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民消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对中国居民的低消费之谜的一个解答
在以上描述的西方经济学主流消费理论中,我们认为,由于假设前提、经济环境、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区别,西方的主流消费理论不但不适合用来解释中国的低消费之谜,而且也解释不了。所以,有必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另僻蹊径,寻找中国居民低消费的真正原因。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问题就是:中国的低收入是否真正与低消费相伴而行?
在2006年3月,中国国内的平均消费水平占GDP比重约为45%,然而在2000年基尼系数为0.417时,占总户数20%的富有阶层收入便已占到全部收入的51%以上。2000年后,基尼系数每年呈增加趋势,一直到2006年,基尼系数攀升到0.496。毫无疑问,在2001~2006六年中,每年的占总户数20%的富有阶层收入占全部居民收入比已经远远超过了2000年的51%。而2005年,我国居民收入总额为83246.6亿元,以2000年的20%的富有阶层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51%以上保守数值估计,2005总收入中也仅仅只有低于49%的部分,即40790.834亿元被80%普通居民所拥有,而截止2005年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亿,80%的人口数量是10.46048亿。所以,保守估计2005年,我们发现全国80%的普通收入者的年平均收入仅为3899.5元。而2005年全国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7942.88元。就算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普通大众相同,在扣除占有51%收入的20%的富人后,2005年全国80%的普通大众的消费支出也在7942.88数值的一半3971.44以上。
所以,由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消费问题,我们一直以来感到彷徨的问题的解答竟然是因为我们提错了问题!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答案很明显,就是占80%总数的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很明显地接近于1。而占人口20%左右的富裕阶级的平均消费倾向则较小,但是这较小的平均消费倾向并不构成让我们困惑的问题,因为对应这部分拥有较小平均消费倾向的人群拥有社会51%以上的财富,而较高的收入所导致的较低消费又完全可以为经济学理论所解释。“从经济观点来看,20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紧缩消费来增加投资的趋向。回顾这一段
历史,可以看出消费者手里钱多些,投资者手里钱少些,国民经济也许会稳定些”。
所以,有理由相信,在国内的“收入—分配”机制不变的前提下,在国内80%的居民几乎为年光一族的时候,刺激消费的企图只是镜花水月而已。中国的消费需求如果只靠20%的富裕阶级在递减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拉动将会缓步不前。
二、现代西方消费理论不适用于中国
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现期消费仅取决于当期收入,随着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平均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该理论第一次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把消费与收入水平联系起来,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一道共同建构起宏观经济理论的大厦,并对消费理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两个假说都隐含了如下两个重要的理论假设:(1)确定性假设;(2)资本市场完全假设。很明显,这两个假设即使在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没有一个是现实的,不仅人的理性有限,而且有些人根本无法以任何利率借到钱,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已完全说明了这一点。
此后的消费理论发展沿两个方向展开:放宽上述第一个假设,考虑人们针对将来的不确定性进行的“预防性储蓄”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放宽上述第二个假设,分析“流动性约束”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
如果从以上这些西方的主流消费理论出发,不难由凯恩斯消费理论得出中国现在的平均消费倾向远低于在该平均收入水平上所应有的水平,从而再进一步得出中国存在很大的消费发展空间及潜力,及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刺激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无疑,这些研究大大提高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但一个更为根本的大前提是,它们是就市场机制相对发达完善的经济和社会实践而展开的。对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我国而言,计划经济的许多体制“遗留问题”还没能得到妥善解决,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也只是初步建立,直接套用以西方经济历史实践为基础的现代消费理论来分析我国消费领域出现的问题,很可能百思不得其解,或者很难得出真正想要的“中国解”。人是环境的产物,不同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特征,研究中国的消费问题不应脱离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尤其是我国的经济转型及我国特有的经济情况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特征;聚类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及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我国消费水平也进一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及时掌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有利于及时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这样,便可使得生产过程优化,合理地调配社会资源。本文采用SPSS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城镇居民消费地域差异统计分析,分析考察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结构是否存在差异。
二、基本假设
假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数据能基本反映整个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平均水平。
三、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一)2002年—2011年消费数据整理
表1、表2是2002-2011年十年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关键数据,资料来源于[1]。
(二)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数据分析
首先,通过表1可以看到目前城镇经济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消费支出达到了15160.8,跟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相比增加了1689.4。边际消费倾向=消费的增加额/收入的增加额=1689.4/2700.3=0.626,这表明人民消费信心增强,但是城镇居民还是偏向于储蓄的倾向,储蓄比例达到了0.374(因为消费比例和储蓄比例和等于1)。另外,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城镇各类消费是持续的增长。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一直在迅速增长,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7703元增加到2011年的21809.7元,翻了=÷8133.277037.21809倍(四舍五入保留到小数点后四位,下文相同),可支配收入增长与消费支出呈现了相对的一致性。由表1可看到食品消费这十年增长了5506.3/2272=2.424倍,由表2可看到我国食品占有的消费比例越来越少,但还是消费的主体。其中肉类食品的消费由2002年的413.54达到1105.93,增长了一倍多,这表明随着生活的改善,人民消费逐渐倾向高蛋白等有营养的食品,人民在蛋类,水产品,奶制品等消费也比较均衡,各项也均相对消费增长了一倍,鲜菜在2011年各类菜类购买中数量是最多的达到114.56千克,表明城镇居民还是喜欢绿色食品。恩格尔系数占用的可支配比较大(食品消费比例即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77,在2002年至2011年十年间,恩格尔系数最低达0.351,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63,另外通过观察表1和表2得到我国城镇居民近十年来恩格尔系数在波动中下降,也就是说恩格尔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2中食品消费比例也由1990年的54.25下降到2011年36.32,我国已经从一个人民徘徊在温饱线水平的国家,达到了发展中的小康社会。但是恩格尔系数在波动中下降与我国人民讲究吃、注重食物质量消费也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进一步还可以了解到,我国城镇消费和农村消费差距也越来越小。从表1中看到我国城镇交通通讯消费在这十年增长了2149.6/626=3.4339,表2中,交通费用由1.2增长到14.18,可以看出是增长最快的。这表面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城镇出行已经逐渐出现了以车代步,居民交通更加便利。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费用成本的增加也不是很显著。由表2可以看到我国城镇居民在衣着、居住、文教娱乐消费比例还是没有多大变化,说明了人民对这几项偏好是比较稳定的。表2中医疗保健消费比例持续增长,可以看到人民注重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这也是未来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点。居民消费在衣着、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居住消费性支出在近十年来涨了三倍左右,在食品、医疗保健、教育文娱消费性支出涨了两倍左右。就这几项全国城镇居民消费范围来说,各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在增加,但是每项消费支出的增幅有所不同,居住的消费一直在国家宏观调控稳定中发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也是增长比较快,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平均一家一居室。而通讯业例如手机每百人达到205.25,每一百个人含有电脑81.88台,已经接近一人一台电脑了,消费比例在家庭设备及应用由表2可知是在下降的,消费支出由10.14下降到6.75,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尽管城镇居民在各种家庭设备、电子产品购买实际数额是在增加,但是科技产品行业或者说这种劳动密集型产品消费比例也越来越低。
(三)城镇居民消费地域差异统计分析
本文采用spss19软件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31个省,2011,2010,2009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消费状况进行聚类分析。通过比较K-均值聚类法(快速聚类法)对我国32个省直辖市进行聚类分析,输出分层了3层。比较合理的聚类方法是将所有样本分成3类,第2类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广东,第2类的最终中心距离比第三类多4000-5000多左右,第2类的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最高。第3类是天津、内蒙古、辽宁、江苏、福建、山西、重庆,比第一类基本上多300多左右。属于中等消费省市区域,剩下的其他样本则属于第1类。很显然,我国城镇消费是不均匀的,我国城镇居民在东部沿海城市消费比较高,这是因为在东部沿海等省市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可支配收入比较高的原因。而中部地区却因为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原因和消费习惯,经济发展赶不上东部沿海。归为第三类的城镇居民消费省直辖市有20个,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中绝大多数是西部城市。
综上所述,我国消费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东部沿海居民消费比较高,而中西部比较落后,更需要提高中西部居民的消费水平。从以上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东西部收入,消费差距依然很大,国家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全国城镇居民消费均衡。
作者:杨建奇 房树文 黄传名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网站: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EB/OL].
[2]张月,曲坤,林美艳.因子分析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6(1).
[3]胡丽平,何春花.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3).
一、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1、最终消费率逐年走低。消费率是衡量一国消费需求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新世纪以来是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下降最决的时期,其中最终消费率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8年的48.6%,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2008年的35.3%,不到10年时间,二者分别下降了13.7和11.1个百分点。
2、消费结构不合理。一是我国消费主体结构呈现出居民消费比重偏低而政府消费比重过高;二是我国偏重于温饱型消费,发展享受型消费不足。三是我国物质型的消费较多而服务型的消费较少。四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城乡差距较大。
3、社会不同阶层消费严重分化。据媒体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千万元以上富豪达96万人,这部分群体最有消费能力,但缺乏消费意愿;而低收入阶层有最强烈消费需求,但没有消费能力;处在两者之间的是有稳定收入,相对较高社会地位的社会阶层,应该是社会消费的主力,但由于多方面制约因素,有消费能力,也有消费需求,但多选择保守消费。
二、我国居民消费被严重束缚的因素分析
1、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时的56.18%下降为2007年的39.7%,22年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却从1995年的17.39%上升到2007年的32.87%,12年中上升了15个百分点,形成国富民不富的利益分配格局。
2、商品与服务的价格过高。数据显示,中国宏观税负已经达到31%,中国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达21,3%,而发达因家约10%,增加了商品价格,央视曾对此进行过深入报道。
3、通胀与通胀预期。目前正在发生的通胀既有外部因素,也有深刻的内部因素。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货币问题M2为72万亿,而GDP为39万亿,货币已经严重超发,决定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百姓必须忍受持续通胀的事实。
4、社会贫富分化导致消费畸形化。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5,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5、社会保障不健全。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支出增长较快,则该国或该地区居民的消费倾向就较高,消费增长就快,反之则较慢。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不完善,百姓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当然会少消费。
6、高房价与城市化绑架消费。现在还房贷成为百姓最主要的支出之一,高房价绑架了中国居民消费、特别是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
7、商品质量不安全严重制约消费。近年来,严重食品安全事故屡屡曝光,表明食品安全已经不是一个孤立问题,而是有深层次原因与背景。从消费角度看,百姓希望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并在消费中得到满足,生活品质得以提升,然而现实是问题商品比比皆是,让人不敢消费,不敢多消费。
三、拉动居民消费的对策
1、积极扩大就业,增加消费人群。就业既关系到社会稳定,也影响社会消费。目前,中国就业陷入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每年毕业600万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闹人荒,显示出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国家应该改变高等教育的方向,一方面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体现真正的人才培育与精英教育,重质量,压数量,重广度,重深度;另一方面,应该恢复更多的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更多有职业技能专长的蓝领,重数量,重质量,重专业,为提高中国制造水平提供人才保证。只有通过扩大就业,培养更多有消费能力的社会阶层,未来的消费才有可能可持续提升。
2、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包括工资性收入水平与财产性收入水平,现在由于房产调控,限制投资,股市亏多赢少,储蓄负利率,黄金等保值商品价格高居不下风险大等原因,通过理财方式大幅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也非常有限。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我认为主要还是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倍增。但如何实现,除了尚未定论的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外,没看到有其他具体举措。眼下是社会矛盾多发期,政府不能独自给自己先普涨工资,而应该考虑通过减税、降低费率、支持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等措施,支持企业率先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在稳定影响力最大的企业职工的同时,对公务人员及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人员、退休人员特别是基数低的企业退休人员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对于农民收入如何提升,由于第一代吃苦耐劳的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少,而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在未来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通过市场调节收入将会不断提升。
3、改革税制,降低物价水平,控制通胀,让居民乐于消费。我国商品价格高是相对于我们的收入水平而言的。我国的商品税是以间接税为主,以刚刚过去的2010年为例,国内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与进口税收占全年全国税收总收的69.5%,而这四项税收都是通过隐含于商品价格,暗中向消费者征收。政府应该降低与减少商品税的税率与税项,使商品税在税收总额中的占比缩小,使人们商品税的税负降低,降低物价。另一方面,改革所得税征收标准与方式,加大高收入阶层、隐性高收入阶层、高财产性收入的税负比重,逐步使所得税成为主要税种,在降低社会中多数人税收负担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与社会稳定的功能。对于通胀,由于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很难受控,但就内部因素而言,主要是因为对冲外汇储备、政府大规模投资原因导致的货币超发,在未来只有对这两项进行严格的控制,逐步回收货币投放量,才能有效控制通胀。
4、完善社会保障,让居民敢于消费。加快社会保障“扩面”、“提标”。“扩面”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效覆盖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群;加快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一个平台、两个标准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将正规就业或劳动关系稳定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纳入城市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从保障“人人有房住”出发,加大对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力度,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必要的住房保障。“提标”的重点放在,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通过提高报销比例、增加报销药品、扩大特殊病种报销范围、降低甚至取消报销起付线等方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5、保证食品安全,让居民放心消费。对百姓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仅从道德的角度提要求与希望,必须要认识到深层次的原因,系统分析,系统解决。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一要考虑国内和国外食品安全标准是否一致,中国应该参考和制订较高的标准。二是要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食品安全违法实行“零容忍”。三是下大力气改革当前监管体制的内在缺陷,即“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6、创造消费热点,引导居民消费。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兴建许多主题公园或大型游乐场所,发展旅游、娱乐和消遣业,娱乐消费增长已超过医疗、衣食住行等。正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院长张维迎所说:“真正的消费不是刺激出来的,而是开发出来的。”
7、大力发展针对个人消费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居民服务业消费占比。在美国,个人服务业消费占比70%,商品消费占比30%,我国应该加强在金融理财、文化、教育、养老、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创新与引导,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提供服务消费多元化的选择。
关键词:居民消费;变动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4802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投资与出口对陕西省经济的增长发挥了极大作用,并处于较难大幅提高的形势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成为了省政府和人民关注的话题。陕西省历来内需不足,消费能力不旺盛,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谓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消费是投资的最终目的,提高消费对陕西省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或地区的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是主体,占到最终消费的70%以上,所以消费问题的着眼点应是居民消费。衡量一国或地区居民消费的重要经济指标是居民消费率,它是指居民消费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即rc=C/GDP。
1.1陕西居民消费率与我国和国际居民消费率的比较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2011年的数据整理计算分析如表1所示,陕西省居民消费率从整体上看出于曲线下滑的趋势,陕西省居民消费率1999年还是45.94%,与我国居民消费率基本持平,但发展到2011年陕西居民消费率下降到30.04%,与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率35.42%相差5个百分点,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在国际比较中,选择与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相似的国家,在与我国发展水平相近的阶段相比较。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六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左右时的居民消费率的平均值为70%,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50美元时,居民消费率比上述六国平均水平低32%,而陕西省则比我国居民消费率还要低一个多百分点,相比,陕西省如此的居民消费水平想要担负起我省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1.2陕西农村居民消费率和城镇居民消费率比较
陕西农村与城镇居民无论是收入还是消费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居民消费率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
从城镇居民消费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分来看,陕西省表现出城镇居民消费率较稳定,大部分维持在20%-25%之间,并没有因经济的增长而表现出消费需求的加快增长。而我国经济软着陆十几年间,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从1999年的22.70%下降到2011年的751%,达到了历年来的最低水平,下降幅度达15.19%,充分体现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疲软和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
2陕西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原因分析
2.1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1998年我国正式启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投入和扶持力度,陕西居民收入有所提高。从1999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为145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654元逐步增长到2011年分别为5028元和18245元,分别增长了245%和292%,年均增长率为11.9%和132%。从收入绝对值来看,陕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远远大于农村居民纯收入,2011年农村居民纯收入还不及2000年陕西城镇居民收入5124元。12年间陕西居民纯收入增长额为3572元,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额为13951元,增长的额度远远大于农村居民纯收入,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数在扩大。从增长速度来看,陕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大于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速度。
对比近年来陕西和国家平均收入水平,陕西城乡居民收入与国家平均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城镇自1996年、农村自2004年开始,均低于同年国家平均值千元以上,这种收入状况从源头上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从城镇居民角度看,主要制约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增长因素的是:居民收入低和稳定性下降。在用工主体的背景下,就业人员的增加直接推动劳动者报酬总量的增加,20世纪末,我国正处于国有体制转轨时期,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国企员工在2000年前后逐年减少,再加上陕西省居民收入本身偏低,工资的增长也往往需经历较长时间。与此同时,由于劳动福利保障、退休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物价补贴等方面的福利的不确定性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市场化运作下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员工的数量和员工工资水平的空间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陕西城镇居民未来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不明朗。
从农村居民角度看,陕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村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农业科技水平有限,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局限性较大等诸多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提升,农村收入增长缓慢,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虽然国家政府在不遗余力的采取各种方式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如取消了农业税费,并在2000年前后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民增收,但这些措施带来的效应仍然不足。
2.2公共政策的影响
政府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农村,以求在城市需求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农村内需增加消费从而增加GDP的目的。然而,公共政策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到位导致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增收却不见消费的同比扩张。
居民消费过程中,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是首要的,而近年来一些基本生活要素如水、电、气、交通费及粮油等涨幅明显,也影响了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
另外,陕西保险保障覆盖面较窄、社会保障给付水平偏低。特别是,陕西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是非常低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刚刚发展和完善阶段,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还不太完善,再加上日益上涨的医疗费用和教育费用和住房费用的支出,使农村人口不得不加大以上费用的支出和依靠储蓄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即因社保体系的不完善而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了即期消费,使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继而拉低中国的居民消费率。
3扩大陕西内需的对策建议
陕西省消费市场开拓潜力巨大,具有巨大的消费群体和购买力,特别是农村,只有通过合理的政府引导,才能把潜在的内需激发出来。针对以上影响因素,笔者认为要扩大内需,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
3.1大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一,努力提高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的工资性收入。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提升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另一方面,持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这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积极鼓励发展农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和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产供销一体化饲料产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多资转化增值。
3.2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
要真正启动内需,不能单纯的寄希望于居民消费,只有政府给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可持续方案,才能形成良性互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从促进消费角度来看,主要包括:政府需提供相应的促进居民消费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成熟的消费环境,使更多投资者愿意进驻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建立健全消费市场制度,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需求欲望;健全个人征信制度,在降低信贷门槛,使有征信能力和还款能力的居民产生提前消费的可能。
其次,陕西省政府应发挥其引导市场的功能,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在本地投资立足于农业经济的产业,如:鼓励投资者进驻农村投资,引导银行贷款投资农业产业经济,培养本土投资人员,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加入本土企业的发展,鼓励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沟通并积极改进农产品加工等技术的方式,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引导农民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较高收入,而不是单纯以来农业的直接补贴提高居民收入。
再次,陕西省需加强对农业的财政投资,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提高、社会化服务和科研推广,并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
3.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户籍、就业、社保、医疗等体制,努力消除新二元结构,减少居民对不确定性的顾虑。财政支出需扩大民生支出、支农支出、教育、社保、转移支付支出的比重,改善居民消费环境。近几年,陕西省不遗余力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到2011年,陕西省城乡居民参保人数1558万人,参保率91%。缴费人数1252万人,发放人数245万人,基金收入41.6亿元,基金支出19.5亿元,基金累计结余40亿元。只有积极建立充分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分散的个人储蓄保障转变为规范的社会保障,才能提高城乡居民的预期稳定性,减缓为规避不确定性风险而快速增长的储蓄,相应提高全省的消费率。
参考文献
[1]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2]彭友山,王亮,郭平等.刺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有效增长的税收政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9,(6).
[3]张尧智.我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5).
[4]余东华.论我国投资率、消费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5]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Abstract: By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caused by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 that major developed economies, our country's economic recession because of higher foreign dependence and influence. Therefore, vigorously promote rapid growth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and improving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ructure is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hrough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mechanism of restricting Chinese consumer expansion in China, discusses the deep reason of promoting consumption policy approaches.
关键词:消费;收入;分配
Key words: consumption;income;dis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028-02
0引言
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大部分都会被用于消费,其余用于储蓄和投资,但用于储蓄和投资的社会财富仍要为消费服务。从社会总需求分析的角度而言,消费是指用于国民生活的最终消费,是居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的总计。为分析居民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本文所指消费仅包含居民最终消费,即一国或一地区常住居民在一定核算期内(通常为一年)对于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消费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国民支出总额或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率,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现代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市场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其消费占GDP的比重越大,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多在80%以上,居民消费占最终总消费的比重也多在80%以上。强劲的消费使居民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也推动着经济的再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为保持经济较快地增长,一般会维持较高的投资率水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投资率会逐步趋缓,消费率逐步提升,经济增长也由投资拉动为主转为以消费拉动为主,之后的消费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1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GDP保持了年均9.8%的高增长率。从总量上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8年已经达到300670亿元人民币,按照2008年平均汇率6.948元比1美元,折合4327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虽然如此,我国的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没有起到有效拉动经济的效果。
1.1 消费总额作为有着13亿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具有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从1978年消费总额逐年递增,2009年达到了149112.6亿元,是1978年的66倍。然而,总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近几年有所下降,2001年以前均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2002到2007年下降到50%的水平,2008年则下降到50%以下。反而是投资占比逐年增加,成为经济发展支撑点。
1.2 消费率197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62.1%,2001年至2006年的最终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6%、55.5%、53%、52.1%和49.5%,2006年比2000年降低了11.6%,而2008年比2006年则又下降了1.3%。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居民消费占GDP的比值不断下降,中国居民并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高品质生活。
1.3 居民消费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社会物资的不断丰富,人们被禁锢的消费欲望得到释放,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稳步提高,九十年代初期达到80%的最高水平。至此之后,居民消费占比不断下降,从1996年的77%,一直下降到2008年的72.7%。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受到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消费比例不断增加。
2我国消费率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缺乏法制规范,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缺乏规划,重视不足,投资欠缺,造成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严重滞后。居民在教育,医疗,失业,养老等领域负担过重,从而不敢也不能大力消费。居民对未来生活保障信心不足,因而大量储蓄,使得我国居民储蓄率居于世界前列,也促使我国的投资率居高不下。
2.2 收入分配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居民收入所占比重过低收入分配制度是调节一国经济结构和居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机制,它包括一次分配和再分配,一般来讲,一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讲究公平。我国由于处于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因此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较多。表现出来:一是居民收入所占国民收入比重过低,只有30%多;二是居民收入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不足;三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不佳。
2.3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重投资轻消费,消费环境不佳由于我国建国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建设有着重投资重积累的思想,对居民消费重视不足,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2年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有了很大改变,但在具体经济管理工作中仍对消费缺乏足够的重视,对消费环境建设的投入不足,致使我国消费环境整体不佳,流通体制,售后服务,信息支持,金融信贷等尚不能有效满足我国居民对消费的需求。
2.4 金融资本市场发展不足,居民财产性收入较少由于我国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金融资本市场发展尚显滞后。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加快,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有了很大发展,但相比我国庞大的经济总量和居民投资需求,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当前我国居民财富的大部分仍以存款形式放在银行,股票,基金等其他形式金融投资的整体占比还较小,所以使得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足,不能充分享受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财富成果,从而也制约了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扩张。
2.5 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升级缓慢经过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整体小康,消费结构也从追求吃、穿向改善住、行不断过渡。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消费结构也正处于加速优化升级的阶段,其扩展空间应该说是非常大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消费结构很不合理,消费升级进展缓慢,主要表现就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由于调控不到位致使发展失序,房价过高,居民在住房上的过高支出对其他消费开支产生了挤出效应,破坏了居民消费的正常结构,损耗了消费升级的动力。
3促进我国消费扩张的政策分析
消费问题作为一个热点话题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了,如何扩大内需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重点领域。诸多学者作了深入研究,提出希望通过实施积极有力的宏微观政策,扩大政府关键支出,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从而促进我国消费市场的大力发展。
3.1 加快制定施行《社会保险法》,加大社保资金投入力度社保资金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生活,其筹集和使用一定要有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定施行《社会保险法》,将社保制度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极其有效的作用,也必将促使我国消费市场的大力扩张。
3.2 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在整体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在总体居民收入中的比重。首先要提高居民工资水平,建立我国居民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地方实情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培育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其次,加大“三农”投入,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努力建立保证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继续大力增加财政对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社会生产等的支持,稳定农村发展良好局面,促进农民收入的多元化,保证农民收入能够稳定持续较快增长。再次,加大对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关注力度,努力提高城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3.3 加强消费环境建设我国消费市场由于曾长期处于卖方市场,消费环境建设滞后,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合法保护,消费者利益受损现象较为普遍。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推行实施多年,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的问题仍很突出。另外的一些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消费信贷发展不足,也使我国居民消费环境整体欠佳,需要加大力度推进消费环境建设。
3.4 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目前仍不完善,居民缺乏安全高效的投资渠道,大量居民储蓄堆在银行,只能获取较低收益。因此要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建设,重点搞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主要是企业债),基金市场的规范建设,从而使我国国民能够更充分地享用经济发展成果,获取更多财产性所得,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所得在全部所得中的比重。
3.5 加大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促使房价保持在合理水平,优化居民消费结构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房地产市场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借助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有利形势得以快速发展,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也由此得到极大改善。但是房价过高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最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大众普遍诟病的话题。居民在购房上的高支出使其在其它方面的消费支出减少,制约了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并间接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无论是从促进居民个人家庭生活水平提高的角度,还是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角度,都很有必要加大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促使房价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以有利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市场的大力扩展。
4结论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大多数居民的生活水平,满足精神、文化和物质方面的需求,充分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改革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收入公平,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应是一国政府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王高社.1978-1998年我国消费状况分析,陕西师范大学,2000.4.
烟台市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一)居民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近五年来,烟台市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315元,比2008年的13152元增长54.4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03元,比2008年的4206元增长57%。目前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呈良性较快增长态势。从消费情况看,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在进一步增强。
(二)恩格尔系数平缓下降。2012 年城市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为6933.57元,占消费总支出(恩格尔系数)的比重为34.1%,比2008年的36.12%降低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恩格尔系数)的比重为39.29%,比2008年的39.78%降低0.49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 为小康, 30-40% 为富裕, 低于30% 为最富裕。按照这一标准,从整体上看烟台市城乡居民生活已经脱离温饱达到小康甚至富裕的状态。其中,饮食服务支出比重增加,在外饮食大幅增长,同比增长24.2%,消费习惯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三)汽车、通讯支出显著增长。2012年,烟台市区城市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2766.35元,比2008年增长90.15%。其中,人均交通类支出1524.41元,比同期增加399.32元。其中:以家用汽车为主的家庭交通工具支出447.61元,比同期增加204.40元。据调查,2012年底,烟台市区居民家用汽车百户拥有量达到37辆,比同期增长34.5%。由此带动车辆用燃料及零配件支出人均635.41元,同比增长45.4%;交通工具服务支出人均108.23元,同比增长74.6%。家用汽车逐渐成为百姓出行的代步工具。同时公共交通环境不断改善,居民出行便利程度显著提高,出行费用也逐年提高,是交通支出上涨的重要原因。
(四)居住类消费降幅较大,居住状况没有明显改善。2012年,烟台市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07平方米,仅比08年的27.72平方米增加了2.35平方米。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381.34元,比2008年下降了13.89%。其中,住房装潢支出83.96元,比同期减少226.74元。居住服务人均支出109.75元,比同期增加31.29元。主要原因是受房地产经济形势不景气影响。
(五)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大幅增长。2012年,烟台市区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人均1446.88元,比同期增加312.26元,增长27.5%。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家庭服务支出增幅不断增大,2012年,家庭服务支出81.97元,比同期增加23.91元,增长41.2%,其中,家政服务支出63.23元,同比增长26.8%。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居民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提升,居民消费支出逐步向服务性消费领域分流,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六)文化、娱乐和旅游支出增长快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休闲、健身活动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2012年,烟台市区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922.52元,比2008年增长了三倍。
(七)网络消费成为新亮点。随着家用电脑的逐渐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居民网络知识日益更新,网上消费和服务以其便利、价廉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调查数据表明,2012 年全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已达102.5 台。网上购物和享受各种网络服务也成为消费新亮点,支付宝数据显示,2012年烟台市支付宝用户人均支出10802元,排名山东省首位,全国31位。网上消费物美价廉、支付方便快捷等成为网络消费正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所接受的主要原因。
烟台市居民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增长缓慢,影响消费预期
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其消费预期。居民的家庭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在减少或增长缓慢,需要量入为出,控制消费支出;虽然目前国家正在采取措施控制物价,但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需要“捂紧钱袋子”以应对。收入增长预期不明,居民的消费信心相对较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调查者都很想通过各种消费手段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收入限制,使得个人或者家庭的实际消费能力与消费期望不能够完全统一。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居民消费缺乏安全感
消费者消费不积极,不能有效拉动社会再生产,其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部完善。近几年来,虽然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投入力度加大,但居民个人承担的支出还较大,这大大限制了广大工薪阶层的消费预期。由于缺少明确而稳定的社会保障预期,居民消费缺乏安全感,只能增加储蓄或购买保险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风险,同时抑制了消费的快速增长。
(三)物价上涨过快,消费压力增加
物价上涨过快给居民的消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直接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居住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迫使居民增加支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但如果物价持续上涨,将对居民消费增长产生抑制影响,尤其是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物价上涨会增加他们的生活成本,抑制消费愿望。
刺激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增长的建议
(一)通过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在调查中发现,较低收入者大多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或者缺乏特长和专业技术,因此在就业中不具备个人实力和缺乏竞争力,他们的日常消费生活必须品或者所购买商品的实用价值,消费时更加注重价格是否便宜,因为经济收入有限,较低收入者只有面对价廉物美的产品才会有选择性的消费;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倾向着重于改善生活条件,改善住房条件,并且在文化方面,娱乐享受方面的比例明显提高。因此,要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是增加收入,尤其是努力提高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收入使其消费预期得以实现。
(二)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以此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随着利益的调整出现越来越多下岗失业、养老金入不敷出、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居民不敢消费,因此,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从而减轻居民负担,消除了后顾之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消费倾向。
(三)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物价的快速上涨主要源自于食品类价格的上涨,而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是由于食品类商品供给不足而造成的,也就是说供需之间产生了缺口,供不应求,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稳定物价的相关政策,抑制物价过快增长。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供给量,尤其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商品的供应量,稳定其价格;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补助标准,减轻物价上涨对他们生活带来的压力。
(四)通过改善消费环境,以此来提高消费质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气规范和整顿消费品市场,清除假冒伪劣产品,确保居民能够放心消费。给消费者创造一个规范、良好的消费环境,使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消费,才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本文作者:赵保国刘勇工作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消费价值观量表的研究
1.量表的构建本次研究中,我们运用RVS量表的理论框架,以罗克奇提出的基本价值观模型为基础,并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同时将农村居民小组座谈会得出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价值观因素融入其中,最终根据消费价值观基本成分的不同,将农村居民的消费价值观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划分,即“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具体的维度构想及其各自的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量表初稿确定了8个价值观维度,其中消费价值目标包括经济型目标、象征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功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5个维度;消费价值手段包括超前性手段、谨慎性手段和保守性手段3个维度。每个维度含5个测项,总计40个测项,采用李克特自评式五点量表,按照“完全不同意”、“基本不同意”、“不确定”、“基本同意”、“完全同意”依次对应l分、2分、3分、4分、5分计分。2.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在正式研究之前,先采用100个方便样本对问卷进行初测,从填写错误和初步信度两方面对问卷初稿做了若干项目的修正,最终保留7个维度,30个测项。在正式研究中,笔者在我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河南、山东和浙江3大省18个乡镇的农村居民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发放纸质问卷进行调研,共计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1)信度检验。Cronbach-α系数是信度检验中最常用的参考指标。Bryman和Cramer[5]指出,α系数值越高代表信度越好,大于0.80时表示问卷内容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一般情况下,α系数值不宜低于0.60。运用SPSS17.0对本问卷各维度进行分析,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60,且取值在0.67—0.81之间,这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作为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信的。(2)效度检验。为检验问卷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了“KMO球形检定法”。KMO是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度量指标,其值越逼近1,代表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运用SPSS17.0对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分别进行效度检验,其取样适当性数值KMO都在0.80以上,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达到显著性水平,依据Kaiser[6]的观点,说明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3.量表的因子识别及验证(1)探索性因子分析。Nunnally[7]认为,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时,其样本量应至少为量表测项数目的10倍。本研究的初始量表共包含30个题项,因此在做探索性因子分析时,运用SPSS17.0软件从500个样本中随机抽取300个进行分析,并用其余200个样本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鉴于消费者价值观由“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两个方面构成,因而在分析过程中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二者分开进行研究,并采用正交旋转法,方便共同因子辨认及命名,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由表3和表4可知,原来的30个变量已经被归为7大类,表中各个子项目分别归属于对应载荷最大的因子,载荷值均在0.50以上,表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构想效度。经过因子分析,本文提取了7个因子,从各因子的解释变量和顾客价值感知角度可以对这些因子进行如下界定:因子1:“新潮时尚因子”。包含5个测试语句:“与左临右舍相比,我穿的更加时髦”,“我向往城里人新潮的生活”,“我更倾向于购买流行的商品”,“购物时我喜欢尝试新产品”,“保守与时尚之间我更倾向于时尚”。这些语句代表了农村居民对都市新潮生活和时尚元素的喜爱与渴望。因子2:“面子地位因子”。包含5个测试语句:“购买名牌高档商品能让我在朋友或邻居面前更有面子”,“购买廉价或打折降价商品是件丢面子的事情”,“拥有一两件名牌产品,我会觉得与众不同,家里有小轿车等高档品能提高自己在村里的地位”,“穿着打扮象征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这些语句显示了这类农村消费者重视品牌,认为购买或使用名牌产品能使自己更有面子或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购买廉价或打折降价商品是件丢面子的事情,因此对这类消费者来讲,品牌效应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因子3:“勤俭节约因子”。包含4个测试语句:“我通常选择购买便宜实惠的商品”,“我倾向于购买打折降价的商品”,“我通常不考虑购买太贵的商品”,“买东西时我经常首先考虑价格”。这些语句显示这类农村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特别注重价格,倾向于购买便宜实惠、打折降价商品,价格是影响其购买决策的最主要因素。因子4:“情感需求因子”。包含4个测试语句:“卖场的购物环境会影响我的购买决策”,“售后服务好的产品,让我买起来更放心”,“商家的服务态度会影响我购物的心情”,“别人的意见会影响我的购买决策”。这些语句显示了这类农村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特别注重购物给他带来的感觉,购物环境是否惬意,购物过程是否有乐趣,购买商品时是否受到了贴心周到的服务,厂家的售后服务是否能让消费者放心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因子5:“谨慎理性因子”。包含5个测试语句:“我对家里的日常花销非常谨慎”,“选择购买商品时,我经常考虑家里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对我来说过日子应该能省就省”,“购买商品前,我经常会货比三家”,“家里的东西坏的时候,我通常进行修理而不是买新的”。这些语句显示了这类农村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特别谨慎和理性,购物前会考虑家里需要和支付能力,会货比三家,收集到充分的信息后再消费,很少发生冲动消费的行为。因子6:“保守储蓄因子”。包含3个测试语句:“将大部分收入存在银行里很重要”,“我一般不会购买很新奇的产品”,“我认为钱存了比花了强”。这些语句显示了此类农村消费者不会轻易购买新奇的产品,其消费观念甚为保守,储蓄倾向很强烈,认为家庭有一定的存款是生活安全感的保障,因此他们即使有支付能力也很可能不会转化为消费需求,有点守财奴倾向。因子7:“超前消费因子”。包含4个测试语句:“我有时会借钱购买家里支付不起的东西”,“我认同有钱就花、想花就花”,“如果有机会,我愿意贷款购买家里需要的东西”,“我愿意分期付款购买需要支付利息的商品”。这些语句显示了有些农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超前,认为花明天的钱换取今天的享受很正常,而且他们的消费需求很强烈,为了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宁愿去借钱或贷款。(2)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于农村居民的消费价值观,我们已经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找到了构成“消费价值目标”的4个因子和构成“消费价值手段”的3个因子。但是由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中各因子之间的关系是未知状态,导致所有因子负荷、唯一性方差和因子相关等都是待估值,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又开展了验证性因子分析,以进一步验证各维度的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模型的稳定性。余洪文[8]指出,验证性因子分析能够用于检验潜在变量的存在性、原定假设下的因子结构、评估测量工具的效度并对所涉及的各种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往往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来测试,可以进行测度模型及包括因子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建模并拟合的统计软件有很多,比如LISREL、AMOS、EQS、MPLUS等,其中最常用的是LISREL。Shumacker和Lomax[9]研究发现,在大部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中,样本数都介于200—500之间。本研究中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抽取了500个样本,采用LIS-REL程序对模型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如图1和图2所示。目前研究中,存在许多测量指标和标准,用以表示模型的总体拟合程度,这些拟合指标可以分为三类:绝对拟合指标、相对拟合指标和简约拟合指标。在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对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拟合指标,其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一般认为,应该参考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判定某个模型能否被接受[8]。Esbens-en[10]建议同时考虑上述三类指标,其优点在于,同时使用三类指标时,更能够对模型的可接受性达成共识的结果。根据公认的标准,本研究采用的指标如表5所示。根据表6显示,拟合指标大多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证明原设定模型的结构具有较高的可接受程度,同时验证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出的因子维度是合理的。
研究结论
本文对消费价值观与农村居民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国内外相关消费价值观量表的基础上,自编了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问卷,探讨了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结构,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特点。以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量表作为研究工具,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包含“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两个方面,“消费价值目标”由“经济性目标”、“象征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四个维度构成,“消费价值手段”由“超前性手段”、“谨慎性手段”和“保守性手段”三个维度构成。根据上述维度的特点,笔者提出假设并通过对应分析、列联表分析及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证实,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可以通过农村居民的消费价值观来细分我国农村市场。第二,不同消费价值观的农村居民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第三,不同消费价值观的农村居民对品牌选择、商品价位选择和促销活动存在显著差异。第四,不同消费价值观的农村居民具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目的。第五,消费价值观是决定农村居民消费差异的本质原因,与其所在的地区没有根本联系。四、研究局限及实践意义本文不足表现在:在样本选取上,由于时间和经费不足等原因,调查抽样只在河南、浙江和山东等省份进行,取样还不够全面,因此对于反应全国的整体情况具有一些局限性;在调查方法上,有限的文化水平很可能使农村居民对问卷题项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并直接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通过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价值观进行研究,可以预测农村居民未来的消费倾向,洞察他们之间的消费差异,并据此进行市场细分,进而对各细分市场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区分度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关键词:消费环境;城镇居民消费;消费需求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都是依靠投资和外贸“两架马车”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放缓,对我国外贸和国外投资的经济产生副作用。这时候就需要投资、对外贸易和消费这“三架马车”并驾齐驱,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保增长的重要立足点,为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措施,而消费环境的改善又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我国的研究综述中,关于农村消费需求的研究文献较多,其中,王静在《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及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工资性收入的不确定性低于经营性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收入多元化降低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孙慧钧的《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运用协整理论对1978―2002 年实际数据的分析》中综合考虑了相当多种影响的因素,分别利用协整理论研究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关系,分析了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并比较分析了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性。而研究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综述较少。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的研究中,只有晏艳阳主持课题组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动态关系的比较研究》立足于城乡统筹的视角,分别从总量、结构、区域等多方面对我国城乡收入消费现状进行了描述,综合运用考虑突变点的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修正后的ELES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居民收入消费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且指出启动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有助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孙凤、易丹辉在《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协整性及误差修正模式》一文选取了1954―1997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从协整的角度对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进行研究,得到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
本文综合运用西方消费理论中适用于中国的收入效用理论和消费需求理论,对我国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情况加以分析,是西方收入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对充分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分析我国消费环境对城镇消费需求的关系,找出制约其效应发挥的症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对策及建议。这对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完善中国市场经济,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和优化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环境现状分析
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两方面。本文将从这两个层面探讨居民消费环境。
1、经济环境层面
经济消费环境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水平等指标为影响的变量。下面将逐一浅析经济环境层面是如何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
(1)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经济环境层面中最能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在这个变量中我们选取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参数作为衡量指标。一般来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直接影响到城镇居民的消费的,当经济形势好,人均可支配的收入越多,居民的消费能力就越大,就越有消费的欲望,人们的消费倾向就越大。
(2)就业水平。就业水平也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选取就业人数作为衡量城镇居民就业水平的参数。就业水平是一个能直观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当城镇居民就业水平高时,就意味着城镇居民就业人数较多,失业人数少,经济形势较乐观。就业的人数越多,人们挣的钱就越多,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也就提高了,同时意味着人们的消费倾向也就提高了。
在上面的衡量影响居民消费的经济层面的消费环境中,我们例举了两个衡量指标来推倒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环境的经济因素。
2、社会层面环境
在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环境中,除了经济因素的影响外,还有社会层面环境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环境也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将列举收入分配做为影响因素来衡量城镇居民社会层面的消费环境。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本文利用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来进行测算,得出影响我国城镇居民社会层面的消费环境。当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时,财富都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但每个人的消费需求是有限的。而收入少的城镇居民将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这也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在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社会层面的因素中,我们将对收入分配进行分析,来探讨社会因素方面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三、模型以及实证分析
本文假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就业水平以及不确定等因素对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中经济因素用econ来表示,社会因素用soc表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用NC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用wag表示,就业水平用emp表示,同时基尼系数用gini来表示。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分别从《中国统计年鉴》收集了从2000―2013年的数据,假设居民消费是消费环境的函数,据此可构建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
由模型可以得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水平以及不确定等因素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都通过显著性的检验。从上述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都具有正的作用。其中,社会因素中的gini系数对城镇居民的作用是,当城镇居民的gini系数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增加04623个百分点。经济因素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没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增加0.5672个百分点。同时就业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增加0.7254个百分点。中间就业水平的提高,对城镇居民需求的因素最大。
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
从上面的结果中得到显然原序列变量的检验t统计量在10%的显著水平下都不能通过平稳检验,因此它们是非平稳的序列,需要进一步做差分检验。经过进行一阶差分后得到方程依然是非平稳的,再次做二阶差分,二阶差分后,所有变量的t统计量小于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即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平稳。
四、政策建议
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是稳中有升的就业水平,而就业水平是保证居民不断提高收入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民生的问题。因此,政府系列配套的就业促进政策将有助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并实现整体就业水平稳定。从结论可以看出,为提升中国居民消费的健康增长,需要从收入与就业这两个影响因素着力,包括适时优化税制改革,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通过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多方式来促进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减少社会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现在已到了增长“反哺”收入的转折期。从长远来看,促进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健康提升,需要打造一个有利于促进消费的消费环境,除了经济环境建设之外,还需要从完善社会环境着手。完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切实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等主要方面。
良性消费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是经济和社会政策综合而长期积累的结果,要真正实施提高居民消费的措施,就需要一个“稳中求胜”心态下的政策系统组合共同形成。
参考文献
[1] 王静: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及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2(3).
[2] 孙慧钧:中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运用协整理论对1978一2002年实际数据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
[3] 晏艳阳课题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动态关系的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12(6).
[4] 孙凤、易丹辉: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的协整性及误差修正模式[J].统计研究,1999(增刊).
[5]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
[6] 陈锋:中国现阶段居民消费与收入分配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7] 田成川:城市化: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必由之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4(8).
[8] 李林杰、申波、李杨:借助人口城市化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7(7).
[9] 夏华:从基尼系数的测算看我国居民收入状况[J].现代财经,2002(5).
[10] 申朴、刘康兵: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过度敏感性的经验分析:兼论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利率[J].世界经济,2002(6).
[11] 龙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预防性储蓄实i正研究[J].经济研究,2000(11).
[12] 尹世杰:关于扩大消费需求的几个问题[J].消费经济,2003(1).
[13] 姜涛、减旭恒:中国居民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宏观管理,2008(5).
[14] Stephen P.Zeldes:Consumption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
[15] Jonathan Skinner.Risky income:life cycle consumption,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16] Karl E.Case,John M. Quigley,Robert J.Shiller:Comparing Wealth Effects:77 The Stock Market versus the Housing Market[J]-Advances inMacroeconomics,2005(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1979年~2007年GDP年均增长9.8%,近十年(1998年~2007年,下同)更是保持11.8%的年均增长速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呈不断减弱态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规模急剧扩大。2008年GDP总量已超过30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经济蛋糕做大了,但国内居民享用的份额却在不断下降,其突出的特征是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我国投资率由1998年的36.2%上升至2007年的42.3%,十年的平均投资率在40%以上,比世界平均投资率(20%左右)高出近2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则由59.6%下降到48.8%,十年平均消费率为56.6%,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8%左右)低20多个百分点。我国的消费率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长期呈下降趋势。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组成,其中居民消费是主体,一般占最终消费的70%以上。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过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居民消费持续走低造成的。我国居民消费率从1998年的76%下降到2007年的72.7%,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而同期政府消费由24%上升到27.3%,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持续扩大。在居民消费支出构成中,2007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为74.4%和25.6%,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比重比1998年分别提高和下降11.3个百分点。由于最终消费率长期偏低,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经济增长过份依赖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近十年投资的贡献率由1998年的26.4%上升到2007年的40.9%,而消费的贡献率则由57.1%下降到39.4%,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而消费的拉动作用相对弱化。我国投资与消费的长期失衡孕育着经济运行的巨大风险。消费率偏低,投资率过高,往往造成产能过剩,产品供过于求矛盾突出,导致企业效益滑坡,失业增加:还造成内需不足后,国内企业为寻找出路只能到海外市场寻求外需,从而导致出口压力增大,因此引起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外部风险加大:更为严重的是,居民消费率持续过低,不但使投资行为有可能偏离目标,即投资为了创造财富,最终为了消费,而且终将使投资行为缺乏最终消费的强力支持而难以为继,进而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这个结果应该是我们不愿看到和着力去避免形成的。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我国在这方面是有过教训的。
二、消费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但城乡与地区差距明显
改革开放给我国居民消费品市场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消费品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目前的市场实现了商品供应由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变,供应方式由单一落后向多样方便现代的重大变化,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并基本形成。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水平与规模的统计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9210亿元,增长56倍,年平均增长15%。近十年消费品市场在前二十年飞速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基础上继续高速发展,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98年增长1.9倍,年平均增长10.3%。但城乡与地区差距持续扩大。
近十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总量增长1.9倍,但城镇居民购买消费品的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使得城镇居民购买的消费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而农村居民购买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购买的消费品零售总额70355亿元(市和县合计),比1998年增长2.9倍,而农村居民购买18855亿元(县以下),仅增长2.1倍,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则分别上升和下降了5.5个百分点。我国目前有近8亿农民居住在农村,按人口计算的人均消费品购买量则更低。分地区看,2007年东部及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10个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9875亿元,占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6%,而西部经济欠发达的12个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5728亿元,占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6%。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距不断扩大
1 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对比。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最主要的因素。排除其他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居民消费支出必然随着居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近十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亦逐年得到增加。但由于主要受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使得原有的城乡消费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越来越大。
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幅度明显高于同期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6元,比1998年增长1.54倍,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仅比1998年增长94.7%;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的不同步,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的不同步。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855元,比1998年增长了94.1%,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3265元,仅比1998年增长88.7%。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不仅绝对额相差较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仅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的27.5%),而且从消费支出比例上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差距呈不断扩大态势。近十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历年环比增长速度虽然大多数年份略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但均低于历年同期全体居民平均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逐年扩大,城乡消费水平对比项的比值虽起伏不大,但其消费的绝对值持续拉大。
2 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对比。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既定时期内只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而且收入水平上升下降,只是构成了需求增加或减少的上限,其对需求总量的实际影响,则是由消费倾向决定的。因此,对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主要是消费倾向。所谓消费倾向,即居民收入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西方经济学认为,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一般而言,高收入者具有较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低收入者平均消费倾向也较低,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消费倾向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在不同条件下,各种因素所起作用大小差异极大。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会出现一个居民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前十余年问,我国商品供应短缺,居
民也大多数处于低收入阶段,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较高,若不适时地抑制消费,将会加剧商品供应短缺程度,而且也难以实现高积累率和高投资率,进而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商品供应短缺时代已成为历史,国家实行的是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所以会逐渐出现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那么我们实行消费战略转移的目的并不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而是尽可能使居民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放缓。应该说目前通过采取一些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对比
(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整体差距我国目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由于各自所处消费环境、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及消费偏好不同,因而在消费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居民目前偏向于满足吃、住等基本生存条件的消费,而城镇居民则偏向于衣着、精神文化等高质量生活的消费。
在我们选定的四类居民主要消费品中,近十年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和居住消费支出比重普遍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整体上虽逐年降低,但目前仍有近一半的消费支出用在了食品消费上面而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支出和用及服务性支出比重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其比重变化的绝对差距起伏不大。
恩格尔系数指一定时期内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具有判断居民消费水平、判断居民生活富裕或贫穷水平的功能。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呈反比状态。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充分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从以生存为主的温饱型转向小康型的消费模式。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的44.7%下降到2007年的36.3%,依照我国目前实际,已由小康型逐步过渡到了富裕型。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虽然逐年有所下降,但一直高于城镇居民,2007年为43.1%,整体上虽达到小康标准,但其消费水平大体只是城镇居民十年前的水平。近十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民生活改善速度有所加快。从表9的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绝对差距正逐年缩小,2007年绝对差距为6.8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水平。如果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的比重相对较高,整体上具有显著的小康型消费结构特征。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而美国为13.7%。英国和德国为12.2%;法国,日本、韩国为20%左右。同期我国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为10.4%,而主要发达国家在3.7%~6.4%之间。我国衣村居民的差距则更大。
(2)城乡居民消费质量差距对比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我国城乡居民在消费结构上的差距,我们选取了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从而从消费质量上比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主要以粮食和蔬菜为主,奶及制品消费量最少,主要解决的是吃饱的问题;虽然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也以粮食和蔬菜为主,但从消费比上看,其消费数量明显少于农村居民,而城镇居民消费的奶及制品、猪牛羊肉,水产品和禽蛋及制品的数量明显多于农村居民。这说明我国目前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质量存在很大差距,城镇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更加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其消费质量明显高于农村。
(3)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差距明显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多少,也是衡量居民家庭富裕与贫穷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因收入水平和消费环境的差异,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差距明显。我们选取了2007年城乡居民家庭有代表性的12种耐用消费品进行对比。
2007年,在选取的12种耐用消费品年底拥有量中,农村居民仅摩托车的拥有量高于城镇居民,其余11种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均低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摩托车拥有量较低主要还受使用方面的限制。除了一些传统的耐用消费品(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热水器、微波炉等),城乡居民家庭的拥有量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外,近年来陆续走进居民家庭的新兴耐用消费品(如空调器、家用电脑,摄像机、移动电话、家用汽车等),其城乡居民家庭的拥有量差距更为明显。这也同时说明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很大。
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间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显著
居民消费行为是由居民消费意愿支配的,而消费意愿的形成不仅由居民收入决定,还同时受消费环境和相应消费模式的制约。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形成城乡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显著,还同时形成地区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显著。除居民收入水平外,还有诸如基础与公共设施,消费倾向,消费内容、消费规模和环境等都有很大不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后,造成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一是地区之间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明显。2007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上海市,达2426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81元)的2.4倍,比同期人均消费水平最低的地区(3215元)高出6.5倍。人均消费超过或接近万元的地区还有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人均消费不足5000元的地区还有贵州,甘肃、云南,江西。青海、广西和新疆。二是农村居民的地区人均消费差距比城镇居民的地区差距要大得多。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异系数达5.8(即高消费地区与低消费地区人均消费水平的比值,下同),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地区差异系数为3.3。三是不同地区居民的城乡消费差距也不尽相同。2007年全国居民的城乡消费差异系数为3 63,其中城乡消费差距最大的地区是贵州省,其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系数高达5.1,其他差距较大的地区还有甘肃(4.47)、(4.05)、广东(3.89)、新疆(3.87)和重庆(3.84),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最小的地区是江苏省,其差异系数仅2.28,其他差距较小地区还有北京(2.29),上海(2.31)、浙江(2.47)、天津(2.65)、福建(2.71)、海南(2.79)、黑龙江(2.79)和吉林(2.85)。
五、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与消费潜力的初步定量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一是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物质财富日渐丰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均迈上了新的台阶。但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相对弱化,我国居民的消费现状整体上不容乐观;二是从居民消费角度考察,无论是与发达国家和世
界平均水平比较,还是从我国城乡和地区,以及不同收入消费群体的居民之间进行比较,均存在很大差距。也就是说,我国目前扩大居民消费,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三是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消费倾向。以及消费环境等普遍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亦呈明显的二元状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巨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潜力很大,但难度也很大;四是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我国地区之间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显著。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收入消费群体的居民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其巨大的消费潜力有待挖掘。那么如何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尤其是如何提高农村居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以及低收入群体居民的消费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党政领导和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换个角度看,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比较,确实处于很低的水平,应该是到了”谷底“。如何做到触底上升呢7我以为必须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时机,相应地快速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协调和均衡地提高,以便与世界接轨,快速融入国际社会,从而也使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得到协调统一和均衡地发展。
目前,许多有识人士纷纷在为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能力敬言献策,其中不少“高见”被各级政府决策时采纳。我认为要扩大或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能力,充分挖掘目前的居民消费潜力,除了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外,必须或主要从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树立现代消费观和建立促进居民消费持续稳定提高(或增长)的长效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居民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向人手,力争做到双管齐下,齐头并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消费观念,突破传统消费观的束缚,逐步形成科学的现代消费观,实现消费观念的现代化。消费作为人类的一种生产、生活行为,潜在受制于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等,而消费观念的形成又受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消费观的本质是对消费的认识问题,是对消费的科学、理性认知,是形成科学的现代消费观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出现的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固然有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居民在消费上有后顾之忧,不敢消费,也不愿消费。这些也确实在制约着居民的消费,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更不是问题的实质。我国持续的消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传统的落后的消费观念。近年来我国在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实施上往往事倍功半,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消费观念尚未实现由传统的消费观念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消费观念转变,尚未形成现代消费观念,因此许多消费行为均受制于传统消费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把消费与浪费相混淆,把消费与奢侈腐化相联系,甚至把鼓励消费与提倡勤俭节约对立起来。这些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的转变有一个长期和渐变的过程。但这些传统观念对当前居民日常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有较大影响,进而制约着市场活力,导致消费不足和内需拉动不到位。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要大力宣传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形成居民稳定和健康的消费心理,积极去满足而不是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在全社会形威鼓励消费的社会氛围,从而树立健康、积极和科学的现代消费观:在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和消费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提倡居民适应现代消费方式,鼓励居民增加消费投入,加快改善和提高其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步伐。与此同时,由于促进居民消费的重点在于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保证居民较好的消费预期,所以在宏观政策取向上,要体现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而不是采用行政手段人为地限制居民的正当消费,如目前有些城市对某些商品限购、对汽车限行的做法值得探讨。有些措施看似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但实际上是在用行政办法抑制居民的正当需求,虽然短期内可能奏效,但它干扰了社会再生产的环节和流通规律,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且限制居民的正当消费需求,也是对居民消费权利的不尊重。如对汽车限行只能提倡。而不应当限制其上路和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2 建立和完善促进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和努力营造有利于居民消费增长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宏观上讲,应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透过财政机制优化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藏富于民”,让居民“有钱可花”,并在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统筹解决影响居民即期消费的体制,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让居民“有钱敢花”,减轻或消除广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针对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在城乡,地区和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加快制定和出台鼓励其消费的政策措施,不断缩小它们的差距,加快挖掘居民的消费潜力,努力做到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协调与均衡地增长和提高。
(1)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的二元消费结构特征。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要滞后于城镇居民10年~15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巨大差距,只能说明扩大农村消费的潜力巨大。而要将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则难度很大。因为在短期内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不可能赶上城镇居民,甚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加之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消费环境较差、消费观念陈旧等因素,在短期内要将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农村,可谓“远水不解近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巨大差距,只能通过建立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通过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去逐步缩小这种差距,而不可能彻底消除这种差距。要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将农村市场和农村居民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要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要适应农村市场需求特点,调整产品供应结构;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要加快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从宏观上和长远发展看,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目前应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要以此为支撑,使其成为扩大农村消费和农民致富的引擎,使得大多数农村居民不仅实现“城市梦”,还能实现“住房梦”和“创业梦”。这也是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举措,这样才能够在居民消费方面获得大的改善和飞跃。但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并没有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同步推进,而是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这一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只能创造条件循序渐进。
(2)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步伐,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我国已进八人均收入2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世界各国都需要和都进行了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收入转移支付,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工作,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补充。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后,才
有可能避免社会矛盾加剧和消费者信心不足、消费与生产增长不同步的问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第二层需求就是安全需求。即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总体上已经满足了生理需求,正停留在第二需求的门槛。我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随着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多项福利制度的改革,传统的由政府和企业“统包”体制被打破,而新的社会保障体制又不健全。所以由于社会保障功能弱化导致目前居民未来预期支出大大增加,部分消费性资金转入了保障性资金。如2007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比1998年末增长2.3倍,既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又大大高于同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长。储蓄大量增加对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即期消费影响较大,阻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步伐。所以只有加速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减轻居民预期支出压力,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程中。我认为这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才有可能完成。首先要加快出台社会保险、社会援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法律法规,并严格监察执法;企业要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家庭和个人也要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用;要引导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在社会救助,济贫帮困、慈善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当前最为急迫也是城乡居民最为关注的就是要逐步扩大社保覆盖面,尤其是需要将大部分中低收入者纳入社保体系,如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要全面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体系的建设投资力度,并尽快放开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准入,使民间资本和外资尽快进入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领域。还要把启动消费与扩大就业相结合,使劳动者就业面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而持续扩大等。以切实解决制约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刺激居民消费快速增长。
(3)密切关注不同收入消费群体的变化,适时制定实施不同的鼓励其消费的政策。改革开放30年,使目前我国形成了主要的三大不同的收入和消费动态群体,从而也形成了三大群体各自不同的消费特征。首先是高收入支持的“先导型”消费群。这部分居民人数较少,约占总人口的7%、城市人口的20%。是以城镇居民为主体的富裕型,极富裕型的消费群体。这部分高收入的居民在目前我国的大众化消费供给对其已经过时,他们正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消费。所以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中,要充分注意其导向作用,积极引进或开发代表中国未来的消费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其次是中等收入支持的“升级型”消费群。这部分居民约占城市人口的70%,农村人口的20%。是以城市绝大多数居民和农村少数比较富裕的居民为主体的消费群体。这部分居民处于从小康型向富裕型、从讲求消费数量向讲求消费质量转变阶段,构成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市场最活跃、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呈多样化的群体。其消费结构开始加快转型和升级步伐,是继高收入群体之后消费市场强有力的跟进力量。要针对这部分居民特点,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做到“适销对路”。并相应制定实施鼓励其消费的政策,促进其即期购买,快速释放其购买力存量。如加快建设中低档个人住宅、制定和实施鼓励经济型和较低排量私人轿车的消费政策等。再次是低收入支持的“培养型”消费群。这部分居民约占城市人口的10%,农村人口的75%。是以城市低收入阶层和绝大部分农村居民为主体的消费群体。这部分居民收入较低,消费能力较弱,尚处于“想买而缺钱”的阶段,是目前中低档消费市场的主体。因此,加快增加这部分居民的收入是宏观政策的着力点,也迫切需要国家消费政策的培育和大力支持。这方面的工作异常艰巨,需要综合治理和多管齐下,并将其上升到改革的攻坚任务去完成。此外,还有约占农村人口5%的勉强摆脱衣食困扰的更低收入的群体。主要包括农村贫困居民和城市居民中衣食堪忧的极少数贫民,这部分居民也是目前开展的扶贫攻坚战的重点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