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事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也随之受到追捧。在发展繁荣的背景下,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日益普遍。教育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与日益趋增的社会需求推动因素,还不乏许多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办热门专业的利益驱动。高速增长的态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反而是严重滑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等关键方面,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趋同,既缺乏个性,又缺乏层次,更缺乏学校特色。
(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有其自身的缺陷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尚处于探索和构建之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论支撑,教学管理方面包括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实践教学的目标模糊、实践教学的内容缺乏合理、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不到位、实践教学的控制子系统不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不充分等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力度不够,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单一,成为高等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攻坚重点。高校没有充分立足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实际,从综合、整体层面对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完善,不利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构筑多元要素整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而言,对于文化事业管理专业高等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目前信息化、实用化和网络化的需求,制定教育改革管理方案,将重点转移到培养具有现代知识技能的复合人才上来,即能够利用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结合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综合性文化管理应用型人才。
(一)有利于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近些年,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体状况是:专业设置涵盖面广泛,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企业及非赢利组织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教学工作的综合型人才。由于社会对于文化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以及需求结构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地方院校适应新形势。适时构建多元要素整合模式有利于进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内容要素、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与优质的教学团队等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目标的重构,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在学科建设方面,注重寻求自身的学科相对优势与地方特色文化交叉点,实现学科与地方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之间的结合,突出比较优势,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源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目前,我国已进入文化产品消费大幅度攀升和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阶段。同时,“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各地高校纷纷实践摸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多元要素整合模式对于科学系统地开展和搞好文化事业管理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实践教学模式提倡高校建立优良的实践实训基地,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文化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以此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渗透和有机结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实行开放式办学,不断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参加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事业管理实践的新模式,坚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思路。我国高校积极改革创新,拓宽教学资源渠道,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实践教学优秀的实践经验,是与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模式相适应的。
三、构建多元要素整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特征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和自身综合实力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环节是实现该专业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创新设计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实现实践教学系列化科学化,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需要。
(一)明确一条主线教、学、做、评一体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做、评如何形成完整的系统,“教”就是如何做到知识传输注重前沿性、实用性、广泛性。“学”就是如何结合心理规律,注重增强学习动力,形成创新性学习习惯。“做”研究的是如何以做来带动学习,注重贯彻教和学的目的性,符合定性定量要求。“评”研究的是如何注重细致规范,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反过来支持教、学、做。
(二)注意三个要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整合的社会资源三要素的内涵界定和关系梳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需要研究四种途径:教育环境营造,师资队伍打造,教师职责界定,教师激励机制。学生主体地位要求通过考评激励增强其动力,注重思维方式的启发,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建立实践活动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利益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实践课教学活动,在学校平台上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三)把握三个关键教学改革,创新型学习,实践教学系列化的有机结合。教学改革研究是在厘清文化事业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思路,抓住矛盾,设计高效实践体系,加大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分析、疑难问题的解决。创新型学习要研究新的教学环境、了解学生特点、研究新的教育方法;研究如何打开文化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思维格局,形成良好心智模式;研究学生情商与智商的统一问题,设计“知”“思”协调机制。实践教学系列化研究是指开辟多种实践渠道,设计全程实践模式,专业实践教学系列化,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课外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假期实践、其他专业素质拓展等多个实践环节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方案。
Abstract: This paper is on the base of clearing the concept of culture cause and the management of culture cause, based on the materials and actual data of the culture cause development of Xi'an Qujiang, after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alyses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sums up the characters of the management mode.
关键词: 西安曲江;文化事业;管理模式
Key words: Xi'an Qujiang;culture cause;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328-02
1 文化事业管理的概念
1.1 文化事业的概念 文化事业所包含的领域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该活动一般都是有预计的目标和规模的,能够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的活动。
广义上的文化事业不仅仅包含了文化产业,还将不能够实施产业化运作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也包含在内。公益性文化事业,一般来说都是将人人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首要的任务。满足在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之下人们日趋丰富的文化消费需求。
1.2 文化事业管理的概念 文化事业管理是各级政府包括文化行政部门和各种企事业单位对文化领域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人才培养、文艺创作活动、文化交流、文化产品生产与流通、文化消费等的管理。
2 曲江文化事业发展概况
2.1 曲江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概况 曲江兴于秦汉,盛于隋唐,2000多年前因水波曲折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集大成者。
曲江新区原名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2002年以来,曲江新区先后建成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
2005年初,曲江提出了“200亿打造西部第一文化品牌”的宏伟构想,30个重大项目展现着一幅未来曲江的锦绣画卷:曲江论坛、大唐不夜城、丝绸之路雕塑园、曲江欢乐世界、曲江寒窑、唐诗博览园、唐华宾馆及唐歌舞厅、三藏佛教研究中心、大唐素食斋。除此之外,大唐通易坊、中国西部文物博览中心、曲江植物博览园、大唐新天地、老西安博物苑、万亩生态林、秦二世陵保护和利用工程、杜陵保护和利用工程、西安音乐厅、西安大剧院、曲江美术馆、西部民俗民居博览园、大唐六街以及青龙寺、乐游原文化公园,陕西民俗、戏曲、文学艺术大观园的建设,荟萃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地方文化、国际文化,一个唐风新韵、承古开新的西部文化、旅游中心呼之欲出。
2.2 曲江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曲江旅游,不仅负责区内“六园一城一馆”的管理和运营,而且延伸到了法门寺、大明宫、西安城墙景区,成为享誉全国的旅游管理品牌。
曲江影视,联盟企业已达90家,“曲江国产电影新人新作展”、“曲江电影论坛”、“曲江影视高级编剧研修班”等重大活动,震动业界。电影《老港正传》荣获国家电影华表奖。《大明宫》、《法门寺》等大型记录片央视播出,全国反响强烈。曲江文化品牌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
曲江演出,成员企业10家,《人文奥运·盛典西安》、《郎朗音乐会》、《猫》、《大河之舞》、《灰姑娘》、《周杰伦演唱会》、维塔斯西安演唱会、“纵贯线”西安演唱会等一批国内和国际一流的演艺精品相继引进并成功演出。曲江演出集团2008年产值达1.2亿元。
曲江会展,年均组织展会达130余场,拉动周边产业累计1000亿元,使西安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会展经济中心。
曲江文化,成功运营曲江国际唐人文化周、中国东西部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第二届中国诗歌节、曲江国际当代艺术季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出版发行重大文化典籍工程《四部文明》,编纂大型诗歌集《诗韵华魂》。
曲江新区发展的10年间,曲江文化产业,涵盖20多个门类,文化产业区域聚集和集团化发展齐头并进,已构筑起庞大的产业矩阵。
3 曲江文化事业管理模式分析
3.1 曲江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模式
3.1.1 政府打“文化牌”奠定曲江基调 2002年曲江新区时任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袁纯清要求:曲江的开发,要为西安如何把单纯的观光式旅游和体验式旅游相结合,如何把文物资源和历史文化由点到面地展开,提供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努力将曲江建成开拓文化产业先锋,将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
3.1.2 政府为文化事业发展开辟良好环境 曲江新区把实施城中村改造作为突破口,对区域内13个城中村实施大规模改造,成功实施了5个村整村拆迁,拆迁面积140万平方米,通过改造3000多亩存量土地被盘活,进一步缓解城镇和乡区之间的矛盾,在整体上提高区域价值和城市品位,吸引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和投资商——金地集团、中海地产等,良好的环境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3 政府对公共文化项目的管理 曲江管委会对各个重大公共文化项目拥有最终决策权和管理权,但涉及到有关遗址文化区和国家级遗址文物维护和使用的权利都务必要得到陕西省或西安市文物局的批准。在对这些文遗址文物区域内都要求设立专门的事业单位来对其进行管理,形成综合的管理机制。
3.1.4 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对公共文化项目的贡献 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先后投资兴建开放式文化主题公园景区、公共文化场馆累计87个,水域面积68.08公顷,城市公共绿地269.77公顷,公共绿化率达到了居全国城市前列的43%,为社会公众提供充足的休闲娱乐、消费文化、提升品味的场地,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的重要承载区,大幅提升市民文化自信和幸福指数。
3.2 曲江文化产业管理模式
3.2.1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①创新的文化体制。西安市政府为曲江新区的建设放松了很多的条款,允许该地区进行 “五跨”进行资源整合的“特权”,避免出现体制和行政区域带来的不利因素导致该地区发展,把全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交给一个开发区,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该独特的体制确保了曲江文化事业的发展。
②开放的融资平台。国开陕西分行和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构建融资平台,设计了项目收益货权益质押和土地出让金动态还款机制。
③文化资源的资本化。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实现文化资本的增量运作。通过文化无形资产注入使得土地增值后,吸引的投资用于投资建设大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完善园区文化服务功能,这些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有利于实现了资产增量的增长。
④创建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一,对曲江影视、演出、会展产业的发展进行统一策划、管理、协调。
第二,提供政策支持。首先,对于入驻新区的企业和项目,发放财政补贴,给予一定的基金扶持等优惠政策。其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曲江管委会都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并积极利用集团具有广泛的文化资源平台,加强与外界知名品牌集团公司的合作与联动,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3.2.2 曲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
①曲江文化产业集团概况。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文化产业集团),由曲江管委会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注册资本42亿元人民币,截止2011年年底,公司总资产已达275亿元人民币,成为西部最大的文化产业集团,位居全国前茅,成为西安、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作为曲江发展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和聚集这个中心,服务整个城市经济发展大局。目前,集团旗下拥有包括西安曲江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秦腔剧院(曲江)有限责任公司、西安曲江梦园影视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楼观旅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全资子公司11个。
②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发挥的作用。文化产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为导向,立足曲江,辐射全省,专注文化,积极承担陕西“文化强”的发展责任,整合大资源、缔造大品牌、推动大繁荣,实现了从重大文化项目投资向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的战略转型,构建了以文化旅游、影视、会展、出版、传媒、演艺、动漫等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极大的须经了西安乃至陕西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③曲江文化产业集团的运营模式。
第一,以多元文化为基础,加快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主题公园的开发建设。
近年来,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充分挖掘和整合陕西、西安的历史、宗教、民俗文化资源,积极实施以文化主题公园为代表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开发,用创意诠释文化,用文化创新生活,智造出具有时代烙印和民族特质的文化产品,逐步形成了秦文化、唐文化、佛文化、道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等多种主题的综合营销崭新格局。
第二,实施全文化产业链投资运营。
曲江文化产业集团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构建起了以文化旅游为龙头,集多媒体,信息技术、体育、文化、城市运营于一体的全文化产业价值链。
第三,搭建文化产业和金融资本对接的桥梁。
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已经成为西部文化产业聚集和文化创意产业落地的强有力的融资支撑平台,有力地推动区域文化产业企业自我造血功能的形成。
3.3 曲江新区文化事业管理模式特点
①以特色文化为依托。政府的定位是曲江文化事业管理的发展基调。曲江文化事业的发展始终围绕“文化立区”,依托陕西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及丰富的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建立起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②以政府为主导力量。文化事业的发展,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曲江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中,政府在环境的开辟、资金的筹集、项目的启动、制度的保证和政策的支持,以及贯穿其中的管理中始终起到主导作用,这也是曲江文化事业能在短期内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
③以国企为中坚力量。当今文化事业的发展,市场运营的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曲江文化产业集团这样一个国有独资公司就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运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使得曲江的公共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交相辉映。
参考文献:
[1]孙萍.文化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维护社会的治安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民族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社会心理结构具有多样性特点,影响着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导致社会矛盾突出,给群众文化事业建设造成了较大的阻碍。要想确保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需要了解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群众文化事业建设路径,为群众文化建设事业的良好开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
社会功能;群众文化事业建设;问题
党的十提出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需要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华伟大复兴工作中的重要板块,落实好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做好各项制度的良好贯彻和落实,做好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给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尺。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思想认识不足
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是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文化事业建设,导致文化事业建设存在较多的发展隐患。长期以来,国家通常以经济数字对国家的政绩发展情况进行衡量,将社会的发展意识建立在经济的硬性指标上,导致群众对社会文化的思想意识不强,存在偏差性认识,导致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呈现出缓慢发展趋势。并且政府部门对文化事业建设存在偏差,认为是文化部门和文化部门干部的事,没有认识到文化事业建设对推动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无法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文化事业存在思想上的偏差,各项工作建设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无法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1]。
(二)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城乡资源不协调
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力度的提升,促使社会文化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受现实条件和空间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城乡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存在一定的偏差,文化事业建设资源分配不均衡长期存在,导致城乡文化资源呈现出不协调的发展趋势。农村的文化活动发展较为落后,没有适当的发展场所,生活广场、社区休闲文化场所仅限于城区内部或者县城周边地区,导致文化事业的合理运作受到较大的限制,文化活动项目的开展有限,群众无法享受文化事业所带来的福利。
(三)文化事业建设缺乏政策、资金支持
首先,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现象,文化事业的开展没有政策支持,影响文化事业的顺利开展,在落实各项文化事业时,由于没有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导致文化事业建设精神无法准确传达,存在无人管理和无人维护等现象。并且相关的工作人员存在为官不为行为,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价值。并且将国家的优惠政策放在了基层,存在无人承担为群众服务的重任。其次,文化事业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国家对文化事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出现难以到位或者挪为他用等情况,导致各项文化事业的开展无法满足群众的要求,导致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项目的底子较为薄弱,无法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不能做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工作[2]。
二、基于文化的社会功能视野下的群众文化事业建设路径
(一)增加群众文化设施
首先,需要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确保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清楚的认识到城市和乡村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影响群众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了解,并有针对性的快速进行改善,其次,文化部门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将群众文化建设作为出发点,做好相关事业的全方位把关工作,强化服务职能,做好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的服务工作。最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各项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加大对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力度,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构建合理有效的社会公共文化事业服务体系,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氛围
首先,营造良好的文化共享氛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交融密切,群众文化事业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媒介性的作用,对促进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积极发展和继承当地优秀的文化,需要将优秀文化作为当地的精髓,作为培育当地人的资源,充分挖掘优秀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资源价值内涵,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服务。
(三)为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渠道
首先,需要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文化活动形式,降低文艺活动参与门槛,将技艺比赛、爱好交流活动作为文化活动的内容。其中最典型的文化活动是广场舞,群众通过参与的过程,能够达到强身简体的效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其次,用文化魅力来凝聚群众力量,群众文化事业是文化传统的有效手段,对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提升文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将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作为营造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强化人们群众的参与意识,为人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渠道[3]。
三、结论
为了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需要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更夫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享受文化事业带来的成果,促进文化事业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
作者:王慧聪 单位:山东省文化馆
【参考文献】
[1]李明.文化的社会功能视野下新时期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
坚持政府主导与多元投入相结合,强势推进文化事业良性发展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以健全体系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创新思路,多元投入,文化事业发展呈现蓬勃生机。
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对照“市有两馆、镇有一站、村有一室”的总体要求,已建成“八馆六园二中心”的体系框架(八馆即金坛博物馆、华罗庚纪念馆、段玉裁纪念馆、戴叔伦纪念馆、殷雪梅纪念馆、苏皖区一大陈列馆、文化馆、图书馆:六园即奥金鳄鱼庄园、江南农耕园、江南孔雀园、尧塘公路花园、盛天生态观光园、民俗风情园;二中心即花山国防教育训练中心、金沙影视中心),除市政府直接投入1.2亿元以外,其余均由海外和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形成了“多轮驱动、多元投入”的良性发展机制。注重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全市8个镇区均建有8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文化站,其中指前、朱林宣传文化活动中心更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成为全省镇级文化设施样板工程。全市157个行政村在2007年底全部达到“文化示范村”标准,现已开始在全省率先启动“星级文化示范村”创建工程,我们将在今年实现各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力争明年实现“星级文化示范村”全覆盖。为全省推广提供创建经验。
致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我们依托“三送”、“四下乡”、“五进社区”等实践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按照“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组织策划了以“唱响主旋律,实施‘风雅颂”’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以“百人挥毫、千人吟唱、万人读书”为主题的系列艺术活动,将健康清新、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和专题展览送到田间地头。同时,组织6个文艺宣传队,分赴各镇村自编自演反映发展新成就、倡导文明新风尚、体现和谐新生活的文艺节目。近年来,我们每年送戏下乡100多场、送电影1800多场、送图书10000多册。广场文化是金坛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以“早春序曲、仲夏放歌、秋冬交响”为主题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深得群众的喜爱和好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主题晚会、抗震救灾等专题晚会、“中华情,相约金坛”等选题晚会以及今年推出的“欢乐金沙――广场文化月月演”活动,更是为广大群众奉上了精美的文化盛宴。每年举办社区邻里节和“中秋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使社区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倾力打造文化艺术精品。继大型剧目《少年华罗庚》获得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之后,大型现代儿童剧《飞吧・大雁》、《永远的雪梅》分别获得了上海市第五、六届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电影《在茅山》、电视剧《水乡人家》荣获江苏省第18届、21届“金凤凰奖”。人物传记《华罗庚研究》和长篇小说《都市漂流》等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歌曲《雪梅赞》、图书《人间烟火》等一批作品入选常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还有一批舞蹈、小戏、故事作品在省级专项评比中获金银奖。书法、美术和摄影更是锦上添花,有多件作品在全国获得同行业最高奖。金坛刻纸、金坛抬阁、封缸酒酿制技艺和董永传说4个项目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市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常州市级12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等运作机制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坚持内部改革与转企改制相结合,不断深化文化体制各项改革
积极探求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新路子。2006年。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保持活力”的要求,我们对金坛市刻纸研究所进行了改革。在管理制度上,整体保留原集体事业单位性质不变,保留财政差额补贴经费渠道不变;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同时面向社会新聘3名刻纸艺人;在薪酬制度上,突破原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结构。把职工的待遇与各自的贡献及整体效益直接挂起钩来。改革以后,该所组织专门力量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长29米、宽2.008米的刻纸长卷《中华魂・奥运梦》、《从雅典到北京》姊妹篇的创作刻制,捐赠给北京奥组委,并被中国博物馆收藏,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还专门致信给予高度赞誉。此外,全省17个试点单位之一的指前镇文化站,其“多元化投入、股份制合作、公益、经营性运作”的成功做法,多次获得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并在全省得到推广。
勇于探索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新模式。前几年,我市即着手对锡剧团进行改制。在充分酝酿改革方案、有序安排人员分流、合理处置国有资产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公司化改革、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改制新模式,实行由紧密型向松散型转变的管理制度、由指派型向聘用型转变的人事制度和由固定型向灵活型转变的薪酬制度,通过完善考评机制、扩大业务总量,健全绩效机制、提升产品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寻求剧目增量,同时督促该团全力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致力增强剧团的造血功能、着力发掘文化艺术人才的潜能,走出了一条改革――发展――跨越的良性发展之路,其做法分别在省和常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目前该团凭借“校园三部曲”已赴全国各地演出3700多场,观众达300多万人次。新华社、《中国文化报》等媒体称之为“中国戏剧界的神话”,《新华日报》则以“文化创新:金坛‘演出神话’的范本启示”为标题在头版作了专题报道。
坚持放大亮点与创新业态相结合。迅速壮大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一、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82个行政村仅有十几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25000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地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偏弱。2004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文体广播中心,由原来的县直部门垂直管理变为由乡镇政府行使有关职能,客观上乡村文化管理职能被弱化。同时,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乡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乡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跑市、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内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协调发展城乡文化,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文化活动
关键词:群众文化;培训;文化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和灵魂,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凝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旦渗入文化活动,将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与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一旦缺少群众文化作为基础,那么和谐社会就没有根基。加大群众文化培训力度,是当下推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群众文化,是指群众在工作时间之外以自身为活动主题和对象,采用社会活动的方式,开展群众文化性艺术活动和娱乐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加强和完善文化产业资源的必经之路,是培育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的最终归宿。扎实有效地提高和加强群众文化培训,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与群众文化有机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富民”和“惠民”,对于催生群众文化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新的时期下,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群众文化培训也越发显得重要。
1 群众文化培训是提高群众艺术修养的重要过程
群众文化的培训过程,是一个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群众文化培训的过程中,基层文化干部的工作实践经验与群众文化工作,可以称之为文化艺术管理,这是开展艺术研究的基本资料,通过群众文化的培训可以获得很多丰富的经验。无论哪种形式的培训,比如唱歌技巧、器乐知识、舞蹈等,文化培训与传授的过程中,群众能够感受到充满在积极向上的力量,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能够迅速提升发现美的能力。比如,声乐用特殊的符号承载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培养人们高雅的情调,提高智力。幼儿欣赏音乐,能够培养对音乐的兴趣,成年人参与到声乐活动中,能够丰富人生体验,修养身心。这些艺术活动承载着同时,这些文化活动对于个人修养有着严格地要求,能够在培训中激发出群众的独特气质,从而提高艺术修养,陶冶了情操。总之,群众通过群众文化培训,能够清晰、理性地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地参加到一些有益身心的群众文化活动当中,终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构建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2 群众文化培训推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讲求的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群众文化培训就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目标,也体现着社会进步、群众文明。加大群众文化培训力度,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群众文化培训工作承载着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责任。群众文化是否有成效,关系着社会的特征体现,更是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总之,群众文化培训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稳定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群众文化培训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
群众文化是由道德与文化修养的内在关系决定的,对于群众道德养成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文化活动当中涉及到的面很广泛,包括文学创作、肢体表演、健身、阅读等等,这些群众活动能够将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和内容融合进去,有着寓教于乐的重要功能。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模范的引领与带动,需要宣传先进典范人物,这就是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一个过程,是弘扬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过程。如任长霞、杨业功等一些典型人物,都是来自于群众的长期实践,他们代表着群众的意识,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方向,具备着时代精神,受到广大群众的尊重和爱戴,以群众文化作为载体对这些人物进行宣传,可以深入人心,更具感染力。从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突出实践与教育的有力结合,在参与这类群众文化的过程中,会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群众文化能够产生社会功能,而且这种社会功能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建设和群众活动同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加大群众文化的培训,无疑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建设步伐,对于促进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群众文化培训能够提升民族团结凝聚力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爱国不仅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更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素质。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培训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群众文化是参与对象较为广泛、有着强大影响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能够影响群众的行为和习惯,能够唤起人们的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热情,对于维护当前社会稳定是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的。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在全面推进,群众的民族凝聚力格外重要。在群众文化的实践与培训中,能够实现人与之人之间良好的沟通,群众可以聚集在一起,提升感情上的交流,这对于民族团结是有着促进作用的。例如,一些爱国汇演活动,能够有力地提升群众的民族爱国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群众积极向上、勇于奋斗,从而推动整个民族的成长,实现国富民强。
5 群众文化培训促进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群众文化反映的是一种文化活动形态,在这种活动方式的培训中,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比如在书画培训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还能参与进来,切身体验这种艺术形式,人与人之间在交流与学习中得到提到,同样,其他学科类的群众文化活动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科学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产物,群众通过文化培训活动提高科学的认知,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换句话说,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带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比如,一些农民在果树种植方面欠缺很多专业文化知识,没办法掌握一些科技种植的知识,但是通过在当地一些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培训中,懂得了种植知识,并且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实现了科学种植,科学文化水平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说群众文化活动的培训工作做的到位,能够有效促进了群众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
6 结论
群众文化活动本身蕴含中丰富、重要的文化内容,是一切文化的根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群众文化培训力度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综合文化素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始终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大群众文化培训工作力度,提升群众文化的普及性,使得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得到不断地延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慧珍,试论群众文化辅导的意义和作用[J];大众文艺;2013年08期.
[3]孔红云,休闲时代的群众文化[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4]康灵燕,探究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24期.
[5]郦娃娜,略论群众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2期.
[6]尹晓芳.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
【关键词】文化信息网;资源共享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作模式与服务项目正在由传统意义的借还服务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特别是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为人们了解文化、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建设地方文化信息网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
1. 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2.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2.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2.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 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1)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2)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台数据尽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数据库如SQL,ORCLE等。
Abstract: Non-profit cultural undertaking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ist cultural undertakings. At present, Chinese funds of non-profit cultural undertakings can not make ends meet, and its development face with many challenges, cultural artifacts is lack of specialized personnel, public cultural product and supply ability of service is weak and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are still hard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refore,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vigorously develop non-profit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evelopmental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materi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关键词: 文化事业;公民权益;政府作用
Key words: cultural undertakings;civil rights;the role of government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268-03
0 引言
北京奥运会后,总书记提出了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推进战略目标,要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不仅提升广大人民大众的健身意识,更应该满足其从事锻炼的各种需求。于是,体育运动场地建设无法满足全民体育运动需要,这一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然而,根据我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的数据显示:教育系统占场地总数的65.6%,其中部分时间开放和完全不开放的占85.1%,导致社会人均占体育场地面积不到1平方米。这就使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问题肩负上了使命,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制定《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对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的观念给予了肯定。
虽然在政策的指引下,使得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的社会共享研究与实施获得了法律依据和政治保障,但是在政策实施和落实的过程中,学校面临的种种问题使得体育场地资源社会化受到了一些限制和制约,让目标的实现与期望状态之间产生了差距。所以弥补这个差距便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一个深刻的课题。
1 制约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因素
1.1 场馆资源维护与资金运营的矛盾 体育场馆养护需要大笔经常性投入,国家和政府虽耗费大量资金投入,但分配到每个学校的资金远远不能弥补场馆损耗、日常养护、管理人员工资等开销。即便是能够满足眼下开支,但从长远角度看,场馆使用寿命的减短,依旧给学校资源未来投入埋下了重大负担,这也是学校领导忧虑的问题之一。
1.2 安全问题与学校责任的矛盾 虽然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量身定做了一套整体风险管理和责任保险方案,出现人身以外伤害,学校不必承担相应所示,但学校场馆机构仍然要设立一个相关工作部门,协调当事人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相关事宜。再者,社会人员人文素质存在差异,一旦在校内出现对学生的人身伤害或思想偏导,将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这也为学校场馆资源社会化带来了阻碍作用。
1.3 多元开放与学校管理的矛盾 学校场馆资源社会化开放无疑把学校场馆的开放带入了多元化模式,由对学生和教职工群体演变成学生、教职工和社会人员群体。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管理将产生很大的变化。面向社会服务后的一些连带管理将层出不穷,如场馆外的校园纪律管理、社会锻炼人员的车辆管理、校园保卫工作扩大化等相关问题,都为学校管理带来了负担,甚至有的领导提出:学校是教育机构,管理是针对教育的管理,场馆社会化侧面相当于学校社会化了,那将影响学校的本职工作。
2 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对策
群众文化是人们在各自的职业之外,娱乐自己,娱乐大众,展示自我的一种社会文化。以人们群众为主体,通过引导人们自娱自乐,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丰富精神生活为主要目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其主要的内容。首先,群众文化是群众为主体的文化,群众是其主体,活动是客体;其次,群众文化内容范围广阔,通常以文娱作为载体;然后群众文化的范畴划分较多,可以由农村群众文化、社区文化以及老年群众文化等。
群众文化事业是我国的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因,也是目前群众的基本利益需求。对于国家和群众的联系性,国家政策和群众的联系性以及党和群众的联系性都具有促进作用,帮助全社会建立良好的健康文明新生活,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以及文化水平,其社会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本文对于我国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状态进行了讲解,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1.发展现状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文化事业也在不断的深入和发展,这些是近几年大家所见到的。
(1)有发展。农村生产方式以及组织方式都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非常深刻的改变,在农村经济建设之后提出的建设新农村更是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了日程上,很多的文化建设举措都纷纷实行,像是宽带建设、图书馆建设、文化科技下乡等等,农民的生活也和城市居民越来越接近,他们有电视,有网络,目前流行的广场舞也在农村风靡,这些都是农村基础文化建设的成绩,让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2)有潜力。农村文化工作的干部其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思想观念不够先进,因此活动形式简单,手段无新意,活动内容乏味,唱歌、跳舞、鼓乐就是主要形式,老年群众是这些活动的主体,青壮年则对这些活动不具备太大兴趣,因此未来还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可以继续发展处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
(3)有创新。现在的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在不断的前进,根据农村生活特点以及农民群众的期望,很多的农村文化活动也是存在创新的,一些我国的传统节日被农村普遍的拿来创新使用,像是七夕音乐会、植树节、清明踏青等等以往农村活动所不常见的类型均纷纷出现,这些活动既有文化底蕴,又能够丰富农村群众的生活,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
(4)有不足。现在的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建设不相符,达不到经济建设的高度,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农民在经济获得满足的前提下,会有精神的需求,因此很多的农村文化活动还有待于提升,从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方向出发,去努力改变农村单调的精神文化生活。
2.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镇化的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文化资源分配不均,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乡村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农村群众对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始终认为农村群众文化"一不出粮食,二不产棉花,既当不了饭吃,又不能做衣穿",没有从建设法治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全社会对农村文化工作的作用、地位、价值等认识很模糊。一些富起来的村可以拿上万甚至数十万的资金修祠堂、修族谱,但对文化投入微乎其微。
(2)内容形式较为单调。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民的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主要的文化生活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看电视,二是打牌。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文艺下乡和免费送电影活动虽然搞得很有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但毕竟次数有限,乡镇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也非常有限,有教育意义的娱乐性活动很少,根本满足不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传统项目缺乏保护。一些农村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如舞龙、舞狮、舞蹈、腰鼓等,曾经一度在农村非常活跃。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金组织开展这些传统项目,缺乏对传统项目的保护,使其逐渐走向没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一个空白。农村传统技艺无人继承,农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产品很少流行乡野,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流失殆尽。
(4)文化专干良莠不齐。据统计,虽然基层政府配备了文化专干,但真正的文化专业人才并不多,且大部分学历偏低。同时存在专干不专的问题,文化专干身兼数职,转岗频繁。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对文化专干的培训非常有限,造成文化专干的后天不足。此外,民间文艺队伍极不稳定,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民间文艺队伍由于缺乏活动经费和阵地建设,文艺骨干为谋生计,只能外出务工,文艺队伍名存实亡。
3.对策及建议
为促进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高度重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向远离城区和经济薄弱的乡镇倾斜,有重点地帮助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发展重点文化项目,改善、提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以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差距大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2)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镇)村文化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目前,乡(镇)村文化建设队伍不健全、文化骨干流失、农民自办文化缺乏人才是制约我国各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各级政府要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落实好中央和关于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相关政策,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着力解决好我国农村专职文化队伍中专业建设薄弱、业务干部比例偏低、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3)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4)加大特色文化保护力度。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 [科]
【参考文献】
[1]杨孝芳.大理日报[N].2012-4-4(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