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综合艺术范文

综合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综合艺术

第1篇:综合艺术范文

关键词:

“提倡学科综合”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正确认识新型的音乐教学体制,是正确实施音乐中学科综合的基础。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在活动中评议了一节来自某盟市的音乐课,课题是《美丽的额济纳旗》。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来自内蒙古的歌曲,这位教师的上课方法依照教学中的老套路:组织教学——发生练习——节奏训练——聆听歌曲——模唱法学习歌曲——歌曲处理,笔者认为这节课如果运用综合教学法能使课堂更精彩。现在有必要回顾一下《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关于“提倡学科综合”的概念:“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由此可见,单纯的歌曲学唱并不是课标所提倡的学科综合,以下就将笔者在教学实施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进行阐述,希望能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得到指正和提高。

一、综合艺术的意义和可能性

1、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间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

2、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也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的不同内容之间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

3、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比较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这种综合性教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

二、综合艺术的几种做法

1、 把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课程标准中把音乐学习领域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 、“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块,每个领域又有很多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完全可以把这些领域综合起来进行。如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唱歌与演奏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和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在音乐教学中要避免“难、繁、偏、旧”的现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音乐,引向音乐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及音乐的情感内涵。课堂中,把听、唱、动、奏有机地融合,从中渗透创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歌曲《大鼓和小鼓》一课中,可以通过欣赏、歌唱、介绍歌曲知识、打击乐器的演奏,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进行。笔者在教学中就设计以下几个主要的环节:(1)聆听音乐,熟悉旋律;(2)边跳边自由的学唱歌曲;(3)认识大鼓和小鼓,学习演奏方法;(4)分成几个小组创作不同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这样的活动简单易行,并且学生能积极自主的参与各项唱、奏、演等探索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现自我。

2、 把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舞蹈、美术、戏剧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把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例如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分为唱歌课和小小音乐剧创编课两个部分。唱歌课上一课时,创编课分为两课时,但上课步骤是相同的。上创编课时,特意强调了音乐剧的要素。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综合艺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 在课堂中,我运用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滑稽表演几个要素,介绍图片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属于蜗牛形象的音乐,其中三组进行表演创编,创编时用《蜗牛与黄鹂鸟》做背景音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音乐;另外三组配合他们进行美术手工制作,制作的是课本中出现的动物形象,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音乐形象。在表演时,运用诗歌、音乐、舞蹈几个要素综合进行。在整个课堂中,学生气氛高涨,教师上的很轻松。

3、 音乐与其他非艺术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同广泛的文化领域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还是在《蜗牛与黄鹂鸟》一课上,表演的时候我们运用到诗歌,况且,音乐剧与语文中的课本剧本来就有一定的联系。这样拓展了教师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学科综合的实施建议

1、思考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具有音乐性。

以《蜗牛与黄鹂鸟》为例,可教性的材料有很多,如台湾人民的生活、民居、服饰、人文、风情、音乐、民族语言、风俗等等,而要挖掘它的音乐性就需要老师的再加工。比如同样让学生了解台湾的生活这一环节,如果上地理课,教师只需要口头的介绍或者让学生欣赏一些台湾的风光片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如果在音乐课上,教师就必须把它用音乐化的手法融合到教学中去。比如在熟悉歌曲的环节来运用,就可以一边欣赏歌曲《蜗牛与黄鹂鸟》,一边来介绍。如果进行歌曲的拓展学习,那就可以再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台湾歌曲,如《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等,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情景。

2、思考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会喧宾夺主。

综合性材料的运用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气氛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热闹,因此很多老师特别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往往喜欢运用很多的综合性材料,结果挤占了学生学唱的时间,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样把音乐课上成了大拼盘,适得其反。因此建议大家在选择综合性材料的时候应该是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既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又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在决定用某个综合性材料前,先想清楚几个方面的问题:(1)选择的材料是否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2)选择的材料是否能为你的教学目标服务,(3)选择的材料是否具有可教性;(4)选择的材料在教学中是否能用与音乐相结合的手段来表现。都考虑清楚了,如果觉得确实能用的,那再来思考最后一个问题,即把这些综合性材料都用了以后,学生学唱歌曲的时间还有多少?在这个时间内,能不能保证大部分学会这首歌?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可以大胆的尝试,如果是否定的,那就必须忍痛割爱去掉一些综合性的材料,还音乐本位。

3、思考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有利于展示自己的特长。

由于每位教师本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内涵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也会展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而学科综合的提出更是给了教师更多发挥的空间,比如有的教师擅长绘画,有的教师擅长舞蹈,有的教师擅长演奏某些乐器,有的教师擅长朗诵等,那么在选择综合性的材料来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长来组织。比如前几天我上《人民小骑兵》一课时,就结合自身的特长,设计了一堂舞蹈性很强的课,首先让学生听着《人民小骑兵》跟我做骑马律动进教室,接着就让学生跟着我的手势边听歌曲《人民小骑兵》边打拍子,在不停的聆听中让学生自主的学会了歌曲,最后我示范表演了自编的蒙古舞,让学生唱着歌学一学。整节课讲话的内容很少,始终都用舞蹈性的动作和手势提醒学生,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学效果也不错。

总之,提倡学科综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第2篇:综合艺术范文

按一般的艺术规律来说,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那么,戏剧塑造舞台形象所使用的就不是单一的手段,而是多种手段的综合。

舞蹈、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这些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段都可以在戏剧中见到它们的影子。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艺术特性,用以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可是,在戏剧艺术的综合体中,它们的独立性还存在吗?由它们融合而生成的戏剧究竟有什么独特性?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这些艺术样式本身主要是依靠什么艺术手段来表现的。

舞蹈:肢体动作或造型、节奏、音乐。舞蹈的艺术手段通常是人的肢体和着音乐有节奏地移动,用规定的或即兴表演的身姿、步伐和手势来表现人的心灵活动。

文学:语言和文字(口头的和书面的)。文学的艺术手段是用语言和文字形象化地表现人和人的历史。

音乐:声音、节奏或节拍、旋律、和声、音色。音乐的艺术手段是把声音通过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加工合拍,形出连续的、统一的、有感召力的乐曲。

绘画:二维平面、色彩、明暗、线条、构图。绘画的艺术手段是用笔等工具,以墨、颜料等色彩材料,在纸、纺织物、墙壁等表面上画图或创造其他可视的形象。

雕塑:三维空间、材料、造型。雕塑的艺术手段是把各种材质(例如泥、石头、青铜或木头),用手、凿子或其他工具,按照三维空间的形式塑造成型。

这些不同的艺术样式,凭借其不同的艺术手段形成各自的审美特性。这些审美特性融合在戏剧中,形成了戏剧这一综合艺术的特性。在古希腊,戏剧是继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和舞蹈之后生成的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戏剧不仅在生成的时间顺序上要迟于前六种艺术样式,因而被称为“第七艺术”,而且,它在生成时还吸收了前六种艺术的表现手段,为它所用。戏剧兼备了从第一到第六的各种艺术形态的一切要素。它兼有诗歌和音乐的时间性、听觉性以及绘画、雕刻、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而且同舞蹈一样,具有以人的形体作媒介的本质特性。

不过,在确认戏剧“兼备”其他艺术成分的同时,我们必须强调,所谓“兼备”并不是拼加或拼凑,而是通过戏剧表演产生了全新的融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复杂的现象。在这里,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么多种原本独立的艺术样式的哪一点被融合而产生了戏剧?

戏剧的艺术形象构成的综合性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戏剧中的舞蹈成分:

舞蹈表演者当众表演的艺术手段使舞蹈和戏剧在原始时期就是一对孪生姊妹。肢体语言的模仿性、象征性和虚拟性是戏剧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由于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艺术,除了至关重要的文学成分,舞蹈可以说已经包含了戏剧表演的各种艺术手段:肢体、节奏、声音等等。

戏剧中的文学成分:

语言文字所造成的想像――虚拟的无限性使文学从一开始就成为人类表达和传承人和人的历史的重要手段。人物、叙事性和抒情性、节奏、对话、结构布局、环境背景等都是文学中司空见惯的艺术手段。这些手段进入戏剧中所带来的质的飞跃成为戏剧从宗教祭祀和原始表演中脱胎换骨的要素。

戏剧中的音乐成分:

声音、节奏、旋律、和声等艺术手段除了为戏剧演出烘托气氛以外,人类天生的音乐感还为戏剧带来了对时间维的本能把握――延展、停顿、倒错、隐没、重叠等等。这是音乐的天然属性。在歌剧、舞剧和音乐剧中,音乐和歌曲的成分更是至关重要。

戏剧中的造型或空间艺术成分:

第3篇:综合艺术范文

关键词:舞蹈;综合艺术;解析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14-01

舞蹈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其他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其后舞蹈因分类和命名的需要而独立出来。但从实际表演需要上来讲,舞蹈自始至终都是以综合性的艺术形态出现在观众面前的。不仅是诗歌与它做伴,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建筑等都被舞蹈综合了进来。这种大力兼收并蓄的趋势随着舞蹈艺术在当今的发展,不是削弱了,而是在大大增强着。这种高度综合的趋势,使得舞蹈的表演更加丰富多采,更具表现力。

一、舞蹈音乐

舞蹈与音乐可以说是一对连体儿。音乐正如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乐舞和和一,天然合理。舞蹈音乐通常以以下几种方式出现在舞蹈作品中。

演绎式:音乐与舞蹈完全相对应,两者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相交式:部分舞蹈打破音乐在节奏上或情境上的提示,使听觉节奏与视觉节奏并不完全合拍,创造一种若即若离、部分对应的相交感;对话式:音乐与舞蹈成一问一答的方式间隔表现;游离式:音乐完全不考虑舞蹈的因素,两者独立进行,平行存在。

演绎式是音乐与舞蹈最古老的结合方式。通常我们在基训中强调的“和节奏”、“卡重拍”就是出于使两者完全对应的目的。相交式的音舞关系避免了枯燥。一方面舞蹈音乐作为音乐本身,强调其独立的价值;另一方面,舞蹈除了借鉴音乐的构思方法外,还打破了音乐为其提供的情境和节奏,两者互相作用,使音乐与舞蹈在对位与错位之间不断碰撞,在相交中互利互惠,在不相交处保持独立。对话式的音舞关系是两者间平等关系的进一步体现,但这种平等往往又带有竞技的性质。现代舞兴起后,音乐与舞蹈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游离式就是两者关系的一种新的尝试。在一些抽象的舞蹈作品中,甚至抛开音乐,只以口哨声、喘气声、摩擦声、呼吸声等来代替音乐。音乐在现代舞蹈的定义中,应该准确地被称为“音响效果”。

二、舞蹈服饰

舞蹈服饰这一要素与舞蹈人体的关系最为贴近。经过服装设计师精心的选料、裁减、造型的舞蹈服饰,不仅装饰出了舞者的体态美,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舞蹈形象的塑造。舞蹈服饰在舞蹈作品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归纳起来如下。

1.标志人物身份:舞蹈由于不能说话,对某些描述性、说明性的成分不大容易用动作来表现,而舞蹈服饰就为舞蹈提供了这方面的帮助。

2.模拟外在物态:某些舞蹈采用“象形”的手法模拟物象,托物言情,引物比兴。这类舞蹈作品的服饰通常也在模拟该物象外在形态方面独具匠心。如杨丽萍表演《雀之灵》的服饰就是一条白色大下摆、上面绣孔雀翎图案的长裙,使得她首先在外形上取得了观众的认可。

3.外化内在心态:巧妙地运用舞蹈服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性格,在舞蹈作品中也是常见的手法。例如戏曲舞蹈中的翎技和袖技就具有这方面的特长。

三、舞蹈道具

运用舞蹈道具是舞蹈中常见的增加表现力的手法。通常在一个舞蹈里,道具可以多重身份出现。就是说,道具并不是实物实指的,它具有“一多对应”的功能,可以在不同使用方法中喻指多种含义。归纳起来,具有贯穿情节、象征特定的内容、构成舞蹈形式三个功能。

四、舞蹈灯光

舞蹈表演于舞台,灯光的作用,远远不只照明这一基本功能,灯光对于舞蹈来说,可使运动人体的舞台上的视觉效果得到改变,还可以产生特殊的舞美效果。其作用常见的有三种。

(一)以不同色彩产生视觉对应

环境对应:舞台灯光可以通过光束的分割和扩散及光色的运用等对实际的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和拓展,或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绘。

人物心境对应:颜色作用于人的视觉,可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对应。也可同时提示观众进入相应的状态。比如红色给人热烈、激昂、危险等感觉。

(二)引导观众视线

根据眼睛的生理特点,从明视觉进入暗视觉状态需要时间大约为15-20分钟,而从暗视觉进入明视觉状态所需要时间则比较短。因此演出灯光场景设计可以根据剧本内容情节,有意区分各个场景的明暗强度。

(三)构建舞蹈时空

演出灯光在观众视觉中以不知不觉的方式进行光的明暗效果变化、形体空间的变化或以灯光设备本身具备的功能造成各种视觉表现效果,形成有视觉语汇的舞台演出空间气氛,从而构成情景的特定空间。

五、舞蹈布景

第4篇:综合艺术范文

公共艺术教育的渠道缺乏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渠道主要是通过课外艺术活动或校外艺术活动来实现的,缺乏更为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渠道。

公共艺术教育开课率不高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师范类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开课率不高,而且普遍存在学时较短的现象,这就更谈不上教学目标和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公共艺术教育的投资少由于师范类院校的领导不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对艺术教育的投资就会相应的减少,在学校的一些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等方面都会有投入不足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提高师范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1.提高师范类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思想意识

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和学生,都应当从思想上对公共艺术教育有充分的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师范院校应当想方设法为师生提高最佳的公共艺术教育环境,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

2.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

师范类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例如设立专门领导负责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并成立相关的监督管理小组,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定期组织观摩教学等,从而有效地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3.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想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保证教师应有的待遇问题,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培训,让教师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及业务素质,并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服务。

4.加大对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

公共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是进行艺术教育的基本保障,学校应当在最大限度为师生提供教学设施和相关设备,并在学校的年度经费预算中专门设立公共艺术教育经费,从而保证公共艺术教育更好地实施。

结语

第5篇:综合艺术范文

关键词:舞蹈音乐;分类;歌舞乐一体;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J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05-01

舞蹈与音乐作为姊妹艺术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于两者的起源虽众说纷语,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考据关于舞蹈与音乐起源,均有多种不同学说。音乐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异性求爱说等,也有理论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复杂的,无法以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因而提出以多元理论来探求音乐的起源。而对于舞蹈的起源也有诸多不同学说: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图腾说、巫术说、说、宗教说等,与音乐的起源相似,也有理论认为舞蹈的起源真正起源绝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合一互动的结果。而“内在根据”则至少应包括身心合一的物质基础、手舞足蹈的自娱意识和传情达意的交流需要这三项人类的重要属性。

对比舞蹈与音乐的各种起源理论,可以发现多种说法是相同或相似的,如劳动说、巫术说、模仿说、说这四种说法可以看作是两者共同的起源,由劳动、巫术、模仿或中的某种行为或因素孕育,同时产生舞蹈与音乐两种艺术类别。另一方面,人类舞蹈和音乐的最初形态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下,反映在艺术上则较为粗拙简单,歌、舞、乐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互依赖性,都不足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因此歌、舞、乐一体的原始乐舞是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三者同源。

歌唱、舞蹈与器乐从诞生之初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的,原始社会中的“乐”指的“歌舞乐”一体的艺术形式。歌唱、舞蹈及器乐在诞生之初是作为一个整体,而非作为独立的艺术类别而存在。这种包含了歌唱、舞蹈及器乐演奏的艺术形式——“乐”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成为当时人们普遍接受和追求的审美范式。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就记载了葛天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种歌舞乐结合的艺术形式。先秦时期音乐论著《乐记》中的《乐象篇》也曾记载说“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也在他的音乐理论名篇《乐论》中提到:“乐之在耳为声,在目为容”。因此,舞蹈音乐的产生与舞蹈的产生可以说是同一过程,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歌舞乐综合艺术的形式存在。

在这种歌舞乐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中,歌唱、舞蹈、器乐作为综合艺术中的三种子艺术,其地位、作用与价值应是不相伯仲的,三种艺术形式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打到某种完美的平衡。但如果将舞蹈作为这种综合艺术的表现主体,突出舞蹈在三位一体综合艺术中的价值,提升舞蹈在综合艺术中的角色地位,那么“歌”与“乐”的性质就从歌舞乐综合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转变成了舞蹈表演中的协助因素,从与舞蹈平行的三种子艺术,转变成了为舞蹈伴奏、辅助舞蹈表演、使舞蹈表演更加完善的次要艺术形式,也就是舞蹈音乐。

因此,由歌舞乐综合艺术中其他两种子艺术的伴奏,舞蹈音乐自产生之初,就天然的呈现出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歌乐形式的舞蹈音乐(由“歌”为舞蹈伴奏,简称歌乐)、器乐形式的舞蹈音乐(由“乐”为舞蹈伴奏,简称舞乐)及歌乐与器乐相结合的舞蹈音乐(由“歌”与“乐”同时为舞蹈伴奏,简称综合歌舞大曲),分别对应了歌舞乐综合艺术的两种子艺术。而这也与舞蹈音乐目前的分类方法一致。

无论在民族音乐学中还是舞蹈音乐学中,舞蹈音乐都被分为歌乐、舞乐和歌舞大曲三类,并各有详细规范的定义和代表艺术,因此舞蹈音乐由歌舞乐一体综合艺术中的两种子艺术衍化而来的推理符合舞蹈音乐的实际情况。舞蹈音乐三种类别的形成是中国古代歌舞乐三位一体综合艺术中舞蹈艺术角色提升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05.

[2]张海龙,张泉君.中外舞蹈史教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08.

[3]郑锦扬.舞蹈音乐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4]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05.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0.

[6]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5.

第6篇:综合艺术范文

一、将可操作的常规性的艺术课延展成综合艺术课,为孩子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

2013年12月,借着我校正在开展的省级课题“跨学科校本教研实践研究”,我首先在五年级一个实验班尝试从美术切入,以“听得到的画面,看得到的音乐”为主题学习湖南民歌“叮铃铃”,探索可操作的、常规性的艺术课模式,课堂上学生了解到:1. 画面可以听,音乐也可看,音乐与美术是互为穿插,交替出现在人的思维以及脑海中,而且从来没有截然分开过――传统的两个艺术学科本来就是一体的。2. 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绘画也一样。要敢于挑战传统,向艺术大师毕加索、马蒂斯、佐野缝等学习,尝试用色块,用简化或者抽象的图形表达情感。课后,我还给他们分派任务:如果可以由自己做主,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这首湖南民歌的心情和理解呢?紧接着我抛出一些提示:

1.“搜一搜”有没有哪一首歌曲或乐曲也有类似的风格,然后来个歌曲大串烧。

2.“一台表演”――绘制立体场景,比如舞台,找语言艺术类的小组或诗歌小组合作设计一台表演。

3.“我改我开心”――改写“叮铃铃”某段乐曲,让它变一变风格。

4.“偷偷懒”――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心情,与佐藤缝一起来个色彩大拼图。

5. 来首原创蹩脚小诗,拉几位乐手配点音乐,让大家因你醉一醉。

6.“高歌一下!”――在冲凉房里的破嗓门一样可以表达我的心情!爱听不听?是别人的事!

7.“自己偷着乐”――画一幅听得见“叮铃铃”的画面。

8.“改版月光曲”――翻出“叮铃铃”,扮演一下失明姑娘,再现音乐的魅力。

借助上面的建议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引用综合实践课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己适合的、喜欢的组别,并且利用暑假与小组成员一起酝酿表演内容,初步商讨表现方式和主题。整个假期我期待着新的学期孩子们可以带来惊喜,并且把这个展示命名为“我的理解,我的快乐――‘叮铃铃’综合艺术展现活动”,时间定在开学第四周。结果,孩子们确实获益良多,远远超越了所学的艺术本身。

二、综合艺术课让孩子走进集体,在综合艺术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2013年2月开学一周以后,我召集各个小组长汇报进展情况,描述自组采用的表达(表演)方式和组员之间的分工及其角色的进度等等。经过两次筛查,我发现有好几个孩子成为“漏网之鱼”而游离于各个小组之外,他们用“没兴趣”“我不会”“我不喜欢其他人”作为解释的理由。于是,我带领小组长们以及组员们向这些游离分子伸出橄榄枝,帮助所有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位置:安静型的孩子选择了诸如绘画、诗词创作、PPT制作、舞台背景设计、搜民歌等静态创作,活跃型的孩子则向唱歌、跳舞、演奏、说唱等扎堆,我把他们半推半扶地推向前台,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长处,利用集体的智慧找到自己的角色和表现的方式。另外,根据小组长的汇报,我还给出合并建议,比如绘画组可以跟演唱组、演奏组合成一台大表演。这样一来,原有的9个小组整合成了5个大组,表演内容比原来更加丰满了,孩子们的表演欲望也更加强烈了。小组长迅速召集新成员,商讨训练方案,分配个人任务,“人人有位置、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表演”的格局便呈现出来,孩子们走进集体,明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更有了明确的方向。

三、孩子们在磨合中学会互相尊重

重新分配的小组不但成员是凑在一起的,就连小组长的权限也由“董事长”降级为“部门经理”了,要命的是还不能独干,不管自认为自己的主意有多棒都得征得对方组长以及更多成员的认可才能实行。于是矛盾爆发了,有2~3个小组长轮番来投诉的,也有组员提出离队的,还有申请让某某人离开自己的小组的……面对此情此景,我从三方面入手引导:1. 明确团体性质。告诉学生现在没有你我之分,虽然我们由几个小组聚合而成,但实际上就是一个整体,每个人必须朝着同样的方向努力。2. 学会聆听与分析。让孩子们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善意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不强行否定他人,共同分析取舍,小组长首先学习的是如何尊重别人。3. 学会将意见整合。有的意见是可以机智地将它们整合在一起的,并且想办法连接得天衣无缝。

一周过去了,我再也没听到怨言,而是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多了。因为每个人的意见都有被尊重和被采纳的机会,没有意见的人则心甘情愿地听从指挥,孩子们在磨合、撞击中学会了尊重与合作。

四、在排练中学习科学安排时间,处理好学科学习与表演的关系

实验班的学生中好动的孩子占据了50%以上,学科学习上属于困难生的人也不会少,有些组员经常被老师请去“聊天”。由于排练要充分利用课间时间,但是这些常受老师邀请的学生却常常缺席,严重延误了小组排练的进程。怎么办呢?学习好的组员便提出主动催促和帮助这些困难生,让他们及早从困境中脱离出来。在组员群体的关爱下,困难生被迫在学习上也积极起来。在展示活动结束以后进行的调查反馈中,不少家长都反映孩子在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变得喜欢动脑了。孩子们在小组的排练当中深刻体会到科学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对角色的责任心和群体表演的整体性迫使他们对自己的现状做出改变,在此同时,也收获了向成功逼近的那种兴奋感。

五、从艺术活动中学会感恩

第7篇:综合艺术范文

关键词:插画艺术;装饰;形式;时尚

一、“插画艺术”概述

(1)插画艺术的定义。插画艺术是研究人为事物的科学,是艺术与科学的交互与综合,其内核是社会文化的传递与超越,其本质是创造,同时,它作为视觉语言表征,又是信息传达的媒介和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插画就是对一些文字语言信息的艺术概括,具有文字所无法替代的功能与作用,插画属于绘画艺术。插画作品不仅要表现其特殊面和线的不同造型外,还要表现插画师的特定审美取向和情感诉求。

(2)插画的美学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插画的含义已从过去狭义的概念发展为更广泛的含义,“插画”在现今已经成为艺术家们表达思想、说明事物、描绘意境或叙述经历的有效手段和艺术形式。对于现代插画设计人来说,不论是油画、国画、水彩、水粉还是炭笔、蜡笔、色粉、彩铅,最重要的是能充分表达设计主题、展现个人风格。插画创作的工具和形式各种各样,插画艺术家要善于运用各种工具和绘画材质,有创新意识地进行创作,带给人们更丰富更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设计师更加注重和不断追求创造性,追寻插画表现上的再突破,深入挖掘各种工具和途径所带来的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和更卓越的艺术价值。插画作品要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设计师要了解插画创作过程中不同的表现手法的特质,清楚自身创作方法,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创作的设计语言。

二、陶瓷装饰的表现方式

(1)陶瓷装饰的定义。陶瓷装饰简单地说,就是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它是通过釉色变化、图案装饰来美化陶瓷造型, 达到釉色、装饰与造型的完美结合,用陶瓷装饰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 提升产品的艺术价值。

(2)陶瓷装饰的表现形式。瓷装饰材料和装饰方法多种多样,从绘画方式上来说,有釉上新彩、粉彩、釉下五彩、釉下青花、颜色釉、花釉等装饰手法;从创作方式上说,镂空、雕刻、立体、雕塑等综合装饰;还有将这两种不同形式结合起来的综合装饰方法。绘画是陶瓷装饰较为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在现有的陶瓷绘画作品中,从绘画类型来讲,传统的国画工笔、写意在目前陶瓷装饰市场所占比例较大。当然,也有反传统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如综合装饰材料的运用、陶瓷肌理的表现等。因为绘画介入陶瓷装饰,促进了陶瓷审美更加丰富多彩,它不仅为陶瓷装饰增添了技术美的因素,也为陶瓷装饰增加了表现技法与表达形式,进一步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视觉审美内容,所以将插画艺术运用到陶瓷装饰中,也会丰富陶瓷装饰的艺术手段。

三、插画与陶瓷装饰的相互渗透

(1)插画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现有应用。随着陶瓷装饰材料的丰富和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们借助陶瓷装饰的材料来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目前市场上也能看到插画的元素在陶瓷器皿上的作品(如图1),这套餐盘的装饰图案的设计也运用了插画的元素,注重了形式美和功能美,将基本的元素以平面构成的形式装饰于餐盘中。打破了平时常用的餐盘图案形式和风格,让人们在就餐过程中感受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这趣味性餐盘的设计将二维和三维相结合,用陶泥捏出的小人在装饰中成主要中心元素,无疑是对传统二维插画的创新突破。(如图2)中心元素和装饰元素融为一个整体,是装饰性、实用性、创新性的完美表现。插画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作元素表现在陶瓷装饰中,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和题材。同时,也丰富了插画艺术的创作载体和媒介。插画的形式表现和陶瓷的功能实现还有很多表现空间,需要设计者去创作实践。

图1 图2

(2)插画题材与陶瓷材料的结合。插画师在创作插画作品的时候,结合传统的绘画工具如水墨、水彩、水粉、油画、丙烯、版画等,创作多种肌理的表现形式。数码画笔技术如手绘板的使用,绘制出手绘无法达到的数字艺术效果。每一个插画师在创作前期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表现主题的想法,这个想法决定了绘画工具的选择。陶瓷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载体,也为设计者在工具选择上提供了新的材料。从不同的陶瓷装饰材料出发,陶瓷装饰手法大致分为色彩艳丽的釉上新彩和粉彩、釉下青花和五彩、丰富多彩的色釉、肌理的创作四大类。1)釉上彩。新彩和粉彩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绘颜料(烧成温度约600℃~900℃)。颜色极为丰富。新彩的特点是,绘画程序比较简单,可直接用笔蘸取色料在瓷上作画,表现力较强,可以任意画出浓淡条理,并可随意调配颜色,在画完烧过之后,还可以反复罩色,屡次回炉烧制。粉彩的描绘,着色技法是比较复杂细致的,一般如画,彩,填,洗,扒,吹,点等技法。2)釉下彩。青花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釉下五彩是用釉下的五彩料直接作画与陶瓷坯体上,之后罩上一层透明釉高温烧制而成,其色彩缤纷、浓而不俗。3)色釉。色釉又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其釉彩斑斓、丰富多变。市场上有多种多样的颜色釉供购买,也可自己配置颜色釉。4)陶瓷的肌理。通过镂空、雕刻、立体、雕塑是创作的触觉肌理;上述材料的运用是创作的视觉肌理。也可根据综合手法的混合运用,使作品达到特定的效果。

四、结论

通过对插画艺术和陶瓷装饰艺术的研究。可以认识到陶瓷创作在原有的创作题材的基础上,还要不断丰富和拓展陶瓷的创作题材和内容。插画本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艺术语言,是设计师拓展表现空间的重要参考。插画元素应用到陶瓷装饰上,丰富了陶瓷的表现内容。设计者既要熟悉插画的现有创作技法,还要去探究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赵汀.对插画艺术的思考[J].美术大观,2010.

[2] 吴锦华.陶瓷装饰――独具魅力的艺术语言[J].中国陶瓷,2009,45(12).

第8篇:综合艺术范文

展览地点:扬州・小盘谷

展览时间:2010.5.1-2010.5.25

编者按

中国的室内设计发展到今天,已经从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开始中国意识觉醒。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被人们津津乐道,更多地运用在各种设计当中。如何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研习传统,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结合,是设计师们考虑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期报道的这场展览,艺术家们以不同的方式演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有点像时尚界流行的“混搭”――百年古宅和当代艺术的混搭,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混搭,中国书法和西方油画的混搭,经典事物和先进工艺的混搭……希望这场展览能给设计师们带来些许感悟。

既醉心于传统东方文化,又钟情于现代艺术方式,在这样的诉求下,“艺术场”策划了这场古意盎然又创意独特的展览,正是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清幽、精致、深远、禅意,作另辟蹊径的表达,让人耳目一新又别有所得,在视觉的颠覆和冲击中寻求到一种和谐与完满。

展览在清光绪朝封疆大吏周馥的居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小盘谷举行。扬州小盘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住宅、园林两大部分组成。园内构筑有曲廊水榭、楼阁,又叠奇峭山石,苍岩峰回路转,石径盘绕溪谷,故名小盘谷。

最先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装置作品名为“”。艺术家郭超取了“小盘谷”中的“盘”字具象为一个红色方盘。在这上面,我们可以看到黑色的方块字、斑驳的纹路,以及灰白色调的园林主题油画。这些方块字所记载的是小盘谷的百年故事,包括它如何得名、曾经的主人……在盘面上,艺术家特意运用了做旧、磨损的艺术处理手法,制造了斑驳的纹路,就好像一双手在抚摸过历史的烟尘。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某处的空白,或者某处的跳脱。这是艺术家所在尝试和探寻的一种打破,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中规中矩”的打破,打破“中规中矩”的方块字,打破“中规中矩”的排列,打破“中规中矩”的思维模式。

在整个红色方盘上,那幅外缘已经不规则的灰白色调的园林主题油画它显得那么不清晰,显得被挤压,显得在退却,它所表达的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身处现代文明社会之中的真实状况。在近来的二三十年中,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明急速并且大量涌入,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一代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在开放地接受新思潮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关注也日渐式微。这样的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碰撞,让人们倍感新鲜、兴奋,但同时却又有些混乱和迷茫。盘面上的斑驳纹路表现了人们内心的这种复杂的情感。

刘关张桃园结义故事的核心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的一个“义”字。义薄云天、肝胆相照,这是一种天地为证的承诺,誓死不渝的承担。听起来似乎有些过于强硬、张扬、棱角分明,所以艺术家杨韬用可爱的造型、温润的触感打破了这些棱角,以白色玻璃钢创作出一组名为《桃花》的作品,暗合了中国人一贯的含蓄和内敛的姿态。盆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说起来,这应该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观,在植物自然生长的过程中加入了人为的喜好,强行改变了它原先的生长状态,让植物成为我们希望它成为的样子。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审美违背了自然的本性,甚至有些病态。杨韬在这种被人为塑造成的美丽面前,选择了冰冷、坚硬的不锈钢材质,以当代艺术的手法来创作雕塑作品《我的盆景》,看似表情冷漠,其实包含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解读。

在地上的镜子里,人们可以看到一幅油画,它的创作者叫杨勋,是一位80后艺术家,专画园林,并且画梦中的园林。他曾经说过,对于园林,而且不止是园林,还有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他喜爱、留恋,但却又无处可寻。所以他执著地画园林,画园林的各处点点滴滴,并且赋予了整个画面一种梦境的意味。同时,艺术家选择了黑与白这样简单、素净又暗沉的颜色。在这样的色调中,我们能够体味到一种伤感,这让我想起汤显祖在《牡丹亭》里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艺术家希望引导大家从镜子里,而不是直接去观赏油画。艺术家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弱势,他担忧这样的冲击会让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最终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但除了忧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艺术家不仅画灰暗,还画灰暗中的那一抹亮光。那亮光其实是一种期冀和信任,对传统文化不灭的生命力的期冀和信任。这种期冀和信任在画面中表现成了与黑色梦境相对比的白色光亮,正是在这样的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中,表达了艺术家,甚至整个80后群体在坚守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时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倔强。

墙上的书法,一边是清代诗人黄慎的《维扬竹枝词》――“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自摘园花闲打扮,池边绿映水红裙。”一边是明代造园家计成写的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里的一段话――“闲居曾赋,芳草应怜;扫径护兰芽,分香幽室;卷帘邀燕子,间剪轻风。片片飞花,丝丝眠柳;寒生料峭,高架秋千。兴适清偏,怡情丘壑。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中国书法享誉世界,而其最奇妙之处,并非在于它的用笔,而是在于它的运气,书写的功力其实是内功的修养。

第9篇:综合艺术范文

【关键词】综合材料 表现 实践

艺术作为历史产物,与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哲学息息相关,不同时代具有各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标准。自上个世纪初以来,随着工业科技快速发展,西方艺术家冲破传统画种的束缚,大胆尝试新型媒材,模糊和跨越单一画种间的界地,不断丰富艺术语言的整体面貌,在百年里,材料语言、媒介种类、形式与观念产生了多样的变化。当下,综合材料绘画作为自由跨界、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一、材料艺术在当代的表现

今日的综合材料与媒介同当代艺术的关系愈加密切,艺术家们可以更加自由地游走于不同媒材之间,由此构成当代艺术从观念到表达的时代性与反思性。目前,打破专业限制的实例屡见不鲜,作品本身也越发综合,体现了多种艺术言说的表达方式。《公海浮石》是雕塑家展望的作品,他将巨石状不锈钢雕塑刻上文字,运至外海,如同漂流瓶般任其漂泊,作品在整个过程中完全脱离传统雕塑的空间概念,增加了更多综合表达。旅美18年的艺术家所学专业原为版画,其版画语言探索曾在上世纪80年代画坛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后来还是走向综合,从成名作《天书》系列到90年代移居美国所作作品《新英文书法》《鬼打墙》《地书》等。本世纪,的创作内涵更为丰富,艺术在各种语境中自由转换,作品完全无法归类,并被注入明晰的社会主题和人文意识――《烟草计划》《木林森》《凤凰》等代表作颇具深度。北京CBD工地一堆堆任人践踏的垃圾和建筑废料,在眼中却具有令人窒息的原始粗陋美感,当历经两年用那些废料创作完成的吉祥图腾《凤凰》出现在世博园“宝钢大舞台”室内,它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前世”――原有废旧钢厂建筑遗迹充满了钢架结构强硬而有张力的线条,相对周边环境独立又和谐统一。

作为一种自由跨界的艺术形式,综合材料在艺术观念、创新意识上还表现出多元化与人性化的文化趋势:它纵向审视着传统绘画语言,根据时代特征积极做出自我调适与自我创新,力求在媒介及技法上不断地丰富与更新,同时横向又吸收着各画种学科间的优势元素。但材料艺术这个博大的学科还有太多的未知领域,需要不断探索、实验。比如对于“创作核心”――艺术家们都在试图拿捏得当的“度”要怎样把握,材料运用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怎样理解等诸多问题。当艺术家在为探索并掌握了一种新材料特性而欣喜若狂时,危险紧随其后,因为探索阶段还会做各种尝试和实践,一旦掌握了,就会像商品那样每张都是前一张的无限复制。在视觉过剩的当下,任何一种所谓的风格都很难被确认,由于某些方面原因,造成他们一直都在做同一风格的作品,这就是有些艺术家一旦被认定为某种风格后便不敢移动半步的原因。笔者的观点正如所认为,即不要把保持、建立、完善风格作为追求,不要从材料、风格、流派入手考虑艺术,人们从作品中获得的满足是一种有关看待事物的态度,思维启发。

二、综合材料的创新实践

当代综合材料正处于艺术媒介空前发展和强调的时代,媒材作为艺术创作的载体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视觉艺术发展的核心,同时创新材料的实验和发展为综合材料当代性的价值转变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表现途径。只要材料作品具有思想性和观念性,符合当代艺术深层次多领域的表达意图,无所谓架上还是架下,无所谓绘画、雕塑、装置还是行为,更无所谓媒材出身的高低贵贱。

“自由”在今天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它的概念相对宽泛,对其理解因个体的角度、背景和经验不同而存在差异。凭借对艺术的执著探索,艺术家孙原和彭禹用普通而又难以控制的物质“水”和水管制作不带任何指向性的纯结构性装置作品《自由》:巨大的空间内,数块铁板围成一个严实的昏暗铁屋,屋内悬吊半空的黑色水管间歇性地向四周喷射水柱,在强大、间歇的水压作用下水管不受控制,疯狂乱窜,自由而暴力。“自由”在历史进程中作为价值观念一向贯穿于社会建构与精神活动中,这件作品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压抑与试图冲破重围的破坏力量,也许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每个观者对它的理解都是自由的。

材料作品的保留时间有时也会成为艺术的诠释焦点――有的作品能存留百年,有些却只能经历几周甚至数秒。大多数艺术家不会把难以存留的物质作为创作的原材料,但日本艺术家宫永爱子显然不属于他们中的一员。“萘”是宫永爱子近年创作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作为一种合成樟脑丸的化学物质,用萘制成的作品寿命只有几周,然而,正是它的短暂性成为艺术家的关注点。她精心制作的苍白而半透明的裙子、鞋、电话等物品在展览的那一刻就开始瓦解碎裂,展览还没有结束它们中的大部分就已经消失了,像枯萎的花朵一样。宫永爱子的作品是最真实的时间产物,通过她的作品使我们捕捉到了“时间的身影”,唤起人们对身边人和事的怀旧和感激。

在艺术作品中,精神性要靠物质材料传达,物质是精神的载体。正是由于材料的发展和创新,使当代艺术家能够更容易也更准确地在作品中体现出个人情感和精神性。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材料作品在当代特殊文化和时代背景下蕴含了更多的开拓性、综合性、试验性和思想性,彰显独特的文化内涵,契合当下人文社会所要求的当代、创新和反思精神。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综合材料观念性的价值表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B078)

参考文献:

[1]陈心懋.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2]孙志晔.自由跨界与多元表达――当代综合绘画艺术语言之魅力[J].文艺评论,2012.

[3]张元.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孙志晔.当代综合材料艺术观念性的价值表现研究[J].文艺评论,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