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设计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设计;家具设计;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尤其是工业革命后,人类遭受自然生态被破坏的危机,开始寻求最初自然形态的回归,越来越多的家具设计师开始关注生态设计理念在家具设计里面的应用。
一、生态设计的概念
南朝梁简文帝《筝赋》:“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文中表现了生物的生活习性,是最原始的生态学思想,虽然这一时期不是把生态设计用在家具设计上,却是生态设计的思想萌芽。西姆范德莱思给生态设计下了定义:生态设计就是特定的设计形式,能让设计与生态过程互相协调,并使设计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小化。
二、中国传统家具生态设计思想探悉
1.“天人合一”思想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以上名家之言表明要以器具的形态和用途为依据,来选择合适的设计材料,最大化的保留自然材料的本质特性。并且精致的家具构造也传达出中国传统思想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采用巧妙的榫卯结构从而使家具各部分之间的衔接不会被钉子、胶水打破其整体性,伸缩缝的设计参考了自然四季变换之美,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2.“以人为本”思想
管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其实是为了寻找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家具设计中要体现对人的关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所体现,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家具设计师参考了当时资源环境的发展程度和人的使用需求,家具设计尺寸在现代看来也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同时让人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舒适。
3.“阴阳和谐”思想
古人喜欢把一年四季与阴阳理论联系起来,并以此来看待花草树木的生根、发芽、成长、收获过程。可见先秦时期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理论后来对建筑、室内、家具设计艺术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至今仍具有影响力的明代家具设计风格,明代家具设计选料讲究,常用坚硬的檀木、黄花梨、乌木等名贵木材,制作出来的家具硬度大、抗压性强,透露着阳刚之气;明代家具的整体造型可以看作是很多线条的组合,各部位的构件呈现流畅、秀丽的气势;构件的横截面是圆形或者椭圆形,显出柔美之意,可谓刚柔并济。明代家具结合线条的柔和与硬木材料的自然之美,包含了阴阳调和的意思,值得后人研究和借鉴。古代家具设计中的开光圆墩、翘头案采用了虚、实相互结合的设计形式,带给使用者一种空而不虚的新意境。
4.推崇简约的意境
中国古代的家具设计格调大方,简约素雅。不管是材料的选取还是结构造型,都倾向于采用简约大方的风格。例如明代家具的简约、浑厚、精炼、优雅,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古代家具的造型古朴浑厚,大气简约,结构严谨,同时又具有不俗的气质。其中以单纯简练的框架结构为主的宋代家具,模仿建筑设计中的大木构梁架式样的做法,运用非常素雅的细节进行修饰,几乎没有用到太多的雕刻修饰手法,完美的诠释了大道至简的设计理念。
三、生态家具设计原则
首先,家具材料应该选择方便进行加工、制作过程不复杂或者几乎无污染的原材料,也可选用容易获取、生长周期短的材料。以容易分解的原材料制作家具,可在家具的使用年限达到后,进行分解且对自然环境不会造成污染。采用易取得、易降解的原材料进行家具制作,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家具设计的极少化原则:应该尽量降低家具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同时减少制作家具所用的原材料量,在制作过程中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另外家具在色彩和造型上力求简洁,抛弃繁冗复杂的装饰细节。贯穿“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宣扬简约大气的风格。最后,家具设计要遵从人体工程学的原则,充分考虑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感受,避免因为家具设计尺寸的不合理造成使用者身体上的疲劳。色彩的选择和设计风格的选定也根据不同地区来进行设计,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在进行家具的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协调好家具和人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工作和生活。
四、生态家具设计在现代中国的实践
1.竹制家具
竹子加工后保留了竹子原本具有的纹路,以竹子作为家具主要材料正是生态家具设计理念实践中的典范。竹子的生长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而且栽植容易,而树的生长周期一般要在20年至50年,甚至一些珍贵木材的生长周期长达数百年,因此在可持续利用方面,竹子更有优势。竹子融于家具中,发挥竹子冬暖夏凉的优点,带给人们舒适的体验。相比于其他木材,能够吸湿吸热是竹子独有的特性。竹子看起来细长柔弱,其实本质坚韧无比,以其制成的家具拥有线条单纯、简约有力的特征,现代感十分强烈。竹制家具采用传统原料,追求简约明快的现代造型,是对“新旧混搭”设计理念的最好诠释。总而言之,竹子具有生长周期较短、制作工艺简单、不易开裂脱胶等优点,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家具。
2.水葫芦家具
水葫芦是一种生长速度极快的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植物,对环境的要求不高,但是由于其繁殖速度过快,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中其他植物无法存活,因此合理利用水葫芦的价值,将它用来制作家具,是一举两得的明智之举。水葫芦经过层层加工之后,可制作成各式的家具和软装饰品,材料容易取得并且不含甲醛,采用特殊工艺处理后,能够净化空气,将有毒气体转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利用水葫芦制作家具,可减少对木材资源的消耗。将水葫芦精心编织出优美别致的造型,既轻巧耐用又朴素自然。水葫芦家具是按照人体工程学的原则,借鉴传统家具风格来进行设计的,能从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两方面去满足人们。水葫芦家具是利用自然朴素的材料结合现代制作工艺技术,体现出高雅中带着原始气息的气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五、结语
生态设计关注的不仅仅是产品的某一个方面或阶段,更关注产品的社会影响。家具污染日趋严重,多数家具中甲醛超标。随着大众的环保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买家具时把是否环保当成重要的参考因素,因此生态家具设计理念将逐渐贯穿未来的家具行业。
参考文献:
[1]王所玲.中国家具[J].上海: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2007.
[2]陈祖建.设计阶段的家具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3]戴向东.家具与室内装饰[J].湖南:中南林学院,2010.
关键词:现代住宅设计;生态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态住宅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居住者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生态住宅建筑的设计逐渐被广泛的应用。
1.生态住宅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人们对于现代生态住宅设计的需求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人们居住的场所,还对生态化的生活环境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就需要现代生态住宅在设计过程中,要通过多个方面来进行考虑,使其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其次,生态住宅都会具有较强的绿化作用,提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使用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对人们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可以进行及时的处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环境破坏的程度。然而,由于我国建筑设计水平仍处于滞后的阶段,这些特点对于我国建筑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生态住宅设计问题,大力推广并应用生态住宅设计。此外,这种生态住宅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问题,还可以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水平,对城市的温度与湿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增强城市整体综合实力水平。
2.目前国内的住宅设计现状
2.1人们常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而忽视了居住区内部景观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设计,或者华而不实,不能符合地域环境及人们各方面需要的居住区景观频频出现。例如,在住宅区内设置的休息椅,人们通常只注重美观而忽视了它本身材质的选择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常在东北可以看到不锈钢材质的座椅,无论在寒冷的冬季还是在炎热的夏季它都是一个摆设而已。
2.2住宅虽然使人们摆脱了旧的庭院,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与大自然的接触明显减少了。住宅室内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联系也在被人们忽视,人们常常喜欢孤立地看待住宅室内空间,忽视住宅室内设计中对自然光的运用以及设计与自然通风的结合、生态建筑材料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绿化景观在家居室内设计中的创造等问题。
2.3住宅空间规划不合理常常也会成为破坏环境的因素。在室内,现在许多家庭喜欢在住宅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拆墙、砌墙以及开窗等,随意组合空间,破坏了房屋的整体结构,有的甚至导致住宅房屋开裂或者变形,不仅对于建筑本身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它产生的危险性也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违背了生态住宅健康、美观及舒适性的原则。
2.4空气、声、光等方面的污染在现代住宅设计中也经常被人们忽视。对自然光的不合理利用直接导致能源的浪费,室内装修所带来的灰尘、气味及非可再生建筑垃圾成为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对于含有苯及甲醛等有害物质的建材的不合理运用都能够直接影响环境及人的关系。
2.5人们一味地追求时尚、气派,在住宅室内外设计中使用不恰当的装饰元素,不仅破坏了室内空间效果,影响了居住者的心理环境,也直接违背了生态设计理念。
3.生态住宅设计的几点准则
3.1生态住宅设计要贯彻生态化理念
1)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生态住宅设计的理念就是充分运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住宅及生活中产生的能耗。目前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的技术还不完善,成本较高,业主不容易接受,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太阳能热水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转化中投入使用最为普遍的产品。在住宅设计时,可以在屋面统筹上对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充分考虑,结合规划和城市景观,优化设计,避免出现二次投入的问题。2)节约利用水资源。利用水资源的可循环规律,建立雨水、污水及中水回用等资源的收集、回收与综合处理系统,充分回收利用水资源。对于雨水及生活废水等中水,可进行集中收集,用于冲洗厕所、清洁道路和绿化灌溉等。生活中还可以采用节水型马桶,无渗漏水龙头等节水设备。3)优先使用新型节能建材。目前在市场上,新型节能建材产品逐渐增多。例如:绿色环保涂料、节能节水卫浴产品、环保石材、环保外墙砖等。区别于传统的砖瓦、灰砂石等建材,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四大类。它生产耗能低,节能效果显著,而且还具有节土、节地、环保、利废、隔热、保温、防火、质轻、减少运输费用、施工便捷、成本低廉等特点。
3.2生态住宅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健康是指“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疾病或病弱”。住宅的基本功能即是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生态住宅的设计就是依照住宅周围的自然环境,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节能减排新技术,进行分析和设计,协调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与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为提高住宅的舒适性,强化自然空气和温度的调节,让居住者感受到良好的室内空气条件,使人、住宅与生态环境之间产生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交流。
3.3室内空间的绿化倾向
(1)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在构建生态建筑前,选址十分重要,要选择和周边环境协调统一的地址。在设计建筑时,要考虑实际需要,根据周边环境和地形,对环境、建筑、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科学合理的协调。要注重新建筑和旧建筑之间的有机统一,而且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监测和掌控,确保可持续化发展。比如,在绿化公园时,要树立起回归自然的主体设计理念。在建造建筑物时,要最大限度保护原有自然环境的完整性,不能只是单纯考虑到经济因素,要彰显出自然生态的魅力。
(2)室内外景色一体化。在我国的古代,这种设计方式被普遍使用。将室外的景色引进到室内,使得室内外在空间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但使环境得以优化,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使得自然和建筑彼此依托,融为一体。比较常见的方式有两种:引进水源、栽培绿化带。
(3)促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作为建筑师,可以凭借科学的设计,促使室内外形成一个整体。当前,在建筑设计中,这种措施十分普遍,比如,在许多建筑的内部,都有内部庭院和大厅,或者是在建筑的上方设计一个能打开的天窗等等。除了这种方式之外,设计师会常常使用到另一种设计策略,也就是墙面面向外部环境优美的那一方,会设计成可以半开或者是全部打开的墙面,凭借这种方式,将室外的环境有机地引进到了室内,将室内的空间延展到了室外。
3.4设计具有特色的建筑方案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注重环境的生态价值是其核心所在,但需要注意的是,不但是要重视环境生态价值,而且所设计的方案也需具有特色。对本身形象的设计是生态化建筑的关键,良好的建筑形象设计,对于建筑和环境彼此间的融合十分有益。作为建筑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技术上要达到先进水准,从生态环境方面来说,必须要和国内的基本国策和战略目标相一致。在进行设计时,作为设计师,要全面掌控设计的尺度,确保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完美融合到一起,充分利用地势地貌等优势。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段,使建筑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存在,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成为一体。
结束语
加大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质量。所以,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国,应当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的运用,避免大量的浪费,以实现生态住宅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
参考文献:
[1]张博馨,张亚芹.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改进和创新[J].科技致富向导,2014,02:168.
[2]梁泽明.探讨民用住宅建筑设计中一些常见问题[J].江西建材,2014,01:41+43.
关键词:现代园林;生态设计理念;探索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在当前条件下 ,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还处于过渡期并不成熟。还缺少完全适用于它的反映生态学原理的生态设计的理论,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汇集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并在每一个环节中给予充分考虑。我们需要更新理念、完善扎实的理论基础 ,以及要有明确的原则与标准 ,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以及不断的创新实践。
一、我国园林生态设计理念表现形式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生态设计开始应用到我国的诸多行业,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以最先提出生态园林的上海市为主要代表,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应用的生态设计理念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和交叉性,为了便于研究和分析,现归纳我国园林生态设计理念表现形式:
1.1 反规划设计
“反规划” 途径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现行规划方法论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反规划”一词最早出现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由俞孔坚和李迪华在2002年提出。台州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是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设计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满足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
1.2 节约型设计
在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加剧的今天,各国都在研究节能环保技术以缓解资源短缺和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2006年,我国提出了节约型园林绿化,它被誉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理念创新的里程碑。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其规划设计中应用了节约型生态设计理念,借助雨洪回收利用系统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和灌溉水都使用了再生水,三年来新增中水灌溉面积达到600公顷,为以往北京市使用中水灌溉绿地面积的2.3倍。
1.3 保护型设计
麦克哈格在其1969年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阐述了景观设计同环境后果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在景观设计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叠图的科学设计方法。以后保护性设计沿着合理利用土地和分析环境问题两个方向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温克和格雷戈在其位于丹佛的办公楼花园内设计了将雨水收集、存储、净化后用于绿化灌溉的整套雨水处理系统。2006年俞孔坚设计的秦皇岛汤河公园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营造了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游憩地和生态绿廊。
1.4 乡土化设计
乡土化设计兴起于美国南北战争后的中西部。19世纪末以詹逊为代表的中西部景观设计师们提出“设计不是重复流行的形式和材料,而是要适合当地环境、气候、土壤、劳动力状况及其他条件。”他们提倡应用乡土植物体现地方景观特色,因为成本低并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得以延续。哈普林于1962年设计的旧金山海滨牧场时,他先用两年的时间调查基地的自然情况,并绘制了该地的生态记谱图,把阳光、风、雨、动物、植物、地貌等自然因素纳入景观设计考虑,最终形成簇状排列的住宅,自然与建筑空间相互穿插,在不降低住宅密度的情况下,留出更多的空间,不仅保护了原有的自然地貌,而且使新的设计成为当地长期自然变化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俞孔坚于2004年规划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景观中应用了大量水稻和庄稼,并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试图对庄稼、野草和校园做一个重新认识。
1.5 恢复性设计
恢复性设计的出现是由于一些环境艺术家参与到景观设计之中,他们提倡对环境的关怀。史密森于1970年在因石油钻探而遭污染的大盐湖水面营造了一个超尺度的“螺旋形防波堤”。他借助水流拦截来回收油污,并依此来提醒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陈貌仁和美国农业部专家查尼于1990年合作,进行了名为“再生之地”的实验。他们在进行了简单的艺术设计的区域内栽植了可以吸收土壤中有毒重金属的特定植物,想以此引起人们对污染问题的关注并了解科学的解决方法;2003年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浙江黄岩永宁公园,其用最经济的途径,使其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
二、我国园林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生态设计良荞不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 景观设计师对生态设计理解的偏差,致使盲目或片面的追求单纯的生态效益或停留在表面等。
2.2 生态技术的匮乏。
2.3生态设计往往仅停留在设计理念当中,建成后的园林中几乎感受不到。
2.4 缺乏生态危机的紧迫感。
2.5开发商和决策者的干预。
三、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3.1 遵守自然条件原则
在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对各种气象要素进行考虑 ,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设计。在园林设计当中还要对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设施给予必要的尊重 ,必要时还要对原有的自然地形特点和废弃设施进行利用 ,重造新的园林景观 ,这样的园林景观设计既能保留原有基地的历史文化 ,又能满足了人们新的需求。在建设园林城市中 ,需要保持场地的自然风情与原始面貌 ,是建设园林城市的前提与基础。
3.2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
作为其最根本的设计目的:是在设计中要始终体现社会化、人性化的要求 ,还要千方百计满足人们活动、交流、休憩等需求。设计者为了实现其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功能 ,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人们的行为的规律。
3.3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要体现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
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通常离不开地域文化这一根基。一个好的生态设计,以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为主导,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当地的材料植物和建材要充分利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尊重当地的气候地理特点,可以使景观设计获得少费人工并同时得到公众的认同的效果。
四、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4.1 以景观生态学角度作为出发点,来进行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以景观分类原则作为指导,并参照相关标准,将基地周围的城市用地进行细划分,通常划分为绿化用地、休闲用地、居住区用地、教育用地、市政用地、商业用地、还有水域、特殊用地、以及道路用地等几种类型。通过对基地周边的环境分析、风向分析、以及景观视线分析,将基地划分为四种不同功能区:生态防护区、生态保育区,还有生态休闲区、观光娱乐休闲区。从而来具体确定功能区内存在的斑块、廊道的位置和形状。
4.2 以植物生态学角度作为出发点,来考虑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对苗木树种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把生态效益高的作为首选,并对各类植物栽种的比例进行合理安排。从空间、时间、还有视觉、意境等多角度,思考对植物景观如何合理布置。园林景观最主要的作用是体现在其观赏性,还要创造出美感和幸福感,还体现为人们提供休息、活动、交流的文化生活的环境;其次还要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吸附作用下,来调节小气候、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和物质进行有利吸收、还可增加富氧含量、改善周围环境;通过种植植物,可以起到防风防尘、衰减噪音的作用。最后园林景观设计要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要具备合理的时间、空间还有营养结构,并且跟周围环境融合为一体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五、总结
未来的园林应该是集“功能—文化—艺术—科技—生态”为一体,而生态设计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就必须立足当下,结合本土文化,借助现代科技,并为当下人的生活服务,才能使中国园林在世界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
1 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内涵
1.1 传统意义的水利工程学
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可以简单理解为人类为实现水资源的再分配和水资源的利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或行为。水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
1.2 生态水利工程学的概念
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 不仅是一门研究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工程学,也是一门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们知道水利工程对水量与水质的影响肯定会很大,尤其是对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变化过程产生干扰,而生态水利工程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天然的水文过程对于一个河流来说是最好的维持其流域的生态过程。水利工程就是充分把握了生态自然规律,在开发、设计、施工过程中试图将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但由于现实条件以及技术上的一些限制,当前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我们将所面临的问题归纳总结为以下四点:
2.1 地域性的差异导致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法与评价标准不够明确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不同的地区的工程存在特定的地域性,而我国边疆辽阔,地域性差异很大,造成了在设计不同地区的水利工程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差异性来因地制宜做出适宜的调整。按每个河流地貌、地理区域进行构建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及标准性。现在经过许多专家的研究对生态水利工程也总结了一些理论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但是当我们面临一个具体的生态水利工程时,由于一些科学研究工作实践经验的溃乏,当前生态水利工程的理论实践成果经验积累并不是非常完善。我们对其缺少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2.2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与生态科技工作者缺少合作的机会与机制
以流域生态需水规律来进行设计、将生态服务目标作为常规设计来进行设计这两方面意识,对于大多数水利工程设计人员是非常缺乏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介入的往往比较晚,很多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确认后才进行评价。再加上目前情况下我们国家不完善、不规范的环境评价管理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市场,使许多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不明显,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2.3 生态水利工程与原有水利工程设施协调运作不充分
在我们生活中会常常出现在同一条河域内,在原有的水利工程上来进行新的生态水利工程,即在原有工程基础上进行改造和优化设计。对原来水利工程设施的服务对象与功能来说,新的生态水利工程的介入必然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发电效能、防洪排水标准等,更有的甚至会给原有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带来一些风险。考虑到服务目标与功能是原有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最为显著的差异,所以我们在原有的水利工程上开发新的生态水利工程时要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服务目标与功能进行适度调整,以其来适应我们新的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
2.4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缺少对维系生态环境的认识
我国的环境评价管理体系目前算不得完善,经验积累成果相对较少等客观性因素,都导致了水利工程构建工作不能有效地落实与生态技术人员相对交流实施具体方案的探究,生态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开发与实践设计相对滞后。我们要想做到基于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来寻求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参数,必须要做到从水文测验站的观测资料去分析水文过程对生态过程的正负影响机理。但针对目前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操作介入的较晚,导致生态环境科技人员与水利工程构建人员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
3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在最近的二十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发展了生态工程技术和理论方面,既要考虑到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还要做到对河流的治理,做到河流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路线。
3.1 以生态水文与工程水文为基础进行水文过程的分析与计算
在以前来看将生态水文学应用于工程设计还是比较少见的,在未来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加强对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的结合应用,为其提供基础。由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涉及的比较广,所以我们要弄清楚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规律, 才能使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3.2 要做到对工程可能影响到的生态目标的提前认知
在设计工程时,应首先考察工程所在地的生态植被,对可能受到工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我们应该做到提前识别,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设计施工时应做好保护措施。这个问题在当前大多水利工程设计中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考虑到原有生态的保护,使其原有湿地减少,水资源退化。
3.3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与环境工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考虑到水利工程的水量一般较大,而且水利工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些因素会给设计与实施造成相当大的阻力与挑战。所以我们为了做到水质与水量的配置能更加科学化,就应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应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做到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要与环境工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例如,我们如果想要在缺水地区开采地下水稻种植区时,考虑到环境工程设计中水污染的自然稳定塘处理理论与工艺这一思路,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水量高效利用与水质净化为目的。
4 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这种理念越来越成为行业的追求和发展。这项工程技术的规划设计,以致未来合理完善运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顾庆晓.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初步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04).
关键词:主题园;生态;景观;设计
一、“桂林板路”主题园项目概况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的主题园在未来10到15年中将在旅游产业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随之而来的主题园的规划设计,是当前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桂林板路”主题园,位于桂林市规划中的琴潭开发区西端,“桂林板路”文化主题园的规划范围是:西至轿子山、东至中隐路、南至湘桂铁路复线、北至东安路延长线,面积约168公顷,约合2524亩。“园区处于桂林市老城区与临桂新城过度地带,是旅客由西进入桂林老城区的重要门户。”规划定位为营造老桂林的多元文化,老桂林的生态山水,老桂林的西湖荷花。主题园以“让游客回归”为宗旨,以史迹文化、民俗文化、生态休闲、耕读文化、荷塘文化为灵魂,建成以体验和度假为特色的超大型、复合型及互动型的全方位历史文化旅游区。
二、“桂林板路”主题园生态环境状况
1、琴潭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琴潭区所在的区域环境可以概括为三面环山,两水相依。它沿周边南西北三个方向有西山、猴山和万福山环抱,有桃花江和南溪河南北相依,组团内有牯牛山、都督山、琴潭岩等十余座小山点缀,还有大面积的荷塘,这样就构成琴潭区山峦叠嶂、水系宽泛的自然景观特征。“江山之胜,相与无际。凫鹭在水,或在于浔。中洲蒲莲,迤逦迎静深。岩壑沉沉,云气长阴”。“清歌激越,碧天云凝,鼓吹间作,山谷响答,则前日之风雨飕,鸟虫啁啾,鼯狐兔之所,闹集而嗥鸣也”。
水系统主要包括藕塘、南部的南溪河、西部的西干渠等水系,是该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保障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景观美度的重要资源。藕塘在地块上分布较为均匀,主要集中于机场路以北区域,总体占地面积较大,约为650亩。区域内的河流――南溪河属漓江支流,水量丰沛,但水质受污染较严重,污染源主要是沿岸的居民生活排污,净化水质需建设截污渠及相关的污水处理设施。西干渠的水源来自上游青狮潭水库,水体较清澈。
项目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较多,农业用地主要包括农田、藕塘、鱼塘等。大量农业用地的存在提高了被污染的可能性,其中污染源包括人造肥料的残余物,杀虫剂、除草剂等等。在夏季和干旱季节,大量农业用地还将引起对水资源的过度需求。基地内农田多为稻田和菜地,除一部分可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外,大部分保留原貌并加以保护,作为农耕景区和观光区。
七座山体均为石灰岩孤峰或峰丛,姿态各异。相对高程约在40m~60m不等。山体作为生态保护地,是自然长期发展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要素,具有重要风景价值及环境和生态意义,对山体和岩洞宜进行保护性开发,使其成为特色旅游景观。
机场路以及建设中的中隐路、西外环等多条交通干道穿过该区域,机动车辆的通行是主要噪音源。其次是紧邻项目建设用地的湘桂铁路复线,火车行驶、鸣笛形成的噪音难以处置。
2、“桂林板路”主题园生态环境优势
主题园属卡斯特地貌地形,园内的山体秀气灵巧,有轿子山、琴谭岩山、泵岩山、原岩山、水岩山及两座无名山等共七座天然孤峰。荷塘自然保护区面积宽阔,现主要以大小不等的藕塘组成。拥有轿子塔、摩崖石刻、古驿道等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景观。南溪河、西干渠等水系从景区流经,周边景观视线良好,群山环绕,整体地形较为平坦宽阔,可供建设土地较多。
千年荷塘散发的荷塘文化的芳香沁人心田,水上游线充满威尼斯水城般梦幻气息,古街的神秘与宁静,尊神庙的敬仰与崇拜,轿子塔的精细构造与其古老历史的探索。四周奇山环绕,南侧有南溪河流经,构成了“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美景,这正是山水的精华体现。景中有城、城中有景,景城相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
三、“桂林板路”主题园设计的生态学定位
1、现代景观生态学的方法
景观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景观理论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干扰作用和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
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最终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容量、规模和承载力的辨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的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而现代景观生态建设具有更明确的含义,它是指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从而创造出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
2、国外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作为一个活着的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有机体和生物相联系,我们完全依赖于地球上那些尚未开发的景观区域的生产力。假设它们维持生命的功能丧失,或衰竭到不可收拾,那么我们也将不存在。这一切对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意味着什么?很简单,应全力保护自然景观及栽培景观的完整性以及景观中水和空气的质量。人们已不再认为土地是能被肆意塑造成冰冷的几何体的孤立的私人领地。即使最小的部分也不能与其他临近的土地和水域割裂开来考虑。因为人们已经很好地认识到每一部分都可以利用其他部分,同时也影响它们。从生态学来说,所有的土地和水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国外对于景观生态学主要向两个方面发展。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3、“桂林板路”主题园生态功能定位
“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运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5】”
贯彻保护放在首位,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其功效,促进景区良性循环,达到既切实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又获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保持景区现有生态的多样性,杜绝发生污染,保持现有水质,对现有植被资源和植物资源加以充实和整治,以达到最佳的植物景观效果。确保景区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垃圾、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处理率达100%),区域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并有所提高,整个生态系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本章注释
[1]孟妍君. [“桂林板路”主题园对桂林老城文化传承的启示].旅游论坛:2011-10: 166~167
[2]宋・李师中《蒙亭记》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保设计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近些年来, 公路交通建设规模和数量迅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交通建设工作本身会对自然环境带来大规模的扰动,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共存,公路交通建设在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很容易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长远看来, 公路交通建设是必然之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交通建设的规模还会不断扩大, 当前公路建设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必须得到及时遏制,必须尽快地寻求到一条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即树立起绿色交通的理念, 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公路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各个阶段, 努力控制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公路设计中应多方统筹考虑, 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兼顾资源环境的承受力, 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当前公路设计优化工作的首要原则。
2 公路环境保护概述
2.1 环保的定义
所谓的环境保护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有意识的合理利用并予以保护,避免在人类活动中使之受到破坏和污染,而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和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则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治理使之恢复,从而创造出良好健康的环境。
2.2 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定义,公路环保即公路建设同其施工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之上的环境统一与协调发展对问题。通过以下两方面内容能够有效实现公路环境保护。首先对修建公路这一活动对其周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范围、种类、程度进行分析,如此便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区相应的措施对环境予以保护,避免了毫无头绪的环保工作。其次,公路各部分都应当发挥出其应有的环保功能,在公路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以及运行管理中都应当予以显现,在发挥公路原本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对周围的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3 公路生态环保设计的措施
3.1将环保设计融入到总体设计当中
在公路设计中考虑环保性要求对公路设计者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生态环境保护并没有被真正纳人到公路总体设计要求中来,《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虽然提出了环保总体设计要求, 但是没有落实详细要求, 与其他方面对公路设计的详细要求规定相比, 环保设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想将绿色交通理念、生态设计理念与现代公路设计真正融合在一起, 就不能将环保设计与公路设计割裂开来。作为设计人员,首先要对施工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严密勘测, 进而有针对性地对总体布局和路线方案进行设计。在勘测调查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 针对路线方案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恢复措施。整个过程不再遵循“ 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 而是要实行同时原则, 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
3.2绿化设计中的环境调查
对道路所经过的所有的区域环境进行的调查叫环境调查。只有经过环境调查,才能够很好的掌握公路沿途的绿化情况和植被分布,了解需要进行绿化路段的基本地形及自然条件,从而确立绿化方案。同时,要对公路需要绿化路段的原有植物类型进行统计,并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文景观,准确的确认需要保护的对象,最大限度的降低公路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以便确定更合理的优化方案。
3.3绿化设计的功能
公路环保绿化设计不仅能够起到绿化美化道路,加固路堤、路段、边坡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对道路的沿途景观、烦躁防尘、净化空气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有利的改善,在保护人们交通安全的同时,愉悦人们的身心。通过道路环保工程绿化设计,创造出一道风景优美迷人的绿色长廊,起到诱导人们视觉的作用,达到预告公路线性目的。例如,在道路的中央分割带、主道和辅道之间、对栽植的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运用具有一定高度和冠径的灌木丛,对向车流的眩光进行有效的隔断,达到防炫遮光的目的,从而保障人车安全。再如,可以在行车道的两旁种植防尘降噪的植物,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行车环境。除此之外,公路绿化设计在帮助人们改善气候,保持地温气温、缓解路面老化问题、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等方面也有着重大的作用。
公路环保工程的绿化设计是以自然环境、公路等级、公路运输状况、行车需要等为基础,通过对植物的颜色、环境作用、形态表现的利用,在公路的作用区域和道路的两旁,进行植物艺术群体的建立,为人们创造和谐优美的环境。
3.4道路中央分隔带的设计
在对道路中央分割带进行规划设计时,一般较常采用的植物配置方式包括:花灌木与常绿灌木交错种植的方式、以常绿灌木为主,花灌木为辅的种植方式、以花灌木为主,常绿灌木为辅的种植方式。对防炫遮光角的控制范围为8~15度。这是对中央分隔带的最基本的要求。
3.5以边坡、土路肩、内侧绿化带及护坡道为对象的绿化设计
在对上述区域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注意:对于土质疏松的边坡、土路肩、内侧绿化带的植物配置中,适宜种植的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并具备耐寒、耐旱、耐贫瘠等优点。同时可以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下适应性较强的低矮灌木达到固土护坡的目的。
对于挖方路暂路段的处理,多采用垂直绿化材料对石质边坡进行覆盖来增加设计的美感。护坡道的绿化植物配置,应以管理粗放、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低矮灌木为主。浅根性的花灌木适宜栽植在边沟外侧的绿地中,对隔离栅栏进行植物配置时,适宜选用垂直绿化效果较好的藤本植物,达到隔离公路的目的。
3.6绿化防护带的设计对特殊路段的作用
特殊路段的绿化设计中,对设计中环境保护和防护功能的要求较严格。绿化防护带必须要满足环境保护和防护的要求。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时,一定要对该地区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详细认真的查阅,同时要对该地区的公路地质勘察报告内容进行全方面的了解,明确水土保持的方案要求。另外,还要对防护林的分布位置,长度、密度和宽度进行综合的考虑。在对特殊路段防护带的种植植物进行选用时,要以乔灌木为主,植草为辅,采用规则种植方式种植进行防护。对特殊路段的绿化植物的选用,还要满足其树种、草种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抗性能力较好这一要求。
3.7互通立交区的设计
互通立交区常常给人杂乱的感觉。在对其进行绿化设计时,植物配置中,应大量的种植常绿、半常绿植物。设计基调要简约大方。植物的配置图案要简洁明快,同时运用少量的植物进行人工造景,点缀主体图案。在对合流端三角区和其它边角区的绿化植物配置中,一定要注意避免过多过乱的设计,以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外环匝道的设计应当达到引导人们视线的效果,可以适当的种植一些灌木及形态特征较为突出的植物。
[关键词]节能环保; 宜居城市;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宜居城市是一个融合了物质、空间、行为、交往、文化、心理等要素,形成的“循环链”的有机系统。从当前宜居城市规划设计来看, 其最终表现为一种循环型城市社会体系、一个可以获得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的有机综合系统。
一、生态宜居规划理念
宜居城市的基本原则是可达性、平等性、参与性。可达性主要是指居住于城市的市民所体验的生活质量高低取决于他们可以获取或享有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水、卫生条件)、食物、干净的空气、负担得起的居住条件、有价值的就业机会、绿色空间与公园。城市中不同的市民获取上述基础设施与生活必需品的机会不同,这就体现了一个城市平等性的问题; 可达性原则还取决于市民是否有参与决策制定以满足他们所需政策的权利与机会。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宜居性也可以理解为市民的“生活质量”的问题。可持续性则指可以持续获得我们珍惜或期待的生活质量的能力,也就是在实践中,我们是否能持续改进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福利与质量。
宜居性指的是一个城市系统中可以满足人们生理的、社会的、精神的健康需求,满足所有人的个人发展需求。它包括令人舒适并能提供和反映出文化与宗教繁荣的城市空间,它的核心原则是公平、尊严、可达性、快乐、共享、参与、被授权性。生态宜居城市,其概念来源于哲学基础,其内涵、条件与特征都体现了城市综合系统的宜人、宜城市、宜生活的较高要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观与城市发展愿景。一个宜居的城市,可以说就是一个集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基础设施于一体的优良城市综合系统,是一个“善的城市”。
二、实例分析
我们以某城区的宜居城市规划设计为例。该城区主要的生态指标均居全市各区县首位,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被定为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区。该城区积极探索资源的节约化和循环化利用,秉持住宅是城市建筑的主体,也是能源耗用的主体。同时该城区积极开发节能住宅小区,有效地降低建筑对能源的依赖。其在建设节能环保的宜居城市上,可采取如下方法。
1.充分利用太阳能
在建筑的设计构造上,使房屋向阳面有宽大的窗和阳台,或将房屋的门窗都建在向阳面,让太阳能集热器为住宅提供热能;而背阴面只有射击孔大的小窗户。正面高大的窗户使室内获得大量阳光,在寒冷的季节能为室内供暖;而背阴面的小窗户有很好的隔热作用,同时还能起到隔音效果。在楼房之间,通常将修建通道的地方开辟成宽阔、安静、公园般的绿色园区。
2.使建筑结构紧凑
可安置加厚的外墙、双层防热玻璃,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住房的耗能量比传统住宅楼降低50%。由于这些楼房的外表面积和空间容积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关系,因此在冬天就能节约大量供暖所需的能源。
3.在建筑上采用先进的供暖设备
在每套住宅的墙壁或天花板上设通风口,让加热过的新鲜空气在通风设备的驱动下穿过通风口,流入人的居室,再经厨房和浴室的吸气装置进出。每隔一段时间,室内的空气就被更换一次。与传统采暖方法相比,不仅耗能低,而且可使室内空气常保新鲜,舒适宜人。
4.构建开放式生态网络结构
任何一个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为其整体环境的依托。通过充分利用该城区独有的山清水秀和自然景观,在城市扩张过程中, 维护城区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构建开放式生态网络结构,是维护该城区宜居生态环境质量的一大关键。
三、宜居城市空间布局
另外,该城区为了达到宜居城市的要求,规划居住区和商业区主要集中在以老城区为中心的平原区。东部新区发展由于过境交通的穿越, 形成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针对目前的空间布局,可以考虑设计以老城区为中心、周边功能区为副中心的众星供月状的“里座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格局。建立主城区与各星座城之间的快速通道和绿色林带, 形成怀柔式生态田园,使城市与自然有机结合。
1.居住空间建议
目前在主城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居住集中区域,其中老城区板块是居住的重心所在地。老城区的建设时间早、开发时间长,目前以早期的普通住宅为主体,多为单位建设。居住建设中执行的标准较低、配套功能单一、景观单调,居住对象多为本地人。该城区现有的高档别墅集聚地附近拥有最美的山、林、水。桥样板块是距离主城区最近的板块,与其它板块的优势相比,其最大竞争优势在于交通优势以及影视产业基地, 这里的交通相对发达,国道、铁路都在此通过。另外,近几年随着雁栖板块开发的步伐和力度的加大,居住项目的建设也较为活跃。根据该城区的新城规划,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大大增加,居住空间将以老城为中心进行拓展。但由于传统优势,老城区人口密度仍然不会减少,保证该城区人民宽敞、安全、清洁和舒适的居住环境就成为了宜居城市居住规划重要目标。
2.居住生态化
开发商必须在住宅外墙保温、门窗设计、屋顶保温这三个方面上下工夫。对于居民而言,住宅节能效率的提高,不仅将改善居民的居住舒适性,同时也可以大幅度降低因建筑系统造成的能源浪费,相应节约电、煤气、吸气等的消耗。住宅建设在建筑设计、施工、选材、能源、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理等方面应以国际要求为标准。提倡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设节能技术; 提倡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保持住宅使用过程中材料的循环利用; 提倡减少建筑施工废弃物;提倡住宅中的水系统建立;提倡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提倡减少生活垃圾,将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提倡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对此,区政府可以制定相应政策来鼓励和开发环保节能型住宅。住宅与公共建筑的绿色化、生态化理应成为怀柔建筑的发展方向。
3.居住多样化
多样化意味着可以向人们提供多种类型的居住产品以及多样性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开发商不仅要考虑较大房型的需求,也不能忽视小房型的开发;既要迎合大众化的生活需求,也要考虑特殊职业群体的生活习性。同时,住宅区里存在由多样性生物形成的和谐生物圈,给居者带来了多样性的景观感受。
近年来,根据现代绿化建设的理念,以突出绿肺、绿带、绿群、绿片、绿景的5个“绿”为目标。
住宅发展可结合实际情况,在新建项目实施屋顶绿化。同时还可对已建成建筑进行屋顶绿化改造,构筑起“空中花园”。设计山景(假山)、水景(碧池畅泳、小湖荡舟)、绿色景观(茂密林阴、木草坪) 等主题景观,并让这些美景深入到新型住宅小区中。
4.提升社区的整体配套水平
要将其建设成为真正的宜居城市,生活配套设施必须完善。目前, 该城区居住生活设施配套不尽如人意,未出现成熟的、具有高档人文居住环境意识的高品质社区。城市交通不便,可达性较弱。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高标准的生活配套要素,包括大规模的超市、菜场,高水平的医院、学校、幼儿园、娱乐中心等,注重对居住社区的整体环境开发。
5.合理制定居住开发强度
结合城区地貌以平原、山丘为主,形成了“半山半水,一半城”的独特风貌。该城区可以考虑在居住开发上定一条“低层高密度”路线, 建议住宅容积率在0.9~1.1。这样对土地利用会比较充分,居住环境也将更人性化还可缓解部分人口压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宜居城市成为社会进步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生活要求提高的产物,同时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理论出发,结合某成功设计案例,探讨了节能环保与生态宜居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首先生态水利理念注重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水的自然功能是指形成水域、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变化的功能。设计理念中所谓的注重发挥水的自然功能是指水利工程中将水环境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设计理念中注重蓄水技术的引入。生态水利设计中常采用橡胶坝进行蓄洪涵水,该技术既环保有实用,而且还具有大跨度、自重轻的特点。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注重运用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维护河道生态平衡。所谓生态工程措施是指基于自然属性的人工性质的生态措施,例如人工生态护岸。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用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能够促进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相较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新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还注重地下水的调节,具有较高的理念价值与使用价值。生态水利设计中还注重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契合。生态水利设计主张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生态环境的自然元素,都工程的周边修护中也注意运用生态工程措施,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性。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对城市河道工程的指导作用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注重保持河道的蜿蜒性,保留自然化河道。河道的蜿蜒性能增加河道的蓄水量与水容量,保持河道的蜿蜒性,就是对河道自然因素的保留。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主张河道治理中构建生态水网工程。生态水网是指以河道水网为基础进行资源调配的网络系统,其中也包含生态理念。生态水网的构建需要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还能保证河道治理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河流的物种多样性关系到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需要进行水生动物群养护,提高水循环净化水体的效率,还要定时检测水体的水质状况,以保证水体质量。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还需要河道工程构建生态河堤。生态河堤是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做好生态河堤建设可以保证河道的自然性,保护河道周边的植被,提高水体的功能效益。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河道治理注重生态元素的加入,对于新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3结语
关键词:生态水利设计;河道治理;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促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城市河道治理力度,改善水环境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水利建设是河道治理的基础
1、河道治理概述
我国当今的水工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忽略了河流形态的多样化,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略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忽略了浅滩和湿地的作用。城市沿河建筑道路和停车场隔断了补给地下水的通道。忽略了水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河道的基本功能是行洪排涝,河道治理的阶段性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依附自然被动防御阶段;第二阶段:发展生产与河争地的阶段;第三阶段:防洪排污经济治河阶段;第四阶段:修景与生态和谐治理阶段。
现代河道治理与传统河道治理大不相同,河道传统功能是行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河道也具有调节局域小气候的作用。河道规划基于水力学最佳水力半径的概念,传统河道治理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河道自然特性遭到极大破坏,变成了仅能泄洪和排污的通道,致使防洪能力下降,基流减少,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水质污染严重,部分河道被填埋覆盖,堤防功能单一。
2、现代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要遵循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科学观,正确把握和确立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要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不断按自己的需要对环境进行改造,抑制和改善河道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的资源观,水是一种有限的、不可或缺的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水利工程的重要内容;水利服务于社会的基础地位观,应该把水利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
3、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基础。传统水利是以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导向,单纯依靠工程手段的治水活动,容易使人与自然之间陷入恶性循环,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置于整个生态系统中作为一个要素来考虑,生态水利的提出和蓬勃发展是人们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回归,生态水利具有丰富的内容,生态水利属于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范畴,中最高的建设追求目标和境界,以人水和谐、协调共处为出发点,水利工程结合生态建设是水利发展的必然趋势。
4、生态水利方法。生态水利在方法上体现亲自然的特性,健康的河流应是健全生态系统的骨干动脉,生态水利在工程建设中没有固定的方法,要照顾到其系统循环特性以维护良好水生态环境。
二、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
在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中,做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持续改善支持、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完善,河道整治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避免片面追求加高培厚而忽视质量和生态景观需要,以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进行综合治理;其次,非工程措施也是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还要逐步建立水安全防御体系。安全防御系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支撑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己经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依据自身己经具备的能力,拟订防御措施。
1、充分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水的自然功能包括:形成水域;孕育生物、净化大气和地表,具备维持生态的功能;通过降水、蒸发等构成 了气象、气候变化 的主要因素。充分利用水的各种自然功能,通过工程措施使水环境与各项城市机能有机融合,将传统意义上水的效益由纯粹发挥经济效益向发挥环境效益延伸,成为局部小气候和城市生态的重要调节设施,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调控。中国的水资源是充沛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通过各项节水和资源配置措施的落实,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流域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水环境的基本承载特征,要从整体上考虑强化监督管理的措施,做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3、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河道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态型水利工程建设,体现在堤围及护岸工程、清淤清障工程、控导工程和滩涂围垦开发等。各种标准的堤围是河道治理中最重要、最普遍的水利工程设施,对保证水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疏浚清淤与河障的清理是河道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疏浚清淤一般工程量大,水下作业强度大,清障按设计洪水标准进行清理、拆除;控导工程主要指节点上各类水闸、船闸等对水沙分流、河相变化起主动调节控制作用的水利枢纽设施。河道滩涂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强化湿地保护功能,严格控制规模,真正做到滩涂围垦开发。
4、采取自然生态的工程措施以维护河道生态功能。生态护岸是指修复后的河岸具有 自然河岸 “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具有防洪、生态、景观 、自净的功能。生态护岸不仅可以与周围环境形成相协调的河道景观 ,而且可以通过保护和建立丰富的生态系统使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洄游、水草茂盛的自然生态景观 。传统的护岸工程以水泥、沥青、混凝土等硬性材料为主要建材,断面规则渠化,破坏了河流的天然特性和生态功能。采用生态格网石笼具有安全性、柔性、环保性、经济性及施工便捷性等诸多优势,改变了传统河道治理工程整齐划一的河道断面和笔直的河道走向的静态美,顺应人与自然共生的要求。实践表明,该项技术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水的良性循环,提高水边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中的应用
河流作为生态体系的基础非常重要,它与周围的环境也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态体系,河流的基本元素是水和泥沙,它是河岸和河道内各种生物生存的基础,如果河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伤害这些生物生存,导致硬质化和水环境的恶化。因此应把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持和恢复考虑河流生态系统及修复包括在内。
对于河流基本生态需水量的确定包括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生态需水量,维持水体自净能力的需水量,水面蒸发生态需水量,维持河流水沙平衡的需水量,维持河流水盐平衡的生态需水量。建设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生态河堤,即增强水体自净作用,调节水量、滞洪补枯。
建设趋向自然化的河流工程,这包括河道治理和护岸治理,要建造富于个性特点及丰富自然环境的河流,尊重地域自然环境、珍视哺育民族文化,使河流自净能力明显提高,水质得到了大幅度改善,重点是形成具有魅力的水边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加大河流治理的力度,创造出多样的、丰富的环境条件,尽量顺应自然的动力,以人为本,建立水和绿化的网络,营造具有简洁、朴实风格的河流景观,全力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水利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