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本科教学范文

本科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科教学

第1篇:本科教学范文

关键词 对口本科 教学敏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47

On Teaching Sensitive in Counterpart Undergraduate Teaching

WANG Dongfeng, SONG Qiushi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00)

Abstract Sensitive teach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has been not getting enough atten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sensitive, noting in particular the need for its counterparts in teaching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lso proposed their counterparts in existing currentl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ome common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eaching sensitive solutions to problems carried out some exploration.

Key words counterpart undergraduate; teaching sensitive; teaching reform

1 教学敏感

1.1 教学敏感的由来

敏感一词起源于生物学领域,原本指的是生物体对特定因素易于感知的性能,之后延伸到心理学领域指的是人的一种即涉及内在本质也涉及外在方面的心理功能和状态,①它是一个表示主体在生理以及心理上反应能力的概念。教学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的行为活动,其主体与客体在活动进行中都有相当的敏感性,因此教学敏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必要元素、重要元素。②在其它领域,如作家需要具备创作敏感,演员需要拥有表演敏感,画家需要捕捉色彩敏感,在教学领域,教师必须要有教学敏感。具体来说,教学敏感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反应,并有意识地迅速做出应对的心理活动行为。教学敏感结合了教师的外在教学行为和内在教学心理。

1.2 教学敏感的作用和培养

教学事实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学的主体是人。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变化。教师能够准确捕捉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心理变化,以及随之调整自身心理以及相应教学方式内容的变化,和学生之间产生良好的心理互动,这对于达到教师理想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教学敏感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研究教学敏感问题对教师本身也有诸多益处。教师通过教学敏感也能够不断地发现自身的问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尽管教学敏感对于教学非常重要,但仍未被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很多人将其忽视或者与教学魅力、教学机智混淆。

教学敏感不是一种天赋,需要后天主动地去学习掌握。从客观方面,学校应足够重视教师教学敏感的培养,为其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③从主观方面,教师应当注意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储备,并且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锻炼自身的教学敏感,另外,教师之间应增加教学敏感方面的交流。具备教学敏感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前提,比如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对学生在心理上的亲近以及对传授知识的灵活驾驭,并且不断地进行分析总结。

2 对口本科教育

2.1 对口本科教育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诸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部分院校开展了通过春季高考录取职业学校学生进入大学接受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即为对口本科教育。此种教育模式,为职业高中、中专等中职类学校中的优秀学生提供了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也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④针对对口本科学生的培养应区别于普通本科,它旨在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随着对口本科教育模式的发展,开展对口单招的本科专业越来越多,对口本科的学生越来越多,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只注重“量”的增长而忽略“质”的提升。

2.2 对口本科学生特点

由于接受教育环境以及培养方式的不同,相比于通过夏季高考进入大学的普通本科学生,对口本科学生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对口本科的学生有诸多优点,比如对口本科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不错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习中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也十分端正。根据在相关院校的调查,对口本科学生在金工实习中的优秀率明显高于普通本科学生,以及相比普通的本科学生对口本科学生更乐于更善于做实验。但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基础知识不是十分全面与扎实,由于在之前学习阶段思维训练匮乏致使其学习能力偏弱等。对口本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平均成绩普遍劣于普

通本科学生。由于社会对于高职教育存在固有偏见等其它原因,对口本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心态也有别于普通本科学生,往往容易在心理上处于弱势。正是因为对口本科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他们在进入大学后的心理特殊性,研究对口本科课堂教学敏感问题就显得更加迫切。

3 教学敏感在对口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3.1 对口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目的是为祖国的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应用型职业化教育是今后的改革方向。在刚刚起步的对口本科教育模式中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而教学敏感正是对口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利切入点。⑤加之对口本科学生在心理有相对于普通本科学生的特殊性,因此教学敏感的研究在对口本科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

根据对相关学校对口本科教育的研究以及笔者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现在的对口本科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对对口本科学生培养定位不清,与普通本科培养定位或者与大专培养定位混淆,最终不能培养出社会迫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第二,对学生特点不够了解,很难调动对口本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课堂氛围欠佳。第三,传统的教学环境相对封闭,评价模式也过于单一。

3.2 利用教学敏感解决问题

针对对口本科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以教学敏感为突破口,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应当提高敏感的教学意识,树立现代化的对口本科教育理念。对口本科教育应当培养理论扎实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区别于普通本科的理论设计型也非大专教育的操作技能型。在教学中应突出应用,但也不能忽略理论教育。第二,在课下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特点,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敏感教学环境。对口本科学生基础知识相对不够系统,对理论性知识带有往往排斥情绪,另外对口本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相比于普通本科学生而言不够自信,课堂学习中易出现沮丧情绪。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敏锐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应,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要善于将理论性知识与其擅长领域结合,给学生以自信和良好的互动。第三,要加强教师的课后反思与总结的敏感。教学敏感的培养要求教师对新问题不断总结,而且对口本科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要特别重视课堂下的总结与反思。比如针对对口本科学生动手能力强和动手热情高的特点,可在课下组织相应的竞赛,并纳入考核等。对口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索要靠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断总结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嗅觉。

4 总结

教学敏感是教师自身评价的一杆标尺,也是教育学好生的一把利器,在对口本科的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但是教师教学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需要自身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研究这一问题,让其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助力!

注释

①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7.

② 汪刘生.论教学敏感[J].中国教学学刊,2001(1):55.

③ 刘丙元.论教师的教育敏感[J].教育学术月刊,2012(10):62-64,101.

第2篇:本科教学范文

关于评估材料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角度和方式,进行多维度的划分.目前有学者按照材料的用途,将评估材料划分为基础性材料(为观测点和综合自评结论做支撑的材料,主要是原始的材料)、形成性材料(是依据基础资料,从总体上作出的综合、分析、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办学活动的整体或某一方面工作的综合情况)和拓展性材料(原始基本材料之外的辅助材料,间接反映指标内容)3个部分.还有人根据评估材料的层次和逻辑关系,将评估材料划分为自评估汇报材料、支撑材料(支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和《状态数据》)、支撑评估档案的基础材料、备查材料(以原始档案的形式留存于各院系和相关部处,以备专家组进一步深入考察调用的一类“原始性材料”)、检索材料(以案头形式陈列于专家工作室的一类“工具性材料”)、展示材料(向专家组提供的更加详细地展示学校的发展情况、教学与科研成果、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历程的材料)6个层次.笔者认为,上述评估材料的分类尽管较好地反映了各类材料之间的关系,但是相对而言,第一种分类比较抽象宏观,第二种分类又相对繁琐,不可避免地缺乏现实操作性,且容易混淆材料之间的边界.结合上述两种分类,根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进校考察的组织管理和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笔者将评估材料分为学校报送材料、指标体系支撑材料、佐证材料和展示材料4种.学校报送材料主要是指学校组织撰写的自评报告,填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必要的专家工作手册(手册主要包括学校平面图、学校机构设置、学校规划、学校领导与中层领导简介、教职工名册、课表、试卷和论文名录、实习基地一览、联络员信息等);指标体系支撑材料主要是学校围绕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各级指标内涵,大多经过一定加工、提炼后整理出的材料;佐证材料则是留存在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和全体人员手中的原始性材料,如党政会议记录、上级各种批文、各种教学活动组织材料、教师科研成果、学生专业作品等等;最后是展示材料,即向专家提供的关于学校发展成绩和特色等信息的材料,如校史展、办学成果展、宣传片等等.

二评估材料的特点

评估材料既是为评估专家准备的考察学校的依据,同时也是学校自我办学思路、办学成效的梳理与总结.因此,在评估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中需要遵循客观性、原态性、针对性、时效性、规范性和精炼性等几个原则.

1客观性

本轮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理念是强调替国家把关,更强调为学校服务,为参评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真心实意为学校服务,并要求学校以平常心和正常态来迎接评估.如果学校不能保证评估材料的真实客观,甚至弄虚作假,必将失去评估的真正意义,也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2原态性

本轮合格评估一改水平评估的弊病,提倡“三静”,即强调评估过程安静、评估作风干净、评估专家非常敬业,受人尊敬.整个评估过程尽可能不干扰正常的校园教学秩序,各部门要保持正常状态.因此,学校提供的评估材料要尽可能保持其原始性和常态性,丢失的材料不要刻意弥补,必要时可向专家如实说明.

3针对性

评估专家考察学校的法定依据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由学校自行提供,带有很大的自评成分,专家只是将其作为整体参考,并不是学校能否通过的法定依据,专家进校后还要对有疑虑的观测点进行访谈、相关资料核实等考察行为.因此,评估材料一定要针对指标体系内涵要求精心准备,支撑到位

4规范性

规范性主要包括评估材料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评估材料内容要求紧扣指标体系内涵要求,详略得当,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分类清楚,内容之间的关联度高.评估材料的形式规范则要求外在设计美观,纸张样式统一,文档格式规范,装订整齐,归档、保管、移交都要符合统一的要求.

5时效性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要求学校准备近3年的教学工作情况材料.评估材料要根据指标体系中观测点的具体时限要求和指标内涵要求分学年或年度进行准备,材料时间外延不易太宽泛.如师生获奖情况,不要提供3年以前或时间更远的材料.

6精炼性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大弊病就是部分参评院校,整理出浩如烟海的评估材料,动辄装几百盒,甚至上千盒,一二十个档案柜.这样的材料不仅繁琐,浪费了专家大量时间,而且也劳民伤财,耗费了师生的巨大精力和时间.因此,学校评估材料要进行加工提炼,去伪存真,在能够满足观测点要求和充分说明问题的情况下,越少、越精越好,以够用、好用为宜.

三评估材料建档思路

由于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对参评学校报送的材料有明确要求,故本文主要以评估指标体系支撑材料和佐证材料为例,阐述其材料建档思路.

1支撑材料建设思路

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39个观测点.通过对39个观测点内涵的研读,笔者发现,评估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体现为学校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和工作效果3个方面.第一个一级指标主要是反映学校工作思路,第二至第六个一级指标主要反映工作过程和措施,第七个一级指标主要体现的是工作效果.当然,在每个一级指标里大多也包含上述3个方面,如二级指标中的观测点“教师培养培训”要求“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类似观测点还有“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等.这就为评建材料的收集整理提供了一条思路,使我们在整理材料时有所侧重.

2评估材料建档思路

第3篇:本科教学范文

一大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扮演了以下四方面角色。

第一,教学活动的客体。学生作为教育客体,也就是被教育者,这一角色定位主要是基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关系而言的。作为教育客体,学生通过聆听教师授课、与教师沟通、接受作业训练等方式,实现增加知识积累、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砥砺道德情操等目标。教学主体即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客体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的单方面传授,同时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

第三,教学服务的“消费者”。如果我们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消费行为,那么教学活动就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内容之一,教师给学生授课也就具有了消费属性。因此,学生在作为受教育者的同时,兼有了教学服务“消费者”的身份。作为服务提供方,学校也应该充分尊重和吸收学生表达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教学质量的体现者。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传授知识、思想和技能,根本目的则是培养人才。因此,教学质量的好坏需要通过学生才能得以体现。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出勤率、考试成绩、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其它素质对教学质量做出评价。为更为深入地了解教学质量,我们还可以分析毕业生的竞争能力,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

二大学生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根据以上对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我们认为这一群体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中至少起着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第一,基础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大学生同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一样,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一般而言,如果学生的基本素质较高,基础较好,学术准备比较充分,则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方式更多,教学主体和客体之间可以更好地交流和互动,教学活动更容易取得成功。因此,各高等学校普遍重视招生工作,希望能尽可能地招到好的学生,降低教育的难度,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信号”作用。大学生是受教育者,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最终都要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其成效。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参与程度,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业竞争能力、用人单位的反馈等等,都是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反映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学生成为了反映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坐标,起到了信号作用。

第三,评价作用。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对于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有相对稳定的判定标准。作为一门艺术,教学活动中倾注了教师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对于教育活动质量高低的判定也更多取决于教学服务对象(学生)的主观评价。因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评价者的作用,这也是其作为教学服务“消费者”的权利。

第四,督促作用。督促作用是评价作用的延伸。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尽管学生具有消费者的属性,但出于受教育者的角度,学生履行评价本科教学质量的话语权受到众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应地,学生对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督促作用常常难以有效发挥,这一点需引起重视。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参与热情不足。目前,在多数学生看来,教学质量高低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涉及到考试成绩和对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其就业、自我实现等诸多方面。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本科教学质 量保障体系之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角色。例如,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应该主动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课堂出勤率低、敷衍对付的情况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就业、毕业论文等因素的影响,普遍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第二,学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与本科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好的学风可以引领学生刻苦学习、勤于钻研,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学风建设早就引起了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学风建设偏重形式,过多强调说教、灌输,未能很好地将好的学风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学风建设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不同学院、不同部门没有形成合力,不同专业之间差别很大。例如,学业任务较重的理工类院系和学科,学风普遍较好;而相比之下,人文学科的学风较差。对这一问题,目前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三,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被教育者和教学服务的“消费者”,学生对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至关重要,某种程度上而言,如果教学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那么难以称之为成功。无论是逻辑上,还是情理上,学生都应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遗憾的是,目前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更多考虑的是专家的观点和意见,没有很好聆听学生的声音。实际上,作为教学服务的“消费者”以及教学质量的体现者,学生的评价可以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没有充分考虑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单位的反馈。面对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对于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也越发重视,在加强学生的就业意识、提升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水平等方面措施得力,成果显著。然而在校园之外,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作情况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则未能得到学校的充分关注。学生能否顺利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能否迅速融入到工作环境之中、是否具有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等等,不少高校都没有及时全面地了解。

四应对策略

第一,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评估的机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评价主体的作用。长期以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都是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学校评估专家组负责,对于一名教师是否胜任教学工作以及教学工作是否出色,学生并不具有话语权。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中来,可以使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更趋于有效合理。因此,在完善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的时候,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等发表意见,学校可以酌情将学生的评价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国家和社会在评价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的时候,也应参考学生的评价意见。

第二,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的学习氛围,优良的学风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加强学风建设上,有三个重点:一是要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刚刚经历了备战高考的紧张阶段,思想上普遍存在松懈的情绪。有调查显示,大一新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不如高年级学生。因此,学风建设要从大一学生抓起,只有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勤于钻研的风气,好的学风才容易形成。二是要注重部门之间的配合。学风建设包括很多方面,优良学风的养成需要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教学管理部门、辅导员工作等各方面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只有各方面形成合力,学风建设的成效才会显著。三是要注意课堂内外的协调。学风建设不仅仅涉及课堂教学,还牵涉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实行“全程教育”,将学风教育渗透到学生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到很细小的环节,这样才能具有可持续性。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针对目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可以考虑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二是鼓励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并实践启发式、研究性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三是鼓励开展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多元化评价,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四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课堂考勤登记、教学巡视、教学违纪惩罚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机制,并在教学活动和学生工作管理中严格执行。

第4篇:本科教学范文

法理学的学科特色及本科教学环境与要求解决上述问题,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效率、目标、乐趣法理学本科教学应当注重效率。学时紧张几乎是国内各个法学院的共同问题,教改可以做些微调,但论证耗时、协调关系复杂,远水不解近渴;更重要的是,即使增加学时,以法理学对时间消耗的大胃口,可能也只是缓解。效率是本科法理学教学必须重视的。这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取舍比覆盖重要;启发比包办重要;慢比快重要。

1.效率要求课堂讲授有重点有取舍。

(1)教学体系安排中的取舍。法理学教材内容繁多,以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法理学》为例,全书分为六编:导论、本体篇、发展篇、运行篇、价值篇、法与社会篇。全部讲授的话,教学时间不足难以展开,初学者也无法完全接受。教师上课并不需要对教材内容一一覆盖,可根据经验形成教学侧重点。以笔者的经验,对大一新生而言,从体系上讲,基础内容是应当保留的,如本体篇、运行篇等:抽象、思辨性内容则可适当舍弃,如价值篇、社会篇。当然,这种取舍弃并不是说思辨性内容不重要,那恰恰是法理学的精髓。舍弃是因为面对从未接触法学又毫无社会经验阅历的初入门者,担心欲速则不达。当然,如果法理学可以分为两个学期上的话,思辨性的内容自然可以在第二学期系统讲述。

(2)课堂讲授中的取舍。与体系上的取舍正相反。课堂讲授重点应围绕思辨性内容。基础知识在教学框架上是重点,但讲授的时间应当多花在思辨上。可将价值篇、社会篇的内容零散运用于课堂讲授中,使初学者不用面对复杂的抽象体系,也能管窥其中奥妙。同时,也能使课堂更具备“法理”气息。

2.效率要求课堂教学重启发。具体知识性内容课堂上点到即可,学生们课前必须做功课,预习知识性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更需要做的是把知识性内容有选择地展开,注意介绍相关学术成果;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效率要求课堂讲授“慢”。从效率上讲,课堂教学应当“慢”,而不是“快”。效率并非要求教师快马加鞭甚至语调加速,那必定影响教学效果,没有效果也就没有效率。唯有“慢”才能将宏大、抽象的问题讲清楚;才能把看似“无用”的知识讲“有用”;才能气定神闲、工笔细描,传达思辨之妙。“慢”要求将一个具体问题讲透彻,可以不厌其烦地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再将具体问题抽象化。在有所取舍、以启发为目的的前提下,“慢”与有限的学时也并不冲突。

(二)目标

好的教学首先要有明确、适当的培养目标。结合法理学学科特色,培养目标应包括:

1.要求学生掌握课程中的知识性内容,这是法理学教学的基础。法理学教程里的知识性内容,如基本概念、原则是法学入门的基础,应要求学生掌握。

2.进行思想启蒙,这是法理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目标。“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应当是简单地解读教科书,而应当是在法治理念和法学原理上多下功夫”。这至少包括:

(1)哲学思想的启蒙。在教学中,可适当介绍一些东西方经典哲学思想,这对学生深刻把握法律思想和原理有很大助益;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法律思想的启蒙。溯源法律思想史是必要的,这是法理学入门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这种启蒙,无论告诉学生那种法律理念或原理,都可能成为纯粹的思想灌输,而难以培养有思维能力的法律人。深厚的内功是思维的基础,也是法理学的基础。

(3)法治思想的启蒙。“我们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包括已经从事法律实务的毕业生,常常表现出法治理念的缺失和对一些发法学基本原理的曲解,与大学的教育方式不无联系。法学教育应当重视法治思想的启蒙,而不仅仅注重作为技术的法律。

3.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法理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应当是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单纯的知识不再稀缺,知识的神秘性被打破,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凸显价值,传统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思维方式的培养对法理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鉴于目前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本科生的思考能力着实堪忧,作为法学入门向导,本科法理学教学不得不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这包括:

(1)必须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不盲信偏听;

(2)必须强调客观思考的重要性,思考者本身所具有主观性可能会影响结论的真实,只有尽可能摒除主观性,才可能获得可靠结论;

(3)必须强调学术的诚意;

(4)必须强调逻辑的重要性;

(5)必须强调“体验”的重要性。知识来源于传承,也来源于体验,否则难以摆脱盲目的窠臼。其次,要培养学生专业思维方式。法学方法论的介绍在专业思维培养方面极为重要。方法论可能繁复深奥,本科教学中,可以去繁就简,对其做简略、通俗介绍。应尝试引导学生多做这方面的阅读。没有广泛阅读,不可能学好法理学,特别是阅读经典著作,必不可少。阅读面不限法学,可以非常广泛,哲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等均可涉猎。

(三)兴趣

要消除初学者对抽象、枯燥理论的恐惧感和茫然,必须提升学生兴趣。这需要:

1.深入浅出,将复杂道理讲得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更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术底蕴,也要求教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有恰当评估。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理论具体化。教学中应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增加对社会现实问题或案例的分析。可选择有针对性、启发性、代表性的案例或社会热点问题,运用专业理论进行分析,使抽象理论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变得容易触摸和接近,对学生也更有吸引力。

第5篇:本科教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本科 教学质量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内涵和教育目标,总结了制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策略。继而指出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彰显特色办学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员工的不懈努力。

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之后,一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为主题的竞赛已经展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把“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在“大校”的基础上建“强校”几‘乎成了所有大学的发展战略。谁能赢得胜利不仅在于其教学目标和计划,更取决于其认识与理念、魄力与能力,以及是否本着科学发展的理念,拥有科学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系统的组织保障,等等。

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内涵

1.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概念

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6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4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比较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的相关规定,可以容易明晰二者文字的异曲同工之处。

分析这两条法规,再去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专科”所作的表述:“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不难看出,“本科”特有规定性应该表现在,除去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之外,最应加以区分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方法,特别是开展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大学通常所强调的本科教学所应有的创造性和研究性,这是大学本科教育固有的特性。

在分析了“本科”的内涵之后,得出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是指大学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中固有的满足社会及学生需求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教学活动满足需求的程度。

2.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目标

既然大学本科教学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那么本科教育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社会对学生品质培养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对学生适用性的满意度;

(2)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3)上一级教育对大学教学的要求,即:大学里最高层次的博士教学对本科教育的要求:

(4)国家关于大学教学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教学质量区别于物质产品质量,因为在这里学生是“特殊”的消费者,他们既是教学品质的承载者,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产品”;既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教师教学服务的“客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困难性。当然,大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大学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在理论上分别称之为教学的外适性质量、个性适应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教学质量的国家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要提高这四个方面的满意度。

二、制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

扩大招生之后,大学教学质量下滑的问题日益明显,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就会导致大学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然而大学的教学质量又与大学的领导和管理、教育经费、教育条件、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素质等许多因素有关,在这些相关因素中目前最突出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班级人数太多,程度差异较大,有的学生起点较低,教师难以组织统一的教学活动、难以全面地照顾到每个学生。

二是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存在缺陷。例如: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生刚一入校基本都配备了个人电脑,加之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松散,导致部分学生将大部分时问和精力投放在玩电脑方面,从而出现了逃课的现象。

三是教学资金和设施投入不足,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大学在大规模的扩招之后,对教学设备、教学条件和教学激励以及津贴等方面的投入跟不上,网络建设、图书资料和教学会议与教学活动经费都不足以满足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的要求。另外,教师往往抱怨给“一表”学生和“三表”学生授课所付出的精力不同,但收入却基本相同的情况,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向民办高校,去赚取高额的讲课费,从而忽视了他们自己学校教学质量是否过关的问题。

四是教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没有充分的发挥。由于大学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受到相关法律和规定的限制,往往出现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再加之学生往往不是按照本人的兴趣选择他们所修的专业,就会出现本专业的学生不喜欢本专业的课程,而外专业的学生却学不到他们感兴趣的课程,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不积极主动配合教学甚至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出现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五是部分高校分不清科研和教学两者的关系。高校的科研实力固然标志着教师的研究水平,但是,研究水平的高低与教学能力的好坏并无对应关系。我国学者韩淑伟等在对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大学教学的教学效果与科研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然而,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样就使教师那些本来就不多的精力更多地用在了科研上。

六是部分高校的教学领导与管理的水平不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高校的教学比工厂里的车间生产要复杂得多,其教学质量需要一系列科学的领导与管理方法,可是现在很多大学教学领导与管理工作在制度上和方法上都没有达到高质量教学的要求。

三、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措施

1.因材施教,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大纲,分层次进行培养

高校扩招之后,出现了学生数量大、学习能力相差大的特点。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还继续以往的教学模式,就会出现起点低的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就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为此,应该采取因材施教、小班授课的原则,在高校里开展多方向、多层次的教学体制,制定适合于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大纲,让较高水平的学生学习较深的课程,而低水平的学生学习简单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为社会培养出适合不同层次岗位需求的人才。

2.完善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机制,及时修订学生的管理手册

由于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学生个性多样化、兴趣广泛化的现象,如果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机制和学生手册得不到及时地完善和修订,就会出现管理上的漏洞,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部分学生过分留恋网络,导致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缺课的现象。针对此类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制定相应的规定适当的对学生使用个人电脑进行限制。可以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上强调过早迷恋网络的危害性,并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宿舍进行集中管理,限制他们宿舍的上网权限,让他们只能使用校园网,而不能使用因特网,只能够完成与教师的网络教学互动活动,而不能进行网络娱乐活动。当然,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也应该提供健康的网络服务,可以在他们的宿舍里楼层建设网络教室,由专人管理监督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这样,既做到了学生上网的方便性和必要性,又做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的宿舍具有正常的网络环境,毕竟网络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有益的帮助。

此外,高校的管理部门应该及时了解当今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更新本学校的学生管理手册,并每学期抽出一定的学时带领学生学习学生手册。

3.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办有特色的新型大学

我国的高等院校由于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限制,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内容更新速度也非常的缓慢,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完善的要求。从而出现了学生在完成本科教育之后,不能很快、很自信地适应社会。高校的部分学生甚至利用正常的学习时间,自费参加社会上的培训班,学习满足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但是,这部分学生却耽误了正常的本科学习活动,又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校在教学内容制定上的缺陷,也给高校在学生的管理方面带来了麻烦。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了以下4个名词:

(1)计划内理论教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所必需修完的本专业的理论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等。

(2)计划内实践教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所必需修完的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等。

(3)计划外理论教学。根据高校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按照社会需求灵活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供本校全体学生自由选修,经授课教师考核后,给出该学生实际掌握该课程水平高低的证明,此证明不影响学生的正常毕业。

(4)计划外实践教学。根据高校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按照社会需求灵活制定相应的技能培训内容供本校全体学生自由选修,经授课教师考核后,给出该学生实际掌握该技能水平高低的证明,此证明不影响学生的正常毕业。

在明确了这四个名词之后,高校可以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严格地进行计划内理论教学和计划内实践教学,进而完成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要求。当然在课余时间,高校应积极的组织进行计划外理论教学和计划外实践教学,由学生自由选修并交纳一定的费用(远低于社会辅导班的费用),完成他们所希望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省去以往高昂的培训费用,又可以增强技术技能;而高校既可以优化配置本校的教学资源,又可以增加教学收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从而解决教学投入不足、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和教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的问题。

4.明确高校的类型与职能,突出科研或教学的优势

目前,我国学者将从事普通本科教育的院校划分为3种类型,即: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并就“研究型”、“教学型”本科院校类型划分和职能作了界定,如表1所示。在结合这种分类方法和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的有关部门规定之后,采用等级法对“本科”的教学质量要求予以如下分类,如表2所示。其中,A、B、C表示在对应项目上应该达到的等级和水平,依次为A级最高,B级次之,C级最低。

由表1、表2可知,我国的本科院校具有不同的类型和职能,因此,不同类型和职能的院校应该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服务需求。那么,我国的本科院校就理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秉持契合自己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质量观,突出各自对科研和教学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奖励机制来激励教师积极工作,并坚持不懈,才能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教学领导与质量管理

教学需要领导,质量需要管理。领导能促进改革,质量管理能够提高质量,这已经是得到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教学领导不同于教学管理,教学领导更强调方向、发动、激励与改革,教学管理则更强调控制与程序。日本正是依靠质量管理使其产品由“劣质品”转变为“优质品”。我国近年来产品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也得益于质量管理体制与方法的广泛确立和运用。笔者认为,大学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一方面要强化教学领导,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此外,通常意义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大多数都是经验型的,总结出的影响因素也仅仅是思辨式的推论,缺乏科学和实证的依据。因此,世界各国在寻求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策略时,虽有大致相同的方式、方法,却也存在不少差异,有些甚至相互抵触。美国学者Chiekering和Gamson于1987和1991年提出了大学良好运作的七条原则:师生互动、同辈合作、主动学习、给学生反馈、努力情况、对学生的高期望值、多元互动学习。而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张雪梅通过实证研究,也给出了相似的结论。由此,有理由相信对这些本科教学质量的影响因子予以足够关注,也必将有助于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6篇:本科教学范文

关键词 传播学教育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随着中国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传媒的产业化也不断深化。根据最新的蓝皮书《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统计,中国目前的传播产业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出版、电影电视,还包括了新媒体以及广告公关等促成社会传播特征变革的传播方式。①这一新的环境为传播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源动力,也使对“传播规律”的研究工作变得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随着传播学的学科体系进一步科学界定,传播学专业的培养方法也变得值得探讨。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传播学的本科专业,并同已经日渐成熟的新闻学结合形成了新闻与传播学的学院,②这样的发展前景使这个原本不被关注的“泊来”学科变得倍受重视。

一、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目前的传播学本科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教学深度难以把握;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导致“学而无用”;教学与学术研究分离导致学科发展缓慢。

首先,教学深度难以把握。一般的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把传播学作为理论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或者第二学期,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很难在入学之初就对这个专业有一定了解,甚至有的学生反映“不知道要学什么?”。因为这个学科需要一定的理论与专业基础,所以授课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节课程的难度,逐步的深入,必要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做到教学相长。

其次,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导致“学而无用”。传统意义的传播学课程是讲授式的理论教学课程,在这样的课程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接受的是理论教学,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面学了很多类似“概念、特点、分类、意义、功能等”这样的内容,考试也是理论考察的方式以记忆为主。然而,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下,理论教学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造成学生“学完就忘记了”,根本无法和实际建立联系,更不能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学生感觉学习之后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造成教学资源巨大的浪费,甚至是“学而无用”。面对这样的困惑,后面的章节会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再次,教学与学术研究分离导致学科发展缓慢。上个问题中已经提到传统的授课方式,那么除了学生缺少实践联想之外,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使学生失去很多思考问题的条件,没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很难有所探索。这样就造成一种现象:目前的传播学研究,往往仅陷于少数学者的范围内,而大量的传播学专业学生毫无科研能力。如果能充分调动在校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善加利用学生的科研成果,相信传播学专业会发展的更好。

二、传播学本科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探索

鉴于目前传播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存在,同时结合几年来传播学本科教学实践的一点思考,笔者认为:传播学本科教学应该坚持“实用教育+延续教育”的教学理念。具体的说,就是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对传播学具体实务的联想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尽可能的帮助那些在理论与科研方面有更深层次要求和更高潜质的学生,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设计有效的研究方法,启迪前沿的学术思想。这一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可担当专业教学,可适应大众传媒要求,又可进行科研探索的复合型传播人才,适应全球化信息社会的要求。

为配合上面提出的“实用教育+延续教育”的教学理念,下面介绍一个传播学本科教学的“渐进循环”教学模型。在“渐进循环”模型中,传播学的教学包括了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1、经典理论的解析阶段。2、相应案例的引入阶段。3、传播实务的实践阶段。4、学术前沿的启迪阶段。

01

这四个阶段可以看作是由课堂的理论教学开始,结合教师经验的案例分析承接,以学生亲身的专业实践配合,最后启迪学生思考并研究学术问题为步骤的逐渐教育过程。而这四部分之间的循环则体现在,经过学生亲身调研、设计实验,论证之后对传统、经典理论的验证、深入、乃至发展之上。这样的“渐进式”教学,可以深入浅出的把学生逐步引入对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解与研究过程中,解决以往教学中“学生认为过难”的问题。而由学术研究到理论发展的“循环”又为我国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来自大学生的新鲜血液,能有效的解决前面提到“传播学学科发展缓慢”的问题。下面分别解释每一个教学阶段的含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并以讲授“议程设置”功能为例,分步骤的逐一说明每个阶段教学的具体方法。

1.经典理论的解析阶段

理论教学是传播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传播学教学的第一阶段,或者说基础阶段,就是对传播学理论体系下的经典理论与模型做深入的解析。这里所说的解析,不仅仅是对教材中关于传播学的理论的讲解说明,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经典理论的研究历史、研究方法、适用范围、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做细致的归纳总结。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传播学研究者,都编著了很多关于传播学概论性的著作,比如:麦奎尔的《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2000);③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1999)。④虽然这些著作的编写思路不尽相同,但是不难看出传播学教学主要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传播的概念、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传播的不同分类、人类传播的过程、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等。其中关于传播过程的研究内容尤其丰富,包括了对传播者的控制研究、对传播内容的符号学思考、对受众角色的分析、对媒介功能的研究和对传播效果的深入论述。

在上述的每个研究领域中,都含盖了大量了概念、经典理论和模型,仅仅以传播效果研究为例,在著名传播学研究学者麦奎威尔的传播学导论中,收录的关键词就有几十个之多。因此,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只是告诉学生“什么是这个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弄清楚这个理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是“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的?”,在这个领域内“目前用这个理论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无法解决?”。比如教师要讲解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议程设置”功能。首先,应该简述理论的具体内容(这一理论用来衡量一种媒介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公众脑海中的新闻事件、议题、或者人物的相关重要性,受到新闻报道呈现次序或者显著性的影响)。⑤然后要逐一解释其中的关键点:议题和显著性。更重要的是,要重点交代这个理论的研究历史,交论中涉及到的媒介议程(media agenda)-公众议程(public agenda)-政策议程(policy agenda)的关系。⑥

2.相应案例引入阶段

在第一个环节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已经对经典理论的体系与研究历史有了深入了解。因此,根据上面的解析,选取大量典型的传播案例进行形象的分析说明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典型的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案例之间的比较,以此引导学生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些规律。

仍然以讲授“议程设置”功能为例,要引入大量的新闻议程设置案例,同时分不同的媒体类型进行分析。比如通过对当日〈新闻联播〉新闻议程的设置分析当天的重要事件;通过连续几日〈新闻联播〉新闻的议程设置分析最近一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的〈人民日报〉头条新闻的设置来分析近一段时间媒体新闻议程的变化等等。

3.传播实务的实践阶段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亲自参加到各种传播机构或组织的传播活动之中去,以亲身的实践验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思路。虽说这个环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仍然需要做相应的指导。要在学生亲身实践之前拟订详尽的指导书,内容包括:说明实践的意义,列出实践的步骤,建议实践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后做认真的总结,必要时要求学生上交亲身实践的作品进行讲评。

为了更好的了解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电视台或者报社进行一个短期的实践,比如让学生跟踪该媒体一天新闻编排的整个过程,指导学生注意分析电视媒体新闻的编排顺序,每条新闻长度的不同要求;报纸每条新闻所在的版面和字数要求等等。同时让学生对受众进行一个问卷调查,分析一下受众看了当天的电视新闻或者阅读了报纸新闻以后,认为什么是最近的“大事”,从而对照媒体新闻传播的预期效果,验证议程设置的功能。

4.学术前沿的启迪阶段

在开篇我们已经谈到过关于中国传播学发展的现状,其中谈到目前传播学研究发展比较缓慢的问题,那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在学生已经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务经验的前提下,针对目前传播学业的问题进行学术的探索,以发展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事业,同时学生也为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做大量的积累工作。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启迪学生思考目前的传播学学术前沿问题,指导设计研究方法,提供适当的文献支持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往往不具备系统的科研思维,因此教师指导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研的系统化、逻辑化、科学化、数据化。

以“议程设置”的不同功能相互作用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研究一些实际的问题。对于研究政策议程转化为媒体议程,可以启发学生研究一些对国家重大的政策、法规、或者决定的媒体宣传作用,比如“论两会报道中央视的重要角色”;对于研究公众议程转化为媒体议程,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目前网络媒体中“BBS,Blog”等个人媒介的作用,分析“个人媒介议程对大众媒介议程的影响”。

三、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传播学教育

上面已经谈到了传播学教学方面存在着难以把握教学深度;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而无用”;教学科研分离导致发展缓慢等问题,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用教育+延续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渐进循环”的教学模型。具体论述了如何从理论入手,引入大量案例,指导专业实践,进而进行科研工作的具体思路。上述的思路对授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专业过硬,要确实接受或从事过传播学的理论学习与研究工作;教师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历,能配合教学引入大量案例;教师要有良好的媒体人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也应该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以启迪学生的思路。

在教学中还应该重点注意下面的问题:第一,要特别注意理论的研究历史,进行丰富的文献回顾,这是奠定学生理论思维基础与框架的必由之路。第二,要做大量的案例介绍、分析、比较与讲解,不能把案例教学做成陪衬的花朵和例行公事的摆设,要做到举例切实有效。第三,要加大研究方法教学与调研设计的力度,必要时专门开设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系统讲解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使用与修正。第四,为了使学生有丰富的学术嗅觉,应该经常参加学术研讨与学术会议,经常组织学术讨论与研究活动。

注释

崔保国:《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陈昌凤:《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交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McQuail, D.,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Sage,200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7篇:本科教学范文

新生入校后不分专业,只分文科和理工科二大类。一年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对于不受学生欢迎和社会欢迎的专业,应给予调整。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有些学生当初选择专业时对专业不了解,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喜欢所学专业,学校规定又不能换专业,造成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学、逃课等现象;即使有学生不喜欢本专业,并在努力学习,但很难成为优秀人才,毕业后寻找的是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浪费大学大好时光。

2本科生实行导师制

学生选好专业后,学院应及时为每个大学生配备导师。负责对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指导工作。导师制由15世纪初英国“新学院”的创办者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新生一入校学院就根据其所选专业为他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他的学习和品行。导师和学生每周必须进行谈话,由导师指定阅读书目,学生汇报读书心得,师生一起进行研讨。在导学时,主要是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并为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同时,导师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他们的生活、交友、做人、个性健康发展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通过朝夕相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学校、学院制定政策,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博导、硕导、教授担任大学生导师。每年学院和学校对大学生导师进行评选,对培养出优秀人才者,给予奖励和表彰。

3教学计划的修订

目前大学的教学计划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部分。在总学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越来越少,大多数专业课在30学时左右。造成了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没有掌握。为此建议:各专业根据需要,减少基础课时,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直接删除,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专业课在70—80学时左右,专业课在50—60学时左右。由于基础课程的减少,有些是考研的基础课,如《数学》和《英语》,建议学校对有需要的学生开设强化班,帮助其考研。

4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坚持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评价的原则;坚持按不同学科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生、教学督导和同行以及教学委员会共同评价的原则;坚持激励和引导的原则,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通过网上教学效果评价、听课、问卷、座谈会和集中评议的方式进行,可分学生评价、教学督导与同行评价、教学委员会评价等三个方面。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为调动教师主动提高教学效果,学院以学年为单位,可将学院教学业绩津贴总额的20%用于对教学效果优秀教师的奖励。

(2)对教学质量不合格的教师提出整改要求,并继续追踪考察,若连续两学期不合格,则停止教学一学期,限期整改并参加培训。培训结束经学院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承担授课任务,否则调离教学岗位。

(3)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晋升职务以及优秀教学奖评选的基本依据。

(4)在教师职务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教学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当年一切评优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

(5)对于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的教师,推荐参加学校及省部级的“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

5鼓励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法

研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所真正优秀的学校,并不是把某一教学模式做到了极致,而是每位教师都寻找到了适合的教学模式。只要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即使在同一门课程,允许课堂教学有多种模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法研究,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改革有无限可能,学校需要勇敢尝试和科学创新。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既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更决定着课程改革是否在课堂中能够生根发芽。

6大力开展各类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活动

第8篇:本科教学范文

文章结合旅游业发展以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建设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研究内容。文章认为,知识结构的创新、课程体系的创新、教材建设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方式的创新和制度建设的创新是未来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研究结果对于指导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培养符合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所需的一流人才,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是我国新兴的旅游目的地,进入21世纪,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地制定相关政策发展旅游业,并不断提升旅游业在的战略地位。在2005年的“中欧旅游论坛”上,拉萨被评为“欧洲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城市”,布达拉宫被评为“欧洲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景点”。除了布达拉宫之外,珠穆朗玛峰、哲蚌寺、扎什伦布寺、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冈仁波齐峰、纳木错、玛旁雍错等,同样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21世纪的旅游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年度接待游客人次从2000年的56.5万到2013年的1291.06万,足足增加了近22倍,旅游收入从6.5亿元增加到165.18亿元,增加近25倍。在其他方面,旅游业也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步骤。2010年的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建设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2015年的中央第六次工作座谈会,特别强调要“建设好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旅游业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地,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以民族大学为例,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自治区成立较早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针对特点开展研究的专业,为各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本单位不断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如2011年,正式开始招收生源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延长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增加区内外包括景区、酒店、旅行社在内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经确立十余家;此外,为了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培育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专业教师在学历、科研、实践等方面的深造,并取得积极效果,当前95%以上专业课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中承担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的比重逐渐增加。在此背景下,学校旅游专业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尤其在就业选择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离开公务员岗位而自己创业。但从整体而言,通过教学环节的互动,仍然有十分突出的问题需要予以关注。调研的结果显示,此类问题同样存在于自治区另一所主要高校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

一、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广大学生对旅游学科的专业认同感仍然较为薄弱。笔者的一项内部调研显示,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熟悉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就业预期方面将“旅游”等同于“导游”、“酒店服务员”等所谓的“吃苦”型行业,对世界旅游目的地背景下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没有清晰的认知。对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认识模糊,认为旅游管理是“管理”旅游的行业,具体而言,就是旅游行政管理。而对于旅游行业的服务性本质认识不到位。以上种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兴起“转专业”之风,统计显示,每年新招的学生提出转专业的比例在一半以上,而成功率超过20%,并且毕业之后脱离旅游岗位现象较为普遍。第二,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离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要求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国内外的实践以及研究表明,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主要表现在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的实践操作、扎实的专业理论。教学经历表明,当前的旅游专业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突出的就是外语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这两方面提高培养质量。第三,专业培养中产、学、研的结合度仍然较低。由于地域以及专业发展时间原因,民族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与自治区内的产业发展实践有着一定的距离,应用型研究较少。而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广大的本科生的参与度也非常低,从而使得学生对于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内在机制等缺乏基本认知。因此,亟须提高旅游专业学科发展的产学研结合度以及其中学生的参与度。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

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知识结构的创新。为了适应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应该进行较大的调整,具体表现在:自然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知识的丰富,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概念的普及;专业课知识,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旅游心理学等;沟通能力和语言工具的掌握,如外语水平的提升,汉语普通话水平提高等。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创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该在维持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五大板块的基础上,优化各板块内部的课程设置。增加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英语教育等课程的课时或比重,减少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环节,突出旅游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

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材建设的创新。针对高校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除了一些通识性课程教材,如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外,其他大部分专业课程教材也应随着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而变化。专业课教材除了保留一些专业基础理论之外,应该大量增加与旅游产业实践紧密联系的特色内容,凸显特色,拉近基础理论与产业实践之间的距离。

4.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的创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要始终与产业实践相结合,增加聘请业界人士集中授课的环节,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有效、及时地将专业理论和产业实践进行融合,提升专业能力。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将每一个学生都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使得在思想的碰撞中加深对旅游专业理论和产业实践的理解和认知。

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考核方式的创新。除了现有的每学期一度的期末考试外,课堂讨论、外出实践以及小论文写作等,都纳入最终考核的范畴,以考促学,转变学生思路,而不再是一味地背诵书本知识。通过这样长期的强化,使得广大学生认识到旅游专业的学科特性以及旅游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6.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创新的制度建设。在提高师资队伍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应充分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标准的特殊性,学校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并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修、科研,鼓励学生专业创新、积极参与各类项目等。

三、教学改革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改革的内容,文章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采用调研、问卷调查、就业单位访谈、专家咨询、文献研究等方法,在注重应用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理论探讨。通过整体与局部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实行“边研究、边改革、边建设、边推广”的研究模式。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掌握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综合分析其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掌握旅游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和就业展望及其相关影响因素。通过主要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访谈,了解掌握其对现有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以及新的要求。通过专家咨询,了解掌握旅游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机制以及国内相关院校的培养模式。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掌握国内外最新旅游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

作者:章杰宽 单位: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石玲.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旅游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6):32-35.

[2]蒋冰华.高校旅游教学模式新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111-113.

[3]刘永兰.旅游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科教文汇旬刊,2007,(11):38.

第9篇:本科教学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法学 本科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一、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成人教育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个别学校在社会效益上的重视不足。他们只注重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多少,却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片面强调了成人教育中的“函授”、“业余”、“夜大”等特点,而忽视了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设置师资力量、安排教学课程等方面大打折扣;而成教学生本身工学矛盾的存在又使得学生的自学环节必然缺失,两相结合必然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2.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模式缺乏

在部分学校的成人教育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手段,未能采取先进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目前的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现行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障碍,往往沿用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或者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本科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选用不恰当

在课程设置上,成人教育法学本科课程也没有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点,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与成人教育学生的期望相差甚远。在选用教材的时候,没有经过慎重考查,教材“过时”,无法很好的开展教学,不能及时吸收最先进的理念,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成人教育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改革的途径探讨

1.转换观念,明确定位,严把教学质量关

充分认识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有别于普通高等法学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明确定位成教法学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保证和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包括经费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手段、设备等等。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达肯沃尔德・梅里安在《成人教育》中指出的那样:“成人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由此我们应改变“成人本科教育就是高等学历教育速成班的看法”,应该看到,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新的发展趋势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及成人学习的特点,选购好既不影响学科专业课程的规格档次和水平、又适合于成人学习特点的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实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让接受成人法学本科教育后的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即可。

2.借鉴普通高等教育先进模式,促进成教法学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1)诊所式教学模式的试行

法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法学教育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换言之,新时期的法学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法学素质教育,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这种观念放在成人法学本科教学中亦适用。

2000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教育改革中,引进了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改造,以创立法学教育的新方法,促使法律诊所教育本土化,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试行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一种从案例教学法发展而来并借鉴医学院临床教学方法的一种全新法教育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美国各法学院兴起。诊所式法律教育,一方面,吸取了案例教学法的精髓,即经验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在形式上借鉴了医学领域的临床教学模式,强调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运用过程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理解。在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推广“诊所式教学”,虽然存在成人教育学生有工学矛盾等问题,但是经过改良后的诊所式教学,在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充分运用

目前,在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遍,而在成人教育中则相对教薄弱。囿于成人教育短暂的面授教学时间,更多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教学进度,只能够加快理论知识的泛泛讲解,“演讲”式的教和廖廖几行板书的效果远远不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充分使用。

在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中几乎各占一半的比重,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点可以很好的满足教学的多种需要。作为一种媒体技术,它所承载传输的信息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覆盖了教学系统的各种要素,具有全面性、形象性和使用的方便性,能提供最新的信息和各种便捷的服务,它提供了各个部门、环节和各种要素信息之间联系的信息通道,具有多向性和交互性。因此,在法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形象地模拟教学环境,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如通过网络,将校园课堂和法院审判庭联接起来,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收集相关法学资料并参加讨论,实现互动开放式教学。

三、进行改革的可行性

虽然,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本科教育仍然是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但是,在目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自我增值及终身学习,参加成人法学本科教育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期望进行法学本科再教育的群体来说,办学机构的办学能力、教学质量、社会效益等是其选择的首要条件。办学机构只有适应教育潮流的发展,认真思考法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滞后的教学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办学才能长盛不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大部分成人教育都依托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完全具备进行教学改革的软、硬条件。

当前,参加成人法学本科教育的学生怀着新的求学理念,选择学校时候更看重的是教学质量的情境下,加快法学本科生教育教学模式,摈弃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低水平,泡沫化,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法律职业脱节等弊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实用创新型的法律专业人才,使经过成人教育法学本科学习的学生具有“法律人”应有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法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办学机构增强办学竞争力的最好手段。成人教育学生的培养质量标志着一个办学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探索和创新法学本科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办学机构的竞争力,为社会提供优质法律教育产品,从而进一步提高办学机构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曾宪义,张文显.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

[2]王健.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36.

[3]杜兰英,朱昶.成人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体系的改革.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