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会类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会类专业是应用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居于同等地位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影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有必要对财会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改进实践教学方法,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从而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深、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完善的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遵循以下原则:
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来进行,同时要结合财会类专业岗位群对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进行全面规划。
对象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考虑到对象的需要,即学生的需要。既要考虑学生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实践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突出“实践”二字,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都应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把学生需要的、想学的技能教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实践教学活动。
全程性原则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长时间积累,所以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规范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对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
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和社会实践。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围绕某一门具体课程教学设计的。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随各门课程分散安排,多为基础性操作、知识的简单应用或模仿。如制作凭证和登记账簿,其目的是验证、巩固理论教学的基本概念与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对课程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
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是对学生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是应用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综合实训,通过模拟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操作、模拟案例、网络模拟等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如模拟企业某一时段的经济业务往来,经过设计和加工形成系统完整的会计原始资料。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实际岗位分工(如财务总监、主管会计、会计、出纳、审计人员等)、会计实务处理的规范进行仿真操作演练,让他们掌握所属岗位的相关业务,履行职能,然后再与其他岗位上的人员进行轮换。这种操作过程实际上是将会计学抽象的概念、原理及核算方法与实际业务相结合,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实际工作中的会计流程、岗位职责,使他们懂得如何整理复杂的原始单据、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由于实训资料是模拟有代表性的企业的经济业务,所用凭证、账本、报表均与实际相同,而且业务全面、系统,岗位分工明确,因而具有逼真、系统、趣味性强等特点。这种实际操作模拟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学课程内容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和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而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今后从事实际会计工作的自信心。
实习教学实习教学是学生对真实职业环境的重要体验,是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职业、将课堂上所学理论和技能向实际工作能力转换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教学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认识实习。即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为了对本专业有所了解而进行的参观性实习,让学生观摩企业的会计处理,如凭证的取得、填制、审核、登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处理流程等。认识实习主要是增加感性知识,是为学习理论课服务的,不强调培养操作技能。
2.顶岗实习。在完成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业进行随岗或顶岗实际操作。学生亲身到企业财务部门参与财务人员具体的业务处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还可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还能熟悉企业经营活动的来龙去脉以及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增强学生财务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
3.毕业实习。即在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在毕业前进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习。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巩固、发展学生已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财务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正确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和技巧,并为做好毕业论文进行必要的准备,如开展调研工作、资料收集等。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一种形式多样、教学效果比较独特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方面,是其他教学活动难以取代的。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有关部门进行社会调查,在活动中学习做事的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适应能力。让学生走向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在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同时全面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使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实施与运行,必须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管理制度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为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使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就需要加强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等实践教学文件资料和管理制度建设,使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用制度来保障实践教学整个过程及中间环节的顺利实施。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进行实习、科研等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所以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备条件。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两个方面。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学生从事各类实践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实验室建设要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统筹规划、优化配置,逐步试行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并加强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管理。实习基地建设要坚持校内校外结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等合作,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合作基地,校企双方实现双赢。
师资队伍建设要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既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因此,财会类专业的教师应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在理论知识丰富的前提下,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要精通财务核算流程及操作。学校可以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允许和鼓励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到企业兼职等措施,使教师积累教学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还可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财会人员、注册会计师等到学校举办讲座或进行实习指导。
实践教材建设教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的财会类专业实践教材内容陈旧,范围狭窄,缺乏超前性,落后于会计相关法规和准则的变化。因此,要构建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需要组织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财会类专业教师编写实践教材,在学习国外优秀实践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增加适应我国新法律法规的内容,增加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内容,做到每个实践环节都有实践教材,而且形式应灵活多样。
总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完善的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真正提高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为高等院校的教学服务,培养出实用型的财会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茂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人才[J].黑龙江教育,2005,(9).
[2]张浩良,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标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过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对教材建设,课程设计以及课程标准有了比较统一的的认识,但在课程标准的具体操作方面还是缺乏统一的标准;故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需“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可见,一个好的课程标准对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务管理》课程是财会类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是一门融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于一体的经济管理课程。它是以公司为研究对象,我国当前的经济法律环境为依据,利用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地组织,对客观存在的财务关系进行恰当处理的一门科学。
《财务管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性质结合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特点,按照财会类专业大纲为程设计理念。按照经财务管理专业的能力要求,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大项目进行教学内容的交叉组织,使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的针对性、理论的应用性、技能的操作性。
《财务管理》课程的目标。《财务管理》课程系统介绍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其主要任务:说明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地位和作用;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阐述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资金需求预测与筹集、资金投入与运用、成本分析与控制、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及其表现的财务关系。通过财务管理,实现资金有效地筹集与使用,合理科学的分配,从而协调企业各利益群体的关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课程目标又可以细化为知识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知识教学目标偏重于知识的教育教学,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点也知识点的串联,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控;能力培养目标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运用,通过练习,实训和企业沙盘模拟对抗的手段,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两个方面的相互促进,使学生全面的掌握《财务管理》课程。
课程内容和具体要求应根据每章节的具体知识内容制定,大致应包含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项目一:财务管理总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项目学习了解财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熟悉财务管理的环境,掌握财务管理的含义,掌握财务管理的目标。
[教学重点] 财务管理的环境、财务管理的目标;
[教学难点] 财务管理的目标;
[教学内容]
任务1.1 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目标
任务1.2 财务管理的工作环节
任务1.3 财务管理的环境
项目二:财务管理基本观念
[教学目的] 通过本项目学习掌握复利现值和终值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掌握年金现值、年金终值的含义与计算方法、掌握资产的风险与收益的含义、掌握资产风险的衡量方法、熟悉现值系数、终值系数在计算资金时间价值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时间价值观念、风险收益观念;
[教学难点] 时间价值观念、风险收益观念;
[教学内容]
任务2.1 货币时间价值观念
任务2.2 风险时间价值观念
项目三:财务预测
[教学目的] 通过本项目学习掌握资金需求量的预测、熟悉并能运用目标利润预测的各种方法。
[教学重点] 资金需要量预测;
[教学难点] 资金需要量预测;
[教学内容]
任务3.1 资金需要量的预测
任务3.2 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
任务3.3 全面预算和现金预算
项目四……………………(以下省略)
在具体实施该课程标准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教材编写方面,要根据高职高专实际教学要求编写《财务管理》教材。编写时应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财务管理原理、基础知识的阐述和基本财务管理方法的训练,力求把企业实际财务管理环节书本话,每节应配有小思考题,每章配典型案例分析、自测题和实践能力训练等,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实践操作能力。在组织教学方面教师要密切关注本课程的最新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以手段和方法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课件、电脑软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探索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的同时,要将备课的侧重点转变到教学资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来,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要进行认真设计,并进行自我评估。注意考核方法的改革,将不宜直接和直观表现的知识与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检查的技能分别进行考核,运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时分配设计上注重科学性,表1是课时分配表。
组织教学时应采用已编写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相关教师要讨论编写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完备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学日志、题库等资料;要配备计算机教学实训室,便于教学资料上网,也便于学生到统计网站收集相关的教学和实际资料,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在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课程总评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理论成绩考核——占总评成绩70%,课堂表现、习题、作业、平时测验占10%,期末考试占60%。期末考试命题要以课程的大纲为依据,重点考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题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作用。试卷应拟定覆盖面、难易程度、题目份量相当的A、B两套试题,并附标准答案,供考试使用。实践成绩考核——占总评成绩30%,其中实践态度占10%,实践结果占20%。
设计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财会类专业的课程标准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对调研资料细心分析,精心的设计,严格的实施,对实施效果的评价及反馈和多次修订等过程才能完成。尽管在整个过程中的很多环节还有待商榷,但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是关乎于高等职业教育财会类专业人才质量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通用教学论[J].中国职业教育,2007(16).
[2]王佐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体验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信息化管理,2010(20).
1.1 建设观念落后,创新意识薄弱。部分高职院校对财会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观念落后,认为财会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无非是“软件+电脑”的公共机房模式,而且大多数课程仍在教室讲授,甚至连案例操作等实训课程都用讲授形式进行,只有少部分财务软件课程在实训基地中操作。实训教学走过场,学生缺少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专业技能得不到强化。
1.2 建设规划不合理,整体利用率不高。财会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往往是以完成某一课程设计教学为目标,实训室之间未考虑相关性或专业实训设备不能共享,实训室的设备、空间及时间利用率较低。如单证实训等手工操作实训无法在摆满计算机设备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进行讲授。另外实训室设计不当,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其只能面向教学,而不能够向社会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导致资源闲置,实训基地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1.3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财会类专业因其专业实习岗位的局限性与特殊性。一方面,企业在接收实习生时不愿让学生接触财务核心工作,通常只安排些无关专业背景的事情。另一方面,企业出于正常运作方面考虑,每次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有限。学生则对“打杂”工作有抵触情绪,实训积极性不高。另外,还存在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方式单一等问题。许多情况下校企合作仅仅是以挂牌或签约的形式存在,学校与企业的诉求未统一,合作浮于表面。
1.4 实训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财会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中之中。但是,目前大多实训指导教师都来自于学校,并不具备企业从事财会工作的实际经历,对企业实际业务操作仅限于理论知识层面,专业工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无法跟上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实训教师的级别待遇与收入水平低于专任教师,导致实训基地难以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实训师资队伍缺口越来越大。
2 改进高职财会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对策
2.1 提高实训基地建设重视力度,深化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往教师台上讲解,学生台下笔记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财会类专业学生的要求,他们更渴望在学习财会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一定的实务操作,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合理的课程改革,设置仿真的职业环境,引进相关教学资源,将更多的理论课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如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关课程进行改革,运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系统,加强过程考核,增强学生获取职业技能证书紧迫感,提升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
2.2 注重财会专业特点,合理规划实训基地。高职财会类专业要求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会实际业务工作的综合性技能人才。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应营造高度仿真、甚至是真实的职业环境,配置满足职业训练所需的设备,将案例教学、模拟实训及仿真实训与实际工作岗位无缝对接,采用大量企业真实数据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3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共赢。高职财会类专业毕业生求职时常常需要面对具备一定财会从业经验的“门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能在求学期间接触工作岗位,积累从业经验的最好途径。虽然当前校企合作仍存在较多问题,但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前景广阔。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师资力量以课题研究方式解决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难题;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的场所和师资;向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则通过反馈和需要,推动教学教改,提升学校综合办学能力;接收实训教师挂职锻炼,选派企业骨干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最终,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4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推进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训师资引进、培养、激励等内部管理机制,促进实训师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第一,从社会上选聘优秀财会从业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担任实训课程指导教师。第二,利用校企合作契机,聘请企业骨干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参与实训课程设计与教学。第三,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加实践工作和交流活动,掌握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和人才需求。第四,通过激励机制,设立绩效津贴,鼓励实训教师参与实训室建设、开展实践教学创新等研究工作,并作为一定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给予奖励和荣誉。
财会类专业含边贸会计、财会、财会统计、财会与审计、财税与财会、财务管理、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与审计、财务审计与税务管理、财务信息管理、财政税务与会计、财政与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会计、法务会计、工业会计、工业及涉外会计、工业企业财务会计、国际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计算机应用、会计统计、会计学、会计与金融、会计与审计、会计与统计、会计与统计核算、计算机财会、计算机财会营销、建筑财务会计、金融会计、金融统计、经营计划与统计、农业会计、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企业管理与财务会计、三资企业财务会计、商业财务会计、涉外财务会计、涉外会计、涉外商务及财务会计、实用会计、市场营销和会计电算化、外贸会计、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等。
会计与审计专业就是为了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对会计、审计人才的迫切需要而设立的,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财务会计与审计是一个传统名牌专业,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来源:文章屋网 )
(一)研究背景 2001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在高等学校各专业开设一定比例双语课程。之后双语教学在我国各高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会计教育的现实环境要求中国会计走向世界,会计教育也必然要走国际化道路。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双语教学是其中一个热点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纵观国外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研究双语能力与认知发展关系经历了100多年漫长的研究历程,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双语教学实践, 尽管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有关双语教学的论文和专著也陆续发表和出版,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必要的理论提升与整合。我国目前尚没有形成有组织的、 有系统的双语教学理论研究及双语教学理论体系,双语教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还有待深入探讨。 从双语教学实践来看, 绝大部分学校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虽然基本达标,但关于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 师资、 教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重大问题尚待解决。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目前都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特色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从实践方面对目前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进行较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希望对双语教学的实践环节能够有所裨益。当前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居多,真正结合双语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的非常少。而且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似乎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而自动解决。这更说明了目前加强双语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性。会计学院的学生是双语教学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对他们进行意见征询、调查,掌握他们对双语课的认知是双语教学改革取得成功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之一。为了增强本研究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笔者引入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的角度对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希望找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模式,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完善。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描述 按照目前本校的教学计划,会计学院大一、大二年级学生没有涉及专业双语课程,对双语教学感受不多;主要是给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安排双语课程的学习。目前本校会计学院会计学、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学三个专业共开设有四门会计类双语专业课程,学生人数也较多。因此,本研究拟主要以会计学院三个主干专业的大三、大四两个年级的学生为主,并分为2011年下半年、2012年上半年两个学期进行调查。其中:会计学专业开设两门双语课程(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学生共计216人;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一门双语课程(跨国公司财务),学生共计98人;审计学专业开设一门双语课程(国际审计),学生共计196人。按照学生人数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10份,收回478 份,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共4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3% ,笔者认为本次问卷发放对象具有很好的普遍性与代表性。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对象的定位为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主要希望学生能够站在自身角度认真思考和回答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学习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目的和对课程的定位是什么? (2)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学生的课程考核以及教师教学的评价如何? (3)学生认为目前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学生认为今后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改进措施应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为了便于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本次问卷中的前三类调查问题要求只能选择一个备选项。考虑到改进措施的多样化,最后第四类调查问题允许选择多个备选项。此外,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在问卷调查之外还组织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同时加强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三、统计数据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课程定位的认识 对这一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是希望了解学生学习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于本校开设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有哪些要求?对这一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于明确学生的学习意愿非常有效,因此把这一方面作为本次调查的出发点和前提。共选择了8个问题进行调查,具体的调查问题、调查选项及调查结果(百分比)详见表1。
通过日常教学了解到学生学习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表1中列举的两个方面,即大部分学生都认可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对于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和提高英语水平都有所帮助,但不同的学生对于具体的学习目的有不同的认识。一方面,从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方面来看,绝大部分学生(A+B)很认可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对于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积极作用。此外,有13.2%的学生意识到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对于未来就业的影响,这一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目的的认识是比较长远和务实的。另一方面,从提高英语水平方面来看,绝大部分学生(B+C)对于双语课程与英语学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但仍有部分学生(20.9%)选择了强化英语专业知识学习,这部分学生对于专业双语课程学习目的的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区。
关于课程定位方面,笔者主要选择了6个关键问题进行调查。第一,关于课程类型。选择必修或者必选的学生比例为78.5%(A+B),只有21.5%的学生选择了任意选修,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认可了开设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选择任意选修的学生主要是考虑到课程的难度、适用性等方面认为给学生适当的选择余地比较合宜。第二,关于开课年级。73.2%的学生倾向于在三年级开课,其他依次为二年级(18.4%)和四年级(8.4%)。大部分学生选择三年级是认为二年级开课偏早,很多专业课程没有涉及直接开设双语课程难度会较大; 四年级开课偏迟,许多学生在大四会花费较多时间在考研、 出国、 就业等事项上,时间和精力上会耗费较多, 担心会影响到课程的学习。第三,关于课时安排。超过60%的学生倾向于安排60个学时以上,约35%的学生认为安排60个学时以下即可。这一结果主要是学生按照自己对于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难度、 重要性、 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看法进行选择的。而我校目前对于专业双语课程安排的课时基本与中文专业课程一致。第四, 关于教材选用, 学生的选择结果比较分散。选择其他选项的学生主要是认为现有的教材实用性较差,如果能够把外文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结合起来自行编制教材或者讲义使用起来对于教学与学习都会比较便利。 第五,关于教师类型。 这一问题的选择结果也比较分散,反映出学生对于教师选择的不同意向, 但相同之处在于学生对于教师的英语水平都是有所要求的。选择其他选项的学生主要是考虑到现有的师资实际情况,同时也认为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师资水平。 第六, 关于讲授模式。选择全英文讲授和英文讲授为主的学生占到了65.1%(A+B), 中文讲授为主的学生占20.2%。 选择其它选项的学生(14.7%)主要是认为讲授模式的选择应同时考虑教师的语言能力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其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情况下的讲授模式选择问题。
(二)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 对这一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是希望了解学生对于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考核方面的要求以及对目前课程学习和教学方面的总体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看两个方面:学生学得如何?教师教得如何?前者主要从课程考核体现出来,后者则主要涉及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评价的有关问题进行详细调查有助于发现课程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指导方向。因此,把这一方面作为本次调查的基础。共选择了5个问题进行调查。具体的调查问题、调查选项及调查结果(百分比)详见表2。
关于课程考核方面,主要选择了3个问题进行调查。第一,关于考试方式。56.4%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36.7%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表明学生比较倾向的考试形式还是闭卷,其原因在于闭卷考试考点比较明确具体,相比开卷考试而言难度较低。选择其它选项的学生(6.9%)主要是认为考虑到专业双语课程的特殊性,是否可以考虑一些目前没有的、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如撰写英文论文、案例分析等新型形式。第二,关于试题形式。超过半数的学生(58.4%)倾向于英文为主的试题和答题,选择全英文试题和答题的学生比例仅为14.8%,还有26.8%的学生选择英文试题中文答题。这样的选择结果表明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于自身的英语水平不乐观。第三,关于平时成绩比例。与中文专业课程通常采用的30%平时成绩比例相比,学生对于该问题的看法存在不同倾向。选择30%的学生仅占23.2%,希望提高平时成绩比例的学生则占到了76.8%,反映出相当部分同学认为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是必要的,其原因在于学生普遍认为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难度相比一般会计专业课程较大。
关于课程评价方面,本次调查中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是,选择了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评价来与教师的总体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对比,希望通过这2个方面结果的比较发现一些问题。首先可以单独看一下这2个调查问题的结果。一方面,总体学习效果。学生对于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有10%左右的学生迫切需要改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总体教学质量。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是满意的。如果把这两个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发现:学生对总体教学质量的评价明显高于对总体学习效果的评价。这说明就目前而言,学生认为提高自身学习效果比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显得更为紧迫。
(三)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存在问题的认识 对这一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是希望了解学生对目前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现状的认识,同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方面内容是本次调查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共选择了8个问题进行调查,具体的调查问题、调查选项及调查结果(百分比)详见表3。
为了找出学生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主要选择了3个重要问题进行调查。 第一, 关于学习动机方面。 分别有25.2%、 10.4%的学生表示对学习动机较明确或不明确,说明这些学生对于学习动机存在一些认识不清的地方。 第二, 关于学习能力方面。有近50%的学生(C+D)认为自己学习专业双语课程的能力属于一般或较差水平,说明学生目前在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能力方面普遍存在问题。 第三, 关于学习方式方面。学生基本还是采取了最传统的听课模式来进行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 以自学为主的学生不到15%。
针对教师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选择了5个问题进行调查。第一,关于专业知识方面。所有的学生都肯定了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只是对于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认识有所差异。第二,关于语言能力方面。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学生的选择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其中有20%左右的学生(C+D)认为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属于一般或较差水平,这说明相比于专业知识而言,教师的语言能力是一个明显的缺陷所在。第三,关于教学能力方面。对于这一点的评价结果与第二个方面的评价比较接近,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受语言能力所限影响了其正常教学能力的发挥。第四,关于教学资源方面。86.4%的学生(A+B)对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资源很满意或满意,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多是外文原版教材,出版社大多提供与教材配套的相应教辅材料。少部分对教学资源不太满意的学生主要是认为目前专业双语课程提供的教学资源种类虽然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但由于没有有效的利用方式,各种教学资源目前的利用效果显得不尽如人意。第五,关于教学方式方面。认为教学方式很灵活和灵活的学生比例仅占18.4%(A+B),说明学生普遍认为目前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方式是比较落后的,需要根据课程特点采取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四)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改进措施的认识 对这一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是希望了解目前学生对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未来改进措施的设想。这一方面内容是本次调查的最终目的与意义所在。要提高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需要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个方面共同着手,具体的调查问题、调查选项及调查结果(百分比)详见表4。
前已述及,对于这一方面的调查允许学生进行多项选择。对这三个方面多项选择的结果及其排序反映了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改进领域的不同关注程度,这一调查结果也可作为实际中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学校教学管理改进工作的参考。
四、结论
(一)研究发现的问题 在上述问卷调查及学生座谈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结果和座谈信息,对目前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有了一个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1)双语课程的目标定位。从表1中关于学习目的的调查、表3中关于学习动机的调查以及表4中学生对于明确学习动机的要求,发现目前学生对于会计专业双语课程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明确,那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之目的这一基本问题。笔者认为,不能对双语课程进行明确定位,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认识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最终影响到课程的学习效果。
(2)双语教学的教师选择。在本次调查中,设计的调查问题有很多都涉及了教师,如表1中课程定位方面的相关问题、表2中关于总体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在表3和表4中也都相应调查了教师教学的若干方面。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校会计学院学生对于专业双语课程教师各方面的评价,包括总体教学质量评价较高,存在的问题和希望改进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语言能力不足和教学方式单一。之所以主要是这两方面存在问题,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双语课程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一般而言,专业双语课程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材,讲授时也需要大量使用英语,这对于普通高校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语言能力方面的缺陷在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会暴露得比较明显。另外,由于国外教材的理念、体系及形式与国内教材差别较大,要求授课老师很快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自然也显得困难重重。
(3)双语课程的模式选用。从表1中课程定位方面的调查和表2中课程考核方面的调查,发现目前我校学生对于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模式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尤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教材选择。表1中能够接受外文原版教材的学生比例只有27.3%,这与学校规定双语课程需要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第二,关于讲授模式。表1中仍有20.2%的学生希望讲课以中文为主,这一点也与学校规定双语课程需要主要采用英语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第三,关于课程考核。表2中学生对于考试方式、试题形式以及平时成绩比例等方面的选择结果都说明学生倾向于降低课程考核的难度,这同样有悖于学校目前对于双语课程从严考核的基本导向。
(二)建议及对策 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我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方面共同着手进行完善。关于学生学习方面的改进建议在表4中已有明确表述,笔者主要从教师和学校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是完善双语教学环境。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各专业院系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整个学校的普遍重视与全力支持。广泛而有效地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必须在整个学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增加人、财、物的投入。根据我校目前的现实情况,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扩大对外交流。可考虑以双语教学为平台,把国外的相关从业资格考试直接引入国内专业本科教学之中,以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背景和国际从业资格教育背景的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专业人才。(2)引入专业课双语教学评价机制,并适当区别于普通专业课教学评价。可从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指标的系统性等几个方面单独进行构造。(3)引入专业课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双语教学。可考虑对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在津贴奖励、工作考核、职务升迁、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目前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已成为限制双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瓶颈因素。这不仅表现为任课教师数量的不足,也表现为任课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笔者认为,师资队伍建设应是当前我校会计专业课双语教学中重点改进的方面,可从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以外语培训为基础,短期内强化广大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以全面素质培养为宗旨,长期内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给予教师出国培训机会或聘请优秀外籍教师,或者与国外同类院校进行教学交流。
三是鼓励双语教学创新。专业课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与普通专业课教学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创新机制。(1)课程体系的设置。目前专业课双语教学在大部分高等院校一般只作为普通专业课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往往只在部分条件成熟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无从谈起,我校目前也存在这个问题。随着双语教学的逐渐推广,可参照普通专业课的教学体系,并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色,建立一套科学的双语教学专业课程体系,将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体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2)课程教材的选用。采用外文原版教材作为双语专业课程教材是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所认同和采用的,然而原版教材在国内的适用性问题却广受诟病。因此,是否可考虑在条件具备的条件下自行编写教材,以更好地适应本校双语教学的现实需要。 (3)教学方式的优化。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双语讲授的度的把握问题是应首先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此外,为了促使学生自我学习,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考虑利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如播放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等来辅助教学。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运用是专业课双语教学中的一大特点, 也是一大优点,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本次研究虽然选择的调查对象较为广泛和普遍,但由于调查的范围仅限于本校、调查的对象仅为学生、调查的时间仅有一年,因此研究本身还存在一些缺陷。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引起会计专业界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的关注,并能够加强对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
[本文系2011年南京财经大学校级高教研究课题《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改革》(项目编号:X_KXW11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项目、博士项目(会计学专业及会计类招生方向)、硕士项目(会计学学术学位硕士以及会计硕士(MPAcc)、审计硕士(MAud)、资产评估硕士(MV)、税务硕士(MT)等四种专业学位硕士)、本科项目(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以及高职专科项目。国家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江苏省会计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均强调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际,总结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截至2014年,江苏普通高校134所,其中本科院校51所,高职高专院校83所:部属院校10所,省属院校97所,民办院校27所:位于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为91所、17所和26所。为探究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笔者采取登录高校官网和电话咨询等方式,收集到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招生计划、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信息。
(一)培养层次与招生规模
从会计类人才培养层次看,江苏设有经济、管理类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共10所,其中设有“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高校2所。拥有经济、管理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12所,其中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高校1所,拥有会计类博导的高校有7所,会计类博导约20人。截至2014年底,江苏高校拥有会计学硕士点16个,会计硕士(MPAcc)培养单位16个(其中2014年新增5个),审计硕士(MAud)培养单位2个,资产评估硕士(MV)培养单位5个,税务硕士(MT)培养单位1个。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或审计学等会计类专业的本科院校有39所(单项分别为32所、29所和3所)、专科院校有71所、独立学院23所。
从会计类人才招生规模看,以2014年招生计划(或实际招生数)为例,招收会计学博士约14人、会计学硕士223人、会计硕士331人、审计硕士85人、资产评估硕士36人、税务硕士2人:招收会计类本科生约9654人(其中独立学院4680名),其中会计学专业5578人、财务管理专业3497人、审计学专业579人:招收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实务、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类专科生约9583名。
(二)培养高校区域布局
如表1所示,江苏高校会计类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点全部集中于苏南地区,苏南高校会计类硕士点占全省总数87.5%,会计类硕士年招生人数占全省总数85%。苏南、苏中、苏北高校拥有会计类本科专业数分别占70%、5%和25%,三地区会计类本科生年招生人数分别占78%、4.5%和17.5%。三地区高校设置会计类专科专业数分别占55%、18%和27%,招生人数所占比重分别为50%、23%和27%。由此可见,江苏会计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主要集中于苏南高校。
(三)培养目标定位与方向
江苏高校的会计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在不同层次上有所差别,各有侧重。博士生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会计学高级研究型人才,侧重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硕士生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级管理型人才,学术型硕士强调培养科研型人才,专业型硕士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且从硕士生的专业培养方向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照期望的工作职位分类,如CFO、CPA、ACCA方向,另一类是按照工作的专业职能分类,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管理会计方向: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这三个方面,其中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主流,侧重培养务实的管理人才。
(四)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呈现出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博士生课程分为公共课、理论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任意选修课4个部分,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与跨学科选修课: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4个部分,其中专业会计硕士和学术会计硕士课程体系近似,但前者公共课的比重偏低,专业课中实务性质的课程较多,且较为重视实践环节,总体的学分要求也较高:本科生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6个部分。其中专业核心课比重大,较好地覆盖了所在专业的必需知识,专业选修课总体可归为金融会计、管理学、法学与营销4个大类,其中以金融会计类的选修课居多。
二、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江苏会计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其经济地位还不匹配,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江苏会计类人才培养在与同区域省市及同经济量级省份比较中,拥有发展迅速、基础扎实等优势,但也存在总量不足、层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一)高层次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江苏会计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其经济地位还不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会计从业人员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比较缺乏,会计人才管理体制有待健全,会计人才发展机制尚需完善,会计人才市场有待培育。2014年江苏省GDP达65083.3亿元(约占全国10%),其中第二、三产业分别占47.7%和46.7%:非公有制经济GDP占67.4%,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占42.8%: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江苏会计人员总量为全国的7.6%,注册会计师会员占全国5%左右。
近年来,江苏省会计类专业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张,尤其表现为主要针对在职人员的MPAcc在省内的大规模招生。“量”的提升引起了人们对人才培养“质”的关注,尤其是对高层次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思考。笔者通过对比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山东五个经济和人口特征接近的省市,考察其博硕点数和招生人数。结果发现,从博硕点数量看,江苏博士点偏少,硕士点数量较多,近年增长较快:从博硕招生数量看,江苏高校会计类硕士招生量显著高于比较省份,且增长迅速(见表2)。
此外,目前江苏会计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不足1%,中级职称的会计人员约10%,初级职称的会计人员约20%,注册会计师约1%,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约为3:30:67。江苏省会计人员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仍很缺乏。
(二)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区域配置不够均衡
因市场程度、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差异,江苏长期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苏南常住人口约占全省的40%,但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苏北常住人口约占全省的1/3,但经济总量不到全省的1/4。从2014年会计类招生人数与区域GDP、常住人口的对比可以看出(见表3),苏中、苏北的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明显与其经济、人口状况不匹配,各层次资源相对占有量均远低于苏南:苏北与苏中的对比中,苏中又处于江苏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的“荒野地带”。
(三)高校间培养规格定位同质化较为明显
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资源源自传统会计学学科,高校现有会计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培养模式都或多或少带有会计学(主要是财务会计)的烙印。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的部属和省属重点高校,由于历史(某些高校历史同源)和现实(同城高校集中)的原因,高校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存在“搭便车”现象。例如,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培养规格存在相似度过高问题,高校间培养模式存在雷同或类似问题。近年来,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会计类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客观上需要高素质、应用型、精细化的会计类人才。上述矛盾导致两种基本现象,一是苏中、苏北地区高层次会计类学历需求旺盛与苏南部分高校会计类硕士生源不足同时存在,二是会计类毕业生供给增加和雇主“一才难求”同时出现。
(四)课程体系建设力度有待加大
课程体系是会计类人才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来源,其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江苏会计类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高校发展重心偏移,对课程建设重视度不够,重研究、轻教学,重学科建设、轻课程建设,同样体现于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高校间课程建设多为各自为政,横向合作或联盟案例鲜见,导致会计类课程资源重复建设或利用效率低下。第三,由于规模限制、投入不足、师资缺乏、校外资源利用不够等因素,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差异不明显。第四,部分高校课程教学方式仍未摆脱“输灌式”,案例教学、校外工作站、慕课等教学手段运用不够。最后,某些会计新领域课程建设步伐不快,如管理会计、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创业创新财务等。
三、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发展与江苏经济社套特征相匹配的高校会计类教育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应立足江苏经济社会特征,为江苏输入高质量的人才,在实现会计人才总量增长的同时,注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江苏应在省属重点高校中再培育一个左右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满足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次,实施政产学研用相结合,通过高质量的MPAcc教育为江苏输入高层次应用会计人才。在MPAcc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市场导向、错位发展和品牌经营。第三,江苏高校要注重关注创业创新会计人才培养,为非公或混合制企业培养既懂会计又懂管理的经营型会计人才。
(二)发展与区域战略布局相融合的高校会计类教育
针对江苏高校会计类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苏南,苏中、苏北高校高层次会计类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应尽快把高校会计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上工作日程。主要策略有:第一,进一步加强苏南高校与苏中、苏北高校会计人才(尤其是高级会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具有较明显的属地特征,一方面苏南高校生源相对饱和,有向外扩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苏中、苏北高校培养能力不足,当地有现实和潜在的受教育需求。苏南高校可通过一对一方式与苏中、苏北高校对接,实现江苏会计类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第二,苏南高校可与苏中、苏北会计中介机构、知名企业合作,建设跨地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第三,加强区域间会计类师资交流。第四,加强区域间会计类学生交流。
(三)发展市场导向和定位多元的高校会计类教育
一是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和促进江苏高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积极实施会计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推广以高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构建适应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下游)会计类人才需求,突出特色的高校会计类教育联盟。三是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要突出办学定位与特色。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应发挥自身科研实力雄厚、教学质量高的优势,尤其要重视通识教育,培养理论基础厚、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财经类专门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要结合国家和本地实际,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的实践性人才。
【关键词】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
《会计学基础》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主要教授会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及核算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培养管理人员的会计素养,因此也是大部分非财会管理类专业会开设的一门课程。就笔者所在学校赣南师范大学而言,商学院七个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其他学院,如,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政治与法律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课程。就此可以看出,《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帮助管理类专业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将会计知识运用于本专业,提升管理素养有重要作用。
一、非财会管理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未与财会类专业作区分
目前,大部分高校非财会管理类专业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上并未作区分。财会类专业学生使用的会计学基础教材涵盖全面,理论深度较高,如笔者所在赣南师范大学,选用的教材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周京徽等主编的《会计学基础》一书。因为是基础课程,一般是经验丰富、理论层度较高的老师来授课。大部分院校非财会管理类学生也使用此类教材,教学内容也一样,没有结合本专业的特色设置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不理解该课程的作用及对本专业有何意义,学了基础原理,但是不知道如何与自己专业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目的混同
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是让本专业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和对象、任务,理解会计要素、科目和账户的相关理论和记账方法及具体运用,同时能够掌握会计凭证、账簿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中的要求,最终能够阅读和编制基本会计报表。非财会管理类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的目的是能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对科目、账户有较深的了解,懂得运用凭证,能够看懂会计报表,并且根据各种报表能分析相应财务数据以为做管理工作而服务。从目的上来看,前者是站在培养专业财会人才的角度,侧重基础理论的讲解和培养实践运用的能力,为后面《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及《财务报表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后者则是站在培养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侧重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的运用等知识的讲解,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管理工作岗位能看懂并运用财务会计报表打基础。目前,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的目的与财会专业教学有混同,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因授课对象的不同而改变教学目标,而是以同样的目标去讲解会计学基础知识。易造成非财会专业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同时由于学习内容较多没有重点,慢慢失去兴趣。
(三)教学方法单一
因教学内容没有与财会类专业相区别,教授该课程的老师也一般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按照章节,先讲述会计的概念、基本原理,到后面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主,介绍企业资金运动各阶段的会计核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调动学生学习会计学基础的积极性,会计学里大量专业术语令其觉得与本专业没有联系,很多非财会专业学生认为会计学基础是枯燥的、无用的。
二、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在非财会专业
《会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设想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结合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相关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在此过程实现特定内容的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
(一)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本专业
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如,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应假设在物流公司的情景之下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应当假定在酒店财务会计工作情景之下,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大部分会计学基础课本以工业、制造企业为学习背景。同时,应将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加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二)区分教学目的
在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中,设置以实用为原则的教学目的。站在培养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教学。不应要求该类学生掌握过多、多深的会计学知识,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能运用会计知识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例如将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纳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知道报表中每一项内容所代表的意思,并能通过专业的方法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服务于管理工作。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目的发生了变更,一些较为复杂的会计问题可以不在教授,注重基础和实用。
(三)课堂上采取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授课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按照不同的专业设计好不同的教案。课堂讲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基础理论讲授阶段,二是会计核算讲授阶段,三是实践阶段,四是运用报表阶段。其中,从第二阶段开始,课堂上要有与本专业相关内容的大量案例。将学生分为小组,教师上课先介绍基本核算方法,之后由学生小组讨论具体案例的解答。例如,在学企业资金筹集阶段的会计核算时,先由老师介绍资金筹集的流程,简单讲解下核算。随后,通过企业资金筹集的案例,比如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堂里,给学生如下案例:有一家即将成立的酒店,需要筹集资金,让学生分组讨论怎么筹集资金比较有效,同时资金的比例怎么安排,资金筹集到了之后,会计上怎么处理等问题。讨论之后,让小组派代表公布方案和会计核算的内容。此种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感到会计学能辅助其本专业的学习,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熊微.《会计学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会计之友,2007(2).
[2]王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价值工程,2014(02).
1、计算机类专业:该专业需求档次逐渐拉开。计算机层次相对较高的岗位,例如项目研究人员,能够胜任的人选依然不多,研究生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历练。
2、法律类专业:近年来,法律硕士报考人数增长迅猛。司法、立法、执法都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科生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而法律硕士有非法律专业的背景,可以解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跨学科的问题。
3、通信类专业:国内通信行业发展迅速以及国外相关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人才就业前景广阔。除传统的电台和电视台之外,通讯公司等企业也是吸纳毕业生的“大户”。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财会类人才;紧缺
本文是2014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山东省加快金融改革背景下,全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财会类人才紧缺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4WG95)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7日
山东省自2011年启动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以来,截至2016年底全省133家法人机构全部完成改革,由原先的农信社或农村合作银行更名为农村商业银行。其中,青岛、威海、潍坊、烟台四个地市先行进行改革,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随着其金融业务的不断扩张、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农商行在人才需求方面产生了较大需求,尤其是财会类专业人才。课题组成员对改革较早的四家农村商业银行(含部分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进行调研分析,并开展相关研究。
一、基本情况调研分析
(一)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1、青岛农村商业银行。青岛农村商业银行下设22个部门,拥有16个管辖支行和2个异地分支机构,拥有营业网点330余个,从业人员5,000余人,是青岛市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地方法人银行。近年来,业务发展迅猛,总部及下设营业网点常年招聘会计、财务、金融、管理、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才。
2、威海农村商业银行。威海农村商业银行是山东省内第一家以县级联社为平台成立的地市级农村商业银行;下设14个支行,44处营业网点,30多个分理处,员工近600名。因业务发展需要,近两年连续招聘公告,招聘会计、经济、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30余名。
3、潍坊农村商业银行。潍坊农村商业银行下设14家一级支行、1家营业部、109家二级支行,注册资本21.25亿元,在岗员工近1,900人,服务范围覆盖辖内潍城、奎文、坊子、寒亭、高新、滨海、峡山七个区。到2016年末,全行资产总额近550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300多亿元;全年实现经营利润12.98亿元。近年来一半以上的支行招聘金融、经济、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专业人才。
4、烟台农村商业银行。烟台农村商业银行是由3,568名自然人股东和企业法人股东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注册资本25亿元。烟台农商银行辖5个一级支行、6个营业部、63个二级支行、44个分理处,在职干部员工1,600余人。截至2016年12月末,资产总额为512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约358亿元,负债总额为248亿元,其中各项存款余额为327亿元。近年来招聘经济、金融、会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才。
(二)调研分析,如表1所示。(表1)
二、财会类人才紧缺原因分析
经过对青岛、威海、潍坊、烟台等四家农村商业银行及分支机构、营业网点的调研,在分析整理相关调查问卷及座谈记录的基础上,笔者发现上述机构均存在人才紧缺的现象,尤其是财会类人才缺口比较大。经进一步与被调研单位人事部门沟通了解,笔者认为上述单位之所以出现财会类人才紧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被调研单位处于业务快速发展期,人才需求数量骤然上升。近年来,山东省政府先后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金融方面的政策文件,为金融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金融企业发展提供了大好契机。被调研的四家银行抢乘山东省金融政策“东风”,实现了业务规模地快速扩张,典型表现就是各银行近二三年都增设了一些分支机构和部分营业网点,因此对人才需求骤然上升,而近期内又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导致出现人才缺口。
(二)财会类人才因其专业特性受到农村商业银行的“偏爱”。从调研分析表中可以看出,被调研单位在对招聘人才的专业需求方面,财会类专业人才占的比例最高。为查明原因,笔者专门询问了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相关负责人表示,因财会类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大都包含了经济学、管理学及金融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这对学生在金融行业后期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再加上后期学习的会计等账务处理方面的知识,学生在金融机构实习结束后基本都能胜任农村商业银行的基层位。鉴于以上原因,所以被调研的四家银行在人才招聘方面尤其青睐财会类专业人才。结合第一方面的原因可推断出,农商行财会类人才就出现了较大缺口。
(三)被调研单位人才的流动导致出现一定的人才缺口。在调研中笔者还发现,四家被调研农商行出现人才缺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人才流动所致,即部分在岗人员跳槽走人。在笔者综合分析各方影响因素后,总结出发生此类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日趋规范化、公开化和公平化,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高速发展红利期已过,银行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导致部分在岗人员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被迫辞职换岗;(2)银行管理体制机制及管理制度的僵化,致使奖惩激励机制失效,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职工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希望,因此可能会主动“炒农商行的鱿鱼”;(3)因农村商业银行大部分分支机构、营业网点一般设在县城甚至乡镇上,因其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活环境一般,加上收入水平不够高,导致部分在岗员工尤其是高学历职工(本科以上)出现辞职另谋高就的现象。以上因素导致被调研的四家农商行在短期内出现一定的人才缺口。
三、解决对策
在对调研单位反馈意见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查阅到的相关资料,分别从政府、银行、从业人员及学校四个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层面。建议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一方面尽可能完善县域及乡镇的配套设施,优化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可考虑给予农村商业银行新进员工一定的财政补贴,减轻企业负担,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二)银行层面
1、稳步开拓市场,不盲目增设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建议农商行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详细制定单位未来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各类业务的开展;在增设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方面,一定要经过认真地调研了解及详实地考察论证,避免因盲目上项目而导致营业成本的大幅上升。
2、积极推进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强化单位文化建设。建议农商行在多方调研了解的基础上,一方面针对已经过时僵化的制度、政策,及时进行清理,完善员工的激励措施,打通、拓宽员工职务晋升渠道,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减少员工的辞职跳槽人数;另一方面农商行要强化单位的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对单位经营理念及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以文化吸引人才,以文化留住人才。
3、银行等金融单位在人才招聘方面可适当放宽对学历的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应更好地为自己定好位,不可一味追求高学历,需改变“高学历即高水平高能力”的人才招聘观念,应该更加注重员工的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