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韩愈马说范文

韩愈马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韩愈马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韩愈马说范文

关键词:《马桥词典》 韩少功 小说 语言特点

1.朴实的“乡”气美

朴实风格较于华丽风格来说减少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藻丽的词语的使用,文章整体风格比较平淡质朴。在韩少功看来,为了模仿西方的风格而丧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得不偿失的。他早年的知青生活为他寻找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了便利环境,使他更加关注语言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韩少功的语言特点初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词语的运用上有浓厚的地方口语色彩

口语化的语言是《马桥词典》非常鲜明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用科学注解的词典,该词典中有许多只流行于马桥地区的区域性的特色方言,比如句子较短、重复多、结构简单等特点。由于地方文化色彩比较浓重,如果没有情境环境或者词条注解的话,读者将很难读懂。在《韩少功自选集・马桥词典》中,他精选了41个词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些词条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2)在局势上大量运用直陈句

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韩少功特别喜欢使用省略句、短句、等同类结构的平行排比句式,例如,“江边的人也打鱼,下吊网,过着下线钩”,这样的句式凸显了整齐舒缓的特点。

(3)在修辞手法上使用排比和同构连用

《马桥词典》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目的是寻求通顺清楚,属于消极修辞,当然,也有少量e极修辞。其修辞格式中运用的最多的当属排比了,包括比拟、引用、对偶、夸张、反复、借代等等多种形式的排比句式。

(4)在篇章上作品结构较为松散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还使用了很多的独句段落,《自选集》里的独具段落大概就占到了整个自然段落的36%,这样的比例在其它作品上还是比较不常见的。

2.同构连用的繁丰美

同构连用是指三个或以上结构相同的词语、短句或分句依次出现,从而起到修饰句子的作用,或者说形成排比或并列的格式段落,让整体段落显得整齐有意境,体现其繁丰美感。在这里,我们将这样的连用方式大概归纳成以下四种类型:

(1)并列短语

例如:等待着从上游飘下来的死鸡、死猪、破桌子或者旧木盆。

(2)同素连用

例如:辨别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挪威人、波兰人等民族的文化差异。

(3)排比辞格

例如:睡在蚁穴边可做帝王梦,睡在花丛里可做风流梦,睡在流沙前可做黄金梦,睡在坟墓上可做鬼神梦。

(4)并列句群

例如:甚至吃了猪脑子、狗脑子、牛脑子,还是记不上几句。

除了以上语言特点以外,《马桥词典》还融入了一些创新的风格,将论点代入文中,使文章本身与思想的表达互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温蕴之美。举个文中的例子:全国的人口统计里,肯定不包括他。全世界的人口里,肯定不包括他。在这里,“他”不单指其人,而是对马鸣的一个生存状态的思考。综上所述,语言的风格是综合多种外在环境影响下,根据所要表达的效果选择性的运用语言要素的语言特点,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中,各种美感的的体现与其本身对语言的追求和态度息息相关。

此外,《马桥词典》在文体实验上的成功跟以词典的形式融入作者思想的方式密切相关,传承了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的笔法,并且融入了文史哲。基于对这一文体实验的热衷,小说中的思想表达和叙事二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裂痕,韩少功本人也表示,这对当今的文学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历史性的思考和当今的时代性来看,韩少功的作品中并不缺少思想的表达,并且绝大多数读者对这些“思想”给予了正面评价。《马桥词典》对于如何评价韩少功小说中的“思想”和探讨这些“思想”和叙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研究环境和例证。因为一方面,《马桥词典》中体现了韩少功对于人文方面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韩少功在创作期间有一定的文化寻根和传承意识,又有对文体的创新精神并予以实践。

3.结束语

第2篇:韩愈马说范文

相:察看,判断。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韩愈马说范文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会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千里马就变成不能千里了。是因为伯乐知道它可以千里,用饲养千里马的方式去饲养它,才能千里。也正如你所说的“千里马就变成不能千里了”,变成不能千里,也就是原来可以千里的啦?那么也就是说:只要用饲养千里马的方式去饲养它,就算是普通的马也都可以成为千里马咯?那又何必知其是否可以千里而去饲养呢?干嘛不直接找匹一般的马去养呢?那么又何须伯乐呢?饲养马的人不也知道怎么养千里马吗?那么又何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呢?

“千里马”应该是早于被人们知道它是千里马时,它就已经是“千里马”了。也就是说:你发不发现,与它是不是“千里马”是没有关系的!

或者说:伯乐的作用只是用来来维持它能“千里”这一状态而已!

第4篇:韩愈马说范文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那些像鸢鸟一样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整天忙忙碌碌、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吴均《与朱元思书》)

【角度点拨】1.祖国的大好河山处处美。2.体现了对山水景物的依恋,对黑暗现实的厌恶。3.育人需无痕──作者为了帮助友人改正错误(追名逐利,沉沦世俗),自己用游记的形式巧妙地让友人自己领悟,真是不留一点痕迹。

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但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总是一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来不有意留下。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丁,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他常常以写诗作文章为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角度点拨】1.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2.平淡自然和安贫乐道的境界。3.摒弃世俗,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4.物质贫困与精神富有对立统一。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所需的食量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所以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韩愈《马说》)

【角度点拨】1.优秀人才要有优厚的待遇。2.人才应毛遂自荐。3.领导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隆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不能动弹,仆人用热水浇洗(我的手脚),拿被子围盖(我),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同屋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如神明;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大概我的勤奋而且艰苦就像这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角度点拨】1.读书应该勤奋努力。2.身教重于言传。3.要有正确的苦乐观。4.内心充实,志存高远。5.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韩愈是唐代著名诗人,才华横溢,声名远播,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生活不检点,喜欢赌博。张籍结识韩愈后,发现了他的这一毛病,就一再写信给他,直言不讳地提出忠告和批评,最终促使韩愈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韩愈在给张籍的回信中表示:“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为开展批评而断送,反而在这种批评中得以不断地加深。

第5篇:韩愈马说范文

李淑英

(太原市幼儿师范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笔者分析了教学的过程。

关键词:师说;教学设计;阅读

一、导入设计

(由名人和老师的故事引入(程门立雪),先让学生讲,老师补充,故事略)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那么,是不是历朝历代的学子都尊师重教,求学于师门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千多年前的韩愈在他的名篇《师说》中说了些什么。

二、检查预习

指名回答,老师作简单小结。抓住如下中心词:

韩愈 、古文运动 、“说”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家之首。

(二)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三)解题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朗读正音,初步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

句读dòu       无长zhǎng无少      或不fǒu焉     近谀yú

  郯tán子       苌cháng 弘          老聃dān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3、师生一起朗读品味,总结文言文的基本学法: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

4、要求学生找出在学习本文之前似乎听说过的出自本文的名言。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分析第一自然段

(学习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学生质疑为主)。

(一)学生齐声朗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明确重点文言知识

1、学生提出自习中遇到的疑惑

2、小组之间讨论解疑

3、指名回答,老师适当点拨、补充(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需落实的字词:

学者    师    所以   受业    孰    固    从而    庸    是故

重点强调:

(1)、所以

“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的原因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用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      名词,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从而师之”

                名词作动词,学习    “吾师道也”

(3)、从而     从,跟从;而,而且,并且

(4)、孰       谁    “孰能无惑”

                 仔细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重点拓展:判断句、意动用法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也/……者,……/……者也/……,……)

(2)、用副词“乃” “即” “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  《送杜少府之广陵》)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4)、意动用法:(回忆式引出)

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四)把握结构

让学生针对第一段的七句话自编简答题领会文章内容。

要求:(1)要使所问答案与我们划定的课文语句一致;(2)问题要有启示性;(3)题目的文字要简练。

(五)关于能者为师的讨论

作者在本段中总结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怎么看待作者提出的观点的?学生自由讨论,结合实例各抒己见。

拓展:1、能者为师(师举例,称学生为“老师”)

2、在现实生活中要养成虚心求教的好习惯(德育教育)

(六)集体背诵第一段。

五、默写段落,加深理解

六、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文章,疏通内容层次      

七、板书设计

主板书:

师       说

                                         韩   愈

老师的作用             传道受业解惑

从师的必要             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副板书:

知识清单

1、韩愈与古文运动

2、“说”:   “解说……的道理”

3、文言知识:

所以     师    从而      孰     

意动用法:“以……为……”,“认为……”

判断句 :  “乃”、“即”、“非”、“是”、“为”

第6篇:韩愈马说范文

一、成才――“勤且艰”“中有足乐”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一生著作甚丰,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从文中可以看出,他的成才经历可用三个字概括:艰、勤、乐。“艰”,就是历尽艰难,一生刻苦。少年时,“天大寒,砚冰坚”,贫家出身的宋濂坚持“手自笔录”“弗之怠”;“加冠”后,为求“硕师名人”,他不远“百里”以“趋”;“从师”后环境更苦,“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这写的是“行”之苦;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无鲜肥滋味之享”,这些又从衣、食、住表现“苦”字。再说“勤”,小小年纪,宋濂就知勤奋为学,即使严冬季节“手指不可屈伸”,他也不停止“笔录”,且“走送之”――跑着去还书,为的是能借到、读到更多的书;“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则又说明他勤问,他真是手勤腿勤口也勤!三是“乐”。“乐”其实是一种境界,更为重要。“勤且艰若此”,为什么宋濂能坚持?就是因为它“中有足乐”――心中有精神支柱,对“烨然若神人”之奢华,“略无慕艳意”,心态平和,胸有大志,故能以苦为乐,乐在苦中。

二、识才――“才美外现”“鸣之通意”

韩愈的《马说》托物寓意,针砭、控诉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大声呼喊能让人才“才美外现”的社会环境和能识千里马的伯乐。你看,竟然让千里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多么可悲!更令人气愤的是,千里马还会受到莫名的责难和惩罚,甚至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待遇上也很糟糕

(“食之不能尽其材”),对千里马的申诉则充耳不闻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见这些“食马者”是何等的愚昧专横。结尾一声“呜呼”,道尽了怀才不遇者的愤懑和对识才者的渴盼,强调了营造重视人才的风气的重要性。如果说第一点所述成才经验主要是从个体角度作出的总结,那么这里的“识才”论则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的要求。

三、用才――“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这里的“用才”主要指怎样对待、使用自己的“才”。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第三段由景及人,由描写转入议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用才观:如果你已是一个“经纶世务者”,利用、发挥自己的“才”做到了“鸢飞戾天”,那你必须是在为社会做事,必须抛弃世俗观念,不要把自己的“才”作为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给我们同样的启示。“五柳先生”可以说是一个“奇才”“怪才”,但他“不慕荣利”;他能“常著文章”,但他并不以此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他只是以此“自娱”“示己志”;他不恃“才”自傲,而是淡泊金钱功名,“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追求的是精神享受;在作者看来,有才者应该自尊自重,不因贫贱而蝇营狗

第7篇:韩愈马说范文

浆糊我深有同感。首先,扮演“盲探”的刘德华,显然像“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大英雄,不仅人帅气依然,不仅演技稳定,更是强有力的票房保证。本次,他更是雄赳赳气昂昂演绎了一个特别的神探阿庄——虽然他眼睛看不见,但听觉和嗅觉却加倍的灵敏,“破案之神”的能力犹在,剧中他一共破了6个案子,分别是通渠水伤人案、殓尸房杀人案、大脚劫匪案、出租车司机连环杀人案、小敏失踪案、小敏祖孙三代情杀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神探创造了独特的破案风格——通过多次自导自演来还原犯罪现场,再加以想象作出判断。帅气加上独特,悬疑加推理,注定让“盲探”华仔星耀依然。

其次,自然要说跟华仔一起搭戏的大腕郑秀文。虽然她不是最漂亮,也不是最聪明,更不是最会演戏,却凭着执着和认真一样亮晶晶,尤其,她和华仔的组合可谓笑傲江湖,铁搭档意味明显,这也让《盲探》有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他俩继《孤男寡女》《瘦身男女》和《无间道》《无间道3:终极无间》《魔幻厨房》《龙凤斗》后,时隔九年的第七次合作。唐朝诗人韩愈在《马说》中有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一下来说也可以是——好演员常有,而好搭档却难觅。

当然,再不得不提的大腕是导演杜琪峰,其大名鼎鼎已勿需赘言——《黑社会》《大事件》《暗战》《毒战》等光环,充分体现了其强悍的驾驭能力。之前上映的《毒战》就不但给内地警匪片树立了一个标杆,丰富了这个本该多产却因为种种原因少人问津的题材,还在审查领域摆上了几块石头,让后面的人可以摸着它过河。同样,《盲探》也没让人失望,“杜氏神招”再一次灵验,因为他创造性地在还原犯罪现场时,故意模糊了电影真实性与假定性之间的界限,让演员们亲身置于当时的犯罪现场去感同身受,值得玩味。这种拍法新鲜又有内涵,既推动剧情不断向前发展,更让观众身临其境,跟着影评一起思考,一起推理。这种感觉很妙——观众一边看大腕破案,一边思绪轻舞飞扬了起来,仿佛自己也跟大腕一样在一闪一闪亮晶晶。

有大腕的电影,好看乃必然。《盲探》的出现,与其说是“铁三角”的再创辉煌,不如说是大腕们之间的延续切磋,看似熟悉又有陌生,而就在这熟悉和陌生中,观众不小心就被俘虏了,且心甘情愿。

第8篇:韩愈马说范文

公车上有座位就坐下来就着十分钟打个盹,没座位就倚着扶手打盹,眼皮总是难以打开。

课上盼着午休,午休想着下午的英语默写。见到同学张口就是:“What are you up to?”

周末,路上刚堵车,跃身下车,朝着学校飞奔而去。训练校队的老师说:“梁是我见过最坚持的一个。”

班主任请喝咖啡的次数愈来愈多,“从初一平均分80多,到现在的95分,继续加油。”轻轻拍拍头。

握着题目去咨询老师,常见同桌趴在走廊扶手上眉开眼笑地和别人谈论些事情:“他很……的。”

老师在教室内挂上了些植物,拉上了两幅国画,国画出自同桌之手。从美术老师到音乐老师,一个个挺拔坚定的大拇指,所听雷同的“那是你画的吗?画的好棒!”某人微笑,颔首低眉。

从初一到初二下学期,我的体育都是满分30分,同桌仍在捶着脑袋,左右手“炒菜”般跑50米。老师对我俩的名字都烂熟于心。

课堂上,我们俯首笔记。同桌却呆呆地,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后背靠着椅子,前座的同学回过头来,前胸贴上了桌子……

同桌10个单词对2个,什么话题好笑却记得清楚;我10个单词9个对,站在房门想的事情到房内忘却。

“可是,不是这样,您多说了一个字。”“你太爱钻牛角尖了,老师不喜欢你这样。”班主任紧盯着我。

2010年,身边的某某人:“入团还要收费,不入!”2011年,身边的某某人:“不写入团申请书会挨批的。”

身边的某某人下楼去开会了,她,她入团了!!!

天空灰蒙蒙的,空气中漂浮着湿软的水雾,那是天空的呜咽,大地的精气,一滴滴泪落在灰绿的树上,纷纷汇聚成一朵朵哭泣的花苞……

楼下,同桌和别人有说有笑,多么希望团支书再来叫我啊!终于要进会议室了,她终于蹦蹦跳跳进去了,天空的呜咽袭了过来,我无法躲开,一大片的洋葱盖上我的眼睛,眼泪……

苏:“她都进了,你怎么没得入围呢?”林:“2010年你进了吧!……没有?那这次怎么会……”

是啊!为什么啊?“你怎么了?”苏林似乎注意到了我的痛楚,“没事,打哈欠而已,睡不够……”

我用尽几乎所有的时间扑在学习上,由平均分80分到95分,年级排名从180多到前50,重点高中的候选人。而我身边的某某人,依然是80多分,110多的排名。《马说》的作者韩愈,你怀才不遇的悲伤……

第9篇:韩愈马说范文

一、指导自学,贵在诱导激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江苏洋思中学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自学这一个环节,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诱导激发学生,使学生“乐”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以诱导,如设置情境式的设疑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等;也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达到融情、激趣、参与的目的,促进学生愉快地开展自学。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设置以下问题:文章在何处体现了曹刿的“不鄙”?文章又在何处体现了肉食者鲁庄公之“鄙”?我们如何才能在为人处事中“不鄙”?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生趣味盎然的自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因“材”利导,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就可以使所有学生“乐”学。

二、质疑探究,贵在指导学法

宋朝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和探究,常常就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如何质疑?又如何开展探究?这是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作适当的方法指导,点拨、导引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学会探究,让学生“会”学。如:在前面谈到的《曹刿论战》一课的自学文本阶段,学生在自学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战前、战中、战后两人的言行去剖析曹刿的“不鄙”和鲁庄公之“鄙”。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就可以全面地把握人物的“鄙”与“不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中感知、感悟,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三、师生互动,贵在以人为本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要交流,就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为课堂不是教师独唱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民主。在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语文才会变得轻松起来,学生也就会“好”学起来。如教学《愚公移山》,在讨论“愚公不愚和智叟不智”时,有的学生会质疑:“愚公很笨,为什么不搬家?”“愚公这样做是不是破坏了自然环境?”又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有学生会问:“鲁提辖听了金氏妇女的哭诉,知道了郑屠欺压良民的罪恶行径。怎么不报告官府伸张正义?”面对学生不着边际的奇思怪想,教师要学会善待,允许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这样,课堂上就会少了些唯唯诺诺的学生,而多了一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古希腊著名学者普罗塔尔说过:“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让学生多一些表达自我的机会,气氛活跃的课堂就会点燃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学生就会越来越“好”学。

四、综合训练,贵在活学活用

当堂训练、批改,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环节。在综合训练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活学”“活用”。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用的内容,设计的内容既要促进知识的储备,更要促进学生把握学习方法和升华情感和价值观。练习设计可以一点多题、一题多点、一题多解;也可对比练、口头练、书面练、拓展练,全面地训练学生活用知识的能力。如:教学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一课,学生学习全文,了解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体会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笔者向学生提出:在韩愈那个时代,有千里马而难遇伯乐,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有此现象?如果你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遇见伯乐,自己该怎么办?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树立增长才干,锤炼自我,提升自我,展现自我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活学活用课堂知识,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驾驭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又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