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中国的民营企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企业急剧分化。
2008年投资增长28%,72%的企业维持原来或投资下降,投资下降是22%,还有接近50%维持原来的规模。
2009年情况发生变化了,有33%的企业增加投资了,将近20%的企业投资下滑,还有40%多的企业维持原状。也就是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有1/4到1/3的企业经受住考验了,这是我们的希望。
经受住考验的是什么企业呢?第一,规模比较大的;第二,成立比较早的,比较老练,有经验;第三个是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规模大,管理比较好;第四,股份公司多。家族企业最大的毛病就是封闭,很难吸引人才。
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依旧。
河北省、天津市、山西省投资增加了,但就业大幅下滑,河北省一年下降24%。但是中西部有1/3的省市起来了,江苏异军突起,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不仅没有往下掉,还往上走。这是靠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市场创新。
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从事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者众多,第二产业维持现状。比如房地产行业这几年打压很厉害,但房地产行业这几年不仅没有下滑,新投资企业还增多了。暴露出房地产还是赚大钱的。
再如进入金融行业的民营企业增多,占到60%多。现在我们的金融没有放开,只有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村镇银行仅仅100家,还是国有商业银行控股的。一旦放开,速度可能更快。
第四,员工的工资连续下滑。
2007年私营企业员工年薪是1.8万,2008年1.7万,2009年1.6万,连续两年下滑,是国有企业职工工资的一半还不到。这说明民营企业不好过,也说明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民营企业的员工为美国埋了单。
十二五期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趋势如何?
现实威胁就是通货膨胀。现在有一部分的学者在谈通胀,另一部分的学者说通胀后面是通缩,通胀是票子太多,通缩是没票子,更可怕。
明年还是三句话,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刺激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创新消费业态,引导消费。
其次是支持自主创新。明年在技术创新特别是战略性新兴行业当中有大量的投入,新能源、节能减排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
第三是扩大城乡消费,特别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位一体。现在农村搞拆迁,城市搞扩张,各搞各的,怎样协调起来是一个大事。
产品定位和再定位的概念
所谓产品定位,是指通过市场细分,为产品选择一个适合其生存的市场发展空间。产品定位确立了品牌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而这个形象和地位是与众不同的。它赋予了产品特定的个性,能适应市场细分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提高产品或品牌的竞争能力。
产品再定位是美国的瑞恩和特鲁特于1972年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对现有产品(质量、款式、包装等)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定位,就是对产品和品牌的再定位分析。再定位能赋予产品或品牌崭新生命的境界,它是以企业原来的经营计划和目标,以及市场的现实状况之和为基础的,换句话说,企业必须对原来的经营计划和目标与市场现实进行检核,寻找其裂缝,然后重新给产品或品牌定位,找出弥合裂缝的最佳途径。因此,企业的产品再定位是市场营销动态过程的第二周期,它包括了营销过程的每一个步骤,是第一轮营销过程的完善与升华。
必须指出的是,产品再定位不仅是找出初次定位失误的原因,还应该在初次定位中寻找合理因素。挖掘这些合理因素,对于企业再定位同样有很大益处。这就是说企业的再定位是一个扬弃,它否定初次定位中的不合理因素,但绝不是把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
再定位对于正处于二次创业过程中的民营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基本的营销因素,还是制定各种营销策略的前提和依据。产品再定位能创造品牌差异从而形成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中的竞争优势,是广义的成功之道。
对于在二次创业过程中的民营企业,成功的再定位并不是盲目的,它必须是有原因的。比如企业产品竞争已到最后关头,同行业在创新上也奋起直追,只有调整思路,才能保持和扩大优势。要巩固和扩大在同行竞争中的创新优势、技术优势,就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才能保持企业仍是市场的拓荒者和领头羊的地位。因此,产品再定位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进行产品再定位的时机。
产品再定位的时机选择
原有定位是错误的
企业的产品投放市场以后,如果市场对产品反应冷淡,销售情况与预测差距太大,这时企业就应该进行市场分析,对企业进行诊断,如果是因为品牌或者产品的原有定位错误所致,就应该进行品牌或者产品的重新定位。
原有定位阻碍企业开拓新市场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原有定位可能会成为制约因素,阻碍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或者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有可能获得新的市场机会,但原来的定位与外界环境难以融合,因此企业出于发展和扩张的目的,需要调整和改变原有定位。
原有定位削弱品牌的竞争力
企业在竞争中,可能会丧失原来的优势,而建立在此优势上的定位也就会削弱品牌竞争力,甚至竞争对手会针对企业定位的缺陷,塑造他们自身的优势,比如推出性能更好的同类产品。企业如果仍死守原来定位不放,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最终丧失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应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
消费者偏好和需求发生变化
品牌原有的定位是正确的,但由于目标顾客群的偏好发生了变化,他们原本喜欢本企业的品牌,但由于款式、价格等方面的原因,转而喜欢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比如消费者原来注重产品的功能,而现在注重其品牌形象。民营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进行重新定位。
产品再定位的步骤
在二次创业过程中民营企业对于产品再定位仅有概念上的认识是不够的,它还应掌握如何进行产品再定位。虽然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当企业意识到必须进行产品再定位时,民营企业必须明白产品再定位不能盲目进行,须按一定的程序操作,科学的产品再定位步骤仍是最有力的理论指导。一般而言产品再定位要经过以下步骤:
确定品牌需要重新定位的原因
品牌重新定位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应分析现状,重新认识市场,从产品的销售现状、行业的竞争状况、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变化、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分析市场,是什么原因要求企业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企业应有明确的认识。
调查分析与形式评估
确定了重新定位的必要性以后,必须对品牌目前的状况进行形式评估,评估的依据来源于对消费者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评价、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的影响元素及其序列、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心理价位、消费者认知产品渠道及其重要性排序等,并根据调研的结果对现有形式做出总体评估。
锁定目标消费群
细分市场有各种不同的细分方法和细分标准,但不管什么品牌,都会有它的目标消费群体,因而企业应根据消费者特点,将市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群体,每个消费者群体即为一个细分市场。重新定位的品牌针对哪个细分市场,企业应根据调研来的数据和产品的特点和优势,锁定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
制定定位策略
企业确定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以后,还必须对目标消费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对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消费观念、审美观念进行广泛的定性调查,以确定新的定位策略。新的定位策略最好制定几个不同的方案,每个方案都进行测试,根据目标消费者的反应,来确定最好的方案。
传播新定位
企业定位策略确定以后,要制定新的营销方案,将品牌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不断强化,使它深入人心,最终完全取代原有定位。企业制定营销方案应以新的品牌定位为核心,防止新定位与传播的脱节甚至背离。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最好实施整合营销传播,让消费者通过更多的渠道接触品牌的信息,以强化对品牌的印象。重新定位的策略
定位就是要为消费者提供某种独特的利益,重新定位策略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功能性利益定位策略
产品的功能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重要前提,消费者购买产品首先是要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如果产品有功能上的创新,或者产品本身能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功能,能从功能上吸引消费者,那么进行功能性定位不失为明智之举。从产品的功能上为消费者进行定位,也是企业常用的定位策略。深圳太太药业集团是保健品市场的后来者,曾两次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起初的产品诉求是治黄褐斑,后来进行“除斑、养颜、活血、兹阴”多种诉求,最后将产品定位于“含有F.L.A,能够调理内分泌,令肌肤呈现真正天然美的纯中药制品”,成功实现了独特的功能性利益定位。
情感性利益定位策略
情感性利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某种品牌产品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满足。情感性利益定位必须以卓越的功能性利益为支撑,情感定位的主题可以是亲情、友情或爱情,情感性利益定位的关键在于能触动消费者的内心世界。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品牌依靠提供的情感性利益来与竞争品牌形成差异。如福建的雪津啤酒,以前的定位从“享受生活,还是雪津”到“飞越世纪,难忘雪津”都难以明确品牌的形象,后来重新定位为“你我的雪津——真情的世界”,并用亲情、友情和爱情去演绎品牌的独特个性和内涵。重新定位后雪津啤酒跻身于全国行业十强。
自我表现型利益定位策略
当品牌成为消费者表达个人价值观、财富、身份、地位、自我个性与生活品味的一种载体与媒介的时候,品牌就有了独特的自我表现型利益,自我表现型利益定位也必须以卓越的功能性利益为支撑。例如,由于年轻人普遍将威士忌视作祖父辈的杯中爱物,苏格兰威士忌品牌Dewar’s的消费群体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为维持现有市场、扩展新的市场,兼顾新老顾客,Dewar’s被重新定位为“自信、有个性人士的佳酿”。如果Dewar’s威士忌的口感很一般,那么这种定位就难以取得成功。
对于具体品牌而言,可以使用其中一种定位策略,也可以兼顾使用,但究竟采用哪一种为主?这主要应按品牌定位对目标消费群体起到最大的感染力并与竞争者形成鲜明的差异为原则。比如家用电器,消费者较关注产品的技术、品质和使用的便捷性,所以常采用功能性利益定位为主;食品、饮料现在较多的用情感性利益和自我表现型利益去打动消费者;高档服饰、名表、名车则主要用自我表现型利益为主。
再定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定位不足与定位过度
品牌定位关键是抓住消费者的心,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必须带给消费者以实际的利益,满足他们某种切实的需要。但做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你的品牌就能受到青睐,企业品牌要脱颖而出,还必须尽力塑造差异,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企业品牌要想取得强有力的市场定位,它应该具有一个或几个特征,使其看上去好像是市场上“惟一”的。
我国一些品牌除了定位不足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定位不准,或是过分定位,总希望将品牌的所有好处都告诉消费者,似乎不如此便无法打动消费者。其实,一个品牌要让消费者接受,完全不必把它塑造成全能形象,只要有一方面胜出就已具优势。因此,每个品牌必须挖掘出消费者感兴趣的某一点,而一旦消费者产生这一方面的需求,首先就会立即想到它。品牌的个性越突出,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也越容易在他们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众品牌与豪华名牌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内部审计;研究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强大,内部审计已成为民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虽然大多数民营企业根据工作的需要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以及面临的政策、制度和法律环境尚不完善等问题,从总体来说,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中还存着制度不合理,有其位无其权,内部审计有名无实的现象,因此民营企业在审计工作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1.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相关概念
1.1 内部审计的定义及作用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对内部审计做出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一定义强调了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使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认识和解决,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其中,内部审计工作是由组织下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活动。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被审计部门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从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大体分为防弊、兴利与增值作用。防弊,是指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违法违规等舞弊行为,以及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的审查和评价,促进组织健全内部制度,防范舞弊行为再次发生,纠正管理弊端。增值作用是现代内部审计的新增作用,现代内部审计通过接入企业风险管理、治理和控制领域,以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价值增加。
1.2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
民营企业,就是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公司法”的定义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按照对民营企业内涵的界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本文从狭义的角度,即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进行下述分析。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无统一标准,情况较为复杂。民营企业存在规模大小不一,各企业间发展程度差异极大的特点。而且,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种类也是高档低档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行业繁多。所以,在实施企业内部审计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格式,如果要想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就必须注意积累经验。
其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机制灵活。民营企业所有者一般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管理权高度集中。这一特征有助于民营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与此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的管理制度对所有者约束性较差,所有者往往会凌驾于企业内部控制之上,使内部审计制度流于形式,无法贯彻执行。
第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宽泛。民营企业应当根据内部经济监督以及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将内部审计延伸到企业所能控制和影响的各个方面。这其中包括了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又包括了现代经济效益审计,既可以事后审计,又可以进行事前审计,审计的工作既可以是保护性的,也可以是建设性的,审计范围自主选择的空间相当之大。
2.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众多,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并没有开展切实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有些民营企业虽然设有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制定了内部审计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
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民营企业所有者对内部审计工作都处于一种浅显的感性认识阶段,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内部审计工作十分不理解。很多民营企业所有者认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一种延伸,或者根本就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片面地认为通过外部审计就可以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于是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设置上往往与企业内其他部门合并设置,常常出现由会计部门负责人领导内部审计部门的现象, 重“会计”轻“内审”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企业负责人并不重视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精简,不注重内部审计的发展建设,致使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变成一个摆设, 从而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2.2 审计范围过于狭窄
目前,我国对于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也还没有可以作为指导的现成理论和准则。大部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基本停留在财务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上,许多民营企业审计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很少会涉及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经济效益、经营管理等方面,只是片面地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而内部审计的内容也仍然停留在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成本、费用、损益和所有者权益方面,主要以开展财务审计为主,重点检查和监督国家财经法规的执行以及本企业各项制度的实施情况。而内部审计的管理、防护、建设、评价等职能,还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并没得到充分地发挥。
很多时候,我并不想讲任何一个道理,包括“对别人的精神消费都是不道德的”。但我不吐不快,常常感觉楚门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听到中国光伏界教父级人物施正荣正在转移个人资产时,我会恍惚觉得施正荣简直就是现代版的楚门;看到吴英案判决时,我也有这种错觉。施正荣和吴英的境遇没有可比性,但背后都指向一个逻辑:他们曾在如日中天时被政策和资本消费,又在失落时被迫离去。
有经济学家引用数据和案例分析,在政策、税赋、金融支持和产权保护等方面,民营企业的际遇在过去十年里并没有太多改观。这其实是一个显著的讽刺——包括国务院的“新36条”在内的文件,目的几乎都是为了松绑民营经济,虽然配套有据,但效果依然难以乐观。
我悲观地认为,中国特色的凯恩斯主义语境下民企的复杂境遇,岂是“松绑”二字能一言以蔽之。“新36条”指出铁路、电信、能源等垄断领域,民资是可以进入的,但我们只看到央企(国企)垄断越发严重,由此伴生的寻租效应仍在扩散。而民营企业通常依附在央企(国企)以求自保和发展,这显然不是“新36条”的初衷。
在市场化原则下,商业文明的靶心已经变得历历可见,端看我们是否能击中、是否愿意击中——我以前认为后一个问题简直弱智透顶,但看了刘震云《温故1942》中描写李培基和官僚们的桥段后我才笃信:制度之恶颠覆一切,对更好的世界怀有敌意。
对民企民资在下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重要性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表现为解决就业、繁荣经济并促进创新,在微观层面则表现为“鲶鱼效应”——我自己都说烦了,其实只要想改革的话,明天就可以改,但如你所知,我们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顶层设计不成熟的阶段。
A企业是内陆某地级市的一家民营企业,从事制水机产品生产和销售。其生产的产品相当于把大型制水系统小型化、终端化,机器通过管线与自来水管相接,自来水经过内部多道过滤程序,即可以生产出纯净水直接入口饮用。该机器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普及率较高,但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属于一种时尚、健康、前卫和高贵的产品,利润率较高。与桶装水相比较而言,没有了二次污染,现制现喝,比较安全。制水机的销售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零售渠道直接卖给用户,一是针对大客户的团体销售。
起初,A企业主要组织自身力量进行销售。管理、销售人员多是90年代中上旬家电短缺时代从事空调销售的人员,年龄结构偏大,而学历多为高中学历,思想相对比较守旧。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推广后,市场没有任何波澜,一团死气,一年的销售额不过几百万元。
A企业总经理则是一个相对比较能够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人,经过一番论证和思考,总经理决定从外部引进“空降兵”,把希望寄托在外部力量的介入和推动上。作为一个团队进入的空降兵很快把持营销总经理、销售总监、市场总监、售后服务部总监以及驻外机构经理等要职。
无论在职位上,还是待遇上,“空降兵”的到来打破了原来固有的平衡。原有势力与“空降兵”之间的摩擦不断,很多时候是互不服气,原有势力认为空降人员不过如此,而空降人员则认为原有势力根本不懂营销。为了给予“空降兵”们更多的支持,总经理更多的是打压原有势力,试图给“空降兵”更多的话语权和可执行空间。
在总经理的支持下,这一职业团队在经过短暂的熟悉情况和相互磨合之后,销售网络面向全国全面铺开,展开了强大的攻势。首先在全国派出办事机构,设立几个大区,大区下面设立省级办事机构。在销售方式上,A企业提出“服务营销”概念,采取发展商的方式,设立服务营销总店、中心和三级服务站的三级营销模式。
在机构设立之后,接下来选择综合实力较为发达、开放程度较高的某地级市作为样板市场进行强行启动。A企业在此市场建立专卖形象店、进驻商场、与茶吧、咖啡店合作展示产品,投入大量的报纸软文、车体广告教育消费者,进行造势宣传,同时提出自来水、桶装水、直饮水“现代饮水,三分天下”的概念。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开发之后,在该城市召开数百人的“健康饮水示范研讨会”会议,邀请国家相关部委和协会的负责人与会共商企业发展大计。此次会议和一些概念的提出使该品牌一炮走红,树立了行业领跑者形象。
这一年的上半年,A企业从商那里回款2000多万元,表面一派盛世景象。然而,到了下半年,A企业内部潜伏的危机开始显露出来。首先,A企业的实力还不足以支持其全国范围组建销售网络,销售费用较高。其次,回款大多为商的首批款,众多产品积压在商的仓库库中,真正实现销售的产品只有数百万元。由于消费者对产品不了解,加之制水机价格过高,市场根本没有启动。即使是当初投入资金较多的样板市场,消费者的认知度也非常低。“二次销售”成为摆在A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而A企业已经没有更多的资金来重新启动市场。最后,空降兵并非个个精英,由于个别人能力不强、作风不正、甚至搞暗箱操作,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形象。
最终,空降兵选择了离开,原有势力重掌大权。A企业撤消了大区建制,实施跨省级办事机构承包制,总部不再有营销费用的投入,更多的是依靠各地办事机构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目前,A企业还在艰难地挣扎着。
(案例评论)
A企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伴随着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的民营企业。在这个案例中,全景式地向我们展现了在企业变革和提升阶段,三方力量(总经理、原有势力、空降兵)所奉行的理念和据此推进的行动所伴随的冲突。总经理希望依靠外部力量把企业做大,革除一些明显不合时宜的人和事;而原有势力虽然没有明显反对企业扩张,但因为改革涉及到他们既有利益的损伤,必然有着本能的抵触和排斥心理,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视空降兵为其利益的最大威胁者,进而形成“欲保其身,必先除新”的习惯性动作;而空降兵的想法,则相对前两者而言,要简单很多,通过创造业绩,实现自己的即期收益,以及长远职业生涯发展。
在变革前期,空降兵赢得了绝对的优势,这是来源于总经理与空降兵的利益取得暂时的一体化。总经理希望借助这些空降兵,“除旧布新”,提升经营业绩;而空降兵的到来,以及在前一阶段所展开的组织架构调整、市场网络建设、样板市场打造和销售回款达标等,确实为A企业赢得了短暂的“辉煌”,当年2000多万的回款指标,与原先的几百万相比,业绩不能不说是相当出色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总经理为何对空降兵器重有加,给予“空降兵”们更多的支持,打压原有势力,给“空降兵”更多的话语权和可执行空间。
而在变革后期,空降兵无法再与总经理保持利益一致,相反,倒是碌碌无为、一贯保守的原有势力与总经理取得了一致。首先,凭借A企业的实力,不足以支撑全国范围内的销售网络;其次,多数回款为商的首批款,大批量的产品积压在商库中,无法实现真正的“动销”;第三,个别“空降兵”能力不足、作风不正、暗箱操作的人员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形象。以上三个问题,使得A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存亡之坎,残酷的现实逼迫总经理又回到了原先的管理状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空降兵,最后只能黯然退出了。
所以,对于非公众性的私营企业而言,战略就是老板的个人意志,作为职业经理人身份来到A企业的空降兵,首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切实满足老板不同阶段的需求。
而空降兵的成功,实际上就是A企业的变革成功;原有势力的胜利,也就是A企业变革的失败。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A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有几着没有下好的棋,值得我们去思考。
·站在总经理的角色上看:
1、 总经理在战略上游移。既然确定了改革的主基调,就应该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遇到资金等困难,应该设法去匹配,而不是采取消极的退缩举措。改革是找死,但至少还有胜的可能性存在;不改革,是等死,那是必死无疑的。战略上的游移,注定了A企业这场变革的无疾而终。
2、 没有做好销售扩张的基础准备工作。企业的扩张,本身在前期就伴随着运营成本和费用的直线上升,如果不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是不足以支撑扩张的。比如销量扩大,带来的产能要求增加;市场扩大,带来的管理费用增加等。A企业总经理,显然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而是想从一开始就实现体内正常循环,甚至希望很快实现大面积盈利的局面。
3、 对该类产品认识不充分。像小型直饮机这样产品,属于典型的教育型、引导期产品,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市场投入。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引导工作,即便在个别市场(如A企业样板市场)强行取得了成功,也是无法普及和维系的,因为这没有任何普遍意义,只是一个区域市场的非成熟性个案。
4、 管理体系没有跟上。A企业总经理过于相信营销的力量,而对于管理、流程等与之匹配的资源,没有进行有机组合,造成派系之间斗争公开化、正常化、合理化;同时对于驻外销售人员的管理没有相应跟上,更是造成了空降兵势力,在没有受控的情况下,迅速转变成消极力量,进而影响到总经理对整个空降兵团队的基本判断和认识。应该说,上述问题的出现,与A企业总经理在企业运营思维上的不完整性,是息息相关的。
5、 对于原有势力,没有清除干净。A企业总经理对于原有势力,即他的把帮当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拜把子兄弟,明的是在极力打压,暗的则是“留情留义”。这些企业变革的原生阻力,从一开始就在企业里存在着,变革阶段,更是大为增加。A企业总经理,该向古人赵匡胤学习“杯酒释兵权”,向今人杉杉郑永刚学习“股份换位置”,要么不调整原有人员,但只要一旦确定原有势力,是构成企业发展的主要阻力,就得毫不犹豫的清理干净。其实很多老总所担心的,怕原有人员调整,带来客户流失、业绩下滑等问题,都是可以运用技巧一一化解的,比如我在曾经服务过的DK企业里,采用预先将关键客户卡位对接后,再实施大面积人员整顿工作,不但业绩没有下滑,反而很短的时间内,翻了将近一番。
·站在空降兵的角度上看:
1、 对于A企业的产品没有充分的认识,短期内是无法满足A企业总经理的战略需求。从一开始,这支空降兵队伍,就没有清醒的思考过,这个产品本身的行业生命周期属性是否能满足A企业总经理急需扩张的战略需求。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得出该小型直饮设备,对于国内市场而言,是一个新兴的产品(虽然在欧美国家使用已经很普遍),需要一个较长的引导、教育期,不可能实现短期内良性动销的局面;即便要去做好教育消费者的工作,也是需要大量的投入,这一点也与A企业老本低成本扩张的思路,是相违背的。
2、 销售网络一下子没有节奏的铺开,费用过高。这支空降兵在A企业的回款压力和自身短期利益驱动的双重情形下,开始启动全国市场,采取了毫无节奏、漫天撒网的渠道扩张策略,而根本不去考虑该产品还处在市场导入阶段,本身储备资金也不充分,不宜大量进行铺市。在这种状况下,市场扩大得越大,A企业死得越快。
3、 典型的但也是传统的招商模式,无法动销,无法真正启动消费者市场。空降兵在开展营销工作时,采取了最为老套、见效也最快的“招商模式”,一年内确实实现了回款2000多万的骄人业绩。但接下去,经销商库存的积压、终端市场的启动不能,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我判断这支空降兵队伍,对这一结局也早已是心知肚明的。招商本身作为渠道建设的重要形式,本身的价值无可厚非,但企业在运用这一策略时,必须要配合良性推广支持(不是简单“忽悠”给经销商的广告片等);单纯的招商模式,是绝无可能实现动销的,再加上遇到小型直饮机这样本身就需要大量消费者引导工作的产品。
4、 对于经销成员的利用不足。空降兵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发挥经销成员的作用,单纯依靠自身有限的资源,来博终端市场。在自身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应该设法与经销成员,达成利益一体化的行动策略,充分整合每个经销成员在当地的资源,从而达到1+1≥2的复合优势。
5、 只关注销量,而对总经理最为关心的盈利指标,置于不顾。这支空降兵团队错误预估了A企业总经理对于资金的承受能力,简单地将业绩指标等同于销量指标。殊不知,对于年营业额不足1个亿的小型企业而言,每一分增加的销售额,都要与利润直接挂钩,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能够有基本的盈利面,在此状况下,才有可能谈企业的发展;而不计利润的经营策略,只能建立在资本夯实的基础之上的,或者是自身的资本积累、或者是外来的资本投入。空降兵,没有解决好A企业的这一关键问题,出局就是必然的了。
6、 没有整顿和管理好自身队伍。由于“空降兵”并非个个精英,个别能力不足、作风不正、暗箱操作的人员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形象。出现这些的问题的首要责任,应该由空降兵团队自身来承担。
(一)什么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民营企业不是法定概念。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党的十六大首次将非公有制经济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融资风险
在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违规甚至非法融资层出不穷,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1、管理监督机制缺位,形成道德风险。有些民营企业在获取大量、高额的银行贷款后,或蚂蚁搬家,或瞒天过海,将资金抽逃、转移到外地,甚至国外,然后逃之夭夭,使银行追债无门,造成“金融地震”。
2、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融资,美化报表,向银行提供含有大量虚假信息的审计报告,增加了银行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
3、经营行为不规范,形成投机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的老板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企业在不同程度上等同于老板个人,员工处于被动的“打工者”地位,参政议政意识薄弱。企业的经营方式、策略完全取决于老板个人的兴趣偏好和能力水平。
4、品行操守的不确定性,形成法律风险,给企业经营与生存带来致命的打击。
二、
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逐步得到了广泛认同。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民营企业只占21%。2001年10月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小企业(其中国有独资及控股企业仅占30.9%)贷款发放的情况调查显示,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最低,为60.4%,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即使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也不例外,如2002年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的专项调查显示,45.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企业发展的头号障碍,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先天不足
从民营企业自身情况看,存在许多不利于贷款融资的固有缺陷,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许多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转制而成,其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论和实践,在管理上存在财务不规范,报表不真实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没有建立或健全现代的财务管理机制,其直接导致以下两种后果:
1、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由于民营企业普遍经营时间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而且它不能及时给银行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影响银行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保持慎重的态度。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欠息,无偿债能力;贷款用途不大;不守信誉;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固定场所;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信用等级bb级以下。
2、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借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对称,形成数据风险。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二)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划分的,国有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要容易些,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要获得贷款就难得多,一些私营企业干脆就得不到国家银行的贷款。其主要原因是姓“公”、姓“私”的价值判断作怪。资料显示,国有经济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占31%,非国有经济的贡献达68%。非公有制企业从银行取得的贷款额度,只占总额度的十几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非公有经济贷款的利用率极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非公有经济资金相对紧缺。其具体表现在:
1、我国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
4、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及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努力塑造企业的健康形象
1、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程度。民营企业在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间接融资从而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需要做的最大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常a级以上信用级别企业的各项指标为:资产负债率低于50%,利息支付倍数达到4倍以上,全部资本化比率在40%以下,资金流量比率在50%以上,存货周转率在4次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另外,民营企业还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提高还款的信誉程度,大力开拓产品市场,用订单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作为抵押。
2、实现民企-银行信息共享。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弊端在于其领导者出于申请银行贷款、偷漏税等目的,随意编制不同的会计报表,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国家监督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就必须实现对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共享,即政府的经贸、财政、税收、金融、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有关部门共同探索建立部门间信息互通与共享机制。为此,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在政府有关部门间建立民营企业信息与共享平台,并在法律框架内实现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交流与共享,实现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制止多套报表现象,而且可以强化民营企业财务基础工作,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
3、规范经营,强化管理工作,建立规范财务管理系统。努力转变为具有先进管理经营理念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上要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现代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方面民营企业不仅要充分吸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优势,而且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果敢地抛弃旧的管理模式,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走向股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建立起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模式。着重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主要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要进行有关政策法规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学习培训,造就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者。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二)改善外部环境,使民营企业切实得到应有的待遇
1、银行应该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上的歧视,给民营企业以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样待遇。银行应减少民营企业贷款手续,加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银行是否贷款以企业项目的风险高低为标准,而不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在银行面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地位。
2、国家以及地方应大力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步骤。中小银行和民营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是天生的合作伙伴。尽快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最大程度为民营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提供舞台,同时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传统国有商业银行那么多的“官气”,让民营企业可以在相对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平等地讨论贷款等严肃问题。现在虽然有几家所谓的“民营股份制银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国有资本的影子。
3、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创建市场化担保机构。目前,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在地方财政支持下,组成的担保中心。担保企业资金来源可多家负责,比如地方政府出一些,受益的民营企业出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自愿者出一些等等。一般来讲,能获得担保的企业应具有这样的条件:企业具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为本行业平均水平以下,三年内没有不良信用记录,主要产品有市场、有收益等等。担保基金可存入商业性金融机构,由商业金融机构协助管理。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商业银行一是要积极参与政府部门改善金融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建设,加大操守诚信的宣传力度,努力重塑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氛围,对少数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制裁,使逃债赖债者无立锥之地;二是建立信用档案,明确信用标准,强化信用监督。积极推进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信息征集中心建设,完善公共信用登记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和接口,将客户生产经营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有价值信息及时登录系统,共同维护系统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增强实用性;三是每年精选一批诚信度高、操守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融资客户的财务审计,增强数据的真实性;四是以诚信为基础,建立平等互利、相互信任的银企关系。在经营过程中,双方都要既知法、依法、守法,又互相理解支持。
参考文献:
1、谢朝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2001(3).
2、殷献民.私营公司财务管理与控制精要[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
3、王春玲.私营公司理财之道[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在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的地区, 民营企业作为富有独特魅力的社会群体, 已发展成为当地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国家对民营经济法律地位的确定, 民营企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 作为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制度逐渐成为民营企业的内在需要。发展内部审计,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目的在于监督企业经营者有效地履行职责,为企业所有者及经营者提供管理、控制信息,促使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效益。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营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大中型民营企业已陆续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由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时间不长,同时缺少有效的行业交流与业务指导,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缺乏独立性
我国民营企业基本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家族式管理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一大特色,尽管许多民营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由于企业所有者之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亲情关系,往往导致内部审计的职能不能正常履行。有的民营企业将审计机构与其他部门合并设置;有的民营企业在财会部门下设审计部或审计人员;有的民营企业虽然设置了审计机构,但与其他部门处于平行地位;而有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不是对企业的所有者负责,而是置于企业经营者的领导之下。以上这些情况,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失去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审计范围存在局限
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如何保证民营企业的驻外机构、分公司及子公司的资金和资产的安全,是企业所有者所关心的问题。除公司本部的内部审计外,驻外机构、分公司及子公司已发展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主体,而对驻外机构、分公司及子公司负责人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亦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大多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基本上停留在财务审计,即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损益的真实性与合规性的审计查证上;局限于审查企业内部制度是否有效执行上,目的是为了查错防弊,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环境、经营理念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成本、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如何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这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就目前现状而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学历一般较低,知识结构单一,他们中许多人是从财务部门转调过来的,有一定的财务知识,但缺少审计技能,缺乏发现问题、协调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同时,内部审计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甚至企业的商业秘密,有些民营企业不敢轻易让“外人”参与或负责内部审计工作,而企业内部又未建立起审计人员的培养机制,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缺少交流与学习机会,业务水平难以提高,使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二、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要有独立性、权威性
独立工作、公正客观、坚持原则、强化责任、淡化关系是指导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方针。内部审计特殊职责的实现,必须得到企业所有者的明确授权,内部审计的地位、职权、责任、工作范围必须能象法律一样在企业中公开并实施。从我国内部审计的实践来看,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在企业所有者(如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这样更有利于履行对经营管理者的经济监督和评价职能,更能体现内部审计的本质。理顺并明确这种领导关系后,内部审计可以直接代替企业所有者参与管理,这种管理是通过服务来实现的,是间接的。通过独立客观的审计工作能够迅速发现和反映问题以及存在的经营风险,以尽可能地缩短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经营风险及程度的了解时间,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影响高层决策。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树立不仅是停留在体制管理的高层次,更重要的是这种体制能确保审计的工作成果通过所有者认可并形成所有者的意见付诸实施。
(二)不断拓展内部审计业务领域
民营企业存在着职能部门设置随意性较大、“人治”情况较多的特点。内部审计必须从常规的认识中解脱出来,充分结合企业特点将风险前置。审计要超前介入管理,实施尽责程度、能力评估和绩效考核。现代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着眼点,不仅是事后,而主要是通过事前、事中审计,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漏洞和潜在风险,有效制止违法违规行为,保护股东的利益,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审计不能仅局限于查账,不能仅局限于审核财务收支是否合理、检查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合规、业务考核指标是否完成、企业内控制度是否有效执行。审计对象要扩大到车间、部门、科室、扩大到具体责任人;审计内容要扩大到有财务收支活动的所有职能部门并考核绩效;对没有财务收支活动的职能部门考核个人能力、尽责程度和工作效率。审计方式由被动审计转向“主动参与”,审计范围扩大到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效益性。另外,还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严密性、完善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
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特别是大中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由于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经营方略、管理方法和市场模式有自己的特点,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主动学习,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业务适应能力,同时企业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供良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由于家族成分的存在,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除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技能外,还要具备了解企业的风险领域和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的能力。有效的与上级沟通的目的是寻求支持和指导;有效的与同级沟通的目的是寻求协助与帮助;有效的与下级沟通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与被审计对象沟通的目的是寻求理解与配合,共同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在工作中要能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最好的内部审计效果来自于有效的沟通。
[关键词] 民营企业家素质现状素质提高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把企业家称为市场经济的“原动者”,那么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者”就应该是民营企业家。经济学家斯蒂格利兹在《经济学》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固然是许多经济要素都不足,但是最缺乏的是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家,最缺乏的是企业家才能。
我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最近公布对三千多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其中关于我国企业家数量和素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企业家队伍“数量充足”与“素质高”的认可率分别只有12.6%与12.7%,而认为企业家队伍“数量缺乏”与“素质低”的分别占64%与43%。相比之下,缺乏系统的教育背景和先进管理方法与理念的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可能更让人担忧。因此,依靠制度保证,建设一支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
研究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衡量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目前,在对企业家素质的衡量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固然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家素质的一个反映,但企业的经营成果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人为操纵,而且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等非企业家素质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考察一个企业家素质高低,应该有比营业额及短期利润水平更丰富的指标。最近,《财富》杂志评选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十大CEO,其评价标准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他留给企业的“遗产”,即在他离开CEO职位多年后,公司仍能兴旺发展;二是他的“影响”,即他在技术与经营方面的创新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已超出公司的范围;三是他的“恢复能力”,即领导公司渡过危机和推进改革的能力;四是公司股票的长期收益程度。
按照这四个标准来衡量,企业的持久增长能力才是衡量企业家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而《财富》选出来的十大杰出CEO恰恰满足了这些要求。一是培育企业的持久增长能力或核心竞争力比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更重要;二是创造一套系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比一味地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控制力更重要;三是关键时刻能力挽狂澜及具有打破旧框框的创新意识比四平八稳的经营风格更重要;四是善于学习并把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比老是沿着一条熟悉的路走更重要;五是信誉比利润更重要;六是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是获得企业持久增长动力的源泉。
以广东省为例,很大一部分广东民企老板身上存在的问题:个人文化素质较低、缺乏高新科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立足于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生产经营,思想守旧,小富即安,不够关心政治。不少学者认为,广东的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产业升级慢,发展后劲不足,都与企业家素质有着直接关系。
我国民营企业家在经历长期的创业过程和经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后,对市场规则、对企业发展等都具有了比较深刻的看法,对市场经济对企业家的素质要求也有比较正确的认知,自身素质正在不断提高,并且已经涌现出一批非常出色的企业家。但大部分民营企业家的自身调整仍然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下几个方面尤其突出。
1.诚信意识不够。许多民营企业家在创业之初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当时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这也是造成民营企业“原罪说”的重要原因。虽然目前市场环境已经大为改善,但当初通过不诚信获得的原始资本积累仍然具有深深的烙印。所以虽然平时这些民营企业家能够清醒的认识诚信的重要性,但在关键时刻却往往作出决然相反的决定。
2.缺乏战略意识。前几年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国民营企业是“兔子脑袋,恐龙身体”。就是说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了,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民营企业家的思维仍然没有转变过来,仍然用当时的思维方式去指挥现在的企业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面对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许多民营企业不但没有逐渐采用更为先进有效的管理方法、组织形式、激励机制等,而且没有一个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甚至没有战略意识或者根本不懂发展战略。
3.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但如果不能有效地规避创新带来的风险,可能致使许多企业不敢创新,或者已有的创新由于无法规避风险反而给企业发展带来灾难。在一次关于民营企业家监督约束制度的调查中,当问及民营企业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时, 57.7%的民营企业家企业家将决策失误排在首位,这正反映了民营企业家对风险的估计不足或者规避能力不足。
二、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必须依靠制度保证,在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方面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
环节
1.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和改革企业领导体制。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2.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首先要解放民营企业家。尽管经济学家熊彼得将企业家素质概括为:具有能完全胜任不胜其烦的会议和交涉的特殊的体力和魄力,善于说服他人并能获得支持及具有通过巧妙的交涉操纵他人的谋略和胆识等,但如果将民营企业家的时间过多的耗费在政府的各种会议以及应付各种检查、处理同各部门的关系上,无疑是对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民营企业家才能的一种浪费。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民营企业家的无谓劳动,民营企业家才有时间去思考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思考自身素质的提高。解放民营企业家同时还要避免权力对企业经营的介入。权力的介入不仅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而且造成民营企业竞争的不公平,扭曲民营企业家的经营观。解放民营企业家既包括政府与社会解放民营企业家,也包括民营企业家对自身的解放,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并进行科学授权,将自身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3.正确评价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目前,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缺乏正确的评价。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素质提高的方向就不明确,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差距也就不明显。一个不正确的评价标准还可能带来错误的导向。经济生活中一些通过不诚信行为获得暂时利润而受到政府表彰的企业家并不少见。这对于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尽快建立专业的人才素质测评机构,建立正确的民营企业家绩效评价机制,合理评价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与经营业绩,统一对民营企业家素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高素质。
4.建立、完善企业家培训制度。在对企业家培训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注意培训层次的区别,建立包括小型企业管理人才、规模企业经营人才、高级经理人才培训在内的梯级培训制度;二是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管理知识,还要强调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敬业精神,更要注重实战演练;三是培训的方式要灵活,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介绍相结合,可以邀请国外管理专家作专题报告,也可以组织企业家定期去国外轮训,同时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国内先进地区学习参观,还可以定期输送企业家到著名高校学习工商管理知识。
5.建立职业经纪人的选拔机制,强化对优秀民营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根据目前企业家现状,尽快建立民营企业家人才库,通过企业家市场的建立,让企业家直接进入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逐步形成一支职业企业家队伍。同时,建立对优秀民营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也是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的根本。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原因,也有金融制度和政策限制的因素。
首先,部分民营企业信誉、形象欠佳,使银行对民营企业态度冷淡。我国早期的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很多是政策催生,他们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念,执行的是家族垄断的产权制度、隐私式的财务会计制度、任人惟亲的人事制度和家长式的治理制度,企业形象先天不足。从财务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料不全、数据失真、信息失实的问题;从抵押来看,明显薄弱;从经营手段审视,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为急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不择手段,从而失去诚信,败坏了民企整体信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了一个数据,60%以上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3B或者3B以下的等级,银行难免对其谨小慎微,贷款自然举步维艰。
其次,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我国现行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社会公众直接融资问题,入市门槛较高。2005年10月通过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一般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现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最终仍然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私募股权基金的出现,无疑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工具。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PrivateEquity),是指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对非上市实业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也被称为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投资期限较长,投资期限通常为3~7年,所以说它是民营企业融资的最佳途径之一。
首先,私募股权基金的迅速壮大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先决条件。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托法》的颁布,《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基本消除了各类私募股权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运作的法律障碍,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资本市场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更加透明,以及创业板即将设立,使大批机构投资者不断涌入到直接股权投资市场中来。目前,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不仅有凯雷、软银、鼎辉、清科等国内外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的身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从资产配置和提高收益的要求考虑,也开始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探索综合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在政策逐渐放宽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甚至丰富的民间资本也积极地参与到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中来。经过近一年多来的暴发性增长,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拥有的资金规模已经很大,大规模的资金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