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源性影响疑病心理的重要诱发因素,其中中医专业学生所受的医源性影响更为突出。中医临床专业各年级间疑病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三年级与一年级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三年级与四年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一年级时,中医临床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疑病心理在同一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非医专业学生疑病得分没有显著性变化,而中医临床专业学生二年级时疑病平均分有所上升,但与新生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年级时疑病得分高于大一水平,而在四年级、五年级时,疑病得分重又回落,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变化。
2EPQ各子量得分与常模的比较及与疑病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医专业学生EPQ均分与全国常模﹙由龚耀先于1983年在全国六大区采集成人﹙16岁以上﹚样本2517人测得﹚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E、N、P、L均低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性格较内向安静,富于内省,思维较理性,情绪比较稳定;P分低于常模,提示中医类学生对他人的敌意,冲动性和攻击程度较低。L分低表明他们不善于掩饰,也说明社会化过程还在进行中,成熟度有待提高[5]。P、N与疑病得分呈正相关,E与疑病分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49,0.363,−0.171。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的人,疑病倾向更重。这一结果与众多研究资料相一致[6]。
3讨论
疑病心理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和状况,做出不切实际的疑病解释,并伴有忧虑,烦恼,恐惧和广泛躯体不适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身性格、医源性刺激,心理压力等。在本调查中,中医临床专业和非医学专业一年级新生疑病得分在同一水平,随着年级升高,非医专业学生得分没有显著变化,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在二年级、三年龄时疑病程度均高于一年级,四年级时疑病得分重又回落,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变化,这可能与中医专业学生所受的医源性影响更为突出有关。他们接受着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两种医学体系的培养,中医学特有的整体观念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都使中医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透彻,这更易导致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偏差。而中医有关“虚证”的理论也成为有些学生疑病的“依据”。进入四年级后,医学生的疑病得分下降,这可能与医学生医学知识的完善和接触临床病例有关。
2008年12月,本课题组自行设计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调査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内在因素:自身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外在因素:社会、行业、用人单位、学校等;随机抽取浙江省有代表性的11所中医院的实习生,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调査问卷。问卷采用4级评定。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1078份,回收率为98.%;经审核后得到有效问卷991份,有效率为90.99%。其中男生占'46.28%,女生占53.72%;城镇生源占30.31%,农村生源占69.69%。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影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因素
1.自身综合素质
在对综合素质、学科及专业、社会关系、机遇等影响就业的程度的调査中,其中综合素质和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排在第1位。对于中医专业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问卷设计包括学习成绩、工作经验、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学历层次、求职技巧、外表形象、党员学生干部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荣誉及奖励等。在“您对自己的素质(实力)在择业中的竞争力评价”这一问题,只有4.56%学生评价自己实力雄厚,志在必得;34.11%的学生表示有实力,找个单位应该没问题;43%的学生认为自己实力平平,缺乏竞争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自身竞争力的评价普遍偏低,信心不足,30.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些欠缺。
实用思想成为人才市场的主导,许多用人单位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实践经验”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同。据调査结果显示,63.48%的学生对此认为影响很大,33.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就业中起主要的作用,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大学生的综合认同率也较高,达68.30%。此外,“高学历”在目前就业中已趋于优势,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已比较看重学历层次,“非高学历不招”的现象比较明显。学历层次越低,就业率越低,为此“学历层次”已成为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次调査中,80.6%的学生认为“学历层次”对就业有比较大的影响。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寻求缓解就业压力,本科生中有66.34%的学生打算考研,有30.69%的学生对读研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和迷茫。
“求职技巧”、“人文素养”、“外表形象”、“党员、学生干部身份及在校期间的奖惩荣誉”也是影响中医生就业的比较重要因素,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同率分别为35.9%、18.56%,10.47%、7.26%,“求职技巧”是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集中反映,“人文素养”包括学生职业素养、心理知识、伦理关怀、中医传统文化熏陶对医院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很重要,所以“求职技巧”、“人文素养”比“外表形象”、“党员、学生干部身份及在校期间的奖惩荣誉”更易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
2.就业观念
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学生普遍关注未来的就业去向,多数同学从待遇、出路和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考虑。本次调査中就业观念主要包括四方面的问题:期望就业地区、期望就业单位性质、职业性质、期望的薪水标准、就业目的。
对“您理想的就业地区是(择三排序)”这一问题的调査,学生认为是内地省会城市、内地中小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对“您希望进的医院级别是”,50.34%的学生选择市级医院,20.22%的学生选择县级医院,约10%的学生分别选择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基层卫生院和民营医院;对“您理想的职业性质(择三排序)”这一问题,学生认为是临床医生、行政管理、基础医学研究;对“您期望的月薪”,60.15%的学生选择2001~3000元,30.24%的选择1001~2000元。对“您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择三排序)”这一问题的调査,学生认为是实现自身价值、满足个人物质文化需要、追求个人目标。
从以上对学生择业期望的分析来看,部分学生感到“就业形势严峻,希望去到基层工作”。与往届毕业生相比,在就业问题上态度似乎更加“务实”了,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实现个人目标,追求有品质的物质文化生活,很少同学谈到要为社会作贡献。但大部分学生的理想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性质存在趋同现象,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些地区和单位良好的工作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不错的待遇对毕业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认识还不是很准确,大多数市级特别是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甲等公立医院都趋向于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存在怕难、怕吃苦等心理,期望过高,与自身的素质不相符合,造成了部分同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3.就业心理
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调査,主要包括就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心理压力缓解途径及学校的心理辅导等。28.13%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很大,41.22%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比较大,只有5.11%的学生认为没有压力,其他的认为压力一般;在就业过程中,35.26%学生承认存在烦躁焦虑心理,11.24%的学生存在抑郁消沉心理,还有7.26%学生存在自卑与嫉妒心理、怀才不遇心理,只有46.24%的学生保持热情积极的心理;在“您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中医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否重要”这一问题的回答中,2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61.23%的学生认为重要,只有11.77%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在寻求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的途径时,40.14%的学生寻求同学、朋友帮助,33.25%的学生需求家庭帮助,12.33%的学生回答自我调适,还有10%的学生寻求学校、老师帮助;在“您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关心如何?”这一问题的调査中,只有8.66%的学生认为重视或关心,15.21%的学生对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情况不清楚,30%的学生认为不重视或不关心,18_5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从以上的调査结果可以看出,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压力很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学校对学生就业的心理辅导不够重视,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调査也反映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中医学生的顺利就业很重要,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与辅导。
(二)影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外在因素
影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社会用人观念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等。
1.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
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有些城市接纳毕业生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进入指标、户口指标等因素的限制,户口问题成为毕业生合理流动以及单位自主招聘人才的极大障碍。为此“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中医学生的就业,本次调査中学生的综合认同率为30.14%。笔者在分析择业就业的主要途径时发现,选择“招聘考试”的学生80.12%,远远髙于其他选项,选择“人才市场或招聘会”的学生只有18.19%,为此“就业市场”在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中作用不大。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多数用人单位倾向于学生的实践技能,需要通过考试来了解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没有中医专业学生的专门招聘会,在政府和学校举行的医学类的招聘会,需要招中医专业的学生很少,据调查,只有5.24%的单位需要招该专业的学生。这说明就业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择优、有序、专业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学生就业市场所必需的信息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尚未建立。据调査,有21.0%的学生认为“人才市场”对就业有很大影响,而30.6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只有24.3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2.社会用人观念
社会用人观念不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且还会因不同地区、不同单位性质而异,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时,对毕业生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和性别、所学专业、实践能力、学历层次、学校知名度及外表特征等都会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学生实践能力、学历层次、外表特征在前面的调査分析中已经阐释过。对于“学校知名度”的调査,58.26%的学生认为它对就业影响很大。对“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和“性别”的调査,发现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性别歧视在就业的影响作用依然存在。48.26%的学生认为“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对就业影响很大,46.6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影响,这说明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照顾关系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在法律上已经是男女平等,但在女生就业过程中仍然遭受很大的歧视,在本次调査中,学生对影响就业的“性别”因素,33.58%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56.0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影响,二者之和为89.60%。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女性的不公正评价,以及女性自身的心理弱点和生理差异。“对于所学专业”的调査,80.53%的学生反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求职相当困难。相对于西医专业的学生,中医专业的学生对求职成功很有信心的只占7.23%,有些信心的占8.36%,几乎没信心的占29.1%,这说明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感到实实在在的压力,缺乏专业信心,专业思想不够巩固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主要是人们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理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刚毕业年纪轻,没什么精深知识和技能,缺乏经验,不能胜任该工作。而且大多数的中医医院也没有完全进行中医治疗,所以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大,其他的医院需求就更少了。
3.学校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实践教学是现代髙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中医专业是培养临床人才的专业教育,在“您认为196学校在中医生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调査,60.23%的学生认为学校学的与社会需求脱节,50.03%的学生认为在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方面不够,40.24%的学生认为专业设置不够合理,40.5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这说明中医学科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专业“品牌”优势和塑造“品牌”学生,中医教学和就业脱节,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不高。
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对学生就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您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存在哪些问题?”的这一问题调査,80.12%的学生认为收集就业信息不力,60.14%的学生认为就业技巧辅导做得不够,30.50%的学生认为办理就业手续不顺畅,10.33%的学生认为工作人员素质欠缺。在“中医专业毕业生最希望接受的就业指导内容的调査中”,排在前3位的是:就业技巧、择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而学校给予这一方面的指导很少,就业指导中心还不够健全,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人才和毕业生心理辅导师,不能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就业渠道单一,大多是学生处提供就业信息,没有针对中医专业特色的专场招聘会;学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医德医风等非智力因素教育和培养还不够。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中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从本次调査来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还在于学生的自身条件,因此,学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新的素质教育体系,增加学生的理想信念、人文素质、医德医风等非智力因素教育和培养。通过教育引导,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来提高中医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中医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结构
专业教育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合理调整中医专业和培养方向,要将人才结构与需求结合起来,既要发扬中医优良的教育传统,又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育创新和技能的训练。要加强临床教学师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进行中医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扎实学生专业基础;要把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经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信心,形成专业“品牌”优势和塑造“品牌”学生,努力培养和造就能够推动我国中医医疗事业发展的髙素质、创造性人才。
(三)完善和创新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倡导就业指导“以人为本”的全程全员育人理念,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素质
全程就业指导是指时间上的长期性: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特点,分期做好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全员就业指导是指内容上的多样性:即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指导、观念指导、心理指导、人文素养指导和面试技巧指导。因此,学校应加强中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有所规划,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使他们对将来的就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明确的目标。
2.要充分认识中医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健全就业指导机构
建立校院两级就业服务体系,比如,在学院单独为中医专业学生配备由中医专家、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要与社会的人事和劳动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逐步建立和规范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举办中医专业招聘会。
3.拓宽就业渠道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医专业 辅导员工作
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中医专业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是有病痛的人,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因此,他们在高职院校学习中形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将来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从而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1]。作为中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引航者,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将面临更大挑战,其管理水平、教育能力、知识储备、人文修养,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中医专业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实践,从几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思路。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课程内容也不断增加。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中医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西医的相关知识。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学时较多,学业任务繁重。在此情况下,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个别学生,由于适应不了繁重的上课任务及快节奏的上课方式,丧失了学好中医的信心。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作为辅导员应该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2.加强学生政治觉悟及人文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本身政治观念比较淡薄,所以,医学生辅导员应该加强这方面工作。而要加强这方面工作,辅导员应当首先加强自身的政治觉悟及人文素养。因此,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关注国内外形势,提高自身的政治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另外,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从其内涵来说,是由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德行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与其自身平时的积累与修养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人文素养。辅导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成为有较高素质的中医生。
3.加强学生医德的培养。医生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选择医学就选择了奉献和责任。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富有爱心、同情心等,善于与患者沟通[2]。如果医德教育缺失,那么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医德、医风教育对于中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中医诊疗水平,甚至是推动祖国医学的整体发展与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当中,辅导员应当重视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然而,医德、医风教育不是通过辅导员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举办相关的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同时,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要在工作中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医德、医风高尚的中医生。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从中学来到大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离开了长期依赖的老师和家长,面对新的老师及同学、新的学习特点、新的生活方式,一些学生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而导致意志消沉、信心下降、缺乏进取心。此外,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中独生子女颇多,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做人做事过多追求自己的需求和个性,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一旦遇到情感问题,易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极端[3]。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多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多参加与心理相关的讲座等;有敏锐的觉察能力,及时觉察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对于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要及时判断学生的困惑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能否在学校的范围内解决,是否需要学生家长的协助,对问题觉察得越清楚,就越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总之,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科学的心理学手段,开展好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加强自身医学知识的储备。由于中医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无趣,很多学生尤其是刚刚接触中医学知识的新生,常常会感觉迷茫,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高职院校中医专业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是由专业课教师来完成的,主要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课堂时间与专业课教师接触,课后又很难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在日常生活当中,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最多,但由于目前辅导员老师队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为主,对中医专业接触甚少,使辅导员对学生思维及行为方式不够了解,对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4]。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学习,系统而简要地了解中医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对中医专业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出现的困惑,有助于因材施教地指导不同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6.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目前,医学人才需求相对饱和,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自2003年以来,我国医学类毕业生人数从437944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1083303人。其中,本科、大专毕业生的数量增长最为明显[5]。且近年来,大量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竞争,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中医专业的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应聘能力,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尽量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为自己准确定位,不要将未来的就业岗位局限在大医院,毕业后亦可以到社区医院磨炼。指导学生扩大就业范围,毕业后可以从事与中医相关的工作,如中医养生等。积极查询招聘信息、联系相关用人单位,为学生搜寻就业信息。鼓励学生努力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引导学生将可变的因素变得对自己最有利,积极面对就业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任务、新挑战,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具有发现、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以迎接新的挑战。而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及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中医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六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旨在帮助广大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同行加深对学生的认识,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与路径,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凌云,李强.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2008,26(3):20-21.
[2]李卓成.改进医学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柳州医学,2009,22(2):129-130.
[3]赵夫鑫,龚子福,崔发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112-115.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业务外包从理论到实践,由国际到国内,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以至于社会上许多人还不知道业务外包这一名词的特殊含义时,一些知名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已经籍此取得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功。概括说来,业务外包首先是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显著成效,而后逐渐成为善于学习的各类机构争相尝试的一种有效的经营管理手段,进而包括学校、政府机关、医院、图书馆在内的许多事业性机构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自2006年开始也在采编方面进行了业务外包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旨在通过回顾分析业务外包理论与实践的总体发展情况,结合我馆一年来采编业务外包所取得的主要成效与存在问题,探讨中医药专业图书馆业务外包的认识与实践问题,希望能为中医药专业图书馆顺应潮流、权衡利弊、促进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业务外包的基本概念与应用概况
虽然国际上对于外包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时间较长,但外包(outsourcing)这一专用名词是1990年Gary Hamel和Prahaoad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这篇文章中才提出来的,它是Out Source Using的简称,其英文原意为“寻求外部资源”,以后又译为外源化、资源外包、资源外取等。理论界对外包的一般定义是:“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而把其他资源借助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依据外包理论,实施业务外包一般来说应该认真考虑以下4个结构要素:外包主体(指决定外包与否的经济机构)、外包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外包过程所要达到的最后结果)、外包合作者(指有可能完成外包目标的供应商)和外包设计(也就是对外包方式的总体规划)。外包关系的管理目标就是要使外包合作者的行为与外包主体的目标保持一致。
因为业务外包能促进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轻装上阵,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并在不降低甚至更加快速地扩大原有生产规模的情况下,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日益受到企业瞩目。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这种经营策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世界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的核心竞争力是运动鞋的设计、应用与研发气垫(Nike Air)技术,而所有的制造工业外包给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创造其软件产品及与其他公司发展策略性合作,提供顾客服务和支持,而其他的工作都是外包。据邓百氏公司《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营业额在5 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业务外包上的开支上升了27%,达到了3 250亿美元。
最近十多年来,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广泛吸收和采用,并日益受到全球图书馆界的重视。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就已开始编目业务外包的工作。它以其费用低(甚至免费提供)、质量高而受到图书馆界的欢迎。图书馆将核心功能通过合同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完成,以便集中自身的力量搞好改变基础结构,提高核心功能的工作,正在逐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我国部分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重视和采用了业务外包,但业务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和编目工作方面,其中最广泛、发展迅速、最具成效的就是编目业务外包,通过图书供应商提供编目数据(包括CNMARC、UCMARC两种格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采编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我馆业务外包的主要成效与存在问题
2006年,我馆采编部在体制改革、人员大量精简的背景下,于4月份开始正式启动了互利合作型的采编业务外包。外包合作者是北京一家资质较深的图书供应商。双方约定:我馆今后主要从该公司订购图书,同时公司派出专门人员负责协助我馆选购图书、免费提供CNMARC格式的编目数据及图书加工业务。通过近一年的合作,我馆业务外包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
2.1 主要成效
有效缓解了本馆人员紧缩与文献信息量膨胀、工作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公司职工能够主动提供免费加工服务,而且服务比较到位,使本馆人员能够有一定时间投入到更深一层的学科研究之中。
及时提供MARC格式的编目数据,快速加工,缩短了图书上架时间,提高了新书到馆的入库时间,提高新书利用的时效性。
双方明确图书采购选择对象,目标更加准确,采用到公司直接选购和网络传输数据进行选购两种方式,使采购工作更加方便,高效快捷。
促进了本馆人员对于业务外包的感性认识,为更好地开展外包合作奠定了基础。
2.2 需要改进的问题
外包合作者有待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化层次。当前,我国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合作者尚不是很成熟,其形成背景主要源于各供货商之间的竞争,他们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和扩展服务领域,愿意主动地免费为客户做一些费时费力且重复循环、枯燥乏味的工作,这对于图书馆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大好事,但是相对于专业化的层次要求来说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在业务外包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在所具体承担的合作内容、方式、工作流程以及与外包主体的配合协调等方面,都还需要一个逐步磨合、适应和不断地改进的过程。
在合作前期,外包合作者所提供的订购书目数据不能很好适应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需求。中医专业图书馆本着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及科研工作者服务的方针,要求选择具有科研性、前沿性、临床性强的图书资料。而供货商总想提供他所拥有的全部图书数据,并在每次都是追加性地提供大量重复的图书目录信息,其提供的数据有的来自出版商,有的是公司自己的人员录入,在书名、著者、ISBN、提要、附注说明等信息项方面不够准确或者有缺漏,再加上我馆自身馆藏数据库数据建设的不完善性,使得采购过程变得复杂化,采购人员要反复,反复对比,有时还要到外网进行查找(如互联网、国家图书馆网、上海图书馆网等),以确定其准确性,稍有不慎就容易重复采购,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劳动,使图书订购工作进展一度十分缓慢。
受供货商提供编目人员的专业及工作经验的限制,图书分类、编目、标引的质量还不能完全保证,需要本馆分编人员再次进行审校。分类、标引的不正确性,数据的错误都将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建设,影响到为读者提供的服务。
业务外包方案在具体实施环节方面不够明确,对于合作双方的约束性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供货商对于本馆重点藏书方向缺乏敏感性,推荐书目存在无效与缺漏并存的问题,只推荐他所收存的图书。
本馆人员对于业务外包的思想认识不尽一致。
3 对中医药专业图书馆业务外包相关认识与实践的再思考
参考国际国内业务外包特别是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结合我馆一年来采编业务外包的得失,笔者认为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开展业务外包应当进一步重视解决好以下认识与实践问题。
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都要对业务外包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情况有明确了解,切实提高思想认识,顺应历史潮流,站在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专业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角度,积极开展业务外包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
进一步扩大视野,切实根据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特点和工作实际,明确方向,精心设计业务外包方案,突出重点,逐步扩大业务外包范围,使本馆专业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加重要的核心工作,快速提高中医药专业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
要根据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特点,切实加强对外包合作者的指导与业务审校工作,纠正因专业限制而出现的问题,如分编工作中MARC格式、字段选取、分类标引的正确性等,确保数据质量。
要善于发现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及时制定符合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特点的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性文件或操作指南,如岗位责任制、数据制作的标准要求、工作流程等,以促进合作双方的工作协调和纪律约束,保证业务外包工作顺利地展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3]。在医学院中医专业的教学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相结合,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综合讲授。而对患病机体描述性、机理性的讲授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生涩难懂,特别是中医专业的学生,其在有限的本科学习中,要面对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学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4]。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根据中医专业学生特点,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采用了PBL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10级五年制针灸推拿1班30名学生为实验组,应用PBL教学,同期其他班级学生设为对照组,应用传统的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的单向教学法进行授课,教学内容为病理生理学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及肾功能衰竭4章内容。在前期课程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文献检索和评价解释等综合能力。经统计分析,各班级学生各科的平均成绩无差异。
1.2方法
实验组(PBL组)及对照组(LBL组)任课老师相同。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师生座谈会并进行成绩分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2.1教师的转变
在PBL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减弱了教师的作用,而是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角色从主讲变成了主导。从表面上看,教师从台前隐向台后,但实际上教师对PBL教学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PBL教学模式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更严格、全面的要求。
1.2.1.1理念更新。教师要注重理念更新,对教育观念有足够的认识与学习。认识得越高、理解得越好,教学设计可能就越好。
1.2.1.2丰富知识,加强引导。病理生理学作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横向联系各基础医学,纵向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教学中注重多学科结合,临床案例、临床问题与基础理论知识的交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实施PBL教学的教师首先应注重自身医学和医学相关知识的不断、及时更新,以及医德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引导技巧,通过设定“不良结构”问题,即分阶段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探询、分析、思考、解决问题。问题的设定需注意,其本身必须引出所学领域(多个学科)相关的概念与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且每一个阶段的问题都要由少量信息提供给学生的一个复杂并且真实的问题。其中,只有少量信息可以运用,多数、复杂的信息为干扰因素,确保所呈现的条件没有把问题的关键显露出来,随着每阶段问题的解决,能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由此可见,“不良结构”问题的设计,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教学模式要更高,教师确实要狠下一番工夫。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并能很好的利用图书与检索系统、网站等,获取信息,查阅、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要注重知识总结、整合,完善自我评价和反思。
1.2.1.3编写详尽的教案。周密的设计能保证实施质量,好的设计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大纲要求)、教学计划、具体安排(内容、时间、学生分组、各组教师、“不良结果”问题、参考资料)、运行过程、评价方法等。将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他们还会思考什么,学生已知什么、不知什么,还需做什么等设计在其中。
1.2.1.4建立PBL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同于通常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评价,PBL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变化,其以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试卷测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等特点。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教学评价内容与项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对前面各环节教学过程的评价,如果设计出现问题,就不能对前面所有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因此,这一环节是PBL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1.2.2学生的转变
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理念、学习方法需进行更新,其学习内容由原来LBL教学中的“学什么,学多少”转变成了“如何去学”,学习方式由原先的“被动接受现成知识”转变成“主动探究和合作解决”,其在医学院校中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再是获取终生实践提供的所有知识,而是在医学院校提供的优质资源和环境下,在教师给予的有效指点、引导和辅助下,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不断改变实践方法,以跟得上不断变化的信息、疾病和医疗实践的发展速度。
1.2.3具体实施
教师提前提出案例/问题,学生自学、讨论,阶段总结,就阶段总结展开新的问题或就讨论中的争议问题再次提出讨论,查阅、自学、讨论,总结。
教师至少提前一周,根据相应学习内容提出带有趣味性、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设置的问题带有趣味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心力衰竭》一章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案例:“66岁女性患者,高血压史30余年,近半年来出现心慌、气短,加重半个月。”由此引出相关问题:如何诊断?如何鉴别诊断?还需做哪些检查?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讨论、分析,提出假设并得到论证(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心力衰竭?发生了哪种类型的心力衰竭?为什么会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学生通过问题的展开,进一步寻找答案,既丰富了各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2.结果
为了客观评价PBL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2种方法。
2.1理论测试成绩
对PBL实验组和LBL对照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其平均成绩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L实验组明显高于LBL对照组。而卷面考试得分PBL实验组与LBL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学生问卷调查
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3.讨论
课程结束后,师生一起就此次教改的成效进行了讨论。就上述调查结果来看,用PBL教学法的学生对此次教改普遍给予了认可,认为其提高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学能力,等等,但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增加学时,延长课题讨论时间,扩大教改章节,增加更多与临床相关案例和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加强其自主性。
同时,PBL组学生也针对此次教改中的表现做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多数学生表示,随着教改的逐步展开,讨论的逐步深入,他们加强了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胆发言,同学及与老师间的交流,树立了信心,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但同时也提出了不足:思维不够发散,比较依赖课本和老师,等等。最后,教师就此次教改中学生的表现做了总结,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同时,对其不足提出了希望。
4.存在的问题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提升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水平,是促进这些传承者们形成深厚中医情感、积极专业态度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职业表现的关键一环。当前,影响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的积淀不够
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是以《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异观为哲学基础,并汲取了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理念,有机地结合了对人的整体把握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因此,中华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较少,对传统文化也没有很深的感情积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
2职业前景的认识不清
2.1诊疗的科学性问题
借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西医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被人们广泛接受;中医学由于未能融合近、现代科技,致使发展较为缓慢。近、现代史上出现了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的言论和做法,这直接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尚未接触临床实践,看到临床疗效的大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2.2就业压力的问题
在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另外,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中医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在国内中医医疗机构数量明显低于西医医疗机构的前提下,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医疗机构中的就业数量颇为有限,这就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
3教育内容的部分缺位
3.1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问题
现代教育的内容使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与学习中医学所需的相去甚远。各种量化指标和现代科学的逻辑,都容易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出现思维逻辑上的困扰。而在当前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所采用的中、西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几乎对半的设置比例,不仅无助于大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更加重了这种困扰的存在。
3.2环境文化的表面化问题
良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认知的影响是专业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当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多流于简单化、表面化,以被动接受的宣传为主,能启发主动探求和互动交流的专业文化影响较少见;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个人基本文明行为和才艺发展等的引导为主,能承载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独特文化的引导较少见。
建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良好的专业认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将来长远的发展。所以,如何提升学生对中医学的专业认知,是中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针对上述影响,提出几点对策和思考。
4专业认知教育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除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外,还应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鉴于经过临床实习的学生对中医学临床疗效和社会价值认识的明显提高,可以组织优秀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与低年级学生的互动交流,以起到提髙学生专业认知,巩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信心的作用。
5认清当前接受中医高等教育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是:具备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欠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及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文化形态完全不同干现代科学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不脱离客观事物形象的思维模式实现对事物本质、规律和联系的把握,所以决不能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的认知规律去学习中医学。只有我们认清了大学生的这个基本特点,才能把握好中医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侧重点。
6营造良好的中医学文化氛围
应当广泛开设中国古代哲学等有利干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医思维的讲座及课程。通过邀请名老中医做特色报告,加强课外辅导及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成立各类专业研讨组并由资深教师做好指导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7课程设置应符合专业认知规律
应当首先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建立中医思维后,开设对比中、西文化的相关课程,循序渐进地开设西医基础和专业课程,使中医专业学生在了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正确运用中西医不同的诊疗思维模式。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因此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好资深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强化青年教师的中医思维,提升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选聘临床的名中医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发挥他们的优势。同时,要做好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学习及提髙,定期研讨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开展好集体备课,保证每次授课的质量。
9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
1.1多媒体教学。传统的说教、讲授类的教学方式,很难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概念、原理等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在医学形态学教学中运用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建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同时可以通过画笔在图片上标示重要结构,FLASH动画演示器官的重要活动,直观易懂,非常适合于医学形态学的理论教学[2]。同时作为授课主体的主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听课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进度,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1.2板书画图。在全部内容讲解完后,教师带领学生利用板书按照教学顺序进行书面总结,帮助学生厘清重点难点。对于侧重位置关系或层次的结构,在黑板上用不同的颜色———画出,清晰明了,学生更容易理解。
1.3PBL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味被动的接受知识,不愿动脑思考,存在着一定的惰性心理。在医学形态学的教学中,我们将学生以5~6人为一个讨论组,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出1名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进行代表性总结发言,并进行重点结构的演示说明,其他讨论组学生在代表发言后补充,可提问,代表或所属组成员回答,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协作精神。讨论成绩占期末综合成绩的10%。
1.4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或临床知识来讲解人体结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多例举与中医临床知识相关的事例,不仅可以强调医学形态学与中医的密切关系,而且可以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做好铺垫。
2实验教学
2.1模型示例。借助于教具模型,变抽象为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我校有丰富的各系统器官模型,学生不仅可以亲手触摸,还可以拆分和组合各结构,并进行比较。这种直观的学习方法非常适用于中医类学生的教学,课堂显示教学效果非常好。
2.2标本展示。由于医学形态学解剖内容的实验课时较少,中医类学生动手能力和积极性也不如西医临床医学学生高,因此我们采用教师先讲解标本,指出重点结构,学生在以5~6人为一组,进行观察讨论的方法。同时在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解答和演••示,帮助学生了解解剖结构,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显微镜观察。组织学内容的显微镜观察首先精简切片的数目,教师在motic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中先将每一张切片结构观察的内容演示后,再由学生进行观察,并在系统中随时对学生的观察进行知道,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好的复习并掌握组织学的理论知识。
2.4图片展示。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电镜结构,我们在实验室内放置了大量的图片,在模型、标本和显微镜都无法亲自观察的情况下,这些图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以辅助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不足。
3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是一组促进学生的学习手段,同时也是了解教师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方法。
3.1理论考核。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结合标本考试、PPT,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验课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价[3]。
3.2实验考核。采用标本和多媒体结合的考核办法。标本以解剖学的内容为主,学生按照学号依次进入实验室,分别指认和描述教师要求的10个结构。一些人体标本不易指认的结构和组织学切片内容,采用PPT考核。一次20个左右,答案写在答卷上。实验考核成绩纳入期末综合成绩中。占总成绩的20%。
4讨论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40
【摘 要】中医作为我国原创的医学科学,在我国医药学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学专业是我国特有的专业,但是近年来持续走低的就业率,使其成为高失业风险学科。本文就如何改善中医学就业现状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医学;就业;对策
根据相关机构对2009 年后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总结分析,中医学专业为需要调控的专业,需调控专业是指连续两年落在全国失业率前10 名或失业量前10 名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中医作为我国原创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重要领域。然而,中医学就业形势的严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我国中医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为此,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资为我国中医学学生专业就业政策的健全和完善提供可鉴参考。
1 中医学专业就业困境原因
1.1 社会公众就业选择倾向性导致中医学就业问题
当前社会公众更倾向于西医诊疗的便利和疗效,对中医抱有偏见甚至歧视,中医发展不好,自然中医学就业亮“红牌”。此外,即便是西医医院大量处方中药,但是却对中医学执业医师准入比例进行宏观调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1.2 中医学专业规模扩张与投入不足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中医学专业扩招规模过快,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学经费投入的相对滞后,而中医学其学科性质具有实践性强、实习周期长的特点,这就形成人员规模增长速度与投入相对不足的对立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供大于求的就业局面。此外,中医学毕业生更愿意留在城市工作,排斥去乡镇或偏远地区从业,然而基层医疗机构继续中医专业人才。
1.3 中医学学生就业趋向单一
中医药院校因其特殊的教育内容,学生就业观念方面有其特殊性。从中医学专业学生自身特点探讨,其对专业本身兴趣比较浓烈,职业专属性较强,但就业思想较为传统,职业规划方向相对单一;尽管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但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缓慢;社会对于高学历中医执业医师叫西医执业医师需求较少。而本科以下学历中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尤为困难。[1]
2 改善中医学专业就业环境探讨
2.1 平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做好城乡中医药机构的调研工作,宏观上掌握我省对中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改善中医学专业供大于求的状况。
2.2 确保乡镇中医院、卫生院中医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问题
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工资经费补贴标准,鼓励中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中医药人才相对匮乏。所以,中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去是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诸如在《中医药条例》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 这对改善中医学就业现状是有益处的,地方政府应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引导,加大对基层中医药机构的财政投入,为中医学毕业生服务基层提供优良的环境。
2.3 政府主管部门应确保用人机制完善化
用人单位择才机制不透明,使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现象。[3] 如有些地方和部门,只接收本地区生源,对外地生源进行严格控制,这对于外地生源来讲,连参加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难谈就业事宜。因此,政府要在法律法规及政策层面上,对用人单位录用机制做出规定。
2.4 改善就业观念,处理好考研和就业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医药院校生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够灵活,自身素质不够完善是导致就业难就业率低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解决就业难问题,就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4]
此外,中医药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临床实习是中医药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阶段,应把实习放在第一位,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正确认识实习的重要性和当前社会对中医学人才需求的趋势,端正择业观念,把精力放在实习上,为今后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5 加大对中医宣传力度
通过加强对中医的正面宣传,改善公众对中医的偏见甚至歧视,减少影响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政府媒体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和教育,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中医的认识,促进中医事业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宣传对改善我省中医学就业现状是起到促进作用的。
3 结语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有经济社会方面、高校方面和中医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推进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政策、法律的制定与引导,就业环境的改善,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中医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方面面。/
关键词 :中医药;就业;对策 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高校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医药毕业生自己的原因。推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萍等. 中医学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解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1,28(9):381.
[2]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Z].2003-10-1.
生源质量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源头,决定着各专业教学工作的起点,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好的生源质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行,后来的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其教学质量也就不难想象。所以说,好的生源是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因素。如何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越来越成为高校领导层高度重视的战略研究问题。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始建于1975年7月,是全军唯一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培养全军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基地。2004年学校转制后成立中医药学院。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支持南方医科大学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群优势,建设一所投资多元、医教研一体,国内一流水平的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学院在学科布局上涵盖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19个二级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中西医结合和中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开设了中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等5个本科专业,每年招收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本科新生约500人。为了解报考学生的生源特点及相关情况,我们编制了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发现并总结报考中医药专业考生的生源结构与特点,归纳影响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提高中医药专业生源质量提供建设性意见及科学研究依据。
2调查对象及资料收集
高考志愿填报行为具有短暂性、集中性、单向性、社会性等特点[1]。本研究主要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基于他们刚经历过高考志愿填报,记忆深刻,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对他们的调查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高考考生的志愿填报心态,从而能有效把握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问卷调查涉及3个方面内容,一是志愿填报时主要关注哪些方面的因素,二是影响志愿填报的主要人物,三是对高校招生信息的获取方式。调查以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所有专业2012年、2013年、2014连续3年的新生为样本。包括这3年中在南方医科大学就读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七年制联合培养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交换生。问卷调查随新生录取通知书发放,新生入学后1周内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7份,有效回收率达94.7%。
3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对象的主体信息
3.1.1理科生源比例偏高,文理科学生并存
现代中医药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对学生在高数、生化、药理、科研设计等方面有着高标准要求,目前,中医药专业的院校基本都以招收理科考生为主,因此,理科生源报考录取机会较高。然而中医药及相关专业学科具有特殊的人文哲学属性,受到了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古代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2],为我们探索培养文科生源中医专业人才提供了条件,因此中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两个专业从2011年起适当招收部分文科考生。
3.1.2生源综合素质高,优秀学生突出,女生比例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约81%的学生高考成绩超出当地一本线10分以上;约有六成的新生在高中阶段获得校级以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这表明中医药专业录取的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较高。同时,约有64.97%的学生在第一专业志愿填报了中医药专业,也说明优秀学生在报考本校时,对中医药专业有一定的兴趣。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女生占58.14%,人数明显多于男生。分析其原因,一是女生比较喜欢从事医务工作,二是高校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相对较高,而目前我国高校人才选拔体制主要是以高考文化课分数为依据,一本线上的女生所占的比例也比男生大,故此女生有较大的优势[3]。
3.1.3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基本持平
这表明中医药专业在农村和城市受欢迎程度相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考生所在中学基本在城镇,在获取招生信息的主要方式上面并不存在太大的差距。
3.2影响志愿填报的主要因素
为客观了解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心态,问卷对可能影响专业志愿填报的因素进行归纳,设置了一道多选题,即“作为一名考生,面对众多专业,你最终选择专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哪些”。从统计结果看,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有把握录取”,比例高达72.5%,其次是“专业兴趣”,高达60.7%,再次是“就业形势”,也高达56.6%;再依次是“办学实力”、“学校声誉”、“易于专业调整”、“地理位置”、“考研状况”、“奖学金设置”(详见表2)。就表2数据可以看出,考生的志愿填报行为越来越趋于现实。在填报志愿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有把握录取”和“专业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排在第三位的“就业形势”所占比例逐年提升,在2014年入学的新生中对就业因素的考虑超过“专业兴趣”上升到第二位,反映了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逼迫考生在志愿选择时采取审慎心态,越来越重视就业因素对专业的影响。如果从这种视角以及社会上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来分析考生高考志愿填报行为,我们甚至可以将“专业兴趣”、“办学实力”、“学校声誉”、“易于专业调整”、“地理位置”、“考研优势”等众多因素看成是影响就业的相关因素[4]。
3.3影响志愿填报的主体
调查发现,在众多影响志愿填报行为的主体中,大部分学生主要基于个人兴趣进行专业填报,除此以外父母是影响志愿填报的最重要主体,比例高达56.2%(表3),这说明由于志愿填报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程,不论是出于关心,还是出于责任,父母的意见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是真正能够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成为除家长外的主要影响主体,比例约为21.5%,这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有关,他们往往被认为是最了解院校招生信息,并对考生情况最为了解的人。高校毕业校友和在校大学生的影响力较小,这可能是因为调查对象周边存在高校毕业校友和在校学生的机会较小,那么影响作用也就有限。在调查中,具有中医药家庭背景的考生仅占3.82%,说明学校对中医药世家的招生宣传工作不太理想,需要加大对中医药世家的推广工作。
3.4招生宣传效果
为吸引生源,高校普遍都开展各种各样的招生宣传工作,帮助考生了解院校及专业,引导考生填报志愿。问卷对当前的各种招生宣传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由省级招生考试主管部门发行的《招生专业及计划》、《志愿填报指南》等刊物对志愿填报影响最大,效果最好。其次是网络宣传方式,再次是现场招生咨询会、学校宣传资料、报刊、电视等(详见表4)。官方发行的《招生专业及计划》等刊物主要由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印制,统一发行,直接配送到中学和考生手中。由于其官方性质以及特殊的发行渠道在学生心目中有着较高的权威,被认为最有效;网络则由于其普及程度和覆盖面越来越高,加之青少年对网络这一媒介接受力较快,因此成为除官方刊物之外的最有效的宣传方式[5];由各地招生办及中学举办的现场招生咨询会则由于能够与高校招生人员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可以直观便捷地了解各种信息,成为考生认可的又一种重要宣传方式。院校招生宣传资料使用效果超过五成,这可能与院校宣传资料的专业性、针对性强有关。相反,对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学生的认可度并不高。这与近年来报刊、电视上经常出现的一些虚假广告,引发诚信危机有关,以致人们对这两种媒介上的广告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4结论与对策
通过对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专业连续三年新生的高考志愿填报进行问卷调查.经整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而言,影响考生志愿填报的最主要因素是“有把握录取”、“专业兴趣”和“就业形势”,且考生对“就业形势”的关注程度正逐年增加,这成为考生的重要考虑因素。第二,作为影响主体,家长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最重要影响主体,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次之,校友的影响效果不太大。第三,高校的各种招生宣传方式中,招生考试主管部门发行的官方刊物对学生志愿填报影响最大,效果最好,其次是网络宣传方式,再次是现场招生咨询会、学校宣传资料、报刊、电视等。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志愿填报受考生的主观认知的影响。在志愿选择方面就业因素正逐步受到考生的重视,为此院校应该努力提升各种与就业相关的学校建设,如提升学校声誉、优良学风的培育,加强专业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等[6-7]。在生源组织和开展招生宣传方面,除了常规性的宣传以外,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招生宣传工作:
一是,在重点地区重点中学建立生源基地。在准招生宣传前,对全校学生的籍贯以及毕业中学等专业生源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划定重点宣传的地区和学校[8]。与生源集中的中学建立生源基地,开展高校与中学,专家教授与高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参加中学举行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增强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对高校及专业的认同感,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同时可以邀请生源基地的老师协助学校开展一些宣传工作,只要宣传到位,这些地区和学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学校的生源储备地,源源不断地为高校提供优质生源。
二是,发挥家长和校友的功能,提高宣传亲和力和可信度。院校招生宣传工作主要由在校的师生员工完成,但也不能忽视学生家长及校友这些“编外人员”的作用。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家长和校友加盟招生宣传队伍,通过他们可以很好地提高招生宣传工作的亲和力和可信度。选择学生家长和校友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平民性和可借鉴性。要在众多的学生家长中间邀请那些在当地口碑较好、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愿意为学校招生宣传服务的家长,以及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和威望的校友,协助学校开展招生宣传。甚至组织优秀校友为考生和家长举办各种讲座,以亲身感受推广学校和专业[9]。家长和校友的鼎力相助,必定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