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化人才范文

国际化人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化人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化人才

第1篇:国际化人才范文

国际化人才不完全在于是不是外国人或是留学人员,关键在于他是否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是否具备全球经营意识和能力,是否具备能够跨越国界和地理空间的国际思维,是否具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内涵,是指按照国际通行的人力资源规则和惯例,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全面参与国际间人才分工和交往的过程和状态。它的外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人才总量、质量、结构等各项指标要达到国际大都市的相应水平,其中包括留学与海归、外国专家等人才数及占比等。二是在人才素质方面,要培养、引进精通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创新素质、能够在本领域内熟练地处理各种涉外事务的人才。三是要营造国际化人才活动的国际平台,包括人才教育国际化的平台、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平台、国际信息交互平台、国际经济交流平台等。四是人才机制要与国际接轨,具体包括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管理机制等等。

表1~4显示了全国各省市区2010年人才国际化方面的部分指标。

表1显示,在“外国留学生毕业生数”指标中,北京遥遥领先,数倍于第2—4名的上海、江苏、浙江,近10倍于其后的山东、黑龙江、广东、云南、湖北、辽宁、吉林等省。云南居于此指标的第8名,值得关注;在“外国留学生在校学生数”指标中,北京、上海、江苏位列前三甲,且与后继者辽宁、浙江、天津、湖北、广东等省拉开了较大差距。外国留学生云集京城理所当然,而上海、江苏较大规模的外国留学生在校学生数,显示了其较快的人才国际化进程。在抽样调查得到的“已回国创业的海归人才分布”指标中,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吸引了70%的海归人才,显示了这些省市由于综合条件具有优势而受到海归人才的青睐。而西部地区的诸多欠发达省区在留学生与海归人才分布中处于弱势。

表2显示,在“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单位数”“聘请外国文教专家数”指标中,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湖北等省市具有较大优势,显示了这些教育大省在接纳外国文教专家方面的能力;而在“聘请外国经济技术专家数” 指标中,上海、浙江、北京、重庆、辽宁、广东等经济大省则显现其对外国经济技术专家的需求能力和使用能力。相比之下,西部一些省区如、宁夏、青海等在需求、接纳、使用外国专家的能力则显得比较弱。

表3 全国各省市区2010年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信息交流指标

注: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为原ISTP。

表3显示,在表征区域国际科技合作成效的“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指标中,上海、江苏、广东、北京、重庆等省市名列前茅,且与后继者拉开了较大差距;在表征区域人才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际公认的“国外主要检索工具(SCI、EI、CPCI-S)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按地区分布”指标中,北京均居第一,且遥遥领先;江苏、上海位居第2—3名,浙江、陕西、湖北、辽宁、广东跻身前8名。在显示国际信息交流平台的“从业人员平均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的指标中,上海稳居第一,其后的北京、天津、江苏、广东、辽宁、福建、浙江处于同一水平。而在此三项指标中,西部省区的、贵州、宁夏、青海等均处于弱势。

表4 全国各省市区2010年人才外商贸平台及经济外向度指标

第2篇:国际化人才范文

温州民企引进国际化人才的意义

一是温州民企要生存发展,需要引进国际化人才。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民企的平均寿命只有2.9岁,生存5年以上的不到9%,温州民企的情况也不例外。这已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性问题,其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在于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太低(少于5%),国际化人才更少,现在,温州企事业单位虽每年都向外地引进3-5万人才,拥有的人才数现已近4年前的3倍,但“人才瓶颈”现象仍制约着温州民企的生存发展。因温州民企大多规模较小,先天缺少高级人才,包括国际化人才。要在更为激烈的竞争中继续创造业绩,如没有高层次人才的支撑,生存发展都不容易。

二是温州民企要突破和提高,需要引进国际化人才。当今,发展跨国经营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一个企业,尤其民企,在做到一定规模和高度之后,要进一步突破和提高,构筑起新世纪“人才高地”,必须借助外力。温州开放较早,民企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创业型的本土企业家,这批企业在做大做强、走出国门的时候,急需国际化的人才加盟,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温州民企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温州民企引进国际化人才中的问题

一是观念陈旧,引进国际化人才思维滞后。观念问题是温州民企引进国际化人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温州民企大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管理体制较为封闭,缺少开放性,对国际化环境的变化知之有限,国际管理经验、知识在企业内部得不到及时传播和渗透,加上民企对外来人才“天生”产生排斥,老板们既想引进人才“帮忙”,但骨子里又怕外人打理自己的血汗“财富”,这种陈旧观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是机制落后,很难吸引国际化人才。从人才引进到管理,还未与国际接轨。在人才招聘中,没有科学的选人机制,缺乏有效的招聘程序和手段,使人选不能真正满足企业的要求。人才考核机制多流于形式,激励措施不力,使现存人才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三是实力不强,很难夺得国际化人才。温州民企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基础薄弱,做大做强的企业不多,资本力量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在与国外企业竞争时缺乏最基本的竞争条件。

温州民企引进国际化人才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国际化人才的重视力度。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的交手将在人才争夺中展开。事实上,民企的科技创新、产品质量、市场竞争都要靠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有没有竞争力、竞争力是否能持续,从表面上看表现为产品和市场,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人才竞争力。人才旺,则企业兴,才能出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民企须首先增强对国际化人才关键作用的认识,思想认识提高了,才能从行动上营造出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内部环境,形成科学的引才机制。温州华峰集团,是国内最大的聚氨酯产品生产企业,也是国际聚氨酯工业巨头在中国最大的合作伙伴。根据聚氨酯产品的高科技特点,这个土生土长的民企,提出把人才国际化战略作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选择和战略要求,开始把人才引进的目标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并已成功地引进了第一批国际聚氨酯行业高科技人才,以实现企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二)机制创新,力求企业和人才与国际要求接轨。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是民企面对人才国际化环境所需进行的墓础准备,企业必须建立起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大胆创新的制度。建立起开放的、动态的、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及时了解有关国际动态,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组织管理体制。要塑造以人才为本的企业文化,造就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重视人性化管理,吸引人才,从制度上使企业和人才与国际接轨。我国上海已计划于2015年基本建成世界人才资源高地,根据国际化人才“柔性流动”的特点,上海正在尝试相关制度的改革,如试行居住证管理制度、享受市民待遇和建立符合柔性流动的社会保障体制等。

第3篇:国际化人才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高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53-01

1 高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机遇

1.1 加入WTO使得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

我国加入WTO使得经济发展更具一体化趋势,国际经济竞争也比以往更加依赖有知识的生产、加工和使用。但在我国的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仅占10%,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1.2 高职教育的地位大大提高

以前,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界的地位不高。但我国加入WTO后,必然要与其成员国进行更多的往来。而在WTO成员国中,特别是发达国家中,职业教育广受推崇,常有读完普通高等教育再进高职院校学习的情况;大企业为了让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老员工可以持续发展,都纷纷创办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以培训员工。甚至有些企业的技术学院还可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学历。这种趋势也带动了国外企业参与高职办学,对我国高职教育地位的提升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另外,我国政府也对高职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我国已经把义务教育、创建高水平大学和加快发展包括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

1.3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职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为了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展开了更加广泛地竞争、交流与合作,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科学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再加上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必须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另外由于以电脑、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已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消除了人类交往的地域障碍,所以方便了各国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跨国教育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出现,加速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2 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要求

2.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

高职院校培养的应该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国际视野和精神,面向世界,努力去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世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国际知识,能正确地运用外语和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貌,勇于参加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

2.2 高职人才培养内容国际化

应该加强适应国际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增加国际生产和商贸活动规则的知识(尤其在外贸、财务结算、税收等方面),把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装备和工艺)知识及时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并使学生学会操作。

2.3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我国高职院校要与国际上加强沟通,增加对话的基础。要在某些专业适时地实施4年的学制,以后还可逐步提高。要通过比较和谈判,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学习者学历资格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以及教育机构资格认证标准等。这样有利于毕业生进入国际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3 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教学改革方向

3.1 专业建设改革

中国加入WTO后的就业结构中,就业人数减少的是:农业、汽车工业、机械及仪表行业,其中汽车工业就业人数减少比例最大为14.5%,而绝对就业人数减少最多的是农业,约减966万人。同时,就业人数增加的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其中增加比例最大的是服装业(约为52.3%)、纺织业(约为23.6%),绝对人数增加最多的为纺织业(282万人)、服务业(266万人)、服装业(261万人)。而且,工业化阶段的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特点将被未来知识产业阶段的多门类、小批量、柔性化的生产特点所代替。面对这么巨大的变化,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专业设置就要做相应的改革。

以“地区性,通用性,独特性,国际化”为原则,应重点考虑加入WTO后急需人才的专业,重点发展应对WTO挑战的专业,增加涉外专业,应用国际观念和信息技术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适应和引领经济的发展。

积极打造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能被国际职业技术

教育界认可的专业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学校的自身特点,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继续强化优势学科,采用信息化、学科交叉、调整合并和设置新的专业方向等多种途径,改造、更新传统学科专业,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和专业方向,调整专业定位,形成体现学校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的学科专业结构。

在专业建设中,还要加强同行业、企业乃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密切联系,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现代化,以国际化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2 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构建理论课程体系。要突出基本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公式推导和论证,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通过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打破学科壁垒,组织复合性课程;注意吸收新技术新成果。

而对于专业技能课则应体现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特色。

另外,还应拓宽专业面向,加强复合性课程建设。以前仅仅只针对岗位和岗位群设置专业和进行课程建设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应面向整个行业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真正实现“宽基础,多方向”。拓宽专业面向的关键是要按专业方向建设好课程组,供学生选择进修,这样既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满足了行业多方面的人才需要。

3.3 教学手段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现代化课堂教育模式;整合课程体系,淡化细节了解,强化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提倡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根据课程特点,把课堂讲授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网络教学等;结合教师科研实际,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纳入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还可把课程设计、毕业实践纳入教师某项科研课题中,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3.4 评价体系改革

过去,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上,没有合理、健全、规范的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视也不够。 在评价体系上,应逐步实现公共课的教考分离;专业理论课除可采用闭卷考试外,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开卷考试、口试、独立完成大作业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成绩评价方法;实践教学尽可能按照施工验收标准、实验报告、图纸等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成果进行鉴定和审核,同时通过答辩来评定成绩;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参加社会上各种认可的考级、考证,取得成绩者,应按有关规定计算学分。

另外,把国际专业资格评价引入我们的高职人才评价体系之中,尽快开展跨国、跨校学籍、学分、证书、学位的认定工作,推广国际通用的考试体系,建立、完善和推广诸如HSK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高职办学质量、学位的社会客观评估制度和相应机构。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使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国际化人才范文

关键词:国际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国际人才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

说到国际人才首先要具备国际需要的知识和拥有国际化的视野,懂得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职业道德。然后就是能够和国际的发展一起进步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够在国际环境中进行交流、分工、合作和能够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人才。

高校想培养出国际人才,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就算是国际化的高校学生,想要达到国际人才的标准,还需要在国际市场中积累很多的经验。我国高校了解了国际人才的标准后才能明白我国学生与此的差距,找准不足便能有针对性的去构建学生的培养方案,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实际意义。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发展的脚步在不断的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以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把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与国际化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以及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加强我国高校与国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相互之间在教育上进行互补。2.教育视野扩展到世界,将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引进到国内,让我国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3.在我国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能与国际化发展的需求相对应。4.对于人才更高的要求,不仅具备国际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还需要知晓国际上的相关规定和国际竞争力。在目前各个高校也在采取许多的措施,比如,与国外的高校合作办学、引进外籍老师到国内高校教学,派遣国内老师到国外学习进修、派遣和吸收留学生、举办国际活动进行交流、建设双语课程等等,这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还是存在被动发展的局势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国际人才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优秀的国际人才,以下将针对国际人才所要具备的素质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1.实施“两个强化工程”,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高等教育在、科研、教学以及培养人才等方面充分的利用国际资源进行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大学必须与世界接轨,老师和学生多和国际进行交流,多和他国大学进行教育合作。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在改革,在教育上也有许多的收获,但是在与国际上高等教育上的教育强国相比还教育方法、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为了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我国高等学校要加强“两个强化工程”的实施,也就是强化学校面对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学校还要树立好国际化的理念,根据国际人才的需要制定培养人才的标准,对于我国高等学校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来把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与我国本身的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社会工作等相结合的实施过程,不断的加强和世界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的合作引进国内所需的教材和课程,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办学特点以及有效的管理经验,提高国内的办学水平,在文凭和学历上的互认,搭建国际人才流通的桥梁,更好的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发展。

2.是增加高校国际学生数量

目前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内的高校也要不断的对国际学生进行招收和宣传,让多元化的国际学生让国内学生在本校就可以接触到国际文化,结识到国际朋友。和国际学生就在一起学习和交流中,能够相互学习,开阔视野,对今后到国外学校深造打好文化基础,促进国内高校国际化教育的开展。

3.加强与国际科研和国际企业的合作

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外的高校和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合理的安排学习课程和社会实践,是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国际社会的要求,帮助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要求我国高校和国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走向国际市场搭建平台,通过和国际企业的合作,不仅加强企业和学习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习空间,为以后工作打好基础,还可以通过和国际企业的合作了解国际企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掌握国际市场的发展。

高等教育要培养出国际化专业的人才,在专业的设置上十分重要,在和国家化科研所合作中可以获得第一手社会信息、生产信息、科技信息,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专业人才来进行专业的设置,解决学校和国际社会脱轨的现象。

4.课程设置国际化

为了提高国际化的人才的培养进程,在课程上要吸取国际视野和国际理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课程为学生融入到国际社会做好准备,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把视角由国内放大带国际,借鉴国外原版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结束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为力量来推动,在目前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事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为了在国际化人才市场中我国能够占得一席之地,高校要将培养出国际人才作为目标之一,让我们的高等教育与世界发展接轨,培育出优秀的轨迹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教改项目(No.YDJGYJ13-04)

参考文献:

[1]张庆滨,朱殿勇. 国际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之刍议[J]. 华章,2013,35:144.

第5篇:国际化人才范文

[关键词]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酒店这一行业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且也有着较多的国际连锁酒店在中国开设了分支机构,就比如说重庆的艾美酒店、希尔顿酒店等。也正是因为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酒店教育这一专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酒店专业国际化发展这一需求,酒店教育过程中也需要设计出国际化的人才培训模式。

1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1.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就酒店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其对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以及范围都是概略性地进行说明,很少会对教学培养目标进行详细的定义,还有些则是在培养过程中将培养目标定得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今后毕业之后就很难适应从酒店基层做起。而上述所提到的问题都表现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起到国际化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最终学生就业效率也就较低。[1]

1.2没有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就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没有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也是其中较为关键的内容,而其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国际型酒店岗位标准不相符,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片面地对学生进行双语授课,或者是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对学生进行培训以及教学,认为这种教学课程体系就是国际化,没有真正将国际化实质内容渗透到人才培养以及课程体系构建中,也就很难起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1.3课程设置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就目前酒店教育国际化人才培育情况来看,课程设置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职业素质偏低等现象,而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理想等方面还是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最终也就和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1.4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存在问题

就目前酒店教育国际化人才培育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中文教学为主,就算是开设了双语教学的课程,教师英文教学以及学生英语回答的比例较低,不足课堂教学时间的50%,这样,不利于所引进的先进教学内容和理念的传达以及课后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此外,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之前较为被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课堂讲解为主,重理论、轻技能这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只能单纯地学会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但是,和国际型酒店实际工作过程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也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及进步。[2]

2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构建

2.1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可以借鉴他国实践经验来确定培养目标,比如,美国的“康奈尔模式”、瑞士的“洛桑模式”,就是真正地将产教结合在了一起,并且还要求学生对国际化要求进行全面的掌握,以此来培养学生酒店岗位服务技能,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此,在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可以将国际化理念和跨文化体验、掌握现代酒店管理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具备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内容作为培养目标,以此来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国际性。

2.2构建国际化课程培养体系

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还需要积极构建出国际化课程培养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推行“课证融合”的双证制度,让学生在学习完酒店服务管理相关内容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融入教学实践当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能掌握职业证书考试的相关内容。其次,在课程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还可以增加跨文化交际以及人类文化课程,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酒店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增设人文与社会科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体系,比如说跨文化交流、世界品牌酒店管理、中外民俗等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3加强校企联动,积极开展国际化实践教学

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为了能够确保该模式应用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改变之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校企联动,通过这一方式来为学生开展国际化实践教学。针对这一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国际化模块教学基础上开展工学交替,将之前传统的初中后五年一贯制“4+1”教学模式,变成“3.5+0.5+0.5+0.5”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当中,3.5年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其中的一个0.5年则是到国际品牌酒店来进行认知性实践,还有一个0.5年则是回到学校学习,最后一个0.5年则可以深入到国际品牌酒店来进行实习,通过这一工学交替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全面化的培养,这样就能更好地保障学生具备较为良好的酒店国际化能力。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主题化、情境化教学,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的“国际化酒店”,这样学生就能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体验式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应的营销能力以及国际型酒店管理的知识。[3]

2.4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

酒店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其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作用,所以在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构建过程中,学校还需要加强对酒店专业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通过这一方式来打造出一支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国际事业以及国际沟通能力的酒店师资队伍,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保障教学的效果以及质量,真正培养出酒店国际型人才。针对这一点,学校如果具备较为良好的资金条件,可以让教师直接到一些较为优秀的国外酒店进行学习以及培训,也可以从国外聘请一些专家来对学生进行酒店教育,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国际化酒店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进学校酒店专业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

3结论

酒店专业在时展过程中也有着越来越高的作用,而目前时展环境下,酒店国际化人才才是这一领域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酒店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构建出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以此来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从而才能让学生成为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锡军.酒店国际化人才培训模式探索[J].科学咨询,2013,14(26):93-94.

第6篇:国际化人才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渤海大学校级教改立项项目(项目编号:BDJG-14-YB-C-01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5日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迫切需要改革的环节,早在很多年以前,我国高校就已经从外交活动、合作项目层面把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作为出发点,进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与国际化接轨中,通常将重心主要放在两大方面:一是放在科研和培养项目上,主要为了争取外资和扩大影响;二是人才素质培养层面,创立国际化互认课程,培养国际化技能的本科毕业生。这就是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

ISEC项目(又称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具有独特的学业规划,凡是参与本项目的学生,在没有出国前就会充分体验到海外高等院校的学习氛围,学习美国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美国高校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ISEC项目大纲要求学生英语达到相应水平,熟悉国际运作规则,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国际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具备国际化的竞争优势。他们是未来国内紧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他们将深受中外用人单位青睐,他们也将享有更高的年薪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这是高等教育首要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社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尤其是国际化供应链管理创新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的稀缺,很多高校开设了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以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影响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僵硬地把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的全盘教授。承担国际化课程的教师都是经过留学基金委进行统一培训的有上岗资格的专业教师。但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被传统的思维所影响而缺乏主见和创新意识,善于学习但缺乏创新,对所学的知识不愿意也不善于思考,被动的随着老师和小组长的节奏前行,仍然用传统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相应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国际化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增加了有关学生国际化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僵硬的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全盘照搬,教师的引导性地位并没有灵活充分的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而在实践性方面的培训也多以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难以培养出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二)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明辨性思维思考问题。明辨性思维,就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以,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明辨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获得理解、评估观点和解决问题,它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在国际化课程教学中,明辨性思维应该随着授课的内容,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当中。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对明辨性思维的确切要求,对明辨性思维的教育问题是个空白,不会用明辨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更不会把问题一分为二用创新的精神去解决问题。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影响到学生创新活力的不仅仅是人们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如何把接收到的复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判断和批判性接收,对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曾说:在未来15~20年,要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就必须更新教育模式,重视和开始对大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

(三)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环节滞后。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国际项目,引进国际化人才,传授本科学生国际化技能。把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引到中国来,同时也把中国先进的文化管理、科学技术带到国外留学生中。理论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应用国际教材,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环节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环节严重滞后。显然,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意识淡薄,没有足够的对国际化实践环节的重视。没有国际化实践环节,即使有些高校增加了国际化实践环节,其实践内容也非常陈旧,实践形式也较单一,而且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除此之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师与实践基地也是导致学生没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课上,大多数老师采用理论讲解或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很少把学生带到课外去,带到真正的生产实践当中去,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实践基地。目前在学校周边企业中没有相关的国际化供应链企业,也是导致实践基地的建立和维系缺少稳定性、责任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因之一。

(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地与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在高校最为广泛的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法,在理论教学部分,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这种传统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缺少师生交流和互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在引入了ISEC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模拟法、小组讨论、角色表演、辩论赛等,但很多学生不适应也不配合这种更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的教学法。况且上课班型的人数太多,没有办法针对每个人的自身特点而定制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和讲解过程中缺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过程的讲解就致使学生们还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顺着教师的想法去思考问题,没有真正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重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培养创新的国际化教育理念。目前,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创新能力、国际化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以提高学生适应国际供应链市场为向导,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综合素质和国际适应能力。以国际化为前提,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国际供应链模块,把国际供应链法律法规、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等相关课程加到国际供应链模块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相关的模块课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适应国际化的素质要求,又使学生学习到了供应链国际化专业知识。

(二)运用明辨性思维,把ISEC国际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运用ISEC的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运用明辨性思维,对课堂教学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明辨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中小班教学,30~60人为宜,可以采取演讲、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法、辩论赛、布置任务等ISEC的教学方法,使这些方法贯穿于教学始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把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落实到供应链管理课程当中。

(三)增加国际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国内很少有国际化供应链公司,这就给供应链国际化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高等院校在设置国际化实践教学环节时,应着手于具有国际贸易的大型物流企业或者是供应链设计公司,与他们签订产学实践基地。从实践环节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基本理论知识以更可视化、人性化、感观化的形式多方式的呈现给学生,利用网络模拟平台、仿真实验系统、人机交互模拟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黑板+PPT”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又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高等院校可以聘请供应链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体现专业教学的开放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先进的ISEC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高等学校方面,学校应鼓励每个学生参加供应链及物流创新创业大赛,任课教师在创新上积极引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以学术科研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们的创造潜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注册国际采购经理证、注册生产和库存经理证书或国际注册高级供应链师等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达到持证上岗。高等院校应以相关科目免修或者是资金奖励等手段鼓励拿到国际资格证的同学,通过课外系统的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课外课内一起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以ISEC国际化考核理念,完善供应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在教学成绩考核方面,笔者建议采用ISEC综合考核体系,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分节考核法,把每一堂每一节的课堂分数落实在纸面上,同时把期末的试题库试卷再乘以相应的系数,改变以前一纸定乾坤的应试体系。同时把握过程教学管理,综合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调查报告、课堂讨论、小论文、自我展示等各个环节中把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化体现出来。同时,学校通过采用创新能力及获取创新学分的激励方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或科研活动,进行一定范围的专业阅读、一定程度地参与专业大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学分。对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的回报。

三、结语

提高供应链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供应链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供应链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就要求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国际化课程素材,从理论知识方面和创新能力两方面,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深化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为我国供应链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国际化、高素质、管理型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占飞,魏春艳等.ISEC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5.29.1.

[2]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第7篇:国际化人才范文

近年来,国内酒店业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我校作为苏州酒店人才培养基地,早在2004年就开始与国外院校合作培养,目前招生已遍布世界。为进一步拓展合作项目的影响力,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笔者对该项目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深入调查,并重新审视国际化视角下未来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1、样本选取。笔者采用定向抽样法,对学校中澳项目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苏州万豪酒店等65家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了问卷调查。

2、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问卷分为两类。一类针对毕业生,即《酒店员工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三部分:第一,毕业生基本情况,包括个人信息、工作级别、工作时间等;第二,毕业生对中澳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包括感知到的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差别以及改进建议等;第三,影响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的重要性,包括酒店管理知识、国际化视野、各类操作技能等。另一类是针对人力资源主管的,即《酒店人力资源主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三部分:第一,个人基本情况;第二,对中澳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包括项目毕业生与其他毕业生的差别,以及改进意见等;第三,人力资源主管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包括招聘时对员工的学历要求,以及对员工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3、问卷调查实施。2011年4、5月和9月,笔者采用定向抽样法,对项目毕业生和65家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该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国际化视角下未来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专家访谈

笔者个别访谈了该项目校外专家委员会成员,就国际化视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和人才建设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咨询。

(三)实地考察

笔者从2010年4月到2011年9月分别赴北京、上海、三亚、深圳等地20余家五星级酒店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为本文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三、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1、《酒店员工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笔者针对中澳项目毕业生共发放问卷103份,回收98份,回收率为95.1%,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4.2%。

(1)该项目毕业生感知到的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差别分析。分析发现,毕业生普遍认为,他们在沟通交流、英语水平、个人内涵气质、个人操作技能等方面比其他院校毕业生具有更大的优势,还能更快胜任酒店岗位,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快速提升职位,但在理论知识的深度、中餐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该项目毕业生对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分析发现,毕业生普遍认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软硬件设施设备特别是前厅的软件需要更新、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影响毕业生酒店工作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的重要性分析。针对问卷第三部分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描述统计量见表1、图1。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该项目毕业生认为影响酒店员工未来发展的各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从第一位的英语表达能力到最后的写作能力。分析可见,从毕业生角度出发,在目前经济发达地区高星级酒店业对从业人员所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中,除去年龄、工作经验的要求以外,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尤其是一些五星级酒店,外籍客人的比例达到70%以上,必须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必须熟悉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用英语提供服务,而且现状是在这些酒店中高层甚至中层管理人员都有很多外国人,员工除了要有西方式的思维方式,英语也是基本的工作语言。同样看重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遵规守纪。高星级酒店客人的层次较高,需求具有多变性和随机性,这使酒店服务的难度很高,与此同时,员工犯错误所可能引起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此,沟通能力和遵规守纪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之后是形象气质、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电脑操作能力。酒店对员工个人形象比较重视,学校要加强招生面试。此外,酒店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做的也是对人的服务,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也很重要。还有,目前高星级酒店普遍使用Fidelio、Opera等信息系统进行管理,要求员工掌握计算机能力。分列其后的是各类操作技能,这些是基本要求。

(4)该项目毕业生认为影响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分析。针对问卷第三部分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经相关系数检验可知各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为0.802,因此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通过球形假设被拒绝,表示变量间并非独立,取值是有关系的(见表2)。对该部分的15个题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进行正交旋转,结果特征值大于1以上的共4个因子,参见碎石图(见图2)。各因素的因子负载、共同度、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见表3。根据变量载荷情况,该项目毕业生认为,影响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15个因素分为4个公因子,笔者分别归纳为国际化能力、专业技能、近中期岗位需求的能力、远期高级管理岗位需求的能力。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项目毕业生认为,对职业生涯而言,国际化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专业技能和近中期岗位需求的能力,远期高级管理岗位需求的能力影响最小。这样的认知和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大多数尚处于一线操作或初级管理岗位有关。

2、《酒店人力资源主管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笔者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8份,回收率为97.1%,有效问卷65份,有效回收率为92.9%。

(1)主管们感知到的该项目毕业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差别分析。分析发现,主管们普遍认为该项目毕业生在国际化视野、沟通交流、英语水平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理论知识、中餐中厨房服务和烹饪等操作能力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该项目目前不教授中餐中厨知识,全部是西餐。

(2)主管们对该项目培养模式上的改进建议。分析发现,主管们普遍认为该项目教学过程中知识讲授的深度、设施设备和师资水平还有待提高。这是因为由于全英文授课,不可避免带来理论深度不足,还有由于项目运行已近8年,部分软硬件有待更新。此外,碍于公立学校人事招聘体制限制,目前中方教师均为从应届生招录,虽然学历均达到了硕士研究生,也全部在国外进修,在酒店实习过,但是理论知识、技能水平等仍然有待提高。

(3)主管们对不同工作级别员工的学历要求分析。统计分析发现决策层(部门副经理、经理)的学历要求为本科(占75.4%),其次是高职、大专(占16.9%),最后是硕研及以上(占7.7%);督导层(部门主管、领班等)的学历要求为高职、大专(占76.9%),其次是本科(占23.1%);对于操作层(部门基层员工)的学历要求是中专、职高、高中(占38.5%),其次是高职、大专(占15.4%)。

(4)主管们对酒店员工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的重要性分析。针对问卷第三部分第二题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描述统计量见表4、图3。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主管们认为影响酒店员工未来发展的各属性的重要性排序从第一位的遵规守纪到最后的写作能力。分析可见从主管们的角度出发,与毕业生不同的是,在目前经济发达地区高星级酒店业对从业人员所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中,除去年龄、工作经验的要求以外,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遵规守纪,这体现出酒店管理人员对一线员工的基本要求。另外,高星级酒店作为高端服务业,形象气质也是招聘新员工极为重要的要求,除此以外,大多数和毕业生的认识相同。

(5)主管们认为影响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分析。针对问卷第三部分第二题进行统计分析。经相关系数检验可知各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为0.757,因此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球形假设被拒绝,表示变量间并非独立,取值是有关系的(见表5)。对该部分的15个题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进行正交旋转,结果特征值大于1以上的共3个因素,参见碎石图(见图4)。各因素的因子负载、共同度、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见表6。根据变量载荷情况,主管们对影响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15个因素分为3个公因子,笔者分别归纳为国际化能力、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主管们认为,对员工职业生涯而言,国际化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的影响最小。这样的认知反映出酒店管理方认为,一线员工做好本职最重要。晋升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目前阶段,中方员工要晋升到高层管理很困难,甚至很多中层管理岗位也是外籍。

四、我校国际化视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成就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我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体表现为:

(一)优质的合作方

合作项目的外方是澳大利亚著名酒店管理学院,是32所通过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学校之一,也是国际优秀酒店教育协会(ICE)的成员。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该项目的教育理念是建立三大支柱,即掌握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抓住个人发展机会,使其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焦点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服务态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个人发展能力,逐步成为优秀的国际酒店从业者。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该项目引入外方专业课程与教学理念,中外教师共同教学,外方教务长全程监督教学质量。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口头报告、个人演讲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中外学生同班上课培养了国际交往能力;项目研究及个案调研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小组讨论作业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五、我校国际化视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稍显落后的设施设备、专业技能有待加强的中方师资队伍以及全英文教学模式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等。

六、国际化视角下未来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端正心态,从基层做起,同时要树立远大的目标

笔者调查发现,一般来说,在知名酒店集团晋升到总监至少要15年,到总经理要18年。说明毕业生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职业发展的过程,而起点是脏、累、苦的一线。为此要教育学生正视过程,端正心态,也要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

(二)加强英语学习

笔者调查的酒店一致提出语言交流是招聘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强调英语的教学,培养语言环境,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也不可荒废中文。

(三)重视人际交往的能力

酒店本身是以人员管理和为人提供服务为主的企业,我们不但要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心理学,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正确对待实习

酒店是个操作性很强的行业,但操作是大学生的弱项。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重视实习,将实习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起点,勤学苦练,深入了解酒店的运作。

(五)加强管理类基础知识

酒店经营成功最基本的因素在于对外市场开拓、对内运作管理以及财务控制等方面。因此除专业课外,还要加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

七、基于国际化视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采用全景化、全英文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全景化,即整个教学过程要在高仿真实训室进行。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可以分别以学习者、顾客、服务者或管理者的角色进行体验式学习。在不同的角色下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核。而且完全采用英文进行授课,这种融合先进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会使学习效果更有效,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素质。

(二)不断提升软硬件水平

学校新实训楼投入使用将大大提升硬件水平,今后可考虑借助酒店力量,不断提升软硬件水平,尽可能使实训条件跟上发展的形势。

(三)严格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要尽可能安排能够全英文授课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教师任教。平时,要多提供教师到酒店实习的机会。还应让这些教师每隔两至三年重新回到澳洲本部或者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

(四)校本教材建设

与国际接轨就要求教材也要与时俱进。对于原版引进的资源,必须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并创新,将之改编为适合中澳项目使用的校本教材。

第8篇:国际化人才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国际化;护理;模式

21世纪以来,我国对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经过多年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颇多,主要针对本科及硕士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1]。中外合作办学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非凡。

1本科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1.1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

目前,经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9所中外合作大学均按照外方本部的师资标准聘用教师,以英语授课为主。培养的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较高,具备国际化视野,毕业后可以拿到中外双学位,出国深造、读研的比例很高[2]。

1.2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教外办学〔2013〕91号)指出:“鼓励举办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挥双方学科优势,在相近或相关领域开设学科专业,推动学科协同创新。”[3]截至2018年9月,我国有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82家,通常在大学设立二级学院,全部教学活动基本在国内进行。

1.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目前最常见的合作方式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通常是秉承国外的培养理念,在国内设立二级学院。前者不用填报志愿,通过学校举办的入学考试即可。学生在国内修够相应学分并通过语言考试即可被外方学校录取,毕业后获得外方学校颁发的文凭。后者通常学制四年,有“4+0”、“3+1”、“2+2”等多种模式。考生参加高考填报志愿予以录取,达到双方各自毕业与学位授予要求后颁发国内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及国外大学学位证书。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合作举办的通信工程本科教育项目为例,该项目为学历教育项目,学制四年。专业课均采用英文材料或全英文授课,50%以上核心课程由英方教师来华讲授。学生前三年在西电学习,满足对方入学标准后前往英国就读大四。毕业可获得由西电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及英方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

2探索“一流高校+国外高水平大学+企业”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人民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特别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我国护理人员、尤其是高水平护理人员的数量远低于社会需求,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此外,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中西部与沿海地区在护理教育水平、人才培养数量等方面差距显著。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为例,中心致力于打造人文化、专业化、智慧化、普惠化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医院,总床位将在西安国际医学城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达1.5万张。然而,省内现有专业护理人才培养起点低(以专科为主)、动手能力差、培养模式落后,虽然中心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专业护理人才队伍,但仍无法满足人民需求。针对上述问题,西电、伦敦国王学院和西安国际医学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探索打造“一流高校+国外高水平大学+企业”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2.1探索“中外高校+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西电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鲜明,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创造相关领域多项第一,累计培养23万余名该领域高级人才。伦敦国王学院下属的南丁格尔护理学院是全球首个护理学院,主要提供护士注册前培训、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2019年QS全球护理学院中位列第二,拥有先进的培养理念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4]。公司以现代医学技术转化应用和大健康医疗服务为主业,已形成“一个国际医学集团,三大医疗服务院区”的架构,亟需建立起一支高级护理人才队伍。作为陕西省和西北地区第一家上市公司,资本实力雄厚。基于公司的人才需求和资金支持,充分整合西电、伦敦国王学院在科研、教学、护理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探索建立接轨国际标准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2.2培养“信息+护理”背景的高级护理人才

学生通过学习能系统扎实地掌握电子信息、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熟练操作临床信息化设备,具有过硬的临床护理能力,一定的教学、管理和科研能力,能在各类医疗机构、疾控检疫、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成为医疗健康事业的行业骨干或专业技术人才。

2.3打造“信息+护理+实践”交叉融合的能力培养体系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医护人员除需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能使用包括简单医学仪器、互联网、实验测试仪器和诊断治疗器材等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同时能够对一般程度的临床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西电在培养电子信息领域高级人才方面经验丰富,结合护理学专业的特点,开设医学成像技术、医学成像技术实验、医学仪器、放射治疗导论、生物信息学导论等专业特色课程,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医学设备的工作原理。同时,借鉴南丁格尔护理学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国内护理工作实际需求,开设计算机导论与C语言程序设计、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基础、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护理学基础、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必修课,让学生充分掌握电子信息和护理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实践中,由公司投资建设高标准、国际化的实验环境,开设生物化学实验、病理学实验、医学成像技术实验、医用生物学实验、磁共振成像实验等,并安排学生在西安高新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等大型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实习,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实践能力。

第9篇:国际化人才范文

人文化英语教学国际化一、引言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系统知识,忽视了人文性和艺术性,缺乏对学生情感、思想和创造力的重视,使原本应丰富生动的英语教学变成了冰冷的认识活动,扼杀了学习者的兴趣和创造力。传统的英语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课堂形式单一化,忽视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们被动接受英语知识,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应付四级考试、研究生考试,而不是应用英语交际能力。吕叔湘指出:“教学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他旨在说明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教师供给他们合适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顺应规律自己成长。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化因素,教师开拓人文化的英语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显然已经不能跟上当今日益全球化的步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这就需要有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第四十八条)中明确指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人文化的英语教学,适时引入西方文化,把语言学习和文化熏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放眼世界,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角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语言、文化与人文化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文化,H.H.Stem(1992:208)根据其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文化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大学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涵盖了“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多个层面。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英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指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可见,学习语言,就要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文化,就要理解其语言。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本身,更应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进行沟通交流以及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之能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

洪堡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把自己塑造成有尊严的、有教养、独立的人。语言教学也是一种人文教学。英语一方面,是西方人进行交流沟通、传递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是西方名族思想、文化和情感的载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塑造人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堂,一方面,要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关爱、支持、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姿态,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语言的同时,将西方文化的载体——英语语言所包含和承载的人文精神发掘出来,教师和学生共同用心去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使学习者具有独特的思维视角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1.转化教师角色,注重合作与讨论

改变传统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方式,把舞台让给学生,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课堂,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因势利导。这样做,并非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选择课堂内容、建设课堂环境、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等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同伴之间互相学习、小组合作等途经,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积极的主动学习者。将情景法、交际法、学生合作讨论法引入课堂教学。这些教学方式倡导尝试、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不但有利于学习者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学习者人格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注重把握教学契机,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领会不仅可以从与教师的讨论中受益,而且可以从与同伴之间的讨论中受益,让学生学会不但向教师学习,而且可以向同伴学习。

2.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注重人文化熏陶

语言作为情感表达的手段,主要功能是展示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语言课堂教学的价值远远超越于语言之上,它是感受语言、感受文化、体验生活和体验情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者,通过交谈与对话启迪学生思考。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和交往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思维气氛浓厚,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激发学生开口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敢想敢说。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分享各人的经历,把学生的经历和思想渗入课堂的教学,使学生成为生气勃勃的主动学习者。教师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思想、思维方式,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质疑、反思、交流和实践,努力把握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课堂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

3.将西方文化导入课堂,培养学生国际化视角

改变传统英语学习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其文化背景的学习状况,把语言学习和文化熏陶有机结合起来。视频尤其是影片具有直观、生活化的特点,是理想的学习资源。学生对观看视频有高度的热情。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主题,如西方校园生活、西方饮食、西方家庭生活、西方节日等。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结合运用图片、视频等导入这些有关西方人文的主题。学生大多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这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意愿。每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话题展开,在将西方文化生活引入课堂的同时,设置情境表演,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某个学习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下表演角色。例如,在讲到西方国家旅游这个话题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虚拟建立西方国家的旅行社,为旅行社取名,推销自己的旅行社。最后由大家评价哪个旅行社最受游客欢迎。情境表演始终要让学生注意其中中西方文化差异。这样的方式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参与的兴趣。西方文化的导入,可以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国际化视角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实践的效果与体会

根据课题实施前后对课题实验班的跟踪问卷调查表和成绩统计表分析,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从语言学习来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化元素并适时导入西方文化,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英语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了解英语所反映的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之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

(2)从学习过程来看

人文化的英语教学把单一的课堂教学变成为一种学生和教师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创造者,使学习英语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使学习英语的过程成为一种愉悦感兴趣的历程,使学生成为自我生命的创造者。

(3)从人格塑造来看

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应用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机结合。教育学家乔姆斯基曾指出,语言学习实际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精神培植和生长。人文化的英语教学不但包括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的教育,也包括教学过程中所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人格得到提升。

2.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课题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和学生平等交流、表达真情实感、支持鼓励学生、会感同身受、具有开放心态的引导者。在课题的开展中,教师通过多渠道学习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不断开拓自己的创新思路。使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实现专业化发展,真正实现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

五、结论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以生命投入而构筑的生动丰富的生活。英语教学也同样,绝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人文化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更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让学生进行尝试和体验,在尝试和体验中发展和加深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习者成为主动的体验者和创造者,把学生塑造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在当今日益国际化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人文化的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文化洞察力,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他国的人文,以宽阔的国际化视角为指导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化人才。这才是英语教学中更为重要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H.H. Stem.Issues and Op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M].上海外研出版社,1992.

[2]Robert Lado.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