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交际语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而且为人类交往开辟了新的空间。网络交际具备全球性、跨文化性、双向互动和平等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虚拟性、语言符号的丰富性等特征。网络交际的普及向传统语言学提出了挑战,推动着现代语言学的嬗变、重构和创新。本文拟从网络交际的历史发展和特点出发探讨网络时代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
一、网络与网络交际概述
国际互联网开创了人类交际史上新的纪元,诺顿指出:“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创举之一。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它可与印刷术、铁路、电报、汽车、电力以及电视之类媲美,有些人将它与印刷术和电视相提并论,这两项早期技术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互联网的潜力要大于前两者,它利用知识杠杆,通过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各种便利条件,无拘无束地给人类传递大量文字信息。”[1]而卡斯特在则进一步指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上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虽然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它时空中,新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渗透扩张遍及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2]
网络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帕计算机网建立、尤其是90年代网络的商业化以来,网络就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迅猛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人际交往日益频繁。EMAIL,BBS,ICQ,BLOGS,WIKIS,PODCASTS等成为继信件、电话和电传之后新型的交流媒介和工具,使人类的交际手段和交际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当代网络社会,各类企业、政府机构、学校纷纷建立网上平台,网上通讯、网上冲浪、网络教育、电子商务、网上政务等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据InternetWorld Stats统计,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世界网络用户上升到1 018 057 389,中国网络用户已达111 000 000,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网络用户的增长率为393.3 %。网络人口的剧增,加快了网络交际的普及。
网络交际,即CmC(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是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发生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际交往形式。有不少学者如Walther(1992)[3]、Santoro (1995)、Ferris (1997)、December (1997)[4]曾对网络交际下过定义,许多词典和百科全书也都试图加以诠释,至今未能得出统一的界定。但它的技术性、虚拟性和跨时空性特征得到公认。
网络交际的最初形式之一是电子会议。其优点是与会各小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共同参加会议。网络交际模式主要有同步和异步两种类型。同步网络交际是指两个或多个用户通过网络同时进行的交流,如聊天室、视频聊天;而异步网络交际是指非同步的交流,如电子邮件、论坛和博客。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基于文本的网络交际日益盛行。网络交际的影响超出人们的想象,它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学习模式甚至思维方式,带动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的跨学科发展,撼动了传统语言学的理论根基,也开拓了语言学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二、网络交际的特点及对传统语言学的挑战
网络交际是发生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社区里网民之间的交往行为,具有显着特点,主要体现在多主体、多媒体、跨文化、跨地域、无时间限制和无身份标记以及语言符号的丰富等方面。这些交际特点对传统语言学经典理论构成较大冲击。
(1)多主体性
由于网络提供的全球化、跨时空的虚拟环境和自由空间,交往的多元化、个性化成为其必然结果,人际交往和人机交往交错,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流成为现实,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并行不悖,从而网络交际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虚拟人等,那怕对方是一只会说话的狗,也不会因为它的身份而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交际方式也向平等性、交互性、非中心化转变。[5]剖析网络交际主体,我们发现它与现实交际主体有着很大的差异。一是网络主体具有隐匿性,在网上,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肤色、国籍、身份、地位等特征都处于隐蔽状态甚至是虚构的。二是想象性,在网络交际中人们把想象变成真实的经验。
网络主体作为一个符号化的存在,本身就是人自身的“产品”,是人们的想象力的体现,是人们想象的产物和结果。三是多样性。网络主体可以在某一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身份出现。四是随意性。在现实社会中附着在人身上的一些外在的特征均被忽略,网络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关系、进入或者退出某网络社区。[6]传统语言学主体理论是以人的肉体实存为前提条件的,面对“真实虚拟的”网络主体,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经典语言学主体理论。
(2)多媒体性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大媒体”,是传统媒体的集大成者,是媒体的媒体(或称元媒体[7])。它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符号于一身,打破了视听媒体与印刷媒体的界限,溶合了娱乐和信息、教育与宣传等功能。既有报纸的可存储性又有广播电视的生动形象性,更具备其它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超文本性、交互性和便捷性。网络媒体又是宏媒体,其规模宏大,信息广泛,吸纳了所有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综合多种媒体,实现信息的多媒体交流。媒体是人类交际不可须臾离开的物质条件,人类历史上每次媒体的进步都带来交际的变革。网络媒体所带来的人类交际的变革更是史无前例,它使交际超越时空的限制,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实现交际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双向互动,带来信息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共享性和虚拟性。以多媒体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交际使得传统面对面的交际相形见绌,建立在面对面的口语交际和印刷媒体单一形式基础之上的传统语言学媒体理论面临着重大改变。
(3)跨文化交际
人类交际的发生与发展受制于交际工具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革新了信息表示、信息组织和信息交流的形式,网络的数字化、多媒体和超文本等技术创造的流动空间使得全球性的大规模的跨文化交际得以实现。高永晨[8]在其文章中指出网络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新拓展,并具有五大特征:一是交际领域广泛具全球性;二是交际双方的互动和平等;三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四是网络交际的虚拟真实;五是网络语言和符号的丰富多彩。笔者认为网络交际的跨文化性还体现在由于网络提供了优于现实人文环境的自由对话与交往的网络虚拟空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可以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实现文化的溶合。网络条件下的跨文化交际的这些新特点、新功能和新的价值观念丰富了以往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推动着交际理论的创新。
(4)跨地域性
传统交际活动受到交通工具和交流媒体的限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条件的网络社会为交际者提供了广袤无边界的网络交际空间,这种网络空间极具开放性和流动性,网络交际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域,地方空间让位于流动空间,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失去了文化、历史、地理的意义,国家和地区的概念逐渐淡化,所有的交际活动都可以在地理上获得延伸,交际主体间的距离感荡然无存,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现象锐减,新的人际关系在网络社区中得以确立。面对这一新特点,传统语言学的区域差异理论需要重构。
(5)无时间限制
数字化技术使得信息的复制、存储轻而易举,信息传递速度达到光速,只在弹指之间。在这个网络流动空间里,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存于同一信息体并彼此互动,时间的概念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网络使交际主体与客体彼此相连,使得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成为可能,单向交流、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任凭选择,与历史对话已经从神话走向现实。在传统语言学交际理论中时间是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种手段运用于信息交流活动的,“时语”处处可见,交际的时间限制十分明显。网络交际打破了这种限制,使人们对时间的文化属性有了新的认识。
(6)无身份标记
在网络交际中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已经销声匿迹,网络交际的隐匿性使得交际主体可以在匿名情境下进行交往,性别、年龄、肤色、国籍、身份、地位不再成为交际的障碍。网络交际的自由和开放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体现出现代民主精神。权力得以淡化,平等得以强化,网络交际获得了无身份标记的特点。网络交际主体的无标记性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交流的盲目性、主体的放荡不羁和出口不逊以及情感交流的缺失等等。正如马和民[9]等人指出那样,“当代风行全球的‘数字化生存’的结果是,那些属于人类普遍的情感领域的东西,尤其是体态语言如暗示、感染、触摸、模仿等需要通过真实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加以表现的具体的行为方式,都将失落,人际关系因此将变得更加疏离。数字可能导致人心理、生理的异化。”
关键词:网络交际语;语言偏离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89-01
众所周知,所谓网络交际语言,从广义上是指网络时代跟网络有关的语言。狭义的网络交际语言指的是一种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网络交际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网络语言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了语言偏离现象。本文主要是探讨狭义的网络交际语言的偏离现象及其原因,,以加深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促进汉语言规范、健康地发展。
一、引言
语言偏离,也被称作语言变异,它是指脱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在现实生活交际过程中,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交际的普遍,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运用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网络交际语言的规范性做一个探究是有必要的。
语言偏离的种类很多, 其中,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将其分为:语音偏离、词汇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等。在网络交际中,为了避免令人不快的或不便明说的表达,使语言变得含蓄、中听,交际者常常选用各种语言偏离形式,以此达到话语缓和的目的。因此,本文将从语音偏离,词汇偏离、语义偏离的语言现象对网络交际语进行分析,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网络交际用语与语言偏离之间的关系,以便于更好的进行交流。
二、网络交际语中语言偏离现象
(一)语音偏离
众所周知,网络交际包括无声交际,即用文字符号进行交流;同时,它也包括有声交际,也就是所谓的语音聊天。但不管是有声还是无声,网络语言都是具有语音特征的。网络语言的语音偏离主要表现在其谐音偏离上,它具体体现在数字谐音以及组合谐音的偏离上。
1、数字谐音偏离
这种数字谐音偏离在网络聊天中也是很常见的,特别是情侣之间是比较常用的。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530(我想你)等等。这些数字谐音的偏离使得人们说话表达比较含蓄而又产生乐趣。当然,不仅仅是情侣之间,普通的网聊也会有很多数字谐音的偏离现象。如,536(我闪了)、886(拜拜了)、94(就是)等等,在网聊中这些用语很有趣。
2、组合谐音偏离
组合谐音偏离是指由数字,字母,汉语,英语或符号组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词意的具有谐音特点的现象。这也是网络交际语中比较普及的语音谐音聊天方式。常见的有:B4(before),3Q(thank you),我I 你(我爱你),有事E我(有事发邮件给我),小case(小事一桩)等等。
(二)词汇偏离
在网络交际语中,词汇偏离的运用很广,其种类很多,但本文主要从词性偏离和词形偏离两个角度来说明。
1、词性偏离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一般形容词、动词以及名词都有自己的规范的用法。但有时候它们被赋予了特殊的用法及含义。看下列网络语言中的词性偏离现象。
例A:“哎,eternity是什么意思?” B:“等等,我帮你Google一下”。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不难看出,“Google”原本是名词的,但这里用做动词了,名词词性转为动词词性,并且在网络中传播较广,逐渐得到网民的认可。
2、词形偏离
词形偏离,在网络交际语中的运用是比较活跃的。词汇的词形组成方式多种多样,新奇的网络词语层出不穷。以汉语为例,汉语中有不少词已经转化为可以接受的缩略语形式,方便网上交流,如:GG(哥哥),TMD(他妈的),与美国导弹防御体系的英文缩写相同; SK(烧烤),GXGX(恭喜恭喜),等等。这些词语大都是利用拼音的首字母缩略而成。在网聊中是比较受欢迎的。当然,在其他国家语言中这些也是常见的,比如说日语:KI=カラオケいきたい (想去K歌);MA=まじありえない(麼可能?);CC=超かわいい(超可愛)等等。
3、语义偏离
众所周知,作为人类交流工具的语言会随着语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很多词语,我们从小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随着交流的增加以及交流方式的改变,我们熟悉的词语便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特别是在网络语言世界里,这些是很普遍的。比如有两个好友网聊中说到:
A:“哥们,我这次雅思考试又泡汤了。”
B:“没关系,咱是什么?是“小强”,一次考试哪里能打败我们,你说是吧?”
上述对话中,“小强”,本意是指“蟑螂(Cockroach)”,亦称黄婆娘,它是一种有翅膀却不善行的热带或亚热带昆虫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昆虫,据说一只被摘头的蟑螂可以存活10天,其生命力可想而知。然而,它却有了新的名号“小强” 。它是指具有顽强精神,决不放弃的人。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帅哥不叫帅哥,叫——摔锅;老婆不叫老婆,叫——领导(LD);吃惊不叫吃惊,叫——寒等等。
三、网络交际语中语言偏离现象的原因
网络语言之所以发生偏离,是有很多原因的。在这里,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网民社会心理需求,以及网络交际方式的改变。
(一)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
很明显,网络交际语言与人们日常会话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它不需要面对面的交谈,而是需要通过网络。它是靠键盘输入文字或符号来表达出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的。根据Grice的合作原则里数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发话人的话语应该做到以最简洁的方式来提供最多和关联的信息,也即要“言简意赅”。 网络语言刚好具备这一特征。所以,在网聊过程中语言的偏离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二)网民社会心理需求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是一种虚拟的交流舞台,它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自由化等特点。这些是比较符合网民的心理需求的。新一代的网民尽情地利用这些网络特征,在网聊中凸显个性,彰显自我,尽情挥洒自己的豪言壮语以及抒写自己的人生情怀。对此,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交际舞台,标新立异,彰显自我,将我们所熟知的事物或词汇用语等等“改头换面”,使之“焕然一新”,在网上流传下来,甚至普及到生活中去。现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像“东东”、“PK”、“粉丝”等网语现在不是经常被用到吗?
四、结语
网络交际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的发展是迎合社会交际发展需要的。因此,网络交际语言的偏离在实际语言交际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积极效果,它不仅丰富了网络交际语言的表达力,而且它适应了网络语言发展的需要。因此,熟悉和掌握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能能使我们更好的加入到世界网络交际中去,这样网络交际用语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普及,它的发展将会更加充实、完美。
参考文献:
[1]Pop.网络语言大全[EB/OL].省略, 2006,03,15.
[2]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EB/OL].china-language.省略, 2004,01,20.
[3]柴磊.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理据分析.山东外语教学,2005(2).
[4]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5]秦秀白.英语文体学入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6]杨文全,许艳辉.试论校园流行语的特点及其成因[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
关键词: 网络语言 语文教学 直面冲击
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旺盛的求知阶段,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特别高,他们习惯于挑战传统维护新鲜。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则能青少年群体的这一需求,对学生具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网络语言越来越挑战传统的语言文字书写、内涵及语法结构的规范要求,新生词汇层出不穷,令成年人应接不暇,而青少年则乐此不疲。网络语言究竟能否走进语文课堂,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网络时代语言变化的挑战,语文老师该如何正视网络语言呢?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
什么是网络语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给出的权威标准是:“指网民在网上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系统等里面习惯使用的特定词语和符号。”周洪波认为:“网络语言,是专指网民在网络交际活动中作为工具使用的,区别于中国语言文字的语言符号系统。它包括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文字、符号、字母以及杂糅组合而成的各种表意图形,表达的意思是在广泛的网络交流当中约定俗成的,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而并非是技术层面支持网络应用与运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诸如C/C++之类。”①郭庆花认为:“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②戚晓杰认为:“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③
网络语言是为应对网络交流的表达要求而产生的,互联网时代要求人们在网络资源中以更快的速度、更有吸引力的表现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网民对文字的要求从精确性、完整性降低到对方能懂即可的程度。年轻一辈在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融入年轻个性——区别于上一辈成年人的用词习惯。于是互联网每天都会涌现出成百上千的网络新词,这些新词经过年轻人的选择使用后,开始大面积流传,获得较大范围的普遍认可,它的内涵相对固定和集中,有些则悄没声息地被替代和遗忘。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语言,是网民用于网络人际交流的词汇和符号。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由此我们总结,网络语言是基于网络人际交流的要求,使用于网络条件的交流词汇和符号。基于网络人际交流的基本特点——人与人的沟通关系是通过两台有空间距离的PC凭借互联网的嫁接——网络语言的目标是使空间被实际隔离的双方能够立即明白对方的表达信息,如果发出和接收双方具有共同的理解基础,双方共同认可的语言可省略较多的铺陈前提,变得非常简约;因为言者与听者是存在实际的空间距离的,所以,网络语言无法借助日常语言使用中常伴随有的表情、手势等辅助系统,故而使用网络语言时,为了克服表情缺陷,大量的网络符号应运而生。因此,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性、形象性的直观特征。
另外,时代潮流的快速更新让新生一代有充分的迫切的摆脱传统规定之束缚的需要。当新生一代迅速掌握网络工具(并且在此方面领先于老一代人),年轻一代的创造性天赋在网络语言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肆意的发挥。网络语言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语言在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变体,也是汉语发展过程中语言形式的一种创新。创新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传统语言学与高科技产品相结合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它方便简约,形象生动,便于网上快速交流,也颇适应新生代的表达要求与习惯。从心理学层面上,网络语言的日新月异是年轻人求新求异气质的淋漓表现。尽管传统语言中有了一些明确的表达概念,但网络依然创造出更多的表达式,以显示年轻人对陈规传统的超越。在这场两代人争霸世界的网络战争中,毫无疑问“突破”是最活跃的口号,由此网络语言深刻地反映出“反规范性”的特征。
三、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语文教学必须积极直面应对挑战
就像网络对现代人生活工作方式的冲击无可避免一样,网络语言对语言规范系统的冲击同样不可避免。语文教学必须积极直面应对互联网时出的挑战。
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网络语言系统的正面效益。“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性、形象性、数字化等特点,便于输入。随意性的表达方式、口语化的表述形式及图画性质的表现手段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网上也确实诞生了一些极具趣味性、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潜水”(特指论坛里那些只看不回帖的人)、“汗”((1)感叹词,形容词。被震惊后,尴尬、无奈、无言以对的感觉。(2)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可做动词使用)等。此类语言变体的产生及其发展不但满足了人们网络表达的需要,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表达,为具有凝重的历史底蕴的汉语增加了的现代活力。“网络语言更多地有着生动幽默的表达效果,丰富了现代汉语语料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判鉴赏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④。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个人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更是取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速度,甚至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发展成大众语言。
其次,网络语言离开网络环境的超范围使用是需要合理引导的。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也必然存在着其发生、发展的依据。它并不是网民的随意创造,而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必然。有专家甚至预言网络语言的一部分词汇将进入日常交际,甚至可能进入汉语的常用和基本词汇库⑤。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网络语言确实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而中学语文教学是讲求规范性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使用或者拒绝使用网络语言必然产生一定的冲突。作为教育对象的中小学生是一群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喜欢新事物并受其影响,在他们学习传统语言,为语言打基础阶段,教师通过语文教育,加强语言规范性是必然选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语文学习资源无所不在。”据此理解,互联网显然并不能被排除在语文的生活之外,互联网及网络语言长驱直入传统语文领域并施以重大影响在所难免,我们同时必须坚信,网络语言“入侵”的是语文教育的“内容”领域,而不是形式领域。语言形式的基本要求——规范性要求语言教育的基础不能动摇。
如何做到规范网络语言?这可能是整体的社会学问题,超越中学语文课堂的空间要求。对于进入课堂领域的部分网络语言,作为语文工作者有义务进行相应的规范改革。一些网络语言具有创造性特点,本身并没有违反已有的语言规范,比如“潜水”、“水军”、“黑客”等只是网络时代为这些新创词汇注入的新内涵,还比如大量的成语在网络语境下注入了新的内涵,如网民们在形容遇到麻烦时自己应接不暇会说“各种手忙脚乱”、“各种语无伦次”。这些语言使用并没有超越原有语境,表达和接受不会产生歧义,相反更映衬语言的风趣。那么对这些使用频率较高、内涵鲜明的网络用语,有可能在未来短期进入现代汉语组成部分的网络词汇,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争议、使用,在较多的“口头”表达使用之后,再允许少量地有限度地进入写作运用。语文课堂必须重点“规范”的是同音错别字,出于快速输入的需要,大量使用拼音输入法的网民,在输入语言是会产生较大量的同音错误,而在两台PC上的主人显然心领神会,不受错别字的影响,完全和继续着双方的交流。离开PC及互联网语境,人们使用语言是不以拼音输入为支撑的,同音别字在语言规范是“错误”的表达,我们觉得对明显违背语言规范的用法,应该坚决反对在语文表达上的使用。
网络已经成为21世纪生活的一个部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严格遵守语文的必要规范,加强语文基础教育,让21世纪的主人在网络时代和未来其他高科技产品时代,掌握语言技巧,同时也令传统的语言文字在E时代散发独特魅力。
注释:
①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②郭庆花.网络语言的文化评价及其建设.宜春学院学报,2010.6.
③戚晓杰.网络语言特点探微.语文建设,2001.8.
④彭巧燕、贺方春.网络语言与语言教育.教育探索,2007.6.
⑤李铁范.网络语言研究综述.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9)1.
参考文献:
[1]戚晓杰.网络语言探微.语文建设,2001,(8):14-151.
[2]李军.浅谈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2.(6):265-266.
[3]仲伟丽.网络新语文运动.专访申小龙:革命来了.
[4]宁方民.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及规范.教学与管理,2005.5.
[5]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语文建设,20001.
[6]王先霈1.语言是否应该纯洁,是否能够纯洁.湖北大学学报,2003,(5):31.
[7]李宇明.语文现代化与语文教育.语言文字应用,2002.1.
[8]薛薇薇.语文教育终极目标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9]聂桂兰刘洪.语文教育中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与策略.江西教育科研,2007.1.
当前,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速度也在加快,我国网民的数量得到大量增加。在此基础上,网络语言因为有着方便快捷、言简意赅以及幽默诙谐等特点,而受到国内诸多青少年的喜爱,并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学生的文章当中。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当前已经对我国传统的语言表达习惯产生了冲击,也为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简介
通常说来,网络语言就是指人们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更确切地说,网络语言是指以网络生活为主题的一部分人群,在网聊或者网络社区中使用的键盘语言。但实际上,网络语言当前已经不局限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而已经走进了现实生活,并在初中学生当中大量流行,甚至成为部分学生的口头禅。不仅如此,网络语言在近年来也开始大量出现在学生的文章当中,一些新闻报道也曾经对此类新闻进行过报道,并引起很大轰动。网络语言有着自己的生成方式,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由字母词语与表意数字直接构成汉语的缩略语。字母词语相对而言比较快捷和方便,夹杂在汉字中的效果非常明显,且能够给人一种非常醒目的视觉冲击,因而迅速被年轻的网民所接纳,比如MM(妹妹)、GF(女朋友)、PL(漂亮)等。还有一些则是英汉双语混杂词,比如I 服了 you(我真服了你了)等等。另外,还有一部分网络语言则是受到信息数字化的趋势所影响,其以数字形式出现,比如88(再见)、584(我发誓)等等。
由特色词语、表情符号等组成。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民无法像现实社会那样面对面直接进行交流,因此,需要借助一些语言之外的补充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网络语言中,通常会将一些符号组合在一起,来代表一定的表情,从而向对方传达自己的心情。比如“:)”就代表着开心的微笑,“?-?”则代表瞪眼睛的意思。从这些网络语言中可以看出,在网民中广泛流传的这些脸谱符号,不仅构思新颖,造型生动,而且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和简洁,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网民无法面对面直接交流的遗憾,因此,这类网络语言也被一部分人群称为当代的“象形文字”。
二、网络语言对初中语文教育的影响
网络语言会对日常的语文教学产生影响。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网络语言中经常会发生与传统语言规范违背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比如故意歪曲字词本意,故意写错别字等等。实际上,这种违背传统语言习惯的网络语言,已经逐渐对正常的语文教学产生影响。因为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不停使用的过程,而初中学生正处在培养和提高语言能力的阶段,缺乏足够的语言正误鉴别能力和语言优劣鉴赏能力,从而导致经常和网络接触的学生,有很大可能养成在学习中使用网络语言的坏习惯,进而影响和干扰其正常的语言学习。
网络语言会对学生的书写能力造成冲击。当前,人们在网上交流绝大部分是靠键盘进行输入的,在这种模式下,文字的输出不再是传统的书写方式,而是键盘敲击方式。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正处在巩固传统文字的关键阶段,如果长期与网络为伴,大量使用网络语言的话,不仅会使学生对现实与网络产生混乱,而且还很容易导致对汉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等逐渐陌生,从而降低汉字的书写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将难免沦落为键盘的奴隶。
网络语言会影响学生的口语交际与文字鉴赏能力。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都沉迷于网络聊天及网络游戏当中,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锻炼。这部分学生经常冒出的一些“零语值”话语和“无厘头”格式的网络语言,在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发生障碍。除此之外,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大量优秀的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他们的语文知识储备及应用能力。而网上的很多文章其实都是网民自己传上去的,当中充斥着大量的错字和白字,句子也没有经过斟酌,如果学生长期阅读这些文章的话,必定会影响他们的文字鉴赏能力。
四、网络语言对初中语文教育的应对策略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于中学生来说,仍处在成长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少评判与鉴别能力。事实上,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会长期局限于以往的规矩中,而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够风靡于青少年中,就是因为它具有生命力,因此,不应强行阻止,而要注重引导。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疏通、引导,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让他们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学会去伪存真和去粗取精,从而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能够正确判断,不仅要掌握必备的传统语言,还要了解一些健康的网络语言,让他们的语言生活更加丰富。
端正对网络语言的态度。网络语言作为网民之间感情交流和表情达意的桥梁,它的规范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民在创造、运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及道德水平,自觉进行网络语言的规范,从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事实上,网络语言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现有语言的规范,但语言自身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关键在于学生对待它的态度,而一种新语言的形成势必要经历时间的考验,从而达到约定俗成,获得社会认可,并积极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因此,教师不应该人为地去抑制它的发展,更不应该杜绝其出现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端正的态度去面对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角度来为学生分析,使他们不仅知道网络词汇是什么意思,而且还要知道网络词汇是怎么得来的,让学生真正了解网络语言,从而破除其神秘性,从而使学生在运用时能够更加规范。
有针对性地强化传统语言文字的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网络语言不管如何组合和变化,不管是构词方式还是造句原理,其基础仍然是传统语言,其仍然借用了我国古今汉语词汇、修饰和语法等体系。网络语言的特殊性,实际上是其在运用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适合交际需要而进行的自发性改造。因此,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这两者之间的传承和异同,并用传统规范的汉语知识理论对网络语言进行解释说明,分析其哪些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可以在生活当中适度使用;哪些是不规范和粗俗的,需要及时予以摈弃。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自觉规范运用语言文字,也才能够强化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对于初中语文教育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教师和学生应该用宽容和客观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在相关部门不断规范网络语言的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辨别、判断网络语言中那些健康和不健康的部分,加以适当地运用,并督促学生不要忽视规范性的传统语言。
[关键词]网络 自主学习 大学生 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023-02
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新模式由于具有交互性强、选择多、限制少、信息广、效率高等诸多优点而受到了各个高校的青睐,且多数学校已经掌握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技巧。但从该学习模式在高校的开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校软硬件设施滞后、教师辅助功效发挥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等,这些直接限制了该学习模式优势的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对网络化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进行研究,以促进该学习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为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也为大学生整个人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创建学习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网络英语学习平台的创建是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保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建功能齐全、内容丰富、交互灵活的网络英语学习平台。
首先,完善功能。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创建应该在功能方面集视、听、说、读、写于一体,以方便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建立视听、口语、阅读、写作这四大模块。
视听模块强调学生视听体验,可以设置影视、歌曲、演讲等栏目。多种视听栏目的开设不仅符合学生个性化特点,还可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爱好的需求。
口语模块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重点在于语音语调的正确性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主要包括朗读、对话、翻译等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在阅读模块中,学生可以选择名著赏析、语篇分析、阅读练习等专项内容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扩充词汇量,积累阅读技巧,同时也可掌握一些西方文化知识。
写作模块可划分为写作教程、短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等栏目,通过写作技巧的学习和各种文体的训练使学生知道如何遣词造句,如何用流畅而地道的语言写出漂亮的英语文章。
其次,精选内容。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造成了学生资源选择上的盲目性,进而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应该根据各个学习模块精选交际性、实用性和多样性的各类学习资源,如奥斯卡影片、英美歌曲、BBC新闻节目等。并按内容、发音、语速等指标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选择层次相符的内容进行学习。
最后,强化互动。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创建要关注多元化的互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也只有在不断的交互中才能熟练掌握它的交际技巧。人机互动、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是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三种主要互动形式。人机互动主要是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这就对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创建中的“精选内容”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师生互动通过在线实时互动来完成,以QQ、BBS、Net meeting为主要形式,学生可以通过QQ向教师咨询问题,教师可以通过QQ群组、BBS、Net meeting组织与学生之间某一话题的讨论和交流。生生互动是学生之间的交际和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学习小组或者QQ话题讨论组的形式让学生之间实时在线交流。
二、转变教师角色
在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会更大,扮演的角色会更多,因此,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是网络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关键。
教师作为网络英语学习平台的管理者,不仅要充分掌握和利用该平台的各种功能,还要优化和完善该平台的各种模块,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最佳的自主学习效果。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及实际英语水平,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给学生布置适量符合其兴趣爱好的学习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动态性的观察,形成数据报告。通过对该观察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到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功能上所体现出的缺陷,从而不断地完善网络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教师还需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中的互动功能与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还增加了语言交际的机会。
同时,教师应该明白,信息时代下的社会各方面都是高速发展的,包括英语学习资料也是实时更新的,这就要求教师以学习资料提供者的身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根据某个英语学习项目收集、整理实时性又不失实用性的视频、音频、文本等英语学习资源,然后添加到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库中,当学生学习该英语项目内容时将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敏感度,进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构建。
评价者是教师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中不可缺失的角色,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大学生网络英语自主学习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尤为重要,是教师作为评价者贯穿于自主学习全过程的主要途径。
在自主学习初期阶段,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技能及英语认知水平的诊断性评价,可以确定每个学生的起点,从而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真正体现网络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特点。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进度、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效果等进行的综合性评估,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记录、教师观察记录和学习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学生学习记录包括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反馈等,目的是展示学生的个人努力与取得进步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发现自己学习方法的不足。教师观察记录主要涉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访谈等,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发展变化,并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学习效果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三种形式。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促使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学生自评则是为了给其提供一个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机会。学生互评通常以团队的形式来实施,参与态度、沟通意愿、合作效力等是主要的评价内容。
三、提高学习能力
在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力高低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不仅需要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信息素养能力,通过二者的结合,提高自己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综合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学习资料的质量是学习效率提高的前提,因此,需要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以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信息素养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免疫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四个方面。信息获取是利用信息的前提,学生要知道如何利用各种搜索技术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英语学习资料,包括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快速、有效地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源。另外,网络海量信息中不乏负面和垃圾信息的存在,学生需要培养对不良学习资料的免疫能力。而信息整合能力是指学生按照“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对获取的英语学习资料加以分类,保证资源的实用性、正确性及价值性,以便将其吸收和消化,利用转化能力将其纳入自己的英语知识结构体系中。以上四项能力循序渐进,缺一不可,而这些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入职后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
当然,在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综合能力中,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重中之重,应主要通过学习策略培训的方式来提高。教师要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结合英语学习内容进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以及情感策略的交叉培训。在完成相关英语内容的学习时,也提高了元认知意识和情感调控能力,使学生养成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的良好自主学习习惯,为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在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广阔空间。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学习策略进行重点培训,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英语自主学习技巧。
四、结语
基于网络背景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但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逆变的。除了笔者所述的相关内容外,还需从资金投入、管理制度等方面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宁.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与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与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传统教育方法理论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育部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拟就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类层次和教学现状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计算机公共基础――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基础和硬件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掌握计算机知识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掌握新技术、学习新知识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参与就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单纯课堂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以下教学现状:
1.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学习感觉比较枯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教师认为很简单的概念和知识,学生却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理解和掌握,整体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计算机本身具有高科技的特征,有它自己一整套理论体系和技术规范,要理解它、掌握它,若采用传统的方法来教授这样最新的现代科技,必然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①
2.实践性强。课程实践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过程。但是目前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同时高校扩招也带来师资力量短缺的现象,大多数高校都采用大班教学方式,班级规模普遍达到60人以上,即使在实验课上也不能对所有学生进行有针对的一对一指导。迫切需要解决传统教学不可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存在一刀切的现象。
3.由于少学时带来的传统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导致教学活动的单向性、封闭性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造成教学滞后的社会现象。②课堂互动是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检测点,但在大班教学模式中存在教学无法全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交际教学难于实施,很难组织起创造型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加之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高等工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进一步被压缩,而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该学科的新知识、内容反而在不断增加,迫使教师将授课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快,没有时间对重点知识和难点进行反复讲解,教师无暇顾及与学生互动,学生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印象,但容易忘记,总体还是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搞好少学时的教学,保证或者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形势下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正是基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如上特点,教学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概念定义的讲解,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善,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而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学生对于关键动脑和自我学习能力。③教育部适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方向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并非是用于替代课堂教学,课外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是共存与互补的关系,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活动空间,网络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作用在于构建一种多样性的学习环境,以先前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基础,针对不同个体的学习特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自由的课外学习,并引入互动讨论、分组协作机制,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网络教学的基本特点如下:
1.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及时性、可重复性及全天候性。网络上课程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讲义放在网上可供学生随时参考,并可以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可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且更新速度快。另外学习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合作、协商、求助,对于在课堂上没有学懂或听明白的知识点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反复学习直至掌握。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
2.学生的主体化。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认识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学生可以随时在网络上下载相应的讲义,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多向互动性。网络具有三种交互性:即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老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机器的交互是通过课件来完成学习过程。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通过网络,可以协同学习,共同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老师的交互表现在,当教学环境感知到学生的困难并经初步的引导无效时,由教师亲自辅导。网络教学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学习者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习间的交流,不但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精神的培养。
4.教师的角色由“教”变为“导”。教师不但需要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进程及协作情况的规划和指导。由于师生处于一种相对分离的状态,当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将会产生挫折感,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帮助和适时控制,如对网络内容进行分层次分级划分,还可体现在只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来源,不必提供给学生现成的素材,只需教会学生在网络上收集所需学习信息的方法,达到“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的效果。教师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监控者,实现了教师职能的转变。
虽然网络教学具有不少的优越性,但由于网络教学模式是由教师―计算机―网络资源―学生构成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存在着:自主学习的信息太多、电脑游戏、小说、网络图片等非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太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等弊端。因而需要制作高水平的网络课件,并能正确引导学生的上网习惯和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
注释:
①牟连佳,梁皎,李丕显,孙文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5,(1) 94-98.
关键词:模块;大学英语;一年制;立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070-4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19
1 . 引言
合肥学院同德国高校有着长期合作办学的历史,“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是我校的办学定位,在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一些成功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我校在部分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改革,以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作一些探索。模块化是指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或者说,是一个内容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模块由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德国高校的模块化教学是一种“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德国和欧洲各国已有了较为深入的发展。在推进教学改革期间,德国专家教授也受邀来我校进行模块化教学培训辅导。
在学院的模块化改革中,大学英语(即基础阶段英语)是各专业模块中的一个基础模块,教学任务由原来的两年压缩为一年,在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加大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分量。按照学院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办学条件,我们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采用了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读写课+(视)听说课+自主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一个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一年制立体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期培养适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 . 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 .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产生社会互动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2 . 2 外语立体化教学法
外语立体化教学法是由张正东教授在《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一书中提出的。外语立体化教学法是以学生、目的语和环境为轴,以经济发展为底,跨国文化为顶的三维立体性质的外语教学体系(张正东,1995)。立体化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利用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教师和学生、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学与评价等因素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丰富完整的、互动的课程系统的教学模式。
2 . 3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
美籍奥地利思想家贝塔朗菲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系统论,其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对系统进行优化。外语教学就是一个有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教师、媒体和学生之间互为影响、互相适应、彼此合作,使系统的功能大于要素功能相加之和(贝塔朗菲,1987)。
建立立体化教学结构实质上就是在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安排教学活动,使外语教学这一复杂现象不再是单层平面结构,而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力争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效果(巴班斯基,2007)。以外语立体化教学法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依托,在观念、手段和模式等方面进行多层面、立体化的教学改革实践,不失为一个有利于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3 . 改革理念及思路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
我们首先制订了相应的培养方案,确定了教学目标,重新进行了课程设置,制订了新的评价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是以moodle平台和《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平台》为依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和要素,全面系统地安排教学活动,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自主学习,注重课堂学习与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力求达到英语学习最优化效果。
3 . 1 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适合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3 . 2 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模块(即基础阶段英语)总学习负担为280学时,每学期为140学时,包括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我校还有未实行模块化教学的专业,其基础英语课程为2年,英语总课时为240学时。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按照学校基础课时比例要求,我们对实行模块化教学的班级选择了每学期理论教学80学时、自主学习60学时的比例,每周4学时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每周6学时,此外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学时是每周180分钟。(实行模块化教学班级以下简称模块班,未实行模块化教学班级以下简称非模块班)
3 . 3 教学方法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重视语言形式,注意语言规则,更重视语言功能,注意对语言的运用,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外语的环境。我们将读写课和小班口语课与网络自主学习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班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网络视频材料等进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译能力,及跨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小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总结网上自主学习情况,答疑解惑。
除了在课堂上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我们在机房专门为学生开辟了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教室。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提供多样化的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并营造不同学习环境,在线内容包括:读写课程与(视)听说的继续学习;学习任务的安排,包括作业布置、批改、结果反馈;与学生及时交流和反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意见和建议;上传教学资料、辅导资料;影视欣赏、报刊选读、跨文化交际等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学习空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的学习。教师在自主学习阶段主要是监督、管理和辅导。这样,既弥补了课堂学时的不足,同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英语竞赛和演讲比赛等语言实际运用环节,丰富学习内容。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意见反馈:
(1)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一年制的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想法、要求和建议,对英语及英语课程的认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困难、学习的难点、所拥有的工具书以及对自主学习的意见和建议等等。
(2)采用了英语作文形式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建议和反馈。
(3)每个月检查一次学生的英语学习笔记,在检查学生的学习笔记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对学生进行访谈,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 . 4 评价方式
在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具有巨大的优势。不仅评价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对他们日常学习过程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等等都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无法通过定量的方式测定的,也无法在终结性评价中反映出来。而且形成性评价是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评价方式,也是我们为了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所进行的评价。
我们采用的是N+2考核模式,其中2是课堂笔记(10%)和期末考试(40%),N是根据各个课程根据学科要求给出的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占学生总成绩的50%。大学英语的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即N,是网上自主学习记录、学习档案记录、阶段性测试及口语测试。为了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尤其是口语练习,我们构建了具有国际领先口语评测技术的英语听说互动校园平台,用于学生的口语测试,促进学生的口语训练,也完善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水平的考核。
3 . 5 注重教师的自我提高与教学反思
在改革中教师也面临着压力与挑战,为解决新模式下的新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注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保证教学质量: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学进度和教学目标,对教学重点、难点及阶段性测试进行集体讨论,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班级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
(2)按照学校要求采用领导听课、督导听课、同行互听的方式。听课完毕后现场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并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做好记录、评分,报学校质量监控办公室。
(3)坚持进行公开课活动,组织其他老师进行观摩学习,在教研活动中对授课情况进行讨论交流,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提高教学质量。
3 . 6 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与老师和学生对教学进行交流,密切关注教改反馈。老师普遍反映,大二学生(非模块班)的课非常难上,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玩手机、上网聊天、做其他作业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大一学生上课积极性要高很多。
我们用同样的问卷对2012级模块班学生(共225名,已上完一学期)及2011级非模块班级学生(共197名,已上完三学期)进行了大学英语学习情况调查,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需求等内容。针对“如何看待我校大学英语一年制教学”的问题时,其中64%的学生认为“一年制蛮好,大二就不用学英语了”;48%的学生认为“一年制蛮好,担心影响过四、六级”;18%的学生选择“喜欢一年制,但希望大二开英语选修课”,在意见和建议的后面,学生认为可以开影视欣赏课等。2011级中有65%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周期漫长,有厌倦感”;31%的学生认为“需要上两年,因为要考四级”;62%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的压力分散了学习专业课的精力”。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多数学生赞成“一年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比较关心和担忧的是能否过四、六级,对大一后英语后续课程,学生多选择有趣味、能够提高兴趣的课程。
4 .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效果
实行一年制模块化教学是从2011级开始的,我们对2011级本科模块班学生与2011级非模块班学生(艺术类除外)的两次四级考试成绩进行了对比(去掉了重考的学生)。在2011年12月和2012年6月的四级考试中,在模块班的学生中,有49.2%的学生达到425分以上,其中500分以上的学生有5.2%;在非模块班的学生中,有43.8%的学生达到425分以上,其中500分以上的学生有5.1%。
在2012年12月的四级考试中,我们对2012级本科模块班学生与2012级非模块班学生(艺术类除外)的四级考试成绩进行了对比。在模块班的学生中,有27.9%的学生达到425分以上,其中500分以上的学生有5.3%;在非模块班的学生中,有25.1%的学生达到425分以上,其中500分以上的学生有3.6%。
在2013年4月份组织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模块班的学生参赛积极性远远高于非模块班学生。本校共有188人参加,在排名前50里面,除2名来自高年级之外,都是2012级学生;来自模块班的学生32人,在排名前10名中,模块班的学生有7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年制的学习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四级成绩,模块班的学生成绩略高于非模块班的学生,而且模块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于非模块班的学生。
事实证明,采取高密度、高强度,相对集中的英语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多地置身于外语情景中。根据联结主义的理论,学习的密度和强度增加了以后,对神经元接点之间的联系就会加强,学习效果就会随之改进。从情感的角度来看,高密度的外语学习易于让学习者看到自己的进步,产生成就感。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也能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秋芳,2008)。
5 . 一年制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在我校模块化教学中的意义
模块化教学改革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改革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改革内容,“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是我校的办学定位,模块化的教学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多种多样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化体系使得教学安排更加灵活,还可以简化与国外高校间的成绩的认定,方便转学或出国学习。作为基础模块的大学英语采用“一年制”教学为后续课程腾出更多的时间,一年后学生就有时间参加各系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而不需要被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所束缚,这样他们就一直处于受到挑战的兴奋状态,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蔡基刚,200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6 . 新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自主学习本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较差,出现了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情况;有的学生甚至在自由上机时间内不去上网学习,形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一些学生除规定的学习任务之外,并不想再额外多学点东西。
(2)现有专门的网络自主学习教室,供学生自主上机,一旦模块教学全面实施,专门教室就不够用了。
(3)教师课外在网络上与学生交流、答疑,并对网络自主学习进行监控,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计入工作量。教师精力有限,时间长了,教师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7 . 结语
一年制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已实施二年,效果已初显,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标准,改进网络自主学习教室环境及硬件设施,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监控,保障学生自学效果;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语言实践,比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举办讲座,比如文学欣赏、电影欣赏等,让学生感受西方语言之美,使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从而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
参考文献
蔡基刚. 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试论重点大学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J].外语界,2002(5):15.
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理论一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45-5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5.
文秋芳.压缩教学周期,增强教学密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思路[J].北京:中国外语教育,2008(3):3-5.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网络环境;听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教育部前高教司司长张尧学说过:“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中,听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如果不解决听力问题,我们的学生将很难掌握英语和使用英语。所以英语听力是‘纲’其他都是‘目’,只有抓住了听力,才能纲举目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在纸质题型中占30%,在试行的网考中占70%,其他的写和说都在对所提供的视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有学者作过调查,在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中,听力是大学生感到最弱,也最难于提高的一项技能。笔者曾在自己所带的学生中做过跟踪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结论。基于英语听力的重要性及大学生英语听力难于提高的现状,现阶段有许多学者在研究听力教学。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发现他们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听力材料的选取,听力策略的应用(唐建敏,2010),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段方方,2010),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听力教学中(刘晓艳,2010)等。本研究将探讨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及网络环境下的听力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等交织成的稳定的听力教学模式,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二、成功素质教育概述
成功素质教育是武昌理工学院率先提出并认真实践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它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要求在任何一门课程教学中不光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克服失败因子,使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成功素质,一走入社会就能适应社会,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教育理念。具体说来,基于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通过听力教学,显著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使学生在自然交际状态下,能听懂说话者的语言,以顺利参与交际;同时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拼搏精神;使之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进取的心态;使之了解并应用听力策略以及自主练习的方法;具有超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与同学的合作沟通能力等非专业素质。在培养听力专业素质的过程中培养非专业素质。
三、网络环境下的听力教学
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听力教学环境――无论是听力应达到的要求,练习时使用的工具,练习方式,还是用于练习的语料以及评价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如前所述,时代对于大学生英语听力有了全新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需革新教学理念,进而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建立全新的适应当代先进理念和环境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就是探索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四、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的建立
(一)新模式的宗旨
此模式的首要任务是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通过实践此模式,学生能听懂一般语速的英语新闻,能理解正常语速的访谈,能听懂正常交际状态下的对话和独白,能欣赏不带母语字幕的影视作品,能听懂影视的对白和独白的60%。能完全听懂四六级英语听力测试的试题。
在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非专业素质,即让学生在接受听力训练任务后能做好规划,妥当计划分配训练时间,长期坚持每天训练,自觉运用教师所教授的听力策略;在训练过程中能经常总结和反思,调整不合理的计划、策略;遇到困难能主动寻求同伴和老师的帮助。通过评价手段促使学生长期坚持,使之具有敬业精神和拼搏精神;培养其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在解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简言之,就是前文提到的既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
笔者在此关注的是宏观教学模式,即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课堂内外的听力教学和训练。不涉及微观课堂的具体教学措施。
1.教学的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
第一学期的听力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听力兴趣,让学生接触一些轻松有趣的听力材料和能提供此种材料的网站,在轻松中训练,提高能力;另一方面用强制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长期坚持课外听力训练,直至养成习惯。教给学生必要的听力策略,并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运用听力策略在课堂内外的听力训练中进行实践。通过评价手段让学生学会自己规划课外听力训练,鼓励学生主动与同伴以及老师交流解决困惑。
第二学期在第一学期的基础上,学生应具有主动规划自己的课外听力训练的能力,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和长期坚持训练的习惯,教师引导学生用广泛的听力材料来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这些听力材料有教师在开学初一次性发给学生将在期末检测的用于课外听力的材料,有每周通过网络传给学生的时事听力材料,有推荐给学生用于泛听的影视作品和故事。也有为了应试的听力训练题。引导学生在开学之初对本学期的听力的长期任务做好规划,每过一段时间进行小结和反思,教师评价学生的规划、小结和反思。
第三学期在听力材料中加大四六级备考的题型,提高训练难度。前2个学期让学生欣赏的成分多一些,本学期大学生将面临cet4的考试,为了应考,将加进大量的四六级应考的题型训练。在训练方法上将提高学生的听写分量。本学期将让学生听写篇章,包括一些科普文章。通过篇章听写,学生可听得精准,对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刻。应试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在精听的基础上也通过大量的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新闻方面的音频让学生泛听,一方面训练听力一方面了解信息。
第四学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本学期过后听力的课堂教学将结束,学生的听力训练就只能依靠学生本人的自觉训练,所以本学期将始终强调听力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规划自己的课外听力。教师利用阶段性的评价督促学生主动训练并反思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互联网的听力资源。培养他们的英语听力兴趣。
2.以课内教学和评价引导学生课外听力训练
用于听力训练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听力的提高几乎完全依赖于课外的训练。听力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课外听力起着引导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通过评价等手段促进学生长期坚持课外听力训练。在课堂上布置任务,通过评阅学生完成的任务在课堂上进行具体的评价,包括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听力训练方法和完成任务的态度。教师的评价依据学生的作品和面对面、问卷以及网络调查,尽量客观公正。
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阶段性检测,对于其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和努力的方向,对于完成任务不好的学生也抓住上课的机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阶段性地在课堂上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听力策略的传授,并进行例证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利用听力策略于自己的训练活动中。
3.利用网络引导,答疑和指导
本文讨论的是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来完成对学生课外听力训练的引导,答疑和指导。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可利用的网络手段很多,比较简单实用的有QQ群,论坛,网络硬盘,班级博客等等。不管是哪种手段让学生作为群体加入其中,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笔者用得最多的是建立英语学习班级QQ群,让班上每个学生实名加入其中,常规情况下每周将要学生课外完成的听力材料以共享或者群邮件的形式上传,规定任务完成的期限。学生自行下载,学生产品以纸质或者电子的形式上传或者上交,教师在批阅之后,利用网络或者课堂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有疑问随时在网上提问或者留言,教师以群聊或者私聊的方式答疑。对于有个性的学生随时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满足学生独特的要求。每周固定一个常规时间进行集体答疑和辅导。节假日里常常在群里调侃式地出一些好玩的检测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竞赛式地答题,既调节了师生间的交际气氛,也提醒了学生勿忘每天坚持语言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对于不适应自主学习的学生可利用网络长期跟踪、提醒、交流和指导。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利用网络弥补了现实的局限,对课堂教学是一个补充,对于学生的课外学习起到了及时指导和监控的作用。
4.用网络进行假期的教学和监控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需要长期坚持。所谓“一天不学习自己就感觉出区别,三天不学习别人就能感觉出区别”。学生假期的英语学习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控。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没有适时的指导和提醒即使有任务,学生也是可以置之不理的。网络环境下,教师也可在假期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监控。笔者尝试着在寒暑假之前将假期要完成的听力任务在假前的最后一次课堂上作一番交代,假期里每周在网络上更新任务,让学生将任务产品以电子形式传给笔者,笔者在网络上进行集体点评。基本原则是每天听15-30分钟。从笔者目前的教学实践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是赞成这一做法的。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在练习听力的同时也学会了坚持、学会了规划、学会了克制惰性。其成效笔者将在后文中提到。
5.训练听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成功素质
成功素质教育模式要求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克服失败因子,使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成功素质。具体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就是既要显著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也要发展学生的“观念体系、品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方法体系”(赵作斌,2009)。
从开始听力教学就引导学生定好自己在大学阶段听力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通过课堂、课后的面对面和网络交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听力训练作长期的规划。如前所述,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课堂和网络手段监督、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即使在寒暑假也通过网络给学生上传任务规定完成期限,随时对其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情,以磨练其意志,锻炼其毅力。同时通过阶段性的检测和引导学生阶段性的总结和反思随时调整训练策略。小组轮流在网上搜索适当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合作设计和编辑成听力训练题,引导学生在听力中遇到困惑积极和同伴以及老师沟通,以此培养他们的信息搜索和整合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克服惰性等消极因子。
五、现实的效果
经过长期不间断的训练,到第二学期时,学生基本养成了每周接受听力任务训练听力的习惯,某个周笔者由于某种原因没能上传课外训练资料,群里就炸开了,纷纷询问为什么本周没有听力资料上传,笔者乘势安排学生小组在网络上搜索、下载、编辑听力资源。然后上传。这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轮流在网上搜索音频和视频材料并设计成训练题,传给老师审阅,合格后再上传给同学们。以此也训练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索,筛选和编辑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规划自己的时间,自律,长期坚持做某件事情,磨练了自己的毅力。
从第二学期开始,笔者有意识渐渐在课堂上用全英文授课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英文听力训练和检验学生的英文听力能力,在高级班学生反馈良好,能听懂老师的讲解。
第三学期在进行CET4听力训练时,实践此模式的同学听力这一块成绩明显比其他同学要好。在四级真题实战中,高级班的学生有30%的同学的听力总分达到30分以上(听力总分为35分)。而同级别的其他班级鲜有过30分的。(现在实行此模式的同学还没有正式进行CET4的考试,所以还不能用最终的成绩对比笔者注)
第二学期末,笔者设计了问卷调查,对于问题“借助网络来练习听力对你的听力的帮助”的回答“大”或者“很大”的同学占收回问卷的93%,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在感性上觉得此模式有利于他们的听力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还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此模式使他们更好地规划学习时间,老师和同学在网络上不断提醒也给他们施加了压力和指导,使他们能长期坚持听力训练,养成了每天听英语的习惯,听力有很大的提高。对于以前最害怕的篇章听力现在能坦然面对,绝大部分也能听懂大意,在选项的帮助下能抓住重要细节。
让笔者感觉效果明显的是复合式听写专题,对照组的学生遇到最后的3个长句子,往往不敢动笔,而此模式训练出的学生30%左右能完全写对,85%左右的学生能写出大意。
综上所述,通过此模式,学生的听力有明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此模式培养了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律意识,也使他们能坚持长期做好一件事情等等,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将有利于他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
六、本模式的启示
听力教学不是老师教会的,主要依靠学生的长期坚持课堂内外训练。老师在教学中要侧重运用评价手段促使学生在课外进行听力训练。其中落实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老师落实到位,听力水平就有显著提高。笔者曾试行了这样的做法,将2种题型较简单的多项选择题和高难度的篇章听写同时上传,让学生下载训练,其中高难度的复合式听写强迫性地让学生以纸质形式上交,然后笔者每周公布批阅结果。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复合式听写虽然难度大,学生在测试中有显著进步,而相对容易的多项选择反而效果不好,究其原因是老师的认真落实引起学生高度重视,脚踏实地进行训练复合式听写。因而在学生没有养成习惯前,需要教师辛苦工作、认真落实。
网络和课堂教学是互补的。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下载资源、训练等等进行引导,让他们能正确地规划课外听力训练,同时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检测和评价。利用网络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不能单独与学生沟通、不能个性化指导等缺陷,指导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教师如果从开始进行听力教学时,就对几个学期的教学进行整体、长远规划,并且通过课堂和网络,一直跟踪,监督和引导,让学生不间断地训练,特别是在假期也能克服惰性和各种干扰,坚持训练,并能引导学生时时总结和反思、调整,那么学生的听力水平就一定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学生还将形成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进取心 ,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以及合作和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 岑建君. 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1).
[2] 段方方. 关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10(3).
[3] 刘晓艳.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 海外英语, 2010(6).
[4] 唐建敏等.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培训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9).
关键词:网络教学环境;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235-02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也正在经历一个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和环境不断优化的过程。2004年教育部正式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课程设计本身指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设计,是运用不同的学科理论或原则解决外语教和学等问题的过程,是定标和达标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的表现。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根据吉林农业大学自身的条件和学生情况,研究并探讨适合本校情况的基于单机/局域网的多媒体和课堂教学中视听说教学的课程设计,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一、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
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教学)课程是一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从事不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独立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处事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我监控、测试、检查,判断或检测其自身学习行为和效果。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设计,首先必须遵循《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和社会对英语学习的需要。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设计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效语言结构的同时,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视听说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能听懂、能表达,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指导思想。其次,外语教学不仅是单向的语言输入,更为重要的是利用有效的语言材料构建语言体系、培养语感,目的是达到顺畅的语言表达。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输入讲解和引导学生构建语言体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符合外语教学规律。最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学会从真实的语言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交往中不断地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自2004年开始采用了课堂教学和基于计算机自主学习系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学习者自主。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英语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获得英语知识、形成英语技能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依赖于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学习者因素,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因而网络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现况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两个问卷调查
1.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一
300名大学生接受了这次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学生学英语的心理因素;第二部分针对教学方面的(从学习者角度看)问题;第三部分有关学生学英语的情况。
2.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二
53名大学英语教师接受了这次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当今教育体制的;第二部分收集有关当前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情况。
(二)结果分析
1.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看出,58%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英语兴趣少部分学生(19.3%)不感兴趣。但是,由于他们的目标不明确(48%的学生学英语主要是出于必修课的原因)、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差(85.7%的教师这么认为)和较高的焦虑感(66.7%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感到紧张),结果造成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69.3%的学生不自愿,78.6%的教师认为大多数学生积极性不高)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结果(46%和48.7%的学生分别只是偶尔练听力和会话,71.3%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73.3%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实施计划的策略)。
2.大学英语视听说当今的教学状况
将视、听、说三种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听、视(看)原版影片及访谈类材料为手段,以发展口语能力为目的。听、看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输入”,输入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生动活泼、听觉神经和视觉神经相结合的英语;说,是一种模仿性的语言输出,输出经过学生模仿、学习、加工后产出的结果。先视听,后模仿角色对话,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评价,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
调查结果表明,57.1%的教师英语课堂上主要采用交际教学法;78.6%的教师通过课上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69.3%和42%的学生认为“说”和“听”分别最重要和较重要;87.3%(30%+57.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重视口语教学。
三、网络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一)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要求》的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要求》的目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学习系统有效利用的保证。当今学生不只是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课下还要在自主学习系统教室自主学习英语。学生根据自己听力测试情况,自由选择听的级别,自己决定听力和说的遍数,解决自己的问题,实现个性化学习。这种学习成功的保障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与学的目标。自主学习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保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测试(四、六级考试和学期期末考试)不在只是对英语知识记忆的考查,而更多的是对运用能力的检测,包括策略运用的考查,如口语的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大意预测听力等。
基于WebQuest的网络课程能突出体现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探究资源的能力,满足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自我选择、甄别和管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所设计的内容广泛,学习者本身对语言知识的需求千差万别,而教师的课堂教学仅仅只是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环节的引导,要借助“多媒体(multimedia)”来进行“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教学,以更“贴近学生生活(relevant to students‘ lives)”和“贴近职业市场(career-oriented)”。这一过程的实现无疑需要学生在文化情景下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以满足个人对知识的需求。
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人们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发展与提高。对于许多学生来说,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并不意味着学习英语的结束,而是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的开始。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学习系统有效利用的保证
当今学生不只是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课下还要在自主学习系统教室自主学习英语。学生根据自己听力测试的情况,自由选择听的级别,自己决定听力和说的遍数,解决自己的问题,实现个性化学习。这种学习成功的保证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与学的目标
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对信息积极加工、对学习过程自我监控、从而达到自然运用语言的过程。
4.自主学习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保证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测试(四、六级考试和学期期末考试)不再只是对英语知识记忆的考查,而更多的是对运用能力的检测,包括策略运用的考查,如口语的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大意预测听力等。
5.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和内容,认真听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老师、参与各种活动、取得最大程度的输入和内化。其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大量时间在课外)课外正确引导:有规律地复习―预习―练习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二)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他们将来对英语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需求。日常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不仅包括语言学习本身的因素,如日常的学习负担、循序渐进、复习巩固等,还要包括学生的智力和情感的需求。
(三)积极探索视听说教学的新模式,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激励学生兴趣
2004年以来,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实施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教学的大学英语新模式。教学以课堂教学+计算机学习辅助系统+教师辅导形式。课堂教学教师设计有利于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说”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完善教学中意义建构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学习情境的创设和过程,使网络课堂不仅实现人机对话,更重要的是进行人际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中,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习者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习者的的意义建构。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外在的媒介是实现学习者意义建构的一种有效桥梁,它必须以实际有效的资源内容为核心来促进构建过程的实现。
(四)重新认识了教师在视听说教学中的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职责的削弱,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承担更多的角色。事实上,“教师在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并定期向学习者提供帮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enson & Voller,1997)。
(五)建立视听说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建立了教学评估体系――由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部分组成。过程性评估由教师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构成。学生自我评估包括:网上学习过程记录、单元成绩、阶段性测试成绩等。教师每节课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每月检查一次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外写作等,并记录成绩。教师通过课外活动的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作业提交情况、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终结性评估由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按比例构成。
实际上,英语课程设计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杂工作,它不仅需要理论为基础,更需要实践去检验,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只要我们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勇于创新、不断进取,英语教学就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廖锦超.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变化[J].外语电化教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