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行业研究范文

科技创新行业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行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行业研究

第1篇:科技创新行业研究范文

1.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与科研创新的关系

1.1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查新是一项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咨询工作,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或专题、专利发明的新颖性做出基于文献对比性结论的过程。目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在科研课题申报中,即便是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对所有科研信息做到全面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特殊领域中的某些特殊课题的现状把握不够而做出主观性的判断。科技查新是科研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一份高质量的查新报告可以提供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研究的空白点。科技查新既可以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又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等提供科学参考。同时,科技查新还可为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使科研人员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如设立在河南中医学院的河南省科技查新站拥有如SCI、Pubmed、Spring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综合及医学数据库上百种,通过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已经为学校乃至省内的中医药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科技查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查新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研创新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2 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研创新更是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查新在科研创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在大数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分类呈现精细化发展,数据存储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明显加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积累,并从中寻找空白点和创新点进行科研创新,是摆在科技查新人员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科技查新工作也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服务服务意思和理念不强,缺乏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查新数据资源不足、信息分析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分单一等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技查新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提高科技査新质量。

2.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的现状

截至2015年初,由国家科技部、卫生部以及教育部批准认定的查新机构,加上各级行政部门认定的查新机构已接近400家。科技查新工作得到了国家科研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科技人员的广泛认可,科技查新用户群在不断地扩大。科技查新为科研课题的立项、科技成果的转化、专家评审等提供了客观依据,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有力支撑了科研创新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科技查新数据库资源不断地完善,科技查新工作越来越规范,科技查新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多行业、多维度的行业格局,步入了良好的健康发展轨道。但与此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研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要求,面对类型多、动态化、价值密度低的海量大数据信息,科技查新工作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改进与开拓发展。

2.1 查新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开发不足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科技查新文献资源数据库系统,国内各科技查新机构由于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订购的科技查新数据库也不尽相同,并且查新机构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利用,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

在查新数据库资源配置中,期刊及专利数据库较为完善,而其他如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成果等较难获取。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特征的大数据信息,单就数据库的查新是远远不够的,不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纳入到科技查新范围,查全率的不足肯定导致结论的片面性。

2.2 科技查新人员的复合素质有待提升

21世纪科学技术研究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就是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大跨度、多方式的广泛交叉以及边缘学科兴起。科学研究的交叉发展一方面会给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对科技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查新人员若要准确捕捉与把握项目的技术创新点,需要了解各个学科的前沿知识并融会贯通,掌握不同学科的专业术语,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这就要求科技查新人员除了具备敬业、务实、探索精神外,还要具有广博知识面和专业技术理解能力、文献判读能力、计算机检索能力、写作总结能力、外语翻译能力等。因此,复合型查新人员的引进和素质提升迫在眉睫。

2.3 缺少科技查新质量监控环节

虽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有《科技查新规范》,对查新合同、查新策略、查新程序、查新报告的撰写等内容做出了规定,但也只限于流程上和格式上的规范,对于科技查新报告内容的质量是无法做出客观评判的。虽然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设立了审核员审核机制,但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也只能对查新报告形式上的东西进行审核。由于缺乏对查新报告内容的质量监督,查新员和审核员仅凭个人道德和职业责任感的内在约束,容易导致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使科技查新流于形式,降低了科技查新的权威性。

2.4 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还比较单一

一直以来,大多数科技查新机构都是被动的服务模式,坐等科研人员上门寻求查新检索服务。工作的内容也局限于对申报的科研课题的新颖性和创新性进行判断,出具科技查新报告供科研管理部门参考。由于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单一,如果科技管理部门没有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科技成果鉴定或评奖必须出具科技查新报告的硬性规定,则很少有人自愿、主动地来进行科技查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环境下,科技查新机构单一的查新服务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科技查新机构除了常规的新颖性查新之外,还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进行有效信息的挖掘,主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创新开展多种服务模式,推动科研创新的发展。

3.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推动科研创新的对策

3.1 推动查新机构资源整合,建立科研大数据

3.1.1 成立权威管理机构,推进数据库资源共享

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这些查新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也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查新行业管理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评估,拟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统筹整合各查新机构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查新数据库的统一采购或者联合采购。实现数据库源资的共享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购买经费,而且也能丰富各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科技查新成果数据库,各个查新机构负责录人本单位的查新成果,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科研课题的快速,提高科技查新效率。

3.1.2 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研大数据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性,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国也与2015年8月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科研创新领域而言,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要抓紧时间落实纲要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统筹规划科研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数据资源和设施平台、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立国家科研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构建互联网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查新大数据,为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3.2 加强科技查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3.2.1 查新机构要提升服务质量,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查新机构要合理配置查新人员结构,除了引进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之外,还要根据服务学科的不同,引进相应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服务人才。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技术人员会更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科研查新过程中能更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

3.2.2  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训,提升查新人员素养

科研查新人员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信息检索技能和必要的外语能力,还包括掌握必要专业领域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查新员的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检索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查新机构应该根据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养方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3  推行按专业分工的查新工作模式

目前科研领域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查新机构要逐步建立按专业分工的查新模式,即在查新任务的分配上,尽量做到将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题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查新人员完成。具备专业知识的查新人员熟悉本领域的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捕捉与把握课题创新点,也能更好地和委托人进行沟通联系,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与此同时,通过长期接触某一专业的查新项目,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增长,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和查新报告的质量。

3.2.4  注重科技查新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查新人员和业务素养和工作态度也是决定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查新机构要加强对科技查新人员考核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本着公平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建立精神嘉奖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制度。从而激发科技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3.3 规范科技查新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3.3.1 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查新机构应当根据查新专业的不同建立学科专家库,聘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到查新机构作咨询指导和查新监督。学科专家专业性强,对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将科技查新中遇到的专业上的疑难问题及时向各学科的专家请教,弄清、弄懂课题性质,少走弯路,防止检索出现偏差。因此,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也是提高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

3.3.2  建立定期抽检制度

科技查新的整个工作流程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虽然国内查新报告实行的是审核员签字的审核机制,但由于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并且也不可能对每个科研领域都很熟悉,缺乏对查新内容的实质性的监督审核。因此,查新机构要定期对查新报告进行抽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抽检到的查新报告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使查新人员树立职业责任感,认真做查新,细心写报告,杜绝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

3.3.3 加强科技查新的过程控制

我们知道,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对于科技査新也按照质量控制三阶段理论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事前控制——与科研人员的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科技查新人员能迅速且了解课题内容,把握科研课题的查新点和创新点,确定检索策略和检索范围,为査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加强事中控制——查新报告撰写工作。严格按照科技查新的步骤和顺序开展工作,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科学、认真撰写査新报告书。最后是加强事后控制一一査新结果的监督与反馈。定期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建立査新用户的反馈机制,对查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査找原因并加以改进,从而帮助查新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3.4 将查新工作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不断寻求创新服务模式

科技査新机构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变被动的检索査新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查新人员要多与委托人的沟通交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检索技能,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调研、开题立项、成果验收、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全过程。通过科技査新把诸多分散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归纳、整理,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科学立项。针对特定的用户开展定题服务,定期主动推送与科研项目研究有关的最新信息、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可使后续科研过程保持科学高效,也为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4.结束语

第2篇:科技创新行业研究范文

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性产业,涉及运输、仓储、货代、制造、贸易、信息等行业领域,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物流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战略资源,而物流学科、物流研究盼发展水平,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过去的10多年间,我国物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物流技术、物流标准、人才培训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已见成效,物流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在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同时,人们回顾中国物流发展状况,也会发现:中国物流业起步晚、发展慢、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业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当前比较突出的还有以下几个问题:物流管理分散,多头领导,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存在许多制度;物流企业设施设备不配套,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物流企业规模小,整体竞争力不强,整体效益较差。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物流高端管理型、技术性人才缺乏,高校物流专业培养的操作性人才也很缺乏,物流教育和实际需要出现严重脱节。

当前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生产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同时,物流业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尽管如此,在当前困难面前,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诸多优势,从大趋势来看,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且稳定;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国投资者对于物流服务外包的强烈愿望还在不断增长;在政策上,我国政府坚决鼓励物流市场的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增长潜力依然巨大。

物流是一个复合性的新产业、新行业,需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很多。中国市场杂志作为一份刊物,为政产学研搭建一个学术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政策建议、行业标准、规划咨询成果和各种见解的交流平台,真诚地希望学术界、企业界以及一切关心中国物流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积极发表意见,贡献真知灼见,从而有力地推动物流经济理论、物流管理和物流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第3篇:科技创新行业研究范文

论文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行业与地方经济;服务;策略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转教育部或省区市等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其学科专业主要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相关行业。

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之间具有与生俱来的联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色,在行业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是行业特色高校的历史使命

1.行业特色高校是行业与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

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行业特色高校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努力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发展的需求,使原有的学科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另一方面,这些高校依旧保持着行业办学的鲜明特色,继续承担着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的主要任务,其科研课题、技术研发的重点依然主要围绕和服务于行业发展需要,在推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中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已成为行业与地方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2.行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特色高校为其服务

作为知识的积累、传播、应用和创新的重要机构,行业特色高校在行业与地方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原始性技术创新、高新技术转化、孕育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行业特色高校在为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解决行业与地方发展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搭建行业与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平台、推进行业与地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促进行业与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3.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是行业特色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行业特色高校也只有在服务行业与地方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所说:“人们都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我还要加一句,没有硅谷就没有一流水平的斯坦福大学。”因此,行业特色高校必须主动与行业和地方建立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良好关系,搭建与行业与地方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互动平台,在引领和带动行业与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推动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4.行业特色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虽然行业院校在建设初期学科结构比较单一,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其学科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形成并确立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日益积累出雄厚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而目前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强,企业研发体系远未形成。同时,由于原行业所属科研院所的企业化改制,使得这些科研院所一方面弱化了其从事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因其改制成企业后与行业内企业存在商业上的竞争,弱化了其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正是由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和行业在共性、关键、创新技术研发链条上出现的暂时缺位,为行业特色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二、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特色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的观念有待进一步强化

当前,行业特色高校依然存在“重学轻术”的思想,其更加关注的是科研创新和培养拔尖创新的研究型人才。许多教学科研人员对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的认识还不清晰,一味埋头于教学科研与实验之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成本效益观念,没有主动走向生产第一线,与行业和地方企业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科技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许多成果缺乏经济性和实用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科研项目立项时,对市场需求调研不足,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市场较小,即使勉强应用于生产实践,在激烈竞争中不能抢占“制高点”,打不开市场,成不了规模。还有一部分部属高校,因不属地方政府管理,虽身处某一地区,但其服务对象只是直属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的观念还有待加强。

2.行业特色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的对接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行业特色高校目前服务行业和地方仍较为零星与分散。有的为行业和地方服务还停留在人才培养这一间接层面,而未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来直接服务行业与地方发展;有的还缺乏主动融入行业与地方的积极性,往往在等地方政府、当地企业找上门来;有的只注重争取行业与地方政府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还未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支持”的互动发展理念,制约了其服务能力的提升;有的只注重教学、科研等工作,不重视社会服务,导致许多科研成果被搁置,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和地方之间缺乏足够有效的“对接”机制和平台,致使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和地方往往处于分离状态。

3.传统的“单兵作战”或临时拼凑的“课题组”式的科研模式制约了行业特色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潜力的充分发挥

行业特色高校大多仍是传统的“单兵作战”或临时拼凑的“课题组”式的科研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日益显露。一是力量过于分散,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的能力不强,无法创造出一流的重大科研成果。二是科研活动“相对封闭”,不善于与企业和市场打交道,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三是各课题组相对分开,不同课题组间交叉融合较少,制约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科研活动的开展,也影响了行业特色高校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4.学校内部、校企之间的协调需进一步加强

大规模、高难度的科技成果研究和开发,通常需要学校内部、校企之间等多个单位的协作和强有力的组织。缺乏协作和严密的组织与协调,往往会造成合作单位各自为战,阻碍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成果研究方、技术开发方和技术受让企业之间要对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知识投入、资金投入、风险分担、利益分配等问题达成共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合作各方对成果价值、所需投资以及存在的风险往往难以把握,研究开发活动中脑力劳动的价值和各方的贡献大小也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所有这些都影响到各方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及合作的条件。

三、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服务于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策略

1.立足行业与区域特点,实现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

本地区行业发展特点与产业布局是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定位的重要依据。为社会服务是高校的最终目的,行业特色高校在凝炼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开发方向时首先要考虑行业与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状况、人文历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使学科方向与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既突出学校的特色,又突出区域社会、经济特色,更好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加强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的力度,使其成为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催化剂与胶合剂。项目是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通过与政府、企业开展广泛的项目合作,产出高水平成果,展示学科水平,锻炼学科队伍。同时可进一步明确学科目的,筹集资金,组织队伍,实现学科链、专业链和产业链的对接,提高学科整体水平。

2.积极搭建合作对接平台,提升学科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根据国家构建创新体系要求,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凝炼创新平台建设目标,并围绕产业链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目标,开展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研究。重点建设以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为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适应市场竞争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有利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的行业技术创新机制。在该创新机制的上游依托行业特色高校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与转移中心”或“行业关键技术及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提出并解决本行业共性技术、战略高技术及前瞻性关键技术问题。从而搭建好合作对接平台,提升学科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

一是创新行业特色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创新业绩作为激励要素,深化岗位聘任、团队配备、职责考核、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明晰各创新要素在学校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按市场规则明确责权利关系,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激励政策措施,激活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关联度的提升和转化成效。

二是创新校企人才交流与共享机制,建立校企互派科技人员到对方短期工作的模式,并将这种模式作为教师岗位轮训制度,在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管理上逐步制度化。使高校教师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学习企业科技人员的长处,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人才的交流和融合,开阔创新选题空间,提升其创新成果转化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三是创新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企业依托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在行业特色高校设立(工程)技术研究院,或者校企联合在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研究院不断为企业研发最新的技术成果,企业不断对研究院予以经费支持;或者行业特色高校针对企业的不同技术需求派出相应科技人员,企业向高校支付合作费用并确保合作者的合法权益。这既弥补了企业研发力量的不足,也释放了高校的创新潜能,实现互利双赢。

四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与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技术资本化使成果拥有者与项目引进企业两个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合二为一,变下游合作为全程合作、局部合作为整体合作、单纯技术合作为全面合作,形成共同利益市场主体,多主体共担风险,共同创业,实现创业家团队、风险投资公司和高校多方共赢,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主动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4篇:科技创新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创新训练 实践体系 拔尖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37-01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是1987年6月经国家航天工业部批准成立的,是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作为国内航天主干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学院来说,培养具有航天特色拔尖创新人才一直是学院的首要任务,为此,学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

一、教授治学,全员育人,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中的创新可有多种表现,自然科学方面的最高表现是对新知识的发现,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表现是创新方法,而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最高表现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为此,航天学院充分挖掘自身学科和师资优势,积极推进学院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

1.依托责任教授团队,进行团队育人的新探索

航天学院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拥有140余位教授。为充分发挥每位教授的智慧与力量,学院在各系、所、中心分别以课程教学为主、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主、基础研究和学生培养为主三大类,组建了36个有明确职责的团队。每个团队都设有责任教授、岗位教授等岗位,其中责任教授全面负责该团队的组织建设。各个团队都将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承担着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

2.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学院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行政权与学术权应该分开,在于全员和谐为育人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采取相应的改革,从学术层面上,学院完善“教授会”制度,从教育教学方案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教授会”都发挥重要作用,保证了育人体系的科学内涵。从行政层面上,学院对原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两方面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成立本科生培养办公室,以学生为主体,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合我院规模较大,专业层次多等复杂情况,经过多方探索与试验,学院决定采取育人二级管理体制,即学院和系所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各个团队负责学生业务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行二级管理改革后,促进了学院各学科专业教师间的交流;强化了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工作的互通与结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搭建学院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科技竞争的新形势下,学院持续推进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建设,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

1.学院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建设

为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创新培养不断线,学院从2009年就提出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学院各责任教授团队开设的创新训练课纳入到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在2013新版培养方案中,学院进一步整合完善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分阶段分年级按学生不同特点开设覆盖率达到100%的“创新训练课程”。目前学院共开设基础性创新训练课10门,综合性创新训练课10门。此类课程是学院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本科教学的载体,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

2.全新的“项目学习模式”

航天学院于2012年春季学期申请加入学校“基于项目学习计划”,成为首批试点学院。为此,学院在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鼓励政策,将“基于项目学习计划”贯穿于学生整个本科阶段。大一学年,学生可以参与“大一年度项目学习计划”;大二至大四学年,学生可以参加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单片机设计大赛等各类基于项目学习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

在学院政策的牵引和鼓励下,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显著提高,全面提升了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近三年来,学院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近450项,其中国际级(国家级)获奖比例高达54.6%。除此之外,参与“大一年度项目学习”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2012年度,我院共有291名学生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占学生总数的60.4%,结题率为85.7%。2013年度,学院共有450名学生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学习计划”,占学生总数的98.3%,结题率上升为91.3%。

三、积极倡导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促进课程体系与工程实践内容的创新

1.深入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培养“精英人才”,航天学院一直持续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将教学改革做深、做实。从2011年开始,学院率先在本科生课程中提出教学方法与累加式考试方法改革立项工作。近三年来,学院教师积极投入教法与考法改革中来,共立项建设各级各类精品课和专业主干课近30门。在课程改革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们除了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中,利用各自科研优势,充分考虑到当前最新行业发展态势和就业需求,加大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全面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工程领军人计划”,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010年我院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工程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共五个专业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12月,学院又获批成为首批“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学院。

以上两项计划实施的关键都是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工程实践与实习,更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提供帮助,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工程项目解决能力和项目研发能力。通过实施卓越和领军计划,学院积极联系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同时,不断拓宽与航天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联系范围。到目前为止,已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805研究所等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学生的表现获得了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为今后支持更多学生到企业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实习奠定了前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鹏.项目学习:推进课程优化与改善的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4):93-96

[2]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叶赋桂,罗燕[J].复旦教育论坛,2009,9(4):19-23

第5篇:科技创新行业研究范文

多年来,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不顺,在和外国风险投资机构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表现在中国风险投资机构募集的资金量和实际投资额、风险资金回报率均远低于外国创投机构。《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年度研究报告》显示,中外创业投资机构在我国的投资额为12.69亿美元,其中75%的投资额来自境外投资机构,而境外创业投资机构考虑到国内法律环境不佳,为回避法律风险,多采取设立在外和退出在外的 “两头在外模式”。而高科技优质或具有成长性的企业流失海外又使中国很可能会在高新技术产业等未来发展领域失去阵地,并进而降低科技创新的动力。如何发展中国的风险投资值得认真思考。

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困境的原因包括:1.风险投资基金来源单一。2.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控制或识别项目的能力不够。3.持有创司的股权退出渠道不畅。4.国家扶持措施不能真正落实。5.除上述原因外,本人认为政府过度干预市场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理论上看,风险投资投向创新行业获取超额利润以平衡高风险。但是当市场上的行政垄断公司或国有背景的公司依靠垄断而能获得超额利润时,资本就会进一步集中到垄断行业或采取寻租的方式提高收益水平,却不承担高风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进一步减少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政府致力于提高和维持市场有效竞争是风险投资业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当然,针对上述原因的所有改善的措施最终要落实到法律制度保障上来。从资本的募集上来看,法律要拓宽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特别是通过私募的方式吸引合格的机构投资者通过股权投资或债权投资的方式进入风险投资市场。目前可以设立私募基金或信托计划的方式来运作。因而,法律要对合格投资者的资格、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管理人的权利义务、风险控制和监管事项等在法律中明确。《证券法》关于非公开发行的规定和《合伙企业法》关于有限合伙的规定需要结合风险投资实际进行落实和细化。

在我国,鉴于投资者对风险的识别能力低,风险厌恶和风险承受能力差等原因,一定要发展政府创业投资引导措施,包括引导基金和税收优惠安排。政府创业引导基金作为专项基金立法应该明确其资本收益处理措施、内部转让和退出机制。财政立法中对于中外创投机构的税收优惠应该在立法中明确并应统一,授权国家财政税收部门或地方省级政府出台具有操作性的措施。

第6篇:科技创新行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策划;创新;经济效益

一、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营销现状

在如今的电力事业单位当中,仍有大量的单位领导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对电力营销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将精力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电力事业的经营发展中,对于拓宽自己的业务如何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人力。在单位内部没有独立的电力营销策划部门,而是用其他的部门兼职代替,这种领导不重视的态度,致使下面执行的部门也无法有力的执行,那么营销工作的不到位,就为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对企业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在如今电力事业单位中,由于领导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企业业务的发展中,而对于营销策划工作只是在形式上走一下过场而已。所以说营销策划工作还是在执行过去的工作方式,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宜,所以在工作中也就无法取得显著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增加了风险。我国在电力营销策划行业上并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对才人培养,所以从事营销策划工作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收到过专业的职业培训,业务知识比较欠缺,并且整体素质不高。这种情况使得电力营销策划工作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二、电力市场营销创新管理

1.观念创新

首先电力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在思想意识上有所转变,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意识到营销策划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中将营销策划工作纳入重要的日程上来。只有企业的领导重视了,才能为营销策划工作提供有力的后盾,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持,使营销策划工作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此外还要重视信息的反馈工作,从广大的群众中得到的信息往往最能够真实的反映出电力工作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市场的了解可以使企业能够对市场动向有所预知,及时的做出正确的政策判断,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

2.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的营销策划管理工作主要由前期市场调研、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四个部分组成,营销工作要实施过程控制,即监督检查规范工作行为和进一步采取措施,持续改进的过程。过程管理要健全制度,如前期市场调研要有充分的行业调研数据及调研报告,为企业营销策划管理提供可靠信息依据。同时对每个环节实行限时结办制,提高工作效率。市场营销环境瞬息万变,营销环境分析与市场调研报告不能一成不变,应以现实营销环境为依据,限时统计数据,将最新行业发展动态作为企业营销策划制定的基础。营销工作的各项业务环环相扣,任何一项工作没做好,都会影响到营销策划的正确性,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因此,规范内部管理流程,实施过程控制是营销管理的核心,通过制定工作流程、明确员工岗位职责、实行营销员工绩效考核,开展营销业务稽查都营销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

3.手段创新

在我国电力营销策划业务中,计算机应用是零散的、低水平的,尽管多数企业营销策划业务中开始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但就全行业而言,还是无法与银行、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相比,也就给电力行业的发展以及电力用户带来了障碍。电力行业是公共性、基础性、服务性的行业,在国家和各网省公司都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力招、投标信息网络平台,各企业统一进行业务操作,实现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业务操作模式。面向客户,创新服务手段。同时,企业建立相应的门户网站,对各地用电终端进行统一归口管理,用户可以实现在网络上查询用电准确率与抄表成功率。对于常见的断电、缺抄现象以及表号查询等都能同时在网站平台上得到解决。

4.服务创新

(1)建立一个以满足客户需要为核心的主动的营销服务体系,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 ,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正确引导客户新的用电需求,对重点用电项目实行上门服务、跟踪服务,争取客户早供电、早投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供电承诺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逐步提高承诺水平。

(2)科学的生产调度服务,一方面要面向市场搞调度,各级调度应搞好每日所需负荷和电量的预报工作,做好负荷分析和负荷平衡,提出更科学、更细化的调整方案,同时做好事故应急预案,在电网运行发生事故和异常情况下,通过调整电网运行方式,排除故障或减少停电损失。另一方面要面向市场安排检修,“从检修中夺电量”,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检修停电的次数和时间。

5.重视员工教育,建设高素质市场营销策划队伍

员工在新的营销策略下,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敬业精神,由于员工长期在垄断企业中工作,从思想上有一定的优越感,所以在服务的过程中很难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新的营销策略则要求员工以服务为中心,以客户满足为服务的落脚点,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服务为其服务的宗旨。这就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除了注重员工的职业素质以外,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员工对高科技的技术有所掌握,以便于更好的提高员工营销服务的技能。

三、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的营销策划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营销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在完成这一工程的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电网安全、经济运行为基础,还要狠抓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既要打破陈旧观念、深化改革,又要有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保障,更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用电需要,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才能推动和促进供电企业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黄德平;经济时代电力市场营销理念及策略研究[J];电力信息化;2005年06期.

第7篇:科技创新行业研究范文

项目编号:201401A388

摘要:新兴的文化艺术业态是区别于传统与常规的文化艺术业态,它是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和数字技术为载体,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进行整合,发展出具有跨领域、综合性发展、创新型等特征的艺术文化业态。目前,秦皇岛市新兴文化艺术业态的发展正处于探索、培育阶段。因此,重视新兴的文化艺术业态格局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高新科技支撑下的艺术创意新业态、文化产品新形态,将其打造成文化产业中的“拳头产品”,是助推秦皇岛市文化艺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核心力量。

关键词:新兴业态;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格局形态

一、文化艺术新兴业态的核心概念与分类

关于文化艺术新兴业态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新媒体和新行业的出现;二是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进行改造;三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传统产业加入文化内容后产生新盈利模式,这三个层面的集中,形成了新兴文化业态的核心内容。由此得知,新兴业态是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推动下不断衍生的新兴文化行业。因此,明确区分新兴文化业态和传统文化产业的具体范畴是我们界定概念的第一步,其概念的定义在文化要素集约、区域产业集优等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整合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链改造、产业链延伸,创造出无尽的文化艺术新业态。如此,在有了明确的产业界定和规划,才能客观反映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分类体系。

由于新兴文化业态是近几年产生并且依然层出不穷的新兴文化产业,其核心要素是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所以对它们进行分类只能是一种努力和尝试。一些本质上是传统媒体数字化的形态,依据其不同的功能与新技术手段的融合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新兴行业形态,创造了当前很多切合时代特征的新兴艺术文化业态,一系列颇具竞争力的新兴文化业态如:综合类、视听类、文本类及功能类等又可细分出多个产业,形成与原有行业状态既有客观形态上的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新兴行业形态。如下表所示:

新兴文化业态分类及分布领域

新兴的文化艺术业态从范畴上应该界定为网络数字化文化产业,由于生产环节或技术手段不同,其文化产品呈现出不同的业态,并且形成了多个不同的产业族群。在文化产业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传播技术、传播介质和传播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新的文化艺术业态格局也是层出不穷的,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在随着产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逐步展开并不断完善。

二、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秦皇岛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

新文化业态是数字传媒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产物,是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催生的产业。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在“全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座谈会”上强调科技部、文化部将按照:“面向需求、系统推进、加强创新、促进融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传播力,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

当前,秦皇岛市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正处在信息经济和文化经济交织的时代,在这一历史时空下,文化艺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文化艺术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衍生出的众多新兴文化艺术行业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崛起。其中,以数据服务、3D数字打印、广告营销、影视制作、表演艺术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文化业态,正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物联网技术中心、数据产业基地、动漫基地、数字出版和商务会展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已初露端倪,极大地带动了秦皇岛市文化艺术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趋向,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秦皇岛市文化企业达到2400多家,从业人员15万人左右,资产规模达到200亿以上,年上缴税收1.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36%,文化艺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正逐年增高。

基于秦皇岛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立足于秦皇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基础,着眼于全球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势,秦皇岛在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体系可按623915的框架建设,即重点发展六大文化产业领域,打造两大文化产业带,深度开发三条龙形产业链条,打造九个产业聚集园区,大力弘扬一个代表性主题文化品牌,着力做强五个特色文化品牌。秦皇岛市政府还十分注重以计算机服务、动漫游戏、数据产业、影视剧制作等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文化业态发展。2011年中国动漫集团(秦皇岛)动漫游戏产业基地项目在秦皇岛的开发与建设,为动漫产业集群向高技术、高集约化演化,提供了拓展深度与发展空间。并且依托燕山大学出版社,发展动漫图书、教材、动漫视听读物等衍生产品,把本土的《中华小岳云》、《孟姜女》等电视动画片的品牌向图书、玩具、文具、服装、电影等领域延伸;依托劝业场、顶新电子城、秦新数码城等电子和软件流通市场以及一大批专业化的电子信息产品供应商,继续发展专业化的流通与技术服务业;依托秦皇岛广播电视中心和广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一批致力于动漫影视开发制作的单位,进一步发掘本土文化题材,打造动漫市场的秦皇岛板块。目前,IBM、北京大学、惠普、中科院计算所等国际国内知名学府和企业相继落户,以IT信息技术为基础,集合数据的采集、开发、加工、传播、服务等内容,为动漫游戏产品及其衍生品的创意、制作、出版、发行以及动漫主题会展、娱乐体验、商贸等新兴内容产业格局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对秦皇岛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和数据产业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随着传播媒介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化、固定传播载体的传播媒介向网络媒体的传播媒介的转化,秦皇岛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在国内提出建设“中国数谷”的构想,倾力打造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竞争力强大的数据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以数据服务、呼叫中心、数字技术、数字网络、新媒体、创意动漫等为主要内容的相关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现代新兴数据产业园区,以发展战略性新兴数据产业作为文化艺术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这其中涉及到电脑动画、网络游戏、数字创作、数字馆藏、数字广告、互联网信息服务咨询、移动内容、远程教育、内容软件等多个领域。使数据采集、传播、服务业成为秦皇岛新兴数字化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引擎,帮助业界厂商、投资者、产业人士更精确地把握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律,更深入的梳理应用价值迁移轨迹。

三、秦皇岛市新兴文化艺术业态产业新价值

从新技术给文化艺术业转型所带来的角度看,新兴文化艺术业态通过专业化分工与互动协作,结成的产业协作、流通和服务网络,是新兴业态更强调的价值链环节,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将产业空间重组,对传统经济产业链进行拆分,推动产业链上下各环节实现有机衔接,产生不同的新经济价值。譬如,以秦皇岛市图书印刷出版产业为例,该产业链核心具有出版、印刷、物流、推广销售四大环节。其中,出版是产业链的龙头环节,由图书、报纸、期刊出版单位构成,目前秦皇岛市有报社1个、期刊杂志16家、较有影响的内部资料编辑单位31家。据调研,一家出版社往下游可以带动数十家印刷、装订企业的业务开展,往上游还可以催生出版工作室、出版公司、文化公司等内容创意提供商的诞生和加盟,同时一批出版印刷物资提供商也会加入这一产业运行过程,横向也会对造纸业构成市场需求。

在印刷环节,出版物印刷厂、资料印刷厂和包装物印刷厂是产业的主体。除书报刊出版印刷外,印刷包装业的另一重要领域是服务于生产资料产品和日常生活消费品包装的塑料和纸质包装印刷品。目前秦皇岛市有各类印刷企业467家。在本着“做强大企业,做精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引导部分印刷包装企业组建企业集团,以提升整体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各自优势。同时,鼓励印刷包装企业瞄准京津几千家出版单位主动出击,争取成为业务合作伙伴,借力发展。

在物流环节,当前主要是为印刷企业提供所需的纸张、装订、印刷耗材、印刷机械及配件、复印机、打印机、编辑排版软件和印刷物资仓储等各种物资的流通企业。首先是要重视资源整合,建立服务于印刷包装企业便于沟通产需的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产业链中各行业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合理调整。

在推广销售环节,建设数字图书零售商业服务信息平台,开发网上阅读、语音导购、电子索引目录等内容的网络信息平台。构建电子图书交流平台,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的集中度,建立集电子监控、网络预订、网上支付、图书、信息查询、宣传促销等为一体的网络文化服务系统,为大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文化服务,实现互惠共利,有助于秦皇岛图书印刷出版产业的新经济价值成为一个庞大的新型支柱行业。

作为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核心层”的秦皇岛文化艺术产业,近年来在改革中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已实现经济增加值5.5亿元,占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19%。文化艺术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8%提高到2010年的3.1%,随着文化艺术产业的新兴业态数量的不断增加,文化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领域的拓宽,在财政税收和社会经济价值上均显著增加。

四、结语

伴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秦皇岛文化艺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态势,凸显了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文化艺术的发展格局既是新经济价值提升的催化剂,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当下,秦皇岛文化艺术产业已成为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情况下,文化艺术产业的异军突起,已成为秦皇岛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产业融合发展和新兴业态为秦皇岛市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纲要(2011-2015年)》,2011(11)

[2]杜丽芬.新兴文化业态:核心概念及其初步分类[J].商场现代化,2010(06)

[3]赵志立.文化产业发展要重视新兴文化业态[J].成都大学学报,2007(04)

作者简介:

杨旭光,1969-,男,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副教授 硕士,研究方向:艺术管理、美术学

第8篇:科技创新行业研究范文

秉承历史文脉 依托金陵风光

清末期间,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于1865 年9月创建了金陵机器制造局,是中国近代工业和兵器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手工业向机器制造业演变的转折点。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区所在地即是遗址中心区域,因此而得名。

2007年9月,1865产业园正式开园,由晨光集团和南京市秦淮区政府共同打造。

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区是一座反映中国工业建筑历史演变的博物馆。园区建筑共40余幢,包括9栋清朝建筑、19 栋民国建筑,园区东部和沿河时尚生活休闲区的新建建筑也是参照民国建筑元素设计而成。

园区地处城南,历代商贾佳地秦淮河畔,与中华门城堡隔河相望。园区周边文化氛围浓郁:西接正在复建的金陵大报恩寺,南连著名的雨花台风景区,北邻南京文化名地夫子庙。园内绿林掩映,鸟语花香,环境优雅静谧。

秉承的历史文脉、依托金陵秦淮风光带,1865致力于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高定位、高起点的融文化、创意、科技、旅游和时尚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时尚生活创意展示中心和地标。

五大创意产业功能区 各具特色

1865充分发挥园区独一无二的文化、地理优势,全力打造具有显著文化特征的五大创意产业功能区:科技创意研发区(A区)、山顶花园酒店商务区(B区)、科技创意博览区(C区)、工艺美术创作区(D区)和时尚生活休闲区(E区)。

科技创意研发区位于园区西部,共有10栋民国建筑、1栋清朝建筑、2栋建国后的建筑。科技创意研发区承载高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依托航天科技的背景,的创新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新生。

山顶花园酒店商务区位于园区马家山之上,以相对的高海拔地势俯视着周边,独踞整个园区的正中方位。绿树环抱,曲径通幽,空气清新,景致独特,可远眺中华门城堡、雨花台风景区,俯视明城墙、秦淮河。区域内拥有3栋清朝建筑、7栋建国后的建筑,建筑规格考究,出挑简约。商务区着力引进温馨舒适、时尚个性的高端花园酒店,作为高端创意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山顶商务办公区致力于引进国际知名品牌企业进驻办公。

科技创意博览区位于园区的正中偏东处。区域内有3栋体量超大、绝对挑高的建筑。科技创意博览区承载高科技生活创意产品展示博览及艺术品展示,覆盖雕塑、时尚艺术展览和影视制作等创新领域,稀缺的挑高空间为创意产业呈现独特魅力提供了便利条件。

工艺美术创作区位于园区的核心地带,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建筑大多历史悠久,其中清代建筑5栋,民国建筑5栋,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1栋,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工艺美术创作区承载手工工艺、实用美术、环境美术、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历史的氛围与现实的创作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

时尚生活休闲区位于园区的东北部,林荫葱郁,景致优美,比邻秦淮河,隔岸明城墙,方位得天独厚。区域内现有建筑10余栋,其中民国建筑3栋,各类配套设施齐全。时尚生活休闲区承载具有浓厚文化休闲主题的特色餐饮、酒吧和具有独特时尚气息的零售店、精品酒店等,秦淮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里映入眼帘。

市场需求+产业政策+人才储备 构筑外部机遇

如今,创意产业在社会大众对创意产品日渐旺盛的需求下繁荣发展,催生了创意经济的雏形。例如,南京已拥有100 多家动漫制作企业,但大部分从事对外加工制作,这说明南京的动漫加工业已居国际水平,但也说明缺乏“原创”。1865 产业园区内的动漫企业是南京动漫产业的领军企业,他们正致力发展成为民族动漫产业的孵化器。

南京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扶持。为了促进科技研发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如《市政府关于鼓励在宁设立科技研发机构若干政策的意见》、《南京市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南京市软件企业高级人才专项奖励实施暂行办法》等。在政府政策扶持引导下,南京初步形成了研发创新、孵化创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南京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高校、科研院、代表国家一流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有百余个,这些机构都蕴藏着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可以为周边的创意产业提供大量的人才、知识以及其他资源,从而形成一种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正向影响力。

历史文化+区位优势+产业集聚 打造自身发展优势

1865创意产业园有着国内其他创意产业园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很好地继承了工业遗产,成为激发创意阶层创意的灵感和源泉,也为休闲旅游生活创造了理想空间。

以城市工业历史建筑遗产为载体,改造旧建筑空间加以利用来发展创意产业,一方面节约城区空间,顺应了城市产业升级的需要,为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另一方面使工业遗产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景观永久保存下来,延续了城市的文脉,解决了政府保护历史建筑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将文化创意融入城市规划中,能创新城市文化氛围,重塑城市形象。

坐拥南京著名历史文化景点也使1865创意产业园获得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当南京准备从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时,产业需求将更加多样化,教育培训、智力服务、商业消费、休闲旅游、工程及科技研究、文化、贸易、金融、信息化等新经济时代出现的新行业领域,都可能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1865产业园通过合理的战略定位,依托区位优势,主动吸收导入科研、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新经济增长点为城市经济转向服务。

第9篇:科技创新行业研究范文

一、高职院校环保教育和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倾向于轻工和服务类专业,就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教学的重点仍然停留在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上,没有根据社会对行业关注焦点的转变而革新观念和教育方法,至少在环保教育方面仍就是一块“短板”。轻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很重,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配合国家环保法令的颁布,各轻工行业企业必须改进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处理设备,既要节约物质能源,又要保护周围环境。然而,除设有环境专业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环境知识和意识培养有一定要求和标准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都很少或未涉及环境素养的评价标准,致使为社会输出的人才质量并不是那么的完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相应大打折扣。通过对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及结果统计分析,高职大学生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还很欠缺,个人的环境素养仍停留在中学素质教育阶段的较低水平,不够成熟,笔者希望通过高职阶段的教育,学生能够从大局出发,纵观世界,深化思想,明确环境保护的个人使命,并在个人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将这种理念广泛宣扬和实践,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净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贡献。

二、高职院校环保教育问题分析

1.环保教育未得到学校相应的重视。因领导层面的工作重点常落在招生就业、校园规模的扩大、教师待遇的提升等方面,而对于人才的培养革新却往往落后于社会环境变化需求的步伐,就目前顺应群众呼声的环保教育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皮革专业为例,该院皮革专业创办于1994年,1999年开始招收高职大学生。现有在校学生300余人,已培养毕业生2500余人,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的教学体系,相对中南地区的其他高职院校,皮革专业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但由于传统的皮革制造业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随着环保政策的出台和市场竞争的自然淘汰,那些生产规模小,对环境污染大的工厂纷纷倒闭,大中型企业工厂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生产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便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拥有较高的环境素养。而学校对于皮革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策略依然停留在以追求高就业率的校企合作层面,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是简单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口号,没有对行业企业及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教学与办学思路的转变,近年来,招生与就业正逐步走下坡路。所以,要想皮革专业能持续的发展,学院的领导层面必须对国家政策的出台及时做出回应,与时俱进,转变思想,重新确定环保知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合行业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的硬件和软件在发展过程中会随着社会的舆论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同时对员工的技能知识和综合素质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就当前而言,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必然包含了专业技能和环境素养,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未能跟上企业转型的节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口号虽很响亮,但具体的培养方案却忽视了环保教育的环节。当前,各大皮革生产企业的生产线为符合国家环保部门制定的合格标准,均引进了先进的清洁生产设备和新的生产效率评价体系,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对皮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增添相应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做出相应的升级,那么其人才的输出将不能满足企业的持续发展,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

3.行业内环保知识欠缺和教师资源缺乏。皮革行业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行业内推崇的一直是高质量和高产能,很少从宏观的角度关注行业对周边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所谓的清洁生产观念还需要植入制革业的人心,行业内专业人士对节能生产技术的探索与创新还很缺乏,因此,对于皮革行业人才的培养,其行业内环保知识必然是非常欠缺的,持有传统教育观念的专业教师,往往停留在本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缺乏更新,学生便很难接收到关于专业内的环境知识,脱离了时代要求和生产实际的教学,也就达不到因“时”施教和因“实”施教的作用。

4.环保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通过对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皮革专业的实地走访,以及其对专业课程的安排和专业教材的选取,发现该专业并没有把基础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程之列,行业内的环境知识没有在专业教材中有所体现,教师的授课计划与教案内容对专业领域的环境知识也是涉及甚少。通过调查,这种环保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并不是该专业独有的现象,甚至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和各专业在这方面都不够完善。

三、高职院校学生环保教育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学生是环保教育的对象,也是传播环保理念的载体,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通过开展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张贴宣传标语,组织具有环保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多次召开以环保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融入浓烈的环境教育氛围中,耳濡目染,相互影响,抓典范,奖先进,必然比纯粹的思政教育课程得到的效果更快更好。

2.完善课程体系,增设相关环保教育课程。首先,通过设置公共必修课,比较系统地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如将《环境保护概论》、《可持续发展概论》等课程像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一样列入全校的公共必修课;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如皮革专业可让学生选修《清洁生产》课程,材料加工专业设《环境材料学》选修课,生物制药开设《生态学》选修课,让学生从自己的专业视角去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第三,将行业环保知识和理念融入校本教材,在各专业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如在皮革制造专业的教材中引入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讲解内容,或是介绍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第四,加大环保教育在实习实训中的比重。例如在皮革专业的实习和实训环节,要求学生观察制革过程中哪些环节对环境的污染较大,哪些环节对资源的浪费较多,并在实习报告中阐述自己对制革过程中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技术改进见解,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环境素养,积累环保知识,充分将专业与环境保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