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原生态设计范文

原生态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原生态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原生态设计

第1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原生态景观;旅游景区;应用

1 原生态景观在旅游景区应用的意义

1.1 更好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从当前旅游景区发展情状看,做好对原生态景观在旅游景区设计中的有效应用刻不容缓。以原生态景观为基础的旅游景区设计能够实现对乔木、灌木及草本等原生态景观的保护。通过景观设计师的设计,原生态景观能够融入到整个旅游景区的景观中,这不仅能够达到旅游景区的景观性标准,还能够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1.2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原生态景观为基础的旅游景观设计,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会在充分遵循生态理念与原则基础上,结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而进行旅游景区设计,不仅能满足当代社会对旅游景区景观观赏性与功能性的需求,还能从人类长远发展利益考虑,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传统景观设计相比,以原生态景观为基础的旅游景观设计,不仅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而且还能实现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增强旅游景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这是旅游景区设计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 原生态景观在旅游景区的应用方法

2.1 保留与再利用

保留与再利用是目前旅游景区设计的主要方法。在“人工造景”兴起之时,大量的原生态景观被破坏,单纯依靠科技手段所营造出的所谓“景观”,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为了能够迎合游客对景区景观设计需求与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景区要对景观进行重新设计,很多已经建成但景观性较差的景观有可能被拆除。在这些景观被拆除前,景区可以通过对已有景观的保留与再利用,使其与原生态景观有效融合,构建生态性旅游景观。

2.2 生态发展优先

在对旅游景区设计时,设计师想要实现对原生态景观的有效应用,就要坚持生态发展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态景观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为生态环境的发展作贡献。如云南省楚雄紫溪山森林公园在景观设计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较适宜茶花、杜鹃花等花卉生长的优势,在林中空地上新建设80hm2的茶花园及100hm2的杜鹃花园,既保护了生态,又增添了自然景观,每年春节前后,姹紫嫣红的花儿竞相绽放,与周围茂密苍翠的森林一起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紫溪山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不仅满足了游客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还在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遵循了生态发展优先的原则,在旅游景区原生态景观设计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3 遵循自然规律

遵循自然规律是保证原生态景观自然状态的基本要求。在旅游景区设计中,景区要实现对原生态景观的利用,就必须遵循原生态景观的自然发展规律,使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得以发挥。从景区的效益角度分析,遵循自然规律能够大大节约景区在恢复自身生态环境状态方面的成本。以云南省楚雄紫溪山森林公园里的“万松林”和“茶花园”2个景点为例:“万松林”只在原有生态景观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细微、有效的调整,使原本性质单一的松树变成了景观群落,同时又不破坏松树的生长环境。而“茶花园”的建设是因势造景,没有采伐景区周围的林木,只在林中空地见缝插针地定植上相应的茶花苗木,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这2处景点的景观设计遵循了自然规律,提升了紫溪山的旅游价值,这一景观设计理念值得借鉴。

2.4 借助科技手段

从当前的旅游景区设计需求看,适当借助科学手段,有利于把景区的生态环境展示给游客。近年来,在科学技术与生态景区建设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两者之间实现了较好的融合,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如楚雄禄丰世界恐龙谷景区,在最大限度地保持恐龙化石及发现地原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地为游客展示了恐龙生活时代的情景及灭绝的原因,使游客身临其境,在游玩中学到了知识,感受到快乐。此外,一些生态材质及低耗能技术在该景区的应用,为景区增添了新的亮点,类似科技手段的融入,提升了景观效果及质量,使景区倍受游客青睐。

第2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原生态文化;简约风格

前 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而人们居住和生活环境则直接受到室内设计的影响。加之,回归自然与崇尚简约已成为当下人们所追求的现代生活价值观。因此,对室内设计中的原生态文化与简约风格进行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原生态文化与简约风格概述

(一)原生态文化与简约风格的含义

所谓“原生态文化”,在哲学上,是指用自然来说明自然;在艺术上,是指没有经过审美形式变形、陌生化的逼真的模仿或镜子式的再现,它继承了现实主义的某些概念;在装饰艺术中,是指设计自然空间,营造一个自然、清新、简朴的内部环境。早在19世纪末,原生态文化的设计风格就已经出现。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原生态文化风格相较于传统原生态文化风格在形式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具体形式上,传统的原生态文化风格主要强调对昆虫、调藤等自然造型的运用;而现代原生态文化风格则主要上在现代简约的基础上对自然材料进行合理的搭配运用,如砖墙、原木以及板岩等。同时,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回归自然是其永远的主旋律。

简约风格的内涵是指“简约而不简单”,它是在极简美学与复古风潮的叛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简约风格就已被应用到环境设计领域,其核心思想为“Less is more”,即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审美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简洁。在设计方面,简约风格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设计所需的原材料、照明以及色彩提炼到最精的程度。经过多年的发展,简约风格在当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因地制宜、人性化的功能设计以及设计材料的环保使用。

(二)原生态文化与简约风格之间的联系

虽然原生态文化与简约风格在最初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两者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在室内设计中,原生态文化在本质上是为了尽可能地实现室内空间内部环境的舒适、健康以及简约,以此给人的心灵带来一种透彻的感觉;而在简约风格的装修中却蕴含着回归自然的一种情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室内设计风格,即自然简约风格。在具体室内设计中,自然简约的室内设计风格主要强调自然生态美,并争取对各种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其目的是为了创造更为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自然简约的室内设计风格深受现代人喜爱,现已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包括:随着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生存空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使得回归自然与崇尚简约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风尚和潮流;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希望能够通过室内设计来改善本身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这就使得室内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原生态的绿色设计倡导的适度消费理念及节约型生活方式为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营造自然简约的室内设计风格的方法

在室内设计中,原生态文化与简约风格的共同应用创造了一种新的室内设计风格,即自然简约风格。这种室内设计风格因其保留了生活最纯粹与最本真的部分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且现已被广泛应用到室内设计之中。基于此,如何营造自然简约的室内设计风格现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对自然简约室内设计风格的方法进行分析,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室内设计的空间布局运用

要营造自然简约的室内设计风格,首先必须做好室内空间的平面功能布置。要实现这一点,设计师们必须坚持原生态文化与简约风格的设计理念,并结合具体的室内环境来对组成室内空间的元素进行重新组合与相互渗透。同时,为了使室内布局能够完美地和使用功能结合在一起,还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此外,为了能够充分体现自然简约风格的特点,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还必须注重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过渡、相融。值得注意的是,室内空间的自然形态会使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感觉,并让其感到清新自然。但是通过相关的空间设计对组成室内空间的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后形成新的室内空间,若让人感觉它仅仅只是一个生活空间时,则说明这个空间布局并没有达到要求,只是一个“机械性空间”(仅以满足生活的简单需求为目的而创造的空间);若让人们感觉到它是一个生活空间又能使其对空间产生美好的内心感受,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则说明这个空间布局符合了自然简约的室内设计风格的相关要求,也就能够被认为是一个通过设计师精心塑造后的布局空间。

(二)室内色彩的搭配

为了使自然简约的室内设计风格更加突出,要对室内空间的色彩合理搭配。色彩在室内设计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搭配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室内空间的整体使用效果。同时,它还直接关系到人对空间使用的身心健康问题。若想要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进行优化,则在色彩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和合理把握使用者对色彩喜好,甚至还可以对原有的建筑空间功能进行合理优化调整。一般而言,同一个室内空间,不同色彩的运用,其给人的感觉大不相同。如对明度高、纯度低的暖色调的使用,会给人以温馨宁静的感觉,通常被运用到卧室;而对纯度高、色彩明快色调的使用,则会给人以清新、耳目一新的感觉,通常被运用到客厅。此外,色彩还能够改变人对室内光线和空间的感受。例如,在空间感觉方面,若在一个较为狭长的空间的顶棚上选择运用较为强烈的暖色调,而两边的墙体则采用较为明亮的冷色调;则会让人感受不到这种狭长的感觉。在光线感觉方面,因不同的色彩,其对光线的反射率大不相同。如,黑色的反射率低于10%、灰色的反射率为10%至70%、白色的反射率在70%至90%之间。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就能够改变人们对室内光线的感觉。

要营造自然简约的室内设计风格,在色彩的运用上主要选择黑、白、灰三种色彩。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三种色彩属于没有任何倾向的颜色。同时,还可以运用大面积的中性色与大胆而强烈的重点色、轮廓鲜明的直线条与少量的图案装饰作夸张的对比,以此来突出这种自然简约的室内设计风格。目前,在具体的室内设计中,常用的颜色还包括米黄色、清新绿等较为清新淡雅的颜色。这些颜色的运用,会给人带来一种低调的宁静感。值得注意的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室内色彩与室外色彩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将天然原生态的自然色彩运用到室内,可以给人以自然、和谐以及亲切的感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室内设计中,原生态文化与简约风格能给人们提供一种更为健康舒适且高品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其形成的自然简约的室内设计风格已被广泛应用到实际的室内空间当中。自然简约的室内设计风格能够倡导人们积极、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并能够有效的对现代人的心理进行健康调节。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故而,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春震.现代室内设计中的简约主义探究[J].东京文学,2014(3).

第3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如今物质文明与设计多样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商品的包装设计花样颇多,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却是地球正面临着的严峻考验,这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将是要面临的最大挑战。从“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出发,找到了一条原生态包装设计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这条路就是通过正规而叉系统的分析来呼吁人们重视“低碳环保设计”,并且以“低碳环保包装设计”为理论基础,在原生态包装中回归自然、勇于创新、完善整个原生态包装的产业链,只有这样,原生态包装设计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 包装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32-02

一 低碳环保理念注入原生态包装

1 低碳环保理念下的原生态包装

在原生态包装设计中,要让包装本身满足它的功能要求的同时兼顾节约的设计原则,还要符合“保护环境,节省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的要求,这种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正在影响着原生态包装的发展,换句话说,这种理念引领着原生态包装设计发展的新方向。

原生态包装设计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的倡议.它符合低碳设计理念顺应原生态包装的发展需求,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因为既不能与现代社会的科学经济发展相脱离,那对于包装设计的层次来说是一种后退,也不能无视自然环境的恶化,那对于环保包装设计来说也就没有了意义。在这种情形下,对于原生态包装领域而言,最需要的就是创新,那么也就是说原生态包装领域全新的变革时代来临了。

2 低碳环保理念注入原生态包装发展现存的问题

低碳环保理念注入原生态包装,是包装设计与制作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是包装行业中对研究原生态包装设计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这成为了发展原生态包装产业的制约因素。另外,由于低碳环保包装设计产品成本偏高而制约了原生态包装产业的发展。而且低碳环保的原生态包装的发展主要是以高科技为支撑,有能力发展原生态包装设计的国家并不多,所以在技术的投入和研究上整体仍处于落后水平。

低碳环保的原生态包装设计理念相对滞后。原生态包装设计理念追求的是人、自然和社会这三方面的平衡关系,在包装过程中注意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然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在层次和程度上具有一定差异,造成发展低碳环保的原生态包装设计理念滞后性的原因是理念上的无法预知性、水平上的不均衡、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

原生态包装设计摄入低碳环保理念时忽视与本土特色的相互融合。在低碳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在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与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各个国家、地域、民族的原生态包装都在迅速发展,连带着也相互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然而由于西方在技术的先进程度上和资金、人才的投入方面优于其他地区,所以西方的原生态包装在设计方面也优于其他地区,然而人们在接受西方先进的包装设计文化的同时也受到西方包装设计文化的冲击,在这种强大的冲击中,许多设计师逐渐迷失了本土原生态包装绿色环保设计文化的特色,然而发展原生态包装的现实可行的方法是把握住我们本民族的设计特色,同时紧跟原生态包装设计的发展脚步,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将民族与时尚相融合,发扬本土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原生态包装设计的发展之路更加顺畅。

3 低碳环保理念注入原生态包装的作用

首先,低碳环保注入原生态包装理念的发展被有效带动。原生态包装设计所承载着的实用价值、环保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对低碳设计理念下原生态包装的传承与创新的设计不仅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深入传播了低碳环保包装的设计理念。

其次,手工工艺的创新性发展被有效带动。从原生态包装的发展种类来看,无论是植物类、陶瓷类、纸质类还是布帛类的包装,都在当今机械化大发展的背景下采用自动化的机器生产,逐渐忽视了手工艺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但是,传统手工艺的介入可以使原生态包装具有独特的地域或民族特色,在提高原生态包装设计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必定会对手工工艺的创新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也是传统手工艺在当今现代包装形式中确实存在着的不可比拟的优势。

最后,对广泛传播本土民族文化起到促进作用。低碳环保理念下的原生态包装设计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因此,它在带动地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本土文化的传播。

二 低碳环保理念下原生态包装的传承与创新设计

1 低碳环保理念下原生态包装的传承与创新设计新万向

在低碳环保理念下原生态包装设计的发展势必是追随保护环境的脚步的,因此,包装材料的选择上就要注重天然、绿色、健康、环保等。特别是原生态包装,它更是将天然的生态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原生态包装通过不破坏原材料的原生态和天然功能来呈现它最原始的形态,主要选用废弃后便于循环利用或能在自然界中自行降解的材料,既降低费用又节省资源。

原生态包装的内在因素也要符合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在低碳环保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原生态包装开始在简约之中创造美,具体包括简单的包装结构设计,力求素雅的色彩搭配和古朴的技法表现,还有更加天然趣味的体现。这种简洁明了的设计及表现手法,正好能将商品的信息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

2 关于原生态包装的传承与创新设计的实例分析

红梅火柴(如图1、2)是来自日本设计师面出薰的设计,他将火柴变成了正含苞待放的一朵朵最惹眼的红梅――那是一根根天然的小枯枝,在头上抹上火柴用的发火剂,便完成了这一灵动的点睛之笔。面出薰提出的这个火柴方案,把天然的小树枝顶部涂上了可燃物,这一理念的特别之处在于,这些小枯枝回归泥土前被赋予了一个另外的最终角色――火柴。而当我们仔细去看时,树枝的形状在审美上也十分悦人,简洁的黑白两色包装盒跟形态各异的树枝相得益彰,自然气息尽显无疑。

无印良品的产品包装(如图3、4、5)虽然简朴却散发着新鲜空气般的清爽气息,标签、吊牌也是按照这样的宗旨进行设计的,追求的是超脱于流行的自由感、对普通事物的打磨、还有像新鲜空气一样的舒适感。标签和吊牌的颜色选择米色及胭脂红,米色与无印良品包装主色牛皮纸色相称,胭脂红取自标志标准色,文字方面选用常用的英文字体H elvetica以及与之相协调的简洁的日文字体,整体设计非常简洁,信息传达非常直接、明了。

斯洛伐克设计师Michal Marko设计的一款环保包装设计(如图6)称其为绿植食品包,是一种用于快餐之类的包装。它是采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制成,最大的亮点在标签上,撕下标签就能够看到贴在背面的植物种子,将种子放到加了泥土的餐盒里面,加以照料不久就能长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来,在这个包装的使用过程中,它仿佛就是具有生命的个体,能与消费者进行情感交流,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由此进入到大众的生活中去。

福建原生态茶包装(如图7、8),简洁的米白色和牛皮纸色,以及黑色的古朴字形,自然中带着可爱,这款茶包装的特色在于用烙印点的方式在包装袋的表面形成字体,这种表现手法不禁让人有―种返璞归真的冲动,简单的配色、选材和设计手法在整体上就带给Nil-种古朴可爱的自然感受。

3 原生态包装传承与创新设计的前景展望

第4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作者:杨曙东 单位: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有限公司

明清石刻“玄德”“上善若水”神韵亘古及今,使景区充满了道家的文化的韵味,根据场地中的一块五米多高花岗岩原石形状,通过匠心独具的设计,鬼斧神工的雕刻,惟妙惟肖的老子头像脱颖而出,老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让后人如沐春风,醍醐灌顶,在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空间中使人们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谐的图底关系图与底是图像学所引发的两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它们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2]。我们这里并不是研究视觉的理论,我们只是把它的概念引申为景观设计的一种手法,本文中所谓的“底”也就是我们开发区生态园独特的自然、地域、人文、历史等环境。文章中已经对这些底进行了铺垫,这里简单总结以下三点:功能之底,生态园的建设对开发区的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该区域定义为开发区的绿肺。生态之底,该区域自然环境良好,生态性体现的更是明显。创业之底,开发区经历了从无到有,在到今天的滨海新城,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认真仔细地调查和研究该项目所具有的特质,创造符合本地实际和显示本地特色的“图”景。该项目的最北端,原一直作为苗圃用地,设计中保留种植功能,适当进行多物种,多区域种植,因此命名为花博园。花博园入口广场处充分考虑广场空间的功能性,有小尺度的休坐空间,也有大尺度的集会广场。向南延伸,大面积地块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因此我们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塑造有层次感的公园空间,如:入口广场处以序列感强烈的棕榈科植物为主,花池的种植充分考虑植物四季季相的更替和色彩搭配,尽量种植本土树种,原本属于湿地区域我们在培植一些水生植物园等特色植物区。根据各区域功能特点进行变化,让各区域主题更鲜明,我们设计布局有五彩园、棕榈园、药用竹园、瓜果植物园,此外对于土层浅的硬质土地我们设计有疏林草坪、奇石雕塑园。游人步道、亭廊、闽南红砖铺地点缀着绿化种植区,游人可休闲小憩,也可在花的簇拥中自由徜徉,感受“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的游园愉悦。

从花博园区域穿过到达两山之间的山谷,便可观赏到该区域的湖光山色,依托自然地形加之静湖水库常年渗水形成的湖体,岸线形态丰富,视野开阔,湖体面积不大,溪水常年不断的汇集于此,此处命名为溪潭。考虑现状的资源特点,围绕湖的周围布置景观节点,在亲水的驳岸设置趣味平台,利用原来隐匿于山林中的旧房舍改造而成的湖景茶舍,利用丰水期与枯水期交替形成的地块营造湿地景观,利用花溪谷入口原有的高差地形,形成观景平台。湖中种植睡莲、荷花等芬芳荟萃的水生植物,形态各异观赏鱼,环湖设计的水上木栈道九曲回廊,茶余饭后的人们经常在这里观荷赏鱼,足可使游人体验一种别样的轻松与自在。并在该区域与西侧规划道路连接处设置整个公园的次入口,与花博园入口广场通过一条4.5m的贵宾车道相连接,保证了公园的完整性,不被城市道路所分割,同时也不影响应急的行车需求,见(图略)。花溪谷是连接溪潭与静湖的上山丛林步道,见(图略),原是自静湖而下的山体溪流冲刷形成的自然山涧,此山涧为静湖在雨季形成的排洪渠,平时干旱,杂草众生。设计中对山涧杂草丛生进行了清理和增补,以耐阴植物及耐水湿植物为主,强化彩叶植物,如同彩带更是花汇成溪。借助自然地势建成山涧溪水流淌,同时也考虑增加水泵,形成水循环系统。山涧玲珑小巧,置石错落有致,溪水洁净澄碧,蜿蜒于自然山石之间,使之溪水时隐时现更显自然美景之神秘。另上山路铺装形式单一没有变化,在改造过程中我们选择天然石材、防腐木、卵石、红砖等材料结合不同景观节点确定铺装形式。花溪谷的设计充分保留原生生态风貌,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集聚于此,与人和平共处,形成植物、鸟类和人类共有的乐园。溪涧幽径掩映之中,游人沿木质栈道缓阶而上,景色浑然一体,它的韵致,全在萧疏自然,一派清新的野趣。沿花溪谷攀登而上便可到达静湖,静湖原名加走湖,后取诗句“静观天地外,湖云自去来”的“静”、“湖”二字,易名“静湖”。站在湖边便可见三面环山,一面望海,树木青翠,湖光潋滟。现有的入口处,原山体成阶梯状,基础条件良好,但斜面黄土影响入口视觉效果,因此借助现有地形做景观性处理,从而增加公园入口的景观性和引导性。静湖边的水坝荒废干枯,景观效果较差,我们巧妙利用其地形和功能将其改造成自然景观的叠水,增强其景观性。静湖现有一处自然湿地,自然条件良好,在保持原有自然湿地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局部增加木栈道,使游客能够自由穿梭游离在芦苇花中。改造后的静湖水映青山,四周原生态植被葱郁,一草一木都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环湖小路幽静深远,湖中心的致虚亭如芙蓉出水,见(图略),湖上可泛舟、垂钓、品茶,适合登山健身、休闲度假。生态园的“图”景,注重生态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从景观特质和风景资源的视角出发,通过再生设计,创造出特有的景观环境。只有充分考虑到“底”环境的因素,才能达到“图”景的耐看,永恒。

多层次的空间整个生态园景观自然衔接,错落有致。花博园的疏林草坪、奇石雕塑、各种瓜果药用植物等各色区域,还有鹅卵石步道、亭廊、休闲硬地自然衔接穿插其中,游人可在绿树浓阴休闲小憩,也可在花的簇拥中自由徜徉,成为休闲冥想空间。花溪谷则连接溪潭与静湖的上山丛林步道,两侧花香浓郁、松林翠柏、百鸟争鸣,沿木质栈道缓阶而上,成为漫步欣赏空间。静湖四周青山围绕,碧波如蓝,四周原生态植被葱郁,这里环湖路掩映在树林之中,湖心致虚亭矗立于水面之上,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尽情享受大自然,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人们更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感悟人生。在整体设计中我们考虑到对周边山景的眺望,注意亲水空间的运用、体现对历史的记忆机及周边环境的融合,通过营造各休闲空间为游客活动留下足够空间与景观的互动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达到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突出“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诗意空间。生态园整体布局紧凑,原生态山水风景秀丽,道家元素及开发区的创业精神贯穿始终,现生态园已投入使用,是开发区乃至周边地区人们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成为漳州地区生态景观设计典范。

第5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而培根也表示,“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当前世界各地所出现的生态危机正是人类对自然贪婪索取的结果,环境和资源问题成了时代的热点,而对于景观设计方面也必须牢固树立生态设计理念,学会与自然共生存。而桂林园博园正是我国广西遵照这种原则,为提高广西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水平,为创建生态园林园艺发展平台,加强园林园艺科技文化交流,而进行的一次大展示。

1 有关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

1.1 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内涵

生态设计也称为绿色设计,走的是可持续发展路线。而生态设计最重要的特点则在于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减少资源消耗。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生态设计最大的优点在于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从而增强商业竞争力。如图1所示,桂林园博园的生态设计。

上图可以看出来,桂林园博园生态设计更注重于原生态,树木与花木搭配合理,也体现了植物的多样性,呈现出一种自然绿色状态。

1.2 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城市中的生活景观设计、住宅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以及旅游区的风景规划等都属于景观设计的内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居住在一个美丽、和谐的生活环境中,而在城市中的景观设计正是为我们的生活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为了保护和尊重我们的生态环境平衡、实现对自然生态的协调性、保证自然环境的自动调节能力和对节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已经占领了核心地位。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问题日趋严重,不断的生态破坏现状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隐形威胁,作为设计师有责任在景观设计中偏向于生态设计,为改善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生活环境而作出努力。桂林园博园正是基于此原因,旨在为整个桂林乃至广西推广和宣扬爱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桂林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桂林的整体综合发展做出贡献。

2 景观设计中生态设计的相关理念

2.1 自然式设计

自然设计是指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以自然景观为原型,让城市在生态设计和规划中逐步走向“城市公园”。在瑜伽中有“天人合一”一说,这在设计学中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协调性。很多科学家和设计师都推荐将城市的绿化和景观设计规划趋向于“自然式”,将湖泊、绿地等自然风景进行艺术创造和设计规划于城市景观设计中,让人们拥有亲临自然的感受,拉近人类与自然的距离。如图2所示,桂林园博园生态设计中的湖泊与庭楼。

由上图可以看出,庭楼与湖泊的搭配,彰显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2 乡土化设计

乡土化的生态设计理念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景观设计将与当地的生态条件,比如气候、地形地势、风水人文等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当地条件的景观。进行乡土化的生态景观设计,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对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图3所示,桂林园博园中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元素的体现。

2.3 保护性设计

所谓保护性的生态设计重点在于强制性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禁止或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避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体现出“原生态”和“自然美”。这也说明了在景观生态设计中,应该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保持事物的最本质的美感。

2.4 恢复性设计

恢复性的生态设计在景观设计的应用中与自然是设计、乡土化设计和保护型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旨在对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性的生态设计,以维持生态平衡,保证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恢复性设计在城市中的河道、工厂等被人类活动破坏性较大的区域得到了合理的使用。

3 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原则

3.1 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

随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进程,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越来越频繁,人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和影响是无法避免的。而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就是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生态平衡,维持自然奇观的原样性。

3.2 尊重自然原则

大自然孕育着一切生命,为所有的生命提供着栖息地和维持生命的能源,其有自身的调节能力和一定的对资源再生的能力。而人类的繁衍和强盛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了过分“剥削”,当代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中应该对当前的自然环境不进行过分干预,让其在自然发展中自我调节,维持当代景观的可持续性和原生态。

4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配置研究――以水景园中的水生植物配置为例进行分析

4.1 水生植物在水景园中的重要性及其配置原则

水景园中水生植物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水中的植物加上水景园的别致设计,组合在一起能起到不同的设计效果,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一旦水景园的构成组合中缺少了水生植物,则会让水景园缺乏生机感,也会让水景缺乏灵性。例如,桂林园博园的水生植物配置,其池塘中水中主要以睡莲点称,如上面图(2)所示,水面加以睡莲漂浮水面,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另外池塘(水景旁边还适点缀)周边驳岸片植以水生美人蕉、菖蒲、再立花、芦苇以及梭鱼草等水生植物,使之种类繁多,而且分布适宜,再现一个非常自然的生态驳岸。同时,在水景园水生植物的配置上首先要注重水生植物的生命周期;其次要重视水生植物与环境的协调性,不能显得太突兀或无法与环境融合;再则是保证水生植物配置的内涵和寓意,让水景的整体效果更为出色。

4.2 水生植物在国内外的分类方式

4.2.1在国外的分类方式。国外将水生植物分为浅水植物、沉水植物、浮生植物和浮叶植物4种类型。其中浅水植物生长在浅水以及河塘周遭,在水景中起到对水陆分界柔和过度的作用;沉水植物,生长在水面以下,大多是耗氧植物;浮生植物即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而莲属于浮叶植物中的一种,并且处于浮叶植物中的“女神”地位,数量多时往往能制造出惊艳的美景。

4.2.2 在国内的分类方式。在国内也将水生植物分为4类,分别是挺水植物、 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其中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和国外的分类一样,沉水植物的代表为藻类,而浮叶植物的典型性代表依然是莲。荷花作为我国的名花划分在挺水植物一类,漂浮植物代表有大藻。

5 生态景观园林水景园中水生植物的配置要点

5.1 水生植物繁多,切记滥用

我国地大物博,水生植物种类繁多,在水景园水生植物配置中能用到的植物有很多种。但在进行水景园水生植物配置时,切记对水生植物的滥用。应该对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和生理周期进行了解,再明确要选什么样的植物、多大的植物以及植物的数量,最后将选择的水生植物与水景园景观融为一体,和谐搭配,创造融洽协调之美。桂林园博园,就是根据其气候和地势特征,以及根据整体环境的渲染,特选用的水生美人蕉、花叶芦苇以及梭鱼草等水生植物,来配置水景,这样一来,就能使得气候等外部条件相适宜,容易生长的更久。另外其虽然种类繁多,但是配置使用合理,所以并没有显示出其突兀繁杂。同时,也需要对水生植物进行精心的照料和爱护,这样才能实现美景持久性。

5.2 不同的水体,有不同的水生植物配置

由于水景园的水体有所不同,所以针对各种不同的水体也有着不同的水生植物配置。若水体较为规则,则水生植物的配置也可规则化,例如,水生植物的摆放间距和摆放数量都可以在一定的规律之中,桂林园博园的中央水景就比较适宜睡莲以及荷花等,突显出水景景观中水体的平静、优雅。

5.3 利用水生植物的特性构图造景

任何的景观设计都与美术和构图相挂钩,在水景园水生植物的配置上,应该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的颜色、形态特点,结合水景景观的特色,将水生植物与环境相融合,利用层次感和线条感构图,让整个水景园的水景景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画意百出。如图4所示,桂林园博园中的水景及其植物配置,池塘中的荷叶及岩石上的植物等配置相得益彰,产生一种和谐自然美的效果。

6 结语

景观设计在当代城市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应用措施,而景观设计又是将设计、规划、自然和人文地理相融合的集中体现。景观的生态设计除了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在实践和探索中寻找自然的规律,发现自然的美,也更加考验了设计师的创新以及运用能力。同时,从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将体现出人文地理相和谐的理念,让人们时刻认识到只有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共存,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将是衡量一个设计师能力和水平是否优秀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玉.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11(1)

2 李博,王浩.水景园植物配置与造景[J].吉林林业科技,2007(3)

第6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 养生文化;规划原则;设计途径

一 引言

随着社会建设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经常性的休闲健身活动来平衡身心,享受自然生态的环境,懂得养生和保持健康的体魄。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特色为目标,提出了扬 “城中有山、山中有水、水绕城转”之长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新会区政府与规划分局结合江会路控规要求,在体现该片区的态旅游轴和宜居轴的规划理念上,为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步伐,适时提出了重点规划建设新会区荔枝山(土名)公园,积极引导城市建设向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发展。

如何进行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如何提高公园的文化品位和适合社会需要,使公园景观具有生态性、多样性、人文内涵及实践性特色。借此,本文结合新会区荔枝山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在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融合文化教育、创造优美景观、提供适宜活动场所和生态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 城市生态公园概念

城市生态公园指位于城市城区或近郊,以生态学及相关学科为指导,以保留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或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时间等活动的园林。其不仅具备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功能,还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地方文化传承和人文景观的保护、绿地系统、旅游等方面有独特的能动性。因此,城市生态公园既具有“生态性”,又具有“城市性”的园林,有别于普通的景观公园和自然生态公园或自然保护区。

三 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强调自然保护及展现生态、人文景观,通过廊道连接各观景点,配套服务设施,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要,塑造出连续、完善的人与自然和谐园林。因此,在规划与景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在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中,首先研究区内的地形和原生态、植被等特征,应坚持保护自然生态为原则,充分利用林地、坡地、水体等资源,保护自然的原生态和维持景观过程、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科学的植物群落系统,是生态公园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也是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含景观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景观异质性导致其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维持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在生态公园设计中,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增加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更好地体现了自然生态特性。

(3)景观个性和连通性原则

景观个性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在景观规划中,强调维持不同斑块之间空间联系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廊道是景观连通性的主要表现结构,如水系廊道、环湖带、文化与休闲走廊等,通过廊道将园内各个绿色斑块联系起来。

(4)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景观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换季的保护与改善。其景观是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设置合理的休闲场所,将自然性和文化性相结合,是近年来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发展趋势。景观资源的永继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城市生态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四 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途径

4.1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根据“斑块-廊道-本底”模式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生态保护建设为核心,分析和组织生态公园的生态功能,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通过生态修复,将区域内各级斑块、廊道有机联系,使其成为有机整体,发挥生态系统自身调节功能和改善城市生态条件与保护的双重作用。

4.2 融合文化教育

尊重地方文化与历史文脉,挖掘独特文化内涵,在规划设计中进行培育生态公园的文化意义,将历史、人文融入公园之中,在结合生态教育及实践需要、文化艺术性处理及展示,让生态公园的空间、形式等方面有创新的可能,并作为教育和自然活动基地,让人们体味历史的深远和得到很好的教育。

4.3 创造优美景观

规划设计中要着力将设计理念与地方人脉及传统文化完美结合来创造优美景观,突出传统的“天人合一”及现代“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良好的景观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把人工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功能与观赏、时尚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应避免建设性破坏,使景观更丰富生动来创造自然舒适、优雅的宜人环境。

4.4 提供适宜活动场所

城市生态公园要提供多种适宜人们活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健康休闲游憩及教育实践的需要。因此,在规划设计时,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主动地利用公园入口、园路、步行登山径、水体岸线及其他用地,开辟适宜各种健康运动休闲的公共场所,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园林的社会公益性,使之成为城市园林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和新的内容,创造更富有活力和亲和力的各类活动休憩空间。

4.5 生态技术应用

城市生态公园要充分发挥其生态环保的特性,结合自然资源、场地环境和基础设施等,要考虑应用一些生态技术。如生态恢复技术中的土壤改造、植被恢复、防治土地退化、土地复垦及流域整治等方面的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时,又采用水循环再利用、地表水采集、太阳能、风能利用等。希望通过一些生态技术应用能减少公园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有效修复景观环境,从而恢复生态环境让得到可持续发展。

五 荔枝山公园设计构想与实践

5.1 项目概况

新会区荔枝山(土名)公园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城区北端,南至圭阳北路和会城大道,西至圭峰路,东临新峰路(北段),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圭峰山风景区相邻,与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体育运动公园对望,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业资源丰富和发展的前景,结合控规定位建设成为城市绿肺和休闲旅游的城市生态公园。

荔枝山公园范围的基地包括圭峰路东侧荔枝山和都会水库西侧山头,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51.09公顷,场地基本有大小12个山峰及都会水库组成,主峰绝对高程为130米,较低的山峰为48.5米。场地内山环水绕、藏风纳气,植被覆盖率极高,绿化植被情况良好,空气清新,适合开展多种养生休闲活动。但部分植被较为单调,山谷中有部分的牲畜养殖,对水体环境有一定影响,山体现有道路系统不完善。荔枝山公园作为广东省珠三角绿道3号线区域性绿道首站节点,也是新会城区绿色生态休闲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圭峰山森林公园向城区延伸的最大绿锲,是城区生态绿脉最重要的连接关键点。

5.2 规划定位及设计构想

5.2.1 概念起源

通过分析新会区城市生态结构,城市规划生态景观轴上已形成了多种主题的城市公园及圭峰山风景区森林公园,但缺乏以生态、特色文化为主的区域性公园。首先考虑利用荔枝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脉和挖掘出由新会名人伍廷芳所著的《延寿新法》书中先提出了运动养生理论和文化,展示和弘扬新会“海滨邹鲁”文化底蕴衍生出养生文化。再者,从人们注重生命健康和舒缓各种身心压力来看,向往休闲和保健性的活动,并享受其乐趣。显然养生休闲将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带动一种社会潮流。以此提出了将荔枝山公园打造成为“生态的养生谷”的概念,规划定位为城市养生文化的生态公园―让人们享受城市山林中的慢生活。

5.2.2 规划构想和与景观创造

根据“斑块-廊道-本底”模式,依据基地现状和自然条件的分析基础上,以自然优先、多样性、景观个性与连通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规划中提出 “一轴、两带、十景互动”的规划结构,同时营造出以“养生文化”、“养生服务”、“养生体验”、“养生植物”、“养生教育”五大特色为主题,并以生态养生旅游为主线进行景观设计。“一轴”:核心景观轴,串联公园内山水游线的主要景点和开放空间;“两带”:既山林生态复原带与城市活力开放带。 “十景”:分布于公园中适合建设,并能增加游览乐趣的景点,展示荔枝山公园的休闲养生的特色。(见图1)

5.3 规划功能分区与景观创造

5.3.1 自然植被保护与功能分区

规划设计坚持自然优先原则和利用边界效应理论,做好自然生态保护,结合居住、道路、山体植被及各功能特征,划分成三个区域:(1)城市活力区-山林生态复原带。在山林带中以健康绿道为景观引导设计,以养生植物为景观骨架,以展示植物养生为目标打造成运动休闲的景观体验带。同时,基于现有山体部分树种密集单一的情况,在保护自然生态前提下,有计划进行植被更换,补充豆科类等固氮性品种,改善土壤土质,保护生态山林和水体并营造生态密林区,有利于丰富林相层次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维持了山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市民活动带-景观种植区。主要是与城市居住生活相接的边缘地带,充分利用道路、居住区、商业设施及基础设施,合理安排公园入口广场、服务设施等,以养生服务为主,配合养生教育并强调植物种植的景观性,创造优美城市景观,从而形成养生文化内涵的景观展现带。布局上设有四个入口广场,其中西南入口以心湖饮绿为主题,由现有山谷间引下一条曲线形山涧与水系连接形成动态水景,达到活跃景观氛围;并设有花径寻芳、葵林晨韵和涧影听音等景点。西入口广场以寿山绿谷为主题,利用地势高差建半地下停车,较为平坦地势为入口广场,通过树阵、跌水雕塑、台地等景观元素构成丰富的入口空间,满足人们集散、活动、文化展示的休闲需要,延续了城市广场空间发展。

(3)谷地景观游览-特色植物区。在山林谷地结合自然山水进行特色植物种植,结合养生文化、体验和教育等方面构建特色园区,以养心湖为景观核心,以谷底溪流为景观个性,并通过水系廊道连通起来,也让各生态景点得到可持续性发展。通过种植特色植物和花草,打造特色花谷,吸引和培育蝴蝶等多种动物,同时沿坡地种植茶园,让人在品茶中学会茶道,感受自然让人体味茶香与花香,再现生态田园气息。(见图2)

5.3.2 融合养生文化,创造优美景观

荔枝山公园在规划游憩功能方面主要分为五个区,分别是入口广场区、山林游览区、市民活动区、滨水休闲区和谷地景观游览区五大区域。同时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十个养生景点,分别是健康绿道、寿山云台、茅龙石刻、花溪谷、蝴蝶谷、茶园雅径、心湖饮绿、养心湖、天香石径和百家园圃。(见图3)

5.4 道路系统及组织景观游线

规划将主入口分别置于公园西侧与南侧,以此作为市区人流进入绿地的主要空间。同时,规划设置了多个次入口和直接进入公园的道路,以满足周边居民的游览需求。各入口设停车场其中有半地下车库结合现状地形,结合广场空间进行商业管理服务建筑布置。

内部交通除预留的消防通道作为应急车行道以外,公园内不设置车行道。道路结合地形,形成顺地形而行、穿地形而行、切地形而行的三种道路景观效果。局部可供车行的主园路结合绿道宽为3.5米,二级步行主园路宽为2-3米,三级园路宽约1.5-2米,登山小径宽约1.0-1.5米。为更好结合省绿道规划、支持绿道建设,环绕整个荔枝山公园的一条园路,该园路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和自行车通行需要,使游人通过骑车游览能包揽公园全景绿道沿途景观。游人景观游线组织依托于主要交通框架,通过主园路、游步道串起各个主要景点,形成完整的游赏、休憩、养生活动的综合游览路线。(见图4)

5.5 因地制宜,布置生态服务建筑

规划中将园区内建筑的形式与性质、功能和风格上进行协调保持统一,其建筑功能主要以开展休闲文化活动、创造景观、防风避雨为主。建筑采用现有的生态技术进行精心设计,应具有造型艺术感个性化,要求建筑与自然景色高度统一,以植物陪衬的色、香、味、意来衬托建筑,其外墙立面色彩选用明快色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审美价值。

六 结语

荔枝山公园作为新会区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项目,有别于过去公园规划一般仅满足娱乐休憩和商业服务的需要,只从绿地广场层次进行规划。然而本规划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融合文化教育、创造优美景观、提供适宜活动场所和生态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而且涉及面更广,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邓毅.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2] 张任.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第7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 生态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理论,就是将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态学理论运用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中来,将建筑的整体看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机体,让整个建筑整体和周边的环境,和周边的自然生态和谐相对,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体系,在生态平衡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住宅建筑的设计,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内部空间设装饰和外边建筑保护管理,让建筑自然形成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可以使建筑中所用的能源材料可以循环使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能源的消耗,既可以改善人类的生产住宿的质量,又可以减轻环境生态压力,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加强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

2.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2.1尊重自然原则。生态建筑设计时应注重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做到充分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尽量减小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2经济性原则。自然界能源消耗的主要途径之一便是人类的建筑能耗,生态建筑应注重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以及循环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达到变废为宝的效果,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2.3以人为本原则。应尽可能的将大自然的一些原生态的元素引用到生态建筑中来,避免建筑物过于死板,导致人与自然之间产生间隔。

2.4整体优先原则。建筑设计必须以整体益为重, 以长远的持续性利益为准。

2.5建筑设计乡土化。建筑设计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结合地区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

3、生态设计策略

3.1能源生态策略。在建筑中可以利用阳光来照明,设计中可以利用中庭、玻璃幕墙和通窗等手段将光线引入屋中,改善屋内光照条件,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设置反光板,以智能控制手段将阳光引入室内,减少人工照明引起能耗问题。这种方法是解决热桥问题的有效措施,如可以在房间安置百叶窗和双层隔热玻璃系统;可以利用气候条件使建筑物自然通风或利用建筑智能控制技术改善建筑通风状况,保证建筑内空气流通。自然风在智能控制下使建筑内部空气流效果更佳;原有的建筑中常会出现湿热问题,利用生态建筑理念,对当地的气候坏境进行分析,根据其特点将智能控制引入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如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百叶窗、水幕挑檐板进行控制,根据具体需求适当的室内阳光辐射进行控制,降低消耗,室内达到均温程度,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

3.2植物系统的生态策略。在绿色建筑的场地设计中,要对绿色建筑的护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在室内环境中,把植物系统与绿色建筑有机统一起来,在生态原则的指引下。强调经济设计原则,降低成本,并通过合理化设置,为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地。在设计时,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和建筑的功能需求,合理的配置植物系统,使植物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主导因子在植物生态设计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对经济设计原则的补充,但是主导因子是有一定变化的,这是设计时值得注意的问题。

3.3水环境生态设计系统。要在小区内设置污水处理厂,并对其规模和位置进行合理的规划,使之与建筑相协调。具体对自来水、污水及雨水的引入、排放和输出进行处理。在水环境生态设计中,必须与园林环境相协调。在园林景观中,水源是必备的。植物灌溉需要大量的水源,在这种状况下,植物灌溉系统不仅要考虑节水技术的应用,还要考虑到水质的问题,综合考虑影响园林景观的要素,保证园林景观整体效果;水环境与建筑结构是紧密相连的,设计师在设计屋顶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屋面雨水的径流量及水质状况,雨水一旦被沥青屋面污染后,可能对楼顶的花园、绿色屋面材料有负作用,将直接影响着建筑结构,甚至会出现热岛效应;要想使场地环境与建筑融合在一起,还需要对水景池进行处理,也要考虑妥善解决水景环境与建筑、园林、道路给排水等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合理设计水景的形式、位置、规模、水量与水质保障等。

3.环境系统生态设计策略。由于地理环境和季节的不同,风对建筑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建筑中要根据不同因素进行设计。如在北方的冬季,强风会使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降低,使热能受到损失,冷风的渗透使室内温度失调,在这种条件下,屋内应该适当的通风;南方的夏季常受湿热的影响,无法满足人们的舒适度,适当的利用强风,可以降低温度和湿度,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但是在设计中,风受建筑规划设计布局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设计会展、办公建筑时,一定要考虑通风条件。

3.5光环境的生态设计策略。在光环境的设计中,必须要注重被动式设计,它对创造全新的建筑形象和形态有重要的作用,对建筑的外观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在建筑中运用光环境进行设计,能够充分的发挥其节能和环保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受光污染和光干扰的影响,光环境的生态设计策略势在必行。照明设计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照明工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光的不同需求,还可以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在设计中,必须注意光色的选择,所选择的光必须满足人们现实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3.6声环境的生态设计策略。城市化的发展,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绿色建筑声环境生态策略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资源,综合现代高科技成果,结合以人为本的观念,最大限度的消除或降低噪声污染,尽量保留能使人们愉悦的声音,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这种环境模式必须以主动为主,将自然的声音引入环境中,使自然的声音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满足人们的需求;充分的利用城市道路两旁的植被,降低噪声污染;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声音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3.7交通道路系统的生态设计策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交通的需求在不断的增长,大量轿车的使用,使城市环境不断的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加上城市规划和生态策略的不完善,交通拥堵想象严重,加剧了城市交通环境污染。在这种条件下,生态交通系统产生。所谓的生态交通系统就是在生态的理念下对道路的空间进行设计,设计时要考虑到道路的功能性设施、空间规划组织、自然景观的营造、人文景观及社区可识别性等要素。以人为本为理念,从绿化的构建、空间组织、营造生态道路交通系统出发,创造一个适合人们出行的合理化道路空间。当人们有一个合理化道路空间时,还要对交通出行进行有效的管理。要以绿色交通为理念,对场地道路系统进行特别的设计,以改变路面的物理条件和构造为出发点对其进行设计,优先让附近行人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进入。这样的道路不仅符合传统的道路功能,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既可以进车,也不会影响行人及居民正常的生活功能,属于一种人车共存的新型道路。

4、结束语

我们在建筑工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节约资源问题,节约是生态建设不可少的环节,其实节约都是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的,例如对建筑垃圾采取分类存放、分类处理,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对可回收垃圾实行再利用,变废为宝。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健康、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建设中大力提倡并实施生态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洪哲雄,生态建筑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8,(02)

[2]王冬苟,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3)

第8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景观;公园;山石设计;方法理念;研究论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山石是建筑活动中所必须运用到的基础材料,对于建筑发展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山石自身具有着固有的纹理形态及硬度质感等表现特征,在东方建筑范畴内,尤其是园林建造层面,存在着深厚的美学文化意蕴。近年来,经济发展之下,城市景观及居住区景观营建中,皆就山石小品特性做出了借鉴运用,大量作品随之产生,但是综合而言如若不能深度领会到园林山石景观的设计精髓,那么山石小品的构建意义也难以良性体现出来,因此这也即笔者就本案论述的原因所在。在本案中笔者通过对山石造型的方式方法研究,系统阐述了新时期景观园林中山石造景设计的理念原则,以图为现代景观设计及实践提供借鉴思考。

1对山石景观的概念类别研究

在我国山石景观的发展可谓历史悠久,能够追溯至夏商时期,对于山石造景,其具体的概念是指,通过各类形态、规格的山石设计,达到同周边环境的融合,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空间整体,达到视觉层面的和谐美感诉求,彰显出山石景观的艺术特性。从类别实用性层面而言山石景观能够分化为假山与置石两种。首先假山又演化为土石混合山与叠石山和堆土山三种,具体是通过以土、石为基础材料,以自然的山水作为蓝本,施以艺术的创造提炼与夸张表现,以垫、挑、缀、压等技法,把山石等相关材料进行堆砌成为自然山水类型的假山,以达到观赏游览与环境美化的效果。依据假山的材料石质形成的机理,能够将假山进一步分为原生态型石山及人工塑造性山石和二者混合型假山。石山是园林假山最常见表现的形式之一。而置石则是将山石作为基本材料,展开独立及附属性的园林造景设置,其体量大小皆可,在环境中布置比较分散,能依据园林造景的现实需要,统筹相关功能作用,进行山石个体美感及局部组合美感的突出,所以置石不具备完整山形。对于单块的山石来讲,其要求很高,需要以配景形式呈现,抑或以局部主景进行呈现,是特殊性较为明显的独立景观。

2生态公园山石造景设计中的技术要求

因为现代公园景观的构成趋于多元化的发展,其具体的展开需要专注于多层次方位的角度考虑,其技术性的要求及体现于,运用合理恰当的技术方式就景观艺术性做出完美的体现。

2.1首先需要就自然资源做出科学的利用:在此范畴所指的自然资源即是统筹区域内的气候以及地形和土壤、山石及动植物等资源,共同展开设计,就动植物群落和山水景色与岩石等相关自然界的资源,统一恰当的运用于景观范畴之内,更好的体现出自然的和谐美感,而非随意的进行安置搭配。

2.2尽可能的进行人文环境的考虑:此方面是就公园周边的交通情况和原有的建筑主体及人们的生活习性与材料的整体供应情况,做出详细的了解,在全面了解这类因素的形势下,在展开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诸如交通层面的便捷能够促使景观层面的使用效率提升,而交通的拥挤则会锐减山石景观的鲜明个性。因此结合原有道路展开对交通线路的合理设计,能够自根本促使山石景观的欣赏功能。又比如不同地域名族习性,对于山石质地及材料和色彩层面的爱好禁忌各不相同,所以在展开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就此作出理解。

2.3就使用功能需求予以满足:自山石景观的欣赏需求层面考虑,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必须保证其各项设施良性满足大众化与人性化的要求,依据使用者性别年龄及数量职业和生活兴趣习惯等,设计出场地充盈能为多数人群使用的空间设施。同时还需进行特殊要求的考虑,如水池的辅助衬托,提升山石的观赏性同时兼顾消防作用。

2.4合理就景观材料进行选择

景观材料方面具体细分为软质材料及硬质材料两类,硬质的景观材料是指墙体、扶栏及建筑物层面所使用的缸砖及山石等,而软质的景观材料具体是指草地树木、水体及阳光细雨等。通常而言,硬质材料比较适用于市政场所,而软质材料则比较适合于大众所需要的生活化景观。故而在山石设计层面应当尽可能考虑多进行软质景观材料的辅助运用,在绿化层面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植物品种营造良好的外在姿态及景观主题色彩,达到就山石小品的遥相呼应,增强区域内的艺术氛围。

2.5经济性考虑: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其客观经济性,首先需要考虑其花费是否合理,如材料选择尽可能选择相近区域材料,减少运输费用。其次是在空间布局上,对于空间的设计,应多提供活动观赏的场地,选择适合安排山石小品的区域进行设计,并适当借助自然景色打造,做到空间层面的拓展,强化空间的变化。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设计错误,产生资源层面的浪费,能够运用新型的假山设计计算机辅助程序展开,先进行于电脑之中模拟山石的叠放,观看假山的合成效果,促进设计更具标准化。

3生态公园山石造景的设计理念研究

3.1专注假山与置石的结合

从现实出发来讲,生态园林中所设置的假山,其体量较为自由,能够以盆景的较小形式存在,也能够以丈许高度出现。它最主要的目的即是营造良好的欣赏观赏效果,其以土石为基本材料,以自然山水作为参照,加以设计再现出人为的山水景观。而置石则是独立性的造景布置为根本,进行山石个体与组合美得体现。通常来讲假山形体大且集中,可观赏可游玩,能带给游客融入自然的感觉,而置石即是以静置欣赏为主,体小且分散。如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做好二者的协调配合,达到组合造景,使二者趋于紧密协调,蒋会直接影响到山石小品的风格与效果。笔者认为在设计中能够将大体形的假山,作为部分存在,在假山周围进行设置置石,发挥余脉作用,在格调上发挥过渡的美感,创造出趋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呈现给观者质朴野趣的感受。

3.2山石造景需同水体相匹配

山水,从古至今皆是大自然的定律及不变轨迹,山水相依,方能体现出活力与灵气。因此在现代生态公园的建设中,对于叠造山石的设计,其主山与主峰中必须有水系相伴,哪怕仅是小的激流也可。很多时候设计师均想设计大型瀑布来美观山石,但这种做法无疑不明智,因为不同区域情况不同,所处地域环境及体量与效果也各有差异。且大型瀑布在比例上若不协调,也难以体现出自然美感,对于电能资源耗费也会很大,难以正常的启用。笔者认为对于公园叠山工程的设计,需要以小型的激流涌泉作为主要形式,以涓涓溪水进行环绕,达到源头分明,彰显自然质朴的野趣。

3.3山石造景需依托花草植物的掩映相成

植物的绿色体现着蓬勃的生机感,山体因为草木的存在而生机盎然。在叠山设计的时候应当协同种植池一同设计。对于池体的大小、位置分布能够依据山体大小及植物品种来确定。以此保证山石小品建成后、花草树木同在,彰显出山清水秀的美感。另外因为植物的存在,即使叠石的水平位置不高,也能在根本上做出弥补,提升假山的视觉赏析效果。

3.4山石造景需同建筑切实结合

古有“山得亭榭而媚”之词,并非空穴来风,山石造景同建筑的一体化构建,能够使得山石如一副山水画卷呈现。在设计中对小型的建筑能够在假山中进行点缀,较大型建筑能够附绕叠石边相衬,达到古朴自然的效果,促使人工造型更具自然和谐的秩序美感。

3.5统筹地域人文设计山石造景

人们常通过山水寄情、抒情,求同人与自然的共存意境,所以在山石造景范畴必须要通过刻石及书法、文学、楹联、音乐等因素进行营造景观意蕴,使得山石构建更富思想内涵及生态厚度。促使山石小品外在视觉意境张力满足的前提下,富有更为深邃的内在韵味,彰显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自然在设计中,设计师必须要统筹生态公园所处地域的人文特性而展开设计,以避免因文化禁忌,而造成地域文化冲突,结果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肖坚.园林工程假山景观施工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2] 林海涛.浅谈园林绿化工程中假山景观的施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4).

[3] 蒙士斋.现代园林塑石假山设计理论探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4] 蒙士斋,刘桂林.人工塑石假山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1,(3):104-106.

第9篇: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市区;和谐发展

一、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区建设现状分析

(一)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区建设的背景

中原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要的区域,“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省为主体,顾及周边,支撑中原,东承长三角,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向边、使命相近,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中原的广阔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全国的粮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主要发祥地,也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崛起的载体和平台,是明确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建设中原区,在实现中原经济崛的同时,有利于实现全国经济增长新突破,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完善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布局,促进建立生态经济新模式。

以生态化的路径发展经济是当今全球的主要趋势,联合国于2000年就将绿色经济的概念提上日程,号召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大力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抢占未来绿色产业制高点。总理在河南调研时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一定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一定要与人口的增长相适应,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理念已成为国家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重要着眼点。

(二)中原经济区城区生态建设的现状

中原经济区资源地大物博,禀赋较好,但未有效利用。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实力,统筹区域资源。中原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均较大,至2010年,该区拥有人口1.6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2.7%;石油、煤炭、天然气保有储量大,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和化工基地;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该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总体而言,中原经济区位列国家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一,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而该区丰富的物产和劳动力资源,还对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生态城市的含义与特征

(一)生态城市的含义

城市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基础项目,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中原经济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生态宜居城市的含义主要有几个方面:(1)绿色生态,有充足的植被覆盖率,提供自然、绿色的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小型生态区),多层次、网络化、立体化的生态空间;(2)循环经济,可循环利用物质的充分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投入,节省能源,同时对可循环物质的回收避免了难分解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3)低碳节约,在水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能源消费等方面形成节约和可循环利用机制,以发展再生新型能源为主要突破口;(4)绿色交通,限制私家车数量,鼓励公交车的发展,完善公交线路铺陈;提升城市道路规划水平,使其更利于提高自行车、步行等低碳方式的出行质量;(5)紧凑集约,城市功能区集中,实行商务、办公、居住功能的混合开发。公交等基础设施跟进开发区铺陈,建立功能齐全,空间利用率高的城市社区;(6)绿色建筑,建筑按照节能标准进行设计,推广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屋顶蓄雨水等新型能源技术的运用。

(二)生态城市区的主要特征

1. 开发主体特征

以我国生态城市区的开发主体来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国家部委共同推动建设、国际合作共建、当地政府主导、开发商盈利性开发四种类型。

以开发商为主体开发的盈利性生态城目前发展比较迅速,此类生态区主要广泛分布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湖滨、海滨等地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因以绿色生态为其主要特点,很多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其独到之处。中原拥有丰富的自然景区,伏牛山脉、太行山脉纵穿河南境内,形成了许多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旅游业是自然的馈赠,在发展旅游景区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景区原生态的保护,形成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旅游模式,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参与式旅游转变,使游客充分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乐趣,达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经济效益的实现。

2. 生态区自然基底选址特征

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自然带来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从我国生态城建设项目选址特征来看,滨湖、滨海、水库、湿地等自然水域周边建设的生态城项目比重比较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态城作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城市形式,是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其载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便于营造高质量的景观环境,这是人工设计建设的景观难以相比的,形成难以替代的潜在资本,对于吸引投资、土地增值都有巨大的潜力;第二,江河湖海等周边湿地受的限制要相对少一些,因其物理形态和成分的不稳定性,没有收到基本农田保护的刚性限制,并且相比于内陆地区,湿地范围内的村庄和农田较少,拆迁改造的成本较低,因此成为生态城建设的最佳区域。

三、中原经济区生态城市发展的途径

(一)由先进技术向生态技术转变

生态城市的建设成功与否,更多是在于广泛推广低成本、益应用技术。比如高价位的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效果,不及改善道路网从而改善自行车或步行的出行质量和效率;复杂的城市垃圾处理方法,不如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并推广垃圾分类等。我国地域宽广,历史悠久,不同地方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原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相得益彰的建筑风格和生态便捷的城市规划都必不可少。因此,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可行性等多方面进行技术评估,综合判断技术的本地适宜性。

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技术就成为人类提高生产率、征服自然的手段,但是这种发展是以消耗能源、破换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很多生态具有短期不可再生性,难以长期维持。数十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以经济为核心,科技发展很大程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商业需求,随着人口的膨胀,对环境资源的损耗呈几何数增长。而传统意义上环境技术的着力点主要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上等,并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很难达到生态技术是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反而会增加经济成本,降低经济效益。生态技术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增长为目的,将人工生产纳入自然循环,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开发绿色可循环利用原料,争取工业排放物能自动进入自然界物质循环或成为其它生产的原材料。中原经济区拥有发达的工业基础,电厂、煤矿、化工厂等分布广泛,必须在生态技术上有所突破,建立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带领全国经济区发展趋势。

(二)由以城市为范围发展、向以城市为核心周围辐射状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确立规模适当的规划区域,这个规划不但要包括城市范围的功能规划,还要包括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开发区域,如城市相临近的乡村、山地、湿地、湖波等生态环境相对原生态的区域。生态城市的发展应该动态的、有机的,能够与周围区域进行良好的互动循环。相对广泛地开发城市区域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构建城乡的良性循环系统,依靠生态区农作物、新鲜空气、水、能源等供应,为建设生态城市创造环境和物质基础,以自然环境相对良好地区的生态盈余来弥补城市里的生态赤字;二是城市以技术优势支持生态区进行开发建设,在不破坏其原有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统筹规划,将其纳入生态区循环体系,如开发可再生能源、生态旅游、度假养生等项目,在利用并保留其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创造经济效益。

城市生态系统的各方面是相互关联的,交通系统、能源系统、生态基础设施等,没有一个系统是能离开其它系统单独存在的,生态城的各方面都以动态有机的方式运行,因此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分布要与环境容量相协调,同时与交通设施的承载能力相符;城市供应设施要尽量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循环和自净能力,与人口、经济、能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相辅相成。

(三)生产、消费模式生态化

生产与消费是紧密相联的,消费方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方向。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的物质需求极大提高,人从对自然的依附关系变为对自然的剥削,需求虽然能带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力发展,但是单纯以满足物质消费为目的的生产活动是难以对环境有效保护的,工业化生产带来的环境破坏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人的追求境界有三种:生存、享乐和发展,人的需求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自然成为剥削的对象,对物质的过渡追求必然导致精神的空虚失落,这就要求人追求发展的精神境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鼓励探索绿色环境友好的发展新道路,这不仅要将生产方式生态化,更要将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态化,形成以生态消费带动生态发展的新模式,从跟本上将生态文明的概念植入人们的意识里。中原经济区人口规模大,消费潜力大,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生态型消费模式的培养,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从节约每一滴水、减少一次性筷子、难降解塑料袋的使用等小处着手,使生态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政府应该对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起到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开发绿色环保生产科技、多采用可循环材料、打造绿色环保企业文化等,树立中原生态经济的标杆。

(四)形成生态化多元价值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惊人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终究是难以持久,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要具有前瞻性,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建立多维度的价值体系,将发展的生态化纳入发展评估的范畴,走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路线。同时要注意生态发展的开放性和整体性,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都要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生态发展更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环境、能源、水资源、植被,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略,动态治理,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中原经济区虽然以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原经济区也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中原人口众多、文化底蕴丰富、多历史名城,形成了独特厚重的文化氛围。生态文明建设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着力点,中原经济区在工业发展、城乡开发等环节要将生态效益提高到战略高度,实现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充分实现价值观的丰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周志田,王海燕等.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

[2] 任致远.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J].城市发展研究,2005 (4):33-26.

[3] 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6(2):82-86.

[4] 王珏,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思考和建议[J].学习论坛, 2011,27(05):39-42.

[5] 焦国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J].学习论坛,2011,27(1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