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高校学生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学生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学生管理

第1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生管理;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集体意识;权力诉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03-01

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发展

1.以引代批: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由于前期教育力度不足导致是非观念差、利害难辨,对他们的最有效办法是多引导、少批评。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减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又可使他们自己明辨是非、自我检讨以分清利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犯错误时,先不忙给予批评或警告,而是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帮助其分析利弊,揭示危害,让学生在实际中自悟、自醒。

2.以赞代贬:现代大学生普遍受家人宠溺过重导致自理能力差,自尊心极强。当学生做出有违常理的事情,首先应肯定其敢于实践的勇气,在与其商讨其他可行方式,循序渐进指出其不足。这样既尊重了他们,又不使他们尴尬,使学生在一种和缓的气氛中自己认识错误受到教育。

3.小题大做:注意寻找差生身上的闪光点。一要降低“标杆”,二要手持显微镜。降低“标杆”就是对双差生降低要求,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高;手持显微镜就是看到差生中哪怕最小的优点和进步,适时给予鼓励,使其感到别人对自己尊重与重视,肯定与赞赏,充分满足他们自己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求。

二、贯彻落实“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观,延续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

教育部在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中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教育领域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在思考问题、制定目标和计划以及进行决策时,都应紧紧围绕以“生”为本和为“生”服务这个主题。

学校育人的主体是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一切管理活动。这其中,管理工作者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和自身价值,增强他们调节与控制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种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走向。

三、拒接表面现象,培养集体意识

说过:“对于任何东西都要用鼻子嗅一嗅,鉴别其好坏,然后才决定欢迎它,或者抵制它。”为了防止普通高校大学生新时期存在的诸如学业应付,工作敷衍的表面现象,要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作为教育者在工作中,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管理规定》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思想教育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品学兼优,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为目的,对学生耐心讲解,循循善诱,让正确的价值观植根于学生心里。

马克思说过,“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的叙述出来。”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做事。为了克服作风浮燥、做事马虎的普遍现象,开展责任对比,拒绝表面文章的实践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责任对比就是要分析相互之间所负的责任成分,换位思考。例如:父母亲对自己儿女从小学到大学所负的心血、精力和资金的投入,同学们的帮助、班干部的帮助、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教育等等,都负到了哪些责任,那么作为学生你自己对自己,又负到了哪些责任。发动学生自己来查找原因,分析问题根源,从中找到答案,以利推动班级学生提高对自己要求的同时,能够增强集体意识,让其中每一份子都有为这个集体“添砖加瓦”的信念,以巨大的凝聚力共提供披荆斩棘,共同进步。

四、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注重学生对权力的诉求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也与日俱增。在国际化的大潮下,让学生当家作主已不再是一句空话。他们渴望了解学校真实现状,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工作中。他们的建议富有时代性和可塑性,我们应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此同时,随着生活压力加大,社会矛盾的加剧,由此发展的各种社会问题也蔓延到校园,学生斗殴事件,跳楼事件时有发生,他们中多是因为不会找寻正确的处理方法去解决问题,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因此关注学生发展工作是我们教育者应继续加强的一个环节,我们应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进行正确的思想疏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其心里抗压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并要求自己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诚待学生的基础上做到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鼓励他们挖掘自己的潜力。

四个方面的阐述,主要是从不同的侧面,找出教育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是相互交替,互为互补。把教育与管理有机的结合,以达到培养学生成才的目的。

总之,管理学生要统揽全局,要以抓管理为主要手段,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的加强教育,以便在管理方面得到有效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

[2]郭平.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6(4).

第2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1.高校学生思想构成复杂多样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信息化的影响下,高校学生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现代信息,这些信息时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行为动作。信息化的特点就是高效、便捷,与过去相比,高校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其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当前社会中,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盲目的“韩流”、过度追捧欧美文化等,都严重腐蚀了高校学生的思想,不利于我国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培养自身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进程。

2.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由于入学人数不断增多、入学方面限制逐步减少,导致高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这也随之带来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也增大了学生管理难度。同时,在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大大降低,社团生活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这种情况不断发展,传统的以班集体学习、活动的教学管理模式受到挑战。班集体地位及作用的降低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从主要面向集体到面向个人转变,因此继续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势。

二、当代高校学生加强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1.优化学生管理体制

学生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管理,内容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理顺各部门关系,共同应对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学生管理机制的建设,强化组织协调功能,明确学生管理系统各个部门职责,建立健全责任制,同时管理责任也必须要指定到各个基层单位。其次是发挥基层作用划分三级管理体系,发挥校、院(系)、班三级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管理工作既要赋予校、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管理工作的权力,作到责权统一。同时也要发挥班级在学生管理的作用,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可提高实效性。最后要实行年级辅导员制,与学分制相适应,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积极探索以年级管理为主、班级管理为辅的学生管理体制。

2.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重点就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在当前时代,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寻求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的变革,变管理为服务。对管理人员而言,第一,要树立服务意识,改变传统学生管理中错误的管理思想,落实“管理即为服务”的学生管理理念。学生管理部门要养成“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生活所需、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要体现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管理”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义务与权力。一方面,学校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管理条例要征求学生的建议,要做到学生管理程序正当、定性准确;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体现民主化管理。

三、结束语

第3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管理 思想教育 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规范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名词,指在生产活动中,用相对系统、科学、稳定的方式进行管理,最终实现预期目的的管理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一个崭新的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学习兴趣就要通过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几个方面做细致的了解,才能更有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1思想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影响

从小学起,学校就有思想品德的课程,再到中学,直至大学,由此可见,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而是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习惯。由于现今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下成长,他们的思想会普遍不成熟,情绪会不稳定,易冲动,经常做出一些意常的行动,给规范管理带来困难。大学生的出格行为有时并非出于本意,情绪冲动、侥幸心理、追赶时髦等都有可能使他们违反纪律,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指导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他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在高校中规范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消除管理中的漏洞,也是辅导教师刻不容缓的使命。

2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口号连小学生都知道,足见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然而大学生学习的范畴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有些课外的课程,实践的课程。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让每个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工作者的职责。

一些学生经历了高考的重压进入大学之后,对自己的要求降低,缺乏自制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习上倦怠、生活上懒散、精神上空虚消沉,独立自主能力差,谈恋爱、泡网吧、打游戏就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种种不良习惯给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要从入校时就抓起。

3树立法制和育人为本的观念

规范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管理,培养学生的某些良好习惯,树立一定的法制、道德、纪律观念,进而最终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现在我们国家都在倡导依法行政,对学生的管理活动应该在法制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因为一点小事就动手动刀,有意无意伤到人的事件也很多,这就需要学校多开展一些法律知识的讲座,搭建心理咨询的平台,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自控力和意志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课外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途径。

4.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应试教育不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变成书呆子,而真正适应这个社会的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多开展课外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因此可以结合诸如学生的专业特色、现实问题或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举办专题讲座、辩论会、征文、座谈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技能大赛、创业设计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不仅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有益,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内容涵盖了诸如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的活动,可以达到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可以让学生返回人性本始之善,振奋正气。

4.2开展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组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不仅仅要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自我,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3开展寝室互动活动

据统计,有相当部分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寝室里度过的,作为学生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关注寝室中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规律,指定相关措施,经常深入寝室,组织学生开展互动活动,和他们谈心,讲理想,谈人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的难题,让学生感到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无时不在,使大学生在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

5丰富工作经验

第4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智慧校园;管理;现代科技

一、定义以及特征

什么是智慧校园呢?智慧校园是将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并且将高校的教学、教科研、学生的课程和日常管理等多项学习、服务智能化系统相结合的一种形式,能够实现教学、学习和生活为一体化的系统。智慧校园主要有四个特征:

1.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化实现终端覆盖

智慧校园是将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覆盖在校园内,并且通过智能化终端将校园内的教学、环境、老师及学生的生活信息通过网络反馈至控制系统,为高校的学生管理事物提供大数据。

2.智慧校园中大数据的优势

由于智慧校园可以采集大量高校内的各种数据,并且具有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智慧校园明显区别于数字校园的一点就是,可以利用其数据进行分析,为高校的各项事务提供数据支持。

3.智慧校园的个性化服务

智慧校园的建设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师生更好的进行生活和学习,强调了能切实将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校园建设管理中以更好的满足学校师生的各项需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不同的、多元化的技术以满足校园师生个性化需要。

4.学习环境的开放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慧校园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学习方式。在系统中,信息可以进行共享,学习的方式、时间、空间都可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的更加多元化,教学实践的扩展性以及教学空间的多样性,这些都能够实现学习环境的开放式。

二、高校建设智慧校园中管理工作现状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这一优点众多高校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智慧校园系统的运行仍存在多种问题。

1.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全面

想要利用好智慧校园系统,整合校内资源,结合信息化网络平台,全校性的智能化是必备的结实基础,智能化基础打实才能更好地利用科学模式进行统一化的管理。但是,据调查,众多高校虽然在建设智慧校园,但是学生的管理仍然缺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教师的众多工作也没能和智慧校园有效的结合,仍然是数字化校园的的模式。智慧校园中的众多系统也没能很好的利用和开发,建设智慧校园的形式化大于实质的意义,师生的管理工作仍然处于瓶颈状态,导致智慧校园的功能作用未能在学生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影响了学生的管理质量。

2.智能化服务不足

高校的管理工作是日常重要工作之一,智慧校园系统的建立理论上可以为高校的师生带来智能化的服务,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校园实时信息。但是,这一智能化服务需要将校园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融入智慧校园系统。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高校并没能进行资源的整合,导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服务。以考勤系统为例,没能整合学生信息等现象,就导致仍需要高校的教师人工进行考勤,这不仅低效率,也浪费宝贵的教科研时间,增加教师的负担,且工作管理也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而给学校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忽视了信息技术与学生教育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广泛运用,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出现的明显的转变,微课等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在了学生的教育培养中,这明显给高校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来为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有效的保障,这同时也是智慧课堂建设的必然要求,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要想保证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往往要求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能有效摆脱机器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以促使智慧课堂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智慧校园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作用的发挥,而影响了学校学生管理的质量。

三、优化智慧校园中管理工作方法

在现在这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同时也是新一轮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发展情况下,利用智慧校园,依托信息化管理高校,提高工作水平是大势所趋,也是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要进行的必要步骤之一。

1.依托信息化技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智慧校园的建设其根本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提高师生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为校园内师生建设智慧化、便捷化和安全化的环境,让管理模式与时代接轨。因此,在智慧校园应用的时期,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深入一线教师之中,指导教师使用智慧校园系统,学会操作终端如手机、平板等。同时技术人员也应该将相关学生的信息录入系统之中。在系统的稳定和完善后加之以技术成熟和制度的完善,来构建一个安全稳定,全员参与的智慧校园。据悉,宁波某高校利用智慧校园系统,将早操晨跑打卡制度融入其中,以相应教育部门的“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倡议。学生的管理十分便捷高效,只要刷自己的校园卡即可。同时早操晨跑的相关信息如时间、次数等与体育成绩挂钩,不仅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更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2.融合信息资源,加强智能化服务

青年接收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目前高校内的学生大多是1995年后的青年,这一代更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对于智能化的服务兴趣浓厚且有着较大的需求。这些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上,甚至平日的生活中都紧密的与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结合。高校中,能全面并系统的融合信息资源,在智慧校园的平台加以共享来服务学生,这是一个创新且高效的学生工作管理的方式。这也是智慧校园系统的达成目标之一。为了体现人性化、清晰化的迎新方式,突出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众多高校采用网上迎新的方式。在学生生活方面,部分高校的宿舍管理员采用智慧校园终端,通过发送视频指导学生如何整理宿舍、安全用电等方面。学生通过登录智慧校园可以随时随地反复的观看和学习,提高自我管理和生活的水平。

3.建立智慧课堂,完善信息平台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也是主流趋势。例如现在较火热的翻转课堂。这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深度协作式教学。翻转课堂也是目前许多高校主要打造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首先,高校应梳理校内资源,促成各学科相关院校资源共享,并将资源进行整合,完善资源共享平台,然后向教师和学生提供这一平台,课堂教学无障碍。同时依托大数据的分析和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并评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在部分高校中,为了进一步引导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等等,高校建设微课堂、微教室。通过建设这些新颖的模式,引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模块化自主学习。与传统的讲授方式不同,课堂有着更加活跃的气氛和民主的氛围。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学生可利用终端设备与同学、教师进行小组交流或者在线指导。这一模式的构成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学风气的浓厚,同时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奠定了结实的基础,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高校而言,智慧校园是一种相对较高的目标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竞争实力水平。基于此,要想提高高校的竞争实力,就必须要能给予智慧校园的发展充足的重视,并切实有效的在智慧校园背景下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要求能切实从智慧校园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出发,基于当前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保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来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得到充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亚杰,王克勇,何健勇,孙明利.基于PDCA的智慧校园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

第5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

引言

高校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完整的思想,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通过正确的管理可为大学生指引发展方向。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时,存在管理制度不合理和网络管理存在漏洞等情况,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通过合理的管理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形成人性化管理,可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正常发展。

一、高校学生管理主要内容

(一)学习管理。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通过在高校学习和生活等,可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积累经验。同时高校也对学生起到监督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规划式管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当前高校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时,通过学分制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提升,高校通过实践性活动,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使大学生得到全面提升。(二)行为管理。高校的管理职责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管理,通过行为的管理可使学生养成良好作息的生活习惯,并可约束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行为。高校通过正确的行为管理规划,为学生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可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使学生健康发展。(三)心理管理。高校对学生管理内容包括心理层面的管理,其作为半隐形存在与学生的思想中,高校在进行管理难以掌握正确的管理方式。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会随着接触事物的增多逐渐发生变化,高校在管理时,需制定一个标准,来使学生达到均衡发展,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思想层面上的引导,使学生的身心达到健康的发展状态。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一)管理制度不合理。学生在高校阶段,已形成独立性思维方式,对事物和问题可进行多方面考虑,高校通过传统的制度进行管理时,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当前高校属于半社会性质,学生可对课余时间进行自由支配,学生在通过一整天的学习后,一般选择在傍晚时间进行外出缓解学习压力,但高校在对学生时间管理时,一般将寝室的封寝时间定为晚上10点,并要求学生在此时间段需回寝接受查寝。当学校管理人员查寝时发现人员未齐时,将对缺席学生进行全校通报批评,此种规定也是为学生提供安全保障,但部分管理制度过于苛刻时,将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二)网络管理存在漏洞。智能设备的发展可使学生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及时查询,可拓展学生的视野面,网络信息在传播有效信息时,其中也掺杂着不良信息,部分学生由于思想不坚定,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通过长时间低端文化的渗透,将使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有效途径研究

(一)正确规划管理制度。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问题,并按照以人为本的培养策略,对当前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对部分管理制度采取人性化管理。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制度理念的渗透,使学生了解到管理的本质,并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管理框架,使学生自觉遵守管理制度。在节假日时,学校应放宽对学生的管理,延长查寝时间和供电时间,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性化管理。高校可对早操时间进行优化,采取季度性出操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作息时间,学生可通过适当的锻炼提升自身的精神。高校应对学习管理进行优化,开展适当的集体活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劳逸结合的管理方式,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二)构建网络管理体系。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网络管理时,应将传统的针对性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学生当前对网络信息关注的整体方向为主导,构建网络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层面进行净化,使学生主动认知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危害性,从而使问题得到本质解决。高校应从内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清查,对校园内部的网络阅览室设置主机模式,并安装防火墙软件,对不良信息进行阻拦,并在校园网站主页宣扬正能量,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高校在进行网络管理时,应以教育为主,在执行制度管理时,应依据具体情况进行放宽式处理,防止学生发生逆反心理状态。(三)完善心理管理方式。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管理时,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并对其家庭进行了解,从多途径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发现潜在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管理时主要以教导疏通为主,高校可开展相应的心理课程,并聘请心理教师进行定期演讲,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高校可建立心理咨询室,方便学生及时咨询问题,教师可依据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进行适当的心理疏通,提升学生的心理状态。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高校大学生管理内容进行分析,从学习管理、行为管理和心理思想管理进行阐述,并指出当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实行人性化管理,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人才在现代社会竞争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加强人才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一直是高校工作的目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高校学生管理环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虽然我国高校都已开展学生管理方式改革工作,但效果差强人意,需要高校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学生管理思想落后

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还不能摆脱传统学生管理思想的束缚,过多强调“严管、全管”忽视了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群体的作用。同时,部门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过于干涉学生生活,忽视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方面能力的培养,缺乏“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思想观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滞后,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学生多元化思想冲击原有学生管理体制

由于经济转型与外来思想文化传入,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已经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与通信技术,为高校学生多方面了解社会知识与信息提供了方便,思想方式活跃、思想观念转变迅速、价值取向受外界因素影响明显是当今高校学生的主要特征。现阶段部分高校学生普遍出现盲目崇拜的现象,“韩流”、“欧美流”等文化中的负面思想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导致学生中出现“拜金主义”、“攀比主义”等,为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更多负担。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微时代”与“微体系”成为当前时代的主题。

1、利用“微技术”加强学生管理

“微技术”是微博、微信、微电影三者的统称,随着校园生活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微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对学校而言,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下,可以班级、学习组为基本单位,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要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先进人物事迹、国家政策文化等微电影,保证学生基本思想方向不偏失,为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要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微博群,传播学校最新管理办法。在微博群建立过程中,可以以辅导员为最高管理员、班级干部为普通管理员、普通学生只具有参观和预览的功能,保证微博群能够平稳运行。在微博群中,辅导员可以及时学校最新管理办法、优秀学生评选制度等一系列内容,学生可使用智能手机、电脑接收信息,并展开评论;辅导员在接收学生评论信息之后,要及时上交学校,方便学校开展接下来的制度改正工作。最后,辅导员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通过微信实现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利用语言疏导,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加强与性格内向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变化,实现对整个学生群体的准确了解,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能力。

2、以“微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管理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应形成以学校、院系、班级为框架的微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校、院系、班级都有各自的职能。学校可通过微媒介,介绍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就业信息、社会职业热点信息、贫困学生资助信息、奖学金发放等信息,与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密切相关的话题,把学生通过微媒介聚集起来,充分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基本心理特点,提升管理能力。院系可通过微媒介建立与学校、班级相对接微管理体系,实现学生管理信息的传达与学生基本信息的整理,发挥桥梁作用。班级通过加强与院系微管理体系的对接,扫除班级网络管理中的盲点,通过为媒介掌握学生基本动向,形成学校、院系、班级(社团)微管理的联动机制,体现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微力量”,有效化解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保障高校微管理的效果。

第7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知识共享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知识管理是通过组织的知识共享,将集体智慧进行汇聚。以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成败。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以为提高本校的核心竞争力增添筹码。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内涵和基本特征

高校作为集知识、应用和创新于一体的人才高地,也是进行管理理论探索和实践的主战场。在新形势下,高校对学生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必然的选择,高校运用知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高校的知识管理是指将对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督导、行为引导等各种工作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进行整合,将集体智慧的结晶转化为可以共享的知识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核心的目标是知识共享,这也是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热议的课题。那么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本文通过综合不同角度知识共享内涵,集合本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实际,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某些个体或某些部门将自身拥有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交流方式转变为本组织的共同知识并且进行分享的过程。在实践中,知识共享通常按照这一过程进行的:首先是知识的拥有者运用某种方式并通过某种途径,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向接收者传递,然后所传递的知识被接收者接受。经过多为学者对知识共享理论的研究,认为知识共享包括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传递和组织知识向个体知识传递两个过程。高校知识共享是指大学教职员工将自己的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方式分享给组织其他成员的过程。它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教职工间所掌握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第二层次是个人与学校间知识的流动。三是实现大学生对所共享的知识的应用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呈现出主体二重性、成本复杂性、内容衰减性、知识增值性、效果不定性等特征。但不论如何,实现知识共享是确保高校核心竞争力螺旋上升的有力保证。

二、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因素分析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中所包括的影响因素,不同层次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1、影响知识共享主体的因素主要包括:思想障碍、心理障碍、知识私有的价值观!、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知识共享风险的存在、成本收益不对称、沟通编码能力、沟通解码能力吸收能力、保持能力等因素。

2、影响知识共享对象的主要是某些隐性知识收集、储存并传播共享给别的个体的难度较大,正是这些潜在障碍的存在使得隐性知识的共享困难,容易造成知识垄断。此外,由于隐性知识的产权界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它的共享。

3、知识共享手段受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系统的可操作性差等影响。

4、此外,某些高校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激励机制不健全,组织的有效性差以及制度管理陈旧等都会对知识共享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

总之,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较多,涉及到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任何一个层面的因素都会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在实践中,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小组间必须有充分的信,这样才能为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尽可能多地采取多种交流方式进行公开的经验交流。三是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汲取新知识,保持竞争优势。四是要实现个人与组织间知识的共享。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如何加强知识共享

一是牢固树立知识管理意识。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知识管理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管理中知识管理观念,结合实践中学生管理的特点,合理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并通过不断总结学生管理经验,不断完善知识管理措施,从而科学开展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二是理性分析对待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高校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通过深刻剖析,认清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的因素,理性分析对待,科学认识知识共享,并将共享成果巩固下来,不断优化,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

第8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 学生管理 ;需求; 爱心管理

学生管理在高校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影响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清晰的思路,科学的管理,严格的机制,果断的决策,灵活的疏导,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大趋势,才能够开拓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并驾齐驱,下面逐做例举。

一、了解学生的内心与需求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在社会人群当中一枝独秀,他们风华正茂,有着良好的知识文化结构,对前途充满憧憬,他们干劲十足,想象力丰富,有敢想敢干的无畏精神,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充沛的精力,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求知欲望。虽然他们已经具备了成才的条件,生理发展已日趋成熟,但并不是说他们就等于人才,就等于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可塑性,心理发展处于渐趋成熟但不完全成熟阶段,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有的还不能完全适应,高年级大学生害怕竞争,背负就业的压力而忧心忡忡;他们情感丰富,逆反心理较强,在很多问题上表现得较为敏感;他们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批判精神,有时产生反面甚至偏激的观点,而且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只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客观、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创造适合发展的平台,就会激励学生奋勇前行,达到成功光辉的彼岸。

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学生工作中,学生永远是工作的“主体”,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是起到“主导”作用,所以工作过程中,要始终保证尽可能获得学生的支持和理解,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这其中,“晓之以理”是首先要得到保证的,这是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怎样的措施都收效甚微;没有“晓之以理”,无论你再怎么“动之以情”不会有太大的管理效果,同时学生也不会“动情”,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要谨慎,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在处理事情的前、中,再坚持“动之以情”的原则,注意工作的艺术性,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让学生知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的立场、原则,进而理解和支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使学生出现从“要我做”后到“我要做”的转变,调动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

管理工作最难的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在做人的工作中,注意把握对象特点,工作方法因人而宜。现在的在校生,一般的可塑性很强,是容易接受教育的。只要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尊重学生的个性才是好管理的。在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可把学生管得过死,将学生的手脚捆往,而是想方设法理出学生的生气,理出学生的活力,挖掘其潜力,发挥其创造力。理解尊重对象情感,思想交流以诚相待。学生的管理工作应将立足点放在创造一个“求实、尚美、博学、创新”的内部环境上,使学生少犯错误,少受挫折,健康成长。时刻关心对象疾苦,主动解决,多送温暖,在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中加强管理。

四、爱心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是非常神圣的,但同时也是辛苦的。所以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要时时体现对每一位学生的关爱,处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中时刻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着眼于学生的根本幸福,培养人格健全的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有着强烈的责任心、爱心、进取心,才能使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热爱集体、提高能力、奉献社会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时时处处表现出来的责任心、进取心等都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号召力和感染力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爱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爱的宗旨只有一个:为了学生,为了明天的栋梁。

五、目标管理同理想教育相结合

第9篇: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升

如今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们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教育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当今的人才市场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但是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还必须要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因此对各大高校的任务还是很重的。在高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管理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感情等方面都要了如指掌,这可以更好地帮助高校展开对学生的思政管理工作,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只有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教育,才能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一、高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高校展开的思政教育模式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相对应的了解,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情况展开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更好的管理方法以及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总体综合素质水平。如今的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看重他们的能力水平,还看重他们的思想教育水平,因此众多高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是高校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思想教育时还需要对其个人发展相符合,因此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前行。

二、高校思政教育条件下学生存在的管理问题

(一)思政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很多的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有误区,对其了解认识的不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管理时人就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最后造成的结果是不仅学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还对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甚至是一些学生从心底开始抵触老师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甚至还有一些高校采取模仿国外的管理运营模式应用到他们的思想管理教学中,但是国外开放式的教育却并不适合对我国的学生进行管理,甚至会破坏学生现有的学习环境。

(二)思政教育管理方式不够合理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里,辅导员是所有大学里管理学生学习生活的关键人物,辅导员的管理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展开。但是目前存在的现象却是,很多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认识还不都深入,并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现实中很多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仅仅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将学生的管理工作做到位,并且缺乏一定的沟通交流,在学习生活上并没有与同学们达成共识,这样也会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还存在那种辅导员是兼职身份而不是全职的现象,他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管理,还要关心团委社团等部门的工作,再加上学校对辅导员的奖惩处置还不够完善,因此很多管理工作任务并没有做到百分之百到位,辅导员们的整体管理水平也普遍偏低。

三、在高校的思政教育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校工作的一切从事人员都要树立好“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在教育管理工作上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展开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机构都在不断地改革创新纳入新理念,为了取得一定的成效,在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上采用了各式各样的管理理念,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因此是教育界普遍采取的教育观念。在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搭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

除了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外,还要从学校的学习氛围入手,尽量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们学习娱乐,让同学们有家里的感觉,也可以达到让学生们的学习更轻松愉悦,学习更有效,也能更好地加强凝聚力。还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来对学生更好的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给学生们定一个标准,对于那些违反纪律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并对那些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呼吁其他学生要以其为榜样进行学生,从而来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三)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好良好的合作关系

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老师与学生们之间展开沟通交流的前提,要知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双向的管理,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老师对学生之间展开管理。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固然没错,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且老师要摆正自己的姿态,要公平公正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正确的引导学生走入正轨,还可以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同学们产生对学习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更高效。

四、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策略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资团队的建设水平

高校要想提升学生的思政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资团队的建设水平。根据每位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更新教师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并加以重视。要想让学生们更快融入到社会里,就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平时的教育中去,在平常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到思政教育的内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学习中,时常提醒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还要提高教师资团队的建设水平,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水平,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养还可以为学生的思政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观念是学校教育从事者重要的一项工作,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希望,他们的行为与他们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有很大一部分的关系,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展开一系列公益教育活动来帮助学生们培养自我服务的理念,并借此得以提升。

(三)跟紧时代的变化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众多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要紧随时代的脚步去展开活动,尽量不能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脱轨,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来聚集在一体开展相应的宣讲活动、讲座等,还可以利用如今通用的微信通讯软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强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四)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通过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导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精神面貌,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来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这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建立起正确的道德修养,并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可以不断落实加强认识,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五、结语

高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存在的管理问题有:思政教育管理观念落后,思政教育管理方式不够合理等。那么在高校的思政教育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且基于思政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升的策略主要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资团队的建设水平,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跟紧时代的变化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等,高校只有提升对学生进行管理工作的水平,才能更好的展开其他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永亮.跨文化传播的症结及其消解———基于我国五套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配置之检视[J].英语广场,2017(09):73-76,80.

[2]王永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出版之旅———聚焦读者的文化意识及翻译作品出版的营销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8(04):59-63.

[3]沈伟.网上网下互动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模式的构建[J].智库时代,2017(16):103-104.

[4]王永亮.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语言习得———评《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二语互动》[J].教育发展研究,20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