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疾病范文

动物疾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疾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疾病

第1篇:动物疾病范文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防控策略

1常见的动物疾病分类概述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等多项因素综合影响,导致畜牧养殖产生诸多疾病,在各类疾病中常见的主要有寄生虫病以及传染性疾病。其中寄生虫病较为常见,导致此类病因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动物机体中寄宿的蠕虫以及节肢动物,对各个动物体内存储的营养物质进行吸取。当寄生虫从不同机体之间来回转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病毒的大量传播。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发病之后控制难度较大。各类传染性疾病病原体主要是借助真菌、细菌、病毒等传播。在动物养殖过程中,各类动物之间会发生接触,在机体接触过程中会导致病原体快速传播,对养殖场整体发展产生较大损失[1]。

2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分析

2.1生长环境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建立稳定性较强的生长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各类动物养殖过程中,如果外部环境不利于动物全面生长发育,对动物机体生长会产生较大限制作用。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外部环境存在较多不利性因素,机体在生长中会产生较多不适应状态,此类表现症状将导致动物原有的活动能力以及生理表现功能受到较大损伤。不能在生长阶段对自身生长现状进行合理调控。这样动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能和外部环境进行实时能量交换,长期发展会诱发疾病。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当外部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各项养殖条件趋于恶劣,会产生各类重大疾病。

2.2人为因素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养殖方式及养殖人员专业素质对养殖成效具有较大影响,但是目前部分养殖场养殖人员自身专业养殖技术及养殖管理方式有待提升,导致养殖阶段容易产生较多管理问题。其中人为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此类方面,养殖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管理活动需进一步调控,防止随意应用各类药物。有部分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未能选取科学化养殖模式,养殖观念较为落后,片面认为在养殖阶段不需要设置各类设备。对养殖环境缺乏综合分析,管理理念缺失。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缺乏有效监管,各类药物应用不科学与错用,将会诱发严重的负面养殖问题。

3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防控策略

3.1全面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在养殖场选址过程中,要选在通风条件较好的区域,其次要进一步做好排水与污染控制工作,为养殖场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避免对养殖区域周边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人员对养殖场进行清理,清除动物排泄物,避免养殖环境中大量病菌滋生。其次要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清理。做好养殖过程卫生监管,在消毒过程中要结合养殖环境基本现状合理选取对应的消毒剂。

3.2完善养殖饲养与管理工作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对各类疾病进行防控要强化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养殖场要做好预防工作,合理应用防治技术措施。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饲养是重点部分,各类动物由于个体性差异,在养殖过程中要遵循不同的饲养标准,促使各类动物生长过程中各类营养需求能及时补充。结合动物物种生长发育基本现状以及对营养的需求,来配置各类高营养、高质量的饲料,提升动物养殖抵抗力。

3.3强化动物安全检疫以及疾病防控

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安全检疫工作,管理部门要结合高标准养殖要求设定对应的养殖检疫检查制度与养殖环境消毒制度,对进入养殖区域的各类车辆、人员、设备用具等进行消毒检疫,通过规范化消毒处理后才能进入到生产区域。在养殖过程中发生各类动物疫情之后,要及时选取对应控制进行处理,对疫情及时进行隔离处理。为患病动物注射治疗针剂,在日常投喂饲料中添加维生素与治疗药物,控制疫病大范围传播。

第2篇:动物疾病范文

为切实增强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能力,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强化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先后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禽流感、口蹄疫和猪蓝耳病等疫情,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我市作为畜牧业大市,对动物防疫工作一向高度重视,成效显著,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但从形势发展看,仍然面临严峻威胁。一方面,各类动物疫病频繁暴发,传播迅猛,发病种类不断增多,规律发生重大变化,疫情传入的威胁和疫病控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作为全省的南大门和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畜禽及其产品往来调运频繁,疫病一旦传入,防控不当引起疫情蔓延,将对畜牧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甚至破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为此,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动物防疫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总方针,全面明确责任、层层分解目标,超前谋划、精心组织,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要切实强化履职意识,着力抓好队伍建设,使动物防疫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进一步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相关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强制免疫措施。各级政府、畜牧兽医部门要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控并举”的防控方针,按照强制免疫“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定期组织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注射工作,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密度必须达到应免的100%。加强对疫苗领取、发放、储运等环节的监管,保证疫苗质量。重点做好免疫档案登记工作,使免疫工作有据可查、疫情信息全程可追溯。按照抗体消长规律,适时开展免疫效果监测,不合格的要及时补针补免,建立起坚强的“动物疫病免疫带”,确保畜禽始终处于高效免疫保护状态。

(二)进一步推进清洁养殖工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强制免疫定期开展清圈消毒工作,集中清洗圈舍、器械及畜禽污染物、排泄物,对养殖环境及周边地带进行全面消毒处理,消除疫情滋生蔓延的隐患。加强对规模饲养场户、养殖小区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按照科学的养殖、免疫、管理和无害化处理规定,大力推动健康养殖业,发展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生产。转变多种畜禽混合饲养的不科学生产方式,大力倡导相对封闭、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建立“动物饲养隔离带”,从源头上防范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

(三)进一步完善预警预报机制。284个市级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点要充分发挥作用,常年采取样品实时监测,做到动物疫情监测常态化。定期对畜禽养殖密集区域、疫情多发易发区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详细载明调查数据,总结疫情发生发展规律,为动物疫情预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制度,确保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按照程序履行职责,做到“有事快报告,无事报平安”,形成信息交互畅通的“动物疫病预警预报信息网络”。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疫情,均要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准确上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接报后要迅速行动,及时核查疫情线索,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严格防止疫情扩散。

(四)进一步强化疫病追溯管理。要按照《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猪、牛、羊等免疫动物加施二维码免疫标识,做到一畜一标一号。建立规范的电子免疫档案,详细记载免疫、检疫、调运、饲养等情况,为迅速发现、控制和扑灭动物疫情提供可靠依据,逐步实现对畜禽养殖和畜禽产品加工的全程监控,为全面建立重大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奠定基础。

(五)进一步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健全应急机制,落实防控责任。按照国家和省的物资储备标准,定期充实储备库物资,保证重大动物疫病疫苗、消毒药品、防护用具等应急储备物资充足并及时更新。认真抓好各级应急预备队的培训演练工作,应急预备队要定时集中,开展实地演练,一旦发生疫情立即进入紧急状态,并按照疫情应急处理程序,迅速控制并消灭疫情,做到“及早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置、减小损失”。

(六)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监管。强化产地检疫申报制度,切实提高产地检疫覆盖率,确保健康畜禽持证出产地。加强畜禽定点屠宰及驻动物屠宰场检疫员的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技术规定和标准,认真履行检疫程序,发现染疫、病死动物一律按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程序严格处置。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坚决防止病害肉流入市场。加大对农贸市场、牲畜交易市场、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经营染疫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的行为。加强对动物饲养、经营、交易场所和动物产品生产等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和监督,取缔无证饲养、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动物饲养的生物安全水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大专院所兽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监管,规范实验程序,坚决杜绝实验室微生物菌毒泄露事件的发生。

(七)进一步加大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狂犬病防治力度,强化综合整治措施,严格防范人感染狂犬病。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强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炭疽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严格控制染疫动物跨境流动,禁止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市场。卫生部门要定期开展易感人群流行病学筛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畜牧兽医部门要做好易感动物的健康检查工作,对阳性动物及时予以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发生局部或小区域牲畜人畜共患病疫情时,当地政府要及时组织防治和净化工作,坚决杜绝人间感染。

三、进一步夯实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工作保障

(一)切实加强领导,明确防控责任。各级政府要按照“政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具体责任人”的工作要求,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机构,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成员,并通过健全机制、完善职能,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政令统一、上下联动、反应迅速的防治指挥系统。建立健全防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因失职、渎职造成疫情传入和扩散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强化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的要求,依据《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畜牧兽医部门负责制定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工作方案,组织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卫生部门负责修订和完善人畜共患病防控规范和工作方案,开展人畜共患病排查工作。林业部门负责野生动物的疫病预防、监管工作。工商部门负责加强对市场、摊贩的经营监管。商务部门负责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公安部门负责配合做好各类执法的安全保障和推进工作。财政部门负责保证防控资金、储备资金及时到位。发展改革、城管、民政、司法、交通运输、质技监督等部门负责依据各自职能分工,协调推进防控工作。

第3篇:动物疾病范文

一、引发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原因

(一)环境影响。畜牧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最容易忽略但是也是引发动物疾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养殖环境,养殖基地是动物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生长场所,动物也是一个生命活体,容易受环境影响,它们也会生病,会被感染,甚至说也会因为疾病而死亡,所以,生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动物的生长机能。动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通过和所处环境发生能量交换才能够确保机体能量平衡,同时,动物的机体代谢也会受能量交换的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也就是畜牧养殖动物为什么会受环境影响而引发疾病的原因之一,因此,动物疾病控制部门以及畜牧养殖户应该重点改善不利于动物生长的恶劣环境。(二)人为影响。动物疾病的引发很大程度上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养殖人员在对药物属性不了解的情况下对畜牧动物滥用药物,没有针对性的错误用药或者用药比例不对进而影响动物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动物因此出现死亡或者中毒现象。另一方面是养殖人员认为动物的养殖是一项非常简单的工作,所以没有意识到养殖技术和养殖配套设施对于畜牧养殖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为动物构建一个科学健康的养殖环境,空气、水甚至是饲料得不到安全保障,致使动物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容易因各种病菌而引发呼吸道或者胃肠道的疾病。(三)饲喂影响。畜牧养殖的动物有时候会因为养殖人员对其饲喂不当而产生疾病。一方面是养殖人员还不够了解该如何对动物进行饲喂,对于饲喂方法、饲喂时间以及饲喂频率等方面都不甚了解,时常会出现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盲目饲喂,动物在这样的饲喂下生长发育和身体机能得不到合理满足,其免疫力也会在这样紊乱失衡的身体机能下越发下降。另一方面,饲养人员也没有根据动物的生长需求对饲料进行选择,这样不仅会不适应动物的特性和习性,还会极大地影响动物的身体机能,使其被疾病感染。

二、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措施

(一)养殖场布局要合理。为了确保动物能够得以健康的生长,需要为其提供一个地势、通风、排水等各方面都利于其生长的养殖环境,从而对动物的舒适性以及健康安全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虽然说动物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但是居民的生活也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所以,在畜牧养殖选址的时候需要考虑动物排便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污染,并在不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影响的地方建设养殖场。(二)加强动物饲养管理。动物的生长离不开饲料的喂养,而配置和管理饲料是养殖动物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日常的饲料喂养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长健康,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饲料喂养能够有效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因此,为了确保动物能够健康成长,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对动物饲料的管理,不仅要合理地对不同阶段、不同种类的动物有针对性地配置饲料,还要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和消毒,以使饲料的质量和安全得到保障,更好地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另外,工作人员的素质也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只有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素质,才能够对养殖环境做到科学清理,并对养殖废物进行高效利用,使环保和清洁两方面都能得以保证。(三)定期对动物进行安全检疫。为了能够及时发现畜牧养殖动物的发病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前对其进行防治,定期对动物进行安全检疫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可以针对性地对及时发现的动物疾病进行治疗,避免其疾病大规模扩散影响其他动物甚至是人类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定期的检疫行为可以通过疫苗的注射来使动物的免疫力得以提高,从而不易受疾病及病菌感染。

三、结束语

因为畜牧养殖是我国总体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该更加关注畜牧养殖动物的健康,从根源上对影响动物健康的因素实施预防措施,进而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降低动物疾病的发生率。虽然说动物发生疾病的不可预测性使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只要养殖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展饲养行为,那么就能够及时地发现动物疾病的发生情况,促使养殖的效益得到保障。

作者:侯晓霞 单位:甘肃省康县寺台乡畜牧兽医站

参考文献:

第4篇:动物疾病范文

一、强化免疫,确保春季免疫效果。免疫工作的有效落实直接关系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成效。各乡镇要认真做好春防的宣传发动、免疫方案的制定、免疫任务的部署、免疫队伍的建设、防疫物资的储备等基础性的工作,并继续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要求,从即日起迅速组织开展春季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集中免疫工作,于月10日前完成畜禽存栏的普查工作,并汇总上报区指挥部,组织专门的防疫工作队,逐村、逐户(场),逐畜(禽)进行强制免疫,并配戴免疫标识,规范建立免疫档案,全面推行动物免疫证入户和村级动物免疫日制度,确保禽流感和口蹄疫的免疫密度达到动态的100%,切实消除免疫空白点,确保在月10日前全面完成辖区内所有规模畜禽饲养场强制免疫工作,在月20日前完成农村散养户畜禽的免疫工作。同时要做到边防疫,边消毒,消除疫情隐患。

二、强化监测,做好疫情的预警、预报。区指导部计划在月25日至月15日,全面完成一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监测,规模畜禽饲养场的监测面要达到100%;散养户的监测面以村为单位,也要达到100%,畜禽免疫合格率要达到70%以上,对免疫不合格的,要及时进行补免,补免率必须达到100%。同时,农业、林业、卫生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畜禽、野生动物和高接触人群的监测工作,掌握疫情动态,及时提出预警信息和防控对策。要坚持24小时值班,规范疫情报告和疫情举报核查制度。一旦发现可疑疫情,要按照“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的要求,果断处置。

三、强化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供应。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各项监管措施,严格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做到“三必检”,即动物离开饲养场必检、动物进入屠宰场必检、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市场必检;经贸部门要加强对牲畜定点屠宰的管理,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工商部门要强化市场监管,严禁未经检疫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上市;其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防控工作,实现联防联控。

四、强化保障,确保春防工作顺利开展。要认真落实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疫苗配套、疫病监测、应急物资储备和防控工作等经费,确保防控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要继续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的防疫工作责任制,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到职责到岗、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的工作格局。

第5篇:动物疾病范文

关键词:动物疾病 原因 解决办法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规模化养殖蓬勃兴起。然而,由于建场不规范,管理不到位,体制不健全,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给畜产品安全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实现规范管理势在必行,要有效防控规模养殖场疾病的发生,大力维护规模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

2动物产生疾病的原因

动物产生疾病前,往往由于消毒工作不到位,消毒前对饲养环境不进行彻底清洗清扫,错误的认为消毒剂气味越浓越好,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等。多数规模养殖场单一重视育肥猪驱虫,对种猪、母猪的驱虫缺乏重视力度。兽医发现单一的病例,只是做单一治疗,本能有效全面的防控。没有科学的免疫程序及方法,打疫苗前后使用抗菌素或激素,疫苗配置的效果不合理,注射疫苗方法不当,打飞针,消毒不够严格。由于动物养殖的地域性,从外地采购的药物,没有做任何调查,没有经过动物卫生监督人员检疫、检测,普遍存在不隔离的现象等。病死畜、禽不进行无害化处理,有的随意乱扔,造成疫源的扩散和对养殖环境的深度污染。这些潜伏的病原体在环境及气候因素适宜时则引起疫情的发生,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流行形成多次反复,长期得不到控制。

3科学的防控措施

外界环境对动物饲养起着很大的作用,保持环境的干净、卫生是规模化、产业化动物养殖首先要做的工作。其核心思路是通过严格的免疫、消毒、检疫检测、隔离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科学的建立多层防御体系,降低和消除病原微生物对动物群体的危害,使动物处于最佳生长状态,从根本上减少依赖疫苗、药物实现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目的。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加强动物饲养管理是防控动物疾病极为有效的措施。

3.1加强动物饲养管理工作

动物饲养管理是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保障着动物的安全正常生存。其主要内容是管理饲料营养、饲养密度、饮水质量、防暑降温、通风换气、粪便和污物处理、环境卫生和消毒、动物圈舍管理、生产管理制度等,只有制定详尽的饲养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彻底有效地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防止病原微调生物在不同批次群体中形成连续感染或交叉感染。这将为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有效防控规模养殖场动物疾病传播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

3.2免疫工作要科学严谨

对于规模养殖场来说,免疫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或抗体检测水平进行,免疫前后10天内不得使用抗菌素和磺胺类抗菌、抑菌药物以及激素,这是动物防疫法严格说明的。疫苗注射的计量要科学、合理,严格消毒动物要注射的部位,杜绝打飞针;疫苗存放要科学,不能让阳光直接照射,开瓶后2小时内必须使用完。

3.3倡导动物疾病传播隔离防范意识

隔离是有效防止动物疾病传播的措施,它降传染源置于不能传染给健康动物环境下,便于集中管理消毒,彻底切断了传播路径,防止健康畜群继续受到传染,有效地控制疾病蔓延传播。隔离的对象主要包括病畜、引进动物、可疑感染畜禽等。规模养殖场必须传播隔离意思,培养动物隔离观念,科学的分清隔离对象。对引进动物或疑似感染动物要严格进行隔离,待两星期以上或完全康复后再混群饲养。

3.4做好病死畜禽的处理工作

对于病死畜禽处置工作,要严格按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科学合理的执行。若养殖场条件有限,没有经济实力建造无害化处填理井,可用焚烧掩埋的手段。这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但掩埋时深度不应过大。动物死体上层应离地面1.5米以上,掩埋底部铺2厘米厚生石灰,尸体投放后浇上柴油进行焚烧,焚烧后掩埋并将掩埋土夯实;尸体表面和地面环境要喷洒消毒剂;掩埋地点应干燥、平坦,尽量选择距住宅、道路、水井、牧场、河流较远的偏僻地方。

3.5合理的消毒、清理

对动物饲养过程中的寄生虫要定期清除,科学使用预防驱虫药物,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要做好畜禽驱虫前的准备和驱虫后的管理工作。此外,建立并完善消毒制度势在必行,规模饲养区要经常清扫整理,排除污水、填平洼地,畜禽舍要定期消毒,同批畜禽调出后要彻底的进行一次消毒。根据要求药毒液品种至少需要三种,消毒液要定期更换,防止污染。

4总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规模养殖越来越多,受到了国家的很大重视。养殖过程中一些不科学的因素往往是动物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规模养殖场应加大养殖管理力度,科学的采取防范措施,做好动物的免疫与消毒工作,使动物远离疾病,一旦发生病情,及时处理,这是规模养殖户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做好动物养殖疾病的防控,对饲养者本身乃至人民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养殖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永春.规模健康养殖防疫应先行.疫情防治,2011,4.

[2]李庆康.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现状及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00,19(4):251-254.

[3]任浪,等.畜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对策[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3(3):29-31.

[4]张欣.畜牧养殖合作社和畜牧业的发展.山东畜牧兽医,2011,9.

第6篇:动物疾病范文

自2011年起,我们对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改革,主要改革的措施如下。

1.1合理调整了教学大纲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水生动物类)大纲,该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和复习的依据,更多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实践性,注重知识的运用。因此,我们把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大纲根据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学生适应执业兽医考试。比如原来的教学大纲将几乎所有教材中的疾病种类都包含进去,要求掌握,但是考试大纲要求考生主要掌握水生动物一、二、三类疫病的诊断、处置、防控与治疗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只保留了一、二、三类疫病,其余的不列入讲授范围。

1.2编写了新颖实用的教案,制作了生动活泼的教学课件目前国内编写的水产动物疾病学教材有多本,各有特色,但是内容都不是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编写了新的教案。新教案对授课内容进行3个等级的划分,即“全面掌握”、“重点掌握”和“一般性掌握”,使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为了制作出新颖实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课件,我们从多方面收集资料:我们将现有的水产动物疾病学相关文献、书籍、图谱收集起来,将其中典型的图片扫描编辑,作为教学案例的插图;从电视新闻、网络、专业期刊、会议资料等搜集教学素材;在生产一线的诊断现场摄录图片和视频资料。通过以上途径,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资料,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将临床病例、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其特征以及防治过程等方面通过多媒体进行再现,使学生可以通过视听感觉获得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效果。

1.3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且较为直观的学科,需要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进行直观的讲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但是多媒体教学在带给学生丰富的图像和大量的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速度过快、笔记困难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将一些重点难点采用板书教学,放慢节奏,重点讲解,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2)注重创建师生互动平台。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弊病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尽量让学生以主动学习为主。除在讲授中经常以问答方式与学生沟通外,我们还引入了学生上课教师听课的模式,挑选出10余种较为重要的疾病,每3~4个学生一组,将资料分发给他们,让他们自己补充资料,组织资料,制作课件,练习讲解,最后派出一个代表走上讲台给同学们讲授。教师听课后给予点评,并补充讲解不足之处。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响应;(3)聘请行业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我们每年邀请3~4名本专业的专家学者、企业成功人士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和生产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生认真听取专题讲座,开展课堂讨论,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思维。

1.4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教学改革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改善了实验条件,更新了实验设备,丰富了病原标本。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实验室,配备了齐全的、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和制备了疾病标本,为实验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材料;(2)调整了实验大纲,增加了实验课时和内容。原来的教学大纲实验课为16学时,现在我们将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设置成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共开设10个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3个,技训性实验3个,综合实验4个,总学时32学时,外加2.5周的课程实习。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了学生对水产动物疾病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并得到病体解剖、病原生物分离鉴定、临床诊断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常见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技能;(3)实验教学采用了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2~3人为一个实验小组,根据实验要求,实验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器材设备;实验小组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去实施,记录实验结果,验证预设实验目标;实验小组对取得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提炼,撰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4)开辟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期间进行。实习期间带队教师对实践中发现的病例及时给予现场指导,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临床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2.5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我们把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考核分成理论考核和临床实践考核。在理论考核上,按照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大纲,更新理论考试内容。由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题型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期末在对学生进行理论考核时要相应地对试题库进行适应性调整,增加选择题所占比例,适量保留主观题,以利于学生能在执业兽医考试中适应考试形式。临床实践考核必须在临床现场和实验基地完成,考试内容以临床操作技能为主,并且以平时考核成绩为主,占临床实践考核的70%,期末考核占30%。

2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第7篇:动物疾病范文

[关键词]畜牧养殖 动物疾病 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62―01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由于环境、动物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动物极易患上各种疾病,若养殖户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不到位,就会造成很大的风险隐患,甚至造成疫情的大范围扩散。因此,积极研究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畜牧养殖动物常见疾病的类型

1.1普通疾病

普通疾病的发病率较高,涉及类型较多,包括眼病、外伤、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此外,流产、难产等畜牧产科疾病也归为普通疾病的范畴。

1.2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具有高危害性、传播迅速等特点,此类疾病多由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发病后表现出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医治难度相对比较大。部分传染性疾病甚至能够传染给人类,因此是畜牧疾病防控的重中之重目。

1.3寄生性疾病

寄生性疾病也是动物常发疾病,主要由节肢动物、蠕虫、原虫等引起,特别是蠕虫、原虫等寄生后,往往需要较长的发育期,此类疾病大多以身体接触的形式传播。

2畜牧养殖动物常见疾病的诱因

2.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动物健康的主要因素,若动物生长环境中出现环境污染、毒害物质等对其生长发育不利的因素,就会给动物的新陈代谢造成影响,出现生理失衡等疾病症状。

2.2动物因素

部分动物在胚胎发育期间就被母体感染上了疾病,导致其一出生就成为了病原携带者,故加强动物母体检疫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此外,不同动物个体的抗病能力也存在差异,也会对疾病防控造成一定的影响。

2.3人为因素

由于部分养殖人员不具备专业的养殖技术知识,没有科学用药意识,导致动物体内发生药物毒素积累,对其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部分养殖场所的配套设施比较落后,加之养殖人员没有按时做好排污、换气工作,也加剧了动物疾病的发生。此外,有些养殖场的管理存在疏漏,如没有及时对一些病死动物进行消毒处置,使得疾病进一步传播,扩大了疫病的影响范围。

3畜牧养殖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控

3.1加强养殖场所管理

首先,要科学进行选址工作,通过选择优良、合适的养殖场所,能够为畜牧动物提供安全、适宜的生长环境,从根本上减少各种疾病因素的干扰。一般来说,畜牧养殖场所应尽可能建立在地势较高、空气干燥且通风良好的地方,同时还应保障取水或排污的便利。其次,要强化对动物的饲养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日常饲养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疾病防控的效果,为此,养殖人员要定期进行消毒管理,并按时进行卫生打扫,为动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同时还要做好饲料的检查工作,确保其配比合理、营养均衡,借此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抵抗能力,实现疾病防控效果。再次,要按时做好消毒、检疫管理,并对出入养殖场所的车辆进行严密控制,必要时可对出入车辆进行消毒处理,特别是省际、城际等跨地域运输车辆,消毒管理尤为重要。对于新引进的动物,要进行全面的检疫检测,确保其不携带有害病原体,并已注射相关疫苗。

3.2适量饲养,合理用药

养殖人员要积极学习养殖技术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结合动物生长发育情况予以适时、适量喂养,并合理搭配饲料配方,确保营养的全面、均衡,这样能够改善动物身体状况,从根本上提高动物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从而降低其患病几率。其次,养殖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用药意识,在用药时不仅要选择正规厂家的药物,还应避免使用毒副性大的药物,从而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达到疾病防控目的。此外,要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不能盲目追求高饲养量,以保证动物的生活环境质量。

3.3提高养殖户防控水平

政府应强化对基层养殖人员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或者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赴现场给予指导,帮助其掌握专业的动物疾病防控知识,同时熟悉各种常见的动物疾病类型,从而科学地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养殖人员自身也要提高学习意识,积极了解并掌握最新的动物疾病防控方法,同时时刻关注本地区的动物疫情发展情况,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8篇:动物疾病范文

1小型猪在心血管疾病模型方面的研究

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及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目前,在我国居民的死亡谱中,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号杀手,而且每年还有数以万计的人因患该病导致残疾。为了控制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和治疗措施。毕建忠等[2]采用大球囊扩张小型猪一侧颈总动脉后高脂饲养的方法成功建立小型猪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动物模型,其超声结果显示球囊扩张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并管腔狭窄,病理显示损伤侧颈总动脉明显粥样斑块形成,血管壁各层改变符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猪的心脏大小和冠脉循环与人类相似,堵闭冠状动脉分支后形成的心肌梗死模型与人心肌梗死病变有很大相似性,对临床研究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陈欣等[3]将栓子推注到雄性贵州小型猪冠脉左前降支以期建立心肌梗塞模型,术后5周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只受术猪均形成心肌梗塞,3只死亡,6只存活,存活率为66.7%;且病理检查均见瘢痕形成。由此可见,应用介入栓塞法建立小型猪心肌梗塞模型是可行,并能为心肌梗塞诊治研究提供稳定的动物模型。蒋益波等[4]应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封堵猪冠状动脉成功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能保持封堵冠状动脉通畅。该法与开胸法相比更接近人体状态,具有创伤小、动物生存时间长并易于术后饲养等优点。董晓英等[5]采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及低分子右旋糖酐耳大静脉给药的方法,以探讨通过药物改变血流动力学影响脉搏的方法建立小型猪脉滑变动物模型,结果显示,该建模方法可靠简便、损伤小、重复性好,可用于小型猪脉诊研究。

2小型猪在代谢性疾病等模型方面的研究

小型猪的营养吸收和胃肠道结构、新陈代谢机制,以及糖的吸收、转运和利用等方面与人类相似;此外,猪的胰腺发育和形态也与人类相似。因此,用小型猪制作的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与其他同类动物模型相比有独特的优点。RolandssonO等[6]给雌性小型猪注射低剂量链脲佐菌素成功诱导具有类似人类Ⅰ型糖尿病末期特征的小型猪糖尿病模型。LeeL等[7]将改良的动脉粥样化饮食饲喂Ossabaw小型猪,24周后检测发现,Ossabaw小型猪患有严重的代谢综合症和与人类极其相似的非酒精性的肝硬化。席守民等[8]采用高脂高糖饲料饲喂贵州小型猪3个月后,观察其体重、血糖、胰岛素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显示,贵州小型猪出现明显的高血糖症和高脂血症,并可用此来建立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田宇瑛等[9]用360mL/L冰乙酸给五指山小型猪灌胃,3h后肉眼观察胃内壁隆起呈明显白黄色、严重缺血坏死状态,镜下显示胃溃疡组织黏膜上皮层损伤严重,部分区域黏膜上皮层完全消失,暴露出固有膜组织。研究结果显示,360mL/L冰乙酸灌胃可成功复制小型猪胃溃疡模型。

3小型猪在皮肤烧伤模型方面的研究

猪的皮肤在形态学、生理学与药理学上与人非常相似,包括体表毛发的疏密、表皮厚薄、表皮具有的脂肪层、表皮形态学和增生动力学、烧伤皮肤的体液和代谢变化机制等,故猪是进行实验烧(烫)伤研究的较理想动物。同时小型猪也有望发展成为皮肤毒理学替代试验的理想模型而成为常规方法用于药物、化学品等产品的安全测试和相关科学研究[10]。BeckerST等[11]用小型猪背部两侧全层皮片进行自体交叉移植,移植后的皮片分别用加压敷料和用促皮片血管再生的生长因子处理的真空敷料处理,以比较两种不同敷料对移植皮片血管再生的影响,结果显示,用促皮片血管再生的生长因子处理的真空敷料处理对移植皮片的血管再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AgayD等[12]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法治疗哥廷根小型猪因60Co放射所致上皮放射损伤综合症,取得良好效果。孙同柱等[13]采用自制恒温烫伤装置,设置烫伤温度为100℃,烫伤时间为15s,可复制小型猪典型的小面积深Ⅱ°烫伤模型。为探讨小型猪严重烧伤后6h内切痂(即超早期切痂)的可行性,刘军等[14]对Ⅲ°烫伤的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进行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研究,结果显示,超早期切痂可使小型猪在围手术期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对血液流变学也无不良影响,由此认为超早期切痂对大面积烧伤创面早期修复及临床治愈率提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小型猪异种器官/组织移植方面的研究

由于人源供体的严重短缺,使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异种移植。小型猪在解剖学、生理学特性、营养代谢等方面与人极其相似,以及随着移植医学和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小型猪被选定为最适合的异种移植供体。小型猪-人异种器官/细胞移植是当今生物医学领域带有国际性的难题和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异种器官移植的主要障碍是人体对植入外源器官的免疫反应。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将α1,3-GT基因敲除猪的心或肾移植到已免疫抑制的狒狒体内,分别成活179d和83d,都克服了超急性血管排斥[15-16]。Ura-niaT等[17]应用明尼苏达和哥廷根小型猪进行角膜同种异体移植研究,发现这种移植的临床特点和组织学评价与人的移植排斥发应非常类似,由此显示,小型猪作为角膜移植的动物模型比啮齿类动物如小鼠、兔等更具明显优势。由此可见,克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也就集中于抑制受者血液内的补体系统的激活,去除受者体内的天然抗体,改变供者器官血管内皮细胞的免疫学特性等。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型猪在异种移植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泛。

5小型猪在口腔疾病模型方面的研究

小型猪的牙颌系统、牙体形态、牙齿生长发育特点,以及具有乳牙和恒牙两副牙列等与人类极为相似,且易患人类某些口腔疾病,因此近年来,猪常被用作齿科疾病的模型动物。谢永健等[18]观察不同力值作用于小型猪下颌乳侧切牙后的牙根吸收情况,研究不同力值对小型猪牙根吸收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小型猪牙根吸收程度随加载力值的增大而加重,并成功建立小型猪正畸牙根吸收动物模型,为正畸临床实践中预防牙根吸收提供参考。李钧等[19]给小型猪腮腺主导管注入10g/L龙胆紫水溶液后,小型猪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腺泡急性坏死、腺泡萎缩、纤维修复,导管系统上皮脱落,形成栓子阻塞导管,最终导致整个腮腺完全萎缩及纤维化,且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异常增生及分化。此模型的建立为利用龙胆紫治疗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提供了病理依据,并为研究双侧腮腺萎缩对口腔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李兵等[20]采用低压低氧方法建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模型,在经过22d的低氧处理后,小型猪发生的变化可模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呼吸压力、咽部组织结构、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能够模拟疾病的组织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变化,对进一步研究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提供有力的依据。

6小型猪在其他疾病模型方面的研究

小型猪除了在上述几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外,药理学、毒理学、神经生物学等都有应用。Yuki-takaT等[21]对墨西哥无毛小型猪采用颅部外科手术将脉络膜动脉永久性闭锁成功复制腔隙梗塞模型,为探讨脑和脊髓白质损伤的细胞机制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由于小型猪在一些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方面比狗和猴更能反映药物在人体内的情况,因此,小型猪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22]。BjarkamCR等报道[23]用哥廷根小型猪探讨运用干细胞移植、深部脑刺激等神经调节治疗模式来治疗帕金森病,并通过活体脑部影像、膀胱测压、步态分析等神经学上的评估,以及死后组织学和立体学(脑)分析来评估帕金森病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从而获得大动物在神经学上的应用研究数据。JensenKN等[24]对哥廷根小型猪桥脑排尿中心长久植入深部脑刺激电极成功建立了桥脑排尿中心-深部脑刺激的大动物模型,为神经性脑桥上部排泄紊乱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第9篇:动物疾病范文

关键词: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学;改革;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38-02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Aquatic Animal Diseases

Cai Jia et al.

(Fisheries College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Abstract:Aquatic animal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course in the speciality of aquaculture. It is also the basic course of aquatic animal medicine major that just set up in our university. The reformance focus on teaching content,teach method and practice teaching for experimental part of this course will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undergraduate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new major development.

Key words:Aquatic animal disease;Reform;Comprehensive ability

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学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是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养殖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其涉及的内容包括鱼类免疫学、病原生物学、水产动物病理学等,交叉内容较多,其中水产动物疾病的病症、病原以及组织病理变化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信息量大,仅仅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印象不深,容易遗忘,教学效果不太理想[1]。因此,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实践有利于对该门课程知识的吸收及消化,增设实验课则能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水产动物病害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2]。然而由于病原及病理标本积累、教材、基础设施等因素限制,本校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大多数以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能依照固定的实验安排与流程完成实验内容,制约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针对该门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

1 优化实验教学设置

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学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较强,开展实验需要相应理论知识的支撑,边学边做,才能更好地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原有教学模式下,由于课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进度不太一致,这就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因此需根据每个学期的课程安排对原有实验课设置进行调整。例如,原有实验课设置为:鱼病检查―土法疫苗制备―病原观察,而实验课开设一般在理论课开始的第二周,理论课内容尚未涉及病原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不同病原的特征、发病特征与病理变化等),学生在第一次实验时会出现无法判断鱼体是否发病及发现病原等问题,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如能将实验延迟一至两周开课,授课顺序调整为:病原观察-鱼病检查-土法疫苗制备,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实验课中巩固理论课学到的病原生物学知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将特定病原与发病症状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升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我校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学已开设多年,部分标本已经损坏或者典型特征已经无法辨识;再者,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及病理学等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病原被分离鉴定,且病理特征了解的愈发透彻[1],现有的实验素材不够系统全面,因此需进一步完善病原及病理资料库的建设,充分利用多方渠道收集病原、病理标本,并进行整理分类。具体实施办法有:(1)挑选养殖户送检样品中具有典型症状的个体制备标本;(2)利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教师外出培训和社会服务的机会采集标本;(3)与相关科研院所建立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丰富实验材料,为学生创造直观认识病理和病原特征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由于目前授课对象均为90后的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手机和电脑成长的一代[3]。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载体,利用网络、QQ、微信等现代化技术拓展授课素材,包括PPT、动画、短视频等,相比单调抽象的语言描述,上述素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实验原理与实验过程,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3 增设综合设计型实验

现有的实验课程中,授课教师往往只准备一类样品供全班使用,而且操作方法及步骤相同,结果基本一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执行与验证,无需思考,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2]。开设综合型实验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完成科学实验的能力,且还能在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其他课程知识对结果进行拓展和分析[4]。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提供多种实验材料,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养殖品种,或者是养殖户送检样品,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患病个体解剖、病理学观察、病原分离鉴定及检测,并对病因进行初步的判断,使学生对疾病诊断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操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我校水产养殖专业应用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课,对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验课程安排的患病个体检查,掌握课堂上的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因此,要将实验教学实验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可在生产实习或者社会实践期间,让学生跟随指导老师或者实习单位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参与水产动物病害现场诊断与防治的过程,根据实践中发现的病例现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引导学生利用其他课程的知识(如从水环境因子、养殖管理与药物使用等方面分析致病因素)对病因进行判断并制定防治策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实际生产中的工作氛围,了解生产实践中疾病诊断的基本模式,这样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的一系列探讨,有望使学生在实验中巩固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生产实践中遇到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并且还能为我校刚获批的水生动物医学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对培养适合行业发展的水产养殖专业应用型人才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双虎,鲁义善,简纪常.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1:39-41.

[2]陆宏达,张庆华.改革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0(6):63-64.

[3]庞欢瑛,鲁义善,蔡双虎,等.水产动物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7):5723-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