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课堂范文

智慧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课堂

第1篇:智慧课堂范文

一、快乐孕育灵动,激发智慧

《太阳》一课教学伊始,我边播放课件(拟人化的太阳公公)边告诉孩子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大家熟悉的老朋友,谁愿意和他打招呼?”(可爱的太阳公公一出现,就成了所有孩子关注的焦点,惊叹声一片,孩子们纷纷热情地和太阳公公打招呼。)

生:太阳公公,您好!

生:太阳公公,欢迎您来到我们的课堂

师:孩子们,听了你们的话语,太阳公公笑得更开心了。(播放课件:太阳公公的笑容更灿烂了。)他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允许大家向他提问题。

生:太阳公公,您有多大?

生:太阳公公,您离我们有多远?

……

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和让孩子心动的情境的创设,营造了充满情趣的自主、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中,孩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课堂成为孩子交流的课堂,想象创造的课堂,情浓浓、乐融融的课堂。

二、探究创造灵动,点燃智慧

1.激发兴趣,让孩子“乐”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一双手》一课,我通过“猜手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相同。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你们猜猜它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

师:孩子们,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是啊,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板书课题),想了解这双手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课文。

2.提供时空,让孩子“愿”探究

教学《和时间赛跑》时,我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孩子和文本进行对话,孩子达到了“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第二节课一开始,我就提出了进一步阅读探究的要求,并提供了让孩子充分探究的时空,创造了表达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用心体会每一句话,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受,等会儿交流。

生:我想送给全班同学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珍惜时间吧!

生:如果我们也和时间赛跑,就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生: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同学们,努力吧!

三、生成捕捉灵动,演绎智慧

在学习课文《钓鱼的启示》的重点段,当读到“父亲再没有说话。詹姆斯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他使劲地闭上眼睛,脑中一片空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鱼钩从那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扭动着的大鱼,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读着读着,我忽然同情起詹姆斯来了,他好不容易钓到这条大鲈鱼,放掉多可惜呀,更何况没有人发现。我觉得不放掉鲈鱼,也没有多大错误。”

师:“你能在读书后提出自己的想法,真好!对于他的看法,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当孩子的问题偏离了预设时,我没有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地捕捉了孩子生成的问题。对于孩子的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有疑问的孩子畅所欲言,然后花时间让孩子去读、去思考、去感悟,为孩子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听――

生:“我读完这段话,也有同感。詹姆斯放掉鱼是很不情愿的,父亲逼他放鱼,是对他幼小的心灵的一个打击。”

生:“我从这段话中读出来的是,这条大鱼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生:“不是的。课文的最后一段:‘这件事在詹姆斯的记忆中永远是那样清晰,他为自己的父亲而骄傲,也为自己骄傲,他还可以骄傲地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们和他的子孙后代们。’这就是说,詹姆斯一生难以忘怀的是自己所受到的教育。”

生:“是的。从爸爸的话语中,可以知道他的崇高品质――放掉一条鱼,培养的是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好品质。”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应该严格地遵守规则。”

师:“同学们的争论很精彩,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明确,感悟也越来越深。现在,你们认为詹姆斯应不应该放鱼?”

生(异口同声地):“放――”

我很庆幸能够巧妙地捕捉住孩子稍纵即逝的灵感,并让它变成有价值的“生成”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有了我的巧妙引领,孩子们妙语连珠,这不曾预约的精彩才会不期而至。

灵动的课堂,智慧的课堂,能让孩子多一些心灵和精神的自由空间,能让教师和孩子多一些真诚而深刻的对话,能让课堂成为师生有滋有味的精神会餐,成为孩子幸福成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马宏《构建智慧课堂,实践有效教学》。

第2篇:智慧课堂范文

生成智慧的课堂应该有一个智慧的导入环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通过创设生动的导课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将原本安排在课尾的“你知道吗?”这一部分内容重新整合,调整到课前的导入。告诉学生“从古到今,人们计时方法和计时工具的每一次改进就预示着科学的每一次进步。从水钟、影钟、沙漏一直到我们现在所发明的钟表,计时越来越准确。”在解说时,我随机利用钟表引出本节课学习要用到的钟面。整个过程细腻、流畅,犹如行云流水,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课堂导入环节上,学习兴趣的火花立即被点燃。

二、创造使用教材——超前生成智慧

教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只是一个学习的素材,我们应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

我在教学“口诀求商”一课时,课前播放乒乓球比赛的录像,有单打和双打两种不同比赛场景。上课时出示例题场景图:

师:2人一组,12个小朋友打球,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列式?

生:12÷2=

师: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圆片摆一摆。

……

师:现在将他们改成双打比赛,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生:12÷4=3(组)。

……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将教材中例题的10个小朋友打球改编成12个小朋友打球,这一微小变化看似简单,对例题的学习并无大的影响。但其改编的目的并不在于此,而是接下来的“试一试”的学习,将原本进行单打训练的学生改换成双打训练,这样一来就可以巧妙地变化成另一道习题。

三、有效预设课堂——促进智慧生成

有效地课堂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是智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自己的预设,在课堂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住学生的精彩之处,有效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师:夜里11时用24时计时法如何表示?

生1:时针先走了1圈,也就是12大格,又走了11大格,一共是23大格,就是23时。

生2:夜里11时,也就是时针走了2圈还差1大格,用24-1=23,也就是23时。

生2的回答真的是太精彩了,其运用了逆向思维进行分析解答了这个问题,这不正是课堂预设中学生智慧生成的最佳点吗?学生经常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他能不充满智慧吗?

四、合理选择练习——保证智慧生成

课堂练习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如何科学地选择合适的题目作为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学生获得智慧提供了有力保证。

还是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中,我安排了这样的几道练习:

(1)为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62周年,学校安排了一系列活动。活动安排表如下:

师:你觉得这张安排表有问题吗?

生:有问题。时间那一栏,他所使用的计时法不一致。

师:你能将它用同一种计时法表示出来吗?

学生有用普通计时法也有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

(2)创意卡:设计一个钟面,一下子就能看出一天中的24小时。

学生的想法很多,具有一定的创造力,我相信学生经常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他们定会收获得更多。这样智慧的练习,不仅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而且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智慧的形成都大有益处。

第3篇:智慧课堂范文

【关键词】 数学课堂;智慧

一、巧用反例,发现规律

适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启发,是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运用恰当的反例从另一个侧面抓住数学概念或规则的本质,弥补正面教学的不足,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朱乐平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法练习”:

……

出示(要求学生轻声读):有人猜想,任意的两个两位数相乘,从左往右读和从右往左读,得到的两个算式的积相等.

你认为这个猜想对不对?为什么?每一名同学先安静思考,做一做,再说出自己的结论与理由.

师:有谁知道,你们接下来该做什么吗?

生:举一组数,看看有没有不相等的.

21 × 11 = 231 11 × 12 = 132 21 × 11 ≠ 11 × 12

31 × 11 = 341 11 × 13 = 143 31 × 11 ≠ 11 × 13

由此可见这句话是错误的.

教师出示得出:在数学上,我们要否定一个说法是不对的,只要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师:读一读,你能明白什么意思吗?

出示: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有些算式从左往右读与从右往左读得到的两个式子的积相等,而有些不相等.

师:每名同学独立思考,安静地找一找相等的算式.

生:63 × 12 = 21 × 36 = 756 24 × 21 = 42 × 12 = 504

36 × 42 = 63 × 24 = 1512 46 × 96 = 64 × 69 = 4416

……

师:会不会算错了?

学生重新进行计算并且验证是对的.

师:那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得出规律:个位乘积与十位乘积相等.

二、归纳性质,验证猜想

小学数学中数的特性和运算的性质多能通过归纳猜想,由学生自己获取. 比如:加法交换率、结合率,乘法交换率、结合率、分配率,减法的性质,小数的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合数的特征,等等. 学生通过归纳进行猜想,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研究对象或问题一定数量的个例和特例,使学生能对例子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和性质.

比如教学“加法交换率”,教师出示三组算式,学生计算出得数:

27 + 73 = 100 73 + 27 = 100

58 + 123 = 181 123 + 58 = 181

544 + 2456 = 3000 2456 + 544 = 3000

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两个加数都是一样的,但是加数的位置不一样(两个加数位置交换),最后的得数也一样.

引导学生归纳规律,得到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个猜想正确吗?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不同的例子,例子越多,猜想就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 + 76 96 + 237

男生完成:76 + 3024 237 + 96

学生汇报答案. 总结: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四人小组合作设计一组式题进行再一次的验证,小组交流,汇报结论.

三、将错就错,弥补失误

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 在上课前,老师经过认真备课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虽然做了估计,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自身失误,比如,可能会写错字、说错话,甚至遗漏掉一些内容……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当具备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

如:有位老师在上整十数乘一位数复习巩固时,“20 × 3 = 60”却误写为“20 × 3 = 600”. 有名学生举手报告:“老师,你那儿多写了一个零. ” 因为板书有误,导致答案不合理,这位教师已经意识到出了差错,且不慌不忙地问学生们:“同学们,这个答案合理吗?”有一名学生回答:“不合理. ”教师追问:“那么错在哪里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接下来教师在黑板的另一侧写下“正解”两字,学生还以为老师在进行错解分析呢. 有时候,有的教师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随机应变能力,一时转不过弯,明知自己写错,却错误地认为承认失误会丢面子,反而颠倒黑白地说:“零就不算数. ”知错不改,一错再错,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迷惑,不知道这位老师后面的课还怎么上.

四、顺势延伸,乘胜追思

第4篇:智慧课堂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探索;智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23-02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彰显智慧课堂的优势,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智慧思考”的重要意义。学生在智慧课堂的学习体验将更为优越,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积极探索、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构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智慧课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以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基础上。如今的中学生知识结构与过去大不相同,他们是从小接触信息技术的“新人类”,从小就生活在信息环境中,对于这些中学生而言,计算机更像是一种工具,能够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因此,教师要明确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新颖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正是由于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早有接触,教师更要以先进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抱以更高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Windows用户界面”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对窗口背景、图表视觉效果进行改变,对任务栏进行调整、对任务窗口进行切换,这些实用功能也许是学生平时不了解的,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对窗口的便捷性有更为直观的了解。通过窗口操作的变化,学生会将这些新功能与日常使用经验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快地将这类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获得成就感。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能够为未来的专业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以智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占据课堂主导位置,而教师处于引导位置。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实现“课上课下互动互补”的良好教学机制。由于中学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较为薄弱,逻辑思维和理论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的过程,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得益于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巧妙的课堂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出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Frontpage”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内容,使学生根据软件特点进行简单的“Frontpage”制作。在制作内容的设定上需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风景,也可以介绍某一个历史人物,还可以根据童话故事设计相应的场景。由于“Frontpage”学习灵活性较高,能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教学要点,同时,也能够更为清晰的分辨学习难点,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尤为高涨。通过课堂演示学生作品,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还有哪里是自己的知识盲区,只有建立起对自身知识构架的客观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智慧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利用价值。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但需要学生掌握牢固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信息技术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同时,也需要学生之间协作能力的充分发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配合协作能力,并领会信息技术对于协作性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节点划分,然后,根据不同节点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小组之间优差搭配,并由组长全权负责。这样的分组设置无形中构成一种凝聚力,使学生之间能够密切配合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计算机安全”一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与之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与计算机安全有关的信息收集,不同小组可以根据“国内、国外、计算机风险类型、后果、影响”等不同范围进行资料收集,从而强化对计算机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四、以智慧促进教学实践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是因为在该领域内,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使信息技术具备强大的持久动力。而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建立“信息思维”,具备用于探索创新的实践能力。教师要激励学生“敢想、敢问、敢实践”,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发挥创造性思维优势,构建起更具智慧元素的信息课堂。

第5篇:智慧课堂范文

关键词:智慧型教师;智慧型课堂;信息技术

一、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必须要有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智慧型教师呢?“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

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制、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

对于智慧型教师,我们的前辈早已作了很好的阐述。叶澜先生在论述智慧型教师的特征时认为,应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个人认为,智慧型教师应具备哪些智慧呢?

智慧一:掌握深厚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拓宽知识面和本领。

智慧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活力而生动课堂。

智慧三:掌握灵活的教育机智,加强课堂组织和协调能力。

智慧四:做好课后反思和总结,注重教学研究。

那么,智慧型教师的智慧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的智慧是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和提炼,是教师形成一种良好的总结和反思习惯;智慧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提炼和实践。

二、智慧型课堂

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构建出智慧型课堂,那么,什么是智慧型课堂?

智慧的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应该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智慧的课堂,应该追求教学的真质量,追求课堂的真效益。

三、构建智慧的信息技术课堂

一堂具有智慧的信息技术课应具有三个特征:和谐的教学氛围、具有情境和问题的课堂以及开放的课堂。

1.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智慧课堂应是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舒适的教室环境,积极向上的班风,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蔼可亲的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能够平等地交流,教授给学生知识,学生在不断思考中产生智慧,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形成教育智慧。可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一堂智慧型课堂是多么的重要。

2.课堂应创设情境和问题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学生智慧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

3.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智慧型课堂应是开放的,而开放的课堂就是这样一块肥沃的、

有生命力的土壤。

(1)开放课堂的前提是开放的教材。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教材已经显得颇为陈旧,书上的很多内容,学生都已经掌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开拓创新,以书本为主线,更新知识。

(2)开放课堂的核心是开放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说、去动手、去归纳,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开放课堂的关键是开放的评价。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学生自己评价等多种开放的评价方式。

案例:朱峰老师的课――《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

在本节课中朱老师引入了“搜商”这个概念,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然后进行分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并对小组进行评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可获得奖品。

活动任务一:搜相机(个体活动)

要求:尼康或佳能的数码相机、像素在1600-2000万之间、8倍或10倍变焦、价格在800-1500元之间。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行搜索,大部分学生开始打开百度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做,这个时候就提醒学生上节课学到的搜索引擎,这时学生顿时有了方向感。

在搜到相关信息后,筛选信息又是一大难题,要根据给出的相关要求找到符合条件的相机,这个时候就要发挥学生的智慧,用不同的方法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活动任务二:查机票(小组活动)

要求:10月份去曼谷自助游、单程直达、票价要求经济实惠、信息可靠。

小组展开了一系列的搜索,成员之间再进行相互比较,哪个网站最可靠、票价最便宜。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观察,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任务三:找酒店(自主探究)

要求:曼谷、300~400元之间、四星级、信息可靠。

这个活动属于拓展型活动,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能更加牢固地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对网络数据库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很好地与搜索引擎区分开来。我认为,朱老师是一名智慧型教师,这也是一节具有智慧的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智慧的潜能。

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构建出智慧型课堂,这需要时间的磨炼,实践的积累,深刻的反思和透彻的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智慧型教师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第6篇:智慧课堂范文

关键词: 理答 初中英语 有效性

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理答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有效课堂的实质是师生间的互动对话教学,是智慧的理答,教师对它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成效的高低。本文通过例析积极理答案例,发挥大家一起反思智慧理答对有效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理答例析

广义的理答包括语言理答和非语言理答,狭义的理答主要指语言理答。下文试析四种语言理答类型。

1.诊断性理答。

师生交流交通工具使用方式的对话:

T:What’s this in English?

S1:It’s an underground.

T:Right,an underground.

T:Many students go to school by underground in big cities.How do you go to school?

S1:I go to school by bus.

T:By bus.So you take a bus to school.

诊断性理答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此教师说的“right”属于简单肯定,随后重复肯定“an underground”和“by bus”,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该些词组的记忆。最后,对学生回答作了引导提升,通过同义句的转换练习,使学生理解掌握by与take替换描述交通方式的句型。这种“肯定―重复―提升”的理答,不但诊断了上一环节的回答,而且启动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2.激励性理答。

四人小组讨论设计一道美味佳肴任务后的对话片段:

T:Let’s see what food you will show to us.(期盼的眼神)

S1:We decide make beef soup. Let me tell you how to cook. First...

T:Wonderful! I’m happy you decide to make this dish. I hope to enjoy it soon.(加重了to的语气,声音激动)

Ss:...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该老师面对S1出现的句式错误,没有指责或否决,而是用“wonderful”给予肯定的评价,以便学生愿意接受错误,刻意加重“to”的语气以引起学生对它的关注。如此恰如其分的表扬、满怀关怀的否定,会让学生在自尊、自信中成长。另外,期盼的眼神、激情的声音,无不向学生传达了一种信任和激励,增添了智慧理答的砝码。

3.目标性理答。

一节新授过去进行时的语法课片段:

T:Look, what was he(she)/were they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出示图片,板书问句,在was, were下划线)

Ss:He/She was playing/They were running...

(边引导学生回答句子边板书,再听读例句)

T:Well done. Please do these three exercises.

(练习分为:选was/were填空,翻译句子,交际对话)

Ss:...

T:Please discuss what you learnt from grammar in groups.

S:...

目标性理答分为代答式、引答式和归纳式,上述理答行为属归纳性理答。老师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听读板书例句初步感知过去进行时。随后让学生完成三个有梯度的语言操练,帮助学生梳理,强化和巩固知识。最后让学生在老师适度的点拨启发下,学会自主或合作探究,发现归纳进而习得新时态,如归纳出该时态的基本语法结构、典型时间状语、动词后加ing的规则等。

4.发展性理答。

本案例选自《威尼斯商人》的课堂教学片段:

T:What do you think of Bassanio?

S:He’s friendly and warm-hearted.

T:Um, why do you think so?

S:You see, he’s so loyal to his friends and his wife.

T:You mean he is a devoted man. Anything else?

S:...

发展性理答分为探问、追问、转问和反问四种。追问是引发学生话语输出的有效策略,能起到一个刨根究底、明晰思路的作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使用了追问策略,促进了学生思维向深宽度发展。对话之初,教师显然不满意学生对 “What do you think of Bassanio?”的回答,开始了追问:“Why do you think so?”促使学生说出了:“You see, he’s so loyal to his friends and his wife.”

二、案例反思

理答是一种课堂文化,直接影响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教师实施智慧理答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力,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为了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教师可采用不同的理答策略:对学优生,不能过度褒奖且鼓励要少而精;对中等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逐个给予鼓励,整体给予引导;对后进生,肯定他们正确的答案,对错误的回答尽量采用探问的方式,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出误区。

2.以肯定为主,多用鼓励。

新课标提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初中生正处于对肯定与鼓励精神的强烈需求期,老师的评价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更好地投入后续学习。

3.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教师若长期使用一种评价方式,势必会造成“审美疲劳”。因此,理答要因时而变,因题而变,因人而变,不断推陈出新,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主动参与对话中。除语言理答外,教师可利用神态、动作等非语言理答,帮助学生增进情感交流,增强学习信心,享受学习乐趣。

4.善于课前储备,课中倾听。

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教师的“一桶水”已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充分预设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提问;平时不断充电学习,积累知识,以应对突发问题。

课堂理答是即兴的,教师要学会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对回答作出判断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把握教学动态,注重教学生成,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总之,在当今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反思与优化理答策略,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这样的课堂才富有生气、灵气,是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第7篇:智慧课堂范文

一、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哪些生成性问题是资源,需要渲染和放大?哪些问题具有引发讨论的价值?怎样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教师要在课前准备时做出理性的判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机智地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

为什么要学习估算?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学得最多的是准确计算。计算就需要准确!这个意识经过多年的学校学习和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俨然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那么此时学习“估算”,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上课伊始,吴老师向学生询问:“同学们,有关估算的知识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过。关于估算,你在学习过程中碰到过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估算呢?”

生:“估算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生:“估算是什么人发明的?”

生:“估算有方法吗?如果有的话,能把它们分类吗?”

吴老师:“大家提了这么多、这么好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曾经提过这样的问题:‘吴老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估一估?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精确计算啊?’同学们,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

学生立刻回应:“遇到过!”

吴老师笑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研究。”

为什么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正好就是吴老师为本课学习预设的问题呢?答案就是吴老师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她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俯下身来以学生的视角审视――什么是估算?为什么要学习估算?什么时候使用估算?――能够读懂学生的教师,才能预设到学生想要研究的真问题,而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二、创设灵动的学习情境

读懂学生,不仅要读懂他们对数学知识的需求,还要体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已经对精确计算有了较深情感的学生,此时面对“估算”会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呢?

青青购物

吴老师创设了“青青购物”的情境,如果你是青青,在下面这几种情况下,什么时候使用估算呢?

①当青青想确认200元钱是不是够用时;

②当收银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收银机时;

③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多数学生选择①,但有几位学生选择③。

吴老师马上追问:“假如你们买东西时花了168元,收银员估了估告诉你,就交200元吧,你交吗?”

几位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不交!付钱时,花多少就得付多少,是精确计算。”

吴老师赞赏道:“对啊,当收银员告诉顾客要付多少钱时,一定是个很准确的数,而要确认带200元钱够不够时,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知道五种商品大约花了多少钱就可以了。同学们,是这样吗? ”

学生都会心地笑了。

“青青购物”多么亲切的场景,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此时以生活数学的模样出现在课堂上,正好解决了学生学习估算的困惑点――为什么学习了计算还要学习估算?什么时候需要估算?可见吴老师正是依据学生的经验、知识基础和学生与估算的心理距离,为学生精心预设了这一灵动的学习情境。

又如“乘车”也是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吴老师让学生通过面对“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以及如何恰当选择和使用估算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在应用中,将学到的估算方法内化。

大估好还是小估好?

提出问题:350位同学要外出参观, 有7辆车, 每辆车56个座位, 估一估, 够不够坐?

有的学生认为:“太够了!”

吴老师立即追问:“‘太够了’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估的?”

学生回答道:“我是把56个座位看成50个,一共是350个。可实际上每辆车有56 个座位呢, 所以太够了。”还有的学生补充道:“我是‘大估’的,把56 看成了60, 60×7=420, 所以够用。”还有的说:“我觉得可以把56 看成55,然后55 再乘以7。”

吴老师再次抓住学生的回答追问:“好!既然有这么多估算的方法,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 你们认为‘小估’好一点, 还是‘大估’好一点?”学生认为“小估”好。吴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不选择大估呢?”学生解释说:“本来每辆车只有56 个座位,你估成60 个了, 万一来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不够。”

吴老师立即抓住“万一”这个词,向其他学生提问:“这位同学说的‘万一’是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吗?”看似简单的提问,却逼近了问题的实质,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

就是这个“太够了”和“万一”,让学生体会到要恰当选择和使用估算方法,“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教师不能只是传授一种知识、表达一种形式,而应该重视数学核心的教学,让学生去经历一些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与修正中发展数学思考。

三、构建灵动的学习机遇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资源产生于学生思维与新知识发生碰撞的一瞬间。教师要把握住这意外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有效地加以反馈和利用,构建和谐灵动的学习机遇。

吴老师认为,一名好的数学教师,首先是一名组织者, 组织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研究问题;其次是一名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分享彼此的知识、智慧和思想;还要是一名指导者,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增长智慧。

精算好还是估算好?

“估算”一课就要结束了,吴老师询问学生们的收获,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今天学了估算,使很多问题都变简单了。”有的说:“我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到估算,而且用的时候还得特别恰当。”吴老师追问了:“你的‘恰当’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该大估的时候就大估,该小估的时候就小估,要选择合理的方法。”

此时的吴老师没有忘记班上还有一个坚持“精算”的学生呢!“精”同学会有什么想法呢?“精”同学回答道:“估算有好处,但是也不能什么事都估算,该精算的必须精算。”吴老师赞同道:“该‘精算’必须精算,不需要准确计算时‘估一估’就可以了,要学会选择和调整,经验需要慢慢地积累。”“精”同学得到吴老师的认可后,也不忘“认可”一下老师:“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吴老师终于等到了期待的“花开”!由衷地称赞:“你真棒!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多么深刻的感悟啊!”

借助“精”同学的这一结论,全体学生对“估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不其然的学习机遇中,生成的是方法,更是智慧。

四、激发灵动的学习智慧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缺乏了所谓的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的老师。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激活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自主经历探究与体验,从而提升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形成方法、意识和思想,而这样的课堂也才是真正灵动起来的课堂。

“凑调估”的诞生

走进吴正宪老师的“估算”一课,看看“凑调估”是怎样诞生的。

吴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曹冲称象》中六次称石头的数据: 328 、346、 307、 377、 398、 352(单位:千克),请学生估计大象有多重。

在反馈学生的估算方法时,吴老师看着黑板上“300×7=2100”的估算结果,一边露出琢磨的神态,一边自言自语道:“这是谁写的?人家明明是6个数,你怎么整出来7个数呢?”顺着话音,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这一“特殊”的方法。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想来解释这种方法了。此时的吴老师已经把充满信任的目光投向了“创造者”,并以坚定的口吻说道:“还是请我们的创造者自己来说一说吧!”

再看“创造者”早就已经抑制不住兴奋的神情,开始侃侃而谈了:“表面上看有6个数,但是我把每个数取走300后,又把剩余的部分凑在了一起,像28、46、77…‘凑着凑着’差不多又是1个300。我想,7个300一定比6个300更接近准确值吧!”

欣赏、赞同的掌声自发地响起。

吴老师用红色粉笔在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方法边画了个大大的“”,这是对“与众不同”的奖赏,因为这种“与众不同”延伸出来就是“创造”和“创新”。

吴老师用假装疑惑,探寻学生的思维过程,再用诚恳的感叹“这整出来的第7个300真是与众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方法背后的数学内涵。吴老师为什么能抓住这与众不同的“第7个300”,引导学生思考方法背后的数学内涵呢?这正是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真正的研读。看似“随机”的“第7个300”其实是吴老师精心设计的学习资源,是“大估”“小估”“四舍五入估”等之后的必然“产物”。

第8篇:智慧课堂范文

帮助学生扬起思维的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是教师的天职。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感受、情绪的体验,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表述观点的舞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提升学习自信心。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智慧生长的现场。

一、探究,“纠缠”一下又何妨

曾经听到多位教师的经验之谈:课堂上千万不能让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纠缠,否则会耽误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时还会把自己绕进去。对此,我不敢苟同。

比如,《圆柱、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直观认识圆柱以及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圆等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三年级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开始,就有了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已掌握了探索常见平面图形特征的方法,并掌握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特征的方法。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交流,认识圆柱。

师想一想,圆柱的特征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研究?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圆柱,摸一摸、量一量,和长方体、正方体比一比,你能发现圆柱的特征吗?

(学生操作。)

生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是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研究的;圆柱没有顶点,可以从面和棱的角度来研究。

师你们认为呢?

(一片嘈杂后,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但随即,有学生开始质疑。)

生圆柱有棱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部分学生进入沉思。)

师回忆一下,什么叫做棱?看看圆柱到底有没有棱,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合作交流。)

生不对。棱应该是两个平面相交的线,这里有一个是曲面,所以不能叫棱。

生因为圆柱没有棱和顶点,所以应该重点讨论它的面。

(学生纷纷表示同意。)

对于“圆柱有没有棱”这个“题外话”,我没有回避,也没有强势作答,而是留出空间让学生回忆旧知、互相交流。这样的“纠缠”,实质上是学生自觉地对先前的错误想法进行自我否定的过程,而且,它有助于学生从结构的角度理解“为什么圆柱的特征是面”——因为“纠缠”,课堂厚实了许多。

当然,纠缠终须化解,否则课堂就会裹足不前。化解纠缠要关注两点:第一,需要价值判断。纠缠通常来源于意外,对这些意外情况,要迅速作出价值判断。比如,有的纠缠可能是探究活动的重要节点,有的纠缠可能是学生思维的困顿之处,一味地接受或放弃,都可能是对部分学生的一种伤害。第二,需要学生立场。在准确的判断之后,必须要有良好的调控,要使学生的认识在纠缠中得到提高——纠缠的结果,要么是让少数人掌握的真理经历集体论证,成为了大家的“共有财富”;要么是让少数人提出的失之偏颇的见解经过一番争辩,起到了正面提醒或反面衬托的作用。

二、发现,“滞后”一点也无碍

数学知识是自成结构、系统有序的,后学知识是已学知识的组合、转化、补充和发展。因此,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学习新知识的。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内在需要,都渴望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地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信心与动力;这反过来又推动学生积极地争取这种机会,从而更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时,学生由于有了研究圆的面积及其他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经验,在教师的初步引导下,认识到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高有关系后,很快发现了圆柱的体积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进而发现了长方体各要素与圆柱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推导出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每一个学生又拿着自己的学具,边操作边把推导过程说了一遍。课堂上,学生学习很高效。但课后,两个学生为能不能擦黑板吵了起来。原来,这位不让擦黑板的学生又发现了长方体前面与圆柱一半侧面的关系: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长方体前面的面积,即1/2S侧面=S前=πrh=ah,并把图(如图1)画在了黑板上。了解了学生发生争论的缘由后,下一节课上,我对这个内容安排了全班交流。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你们看得懂吗?相互说一说。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教师指名学生上黑板,一边指着图,一边说一说。)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有没有价值?我们为他鼓掌。

(教师出示问题:将一个圆柱形钢胚,利用模具,熔铸成一个高与圆柱相同,宽为圆柱底面半径的长方体。若长方体前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宽是4厘米,则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师你会完成吗?试一试。

(大约30%的学生先求出圆柱底面半径,再求出圆柱高,然后根据圆柱底面积乘高,求得体积;大约70%的学生根据长方体前面的面积乘宽,求得体积。)

师(同时呈现两种方法)你看得懂他们分别是怎样想的吗?两种方法都正确吗?为什么?相互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生(异口同声)长方体前面的面积乘宽。

师也就是什么乘什么?

生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

师就这两个图形的研究,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再拿出你的学具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发现,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体积不变,但表面积增加了。

(学生纷纷表示同意。)

师你能找到增加的面在哪里吗?它的面积是由哪两个条件确定的?指给同桌看。

(学生同桌合作交流。)

生长方体的左面与右面。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也就是圆柱的高和底面半径确定。

生这两个面好像是圆柱“胀开”后,从里面露出来的一样。

生我发现,圆转化成长方形,面积不变,但周长增加了。

这位不让擦黑板的学生的发现非常有价值,是《圆柱的体积计算》一课的一个很好的补充。细细回味这一片段,心怀惊喜又甚感缺憾。试想:如果这位学生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或保留自己的发现而不与老师、同学分享,教师也没有及时解读这位学生的想法,会流失什么?

这个“滞后”的发现,给了我两点教学启示:第一,通过有效引领,实现智慧共享。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的生命成长历程。当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并提出创造性的思维成果时,教师应及时“放大”这一宝贵资源,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分享其中的智慧。使我释然的是,当学生产生了表达自己意见的需求时,我给他们提供了机会;继而,当我意识到这一资源时,我又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积极展开思维,达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第二,主动预约生成,丰富学习历程。我们呼唤个性化的课堂,呼唤更具生命活力的课堂。课堂生成固然可喜,但如果教师习惯于等待,而疏于对教材的研究与对文本的把握,疏于对教学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利用,课堂的精彩又从何而来?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善于发掘与把握教材、文本的生成点,这样,即便课堂没有生成,教师亦可启迪学生去捕捉、探寻思维的灵感,在成就精彩课堂的同时,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历程。

三、创造,即便“稚嫩”也珍贵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我们的教育不仅仅要追求分数,更要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既具有坚定信念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培养会创新、有智慧的人。

比如,教学“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时,我利用个例指导,渗透求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学生经过尝试,在交流过程中自主提出并命名了“大数翻倍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由于有了“大数翻倍法”的创造经历,在研究“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时,学生很自然地提出了“小数缩倍法”,并像模像样地解释了什么叫“小数缩倍法”。学生积极、主动,很有成就感。虽然,从教师的视角,“大数翻倍法”、“小数缩倍法”并没有多大的含金量,但作为学生的创造,弥足珍贵。

又如,教学“分数除以分数”时,有学生立足于“分数乘法”和“整数除以分数”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经验,提出猜想:9/10÷3/10=(9÷3)(10÷10)=3。我有些发懵:可以这样算吗?但又感觉这个算法也有道理。由于教材上没有提到,学生的意见也不统一,小部分说正确,大部分说不正确(因为课前看过教材,知道了“乘倒数”的方法),我决定让学生验证、探究。

师这样算对吗?我们应该怎么样?

生(齐)举例验证。

师分数除以分数的方法还没有学,怎么验证呢?

生可以用乘法。

(由于在前几课时的学习中学会用乘法验证了,学生显得很自信。验证中,有的学生算了几道题都没有发现反例;有的学生提出了所谓的“反例”,经集体交流,发现也是因为算错了;遇到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如3/10÷5/8,就再次化简,发现也不能作为反例。没有找到反例,学生隐约意识到这种方法应该是正确的。)

师既然没有举出反例,那么仍然以9/10÷3/10=(9÷3)(10÷10)=3为例,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有什么联系?

(学生都呆呆地看着算式,脸上写满了疑惑。)

师大家相互讨论一下。

(半分钟后,有学生兴奋地举起了小手。)

生把被除数9/10乘除数3/10的倒数,进行约分时,就是把被除数的分母除以原来除数的分母,被除数的分子除以原来除数的分子。

这是一场没有计划的“旅行”,虽然原先计划的课堂练习没有完成,但学生通过冷静的思考与激烈的争辩,自觉地沟通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算法,并自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经历了这样的思辨过程,相信那没有完成的课堂练习,学生自己也能轻松搞定了。

第9篇:智慧课堂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变革;新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但是教师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他们掌握,可是一门技术活。

多年以来,国内的许多学校都开展过此类型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我国正处于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这其中,涌现出了许多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杜郎口”模式,“生本”模式等。它们的共性是重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模式而言,他们是否能适应不同学校的发展?如何在反思与总结课堂教学研究历程的基础上,确立目前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研究题目和研究方法,构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理论,进一步推动本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方法论问题。

从学校现状分析,我校坐落在城乡交界处,生源主要来自附近的自然村和暂住人口,部分学生的家庭不稳定、收入不稳定,而很大一部分学生所在的村都有征地等分红。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缺乏人生规划,学生学习没有目标,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有少部分家长虽然重视教育,但因为能力有限,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据调查,我校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讲,回家以后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学生集体复习巩固的时间。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基本就是相关内容的全部。

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提出了“25+20”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即对新授课,教师讲解25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复习课可适当加大学生练习的时间。授课时间的减少,可以使教师学会思考课堂,并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改进和创新课堂;练习时间的增加,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题,不搞死记硬背,还可以得到老师的及时点拨。既保障了教师的教,又使学生巩固了知识。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

一、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做法

1.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教师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课程规范的执行者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从个体劳动者到善于协作的合作者,从安于现状到终身学习,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点,我校开展了全员校本培训,使我校教师达成共识,并召开了“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师角色”专题研讨会,掀起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新课程理论,撰写教学反思及心得体会。这些活动,使全体教师明确了新课程理念,及各科教学的实施指南,乐意于变革旧观念和旧模式,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出了积极回答,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对学生情况的精确把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策略

学校对各年级段学生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本校学生学习特点,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备课,设计课堂练习,能够有效利用课堂25分钟。

3.为了有效利用25分钟讲授时间,要加强集体备课制度

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制定有层次、目标明确,能有效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学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4.定期向全校推出课堂教学改革示范课

各学科组织本组教师认真观摩、学习、研讨,每位教师都要写月结报告或者学期结束反思报告,做好经验成果交流展示。各科组评选出课改先进个人,予以奖励。

5.开展新课程改革学生反馈问卷调查活动

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足,加以改正。

6.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在课改之后,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经不适用,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观,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技能,并制定新的评价表。

二、实施新课程改革一年多来取得的硕果

1.大部分教师切实转变了教育观念,冲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由过去整节课自己讲,累得满头大汗学生还不领情,到现在少部分时间精讲,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探索和强化练习,教师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建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多元评价途径和方法。教师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及时鼓励,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学生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学习方式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变。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鼓舞了全校教师的士气,更使那些本来还处于观望态度的教师也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大潮中来。

三、新课改面临的挑战

1.近些年,各地区、各学校课堂改革每一次都是轰轰烈烈的开始,但最终都要面临考试升学,因此无大改观,使得很多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仅仅在表面上做文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太大的作用。有的课改因为最终考试的压力,无疾而终。

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评价与教学管理、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的客观性、可操作性,感觉把握困难。目前绝大部分学校还是沿用传统评价模式,只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回归传统教学,课改精神得不到落实。

一节课时间虽短,却凝聚了老师们的大智慧。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终生,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因此,我们要坚定地贯彻新课程的要求,不懈地去追求更好的、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课堂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适应,但是我们坚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课堂教学改革也一定能够步入一个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孔维民.教师上课的三层境界.教学与管理,2007(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