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建设范文

社区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建设

第1篇:社区建设范文

一、我区社区建设工作成果

(一)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服务环境明显改良。

按照锡发[20**]22号、锡发[20**]39号、锡办发[20**]22号、锡办发[20**]78号和锡办发[20**]79号等文件的要求,区、镇、社区(村)各级都相继加大了对社区为改善基础设施的多元化专项投入,通过“四个一批”(即规划布置新建一批、资源共享整合一批、加层扩建解决一批、房产置换落实一批)的办法,分别按村(1000-1500平方米)和社区(800-1000平方米)的标准,对集办公、服务和活动用房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用房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至**年底,建成总面积达13.5万平方米,总投资1.15亿元(其中区财政已拨出740万元专款,用于对达标单位给予一次性以奖代拨补贴)。社区基础设施的改良,使社区工作环境日益完备,社区服务和活动条件明显改善。

(二)政策体系基本构成,服务机制逐步建立。

**年按锡办发[20**]93号推进的服务进社区活动,实现了区级部门、镇(街)和社区(村)服务工作的对接、联动和双向考核。部门社区服务工作指引的制定实施、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操作指南的上墙公示、工作流程的编划明晰,服务卡片的广告化发放,均为社区实行优化便捷服务、实现长效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平台作用初步发挥,服务功能有效拓展。

按区内业已形成的区、镇、社区(村)三级联动服务机制,建成的社区服务中心总体上已利用各自设立的“厅、站、室、校、场、栏”等,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相应的社区管理、服务和相关活动,基本展示了服务进社区活动确定的公共服务的信息采集、项目受理、咨询代办等社区服务的规定动作,并在便民利民服务项目上,套路多样,各施拳脚。同时在社区活动中通过整合和利用人才、场地、器材、项目等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彰显各自特色,营造了氛围,凝聚了人心。

(四)工作指引贯穿主线,服务项目形式多元。

以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构成的十四个主要业务指导部门,都针对各自服务重心前移下靠的操略,制订出台和汇编了服务进社区实施方案与工作指引,基本为社区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业务运作渠道和操作方式。各社区(村)亦以服务进社区服务活动为抓手,结合自身优势设立多种类型的服务项目,为民提供相应的社区服务。其中以黄土塘村、廊下村为代表的村民论坛,张泾社区的“相约星期四”活动,东湖塘社区的少儿书画沙龙,青虹路社区的乒乓球协会,人民路社区的器、乐、演、唱,桑达园社区的花卉制作,宛山村的电子触屏服务指南,春江花园社区的电信“1890”便民利民服务声讯热线,寨门村、锡通社区等居家养老服务站所等,均在服务项目和型式上引成了特色品牌,展示了亮丽的风景。

(五)考核举措双向落实,服务效能得以体现。

按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的《20**年度服务进社区活动考核办法》规定的基本原则、考核对象、考核办法和考核结果运用的要求,实行了区直政府部门、镇(街)、社区(村)三个层面的分级考核,落实了对各自推进服务进社区活动中的工作措施、推进力度、目标任务等进行相互监督、考核评估的工作举措,确立了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务实的考核标准,实现了上下结合、横向互动的双向考核,并把考核结果纳入到最终作为评定区直政府部门、镇(街)机关工作绩效、社会建设等工作的重要指标和社区(村)和谐社区建设考评体系之中。措施的得力,使社区服务工作效能得以有效地体现。

二、我区社区建设工作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为社区服务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我区专门建立了区镇(街)相应的协调指导部门,并调整成立了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成员单位也扩大到28个,同时建立完善了区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2、完善政策文件,深化服务管理机制。

我区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锡发[20**]39号)、《关于开展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锡办发[20**]79号)和《关于在全区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锡办发[20**]78号)、《关于开展服务进社区活动的意见(试行)的通知》(锡办发[20**]93号)、《20**年度服务进社区活动考核办法》(锡社指发[20**]3号)等一系列社区建设的综合性文件,为推进社区服务建设提供实施依据。

3、加强部门协调和配合,加大社区服务建设推进力度。

今年,我区先后多次召开了“服务进社区活动”的专题推进会议,由28个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商榷,制定了我区“服务进社区”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并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各自的工作职责及具体实施工作的阶段部署,加强了部门与部门、部门与社区之间的横向沟通与上下联动,进一步加大了社区服务建设的整体协调与推进力度。

4、以社区工作指引为抓手,理顺政府部门和社区的工作关系,明确职责。

将目前已进入社区的工作进行调查梳理,界定政府部门与社区的职能,理顺社区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指引,明确工作职责与标准,扩大了工作指引的制订范围,目前已有劳动保障局、综治办、民政局、卫生局、计生局等14个部门制订了社区工作指引和实施方案,同时,我局还率先开展了“民政干部服务进社区”的系列活动,并将民政服务的各项工作条例、文件政策、办事须知、工作流程编印成《社区民政服务操作指南》和《社区建设工作手册》印发给每个社区,规范了社区服务形式和程序。

5、以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方式,完善社区公共服务。

根据锡办发[20**]93号、锡社指发[20**]3号文件精神,大力拓展服务项目和内容,通过经费安排引导社区承接部门管理服务工作,对于达到工作指引起要求,并通过考核的,按照每人10元的标准给给予工作经费补助,既推进了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贯彻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又有力地调动了社区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文体、教育、卫生、综治等社区公开服务的深入开展。

6、整合市场优质资源,开展便民利民服务。

我区在春江花园社区开展了打造了数字化服务平台的试点建设,通过设置“1890”社区服务热线,与辖区内各服务网点进行联结,为居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快捷的服务。这种做法,既整合了社区的优质服务资源,又大大方便了社区居民,还充分发挥了社区服务中心平台的服务功能和整合功能。对于暂时其它社区,通过在各社区服务窗口办理登记联系或发送便民利民联系卡等形式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价廉、快捷便利的中介、家政、水气换送、电器维修、法律咨询、管道疏竣、锁匙启修、机船票订购等便民代办服务。

7、激发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开展自助互助服务。

通过开展党员“五双”活动、村(居)民论坛、积极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激发居民群众互帮互助的参与热情。

8、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和社区双向考核互动机制。

按锡社指发[20**]3号规定的考核内容,年终将对相关部门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情况进行评议,为各部门加强和完善社区工作提供参考,建立起政府部门和基层社区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

三、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经验

推进社区建设,是篇大文章。它关系着在新世纪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管理社区这个复杂的社会肌体;关系着如何进一步发挥社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关系着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实践中探寻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社区建设之路。

(一)从社区组织的性质和特点看,社区建设是联系广大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根本性质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随着基层社会事务的增多,应鼓励和支持这种基层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它对于行政组织的职能具有转替性和辅,在党和政府与广大

居民群众之间起着不可替代的联结和沟通作用。

(二)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看,社区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新体制的重要条件。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社区发挥作用。还有,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城市和农村居民的迫切要求。由此可见,社区建设是应运而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新体制的重要条件。

第2篇:社区建设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 现状 社区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满足社区成员多方面需求,陶冶情操,凝聚人心,培育“四有”新人等多方面功能。它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既指明了新时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为社区文化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社区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品位。生存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对人的精神状态,归属感及社区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时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推进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对社区建设起着积极推进作用。

1、社区文化最直接的目的是以其活泼生动,具有吸引力和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加大,而社区文化恰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融合性,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形成了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

2、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它一方面鼓励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和其他人群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不断引导人们追求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理想目标,努力营造一种社区精神。促使社区形成特有的共同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归属感。

3、社区文化积极倡导社会所认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予导向和解决。在文化活动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4、社区通过不同的文化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的内容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群众的归属感,进而促进社区各项建设开展。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体制的改革对社区成员结构造成了二个转变,即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通过购房、工作关系、亲属投靠等方式落户社区,成为新“社区人”。越来越多的“单位人”退休下岗后转变为彻彻底底的“社区人”。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这些不同的观念集中在社区发生碰撞,社区文化发展现状不能及时解决这些不同观念的融合。此外由于相对弱化的精神文明运作机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不相适应,社区文化活动出现了宣传难深入、教育难开展、活动难组织现象。社区群众的整体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的不相适应。导致社区一些不良现象的存在。

2、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的内容又有物质文化的涵义,既包括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又吸纳外来文化的新内容。人们对社区文化的理解并不全面,往往将社区文化理解为广场文化,歌舞晚会。这和社区文化的含义有一定差距。因为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教育,社区科普,社区文艺,社区体育等不同文化形式。对社区文化理解的偏差,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

3、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一般来说个人的文化价值观往往受到家庭、邻里、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的影响。而居住共同体、同辈群体、工作环境对人们形成政治观点及文化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持续影响他们的一生。这就要求社区文化加强政治形态教育,社会价值观、传授技能等方面的工作,把社区文化推向更深更广阔的领域。

4、由于目前城市社区发展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社区所有的经济自给能力十分有限,社区发展的主要资源来自政府部门的供给以及社区的创收。有限的资源极大制约了社区建设发展,同时对社区文化建设造成重大影响,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单一,想发展却又有心无力,造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绝大部分停留在中下层次水平,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难以开展,不能全方位满足群众的需要。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社区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1、大力加强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对社区建设工作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繁荣社区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社区围绕这个中心,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积极构筑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能体现社区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各方面齐抓共管,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责任落实,创建活动有效,考评办法科学,经费保障充足,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2、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根基,是社区文化繁荣的基石。社区文化建设一旦失去了参与文体和服务的对象―群众,就没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社区文化应当从深度和广度着手。以科学的思想教育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时代的风尚塑造人,通过各种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艺形式,提高群众参与社区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人人重视社区文化,人人参与社区文化的良好氛围,近而形成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辐射范围广的文化发展格局,推进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社区文化要向高层次纵深发展,必须合理优化配置社区资源,建立共建、共享、共用的社区公共资源管理体制,促进社区功能的全面开发。注重加大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物质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保障社区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并积极挖掘社会市场的潜力,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社区文化投入多渠道,产业发展多元化,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共同促进,协调发展的社区文化建设新局面。

第3篇:社区建设范文

时值年末,各项工作都进入了冲刺阶段,区委、区政府在这个时候召开这次社区建设流动现场会,足以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足以说明区委、区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这次会议,要认真总结前段时间工作开展情况,安排部署下步任务,督促有关单位精心组织,真抓实干,不断提升我区社区建设水平。刚才,大家实地参观了三个农村社区试点的建设情况,桂斌同志通报了工作开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尤其是年前达标验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讲得很好,我完全赞同,会后,有关单位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做好全区社区建设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社区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不仅是提高广大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还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各地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抓社区建设,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社区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平台,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社区建设成果显著,硬件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社区干部队伍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镇街社区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满足广大居民生活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照省、市社区建设发展要求和考核验收标准,我区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容忽视的问题,如社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内容单一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这次会议之后,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作部署,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增强和深化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抓好社区建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年前完成达标任务,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立足实际,突出重点,不断提升社区建设质量和水平

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新,探索性强,社会意义大,我们必须围绕既定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我区社区建设提档升级。

(一)要大力强化社区基础阵地建设。目前,我区社区硬件设施整体配套水平还有待于提高,28个社区试点(示范点)中“一站式”服务大厅新建的12处,改建的13处,但是高标准的只是少数,还有3处社区没有足够的办公服务用房,落后的基础设施已经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步伐。因此,多渠道解决社区基础阵地建设落后问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和工作重点。大家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筹资渠道,积极推行“政府投入一点,镇街承担一点,社区筹措一点,政策争取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帮扶单位资助一点”六个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不足问题,为社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今年,市、区两级财政将拿出100余万元用于城乡社区示范点(试点)建设,各镇街和村居要抓住这一机遇,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同时,要采取挖潜、购买、置换等综合措施,切实解决好社区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问题,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硬件水平,努力建设一批精品社区。

(二)要大力强化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是跟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工作,做好社区服务,也是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建设认可度和参与度的关键。要按照要求,加快“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要突出抓好公益性、福利性的服务,认真做好城乡低保、就业再就业、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综合服务工作,这在当前对于推动改革发展、保持稳定社会尤为重要。要加大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积极做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工作,着力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努力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环境。要进一步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完善组织网络,健全治安防范机制,努力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每个社区都要从实际出发,找准优势,扬长避短,突出个性,形成特色,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要大力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其素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工作的成效。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不但要有理论知识培训,还要有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真研究社区干部的考核、评价、奖惩、激励机制,用科学的制度管好社区干部,把那些工作能力强、有事业心、文化素质高的人才选进社区干部队伍,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支持和鼓励工、青、妇、残、老等组织的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活动,并在社区吸纳志愿者,要教育、引导广大居民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开展互助、帮扶活动。总之,要使一切有利于社区建设的行为都得到支持、愿望都得到尊重、劳动都得到肯定、价值都得到认可、精神都得到弘扬。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全力抓好社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各级党政都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水平,参照有关要求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必须树立全局意识。社区工作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从大局的高度思考社区工作,努力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排忧解难。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社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各项工作同研究、同安排、同部署。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牵头带动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围绕社区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服从大局,形成加快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各帮包单位要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拿出实际行动和有效举措,积极为社区出人、出力、出钱。各镇街、社区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在管理创新、服务创优上下功夫。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社区全覆盖工作,明年各镇街要把社区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制订完善的社区发展规划,统筹利用好各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大规模、高标准、多功能、上档次的精品社区、特色社区。还要根据当前村居规模和服务半径,提倡“多村一社区”的创建模式,争取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全区60%以上的行政村全部建立社区服务中心。

二是必须树立群众意识。群众是社区建设的主体,也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力量,没有群众的支持参与,是搞不好社区建设的。树立群众意识,首先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区工作的重点,把群众的广泛参与作为推动社区工作的源泉,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判断社区工作取得成效的依据,坚持工作依靠群众、服务为了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社区建设的好处,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认真组织各种群众活动,通过这些参与面广、群众感受深的文体娱乐、志愿者服务、邻里相帮、党员帮扶等活动,促使大家了解社区、参与社区、认同社区。

第4篇:社区建设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市区镇街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区村(居)撤并、村改居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顺应当前街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新变化,进一步加强中心社区建设,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围绕“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充分发挥撤并街镇原行政中心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及区位优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强化领导力量、强化经费投入、强化服务功能、强化环境提升,打造功能更加齐全、发展更具活力、环境更加优美、管理更加民主、社会更加和谐的中心社区,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二、建设目标

1、社区规模。首批以原、、东沟、新篁、等街镇行政中心所在地居委会为基础,成立街道社区、街道社区、街道东沟社区、街道新篁社区和街道社区等5个中心社区。每个中心社区容纳人口达3000户左右,社区管理服务人员配备齐整,服务用房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

2、功能配套。参照城市社区和小城镇建设标准,按照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优化、水面净化、村庄绿化、民居美化,全面构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社区组织新格局。

3、经济总量。2013年中心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并且每年保持一定的增幅,到2015年中心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00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55000元和24000元。

三、工作举措

1、加快中心社区规划编制。根据街镇区域总体规划和中心社区的地理区位、产业基础、人文底蕴、人口规模等,科学确定中心社区功能定位,高标准编制中心社区建设规划,做到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并向群众公示。通过规划引导,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中心社区快速发展,避免原街镇行政中心所在地出现服务弱化、经济滑坡、投入减少、环境恶化等现象。

2、加快中心社区人口集聚。加快推进村(居)撤并、村改居工作,将中心社区周边规模偏小、基础较差、经济薄弱的村居,与中心社区优化整合。按照生产方便、生活宜居、环境优美的要求,统筹推进中心社区供水、供电、交通、商业及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具特色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促进农民居住向中心社区有序集中。

3、加快中心社区经济发展。坚持走以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道路。通过管好集体资金、盘活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优化集体资本,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保持更大的投入和更强的招商势头,进一步做大做强原有工业集中区和农业园区。按照“一社一品、一社一业”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中心社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鼓励中心社区建设、购置物业用房,发展村级物业经济。加快中心社区土地流转步伐,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到2015年,中心社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0%。

4、加快中心社区服务配套。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切实做到原有的经费投入不减、专业队伍不散、日常机制不乱、责任要求不变,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立中心社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承接好政府部门依法延伸到中心社区的政务服务及有关公共服务,搞好公共文化、体育等设施配套,在中心社区为农民群众提供与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一站式”便捷服务。结合“动迁拆违,治乱整破”和“三清两整一提升”行动,加快中心社区街道和农村环境提升,使群众生活更舒适、出行更便捷、环境更宜居、办事更方便,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区划调整带来的变化、成果和实惠。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区相关部门和街镇党(工)委、办事处(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加强中心社区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管理和监督指导,确保中心社区建设取得实效。中心社区书记原则上由1名街道工委副书记或办事处副主任兼任,同时配备2-3名社区副书记,可以由区管干部兼任。社区居委会干部通过法律程序依法产生。要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中心社区建设。

第5篇:社区建设范文

关键词:社会组织;农村社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31日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探索和实践的初级阶段,在如何转变观念观念、怎样筹集资金、如何在政策上进行扶植,环境和卫生等如何同步等多个方面仍然存在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破解。

一、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出现的问题

(一)干部群体之间的观念模糊。政府和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两大主体,对于当前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两个主体方认识不到位。首先,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存在的意义、认识的理念以及建设内涵都很模糊,存在着畏难情绪,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因地制宜地调动当地群众,工作系统性、统筹性和创造性不够。其次,当地的农民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共同参与支持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存在一大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新社区建设了解不够、认识不足,不能有效地整合利用社区各种资源。

(二)筹集建设资金比较困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的匮乏。其中,最大难题是农民建房资金,最大瓶颈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资金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庞大的资金。然而,政府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整合的扶持资金非常有限,土地置换资金到位滞后,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投入、个人赞助等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渠道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非常突出,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

(三)政府扶持政策的缺失。目前,基于国家层面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没有能够衔接的相关配套设施。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向城市居民倾斜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规划审批政策缺失,缺少统一的审批标准,前置条件多、审批环节多、规费收取多、运行周期长;二是建设用地政策缺失,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缺乏可操作性,而社区建设用地受政策制约较大,现行的土地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社区建设用地的需要;三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养老等还没有相应的政策保障。

(四)简单粗暴的发展模式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部分农村社区建设在垃圾污水处理方面跟不上,使得新兴农村社区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的良性发展。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流动性人口数量的加大,生产向多样化的生产活动发展。由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使得农村社区的发展屡遇瓶颈,导致出现的环境、卫生、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农村社区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的良性发展。

二、针对我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新型农村社区建立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强化统筹、注重结合,在探索实践中找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办法和路子。

(一)转变干群观念。一方面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影响,应当少一些干预,多一些保护,依赖其自发生成的力量来进行自我管理;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和成立社区组织等方式,强化村民的社区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村民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中来。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让社区观念深入民心,让村民了解社区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要以村民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激发村民的政治理性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只有给村民建立起牢固的社区意识,才能通过社区治理培育村民的参与精神,才能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我们要增强村民的政治敏感,扩大社区村民的知情权,为村民参与村庄的社区化管理铺平道路。

(二)制定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发展策略。农村社区的建设一定要与当地总体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使社区建设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同时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村镇要按照小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布局,优化资源的配置,加快村镇驻地向小城市发展,要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利用工业化、城市化积累的资源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鼓励引导大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在资金的筹集方面:一是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有序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二是要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赠,积极鼓励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大力开展“百企联千村”的主题活动。

(三)规范新型农村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在制度上,社区制度建设应以人为本,尊重社区居民的各项权利,突出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能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农村社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服务。在政策扶持方面,首先要精简政策的审批流程,规范政府机关制定政策措施的方式和方法,将农村的社区建设摆在与城市社区建设同样的地位;其次,在政策的内容上,要包括土地、融资、拆迁补偿、减免收费等方面的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建设中面所临的问题;最后,在农民的就业及养老的政策保障上,要强化农民的主力军地位,利用“新农合”等契机,来切实解决农民在社会保障上的问题。

(四)转变社区建设发展模式。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是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中经验的缺失,造成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不平衡发展。同时,在农村社区建设追赶城市社区建设的道路上,要吸取经验教训,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导思想不应当是进行社会改造或者文明引进,而在于坚守其原本的特色,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外界力量不应当以短期利益为诱饵,从而牺牲其地方特色。而是应当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通过对节约的土地进行整理,发展家庭农场,吸引大中小企业参与农业的开发,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实行规模化的经营,逐步改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相结合,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绿色家园。对于其自发形成的管理经验,上级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对于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安全隐患、治安问题等,上级政府应及时进行保护性的介入。

当前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加速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必将出现增加趋势,如何在前期卓有成效的基础上,将农村社区管理推向深入发展,如何使得农村社区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同步,这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一个新难题。笔者认为,充分发挥村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应该是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突出社会建设的人性化和道德化趋向,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以人为本。农村社区也应成为能够使村民过上有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爱萍.村庄社区化管理与村民民主参与.江西社会科学,2013.9.

第6篇:社区建设范文

近几年来,中央、市、区高度重视和谐社区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指导基层实践,开展和谐示范城区、街道、社区的创建活动,并投入人力物力保障和谐社区建设。通过自上而下的指导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群众对社区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逐步提高,社区的和谐程度越来越显现。

区作为较早开展社区建设实践活动的城区,在全国率先提出“税源经济是全区各项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的工作思路。在几年社区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把和谐的理念渗透到社区建设之中。在社区体制改革、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等诸多领域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很多工作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先后获得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随着和谐社会构建的不断深化,对和谐社区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之上有新的突破,以达到社区的真和谐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的目标。作为区在街道工作的区人大代表,结合实际和自身的工作,下面就和谐社区建设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和谐社区建设,必须确实落实社区的民主管理和自治

随着城市各项工作重心的下移和居民群众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痕迹日益明显,社区在搭建政府与居民群众之间的平台,有效地宣传有关政策转化政府的意志,动员居民群众参与本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社区的民主管理和自治也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和提升。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把社区的自治落在实处的关键在于不断推进社区体制改革。区在社区体制改革中始终保持了勇于开拓的工作精神,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工作经验。在年进行的第一次社区体制改革中,当时形成的最大亮点是将居委会名称变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引入了“社区”的理念;将社区的“棚亭经济”废除,给居委会松绑,社区干部吃“皇粮”;拓展社区包括街道的工作领域和范围,将驻区单位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和社区建设发展协调委员会的形式纳入社区的组织体系之中,在省市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别人效仿的榜样。时隔8年,区在年又启动的第二次社区体制改革,在这次改革的过程中,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解决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的问题;对社区进行有效地撤并整合社区的公共资源;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不断推行的社区体制改革,为社区最终达到民主管理和自治,渐进的开辟了道路,逐步的打造了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感觉到,社区自治落实的另一个关键还在于推行社区的民主选举,或者说民主选举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前提。民主选举根本的目的是要选出社区的当家人,5-7人组成的社区居委会的委员和被誉为“小巷总理”的社区主任、副主任就是领导居民群众开展自治的领头人。经过社区群众选出的领头人能够得到居民的认可,也能对社区事务倾注全部的工作热情。在民主选举的方式上,区从户代表选举,近两年逐步过渡到直选,在今年的社区换届选举中又推行了无候选人选举,即推行“海选”。我们湖南路街道率先承担了全区无候选人选举的试点工作,成为全市首个成功进行“海选”的社区,选民登记率达81%,参选率达89.8%,选出的社区主任被称为市“社区海选第一人”。在民主选举方式上逐步突破,可以将组织意图逐步过渡到真正的群众意图,而群众意图的实现,将达到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自我服务的根本目的。因而,和谐社区的建设也就水到渠成。

二、和谐社区建设,必须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和体系

居民群众生活在社区中,对社区有没有归属感,有没有认同感,人在环境中是否感觉和谐祥和,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服务体系的健全是根本点。近几年来,区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的功能和体系,建立生活求助工作平台,区、街、社区联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同时,在加强服务的外部形式体现上,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市容环境管理水平。但是,随着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不断提升,随着社会商业服务中介组织的大量涌现,社区在为居民群众提供高品质、针对性、随时的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手段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心度和参与度。因此加强对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善,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必须放在社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区街政府部门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物力,帮助社区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现在,区所有的社区都达到了300平方米的办公服务用房标准,有的社区还达到了1000平方米以上。但是,按照国家民政部规定的每百户居民配备20平方米活动用房的标准,我们还有很大部分社区远没有达到国标,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投入。年,我们湖南路街道在全区率先进行了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试点,实行了社区标识、门头、标牌等“五统一”。在社区设置了一站式服务窗口,设置了电子触摸屏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办事指南、资讯等放置其中,强化社区的服务功能和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对社区弱势困难群体、老年人的帮扶工作中,区也建立了非常好的工作机制,如实行居家养老、街道社区成立慈善超市等,在实际工作中都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抓手。社区服务功能的增强和体系的完善,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加大一定的投入。政府在加强自身的投入的同时,要引导社会力量关注支持社区的工作。社区也要善于借力,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为社区居民打造更为便捷、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三、和谐社区建设,必须着力大量培育社区民间组织

和谐社区建设必须是政府主导,但关键在于社区群众的广泛介入。在发挥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该释放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就是要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社区活动。同时,社区通过大量民间组织的培育,能够手中掌握一部分居民群众,通过这一部分骨干来凝聚更多的居民,最终达到融合和影响全体居民的目的。因此,有目的的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一环。经过多年的实践,区的各个社区都培育了相当数量的民间组织,平均每个社区都拥有10多个。在我们湖南路街道就存在着很多有代表性的民间组织,比如云南路社区的风筝协会,傅厚岗社区的书画协会,大方巷社区的剪纸协会,马台街社区的戏曲协会等,这些民间组织在凝聚群众,丰富群众生活,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关注社区建设上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因为民间组织在建立之初,多为街道、社区有意引导建立,居民自发主动组织的不多。因此,有相当民间组织虽然成立了,但是组织机构不紧密,开展活动不经常,比较松散。社区拥有的民间组织,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社区应该多培育群众自发建立的民间组织,给予财力、人力的支持。对一些具有代表性、富有吸引力、生命力的民间组织,社区要帮助他们打造出品牌。在发动民间组织凝聚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针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帮扶,仍可以发动民间组织参与社区的救助、互助。实际上,国外在社区建立非盈利组织从事慈善事业方面,有很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不少社区也开始了探索和实践。

第7篇:社区建设范文

【关键词】脱域;社区建设;现代技术

在城市化、现代化的推动下,伴随着交通通讯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正从过去狭小的空间中牵引出来,进入到更加广阔且不受地域控制的空间中去,在新的空间里人们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并开始新的生活,而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生活脱域现象。

一、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现状

近20年来,我国各地先后对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思想观念陈旧,在某些地区一些部门领导干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其中一些管理方法严重制约了社区的发展;二是在体制方面的问题,街道、居委会作为社区管理的基层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权力小,建立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使其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社区居民的参与性不高,这与当下的脱域机制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社区脱域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交通通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区居民生活脱域化提供了条件。首先,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居民的社会流动性,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人们可以脱离社区与外界社会紧密联系。同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走出社区,与社区之外的社会建立密切的关系,这也就导致了人们日益缺乏对社区的归属感以及对社区的认同,不愿将自己过多的情感投入在社区中。其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和其他人自由的交流,使得人际之间的交往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加上网络的普及,社区居民即使在家中也可以和他人进行交流,这就造成了社区居民与社区的脱域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二)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日趋理性化。当下的社区不同于滕尼斯所描述的社区,人们之间的纽带关系发生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表现为利益关系、业缘关系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理性化倾向更加明显,利益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而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更乐意选择与自身发展有益的群体。居民之所以和社区脱离,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主要活动几乎不在社区内,与社区中其他居民的交往对他们而言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各不相同,他们更倾向于在社区外更广阔的空间中寻找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群体,造就了他们即使在居住地上很近,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却越来越弱化。

(三)社区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弱化了居民与社区的联系。当前我国社区建设还在发展阶段,社区中的可发展资源还很有限,往往通过政府配置或从市场中获取资源的难度也比较大,这就使得社区的社会资本比较匮乏,因而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所以社区成员更乐于通过自身的能力或者借助于自己的社会资本从社会中获取比社区资源质量更好的资源。

三、缓解社区建设中脱域现象的举措

(一)利用通讯网络技术,拓展社区活动空间。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居民的脱域提供了条件,但同样可以利用它来加强社区网络建设,利用网络来提高居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

在社区建立网络一方面可以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另一方面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前者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建设的社区网络可以将社区的基本情况、相关的社区政策方针告知社区居民,让社区居民对社区目前的状况有着清晰的了解;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建立的网络,居民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在社区内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建立社区居民在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网,还可以在网络上就社区内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就某些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

(二)注重社区组织的发展,将脱域的社区成员引入到社区建设中。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在推进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今,在社区中广泛存在着这样的组织如:象棋社、舞蹈班等,这些组织根据社区居民的爱好而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具有此类兴趣爱好的居民利用自己闲暇的时间参与其中,不仅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满足了居民的社会需求,还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交往。除了团体类的组织外,还可以根据社区基本情况的需要,建立各种其他类型的组织,并将其作为载体发动社区内的脱域成员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三)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就社区服务对象而言,可将社区服务分为面向各类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面对社区普通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辖区单位的“后勤”服务。针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社区应开展具有针对f生的福利服务帮助其解决目前的生活困境以保障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虽然弱势群体是社区服务的重点人群,但是社区普通居民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主体。社区普通居民在日常生活、文化休闲等方面具有多元化的需求,一般而言,主要开展以下三种服务:第一提供物业服务,帮助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琐碎问题;第二以改善社区环境为中心的服务,美化社区建设,保证为居民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社区生活环境;第三以社区居民生活为中心的服务,如社区商店、社区医疗等服务的开展。社区内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驻辖单位,为这些单位提供服务也是企业不容忽视的。

第8篇:社区建设范文

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安全社区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1.有一个负责安全促进的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

2.有长期、持续、能覆盖不同的性别、年龄的人员和各种环境及状况的伤害预防计划;

3.有针对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以及提高脆弱群体的安全水平的预防项目;

4.有记录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5.有评估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及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6.积极参与本地区及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活动。

在总结安全社区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在上述六条标准的基础上,又对交通安全、体育运动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公共场所安全、用水安全、儿童安全和学校安全等9个方面提出了各自7项具体指标。 安全健康工作与安全社区建设相辅相成

目前,安全健康工作已从传统的部门、行业、单个组织和个人预防发展到社区、城市、社会、国家乃至国际层面,事故预防已从生产事故、交通事故预防扩大到家居安全、学校安全、运动休闲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和青少年安全、自杀和自残预防等方面的全过程之中。

安全促进、安全社区建设等概念成为事故预防的理念,强调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可量化的安全目标,重视整合各方面、各部门的资源,通过最基层的社会组织来构建全社会长期、持续的安全基础。国外实践证明,上述理念和具体实施的方法、措施是有效的。“”版权所有

第9篇:社区建设范文

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