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翻译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4)03-0062-0006
新世纪以来,包含传统翻译、技术写作以及新兴的本地化服务和软件外包在内的语言服务行业有了长足发展,社会对优秀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翻译技术的发展,对语言服务行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的翻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事实上,在许多大规模翻译项目中,只有充分依靠计算机新技术的帮助,才能更好地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由此,掌握翻译工具及相关技术已成为专业翻译人才必备的素养。
国际上不少大学在翻译课程中高度重视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美国的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等。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一些高校也是如此。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这些高校在机器翻译、术语管理、翻译技术培训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翻译测试等方面已经摸索出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有效的方法。
长期以来,大陆翻译界对翻译技术重视不够。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译员开始重视翻译技术,并使用翻译工具来提高翻译效率,Trados、Ddja Vu等翻译记忆系统逐渐为译者所熟悉。翻译研究和教学界也开始重视对翻译技术的研究(王正、孙东云,2009:16)。例如,吴(2006:55)认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对翻译教学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并着重介绍了Trados等翻译记忆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徐彬(2006:59)系统介绍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概念和分类,并论述了如何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有效应用于翻译教学。吕立松、穆雷(2007)对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作了系统回顾,介绍了海外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现状,并建议国内高校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纳入翻译教学之中。
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拟集中探讨翻译工具和相关翻译技术对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相关要求。
1 当代社会对翻译服务和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
1.1 对翻译服务的要求
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迅速,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何低成本、高质量地及时多语言信息,成为企业的难题之一。在这种要求下,翻译服务行业发展成为更大意义上的语言服务行业,专业翻译人才纳入语言服务行业人才框架之中。
当代社会对语言服务行业提出了如下要求:服务产品的交付时间越来越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语言服务部门常常需要同时管理多个翻译项目;翻译人员需要重复利用已翻译过的内容来提高翻译效率;翻译流程中各种科技的应用要求译员、审校和项目经理掌握更多的IT技能。
1.2 对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
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代社会呼唤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就翻译服务行业而言,理想的专业翻译人才应该具备如下素质:翻泽理论素养+双语能力+相关专业知识+翻译技术+翻译管理能力。也就是说,理想的翻译人才应该既懂双语、文化和相关专业知识,又懂翻译技术和翻译管理。对于前一种要求,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部门(包括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一直比较重视;但对于后一种要求来说,翻译技术和翻译管理方面的培养相对滞后,因此,这正是翻译人才培养单位需要加强的方向。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译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事实上,译者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假如译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失去其竞争力(Samuelsson-Brown,1996:280)。当今社会,只有熟练掌握翻译技术的译者才称得上是高素质专业翻译人才或职业译者。因此,黄友义(2010:49)指出,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翻译市场需要大批专业化、职业化和技能化的翻译人才。
2 翻译技术的优势与翻译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2.1 翻译工具和翻译技术
翻译工具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广义的翻译工具指能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便利的所有软硬件设施,如文字处理软件和设备(包括计算机)、扫描仪录音设备、文本格式转换软件、电子辞典、在线辞典、在线搜索引擎、在线检索数据库、光学字符识别软件等;狭义的翻译工具指为提高翻译效率、优化翻译流程而设计的专门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软件(钱多秀,2009:50-51)。目前,西方的CAT主流软件有SDLTrados、Deja Vu x、Wordfast、WordFisher等;中文区的CAT主流软件包括雅信CAT软件、华建机器翻译软件系列、传神辅助翻译及管理平台、译典通(Dr.Eye)、泽经(Transwhiz)等(文军等,2010:125-144)。
翻译技术指翻译行业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和电子翻译工具,具体包括机器翻译(MT)、翻译记忆系统(TM)、术语管理系统、软件本地化工具以及在线词典、术语库和语料库等(袁亦宁,2005:51)。翻译技术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翻译技术指能够用来帮助语言翻译及其他跨语言交流活动的所有形式的信息技术,而狭义的翻译技术则主要指CAT及其相关工具和技术。学术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的翻译技术。
2.2 翻译技术的优势
翻译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核心是TM),能够大量减轻翻译工作者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在现代社会,信息交流、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单靠传统的翻译方法来掌握最新的资讯显然是不够的。充分利用翻译记忆系统,能够帮助译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完成更多的翻译任务(吕立松、穆雷,2007:37)。具体而言,翻译技术的核心即翻译记忆系统具有如下优势:①确保译文的一致性和质量。对于大型项目,使用TM软件,可以轻松做到术语统一,最大限度保证译文质量,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②加快翻译进度。随着项目的进行,术语库、项目词典以及翻译记忆中的匹配资料会越聚越多,翻译速度随之不断提升;③减少翻译项目的费用。同样的句子无需翻译两次,而且能减少人工审校周期,因而也就降低了翻译项目的费用;④为未来的项目积累翻译资产。建立知识资产库,可以将语言转化为企业资产,并为将来的翻译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总之,使用翻译记忆系统等翻译技术能够达到如下四个目标,即翻译效率更高、操作更简单、翻译数量更大、翻译质量更高。
以翻译记忆系统为核心的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也显示出巨大优势:①帮助学习者熟悉翻译实务,提高实践能力;②用双语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③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王正、孙东云,2009:17-18)。
2.3 翻译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全球化市场给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译者和翻译公司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质优价廉的翻译服务。而译者和翻译公司要达到这样一种平衡,最佳选择就是寻求技术支持,即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翻译和管理,否则就难于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翻译任务,也就不可能满足客户需求(田艳,2012:69)。
Sehaler(1998:155)认为,翻译职业参与本地化等兴趣盎然、获利丰厚的翻译活动,就必须逐步解决传统职业价值体系与新技术之间的冲突。这就意味着需要彻底改变译者的职业思想系统,并把翻译技术课程纳入译者培训项目。为此,翻译学习者毕业之前必须了解各种翻译工具,并且能够选择使用其中一些典型的工具。Kingscott(1996:295)也认为,不把技术类问题纳入译者培训项目,大学里的翻译教学就会越来越远离实践,并被边缘化,及至最后丧失与翻译任务的关联性。因此,技术进步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沟壑必须填平。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必要进一步将技术类培训纳入译者培训项目,熟练掌握翻译技术正在逐渐成为译者的先决条件。徐彬(2006:59-63)认为,将CAT技术教学纳入翻译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解释:翻译市场的需求、翻译机构对技术的要求以及项目和报酬的网络化交付。徐彬等(2007:85)进一步指出,必须向翻译学习者介绍翻译记忆的基本理念,帮助他们掌握核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为他们走上社会之后的翻译实践服务。实践证明,熟练掌握CAT技术的毕业生在面临软件企业和欧盟组织等高技术化翻译环境时的确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如何将翻译技术纳入翻译学习者的课程体系,成为翻译教学领域的一个新话题。Bowker(2002:15-20)主张,将翻译技术引入译者培训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分析翻译技术对翻译教育的影响、探讨人机互动问题、学会翻译技术评价方法、考察翻译工具改变常规翻译实践的方法、为翻译实证研究提供数据、夯实基本的翻译技巧。
3 翻译技术: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往往由课程板块或教学模块构成。钱多秀(2009)较早提出CAT技术教学的课程板块,主要涵盖如下八个方面:机器翻译和机辅翻译史、机器翻译和机辅翻译的原理、翻译工具及其功能、语料库与CAT、术语与术语库、对齐与翻译记忆、主流CAT工具以及CAT与全球化和本地化。
鉴于职业译员在翻译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信息技术,徐彬(2010)在设计CAT教学模块时,从广义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出发,设计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翻译信息技术(包括高级文字处理技巧、数字文本获取技术、输入技术、搜索技术以及语料检索等)、术语工作、CAT系统应用以及翻译项目管理。
俞敬松、王华树(2010:40)概括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时,论及所应包含的翻译技术类课程。除了语言类课程(占总课时量的45%)之外,翻译技术类课程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IT类课程(20%),包括计算机相关入门课程,Java、Peyth等编程基础,双语编辑、文字处理、文档转换等,桌面出版、网络与数字出版技术等;②CAT类课程(10%),包括CAT原理与技术应用、翻译行业与翻译管理、语言资产管理、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技术等;③工作坊和个人实践(25%),包括CAT、MT、TMS等软件工作坊,翻译实践与同行评议,平行语料库建设,个人或小组调查研究,内容管理系统(CMS)参与度等。王华树(2012)把翻译技术课程体系分为初、中、高三个档次,即“翻译技术实践Ⅰ”、“翻译技术实践Ⅱ”和“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前两个课程主要针对MTI学生,后一个课程针对CAT专业学生,有余力的MTI学生也可以选择第三个课程。初级课程包括信息化时代的语言服务、翻译与搜索、翻译技术基础、主流CAT工具实践、翻译质量控制和完整翻译项目案例展示等六个模块;中级课程包括信息化时代的翻译技术、语料库与翻译、主流CAT工具实战、本地化翻译、翻译与DEP、字幕翻译、技术写作以及完整翻译项目案例展示等八个模块;高级课程则包括软件、网站、多媒体本地化、项目流程管理与技术等相关模块。2013年,王华树又借鉴国内外相关高校的经验,结合北京大学MTI和CAT教学实践,建议将MTI技术课程群分为计算机基础、现代信息检索、现代语言技术与实践、术语管理、机器翻译原理与应用、技术文档写作、国际化与本地化技术、多媒体翻译、本地化桌面排版、翻译项目管理等十大模块。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翻译人才培养单位越来越重视翻译技术培训和教学,相关单位所开设的翻译技术类课程从无到有,各有特色,并不断完善。比较成熟的翻译技术课程群体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将课程群分为三大模块,即翻译技术基础课程(即IT类课程)、翻译技术核心课程(即CAT类课程)以及翻译技术巩固课程(即工作坊和个人实践等);另一类则将课程群分为初、中、高三个档次,即根据难易程度分为“翻译技术实践Ⅰ”、“翻译技术实践Ⅱ”和“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三大模块。第一类课程主要是针对MTI研究生培养而设计的课程,而第二类则主要是针对CAT专业研究生培养而设计的课程;而对于翻译专业(或方向)本科生而言,鉴于四年总课程数量上的压力,宜开设入门类的基础性翻译技术课程,即主要开设王华树(2012)所提出的翻译技术初级课程――“翻译技术实践Ⅰ”。
4 翻译技术教学:困难与应对策略
目前,翻译技术进入翻译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受到广泛认可。但对大部分翻译人才培养单位而言,翻译技术教学真正进入翻译课程体系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徐彬(2006)指出如下三个现实困难: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普遍不足;由于TM软件一般包括译前项目管理、译中流程管理、译后质量管理等阶段,而且无论界面还是软件功能构架以及操作方式,往往迥异于普通文字处理软件,因此需要较长时间培训方能掌握;教学管理层面认识不足,并缺乏相应师资。吕立松、穆雷(2007)也分析了开设CAT类课程会遇到的问题,如缺乏教学所需资金、设备和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匮乏;翻译教师和教学机构对教学中运用术语管理、机助翻译和翻译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翻译市场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对海外翻译教学缺乏了解。
若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便会降低翻译技术教学的难度,从而提高翻译技术教学的效率与价值。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三种基本应对策略:
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尽管学生都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Word、Excel等常用软件的熟悉度不够,从而降低翻译效率。因此,在CAT教学中须把此类技术应用贯穿始终。最终的技术问题是对Trados等相关软件的培训,从使用TagEdi-tor、Translator’s Workbench,到使用WinALign等各种工具,来实现建库、断句、对齐、翻译操作以及整理评价等各个功能。这一环节相对比较容易操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把CAT教学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技术性教学的原因。
其次,要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相关师资短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既有翻译实践和理论基本功同时又熟悉计算机操作的教师较少(徐彬,2010),而通晓相关翻译软件的教师少之又少。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与校外翻译机构和公司合作,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把教师派往校外相关翻译机构、公司实地接受翻译技术和翻译管理培训,或者聘请业内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与翻译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翻译技术的应用。
最后,要解决翻译环境问题。在实际翻译教学中,不能只训练学生的翻译水平,而是要从接受任务、建库、初译、校对、定稿、人库等各个环节进行训练,即实现翻译流程一体化训练。应该大力倡导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和教师到翻译机构、公司顶岗实习,体验整个翻译流程,以增加其实战经验与项目管理意识。
在解决困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构建各具特色的翻译技术教学模式,完善翻译技术课程群建设,构筑特色教学,是各个翻译培养单位需要思考的问题。
5 翻译技术教学:个案分析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在2008年建成CAT实验室,引进Trados(大网络版)翻译软件,并与英国某专利翻译公司(北京分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在翻译技术教学方面不断摸索,结合国内外高校在翻译技术教学上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翻译技术教学模式。
5.1 师资培训
与其他高校一样,师资短缺是个普遍问题。在CAT实验室建成之后,学院聘请SDL Trados中国区总公司软件工程师及有关专家对教师们进行了初步的技术培训;然后,派相关教师轮流到翻译公司实习,强化对软件应用及整个翻译流程的了解和掌握。此外,还经常邀请翻译公司专家来校对教师们进行翻译技术和翻译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通过这三种途径强化师资培训,使师资短缺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5.2 翻译技术教学
在课程安排上,用一个学期(18周),每周2学时,共36学时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培训中,充分利用网络和翻译软件,在熟悉软件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专题翻译,包括科技翻译、财经翻译、法律翻译等。其中,技术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翻译软件。目前在全球翻译记忆市场上,SDLTrados处于领先地位,它有强大的网络共享、术语管理、翻译项目管理以及格式转换处理等功能,为专业翻译领域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
该软件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模块:①Translator’sWorkbench利用后台强大的神经网络数据库,为用户储存并管理原文和译文,实现对译文的部分自动翻译,动态提示相关译文语句,自动保留原文格式。②WinAlign帮助用户回收已有的翻译资料,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比较和匹配,建立起翻译记忆库,直接供Workbench使用,实现对知识的管理和再利用。③TagEditor,即网页翻译解决方案。④MultiTerm,即术语管理词典。⑤S-Tagger用于把Adobe FrameMaker和Interleaf格式的文件转换成Word环境中可以使用的文档。与此同时,还会对其他翻译软件进行基本介绍,使学生了解其他常用的翻译软件。
(2)高级文字处理技巧。在培训初期,学生不接受“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不够熟练”这一说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会逐渐改变态度,并承认这一事实。徐彬(2010)提到:80%的用户只了解Word中20%的功能。而恰恰是另外80%的功能,能提升办公自动化以及翻译工作的效率。此类技巧包括高级查找与替换、样式功能、自动生成目录和索引、宏、标记文档修订、自动排序等。这些技能可以通过课堂演练、课后作业、文本翻译等操作不断得到强化。
(3)网络检索。在翻译实践中,网络检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翻译能力。CAT实验室为网络搜索提供了技术支持。课堂上教师给出检索内容,让学生检索,分享检索方式,学会使用各种搜索工具以及电子词典、在线词典和百科全书等。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检索意识。虽然网络检索相对简单,但它在翻译流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除了技术与途径不同以外,教师们更注重培养学生检索的认真态度,这在日后翻译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4)语料库建设。建立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者来说意义重大。罗选民等(2005:53)指出:“翻译的语料库研究证明语料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在西方翻译领域,对探讨翻译文本的性质、译者的个人风格、源语对目的语句型的影响、源语对文本类型的影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翻译实践中,语料库建设会大大提高相似文本、相似主题材料的翻译效率。Bowker(转引自邓静、穆雷,2005:320)认为,在翻译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建立翻译语料库的方法,能促进翻译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促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
因此,教师们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强化语料库建设,让学生分别利用Trados分专题建库,并利用所建的库进行简单的翻译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语料库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关翻译技术。
5.3 课堂翻译强化练习
在基本翻译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再用另一个学期(18周),强化翻译技术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该阶段分为课堂和实习两部分。课堂教学部分的工作流程如下:
在这个工作流程中,教师最初派发任务,以保证每周的工作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具体任务包括:译前稿件处理、相关信息搜索、术语库创建、译员任务分配、翻译进度控制等,均由学生选出各自的项目经理进行调控和管理;初译完成后,前期由教师预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预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注重哪些方面,后期让各小组交换进行预审;英译汉部分请翻译公司的专家进行审校,汉译英部分请外籍教师参与审校,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与权威性;最终定稿由学生和教师讨论确定。在此过程中,分析初译与审校的不同之处,讨论决定最好的译本,这可以训练学生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水平;定稿后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软件等进行语料库整理,为以后的翻译提供资源。
5.4 翻译实习
经过在校强化训练后,可以安排学生到合作翻译公司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配不同任务,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所有的翻译任务中。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翻译的整个流程,提高翻译服务理念,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翻译公司也可在此过程中发现人才,形成互利合作的良性循环。
本翻译技术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翻译的认知过程以及对职业实践的参与意识。在该模式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各种技能和知识,并为职业翻译的整个过程积累经验,从而增强择业和从业的信心。
知悉xx是同学介绍,当时已是xx年9月尾,距离研究生考试只有三个月,怀着对xx执着的信任以及对自己翻译水平提高的愿望 ,我毅然参报了xx的翻硕备考班课程。而之后所经历的一切亦令我感触颇多:
首先是xx的老师们,有机智灵活的xx老师,幽默风趣的xx老师,还有负责各项事务美丽大方的xx老师,他们有的是长期从事笔译工作的专职翻译,有的是口译经验丰富的专业口译员,对于机械、地理、医药、政治、经济等等方面无不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他们的授课内容多种多样、与时俱进,授课方式灵活多样,课堂氛围轻松活跃,能够真正做到启迪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累。其次就是这里的同学们,大多数都是来自武大、华科、华师的学子,学习动力充足,为人大方热情,同学之间丝毫不会有对彼此不熟悉的陌生感,反而大家相互之间互帮互助,课后还会交流心得、资料共享,而且同学们对于英语翻译的学习热情是最珍贵的。
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我在这里所学到的关于翻译的专业知识,比我在大学四年里学到的还要多。但是,在研究生备考的这段期间,我从xx这里所掌握的也不仅仅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老师,同学以及工作人员给予我的精神上的帮助和英语学习过程中方向上的引导。
我深深的明白,要想成为像xx老师、xx老师那样专业的翻译,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更感谢这里的老师和同学在我踏上翻译之路伊始给予我的引导和帮助。
关键词:旅游翻译;跨文化意识;专业化发展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速,已成为不少国家的支柱产业。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从而令跨文化交际成为旅游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中国,旅游业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迎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向更高层次发展。
旅游业对外文化传播属跨文化传播。其性质与特点要求从业的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这一重要素质。翻译工作者在跨文化意识指引下。以专业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工作方法,准确把握旅游翻译的本质和特点,更新翻译理念与方法,丰富旅游文本译文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翻译文本的实用功能,巧妙解决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凸显的现实问题以满足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迫切需要。
二、跨文化意识对旅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的影响
笔者认为,对于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的解读,《追求专业化发展》(Baileyetal.2004:4)这本专门讨论英语教师专业化教育和发展的著作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美国学者DaleLang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所下的定义是“TeacherdevelopmentisatermusedintheliteraturetodescribeaDrocessofcontinualintellectual,experiential,andattitudinalgrowthofteachers”(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知识水平、经验水平、职业态度不断提升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旅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旅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对译者而言是一个翻译水准、翻译经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
专业的旅游翻译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才能成功地肩负起向世界译介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任。笔者认为,追求旅游翻译专业化发展的译者有三个主要特征:
1)具备专业成长的必要基础:接受过专业的英汉语言技能教育和培训,对文化差异敏感;具备专业发展的技能:熟悉各种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掌握专门用途英语(ESP)、文化与交际的理论原则和细节;既有理论积累,亦有实践经验,能为国外游客提供专业的翻译服务;
2)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博览群书,学贯中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中西文化精华兼容并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保持对大干世界的好奇心:
3)具备令人满意的专业素养:对译文高度负责,对旅游翻译工作的理解不只停留在谋生获利的肤浅层次上:在翻译过程中积极体验旅游翻译领域的工作特点,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恰当地运用语言艺术跨越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避免交际失误。
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与旅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跨文化意识是旅游资料翻译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养,是衡量他们专业水准的标尺之一,也是提升旅游翻译质量的基石。
三、跨文化意识与译者专业素养的优化
跨文化意识的现实意义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它能促进旅游翻译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提升。首先,具备跨文化意识使译者能够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翻译。去理解翻译。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对待旅游英语翻译;其次,跨文化意识促使译者在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文化层面进行深入和大胆的探索;此外,跨文化意识令译者意识到恰当得体的、符合跨文化规律的旅游翻译可帮助祖国展示新时代的面貌。塑造强大的正面形象,赢得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的无数商机。
可见跨文化意识让掌握着语言罗盘的旅游翻译工作者意识到要树立品牌意识,对译文精雕细琢,追求精品译文。中国旅游业要创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必须以成功的海外宣传策略为依托。由于旅游英语翻译的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法律、宗教、民俗、文学、艺术,对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够充分、对文化与翻译的相关理论掌握不够纯熟的译者无法驾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同步有效转换。“翻译工作者迈向专业境界的重要一大步,是提高对自己笔下作品的文字质素要求”(周兆祥,1998:66)。认识到这一点会促使译者高度重视自身修养。保证译文品质。自觉赋予译作文字个性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跨文化意识让译者克服功利心态。树立精品意识,在人性附加值上做文章,使旅游宣传推广手段向高层次发展。可以说,以跨文化意识为基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开阔译者思路,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旅游翻译工作的社会意义。译者思想境界和创造力的提升有助于营造旅游业良好的语言环境,开发有巨大市场影响和市场效益的旅游品牌。
四、跨文化意识与旅游翻译质量的优化
跨文化意识推动旅游翻译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侧面就是它能显著提高旅游翻译文本的译文质量。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向世界推广中国的旅游业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士。旅游翻译工作者处理旅游翻译材料时,跨文化意识能够指引译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量。从分辨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审美习惯等方面人手,洞悉英汉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合理选择翻译方法,使译文符合旅游文本的专业特性,将语言文化信息有效传递给外国游客,达到传递语言文化信息和对外宣传的双重效果。
1.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创造的灵活性
由于跨文化意识能指引译者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能够表现出敏感的认知,在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对文化差异的洞察力,译者会自觉地置身于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优先考虑外国读者的反应,灵活处理旅游翻译材料,尽量避免“主观性翻译和译文难以理解”的现象(谭载喜,1999:238-239)。
译例:端午节简介(原文略)
译前分析:原文有一千多字,涉及端午节的各种别称、主要和次要的节日内容、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屈原的生平、爱国情怀与端午节文化内涵的关联。可谓枝繁叶茂,洋洋洒洒,若全盘照译很容易使文化背景不同的国际游客陷入信息焦虑。
在充分考量汉英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本着知难而进的专业精神,旅游翻译工作者应学会利用灵活回旋的空间,牢记几个旅游翻译准则:1)摆脱汉语思维方式,遣词造句准确地道,避免重复堆砌;2)关注文字的简练达意,避免过多引申;3)遵循突出主题信息的策略,避免面面俱到。笔者尝试用三个信息版块、近三百个英文单词来翻译原文一千多字中蕴涵的主要信息。力求使主要信息的传递方式符合国外游客的语言文化心理:
DragonBoatFestival
*DuanWu,ortheDragonBoatFestival,falls0nthe5thdayofthe5thmonthofChineselunarcalendar(ItdifferseachyearbutitgenerallycomesinJune;e.g.ItfailsonJune19thin2007),ThisisoneofthemostimportanttraditionalChinesefestivalsspecialforcommemoratingthedeathofQuYuan(339-278BC),Quwasapatrioticpoetandagreatthinkerreknownedforhisinnovativeideasandhisprofoundlovefortheordinarypeople,Butunfortunately,hewasexiled,Duringhisharddays,hecreatedmanyversesfilledwithaffectionforhiscountryandhiscountrymen,Later,hedrownedhimselfout0fdespairintheMiluoRiverinHunanProvincewhenhiscountryhadbeenconquered.
*QuYuanexpressedhisfeelingsinhisliterarymaterpieceSorrowAfterDeparture:Isighandwipeawaymytears,oh!I''''mgrievedatalifeofwoes,
Touchedbyhisloyalty,thelocalpeopleholddragonboatraceseachyearontheanniversary0ohisdeath,andtheymakezongzianddropthemintotherivertofeedthefish,hopingthatQu''''sbodyCallbekeptintactsothathissoulwillbepermittedtogotoheaven.
*Dragonboatracesandeatingzongziarethemoststrikingfeaturesofthisspecialday,Zongziispyramid-shapeddumplingswrappedinbambooorreedleaves,Theyaremadeofglutinousriceandstuffedwithpork,ham,chicken,dates,orsweetbeanpaste,ThecustomsofeatingzongziandholdingdragonboatracesduringtheDragonBoatFestivalhavebecomepartof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JustcometoChinatoexperiencethefascinatinglocalculture.
笔者尽力在翻译过程中强化跨文化意识,避免逐字逐句的硬译:1)另辟蹊径一超越形式而在更高文化层次寻求信息的转换和连接;2)化繁就简一打破原文布局,合理调整思路;略去无关文字,重新组合文字;精心筛选重点信息,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增益和更改(下划线部分);3)直指其意一借用英语广告的常用排版模式。列出要点;译文因此变得简洁明了、直观易懂,更加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4)画龙点睛一借用《离骚》英译中许渊冲先生的精妙译笔(2004:31),为旅游资料的翻译增添文化内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两句诗言简意赅。传神达意,形象意境皆出其中,让国外游客有机会通过诗歌这一美丽的语言形式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华。
2.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创造的可读性
以跨文化意识为指引的旅游翻译文本以国外游客为受众,其目的是创造一个了解中国自然地理、文化习俗的平台,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和听懂,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会自觉注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旅游者的内心感受,格外关注译文的实用性,有意识地选用国外游客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传递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帮助他们领略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独特魅力,感受世界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再看另一份旅游产品的推广资料:
八月,雪顿节的召唤
千千万万的佛教徒从全世界涌向拉萨,以最虔诚的心。一步一个顶礼膜拜,朝圣至高无上的佛祖。最隆重的晒佛仪式、最欢腾的藏戏表演、最热烈的赛马活动……使神秘的风情尽在眼下。
以下是笔者在跨文化意识指引下,追求更具可读性译文的翻译尝试:
August,theCharmofYoghurtFestivalEveryyear,onthe4thdayofthe8thmonthintheTibetancalendarisSholtonFestival。orYoghurtfestival。themostimportantfestivaloftheyearinTibet,TensofthousandsofBuddhistsacrosstheworldcometoLhasa,prostratingthemselvesateachstep,worsh,LppingtheirsacredBuddhawithutmostpiety,
Thegrand“SunningBuddha”ceremomy,thefestiveperformancesofTibetanoperas,andthefascinatinghorse-race-everthingistofeastyoureyeswiththemysteriouscustomsofTibet,
Note:Legendshaveitthatinspringwheneverythinginnatureisbuddingandrevivingeverywhere,Tibetanmonkschoosetostayinthemonasterytoavoidtramplingonanytenderlivesoutside.
ThesemonkswillstayinsideuntilYoghurtFestvialwhenthelocalpeopletreatthemwithyoghurtandthebestfoodtheyhave;thelocalpeopleasloperformTibetanoperaswhilethemonkstakeoutagiganticBuddhaimagesothelocalpeoplecanworship.
译文考虑国外游客不同的文化背景,遵循英语的表达习惯,首先提供雪顿节的基本背景知识。旨在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信息空白;然后在译文后加注。旨在增进国外游客对独特的本地文化习俗的了解,更好的发挥旅游翻译资料吸引游客、推广旅游产品的功能;此外,标题选用“YoghurtFestival”,每个段落围绕一个要点,旨在简单易懂,理顺思路,避免阅读疲劳。
3.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创造的得体性
译者除了熟悉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和灵活运用适合的翻译方法。还要了解不同文化的礼仪和习俗。充分考虑译文在文化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可接受性,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处处为译文读者着想”(贺学耘,2006:58),凭借得体的译文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公示语的翻译尤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因此。处理公众场合的文字信息时译者首先要实施“目标情景分析即需求分析”(Hutchinson&Waters,2001:12),明确国际友人在不同场合的社会行为及心理诉求。例如。“游客止步”应译为“StaffOnly”:“请勿在草坪上行走”应译为“Pleasegivemeachancetogrow”或“PleaseKeepOfftheGrass”:“小心台阶”应译为"Pleasemindthestep”。译文温馨贴心。处处展示出热情、礼貌、友好的态度,既能传递出体贴细致的专业服务意识,又能透过细节折射出译者的翻译理念、翻译经验和翻译智慧。旅游翻译的得体性实质上折射出译者对两种文化语用原则的洞察能力和驾驭能力,是跨文化意识的直接体现。
五、思考
200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基础,更应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对于翻译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言应用能力主要是指翻译和阅读能力。
一、培养实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的翻译教学可以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培养出行业需要的翻译人才。比如说,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可以为社会培养出适合旅游行业的翻译人才,如旅游英语翻译及相关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高专院校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以实训为主,突出技能训练,不必过于强调翻译理论。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一个层次,它的发展是靠培养实用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专业是学校提供给社会的产品,而且这个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因此,学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市场的需求来开设新专业,增设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设置课程
翻译,从某种角度说,是跨文化的劳动创造,因此双语文化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忽视自己母语的学习,不能熟练运用自己的母语,翻译质量就无法保证。同样,如果对英语国家文化历史风俗不了解,那么译文的表达就不可能确切,甚至会闹出笑话。因此合理的翻译课程设置是高专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翻译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翻译课程的设置要做到合理搭配,除了笔译、口译课程的设置外,还应增设汉语写作、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报刊选读等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要整合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教学。
三、借鉴与自编相结合解决教材问题
高职高专翻译教学直接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教材问题。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翻译教材,只能借用本科翻译教材,而这些教材根本体现不出高职高专的特点与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借鉴与自编相结合的应对策略。首先,在选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又要达到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既实用又浅显易懂的翻译教材。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讲义,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比如,旅游专科学校的笔译课程教学,在使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旅游翻译、广告翻译、饮食翻译、民俗翻译、说明书的翻译、商务翻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鉴于目前适合于高职高专的翻译教材为数有限,教材的建设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这就需要专业教研室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在整理讲义和借鉴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点,着手自编符合课程要求的教材,为提高高职高专翻译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翻译教学手段机械单一,大都围绕课本、依靠黑板和粉笔展开,效率低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利用光盘、录像、投影、电视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大大节省了用于书写的时间,而且学生视听并用,学习效果会更好。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用多媒体教授旅游英语翻译、广告翻译或联络陪同翻译,既实用,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相比,现代教学手段可帮助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即教师的角色不再以翻译知识的传播者为主,而是从“教”变为“导”;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探究与构建的主体。善于运用多媒体组织翻译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和潜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五、努力提高翻译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是翻译教学的实施者,翻译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一个困扰着高职高专翻译教学的不利因素是,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大都不是翻译专业毕业的,一些教师错误地把语言能力等同于翻译能力,认为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就能做好翻译。这种思想流传很广,因此长期以来,翻泽教学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另外,一些翻译教师没有更新知识的动力,一本教案多年反复使用,观点、译例陈旧,课堂教学毫无新意。针对以上情况,处于翻译教学授业者地位的教师应抱着虚心好学、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理念。高质量的翻译教学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因此为了提高翻译课程教学质量,翻译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势在必行。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CAT) 本科翻译专业CAT教学 翻译项目实施
背景与现状研究
1.从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谈起
高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口笔译人才。如今,计算机技术、网络电子资源、翻译软件已经应用到本地化的各个环节,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对翻译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强调CAT工具的使用和行业运作流程知识。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学生应掌握运用主要办公软件和工具来处理相关翻译任务的技能,了解常用的CAT工具,学会使用至少一种CAT软件,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翻译工作(贺学耘,2013:71)。
2.CAT课程研究现状及本科翻译专业CAT课程定位
近年来有关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翻译能力培养的研究逐渐增多,也多有提及CAT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在翻译硕士课程设置方面研究成果颇多,但针对本科翻译专业的较少,有关课程设计及项目实施的研究比例较小。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CAT课程的要求应有较大区别。本科翻译专业该课程设置及内容可以借鉴MTI的课程内容与模式,但不能照搬。
笔者认为,本科CAT课程的应为翻译技术与翻译实践并重。只注重翻译技术或CAT软件,就同计算机课程没有区别;如果仅注重翻译实践,便会趋同于传统翻译课程。同时,任课教师最好长期从事翻译实践,了解翻译流程,熟悉CAT软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能够解决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对语言翻译也能提供独到见解。
本科翻译专业CAT课程设计与实践内容
1.注重CAT基本概念解读
本科翻译专业的CAT课程应首先解决人工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的关系。其次要厘清广义和狭义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广义的工具指任何可用于辅助译员翻译的电子工具,而狭义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则指专门供翻译人员使用的工具(Bowker, 2002:6)。再次,本地化与语言翻译的关系也十分重要。最后,要明确CAT主要适用于非文学文体。
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对CAT技术和机器翻译辨识不明,且大都以在线免费机器翻译所产出的不能令人满意的译文为参照标准,对这类技术存疑甚至抵触。“这些基本知识十分重要,能够厘清学生对几种概念的认识,消除误解,知道他们将要接触的是什么,需要他们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技术在翻译中的应用有合理的预期”(钱多秀,2009:49-50)。
2.本科翻译专业CAT课程教学及实践内容探索
课程以SDL Trados 2014为核心,注重CAT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特别加强概念的理解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具体内容如下:1.信息时代的语言服务;2.CAT的概念;3.传统翻译流程及规范;4.文档预处理与文件格式转换;5.CAT的工作原理;6. SDL Trados 2014 软件界面简介;7.单文件模式;8.项目模式及其优势;9.项目文件包与返回包的交互使用;10.翻译记忆库的创建与维护;11.翻译术语库的创建、转换与提取;12.语言质量检查与管理;13.桌面排版与格式校对;14.项目1:便携气体泄漏检测仪操作说明;15.项目2:某股份有限公司采购制度;16.项目3:某集团项目演示精简版;17.项目4:授信协议;18. 课程总结与期末测试。
CAT课程项目启动分析
在课程中后期引入真实的项目。“真实案例将学生直接引入职业的翻译环境之中,体验真正的翻译项目,深入了解专业的项目规范、客户要求,项目分析和报价、翻译流程、质量控制等内容,这样才能对翻译实践有更深刻的认识”(王华树,2012:59)。
1.项目选取。项目的语言难度符合本科翻译专业中高年级学生翻译能力;项目的交付时间充裕;项目文件并非保密文件;文件格式较为常见且复杂程度一般。
2.项目开展的软硬件条件。项目参与者需要使用CAT软件,因此项目适合在CAT实验室开展。也可预借CAT实验室服务器授权文件,在学生个人电脑上同步开展。
3.项目工作流程。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和语言能力特点,优化成员配置,角色分为项目经理、助理、译员和审校。流程参照SDL Trados项目流程:
CAT课程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1:便携气体泄漏检测仪操作说明:本项目共有8张JPEG格式图片,源语言英文。需要使用OCR软件进行文字识别,图文混排后生成Word文档。项目组成员通读《产品手册英文写作规范》,涉及文风、行文规范、技术资料常用词汇、国际单位制等。
项目2:某股份有限公司采购制度:共8个文件,其中Excel工作表3个,Word文档3个,PDF文件2个。使用了项目模式利用多文件及多种格式文件处理和管理的优势。由于文件较多,必须统一术语:项目经理和审校优先处理并预先提取术语,充分利用术语提取、转换及术语库制作工具。
项目3:某集团项目演示精简版:一个PPT中文源文件,幻灯片数量很多,内嵌流程图、数据表格、效果图及文字特效。在准备阶段,项目经理需要统筹安排,按PPT内容合理分割并分配翻译任务,从而避免出现语境不明的问题。由于中英文所占字符不同,需要重新调整译文在PPT中的位置,考虑后期排版任务。
项目4:某银行授信协议:项目内容较难,但较容易找到平行文本,借鉴制式内容,锻炼信息检索技能。检索到的平行文本可使用对齐工具制成翻译记忆库,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本项使成员意识到有价值的遗留文件、双语对照文件可以重新利用,从而提高翻译效率。
这四个项目经过翻译、语言审校、格式审校、教师指导,采用项目包的模式完成,是翻译流程的课堂再现。期间即时聊天工具和电子邮件的使用增强了沟通与数据资源共享。
CAT课程项目总结
项目结束后,各组分别介绍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中期实践和项目总结,从翻译、技术和团队分工合作汇报项目情况,使负责不同项目的团队有机会了解其他类型项目的翻译流程,从而使翻译能力、CAT软件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
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翻译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不一,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才能做好项目分组;教师工作量较大,需要管理各个项目组工作开展情况;政策支持不足,教师在实际项目中的投入很难计算工作量,仅凭热情显然不是长远之计。
回顾与展望
笔者以培养本科专业翻译人才为目标,基于CAT教学,探索了适合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CAT课程设置与项目实践,目的不在于研究高深的CAT原理和软件,而是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翻译实践、翻译能力与CAT技术的结合。同时应注意:BTI与MTI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CAT课程设置和实训应有所区分;在教学理念上,改变以往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为了掌握软件操作而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入真实的项目,创造真实的翻译环境培养翻译习惯;培养学生使用CAT软件翻译时的语境观。CAT的断句不能完整地反映原文的语境,从而不利于从语用和语篇的角度理解原文;翻译技术相关内容不宜庞杂,满足后期项目需求即可;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尝试不同的CAT软件,拓宽视野。
参考文献:
[1]贺学耘:《高校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体系重构》,《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第71页。
[2]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3]钱多秀:《计算机辅助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第49-50页。
专业英语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历史、地理、科学、风土人情,特别是更专业化的专业如计算机、商贸、机械等等。要做好这类内容的翻译,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各专业领域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新的词语层出不穷,在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去把握和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1.专业英语翻译的特点
与一般英语相比,专业英语的翻译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语法规范,结构严谨
专业英语翻译中,不符合语法或浮泛夸大之词一般都很少见,只要熟悉基本语法,对所需翻译的句子认真研究,辨认其基本句型,把握好词义和语义就可以准确的翻译,而不需要煞费苦心地去揣摩。
1.2省略句和复杂长句并存
专业英语翻译中,力求表达明、简练,为此,应用比较多的就是省略句。比如:the firm’s share of the investee’s earnings is added to and dividends are deducted from carrying value. 投资公司的盈利增加企业应分享的投资账面价值,收到的股利则从中减去。
这个句子是并列复合句的省略形式。为了使得句子更加地简洁、清楚和流畅,就在前一个句子中的谓语is added to 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后面就把carrying value省去了。这个句子与日常中的英语相比,长句在专业英语应用中非常的多。
1.3大量应用专业术语
专业英语涉及各个专业的方方面面,每个专业领域都有相当多的专业术语和词汇,一词多义,如“credit”,一般意义为“相信” 、“信任”;在商业中引申为“信用”,而在会计中则理解为“贷”,“贷方”,“记入贷方的余额”(与借方debit 相对应)。此外,在专业英语中大量采用缩略语的现象比较普遍。如“libor”一词,属于国际金融专业词汇,是london inter bank offered rate的缩写,其含义为“伦敦同行间同业投放率”。
1.4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还包含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就给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词语所在的文化背景,解决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语言转换与文化输入并重,力求做到忠实表达原文。要想正确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如果离开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只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必然会造成错译。如:man:the fight in the dining room is a little to bright,don’t you think so?
woman:it’s prefer for a football stadium.
在这一对话中,女士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回答:“这灯光用于足球场是再好不过的了”,表面看似赞扬灯光明亮,其实是讽刺,表达了她对餐厅灯光不满。要正确理解该女士的意思,就要了解西方人的习惯,否则会误解。
1.5专业知识强
专业英语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包括历史、地理、科学、风土人情等,特别是涉及到各个专业,如计算机、国际金融、建筑、机械、农学等等。要想正确的翻译这类内容,就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专业领域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专业英语翻译的原则
与一般英语相比,专业英语的翻译难度较大,翻译标准也较高。专业英语的翻译强调的是忠实、统一,力求做到“地道、准确”,使读者有专业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语言描述。在专业英语翻译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准确严谨原则。专业英语的翻译要忠实、通顺地体现原文。做到译文所传递的信息同原文所传递的信息保持一致,即信息等值。专业英语翻译涉及到各个专业领域的内容,不允许译者在翻译时随便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准确选词,清楚地表达概念,物与名所指要正确。相比语言表达形式,专业英语的翻译更注重内容的忠实和准确,使翻译达到使用的目的。
第二,规范统一原则。也就是指词语运用要规范,符合约定俗成的含义。在专业英语翻译中,所采用的“概念、译名、术语”等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统一,不能出现同一概念或术语随意变换译名的现象。一旦译名不统一,势必会造成似是而非的翻译,使读者不能很好的理解译文。
第三,专业原则。专业英语涉及到各个专业,在翻译过程中,应针对某一行业,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做到译文信息等值。作为一名专业英语译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专业领域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别要注意专业术语、缩略语以及专业新词语的正确运用。
3.专业英语翻译的具体策略
3.1着重语境的理解与词义的选择
在词意中,语境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词的含义以及其他词在一起组合,它的前提就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完成,不然就会让组词出现很多的困难,而且很容易出现一些歧义。比如: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 thomas jefferson ,college english ,book 2)。在该句中,如果把newspapers译成报纸的意思,那么就不能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了。文中的newspapers,事实上主要是指“自由”以及“统治”的人权问题。很明显,这里运用的是“newspapers”的另一个含义,不仅仅只是词表面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应该这样去理解:“如果让我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政府,还是要一个只有自由而无政府的国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3.2忠实通顺地体现原文
忠实通顺地体现原文,不仅能衡量是否准确的理解原文,而且可以体现译者的中文表达能力。“忠实”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忠实原作的内容,不得随意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删减,同时还要忠实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改变、破坏,尤其不能以译者自身的风格来代替原作的风格。如:i am up to my neck in your bullshit.译文的正确理解是:你让我倒他妈的八辈子邪霉了。该句是美国大兵的一句粗话。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忠实原作的风格,而不能将该句翻译成“你把我害得好苦”。
通顺是指译文在忠实原作的前提下,务必做到通顺易懂,符合规范。忠实与通顺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在翻译中不仅要忠实的体现原文,而且还要确保译文通顺易懂,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清楚地明白译文所表达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3.3准确把握中西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
汉语的主语在整个句子中的作用不是那么严格,谓语没有词形屈折变化。而西方民族的语言就是有一种形合的特征,也就是词语以及语句之间的连接,它们一般都是靠解词以及语言的一些形态来表达完成。全句有一个主语,围绕一个谓语动词展开,且谓语就有词形曲折的变化特点。
关键词: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翻译教学;翻译能力;课程设计
一、复合型专业的翻译教学现状与背景
近年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如火如荼,将传统的翻译教学从语言操练发展到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了从翻译专业本科和翻译硕士学位的培养体系。这种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国内还有多所外国语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新闻传播”等专业,这些专业发挥自身的外语优势,将外语学习和专业学习并重,培养了一批特色人才。2000年制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是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高校英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但正如胡文仲(2008)指出:“随着具有较强英语教学背景的经管、外交、法律、新闻等专业的独立发展壮大,英语专业自身的定位问题成为该专业(笔者注:英语专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目前,复合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戴炜栋2009):
(1)外语+专业型外语人才
(2)专业+外语型外语人才
(3)复语型外语人才
(4)主辅修型外语人才
(5)外语+方向型外语人才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目前该校刚刚实施了“主辅修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专业”模式转向为“双专业、双学位”,英语专业作为第二专业供学生选择辅修。这一转变对翻译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根据新规定,作为双学位的英语专业只需要额外修20个学分即可,因此翻译课只能有2个学分。而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翻译课(这里特指笔译课)持续3个学期,共计6个学分。两相比较,作为第二专业的英语教学体系中翻译课时量大大压缩,但校方的要求是完成学业者水平应不低于英语专业学生,这显然构成了一大挑战。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上好这门课,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呢?
笔者所在的“复合型专业”学院自2006年以来,一直将“翻译理论与实践”作为一门2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进行开设,其课时量与新的教学体系相一致。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面对从复合型专业向双专业、双学位的转型,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将教学中的经验与同行分享。
二、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教学理论分析
1. 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
翻译教学(translation pedagogy)和教学翻译(pedagogical translation)是一对常被忽视的概念,但在翻译课程设计当中,区分这对概念非常重要。迪里索、利加恩克(2001)认为翻译教学是指:“(1)(翻译)教学中所有理论、方法和技巧的统称。在此意义中,翻译教学指传授翻译学科的教学知识,提供教学指导原则。涉及范围包括翻译计划、课程内容、实际训练、实习安排和评估方法。翻译教学常识在实际情况中探索翻译知识,试图找出(译者)培训的基本原则。(2)翻译教学中使用的方法论的统称。在此意义中,翻译教学包括所有的课堂练习、方法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以及学生的动机。它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经历、志向和独立作业的能力。其目标是制订译员培训的程序。”而教学翻译则是指:“把翻译作为练习来学习外语的一种模式。在语言教学中,设计这种练习是为了扩大词汇量,帮助掌握新的句法结构,检查理解程度并评估对新词汇的认知。教学翻译练习中包括译入学生的主导语言和译入外语两种。从比较的角度分析,翻译策略多倾向于使用直译的方法来处理语境中的词组和文章片段(有时是组合起来的文章)。在北美,教学翻译通常只局限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翻译。”
由此可见,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侧重点完全不同,翻译教学以翻译技能培养为目标,而教学翻译则以翻译为手段,以语言综合技能为培养目标。二者不可混淆。长期以来,我国部分翻译课教师用教学翻译代替了翻译教学,在批改作业中依然采用了教学翻译的方法即纠正拼写和语法错误,将语言基本功和语言的基本转换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了专业化译员培训的实际需求。这显然不尽合理。正如何其莘(2007)指出:“(翻译)似乎是学生在培养了前几项技能之后,就自然而然能够获得的一种能力。这种思路反映到人才培养规格上就是一种颇有代表性的看法:学会外语就能够从事翻译工作。这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丛滋杭(2007:35)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一直以来,所谓的翻译教学实际上是教学翻译。”
作者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这里的复合型专业学生普遍英语水平较高,在求职中也常因出色的外语水平而备受青睐。因此翻译应当作为一门实用的就业技能进行教学,即以翻译教学为主,旨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为将来工作中的需求做好准备,也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然而短短一个学期、每周两节课的时间不可能让学生掌握职业译者所需的所有技能,也不可能培养高超而全面的翻译能力。因此必须一方面着重培养其学习能力,做到“授人以渔”,尽可能涉及翻译教学的各领域,同时提供大量相关材料和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兼顾教学翻译,进一步打好语言基本功,即将翻译作为 “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中的高级技能传授给高年级学生,通过翻译全面提高语言能力。正如张美芳(2001)指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还不能把教学翻译完全排斥于翻译教学外。但当前翻译教学界面临的问题是,教学翻译在大学本科开设的翻译专业课程中应占有多大的比例。”笔者的教学模式是以翻译教学为主,占课时的70%以上,而教学翻译则不高于30%。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是成功的,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 从翻译能力看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教学
传统的翻译教学常常以“教学翻译”为主,着重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却忽视了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因此有必要从翻译能力角度探讨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可表述为“能胜任翻译任务的主观条件”(罗选民2008)。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翻译能力培养和评估的研究小组PACTE(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将翻译能力界定为“翻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潜在系统”。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翻译能力的研究蓬勃发展,Kiraly(1995)、Sch?ffner(2000)、Neubert(2000)、PACTE(2000,2002,2003,2005,2008)、Pym(2003)、Kelly(2005)均提出了翻译能力的构成模式,其中以PACTE研究小组最为多产,研究成果影响较大。因此本文从PACTE的翻译能力模式出发,对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学习者进行分析。
PACTE(2008)将翻译能力分为:双语子能力(bilingual subcompetence,包括原语理解和译语表达)、语言外子能力(extra-linguistic subcompetence,包括翻译理论知识、双语文化知识、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转换子能力( transfer competence ,理解和再现)、翻译知识子能力(knowledge-about-translation subcompetence,包括译者的翻译技能、对翻译的认识和对翻译行业的了解)、工具子能力(instrumental subcompetence,翻译过程中所需的工具书、词典、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等)、策略子能力(strategic subcompetence,即处理问题的决断能力、纠正偶发错误的能力、复述能力和文献编纂能力等)、生理—心理成分(psycho-physiological components,如阅读与写作技巧、记忆力、注意力、创造力、逻辑思考力、好奇心、毅力、严谨、敏锐、自信等)。
按照以上分类标准来看,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双语子能力和转换子能力上,力图通过基本句式的操练和经典文学作品的优秀译文赏析来提高学习者的翻译转换子能力和双语能力。这对培养翻译人才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近年来,对翻译理论和双语文化知识亦在翻译教学中得到了强调,但对主题知识的教学尚未得到重视。而翻译能力的其他方面均被冷落在一边。例如工具子能力在翻译实践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我国的传统翻译教学很少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目前大多数翻译教材中均未辟出专门的章节介绍如何使用工具书,更不用说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和网络搜索技巧。正如吕立松、穆雷(2007)指出,内地高校对翻译新技术的教学却至今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所开设的翻译课程几乎很少涉及翻译技术和一些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同时,对如何发展学习者的策略能力和生理—心理能力更是一片空白。
有鉴于此,本课程计划以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为导向,着重提高学习者的翻译实践能力,为将来可能从事的翻译活动和进一步在该领域深造打下基础。为此,除了常规的句型翻译技巧和篇章翻译练习外,还加入了词典与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模块以提高学习者的工具能力,同时通过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的方式(金圣华1995;肖红2005;梁志坚2006)让学习者在模拟真实翻译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以发展其策略能力,从而综合调动其他各能力因素,推动整体翻译能力的进步。
3. 翻译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翻译教学中,许多翻译课教师和长期从事翻译实践的专家却对翻译理论抱着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认为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没有指导作用。丛滋杭(2007)提到翻译界部分人士认为:“翻译理论五花八门,各说各理,对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基本上不起作用,讲多了反而有害。”近年来翻译理论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翻译教学的研究也日趋进步,“翻译理论无用论”渐趋式微。目前的问题是,鉴于翻译课的学时本来就很少,必须对翻译理论有所挑选。那么,哪些理论是在本阶段必须教给学生的呢?穆雷(2004)认为,对于本科生来说,只需了解翻译学的构成及其基本分类、学习和研究翻译必备的条件与方法,翻译的定义、分类、基本方法与技巧等即可。王树槐(2001)认为,本科生翻译课上应涉及的翻译理论包括翻译标准、欧化汉语、英汉宏观对比、文化对比、语义分析等。本人认为,对翻译教学较为重要的翻译理论应包括英汉对比和功能翻译理论两个方面。
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是翻译学习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不少翻译教材将翻译技巧分为“拆分”、“包孕”、“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等不一而足,但对这些翻译技巧的理论基础却语焉不详。笔者认为,翻译技巧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理论角度了解其必要性和适用范围。英汉语言对比正是为从理性角度认识翻译技巧打开了一扇窗户,使学习者豁然开朗。在此方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连淑能(1993)作为主要讲解素材,以“形合”、“意合”这一对英汉语最突出的差异入手,用丰富例证对英汉语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为何在英译汉中要使用流水句,按照时间关系、因果关系重新组织小句,从而完成复杂句式的转换。以下句为例:
(1)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
这句话是英语形合的典型案例,通过条件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从而实现了时间上的倒叙,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笔者在教学中从汉语的意合入手,引导学生从时间关系上对以上从句进行重新排序,然后重新组织译文,就顺利完成了该句的翻译:
(2)过了一些时候,从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这一切终于得到了澄清。
而在英汉的文化对比方面,笔者除了简要介绍了英汉语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诸多差异外,还强调了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重点介绍了Venuti提出的“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并结合“龙”和dragon等实例与学生展开了细致的分析。通过这一做法,学生们有效掌握了英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在翻译中的处理方式,并在翻译实践中有意识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功能翻译理论是当今翻译界极为重要的流派之一。由于它打破了以“原文为中心”的桎梏,强调翻译的时间、地点、场合、媒介、目的以及译文的读者和功能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因而“不仅可以在宏观策略上为应用翻译指明方向,还可为译者顺利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可行性途径”。(贾文波2007)在应用翻译领域,功能翻译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在翻译教学中也日益受到重视(Colina 2003;朱小雪等2010)。在分析了各类主流的翻译能力模式以及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指令”(translation brief)基础上,Hague, Melby and Wang (2011)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必要采用以翻译参数为基础的结构化翻译规范(structured translation specifications)。结构化翻译规范集(structured translation specification set)全文详见/specs。目前由Melby教授制订的结构化翻译规范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即将推出的翻译服务标准TS 11669。将这一国际标准应用在翻译教学中,势必增强学习者对真实环境下应用翻译的认识,获得更好的翻译能力。
当然,与翻译教学息息相关的翻译理论还有很多,但考虑到一个学期的翻译课程本来课时就非常紧张,想系统性介绍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几乎不可能,而本科生对理论的接受能力也稍逊于研究生。为了帮助学生对翻译理论活学活用,笔者与刘季春(2010)提倡的以翻译观念为轴的范例教学不谋而合。该教学理念不注重理论知识的严密逻辑体系,“教师有相当大的自由,只注意抓主要矛盾,教师可以自由创建和组合教学模块,有研究、有感悟的就讲,没感悟的就不讲, 感悟深的就多讲, 关键是要能打动学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教师对翻译理论的诸方面较为娴熟,能够信手拈来并密切结合实践,使学习者在不自觉中认识到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
三、作为第二专业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模块设计
1. 教学单元模块设计
基于上述理念,本文建议针对目前翻译课教学的薄弱环节,以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为目标,重视实践能力,理论结合实际。因此本文将翻译教学分为以下单元模块:
以上模块基本对应了不同的翻译能力侧面,将这些模块结合起来,就满足了培养学习者翻译能力诸方面的需求。当然,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对应用翻译模块等内容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增删。上述模块中并未将文学翻译列入,是基于文学翻译本身虽然是“皇冠上的明珠,”但其占实际翻译市场需求不足5%,对就业技能和竞争力没有实际贡献。但这并不是将文学翻译排斥在翻译课教学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文学翻译部分也常常备受欢迎。因此建议教师可以将文学翻译的例证贯穿在翻译基础知识和翻译技巧模块,况且翻译理论的分析和解读也往往需要用到文学翻译中的术语和分析手段。
2. 网络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课时非常紧张,学习者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修,才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达到教学目标。但仅靠开列的参考书目还是不够的,教师需要与学习者在网络上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教学,及时处理教学问题,答疑解惑,并提供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料供学习者参考。如此一来,课堂教学主要用于基础理论和知识的集中学习,而网络教学则用于自主学习、答疑解惑和作业交流 。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则实际投入的学习时间超出了课堂时间的限制,从而大大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为此,我们利用学校“课程中心”建立了“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网站(http:///G2S/Template/View.aspx? courseId=32&topMenuId=44412&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由于课程中心的网站本身功能有限,因此本网站的模块设计依然受到很多限制,无法实现更加先进和复杂的理念。就目前而言,该网站的各项功能已经基本满足了翻译课教学的需要,能够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当然,若使用Moodle、Blackboard等国外主流课程管理系统并进行二次开发和客户化,则可以基于网络翻译教学的需要,增加更多功能模块如翻译记忆、翻译过程监控、学习者语料库、智能翻译指导等,更好地为翻译教学服务(王正、孙东云2009)。
四、结论
本文论述了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课教学设计。由于课时有限,翻译课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控(王正、孙东云2009b)。在教学中,建议从翻译教学而非教学翻译的角度出发,不要将翻译课作为高级英语课程的延伸,而是切实从学习者的翻译能力角度入手,着重培养其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多了解翻译的方方面面。若他们有志于今后进一步学习翻译或攻读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则具备了翻译的基本知识和自学能力。
复合型专业是国内外语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如何做好复合型专业的英语教学,是这些院校面临的普遍挑战。“主辅修专业”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专业化与英语技能之间的矛盾,但也压缩了英语教学的课时。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进一步做好英语教学,起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既离不开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充分重视和教师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网络教学手段。本文虽然着眼于英语作为第二专业的翻译课教学模式,但也希望这一探索能够给广大相关教师有益的启示,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Colina, Sonia. 2003.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 A Handbook for Teachers[M]. New York: McGraw-Hill.
[2] Hague, Daryl. Alan Melby, WANG Zheng. Surveying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Specification Approach[J].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er. 2011, 5(2): 243-267.
[3] Kelly, Dorothy. A Handbook for Translation Trainers: A Guide to Reflec?tive Practice[M], Manchester: St. Jerome. 2005.
[4] Kiraly, Don. Pathways to Translation: Pedagogy and Process[M], Kent: Kent State University. 1995.
[5] Neubert, Albrecht. 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A], in Christina Sch?ffner and Beverly Adab (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 3-18.
[6] PACTE. 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 in A. Beeby, D. Ensinger, M. Presas (ed.):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 99-106.
[7] PACT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 in Alves, F. (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3: 43-66.
[8] PACTE.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Meta, 2005, 50 (2), pp. 609-618.
[9] PACTE. First Results of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Experiment: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and “Efficacy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A]. in John Kearns (eds)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2008: 104-126.
[10] Pym, Anthony. 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 In Defence of a Minimalist Approach[J], META, 2003, (48)4: 481-97.
[11] 戴炜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校外语教育——回顾与展望. http:///gzxy/uploadfile/20091483456385.ppt. 2009-11-25.
[12] 迪里索,利加恩克. 翻译研究关键词[M]. 孙艺风等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3] 胡文仲. 中国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三十年高水平人才仍缺乏[M]. 光明日报. 2008-11-12. http:///edu/jygg/ news/2008/11-12/1446739.shtml.
[14] 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 2007(2).
[15] 金圣华.“翻译工作坊”教学法剖析[J]. 翻译季刊. 1995(1).
[16]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7] 梁志坚. 翻译课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及翻译作坊在教学中的应用——暑期翻译教学高级研讨班和我的翻译教学活动[J]. 中国翻译. 2006 (5).
[18] 刘季春. 探寻本科翻译教学的第三种模式[J]. 中国科技翻译,2010(2).
[19] 罗选民,黄勤,张健. 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 外语教学,2008(1):76-82.
[20] 吕立松,穆雷.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 外语界,2007(3): 35-43。
[21] 穆雷.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3-46.
[22] 穆雷. 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J]. 上海翻译,2006(2): 43-47.
[23] 王树槐. 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 中国翻译,2001(5): 36-38.
[24] 王正,孙东云. 网络翻译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7).
[25] 王正,孙东云. 网络翻译自主学习中的在线评价研究[J]. 外语研究,2009(1).
[26] 肖红. “翻译工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1).
[27] 张美芳.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英语;翻译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目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翻译课程设置随意,教材较陈旧,胜任翻译教学任务的师资短缺,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较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翻译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翻译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翻译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
传统的翻译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课本内容或教学目标,通过课堂翻译练习来讲述某一理论,介绍某种翻译技巧,或是先讲某种理论和方法,然后通过翻译练习加以理解和巩固。学生对教材上所提供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模仿、练习后,真正做翻译工作时却发现对于较为复杂的材料应付起来存在困难。这种教学方法仍然体现的是以老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而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会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及弱点等的基础上来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应积极评价学生的优秀译文,培养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在课堂组织上也可多安排互动活动,比方说翻译接龙游戏、课堂记者招待会表演、电影字幕翻译或电影译语配音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翻译教学中引入兴趣教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力求培养出学活用活知识结构并能顺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翻译人才。
二、加快翻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翻译课程虽然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必修课,但也并非外语学院的每位教师都能胜任。一个优秀的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必须知晓或熟悉各种翻译理论和相关的翻译学发展动向,还要有大量的不断的翻译实践。首先,做好教师的在岗培训或脱岗进修工作,鼓励教师去参加中国译协主办的暑期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班。这样既能和来自于不同院校的教师交流经验,提高翻译教学水平,又能聆听国内外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教学和翻译理论研究的专家的精彩讲座,提高自身的翻译素质。有条件的还可以安排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访学,或到国外高校深造。其次,可以考虑招募职业译者加盟,充实教师队伍;与专业翻译机构合作,借用职业译者,并为教师提供锻炼机会;创办自己的翻译公司,为教师提供锻炼平台。
三、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弥补翻译教材的不足
教材在一门课的教学当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翻译实践,而不是拘泥于某一本书、或者是某一本杂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翻译教学和研究的新平台。网络不仅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包含各种资源的巨型共享资源库,如在线百科、词典和专题资源,而且还提供了利用共享资源的金钥匙搜索引擎,如谷歌(Google)、百度(Baidu),另外还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如电子邮件、论坛(BBS)、博客、聊天室、网络会议等。因此,翻译教师可以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来弥补教材的缺憾。例如,网络中丰富的专题资源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有文学、科技、经济、管理、外交、外贸,还有金融、法律、军事、教育、影视、媒介等。这样既弥补了教材中文学文体举例多、应用型文体举例少的矛盾,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课后来选择所喜欢的题材进行练习,既丰富了翻译知识,也提高了翻译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翻译论坛、博客等途径对某个翻译理论或实践问题与其他从事翻译教学或翻译研究的人员进行交流。这样既能避免课堂上教师的一家之言,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学生言外知识的积累
言外知识包括狭义的交际情景和文本上下文,也包括广义的有关语言的整个文化背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反映出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理解和驾驭英汉两种语言的能力。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翻译审美情趣的培养。翻译家拉姆斯登指出:“翻译之美集中表现于修辞美、意境美、采风美、形象美、典型美与宏观美。要思维抽象化、想象升华化与语言形象化,才能译得表里俱秀、形神兼似、味如甘醇,吮之欲醉。具有上述美感的译品能起潜移默化、陶冶感染的作用,可使读者获得感情上的享受与精神上的满足。”在翻译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鉴赏不同版本的优秀译作,使学生在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翻译能力。
结语
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需求,为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我们必须要改变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重视翻译教学。只有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全面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英语翻译人才。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工程”2013年度项目《“翻译过程”培养为主导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1321
参考文献:
[1]刘季春.探寻本科翻译教学的第三种模式[J].中国科技翻译,2010.
[2]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
[3]石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新模式[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9.
[4]许钧.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J].外语研究.2000.
关键字:自建小型语料库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
1、语料库
语料库是按照一定的语言原则,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断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本库(杨惠中,2002:333)。语料库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方法,它以真实的语言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大量的语言事实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考察语言的实际运用来寻找语言使用的规律。(丁信善1998:6)。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贝克尔、图里、施奥辛格、马尔姆克亚等一批翻译理论家开始运用语料库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翻译和翻译教学领域的研究。1995年,以贝克尔为首的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学院翻译研究中心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比语料库―翻译英语语料库(TEC)。国内也有不少学者着手研制语料库并将其运用到翻译及教学研究领域之中。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建设的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该语料库设计严谨并具有一定规模,但公众却不易获得使用。互联网上也有一些提供简单检索的英汉平行语料库,如中科院计算所软件研究室开发的双语句对数据库(mtgroup.ict.省略/corpus),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语料规模和语域较为有限,具有一定局限性。
尽管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相当发达的语料库,但由于各种大型语料库的使用并不方便,且大型语料库因为过于庞大及价格昂贵所以其可及性并不高。但随着互联网上大量英汉电子文本的出现及扫描仪功能的不断完善,个人建设具有自己特色为教学及科研服务的小型语料库是完全可行的。自建小型料库的语料选择不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更新, 比大型权威语料库具有更加实际的运用价值。
2、英语专业翻译教学
目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翻译教学缺乏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翻译教学以仍以教师为中心,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翻译教学轻技能培养而重知识传授;翻译教学方法枯燥单一,缺少系统的翻译教学理论;翻译教材不统一且内容陈旧等等。这些问题使得了翻译教学与学习者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这些矛盾不仅体现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脱节还体现在学习者所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以及学习者真正想学与翻译课程设置实际提供的脱节等。
对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来讲,教师如何摈弃旧的教学理念、如何选择恰当的翻译教学模式,也是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近三十年来随着语料库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极大地拓宽了翻译教学的研究视野,为翻译教师带来了深刻启示,引发了其翻译教学模式的新思路。为弥补翻译教学中的不足并促进翻译教学,教师可以根据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创建小型语料库来指导英语专业翻译教学。
3、自建小型语料库下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
目前国内外比较常见的语料库设计、建设方案和使用方法对我国广大语料库研究者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并能帮助我国研究者建立自己的语料库。教师可以根据翻译教学需要,通过扫描教材或其他书面材料以及网络收集的方式组织学生一起收集关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新闻、杂志、口语集锦、演讲、电影字幕、、歌曲、谚语名言、政府文件、科技、经济、医学等一些语料文本。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整理、分类以及语料的标注。检索软件可以使用Paraconc(省略/para.html)或Microsoft Word里的“编辑”工具栏里的“查找”和“替换”工具。并通过教学实践设计用自建小型语料库运用于翻译教学的模式,例如课时如何安排,课前和课后的任务,以及在课堂中如何运用语料库来指导进行词语层面、句子层面以及语篇层面的翻译教学。并制定在自建小型语料库运用下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实验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该方案,形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实用能力的英语教学模式。
语料库下的翻译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采用语料库指导英语教学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研究者和参与者。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自建语料库的方式可以鼓励学生查找收集自己不熟悉的词汇和用法,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怎样判断不同文本的文体和信息价值。学生通过探索式、发现式和“做中学”的活动发现、总结和归纳语言运用的特征和规律,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塑造学生的批评精神、反思精神、创新思维。还有有利于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式、互动式、开放式的学习能力。
4、结论
自建小型语料库下的翻译教学符合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成为翻译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和研究者。这一翻译教学新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还提高了翻译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ker, M.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Target, 1995, Vol.7:2:223-243.
[2]丁信善.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及现状[J].当代语言学,1998,(1):4-7.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