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生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的逐年增加,我国进入了研究生教育的大国的行列,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取得不断发展的动力。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道德教育方面,促进了研究生崇高人格的培养,(2)在知识教育方面,促进了研究生创造性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传播,(3)在科研方面,促进了研究生创新与科研能力的培养,(4)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其建设与合作促进和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的作用
一、导师在道德方面发挥促进研究生崇高人格的培养的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导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如何对研究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对其思想道德的发展会产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一个导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研究生阶段的发展,要使研究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导师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进而促进研究生形成崇高的人格。导师对研究生优秀道德品质和崇高人格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第一,在进行学术科研过程中,导师的求真务实的精神会对研究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术科研活动是一项由导师主持,研究生积极参与合作的具有严谨性和严肃性的科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导师将带领研究生去探索未知的科学。一个具备良好科研伦理道德的导师会表现出优秀的科研道德水平,其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责任感以及反省的自觉性,都会在学术科研过程中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了研究生在道德上的共鸣与效仿,这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使研究生学会了如何对待科研的科学而严谨的态度,学会了对自身所参与的科研的奉献与热爱,学会了对自身科研能力的反省。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导师以身作则,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对研究生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人格魅力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潜在的心理示范作用,这种心理影响是一种无形的、持久的力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渗透力和推动力。”[1]平时的生活中,导师的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追求,潜移默化地促使研究生产生对导师崇高人格的折服与崇敬,自觉不自觉地向其导师的人格靠近,并逐步地学习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将这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研究生自己所特有的类似导师的道德习惯。因此,无论在学术科研活动中还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导师的优秀道德品质都为研究生所仿效和学习,进而促进研究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其在以后的科研生涯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导师在知识教育方面发挥促进研究生创新性知识的学习和传播的作用
古人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导师担任着传播创新性知识的任务。一个导师拥有知识储备量多少,知识创新性多少和传播知识能力大小对于研究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首先,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夯实而丰富的专业知识。作为高层次的研究生导师,其对自身专业知识的研究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具有自己的特有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建立其独特的研究优势,这样才能使研究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打牢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导师的专业研究方向而确定自身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增加研究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导师还应具备相当丰富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这是一名研究生导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研究生导师除了拥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研究领域以外,也应该具有与自身专业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只有这样,导师才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更广泛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进一步开拓研究生的视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的研究需求。再次,导师良好的教学方法艺术和学习方法对研究生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个导师拥有高水平的教学方法艺术能够使研究生更容易地接受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其专业领域的知识能有一个更好的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为研究生下一个阶段进行的习与研究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网络知识体系。同时,导师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研究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研究生培养教学过程中,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方法、查阅资料与进行调研的方法、撰写论文的方法进行启迪引导,能够培养研究生逐步学会快速查阅资料、分析各种文献资料、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这些都有利于研究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独自承担各种科研项目。最后,导师的知识的创造性、前沿性与前瞻性对研究生质量的培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除了具有本学科已经形成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创新性知识,也只有导师自身的知识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创新,才能为研究生提供最具前沿性和前瞻性的知识,才能开拓研究生的眼界,活跃研究生的思维。作为青年人的研究生,其记忆好、精力旺盛、思维灵活、创新观点多,这些特点使其更易于接受各种新观点和新知识,导师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前沿的新颖的观点和知识会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开拓性的研究和原始性的创新。
三、导师在科研方面发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的作用
导师在整个学术科研中起着主导作用,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机会,培养其创新能力,提供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师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存在质的不同,他是一种基于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而设立的工作岗位,考核与评价导师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导师要拥有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或者是充足的科学研研经费。研究生也不再等同于本科生,本科生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学习,而研究生是在高等学校或者是一些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其主要学习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多的是科研工作项目的主持人和参加者的关系或者是合作者的关系。一个导师拥有重要的科研项目或者充足的科研经费就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研究生进行参与前沿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平台,同时也保障了研究生思维的开拓性。其次,导师为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工作的平台能够促使研究生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将自己的创新意识通过在导师的科研项目中的实践转化为现实的创新生产力,为科研作出自己真正的实质的贡献。因为研究生会具有独特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但这种创新意识和思维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既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又包括创新实践能力。再次,导师在科研工作方面给予研究生的平台能使研究生更加熟悉如何申请、开展、调研以及最终的结题整个科研的流程。一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科研课题的选择、课题申请书的撰写、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经费的使用、人员关系的协调、科研风险的评估、课题的分解等”,[2]这也为研究生日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有利于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最后,导师在科研工作中能够让研究生不断地接触学术最前沿的理论问题,带领研究生参加学术界的各种高水平的研讨会与研究工作报告会,研究生通过与不同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不同学者进行交流与学习,能够进一步地认识到学术界具有前瞻性的理论课题和专业发展趋势,培养研究生敏锐地洞察学术研究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增加在自己进行学术研究的动力与积极性。
四、导师队伍建设与合作促进研究生团队精神培养的作用
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这里的导师既是指单个导师又是指集体导师队伍。高校和研究机构均采取导师制,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给予关注,导师质量的高低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战略性的作用,因此,导师队伍的建设对研究生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加强导师队伍人员的选配。导师队伍人员的选配就是要把那些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素养、高尚的道德素养和高水平的科研能力的导师,选拔和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选配导师队伍人员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1)德才兼备的原则;(2)择优原则;(3)扬长避短原则。导师队伍人员选配合理就会提高导师对研究生教育的效率与质量。第二,加强导师队伍人员的培养。为了建设一支精干导师队伍人员,除了做好人员选配工作以外,还必须做好导师队伍人的培养,提高其指导水平。这项工作完成的好坏程度关系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素质提高与否。各高校和研究机构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各专业发展需求对导师队伍进行实时的培训,使导师队伍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保证研究生能接受最高水平的教育。第三,加强导师队伍人员的考察,建立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高校或者研究机构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且有效的导师考核体系,淘汰不合格的导师以保证导师队伍的质量。对于导师队伍建设工作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在整个研究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实行单个导师制和集体导师制相结合,实现导师之间有效合作,这种合作不仅仅是在研究生教学中的相互合作,更是在科学研究项目中的相互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导师之间相互合作有利于研究生获得全面而丰富专业知识,完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在科研项目中导师之间的相互合作,有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导师队伍建设结构科学合理的同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交流对研究生的培养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生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培养前期(课程学习阶段)、培养中期(开题及中期研究报告阶段)、培养后期(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阶段),包括六个主要环节(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题检查评估、学位论文撰写、学位论文答辩)”[3],在这三个阶段导师与研究生做好交流和沟通,能够促使研究生紧跟导师的研究步伐,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今后的从事科研工作的方向。
总之,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即在研究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想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素质就必须不断地建设和完善导师队伍,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联系,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形成合理的有机结构,发挥二者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张红明. 导师人格魅力: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J]. 中国高教研究,2008,07:23-25.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河北曲周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基地。基地是宏观上的概念,其包括示范基地、实验站、科技小院和科技园区等技术产品的孵化和扩散平台。基地是多功能集成的实验基地,它可以实现教授指导,研究生具体实施,农户参与的农业技术规划与实验。这个基地为培养出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师资方面来看,培养基地的师资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的教授团队组成,他们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优秀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基地也正式聘请曲周县县长和书记作为第二责任导师,同时县农技专家、田间植保专家、栽培专家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才都作为研究生的日常协作教师,为培养出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培养经费上看,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高产高效(简称“双高”)农业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是国家985、211、973、863、948等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创新群体、国家支撑计划等的集合,主要经费支持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土壤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保证培养经费的充足。从科研条件看,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建有实验站,占地面积73.33hm,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67hm,总建筑面积6000余m;实验楼建筑面积1700m,配备有价值近300万元的仪器设备可供学生开展试验;教学培训楼建筑面积1800m,配备120台计算机和宽带网,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学生完成论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2培养方式的创新
基地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可以概括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服务相结合。首先,基地中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源于当地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程。课题开展过程是逐步培养优秀科研型农业技术推广员的过程。以“曲周夏玉米高产关键性限制因素及技术对策研究”为例,玉米是曲周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其产量多年未见提升,但从技术角度讲其具备增产的条件。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研究生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土地质地分析,农户调研讨论等前期工作,初步确定影响产量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然后在导师和协作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实施。试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导师深入农田示范基地考察调研,实地讲解,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深入田间观察,记录作物生长情况,在田间向植保专家和栽培专家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向农民学习生产经验,向农机手学习耕地技术等,以此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逐渐把理论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同时,学校和县政府双方根据农村基层技术人员稀缺,农技知识过时及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把基地的研究生选聘为县农业技术员,1人负责1个村,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研究生的论文撰写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能向农户推广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方案。
3示范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
通过运用农业技术推广为载体的培养模式,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①提升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将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的能力。两年间,研究生共发表20余篇与当地农业生产问题相关的文章,实现了“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过程。②人际技能明显提升。研究生学会了如何与地方政府和农户建立友好关系,如何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有效地传递给农户,最快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③组织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基地的每位研究生都至少独立组织过一场大型农民技术培训会和联谊会,会议中一切资料的准备、会场的布置和培训的具体过程均由他们自己操作。④增强了研究生参与生产实践的能力。掌握了农业机械的实际操作,如播种机、施肥机等使用,这为他们在农业领域进行科研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基本实践技能。从以上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为研究生提供了创新和施展才能的空间,也激发了他们从事应用课题研究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功面临着一些挑战。①要求项目主题负责人具备优秀的管理技能,这是由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搭建大学与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友好合作关系,并且要与研究生形成相互理解、相互融洽的和谐关系。②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农村示范基地并且和研究生一起进行论文设计。③导师应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细节观察,科学地收集数据,并不断进行总结。④选题需要既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又能为研究论文提供数据,只有有效地融合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⑤需要有效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如实现目标管理,具体化研究生的目标内容包括:工作日志撰写,基地网站管理,编辑技术手册和新闻媒体联络,农技员和示范户培训,施肥和喷药技术管理。非正式制度如组织文化,曲周农业技术推广师生团队是一支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善于学习和总结,有激情、高情商、有责任心、灵活应变的全方位沟通的团队。在这样的行动者引导下形成了研究生与地方政府,研究生和农民的有效融合和相互激励的社会界面。
>> 美日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嬗变及启示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 英国高校研究生教学模式分析及启示 师范类院校研究生教育中外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中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中美英法博士研究生培养及学位授予制度比较研究及启示 外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基本因素、特点及其启示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与启示 中美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区别与启示 浅谈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初探 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中英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多尺度比较及其对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中外研究生教育比较综述 关于国外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中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启示 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3-21.
[9] 薛天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27-32.
[10] 程建华,曹一雄.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培养途径的选择[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1):3-6.
[11] 王中华.研究生教育之乱象与治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14-20.
[1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 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赵清华,周玉清.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14] 朱莉.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61-66.
[1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9)[EB/OL].http:///.2010-12-10.
[16] 刘宝存.国际视野下我国大学创新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1,(1):21-25.
[17] 戚巍,李峰.中美研究生教育评价的最新进展和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73-79.
[18] 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6):1-5.
[19] 杨力斌,徐振海,李永祯.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4):6-8.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2002―2010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将达到硕士生120万,博士生15万,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1-2]。国家的信息化进程,带动了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需求量每年增加100万[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库,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计算机技术人才教育的核心所在。针对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和产业集聚等特征,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进行了研究生联合指导培养方式的探索,依托浙江区域经济产学研合作,与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比利时鲁汶工程技术学院、瑞典布莱金厄工学院、IBM公司、杭州国家软件基地、杭州国家动画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等在科研和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开展合作,结合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进行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模式实践探索,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放在首位,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精英人才。
1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常顺英研究员将研究生的创造性定义为: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4]。它包括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素。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产生不了创造性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成果,所以创造性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为解决实践问题而进行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活动。或者说,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组从而获得有效创意的思维活动和方法,是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研究生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过程中,还应注重独立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在科技研究活动中,研究生要敢于怀疑,敢于提出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育
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面的计算机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5]。主要研究方向有软件开发环境与软件中间件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电子商务技术,智能技术与应用及制造业信息化。研究生通过专业学习,具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应用技术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能够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2.2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读研究生生源主要为应届生。应届生是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数人较少直接参加科研实践,缺乏生产和科研实践经验,研究目标不明确,不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很多研究生还是用本科阶段的学习方法,习惯于接受、掌握现有的知识和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往往显示出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喜欢以既定的、现存的规则来解释新的现象,而不擅长通过新的现象来思考原有规则存在的不合理性,并且通过思考与实践来它。其次,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狭窄,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很少,出现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其结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再次,研究生教育对研究生个性释放的诱导不足,从培养方案到教学方法和科研过程,研究生能独立从事研究的机会不多,这必然会束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过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根据专业特点,主要从培养计划、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企业实践、跨学科研究生指导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3.1个性化培养计划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一个多样的、有利于学术个性成长的环境。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利保障。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是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教学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大纲上列出多部相关教材及学科前沿著作等,使研究生和导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制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同时针对没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可设置企业实践必修环节,研究生利用假期时间完成。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既要对个性化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更加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个性培养计划中,第一学年主要完成相关课程必修学位课和选修课的理论学习,学会创新科学思维及方法。第二学年是关键的一年,主在通过大量文献阅读、企业实践、广泛收集资料,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这一年中,专业导师团队要负责严格的选题把关和中期考核筛选。中期筛选考核包括学位课和选修课学分及科研实践能力是否达标,学位论文的选题是否具有原始创新性等,合格者进入第三学年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不合格者要终止学习可肄业处理。学位论文研究阶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
3.2研讨性教学过程
笔者作为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等国际性较强的高校进行学习和交流,期间主讲了计算机三维视觉,指导了多门智能技术相关课程,也旁听了国外教授主讲的人工智能等研究生课程,发现许多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有大量的参考书目。学生上课前必须先浏览该课程的课程网站,了解上课内容和下载相关资料。课堂上,主讲教授经常先以一个典型案例(常为最新的研究论文)说明知识点,再留出时间与学生讨论,学生基本上是带着问题来,再带着新问题跑图书馆或上网学习。这种教学方法针对案例问题展开学习与讨论,着眼于发展研究生的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研讨会形式的教学过程给了我们启示,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我们导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旨,删除部分内容陈旧的研究生课程,引进反映学科新技术、新成果,反映专业领域热点和研究进展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启发研究生思维,引导研究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还要求研究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我课堂教学,学生当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增加自主设计的实验课程。这种创造性教学活动,不仅营造宽松的学术研讨氛围,而且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研究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3多样化专题讨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多来自不同专业,如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对本专业,本领域内的理论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引入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专业研究。对每一位研究生而言,其他同学的研究都是新的研究领域。为此,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学科定期组织专题讲座会。专题讨论会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来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这一平台内分享学习成果、探讨问题、分享学习资源,营造良好活跃的学习气氛。研究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提出的创新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在讨论会中提出来,导师和同学一起研究讨论。一方面加深研究生对课题的理解认识,另一方面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企业实践选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这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大量企业实践平台。低年级研究生利用假期到软件公司、企业工作实习,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同时通过实践,了解目前技术瓶颈,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学生所选的课题为公司企业研发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到企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又可以解决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独特的创新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深受企业欢迎,有的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公司工作,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无缝连接。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建立了一批稳定的研究生实践基地。
3.5研究生导师团队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导师个人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对其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以导师团队方式指导学生。团队中的导师来自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术研究背景,主要导师都有国外留学或访问研究的经历,有着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
导师团队内的研究生如有学术上的问题,可以咨询导师团队的其他导师,寻求问题的研究方案,团队导师对学生的研究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导师团队定期交流,讨论研究生学习进展,交换指导意见。导师以团队方式指导研究生,是一种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这种方式,一方面避免导师个人学术水平、知识面、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局限性,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拓宽研究生创新思维,让研究生更加主动关注其他领域的知识创新,为科研创新奠定基础。
4结语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校在相关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在内容上,主要从培养计划、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企业实践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创新才能进步。我国的学生在总体上基础扎实,但创新能力较弱;计划内的课程成绩较好,但主动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研究生作为我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最具活力的人才队伍,所具有的实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国家和民族在今后国际上的兴衰和地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起高度重视并投入相应的精力,切实做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侯建国. 研究生教育工作应坚持创新求变[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1-3.
[2] 陈子辰,许为民,林伟连,等. 新世纪研究生素质教育研究[G]//谢桂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70-189.
[3] 刘学民. 加大创新力度 再创学科辉煌:关于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专业设置及创新改革的研究[C]. 第二届中国计算机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116-118.
[4] 常顺英,林彤.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106-109.
[5] 2009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EB/OL]. [2009-09-11]. / articleContent.do?articleId=459.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Ability
CHEN Sheng-yong1, YAO Chun-yan2, XU Xin-li1, WANG Ming-huan2, PENG Wei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2.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国外教育 借鉴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62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是否能够繁荣和昌盛的重要依据。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国家综合实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而随着我国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渐呈现出很多弊端。研究生数量逐年增长,据相关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研究生录取数量达到了32.6万人,相比2003年的26万人,增长了22%,其中硕士研究生的扩招率达到了25.4%,是近几年扩招最多的一年,2006年全国录取研究生数量34.4万人,相比2004年增加了1.8万人,2008年录取研究生44.8万人,2010年计划招收研究生总量有53.4万人,2013年研究生录取规模达到了60.8万人,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招增长率为2.28%。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研究生的培养出现了很多问题,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培养模式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面对这些问题,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亟需改善。
1 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
研究生培养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制度,在高校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研究生培养的方式、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以及研究生培养的评估等,这几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是以课堂训练为主,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以学分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在这方面,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当前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不合理,研究生学习的学分制总分值偏低,各大高校中,研究生课程主要是以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为主,课程安排不够灵活,整体表现很僵化,大部分高校都强调课程的统一性,对于研究生的自身知识基础,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研究生的工作经验很少考虑,目前很多高校研究生对于很多课程都没有兴趣,上课成为了一种任务,成为了学校强制性的要求,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决定自己的课程安排,很多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与学生在本科时期读的课程出现重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不相符合。研究生的教育不仅仅是课程上的理论学习,更是直接接触科研项目、培养科研意识、提升研究能力的一个过程,在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衡量一个研究生是否具有学术研究能力主要是以研究生的数量以及的期刊等级作为标准,从而造成了很多研究生盲目发表文章,论文质量普遍不高,最终造成研究生整体科研能力下降。而且目前实行的导师负责制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这很多问题与弊端,很多研究生对导师的学术感到不理想,无法满足自身需求,而很多导师往往忙于自己的科研或者其他事务,过多的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尤其是在学术研究和职业规划中无法给学生明确引导和指导方向。在研究生管理方面,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过于强调培养目标和管理,这种机械化的培养和管理方式,看起来好像有序,但是缺乏了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上的灵活性,不利于研究生全面性的发展。
2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发展时间较长,制度比较成熟,在研究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科研意识,研究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制度都要比国内制度完善很多。就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1 德国的师徒关系研究生培养模式
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管理其研究生的所有学习。其主要目标是以培养出具有科研能力的学术型研究生为主,是当前阶段最先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是各个国家的高校都在积极引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1]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没有规定研究生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课程,学习多长时间,一个学期必须拿到多少个学分,更不是以学习多少学分来判断一个学生时候可以完成学业的,德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中基本没有对学分做出硬性的要求,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就是专业方面的科研能力提升和优秀的、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为主。与国内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同的是德国高校中基本上没有专门负责管理研究生的学习和其它事情的机构,所有一切均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研究生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
2.2 美国的标准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就是标准化的培养,所谓标准化的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对研究生的标准化,专业化和严格化的教育,在美国高校中设有专门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机构――研究生院,这和我国基本上相似,研究生培养的所有事情都由研究生院来管理和负责实施。[2]但是美国对于研究生的考察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知识和学习分数上,他们更加注重研究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包括研究生的基础知识、科研能力、研究能力、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等等,在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美国的培养模式更注重对研究生理论知识的教育,研究生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课程以及学校所要求的学分值,这些课程大都是实用性的,与特定的职业有关联的,也就是说应用型比较强。美国研究生培养不仅仅有导师负责制,还有高校的学术委员会管理,实行多方位的培养和管理。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的是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对研究生整体科研能力的考察,实行学校和企业双向合作,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上培养了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
2.3 英国精英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英国整体人口较少,所以精英教育成为了英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点。英国对于研究生的考察相对比较严格,保持这种传统的形式。[3]在其研究生培养制度中主要是导师负责制,由导师负责管理研究生的学习和培养,更加注重研究生的质量,质量要求要远远比数量上的要求重要。英国的精英式培养方式注重于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在课程安排上体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特点,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甚至跨学校的学习。通过这种方法实现研究生综合实力的加强。英国高校中针对研究生设置了一系列的高级课程安排,这些课程体现了高度的专业化训练与培养,不仅培养了研究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更扩展了研究生的视野和兴趣,使研究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领域知识。
3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3.1 高校改革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导,高校的发展方向始终与政府政策、口号相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民主化管理和发展,不利于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改革高校发展制度,由高校自主决定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方面,提高高校内部管理研究生的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管理与发展,这样既有利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也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现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目标,为我国高校高素质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3.2 高校研究生培养课程改革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首要步骤,但是如果研究生的培养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其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也很有限。[4]所以,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课程中,应积极开发有利于研究生思维发展的课程,鼓励研究生大胆思考,强调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同时发展跨学科、跨专业、多校联合培养高校研究生,使研究生掌握多领域、多学科知识,拥有更完备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发展人才。
3.3 改革研究生考核标准,实现导师完全负责制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录取仍为统一考试,这种方式不利于那些有专业发展潜力但是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发展,可实行完全的导师自己负责管理和培养研究生。在研究生录取阶段,就由导师负责,由导师通过测试和评价决定是否接收研究生,同时,在研究生培养中,由导师负责研究生科研,负责筹集科研经费,并依据科研经费多少招收多少研究生,实现一对一的培养教学。最后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评纳入到导师考核标准中,实现导师和研究生双向评价和考核。
参考文献:
[1]李小星,王为.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启示[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余勇.浅析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6):201-204.
[3]曾志伟,张桂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借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
优化学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明确学术型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类型和专业,按需设课,建立学术型和临床型两种课程体系。由于临床型侧重于临床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要进一步优化,要紧密联系临床,结合呼吸内科特色开设相应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强调实用性和灵活性。如开设临床基本医技和技能训练课程,采取临床讲授、示教及分组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培训,为进入临床做准备。增加本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的诊疗技术为选修课,以开拓研究生的视野,使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尽可能扩大研究生在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面。教学查房、临床病例讨论会、全院疑难病例会诊是培养年轻医师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作者所在单位每周三上午进行院士疑难病例大查房,放射科、病理科及相关科室均参与讨论,帮助研究生认识影像学的征象,提高影像学诊断技能,加深其对呼吸系统各类疾病病理表现的理解。坚持每周1次小讲座,如就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的应用、雾化治疗、血气分析、难治性哮喘、呼吸系统疾病的营养治疗、胸部影像学等组织专题学习。开展读书报告会、研讨会、研究生论坛等,调动广大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阅读的能力,查找文献的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帮助其提高英语水平。
2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实行临床准入考核制度。研究生进入实习前,必须通过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临床实习。①入学前曾在三级甲等医院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3年以上,并已取得第一或第二阶段住院医师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审查考核后可直接进入呼吸内科培养;②应届、入学前未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大内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呼吸内科培养;③进入呼吸内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我所导师组及医务科处方权考核批准后,可参加一线值班。
进行岗前培训。对进入临床前的所有呼吸内科临床医学学位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包括医院培训和科室培训。医院层面的培训由人事培训科组织,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主要涉及急救技能、临床合理用药、医院感染、医疗法律法规、医德医风、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科室的岗前培训则安排专项带教教师对氧疗、吸痰、手术无菌技术、胸腔穿刺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呼吸内科的常规诊疗技术及对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血栓栓塞症、肺癌等常见病的诊治流程进行讲解。培训目的让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学习前就对医院临床工作的要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具备开展临床工作的技能,规范研究生的临床工作。
制定并细化培训方案。作者所在单位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大内科培训的基础上,深入到呼吸内科培养,着重于呼吸内科的临床思维和救治能力的强化训练。具体要求如下:①对于内科学进行选择性轮科,不可少于3个三级学科,其中心内科和消化内科各3个月,急诊科两个月,对内科的基本功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训练。②在呼吸内科各亚专科,如呼吸危重症医学、肺部感染性疾病、肺部肿瘤、肺血管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等亚专科进行轮转,时间不少于1年。③结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择性地在放射科、肺功能室、麻醉科、纤支镜室、睡眠监测、胸外科、细菌室等相关科室进行轮转,时间为1-3个月。④每周跟导师出1次专家门诊。借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对研究生临床培训制定量化指标,如对所管床位数,收治病人人数和病种的要求,操作的种类和数量,需要掌握的专科理论知识等作出详细的规定。通过规范化的系统培训,不但要求研究生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大咯血、自发性气胸、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肺栓塞等急危重症的诊治,还要熟悉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肺泡蛋白沉着症、Wegerner肉芽肿、少见肺部真菌病等少见病。要求熟练掌握呼吸病学、危重症医学常用的临床操作与技能,包括气道廓清技术、动脉穿刺与血气分析、胸腔穿刺置管术、胸膜活检术、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与呼吸功能监测、循环支持及循环功能监测等。
完善考核标准与方法。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进与积累的过程,必须格外注意对平时经常性考核的监督管理与落实。临床科室成立考核小组,制定研究生出科考核程序。每位研究生手持一本培养手册,详细记录轮科期间的临床实践情况,如收治病例数,书写病历的情况,诊疗操作次数,参加病例讨论、学术活动、临床科研的次数及带教的人数等,进行自我鉴定,多方面综合评估的方法,力求客观和公平。
3加强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重点是让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的流程,包括如何选题、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分析数据和研究结果等。导师在教学查房中指导研究生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带着科研的思维去思考,培养其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在临床实践中,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热点、难点的探索热情,在临床中寻找课题,如非免疫缺陷者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的研究等。通过完整的科研训练,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报告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研究什么,二是为什么要研究,三是要研究出什么样的结果,四怎样进行研究。
一、学习能力及其学习能力培养的概念
学习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能力。职业或作业的水平越高,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学习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人的行为水平提高的能力。如小孩模仿大人使筷子;被热水壶烫过以后,再不让身体接触热壶表面;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适应那里的环境等。狭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与学生学业相关的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语言、注意、记忆、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为认知能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并通过给学生出题目,让学生解决问题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学习的学习能力。包括培养常规的学习能力,运用图书、资料和录音机、VCD、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面对知识的海洋进行选择和对知识进行管理、加工的能力。
二、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的意义
人的学习能力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人类社会迈进知识经济时代门槛的时候,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理论意义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习的方法论。目前,知识经济已见端倪,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学习方法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传统的"勤学"、"苦学"固然还应该提倡,但是,相比之下,"巧学"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研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学习方法及其传授问题,重点是研究"巧学"问题,无疑对于丰富新世纪的学习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各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这里所说的学习方法,除了常规的学习方法以外,还要掌握面向未来的学习方法,包括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因特网,面对知识的海洋如何选择,对形形的资料如何检索,如何加工和再生信息,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这种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必须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必须具备搜集、检索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要知道学什么,知道怎样学,知道到哪里去学。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巧妙、高效的学习方法,用以提高学习效率;要求教育必须由传统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因此,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教育由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
2.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的实践意义
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是我国教育实际的需要。学会学习,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传统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虽然也强调教育的普及功能,但事实上人们更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由于教育的评价机制过分偏重于精英,家长、学校、政府都以考试成败论英雄,因此,教师和家长也往往把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会念书的,于是加以重点培养;另一类是不会念书的,于是对他们采取放任态度,有的甚至把这些学生当成累赘,当成反面教员,对他们采取歧视态度,动辄贬低、挖苦、漫骂、斥责。结果是,许多会念书的由于过度劳累、单调乏味,而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许多不会念书的由于屡屡受挫,造成了心理性厌学。近年来,心理学界曾经有人做过实验:问学前儿童,你将来做什么?绝大多数孩子都挺着胸脯回答,将来上大学。可是,当这些孩子上了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以后,却只有16%的人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了,其余的人或者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或者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指向学科内容的灌输和答题能力的训练上;学校、教师的战略战术就是"灯光加月光",中学生每天要学习15~16个小时。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学生每天浸泡在题海之中,整天疲于奔命,机械地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受教育评价标准的影响,许多教师都表现出短期行为,每天忙于给学生灌输知识,忙于出题考试,忙于批卷评分,没有时间学习新知识,因而也没有精力研究学习方法,没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长远打算和动力。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偏低,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更谈不上了。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得不到推广应用。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学生身体状况滑坡,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厌学已经不是少数个别学生的专利,而具有普遍性。2001年,我到一所很不错的城市初中给教师讲课,学校领导都反映,约有一半学生有厌学情绪,不仅是"差生",学习好的学生也厌学。一位省实验中学的高中生写文章发泄内心的感受:我们同情孔已己,我们同情范进,然而在我身上已经没有什么同情心,有的只是孔已己、范进的影子。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项调查,样本是选自北京、河北、重庆、浙江、新疆等地40所中小学1.6万多名学生。有58.9%的学生选择"假如我可以不上学的话,我会不去上学的。"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尽管如此,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理想。法国的高中生一般会三四门语言,马来西亚的高中生一般也懂得三种语言,他们全然不像我们的学生这样累。2001年底,我在香港的街头上看到许多中小学生不慌不忙地走着,看一看表,已经快到9点了。心想,这些孩子是上学呢还是放学了呢?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走在上学的路上。他们是9点上课,下午1点放学。然而,那里的孩子一般要懂得几种语言,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并不比我们的孩子少。
这种教育的现状,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有必研究学习策略,研究学习方法,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
三、国内外关于"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动态
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识之士开始着手学习方法的研究,并且有一部分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诸如迟雅著的《治学》,聂立珂著的《四轮学习方略》,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著的《学习的革命》,戴维思著的《这样学习最有效》,张文华、赵臣著的《名人学习方法》,桑新民著的《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等。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方面的参考资料;二是这些研究多数是自发的,没有作为国家教育部门的研究课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对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出任何努力;三是这些研究成果只被少数学生自发地借鉴,多数学生不懂得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而知识凭个体简单摸索;四是这些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和课程没有很好地结合,内容上不同步,形式上不相配套。
近几年来,对人类学习活动的研究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但多数研究成果尚未引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几乎没有考虑如何通过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致使目前学习方式与课程、教学、教育评价模式都比较落后,学生学习效率普遍比较低,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种状况在我国表现得很突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然而,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众多课程中,缺少一门课程,专门教学生关于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提高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效学习与发展的能力,致使目前中小学生乃至很多大学生,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学习,在自主化较强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显得十分被动。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作为切入点,既研究方法问题,又研究学生学习能力问题。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四、研究假设与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路线是:提出学习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假设,然后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这个假设,得出肯定的结论。旨在总结经验,推广应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提高认识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传授学习方法,优化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学习能力基本途径;启发自我教育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学习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学习能力培养有赖于教学与管理改革的深化;学习能力培养需要教育工作者高度自觉地投入。我们进行学习能力培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学生常规学习策略、方法、技巧的研究与传授;
②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等查阅资料的能力培养;
③学生应用电脑、因特网检索、处理、管理、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
此项研究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得出学习能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巨大的作用的结论。通过研究,使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决策者都能认识到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课程改革实践,自觉地将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五、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本课题选择丹东市第十四中学、丹东市第十五中学、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丹东市六纬路小学、丹东市金汤小学等学校作为实验学校,每所学校各选定2~3个班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等量的、具有可比性的班级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由实验学校具体确定。
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法、测验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配合个案研究法。
2.研究步骤
第一步:通过向学生、家长、教师宣传研究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改变学生及其教师、家长们的一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认识,其中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和认识:
①重视学习知识而轻视学习能力的观念;
②重视学习成绩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观念;
③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观念;
④重视"勤学"、"苦学"而不重视"巧学"的观念和认识,要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二步:传授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主要传授以下几种方法:
①传授实用学习、记忆方法,包括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归纳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口诀记忆法、串联记忆法、化简记忆法、协同记忆法、强化记忆法、重复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机关锁定记忆法等。
②传授把握知识体系的方法,包括单元网络法、段旨句法、分解法、整体输入法等。
③传授资料的查阅方法和检索方法,包括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利用Internet网查阅资料,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等。
>>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刍议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势 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工科研究生数学建模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数理统计教学研究 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 新时期创新型工科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升军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阻碍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原因及对策 产学研合作促进工科研究生培养 创新视野下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培养的突破 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喜瑞,翁绍捷,李粤,等.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1,(3):37-38.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4]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12-21.
[5]李孝红,崔文国,翁杰,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76-79.
[6]黄学.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105-108.
[7]曾凯芳,李洪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64-268.
[8]章晓莉.浅析导师因素对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8(4):63-66.
[9]董帆,傅敏,钟成华.提高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及对策[J].广州化工,2013,41(4):187-188.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不断地成熟和完善起来。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首次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六种专业型硕士学位。2009年我国首次开设并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截至2012年,我国共开设了39种专业硕士学位和5种专业博士学位。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更注重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当今社会对高层次、专业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于美国。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授予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如今美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主体。美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主要包括PSM(自然科学专业硕士)和PMA(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领域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般由各专业学院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总体研究生的比例已越来越大。
2、英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英国也是世界上较早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家之一。英国的研究生大体可以分为研究型、专业/进修型、专业/实践型三种类型。而研究生课程分为讲授课程和研究课程。讲授课程类研究生包括哲学硕士、法律硕士、财经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研究硕士、进修硕士等。研究项目类硕士包括哲学博士、工程博士、研究硕士、哲学硕士等。英国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注重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是一种全面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教育大体经过四个阶段:
1、孕育阶段(1984年-1989年)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的增加,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阶段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多次针对学位和研究生工作改革召开会议,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2、初步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拉开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序幕。
3、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2008年)
在这个阶段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种类上和就读人数上都有了较大的增加,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
4、新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
2009年,我国教育部作出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变的战略决定,并首次开设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目前,我国共开设了39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大大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首先,课程设置的实践导向有待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实践性,因此应增加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课程。同时,实践类教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院校中,实践类教师的配置并不完善。
其次,导师指导制度不完善。在导师配置上,我国专业硕士通常采用了“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实践导师”。校内导师主要对研究生的学业、论文写作进行指导,而实践导师在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及就业方面进行指导。但现实中,部分专业型研究生认为“双导师”制度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最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仍有差距。尽管专业学位的培养和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当前专业学位教育在一些方面与学术型学位教育仍有一定差距。
完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
第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师资配备则应提升实践型教师的比例。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配置中应注重增加实践类课程。而在教学方式上,应大胆创新,如开设移动课堂、使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等。
第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度的作用在于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并提升实践能力。因此,设置专业学位的院校应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制度,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配置校内导师和实践导师,并切实发挥“双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拓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渠道,如开展校企联合,构建实践基地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实践性强。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注重增加实践渠道。通过校友资源、政府支持等途径,增加校企合作,构建学生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提供实践平台。
第四,切实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重视力度,并加大师资投入、提升生源质量。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历史较短,因此在师资、生源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仍有差距。所以,设置专业学位的院校应切实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注重师资的合理配置、提升生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