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涉外会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加入WTO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外贸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它要求涉外人员具有一定的综合业务素质,不仅能熟练处理信用证、准确填制全套外贸单证、熟悉外贸函电的写作等,而且要有能从业务需求出发,整合各个相关科目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涉外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务并存, 以实务操作为主。该课程的理论部分体现在课程内容中的众多国际惯例、规则和法律条文,实务部分体现在如何在众多国际惯例及法律和规则指导下从事实际操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深感需要讲解的内容太多太细。同时, 学生也普遍反映涉外会计难学,仅凭课堂上的讲解和想象,而没有实践操作,似懂非懂。特别是学生从事实际涉外会计工作时,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企业抱怨其实际业务能力太差,有的甚至连撰写英文函电或信用证审核都不熟练,企业需要进行二次培训,这样就体现不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很快用于实际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有必要进行新的教学探索。
一、涉外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对从事国际业务操作的人员需求激增。为了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很多高校开设了涉外专业,并把涉外会计实务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由于涉外会计业务是一门与国际惯例接轨、不断与时惧进的课程,在教学中原有的方法与经验已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因此目前的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1、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涉外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极强,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涉外会计课程教学设施比较薄弱, 缺少应有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 这样的教学必然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高校涉外会计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陈旧化, 缺乏符合涉外会计课程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般还是采用讲授法, 以教师为主, 上课教师讲概念、讲例题, 下课学生做作业。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 较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是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学生走上涉外会计工作岗位, 碰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如何解决。
2、教学目的模糊,教学内容单调,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在教学中仅让学生浏览教材中进出口货物涉外会计所需各种单证的样本,忽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各种单据只能直观地识别,不能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更不能独立地完成各类单证的缮制。
另外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涉外考试的通过率,增加学生持证数量,在涉外会计教学过程中把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按照应试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就出现了持证学生到工作单位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需要单位进行二次培训的现象,违背了高校的能力本位教学理念。
3、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 影响教学质量
涉外会计课程中很多概念、术语的理解都必须借助于一些相关课程的知识。 例如进出税费计算涉及税务和国际贸易知识,填制涉外会计凭证及进出口单证知识等。有些学校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只注重开设涉外会计实务课程而忽视了相关课程, 或者先开设涉外会计课程, 后开设相关课程,这都让学生在学习涉外会计课程时预备知识不够, 学起来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正由于学生对涉外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不够,又难以抓住重点, 因而对各种涉外会计业务中的概念和流程要点容易混淆,成为教学中较难突破的难点,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4、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本身实践技能较弱
涉外会计课程的特点要求授课老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技能,最好要有从事涉外会计工作的经历。但目前高校涉外会计课程的授课老师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长期从事涉外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对涉外会计行业的最新发展了解不深。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涉外会计的实务操作性,往往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实践环节很少,甚至认为实践是实习阶段的任务。
二、高校涉外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要解决上述问题,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求的涉外会计人才,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切实深化涉外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1、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涉外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实践教学。目前国内涉外结算80%以上是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因而与其相关的在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而在信用证结算方式各环节中,较宜进行实践教学的环节为审证和审单。审证的目的可设置为要求学生找出不利、矛盾和质疑条款,因而要求学生能读懂、读通信用证。审单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找出单据中的不符点。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学生对信用证内容要透彻掌握,而且还要了解各种单据的制作要求、审单的方法、依据、标准等。这些都促使学生因需要而去掌握知识,将课本知识真正变为自身知识储备的一部分,使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所学为所用的乐趣,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2、实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从事这项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在涉外会计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是由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涉外会计主要讲授进出口贸易及非贸易结算工具、结算方式及结算过程中的融资方式等。涉外会计业务既涉及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部门,又涉及外贸企业、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众多相关单位和业务环节,但是不论在哪一个环节,哪一个单位,在涉外会计业务中所出具、办理的各种单证、票据均使用英文来制作。所以,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实际工作环境,把握涉外会计业务全部过程, 并且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环节, 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 并且要求学生学会制作和审核各种英文单据。当然,为了使学生通俗易懂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在进行英文讲解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汉语解释是必需的。
3、注重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积极性
在银行和外贸公司的涉外会计实务中,涉及涉外会计的各个环节方式及各种主要单据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些实务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教师仅是以案例来充实授课内容,通过增加课程的生动性和具体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虽然比单纯的讲条条框框要奏效,但是远远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倡导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案例分析,以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通过自己分析,可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了解、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行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讲述理论知识,然后再就某一案例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共同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同时提醒学生在类似案例中应注意的重点,最后再留下一些案例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分析,以此来检验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4、实行模拟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不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仅仅进行口头或书面分析,难免在实际操作中犯错误。因此,需要让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模拟教学就是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要求学生事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并对相关的案例有所了解,然后再在实验室设计的有关情境中进行模拟训练。
5、充分利用新的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
涉外会计课程中涉及到大量的业务流程并接触到各种单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直观地演示结算过程、增大教学信息量、便于教学节奏控制,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多媒体教学中,课件制作是一个重要环节,应根据每一章节的内容特点,利用文本、视图、音像等教学媒体资源进行合理的组合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6、大力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实践性教学活动,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就涉外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来说,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实践基础和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学校可邀请外贸行业、银行部门的相关专家不定期来校指导, 共同完善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 使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教师可利用假期去到涉外会计岗位第一线接触实际的涉外会计业务,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涉外会计业务的全过程,更新最新的结算业务知识,积累相关的涉外会计经验,培养“双师型”素质,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从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实际业务和问题实例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培养出更适合企业要求的涉外会计人才。
三、结论
通过采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改变以往学习枯燥无味的范式,营造一个活泼竞争的学习环境,能极大地提高涉外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这种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教学的新的尝试不仅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应新经济环境需求的具有综合性素质的涉外会计从业人才,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涉外会计的实务内容,同时也要对相关结算理论和各种结算工具十分了解,对未来宏观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判断。而这将有力地促进相关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虹. 应用教育中的素质培养 [J].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24-26.
[2]武翠芳等. 模拟教学在涉外会计课程中的应用 [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3):18-21.
[3]刘卫红. 关于涉外会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 中山大学学报论从,2007, (4):28-30.
一、当前涉外会计人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会计人才的培养,通常情况下是为了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日常财务会计工作。会计专业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还需要通过实习工作的经验积累,逐步适应实践的工作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经济知识的培养,各课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如财务管理、电商管理等,导致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不过关,缺乏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不能准确了解到工作中的语言文字信息,从而无法适应涉外会计人才的相关要求。
二、全球化背景下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涉外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涉外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是对涉外会计人员的学历要求。通过市场调查,大中型的企业都要求会计专业人才的学历要在本科及本科以上,也有部分企业要求专科及专科以上。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得知,单位对于涉外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苛刻,招聘单位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而非学历证明文件。其次是涉外类会计人员的专业背景,通过对400家企业的人才要求分析可以得知,有242家企业要求涉外人才具备会计专业,30家企业可以接纳非财会类的专业背景,另100多家企业没有明确的专业背景要求。招聘企业对涉外会计人才的职称资格证书也有相关的要求。半数以上的企业要求招聘人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专业人才,一般都是财务主管类的工作岗位。最后,在涉外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上,大部分企业都要求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也有少数企业要求十年左右的工作经验。
(二)涉外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
涉外会计人才的职业素质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职业能力上,还包括求职者自身的工作态度和个人品信等。企业对涉外会计人才的要求,既需要会计人员对公司财务的日常管理,也需要密切联系其他部门进行合作交流,为企业的领导层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
三、全球化背景下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
高校在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凭借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在会计培养市场上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需求。各高校应当将市场的人才需求作为发展导向,建立起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制定出不同的培养方案。
(二)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低层次会计人员就业难的背景下,涉外会计人才需求却出现上升趋势。涉外会计岗位的综合性要求学生既具备会计专业核算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英语能力和国际贸易知识。高校应当根据社会需求的趋势变化,对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作为目标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团队协调能力、会计信息处理能力、独立执行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涉外会计;工作经验;就业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62-03
一、前言
宁波是浙江省第二大城市,浙江省的经济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华东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作为历史名城,宁波曾是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并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外贸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列为外贸三大港口重镇;作为著名的侨乡,海外“宁波帮”联结着宁波与世界各地;多个开发区被列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借助以上优势,加之改革开放有利形势的推动,如今宁波涉外企业不断增多增强,涉外单位对涉外会计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增大。同时,会计作为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涉外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单位对涉外会计的工作能力要求也就相应提高,因而工作经验成为涉外单位在聘用涉外会计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本文从工作经验切入调查宁波部分涉外单位对涉外会计的相关要求,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采用分组分区调查法进行调研。
二、调研过程
1.调研方法。本组采用问卷法进行调研。首先,问卷法省时省力,实施的难度较小。其次,问卷法的调查过程不受调查员的主观偏见影响,结果易被量化。再次,问卷结果便于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结论更具客观性与准确性。共发放问卷74份,收回74份,有效卷71份。
2.调查对象。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宁波市各市辖区的部分涉外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共计45家涉外企业和29家会计师事务所。
(2)对象分布。本组调查对象分布于宁波老三区(海曙区、江北区、江东区)、鄞州区、镇海区、北仑区。涉外企业中,老三区占37.8%,鄞州区占26.7%,镇海区占13.3%,北仑区占22.2%。会计师事务所中,老三区占27.6%,鄞州区占10.3%,镇海区占34.5%,北仑区占27.6%。
(3)对象特征。所调查涉外企业包括64.4%的私营企业、24.4%的中外合资企业及11.1%的全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中美合资企业占30%,中国港澳台合资企业占30%,中英合资企业占20%,中印合资企业占10%,中意合资企业占10%。外资企业中,挪威企业占20%,港台企业占80%。
3.调查过程。本组根据涉外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特征分别为其制定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各单位对招聘涉外会计的工作经验要求。本问卷以时间为单位来衡量工作经验。问卷中将工作经验分为一年内及以上、两年以上,三年以上、四年以上和五年以上。问卷由调研员统一发放至各单位。各单位财务部或人事部相关负责人为问卷填写对象
4.问卷资料的统计。根据问卷填写情况,各市辖区的部分涉外单位对涉外会计的工作经验要求统计如下:
老三区:老三区有近七成的涉外企业对涉外会计的工作经验时间要求较高,一般在三到五年以上。三成的企业对工作经验要求在一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时间越长的涉外会计,越容易满足企业的需求。老三区几乎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工作经验时间要求都在两年以上。其中多数事务所有四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要求。
鄞州区:鄞州涉外企业对涉外会计的工作经验要求相对集中,均在两年、三年、四年以上。会计师事务所则对涉外会计的工作经验要求普遍较低,几乎全部集中在一两年以上。
镇海区:相较宁波市其他地区,镇海对涉外会计的工作经验时间要求最高。同时镇海的情况两极分化也较为明显。镇海三分之二的涉外企业要求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另三分之一的企业只要求在一两年以上。几乎没有企业对有针对三四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的分化情况比涉外企业缓和的多,但和涉外企业呈相同的趋势。
北仑区:北仑有近半涉外企业对涉外会计的工作经验要求在五年以上,其他涉外企业集中在两到三年以上。要求经验在五年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占据了相当大比例。但除了要求在两到三年以上的事务所,也有近三成的事务所只要求在一年内及以上。
宁波市:总的来说,无论是涉外企业还是会计师事务所,有30%以上的单位都要求涉外会计人员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仅20%不到的单位对经验要求在一年左右。40%多的单位要求在两三年以上。相对来说,会计师事务所对涉外会计的工作经验要求比涉外企业略低,且对拥有各工作经验时间的涉外会计需求相当。
三、现象分析
1.总述。宁波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涉外会计得到更多的立足机会。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实际经验远远优于理论知识。涉外会计在工作中,不仅需要通晓国内外的会计业务还需要有相当高的英语水平、涉外交际能力。因而,各单位更趋向于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
2.分区分析。以下是针对各地区的情况,关于涉外单位对涉外会计工作经验要求的分析:
老三区:老三区对工作经验要求较高。作为宁波市区,老三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企业集聚。外滩、天一一带分布着大量大中型涉外企业的办公部门。且宁波多数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均坐落于老三区。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也很庞大,工作范围面向全市。在此背景下,老三区涉外单位对涉外会计的工作经验要求自然提高。
鄞州区:鄞州区为宁波最大的市辖区,有明州、鄞州、望春三个工业区,社会综合经济实力宁波第一。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鄞州新兴企业多,对涉外会计的需求量非常大,因而对涉外会计的经验要求不是特别高。会计师事务所较少且规模较小,对会计人员的经验要求也就偏低。
镇海区:镇海区形成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精细化学等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由于涉外企业规模庞大,贸易往来频繁,七成涉外企业都倾向聘请资深涉外会计,一般要求工作经验在五年以上。会计师事务所对涉外会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北仑区:北仑区作为华东地区新崛起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拥有国家全国第二大港口北仑港和五个国家级开发区。依托优良港口和国家政策扶植,对外贸易相当发达,大部分企业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因而,涉外会计在北仑涉外企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工作经验越足的涉外会计越容易在北仑找到工作,尤其是工作经验超过五年的老牌涉外会计。水涨船高,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迎合企业的要求,也提高了对涉外会计工作经验的要求。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宁波作为国际港口大城市,涉外会计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涉外单位对涉外会计师有很大的需求量。涉外会计作为涉外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求其有出色的工作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必不可少。
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资历越深的涉外会计人员越容易满足企业需求。大部分企业及事务所只聘用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涉外会计。仅少数单位肯聘用经验值在一年及以内的涉外会计,而愿意聘用没有工作经验的会计的单位微乎其微。因而,工作经验匮乏的涉外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一开始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建议。对于将在宁波发展的应届毕业的涉外会计专业大学生,本组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提供以下建议:
(1)积极参加实习工作。大学期间借助会计实习工作积攒经验可为将来求职减小很大的阻力。
(2)初就业地区首选鄞州区。宁波各地区对于工作经验在一年及以内的涉外会计需求量较小。相较而言,鄞州涉外单位对工作经验要求略低且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应届毕业生在鄞州就业确是不二法门,既避免了当前工作经验不足的弱点,且今后的发展前景也非常乐观。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的今天,人们关注的不仅是室内居住环境,对室外公共环境的生活品质也开始重视起来,就如每个人在购置自己的房子般,看上的不仅是房子的结构和质量,房子所处的环境配套设施也成为了一种考虑因素。然而目前大部分户外家具仅仅能够满足简单的使用功能,忽视了户外家具的审美及文化。模块化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家具设计理念可以实现人们对户外家具的定制化,满足家具的个性化及多用途需求,实现家具制造过程中批量化与多样式的双赢局面。因此,将模块化设计思想运用到户外家具中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户外家具模块化设计的含义和特征
户外家具作为人们生活中主要的户外休息设备,是指在开放或半开放性户外空间中,为方便人们健康、舒适、高校的户外活动而设置的一系列用具,包括固定式、可移动式、便携式的户外家具等。对于一般家具而言,户外家具的特征及优越性表现在它不仅是公共环境的表现用具,是环境设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交流和休息的用具,为创造美观、舒适的户外环境发挥重大作用。
模块化的家具设计是指将有着标准化接口的基础模块经过对接或组合、堆叠形成新形式家具的过程。模块化家具就是一个整体系统,模块就是组成这个系统的单元,多样化的户外家具可以通过家具模块之间不同的组合方式而实现。当然,在对户外家具进行模块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单个模块的通用型和易加工性等,为了防止杂乱,模块种类需要得到控制,并对家具进行适当的模块划分,降低成本 。
户外家具模块化设计思想
1.结构标准
户外家具模块化结构标准主要表现在“32mm 系统”的运用,让家具零部件最大限度通用化,通过对零部件规格的标准化来提高生成效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放置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可以使用底座或支架等形式将户外家具固定在地面,其它的结构可以随意拆卸与拼装,让户外家具本身拥有更多功能的同时拥有更多变化,满足人们在休闲、交流等方面的需要。
2.材料适合
由于户外家具使用环境的特殊,让户外家具设计在选材上也需求适合户外环境的材料。通常在户外家具材料的选择上,除了外观上的需求外,必须要考虑材质的强度、硬度、防水、防腐等实际性的要求,如金属材料有铝、不锈钢、防锈处理的铸铁材料等;天然材料有木材、竹材、石材等;人工合成材料有木塑复合材料、水泥等。户外家具模块的材料选择,首先应考虑与空间环境相协调;其次模块之间的材料肌理应协调统一,所选择的材料不宜过多,否则容易产生混乱感;最后应考虑材料对人群心理因素的影响,如:触觉、视觉、听觉、习惯等各方面需求。
3.造型创新
户外家具模块化设计的造型与结构应具有美的艺术感染力,可以结合地方文化主题、绿色生态环保等特征,遵循对比、统一、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比例等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则,使人在使用中得到美的享受。如:强调模块间的相同和近似性,给人以完整协调、对比统一的感觉和印象,通过对应、主次、搭配等形式,形成错落有致、稳定均匀、和谐统一的美感;反复出现的模块能够形成家具的节奏感,呈现排列、连缀、反复、转换等不同的变化,能够使家具拥有律动的变化美;通过对称模块的表现形式,让人们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四平八稳的感觉。
对于户外家具造型的多样化,除了结构的多样化,还可通过改变单一模块的色彩和外形来解决问题。色彩上可以夸张,也可以融入环境色彩进行意境的传递和变化;外形上,通过模块的组合,来实现外形风格、功能结构上的不同变化,通过不同的组合实现户外家具的实用性、个性化、多用途等风格。
4.语意独特
户外家具属于公共设施的范畴,除了能够提供休息、交流等简单的使用功能外,还应加入艺术审美、身心愉悦、文化传承等精神层面元素的体现。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使用人群、产品用途,设计不同的产品模块,使之更具有标识性。如:校园户外家具设计可融入校园文化传承中“求知求索”、“青春活力”等语义的表达;公园可用“温馨”、“爱情”等设计形式表现等。一个好的产品应该将实用功能与精神传递相结合,户外家具在满足人们休闲、交流等功能的前提下,还应该是一个信息传达的载体,传递不同的文化传承。
结语
户外家具作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不仅提供了让人交流与休息的场所,还是现代室外环境装饰的“道具”。随着人们对公共环境品质要求的提高,在户外家具设计中引入模块化概念,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性能、缩短设计和生成的周期。同时模块化设计还能够满足人们对户外家具多元化、复合化的使用功能,具有个性化与人性化的特点。将模块化设计思想运用到户外家具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发掘的课题。
一、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
会计基本假设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亦称会计的前提,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毋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会计的前提条件。为国际会计界普遍认可的基本假设有四个,即会计主体(Entity)假设、持续经营(Going Concern)假设、会计分期(Accounting Peried)假设和货币计量(Monetary Measurement)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会计核算服务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的范围的界定。对会计主体的择定,有两个可以依赖的基础。一是概据能控制资源、承担义务并进行经营运作的经济单位来确定;二是根据特定的个人、集团或机构的经济利益的范围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单位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将特定个人、集团或机构的经济利于范围作为会计主体,如合并会计报表和企业内部的责任中心等,会计主体的选择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从而,传统的会计主体都是有形而稳定的实体组织。
会计主体假设之所以成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传统会计理论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严格限制在每一个特定的、在经营上或经济上具有独立性的单位之内。只有首先从空间上对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予以界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才能独立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人员才有可能从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中得到有意义的会计信息,从而作出决策,并管理、控制经济活动。如果主体不明确,资产和负债就难以界定,收入和费用也就无法衡量,以划清经济责任为准绳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核算的便无从谈起。可见,会计主体假设作为开展会计工作的前提,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作出的合乎情理的推断和假定,会计假设本质上是一种理想化、标准化的会计环境。但是,假设毕竟与经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假设成立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假设与现实的脱节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当现实发生变化而使假设远离会计的经济环境时,假设就必须作出相应的修正和补充,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良性”运作。
2、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都是对会计主体经营时间长度的描述。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种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上假设企业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不会在可预见的将来清算解散。在持续经营下,会计主体所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而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它是将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的截取一个“时间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迄日期采用公历日期。核算和报告其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描述其在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的一种会计假设,是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止,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是一种理想的假设状态,随着全球化和竞争的不断加剧,经营风险日益加大,企业随时都有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据统计,美国高技术企业技术项目成功率只有10-20%,某些高技术项目成功率甚至在3%以下,而这些项目的开支费用一般数目巨大。如此高的风险率,企业面临倒闭,清算的威胁可想而知,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与会计管理职能直接相联系。之所以要期间损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主要是通过报表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个周期的生产经营。但是人为地划分区间,并且“待摊”、“预提”费用等,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成为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制度原因,即会计期间的划分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瞬息万变,企业对会计信息和需求朝多层次、多文化局面发展,不同的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时间要求。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信息提供再以整齐划分的日历年度为标准,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基本含义是:统一的货币单位是会计工作最好的计量尺度,要求经济业务的处理以货币作为量度来加以确认。在使用货币计量时,必须同时附带两个假设:第一,货币的币值稳定不变;第二币种的惟一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其局限性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了。比如人力资源参与利润分配,相应对企业的财富、价值及盈利的贡献,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企业外部环境等都是不能用货币计量的,单纯用货币计量这些都会被排斥在财务报告之外。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货币的出现,使资金在企业、银行、国家高速运转,资本市场交易更加活跃,这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币值的稳定的假设。
我国加入WTO后,世贸组织要求我国会计理论进一步国际化,因此,必须加快会计、规划、准则等创新力度,使我国会计理论既有特色,又能与国际准则、制度相衔接,以满足21世纪知识经济的需要。
二、四项基本假设的外延
随着以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它为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出现了一些新的组织如:虚拟企业Virtual.Corporation并开创了一些新的经营方式如商务E-Business.这些都冲破了企业之间的空间和时间间隔,扩展了企业的内涵和外延。也对所处的经济环境产生了深刻的,使财务会计突破了传统时空的束缚,从而对会计带来巨大的冲击。
1、会计主体有待突破
在知识经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知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网络公司、虚拟企业”大量出现,使会计主体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实体企业”,而且涵盖“网上实体”。由于虚拟的媒体空间中,主体可以借助机网络迅速分合,从而导致外延不断变化,结构和功能极不稳定。会计主体概念扩展,呈多元化。首先,“网络经济”的兴起,使会计主体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和大大加快,交易、决策瞬间完成,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的“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时,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据美国商务部在其名人《新兴的数字经济》的报告中的推断,到2002年企业之间因特网商务的数额将超过300亿美元。网络公司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独立支配的经济资源,需对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承担责任。故网络公司完全具备会计主体的两个基本特征,因此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计主体。其次,企业社会成本、社会绩效考核及人力资源等信息,已不可能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实体中,需要延伸到企业的外部,在传统的经济时代,以企业为主体编制的三大报告基本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知识经济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原三大报表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不完整性、局限性。如社会责任、人力资源信息无法披露。会计主体应承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
2、持续经营假设的内涵得到延伸,会计分期假设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是指找不到证据证明企业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会解散或破产。任何一个企业的成立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使命,传统企业的使命说是不断地创造利润,所以给人一种误解,持续经营即永久经营,实际并非如此。持续经营是指在完成特定使命后的时间段内不会解散或破产,完成使命后的消失是合乎逻辑的,并不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成立。虚拟企业设立初衷仍是生存、获利。成立之初,我们也就知道它是很快就要解散的,完成使命后解散是的,并不影响持续经营假设,从这一点说虚拟企业会计和清算会计是不同的,虚拟会计的价值计量不能以清算价值为基础。而且,会计分期也失去存在的必要性。虚拟企业具有动态性、临时性、短暂性,成员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盟,这种联盟完成使命后即予解散,对于短暂的经营过程,人为去划分多个时间间隔已无必要,可将虚拟企业的存在期间作为一个会计期间,在其结束后编制报表,反映其经营成果。
3、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发展非货币计量单位。
纵观世界各国,一般都以本国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随着“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以“观念中的货币”作为计量基础成为可能,这无疑是对货币假设的创新。另一方面,由于网上交易的经营期极短,因此币值变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随着网络公司交易空间的扩展,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样就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这一假设。东南亚危机所得导致的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更是佐证。再者,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17-02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客观上要求加快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强化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完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对于以培养高素质运用性会计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丰富校内实践教学的内容,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在校外实实践基地建设上还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实践基地功能效用低,运行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合理等诸多问题,制约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影响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一、会计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我国新时期建设需要大量的会计应用型入才。在此背景下,高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不断发展,注重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教学改革成果显著。而会计实践教学管理的发展还未跟上步伐。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对现有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切实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升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锻炼,逐渐向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2.深化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毕业生逐渐成为就业市场中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人才与岗位的供需出现较大的差距,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如何,他们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其是否能顺利就业以及就业的质量,同时也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创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强实践教学,这是培养合格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关键。
二、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施
1.发挥教育部门优势,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高度重视,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牵线搭桥,加强校企合作是教育主管部门职责所在。但高校与企业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观念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对外联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因此,校企合作不应纸上谈兵,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为企业成为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场所出台相应的政策,如在税收上对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予以优惠或年度企业的考评予以优先考虑,使企业被社会所认可,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加大经费投入,使校外基地建设落到实处。实习经费紧张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当前,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无论是在实践教学资源分配上,还是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基于实习经费的考虑,在实践环节运行都大打折扣,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实习经费投入的力度,让实践教学环节运行通畅,以保证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
2.依据专业发展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会计专业正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力度,逐步建设成为以学生技能训练为核心,融入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实践、科研、社会服务三结合的平台服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凸显教学功能,必须体现专业实践教学功能与实践教育功能,并与学生技能培养相结合,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服务提供保障。一是发挥专业实习功能。教学功能要体现专业,必须通过校企紧密配合,修订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及配套的管理办法,满足会计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充分利用基地的有效资源,学习企业管理、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的运作流程,“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二是发挥实践教育功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途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未来学习、工作和实践生存的能力。三是发挥科研功能。科研工作是高校研究性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和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因素。高校要发挥优势,使企业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夯实会计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真正发挥会计教研的研究性和实践性;是在会计实践教学创新平台构建中,关注企业的热点问题。高校应发挥其在社会经济信息、业务实践、方法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对企业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挖掘和探索;使高校应用理论、科研等方面优势,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证,搭建教学实践创新平台和交流互动,通过协同努力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四是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企业的发展和先进设备建立“双师型”社会服务功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为企业培训项目提供平台,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促进社会就业提供服务。
3.制定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是要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功能,提高基地的综合效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使校外实践基地成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平台和桥梁。是要对校外实践基地列出发展规划、制定目标。定期研究、落实责任、动态考核。做到结构合理,岗位明确,共同制订实践教学指导办法和教学大纲,保证校外实践基地运行的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
4.强化动态过程管理。规范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实施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前,校内指导教师要进行教育宣传,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考核标准;企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工作安排,让学生了解工作流程及实习工作的方法,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树立全新的教学质量观,完善校外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兴无,王卫星,陈玉荣.浅探校企联合培养会计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J].会计之友,2009,(3下).
[2]杨平波.如何加强会计学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J].财会月刊,2009,(100.
[3]刘葵红.会计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4]李文华.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会计教学改革[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涉外旅游;对向视角;互动话语词块;亲合动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19 ― 02
一、引言
人称代词的使用十分灵活,能影响说话人身份的建构及其实际交际效果。如果话语中人称代词选用的适当,依照亲和动机理论,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交际效果。那么,在涉外旅游英语交际这一新鲜体验中,第二人称对向视角性指代会使交际目的更加清晰,实现了双向的沟通与互动,这样就有可能产生一种特定的语用交际效果。也就是说,在涉外旅游英语交际的过程中,第二人称代词没有给说话人一个明确的身份建构,却可以通过视角的转换和变换说话人与某一信息的心理距离从而达到亲合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将关注并探讨英语互动话语词块“you know”的对向视角在涉外旅游英语交际中所产生的亲和动机效应。
二、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一)英语互动话语词块“you know”及其来源
“互动话语词块”(以下简称“互动词块”),指的是说话人为达到话语连贯和人际互动而经常使用的词块,如I think,as for me,in my opinion等。这些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被固定化或程式化的词汇模块,成为一种为使用者所熟悉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在实现话语互动方面,互动话语词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英语交际过程中,这样的语言形式有利于引发并维系说话人之间的互动〔1〕。许家金和许宗瑞在对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口语互动话语词块的相关研究中,科学客观地对英语本族语者的ICE-GB-Spoken和中国大学生的COLSEC这两个英语口语语料库进行详尽而科学的分析,该研究发现,第一人称单数这种会话中的“自我视角”在中国大学生英语互动词块中占主导地位,其互动话语词块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常见于ICE-GB-Spoken语料库的词块“you know”已经作为主要的英语互动话语词块之一,而经常为说话人在实际英语交际过程中所选用。
(二)“you know” 与亲合动机理论
亲合动机理论是研究互动行为的重要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把来自于这样一些需要和希望而产生的动机称为亲合动机。也就是说,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亲合是原动力,信息交换是必然需求。因此,随着文化一体化,尤其是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涉外旅游业创新实践不可或缺,这种亲合动力和信息需求就促成了涉外旅游英语交际研究的日渐升温。而当这种沟通变得国际化,运用英语开展和维系的涉外旅游英语交际与互动则在所难免,并成为主流。那么,如何运用一定的技巧来实现涉外旅游英语交际的亲合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一点小小的变化适当的融入其中,并有效的减少涉外旅游英语交际中的“失语现象”呢?下面让我们一同来考察互动话语词块“you know”及其对向视角在涉外旅游英语交际中所产生的亲合动机效应。
三、涉外旅游英语中互动话语词块“you know”的对向视角研究
(一)研究实例
在亲合动机理论的关照下,本研究借助于分析涉外旅游英语交际文化中互动话语词块“you know”的第二人称视角的选取,来彰显涉外旅游英语交际文化中,英语第二人称的适当运用对交际产生较强亲合效应的个性魅力效果,同时对其社会心理基础及原因加以分析。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句,其中包含不同的人称视角。对于第一人称视角而言,它能将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拉近,给人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受,并且叙述的节奏较快;对于第三人称视角运用,它能在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形成较大的心理距离感,但叙述的节奏缓慢;而第二人称视角则将“you”置于对话交流的现场中,这种面对面地诉说使得存在于相对陌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感随之消除了,节奏显得急促、快捷。然而基于亲合动机理论,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所关注的是沟通与共鸣。因此,试想一下,我们是否会经常在涉外旅游英语交际中遇到类似的语句呢?比如:
It’s December. 现在是十二月。
The houses downtown are very expensive. 市区的房子很贵。
I hope I’m not bothering you. 我希望我没有打扰你。
It’s cold and foggy in London at this time of the year.当每年到这个时间,伦敦便会寒冷和多雾。
Fashion is a very popular magazine in America. 《时尚》是美国很流行的杂志〔2〕。
(注:《英语900句》的语言运用规范,其编纂科学,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实用性强。在此选用其中的几个例句,并在后续的研究中赋予其涉外旅游英语交际的全新的时代意义。)
(二)研究环境:涉外旅游英语交际文化――文化差异性与心理距离感
受经济一体化及文化一体化的影响,涉外旅游业越来越强地体现出它的国际性。尤其是在最近几年中,大批外国的游客来到中国旅游,我国涉外旅游在总体上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所关注。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更加期待交流与对话,理解与支持。那么,缺场式的交流方式的建构受到不同文化环境、不同语言国度游客的青睐。所以,亲合需求便成为涉外旅游英语交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消除焦虑、寻求亲合是涉外旅游交际产生的心理动因,这种心理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涉外旅游交际中结网,共同生产出涉外旅游交际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也就是说,在涉外旅游交际中,人们迫切需要实现从“自我中心”到“对方视角”的转换。如何有效的实现这种转变呢?这是我们现代人所应该思考和关注的。接下来,试想在实际涉外旅游交际过程中,对上文中所引实例作以简单改动,那对实际交际会带来怎样不同的影响呢。
(三)研究分析
结合上面的实例,从人称视角的转换中,我们体会到“you know”的得与失。互动话语词块“you know”的运用失去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视角和独断叙述主体的优越霸权地位;而运用第一人称可能给人一种直观的亲切感、真实感,也可能暂时在表面上难以显现。可以说,说话人身份的主观舍弃与客观获取得以合二为一:失,细致而恰当;得,自然而精彩,这是实际交际过程中,尤其在涉外旅游交际环境下的一种“失而复得”。
首先,从文化差异角度而言,“you know”的对向视角改变了说话人、听话人、被叙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距离,比如,在上例中,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交谈的双方可能所属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 “you know”的适当运用,在文化感知中让人不再有千里的距离与隔阂。在涉外旅游英语中,运用“you know”来叙述,视角的转换变得更加灵活,实现了涉外旅游交际中叙述功能的完善。当然,对说话人与听话人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距离感也有改变,使之处于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相当接近,有效地体现亲合动机。
其次,从时间距离感上,当听话人拥有了较强的空间感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跌宕生姿的、节奏感、速度感,但不合一。这样,在涉外旅游英语交际中,倾听者拥有了较强的协调感,使听话人和说话人都处于面对面的位置,并且由于交谈具体形式的不同,可以产生在两者之间荡来荡去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说,一会儿贴近听话人,一会儿又贴近被叙述人或物,偶尔也会产生英语交谈中的那种短时间的合一。例如,“You know, it’s cold and foggy in London at this time of the year.”在涉外旅游英语交际中,这样的交谈会让听话人身历其境,恍如伦敦的冬天悄然而至。
再次,从心理距离感上,正是由于涉外旅游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克服与心理距离的拉近,“you know” 的对向视角使听话人拥有了较强的参与感。在对心理的呈示和表现上,要数“you”最为恰当。比如,“ You know, the houses downtown are very expensive.”其中,我们不难发现,采用“you know” 的对向视角的长处在于它的“透视性”,具体在以亲合动机理论和涉外旅游交际文化为依据的情形下,这种“透视性”能够看透一切内心隐秘,倾听者拥有了较强的认同感与亲近感。
此外,从美学的角度而言,“you know”的对向视角还具有其审美风格,体现出独特的涉外旅游英语交际的文化性与时代精神。由于在三种叙述人称中,第二人称视角最为自由和灵活,因此,对于叙述的灵活性以及活动范围来说,互动话语词块“you know”在叙事功能上也是多维的。它可以根据涉外旅游英语交际语境的不同和表达的需要,随时更换角色,有利于说话人进一步透视听话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人生体验。对于说话人身份的表现上,可以实现说话人意识上的一分为二,一个自我充当当事人,另外一个则作为评判者的角色,比如,“You know, I hope I’m not bothering you. ”因此,会造成对话时的独特情势和奇特叙述效果。
我们可以看出,“you know”的对向视角打开了一条涉外旅游交际的情感之路,使听话人与叙述者建立起心灵上的默契和情感的认同,拉近了说话人、听话人和谈话中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听话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别人的经历当成是自己的经历,从而参与到涉外旅游交际的体验之中。同时,这也是交际功能的真正实现,像上面所分析过的例子,之所以实现互动并成功地达到对话交流的目的,不可否认,其仰仗于说话人对“you know”的选择与运用。于是,我们强烈的感受到,“you know”的对向视角正好回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心声,非如此不能表达出这种新鲜的时代特质。
四、结论
研究发现,在涉外旅游英语交际中“you know”的适当运用,可以通过视角转换达到亲合的语用效果,从而缩短交际双方的距离。有关代词语用功能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学者们很少关注涉外旅游英语交际的时代因素对代词选用的影响以及产生的交际语用效果。英语互动话语词块“you know”在涉外旅游英语交际的具体运用可以造成说话人和某一条信息之间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说话人之间相关距离的变化,以实现亲合的交际效果。
众所周知,理解与认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过程,也是打动人的根本原因。同样,在涉外旅游中,理解不是一个单向涉入,而是主体与对象实现对话的互动过程。现代人更加期待交流,更加期待沟通,更加期待真实的情感――认同与亲合。
〔参 考 文 献〕
论文摘要:笔者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为例,对它们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进行了分析,详细研究了这些国家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并与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作了一些比较。
教育部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目前高职研究并没有为高职的快速发展作好准备,高等会计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尤其如此。本文就旨在比较研究国内外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为我国高职会计教育添砖加瓦。
1 国外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
1.1 澳大利亚会计教育
澳大利亚的会计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将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有很多课程得到了澳大利亚会计职业组织甚至是英国会计职业组织的认可。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并节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的时间。
会计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研讨式教学”、“面授+辅导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多地在于学校教学计划中留给他们的各种练习、案例分析、课堂发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辅导。
1.2 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两类教学内容;(2)实训教材(企业)和理论教材(学校)两种教材;(3)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两类考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第一年以理论教育为主,第二年、第三年以企业培训为主。理论教学强调实用性,重点向学生传授技艺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在双元制课程模式下,学生结束教育后可以立即投入生产,无需再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大大提高了就业率。同时,这种课程模式解决了职业教育所面临的资金、师资、设备和场地等一系列问题。
教学时推崇一种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引导探究教学法,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不过由于这种教育模式注重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的紧密配合,而且会计专业涉及一定的商业秘密,所以“双元制”课程教育模式在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顺利实施有相当大的难度。
1.3 加拿大会计教育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它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成为终身教育一部分。加拿大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宗旨,在课程设置上采用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强调以培养职业技能作为教学的基础来设计课程,整个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约为1∶1。教学大多采用学生自我学习和评估教学等教学方法。
随着人们对课程模式研究的深入,发现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这种课程模式是把职业能力分解为一些细小的任务,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如职业道德、处理应急事务的能力是无法进行精确分析的。其次,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打破了学科体系,对于培养学生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是有效的,但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是零碎的,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这与目前强调终身学习是不相容的。因此,要将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应用到正规的职业教育中,还必须对其做进一步的改进。
2 国内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会计课程一般分成普通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体系和布局本质上还是属于学科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 转贴于
从课程结构看,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从课程内容和组织模式看,“三段式”课程都是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并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从课程实施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只是依附于理论学习,而且即便如此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课程评价看,“三段式”课程还是以书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并未采用学生制作的样本来评价。因而“三段式”课程模式虽有理论课、实践课之名,但只是机械拼合,并未进行科学整合。
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也有一些问题,专业课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会计业务处理方面,对于相关行业课程安排较少,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窄,学生应用能力差。比如针对目前进出口业务的增加,新旧会计准则交替,对于外贸会计和新旧准则比较等课程都应该是会计专业可以设置的选修课程,可学校现有课程设置中没有这样的课程。
在教材选用方面,有一部分教材选用本科院校通用教材,有一部分是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但教学案例基本上来源于书本,也比较陈旧。任课教师没有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不具备从不断变化的现实会计实务中及时挑选案例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中,主要偏重知识传授性课程,忽略有利于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课程。如写作、学年论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
在实践性课程设置上,学校教学时间里的技能实训课与以往相比有了一些提高,但总的来说还是太少,最后一学年的“毕业实习”,本来是应该通过生产实习来完成教学要求。但实际是打工、找工作。
教学实施过程中,像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课内实验、课题调研等教学方式,在我国一般性院校中采用较少,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不高。在实践教学方面,实验软件不能及时升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校外实践由于实习企业的条件限制,很少能做到依次轮岗实习。在教学管理方面,规章制度很多,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质量。但在改善实验条件、保证实习经费、确保教学首要地位等方面,规章制度难以发挥作用。依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许多方面是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教学质量,而只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与我国相比,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较早,虽然具体的会计教育模式不同,但其围绕就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兴起和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科学、教学内容以实用技术和技能为主,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和整体性,理论教学以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为度。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有很多还得到会计职业组织的认可。这些经验对于优化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切忌照搬,以免水土不服。
参考文献
[1] 延霞.“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 庄严,庄勇.论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3] 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职业与教育,2007(8).
【关键词】胃肠手术;快速康复外科;优化设计方案;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快速康屯饪剖侵附行外科手术时,尽可能改进手术步骤,降低患者心理反应、应激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外科手术中胃肠道手术时成功应用这种快速康复设计方案的手术[1],本文研究胃肠手术应用快速康复外科(FTS)优化设计方案治疗的安全及可行性,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进行胃肠手术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性40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55.3±2.2)岁;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4.4±2.1)岁。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方案,术前肠道致病、禁食禁水,术中术后置留腹腔引流管,患者完全恢复后允许下床活动。研究组进行优化设计方案,术前8h和临近手术前指导患者服用含糖饮品,不做术前肠道准备,术前不置入引流管。术中使用气管插管全麻,注重患者保温,腹腔冲洗液保持37℃,保障手术野的同时尽量缩小手术切口,严格控制静脉液体点滴量,术后不进行鼻胃管减压、不放置导尿管。患者术后6h口服高糖饮品,24h进流食,72h可食用烹饪软烂食物。指导患者完成床上翻身、活动四肢运动,根据患者体力恢复情况指导下床活动。术后24h使用微波热疗腹部。
1.3 观察指标[2] 术后恢复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恶心呕吐、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瘘)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是回顾性分析,所有实验数据使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和计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进行检验。统计结果;P
2.结果
研究组术后恢复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常规胃肠手术围手术期护理遵循治疗步骤,完成术前准备、术中、术后置管,处理不当会因此引发术后并发症,使得患者病情康复延误,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都加重。临床优化设计方案是指外科手术时减少不必要的置管、联合临床快速康复护理服务[3]。
本文对比常规护理方案和临床优化设计方案应用于胃肠手术治疗的效果,发现研究组术后恢复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胃肠手术后结合应用快速康复外科(FTS)优化设计方案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韩伟,颜冰,孙兴,等.胃肠手术快速康复外科联合微波优化设计方案的临床应用[J].广西医学,2012,34(10):1287-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