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当今,许多商人在异地发展起来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据调查显示,浙江省在外从事商贸流通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产品70%以上产自浙江,估计年营业额在2500-3000亿元,约占省内相关产业产出的30%,而原料、货源出自浙江或产品返销浙江的比例也相当高。同时,浙商“反哺”浙江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在中原,也树起了豫商的大旗,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豫商联合会,与海内外各地豫商联系紧密,每年定期在河南各地市轮流召开豫商大会,加强各地市和省内外豫商的联系,以各种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海内外豫商集聚中原,参会人数逐届增多,签约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分析
伴随外地商帮反哺现象的增多,反映出纯粹地域概念的“经济”正在向基于网络的“人经济”转化,这种变化反映出新的商业价值观对狭隘的地域概念的突破,营造出新的开放动力机制。地域概念是静态的、稳定的,而“人”是动态的、发展的,众多的本土籍商人走出去参与外部经济循环,其流动性带来了本地商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异地复制,获得了成功后又通过反哺而创造更为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乡情”都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首先,本土商人走出家门,艰苦创业,在思想上带着文化的烙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家乡的形象,并可带出去一批创业者,为更多的家乡人就业提供机会。根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区、市)创业人员约4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万余家,累计投资额53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即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2005年全年的GDP。其次,本土商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土产品的输出,一方面可以把外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回家乡,促进本地企业的进步与升级,甚至直接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本土商人走出去可以作为重要的联系平台,为本土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和更多本土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牵线搭桥。因此,“人经济”的发展,对于本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共赢已成为竞争的新趋势,联盟成为新的战略价值取向。由上述分析可知,“经济”的立足点在地域,而“人经济”的立足点在“人”,“人经济”突破了传统地域经济所依靠的个人关系网络资本的封闭性,这会实现商帮经济与本土经济的双赢。因此,政府应本着发展“人经济”的开放新思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要“引进来”,引入更多的资本、项目和合作的商机,以人的发展促进地域的发展。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主要方式是一方面鼓励省内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效益,塑造品牌。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及优良投资环境的构建,促使已经外迁的企业通过回迁、开办子公司、项目输入等方式回报家乡,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建立企业家数据库。政府应搜集省内外本籍商界人士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所属行业类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分析其所属产业结构及特点,建立数据库,为资金、项目、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奠定信息基础。
第二,促进省内的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省外乃至国外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创造效益。帮助其解决融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发展障碍,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强力塑造商业品牌。尤其是对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品牌塑造,树立形象。
参考文献:
1.向荣.浙商反哺浙江:现状、理性认识与引导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第二条奖励依据:主要根据各金融机构和人员对国家、自治区出台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对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工作的部署、要求和协调意见的执行情况;对市政府与自治区等有关金融机构签订的《银企合作协议》等内容的实施情况。集中体现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和效果上。
第三条奖励范围:市级各金融机构;各旗县区农村信用联社;为全市金融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关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奖项设置:特别贡献奖、突出贡献奖、优质服务奖、专项奖、个人奖。
第五条考评内容: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考评贷款总量、增量、增长率、存贷比等指标,同时兼顾对“三农”项目贷款、中小企业贷款、贫困生助学贷款、社会事业贷款等贷款结构因素;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考评根据机构职能、国家政策,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收到的效果。个人主要考评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和做出的重大贡献。
第六条考评组织:考评奖励工作由市政府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由市金融办牵头组织实施。由市金融办、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负责人组成考评委员会,组织进行综合考评,提出奖励意见,报市政府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审定。
第七条考评方式:考评采取平时掌握和年终考评相结合,定量考评与综合考评相结合,单位考评与个人考评相结合进行,考评数据主要依据市统计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金融办的有关统计数字为准,在分类考评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综合考评。
第八条考评程序:由参评单位和个人依据本《办法》和市金融办的考评通知,报送相关材料(个人材料需有所在单位或相关单位推荐意见)。考评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核实、评比,提出奖励意见及依据,报市政府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审定。
第九条奖励方式:采用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从起,每年由市本级财政安排壹佰万元奖励资金,专项用于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受奖单位的班子成员。奖励资金可以逐年滚存。
第十条考评要求:考评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评方法和步骤要充分体现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参评单位和个人上报材料要翔实准确、实事求是。凡发现弄虚作假等现象,取消参评资格,已发出的奖励,除全部收回外,还要取消下一年度考评资格。
第十一条其它事项
(一)具体考评细则由市金融办负责制定,经市政府金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二)市政府对获奖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并抄送上级主管部门。
(三)获奖单位和个人的奖金,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按照《自治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的规定》第28条执行。
(四)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可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
关键词:地方财政 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地方经济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急需公共财政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公共财政政策息息相关,国家公共财政以及市场的良好互动能够发挥不可忽略的作用,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公共财政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保证提供的公共产品以及服务均能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均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到分权式决策过程中,针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自我决策,尽可能提高地方收入。而地方财政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职能,通过各种措施为本地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一、强化政治意识及财政决策意识
首先,必须要树立良好的政治观念,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国家相关调控政策。地方财政部分必须要积极贯彻中央的积极财政政策,同时保证稳健型货币政策能够良好落实,尽可能发挥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优化收入分配,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1]。其次,必须要建立大局观念,主动提供相关服务,凡事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角度出发,正确理解地方党委以及政府的各种决策,基于本地发展实际状况处理相关发展问题,重点、优先解决那些与群众切实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通过全面调查,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财政政策研究意识,主动参与新问题研究,积极投身到新情况调查工作中。必须要与时俱进,挣脱传统思维,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强化财政政策研究工作,力求更好地把握相关政策,及时针对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给予科学评估,统筹规划,提高财政实践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进财政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推进产业转型,增加项目建设投入及企业发展投入
首先,进一步加强借力发展,积极推进“上争、外引、内活”工作。“上争”事实上指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向上方争取各种政策资金以及项目资金;“外引”指的是要尽可能鼓励招商引资活动;“内活”则要求尽量激活民间存量资金,保证良好的资金活度[2]。地方财政部门和机构必须要充分意识到财政政策以及财政资金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尽可能吸引和活化各种民间资本,促使乘数效应得到大幅扩大,保证充足的发展资金。其次,必须要加强对产业转型的支持。综合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做好以及“两型社会”具体建设要求,必须要以发展地方支柱产业为中心,建立健全相关财政扶持政策,针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符的项目,特别是那些产业升级项目以及技术改造类型的项目,必须要通过以奖代补的手段进行奖励,推动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顺利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3]。最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关键项目能够及早完成,并且顺利投产增税。最后,提高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可能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制定和出台一些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地方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重视社会保险及社会事业,给予创业支持
财政资金投入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重视社会保险。地方财政机构和部门必须要处理好省级社保统筹工作以及相关衔接工作,尽可能推进相关管理制度革新,适当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同时尽可能扩大本地区参保面,慢慢解决养老保险收治缺口问题[4]。注意医疗保险相关工作的处理,鼓励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农民医疗保险工作有效落实。此外,针对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制定相应的补助计划并实施,不断推进社会福利建设工作。其次,鼓励创业和就业,必须要制定和出台一些有利于创业的地方财税政策,通过创业有效带动群众就业,提高就业率。最后,重点支持社会事业。加大对重点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以及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财政办事效率,合理控制收费标准
首先,必须要不断提高财政办事效率。不断推进政务公开,促使相关审批工作以及审批事项不断走向规范化,同时,尽可能提高项目审批的工作效率,尽可能减少审批使用时间,给予相应的项目建设服务经济帮助,针对关键项目可选择“驻点式”的服务方式,针对关键型企业则应给予个性化的项目建设服务,尽量提升服务工作的高效性以及快捷性,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5]。其次,必须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可针对收费项目进行合理控制,对相关收费标准进行合理调整,或者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等,尽可能加强在工业投资项目建设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针对现阶段未正式实施的收费项目以及已经实施但是收费额度相对较小的项目可以实行暂停收费,针对执行单位批准免收的项目实行免收。针对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可以根据最低标准进行减收。最后,采用各种创新性财政服务手段进行服务。必须要尽可能提高财政服务的工作效率以及质量,只要是与财政审批相关的项目建设,均应该即刻着手办,主动办理或者上门办理,同时保证办理过程的公开透明,促使服务关口顺利迁移,真正实现主动服务及零距离服务。
参考文献:
[1]邓晓兰,陈宝东,鄢哲明.资源经济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的传导机制、障碍与对策――基于30个煤炭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4,01:136-141
[2]白晓荣.增值税扩围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2,08:150-152
[3]房志伟.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06:149-150+159
【关键词】高校 服务 地方经济 问题 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与科技的创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作为现代大学三大职能之一的社会服务出现了明显强化的趋势,甚至成为衡量现代大学的存在价值、决定其社会生命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办学理念以及高校综合实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数量庞大的各类高校,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一般地方高校仍习惯于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主的传统运作模式,为地方经济服务还停留在人才培养这一间接服务的层面上,高校与地方之间缺乏一个“对接”的机制和“对接”的平台,制约了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地方院校而言,必须充分利用人才、科研优势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积极创建服务社会的动力机制,在参与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提高教育质量。
一、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存在的问题
1.地方高校缺乏服务的意识且缺乏机制的保障
地区高校服务地方观念的淡薄,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在学校管理者身上,尤其是较高层次的管理者,只注重教师的校内教学科研,不允许教师把精力分散于校外,甚至用行政处罚来控制教师的校外教学科研行为,这极大限制了教师主动联系校外的积极性。
2.地方政府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用
区域高校一般包括中央直属或中央地方共建或地方院校三种形式, 对前二者区域政府因不为所管,也较少过问,更无从把有限的资金给以投入, 对于地方政府也因财力所限, 不能够很好地为地区高校提供经费和物质支持, 从而使区域高校的改革、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的开展受到一定影响,加之地区政府长期多关注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对地区高校也较少过问和关注, 导致区域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地区高校的协调管理、引导功能滞后, 不善于利用经济杠杆、行政手段等多种途径引导、激励当地高校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地方政府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用
区域高校一般包括中央直属或中央地方共建或地方院校三种形式,对前二者区域政府因不为所管,也较少过问,更无从把有限的资金给以投入,对于地方政府也因财力所限,不能够很好地为地区高校提供经费和物质支持,从而使区域高校的改革、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的开展受到一定影响,加之地区政府长期多关注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对地区高校也较少过问和关注,导致区域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地区高校的协调管理、引导功能滞后,不善于利用经济杠杆、行政手段等多种途径引导、激励当地高校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高校服务地区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1.高校应建立运行机制, 提高服务地方经济水平
高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运行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为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高校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首先, 构筑具有高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要通过对学校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产业化开发, 开发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和技术, 实现对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可通过高校与科技园共建、共享公共技术平台, 推动成果转化。其次, 以市场运行机制为手段, 合理布局高校科技资源, 促进大学科技园快速发展。大学科技园在运营管理上必须引入了市场机制, 利用大学的经营性资产与政府、社会企业联合组建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 以负责大学科技园的开发、建设、经营与管理。大学科技园要依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合理布局人才、技术、信息及文化资源,实现快速发展。
2.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思想和完善机制
高校要切实转变过去那种认为高校工作仅仅是教学与科研的观念,要强化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 把基础研究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高校要促使科研人员更新观念,增强科研人员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其从事科技开发的积极性, 逐步树立服务地方经济主战场的思想,高校科研不仅出成果,更要注意发挥科技潜力。由于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涉及社会和学校的方方面面, 为了使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建立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有效的运行机制。首先,高校内部的管理与运行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要建立健全专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组织机构。其次,高校根据市场的“晴雨表”,随时调整学校科研方向和重点, 使学校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并与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建立联系,从资金市场获得资金帮助。
3.地方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地方高校服务的地方建设平台
发挥政府的协调领导作用, 促进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建立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直接联系的机制,促使高校充分发挥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高校和企业搭建人才供需平台。地方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抓住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关键环节, 为高校和企业搭建人才供需平台,帮助高校成立科研开发平台。
4.企业要树立依靠高效的观念,吸纳高科技的人才-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企业要树立依靠高校的观念,增强吸纳科技人才的能力。企业的竞争、产品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企业要主动依靠高校联合开展科技活动,企业应拿出措施,吸引高校科技人才到企业共同搞产品开发,搞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企业应主动与高校联合承担“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项目,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科技成果。
三、结论
研究高校参与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模式,无论是对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建立高校与地区社会良性互动关系,还是对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泽芳,张继平.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J].高校教育管理,2007,(3):2-4.
[2]周本祖.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6,(7):48-49.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空压机的生产制造作作为衢州的支柱产业,对衢州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衢州职业技术新设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空压机方向)为载体,分析新设专业如何更好的服务衢州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 :空压机;衢州经济;新专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237-01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衢州要着力打造以氟硅为重点的新材料,以光伏为重点的新能源,以空气动力机械、矿山工程机械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绿色食品、高档特种纸、特色轻工和电子信息等为重点的传统优势产业等四大千亿产业集群。在如此背景下,衢州职业技术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开山集团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成立了开山学院,同时新设立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空压机方向)。本文根据这几年的办学经验,探讨一下新设专业如何更好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一、基于就业导向的岗位群设定
专业建设前期调查分析表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压缩机方向)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具有岗位分布广泛,专业知识与技能需求差异化,职业发展方向多向性等特点,主要包括(1)装配岗位群、(2)生产岗位群、(3)检测岗位群、(4)产品销售群四个岗位群。
岗位群的确定完全是根据开山集团公司生产过程中的需求来确定的,根据岗位群的分部特点,课程的安排紧密围绕岗位的要求,对于大一的同学,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大二、大三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顶岗锻炼,针对选定的岗位制定课程。专业经过3年的建设,毕业生根据自身选定的岗位群进入开山公司就业,基本实现了和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共建开山学院实训室、实训基地(“移植”开山集团的车间生产线)
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出开山公司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我们与开山公司进行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将开山公司的整条空压机生产线引入实训室,建立开山学院实训室,实现了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验真实车间环境,在实训室里就能完成岗位所需技能的锻炼。
三、订单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
订单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已经实施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5]。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有岗位针对性的技能型人才,学生上手快,操作熟练,缩短企业的培养周期,节约了企业成本,订单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也证明了这种培养模式的确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6]。
我校在新专业的建设上也是立足于本地企业,针对不同岗位进行订单培养,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单一的,仅仅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技能的订单培养模式已经很难继续满足今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在专业建设同时,对订单培养模式做了一些探索。
(一)启发式订单培养
在其他专业,我们也进行了类似的订单培养模式的探索,在毕业生回访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批订单培养学生在几年后仍然大部分从事该岗位,在与企业的交流中也发现,订单培养学生技术过硬,独立思考能力还比较欠缺,创造性思维也不足。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了更多自选模块和独立思考模块,在新设专业中进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可迁移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的优势就是针对某一岗位进行强化练习,掌握能满足岗位需求的技能。可培养中往往忽视了岗位间的迁移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在突出核心课程的同时,适当增加了配套课程。例如,在空压机维护方向,加入营销专业课程。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上,今后可以从事营销和售后等岗位。
四、职工大学的试点探索
在新专业建设中,我们利用了学校现有的技术条件,将定期为合作的企业的员工进行统一培训,筹划建设开山职工大学,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胡举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分析[J].甘肃农业,2006(11):318-319.
[2] 张龙.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2):12.
[3] 丁金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68.
[4] 陈立椽对强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lO(1):66-67.
[5] 徐同文.美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现状及借鉴[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5):93-95.
“十二五”期间,中山市委、市政府结合中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托珠江流域经济蓬勃发展之态势,正全力推进中山港的建设,加强产业资源整合利用,重点抓好临港装备制造基地园区建设,继续加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生态建设。该市力争在“十二五”末,将中山港打造成为“立足近洋,珠江江海联运集散中心”。目前正加大交通建设投入,推进“一港五区”建设强化岐江河保护开发。
这一切动作成为中山地方经济转型的大手笔,那么海事该如何适应地方经济的转型呢?固守模式无疑适应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只有完成自身跨越,才能与地方经济并肩转型。在“十”会议后的开局首年里,中山海事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融入地方”的执着追求,坚持齐抓共管,引入科技手段,创新监管举措,加强源头管理,终于用辛勤的努力换来了水上交通安全四项指标达标的全面下降和水上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与地方政府一道,全力进行着幸福和美中山的建设。
继续筑牢“平安中山”水上防线
安全,是最大的民生;水上出行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切身利益。作为“平安中山”的水上防线者,中山海事以“保安全”这一民生工程作为“立足地方”的核心使命和头等大事抓实抓好,继续筑牢一条“平安中山”水上防线。
2012年,中山辖区水路货物吞吐量、旅客运送量均有所增长,同时,水泥船退市、岐江整治、港珠澳大桥施工等因素对水上安全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山海事局继续完善船舶安全检查工作制度,继续加强船员证后管理工作,继续巩固中山船检优质品牌。该局继续开展网格化监管方式,完善区域协作机制,提高动态监管能力,做到无缝巡航监管;继续巩固“水上交通安全协管船”监管模式,继续通过引入科学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能,重点水域、重点航段、港区、渡口等,从而扩大AIS、CCTV电子监控覆盖。继续完善水上应急反应体系,在水上搜救、抢险救灾等应急工作中继续发挥“救助先锋”作用,顺利完成市水上搜救分中心值班室各项任务,从而继续提高辖区应急搜救能力,使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趋好,使港珠澳大桥建设基地继续维持“三零”的目标。
年关将近,春运客流高峰也将如期而至。据统计,去年春运前十天,中山水上出行旅客达26万人次,其澳高速客轮旅客超过3万人次。作为春运水上安全主管部门,中山海事将继续全面履职,为人民群众水上出行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继续履尽“碧水蓝天” 海事职责
内河防污染,尤其是饮用水源保护,是永葆中山碧水蓝天必不可少的工作。中山海事在做好防治船舶及相关作业污染水域工作的基础上,努力配合有关部门保护取水口安全,大力推动中山内河防污应急反应水平的提升。
中山市地处河网地带,主干流航道16条,支流航道283条,总通航里程1541公里。全市有18个河流型水源地,分布在西江中山河段、东海水道、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等6条水道,部分水道来往船舶频繁,饮用水源保护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中山海事主动作为,积极落实市人大、政协关于加强中山市水上船舶防污染管理工作的提案要求,调研取水口的防污应急情况,参与全市饮用水源安全检查,对取水口防污应急物资配置提出优化建议。
中山海事继续推进内河防污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岐江整治工作,持续完善全省首支水上防污志愿者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市政府“一个中心、四个设备库”方案,加快市水上防污应急设备库建设。
据悉,市政府已经同意在辖区各主要港口水域、航道沿岸规划选址,建设四个永久性防污应急设备库,明确将防污应急设备维护管理日常费用纳入市财政预算,选址、用地、资金保障等工作均得到了保障。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建设的应急设备库在辖区的溢油污染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有效支援了周边城市的应急救援工作。
继续给力中山产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山海事充分发挥水上安全监管“主力军”作用,坚持严格监督与优质服务并重,为“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营造良好的水上安全与投资环境,为中山发展开好道、护好航。
中山海事全力做好大型涉水项目的落地对接,在口岸管理、港口规划、航海保障、水域清洁、航道畅通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海事服务。中山海事局配合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实施与中山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将临海工业园涉水项目的安全保障作为监管的首要任务,主动提供高效的海事服务。在该项目开展前期,中山局领导班子就已多次带领局业务骨干前往项目现场,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海事政务公开以及办事指南等资料送到有关负责人手中,将中山海事局有关的工作程序、审批权限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提前告知,做到透明化公开化,避免了企业走弯路,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新船的安全下水提供了保障。2011年承办的珠江片区 “中国航海日”庆祝活动暨中山市首届航运博览会,有效宣传了中山城市建设成果,积极助推了中山市“立足近洋,打造珠江水系江海联运集散地”战略构想的实践。
中山海事在服务大型涉水项目建设、优化水路口岸环境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海事专业优势。如协助深中通道项目前期通航论证、环境评价、现场勘探调研工作;保障岐江游项目码头施工水域安全,完成游船码头通航安全评估,协助做好游艇下水、试航及船员培训工作;帮扶盛世游艇会、“十里长堤”等游艇旅游业发展;服务黄圃港区前期建设,保障港区吹填工程水域安全等。
继续提供周到细致民生服务
中山海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在政风行风建设上下功夫,在服务民生上做文章,努力做到“察民情、解民忧、纾民困”。
关键词:“新常态”;地方经济;灰色关联分析
基金项目: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KKT-1215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8日
十八届三、四中全会以后,国家改革的路径正逐步向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面对发展实现的操作化、具体化的“务实改革”转变,中国全面发展的“新常态”的轮廓正逐步凸显。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到2015年第一季度结束,经济增速再度下滑,这种探底过程仍未结束。地方经济面临的不再是简单的短期冲击,而是经济发展的长期转型。
一、“新常态”及其内涵
“新常态”是指经济运行顺利度过经济增速换挡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后的均衡状态。正确理解“新常态”及其内涵,不仅关系到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判断,也是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前提。
(一)速度。目前,中国经济的传统竞争优势变弱,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当然,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保证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经济增速既不会也不能下滑过多,因此在“新常态”下,经济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结构。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对速度的追求有所降低,但对质量的提升却更加重视,这就要求经济运行的结构更优、效率更高,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三)动力。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投资驱动型,靠的是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而“新常态”要改变“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依靠创新动力去实现结构更优、效率更高的经济增长,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三门峡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GDP逐年持续递增,从2006年的411.8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204.68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8.7%(2007年),年增长率最低为9.1%(2013年,附和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年均增长率达14.0%。(表1)
2006~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229.05亿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1,150.33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38.2%(2008年),年增长率最低为22.4%(2010年),年增长率在逐步放缓,年均增速为28.45%,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表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对外贸易净出口。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不断增加,从2006年的99.6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11.33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9.2%(2009年),年增长率最低为9.1%(2008年),年增长率基本稳定,逐步放缓,年均增长率达15.9%。(表3)
2006~2013年三门峡市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较小,而且忽高忽低,2007年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达到最高,也不过13.04亿元,最低只有2.11亿元,2013年比2012年少一半还多,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76.9%(2011年),年增长率最低为-279.1%(2009年),年均增速为-0.6%,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显然,外贸进出口净额影响着这个城市的GDP。(表4)
2014年1~9月份,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17.01亿元,增长9%;2014年1~11月份,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2.2亿元,同比增长13.7%;2014年1~10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6.2亿元,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9.4亿元,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8.6亿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52元,增长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926元,增长12.8%;完成进出口货物货值2.6亿美元,同比增长31.8%;2014年1~10月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增长11.4%。
三、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视为一条线上的点,与待识别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所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比较它们之间的贴近度,并分别量化,计算出研究对象与待识别对象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贴近程度的关联度,通过比较各关联度的大小来判断待识别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
(二)关联度的测算。本文对关联度的测算采用的是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软件(第三版),具体采用其中的五数据序列广义关联度。关联度的测算共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GDP为参考数列,确定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对外贸易净出口为比较数列;第二步,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不便于比较,因此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三步,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时,分辨系数取0.5,一般在0~1之间;第四步,测算关联度(包括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的灰关联度,值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好;第五步,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主要是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本文按综合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排序。从综合关联度大小排序来看,固定资产投资都与GDP有着很强的关联度,其综合关联度为0.942,排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综合关联度为0.792,排第2位;对外贸易净出口与GDP的关联性较弱,其综合关联度仅为0.571,排第3位,关联度测算及排序结果见表5。(表5)
(三)测算结果分析。从三门峡市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关联度来看,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基本判定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关联性,也就是说,影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一匹马在使劲。这也表明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显著原因,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引起GDP的增加或减少。当然影响GDP的还有消费和对外贸易净出口,在前文是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来代替的,而这二者与GDP的关联性相对较弱,尤其是对外贸易净出口的关联性更弱,以后是不是应该加强“短板”呢?对外贸易净出口关联性很弱,暴露出市域间进口过快,市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结构不优化,市场占有率不高,外市产品流入过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四、三门峡市“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一)创新。索罗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把创新看成“全要素生产率”,他的研究表明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创新在美国经济增长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在1909~1949年,创新为美国经济增长贡献了87.5%,对内陆城市三门峡市而言,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经济要长足发展,需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创新,因此创新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有模式、流程与制度等等,创业是创新最重要的源泉。
(二)消费。三门峡市是以投资驱动拉动经济增长的,绕不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进而导致消费占比的降低,因此提升居民消费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唯一出路。要提升居民消费,需要开展全面的体制改革,比如减少政府审批、打破企业垄断、开征遗产税、提高实际利率、股市的注册制以及征地制度等,这些对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
(三)城镇化。三门峡市城镇化率2011~2014年分别为46.0%、47.6%、48.9%和50.0%,户籍标准的城镇化率只有35.0%,这里无疑存在一个“幸运空间”,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使基础设施、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加大,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推进城镇化建设,政府要做好引导,让市场力量去自发推动。
五、三门峡市产业转型风险
(一)高负债。目前,实体经济部门负债率过高,根据三门峡市统计年鉴数据,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637家,亏损企业为39家,债务余额1,316.27亿元,占当年整个GDP的109.26%,当然这里不包括小微企业的负债情况,所以如果加上小微企业的负债额,那么债务余额占当年GDP的比例将大于109.26%。与发达国家的75%左右相比,无疑形成了高负债率,加上国内去杠杆的焦点是实体经济部门,这无疑对三门峡市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冲击。
(二)产能过剩。当前,中国不少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2013年三门峡市规模以上企业库存为165.35亿元,产成品库存为63.51亿元,比上年增加不少。先要去库存,然后去产能,对三门峡市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在去杠杆、去产能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所以三门峡市要避免这些风险,平稳转型,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六、“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建议
(一)坚持创新取向改革。扩大产业技工队伍,积累人力资本,构建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发挥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形成创新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
(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升消费能力,化解产能过剩;通过减税刺激消费,化解产能过剩,提振经济。
(三)全力提高城镇化率。政府在提高城镇化中,要逐步降低城镇化的户籍壁垒,完善城镇化的基础设施与社会保障体系,避免“贫民窟”之类的城市病。
(四)加强金融改革力度。消除利率双轨制,放弃IPO审批,鼓励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扩宽融资渠道,提升金融体系有效配置资源能力,减少金融扭曲。
(五)有效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努力让“改革成为最大红利”的同时,货币与财政政策必须保持足够的“灵活性”,能够快速反应,防范系统风险的爆发。
(六)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大力推进政府简政放权,给市场以创业和创新的空间,同时在不发生系统风险情况下,允许市场机制淘汰“僵尸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毅夫.展望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J].中国流通经济,2012.6.
[2]张晖.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科学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关键词:乌海市;可持续发展;粗放型增长;治理整顿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1-0056-04
一、乌海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乌海市始建于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是一座单一资源依赖型小型工业城市,工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十五”期间,乌海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煤-电-化工、煤-焦-化工、煤-电-特色冶金等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基本构建起了乌海市特色经济框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乌海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走的仍然是粗放型增长之路,完全没有脱离靠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形成的量的扩张带动经济扩张的传统经济增长之路。所以产业层次相当低,产品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工艺和技术水平低、产业、链条短、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且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差,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大范围企业清理整顿和关停对乌海市整体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2005年,乌海市实现生产总值120.1亿元,同比增长21.9%,低于上年同期9.8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3.8亿元,同比增长24.3%,低于上年同期14.4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景气程度明显下降。2005年,乌海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4.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3.87%,同比增长27.2%,低于上年同期12.4个白‘分点;14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9亿元,同比增长28.3%,低于上年同期11.3个百分点。其中,重上业实现增加值58.6亿元,同比增长28.4%,低于上年同期11.4个百分点;轻1.业实现增加值0.41亿元,同比下降17.1%,低于上年同期56.9个百分点。
实践表明:以资源消耗为动力、以高污染为特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载能工业,使乌海市的经济走上了一条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海市地方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发展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最终不得不走上一条大量清理整顿和关停不达标、不合规企业的无奈之路。
二、政策制约对乌海市发展限制类行业未产生太大影响,导致企业大面积关停
20世纪90年代,国家就出台了多项政策对电石、铁合金、焦炭、煤炭等行业进行限制发展,但乌海市在将上述行业列入重点发展产业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意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结构向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直接导致了宏观调控中被动局面的产生。
1999年,为了淘汰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的蔓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政策的重压之下,乌海市政府于2005年7月份下发了《关于对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清理整顿关停取缔有关企业的决定》,乌海市环保不达标的28户电石、铁合金企业的41台矿热炉全部实施关停。加之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乌海市74户高载能企业只有41户能够维持正常生产。乌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对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清理整顿关停取缔有关企业的决定》,10月份再次下发了《关于关停取缔20万吨以下焦化企业的通告》,在进行实地逐户核查后,由环保、电业、发改委、经委、上商、公安等各部门共同对32户年产量在20万吨以下、碳化室高度在2.8米以下的焦炭企业进行了强制关闭。内蒙古政府也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的决定》、《关于印发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2005年关于全区第四批关闭60处煤矿名单的公告》等清理整顿和关闭小煤矿的文件,先后直接对乌海市的90处小煤矿下达了关闭令,乌海市煤炭行业的发展步入低谷。
三、经济增长方式定位不当引发企业关停对乌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意图的实现
2005年,乌海市完成工定增加值64.7亿元,距目标值相差0.3亿元;增速为27.3%,距目标值38%相差10.8个百分点。这与乌海市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大范围天停企业有着直接的火系,经测算,关停企业影响乌海市当年工业产值增加约4.94亿元,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18个百分点。由于关停的32户焦炭企业和94户小煤矿都是在接近年底时实施的,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在2006年开始显现。3月末,乌海市生产总值增速17.4%,低于上年同期7.6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受到极大影响。5月末,乌海市原煤的产量同比仅增长4.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2.2个百分点,洗煤和焦炭的产量分别下降0.3%、21.8%..规模以上工业企定产要经济效益指标反向变动情况极其明显,利润总额大幅下降,亏损额、应收帐款、产成品资金占用不断上升,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幅度下滑。5月末,乌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3455万元,同比下降115.93%;亏损企业亏损额2.0l亿元,同比增长82.24%;应收帐款净额21.05亿元,同比增长32.13%;产成品资金占用额9.39亿元,同比增长31.9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1.5%,同比下降15.76个百分点。由于地方经济发展形势趋紧,乌海市的招商引资阻力大增,直接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进度。5月末,乌海市同定资产投资完成14.7l亿元,同比下降47.5%,其中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5亿元,同比下降61.9%。根据现实情况看,2006年乌海市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落实使乌海市产业结构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投资难以为继,不仅影响了乌海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使产业结构调整意图实现困难重重。日前,乌海市大部分企业为能耗大户,小煤矿大量关闭造成煤源紧张,煤炭价格持续走高,对耗煤大的企业负面影响加剧。一是煤源紧张引发企业开工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点在电力、焦炭行业表现相当明显。二是煤源紧张为大量零散供煤户以次充好提供了时机,严重影响了焦炭等用煤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三是煤炭、洗煤价格的不断上涨又大大增加了焦炭、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开工不足、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下降等种种问题集聚后,对企业正常牛产经营形成综合影响,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资金积累能力,
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又一障碍。
(二)欠发达地区金融业生存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乌海市涉及清理整顿和关停的重点行业由于在发展之初就与国家产业政策严重相悖,在起步之时即成为金融机构信贷政策限制投入重点。所以,大范围的企业关停对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影响也较小,2005年术,乌海市金融机构在煤炭、电石、铁合金、炼铁、焦炭五行业贷款余额合计9.12亿元,占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9.99%。其中:关停企业涉及银行贷款2917.3万元,占五行业贷款余额的3.17%,所占比例相当小。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近年金融机构从乌海市支柱产业大量退出,新的信贷领域目前又难以开辟,使乌海市金融机构的信贷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如果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不能随政策导向而动,这种被动局面将愈演愈烈。从发展预期看,由于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仍将很难取得较广泛的信贷支持,乌海市经济金融难以协调发展的问题在较长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
(三)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乌海市高载能、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赐与地区经济“畸形繁荣”及投资者“短期暴富”的同时,不仅加重了能源紧张局面,还使脆弱的牛态环境雪上加霜,在清理整顿结束后又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恶果。2005年,乌海市因清理整顿大量关停企业产生了几万的下岗失业人员,其中不少职工是原国有企业转制、破产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企业关停使这些职工面临新的再就业问题,这对乌海市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更大的压力,也增加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大范围清理整顿和关停企业的启示
(一)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GDP虚增的问题将难以解决
乌海市的经济从快速发展到宏观调控制裁只有短短的五年,这一过程实际是地方在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方面与中央的博弈过程。从1998年乌海市被确立为高载能园区时起,由于投资期短、利润回报率高、投资回收快等特点,高载能行业、焦炭行业成为地方政府急于做大做强经济总量、追求GDP快速增长的重要选择日标,也成为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集合体。高载能行业、焦炭行业发展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反映出:国家产业政策在以资源为依托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寻求快速发展捷径的过程中被重重地打了折扣。在乌海市涉及关停的四大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整体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局面与国家产业政策不能有效贯彻落实有着直接联系,也是最终受到制裁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事实证明,这种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带来的GDP的增长足不可靠的,地方政府在对GDP的认识问题上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弈的结果最终损害的是地方利益。
(二)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为继
乌海市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依赖于投资拉动型特征非常明显。为在短期内迅速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各级政府在通过招商引资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时,只注重了投入资金数量,而没有注重资金投入质量,致使高载能企业、煤炭、焦炭企业在乌海市发展呈现出多而散、小而滥的局面。由于技术设备和丁艺落后、规模小、未达到设计审批要求、单位能耗偏高,工业“三废”不符合排放标准随意排放,导致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低下、人为浪费问题突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资源方面看,就乌海市目前的资源储备条件,支撑经济增长并不十分占优势,粗放式发展模式又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局面,将很可能使乌海市在短期内就受到资源供给的严重制约。从环境方面看,2005年乌海市城区大气污染综合指数为6.6l%,大气污染已从民用燃煤型污染转变为工业烟粉尘污染和煤烟型污染的工业复合性大气污染。据环保部门监测显示,乌海市空气总悬浮微粒含量最大时超过国家标准的10倍。
(三)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民间投资的盲目性将难以遏制
乌海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资金积累能力相当差,取得信贷支持又困难重重,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通过招商引资工作争取越来越多民间资金的支持成为近年乌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民间投资虽然带动了乌海市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在宏观调控中受到的打击也最严重。2005年关停的164户企业全部为民营企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严格制裁使乌海市民间资本投资的企业损失惨重。民间资本在清理整顿关停企业中损失惨重问题的出现,说明投资者对产业政策的强制性认识不足,在投资的选择方面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清理整顿和企业关停使乌海市的投资泡沫瞬间破灭。实践表明:“资源、资本及驱动式增长的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刻危机”。虽然民间资本的盲目性问题得到了改善,却使乌海市经济发展资金链条发生严重断裂。怎样合理引导民间资金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流动,帮助投资者降低投资的盲目性和风险,是否应该成为引资者今后的一项主要责任值得我们深思。
(四)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策落实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难以理性协调
近年,为了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规模要求,乌海市对新投资建设的项目普遍采取项目上报时计划规模较大,但在项目实际施工时分期进行建设,普遍一期建设部难以达到设计审批要求,即用“大规模上报,小规模建设”的办法应对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特别是民间资金投入较多的焦炭行业这种情况更为多见。从表面上看,既达到了产业政策的要求,又解决了资金紧张问题,但实质却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掩盖下大范围蔓延,为请理整顿和强制关停企业埋了伏笔。而各级政府部门为保证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实际的管理和约束手段和力度都不够强硬,出现了严重的“计划投资规模大,实际完成投资少”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投资运行质量的判断,也造成了“只有数据增长,没有质量提高;只有增长指标,没有发展基础“的经济发展观状。可见,执政者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解,直接关系到产业政策落实的效果,只有产业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彻底转变。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打造良好基础
经过两年多的清理整顿,乌海市电石、铁合金、焦化、煤炭行业低水平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遏制,落后生产能力明显减少,环境污染状况有所改善。但乌海市整体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相当艰巨。从“十一五”乌海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看,重点仍是围绕能源、建材、化工和冶金四个支柱产业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并利用现有工业的优势,形成新的工业增长极。因此,在进行新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时应逐步向新的产业政策指导意见靠拢,尽量避免地方经济发展与
中央政策产生博弈,有效防止国家产业政策强制执行时对地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要加强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杜绝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使地方经济增长建立在科学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看,乌海市发展高载能工业和煤焦行业具有相当的优势。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硅化工等重化工产业集群,把乌海打造成自治区氯碱煤焦化工业基地已成为乌海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所以,目前经济发展重点应该是如何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现有工业逐步向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一是坚持高起点和规模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对照国际、国内的先进标准,对乌海市传统产业和新兴替代产业,都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模化经营,努力实现企业和生产设备的大容量化、大规模化,推动乌海市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二是坚持技术先进和主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大代小、以新代老、以高代低、以多代少”的原则,通过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对企业积极开展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全方位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水平。
(三)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从思想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乌海市已经被定为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并在争取国家级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我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应该更深化一些,要把握这一问题的本质。政府在制定循环经济战略任务时,应制定一系列有效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实施这项战略。首先是统一协调各方面利益。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由各级政府主导统一协调各种利益,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和科学决策,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问的行动;其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一些社会公益的重要科研项目、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应以政府为主导,组织科研开发,财政投资兴建。第三,整合现有企业资源,鼓励可以形成产业链的不同企业进行联合兼并,以实现规模经营,在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同时,有效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进而达到延伸产业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四,坚持构建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原则。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既要讲究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尽快制定、落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延伸产业链条项目和“补链”项目,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向循环经济型企业过渡,逐步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法规制度,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法律依据
为保证各市场主体在关心自身经济利益的旧时,又能够积极关注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尽快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循环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只有建立公平有效的制度,创造市场平衡机制,才能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变为企业、政府、公众的共同行为,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得到彻底转变。
(五)各相关部门有效协调配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循环经济的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金融机构和国土资源、环保、安全监管等部门要严格依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要求,优化信贷和土地供应结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和企业的土地、信贷供应;要防止信贷投放大起大落,积极支持市场前景好、有效益、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兼并重组;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和企业,不得提供贷款和土地,城市规划、建设、环保和安全监管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坚决制止用压低土地价格、降低环保和安全标准等办法招商引资、盲目上项目。完善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体制创新
做好经济发展所需各种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和劳动力市场体系。要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使乌海市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能留住人才;要创造宽松的环境,使现有的各类人才有川武之地。
课题主持人:周宝成
关键词:港口发展;地方经济;影响
一、研究区域概述
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中说:“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福建因其内陆崇山峻岭,东南大海浩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人们以海为田的谋生方式。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述,“海者,闽人之田也。”自古以来,福建人民的海上活动便相当活跃。十五世纪末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发展,漳州海澄的月港一度成为重要的外贸通商港口,出现“海舶鳞集、商贾咸聚”、“农贸杂半、走洋如市”的繁华景象。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前期,随着漳州海外交通贸易更加快速的发展,月港逐渐取代泉州港,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贸易的中心。据志书记载,“月港自昔号巨镇,店肆蜂房栉蓖,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航海贸易诸蕃”,一度被誉为“闽南一大都会”和“小苏杭”[1]。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经马尼拉至美洲,月港便是其中的主要启航港,在我国海外交通贸易史和国际贸易史、航运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上,与汉唐时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时期的泉州后渚港、清代的厦门港,并称为福建古代四大商港。
二、月港兴起的成因分析
1.优越的地理位置
月港包括九龙江流域以及汀州、赣南、湘南等地,东南濒临大海,西北向闽西山区延伸,流域内四季如春,水陆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志书记载,月港“在郡(漳州)东南五十里,本龙溪八九都地”,地处九龙江入海处,“乃海陆之要冲,实东南之门户。”[2]因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门岛)“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似月”得名,又名“月泉港”。月港隔海与台湾琉球对峙,附近海域是我国与“东西二洋”诸国进行海上贸易的传统航道;加之上游的南靖、华安、龙岩等地有着大面积的亚热带雨林,大批被砍伐的杉松木材沿着九龙江顺流而下,又为漳州地区修造船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月港的海上贸易得以不断发展。
2.有利的国家政策
宋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大批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从各个阶层涌现出来。福建海商兴贩牟利于海外,足迹遍及东亚、东南亚、西南亚乃至非洲广大地区。尽管明初明太祖严厉推行“海禁”政策,海商们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付明廷的严厉打击,不得不铤而走险,开始组织海上武装集团,以“倭寇”、“海盗”的形式,在沿海频繁活动,公开与官府进行对抗,形成了“海禁愈严,贼夥愈盛”的局面。海禁所造成的社会恶果,使统治集团内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海禁的必要性,纷纷主张取消海禁,兴开市舶。隆庆元年(1567),明政府采纳了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禁例的建议,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许贩东西二洋”,至此持续了两个世纪的海禁政策才开始慢慢松弛。素来“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的福建沿海人民,得到了一个自由经营海上贸易的环境,私人经营海上贸易渐渐合法化,中国的私人海商贸易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漳州的月港也从一个无名小港一跃成为“风回帆转,实贿填舟,家家赛神,钟鼓响答,东北巨贾,竞骛争持”的重要港口,并带动了漳州石码、浦头、东山等周边港口的发展,九龙江口海湾地区和诏安湾地区两大经济繁荣带逐渐形成[3]。
三、月港兴盛对漳州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产业繁荣
随着月港的兴盛,漳州城内出现了“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的繁荣景象,手工业中尤以纺织业最为发达,纱、绢、绸缎被视为珍品远销海内外。另外,漳州的制瓷业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010年,考古学家发现了一艘“南澳一号”古沉船并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有8 000多件为漳州瓷,业界学者据此断定该船是由漳州月港驶出,足以证明当时漳州的制瓷业在世界陶瓷贸易史上已经占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农业方面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品种和规模不断扩大并开始具有商品化的显著特点,蔗糖、柑橘、荔枝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根据《漳州府志》记载,当时人们认为“种蔗煮糖,利较田倍”,“果贵荔枝,红柑次之”,于是“多夺五谷之地以植之”。当时的漳州“处处园栽橘,家家蔗煮糖”,户户“家比万户侯”。而烟草经月港从吕宋传到漳州后,栽种烟草的农户在商品利润的刺激下不断增加,其后不久,漳州的烟草渐渐“反多于吕宋”,并且返销到嗡巍M时,漳州与东南亚、印度支那半岛以及朝鲜、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后,以吕宋为中转站,与欧洲一些国家进行间接贸易,并开始与台湾有较大规模的直接贸易往来。
2.交通发展
据厦门海关史料记载,明隆庆元年(1567)海澄月港设置了洋市,“准贩东西洋”,一时间中外海船停泊,五方商贾云集。当时云霄有20多艘帆船从月港起航,载着本地的土特产到“洋市”交易换取白银、大米和药材,并引进“番薯”、“淡巴菰”(烟叶)种苗。万历十七年(1589)政府准许月港航行至东、西洋的商船有80艘,后来增设至110艘,其中云霄就有12艘(每艘100吨位以上),输出粗瓷器、陶器、蔗糖、果品、药材、小铁器以及工艺品(以泥塑佛像为主),输入犀牛角、象牙、檀香、胡椒等海外特产。明万历翰林编修云霄人林偕春的《云山居士集・兵防总论》也有记载:“一自西洋禁开,番船岁出,奸刁之民,往往有藉饷船而私至日本者。或始以日本而终以西洋……商船漕粟往来如织……其入市吾邑也,必于铜山、陆鳌、镇海,而内则直至云霄、旧镇。”可见当时云霄的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已经相当繁盛。此外,号称“漳南桥梁,虎渡第一”的江东大桥和诏安洋尾桥的修建也加强了漳州地区与省内及广东潮汕地区的联系。在众多桥梁道路修建后,逐渐形成了以月港为中心的陆地交通网。
3.文化交流
由月港进出口的货物多达100余种,漳州的茶、糖、水果等农产品及加工制品也通过月港大量行销海外,漳州的生产技术得到巨大推动,与海内外的科技成果、农产品品种的相互交流传播也十分密切,丰富了漳州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促进了闽南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4]。同r,福建人大批赴台经商,发展了台湾的重商文化,促进了闽台两岸人民的联系和交往。漳州发达的造船业以及涌现出的大批海事人才也为漳州人大规模开发台湾奠定了基础。道光《彰化县志》记载:“远贾以舟楫运载米、粟、糖、油,行郊商皆内地殷户之人,出赀遣伙来鹿港,正对渡于蚶江、深沪、獭窟、崇武者曰泉郊,斜对渡于厦门曰厦郊,间有糖船直透天津、上海等处者,未及郡治北郊之多”[5]。
至明代中叶,漳州经济区已进入全盛时期,当时九龙江两岸“烟火丛稠,人事耕学,楼堡相望,滨江比庐”、“列尾成市”,甚至连比较落后的山区也出现了繁荣景象。如华安的潭口镇“上下游舟次鳞集,溪北熙攘者,以此为最”,华安的沙建“鸡鸣桑树,笛响陇门,村落繁庶”。
四、总结
回顾月港的兴起,对充分认识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海西建设,实施依港立市战略,推动海西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港口是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同时港口经济也是当今城市竞相发展的首选型经济,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建设新兴港口城市,是港口城市实现腾飞的必然选择。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环境中,将港口特有的历史文化打造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品牌,不断开拓进取,再现繁荣港口贸易,发展海西港口经济,让港口成为海西经济区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 李珊珊.月港的兴衰与漳州港口建设[J].炎黄纵横,2009(02).
[2] 徐晓望.论明代厦门湾周边港市的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7).
[3] 盛丁伟.试论海禁政策对明末经济的影响[J].长安学刊,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