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学研究范文

药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学研究

第1篇:药学研究范文

剑尾鱼(Xiphophorushelleri)是一种用于环境化合物安全性评价的优良实验鱼类。以剑尾鱼作为实验鱼类,用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如EROD、ERND、GST等酶活性和CYP1A、CYP3A、GST和P-糖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对三氯生(TCS)的毒性进行评估。急性毒性试验表明,CYP1A、CYP3A、GST和P-糖蛋白的mRNA的表达水平均呈剂量效应关系,表明TCS对水生生态系统存在潜在生态风险。类似的实验也发现,暴露于全氟辛烷磺酸(PFOS)中的剑尾鱼的生长状况、性腺指数(GSI)、肝指数(HSI)均出现明显变化。因此,以HSI和GSI来评估长期暴露条件下化合物毒性,是优良的亚致死化学评估方法。经甲基睾酮的诱导,雌性剑尾鱼随诱导时间的延续均出现了雄性第二性征,体形、鳍、骨骼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性腺呈现萎缩退化趋势,生殖能力受到影响。其中臀鳍、尾鳍和骨骼的变化最明显,可作为水环境风险评价的有效生物学标记并应用于环境雄激素生物监测。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rus)是我国特有的对环境化合物敏感的小型实验鱼类,已广泛应用于水生态毒理学研究。根据最近的研究资料,稀有鮈鲫被暴露于17α-炔雌醇、双酚A、己烯雌酚和壬基酚等激素类化合物中,性别分化和性别相关基因的表达被受到影响,其生长发育,免疫反应、物质代谢等受到多氟和全氟化合物联合作用、氯苯胺等化合物作用的影响。可将稀有鮈鲫作为检测化合物毒性和评价水环境中化合物污染的实验用鱼。姜锦林等(2012,2013)观察了微囊藻毒素(MC-LR)与阿特拉津单一染毒和复合染毒对鲤鱼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其肝毒性及毒素积累,其肝脏通过ROS途径和PP抑制途径诱导解毒。该研究阐明了水环境中低浓度污染物共存对鱼类的潜在风险,可为环境污染物安全阈值的确定和污染物水生态风险评价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物筛选与新药发现

1、抗肿瘤药物的筛选

LiY等(2012)用斑马鱼对502种天然化合物进行抗肿瘤药物筛选,采用MTT法与MCF7乳腺癌细胞株比较,结果在斑马鱼中检测到59种有毒化合物,其中28例化合物诱导细胞凋亡和激活p53通路。其对抗肿瘤及诱导细胞凋亡的药物生产具有指示作用。张红翠等(2012)采用MTT法检测顺铂、紫杉醇、阿霉素、5-氟尿嘧啶等4种药物对HL-60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观察药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发现这4种抗肿瘤药物对斑马鱼胚胎的生长发育均有致畸作用。斑马鱼胚胎作为细胞毒性类药物筛选模型,对于抗微管类药物较为敏感,但对于抗代谢药物敏感性较肿瘤细胞差。WangC等(2010)也利用转基因斑马鱼卵筛选出了具有抗肿瘤和抗血管生成活性的化合物罗苏伐他汀。

2、心血管药物的筛选

HeZH等(2009)以转基因斑马鱼对大黄的4个组分和5个蒽醌类化合物进行筛选,发现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具有较强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并证明大黄抗炎可能与抗血管生成有关。NiTT等(2012)用心肌被GFP标记的Tg(cmlc2:EGFP)转基因斑马鱼做药物筛选,发现小分子Cardionogen能增加心肌细胞的数量,促进小鼠ES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胚胎和细胞实验结果显示Cardionogen跟经典Wnt信号通路相互拮抗。

3、神经系统药物的筛选

KokelD等(2010)的斑马鱼实验证明STR-1为新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而STR-2在活体动物实验中也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说明利用活体动物行为实验可以发现新的刺激神经的化合物及研究其机制。由于斑马鱼在生理和行为学方面的特点,可作为应激及焦虑新模式生物,更适合中药抗焦虑药药理研究和药物筛选。

4、肥胖症和动脉硬化药物的筛选

JonesKS等(2008)以斑马鱼检测已知药物(PPAR激动剂、乙型肾上腺素激动剂、SIRT-1激动剂、烟酸)的促脂肪代谢作用。结果显示,这些药物都能促进斑马鱼的脂肪代谢,提出斑马鱼胚胎卵黄囊内的脂肪含量可以用作筛选调节脂肪代谢药物的指标,而哺乳动物肥胖症模型很难用于高通量筛选。应用转基因技术构建Agouti相关蛋白过量表达模型可模拟瘦素缺陷的人类肥胖疾病,并可应用于减肥药的大规模筛选。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Miller等(2009)利用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血管内壁的增厚情况,并利用此模型成功筛选出ezetimibe,该药有减轻血管壁增厚和增强血管壁屏障的作用。此模型对研究血管壁的变化和脂类堆积有很大帮助,同时利用此模型也可进行药物筛选和新药发现。

三、药物药理学研究

颜慧等(2010,2012)的实验研究表明,通过成瘾性药物吗啡和甲基苯丙胺作用于斑马鱼自发活动及T迷宫两个行为模型,对成瘾性药物运动活动性、位置偏爱、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快速评价,与大小鼠模型相比,斑马鱼对神经系统类药物反应的灵敏度较高,水平与垂直方向的行为指标可提供更多的信息,能较全面地反映药物对动物行为的影响。BownikA等(2012)将鲤鱼暴露在高浓度的类毒素-A中,ATP水平降低,低浓度和高浓度均影响细胞凋亡和坏死,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降低,是水生环境中可能的免疫毒性剂,会增加鱼的感染和患肿瘤疾病的可能性。金鱼(Carassiusauratus)是我国驯化的观赏鱼类,也常用于药理学实验研究。例如将金鱼口服印楝素,研究印楝素对金鱼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抵抗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作用,检测其免疫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可作为水产养殖的潜在的免疫增强剂和研究其免疫作用机理。

四、药物代谢研究

斑马鱼可用于药物代谢研究。AldertonW等(2010)在斑马鱼幼体中分析了一系列常用的人CYP酶探针底物的积聚和代谢情况,发现他克林(CYP1A2)、双氯芬酸(CYP2C9)、安非他酮(CYP2B6)、睾酮(CYP3A4)等药物能在受精7d后的斑马鱼幼体中发生羟化反应。对化合物西沙必利、氯丙嗪、维拉帕米、睾酮和右美沙芬代谢物的分析发现,在斑马鱼幼体中能催化发生一相代谢反应(氧化、N-脱甲基、O-脱乙基和N-脱烷基)和二相代谢反应(硫酸化和葡糖醛酸化)。非那西丁(CYP1A2)和右美沙芬(CYP2D6)分别能被代谢为扑热息痛和右啡烷,这与人体中的代谢产物一致。LiZH等(2011)利用转录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检测到,斑马鱼与哺乳动物的代谢酶体系具有极度相似性,由此构建了斑马鱼研究中药及其单体药物代谢的平台。对羊藿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斑马鱼整体模型中的代谢途径、分布机制进行探讨,为斑马鱼成为一种实用的体内代谢筛选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虹鳟被单独灌喂三聚氰胺、氰尿酸与同时灌喂此两种化合物,发现,当剂量单独,虹鳟对三聚氰胺和氰尿酸的肾残留耗尽比在两种化合物一起更快。可以此对动物组织中三聚氰胺残留进行相关风险评估并研究其剂量效应。以灌喂方式喂以土霉素(OTC)研究其药物代谢及消残规律,发现其使用多剂量比标准单剂量效果要好。实验鱼类对药物代谢研究所作出的贡献,为现有哺乳动物的药物代谢数据提供了新的信息。

五、中药研究

以斑马鱼开展中药研究已有许多例子,例如研究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芪甲苷与多糖成分能显著促进斑马鱼体内HUVEC的增殖、迁移以及管形形成等,能上调VEGF、Kdr1、Flt1mRNA的表达,同时能激活Akt信号通路。但不能引起血管新生,对受损的血管新生功能具有较强的修复作用。当归挥发油中分离的正丁烯夫内酯能显著抑制斑马鱼肠下静脉的生成,体外能抑制HUVEC细胞周期的进程,引起细胞的凋亡并激活P38和ERK1/2的信号通路。槲皮素和芦丁药物可在不影响斑马鱼体正常运动的情况下预防由东莨菪碱导致的记忆障碍,且槲皮素和芦丁等植物成分可能成为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斑马鱼连续暴露于续断总皂苷溶液中,可以显著提高斑马鱼的认知和记忆能力及Na+-K+-ATP酶的活力。绿茶中微量成分表儿茶精可明显减弱辐射诱发的斑马鱼胚胎毒性,防止辐射诱发的神经丘毛细胞减少,认为其是防治辐射诱发耳毒性的安全有效候选药物。

六、再生药物研究

在组织器官再生研究中,与小鼠等模式动物相比,斑马鱼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它的多个组织和器官如尾鳍、心脏、神经细胞、血管和肝脏等都能再生,为研究器官再生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巨大优势。小分子化合物的高通量筛选在斑马鱼的研究中蓬勃发展,为研究者寻找影响器官发育与再生的有效药物,治疗相关的临床疾病提供了研究药物开发方向和信息。近年来通过转基因技术构建的转基因斑马鱼药物诱导模型,为通过大规模遗传筛选方法来深入研究再生的调节机制提供了可能。Fgf、Notch、Wnt等信号通路在心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已被广泛认知。通过筛选提示Pdgf家族因子在心脏再生过程主要是再次激活心脏再生过程中的血管发生。视黄酸(RA)能够诱导鳍再生中的细胞凋亡。干扰哺乳动物胶原代谢的药物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可以干扰胶原纤维的沉积和组织,在TCDD处理后影响鱼鳍胶原的形成,再生过程受到抑制。此外,鱼类在医药学上的广泛应用与研究,也促使研究者们将鱼类直接作为药物来进行开发。纹鳢(Channastrtatus)作为ACE抑制剂、抗抑郁和神经再生剂的性能与在伤口治疗、作为止痛药的药效方面超越传统的治疗创伤与痛苦的药物处方。大鲵(Andriasdavidianus)机体中含有70多种天然活性物质,能改善人体细胞代谢水平,促进人体蛋白质合成,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延缓衰老。因为大鲵特有的药用价值可将其深加工成烫伤药物、药用营养保健品、美容护肤品等。鲟鱼(AcipensersturioLinnaeus)的软骨可提取软骨素,皮、鳃和脂肪均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鲟鱼还具有抗癌、治癌的特殊功效。随着鱼类的药效被研究者发现,越来越多的鱼类将被用作药物来进行开发。

七、结语

第2篇:药学研究范文

1指导学生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医与药联系记忆

中药学与中医基础理论是统一的,中药学课程一般又晚开课于中医基础理论。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中医的理、法、方、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据理立法、按法处方、以方用药是紧密联系的。如化痰止咳平喘药主入肺脾二经,源于中医理论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化痰药之所以又可用于治疗癫痫惊厥、阴疽流注、瘿瘤瘰疬等病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中药学记忆方法时,还应强调活学活用,不能死搬硬套每味中药。中药学理论干涩枯燥,但是,它上联基础,下联临床,这一桥梁学科的特点包含着中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可见,把握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是学好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学好中药学要不断温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特别是脏腑生理和脏腑辨证两部分。这样,就可使中医药知识前后衔接,融会贯通。以上一些学习方法对初学者不失为是好的思维方式和技巧,但深入研究中药性用,决不能流于表层,机械记忆,而应以药物临床实际为主。应鼓励学生全面学习,下苦功夫理解记忆,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医与药联系记忆方法,是学习中药学入门时的一把钥匙。

2引用中药典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药物的典故和传说等,增强课堂趣味性,不但能加深理解记忆,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讲述辛夷花,能治鼻炎、鼻塞、鼻窦炎等鼻疾。说起辛夷花的名字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呢!相传,古代有一姓秦举人得了一种怪病,经常头昏头痛,鼻子流脓流涕,腥臭难闻,四处求医,均无效果,十分苦恼……有一天,朋友来看他,见状便劝道:“老兄,天下这么大,本地医生治不好,何不到外地求医?”他听后觉得有道理,反正呆在家里得了这种病,死也死不了,还不如出去逛逛名山大川,散散心也好。于是,次日便携家人出门了。这个举人走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治好鼻病。后来在一个夷人居住的地方,遇见一白发老人告诉他:“你这病不难治,我给你介绍个验方,只要你坚持治疗,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个月,就能治好”。他听了很高兴,急忙向老人求教。只见老人走到房前,在一株落叶灌木上采了几朵紫红色的花苞,说:“就是这种药,你每天早晚采几朵煮鸡蛋吃,用不了一个月准能治好你的病”。他遵医嘱,连服半月,果然积年鼻疾霍然告愈。举人便向老人要了些草药种子带回家种在房前屋后,遇有鼻疾的人,他就用这种药给人治病,都收到了显著疗效。后来,他也成了当地有名的医生。人们问:“这种药很奇怪,先开花后长叶,叫什么名字?”他忘了问老人了。想了想,这是辛庚年从夷人那里引来的,便急中生智道:“这药,就叫辛夷花”。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性

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并用以课堂教学为主,配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并充分利用标本室及野外采药见习的手段,以加强对理论课的学习和掌握。尤其对提高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积极性有非常好的效果。对于大多数初次接触中药学的学生们来讲,在明确这一学科的重要地位后,学习的自觉性都很高,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也能恰当地使用授课技巧,在讲授基本知识同时,讲活讲妙,使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精彩、趣味横生。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性是首要的任务。单纯运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新形势的要求,虽然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形象生动。我们广泛收集中药教学影象资料,使用并制作贴近教学大纲、实用性强和质量高的中药学课件。在课件中突出中药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加强直观性教学,使中药学从平面教学向立体教学过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但实践内容还远远不够,必须有所革新。尤其对中医、中西医专业来说还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到药材市场、药材加工厂、药房、中药标准室等进行见习或参观,加强对中药饮片的认识和一些常见中药的简单的真伪鉴别。另外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对某一个专题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这些教学形式新颖、活泼、贴近生产实际。实践证明,这些教学形式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极好补充,它们不仅使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向外延伸,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扩大知识面,熟练基本技能,从而诱导创新的潜能与意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中药兴趣小组,加强课后指导,让学生从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中,了解中药领域的发展过程、历史背景,提出见解,写出论文。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中药研究的兴趣、信心,使基础不同的学生各有所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与素质,深受学生欢迎。

第3篇:药学研究范文

材料与仪器

仪器:ZQM-B型岩石钻切磨三用机,光学显微镜,显微量尺,马福炉,Mark-1型电感耦合氩等离子发射光谱仪。

试剂:均按中国药典配制。

样品:为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不等蛤科动物海月的贝壳。①样品处理:将海月贝壳用自来水洗净,再用蒸馏水冲洗,置烘箱(40℃)烘干。②生品粉末:将干净并干燥的海月贝壳用多层滤纸包裹,砸碎,用乳钵研细,过60目、200目尼龙筛,装入广口瓶中备用。③煅品粉末:取干净的海月贝壳打碎成均匀小块,置于马福炉中煅烧(温度550℃,1小时),使海月贝壳表面呈灰白色,分层明显,取出后放凉研细过60目、200目筛,然后装入广口瓶中备用。

方法与结果

性状鉴别:贝壳圆形,极扁平。壳质脆薄而半透明,边缘容易破碎,一般壳高约为93mm,壳长约为100mm,壳宽为5.5mm左右,左壳较凸起,右壳平,壳表面白色,壳顶微紫色。放射肋及同心生长纹都极细密,近腹缘的生长纹略显鳞片状。贝壳内面白色,具有云母样光泽。铰合部大,右壳具有2枚长度不等的铰合齿,呈“八”字形排列。左壳相应部位形成2条凹陷,上有紫黑色韧带,纳于凹陷上,闭壳肌1个,闭壳肌痕圆形,位于壳中央,足部退化成指状,无足丝。

显微鉴别:①磨片:取海月贝壳1块,用磨片机磨至肉眼能看清1层(3mm)结构为止,以冷杉胶粘附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封片。所制磨片有两种:纵切面磨片和横切面磨片。从海月贝壳的断面可见3层结构: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②临时制片:过200目粉末加水和氯醛镜检,粉末成白色,显有光泽。A.角质层:细胞呈菱形,有的具有3条层纹,大小一般为长21.3~35.5μm,宽7.1μm。B.柱状结构:呈长柱形,断面多边形,大小不等,大的长可达24μm×7.1μm,宽10μm×7.1μm,小的长为12μm×7.1μm,宽5μm×7.1μm,柱纤呈长条形,相互嵌结,界线不清楚。C.交错网纹结构:互为相邻的两个柱状纹理倾斜,方向相反,相隔的棱状呈片状排列,方向相同。

化学成分:贝壳内含有碳酸钙、角壳硬蛋白。

碳酸钙的含量测定:精称生品与煅品粉末各2g,分别置三角烧瓶中加蒸馏水100ml,精密加入1mol/L盐酸50ml,振摇溶解后,加入甲基红指示剂3滴,用1mol/L氢氧化钠滴定,滴定至溶液刚刚由粉红色变为淡蓝色时,停止滴定,如此重复3次,取平均值,求得CaCO3的含量(1mol/L盐酸相当于50.05mgCaCO3)(见表1)。

无机元素的测定试剂:硝酸、高氯酸、盐酸均为优级纯。

样品处理:精密称取海月贝壳粉末0.5000g,至于烧瓶中,加HNO3-HClO4(4:1)混合液5ml,在电炉上加热至HClO4白烟消失,冷却后加1mol/L盐酸溶液适量,于水浴上加热溶解样品,转溶至100ml容量瓶中,用1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待测定。

测量及结果:取上述溶液上机测试,按如下工作条件操作:入射功率1.15kW,反射功率

结果:海月贝壳中无机元素的含量(ppm)为Al1.721,Fe0.6920,Ca3531,Mg63.24,B0.1617,Ba0.2876,Cd0.0124,Co0.0349,Cu0.3974,Cr0.1627,In0.0060,La0.5327,Mn0.4005,Mo0.133,Ni0.003,P3.171,Pb0.31,Sr8.042,Ti0.3562,V0.0040,r0.199,Zn0.5967,Zr0.013。

讨 论

显微镜下观察海月贝壳粉末,表明海月贝壳的棱柱层比较发达,且角质层细胞呈类棱形,有比较明显的3条层纹,以上是海月贝壳区别于其他贝壳的主要显微特征,从而为海月贝壳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实验进一步证明,海月的主要成分为CaCO3,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生品的碳酸钙含量比煅品含量低,从而为贝壳类中药用煅品煎剂入药提供了科学依据。钙是人体所必需的元素,约占人体的2%,缺乏会导致佝偻病、软骨病。另外,利用Ca2+的碱性保持体液呈碱性,可以起到抗癌、抗衰老作用。人体内钙的主要补充来源是碳酸钙,且煅制品碳酸钙含量较生品含量高,治疗佝偻病主要是碳酸钙,也为海月作为补钙剂提供了经验。

测试结果表明,海月贝壳中含有20多种无机元素,其中钙、镁含量比较高,Al、Sr、P含量比较少,Fe、Zn等极少。Ca是人体最丰富的矿物质,可调节人体心搏,维持正常人体神经冲动的传递,它和Mg、P均为人体骨骼和牙齿所必需。经过测定,海月贝壳含有丰富的Ca、Mg、Fe、P、Mn、Mo这些人体细胞代谢的必需元素,能激活许多种酶,调节人体内分泌,有利于人体的正常代谢。另外,海月贝壳中含有大量的Ca,适量的Mg、P,还可以用来治疗因其缺乏而导致的软骨症、佝偻病等。

海月的主要组成为碳酸钙,但据报道氨基酸及某些无机元素也为其有效成分,经炮制后,其碳酸钙及无机元素含量升高,但氨基酸会受到严重破坏,一般认为对此药的炮制目的,一是使其组织疏松,有效成分易于提出,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二是去除杂质及贝壳的腥味,所以,如何更合理炮制牡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卢慧卿.药学学报.1982,6:30

第4篇:药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毛蕊花;生药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08—02

毛蕊花为玄参科植物毛蕊花Verbascum thapsus L.的全草,地方俗称一柱香(丽江)、大毛叶(大理)、兴格瑟尔杰(藏语),分布于云南、四川、新疆、等地。其性味辛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血的功效。民间用于肺炎、慢性阑尾炎、疮毒,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瘀血。全草含棉子糖、水苏糖等多种聚糖,桃叶珊瑚苷和梓醇根中含量比全草高。

目前。国内对该属植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及药理方面的研究。张长城等对毛蕊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该植物主要成分为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和脂类。其中,麦角菌醇过氧化物是首次从毛蕊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能体外抑制Walker256癌肉瘤细胞和MCF—7乳腺癌细胞生长活性。同属植物V.Nobille的总生物碱部分有神经节阻断作用,故能降低血压的作用。

经查阅相关文献,目前尚未对毛蕊花进行药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也未见生药鉴定报道。对此,开展毛蕊花的生药学研究,可为该药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采自云南大理剑川甸南镇,经大理学院药学院杨月娥高级实验师鉴定为玄参科植物毛蕊花Verbascumthapsus L的全草。

1.2 仪器TS-120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BM-ⅤⅢ生物组织包埋机;QS-Ⅳ生物组织石蜡切片机;CS-Ⅵ生物组织摊片烤片机;Canon A620数码相机;OLYMPUS BX—41生物显微镜等。

1.3 实验方法按常规石蜡制片制作石蜡切片。

2 植物形态

二年生草本,高达1.5米,全株被密而厚的浅灰黄色星状毛。基生叶和下部的茎生叶呈倒披针状长圆形,基部渐狭成短柄状,长达15cm,宽达6cm,边缘具浅圆齿;上部茎生叶逐渐缩小而渐变为长圆形,基部下延成狭翅。穗状花序圆柱状,长达30cm,直径达2cm,结果时还可伸长和变粗,花密集,数多簇生(至少下部如此),花梗较短;花萼长约7cm,裂片披针形;花冠黄色,直径1~2cm;后方3枚雄蕊的花丝有毛,前方2枚的花丝无毛,花药基部多少下延而成个字形。蒴果卵形,约与宿存的花萼等长。花期6~8月,果期7~10月。

3 性状鉴定

本品根粗呈圆柱形,具多数支根,木质化,灰黄色。地上部分长50~100cm,被密而厚的浅灰黄色星状毛,茎方形具四棱,直径1~2cm,体轻,易折断,断面中空。基生叶和下部茎生叶干缩卷曲,展平后呈倒披针状长圆形,长10~20cm,宽3~5cm,灰绿色,质脆,易碎;茎中、下部叶多脱落,上部茎生叶渐小,先端渐尖,基部楔状下延,全缘;无柄。花集成顶生穗花序状圆锥状,长15~25cm;花萼5裂;花冠黄色。少有带果实者。气微,味辛辣微苦。

4 显微鉴定

4.1 根横切面呈圆形,木栓层由2列扁长方形木栓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皮层较宽广,约占1/3,薄壁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韧皮部较窄,细胞排列不规则,外侧韧皮纤维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约占1/2,导管数个相聚与纤维束交替排列,射线明显,由1~2列径向延长的细胞组成。见图1。

4.2 茎横切面略呈四棱形,表皮为1列扁平细胞,有气孔和非腺毛。皮层宽广,由数列薄壁细胞组成,排列疏松;在四棱角处由厚角组织组成;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明显成环;木质部由导管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射线明显,细胞列数不一;髓部宽广,薄壁细胞较大。见图2。

4.3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类长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叶异面型,栅栏组织为l列细胞,海绵组织由3~4层不规则的薄壁细胞组成,细胞间有间隙,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导管3~6个排列成行,韧皮部外侧与木质部外侧均有厚角组织;下表皮有气孔和非腺毛。见图3。

4.4 粉末特征粉末呈黄绿色,木栓细胞类长方形,棕褐色,外壁增厚,排列整齐;导管多为螺纹,直径18~25μm;纤维及晶鞘纤维多见,黄色和鲜黄色,直径15~28μm;可见较多的非腺毛,成星状;花粉深黄色类球形,有3个萌发孔,外壁光滑。见图4。

5 理化鉴定

称取药材粉末5g,加95%乙醇溶液60ml,于水浴上加热回流20min,过滤,滤液供实验使用。系统预实验证明,毛蕊花全草中含有氨基酸、皂苷类、内酯和香豆素类、甾体、三萜,可能含有强心苷。

5.1 茚三酮反应取冷水浸液1ml,加入0.2%茚三酮乙醇溶液2—3滴,摇匀,在沸水浴中加热5min,冷却后,变成蓝色,则表明含有氨基酸。

5.2 异羟肟酸反应取乙醇提取液11ml,加盐酸羟胺的饱和乙醇溶液3滴和氢氧化钠的饱和乙醇溶液10滴,加温至反应开始(有气泡产生),冷却至室温,加5%盐酸使成弱酸性,再加1%三氯化铁溶液5滴,变为紫色(检查内脂及香豆素)。

5.3 乙酸酐一浓硫酸反应取乙醇提取液3ml,将溶液挥去,在残渣中加人1ml冰乙酸溶解,再加入1ml乙酸酐,最后滴入1滴浓硫酸,试管颜色由黄红紫蓝墨绿,表明含甾体和三萜。

6 小结

通过对毛蕊花的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的研究,证实毛蕊花中含有氨基酸、皂苷、内脂及香豆素类等化合物,并可能含有强心苷类成分。其根显微组织特征中形成层明显,韧皮部较窄,木质部发达;茎显微组织特征中,表皮上有气孔和非腺毛,在四棱角处由厚角组织组成;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明显成环;木质部由导管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射线明显,细胞列数不一;叶显微组织特征中上、下表皮外被角质层,韧皮部外侧有厚角组织;粉末特征与组织特征相符。为玄参科毛蕊花Verbascum thapsus L的鉴别以及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6):344-346.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7(2):15.

[3]大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大理苍山药物志[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172.

[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895.

[5]张长城,吴大刚.毛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6,27(5):261-262.

第5篇:药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三裂蛇葡萄;玉葡萄根;生药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52-03

玉葡萄根为葡萄科蛇葡萄属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的根,本品为云南较常用的中草药。别名金刚散[1~3]。

葡萄科(Vitaceae)植物全世界有16属约700余种[4],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我国有9属150种,南北都有分布[5]。云南有9属96种18变种。蛇葡萄属(Ampelosis Michaux),葡萄科16属之一,世界有30余种。分布于亚洲,北美,中美洲。我国有17种,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生于海拔50~2200 m的灌丛或山谷林中阴湿地带,干燥的山坡罕有生长[6]。

玉葡萄根为云南地区民间使用的草药,能了解到的使用历史约一百余年。本品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肿镇痛之功,用于跌打损伤等。是“金品”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等系列药品使用的药材之一。曾收载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1996年版)。目前对玉葡萄根的研究还尚少,本文对玉葡萄根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以期对该药材的使用提供技术参考。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 实验药材采自安宁、鹤庆、弥勒的潮湿山谷林中,原植物标本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陶德定副研究员鉴定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标本存放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中心标本室。

1.2 试剂 乙醇(化学纯),冰醋酸,甘油,甲醇,TO型生物透明剂,0.1%固绿,0.5%番红,石蜡,FAA固定液,二甲苯,中性树胶,双缩脲试剂(Biuret)试剂,茚三酮试剂,α-萘酚(Molisch)试剂,碱性酒石酸酮(Fehling)试剂,碱式醋铅试剂,碱性苦味酸(Baljet)试剂,异羟肟酸铁试剂,重氮化试剂,硅钨酸试剂,碘化铋钾,改良碘化铋钾。

1.3 仪器 FA2004N电子分析天平,BM-Ⅵ生物组织冷冻包埋机,CS-Ⅳ型摊片烤片机,QP-Ⅲ生物组织切片机,TS-12H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MicrE400Nikon显微镜,数码显微照相机,GZX-9030MBE数显鼓风干燥箱,101A-2E电热鼓风干燥箱,生物组织摊片烤片机(CS-IV型),生物组织刀刃磨机(MD-II型),超声波清洗器(SK3200LHC)、ZF-Ⅱ型三用紫外分析仪。

2 实验方法

按常规植物分类方法和药材鉴定方法,制作实验药材的标本、叶横切面、表面片及粉末制片等进行观察比较、描述分析。并按预试方法进行化学成分鉴别及薄层色谱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植物形态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疏生短柔毛,以后脱落。卷须2~3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3小叶,中央小叶披针形或椭圆披针形,长5~13 cm,宽2~4 cm,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侧生小叶卵椭圆形或卵披针形,长4.5~11.5 cm,宽2~4 cm,基部不对称,近截形,边缘有粗锯齿,齿端通常尖细,上面绿色,嫩时被稀疏柔毛,以后脱落几无毛,下面浅绿色,侧脉5~7对,网脉两面均不明显;叶柄长3~10 cm,中央小叶有柄或无柄,侧生小叶无柄,被稀疏柔毛。多歧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序梗长2~4 cm,被短柔毛;花梗长1~2.5 mm,伏生短柔毛;花蕾卵形,高1.5~2.5 mm,顶端圆形;萼蝶形,边缘呈波状浅裂,无毛;花瓣5,卵椭圆形,高1.3~2.3 cm,外面无毛,雄蕊5,花药卵圆形,长宽近相等,花盘明显,5浅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明显,柱头不明显扩大。果实近球形,直径0.8 cm,有种子2~3颗;种子倒卵圆形,顶端近圆形,基部有短喙,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向上渐狭呈卵椭圆形,顶端种脊突出,腹部中棱脊突出,两侧洼穴呈沟状楔形,上部宽,斜向上展达种子中部以上。花期6~8月,果期9~11月。广布全省各地,生于海拔300~2200 m的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或林中。见图1。

根一至数条,直径大小不一,生于土壤中,呈圆柱形,不分支,长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略弯曲,根有明显的节,根上栓皮呈棕褐色,易脱落。根的皮部与木质部易剥离,鲜时色泽淡棕黄色,粉性,极易氧化变为棕褐色。根皮味涩,微麻。见图2。

3.2 药材性状 药材玉葡萄根来源于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的根(Radix),药材的中文名叫“金刚散”或“玉葡萄根”。拉丁名为:Radix Ampelopsis Delavayana。根与藤有明显的区别:藤茎表皮呈棕褐色,有纵皱纹。木质部质坚硬,色浅黄至棕褐色,中间有髓,白色,或灰褐色,质地疏松。根的断面木质部与皮部较明显,二者易剥离,木质部中间无髓。断面由中间向外发出数条射线,射线间有排列较为整齐、细密的小孔。皮部断面呈棕褐色,分层较明显。层与层间有白色间断分布的点组成的环,数环。见图3。

3.3 显微鉴别

3.3.1 根的横切面 木栓细胞5~10余列,细胞扁平,可见落皮层。皮层窄,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的细胞内含有草酸钙针晶束。韧皮部被射线分隔成束,由里向外逐渐变小,有纤维散在或成群。形成层细胞2~4列,细胞扁平,断续排列成环。木质部导管大型,有纤维伴随,射线由里向外逐渐增多。见图4。

3.3.2 叶横切面 叶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细胞类长方形或类方形,上表皮细胞排列较整齐,下表皮细胞排列稍不规则。栅栏组织细胞1~2列,不过中脉,细胞中充满红棕色物。海绵组织细胞3~5列。叶中脉向上、下两面突出,表皮外均可见腺毛和非腺毛,主脉维管束3~4个排列成不连续环,外韧型,束间有薄壁细胞,每一束外均有纤维群。大多薄壁细胞中含红棕色物。黏液细胞中含草酸钙针晶束。见图5。

3.3.3 粉末特征 粉末棕褐色。草酸钙针晶较多,散在或成束,长70~130 μm。黏液细胞多数,长椭圆形或长圆形,内含草酸钙针晶束。色素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内含红棕色物。淀粉粒多单粒,呈肾形、新月形、卵圆形或长卵形,直径12~36 μm,脐点裂缝状、点状或一字形,有的可见层纹。木栓细胞淡黄色或黄棕色,类长方形、类方形或类多角形,排列整齐。导管梯纹或网纹,直径50~130 μm。木纤维散在或成束,壁稍厚,有明显的斜孔纹。见图6。

3.4 理化鉴别 (1)取药材粗粉2 g,加30%甲醇10 mL浸渍0.5 h,过滤。滤液2 mL滴加加醋酸铅试液2滴,产生灰白色沉淀。(2)取药材粗粉2 g,加30%甲醇10 mL浸渍0.5 h,过滤。滤液2 mL滴加胶盐试液1~2滴,产生白色沉淀。(3)取药材粗粉2 g,加30%甲醇10 mL浸渍0.5 h,过滤。滤液2 mL滴加三氯化铁试液2滴,显蓝黑色。

3.5 薄层鉴别 分别取3个不同产地药材粉末2 g,加甲醇20 mL,加热回流30 min,滤过,滤液蒸至5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玉葡萄根对照药材2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试验。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4 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甲酸(7:3:0.5:0.5)为展开剂,预饱和15 min,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结果:药材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见图7。

4 小结

根据玉葡萄根横切、粉末、理化及薄层色谱鉴别研究表明,其均有一定的鉴别特征。为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一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云南省药材公司.云南中药资源名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11.

[2]《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72~273.

[3]曾育麟.云南金刚散的调查研究[J].药学通报,1960,(2):63~65.

[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450~451.

[5]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67.

第6篇:药学研究范文

【摘要】

目的为鉴别、研究和开发侗族药物毛秀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性状和显微方法观察毛秀才各器官。结果毛秀才的茎、叶、总苞片密被黄色毛茸,根茎部有白色毛茸,叶的横切面可见双韧型维管束,根的皮层可见断续排列的石细胞环,内皮层明显;花的粉末中可见草酸钙柱晶。结论以上性状和显微特征对毛秀才具有鉴别意义。

【关键词】 毛秀才; 生药学

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reference evidences for identifying,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Dong Nationality's medicine Maoxiucai.MethodsTrait and microscope observation were utilized to observe all organs of Maoxiucai.ResultsMaoxiucai's sterms,leaves and total bract were covered heavily by yellow trichome with white trichome on its rhizome.Double-phloem bundles could be seen in transection of Maoxiucai's leaves.Interruptedly ranged stone cell rings and notable endodermis could be observed in its root.Calcium oxalate colunmar crystal could be seen in powder of Maoxiucai's flower.ConclusionThe trait and microscope characteristics can help identify Maoxiucai in practices.

Key words:Maoxiucai; Pharmacognosy

毛秀才是侗药中从古到今常用不衰的跌打损伤特效良药,名为马卡列丙(汉语俗称毛秀才),是菊科旋覆花属植物显脉旋覆花Inula nervosa Wall.,又名黑根、草威灵、威灵菊,能祛风寒,通经络,消积止痛。主治风湿疼痛,脘腹冷痛,食积腹胀,噎膈,风湿脚气[1];侗药主要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可缩短病程,无毒副作用;还可用于伤风感冒、霍乱转筋、肚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惊风、伤目出血等,疗效甚佳[2]。显然侗药与中药的功能主治相差甚远,毛秀才在侗药中具有神奇的疗效,故我们对其进行生药学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CX-41 OLYMPUS显微镜(日本)、游标卡尺(上海量具刃具厂),水合氯醛、稀甘油等均为分析纯化学试剂。

1.2 材料

毛秀才药材及原植物均采集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赶子溪村,经梅树模副教授鉴定为菊科植物显脉旋覆花Inula nervosa Wall.。

2 方法与结果

2.1 原植物形态

毛秀才为多年生宿根草本,高20~110 cm。根茎粗短,密生多数根;根肉质,暗褐色,粗2~5 mm。根茎部有白色毛茸。茎直立,单生或少数簇生;全部被开展的上部被极密的具疣状基部的黄褐色长硬毛;上部或从中部起有细长分枝。叶互生;叶片椭圆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基部叶较小;下部和中部叶长5~10 cm,宽2~3.5 cm,下部渐狭成长柄。边缘从中部以上有浅或明显的锯齿,上部急狭,先端稍尖,两面有基部疣状的糙毛,但叶脉在下面具有开展的长密毛,侧脉4对,几乎与下部叶缘平行;上部叶小,无柄。头状花序在枝端单生或少数排列成伞房状,径1.5~2.5 cm,花序梗细长;总苞半球形,长6~8 mm,总苞片4~5层,总苞片下端2/3绿色,上端1/3紫色;外周舌状花较总苞长2倍,舌片白色,长8~9 mm,线状椭圆形;中央管状花花冠黄色,有尖卵圆三角形裂片;冠毛白色,后稍带黄色,长4~6 mm;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柱头2深裂。瘦果圆柱形;有细沟,被绢毛。花期7~10月,果期9~12月[1]。

2.2 药材性状

2.2.1 根

根状茎短,不规则形,上有多个茎痕,大多着生许多灰白色毛茸;下有10数条须根,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长10~20 cm,直径1~3 mm,常扭曲,具皱纹。易折断,断面有淡黄色的心(木质部),常从形成层处与皮部分离。味苦、辛、辣[1]。

转贴于

2.2.2 茎

茎圆柱形,直径可达0.5 cm,枯绿色或褐色,密被锈色柔毛,具有少量腺毛。质脆,易折断,断面可见明显的髓部,类白色,疏松,有的成空洞状。味辛辣。

2.2.3 叶

单叶互生,无柄或几无柄,广披针形至倒长卵形,干燥叶叶缘向叶背卷缩,长5~9cm,宽2.5~3 cm,边缘浅锯齿,两面均被黄色毛,叶上表面绿色、有少量腺毛,下表面绿白色、偶见腺毛。味苦辛。

2.2.4 花和果实

干燥花序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0.5~1 cm,多松散。总苞片下端2/3绿色,上端1/3紫色,外周舌状花白色,雌性,顶端3齿裂;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顶端5齿裂;花冠外具有冠毛,灰白色,长0.4~0.6 cm;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柱头2深裂。瘦果棕褐色,圆柱形,很小,长约为0.5 mm;有细沟,被绢毛。

2.3 显微特征

2.3.1 根根的横切面呈类圆形,表皮细胞木栓化,常脱落;木栓层由7~20余层扁平细胞组成,木栓组织外缘有的破裂;皮层宽广约占总面积的3/5,皮层薄壁细胞大,内皮层明显;皮层、近内皮层处散在石细胞群,石细胞长56~105 μm,宽35~81 μm,皮层油室由4~9个细胞组成,油室直径18~122 μm,细胞中含有淡黄色或棕色的油滴;次生维管束外韧型,不发达,韧皮部与木质部较窄;髓部小,射线明显(见图1)。

2.3.2 茎茎表皮: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排列紧密,细胞内有黄色内含物;非腺毛多由3~16个细胞组成,长465~4 745 μm,宽32~70 μm,壁厚3~5 μm,有的细胞中部狭小;具有少数腺毛,长116~350 μm,腺头淡黄色,由1~2个细胞构成,腺柄有10~20个细胞。

茎横切面:呈类圆形,表皮细胞1列,略呈长方柱形,外被角质层,偶可见非腺毛,具腺毛,腺头1~2个细胞,腺柄有10~16个细胞;皮层较宽,由10~15列薄壁细胞组成;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窄,导管3~7列,径向排列;射线宽窄不一;髓部较宽,细胞较大,约占茎的2/5(见图2)。

2.3.3 叶叶上表皮:表皮细胞为类长方形、不规则形的扁平细胞,非腺毛由7~13个细胞组成,长1 070~2 253 μm,直径25~35 μm,壁厚3~4 μm,少数细胞中部狭小;具有少量腺毛,长105~210 μm,腺头淡黄色,1~2个细胞,腺柄8~13个细胞;气孔不定式,保卫细胞肾型(见图3)。

叶下表皮:表皮为类长方形、不规则的扁平细胞,较上表皮细胞薄;非腺毛多由3-11个细胞组成,长238~2214 μm,直径24.5~37 μm,宽3~4 μm,有的细胞中部狭长,有的呈竹节状节间膨大。腺毛少见,腺头1~2个细胞,淡黄色,腺柄9~17个细胞,长63~203 μm;气孔为不定式(见图4)。

叶横切面:表皮由1列细胞构成,上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较大,下表皮细胞排列不甚整齐,可见气孔、多细胞非腺毛、腺毛;栅栏组织1列细胞,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细胞类圆形,7~9列,排列较疏松;中脉维管束双韧型,位于中脉中下部(见图5)。

2.4 花粉末特征

粉末淡黄白色。具有非腺毛碎片,子房壁含有大量的单细胞非腺毛,少数为多细胞非腺毛,两个并生或单生;长352~1070 μm,宽14~16 μm,壁厚4~7 μm;花粉粒黄色类球形,直径25~35 μm,外壁较厚,有锥状尖刺,壁厚2~4 μm,具3个萌发孔,向内凹陷;冠毛灰白色;草酸钙柱晶主要存在于花冠与子房壁,长14~51 μm,宽3~9 μm(图6)。

3 讨论

毛秀才主要的生药学特征有:茎、叶、总苞片密被黄色毛茸,根茎部有白色毛茸,单叶互生,叶片椭圆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基部叶较小,边缘中部以上有浅或明显的锯齿。显微特征为叶、茎的表皮具有多细胞非腺毛和腺毛;叶的横切面可见维管束双韧型;根的横切面在皮层可见石细胞群间断连续成环和分散的油室,内皮层明显;花的粉末中可见非腺毛细胞碎片、花粉粒和草酸钙柱晶。

同是显脉旋覆花,作为侗药毛秀才的功能与作为中草药威灵的功能相差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作为侗药能用于跌打损伤,可缩短骨折愈合的病程,而作为中药主要用于治风湿,其药效有待药理学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7篇:药学研究范文

【摘要】 目的为鉴别和开发利用清酒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清酒缸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结果清酒缸的显微特征为:根韧皮部有纤维束成群散在;茎韧皮部可见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叶的主脉有外韧型维管束,呈凹槽形。结论上述特征可作为清酒缸鉴定的依据。

【关键词】 清酒缸;药材性状;显微特征

清酒缸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 (Thunb.) DC.的全草,又名草鞋板、味噌草、拿身草、羊带归、青酒缸,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全株均可作药用,具有清热利湿,消积散淤,主治劳伤咳嗽,吐血,水肿,小儿疳积,痈疮溃疡,跌打损伤等症,为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1,2]。鉴于有关清酒缸的生药鉴定尚未见报道,故作者从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制定其药材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仪器

1.1材料采自广西南宁市郊区老虎岭,经广西中医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朱意麟老师鉴定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 (Thunb.) DC.的全草。

1.2仪器与试剂Microm HM355S型全自动石蜡切片机(德国Microm公司)、Motic成像显微系统(厦门麦克奥迪公司),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

制片方法:石蜡切片:新鲜清酒缸全草,经FAA固定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番红-固绿染色制成永久片[3]。粉末制片:本品粉末经水合氯醛透化,甘油装片而成。

3结果

3.1药材性状本品根呈不规则圆柱形,常弯曲,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微粗糙,断面黄棕色。茎圆柱形,直径0.1~0.4 cm,表面黄绿色至黑绿色,微粗糙,断面浅黄色。叶对生,多皱缩脱落、破碎,灰绿色至黄棕色,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长1.4~6.2 cm,宽0.8~2.8 cm,先端渐狭呈急尖,基部圆形,全缘,疏被短柔毛。气微,味苦。

3.2显微特征

3.2.1根横切面类圆形。①木栓层为6~8列的扁平细胞,排列紧密,细胞类长方形。②皮层较窄,细胞排列疏松,类圆形或长方形,偶见方晶;少数纤维细胞成群散在。③韧皮部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可见韧皮纤维成群散在。④形成层不明显。⑤木质部宽广,约占根横切面半径的;导管较大,单个或2~3个相聚;木纤维较多,断续成环分布与木薄壁细胞相间排列。⑥射线宽广,多由1~2列类长方形的细胞组成。见图1~2。

3.2.2茎横切面类圆形。①表皮细胞1列,类长方形,排列紧密。②皮层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胞间隙稍宽,排列疏松,有方晶散在。③韧皮部较窄,外方有纤维断续排列成环。④形成层不明显。⑤木质部宽广,导管壁较薄,单个或2~3个相聚;木纤维排列紧密,成群散在。⑥射线细胞类圆形,多由1~2列细胞组成。⑦髓部较宽,细胞类圆形,可见方晶。见图3~4。1.木栓层2.皮层3.韧皮部4.纤维5.导管6.射线图1清酒缸根横切面详图(400×)1.木栓层2.皮层3.纤维4.韧皮部5.方晶6.木质部图2清酒缸根横切面简图(40×)1.表皮2.皮层3.纤维4韧皮部5.木纤维6.导管7.射线8.方晶9.髓部图3清酒缸茎横切面详图(400×)

3.2.3叶横切面①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上表皮细胞较大,类圆形或长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类圆形,细胞外壁不见增厚;偶见气孔和非腺毛。②栅栏组织1列,圆柱形,排列紧密,不通过主脉;海绵组织数列,排列疏松。③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外方纤维束呈凹槽形。见图5~6。1.表皮2.皮层3.韧皮部4.木质部5.方晶6.髓部图4清酒缸茎横切面简图(40×)1.上表皮细胞2.栅栏组织3.海绵组织4.纤维5.韧皮部6.木质部7.下表皮细胞图5清酒缸叶横切面详图(400×)1.上表皮细胞2.栅栏组织3.海绵组织4.纤维5.木质部6.韧皮部7.下表皮细胞图6清酒缸叶横切面简图(100×)

3.2.4叶表面制片叶上表面细胞不规则,波浪状突起,排列紧密,无气孔分布。叶下表面细胞呈不规则形,气孔密集,轴式多为平轴式,偶见不定式。见图7~8。

3.2.5粉末特征干燥粉末米黄色。①淀粉粒极多,单粒淀粉粒类球形或椭圆形,直径8.4~15 μm,脐点裂缝状或人字状,层纹不明显;复粒淀粉粒由2~4粒组成,脐点和层纹都不明显。②方晶较多,单个散在,呈棱形、方形或多面形。③晶鞘纤维较多,单个散在。④纤维少见,长1.1~1.5 mm,端尖长。⑤孔纹导管较多,可见螺纹、梯纹导管。⑥非腺毛较多,长2.6~3.4 mm,表面有疣状突起,壁厚。见图9。1.上表皮细胞2.非腺毛图7清酒缸上表皮(400×)1.气孔2.非腺毛3.下表皮 图8清酒缸下表皮(400×)1.晶鞘纤维2.淀粉粒3.方晶4.纤维5.腺毛6.非腺毛7.导管图9清酒缸粉末图(400×)

4讨论

通过上述研究表明,清酒缸的主要生药学特征有:①根韧皮部可见韧皮纤维成群散在,木纤维多,断续成环分布。②茎皮层有方晶,韧皮部有纤维断续排列成环,木纤维成群散在,髓部较宽,可见方晶。③叶主脉维管束外韧形,外方纤维束排列呈凹槽形,栅栏组织不通过主脉,海绵组织疏松。④粉末可见众多晶鞘纤维,方晶、淀粉粒众多。上述特征既可对进行清酒缸生药鉴别,又可为制定其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4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44.

第8篇:药学研究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妇科肿瘤化疗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两组,各80例。药学服务组卵巢癌34例,宫颈癌20例,子宫内膜癌16例,其他10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47.11±2.34)岁。对照组卵巢癌34例,宫颈癌19例,子宫内膜癌16例,其他11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7.57±2.0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用药指导,药学服务组则给予药学服务。(1)化疗方案和药物评估。化疗前对化疗方案和药物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耐受情况等确定用药的合理性,并合理调整用药方案和剂量。(2)药物特性和相互作用的审查。明确化疗药物之间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调整用药时间间隔和顺序,以减轻药物毒性。如化疗中DDP和PTX静脉或腹腔用药时均应先使用DDP。(3)化疗给药指导。在化疗药物配置中,对特殊配药要求者需现配现用,使用非聚乙烯材料输液器和输液瓶,并在化疗前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保护血管[2-3]。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药学指导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为满意和比较满意百分比之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药学指导满意度相比较

药学服务组药学指导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

药学服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化疗治疗是多数妇科肿瘤患者主要治疗方案,也是无法实施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或肿瘤术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有效治疗方案,但化疗药物应用可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轻者可在化疗停止后自动恢复,重者可降低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影响疗效,甚至危害其生命安全,因此,做好妇科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的预防非常重要。药学服务方案的实施可从化疗方案评估和调整、化疗药物联用审查、化疗药物配制指导促进妇科肿瘤化疗患者合理用药,最大限度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4-5]。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用药指导,药学服务组则给予药学服务。结果显示,药学服务组药学指导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药学服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妇科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的药学服务方案效果确切,可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作者:李继红 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肿瘤医院药学部

参考文献

[1]董洪亮.妇科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的药学服务方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4):174-175.

[2]王任晓.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地榆升白片在妇科肿瘤化疗中的作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2):165-166,169.

[3]唐莲,丁选胜,王俐,等.妇科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的药学服务方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19):1694-1696.

第9篇:药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清瘟败毒;胶囊;药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86-01

清瘟败毒胶囊处方来源于清代著名中医学家余霖所著《疫疹一得》古典名方《清瘟败毒饮》,根据国家药品管理法规要求,按中药注册6类要求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1 主要研究结果

1.1 剂型及规格选择

1.1.1 剂型选择:清瘟败毒胶囊是由14味药材有效成分提取物添加适量辅料制成的胶囊。根据药味组成、用药经验、化学成分性质和生理学特性,结合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在充分考虑临床病症需要、剂量要求和安全性基础上,考虑胶囊具有防止吸潮,避免光照和氧化等特点,而选择了胶囊剂剂型。

1.1.2 规格选择:按原方用法用量和原方药材《中国药典》的用法用量,确定本品规格:0.4g;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粒,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1.2 处方筛选:本处方来源古典名方《清瘟败毒饮》,经研究和文献检索,确定本品处方:生石膏600g、地黄300g、水牛角600g、黄连150g、栀子150g、牡丹皮100g、黄芩100g、 黄芩100g、玄参150g、知母100g 连翘150g、桔梗60g、甘草60g、淡竹叶60g,上述药材提取物干粉,用乙醇制粒、干燥、整粒,添加辅料适量,制成胶囊1000粒。

1.3 制备工艺研究:制备工艺保持与清瘟败毒饮基本一致,但细化了工艺参数,优选工艺过程,并提高其质量可控性。

1.3.1 提取工艺研究:在原工艺基础上细化工艺参数,确定本品药材煎煮法是水煎二次。以二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重点考察加水量及时间,以黄芩苷的转移率为指标,并同时考察总得膏率,确定了提取工艺及其参数:上述十四味,用8倍量水煎煮两次,每次2小时。其中水牛角先煎3小时,生石膏先煎30分钟,再与其余十二味共煎2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

1.3.2 浓缩、干燥工艺研究:水提液采用减压浓缩法,将水提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4(80℃热测)的稠膏,通过二因素三水平试验,确定了浓缩温度和时间:温度60~70℃、浓缩时间3小时。

1.3.3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本品水提得膏率为20%左右,每剂药浸膏量为4g,每次服用浸膏量约为1~2g。若将浸膏制粒,可增加堆密度,提高填充量。若胶囊能装0.3~0.5g /粒,则每次服用胶囊3~4粒,患者易接受。因此采用0号胶囊,平均装量0.4g,每次服用量为3~4粒。

1.3.4 粉碎度和制粒粒度的确定:分别考察过60目、80目和100目筛时胶囊溶出度,结果显示采用80目筛粉碎时胶囊溶出度最好。研究结果确定采用40目筛制粒时流动性最好。

1.3.5 水分和相对湿度的控制:控制颗粒水分在3%-5%之间。本品浸膏有一定的吸潮性,但不严重。从以上吸湿曲线来看,临界相对湿度为50%。因此,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以下进行胶囊填充及贮存。

本品在制法上同原标准无质的改变。按所述处方工艺制备三批样品经质量及稳定性考察,质量可控。根据确定的小试工艺,以10000粒批量中试三批,结果:成品率95%,产品质量合格,成分实际转移率达73%。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处方工艺设计合理、经济、可靠、稳定。

1.4 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订:清瘟败毒胶囊所用原药材、辅料的质量标准均源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

1.4.1 提取稠膏、颗粒中间体质量控制指标:提取稠膏:性状、相对密度、微生物限度、含量、储存及储存期限。颗粒中间体:性状、水分、微生物限度、含量、储存及储存期限。

1.4.2 有效成分鉴别、含量测定研究:清瘟败毒胶囊质量标准中“鉴别项”以盐酸小檗碱、黄芩苷为功效标志成份,以黄连、黄芩为对照药材,盐酸小檗碱为对照品,以不加黄连、黄芩为阴性对照。此鉴别验证方法具有专属性。

含量测定:以黄芩苷为指标,通过对波长、色谱柱、流动相选择、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定量限、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溶液稳定性、回收率和干扰试验等指标验证,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

依据上述试验结果,制订了《清瘟败毒胶囊质量标准草案》,并按标准草案对自制的三批样品进行全检,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表明此标准草案可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具有合理性和可控性。

1.5 稳定性研究:本品用铝箔和PVC硬片以泡罩形式包装。三批样品在模拟市售包装下经加速试验6个月、长期试验12个月考察,性状、溶出度、黄芩苷含量、微生物限度等均无明显改变。表明本品在上市包装条件下比较稳定,有效期暂定为24个月。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本品对光、热和湿稳定。

2 结果分析与评价

综上所述,本品剂型合理,方便服用,溶出度、稳定性好。处方工艺设计合理、经济可行。质量控制指标均合理,能有效控制药品质量。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光、热、湿稳定。

3 结论

清瘟败毒胶囊药学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

[2] 余霖.《瘟疹一得》清代.

[3] 中药、天然药物前处理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3月

[4] 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3月

[5] 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3月

[6] 中药、天然药物中试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3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