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抗旱造林技术范文

抗旱造林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抗旱造林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抗旱造林技术

第1篇:抗旱造林技术范文

关键词 山区;植树造林;干旱区域

中图分类号 S7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45-01

干旱对于我国山区的造林来说,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同时又是我们近期在进行人工造林过程中面临着的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我国对植树造林重要性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大范围的植树造林活动进入到山区的干旱地区。而最近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山区的干旱情况逐年的加剧,这就造成的土壤逐渐向沙漠化发展,水资源枯竭,沙尘天气不断发生。而进行植树造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这种问题,从抗旱造林技术手段入手,探寻造林工作过程中主要的技术要点真正为林区的工作发展奠定坚持的基础。

一、山区抗旱造林技术

(一)雨水造林技术

这种造林技术主要是对土壤进行改进的一项造林技术,通过对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有效的改变,或者在植株造林过程中向土壤中添加吸水凝胶,保证树木周围的土壤能够有效的保存天然雨水或者表面的流经并形成稳定的水源,使其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下为树种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满足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对水的需求。雨水造林技术对于提供经济林的产量,确保苗木成活率有着积极作用,是抗旱条件下一项新型的造林技术。

(二)固体水造林技术

固体水造林技术主要是利用高分子技术和材料而进行的一种山区抗旱造林技术,其实质是利用高分子化学材料将水的易流动性、易蒸发和易冻结和易融化的性质加以改造,并将水固话在高分子材料构成体系里,然后利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将其分解出来,并逐渐地的释放出水分,为植物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同时,高分子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作用,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对森林的生态系统不会早成额外的影响。是我山区抗旱造林技术比较适合的一种造林技术,值得在造林区域内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容器苗造林技术

在干旱的山区土壤中水分含量是十分低的,同时,土壤的理化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贫瘠的特点,因此,在干旱的地区进行造林会因为土壤干旱和贫瘠的问题导致造林的成活率不高,林木因为缺水而出现严重的生长缓慢的现象,最终在山区形成了恶性的循环。而采用容器造林及时能够有效的解决山区土壤贫瘠以及水分含量不高的问题,在我国东北地区,早春干旱情况一般都比较严重,因此在造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早春干旱树苗出现脱水的现象,最终导致了树苗出现严重的死亡现象。采用容器造林技术主要适合对松柏类树苗进行繁育,主要的技术要点是在一个固定的容器中盛装有丰富水分和养分的基质,在良好的环境温度和水肥条件下进行发芽和育苗活动,这使得苗木在发芽生长的初期获得的温度、湿度以及营养都比较适合,有利于对苗木的培养。然后当苗木进行移植阶段之后,将容器苗直接植入到造林的区域内,由于在造林过程中一直会有容器存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输过程中对树苗根系的伤害,又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苗木提供稳定的水分和养分。这种容器又同时具备了可降解性,随着树木的生长其逐渐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掉。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造林技术有着极大的推广价值,是山区干旱地区进行人工造林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山区抗旱造林的技术要点

(一)选择合适的抗旱性树种

在山区干旱的地区进行人工造林过程中,要做到适地适树的原则,在保证造林成活率、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植树造林的各项效益。在造林过程中树种选择的是否合理不严重影响着树木的成活率和未来的生长,同时对树木效益的发挥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树种的选择通常都是将其和当地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保证选择的树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树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抗旱造林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造林整地的技术要点

整地时造林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境,在干旱地区合理的进行整地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其实提高树木成活率和改善幼猫生长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经验我们总结出,在干旱地区进行植树造林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整地工作,这样可以保证土壤有效的蓄水,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林业生产的环境、光照的条件以及通风的条件,使得土壤德芙肥力不断地增加。通常情况下,在半干旱的地区进行植树造林,应该提前半年对林地进行有效的整理,这样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在我国北方山区的干旱地区提前进行整地有利于土壤更好的进行蓄水,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三)抗旱造林过程中起苗和种植的要点分析

在山区干旱地区进行造林过程中,对于起苗的时间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控制,通常情况下,起苗工作是在上午或者是在阴雨天气中进行的,同时为了保证树苗种植之后的成活率,在起苗过程中有一定要保护好树木的根系,保证树苗根系的完整性。对于苗木过高的额树木还应该及时的对其进行修剪,并切口要做好及时的保护,采用塑料薄膜将切口进行严密包裹。在树苗种植过程中,种植的关键在于减少树苗自身水分的蒸发,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遵守“三埋两踩一提苗”的原则,确保种植的质量,从而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和造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时树艳.平原地区干旱贫脊盐碱地造林技术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1)

[2]赵杰,杨瑞卿.徐州市居住绿地植物调查与分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3]季蒙,杨茂仁,王晔平,崔清涛,何晓平.内蒙古公路绿化树种现存问题及选择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17)

[4]景利萍,胡林林.白泉山生态公园的林种规划及树种选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21)

第2篇:抗旱造林技术范文

关键词: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100-02

杉木干形通直、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是南方各省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1]。近年来,福建省冬春连旱时有发生,2008、2011年都发生了冬春连旱的异常气候现象,对当年造林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冬春连旱的异常气候现象下,如何改进造林技术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质量,成为了林业生产部门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开展了冬春连旱季节各项造林技术对比试验,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为解决本地区冬春连旱季节造林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1 林场自然概况

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中部,位于东经119°6′,北纬126°13′,属南亚热向中亚热带季风型过渡气候地带,年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达39.8℃,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水量1 600mm,全年无霜期为300d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 960h。近几年来,林场杉木造林地基本概况为:采伐迹地,海拔220~560m,坡度24°~32°,红壤,土层中厚,腐殖质层薄,立地等级Ⅱ、Ⅲ类地,植被主要有五节芒、芒萁、黄瑞木等,采用杉木裸根苗Ⅰ级苗造林。

2 影响杉木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杉木人工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等,其中土壤水分[2]和苗木体内含水量[3]是造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一地块造林,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是客观存在的,难以进行改造,但土壤蓄水保墒技术、苗木处理技术和栽植技术可以通过人的能动性进行改善,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山上造林一般面积较大,浇定根水、应用保水剂、覆盖地膜以及采用容器苗上山造林等技术措施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但其造林成本却也明显增加,从而制约了这些技术措施的推广使用。

3 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3.1 整地保墒技术

3.1.1 林地清理 造林整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和土壤结构,疏松了土壤,加速了表层土壤水分流失,特别是在冬春连旱的季节,若采用炼山、挖明穴等整地方式,造林地土壤将变得极为干燥。因此,在冬春连旱季节,若林地内伐区剩余物较少,则一般不炼山,而是沿着造林地等高线采取扒带的方式将伐区剩余物堆成带状,截留降水,增加土壤吸水性能,减少地表土壤水分蒸发,从而起到覆盖保墒作用。

3.1.2 挖穴规格 伐区剩余物清理后的水平带宽控制在1.5m左右,改变以往的挖明穴方式,在水平带内挖暗穴,挖穴规格为40cm×30cm×30cm,保证挖穴深度。挖穴后,穴面土层高于地表5cm左右,种植穴周围内低外高,起到蓄水的作用。

3.2 苗木处理技术

3.2.1 苗木要求 良种壮苗是人工更新造林成功的物质基础,苗木总的要求是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充分木质化的Ⅰ级苗。杉木裸根苗造林,应切实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保持苗木的生理活性。

3.2.2 苗圃灌水 冬春连旱季节,圃地一般比较干燥,苗木含水量一般比较低,因此,在起苗前7d苗圃地应灌透一次水,使苗木吸足水分,同时有利于挖苗作业和减少根系损伤。

3.2.3 苗木打浆保湿 苗木打浆前应修剪掉根部过长的根系和烂根,然后用粘性赤红壤或者添加3号ABT生根粉[4]进行打浆处理。苗木打浆要求:泥浆稀稠适中,沾浆均匀,泥浆包住所有根系。苗木打浆后直立放置在阴凉处,四周用泥土和草皮围住,避免根系被风吹干,同时往苗木根部灌水高度2~3cm,保持12h左右。栽植前,泥浆调至粘稠状,苗木再次打浆。

3.3 栽植技术

3.3.1 栽植时间 挖穴后,种植穴内土壤变得疏松,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应坚持边挖穴边栽植,或者当天挖穴的当天栽植苗木。

3.3.2 栽植位置 苗木应靠近种植穴的后壁栽植。研究发现,土壤饱和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小,土壤含水量低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大,土壤渗透势在植物根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影响[5]。挖穴破坏了种植穴内土壤毛细管,若将苗木栽植在穴中央,则根系周围疏松的土壤影响了根系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按常规栽植方法将苗木栽植在穴中央。

3.3.3 适当深栽 栽植前,先将穴上高出地表的土壤扒平,然后适当深栽,一般栽植深度至根径上部5~10cm,干旱季节更应深栽,不得使苗木根系浮在土表。挖穴后,穴内土壤毛细管被破坏,土壤深处的水分不容易沿着土壤毛细管往上升,有利于保持深层土壤的水分,深栽后土壤温度对根系的影响也较小。杉木是萌芽性很强的树种,苗木根径至上部5cm这一段主干隐藏着许多不定芽,这些不定芽在栽植过程中很容易受伤而萌生许多植株,加速消耗幼树的营养和水分。苗木深栽后,这些不定芽不易萌发,从而减少了幼树的水分消耗,提高成活率。

3.3.4 穴面覆盖 苗木栽植时土壤应打紧土,栽植后应在穴面上覆盖一层松土,并将细小的枯枝落叶、草皮等覆盖在穴面上,这样可以有效截留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 结果与分析

4.1 土壤自然含水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2011年11月底,采用环刀法于种植穴内20~30cm土层取样,调查2011年初造林的唐山塔工区1001小班种植穴内的土壤自然含水量。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墒技术措施的土壤自然含量和对照组的分别为21.36%、20.85%,采用蓄水保墒技术措施的土壤自然含水率较对照组的高0.51%,说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墒技术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据研究,在土壤水分亏缺的情况下,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杉木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

4.2 成活率和生长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白沙国有林场2008年、2011年当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调查结果显示,综合运用上述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和对照组各调查300株幼树,运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造林成活率达到95%,平均树高78.7cm,平均地径1.1cm,顶部萌发新枝数量平均每株31个;对照组未运用任何抗旱措施,成活率78%,平均树高63.5cm,平均地径0.9cm,萌发新枝数量平均每株22个。经对照分析,综合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造林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7%,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前者比后者高出15.2cm和0.2cm,且新枝萌发数量多,树冠较大,幼树生长健壮。

4.3 整地对杉木中幼林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整地对杉木中幼林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早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6],可见不必过分强调整地规格,以节约整地成本,减少水土流失。也就是说,在冬春连旱季节,由于挖暗穴、没有回表土、土壤没有经过风化,而且挖穴规格较小,对杉木林分生长量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5 结语

人工更新造林的关键在于保住苗木体内的水分和根际土壤的水分。通过采取整地保墒、苗木处理和科学栽植等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作为应对冬春连旱现象的必要造林技术措施,在正常的造林投资下,能够大幅提高冬春连旱季节的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对造林绿化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俞新妥.杉木栽培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冠纪烈,尹五元.土壤含水量对苗木造林成活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科技,1983,2:23-26.

[3]齐鸿儒,张放,谭学仁,等.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89,5:12-16.

[4]马祥庆,范繁荣,黄长辉,等.提高杉木超级苗造林成活率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3,20(2):74-76.

[5]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第3篇:抗旱造林技术范文

关键词:樟子松 容器抗旱造林

(1)容器大苗培育

育苗地选择:选择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无积水,无风蚀,有水源,便于管理的地方,周围可设保护障。 作床:苗床宽1米,长度不限,床深与装满土后的育苗袋同高,为便于管理,每两床中间应留宽50厘米以上 的过道。容器规格:通常采用塑料袋,厚约0.3毫米,袋高35厘米,直径18厘米-20厘米。每平方米可育大苗25株。育大苗时间:装袋时间与一般裸根小苗造林时间相同。容器苗装袋的操作方法:就地取土装袋,采用一铺、二盖、三提苗、四满、五墩、六靠牢的操作方法。一铺:就是把袋平放,装土1/3,使根系舒展;二盖:就是再投入1/3的土盖在苗上;三提苗:就是把袋立起稍提苗,防止窝根,使苗木处于袋的中央位置;四满:就是把土装满;五墩:双手抱袋、墩实;六靠牢:就是把装好苗的容器袋放在育苗床内,相互靠紧靠牢,以防透风。技术要点:为确保育大质量,提高成活率,必须掌握以下技术环节。

①选用顶芽饱满,须根完整的壮苗装袋,剔除弱苗、无顶芽苗和撸根苗。

②容器袋下部必须打孔 4个-5个。小孔直径1厘米左右,如不打孔通气透水,苗木多会窒息死亡。

③苗床容器袋间隙用土填满,防止透风,及时浇灌透水抗旱保活,及时薅草,精心培育,以利生长。

④育大前2年,由于苗小抗性差,还须培土防护,以免翌春苗木因生理干旱致死。在上冻前,把苗压倒,用土盖严,翌春苗木萌动及时撤土。撤土时间宁晚勿早。培土撤土时,注意防止损伤顶芽。

(2)移植造林造林季节: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在整个生长季均可造林。最佳时间是3月上旬~4月下旬或7月上旬~8月下旬。这时造林成活率高而稳定,缓苗期短,长势良好。苗木规格:苗高以30厘米-50厘米为宜,过小的容器苗,保护困难,抗逆性差。植坑规格视容器袋大小而定,一般为土体直径的2倍左右,植坑深度以容器袋上口稍低于地面为原则,适当深栽,坑壁垂直,坑口坑底大小一致,严禁锅底坑。技术要点: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确保造林成活率高、长势好的技术关键是保持土体完整,不散不裂,保证容器苗须根完整。在土体内的有效根系不断裂、不撸根。为做到保持土体完整、不散不裂,在起苗、运输和造林的各道工序中应掌握以下技术环节。①装、运、卸苗和造林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严禁野蛮操作。②植苗回土时,要沿坑壁四周依次踏实,避免散坨伤根。③容器大苗移栽造林时,应适当深植,并在坑内撤掉容器袋。栽植深度一般不应小于40厘米,以增强抗旱能力.

3.移植造林

造林季节: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在整个生长季均可造林。最佳时间是3月上旬~4月下旬或7月上旬~8月下旬。这时造林成活率高而稳定,缓苗期短,长势良好。

苗木规格:苗高以30厘米-50厘米为宜,过小的容器苗,保护困难,抗逆性差。

植坑规格视容器袋大小而定,一般为土体直径的2倍左右,植坑深度以容器袋上口稍低于地面为原则,适当深栽,坑壁垂直,坑口坑底大小一致,严禁锅底坑。

技术要点: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确保造林成活率高、长势好的技术关键是保持土体完整,不散不裂,保证容器苗须根完整。在土体内的有效根系不断裂、不撸根。为做到保持土体完整、不散不裂,在起苗、运输和造林的各道工序中应掌握以下技术环节。

①装、运、卸苗和造林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严禁野蛮操作。

②植苗回土时,要沿坑壁四周依次踏实,避免散坨伤根。

③容器大苗移栽造林时,应适当深植,并在坑内撤掉容器袋。栽植深度一般不应小于40厘米,以增强抗旱能力

4. 干旱受害救护技术

主干低位枯死且不能利用根系恢复的幼苗、幼树、顶芽损坏的松类树种,清理和保留幼树的确定:对已确定整株枯死。及时进行清理,坚持林地卫生状况良好。对保留的幼苗、幼树可结合抚育措施,修剪、平茬后进行表皮松土、根部培土,并将杂草、石片覆盖栽植穴面。

1)修剪枝条,可及时剪除芽叶焦灼,轻度受旱的幼苗、幼树。叶部萎蔫但未受害的枝条,以及受旱致死已丧失发芽能力的枝条,减少水分散失,防止旱情加重。

2) 间苗,。以及穴播、丛植等方法营造的幼林,以群状 ( 簇播。多先达到簇内或穴内郁闭,随着植株要求的营养面积不时加大,小群体内的个体开始分化,生长出现差别。间苗就是通过调节小群体的密度,保证优势植株更好生长的一种措施。间苗开始的时间、强度及次数,可根据小群体内植株的生长情况和密集程度确定。

第4篇:抗旱造林技术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3-38-02

根据甘谷县自然条件和多年的生产实践,文章从整地技术、树种选择、栽植技术等方面总结了适合甘谷县的抗旱造林技术。希望能为该区域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产生一定的效果。

1 整地技术

整地的目的: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有利于苗木成活,促进生长。这一措施对干旱区造林尤为重要,为达到这一目的,整地最好提前半年或一年进行。整地时间一般以雨季最为理想。

1.1 鱼鳞坑整地

整地形成的半圆形地埂呈品字形排列如鱼鳞状,故叫做鱼鳞坑。多用于坡面破碎的干旱山地。坡度越大的地方,坑的规格应当越小,这样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1.2 水平沟整地

适于在坡面平整、面蚀严重、土层较厚的地方采用。沟的规格一般为:上口为90 cm,底宽30 cm,沟深40 cm,土埂的大小现状基本与沟断面倒置相似。

1.3 穴状整地

这是最常用的整地方法,在较缓的山地和平原均可采用,穴的形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挖穴时先将表土放在一边,将心土挖出放在穴的下沿,做成拦水埂,然后将表土填回坑内。

2 径流集水整地

汇集径流造林。是将有限的降水集于植苗穴内,提高对水分的利用率,使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得以提高。

2.1 漏斗式整地

以栽植点为圆心,半径为1.5 cm,首先从圆心开始挖土,逐步向外扩大,所挖部分的直径为60 cm,即为栽植穴。挖出的熟土堆在最外边,在生土周围堆成漏斗式径流面,径流面的斜度为20°,植树穴直径长60 cm,深40 cm,最后把熟土填回穴内,修成后的径流表面外高内低似漏斗状,径流面积为4.5 m2,径流面的表面要打实拍光。

2.2 扇形和V字型整地

在山坡坡度较大的地方造林,可采用扇形和V字型整地。在半干旱区应用,省工省时,集水效果理想。

扇形整地按造林设计要求,沿等高线打点,以点为中心向坡上两侧扩展,上面大下面小,修成扇形的径流面。整地时先铲除扇形集水面上的杂草,然后打实拍光表面,以利于径流入穴。在径流面下沿挖一棵树穴,树穴的大小根据径流表面及最大径流而定。

V字形集水整地,是径流集水中最简单的一种整地方式。简单易行,集水效果较好。规划设计和扇形整地的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就是将V字形的两条夹角线挖成宽30 cm、深15 cm的内沿低外沿高的流水线,即流水线的里边不起沿,外边要起沿,使两条夹角线内的径流表面产生的径流,由于V字两条流水线的作用,从而使雨水流入树穴之中。

2.3 网络集雨坑整地

适用于坡度平缓,土层较厚的坡面。现将坡面沿等高线截成数段,每段宽度不小于6 m,在每段内栽植树种。确定网格的大小,可采取1 m×2 m,1.5 m×2 m,2 m×3 m、4×4 m等。网格埂高一般为20~40 cm,埂底宽15~25 cm,并将埂拍紧打实,在网格内挖穴植树。

3 树种选择

选用的苗木必须是没有病虫害且符合规格的一级壮苗。树种选择应以耐干旱、耐瘠薄的落叶松、侧柏等针叶树种为主;其次可选择刺槐。具体可按甘谷县不同的立地类型选择树种。

4 栽植技术

栽植方式:采用“一提、二踩、三埋实”的栽法。即栽植时把苗放正,使根系舒展,填土时先把湿润而细碎的表土填入坑穴内,填到三分之二左右时,将苗木轻轻上提,使根系充分舒展,与土壤紧密接触,踩实后,把余土填上,再次踩实。苗木栽植深度,一般比原来在苗圃内略深一些。栽好后浇定根水。

4.1 深栽浅覆

造林时将栽植穴挖深到湿土层,覆土时不填满坑穴,以便蓄水。

4.2 截干造林

对具有萌生能力的树种,如刺槐进行截干造林,截干工作可在挖苗时或栽植后进行,苗桩保留高度60~80 cm。截干造林无论秋季、春季都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是一种抗旱植苗造林的好方法。

4.3 带土栽植

常用于侧柏的栽植。小苗可在起苗时带土;大苗移植时可带土球,外面用麻袋、塑料薄膜或草绳捆包。

第5篇:抗旱造林技术范文

1 自然概况

1.1 地理位置 彬县位于陕西省渭北高原的西部,咸阳市的西北部,居泾河中游,介于东径107°49~108°22,北纬34°51~35°17之间。

1.2 地形地貌 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祁、吕、贺山字形构造前弧东翼内侧。地台基底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积岩。第四纪以来,由于当时气候,黄土物质在这里大量堆积形成黄土高原。后来由于长期的流水冲刷和切割,故而形成了塬梁、沟壑黄土区特有的地貌形态。泾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其中,全长104km,将全县分割成为东北、西南、泾河川道三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海拔715~1501m,平均海拔1200m左右。

1.3 气候条件 彬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7℃,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2.5℃。年平均日照2298.8小时,10℃以上活动积温3180.9℃。无霜期176~180天,川道较原面短。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579.6mm。

1.4 土壤条件 据农业区划土壤普查结果,全县黄土占63%,主要分布在原面及沟坡地带。黑垆土占22%,主要分布在原梁中脊部。淤土占5%,分布在泾河及其支流两岸的阶地上。红土占8.3%,分布在沟谷下半部和南部山坡地带。潮土占0.1%,主要分布在泾河沿岸的漫滩上。其它占1.6%。由于水土流失和长期重用轻养,土壤肥力较差,pH值8.1~8.6,属弱碱性土壤。

2 影响树木成活成林的主要因素

2.1 水土流失严重 全县有大小沟道4089条,沟壑面积639.59km2,占全县总面积1183.2km2的54.1%。水土流失面积1064.6km2,占总面积的89.95%,年均输沙总量304万t,年均侵蚀模数2875t/km2,全县耕地年均流失氮、磷、钾养分2.99万t,相当于全县化肥施用量的43%左右,是全国136个水土流失严重县之一。

2.2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频繁发生 降水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其余季节很少。平均每3年有一年大旱,年年有小旱。特别是近年来大旱几乎年年发生,且基本上不足历年降雨量7成。

3 主要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

3.1 适地适树技术 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彬县自然环境,将全县造林地划分为4个立地类型组,12个立地类型。根据造林立地类型选择适宜的栽培树种,依据树种特性选择适宜造林立地类型,做到了适地适树,为林木成活保存奠定了基础,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立地和树种生产潜力。

3.2 提前大穴整地技术 在造林栽植前1~2季,提前整理好造林地;并在荒山防护林所整的鱼鳞坑、反坡梯田中,挖长、宽、深各60cm的栽植坑;在经济林和道路植树所整的水平阶中,挖长、宽、深各1m的栽植坑。拦截了雨水泾流,增加了土壤水分蓄积,促进了微生物活动,确保了根系生长和林木成活。

3.3 良种壮苗技术 道路植树选择经过选育胸径3cm以上大苗;在其它造林中,统一应用一级壮苗,刺槐用省上推广优良无性系1、2号,油松、侧柏用省内种子园、母树林良种。具有抗逆性强、耐干旱、速生、丰产、优质特点,提高了造林质量和保存率。

3.4 截干去头技术 道路植树大苗,在干高3m处截干去头,刺槐、杜仲等小苗阔叶树种,在距根茎处10cm截去主干,减少了地上部分蒸发面积,促进了苗木体内水分平衡和成活。

3.5 容器苗造林技术 对油松、侧柏等针叶常绿树木,实行容器苗造林,避免蒸发面大而失水影响成活。

3.6 浸根处理技术 在栽植前2天,将苗木根部放置于水中浸泡,每天换水1次,使苗木充分吸收水分。

3.7 土壤保墒技术 树木栽植后,在树穴土壤表面每1m2撒施天龙或五甲丰土壤保墒剂3~5g,然后用锄或镢头深挖土壤,使保墒剂和表土充分混合均匀,最后将树穴表土整平。

3.8 修根造林技术 对阔叶裸根苗木,特别是单宁物质含量高的软枣、柿子,在栽植坑挖好即将入土埋根前,剪去主侧根尖端氧化伤口,以形成新的愈伤组织,促发新根生成。

3.9 深栽造林技术 在沟谷川地台、河边等土壤水分状况较好的地区,杨、柳等树种插杆造林时,在整好造林地后,地面打深30~40cm孔,然后将杆插入,用土填满插孔并踏实。

3.10 地膜覆盖技术 对道路植树和经济林建园,在栽植后用地膜覆盖树穴,起到了提高地温、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反光,增加光合促进幼树生长良好效果,特别是对林木成活影响显著。

4 推广情况和效益

从2002-2004年,经过3年努力,共完成推广造林2048hm2,超额2.4百分点完成了任务。按林种分:防护林1015hm2,用材林534hm2,经济林500hm2;按树种分:刺槐457hm2,油松273hm2,侧柏360hm2,枣树154hm2,柿子178hm2,花椒168hm2,其它458hm2。造林平均成活率达96.8%,保存率94%。林木生长量平均提高58.9%。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4.1 造林成绩显著,绿化了一批“硬骨头”地块 造林2048hm2,一批立地条件差、气候干旱、石砾含量高或坡陡、岩石,过去被认定不可利用地或暂不利用地,经过选择适生乡土树种侧柏、油松,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和组装配套,绿化一举成功,大部分已郁闭成林。彬县县城北山,长达20多km,一直是县乡造林重点,过去曾多次提出要让红岩披绿装。30多年来,栽过刺槐,种过核桃,但由于土层薄、干旱,成活寥寥无几。通过采取抗旱造林技术,栽植近600hm2的块状幼林,现长势喜人。韩家乡康家山一带,干旱阳坡面积350hm2,坡陡土薄石砾多,县乡1958年起就在这里造林,但始终都没有成功。在推广抗旱造林技术时,干部群众都有顾虑,经过3年努力,这一带已出现近500hm2侧柏、油松针叶林。通过采用不同的抗旱造林技术,形成了一批适合山、原、沟、渠、路综合开发治理典型样板,标准高、质量好、规模大、经验新,而且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强,为我国半干旱地区造林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4.2 经济效益显著,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3年总产值4418万元,其中经济林652万元,用材林、防护林3766万元,投入产出比1:27,新增利税250万元,节支金额100万元。同时,通过推广项目的实施,土地利用率由2001年83.2%提高到2004年91.4%。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涵养水源能力明显提高,对粮食作物发挥了显著的增产作用,促进了社会进步发展。

4.3 造就了一批人才,为科技兴林培养了一支骨干 3年来,通过举办各类形式科技咨询,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先后有10人获得农民技师职称,45人获得农民助理技师,70人获得农民技术员。

第6篇:抗旱造林技术范文

关键词:抗旱;DIS造林;容器苗造林;保水

1.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1.1适地适树

北票地区气候干旱,在树种的选择上应当以耐干旱为基础条件,同时本地区荒山土地贫瘠,可以种植一些油松、樟子松等针叶木,并可搭配一些刺槐、山杏等。

1.2整地技术

不同的整地技术对地表径流的临界作用不同,其中水平沟为75%以上,鱼鳞坑为30%以上,小坑只有15%以上。在本地,一般采用水平阶整地,效果要比鱼鳞坑或者小坑好一些。荒山坡地在坑的下方修筑拦水埂,坑与坑之间也修筑隔离埂,形成T字型,便于截水。整地的时间,选择在多雨季节进行,而春季次之,秋季过于干旱,一般不选择这个时段。

1.3栽植技术

因本地干旱严重,一般的小树苗难以成活,需要选择无病虫害的一级壮苗,做到树苗根茎粗壮、须根发达、顶芽饱满、发育健全的树苗。平地造林后修成1m:的树盘,埂高20-30cm,以利存水,同时,间作时确保不损坏树根。栽培时间可以是春、夏、秋3个季节,但是每个季节栽培应当注重其季节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栽培方法。在春季,一般土壤解冻到20cm便可栽培,可先在阳面培植,后阴面培植,先栽培小苗,后栽培大苗的方式,争取在水分被大量蒸发前长出新根。夏季栽培种,一般选择在雨后的连阴天或者降雨前,亦可雨中栽培,关注天气变化,选择好栽培的时机,这是保证成活率的关键。

1.4集水技术

树木存活离不开水,而干旱地区的水分更是难能可贵,因此,有必要修筑一些蓄水池或者拦塘坝等,在多雨时间集中水分,为早期苗木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1.5苗木管理

苗木的成功率与苗木的前期管理有着极大的关系,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应当做到苗不伤根、不离水。同时根据标准做好苗木的分级管理,分级期间同样不可离开水,做到随运随栽,不能及时栽种的苗木要做好假植,尽量避免过长运输线路,运输时间一般选择早上或者晚上。为了节约水分流失,本地的苗木应当适当减少根茎,多留芽、少留叶,注意运送的方便性,同时注意放风与遮盖,更大程度上保证苗木成活率。

2.抗旱配套技术措施

2.1DJS造林技术

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匀打通4个直径4mm的小眼,以利根系扎出。然后在塑料容器袋中放入适量水和土,搅拌成泥浆状,再将苗根插入泥浆中,将塑料袋放入栽植坑中,把袋2个拎手对折封严袋口,之后回土掩埋,修好树盘,浇透坑水。这样可以保证树苗在无任何降雨的情况下保持45-60天的水分,保证其迅速生长。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有效保持水分不流失,但是对根系的生长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不过成本低、操作简单,不失为北票市荒山造林的有效方式。

2.2容器苗造林技术

容器苗造林技术一般是采用特定的容器进行育苗与栽培,容器中是营养丰富的培养土,可以保证树苗在营养与水分俱佳的环境下生根发芽,尤其适合一些不易移栽的作物。造林中,一般会将容器去掉,采用培养土育苗,大大提高造林的成活率。根据北票市及附近地区的调研分析,以2年生的油松为例,容器苗造林成活率高达80%,裸苗成活率只有20%,且容器苗造林还使得造林的时间不再受限,一般春、夏、秋季均可造林。当然容器苗造林相比来说,运输成本较大,苗体价格也偏高,但是相比起高成活率,还是比较适合北票市这种干旱地区的荒山造林。

2.3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非常适合北票市的抗旱造林,其成活率也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同时相比运输成本较低,适合大范围、偏远荒山的造林工作。覆盖前,根据林种、密度和苗木规格等将地膜裁定成大小合适的小块。栽植后浇水,等水渗下后,将1m2的地膜以中心破洞,从苗木顶端套下,展平后,将苗木根基部及四周薄膜盖严,随树盘做成漏斗状,以利吸收自然降水。还要将边缘压实,最好在地膜上敷一层薄土,以防大风将地膜刮走。

第7篇:抗旱造林技术范文

【关键词】:陕北榆林;抗旱造林;技术

1、针对榆林干旱区进行地表考察处理

在陕北榆林干旱区进行造林,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当地的地表情况,才能顺利开展后续造林准备工作。根据对地形的观察发现,陕西榆林属于干旱黄土丘陵,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造林的存活率,必须对不同的地表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面对坡度不同的地表,其进行处理的方式各不相同,25度的地方则要使用小鱼鳞坑整地。同时还需要结合地表的实际进行处理,正如沙区、土石沟等采用的处理技术也不尽相同。

对造林地区的地表进行处理,主要是为了改变原有土壤的化学物理性质,促使土壤容重发生变化,增加土壤的湿度和孔隙度,能很好地呈现出节流效果,对于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发现,陕西榆林采用了整地技术后,对比没有整地的地区,土壤容重从1.318g/cm3变为1.18g/cm3,土壤的湿度和孔隙度分别由12.2%增加至16.4%,49%增加至56%,成为最宜进行造林的地表土壤条件,造林成活率也提高了35%左右,成效相当显著。

2、选择适宜种植存活的树种

在陕北榆林干旱区进行抗旱造林除了改变地表,提高造林成活率以外,树种的选择也是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众所周知,不同的树种其最佳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结合陕北榆林干旱区的环境条件选择造林的树种。榆林由于雨水少,气候恶劣,使得其干旱成为常态,为了适宜干旱地区,在进行造林时应当选取耐寒性强的树种,例如:枣树、侧柏、樟子松等都比较适合用于陕北榆林干旱区造林。而相反水杉、竹子、桧柏等对土壤水分要求较高的树种就不宜用作榆林造林。同时整个榆林的环境条件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在确定造林树种时,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条件进行筛选,并最大程度地配合当地区域,才能真正地实现“绿色榆林”的造林目标。

在造林过程中,树种的挑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选择适宜的树种,才能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水土流失严重、风沙肆虐、干旱突出等生态问题。

3、充分应用榆林干旱区地表覆膜技术

造林最主要的要素,除了地表土壤、树种外,水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对地表进行覆膜也常见的一种农用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略宽的农用地膜将其覆盖在造林种植的树种坑穴处,并在地膜的中心处打孔,让树干与其相隔一定的间距,再把周围部分用土壤进行压盖,整体形成一个漏斗形状,能大大增加雨水收集能力,确保树苗充足的水分需求。

通过在榆林干旱区用樟子松进行造林的实验发现,使用地表覆膜技术后,樟子松的成活率普遍提高了10%左右,黄土地区的更是高达12%。同时该地的温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樟子松的成活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也得到了提高。在黄土地区和沙土地区分别提高2%、3%,使得樟子松享受到了充足的水分滋养,成活率提高理所当然。

4、巧选榆林干旱区造林的时机和技术

树种的选择对于造林质量与成活率影响很大,除了选择适宜的优质树种外,也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栽种,并利用一定的栽种技术,以提高造林效果。造林使用的树种从苗圃起出到种植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树种所需的水分都来自身体内的蕴藏,当树种体内水分流失严重,就会让成活率大打折扣。因此,为了确保榆林造林树种的高成活率,对树种进行保鲜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在进行造林时,也要根据环境气候以及树种适宜种植的季节等进行综合考量,据分析陕北地区造林的最佳季节是春季、夏季与秋季,同时还需要根据树种的再生能力、造林处的土壤环境来把握造林栽种的最佳时机,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成活率。根据相关干旱地区造林经验分析可知,一些阔叶树采用截干的方式进行栽种,其存活率更高,主要在于其减少了树种体内水分的流失,确保了正常的新陈代谢,对于增加造林绿量作用重大。

5、容器大树苗造林技术实践应用

这里提到的大容器树苗造林技术,是比较适用于陕北榆林干旱地区的一种抗旱造林技术。其主要通过对针叶树苗(侧柏、樟子松、油松等)的利用,当其高度超过60cm后,在进行栽种前将用于保鲜的土壤湿润,在种植时从保鲜袋底部进行撕裂。土壤达到一定的湿润程度时,就能将土壤全部去除,放置在栽种的坑内,再进行浇水,直到与树苗的母土持平时停止,等待所有的水分充分渗透土壤后,再回填压实。

通过实验发现,相对于一般带土的树苗,容器苗木的造林成活率更高,在周遭环境相同的情况下,保存率超过60%,且在树苗成长过程中也能普遍高出20%,其抗旱造林成效可见一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陕北榆林干旱区进行大范围的造林,对于缓解当地的生态问题,提高经济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有效地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必须最大化地结合当地实际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并将其娴熟的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利于推动我国整体改善生态环境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亚菊.陕北榆林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对策及成效分析[J].现代园艺,2014,20.

第8篇:抗旱造林技术范文

关键词 抗旱造林;必要性;可行性;保障措施;宁夏彭阳;干旱山区

中图分类号 S7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218-01

彭阳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气温7.5 ℃,年降雨量250~300 mm,土壤为湘黄土,属典型的干旱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尤其北部干旱山区突出表现为干旱少雨、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造林难度大,生态条件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 彭阳县干旱山区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短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造林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二是造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加大;三是北部干旱山区农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下,自我建设能力不足,生态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生态建设步伐缓慢[1-2]。

2 彭阳县干旱山区抗旱造林的必要性

2.1 解决生态建设难题,加快区域生态建设的需要

彭阳县北部干旱山区立地条件差,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建设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干旱造林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可为干旱区生态建设提供和总结成功经验,使造林取得一次性成功,降低造林成本,实现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3]。

2.2 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北部干旱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劳务和传统种植业,增收渠道偏窄,增收步伐缓慢[4]。经济林建设具有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收入是普通粮食作物的4~6倍,实施抗旱造林经济林建设项目,是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2.3 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党的十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大力开展抗旱造林示范,及时解决生态建设难题,既是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又是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3 北部干旱山区抗旱造林的可行性分析

3.1 自然条件适宜

北部干旱山区年平均气温7.4~8.5 ℃,年均日照时数2 518 h,年平均降雨量250~300 mm,无霜期147~168 d,主要土壤为湘黄土,是实施抗旱造林示范项目的适宜区。

3.2 土地资源丰富

北部干旱山区土地总面积1.58万hm2,其中耕地面积7 080 hm2,人均拥有耕地5 600 m2,宜林荒山荒地面积480 m2,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实施抗旱造林示范项目具有广阔的空间。

3.3 技术力量雄厚

林业系统现有职工108人,其中技术人员89人(高级工程师25名,工程师55名),技术力量雄厚。技术人员长期从事林业技术推广、新技术引进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多项工作,在生产实践中成功运用了集流节水整地技术、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截干深栽埋土抗旱造林技术、苗木处理抗旱造林技术、地膜或秸秆覆盖保墒抗旱造林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具备了实施项目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3.4 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彭阳县自建县以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并经过多年的生态建设,形成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和“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在该县实施抗旱造林示范项目具有良好的环境和干群基础。

4 保障措施

4.1 组织保障

抗旱造林示范项目是一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效益突出的系统工程。一是成立抗旱造林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财政、林业、水利、北部干旱山区乡镇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项目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人、财、物的落实。二是成立抗旱造林示范项目实施小组,由林业局副局长为组长,其他技术人员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小组,专门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验收等工作。三是聘请区内外资深专家组成技术顾问组,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确保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

4.2 政策保障

大力推行抗旱造林是破解生态建设难题、实现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在项目建设中,制定和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农村乡土人才及农村致富能人,特别是林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抗旱技术研究、技术承包、技术有偿服务,领办和创办抗旱造林示范基地,对在项目建设中自主创新能力强、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3 000~10 000元的现金奖励。

4.3 项目管理保障

一是推行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投标制、质量责任制、项目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管理。科学编制作业设计、实施方案,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坚持规划一次到位,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严格兑现奖惩。全面推广集流节水整地、容器苗抗旱造林、截杆深栽埋土抗旱造林、苗木处理抗旱造林、覆盖保墒抗旱造林、节水灌溉造林和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明确资金使用的范围、标准和要求,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4.4 资金投入保障

抗旱造林综合示范项目具有技术性强、一次性投入大的特点。北部干旱山区农民家庭底子薄,自我建设能力非常有限,国家给予重点扶持;金融部门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积极支持经济林建设;北部干旱山区农民作为抗旱造林综合示范项目的主体和最大受益者,义务投资投劳,积极投身项目建设。

4.5 项目技术保障

一是每年定期不定期邀请区内外知名专家举办1~2次技术培训班,对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和北部干旱山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开展技术服务咨询。二是每年组织技术骨干、北部干旱山区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三是落实技术人员科技承包责任制。把抗旱造林综合示范项目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技术人员身上,实行承包经营。

5 参考文献

[1] 余清珠,王进鑫,高文秀,等.集流抗旱造林技术优化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3(4):15-19.

[2] 祁生文.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配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9):6-8.

第9篇:抗旱造林技术范文

1 主要抗旱措施

1.1 适地适树、与时俱进

“适地适树”这句话,在林业战线上已经讲了几十年了,这是造林最重要的原则,做到“适地适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实现科学造林的基础。树种选择不当,不仅影响成活率,而且直接影响树木后期的生长发育和生态、经济效益的发挥,只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地配置树种,才能使树木发挥最大的潜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大宁县黄土高垣残垣区的实际,降雨量少、土壤水分缺乏是造林成活率最大的制约因素。由于不同的立地条件水分含量不同,科学规划造林立地类型,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做到乔、灌结合,针、阔并重,以乡土树种为主,经济树种与生态树种合理搭配。在立地条件、水分条件差的地方以侧柏、刺槐等耐干旱树种为主;立地条件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使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匹配。选择适宜当前及今后发展的侧柏、刺槐、花椒、油松、元宝枫、杨树、柳树等树种为主要树种推广栽植,彻底改变传统的不划分立地类型、不搞混交和树种搭配、树种单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国家对造林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我们对造林的科技含量上也在不断的提高,虽然是“十年树木”,但是造林是我们的“百年大计”,造林的科技含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林业的发展后劲和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提前整地造林

提前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改善幼林生长环境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提前整地可以积蓄水分,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同时还能够改变林地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使土壤熟化。增加土壤肥力,又可以通过光照杀死土壤中的病虫害。使整地时间提前半年,也可以在前1季或前1年的雨季整地。根据造林作业区自然条件和多年造林经验,整地方法以蓄水保土、最少破坏植被为原则,采取中鱼鳞坑整地,规格为60 cm×40cm×40cm或80 cm×50cm×50cm,鱼鳞坑内的土面要保持平整或反坡。鱼鳞坑的外塄必须踩实、拍光,以起到蓄水的作用,也要经得起1年的雨水冲刷,以防瘫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1.3 容器苗造林在干旱瘠薄的浅山区

受侵蚀的沟坡、梁峁等条件差,常规树种难以成活的地带采用油松、侧柏容器苗造林是一项重大的技术改革,栽植时撕破容器袋底,或去掉容器底,保持土坨完整,入穴深度以超过容器袋口1~2cm为宜,侧方用土压实,并覆盖1层细土,容器苗比裸根苗造林成活成活率高,一般侧柏高44%,油松高22%,油松、侧柏容器苗造林无缓苗期,成活保存率高,造林初期生长快,效果十分明显。容器苗已完全替代其裸根苗造林。2001年五丈原林场九龙山狼儿子沟进行的人工造林工程。采用2年生移植侧柏容器苗造林,平均成活率高达98%。

1.4 覆膜造林

覆膜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湿度,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长发育的小气候。近2年来。通过对比试验发现,覆膜造林比不覆膜造林成活率可提高15%~20%,新梢和地茎的高、粗生长,比不覆膜造林提高1.6倍和0.8倍。覆膜方法:先把膜的一边向中心剪一道缝。栽时把穴(树坑)整成浅锅底形,穴边缘略低于地面。栽后盖上地膜,使苗木地茎通过膜中心,用土把膜四周和划破的缝压实,覆土宽及厚约4cm,苗木根茎与地膜之间覆土略厚,约有6cm,做到覆膜无空隙、无透气孔,形成一个倒伞形,可使雨水尽快地渗入土壤中,增加土壤温度,防止蒸发,减少杂草丛生。如果苗木根茎处覆土过薄,土壤表面温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热气集中顺着苗木根茎蒸发而出,会直接灼伤针叶树小苗的根茎部输导组织和形成组织,致使幼苗茎部形成环状腐烂枯死。如果造林前先浇1次水,栽植后再浇1次水,然后覆膜,成活率更高,一般可达100%。

1.5 截干造林

由于春季多风干旱,气温偏低,大多数造林苗木梢部木质化程度低,所以栽后地上部分失水较多,加之苗木根系受到一定损失,以及风吹摆苗木使土壤透风,根系一时难以恢复,水分供应不足,地上部分蒸腾量大,导致水分代谢不平衡,致使苗木枯萎死亡。因此,生产中应大力提倡截干造林的方法,减少树木地上部分蒸腾,促进地下侧根生长,从而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经济林树种一般不截干,而是定干,针叶树一般不截干,尤其是油松,如果截干,则破坏生长点,导致苗木无法生长。截干高度一般不超过10~15cm,山杏、山桃可适当截高一点,20~30cm,有利于树形的形成,提早挂果。截干造林应注意事项:一是截干时不要使苗木茎干破裂扯起茎皮,以免影响发芽生长;二是截干时要把露在地面上的茎干培土堆留出2~3cm,以免风干,一直等到幼苗顶出土时再扒开土堆,也可常年不去土堆,既可闷芽,又可防止兔啃。

1.6 栽前浸根

裸根幼苗的根系细弱,起苗后很容易干枯死亡。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选用良种壮苗,可选用一、二级合格苗木,其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其次,尽量采用随起苗随栽植的方法,减少苗木根系水分的蒸发,缩短起苗到栽植的时间。对经过假植、长途运输的苗木,在造林前1d浸水24h,若失水较重,可延长浸水时间2~3d,能有效补充苗木失去的水分,增强苗木的抗旱能力。另外。裸根苗在栽植前用100~300mg/kgABT3号生根粉迅速蘸根或蘸泥浆,用固体水、保水剂等其他保水物质处理,也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1.7 抚育管理

常言道:“三分栽,七分管”,在苗木栽植后到成活,还需要一个缓苗期,从地下生根到地上部分加速生长直至成林,对水分、养分需求较大,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要及时进行松土、除草、维修集水坑穴、修枝抹芽、施肥灌溉等抚育措施,以免除杂草侵害,改善土壤结构和蓄水保墒条件,促进植株成活和生长,通过幼林抚育,幼苗成活率可提高10.7%,年生长量可提高13.8%。

2 成效分析

2.1 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

几年来,通过采用以上抗旱造林技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工程、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抗旱造林一次获得成功,成活率在96%以上。

2.2 促进林木生长

抗旱造林不仅提高了成活保存率,而且促进幼树生长,在苗高、地径、主根长、根茎比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平均生长量要高出1倍以上。其缓苗快,能迅速适应造林地环境,幼树早期生长迅速。幼林郁闭也能提早1~3年。

2.3 降低造林成本

采用抗旱造林技术降低造林成本主要体现在造林成效上,开始造林时,抗旱技术要增加造林成本20%~30%,但高出部分通过提高造林成活率,使单位面积林木省去了反复补植、重造成本,从而使造林成本大大降低,一般来说,可以节约2~3倍的造林费用,而且造林地条件越差,效果越明显。

3 小结

由于生态比较脆弱、气候异常、连年干旱,特别是春季干旱缺水,虽然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积极研究探索,在造林中采取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干旱问题仍然是困绕林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仍然需要继续研究推广新的抗旱造林技术,确保造林实效。

当前,基层林业技术人员较少、任务重,深人基层宣传林业生产技术的机会较少。群众缺乏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自觉性,使很多适用、实际、实效的抗旱造林技术难以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