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药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育学模式。
《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国际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已仅次于来华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状况
1.1中医药教育在国内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
1.2中医药教育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越为全球总人口的1/3。由于中医药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国外中医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2.1中医药教育在欧洲目前欧洲已有各类中医药学校40余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规范了针灸注册制度,如英国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的中医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法国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的中医药人才,包括针灸师、自然疗法与草药疗法师。德国目前已有38个医药院校开设了针灸课。
1.2.2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已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多人,学制由业余制该为全日制。
1.2.3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
1.2.4中医药教育在澳大利亚2005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医药教育纳人了澳大利亚正规高等教育。
1.2.5中医药教育在日韩日本承认针灸合法地位,但汉方医学目前还没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体系。在韩国,由中医药学和韩国治疗方法结合而成的韩医学教育得到政府认可。
2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进展
去年2月,中医药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已经结题。上述3个国际行业标准研究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承担的重大课题。另外,在由该会承担的“十五”攻关课题一中药标准国际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式写出人参、黄茂和葛根3种中药的示范性国际标准草案;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英译课题研究中,已建立起1.3万条的名词库和资料库;" g. b.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水平)的各类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13个国际标准文件也在制定之中。这些国际标准的建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3. 1面临的机遇
3.1.1中国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费,即互派留学生。加人wto,为中医药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结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更新和管理机制的改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空间。
3.1.2医学模式的转化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现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教育理论上从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体的阴阳、藏象之间互相联系,在“天人相应”中把握疾病发生演变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药、植物药潮流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是某些生物药、西药无法达到的,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倾向潮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植物药开始显示出超强的科学价值,中医药教育备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3.1.4 who的推动在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决议,将传统医学纳人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总体规划。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认可。
3. 2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有的是商业注册的、有的是文化事业注册的等无序性行为,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还很欠缺。
3.2.2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构成复杂,有的是学习西医的,也有普通群众,有使用汉语学习的,也有使用其他语言的等,这些使得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遇到重大障碍。
3.2.3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间的矛盾中医药教育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理论及教学方面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使得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3.2.4中医药教育特色优势与国外同类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外办学机构将大规模进人我国,另一方面,国外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中医药课程和科研机构,跟我国抢夺生源、师资等,这使得作为中医药教育发源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3.2.5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外语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专业术语等难以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描述方法,因此对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4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思考
4.1增强中医药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教学中心,加强教育培训的的国际合作,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如开展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合作项目、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网上咨询服务、教材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以借助我国中医药教学的独特优势,建立国际性中医药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机构,为中医药在立法、技术标准准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4. 2加强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厚,中医药发展到至今还是很难进人主流医药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所形成和依赖的文化内涵难以被领悟,比如“气”。因此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引导东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及研究方法去渗透中医药理论文化,让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接近现代科学,形成既具有中医药本身特色,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
4.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机构的成立,以及近年来我国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境外的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国际外向型人才,使得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具备了外部环境和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规划和课程编排、教材、教学质量和考核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等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对外合作交流、对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起重大促进作用。
5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5.1对境内中医药学学生的教育模式
5.1.1加强双语教学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能力,这是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医药教育目前进行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汉语)之间的比例。为此应该:(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双语教学融人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不是单独出来,以便于公共英语(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2)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语言氛围,常常开展专业医学英语知识讲座、校广播电台可定时播放医学英语广播等活动。(3)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材的深度、编排形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材,使得所学既能满际需要,又能保证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优劣。学校应引进、培养一批医学和英语知识都较全面的优秀教师,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导思想下,采有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学。(5)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在继承、挖掘传统医学精髓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年青人的探索创新意识,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作好学识上的准备。也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高外语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专业知识。
5. 2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
5. 2.1提高认识,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港澳台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仍比较落后,在提高认识、创新观念的同时,加强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
【关键词】中医文化 对外教育 比较 氛围
近年来,中医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许多外国学生远渡重洋,来中国学习中医。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外训系自1961年开始承担医学援外培训任务,是目前全军唯一的军事医学外军留学生培训基地。五十二年来,我系共培训中医学专业留学生近一百五十名,分别来自德国、奥地利、白俄罗斯、斯洛伐克、日本、朝鲜、柬埔寨、越南、哈萨克斯坦、南非、古巴、埃及、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国。这些留学生中大部分接受一年或两年制教育,也有部分以短期学习为主,分别学习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课程。
我系接收的中医专业留学生,无论是汉文化圈的近邻,还是大洋彼岸的远朋,初来乍到中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最多的疑问就是:中国人看病时更倾向于选择中医还是西医?中国人自己相不相信中医的疗效?大部分留学生都没有找中医看过病,也没有吃过中草药,所以他们缺乏对中医的直接感官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无从谈起,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医对留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从小接受西医思维教育,他们当中普遍存在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理解障碍。因此,文化因素对中医对外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中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系统,使用最广泛的传统医学。要学好中医,需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功底。
1 中西医传统文化的比较
西医的学术结构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早期,是以西方文化为源头。西方文化侧重于斗争,把征服自然置于首位,西医注重和疾病作斗争,通过不同方法去消灭和清除病原体。西医学术体系的主要指导方法是传统的还原论,偏重结构、局部、静态分析,建立在构造型自然观基础之上。西医将去除局部病灶为首要任务,在此理论基础上将病与病人分割开来,在“理性”背景之下,大胆解剖人体结构,对人体外形和内部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可视性结构进行精细的观察和测量,然后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形成结论。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阐释生命现象,揭示人体生理病理及诊疗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顺应自然,强调和谐,中医学注重顺应自然以养生,与自然相和谐以防病,讲求天人合一,调整阴阳平衡,视人为核心,崇尚以人为本。中医文化兼收并蓄,贯通古今,融合了儒、释、道等中国传统经典观点,同时借鉴了诸子百家合理内涵,吸取了自然、天文、历法、数学等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兼具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特性。无论是作为病理学、生理学基础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还是作为诊断学、治疗学基础的四诊、八纲、证候、本标、正邪等学说,中医整体的各个学说是由思维形式的模型法如阴阳模型、五行模型等所贯穿。中医以为,和宇宙万物一样,人体也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五行模型中,五行以五脏的配属为中心,纳入五体、五声、五志、五官、五时、五方、五化、五色、五味等,解释人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然而西医虽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也有朴素辩证唯物观的烙印,但文艺复兴之后却受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走上孤立、静态、结构、微观的实验医学道路。
鉴于中西医的差异,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阐述和介绍。例如,在介绍中医“气”这一概念时,首先应当解释“气”这一概念,它原本归于中国古典哲学,频繁见诸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中:“元气”(《春秋繁露》)、“气化”(《庄子》)等。随后中医学领域引入了此概念,用以表示生命的基础,不仅指人呼吸的气体等,还指人生命的活力。人的生命因气而活着,决定生命的是一个气脉流动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气”的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用来指代“功能”,如“胃气”; 表示药物属性,如中药“四气”;概括疾病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如温病学中的“气分”。通过分析“气”的文化背景,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对于“气”这样文化内涵丰富的术语。
2 中西医思维文化的比较
各个民族有各自所独有的思想文化,不同的思想文化影响着相异民族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学各自迥异的渊源和特点充分显示它们的发展深刻地受到各自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或是各自不同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渗透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及悟性思维;然而西医学则体现了客观、精细、科学的西方客体思维、理性思维、科学求实的思维方式。
2.1中医学的整体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根基和精髓,整体思维是古代中国具备的特殊的思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异于西方文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整体思维即以整体性的视角观察事物。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皆不会孤立存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是本原的、先天的、不可分解。由整体分化出的个体则是后天的、继生的,整体产生和决定着部分,部分影响着整体; 新事物是由个体之间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产生,不是外力的创造;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是靠着气的运化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体表、组织、器官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此同时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等因素如果发生变化,人体生理、病理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开方遣药不是针对疾病的局部,而是重点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恢复阴阳整体平衡,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西医所认可的是欧洲的传统思想文化,从而形成还原论思维方式。认为本原粒子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根本实质和最终成因,只有分解、还原到微观的物质颗粒,才能说明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西方文化强调逻辑思维、分析思维,使其注重个体。根据分析思维,对象被分解为各个部分来研究,这样部分、个体就被突出并置于首要位置。逻辑思维重视分解、分析,也就是把事物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对各部分加以研究。在定性与定量分析中,逻辑思维更强调定量分析,注重于对事物进行量化研究。西方文化在这种量化研究下便带有精确性、严密性、惟一性、缜密性。
2.2中医学的“取象比类”思维。中医学的发展成形取决于形象思维,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例如五行概念,它将自然界五音、五色、五时、五方、五味与人体五体、五窍、五脏、五志等依照取象的方式形成独特的以五脏为中心的大五行体系。中医各科广泛地应用形象思维,在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形象思维的踪迹处处可见。某些记载如《内经・痿论》中“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生动说明了辨证论治中“取象比类”方法的应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及整体观、辩证观、功能观等都以取类比象为基础。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描述人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等脉象,把脉寄富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正常的脾脉,和柔相济,和缓犹如鸡足落地; 有病的脾脉,充盈而频数,急疾如同鸡举足; 脾的死脉,呈坚硬锐利之状,就像乌鸦的嘴,鸟的爪子一样; 又像屋漏一样点滴不断,像水流一样去而不返。在写这段话的医家头脑中,脾脉的不同表现,是与具体的物象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与中医不同,看待人体及疾病时,西医采用还原主义,认为如机械一样,人体是由各种部件组成(器官、组织、细胞) ,疾病必须有“形”(病灶) 可循,然后用相应的物质(营养素、化学物及工具) 去修补这些部件。近代以后,西医在获取事实方面越来越偏重实验,运用观察为主要借助于仪器的间接观察;而中医基本没有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实验,观察则也全部依赖于直接观察,同时,中医还运用某些非理性方法来获取事实;在整理事实方面,西医强调逻辑思维方法,而中医注重非逻辑思维;在形成理论方面,西医采取公理化方法,而中医则采取思维模型方法。
在对比中西文化背景后,中西文化的差异即展示在留学生的面前,与此同时,将中西医联系起来,阐述两者差异,强调中医的学科长处和思维特色。经过这样的学习后,留学生会对两种文化尤其是中西医两者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明白了其不同的特质。再进行中医课程的学习时,明显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很少产生疑惑,对于提高留学生学习中医的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
3 营造中国文化氛围
营造中国文化的氛围,留学生置身其中时能够被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所感染,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领略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在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氛围。从各种类型的人文图书期刊和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学术杂志和网站上摘抄一些内容,提供有关文献书目,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其有目的性地学习中国文化。管理者可陆续组织一些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邀请中国专家教授或学生和留学生进行交流,使留学生在人文和专业知识的氛围中不断地受到熏陶。第二,语言氛围。以我系为例,留学生入学后第一个月接受适应期教育期间,我系开设了生活汉语课,教授日常生活交流必需的简单汉语,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和中国当地居民进行大胆沟通,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第三,传统节日氛围。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期间,要经历我国的各种节假日。通过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介绍,让留学生了解传统中华文化。在这些节日期间,可以通过参观旅游让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和国情,更增添了学好中医的兴趣[5]。第四,生活氛围。留学生如果有慢性病或偶尔身体不适,管理者可建议其前往中医科就诊,服用中药调理或接受针灸推拿疗法。在亲身体验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后,他们就是中医学最有说服力的代言人。
通过中医文化传播及中医文化教学,以文化带动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医药在世界的推广,使留学生真正学到中医中药的精髓,服务于世界人民,把中医文化的种子洒向世界各地,中医文化才可能长盛不衰,中医才能实现伟大的复兴!
【参考文献】
[1]增. 弘扬祖国医学,搞好中医外教[J]. 医学教育探索,2006,5 (9):810-8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0-14.
[3]唐乾利. 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及方法论比较探析[J]. 大众科技,2008( 2) : 135-136.
[4]陈明华. 试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2008,29(4):50-51
[5]顾家柱. 保证教育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J]. 中医教育,1996,15(3):15-16.
关键词:师承教育;中医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54-03
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之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师承教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临证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于一体,寓学术的耳濡目染于生活的点滴之中,使学生慢慢感悟中医的内涵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注重继承传统中医药精髓。自我国创办中医学院以来,中医教育逐渐步入学院教育模式,中医的现代学院教育,采用批量生产的方式培养学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中医人才,但由于中医本身的特殊性,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疗技能需通过长期临症揣摩,积累经验,才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学生在学校所学理论仅限于识背阶段,真正在临床实践时却成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能活学活用,很难领悟中医文化的精髓。
研究中医传承规律和传承模式,对探索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实现中医药人才的良性循环,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医的信心
中医属黑匣子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即可确诊病情,并处方用药,看似简单、却玄之又玄的理论令很多西医难以认同。西医讲求用数据证明,用实验证实,而中医属经验医学,经过几千年的淘炼,已自成体系,在治疗人类疾病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现代中医院中,往往看到的也是开着西药,打着吊针的中医居多,纯正的中医少之又少,面对如此中医西化的窘况,如何才能树立学生对中医的信心,甘心选择中医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呢?邓铁涛老先生曾谈到:“中医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信心的危机。中医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能够解决学生的信心问题。”当西医面对非典束手无措时,当瘟疫横行、百姓遭殃时,我国名老中医以其独特的辩证、精准的方药往往可立起沉疴,救命于危难之时,不仅发挥了中医的传统特色和卓越疗效,也为年轻一代中医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增强他们学好中医的信念。
二、有利于传承中医经典文化
中医经典是经过几千年来,不计其数的中医先辈们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编写出来的,具有很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这些经典不仅仅体现着整个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而且还与文、哲、史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相融合。名老中医们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和研读都是下过苦功夫的,而且经过多年的从医,早已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总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经验。对于年轻中医来说,这方面他们还欠缺很多,通过时间的推移他们是可以赶上来的。这需要他们在闲暇时间多去阅读中医经典,不明之处可向名师求教,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并且在不断的临床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经验,寻找创新点。
三、有助于将中医发扬光大
中医历经磨难,在现代医疗舞台上如何继续为人民治病防病,保卫人民身体健康,是我们每位中医人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中医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医将去向何方?靠的就是中医先辈,他们汲取中医精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我国真正的医学瑰宝。
中医学离开临床等于鱼儿离开了水。临床就是医学学习者的实践平台,学会再多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实际临床操作,会让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而且也会帮助学者发现自己学习不足之处,再通过补习知识和名师的指点,完成解疑。这样反复多次的临床操作,学者会累积非常多的临床经验,为他们以后的成才打好基础。临床过程中的可靠数据,更是学医者宝贵的财富。在整个临床过程中,名师的穿针引线是很重要的,中医学的教育与成长依靠传承是一条捷径。学生在名师身边每天耳濡目染,长期下来,他们会从名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可能很多知识他们需要学习很久也未必能够掌握的了。名师都是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他们知道在哪个知识点、哪个细节方面会有更好的、更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这将很快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因为反复多次的临床,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又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最大化地缩短了人才成型的周期,中医重新辉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四、有利于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医学不是谋利的手段,不是扬名的阶梯。”贵义贱利是孟子性善论的一种价值倡导,也是儒家的经典思想之一,对中医医德的形成和完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医德,是自古以来中医就推崇的,有了医德,才能全心全意的救人治病。也是出于此种观念,千百年来中医的医德都是受世人尊敬的。当今社会我们倡导的医德医风,也是很好地继承了古人流传下的高尚品德。先做人再学医,淡泊名利、修德敬业是中医学的无上境界。再精湛的医术,也要建立在良好的医德之上。也只有自身拥有良好的医德,才会以解除别人的痛苦,保护生命的思想去医治患者,有哪一个患者求医不是寄以生死。如果,你作为医师一心为财,图谋不轨,那是拿无数的生命在开玩笑,你不仅害了他们,也败坏了你自己的名誉,更败坏了作为医师崇高的医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所以,要有“医乃仁术”的医德思想在心中,更要牢记从医的宗旨就是“济世救人,救死扶伤”。白衣大褂,被人们赋予“天使”的称号,这说明医者所从事的是多么高尚的职业,所以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医德,来回报患者的信任,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于医学的伟大志向,不贪求金钱财物,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一切以医德为医者做事的宗旨和标准。
学习老中医一方一药、一技一法可能并不难,难的是面对患者复杂病情时能应用中医的辩证思维方式来诊疗疾病。在现行的中医教育体制中强化中医经典,提倡师带徒教学模式。如何有效实施师承之道,以免如同之前一样重蹈覆辙或误入名利怪圈,重振中医雄风,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中医思维方式,重读经典
现代中医学院教育体例中,往往在入学后给学生灌输了大量西医理论知识,其目的是西为中用,希望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培养中西贯通、知识全面的医学人才,殊不知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有天壤之别,西医对人体的研究以形象具体的解剖学理论为基础,对内脏的描述不仅有明确定位和功效,而且力求量化,而中医却把人与自然看成整体,讲求天人合一,属抽象思维,如果像西医认识组织器官那样来把中医理论具体化、数量化,中医将很难入门。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学生,而实际能临证治病的却寥寥无几。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无益,相反会扰乱大家的思路,比如,中医藏象理论中有“心主神明”的论述,也就是将人的思维、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功能归属于心。而从现代解剖来讲,这些功能则是大脑所承担的,与心脏关系不大,所以按照现代的解剖概念来理解中医的概念,那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长此以往,便扼杀了学生的纯中医思维能力,而且现代医学以其精确的实验、确凿的数据证实了它的“科学性”,不得不令许多中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质疑,直接导致中医教育的失败,培养了一批批不靠望闻问切、而靠仪器诊断疾病、背着中医方歌、开着西药治病的“西式中医”,也有部分中医开的是中药,但他依据的不是四诊合参、辩证施治,而是在依据西医诊断用中药,如看到胃溃疡,便加用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中药,看到高血压便加用平肝潜阳的中药,许多中医迷失在在这片“中西结合”的大环境中,而中医经典如同指路明灯,对中医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构建了中医临证的思维模式,以其独特思辨方法使我们在临床中遇到复杂的病情时能理出头绪,不会找不着北。
(二)多跟师临证,重视四诊合参
中医属临床经验医学,中医理论学得再好,必须在临床取得疗效,治好病人才可以,所以当我们的头脑已用中医理论武装好后,就要严阵以待,到临床去实战了,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医学的生命力在于其为患者解除疾苦。师带徒是中医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教学方法[2],对中医药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多优点,如能掌握牢固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在熟读甚至背诵《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汤头歌诀》中的有关证治方药后,头脑中便会形成一块块模板,当临证需要时,可随时调度重组,根据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初步形成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方药,同时发挥师徒双方的主动积极性、通过临床跟诊,耳濡目染,潜心钻研,真正心领神会,学习和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症辨识能力。随着临证经验的不断积累,便可逐渐对经典理论方药应用自如,并最终实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辩证论治、灵活处方用药。
(三)摒弃名利思想,德泽众生
贵义贱利是儒家经典思想之一,也是自古以来中医医德遵循的基本原则,古代很多医术精湛的名义,他们没有因为名扬天下而忘乎所以,而依然保持着谦虚的姿态,一身正气,淡泊名利。反观我们现在社会,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利益最大化”成为了越来越多个人、集体所遵循的原则,这很容易导致人的价值观的走向偏激,一味的追求利益而不计后果和手段。现在有部分医生诊断患者要看红包的多少来决定谁先来,决定是否尽心地为患者诊断,还有一些医生直接跟药厂有联系,为了钻取其中的提成,胡乱开药,要求患者多购药,以换取提成。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在人民大众中的形象,我们几千年传下来的医德面临着空前危机和挑战。既然选择医学这个行业,首先你就要清楚学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你要以崇尚的医德来要求自己,修心敬业。且不可以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学医,为了现实的社会地位而学医。抱着这种态度的人,会害了千千万万的无辜患者,如果这样的人数量在不断增长,那将是十分可怕的结果,到最后丢了自己的尊严,更让医德的颜面扫地。所以,从医者必须要从自身出发,摒弃名利思想,德泽众生。想事情做事情的立场要以众生为中心,尽心尽力救治他们的伤病,为他们排忧解难。体恤他们的身体状况,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努力践行高尚的中医医德,铭记“医心仁、医术精、医风正”,争做不愧医者称号的白衣天使。
参考文献:
[1]冯慧卿.基于默会知识理论的中医学术传承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5).
[2]张家玮.试论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的现代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
[3]武颜文.儒家仁学思想与中医医德[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4).
【关键词】 中医教育 教材 编写 特色
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建国以来,中医教材一版再版,至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已经修订再版了。但是,几易其稿的规划教材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或概念不严谨,或体例陈旧,有些甚至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向来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教材更是保证中医教育质量的基石。虽然中医类教材几易其版,却总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当前中医教育现状谈谈中医特色教材的编写思路,以供同行探讨。
1
对目前中医教育状况的一些思考
1. 1
总体状况有待改观
高等中医教育建立以来,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教学体系,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高等中医院校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系统性、规范性不强,学科之间界限不清以及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中存在重复、雷同甚至矛盾等问题。
1. 2
教学环节存在脱节
大学的学习状态与中学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大部分学习时间主要由自己支配,所以,现在高校普遍存在老师教完课、学生上完课后都随即离开教室,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少之又少,甚至一学期下来,有些师生之间从未说过一句话。这种状态下,教师不知道自己教的效果如何,有些学生对某些知识也是一知半解,教学两方面不能有机的统一,难以达到教学相长。
1. 3
部分学生兴趣难以调动
部分学生对现在自己的专业认识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对于课前预习、课堂授课以及课后对知识的复习掌握不能及时同步,对现行教材的认知性停留在中学层面,由于没有中学时代高频率的考试,不少学生只把时间与精力放在学期结束前的教材知识的临时记忆中去,这对于职业前教育来说是一种消极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调动起对现行教材的兴趣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 4
学生理论实践结合不够
最后一学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不少学生对实习重视程度不够,把大部分宝贵的实习时间放在考研上,缩短了这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联系环节。不管本科后就业还是硕士后就业,最终都是要以扎实的医学功底服务于广大的患者,所以对这一阶段临床实践的缺失就显得本末倒置。
2
现行中医教材中的一些不足
2. 1
知识点没有增加,书本却越来越厚
仅以中医本科类用书的《中医基础理论》为例:5版的《中医基础理论》字数是22. 9万字,新2版(新世纪十一五规划教材)的《中医基础理论》字数是51. 6万字,从老5版到新2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实质性内容,亦即作为中医的专业知识点并没有增加,而字数却翻了2. 25倍,书价翻了13. 8倍,经济效益是提高了,然而学生的负担也增加了。现在有些学校实行了征订教材计划的做法,就造成了许多学生不愿定购教材,去二手市场购买或向上级同学借,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积极的做法,但却很难界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倾向性质。
2. 2
个人学术观点纳入了教材
现行中医本科类教材,特别是21世纪和新世纪教材,之所以越编越厚,除了少数课程的教材增加了一些现代研究内容外,多数课程的教材的内容并非是阐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是增加了一些引经据典的、带有个人学术倾向的内容,引文连篇,内容繁杂,不仅不利于学生自学,就是教师上课也无所适从,难以取舍。内容在增多,可读性却在下降,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尚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大多数学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课余精力放在一本教材的观点研究中去。
2. 3
教材内容出现了重复、雷同
在许多临床教材中经常出现前后内容重复、雷同的现象。比如在《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等临床教材中,不少疾病的证型中有许多重复雷同之处,学生掌握起来反而会对知识点的记忆产生疑惑,从而对知识点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对待之,不利于知识在临床的及时、正确运用。
3
中医特色教材编写思路
当前中医院校的教育改革趋势是要按照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性中医药人才,所以我们要在调整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内容结构、课程体系以及教材体系等诸多方面下足功夫。针对以上中医教育目前出现的情况,现就中医特色教材的编写提出以下思路:
3. 1
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由于目前许多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所以教材编写思路理应做出一些相应调整。
3. 2
必须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所以特色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编写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区域实际的教材。
3. 3
必须开拓创新
当今中医教育有待进一步创新,目前使用中的部分中医教材的编写体例一直延续着老版本教材的风格,多年来没有太多改进,有的仅是在内容上进行删补。中医临床教材的内容想要达到新时期人才培养标准的基本要求,必须紧随时代变迁的需要,首先应该体现在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的改革上。新体例要有利于改善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要遵循学科特点与规律,遵循记忆规律,从社会实际所需求的中医药人才为出发点,编写出适合当代大学生阅读识记习惯的教材。
3. 4
必须夯实基础,强化多维
学生从中学进入到大学,对所学专业认知度欠缺,所以专业知识的授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材内容对基础知识的阐述要做到由简入深,从易到难。有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就向学生进行较深理论的灌输,概念表述复杂,文字艰涩,殊不知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断档知识是持有反感甚或敌对态度的,如果开始的印像不佳,很难保证对整部教材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中医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中医知识的运用对象是患者,不同于其他专业,基础打不牢,后果可想而知。另外,单一的教材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学习的要求了,而立体化教材能够从多维角度对知识进行强化,一方面学生兴趣可以被积极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学生对基础知识要点的认知与理解掌握不再是单一文字的简单被动吸收过程,是一种将在校学习与临床实习能有机结合的衔接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对临床就有一个感性认知。立体化教材建设能促进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为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提供了有力保证,实现了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同时立体化教材建设促进了教学方法改革,为学生提供了可以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各中医院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录制临床影音资料,配合文字教材,打造出各学科高水准的立体化教材。
4
结语
中医教材的编写关系到中医人才培养工程,这种工作的成就,不能用经济效益去衡量,应该考虑的是社会效益,是中医事业的发展能否正常、健康地持续下去,中医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国家、部门对中医教育、科技、管理各方面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以上仅是笔者对中医特色教材编写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教材编写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同行们为之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郝东明.创新与中医教育[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2):4142.
[2]周 立,李 磊,徐国成,等.论构建适应中医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3):347348.
[3]章红英,车念聪,李文刚,等.培养名医——中医本科教育应完成何任务[J].江苏中医药,2007,39(1):37.
1对教授医学的教师须进行一定考核
当今中医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生的考核,教师的考察较为忽略,医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那教学质量将无法保证,因而医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立和管理应有更为严格的规定。在人才选择上除特殊需要外应严格要求医学专业毕业,并对其中医专业理论水平、教学技能及临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后,择优录用。学校应和相关医院做好协调工作,使双方人员流动更加灵活、快捷,医院带教医生可定期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学技能甚至专业基础知识的讲座和培训,并以模拟带教等方式进行教学考核。学校教师也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在医院学习、实践,使得其真正具有医学教学的资质和能力,对学校教师除考核教学效果外,还应考察其在临床中诊治疾病的实际能力,甚至可以制定具体的考核目标(如每年接诊人数、病案书写、病人随访疗效等),有针对性的对教师的临床能力进行定期检验。
2对掌管医学教育的官员实行考核来进行选拔及实施奖惩
古代医学教育一般从属于“太医院”之下,其相关职位上官员的推选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其一,从在职官员中提拔表现优异者,擢升其官职;其二,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中选择,考生大都是在“太医局”中学习的学生,择优晋级。当时选拔官员在考察范围上是较为狭窄的,使很多有识之士失去了机会,但其选拔官员体现出了一大突出特点即重视备选者的医学专业背景,出众的医学技艺往往是被提拔的重要条件。如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的时候,曾经正式颁布施行医学科举,一般一次取30名,分三甲,一甲可充任太医,二甲可充任副提举,三甲可任教授[3]。可以看到元代对医学管理者“副提举”的专业技艺要求比教授医学的教师还要高一等,这有利于其今后医事管理工作。当今中医教育选拔管理者时,也应适度向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倾斜,并且在供职期间对管理者进行的考核,应注重其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来实施管理的能力(如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专业教师的选用与管理、学生培养模式的规划及学校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等),都能体现管理者医学专业背景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古代医学考核制度对象的辐射面是较为广泛的,为医学教育和医事制度的健全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中医教育既应汲取当今国内外的教育管理方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应以古鉴今将历史上医学教育模式中的精髓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使中医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
作者:钟喈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药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育学模式。
《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国际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已仅次于来华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状况
1.1中医药教育在国内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
1.2中医药教育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越为全球总人口的1/3。由于中医药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国外中医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2.1中医药教育在欧洲目前欧洲已有各类中医药学校40余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规范了针灸注册制度,如英国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的中医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法国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的中医药人才,包括针灸师、自然疗法与草药疗法师。德国目前已有38个医药院校开设了针灸课。
1.2.2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已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多人,学制由业余制该为全日制。
1.2.3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
1.2.4中医药教育在澳大利亚2005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医药教育纳人了澳大利亚正规高等教育。
1.2.5中医药教育在日韩日本承认针灸合法地位,但汉方医学目前还没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体系。在韩国,由中医药学和韩国治疗方法结合而成的韩医学教育得到政府认可。
2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进展
去年2月,中医药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已经结题。上述3个国际行业标准研究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承担的重大课题。另外,在由该会承担的“十五”攻关课题一中药标准国际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式写出人参、黄茂和葛根3种中药的示范性国际标准草案;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英译课题研究中,已建立起1.3万条的名词库和资料库;" G. B.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水平)的各类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13个国际标准文件也在制定之中。这些国际标准的建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3. 1面临的机遇
3.1.1中国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费,即互派留学生。加人WTO,为中医药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结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更新和管理机制的改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空间。
3.1.2医学模式的转化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现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教育理论上从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体的阴阳、藏象之间互相联系,在“天人相应”中把握疾病发生演变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药、植物药潮流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是某些生物药、西药无法达到的,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倾向潮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植物药开始显示出超强的科学价值,中医药教育备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3.1.4 WHO的推动在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决议,将传统医学纳人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总体规划。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认可。
3. 2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有的是商业注册的、有的是文化事业注册的等无序性行为,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还很欠缺。
3.2.2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构成复杂,有的是学习西医的,也有普通群众,有使用汉语学习的,也有使用其他语言的等,这些使得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遇到重大障碍。
3.2.3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间的矛盾中医药教育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理论及教学方面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使得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3.2.4中医药教育特色优势与国外同类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外办学机构将大规模进人我国,另一方面,国外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中医药课程和科研机构,跟我国抢夺生源、师资等,这使得作为中医药教育发源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3.2.5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外语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专业术语等难以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描述方法,因此对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4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思考
4.1增强中医药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教学中心,加强教育培训的的国际合作,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如开展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合作项目、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网上咨询服务、教材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以借助我国中医药教学的独特优势,建立国际性中医药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机构,为中医药在立法、技术标准准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4. 2加强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厚,中医药发展到至今还是很难进人主流医药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所形成和依赖的文化内涵难以被领悟,比如“气”。因此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引导东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及研究方法去渗透中医药理论文化,让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接近现代科学,形成既具有中医药本身特色,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
4.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机构的成立,以及近年来我国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境外的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国际外向型人才,使得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具备了外部环境和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规划和课程编排、教材、教学质量和考核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等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对外合作交流、对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起重大促进作用。
5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5.1对境内中医药学学生的教育模式
5.1.1加强双语教学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能力,这是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医药教育目前进行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汉语)之间的比例。为此应该:(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双语教学融人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不是单独出来,以便于公共英语(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2)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语言氛围,常常开展专业医学英语知识讲座、校广播电台可定时播放医学英语广播等活动。(3)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材的深度、编排形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材,使得所学既能满际需要,又能保证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优劣。学校应引进、培养一批医学和英语知识都较全面的优秀教师,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导思想下,采有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学。(5)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在继承、挖掘传统医学精髓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年青人的探索创新意识,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作好学识上的准备。也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高外语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专业知识。
5. 2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
5. 2.1提高认识,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港澳台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仍比较落后,在提高认识、创新观念的同时,加强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
对于学习西医护理为主的高护专业的学生来说,主要是以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为主,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对他们不能要求过高,以“必须、够用”为度。另外,应合理安排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在有限的课时里适当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帮助患者解除痛苦[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是比较容易采用的教学方法。譬如在“诊法”教学中,可通过PPT展示“望神”中的“得神、失神、假神”的图片;“望舌”中展示舌象、舌苔的图片。在“经络”“腧穴”教学中,可以通过挂图、模型展示经络的循行、腧穴的分布。在“中药”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生药实验室,让学生真切地认知中药标本。通过直观教学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扩展了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丰富的感性认识。
论文摘要:21世纪中医药学将真正走向世界和实现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必将走出当前几乎单一的用西医学研究中医学、论证中医学的科学性的局面,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将用于解决中医药学学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新的概念体系、方法论和研究领域。为此,人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从促进中医药教育系统的自身进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角度,探索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能途径和外部条件。如此,将最终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更为开放、更高质量、更具创造性的高等中医药教育。
1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环境与自身的不适应性
人们有理由预料,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人类将逐渐突破工业经济百年来不断完善所形成的各种“成规”,借助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等生产力发展内部要素,极大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特征的知识产业,高等教育也应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变更自身的社会定位,在教育思想、发展水平、教育质量、布局结构、办学模式等层面全方位走向现代化。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以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关键,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保障,同时必须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高等中医药教育担负着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和医学发展要求的高规格人才的重任,其改革与发展事关中医药事业的兴衰存亡。与此同时,21世纪也将为中医药产业和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们对疾病的无毒(少毒)、无创(少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亚健康状态的日渐重视,对保健强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中医药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医药学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学术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必然会在国际间广泛开展,并不断深化。中医药将更广泛地介人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深人将对医学科学产生深刻影响;中药学的研究将在各个领域中取得全面进展。中药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显著提高;中医药学将真正走向世界和实现现代化。21世纪的新科技改革的六大趋势中,把生物技术放到了十分显著的位置。21世纪将开创生命科学的新纪元,生命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将不断形成和发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的研究将不断加强和深人,群体医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自然医学的崛起和发展,生命科学正朝着定量、理性、数学模拟、综合的方向前进,一个新的综合科学的正在酝酿之中。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中医药现代化必将走出当前几乎单一的用西医学研究中医学、论证中医学的科学性的局面,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解决中医药学学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形成新的概念体系、方法论和研究领域。这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医学模式及医学服务的根本性转变,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后20年,随着人类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迫使医学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超生物模式转化,形成了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的新型模式,医疗活动也从单纯治疗拓展为以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健全的身心状态和对环境、社会良好适应性为目标的综合态势。
面对机遇,中医药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求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但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性:
其一,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封闭状态尚未根本解除,中医药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对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密切融合缺乏主动性,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
其二,中医药单一职业教育的局面仍未打破,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情操、人文素质、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非智力因素对中医药人才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人才适应性、针对性与超前性关系未能理顺,严重削弱了人才的发展潜力和普遍适应性。
其三,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及优化群体知识结构的组合效应方面还不成熟,人才的通用性和专一性关系有待处理,人才多样化成长所相应的培养模式、评价体系有待建立。
其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人WTO,中医药无论在货物贸易亦或在服务贸易领域都将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所带来的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制度等变化将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教育的国际化也将促使中医药在人才培养、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与国际医学教育相接轨,加快其走向世界的进程。
其五,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仍未成熟,教育的层次性不够,前期教育所承受的负荷过重。
其六,学科体系分散并缺乏开放性,多学科交又融合固有的屏障仍未打破,哲学、自然科学与中医学共同发展的平台尚未建立,使传统与创新这一对矛盾始终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其七,高等中医院校的发展模式仍未走出单一性,办学体制与机制,质量、效益与规模,政府投资与多元融资等诸多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中医药教育的产业性存在片面理解。
2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可能途径
以上诸种不适应性并非高等中医药教育所独有,这也是长期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围绕中医药自身特点,其改革和发展的切人点必然有其特殊性。综观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其重点主要在于对其系统内部的自我稳定上,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继承与创新、中医与西医的相互关系层面,其目的是求得中医药系统自我的完整性。这些争论在一定范围、时限内有其一定的作用,然而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必须在系统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去完成其更高层次的稳态。因此,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探求一个全新的轨迹。我们应该尝试以系统进化的观点来处理目前面临的十分复杂的环境与问题。进化科学先驱者埃里克·贾菲什注意到:系统进化不仅能够从学术上增进我们理解现实生活各个层面如何与进化动力学相联系,而且还是指导人们在一个多变失衡的状态下和一个人类面临着重新抉择的时代如何规范自己、发展自己的非常现实的实践哲学。
高等中医药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然而这其中又充满了复杂性和多变性,高等中医药发展系统要获得进化与发展的自由能就必须对所处的环境和现实世界进行全新的认识。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催生出的现代混沌理论告诉我们,要在如此非稳定环境下谋求稳定的发展,应首先制定出与新知识、新经济、新观念和新行为方式相同步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同时应注重对发展战略的阶段性调整。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矛盾性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系统发展滞后性的一种反映。要探索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新 路,也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2.1“以人为本”,重新审视中医药教育价值的核心
2.1.l努力打浩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本质不是物质生产活功,而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和发展,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和创新。中医药教育也不例外,应试图通过其培养的“人”来为中医药乃至社会这个大系统服务,也必须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育理念上不仅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更主要的是陶冶“人”的情操,养成其健全的且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格。1995〕年后WFME(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首次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提出医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必须包含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把对医学生决策技能、批判精神、交际能力和医学伦理等全面素质作为培养高水平的执业医生所必备的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价值的核心不应仅仅停留在专业课程的数量上面。徐大椿先生倡言‘.医者,非圣贤莫为”。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关键还在于其人才是否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和科学的精神。因此,在人才的规格上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进行知识构架,努力突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特色,这已经不仅是专业上的要求,也是中医药教育实现其人才的社会普遍适应性所必需的条件。从这一核心出发,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不应限于一个狭小的专业空间,必须创造有利于优秀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其教育目标也必将更加呈现出可持续性,其内部的稳定性也将进一步加强。
2.1.2充分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强调厚基础主要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科教育重在打基础。中医药学科的教育基础应包含中医基础、中医专业基础、中医临床基础、现代医学基础、横向学科基础、文化基础等多方面,厚基础应成为强能力、高素质的前提条件。注重强能力是指在诸多能力中要强调的是实践能力,跨专业跨学科的结合能力,追踪、开拓、占领中医药学科技发展前沿的潜在能力和对社会的主动适应能力等。高素质是指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品格,是一个人文化积淀的结果。培养高素质人才应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和切人点,培养对象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比起专业知识能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质量上的差别性。要做到上述几个方面,目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综合及自主设计实验课的改革、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课程体系的改革(包括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融性)、信息技能的培养。同时,应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构建新的培养模式。
2.1.3张扬个性,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不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个性化原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应该认识到,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全面发展也必须具备个性特征。应该把个性发展看成是群体优化组合的前提,是提高群体创新能力的基础。中医药历来强调各家学说与流派的形成,说到底也是个性张扬的问题。在现阶段落实个性教育,不仅要在中医药专业角度进行探索,更重要的是能在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下,从中医药现代化的高度探索拓宽个性发展的途径。要在夯实中医药学基础、充分继承其精华的同时,将人才放在更为宽松和多学科的环境下进行“孵化”。保证个性发展,中医药学校教育要突破计划教育模式,大力推进和研究适合中医药教育特点的学分制改革,发展个性教育,尤其要研究评价模式的多元化,提倡以“鼓励”教育为出发点,围绕兴趣培养,探索个性评价的多种实现方式,理顺“通才”与“专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力避学习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做到个性发展与团队精神的统一性。
2.1.4提高继续教育层次,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高等中医药教育在通过素质教育提升人才超前性的同时,必须有目的地做好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工作,要着力改变继续教育的低层次状态,其职责不应局限在解决中医药队伍中存在的低学历问题,应建立起与长学制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全新体系,把职业教育的重心从前期学校教育向继续教育转移,不断优化中医药教育的层次结构,理顺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关系。同时,继续教育也应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要与研究生培养相协调、相呼应,吸引文、理、工、农等各学科人才相互交叉、渗透,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同时也应成为及时传播中医药学科技进步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2.2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打造高等中医药教育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立足市场、不断壮大的重要支柱。高等中医药教育在适度扩张规模的同时,必须注重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保证质量与效益,其实质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良好的学科建设不仅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更是中医药教育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中医药教育有其独特性,但其独特性要内化为中医药教育的核心专长则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其发展进化并不与投人存在必然的线性关系。因此,学科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机制和体制创新上,努力改善学科生存发展的“软环境”。与此同时,目前中医药教育的学科群体仍处在发展的上升期,其功能定位和所依赖的基础仍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单纯依赖学科内部力量并不能保证学科建设上等级、上水平。现阶段要利用联合办学的资源充实和提升中医药教育学科的品质。近年来,我们通过与国外联合办学、联合办实验室等形式,不仅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借此引进和吸收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一方面,应强调现有学科的有机融合,要有形成大学科的概念;另一方面,要努力创建一批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如中医药工程与信息、中医药管理、中医外语等,尤其是外语与信息学科,应该把它看作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加以重视。
2.3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改革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投入机制
高等教育是一种非义务性的专门教育,从经济学上讲,它提供的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中医药教育也同样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双重特点。“公共性”指高等教育从来就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财政拨款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从根本上说其受益者是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但其“私人性”又预示着高等教育是一种选择性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教育消费和需求市场。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理论为现阶段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缴费标准提供了依据。但经过一阶段的规模扩张,普通高校生均缴费收人占经常性成本的比例已经接近或超过25 %,达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立高等学校的水平,其上升空间日趋有限,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单纯规模增长对中医药教育投人的贡献率将保持稳定水平。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利用其科技和学科优势,打破原来“封闭高校”的观念,改变资源内取为主的办学方式,积极发展资源外取和共享,寻求新的投入途径和机制。随着知识和信息已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高等中医药教育不仅要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而且应直接参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途径。
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的提出是对传统办学体制的挑战。产学研一体化并非传统意义上单纯以兴办校办企业和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单一种增长模式,其内涵是指以政府必要投人与吸纳社会资金相结合的依托市场的办学机制,以编制管理为要素的自我约束与调控机制、教学质量和学术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后勤保障机制等。产学研一体化过程更强调在互动过程中产学研三方合作的信任度、有效度和保持长期合作的稳定度。
从世界范围看,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据统计,1983年全美还只有十几个产学研联合体,但仅过了3年,就迅速上升到80多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与社会企业之间实施的合作教育提供实践场所以及资金支持,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商品化的重要途径,将大大推进大学多学科与人才优势向生产力转化,同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本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显著的影响。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必须寻求提高现代大学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此,应积极引进企业经营的理念和模式。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办学的社会效益和规模效益,尤其关注和保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对如何改善学校内部的经营管理却有所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倾向,尤其是对如何开发、经营学校的科技产业缺乏经验。正因为如此,有必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全面借鉴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委员会管理的先进理念,加强决策研究和战略规划研究,防范决策风险。
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与信息化相结合。为此,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引人产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具有不同学科、不同技术背景、不同领域的人员按照一定目标和方式组成虚拟研究和转化组织,以实现资源的快速共享,形成一批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中心。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对各种障碍具有很好的效果,如脑卒中及脑外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吞咽构音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脊髓损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障碍、肢体痉挛;脑瘫的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3]。因此中医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界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中医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尽管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10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现代康复医学本科教育是指2001年度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育,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4],使现代康复人才的培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医院校对中医康复专业的设置有限,使得中医康复人才的匮乏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