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吸声材料的组合布置和设计适当的反射面,以合理地组织近次反射声等。
声学设计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声音传播途径中有效的声反射,使声能在建筑空间内均匀分布和扩散,如在厅堂音质设计中应保证各处观众席都有适当的响度。另一方面要采用各种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以控制混响时间和规定的频率特性,防止回声和声能集中等现象。设计阶段要进行声学模型试验,预测所采取的声学措施的效果。
还要考虑室内声场声学参数与主观听闻效果的关系,即音质的主观评价。可以说确定室内音质的好坏,建筑声学测量作为研究本文由收集探索声学参数与听众主观感觉的相关性,以及室内声信号主观感觉与室内音质标准相互关系的手段,也是室内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大型厅堂建筑中,往往采用电声设备以增强自然声和提高直达声的均匀程度,还可以在电路中采用人工延迟、人工混响等措施以提高音质效果。室内扩声是大型厅堂音质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现代扩声技术已成为室内声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学校 声学设计
学校作为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其室内听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师生间的交流,对学生而言,噪声将引起学习能力的下降,尤其是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和记忆力,而突发的噪声更易引起恼怒。国外对学校声学环境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声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都有不利影响,他们在听闻环境不良的教室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以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都较差,在需要对语义材料进行快速处理才能牢记的记忆力测试中的表现也较差。因此,在学校建筑中,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于他们使用的功能设计,体现建筑声学设计的合理性。
1、室外环境的声学设计
学校建筑的选址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建在远离噪声的地方,象机场,火车站,工厂,露天市场,购物中心等等这类地方常常会大量产生噪声,学校建筑的选址如果能远离这些噪声源,这会有利于我们为学校创建一个和谐健康的声学环境。然而,现在的城市环境中用地十分紧张,已经到了见缝插针的境地,学校选址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只能停留在理想的理论层面了。
在目前条件下,通过对建筑外围进行有效的改造,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噪声,利用隔离效果较好的砖石或混凝土构成一个厚重的隔离物,限制外部噪声进入建筑内部。在建筑四周栽种一些灌木和高大的树木,形成植物带,能有效的阻止外部噪声对建筑内部的影响。建筑立面使用双层或三层玻璃,门窗上安装挡风条,把通向室内的管道,电源出口处以及门窗四周的漏缝密封起来,如同保存室内能量的技术一样,我们可以阻止噪声通过空气从外部传入。这些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噪声的传入。
2、室内声音控制
空气传播,接触传播,侧向传播是声音传播的三种主要传播方式。通过设置有效的隔离物,阻挡物可以控制噪声的空气传播。地板和墙壁传播的噪声属于接触传播,通过改变表面材料,如:铺设地毯,悬浮地板等等减少噪声的产生及传播。管道和电梯发出的声音沿墙壁和地板传出,属于侧向传播。封闭,密封机械,电器和管道设备附近的裂缝能降低噪声的侧向传播。
噪声的控制分为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三个方面。噪声可以在噪声源得到控制,对噪声的传播途径进行控制也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在安静的室内空间里,室内人员有时制造出非常轻柔的声音,有时则能制造出吵闹的声音,声音与室内空间的大小有关系,也与隔声吸音材料的选用有关系。室内的回声随着空间的增大而增强,随着吸音材料的大量使用而减弱。顶棚高度的变化能够有效的控制室内的声音。在安静的空间里,可以采用2.3m-2.9m高的顶棚,在较为活跃的区域里可以采用2.7m-3.3m高的顶棚。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接受者作出适当的调整,这些都能有效地控制噪声。
在学校建筑中,很多噪声是由建筑内部的使用者人为制造的,或者说这些使用者没有对噪声进行有效的控制。学校里,学生是主要的使用者,学生和他们的物品都离地面很近,他们头顶上方50%的空间都是空的,这样,噪声可以通过空气在室内毫无阻挡的进行传播,从而引起噪声的扩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让顶棚的高度有所变化,或者设置高度不同的隔离物减缓噪声的传播,有助于将噪声控制在噪声源附近。由于土建中没有合理考虑室内声环境质量而造成的听闻效果差等声学缺陷,通过室内二次声学装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合理设置吸声材料和反射界面,将混响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消除后墙产生的回声和两平行侧墙及天花与地面间的颤动回声。讲台上方的反射面为教室后座位置提供更多的早期反射声,有利于增强响度和提高语言清晰度。经过专业的声学设计后,室内音质将更加饱满、丰富、温暖感也更强。降低已建教室楼板撞击声的最经济便捷的方法是安装隔声吊顶,同时能够起到控制室内混响的效果。
对于特殊用途的教室,如琴房、录音室等对声学要求高,需要进行深化的声学设计,包括混响设计,房间体形设计和隔声隔振设计等。转贴于
室内的排气,供暖系统是我们需要控制的噪声源之一。可以让管道通过走廊进入房间,穿过墙体的供暖,供水管道与墙体之间会留下很小的容易被忽视的小裂缝,声音能通过裂缝传入,对这些裂缝一定要进行密封处理。如有可能还需要将管道包起来,以降低噪声和回声。
学校建筑的室内需要动静分区,安静区用来休息,学习,吵闹区用来游戏和表演,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噪声源。室内电器应严格选择,使用噪声小的或静音的,例如:卫生间中的冲刷设备产生的噪音有可能惊吓学生。所以要选择高质量的设备。我们在千方百计的减少噪音的同时,也可以在室内适当的放置有助于抵消室内各种噪声的背景音乐,这样可以减弱学生发出的声音,泉水声,种声都可以用作背景音乐。
声音具有一定的穿透性,可以穿过墙壁从一个房间进入相邻的另一个房间,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可以增加墙壁的厚度,减缓声音的传播,让房间更具私密性,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办公室,会议室等私密性较强的空间。
3、引入愉悦的声音
学校中的很多东西会留在学生的记忆里。为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声乐环境,伴随着学生成长,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启迪学生的心灵。
美好的声乐环境离不开愉悦的声音,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美妙的声音。在学校中利用喂鸟的工具,结果实的植物吸引一些鸟类,鸟的叫声常常能吸引学生,安慰学生,它们那美妙的叫声就是一种天然的背景音乐。大自然当中的植物也能产生愉悦的声音,在室外栽种一些芦苇,竹子等,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流动。潺潺的流水,喷溅的瀑布,交汇出美妙的声音。在室外的窗户上悬挂风铃,笛子,风车等也能奏出动听的声音。鸟鸣声,风铃声,泉水声,风声为整个环境增添了许多愉悦的声音。也可以在室内引入这种源于大自然中的优美适度的声音,如:在室内建造循环的泉水或小型的瀑布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声音。为学校的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声乐环境。对于学生来说,声音是一种重要的安全资源,高质量的声学环境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4、结语
学校建筑中的声学设计是现代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只有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分析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做出合理的声学设计,才能创造一个真正有益于学生成长的理想环境。这对于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人员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责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 考 文 献
[1] 詹姆斯?考恩。李晋奎等译。建筑声学设计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王峥,陈金京。建筑声学与音响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王峥。建筑声学与结构-设计和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音质设计;舞台声学;音乐厅
中图分类号:TUll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8-0045-03
1 引言
自1895年赛宾发现混响时间,人们开始科学地对待室内声学。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焦点都是围绕观众厅的声学特性,以及听众的听闻效果,而对表演者的听闻条件,舞台声学设计则有所忽视。毫无疑问,表演者与听众,舞台与观众厅共同构成观演主体与观演空间,二者的配合才能达到完美的观演、视听效果。
音乐厅是供交响乐(包括民族音乐)、室内乐及声乐演出的专用厅堂,它是音质要求最高的观演场所,由于音乐厅建筑投资维护费用较高,也有多功能剧场设可移动乐罩兼音乐演奏功能。本文通过回顾音乐厅堂舞台声学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解读有利于演奏者的舞台声学设计的方法。
2 舞台演奏直达声的分布与衰减
据统计,古典音乐厅舞台(乐台)面积平均约为158m2,近现代音乐厅乐台面积平均为203m2,交响乐演奏时乐队乐器人数较多,现代常见的布置方式见图1。我们按宽18m,深10m考虑,舞台对角线约为20m,乐师间最近与最远距离的比值可以达1:20,我们知道乐师间听闻的直达声随距离增大而衰减,乐师间相互的遮挡引起进一步的衰减,特别是在高频段,同时乐队中不同乐器的声功率级有差异,因此,相邻、相隔乐师间的听闻效果相差较大,若舞台上无任何反射界面,乐师间的相互听闻条件与整体感很难保证。
3 早期古典“鞋盒”式音乐厅尽端式舞台“乐罩”
在长期经验与技术限制的基础上,古典音乐厅多为“鞋盒”式,矩形平面形体且相对窄而高,具有混响时间长,早期反射声丰富,音质效果良好,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很多人认为只有“鞋盒式”音乐厅才能获得完美音质。古典音乐厅均采用尽端式舞台设计,即演奏台设在观众厅的尽端部位,舞台除面向观众席开口一侧,均有建筑界面包围。其中包括世界公认的三座音质最好的音乐厅:维也纳音乐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以及波士顿音乐厅,它们的舞台均为尽端式,舞台侧墙为八字形,向观众席倾斜,开口宽度比观众席稍窄,舞台面积在150~160m2,乐队布置紧凑,顶板面向观众席方向微倾斜,舞台侧墙和顶板均可给舞台反射声,有利于乐师相互听闻,并把部分声能反射给观众席,使前排听众获得较好的融合声。其中波士顿音乐厅舞台深约10m,舞台平均宽度约15~16m、顶部平均高度约12~13m,见图2。尽端式舞台至今仍然是现代音乐厅常用的舞台形式,特别是对于容量不大的厅堂。
4
环绕式厅中心式舞台与“浮云式”反射板
1963年,由德国建筑师Hans Scharoun和声学家L.Cremer设计的柏林爱乐音乐厅,采用山地葡萄园式座位布置,即中心式环绕舞台形式,并获得了优良的音质效果,从此动摇了只有“鞋盒”式厅才能产生完美音质的神话。中心式舞台的布置方式为观众席环绕舞台四周,这种形式能够使大容量厅堂内的后排听众尽可能接近演奏者,从而获得足够强度的直达声,但相对于舞台空间,中心式舞台四周均为观众席,缺乏反射界面,通常只能通过顶部悬吊反射板未改善乐师间的相互听闻。图3为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中心式舞台。
1965年美国声学家L.L.Beranek和T.J.Schultz对早期声能与混响声能的比值对音质的重要影响做了新的论述,研究了声能比对音乐丰满度、温暖度及清晰度的影响,他们还通过人工合成声场试验发现早期声中以高频成份对清晰度、丰满度起主要作用,而只要后期混响能中有丰富的低频成份就能得到温暖感。这一发现对于舞台反射板设计,尤其是“浮云式”舞台反射板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舞台上空采用非连续声反射板(“浮云式”反射板),在中高频具有良好反射性能,同时可使低频声在反射板后面的舞台空间里充分地混响,从而给音乐增加了温暖感。1989年丹麦声学家J.H.Rinde研究表明,对于浮云式反射板,低频反射特性主要取决于反射板的相对密度,而与单个反射板的大小关系不大;高频反射特性则主要取决于反射板的尺寸以及板间的距离,为舞台反射板设计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基础。
5 有利于演奏者的声学条件实验与舞台音质评价研究
从19世纪70年代末开始声学家们开始对有利于演奏者的舞台声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典型的研究有,新西兰声学家MarshalI.A.H于1978通过对已建成的若干大厅进行分析,并且做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在消声室对演奏声用录音,再经过适当的处理用扬声器重放,模拟不同时间序列、频率特性的反射声反馈给演奏者(三重奏组),并记录演奏者的主观感受,较为系统地提出有利于舞台音乐演奏的声学条件,具体内容为:1)舞台早期反射声对演奏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且反射声延时不能过长,有利于相互听闻的延时范围是17~35ms;2)反射声中的高频成分对音乐演出至为重要。500HZ以下的反射声对演奏支持是有害的,建议对500Hz以下的声音相对降低3dB;3)当演奏者之间的反射声声压级超过4dB,演奏的不平衡将被察觉,建议以3dB为标准设计不同乐器之间的反射声声压级差。
1989年,声学家GADE.A.C以演奏者为研究对象,对丹麦和英国各8个厅堂做了舞台音质评价的实验,其中主观评价参数有:混响感、演唱演奏支持感、音色品质、活跃感、相互听闻以及整体感觉,研究指出,演奏者在自己熟悉的厅堂,关注的是早期声能的支持,而在不熟悉的厅堂演出,首先关注的是厅堂混响感的支持。客观评价主要包括有混响时间RT、早期衰变时间EDT、舞台支持因子ST(E)、以及低音比EDTF。GADE,A.C在对16个厅堂的测量分析后,指出:演奏者的主观感受,包括自身演奏的轻松感、支持感以及整体演奏的协调轻松感与客观评价参数ST(e)的相关性最大,STl最佳值-12+-1。而混响感与混响时间的相关性最大。RT最佳值为2s;此后,ST(e)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舞台评价客观参数。
其中舞台支持因子ST(e)定义为:
测量点在声源1m处,离地1m高,声源与传声器均为无指向的,且舞台上无演奏架及椅子确保声音无障碍传播。
6 有利于演奏者的舞台声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6.1有效的早期反射声
不论是尽端式舞台乐罩的侧墙、顶板,还是中心式舞台的顶部反射板,要使它们提供的舞台反射声有利于演奏者的相互听闻,那么顶部反射界面的高度以及尽端式舞台的侧墙开口距离都不能过大,侧墙距离应控制在13~18m以内,不超过20m;顶部反射板高度控制在6~9m,不超过13m。一般认为开口较宽、进深较浅的舞台,顶部反射板宜相对低些,而开口较窄、进深较大的舞台,顶部反射板可相对较高些,也有研究认为窄而深的舞台优于浅而宽的舞台。
6.2注意舞台声部平衡
交响乐演奏乐器种类较多,主要包括打击乐、管乐与弦乐等,它们的声功率级相差较大,其中打击乐、管乐相对较大,而弦乐相对较小,一般的舞台乐队布置也是考虑不同乐器声功率级、音域等因素影响的结果,见图1。演奏时声部的平衡是舞台声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音乐厅舞台后墙常处理为扩散、吸声或者适当的缝隙泻声,来降低舞台后部打击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反射声强度。
早在1960年美国BBN声学顾问公司为Tanglewood音乐厅设计新的舞台反射板时就特别注意到声部平衡问题,反射板设计为局部透空,透空部分可以逸散部分声能,而弦乐声部上面的反射板透空部分上方还有另一层反射板来加强该声部的反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6年声学家Meyer.J研究指出乐师对舞台早期反射声的敏感度与反射的方向有关,相对于侧向以及斜上方的声音,正上方的声音乐师听闻最敏感,从而提出有利于声部平衡的舞台反射板布置方式,见图4,弦乐声部上方反射板水平布置,弦乐声部间可以获得较有利的反射声;管乐声部上方反射板向观众方倾斜,这样弦乐声部向管乐声部的反射声方向为正上方,而反向反射方向为斜上方,这样有利于管乐与弦乐声部之间的声部平衡。
6.3舞台界面的扩散处理
1979年Ro rbe rt.s.Shankland在《Acoustical design for perl:ormers》一文提出舞台反射界面扩散处理的重要性。关于舞台扩散效果及评价的研究不多但在舞台声学设计中却普遍运用,从古典音乐厅中的雕饰扩散,到近现代几何形体及QRD等扩散体。舞台反射界面的扩散处理可使长延时反射声均匀分布,有利于演奏的整体协调感;扩散可使部分声能到达观众席,有利于观众席较好的融合声;扩散同时还可降低舞台声缺陷产生风险。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近几年,随着国民收入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娱乐性行业日渐繁荣,ktv歌城也逐渐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首选场所。少则十几个包房;多则上百个包房的ktv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而不少歌城的投资者认为:豪华的装饰加上一流的音响设备,就一定能够马到功成!他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中间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建筑装饰的声学设计。要知道一套好的音响设备要发出美妙动人的音乐,必须要有本文由收集整理一个好的声场环境!这就是为什么不少的投资者买了一流的音响器材,又请了高级音响师调试,却还是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音响效果!而且都是到了装修完毕开始安装音响了,才发现室内声学环境存在严重的声场缺陷,这个时候再想修正改造的话,不但延误开业还要付出的很大的代价。因此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声场环境,进行专业、科学的装饰声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一、隔声处理
这是拥有一个良好声场环境的首要环节,但是却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由于ktv是夜间营业场所,所以除了要让包房与包房之间互不干扰、互不影响以外,和外界的声音隔断也非常重要,这个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在实际的施工当中却做的往往不够。
首先来看看与外界的隔声,这项工作主要是尽可能的不让室内声音传到外面。不少的ktv就是因为处理不好,造成在夜间营业的时候被投诉噪音扰民。室内声音传到外界按照环保部门的规定,一般不要高于平均值10-15db为好。实际施工当中主要需要处理墙壁、门窗和天花板这几个地方。厚砖墙和混凝土结构的外墙都有很好的隔音效果,但是现在有很多建筑为了美观,都是采用了玻璃的外墙,一般来说15mm厚度以上的玻璃还是有一定的隔音效果,不过ktv是属于大声压级的娱乐场所,特别是考虑到在夜间的时候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最好还是在玻璃幕墙的内侧再增加一层砖墙,或者是轻钢龙骨填充一定量的防火吸音石棉的墙壁,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双层隔音效果。门窗是隔声的重要部位,有些时候往往因为一个关键地方的窗户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整体隔声的失败,所以门窗隔声时要注意:首先尽量不要让门窗产生缝隙,遇到经常开关的地方,可以考虑设置声音隔离通道。其次要尽可能的加大门窗结构和增加材料的厚度,有必要时候可以使用双层玻璃窗。再者如果需要更好的隔声效果,可以在门窗上悬挂厚重的窗帘。天花板的隔声也不容忽视,虽然现在很多建筑是混凝土结构,但是在ktv这种室内声压可以达到90db以上的娱乐场所来讲,对楼上的垂直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在装修的时候适当的吊顶和在吊顶的空间中增加防火吸音棉作为隔音,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是ktv包房与包房之间的隔声,这项工作就是把房间之间在音响系统工作的时候互相间的影响降低为最小。虽然各种标准和规定对这项指标没有具体的要求,但是却对音响工程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实际工程中主要需要处理的地方是墙壁、门。房间之间的隔断最好采用2/4砖结构的墙壁,或者使用现在有的一些新型防火隔音建筑材料作为隔墙,有些地方由于承受重量的问题,实在不能采用砖墙或者其他砌墙的,只能采用轻钢龙骨加石膏板的办法,那就再在石膏板的外面附加一层硬度比较高的水泥板,这种水泥板外观和石膏板相同,但是硬度要远远高于石膏板,也是很好的隔音材料。在隔墙的同时有几个细节一定要注意,不然就会造成隔音失败:1、隔墙到顶,也就是隔墙一定要隔到吊顶的上面,所有隔墙都应与楼板相连接不能有缝隙。有些施工队伍为了方便快捷,就只把隔墙做到了吊顶以下,这样表面上看来每个房间都是独立的,实际上每个房间在吊顶以上都是相通的,这样的话隔墙也就基本没有起到隔音的作用了;2、隔墙的密封性,由于建筑装饰的需要,房间之间有很多管道要相通相连,例如:消防管道、排风管道、电线管道,当隔墙到顶以后,这些管道就都要穿过隔墙,而建筑装饰方往往会忽略处理管道与隔墙穿越时留下的孔洞,这些隐藏在吊顶上面看不间的空隙,却很容易让一间包房的音乐清晰的传到另一间,因此而严重影响隔音的效果,所以这些空隙一定要经过密封处理。包房厅门的隔声也非常重要,这也是大量的房间相互声音干扰的主要来源,要特别注意门窗的制作质量和尽可能增加厅门的厚度以及减少门缝间隙。
关键词:厅堂建筑;声学;设计
作为听音场所。厅堂建筑的听音质量是第一重要的,因此必须认真做好建筑声学设计,确保其音质。只有明确建筑声学设计的要点和手段,才能保证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建筑声学设计的要点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要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一)噪声控制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二)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1.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
2.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
3.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
4.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
5.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6.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
7.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
8.可听化主观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9.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
10.对电声系统设计提供咨询意见。对于需要安装电声系统的厅堂,建筑声学专家尚需与音响工程师配合,对电声系统的设备选型、设计与安装提供咨询意见。
11.组织主观评价。对于重要厅堂,在工程落成后,组织专门的演出和主观评价,来检验建成后厅堂的音质效果,是建筑声学设计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二、声学设计的手段
准确地预测房间的音质效果一直是建筑声学研究者追求的理想。厅堂音质模型测定是建筑声学设计的重要手段。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进行声场的模拟研究成为现实。近年来,使用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方法模拟声音的高阶波动特性,在低频模拟上获得了一些进展。
厅堂中短延时反射声的分布,是决定音质的重要因素。在缩尺模型中,用电火花作为脉冲声源测得的短延时反射声分布,与实际大厅的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有良好的对应,对在设计阶段确定厅堂的大小、体型等有重要参考意义。混响时间是公认的一个可定量的音质参数,通过模型试验可以预测所要兴建厅堂的混响时间。声场不均匀度也是一个重要的音质参数。
模型试验的测量系统、测量方法和结果的表达与实际厅堂相同,但需要根据厅堂模型的缩尺比s,在混响时间测量和声场不均匀度测量时对测量频率作相应改变。不同频率的声波,在空气介质中传播,特别是高频声波,它的由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差别很大,对混响时间测量结果,需采取对空气吸收的影响作相应的修正,且有足够的精度。
对于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厅堂音质模型的缩尺比s一般采用1/5或1/10,也有采用1/20的,但因受试验设备和频率过高的限制,精度受到一定影响。对混响时间的测量,缩尺比s为1/20时只能对应实际厅堂1000Hz或2 000Hz以下的频率。推荐缩尺比s不小于1/10,对混响时间和声场不均匀度的测量可扩展至实际厅堂中的4000Hz。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测量的精度也较高。
模型的内表面形状,有些起伏尺寸比较小,对声波的反射和扩散没有多大影响,在制作模型时可适当简化。但必须保留等于或大于实际厅堂中声波为2000Hz的波长的起伏,不能省略。因为这些部分会对声场的不均匀度有较大影响。要使厅堂音质模型的内表面各个部分,包括观众席的吸声系数在所测量的频率范围内与相对应的实际厅堂内表面各部分及观众席的吸声系数完全相符,实际上有很大难度,因此允许有±10%的误差。
为了避免在模型中的背景噪声过高导至动态范围达不到要求而影响精度,厅堂音质模型的外壳必须有足够的隔声量。舞台空间大小、形状及吸声状况,对观众厅的短延时反射声分布、混响时间及声压级分布有很大影响。在模型试验时,这部分宜包括在内。舞台空间部分的吸声状况也应进行相应的模拟。
关键词:体育馆;建声设计;混响时间;构造措施
1.湘潭大学体育馆概况
湘潭大学体育馆建成于2005年,由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是校园乃至整个湘潭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湘潭大学体育馆总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总投资5000多万元。体育馆造型采用两片曲面钢网壳结构、玻璃和铝幕墙,半开敞游泳池和篮球馆通透轻巧的外墙形式,使人耳目一新。该体育馆属于一座多功能体育馆,其中的比赛大厅,除了应满足体育训练和比赛的要求外,还应具有集会、报告、文艺演出等多功能的要求(图1)。该馆平面呈矩形,平面尺寸为60m*56m(图2)。大厅能容纳观众约4000名,有效容积为45900 m3,每座的容积为11.5 m3。
2.建声设计要求
体育馆比赛大厅的声环境质量主要决定于建声设计和扩声设计两部分。建声设计的主要技术要求可概括为[1]:比赛大厅不产生如早期反射声、颤声、回声等声学缺陷,混响适当及背景噪声符合要求三个方面,而扩声设计的主要技术要求则是要保证有足够的声音响度,良好的声场频率响应特性及馆内声级比较均匀等三个方面。该文主要介绍的是体育馆的建声设计。
受校方委托,笔者有幸参与了该工程声学装修的全过程,起初经过现场简单测试,馆内存在先天声学(早期反射声、颤声、回声等)缺陷,致使混响时间过长,大约为7.5s。在现场调研和实测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如下的建声设计主要目标:
2.1 中频最佳混响时间
我国现行的《体育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JGJ/T131-2000)中,提出了体育馆声学设计的标准[2]:
(1)体育馆比赛大厅以保证语言清晰为主;
(2)在观众席和比赛场地不得出现回声、颤动回声和声聚焦等音质缺陷;
(3)比赛大厅的建筑声学处理,应结合建筑结构形式、观众席和比赛场地的配置、扬声器设置、以及防火、防潮要求。
另外标准规定:比赛大厅容积超过80000m3的为大型体育馆;比赛大厅容积40000-80000m3之间为中型体育馆;比赛大厅容积小于40000m3为小型体育馆。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馆,规定其合适的混响时间。综合体育馆比赛大厅满场500-1000HZ混响时间及各频率混响时间相对于500-1000HZ混响时间的比值宜采用表1、表2规定的指标。
参照上述标准,湘潭大学体育馆定位于一座中型的综合性体育馆,合适的中频混响时间宜为1.3-1.6秒。考虑到该馆的多功能用途,设计时确定中频的最佳混响时间为:
T60(满场)=1.4±0.1s
T60(空场)=1.8±0.1s
2.2 混响时间频率特性
根据体育馆多功能用途的要求,设计建议的湘潭大学体育馆混响特性如表3所示:
2.3 噪声控制
噪声及振动控制是体育馆声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噪声及振动控制又包括室外噪声及振动控制和室内噪声及振动控制两部分。
该体育馆建设地址位于湘潭大学校园东南角,环境噪声昼间一般不会超过65dBA,夜间不会超过45dBA。室外环境噪声对观众厅的影响可控制在允许标准范围内。所以,室外环境噪声及振动可以不多加考虑。
体育馆的容许噪声级在文艺演出时可取N-45,噪声评价曲线为NR-40,噪声标准要求不高,又采用扩声系统[3]。因此,在对体育馆进行建声设计时,一般只要对馆内主要噪声源——空调制冷系统作适当的消声、隔振处理,通常都能达到允许噪声标准。
3.湘潭大学体育馆建声设计
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声音有低音、中音和高音之分,但是我们无法找到一种材料对于这三类声音都有很好的吸声效果。因此,为了使整个比赛大厅的低音、中音和高音都获得比较均衡的吸收,我们要考虑运用多种吸声材料或者吸声结构的组合。
3.1 墙面建声设计
该体育馆整个比赛大厅有三面均为比较完整的墙面,另一面为玻璃幕墙,我们在设计时尽可能地考虑利用这三面较完整墙面进行建声装修。考虑到湘潭大学体育馆设计定位为低于国家甲级、高于国家乙级的体育建筑,其功能在满足教学要求、保证师生员工体育锻炼、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需要能接待地区性和全国单项比赛。因此在设计时我们没有采用一般的穿孔板墙面,选材上比较讲究。墙面主要采用的材料为丹麦产Herakuatik Star木丝吸声板和部分1.2厚穿孔的铝板(图3),整个大厅墙面的色调主要为暗红色(木丝吸声板)和银灰色(1.2厚穿孔的铝板),显得非常的和谐,具有很强的美观性。具体做法如下:
环比赛场地的整个一层墙面全部采用丹麦产Herakuatik Star木丝吸声板吸声墙面,这种木丝吸声板属于多孔性吸声材料,对高频吸声性能比较高,它是一种由质地优良的长纤维木绒和优质的天然菱镁矿粉压制而成的环保材料[4]。在板材的内部,无数充满了空气的间隙共同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吸音效果。这种材料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即它的强度和刚度较高,有一定的耐撞击能力。我们都知道如果在大厅内进行球类训练或者比赛时,墙面常会受到球体的撞击,有不少体育馆,如益阳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由于采用普通的穿孔高压水泥板,如穿孔FC板,这些材料强度不高,很容易损坏,势必会增加后期的维护费用。我们利用120*60槽钢,与墙面形成一个空气层,采用镀锌钢丝网与30*50木龙骨的结构填充50mm厚吸声玻璃棉,最后再固定Herakuatik Star木丝吸声板(图4a),这样处理可提高对低频的吸收。
二层观众席处的墙裙主要采用的材料是1.2厚的穿孔铝板,内填24kg/m3的离心玻璃吸声棉,留置50mm的空腔,这样的吸声构造兼有多孔性吸声材料吸声中、高频声音和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吸声低频的特性,而且穿孔铝板同样具有一定的强度,也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做法。
在标高为9.000m处开始大面积地方布置丹麦产Herakuatik Star木丝吸声板。另记分牌两侧的墙面原为大片实墙,为避免该部位产生颤动回声,设计时我们对此精心考虑,打破了原设计较为平淡的墙面,而是利用木丝吸声板在此做了多个突出呈棱形状吸声墙面(图4 b)。
3.2 顶部建声设计
单纯考虑墙面的建声设计还不能满足该馆的使用,因此比赛大厅顶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位。该体育馆顶部为大跨度网架结构,且布置了五条采光带。既要考虑满足其声学需求,但又不能影响馆内的自然采光,设计时我们采用了两种空间吸声体:一种是尺寸为1840mm*1240mm的平板型空间吸声体,根据采光带的位置及网架特点,布置在网架下弦。因为采光窗的面积比较大,这种平板型空间吸声体布置数量不多,共计72块,但是这些还不够,因此我们在网架上弦杆上布置了圆筒形金属吸声体,它的布置不同于传统做法将其悬挂于上弦杆上,而是平行上弦杆布置,因此不会给人凌乱的感觉,相反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图5a、b)。这两种空间吸声体做法均采用穿孔率为22%的穿孔铝板内填32kg/m3的离心玻璃吸声棉。
4.音质效果评价
通过使用EASE3.0对该馆建模,在模型内表面设定与实际情况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吸声系数,通过软件内的混响时间计算公式计算,得出体育馆内空场、满场的混响时间(表4)。
该馆在建声装修竣工后,我们对该体育馆内进行了空场混响时间的测量。湘潭大学体育馆的平面为矩形,基于其对称的特点,我们在体育馆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6个点进行了空场混响时间的测量,测量数据记录见表5所示。
根据以上测量结果,我们得知该体育馆500Hz时混响时间为1.87秒,并可推出半场时混响时间为1.54秒,满场时混响时间为1.30秒。至此,测量的结果完全符合设计时所拟定的数值,同样也满足国家对于中型多功能体育馆的要求,即满场500-1000Hz混响时间为1.3-1.6秒。
湘潭大学体育馆比赛大厅按上述方案及与之配套的施工图施工完工后(图6-7),各项指标基本满足体育比赛、集会及文艺演出等多功能要求,馆内的声环境及装修效果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5.结束语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召开,中国的体育事业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内兴起了建设体育馆的,不仅在各大城市,甚至一些小县城也在修建体育馆,而且场馆规模越来越大,体育馆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本文以湘潭大学体育馆为例,总结此类体育馆的建声装修设计的一般设计方法,希望对读者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章奎生.综合体育馆建声设计的实践与思考.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7)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体育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JGJ/131-200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声音设计;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随着影视、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受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声音设计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带动了音频类课程在相关专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而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的需要,因此,声音设计教学,培养国内影视、游戏等行业需要的声音设计人才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而“模块化教学”将为声音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曙光。
一、 声音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性
模块化教学是以岗位职业需求为基础,并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然后针对这些知识技能进行教学分析和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目前,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为代表,前者以现场教学为主,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以主线上不同阶段的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后者是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知行能力为主线,确定模块。两者都以岗位职业需求为依托,区别在于CBE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而MES侧重于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两者虽各有千秋,但指导思路一脉相承,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两者兼顾,不能割裂。高职院校声音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是基于以下几个需要:
(一)高职教育的需要
2012年6月教育部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我国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原本是两种类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应用管理与技能进行工作,技能型人才依赖技能操作完成工作。[1]高职教育的目标已不是停留在单一类型人才的培养,而是将培养目标界定在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了一定的智力技能,同时又能对人员、设备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属性是高等性和应用性的结合”。[3]它立足于行业需求,注重对学生知行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这种知行能力有别于本科教育的专业能力,而是与职业岗位想对应的关键能力。模块化教学的实用性和能力化特点正好符合高职教育的本质,满足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要求,声音设计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课程同样要利用模块化教学的特点,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以实用性为原则,能力培养为目的,进行有自身特色的改革。
(二)社会行业的需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声音设计已不再局限于广播影视,而是覆盖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多个方面,如游戏、动漫、设计等。经调研分析,声音设计所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影视、网游、软件研发、培训等,其中影视占到41.18%,网游占到23.53%。此外,在调研中有76.47%的人认为声音设计正逐渐受到重视,可见人们对文化产品的声音审美需求正不断提升,相关单位也越来越需要声音设计人才,而这些单位中有52.94%是私企,在对部分私企的访谈中,不少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公司没有专职的声音设计人员,所以目前这部分工作有时需要外包给音乐制作工作室来完成,无形当中增加了他们的预算成本,也给沟通带来了不便,他们希望院校能够更多地向他们输送声音设计人才。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认为目前院校刚毕业的学生虽然可能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但在学习期间对所从事行业了解不够,又缺乏针对性的岗位技能训练,所以在进入公司后很难马上胜任工作,这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由于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很难实时接轨,再加上声音设计并不能构成单独的行业或产业,而是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果高职教育的内容缺乏灵活性,未考虑到行业需求的多元化,则会成为学生就业的桎梏。而模块化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模块的合理组合,促进知识与技能之间的互动,便于形成相应职业活动以及岗位所需人才的知行能力结构。
(三)实际教学需要
目前,声音设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以某一款软件为主开展教学,主要内容有软件功能讲解、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软件的使用虽是技能的一部分,但软件只是创作的工具,学生学会软件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工匠”,无法达到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此外,软件更新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料,目前行业中使用的声音设计工具繁复多样,往往根据声音设计制作流程中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工具,能够驾驭这些不同种类软件的是良好的知行能力,而非局限于某个软件的操作能力。第二,声音设计是门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课程,会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常常会导致教学内容跨度大,缺乏连贯性。第三,学校教学缺乏实践机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调研中发现有76%的人认为应届生不能胜任或不能完全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实践机会。
而模块化教学的优势恰能解决传统教学带来的问题。第一,模块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灵活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单一技能的培训与强化。第二,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的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使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富有逻辑性。第三,模块化教学有利于适应行业需要,实时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才不会使教学实际与行业实际相脱节。
二、 声音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原则
概括地来说,声音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原则应以专业需要为着力点,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一)以专业需要为着力点
课程是专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程教学要在专业的框架内进行,其定位与目标都要以所在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宗旨,要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在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应与课程体系之内的相关课程建立紧密联系。就声音设计课程而言,它是属于影视多媒体等相关专业的一部分,结合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与声音设计工作流程两者的考虑,来建立声音设计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前修与后修关系。如声音设计是在剧本已完成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声音设计是影视后期制作的一部分,所以从纵向结构来说,剧本写作课程可以作为声音设计课程的前修课程,从横向结构上来说,声音设计可以与影视后期课程同时进行。
(二)以行业需要为导向
行业是人才展现才能的舞台,学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两者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大到专业小到课程都应与行业需求挂钩。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都应在认真对行业需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行业需求调研则是课程设置的科学基础。以行业需要为导向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在进行声音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时,要了解声音设计实际的制作流程,明确流程中不同环节的岗位任务,在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中,一定要对不同的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注重基础能力、突出关键能力,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实用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三)以全面发展、突出个性为核心
教育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的,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依赖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所以高职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唯一途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4]“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概括地来说,就是人的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发展。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胜任工作职位,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声音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强化技能之外,还应注重版权意识、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团队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此外,突出个性就是要发挥模块化教学因材施教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宽口径、厚基础。在声音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工作流程中涉及的不同岗位设置课程方向,根据不同的课程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配套教学方案。
三、 声音设计课程模块构建思路
声音设计课程模块构建是以声音设计实际制作流程为导向进行设计的,经历了工作流程分析、岗位职业需求调研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教学模块设计四个步骤。
(一)工作流程分析
基于对影视、游戏等相关行业单位声音设计工作流程深入而广泛的调查,以及国内外参考资料的总结,将影视与游戏产品制作中的声音设计工作流程进行了归纳。声音设计的第一步是需求分析,该需求分析包括了解客户的需求、通读剧本或游戏文档等设计资料、声音设计列表制作等前期准备工作,从而确定项目周期、产品格式、资金预算等问题。第二步是声音素材采集,就是通过录音、拟音、MIDI制作、音效库运用等方式来获取声音素材。第三步是声音编辑处理,主要包括声音素材的处理、剪辑等内容。第四步是缩混,就是将处理剪辑好的声音进行预混、终混、最后根据客户的需求合成输出。
(二)岗位职业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声音设计主要涉及到的工作岗位有录音师、音频编辑、游戏音频设计师、多媒体设计师等,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能往往要贯穿整个声音设计的工作流程中,流程中的环节与岗位并非一对一的关系。各个岗位的市场需求情况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发现录音师、音频编辑、游戏音频设计师是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三类岗位。从学历和专业来看,普遍要求不高,无要求和大专以上总共占到了58.82%,对口的专业包括影视多媒体、数字媒体、音响工程等。
图1 声音设计各类岗位市场需求情况
(三)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接着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对录音师、音频编辑、游戏音频设计师三大岗位的工作主要内容及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了逐一分析,总结出声音设计人才在知识方面要具备乐理、音乐风格、声音采样与合成、效果器原理、声学与心理声学、数字音频、声画结合等知识;在技能方面要具备项目策划、声音设计图/表制作、录音、拟音、音效库运用、MIDI制作、音频制作软件及效果器插件操作、预混、终混、声音的输出与重放等技能;在素质方面要拥有良好的声音敏感度,较好的音乐修养,善于沟通,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认真负责、工作踏实的工作作风。
(四)教学模块设计
根据声音设计的工作流程,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需求分析能力模块、声音素材采集能力模块、音频编辑处理能力模块和缩混能力模块,然后对每一大模块根据知识、技能和素质再细分为多个子模块,具体划分如表1。
知识 技能 素质
需求分析能力 声画结合 项目策划
制作声音设计图 音乐欣赏
听音训练
声音素材采集能力 音乐风格
乐理基础
声音采样
声音合成 MIDI制作
拟音
音效库的运用
声学与心理声学 音频制作软件及效果器插件操作
缩混能力 数字音频 预混
终混
声音的输出与重放
表1教学内容模块划分
四、结语
总而言之,模块化教学为声音设计课程教学与行业人才需求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不过,声音设计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若想获得富有成效的改革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探索过程,声音设计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今后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第一,结合不同专业建设的需要,细化教学内容模块;第二,对声音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组织实施进行深入研究;第三,与企业合作,建立与行业紧密接轨的声音设计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标准。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拓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及课程的建设、教改思路,愿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声音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中,献计献策。相信只要牢牢把握模块化教学的内涵与宗旨,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声音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必定会取得丰厚的成果,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声音设计人才,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向更美好的明天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
[2]易雪玲.我国高职教育目标定位演变的理性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看医生”。
课前思考:
“看医生”对于学生来讲是很熟悉的生活体验,选取本课作为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再现看医生的情景,掌握相关的绘画知识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学会抓住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进行绘画。
(2)学会构图和适当添加背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
(2)尝试不同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活动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
(2)培养学生对儿童美术作品的欣赏、评述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健康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根据观察、回忆,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表情、动作,进行大胆绘画。
难点:引导学生用大胆的表现方式去把握画面的整体感,最保持学生个性。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医药箱、教具、教学课件、示范作品、Ipad。
学具准备:沙画纸、刮画纸、刮画木棒、油画棒。
五、教学过程
1.认识医疗工具
导入:郑老师今天带来一个百宝箱,里面有很多的宝贝,大家想不想看?
师:那谁会经常使用这些工具呢?
师总结:这些工具是医生给病人看病时经常使用的,那现在郑医生就要给同学们看病了,(教师边说边拿KT板喷绘注射器的走进学生)谁想打一针?
生答。
师:针不能随便打,病不能随便看,如果生病了,可一定要到医院去看医生。(板书课题:看医生)
2.欣赏真人看病视频
师:说到看医生,这里还真来了一位生病的小朋友,他生了什么病呢?谁来猜猜?
生答。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讲究饮食卫生和饮食安全,不然生了病就要到医院去看医生了。
3.欣赏小朋友的范画
师:那如果我们把自己到医院去看医生的故事画下来,那是什么样子呢?
(1)分解观察――逐个分析讲解范画在表情、动作、背景和构图方面的特点
第一步:欣赏学生作品“发烧打针”。
师:这个小朋友生了什么病?
师:是的,这个小朋友感冒发烧了,你觉得他难受吗?你是怎么看出来呢?谁来说一说?
生答。
师: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从这位小朋友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她很难受!这让我想到了那位肚子疼的小朋友的表情,他皱着眉头,痛苦地张着嘴巴,旁边还有一位戴着口罩和蔼可亲的医生阿姨。(边说边范画医生阿姨的面部表情)
第二步:欣赏学生作品“腿疼”
师:从这幅画中你能看出这位小朋友哪里生病了?谁来说一说这位小朋友的动作,谁再来说一说医生的动作?
生答。
师:还记得肚子疼的那个小朋友的动作吗?弯着腰,用手捂住肚子,坐在椅子上,医生阿姨戴着听诊器坐在他旁边上,仔细、认真地帮他检查。(边说边范画――病人和医生动作)
第三步:欣赏学生作品“看眼睛”
师:请欣赏第三幅画,你能看出这位小朋友生了什么病吗?
生答。
师:从这幅画中我们很难看出这位小朋友生了什么病!那如
果给这幅画施加魔法呢!变!(点击课件)那现在呢?
生答。
师:画画的时候,画出人物背后的东西非常的重要,这些画出来的东西,在美术中就叫做――背景。同学们觉得老师这幅画可以添加什么背景呢?
生说,师画。
(2)“看牙医”作品比较
师:同学们请看下面两幅画,你喜欢哪一幅?
生答。
教师从表情、动作、背景、构图方面总结绘画技巧并板书。
(3)欣赏学生范画
师: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小朋友的画,这几幅作品中,给你最深印象的是哪一幅?
4.学生作画
(1)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小朋友画的“感冒发烧”“看腿疼”等等看医生的故事,如果让你画自己看医生的故事,你想画什么呢?
生说并表演。
师总结: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看医生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都能画得很精彩!
师:我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两种画画用的纸,一种是沙画纸,一种是刮画纸!教师实物投影仪示范。
课件出示作画的要求:
①用所给材料绘画,画出自己看医生的故事。
②人物画大、画出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背景。
(2)Ipad指导评价
①学生作画的时候,教师巡视指导,用Ipad拍摄。
②汇报评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适时总结。
(3)刚才同学们在画画的时候,老师用Ipad把大家快乐的时刻拍了下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4)总结:透过一张张生动的画面,大家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学习。这节课你们快乐吗?让我们用相机拍下这快乐的时刻吧!
中学阶段的学生社团是最难组织的社团,首要问题就是缺时间。中高考的压力让学生喘不过气来,当然也不乏游刃有余的学生,可是大多数老师仍希望他们在主业(学习)上锦上添花而不是在副业(兴趣爱好)上雪中送炭。虽然这“大多数老师”也个个是良苦用心,但是所有的考量中我们似乎忘了一点,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一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实正是他的教育思想始终在关注学生,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有个大致的分类,主要有三:
一是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中学生阶段的学生日趋表现出对独立自主的渴望,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不希望长辈过多地干涉,加之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强烈,更加容不得个人意见被漠视。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的这点需求,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你不尊重他,他便藐视你!他们反控制、反限制的决心一旦明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便很有可能被逼到无计可施的境地。
二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体现为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阶段,孩子们与老师与父母的关系逐渐削弱,过去对老师、家长的膜拜仰视已经日渐瓦解。而替代这些不平等交往的是学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中学生们开始广泛交友,小团体也不断涌现。
三是鼓励支持的心理需求。教育过度关注成绩使许多特长学生成为问题学生,因为成绩的不理想,他们失宠于家长、教师,长期在淡漠忽视中生活,非常需要更多的关注。
学生社团的建设正好可以针对性地满足中学生上述的心理需求,运作良好的社团可以成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场所、人际交往的平台、鼓励支持的来源。
在独立自主方面,学生的独立自主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是所在社团的独立自主。以菁才中学晨风文学社为例,我们做到了“三个保证”以实现社团独立自主:能获得保证的活动时间(每日下午4:40一5:00的活动课时间);能获得保证的活动空间(晨风文学社社团办公室);能获得保证的活动载体(一年四期的刊物《晨风》)。之后我们开始着手于满足社员的独立自主需求:一是让社员参与社团民主,包括公选社团干部、公议社团制度、透明社团开支;二是为社员提供表达渠道,定期召开社员大会和设立社员代表;三是规范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入社团需有考核,退出也遵循规范,主动地退出尊重本人意愿、被动的开除尊重客观事实。
在人际交往平台建设方面,社团的常规活动本身就是成员们人际交往、拓宽视野的良好平台。为了杜绝学生将小团体的思想带人社团,必须确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如社团干部上岗要竞选,活动方案要竞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