使进口增加

促进大米进口增加,除了需求的原因外,更为重要的是进口大米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国内外价差出现,是国内大米价格上涨和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回落共同作用的结果。

面对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为应对农业生产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上涨,保护和调动生产者积极性,这些年国家采取了积极的价格保护政策,在实现稻谷增产目标的同时,也使国内大米价格水平不断提升。

而国际稻米市场因出口数量增加,进口需求减弱,价格明显回落,出口国低成本贸易优势尽显。在内外价差倒挂并将持续存在的情况下,进口配额管理越显必要,只是对非正常渠道进口大米加强管理难度很大。现在市场上对大量低价大米进入国内市场反映强烈,主要是国内籼米市场价格体系因为低价进口大米增加而改变,贸易商、加工商以及生产者承受了巨大的冲击,或不能顺价销售,或加工亏损严重,或稻谷出售价格过低。

放眼国际实现国内平衡

从目前情况看,大米进口负面作用很大。但当我们对国内稻谷市场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并做深入分析后又会发现,增加大米进口、建立稳定的供给渠道,可能是未来实现国内市场供求平衡的重要保障。

南方大米重金属超标问题严重,危及国人安全,要根本性解决问题,需要对被污染的耕地进行治理。实现籼米市场再平衡的手段无非是增加替代品种消费或是增加籼米进口。籼米供给减少,需要一部分消费从籼米转为粳米或面粉。国内粳稻生产面临自然资源不足的限制,实际增产难度越来越大,扩大粳稻消费不是治本之策。改食面粉有改变消费人群生活习惯问题,难度也不小。最为有效、可行和直接的办法是增加大米进口。

从近年来的市场情况看,从东南亚大米出口国进口一部分大米,补充国内的供给不足,具有市场方面的可行性。

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国际大米市场“休养生息”,修复被污染的耕地,将有利于国内粮食安全的长治久安。

东南亚出口国有条件增加大米产量,增产数量应该可以满足中国可能的进口需要。从这些国家进口大米,有利于促进其大米产业发展,做到互惠互利。过去强调国内大米要完全自给,是缘于国际市场大米贸易量过低的认识,国际市场容量不大,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需求不足。如果有效需求出现,供给应会增加,贸易应会发展,因为大米出口国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实现可持续的供给安全

将目光转回到国内。如果未来国内籼米供给数量因种植结构调整而减少,国内的籼米供求平衡关系会改变,进而使整个大米市场发生变化。只是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程度提高之后,两个市场相互影响,大米价格会有新的表现。仅从数量上考虑,在配额管理体制下,国内大米市场应该不存在供给压力。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农产品“天花板”价格问题的讨论多了起来。所谓“天花板”价格,是指国内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而且大大超过国际市场水平,使得配额外的农产品在交纳了较高的关税之后,还低于国产农产品价格,可以大量进口到国内市场。如果籼米触及“天花板”价格水平,国内外的大米市场将完全融合,现在看这种情况出现还是以后的事情。在提高国内籼稻市场开放程度的同时,要警惕并提前做好应对这种情况出现的准备。要积极稳定和促进国内稻米生产,大米进口量要在国际市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如果超出出口国的承受能力,大米出口国价格暴涨,出口国为了本国市场的稳定,会采取限制出口措施,类似2007年的情景又会发生。一定要保持和增加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可持续的粮食安全观念。

二、玉米供给压力或再加大

国家在2012/2013年度收购的3083万吨临时存储玉米,一粒还没有销售,2013/2014年度新产玉米就已经上市,而且大量低价进口玉米继续进入国内市场。预计后期国家还将收购更多的玉米以保护农民利益,库存压力会继续增加。

供给宽松局面完全形成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估,2013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2.177亿吨,再创历史纪录。自上年秋粮上市、玉米市场供给偏紧的情况改变以来,国内玉米供给压力不断增加,供给宽松局面已经完全形成。

在2012年秋季玉米上市前期,国内市场对玉米供求还有不同看法,2013年春节过后,需求不再如以前强劲增长的局势明朗,超过预期的临时存储玉米大量进入了国家仓库,使各方面对国内玉米供求状况的认识趋于统一。2012/2013年度国家收购临时存储玉米3083万吨,大大减少了市场上玉米的有效供给能力。从供求平衡角度分析,产量只增加了1283万吨,而退出市场流通的玉米达到3083万吨,玉米市场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在一般情况下,供求偏紧应该导致市场价格上涨,但在市场信心不足、看空预期占主导时,价格上涨则需要更多的短期因素刺激。

供给压力转至国家,加大了主产区承储企业收购压力。2014年继续实行临储收购,估计主产区仓容不足的矛盾会十分突出,为防止玉米“卖难”问题出现,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应对措施,比如对东北进关玉米实行补贴,促进东北主产区玉米流向销区,准许露天存粮,利用社会库容存放国家收购的临时存储玉米等。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解决主产区的玉米收购问题,将丰收的玉米收起来,以保护生产者利益。这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实现玉米供求平衡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玉米消费增长存在误区

这几年我国玉米市场出现了“过山车”式的变化。在深加工消费增长的推动下,玉米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玉米深加工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工业性消费,是与人们的食用消费争夺资源,其实,我国玉米深加工产品的80%是与人们的食用消费直接或间接相关。这一点与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美国在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之后,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工业,规定汽油掺兑标准,消耗了大量的玉米,不仅将增产的玉米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玉米出口能力也因此降低。

而我国的情况完全不同,我国也建立了燃料乙醇工厂,但是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消化中央储备库存中的陈化玉米和小麦。我国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玉米数量只有几百万吨,占全部玉米消费量的比例很低。

我国玉米深加工发展是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的结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出现了多样性特征,人们需要消费更多的用玉米淀粉生产的果糖,在酸奶生产中使用玉米淀粉生产的增稠剂等等。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类与食用消费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玉米消费,与人们的消费水平相联系,似乎不会过度增长。因此将这种变化视为消费结构变化的新趋势,有助于我们对玉米消费的增长趋势有更为准确的认识。

国内对于玉米消费的增长曾经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肉禽蛋消费增加,必然导致玉米消费量大增。

其实改变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技术水平,使用工业化饲料,增加蛋白粕消费,可以减少玉米的用量,生产出更多的肉类和蛋品。我国饲料业进步很快,各种配方饲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养殖收益。有大型饲料企业宣传,使用他们生产的猪饲料可以做到料肉比2.6∶1,甚至更低。我国的生猪养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提高每头母猪提供的仔猪头数,由现在的14.5头,增加到20多头的先进水平,仅减少母猪存栏一项,就可以大大减少饲料的用量。

消费泡沫导致价格大涨

2013年以来,全社会奢侈浪费之风得到有效抑制,大吃大喝现象大为减少,玉米消费增长也因此减弱。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养成理性的消费行为,有效地撇去了玉米消费的“泡沫”,对于人多地少消费增长的中国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的长远的意义。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国内实施4万亿投资和增加10万亿贷款,刺激经济回升,这个过程中玉米深加工能力又有扩张,玉米消费扩大,促使我国的玉米供求出现了历史性的改变。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前些年,我国一直是玉米的净出口国。

随着国内消费增长,包括受消费泡沫影响,玉米需求持续扩大,在国际市场价格过高、无法得到有效补充的情况下,国内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甚至超过小麦价格。人们一方面认为我国将增加玉米进口,另一方面又担忧由于太多的小麦用于饲用,而导致国内小麦供给紧张。

进口并不表明国内紧张

回顾近几年的玉米市场,我们承认国内玉米市场出现了大变化,但是还没到非要进口玉米才能实现供求平衡的程度。也就是说,在增加饲用小麦消费之后,利用国内资源玉米市场还可以实现平衡。由于最近3年我国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连续3年进口量增加,使得太多市场人士对国内玉米市场实现自我平衡能力产生了怀疑。

国内玉米供给紧张确是事实,但是进口量并不能说明国内玉米市场的紧缺程度。2012年玉米进口量达到521万吨水平,2013年下降至326万吨。并不是由于国内玉米出现了供给缺口,而是国内价格高于进口玉米导致的进口增加。我国未来缺不缺玉米,会不会大量进口玉米,现在很难做出准确预测,但目前国内玉米市场全面出现供给压力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消费增长,引发各方对未来我国将进口多少玉米的关注。我国进口玉米主要是从美国购入,美国玉米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美国遭遇56年一遇的大旱,实际玉米产量较早前预计相差1亿吨。

2013年的气候明显好于上年,玉米单产水平恢复,预估总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美国燃料乙醇消费基本到顶,玉米产量增加之后,需要寻找新的销路,以消化新增供给。放眼全球,能够大量增加玉米进口的国家,似乎只有中国,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玉米进口量不断增长,更让美国的生产者、贸易商以及相关组织看到了希望。

夸大玉米进口不合时宜

前些年玉米供给偏紧,进口不断增加,价格持续上涨,一些机构及人员纷纷看好未来我国玉米进口前景。有关部门不再坚持玉米供给100%自给的立场,提出我国需要进口玉米,因为国内消费增长。研究人士运用数学模型计算,甚至预测我国未来会进口超过1亿吨的玉米。

预测我国玉米进口将不断增长的观点现在成了主流,巴西农业部长最近也预测,未来中国将从巴西进口1000万吨玉米,因为中国国内饲料行业的需求不断增长。那么,未来我国会不会进口更多的玉米?多也好,少也好,现在都只是预测,是预测就不是现实。问题不在于预测玉米进口本身,而在于现在谈玉米进口,并将玉米进口归结为国内玉米供给不足,不仅不合时宜,而且观点也错了。自2013年秋粮上市以来,国内市场明显出现供给压力,而且国内的供给压力与国际市场的供给压力正叠加在一起,使得国内玉米市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供大于求局面最终确立

美国农业部2014年1月最新预估,2013年美国玉米单产为158.8蒲式耳/英亩,总产量达到3.5371亿吨,较上年增产7990万吨,增幅达29.71%。供给大幅增加,价格必然下跌,截至1月22日,芝加哥玉米3月合约期价较上年同期下跌40%。

尽管国内玉米供给过剩,价格低廉的进口玉米仍然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导致供给压力进一步加大。美国农业部早先预测2013/2014年度中国将进口700万吨玉米,美国谷物协会预测年度内中国的玉米进口量有可能达到1000万吨。

根据我国订购美国新季玉米的情况,似乎越来越支持我国将大量进口玉米的预测意见。但由于国家限制未批准的转基因品种玉米进口,加上国内供应过剩,2013/2014年度玉米实际进口量可能会低于各机构预测数据。美国农业部在1月份供需报告中将本年度我国玉米进口量下调至500万吨。

东北主产区既面临巨大的玉米收储压力,又面临进口压力,情况可能类似于南方籼稻产区。现在玉米进口增加了,高粱、DDGS等玉米替代品也在大量进口。来自境外的供给增加,必然加大国内供给压力。

2012年国内玉米库存量增加,表明国内玉米供给已经不紧,2013年新产玉米又将大量收购入库,供大于求的局面将最终确立。假设国内玉米生产不调整,重新实现国内市场新平衡,需要等待国内消费的增长,前几年国内玉米消费每年增加量约为1000万吨,按这一增速计算,再平衡实现过程可能需要几年时间。

三、小麦价格表现回归正常

2012年下半年,国内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得小麦与玉米的比价关系回归正常,小麦替代玉米的消费数量大减。2013年新产小麦上市后,小麦价格又一路上行,目前主产区小麦的市场价格大都突破了2600元/吨。

小麦市场化流通特征增强

最近两年小麦价格上涨,反映了国内小麦供求发生的大变化。小麦替代玉米消费数量增加,原来食用的小麦大量用于饲料消费,缓解了玉米供求紧张的矛盾,消除了国内小麦市场的供给压力,但是由于数量巨大,有几千万吨之多,也确实令人担忧国内小麦市场会不会因此成为一个供给不足的市场。

从目前情况判断,这次的小麦市场变化,从小麦与玉米的正常比价关系改变开始,到小麦和玉米的比价关系又重新回归正常,已经基本结束。尽管有几千万吨小麦转为饲料消费,

目前国内小麦库存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人们担忧的国内小麦市场因玉米消费增长过快而可能出现的短缺情况没有出现。仔细观察发现,国内小麦市场在很大程度上继续保持供给充足的基本特征。

国家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保护小麦生产者利益的同时,也使国内小麦市场具有了政策市的特点。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小麦市场价格上涨,高于最低收购价,小麦市场的活跃程度以及市场化流通程度因此提高。当前的小麦市场状况就反映了这种变化。

由于小麦市场价格已经高于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小麦的政策性市场特征减弱,市场化流通的特征增强。

有效供给不足致麦价上涨

2013年8月下旬以来,面粉企业小麦收购量低于加工量,整个9月份市场收购量不足加工需求的70%,有效供给不足直接导致小麦价格上涨。9月初到10月中旬,国内主产区小麦价格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上行过程,小麦价格快速上涨4%,较上年同期涨幅达到17%。有分析认为,小麦价格上涨,与小麦产量有关,小麦主产区在收获时期出现大范围降水,“雨跟着收割机走”,一些地方因此减产,少的有10%,多的有30%,而且发生了大量小麦萌动和发芽现象。也有分析认为,以前入库的政策性小麦库存,形不成有效供给,面粉企业为保证生产,必然提高收购价格。

2012年10月份在山东调查时发现,当时面粉企业收购的粮源来自农户的数量已经降至20%之下,需要更多地依靠购买粮库贸易粮来保证开工,但粮库售粮意愿因价格上涨而降低,加上后期山东没有托市小麦投放,小麦供应偏于紧张。

在河北,正常情况下年底前贸易企业会大量出库小麦,但2013年贸易企业有明显的惜售倾向,价格越涨越不卖。听到最多的反映是,托市小麦有效投放数量偏少,难以有效改变价格上涨预期。

虽然每周投放数量不少,但河南最低收购价小麦库存中,品质无法满足加工要求的小麦太多。在小麦供给趋紧和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下,托市小麦出库难问题仍很突出。

政策市特征再一次体现

2013年国庆节后,小麦市场趋于平静,但市场普遍预测,进入11月后,随着面粉需求增加,制粉企业开工率提高,小麦消耗量明显加大,价格再度上涨。

2013年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企业大都获得了库存溢价,从这一点分析,去年企业收购小麦的积极性应该高。但由于出库难,使得很多企业低估了政策性小麦投放对市场的影响。很多企业不到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竞价购买小麦,因此,对政策性小麦投放增加会在总体上增加市场供给没有直接的感觉。

随着国家增加投放河南2012年最低收购价小麦,市场普遍存在的看涨预期改变,政策性市场特征又一次显现。

市场化进口补充国内供给

还有一个影响国内小麦价格的重要因素就是小麦进口。2013年6~9月,我国小麦进口量达到166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了131.4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3.4%和356%。2013年全年小麦进口量达到551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382万吨。食用小麦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将有效地增加国内供给。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3/2014年度我国小麦进口量将达到800万吨,较上年度的289万吨增长176%。

当前国内小麦供求状况,支持国内小麦价格适度上涨,但不支持国内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因为国内库存尽管比以前有所降低,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小麦价格上涨,也使得进口小麦具有了价格优势,市场化进口增加将有效地补充国内小麦供给。2013/201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首次突破7亿吨,国际市场小麦供给充足,我国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购进所需的小麦。

供求偏紧支撑麦价高水平

经过小麦替代玉米大量用于饲料养殖业之后,小麦库存减少,我国的小麦市场由原来的供大于求,转向了产量与消费量基本相当或是略有不足。这是一种良好的市场状态。

偏紧的供求格局,将支持国内小麦价格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对于稳定国内小麦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在要特别警惕小麦生产过度下降的情况出现,因为根据实地调研,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和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明显提高等原因,一些农民已经放弃了小麦种植,由原来的进行小麦与玉米两茬生产,改为了只种一茬玉米。

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地方,还在继续报告小麦增产,小麦的实际产量与官方的统计误差在扩大。

四、国内粮市进入新阶段

国内粮食市场整体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由以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抑制粮食价格上涨,转向托升粮食价格上来,继小麦启动托市收购后,早籼稻需要托市收购,中晚稻需要托市收购,玉米也需要临储收购,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减弱甚至消失。

稻米:市场表现可能活跃

在我国市场出现新变化的同时,国际粮食市场也出现了新变化。联合国粮农组织2013年11月公布的国际市场谷物价格指数显示,全球市场谷物价格已经下行12个月,降到3年前的水平。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月份全球粮食价格继续下滑,主要是由于食用油以及谷物价格走低。

不同粮食品种有着不同的情况,不能简单认为启动托市收购,便是供给过剩。根据食品安全要求,南方大米生产结构调整是必须的选择,在结构调整开始之后,在减产预期作用下,国内大米市场会很快活跃。

玉米:压力可能继续加重

预计本年度国内玉米市场供给压力较上年度更大,在气候正常的情况下,今年还会存在甚至可能加重。

我国的玉米需求变化,需要深入认识,简单推算未来消费,无助于正确认识当前市场。不能将对当前市场的分析与对未来市场的分析混在一起,也不能忽视已经变化了的市场情况去预测未来市场趋势。

预计全球玉米供求关系会继续好转,会继大米之后出现大的改变。

因为进口增长,我国受到主要出口国的关注,连续两年500万吨的进口数量,以及进口玉米的价格优势,使得出口国看好中国需求。只是现在表现出来的进口需求,并不是最终的国内消费需求,我国玉米市场正面临巨大的供给压力。

小麦:平衡似乎不够稳定

小麦的供求平衡情况在三大谷物品种中是最好的,只是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目前表现得似乎不够稳定,主要是出现了实际产出可能减少的状况,以及已有库存在形成市场有效供给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

第5篇:粮食市场范文

当前我国小麦产需平衡有余,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大米产需基本平衡,其中籼米产大于需,库存充足,粳米供求偏紧;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产需矛盾比较突出,主要依靠进口弥补缺口。粮油供求总体状况是: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消费平稳增长,产略大于需,粮食需求继续保持紧平衡格局,油料生产跟不上消费增长,油脂油料自给率下降、对外依存度增加,但货源充足、市场供应有保障。

与会专家认为:2010年我国粮食供需总量将保持基本平衡,但食用油产需仍存在缺口。据国家有关部门数据,2009年全国秋冬农作物面积约为7亿亩,同比增加1940万亩。其中,秋冬种粮食作物面积4亿亩,同比增加390多万亩。冬小麦播种面积3.38亿亩,同比增加280多万亩。冬油菜面积1.03亿亩,同比增加190多万亩。5月份召开的国家粮食局主产区夏粮收购座谈会显示:11个小麦主产区初步预计小麦总产量将达2270亿斤左右,同比略增;小麦商品量约1380亿斤,同比略增;13个冬播油菜籽主产区预计总产量1200万吨,同比略减;预计菜籽收购量720万吨,同比略减。总体来看,如果今年后期粮食主产区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将保持基本稳定。初步预计,今年粮食消费将继续平稳增加,全年粮食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预计2010年食用植物油消费保持平稳略增,产需缺口依然较大,食用油和油料进口仍将维持较高水平。

专家分析,2010年我国粮食市场价格将总体保持平稳上升态势。据价格监测,目前全国小麦收购价格94.9元/50公斤,比年初上涨2.3%,比去年同期上涨7.1%;早籼稻95.3元/50公斤,比年初上涨4.4%,比去年同期上涨2.7%;中籼稻97.7元/50公斤,比年初上涨4.7%,比去年同期上涨4.8%;晚籼稻101.5元/50公斤,比年初上涨6%,比去年同期上涨5%;粳稻122.3元/50公斤,比年初上涨14%,比去年同期上涨30%;玉米89元/50公斤,比年初上涨9.5%,比去年同期上涨23%。由于国内大豆和食用油自给率低,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价格波动明显。目前国产大豆价格187元/50公斤,比年初上涨0.6%,比去年同期上涨3.5%;进口大豆价格也有所上涨。国产大豆涨幅高于进口大豆。

第6篇:粮食市场范文

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共注册种子企业8000多家,有效经营区域为全国的育繁加销售一体化的大型种业不足80家,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也仅100余家。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常年用种量为300亿公斤,价值达50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特别是2000年我国颁布了《种子法》,国内种子市场,尤其是蔬菜、花卉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蓄势已久的国外大公司纷纷登陆中国。据称,目前我国70%的种子市场被国外企业控制。

实际上,中国也开始了对种子的投入。据悉,中央国有企业中种集团正在投资6亿元左右筹建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旨在建立育繁推一体化运作模式。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种业界最大规模的自主研发投入。但是,中种集团目前还没有实力同跨国企业竞争,属于“远水不解近渴”。

“洋种子”的涌入对我国农业产业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带来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也增大了技术所有者对农业生产的控制权。有专家表示,如果种子市场被外国企业控制,那么相当于中国农业的“咽喉”被人家掐住。

市场竞争中外资优势明显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世煌表示,中国种业起步晚、基础弱,而跨国公司依靠强大的研发实力、雄厚的资金优势、成熟的市场运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已对中国种业构成竞争压力。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持证种子企业多达8700家左右,但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只有200多家。全球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35%,而国内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仅为0.8%。业内人士呼吁,要与国外种业公司抗衡,中国应引导国内种业进行重组整合。

中国种子企业在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弱于跨国公司,导致了市场中洋种子大行其道。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有过博士后研究经历,目前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的张春敏在接受采访时说,包括种子行业在内的农业产业,目前面临着外资企业主导的局面。他分析认为,一是在加入WTO谈判期间,中国没有意识到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及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倾向性问题。第二,近几年,中国农业产业外资进入非常快,在一些领域中外资占有主导地位,比如大豆压榨等方面,中国企业在引进中存在盲目迷信外资和外国技术的倾向。

加快技术进步和资金投入

2004年因中国企业对国际大豆市场的误判,形成了大豆危机,造成国内压榨企业损失惨重,大量企业倒闭。而此时控制粮食生产运销的国外跨国公司趁机低价收购、参股中国大豆压榨企业。据统计,国内70%以上的榨油企业被跨国粮商或控股或参股,已经形成了国外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主要品牌的局面。国际粮商控制中国食用油市场超过70%,市场的话语权被外资企业所掌控。

中国大豆产业链的“沦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中国作为大豆的最大生产国之一,整个产业却控制在跨国巨头手中,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和警惕。

第7篇:粮食市场范文

作为粮食进口大国,中国的一些粮食产品对于美国的依赖程度相当高。例如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去年的大豆进口量占到了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63%。美国的粮食减产会对中国的粮食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粮集团豆类期货分析师王薇认为,未来15天美国的天气情况十分重要,可能会在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孕育一波价格涨潮。

王薇:未来15天的天气非常重要,现在国内行情在期货盘面上的回调一般都是由资金决定的,回调幅度很有限。但未来15天美国的天气情况可能会孕育出一波非常大的行情。

短期内,由于美国粮食减产的影响,国际、国内的农产品价格或许会上扬,但是财经评论员杨禹认为,由于近些年国内对于粮食进出口的调节措施相对灵活,所以此番美国粮食减产,对于国内影响有限。

杨禹:北美主要是玉米、大豆,它主要是影响我们国家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领域,一些产品成本会提高,但影响量相对较小。特别今年我们国家夏粮取得丰收,目前秋粮的播种也比较顺利。而且这些年我国在小麦、玉米、大豆的进口量方面,一直采取比较灵活的调节措施,如果其他国家的主要产区出现较大幅度减产,影响了国际价格,我们一般会采取减少进口量、增加国内的使用、减少国内对国际的出口量,确保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所以它会带来影响,但是相对有限。

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粮食减产的确可能会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抬高,但是对于低迷的全球粮食市场,此时抬高价格,对世界粮油市场回归合理价位有着积极的意义。

李国祥:美国出现了比较极端的自然灾害,今年一直大增的农产品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减产。这样整个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预期抬高,这种势头对于提升农产品价格、回归到合理的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第8篇:粮食市场范文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保证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严肃查处辖区内扰乱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案件,曝光违法违规经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形成打击扰乱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高压态势,营造粮油市场正常供应和价格稳定的良好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保证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决定成立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粮食分局,具体负责粮油市场保供稳价日常联络和协调工作。

三、工作机制

(一)建立辖区粮油市场供求和价格定期监测、分析、会商机制。

区物价局、区中小企业促进局、粮食分局指定专人负责辖区粮油市场主要粮油品种(大米、面粉、菜籽油、大豆油、小麦、玉米)批发、零售数量和价格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报送工作。具体监测方案及统计口径,由区物价局会商区中小企业促进局、粮食分局确定。

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上一周来自各自渠道全区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校核、分析,形成《区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监测报告》,及时将监测数据和分析结论向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论,适时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会商辖区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动情况,研究采取应对措施。

(二)建立辖区粮油市场定期巡查机制。

区物价局、粮食分局、工商分局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在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定期对辖区粮油市场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粮食经营者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掺杂使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按照有关规定严厉打击并予以公开,以维持市场正常秩序。

工商分局将辖区粮油市场定期巡查情况和违法行为查处情况统一汇总,适时报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

(三)建立辖区粮油市场保供稳价信息通报机制。

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确定的职责和工作安排,及时将有关保供稳价工作动态和市场供求、价格情况,报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粮食分局负责汇总、整理,编写《区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简报》,发送领导小组各成员。

四、工作任务及分工

(一)定期监测粮油市场供求和价格形势,及时准确掌握市场动向

区物价局、区中小企业促进局、粮食分局在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充分发挥各自的监测力量,按照统一的监测方案,加大监测力度,提高监测频率,对重点粮油加工企业和经营规模大、库存粮源多、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零售企业实行全覆盖监测,及时掌握其粮油库存、销售数量和价格变化趋势,形成《区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监测报告》,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客观、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辖区粮油库存下降较快和价格涨幅较大的粮油经营企业,经领导小组同意,区物价局、粮食分局要及时发出预警和通报。全区确定12户粮油经营企业(见附件),其中粮油经营企业4户、超市5个,个体粮油经营户3户,纳入保供稳价工作重点监测范围,随时掌握其库存、销售数量。这些企业要按照保证供应、稳定价格的要求与区保供稳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责任书,落实保供稳价工作责任;建立和完善粮食经营台账制度,定期如实向粮食分局报告有关经营资料;在政府宏观调控需要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统一部署,调整企业销售计划和销售流向;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企业购销能力,扩大粮油商品市场投放量。

(二)充实粮油经营规模,适时投放市场

粮食分局按照全区总体部署,及时完成《区粮食应急预案》修编,健全应急粮油供应网络,落实应急运力,保障应急能力。当辖区粮油市场出现异常情况时,或者价格超过规定涨幅、销售量增加较大情况下,按照《区粮食应急预案》规定及时启动预案,适时加大供需,投放粮油市场,保证供应。

(三)积极抓好粮食购销衔接,确保后续粮源供应

粮食分局要与重点粮食经营企业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组织指导粮食经营企业加强与产区粮食经营企业的沟通协调,及时反映企业粮油运输需求。区交通局要加强运输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营运,必要时为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协调社会车辆提供运力支持。

(四)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供应和价格秩序

区物价局、粮食分局、工商分局要建立执法联动机制,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辖区粮油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确保粮油市场价格和供应基本稳定,维护正常的粮食市场供应秩序。对于查获的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要按照有关规定严厉打击并予以公开。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群众心理预期,为促进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粮油库存和供需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粮源供应工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粮食经营企业积极购进,力争多掌握更多粮源,充实粮油库存。各粮食经营企业要带头执行有关政策和要求,充分发挥引领和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

第9篇:粮食市场范文

关键词:粮食市场 价格波动 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36-01

1 导致粮食价格出现波动的成因

1.1 气候异常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当今社会,全球各地气候异常问题十分突出,反常天气频发。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引起的全球变暖趋势不断加剧,各地爆发自然灾害频率较之以前有所提升,这给粮食生产造成很大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作为多数人口主食的水稻产量因气候变暖而直线下降。同时,气候异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情也使得一些产粮大区的产量受损。在物价连年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化肥、农药及其他能源价格也逐年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大。据相关调查显示,气候变暖为诸多农业害虫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舒适的温床,农民往往采用农药来除虫,这无形中也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间接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1.2 过量使用生物能源

根椐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近些来,对造成全球粮食价格上涨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来自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为维护生态环境,减少石油等天然资源的损耗而不断加大规模使用生物能源所引起。其中,美国自布什政府开始推行绿色能源计划,力致于实现加仑乙醇年产量达到两亿的目标,因而不得不持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生物燃料的生产需要耗费大面积土地,而每英亩玉米每年生产出来的燃料不足两百升汽油,不足以解决燃油使用问题,反而造成大量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玉米价格不断上涨,产品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

当然,粮食价格波动形成的原因不单单是以上两方面,国家政策以及市场调控机制的漏洞等因素都会造成粮食价格波动。目前,世界粮食市场呈现的供小于求的局面,市场的自动调控自然会推动粮食价格的上涨。

2 粮食价格的社会意义

2.1 影响农民的生活和生产

在我国,农村问题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是一项长期重大的民生工程。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农产品价格。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中国政府两次大幅度调高粮食收购价格,其结果是调整的这两年农民年均收入较上一年增涨了近乎一倍。而农产品价格不仅牵系着农民收入,对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有效转化农村劳动力,建立各项农村基层保障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形势下,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总体生产规模较小,粮食产量很大程度地还是取决于“天”,农民对农产品的保存、交易、处理等还缺乏一定的技术和灵活性。常常为了卖到更好的价钱而错失农产品出售最好的时机,造成农产品的浪费,这对农民一季甚至当年的收入都有影响。

粮食价格的高低与农民收入成正比,只有保障粮食价格合理有序上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增收的稳步持续。

2.2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影响深远

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就是需求总体会随着人口数量的扩大而平稳扩大。但是粮食生产总量很容易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使得粮食储备调控机制主要依赖于粮食的供给状态而实施。不难看出,在一定时期内,粮食价格的波动与这个时期内社会的稳定与否息息相关。比如说,遭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受损,供给减少必然会导致价格上涨,这对于区域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为维护稳定,国家会把储备的粮食向市场发放,价格随之也会下降;反之,如若当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国家会投入一定的财政收购部分粮食,确保粮食价格的平稳,而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现象。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食品的价格,这也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可以说粮食价格的不合理上涨对整个社会和稳定和发展都具有严重的威胁。

3 粮食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

3.1 容易导致其他产品价格的提高

一般情况下,世界粮食价格出现波动都会在短时间回归正常。但这种现象随着全球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有所改变。经济发展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粮食生产下滑,粮食储存不断下降,对粮食价格形成很大的上升压力。最终结果就是引起其他生活所需品价格的提高。粮食价格的每一次波动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其他产品价格的提升,这种局面和状态很多人都深有体验,其对市场价格的推动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3.2 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和竞争压力

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且逐渐政治化。比如,一直作为粮食或饲料的玉米,目前在发达国家却主要用于生产汽油所需要的乙醇,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这就形成鲜明的差异。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引发“汽车与人类争粮食”的现象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就会出现。国际上一些环保专家对大量使用乙醇也提出了质疑,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大导致化肥、农药等物品使用量增大,这对于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并没有太多益处。据联合国一组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家庭总收入中食品开支的比例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比如,大量进口美国玉米的墨西哥,在玉米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墨西哥国内玉米价格也不断被抬高,就连民众平常食用的玉米饼价格较之以前也提高了一倍之多,大量民众走向街头游行表示抗议。发展中国家民众对粮食价格上涨最为切身的体会就是生活压力增大。

4 解决粮食价格波动的有效举措

粮食价格上涨并非全无益处,前提是要合理平稳上涨。一旦粮食价格出现异常波动,首要任务是寻其根源,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是探索新型再生原源,以缓解对生物能源的需求量。其次,建议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便于集体集中治理后续问题,也能减少成本消耗。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研究,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农产品生产、交易和保护体系,提高农产品供给总量。再就是实施粮食直补,扩大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投放,提高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总之,粮食价格的波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维护粮食价格平稳上涨,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与支持,保障农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为粮食市场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先德,王士海.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及政策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