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第1篇: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激发兴趣 科学素质

自2004年以来,我县进行了新课程标准改革, 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有以前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向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在认真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还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创新活动,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动手参与,激发兴趣

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让学生来验证一些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如"盐水中浮起的鸡蛋"、"纸锅烧水"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物理实验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密度》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牙膏皮展开时和卷起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从而更好的理解轮船采用空心法能漂浮在水上的原理。

二、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科学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土电话、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密度计、杠杆、飞机机翼等实验仪器或模型、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并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的评比。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定时收听收音机、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并定期举办"初中物理报"专刊评比,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及写作能力。

四、举办科普知识小竞赛,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认真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举办一些科普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可以由老师或学生拿出一些专门的时间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或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我国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生活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提高,关心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第2篇: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课程资源开发;资源利用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需要和促进学生发展。

一、科学认识课程资源,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材,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在这种课程资源观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必然是乏味的,缺乏生命力的。其实,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资源,课程资源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学校的课程实施中,只要能促进课程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要素都应是课程资源。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丰富多样,不同种类的课程资源作用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发中根据课程需要、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准确地选择拟开发的课程资源,即课程资源开发活动应切合实际,符合学校、学生、教师的具体条件、特点和要求以提高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具体来说,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应注意:

第一,体现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思想政治课既是一门智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因此拟开发的课程资源应有利于学生接受课本知识,有利于化解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消除学生"做"与"不做"的困惑。

第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生理、心理特点不同,思想政治状况不同,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也就不同。高中阶段学生的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社会现象关注和分析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高中政治教学可以选择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可以利用新闻报道和新闻图表等资料,将国内外重大时事结合教材的相应章节有选择地纳入课堂教学,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论证。这样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政治课的实用价值,达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目的。

第三,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应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在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的成长负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优势,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增强教学实效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

在新形势下,教师应结合本地实际、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现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摒弃以往教学就是"教教材"的旧理念。就思想政治课教材而言,其结构单一,落后于时代要求和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弱点比较突出,不能克服这一弱点的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乏味的,当然也就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应建立大教材观,灵活而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都可以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有的放矢适时选用形成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促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真正发挥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

2.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课程资源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和教学活动的要求,及时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青少年活动中心、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体会感受、实际操作、归纳总结,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处事的实际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社会生活的主体"。

3.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开放性是思想政治课的一大特征,在开放性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会出现大量随机生成的课堂新资源,即"生成性资源"。这种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的结果,是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体现,对学生这种感兴趣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充分发挥兴趣导向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尽管从过程来看,这样可能会打破预设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无法当堂实现,但从学生的角度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自主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收获要远大于单一的课堂灌输教学。

总之,要使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活"起来,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在采集和运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谌启标.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国华.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方式与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11-12).

第3篇: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关键词:无形课程资源;好奇心;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新闻事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86-0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37

化学课程资源按其存在的形态可分为有形课程资源和无形课程资源。有形课程资源指以物质形态存在、能被感知的客观资源,如教材、教具、图书、仪器、设备及场地等,无形课程资源以非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科学信息及对生活的感悟,具有较大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精神存在物,是具有潜在的、间接的、不可量化与考核的软资源。无形课程资源重视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适当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有利于实现新的课程理念,使课程具有时代性,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无形课程资源需要每一位教师去挖掘和发现,并用于教学中。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无形课程资源,以和读者共飱。

一、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好奇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重要的无形课程资源,好奇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好奇心相结合,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化学离不开实验,而学生又更喜欢千变万化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好奇心方面就尤为重要,所以老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可以通过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课上演示实验,做分组实验,做家庭小实验等多渠道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促进教学效果的更优化。每一堂课一个小小的实验,或是课本上演示实验、或是老师的创新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学好化学的热情。当我们老师讲到晶体结构时,要带模型到班级,这时,就会有好多的学生走到讲台上来,用手去摸模型,甚至有的学生在老师不留意时,将模型拆开了,这时我们做老师的不能批评学生,学生对模型有这样的好奇心,正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的学生好奇心方面的课程资源。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资源。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有许多现象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而学生却往往熟视无睹,他们既不会将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同化学知识相联系,也不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化学问题,这就要化学老师能有的放矢,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有些同学去菜场买菜,让他们认识色泽太过艳丽,太白的蘑菇等是被漂白过的,过于洁白的粉丝是被SO2熏过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化学课堂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发挥学生的已有知识资源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能力正在走向成熟,但是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为此,在讲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时,老师不妨借助一些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易于接受。如高一学生在学到化合价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关系时,因这一概念比较抽象,遇到有些问题时,无从下手,这时,老师若将这些问题具体化,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更容易。

例:R元素为1~18号元素中的一种非金属元素,若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nROm,则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

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只学习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且是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的,还不知元素化合价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再加上本题出现的都是字母,不象初中给的都是具体的物质,所以,此时老师要能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举出具体的物质,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

解:根据物质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求出R元素的化合价为:+(2m-n),这一步学生是能理解的,然后举出两组常见物质:

在这两组物质中,①H2SO4中S元素的化合价(+6)与H2S中H原子个数之和为8;②HNO3中N元素的化合价(+5)与NH3中H原子个数之和也为8。此时,学生悟出:气态氢化物中H原子个数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R元素化合价之和为8。很容易求出本题氢化物中H原子的个数为:8-(2m-n)。

四、挖掘新闻事件中的化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和家长都都会提出这样的困惑,化学有什么用?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化学,化学给我带来了什么?这正暴露出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的不足,一部分老师没有意识到化学教学活动的功能及对学生的现实意义,只知道讲课本上的化学知识与大量的做练习,暂时提高班级化学平均分,没有将化学知识拓展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中[2]。

随着电脑的普及、手机上网功能拓展,许多学生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的新闻事件,但很多学生并不能洞察许多新闻事件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很多老师也只是将某一新闻事件作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随便聊聊的话题。实际上,新闻事件在化学教学中大有作为,老师可以以新闻作为情境引出课题、用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的新闻来重组教材、用与化学有关的新闻拓展学生的视野、利用新闻材料设计情境试题改进评价。如:在近日,央视报道了药用胶囊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新闻,引出蛋白质的变性课题。从2012年夏天开始,大家喜欢吃的冰淇淋将不再是五颜六色,引出食品添加剂这一课题。通过恰当地、适时的在化学教学中引入改写的新闻事件,给化学教学注入更多的新内容,有针对性的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自主、探究式教学有良好的开端。

新一轮的课程标准要求化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经验,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STS教育;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X)-0013-3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生活和发展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已将STS教育和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以及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一起作为科学课程的五个内容领域,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在教学中进行的STS教育的实践,对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STS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

1 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由于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对象广泛,便于我们从普及的角度大面积实施STS教育,是渗透STS教育的主渠道。同时初中科学知识覆盖面较广,为我们多渠道、多层次地渗透STS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各章节的知识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因素,找出渗透点,合理组织渗透内容,并编写出“各章节知识教学与STS教育相结合的系列表”,以便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师在新授课、实验课和习题课的教学中均可以渗透STS教育。

1.1 利用新授课的教学渗透STS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新课引入、举例说明都可以运用STS材料,往往几句话、一两分钟的陈述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上初中科学第一课《科学在我们身边》(浙教版七年级上)时,首先介绍我国的载人航天计划及航天技术发展、红外报警器等,这样更容易把学生引入科学世界。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随机渗透。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通过对科学史话、科学学家事迹的介绍,把科学学科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一面开发出来,使学生懂得任何科学成果的取得,都不是轻而易举、一蹦而就的,都是科学家经过艰苦的努力甚至付出毕生精力才取得的,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强烈的进取心。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应以课本为主,但又不囿于课本。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介绍磁悬浮列车、卫星发射、磁卡、B超、超导、纤维镜等高科技成就,讲解有关污染、电能的输送和节约用电等社会问题。向学生介绍人们正在探索新的“反物质”能,据称正反物质“湮灭”放出惊人的能量。介绍“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宇宙飞船进入空间站的对接。美国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可经常出入太空,中国的科学家在这方面也在进行不懈的努力。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将来为我国的科技发展作贡献。

1.2 利用实验课的教学渗透STS教育

利用实验课的教学开展STS教育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在初中科学教学中,通过科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作风和习惯,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演示实验渗透STS教育。在演示实验教学中,适度渗透STS教育思想和内容,更有利于加强科学实验教学,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在做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的演示实验时,除引导学生观察注射器中乙醚的状态变化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这一科学知识同日常生活中的石油液化气、气体打火机等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压缩气体液化这一科学知识,在现代高新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如我国向国际市场提供发射人造卫星用的“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就是采用上述方法将氧气和氢气液化后装在火箭里的。利用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及实际应用,使他们了解科学知识及实际应用,使他们了解科学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利用分组实验渗透STS教育。分组实验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因为同学们自己通过观察、动手、动脑去感知、去体验,是自己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例如做“测小灯泡的功率”实验,通过测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和U实略高于U额、U实略低于U额时的实际功率,并对功率的大小和小灯泡的亮度进行对比,分析有时家里日光灯较暗的原因,是因为实际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所以日光灯的实际功率就小于额定功率,亮度也就比额定电压下暗。通过这一实验课教学,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同学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利用随堂实验渗透STS教育。初中阶段是学习科学的启蒙阶段,兴趣的培养对以后的学习过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利用小实验和插图中蕴含的实验内容,做空瓶“吞”鸡蛋、理发用电吹风机吹风等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1.3 利用习题课的教学渗透STS教育

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中和其他资料中的科技知识,依据相关的教学内容,选用或编写学生熟悉的、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受到“STS”教育。例如“在抗洪抢险中,战士穿的救生背心,夹层里面填充的是泡沫塑料块,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有一枚第ll届亚运会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1g,体积为1.8cm3,则制成这枚纪念币的金属密度是多少,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筷子也是杠杆,使用筷子时,支点及动力、阻力的作用点各在何处?”等,这些题目把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知识的应用。作业“在学校或你居住的社区做调查,了解社区内的主要噪声源”,“调查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的光污染现象,写一份调查报告”,“向眼科专家请教,并在老师指导下查阅资料,谈谈青少年视力下降的原因,提出保护视力、爱护眼睛的措施。”等中,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结合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既要注意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又要适当渗透现代高科技方面的内容,在这里需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度,做到适应、适量、适度、适用。

2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是学科课堂“STS”教育的延伸,是指以知识点为参考,结合教学内容拓展各种科技活动,主要包括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问题、小讨论等。当今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可算是技术社会。现代技术不仅广泛渗透在生产及各种工作职能之中,而且已经不可阻挡地进入了家庭生活,从而导致一个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现代生产的发展要求新一代人不仅具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应具有一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科学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使技术教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开展科技活动能够增进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相互理解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独立动手、动脑的习惯,形成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课外科技活动一般跟随课堂教学进度,以课本小实验、小制作为主,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和设计性的小实验、小制作等。鼓励学生利用身边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做一些课外制作或实验。由于课时有限,主要活动在课外进行,一般利用布置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然后交来“作品”,老师利用辅导课时间安排“制作讲评课”,届时,同学们的“作品”都带到教室来,进行成果展示,老师有目的的对一些“作品”进行评价,尤其是有创新的作品或作品中有创新的部分,学生会从不同的“作品”中获得不同启发、学到意想不到的知识。在学生独立完成小制作和小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一来,不但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并从中激励出创造的火花。

例如笔者在教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浙教版七年级下)后,要求学生制作“土电话”,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土电话。听筒和话筒:有纸盒的、金属盒的、塑料盒的;连线:有铁丝、铜丝、尼龙丝、棉线等。制作完成后,要求评价各自或其他人的作品,同学们便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最后推荐出几件相对比较优秀的作品,有的形状美观;有的材料成本低、无污染;有的制作工艺精巧;有的通话效果很好。笔者将效果好的收集到讲台和同学们一起观察,同学们会从他人的作品中总结出其效果比自己做得好的原因,从而提出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进一步改进的设想或方案,使同学们的思维被调动起来。马上有人又想到把两个人的土电话连线从中间交叉连接起来,一人讲话,三个人听,当堂就试,效果很好,同学们看到自己一件普通的作品有如此的魅力,兴奋难以掩抑,接下来又会思考哪种材料做的连线效果最好呢?探索活动又将深入下一个环节。

3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STS教育本身就是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学校教育就应该把科学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及本地区的特点给学生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接触社会更多,可以巩固书本知识,还可以丰富学生书外的知识,可以弥补校园学习、生活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感。通常的活动形式有参观、调查、问题解决等活动形式。例如学生在学习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后,组织学生参观了太阳能热水器专卖店,了解热水器工作原理,进人用户调查使用效果和每年使用时间,以集镇为对象统计了用户数量,然后,让学生研究一下一年就此可节省多少液化气。在学习了《安全用电》后,要求学生调查家中和附近地区违反用电安全的事例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在学习图凸镜的成像的知识后,组织用照相机进行摄影实践活动。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组织学生用盐水或泥水选种。在学习了《水的利用和保护》、《物质的酸碱性》后,让学生调查当地著名风景区楠溪江的水污染情况,测定雨水的PH值,调查当地酸雨的情况,使学生体会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并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索怎样控制、消除这些污染等。让学生了解如何用科学技术来解决社会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升华,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STS教育是深化科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遵循学科性、特色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初中科学的学科特点,针对农村中学学生已于观察自然与生态现象,贴近生活、生产的特点,进一步摸索适合科学学科教学的STS教育途径,使其尽块地在科学教学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8

[3]袁云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第5篇: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一、办学品牌

在中职教育中,把发展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走出一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品牌,全速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那么就应做到:

1.推进专业管理模式改革

中职教育应遵循发展规律,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在发展中,应大力推进专业管理模式改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从而形成了品牌专业的特色。在办学体制上,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形成了“热”、“冷”、“新”的办学格局。“热”就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设置急需的专业;“冷”就是其他学校尚未关注或没有涉足的专业;“新”就是较多地包涵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从现状来看,新兴专业课程的开设、对技能的重视、培养方向的转变都是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来进行的,学校要发展,也需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具有特色才能整体推进学校的进步。

2.专业设置要再细化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人才领域需求不断地扩大,学科专业供需不平衡,地区之间的供需不平衡,就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而边远和欠发达地区需求明显不足;相同专业在不同地区需求也不同,就业中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因而专业形式也在不断地扩大,中职教育的专业模式应该不断地细化,使它更加广泛地涉及到边远地区人才需求,使中职教育的专业需求弥补了这一人才空缺。同时,中职教育应对老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如,学校应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均做一些幅度调整,使老专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使之适应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由“夕阳”专业又变为了充满生机的“朝阳”专业。

3.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中职教育观念正逐步得到改变,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因而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深思。首先要深入研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所致。比如:计算机教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种技能教育,这主要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时计算机主要是作为一种工具,学习目的是为后续课程服务以及为今后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计算机做准备;另一方面它是一种专业教育,这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的,这时计算机是一门学科,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机的全方位应用和开发。因而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如果选择不当,往往出现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其次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编写适合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紧跟发展潮流,让学生及时掌握发展的新知识、新内容。再次教学观念要改变,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和教改发展的需要,先进的教学思想与落后教学手段的矛盾更加突出,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去启发学生的智力,开发创新潜能,形成“活模块、多实践、重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即以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跨岗能力及个性特长为目标的灵活模块群,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学生自身品牌

1.德育内涵的培养

目前,德育的内涵成为了用人单位第一要求。“立世德为首,立德育为先”。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和。因此,中职生要在竞争激烈就业环境中生存,就必须注重德育内涵的培养,提高内在气质,塑造良好形象,挖掘自己的闪光点。

2.扎实专业知识

随着科技的发达,世界经济的发展,对科技含量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在科学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上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中职生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与众多的大专生、本科生竞争,就必须突出中职生的特点,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很多企业都希望中职生尽可能地缩短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的磨合期。‘拿来就能用’是比较被企事业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3.培养自学和创新能力

所谓自学能力,是指在已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不依赖他人的一种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即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的能力。自学能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一个人博学广阔,知识丰富,大都是靠自学得来。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知识的时间是短暂的,他们还没有把社会上所需要的知识全部学会就迈出学校大门,他们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性知识是从社会里获取。一般来说,学校的设施设备只是基础知识的操作平台,但公司里的设施设置一般都是走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他们如果没有培养这种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那面对新的事物也只能是措手不及、不知所措。一旦有了自学能力,面对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们仍能迎头赶上。

第6篇: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解析:C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A项错误;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造纸,比用缣帛更便宜,对原料的选择降低了造纸的成本,D项错误;此材料属于二手材料,实物材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B项错误。

2.(2013玉溪摸底)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

解析: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据题干中“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等信息,并结合题干中“15世纪”判断,C项为正确答案。

3.(2014湖北联考)1724年(雍正二年)的《圣谕广训》规定:“又如西洋教宗天主,亦属不经,因其人通晓历数,故国家用之。尔等不可不知也。”此规定()

A.表明清朝实行了宽松的宗教政策

B.有利于西方科技知识传入中国

C.表明清朝高度重视西方先进科技

D.有利于“东学西渐”

解析:B 从材料信息看,雍正认为,西洋教属于“不经”之教,但洋人通晓历法,因而任用,故A项不正确。任用洋人参编历法并不能说明清朝高度重视西方其他先进科技,故C项不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西学东渐”,故B项正确,D项不正确。

4.(2013平顶山月考)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或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解析: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材料指出儒家“研究人类的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说明儒家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5.(2013佛山检测)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

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

解析:C 材料中“羣”(群)字意为君主处于百姓之上。君权神授是说皇帝的权力来源于上天,代表上天统治人间,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B项二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D项显然在时间上与材料不符,“羣”字很早已经产生。

6.《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字的认识。从材料信息可看出,材料对题中文字的解释是“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而“册”作为象形文字,明显与竹木简有关,故此题答案为C。

7.(2014汕头模拟)下图说明()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解析:D 题干材料说明中国传统绘画中融入了外来宗教故事,说明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A项材料无体现,B项中“冲突”、C项中“世俗化”说法均错误。

8.(2013广东联考)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解析:C 材料中“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表现……的情感”与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特征相符。故选C。

9.(2014莆田质检)《墨子·公孟》中说:“儒者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弦《诗三百》,诵《诗三百》”。《楚辞·离骚》《九章》中《涉江》等篇的末节都有“乱曰”,“乱”既是内容的总结,也是标识音乐的末章。这说明先秦文学具有()

A.综合性 B.创始性

C.随意性 D.写实性

解析:A 从材料可以看出《诗三百》(即《诗经》)可歌、可舞、可弦、可诵。《楚辞·离骚》等篇都有标识音乐的末章,表明先秦文学具有综合性。

10.(2013哈师大附中摸底)有学者认为: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出现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下列不属于“庶民文化”范畴的是()

A.风俗画 B.心学

C.宋词 D.明清小说

解析: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心学的理论性、思辨性较强,属于士大夫哲学,故不属于“庶民文化”,答案为B。

11.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B.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项错误。A、B、D三项都是关于京剧的正确说法。

12.(2013凉州一模)“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魔术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题干中诗句是对中国戏剧形象生动的描述,体现了戏剧场景的虚拟化。二、非选择题

13.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历都是个激荡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二 北宋兴起的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缺)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画作,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的影响。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

(4)结合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某一方面的新变化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解析:第(1)问考查宋朝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展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据教材解答即可。第(2)问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看出在理学的影响下书法更强调精神气度,第二段则表明绘画更注重意境。第(3)问据材料三中“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无非这理”分析“新”的含义。李贽鞭挞新儒学的社会原因可结合教材中明代晚期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4)问据教材中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某一方面的成就,说明材料观点即可。

答案:(1)活字印刷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或新航路开辟)中起了重要作用。

(2)影响: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反映在书法上就是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

(3)“新”的表现: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社会原因:君主****制度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儒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愿望)。

(4)科技:战争频繁,促进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海外贸易、航海发展促使指南针用于航海;“重文轻武”使得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盛行,催生了活字印刷术)。

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得儒学发展为理学。

文艺: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使宋词(书法、民俗画)等市民文化兴起(文人山水画的兴起反映了文人阶层的壮大,理学兴起)。(回答某一方面即可)

14.(2013安溪、德化联考)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第(1)问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通过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商业及城市的发展推动了戏曲的发展,而市民阶层壮大,其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也是戏曲文化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第(3)问第一小问考查京剧的形成;第二小问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戏曲具有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父诫其子”“兄勉其弟”等则反映了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第(4)问从设问即可看出史学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紧扣此点回答即可。

答案:(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第7篇: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数学是一门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学”“数学是量的科学”“数学是结构的科学”“数学是引出必然性结论的科学”“纯数学是一组假设与演绎的理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家们这样论述“什么是数学”。但是,数学家们论述的是“数学科学”,却不是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是小学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和数学科学既有本质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通过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即: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数学教育教学重心的转移。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如果说作为科学的数学的面孔是“严肃”的,那么,作为教育内容的小学数学的面孔则是“活泼”的、“亲切”的。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作为学科数学的小学数学与数学科学在目的、形式、顺序、认识的起点上(或基础上)是不同的。数学科学,是精确地阐明某些数学理论、是严格的推理、是以数学理论的逻辑系统进行编制。小学数学是“儿童自己的数学”,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是学生“街头数学”的继续和延伸。每个学生并不是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环境之外的一个体系。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如,小学生学习加法的时候,并不是从定义出发的,而是从生活中的加法的事例出发,然后总结出加法的法则和意义的。尚未入学的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已经相当丰富,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它是在学校中学习学校数学知识的必要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对现实经验的理解、反思和抽象的过程。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熟悉的现实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即:充分将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等因素作为课程的来源。

三、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学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充满好奇、渴望走向成熟,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才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即: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评价建议要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第8篇: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

当前,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新课标和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如何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政治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这就需要运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原来的学习模式,教师不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最终获得结论,提高自身的能力。下面我对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素质教育呼唤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观念,扼杀了学生个性,阻碍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教学观念支配下,高中政治课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单一。教学中,师生们围绕高考这根无形指挥棒团团转,必然地形成了“老师教书,学生背书,国家考书”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学校知名度和教学质量,不少学校把竞争片面理解为考试的竞争、分数的竞争、升学的竞争、政治教师只能通过填鸭式、注入式等办法来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甚至不惜来用超负荷的题海战术,去争取考分的优胜、升学率的优胜。事实上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他们的个性品质也逐渐稳定和成熟,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已经能用书本理论作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各种问题,学生完全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研究,在做的过程中悟出理性知识,培养研究技能和研究气质。但在传统观念束缚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的狭小范围内,难以适应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特点,压抑了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扼杀了学生个性,阻碍着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而研究性学习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的。在学习中,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的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这就为学生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如保留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为学生的学习留有思考问题的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氛围等;同时研究性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格。如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提高学生自信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的创造性思维等等。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景,有一个由教师引导到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新知。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时,提出“高消费就是高贡献吗?”、“有钱就消费好吗?”等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使课堂内充满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良好氛围。

三、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走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中这样的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第9篇: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 学习热情 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可谓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其提出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对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因而,新课程改革呼唤我们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和课堂教学的改革者。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工作谈谈我对新形势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所得和思考。

一、清楚认识物理教学, 找到激发学生热情的契合点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施行,推动着高中物理课程设置的改革,我们的教材改变过去重难偏繁的特点,教学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关系,也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系。首先,强调由生活现象谈物理,再有物理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如每章都有联系生活实际并浅显易懂、幽默风趣的精彩导入,这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往往有高度概括性,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细节、思考物理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感受物理学习的难点和核心。我们的教材经过不断的修订活改版,内容呈现着科学性,严谨性;知识结构凸显着逻辑性、层次性。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学习。再次,物理知识的构建突出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和探究思考。

因而,从我们物理教材的整体设计来看,关注着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学习提升,提高着学生关注实验、演示实验,获得动手动脑学习的乐趣,注重着学生物理学习的探究能力、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我们高中物理教材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学习的逻辑性,有众多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地契合点。只要我们教师注意因势利导,发挥教材的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物理学的事实、原理,理解物理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就能培养他们依靠自己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物理学习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物理水平。

二、建构课堂教学情境,立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减负增效,于是课堂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那种“满堂灌”或是“放羊式”都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质疑的空间,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课堂要有学生生产问题的情境。首先,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学生有问题说明他们有思考。因此,不管学生在课内或是在课外产生的物理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如我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教学活动中,我播放月亮绕地球慢慢旋转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月亮总围绕地球运行,不飞走呢?那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学生大多质疑,这种情境能让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渴望。

其次,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要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知识,比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再如,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几点荧光,治学严谨喜欢质疑的他经过研究,发现起名为X射线的伦琴射线。

再次,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我们的物理实验不论“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学生再实验中都会有一些发现和问题,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可以发现可能蕴藏着物理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物理方面的探究能力。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我让学生思考“是不是一定要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应线,才能产生感觉电流?”,继而指导学生做实验验证这一问题。当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能够从物理现象的的反面提出问题,即突破思维定势,由物理现象活结论的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进行逆向思维。如,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逆向思维——磁能不能产生电呢?最终其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和反复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

总之,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有热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找到与学情和学生能力相关的知识契合点,鼓励他们思考物理现象和问题,大胆地探索物理问题,形成物理学习能力,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