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系统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系统科学方法;内涵;外延;综合集成方法论;软系统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1-0071-05
方法论研究一直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科学世界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科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或“必不可少的要素”[2]80。系统科学是一个具有较强方法论性质的学科,系统科学方法在诸多学科领域(如管理学、教育学、生物学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系统科学方法的认识却存在着一定混乱,本文在结合学界观点的基础上,将通过对内涵与外延的探讨全面分析系统科学方法,为它的广泛运用奠定理论基础。
一、方法与方法论
方法与方法论在国内外学术界经常被混用。吴彤把方法定义为:“探索事物的一种途径,其字面的含义也是‘论述行动的途径’。方法也是一种运用手段的认识活动过程。”所谓方法论,“就是讨论、研究方法的理论,也是关于方法的合理性的理论,即关于方法的哲学。”[3]李志才用“五个有机联系着的层次或要素”表征方法的内涵,并进一步指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系统。它的原理应包括方法的内在结构、方法的本质特征、方法的来源和发展、方法的分类、方法的功能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等一系列问题”[4]。这两个概念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在国内外学术界经常被混用。
Klir在探讨系统方法论时,“把系统方法论定义为研究各种类型的一般系统类别及其处理与这些类型系统相关问题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方法的集合”。简单讲,他把方法论看作是方法的集合,另外,他进而提出了“系统元方法论”概念,“即对系统方法和方法论(整合的诸方法之集合)的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确定一种方法(或方法论)的一些专门的特点”,“系统元方法论的主要功能是评价和比较处理系统问题的各种类型的方法,同时去除那些不适宜的方法”[5]。从物理学的量纲来讲,方法的集合一定只能是方法,因此可以看出,在Klir这里的方法论更接近于通常意义上的方法,元方法论接近于方法论。国内的几本科学方法论史的著作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几乎每本方法论史准确的说都是方法的历史。在系统科学领域,这种方法与方法论的混乱更加明显,诸多冠之以方法论的内容基本上都属于方法范围之内。比如,硬系统方法论、软系统方法论等,以及国内学者钱学森、顾基发、吴学谋等人的方法论,某种程度上更像某种研究方法,后文会具体说明这些方法。但事实上,对于方法和方法论这两个范畴的说明在国内还是比较清晰的,如上文吴彤的观点,再比如的观点:“方法就是人们看事物、想问题、办事情的思路、原则、程序、步骤和技巧。……方法论则与方法不同,它表现为一系列方法论原则,是比方法高一个层次的东西,方法论要回答的问题是方法的客观基础,以及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等等。……方法论研究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要获得好的方法。……方法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即体系结构。”[6]612-613另外,朴昌根论述系统方法和系统方法论所提出的观点,也是笔者所赞同的,只不过他称方法论为方法学。[7]79-81
笔者同意吴彤、等对一般意义上方法以及方法论的界定。诸多学者探讨过的实验方法、观察方法、归纳方法等,或者各种方法的组合,观察实验―归纳方法和假说―演绎方法等都是科学方法,并非方法论。这种界定的直接结果就是当前许多书名为方法论的著作可能都要改称为方法的研究,这种研究本身即是方法论,或论方法。如果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6]613,那么方法论研究就应该是对“关于方法的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这种研究尚不存在,因为研究方法的理论还不存在,谈何对之进行研究。Klir的元方法论在这种意义上很明显更应该称之为方法论。因此,很多文献中提到的方法论研究、方法论变革等也就失去了指代的意义。换个角度说,当前学界提到的方法论变革指的主要是方法的变革,是在做方法论,研究方法,理解其意即可。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本文是以方法为研究对象,做方法论研究。
进一步讲,与科学发现相对应的是方法,与科学辩护相对应的一般是方法论。以波普为例,他提出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四段图示[8],是向人们展示他提出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告诉人们如何做,即方法;他进而把这种思想上升为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证伪主义观点,即进入了科学辩护的层面,即方法论。因此,包括库恩的范式理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等都属于方法论,或者说是通过对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的思考总结出的一些思想理论。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内涵
(一)系统方法与系统科学方法辨析
当前学术界提到最多的是“系统方法”,所指的含义却有所不同,事实上是在两种含义上使用该术语。一是以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形成的系统方法,魏宏森的观点是其典型代表:“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最佳化。”[9]另一种含义是在系统科学方法意义上使用的系统方法,如朴昌根即是如此。[7]80丁把它总结为:“以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耗散结构、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众多现代科学理论为科学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10]19-22或者说,是以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方法的集合。为了避免混乱,后文把以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为基础的系统方法称之为系统论方法;把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系统方法称之为系统科学方法,前者是后者的真子集。
国内第二个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体系是由顾基发、朱志昌等人提出的“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WSR)”,它是把物理、事理、人理有机融合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方法体系。 [22]8在该方法体系中,“‘物理’指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它既包括狭义的物理,还包括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等。……‘事理’指做事的道理,主要解决如何去安排。通常运用运筹学与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来回答‘怎样去做’的问题。……‘人理’指做人的道理,通常要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去回答‘应当怎样做’和‘最好怎么做’的问题”[22]15。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的实践准则是“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22]16,它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综合原则、参与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迭代原则。[22]20苗东升通过对这种方法或方法论进行分析,把它归于软系统方法论名下。[23]
邓聚龙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该理论中的灰或灰色指“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或者二者皆有的现象。灰或灰色亦可称为贫信息现象”[16]231。“灰色系统是指信息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或二者兼有的系统。”[16]239以此为基础,灰色系统理论就是“处置少数据不确定性问题的理论”[24],“灰色系统理论属系统论范畴。灰色系统理论以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系统的行为表现、行为内涵、行为关系、行为环境的层次性、动态性、信息性、量化性……为主要研究目的。”[16]239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灰观念、灰生成、灰建模、灰预测、灰决策、灰控制、灰数学、灰哲学等。[16]240相对应的,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处理灰色系统各种问题的方法就构成了灰色系统方法。
吴学谋创立的泛系理论与方法也已经在国内外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泛系方法论是“泛系哲学的主要组成之一”,它是将“泛系理论(泛系哲学、泛系数学、泛系工学等)运用于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过程,运用于认识与实践”形成的各种泛系方法的总和。[16]112或者可以把泛系理论与方法简单总结为“研究广义系统、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它的特点是宏观、微观兼顾并具有多层次网络体系”[25]。
(二)国外提出的系统科学方法
国外提出的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或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在内的硬系统方法或硬系统思考,切克兰德提出的软系统方法论,Ulrich的“批判系统启发法”(CSH),还有“全面系统干预”(TSI)和“批判系统实践”(CSP)等在内的批判系统思考(CST)方法,以及Klir创立的被称之为“一般系统问题解决者”的方法体系等。
系统工程自从20世纪中叶由贝尔公司提出以来,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和发展,已经成为管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方法。系统工程可以简单总结为:“系统工程是一门纵览全局,着眼整体,综合利用各学科的思想与方法,从不同方法和视角来处理系统各部分的配合与协调,借助于数学方法与计算机工具,来规划和设计、组建、运行整个系统,使系统的技术、经济、社会效果达到最优的方法性学科。”[26]7当前系统工程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可操作的程序处理复杂的系统问题。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经常被认为是包含在系统工程大的方法体系内部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关于系统工程的具体操作与实践问题,在任何一本系统工程的教材和著作中几乎都有详细说明。在国内外各个高校的相关院系也都开设了相关课程,表明了这一学科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尤其是管理学中已经得到普遍认可。这些切克兰德笔下的硬系统方法论主要是解决问题比较确定的问题,随着系统分析方法在诸多领域的广泛运用,问题本身就成为了问题。[26]27-28用切克兰德的话讲,软系统方法论是专门处理不良结构的问题[27]161,或者说为这种问题本身不确定性的问题的解答提供一种方法论的指导。切克兰德提出的七个步骤的方法循环图是其方法思想的集中代表。[27]163切克兰德虽然也给出了他的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但是也正如他所说,他的方法更多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27]161-162
近些年的学术界,在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以及诸多系统思考相关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多种应用于管理学的系统科学方法。其中Ulrich提出的“批判系统启发法”、Flood和Jackson创立的“全面系统干预”以及在这些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批判系统实践”是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和方法。后两种方法是“批判系统思考”(CST)的典型代表,Jackson用“创造性整体论”一词表示这些方法或方法论思想。[28]在Jackson的《系统思考》中对这些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方法及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哲学根源与影响,以及对实践管理人员的具体价值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阐述,此处不再重复。Klir为了处理各种具有关系性的系统问题,提出了他称之为“一般系统问题处理器”(GSPS)的方法论体系结构。包括三个部分:概念框架的执行部分、操作部分和两个交界面。[29]该方法论可以被应用于诸多一般系统问题的处理与解决。Klir和Elias专门撰写《系统问题解决的体系构建》,详细阐述了该问题。
除了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系统科学方法之外,应用各种系统科学理论处理问题形成的方法都属于系统科学方法的范围之内。比如应用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混沌学、CAS理论等分析问题形成的方法。魏宏森的《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和周昌忠《西方科学方法论史》对所谓老三论基础上形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吴彤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则对之后的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科学形成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CAS理论与方法在国外的诸多领域都已经得到了广泛发展和运用。另外,像黑箱方法、模型方法、复杂网络方法等也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由于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介绍这些方法,而在于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分析进行方法论探讨,因此不再对具体方法做一一阐述。
系统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古代人类的社会实践经验,自人类有生产活动以来,就无时无刻不在同自然系统打交道;在人类知道系统科学之前,就已经在进行辨证的系统思维了;我国古代的农事、医药、天文、工程等方面的成就,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朴素系统科学思想的自发应用。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结构体系中的系统科学,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总结概括已有科学技术分支并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提出和创立的。他从三个层次概括了建立系统科学的重要意义,一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指导;二是为工程技术直接提供理论基础;三是在技术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为认识、揭示客观事物规律的基本理论。系统科学的学科结构包括一门基础科学,即系统学;三门技术科学,即控制论、运筹学和信息论;以及一门工程技术,即系统工程。总体而言,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十分广泛,从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到研究人类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科学,只要具有系统的特点,均可作为研究对象。
2中医理论与系统科学理论的契合点
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些部分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总体,其共性特点可以概括为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预决性。而中医学理论具有强调整体观念、遵循阴阳五行规律、重视脏腑经络联系等特点;因此,体现我国古代医疗实践经验和规律的中医学完全具备系统的特点,可以成为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就理论实质而言,两者亦十分相似。
首先,就系统的整体性而言,是指系统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功能,即“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构成,各部分有机配合,共同实现人的形体完整和功能正常。并且,人体还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构成一个系统,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其次,系统的关联性,是指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系统和其环境之间具有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且这种系统的关联性决定了系统整体性的存在。不难理解,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都不是独立的,比如脾与肝虽功能各异,但相互影响,情志不遂,肝气郁滞乘脾,形成肝郁脾虚证,就是很好的例证。人体中的气、血、津液等物质可以将各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联系、促进和滋生,共同决定人体的整体功能水平。
再次,系统具有动态性和有序性的特征。动态性是从时间的维度来观察系统,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不存在绝对的静态;而有序性则是系统关联性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结构层次,以及动态性在时间上所表现出来的演化方向,使得系统具有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有序性质。总结起来,即是系统的整体和各个部分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这种运动越是有序,其组织化程度也就越高。人体的生理功能变化和病理演变过程都充分体现了这种动态性和有序性的特征。比如,中医理论中有“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人体的动态特性。而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人体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则是人体有序性的真实反映。
最后,系统的预决性表现为系统的有序性能够使其自动导向它的终极状态,这一特性在生命和生物系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生理学中的正反馈概念,就是对人体系统这一特点的真实反映。不仅如此,人体的预决性在中医学理论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比如"久病入络"的理论,就描述了人体久病必然导致病邪逐步由外向里,由浅入深,最终导致络脉损坏、脏腑衰竭的病理变化规律。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到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六、七情致病理论,以及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这些都无不强调了人体的整体观和人体与环境、社会的整体观,也就是系统的观点。因此,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开展中医学的结构化和规律性研究是可能的。前面提到,医案是中医名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传承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理论的重要载体;因此,医案的系统研究就是应用系统科学开展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系统科学理论的引入,使我们能够从宏观的角度,透过极其复杂的医案信息表达,把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总体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医案中各要素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能够确定宏观的医案结构,并且细致地描述医案中各信息的发生规律;因此,系统科学思想为中医医案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3展望
(一)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1.系统与系统论的概念
1925年,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菲(L.V.Bertalanffy1901-1971)创立了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关系组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要素又称为子系统”。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1](P55)系统是普遍存在的。由于构成要素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系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自然属性,可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按物质属性,可分为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按运动属性,可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和孤立系统;按反馈属性,可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2](P128-129)按规模,可分为小型系统、中型系统、大型系统和巨型系统;按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系统、复杂系统、超复杂系统;按状态,可分为平衡态系统和非平衡态系统。对系统进行分类,是为了把系统的抽象性与具体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实际上,现实系统常常是以上几种典型类型的综合体,例如,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都是非平衡态的超复杂巨型系统。
2.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作为系统论研究对象的“系统”,是现实世界的形形的系统的抽象。人们抽去了实际存在的物质系统或概念系统的具体属性,考察和肯定了它们共同的系统方面的特征和性质。系统的这些性质的客观存在构成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它们包括:⑴整体性原理。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其诸构成要素的特定状态的最佳组合秩序构成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即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要素功能的迭加。⑵层次性原理。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从而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即层次。⑶开放性原理。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⑷目的性原理。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⑸有序性原理。系统内部按一定的规律运行,各要素在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秩序,能够使系统产生一定的功能。⑹动态性原理。一切系统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绝对静态的系统是不存在的;任何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但受到系统本身的条件限制和制约,还受到相关系统的影响和制约,所以,随着系统内外条件的变化,加快了系统内外条件的组合和重新组合,从而激化了系统运动的动态性。此外,系统论还包括:相似性、相关性、稳定性、惯性和负反馈原理等。
(二)信息论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信息的概念与特征
信息是宇宙中除物质和能量外的第三种“要素”。三者都极为重要,如果没有物质,宇宙就会变得虚无飘渺;如果没有能量,宇宙就会失去演化的动力;而如果没有信息,宇宙就会变得杂乱无章。可见,信息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物质和能量。[3]所谓信息,就是人们能够识别的、具有新内容的消息。1948年,美国数学家申农(C.E.Shannon)创立了信息论,他提出:信息是系统不确定性的减少,或者说是对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方式的不确定性的描述。在物理学中,信息就是有序化的程度,因此信息就是负熵(物理熵表示的是系统无序化的程度,即系统的无序量;而负熵表示的是系统有序的程度)。[4](P27-28)在任何一个信息流通系统中,都有发出信息的发送端(信源)、接收信息的接收端(信宿)、以及信息流通的通道(信道)。[5](P4-6)信息具有可识别性、可转换性、可存贮性、可传递性、可扩充性、可压缩性和可共享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信息论和信息方法在循环经济中的运用成为可能。
2.信息论的含义
信息论是关于信息的基本理论,是研究信息的本质,并用数学方法研究其计量、交换、传递和储存的学科。信息论可分为狭义信息论与广义信息论。狭义信息论又称申农信息论,它是以数学方法研究通讯技术中关于信息的传输和变换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给出了各种条件概率下的信源信息量、信道容量、信息传递和交换、噪声与滤波、调制等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对信息的规律进行定量处理。广义信息论也称信息科学,它超出了通讯技术的范围来研究信息问题,它以各种系统、各门科学中的信息为对象,广泛地研究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及信息的取得、计量、传输、储存、处理、控制和利用的一般规律。
3.信息方法
广义信息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研究系统功能的方法——信息方法。所谓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对象作为系统,完全脱开其具体运动形态,将其运动过程抽象成为一个借助信息的传输和变化,实现其目标的运动过程的研究方法。通常用反馈信息作为实现系统目标的控制手段。信息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经验方法。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从系统对信息的接收和使用过程来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对象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关系,从而可以把不同的对象加以类比研究。同时它又是用联系、转化的观点,综合研究系统运动的信息过程。通过这样的方法对复杂事物进行研究,就不需要像通常那样去解剖分析整体结构,而是直接从整体上综合考察信息的流程,由此获得有关的知识。这对于认识和揭示事物的复杂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是大有裨益的。[6](P45-46)信息方法具有较高的普遍意义和较大的适用范围,不但适用于广泛的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也可以应用于部分的社会科学领域,如现代经济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中。
(三)控制论与控制论方法
1.控制论的基本概念
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N.Wiener,1894~1964),创立了系统的控制论。控制是按照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一个过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响的一种行动。也有人认为,控制是为了改善某个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之上的作用。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之间共同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控制规律以实现优化目标的科学。它利用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传递,将整个系统组织成为能自动地合乎要求的运动机制。
2.控制论的信息方法
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是信息和反馈。维纳指出,我们用来控制环境的命令,都是我们给予环境的信息。任何组织能够保持自身的稳定性,是由于它具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所以,信息和控制是不可分离的,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信息的变换过程“信息—输入—存贮—处理—输出—信息”中便存在着“反馈”信息。所谓“反馈”,就是把施控系统的信息(又称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对象)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维纳称反馈是控制系统活动的一种方法,是信息传递和返回的过程,其特点就是根据过去的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因此,控制论里所说的反馈,主要指的是信息反馈。反馈可分为两类,即正反馈和负反馈。如果反馈信号是增强系统输入效应的,即控制系统的给定信息与真实信息的差异倾向于加剧系统正在进行的偏离目标的活动,那么它就使系统趋向于不稳定状态,乃至破坏稳定状态,这就称为正反馈。相反,如果反馈信号是减弱系统输入效应的,即控制系统的给定信息与真实信息之差倾向于反抗系统正在偏离目标的运动,那么它就使系统趋向于稳定状态,这就是负反馈。正反馈使系统的输出量变得越来越大,往往可用来提高系统的灵敏度;而负反馈则可以补偿系统内部的某些因素变化而产生的影响,使系统的稳定性增加。在控制系统中,一般是用负反馈来调节和控制系统的机制。
3.控制论的黑箱方法
黑箱方法是控制论的一个常用方法。它是将一个未知的事物看作一个黑箱——封闭的箱子,其内部构造和机能尚不很清楚,在输入刺激和干扰的作用下,其行为反映在有指示的输出端,通过外部观测所获得的信息数据,便能辨识其系统结构和功能。黑箱可以是任何系统,所有的事物实质上都是或曾经是黑箱。黑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人的认识主体而言的。人的认识总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对于不同的人,同一对象既可能是黑箱,也可能是“白箱”,即有的人尚未认识而有的人已经认识。人的认识又是逐渐积累、不断深化的过程。有的事物目前完全不了解,是个黑箱;有的则会有部分了解,它便是个不完全的黑箱,是有“部分黑”又有“部分白”的“灰箱”。当我们认识和掌握了系统的内部结构,它便成为“全知的黑箱”或“白箱”。维纳认为,把白箱即某些具有已知结构的物体的结构关系,按一定的关系式表达出来,就是“白箱网络”。通过这种“白箱网络”,就可以对系统进行再认识,或者控制系统以后的过程和预测系统的未来行为。白箱方法要求同时观测和辨识系统的运动状态和内部结构,具有更大的预测性,因而在现代控制论中受到更多的重视。
4.控制论的功能模拟法
所谓功能模拟法,就是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来模拟对象,通过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的规律性的实验方法。控制论的模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实体模型或实物模型;另一类是理想模型,即形象或符号模型。功能模拟法不同于传统的模拟法,它不着眼于对象内部的具体物质组成和结构形态,也不着眼于对象的运动形态和能量特征,而是以功能或行为的相似性、代表性和外推性为条件,在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对比和模拟。由于这种功能或行为的相似性,在生物和机器以至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因而功能模拟法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功能模拟法可以运用黑箱理论从功能上描述复杂系统对环境影响的反应方式,而无需分析系统内部的物质基础和个别元素,不追求模型的结构是否与原型相同,从而揭示原型的复杂机制和基本功能。比如,电脑撇开人脑的复杂的结构和组成,从功能方面模拟人脑。功能模拟法注重信息在控制和自组织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撇开结构谈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有相似或相同的功能,从这些相似或相同的功能中去揭示和确定它们各自的结构特点,就必须研究功能与结构之间更为复杂和细致的关系。功能模拟法建立在功能和结构是辩证的统一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正是在对模型的行为和结构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的条件下,它可以发现和揭示新的尚未被认识的系统原型的特点和属性。[6](P98-112)
(四)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是现代非线性科学和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最令人惊异的发现之一。从系统论观点看,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动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复杂性和精细度的过程。从热力学观点看,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降低自身的熵含量(熵产),提高其有序度的过程。从统计力学观点看,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自发地从最可几状态向几率较低的方向变化或移动的过程。从进化论观点看,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遗传”、“变异”和“优胜劣汰”等机制的作用下,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其适应环境能力的过程。[1](P58-61)自组织的过程就是系统的各子系统的状态变量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统一的力量,使系统发生质变的过程。从这一特点出发,哈肯提出了序参量的概念。序参量是描述系统有序程度的量,它是指在系统处于无序状态时,其值为零,随着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其值从零向正有限值变化或由小向大变化的一个或几个变量。它可以用来描述系统的有序程度或自组织状态。一系列系统理论,对于深入认识系统的自组织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包括前面谈到的主要以既成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也包括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以系统的发生、发展为重点,探讨系统自组织演化问题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分形学。
1.耗散结构理论
比利时科学家伊里亚.普里高津(I.Prigogine)在研究某些远离平衡态并且包含多基元多层次的开放化学系统时,发现这些系统通过耗散运动(与外界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运动),在系统内部涨落(局部的起伏偏差)的触发下,可以自组织地形成某种动态稳定的时空上有序的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生命系统、社会经济系统都是耗散结构,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结构。这些系统内部不断产生正熵,使系统趋向于混乱。为维持自身在空间上、时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系统就要不断地从外界引入负熵流,进行新陈代谢过程。
2.协同理论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1977年发表的《协同理论导论》,建立了协同理论的理论框架,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诞生。协同理论研究各种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远离平衡时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从无序态转变为有序态的共同规律。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大量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的整体行为取决于系统内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当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较大,而其独立性较小时,系统的整体在宏观上显示出结构特征,这样的系统是有序的。反之,当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小,使子系统的独立性占主导地位时,它们便处于杂乱无章的“热运动”状态,使系统在宏观上没有一个稳定的结构,这样的系统就是无序的。由此可见,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有序的起因,热运动是无序的根源。协同导致有序。协同理论用序参量来描述一个系统宏观有序的程度。一个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产生了序参量,序参量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形成自组织结构。因此,协同是自组织结构的内在依据。这种序参量之间的协同合作与竞争决定着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进程,是协同理论的精髓所在,也是协同理论中协同的真正意义。
3.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是关于非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理论。由德国科学家M.艾肯在20世纪70年代直接从生物领域的研究中提出。他认为:在生命现象中包含许多由酶的催化作用所推动的各种循环,而基层的循环又组成了更高层次的循环,即超循环,还可组成再高层次的超循环。超循环系统即经循环联系把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连接起来的系统。在此系统中,每个复制单元既能指导自己的复制,又能对下一个中间物的产生提供催化帮助。艾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把生物进化的达尔文学说通过巨系统高阶循环理论,进行数学化,建立了一个通过自我复制、自然选择而进化到高度有序水平的自组织系统模型,以解释多分子体系向原始生命的进化。超循环理论对于生物大分子的形成和进化提供了一种模型。对于具有大量信息并能遗传复制和变异进化的生物分子,其结构必然是十分复杂的。超循环结构便是携带信息并进行处理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从生物分子中概括出来的超循环模型对于一般复杂系统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启示。如在复杂系统中信息量的积累和提取不可能在一个单一的不可逆过程中完成,多个不可逆过程或循环过程将是高度自组织系统的结构方式之一。超循环理论已成为系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研究系统演化规律、系统自组织方式以及对复杂系统的处理都有深刻的影响。
4.突变理论
突变论的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他于1972年发表的《结构稳定性与形态发生学》阐述了突变理论。突变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用形象而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事物的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程。突变论是一门应用科学,当它作为一门数学分支时,它是关于奇点的理论,可以根据势函数对临界点分类,并且研究各种临界点附近的非连续现象的特征。突变论认为,系统所处的状态,可以用一组参数描述。当系统处于稳定态时,标志该系统状态的某个函数应取唯一的值。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变化,该函数值有不止一个极值时,系统必然处于不稳定状态。雷内托姆指出: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进入不稳定状态,随参数的再变化,又使不稳定状态进入另一种稳定状态,那么,系统状态就在这一刹那间发生了突变。突变论给出了系统状态的参数变化区域。
5.混沌理论
气象学家洛沦兹(EdwardLorenz)1963年率先提出了混沌的概念。这里的所谓混沌并不意味着无序,也不是有序的对立面,而是有序的“前兆和伙伴”;是包含于无序中的有序模式,它随机出现但却包含着有序的隐蔽结构和模式,即在混沌中隐含着局部随机整体稳定。混沌理论具有以下三个关键(核心)概念。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即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解它的一个很好的比喻是:“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是非常敏感的,初始条件的轻微变化都可能导致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分形(fractals):分形是著名数学家曼德勃罗特(Mandelbrot)创立的分形几何理论中的概念,意为系统在不同标度下具有自相似性质。自相似性是跨尺度的对称性,它意味着递归,即在一个模式内部还有一个模式。由于系统特征具有跨标度的重复性,故可产生出具有结构和规则的隐蔽的有序模式。
分形具有两个普遍特征:第一,它们自始至终都是不规则的;第二,在不同的尺度上,不规则的程度却是一个常量。奇异吸引子:这是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性态。有三种不同的吸引子控制和限制物体的运动程度:点吸引子、极限环吸引子和奇异吸引子(即混沌吸引子)。点吸引子与极限环吸引子都起着限制的作用,以便系统的性态呈现出静态的、平衡的特征,故它们也叫做收敛性吸引子。而奇异吸引子则与前二者不同,它使系统偏离收敛性吸引子的区域而导向不同的性质。它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出了不可预测性。从总体上看,耗散结构理论对于理解系统演化的前提条件有基本的重要性。协同理论阐述了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推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总体上推动了我们对系统自组织演化内部机制和动力的认识。超循环理论指出相互作用构成循环,提出了循环等级学说,从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不同的循环层次与一定的发展水平相联系,揭示了系统自组织演化发展采取了循环发展形式。突变理论与系统自组织演化的相变理论①密切联系在一起,揭示原因连续的作用有可能导致结果的突然变化,揭示出相变的方式和途径、相变的多样性。对混沌和分形的研究,使得我们对于系统自组织的复杂性、系统自组织的发展的整个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于是这些系统自组织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充分开放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涨落成为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原初诱因,循环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组织形式,相变和分叉体现了系统自组织演化方式的多样性,混沌和分形揭示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图景。[7](P69-82)
二、基于系统科学的循环经济系统分析
作为20世纪人类认识理念上的革命,系统科学理论为我们科学地分析循环经济的系统构成及其演化规律,提供了科学基础。在这里本人仅以自身对系统科学的有限理解为基础,尝试着对循环经济系统进行初步的系统分析。
(一)循环经济系统的复杂性
系统论思想要求人们从一种分散地、孤立地、简单地看待世界和事物的机械论理念转变为一种联系地、有机地、整体地看待世界和事物的理念。这种理念启发人们把循环经济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所谓复杂巨系统是由大量相互作用或相互分离的子系统结合在一起,是不同优先级的、各种可变化的子任务要同时满足或依次满足性能指标的系统,所有表示系统环境的外部作用对系统的影响是本质的,这种系统具有非线性的、混沌或事先不确定的动态行为。[8](P1-3)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复杂性:从定量上讲数学模型是高维的,具有多输入多输出;从定性上讲系统具有整体性、非线性、层次性、动态性,有复杂的和多重的控制目标。具体来说,循环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循环经济系统是复合的有机整体
循环经济系统不同于以经济、社会、自然三维分裂为特征的传统经济系统,它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三维一体的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经济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循环经济系统的整体目标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作为有机整体,这个巨系统有复杂的多重目标。经济子系统不能只追求自己的分目标,实现自身的有序发展(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加剧其它子系统(自然系统)的无序化程度(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从而影响系统整体的有序发展和整体目标的实现。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综合调节和控制循环经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整体功能和局部利益,在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中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大系统的整体优化。
2.循环经济系统是非线性系统
循环经济是指物质和能量梯次、闭环流动型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与环境友好的生态经济。它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回归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运动的本质属性,按照物质循环运动的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将经济系统看作完全孤立、封闭的系统,把经济增长看作是物质财富的线性增加过程,追求的理想目标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物质流向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从自然生态系统提取物质和能源,还给自然生态系统污染和废物,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垃圾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而循环经济模式则克服了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割裂的弊端,要求恢复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大系统的完整性,回归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运动的本质属性,将经济系统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强调构筑“经济食物链”和修复循环链,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资源,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经济、社会、自然子系统之间相互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目的是要改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越来越强,分解者越来越弱,引发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的现状,遵循“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由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的核心原则,实现“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有机匹配与合理衔接,从根本上恢复和重建“自然—经济—社会”的合理规则和运行路线,形成良性的循环互动。
3.循环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系统
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耦合体。从物质流动的角度看,它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三大系统,在更广泛的空间寻求物质流、能源流配置效用的最大化。它要求以“经济—社会—自然”三维系统作为支撑,针对资源存量、环境容量、生态阈值的综合约束,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研究物质流、能源流、价值流的运行机理、方式、技术、效率、机制等,追求三维整合或者说是三维协调发展的理想目标。倡导人类的发展活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必须与其所造成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相统一的新的发展观,要求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资源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系统构成的角度看,它应包括:①循环型生产系统。它由若干生态工业园、特色工业园和多条生态工业链组成,企业、产业和园区之间,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构筑生态工业链,建立物质交换关系,使系统中的物质和能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形成共生组合,实现整个生产系统的循环化和生态化转向。②循环型流通服务系统。就是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落实到流通服务业的各行业各部门,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③循环型消费系统。就是在消费领域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逐步形成循环型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④循环型基础设施系统。就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和改造公共基础设施系统,如通过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等。⑤生态循环系统。它是指在人工系统中建立起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的自我平衡机制,扭转人类社会发展中缺少对生态因素关注的现象。⑥循环型社会系统是将循环经济理念注入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绿色采购;医院实行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学校、社区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从实施的层级和规模看,可分为:①企业(个人)层面的微观循环,即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选择清洁生产工艺,实行产品生态设计,建立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管理系统,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实现最终排放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②区域层面的中观循环,即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若干互相关联的企业或行业间建立生态产业群落,建立共生的工业园区,上游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用做下游企业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从而形成较大的链式循环。③社会层面的宏观循环,或称社会循环。即在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之间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实现重复利用。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10](P27-30)
4.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由于循环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因此,其中任何子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但受到系统本身的条件限制和制约,还受到相关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都可能对其它子系统产生短期或长期的影响。所以,随着子系统内外条件的变化,加快了系统内外条件的组合和重新组合,从而激化了整个系统运动的动态性。循环经济系统是在传统经济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对其实行循环化和生态化转向,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三维整合,来达到三维协调发展的整体目标。因此,循环经济系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完善之中,是一个长期进化的动态过程。循环经济系统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子系统需要不断与自然、社会子系统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吸收外部资源加以完善、创新,做到生产和消费“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环境无害化”,以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同时,循环经济系统的整体优化过程,实质上是其系统构成中各个组成部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循环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和日益成熟,取决于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稳定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与互相影响,最终产生出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其中的物质流、能量流的平稳运行与流畅互补。
(二)循环经济系统的信息分析
信息方法为研究“经济—社会—自然”三维结合的复杂循环经济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说正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向人类发出的反馈信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才使得人类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承载力极限,传统经济系统的发展模式突破了这一极限,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无序化程度,于是,人类才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导致循环经济这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在循环经济系统产生的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被看作主要的信息来源(信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监测手段就是信息的通道(信道),从事循环经济的研究者、决策者、管理者、生产者和参与者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信宿)。根据信息论的基本原理,人们只有对循环经济系统发展的即时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通过反馈的方式对其做出决策,进而产生影响。由于循环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循环经济系统在其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如果仍然以从事循环经济的研究者、决策者、管理者、生产者和参与者等做为信息的接收者(信宿)的话,那么,信息的来源则很多,可以来自自然、社会、经济子系统,也可以来自循环型生产系统、流通服务系统、消费系统、社会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生态循环系统等,还可以来微观循环系统、中观循环系统和宏观循环系统。信源发出的信息的种类也很多,资源环境状况、能源供需情况、产品价格变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等各项指标都能成为反映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信息。
循环经济系统的信息获取,可以通过观察、调查、查询、监测、数据统计等多种手段。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归纳法、对比法、统计法、评价法等,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其中的一种方法——指标评价法。为了便于对复杂的循环经济系统的错综复杂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综合的分析、处理,我们可将这些复杂的信息抽象成为一个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指标体系。所谓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地测定和计量,并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系列指标的总称。依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我们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责层、指标层3个层次。目标层: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是我们通过测算所要得到的最终结果,这一结果横向可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同期比较,纵向可与本地不同时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反映循环经济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总指数的计量来源于准责层的6个子模块。准责层:由6个子模块构成。经济增长指数用于评价系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科技进步指数用于评价系统的社会进步、科技进步状况;资源消耗指数用于评价系统中资源消耗的水平和趋势;废弃物排放指数用于评价系统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和趋势;资源利用效率指数用于评价系统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循环利用指数用于评价系统中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和趋势。6个子模块指数的计量分别来源于指标层相对应的指标。指标层:有36个指标。①经济增长指数包括13个指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进出口商品总额,反映综合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水平;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减少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静脉产业占GDP比重增长率、资源密集型产品净出口比重,反映经济结构水平和趋势;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投资回报率、固定资产产值率,反映经济效益水平和趋势。②科技进步指数包括7个指标: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费占GDP比重、绿色技术占新技术比重、有毒有害产品淘汰率、有毒有害原料淘汰率、落后工艺技术设备淘汰率、绿色能源使用比率。③资源消耗指数包括5个指标:万元GDP能源终端消费量减少率、万元GDP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减少率、万元GDP耗水量减少率、万元GDP占用土地减少率、产品物料流失(损失)量减少率。④废弃物排放指数包括4个指标:单位GDP废气排放量减少率、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减少率、单位GDP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减少率、单位GDP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减少率。⑤资源利用效率指数包括2个指标:能源利用率、原材料利用率。⑥循环利用指数包括5个指标:污水处理率、废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包装物回收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11]
(三)循环经济系统的控制
循环经济系统的控制就是按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整体目标,以获取的信息为基础,不断调控系统内部不利于系统整体优化的组分,通过注入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负反馈信息,推进自然资源的梯级循环利用,增加系统中的负熵流,使经济发展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弹性恢复能力的限度之内,保证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系统的控制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显示的系统发展中存在的任何不利于系统整体优化的因素,都应成为系统调控的对象。比如:针对认识问题,应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公众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全社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企业要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公众要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等。针对管理问题,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计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系统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系统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布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要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系统发展总体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等。
循环经济系统的控制应该依靠制度创新。根据系统信息显示的现有的制度体系中存在着不利于系统发展的制度障碍,如: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使用价格过低,成本外部化,形成系统发展的成本障碍;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构成系统发展的价格障碍;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系统发展的需要;相关政策支持不利,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系统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等。循环经济系统应该通过制度创新,注入负反馈信息,消除系统发展的制度障碍。①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②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规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入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③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等。④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⑤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总之,要考虑资源环境成本,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使资源环境价值纳入生产和消费成本,引导人们通过成本——效益核算,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12]
循环经济系统的控制应该借助物质流分析法。循环经济的系统控制要求在一定自然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使总产出最大化,使排出废弃物最小化,使资源环境影响最低化。因此,有必要借助物质流分析法。物质流分析(MaterialsFlowAnalysis,简称为MFA)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用物理的重量单位(通常用t)对特定系统中物质流动和贮存的系统性分析。主要涉及的是物质流动的源、路径及汇。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流分析的结果总是能通过其所有的输入、贮存及输出过程来达到最终的物质平衡。[13](P368)物质流分析的基础是对物质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物质投入和产出的账户,以便进行以物质流为基础的优化管理。它主要衡量的是系统的物质投入、产出和物质利用效率,确定物质在系统流动路径的影响因素,并为系统内的物质流动路径和模式的调控提供定量基础。通过物质流分析,可以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投入和流向,分析物质流的使用总量和使用强度,为环境政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物质流分析的基本观点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经济社会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的数量与质量,以及从经济社会系统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的数量与质量。前者产生对环境的扰动,引起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退化;后者则引起环境的污染。物质流分析从实物的质量出发,通过追踪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物质的开发、利用及遗弃过程,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即通过对自然资源和物质的开采、生产、转移、分配、消耗、循环、废弃等过程的分析,揭示物质在系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作为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指标,进而提出相应的减少环境压力的解决方案,为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14](P60-64)
(四)循环经济系统的自组织
循环经济系统作为非线性、非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其演化必然要遵循自组织原则。循环经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各产业、各企业、各个社会基本单元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协同合作,从而使系统内部组织和结构,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相对分离到互相依赖、从封闭到开放、从无序到混沌到突变再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循环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系统内部经过有效地演进和互动过程,使系统整体产生了特有的新质,释放出新的倍增的能量,具有自觉适应环境而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功能机制。所以,循环经济在人类社会化生产中表现出勃勃生机。循环经济要求系统内部通过自组织,形成包含串联耦合和并联耦合的物质循环系统。由于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因此,循环经济系统要正常运行,就必须通过自组织,建立包含串联耦合和并联耦合的物质循环系统。串联耦合是指甲企业的产出成为乙企业的投入;而乙企业的产出成为丙企业的投入;最后,丙企业的产出又成为甲企业的投入。并联耦合则是指一个企业要输入多个企业的产品,又要把本企业的产品输往多个其他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并联回路。循环经济要求不仅在企业产品方面,而且在废弃物利用方面,在企业之间实现交叉输配的串联回路和并联回路,最终形成多重耦合的物质代谢网状结构。产品输出串联企业越多,生产效率越低;而废弃物输出串联企业越多,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要在两者间取得平衡,以基本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标准。
【关键词】复杂系统结构;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复杂网络
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环境、生态等自然问题以及社会工程技术等经济问题逐渐引起国人关注。社会研究人员与环境管理等工作人员曾多次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同时遇到很多本质问题,进而模糊了人们对问题客观认识。
一、学科发展趋势分析
对于系统科学而言,主要对系统一般属性及系统运动规律、系统与系统之间结构和功能关系等进行细致研究并进行有效分析。不论何种系统,系统内部结构及系统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着系统性能;系统内部结构和系统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改变都将对系统功能产生或多或少变化。系统工程,主要在于对人工系统抑或是对人工系统同人类相关系统进行的研究。
系统工程较系统科学涉及领域广,具体包括军事方面、工业方面、农业方面、交通运输方面、经济方面、能源方面等。我国所拥有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学科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正面临重要挑战,如何准确确定我国系统科学同系统工程学科发展策略与方向,对我国系统科学同工程学科在未来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二、学科重要问题及学科优先发展方向
1.复杂系统结构及其功能涌动机制以及进化历程
涌现作为复杂性科学较为核心议题,其研究充分体现我国系统科学最为基本思想,部分之和略小于整体,并由此产生新层次系统功能及结构。层次问题也是复杂性科学较为核心议题之一,涌现问题与层次问题息息相关。层次问题主要研究对象即为层次形成条件、层次区分方法及层次稳定条件。系统涌现与系统演化过程在管理方面、引导方面以及控制方面共同组成系统涌现与系统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的桥梁。涌现现象具有普遍性且其实践意义较为清晰。针对环境和文化等不同类型系统所产生涌现现象,并通过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方式,揭示了涌现现象存在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在许多学科中均可得以充分有效利用。
2.复杂群体系统行为机制、模拟及调控
群体系统作为较典型的复杂系统,指的是通过系统科学有效方法对自然群体、工程群体及社会群体等进行定量建立有效的群体行为模型,进而对此类群体实施调控,令群体内涌现我们期望的行为。涌现是由于个体和其周边个体以及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而群体行为产生需要通过建立有效模型并进行分析。群体协作机制及其调控作用在工程运用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复杂网络在其结构、功能、性质及其应用等方面分析
复杂网络指的是拥有复杂拓扑结构及复杂节点等行为网络系统,复杂网络对于现实世界是一个涵盖各种较大规模网络的抽象概念。复杂网络在理论上需要研究的内容为各种各样看似毫无关系可言的复杂网络相互之间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相应解决办法。当前复杂网络在研究方面存在的较为重要问题即为对于网络结构和性质以及网络演化机理等方面依然欠缺可靠系统性理论支持,而网络结构和网络功能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依然存在其片面性,针对有效调整网络结构及网络性能缺乏及时可靠办法。各工作人员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相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使得在对复杂网络进行研究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矛盾、互不相容、甚至完全对立结果。
4.面向复杂任务进行有效调度、规划和决策理论及方法
诸多领域均或多或少包含复杂任务。复杂任务在进行有效调度、规划和决策等问题过程中应以实践为基础,且以实际运用为宗旨,此类问题大多具有较强随机性、动态性及其不确定因素。就目前而言,解决具备复杂任务进行有效调度、规划和决策问题过程中涉及相关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面向具备不确定因素、定性和定量信息共享、多决策目标等特性复杂任务进行合理规划及决策问题多个领域内知识获取与表达方法;面向具备结构化或非结构化、信息不确定性、目标相互冲突等相关特性复杂性任务决策问题方法与理论;面向具备递阶、分层、多人决策等特性复杂任务决策方法及理论;在进行复杂任务有效调度、规划和决策过程中,具备任务连续性以及任务时变性等重大问题。当前多数人凭借经验解决问题,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化问题,然后动态算法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系统科学同系统工程学科发展战略建议要点分析
1.重视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有效研究
自动化学科发展特点大致分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及网络化,自动化学科研究系统在其复杂程度方面也越来越高,急需在理论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改善,复杂性科学地位及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2.重视真实且复杂的系统研究
复杂性科学在研究方面重点在于以下几点:(1)首先研究具备复杂性这一特征真实系统;(2)其次对具备复杂性这一特征机理进行揭示;(3)寻找描述复杂性系统演变过程中进化方法;(4)最后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3.注重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
复杂性科学在研究对象方面涉及许多领域,这一特点使其成为宏观意义上具备一定基础性的复杂学科,该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汲取相关学科成果,并与相关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和交叉,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与进步。
4.明确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科的定位
在系统科学同系统工程学科研究过程中,更多强调较为常见的理论及方法步骤,符合自动化学科以应用基础学科定位这一理念,而且其研究基础方法及其理论同自动化学科具有极大共性。
四、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发展愈加重要,系统科学同系统工程学科地位日益提升,系统科学同系统工程学科所产生的新理论及实践运用等问题层出不穷,急需较为有效解决方案,希望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系统科学同系统工程学科发展研究课程中来。
参考文献
[1]陈禹,方美琪.人类对于复杂网络的认识――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视角(专辑序言)[J].系统工程学报.2005(02)
[2]李玲.突发事件的复杂科学方法分析――以汶川大地震为例[J].网络财富.2008(08)
中图分类号: R4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5-0936-02
系统论是20 世纪三四十年展起来的一门横向学科,是在总结了许多其他科学成就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所谓系统是由两个以上 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 方法,就是根据系统的观点,从整体出发,辩证地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 境、功能与目标的关系,找到既使整体最优、又不使部分损失过大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 ,实现整体最优化的方法。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科学,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论在医学上的 应用是促进整体医学发展的重要方法[1]。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与社会、自 然环境 有着密切联系。发生在人体上的疾病与人体大到宏观系统、器官,小到细胞分子乃至基因都 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人们用整体的、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来看人类疾病,偏 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而且致残率高、预后差,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 之一。目前,如何根据不同病因所致的偏瘫或偏瘫的不同时期选择最适当的康复治疗方案, 选用最有效的药物及康复治疗方法仍是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笔者根据系统 科学方法(简称系统方法)的原理,探讨系统方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1 整体性原则的应用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首要原则。它把研究对象视为有机整体。探索组成、结构、功能及 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它要求我们无论是认识、研究、控制自然对象,还是设计制造人工系 统,都必须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探索系统内外环境中和内外环境间的辩证关系。人体是一个 复杂系统, 这个复杂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对于脑卒中这种疾病来说,导致 脑卒中 的基本病因多种多样,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血管破裂所致,有因高血压病所致,有心脏病变 所致,有糖尿病引起,有血脂过高引起,亦有全身其他系统器官病损继发所致,而且诱发和 加重脑卒中的因素也是错综复杂的,主要与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糖 尿病、不平衡膳食、缺少运动等有关。系统方法要求从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认识和考察对 象,使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归纳和演绎、局部和整体、个别和一般都协调一致起来。因此 在诊断治疗脑卒中时,一定要根据系统方法原理,从整体性原则出发,以整体为归宿, 把人体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注意脑卒中本身治疗时,还要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及引起脑 卒中的不同病因和诱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某位高血压病引起脑出血患者,在治疗脑 出血时发现有血管畸形、血糖、血脂增高,在积极控制血压的同时,还要对血管畸形进行病 因治疗,并且还要积极控制血糖、血脂浓度,防止卒中再发;如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 梗死,除要尽可能使阻塞的动脉再通外,还要积极针对心脏瓣膜疾患进行治疗,同时要 进行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再形成。在注重整体的同时又要重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协 调的相互关系,使整体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如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而高血压又 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积极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反过来积极治疗脑卒中,改善心脑血管功能,亦有利于血糖、血压的控制和血管功能的改善 。总之,脑卒中的治疗,从系统整体原则上讲,通过药物及康复治疗的干预或调整子系 统的活动,恢复各子系统之间的平衡,对治疗脑卒中、维持整体的功能和状态应有效。
2 动态性原则的应用
任何系统都不是绝对的、封闭的和静止的,它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与外界进行 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受着环境的影响,具有开放性,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系统 与环境、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这些联系规定着系统的特性。系统 的联系又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系统的各种联系都是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脑卒中患者亦是 如此,同一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是各有不同的,应当动态观察患者 的症状 、体征、相关辅助检查的变化,把脑卒中发展的各个阶段统一加以研究判断,再根据不同 的阶段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某脑梗死患者病情还在急性期(Brunnsrom1,2期),此时患 者肢体还处在软瘫时期,肌力、肌张力较差,往往感觉有障碍,这时治疗除预防合 并症,防止肢体痉挛发生外,还要积极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及指导患者进行一些主动活动,尽 早引出患者的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当此患者病情发展到恢复早期(Brunnsrom2,3期), 这时要给患者进行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治疗,常用综合应用Bobath技术、Brunnsrom技 术、Rood技术,PNF技术及运动再学习进行治疗,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及运动 再学习成为这一时期常用技术。当患者恢复到中期(Brunnsrom3,4期),这时治疗以强调 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为主,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上下肢实用功能训练。经过一段 时间治疗,患者疾病到恢复后期(Brunnsrom5,6期),这时以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运 动控制能力,促进精细运动功能为主[3]。因此,在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要 有动态的 观点,通过密切观察,综合分析,准确判断,根据脑卒中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最佳的治疗手 段。
3 最优化原则的应用
系统的目标往往是多元化的,有些甚至是直接对立的,如何在对立统一中寻求整个系统 最优化总目标的确是非常困难的,由于运筹学的发展和系统工程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许 多具体的实现目标最优化的办法,最优化原则是使用系统方法的目标和要求[4]。 这一原则 要求确定系统最佳目标、取得最佳设计、实现最佳控制,通过系统的最佳运动实现最佳效果, 在研究解决问题时,统筹兼顾,大力协作,多中取优,从中选择最佳组合,以达到最佳目的,实现 最优成本效益[5]。虽然改善循环,营养脑神经,加强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仍 是目前脑卒中 的基础治疗,但治疗方法较多、作用效果不尽相同,而且各种治疗也存在着各自的弊端,使 用时,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诱因、患者的局部和全身情况、个体差异、药物的作用机制和 可能的副作用,根据最优化原则,选用最佳的药物及康复治疗方法、最佳的组合、最佳的治 疗方式,才能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如近来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能显著降低脑 卒中的发生,同时也能防止脑卒中的复发,促进脑卒中的康复,降低病死率。而神经发育学 及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如Bobath技术、Brunnsrom技术、Rood技术,PNF技术以及运动再学 习治疗方法,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最有效、最常用的技术。
总之,在脑卒中治疗中,应坚持从整体出 发,掌握各要素之间普遍的联系,根据动态的、综合的和最优化的原则,采用最佳的治疗方 案,选用最佳的药物及康复治疗技术组合,才能达到最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恩.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整体医学[J]. 疑难病杂志,2007,6(4):253-255.
[2] 王恩群,张菊会,郭照江,等.从系统论看颌面外科的发展[J] .医学与社会,2003,16(2):15-16.
[3] 南登昆山 .康复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2-165.
[4] 汪凯. 生命质量•生命数量与健康[J]. 医学与哲学,1998,19(4):192 -194.
【关键词】 肿瘤治疗;系统方法;应用分析
系统方法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系统方法要求研究者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把事物的发展变化看成总过程,全面地认识、控制和把握研究对象,着重从系统的要素与要素、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动态地考察对象的内部关系及其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肿瘤的治疗现今已趋向于综合治疗,其根本的思想就是系统论中的各组分相加的和大于各组分的代数和,肿瘤治疗研究中充分体现了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
1 应用整体性原则全面分析研究工作
[1~3]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首要原则,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它强调的是整体与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探索的是系统内外环境中和内外环境间的辩证关系。肿瘤患者的治疗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治疗对象看,不仅要注意患病部位还要考虑患者的整个机体情况;从治疗方法看,既有单一治疗又有综合治疗;从治疗层次看,既要考虑整体水平的治疗又要注重器官、细胞和分子、基因水平的治疗。所有这些构成了肿瘤治疗这一系统的各要素同时又各成系统,从事肿瘤治疗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整体水平来分析判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其运动变化规律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肿瘤的综合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合理安排现有的治疗方法和先后次序,全面的分析和正确地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充分认识各种方案的利弊,针对主要矛盾制定出合理的方案。系统科学方法的整体性原则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要素的作用不是机械性相加而是存在相干性和协同性,这是系统对要素的体现。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可以是单纯的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还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即综合治疗,实践证明治疗效果是有显著差别的,综合治疗明显优于单一累加治疗。综合治疗中各种方法的先后次序以及患者的体质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这又说明肿瘤治疗中各要素的相干性和协同性。
2 应用动态性原则制定研究目标
动态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历时性原则。系统方法要求人们不能把系统看成是静态的“死系统”,而应看成是动态的“活系统”,即系统的状态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动态性原则要求系统结构要动态地得到调整,使系统处于最优化状态。在肿瘤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中,不同的治疗方案在不同的患者效果不同、反应不同,因此在治疗中要严格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状况和机体耐受情况,适时地调整治疗方案,使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适时地处于最佳治疗状态。动态性原则还要求从时间序列上去考察各研究对象的发展结局。肿瘤的治疗方法的演变经历了以外治法为主的古代阶段,以内治法为主的中世纪阶段,以局部治疗为主的近代阶段,以及综合治疗为主的现代阶段。而今手术、放疗、化疗及近年来兴起的免疫及生物治疗,逐渐形成四种疗法并立的情况,从总体上看每种方法的疗效都各有千秋、不可替代。因此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决策过程(如术式的选择、放化疗的先后次序以及机体状况和病情)应从系统水平去分析,考虑到各要素的利弊,最后确定出最佳治疗方案。这个决策过程就充分体现了系统论的动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及最优化原则。
3 运用最优化原则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最优化原则也称整体优化原则,是使用系统科学方法的目的和要求。这一原则要求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要统筹兼顾、大力协同,从各种可能性中选择最优化的系统方案。一个好的肿瘤治疗方案,必须能够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和总的生存期,必须是有尽量少的近远期毒副作用,必须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必须是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因此治疗方案的选择要遵循局部与全身并重、分期治疗、个体化治疗等原则,从而确定手术方式、化疗药物组合及剂量、放疗的范围剂量等治疗方法的最佳组合,以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优化原则不仅体现在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更重要的是它能提供给我们研究思路。从肿瘤治疗的实践中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拓宽研究思路以寻找新的突破口。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肿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疗已引入临床;为解决患者顾虑引入了心理治疗;祖国医学研究引入的中西结合治疗等,进一步完善了系统治疗方法中的各要素,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使我们可以不断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肿瘤治疗寻求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4 通过模型化原则加快治疗方案的运用
[4,5]自然辩证法还告诉我们:对于复杂的系统需要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模糊方法,适当的简化和理想化建立起系统模型。各种肿瘤治疗方案是基本固定的,对于个体患者要简单变动以适应个体特异性,在化疗中各种肿瘤化疗方案的确定推广有利于更多患者的治疗,反过来也有助于化疗方案在实践中的完善,找到化疗药物的最佳组合;临床专家系统也是一个典型的诊断和治疗模型,它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调整修改,重新建立模型;药物研究的动物模型也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了更新的实验数据和临床治疗依据。实践证实模型化原则既有助于更多患者得到治疗,又利于治疗方案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在当前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研究中术前诱导化疗模式、术后辅助放化疗模式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实践证明两种模式都有很好的疗效,对于比较局限的肿瘤采用后者较好。治疗方案的模式化有利于治疗更多患者,从而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治疗方案。这又是在肿瘤治疗中系统方法模型化、动态性、最优化原则的进一步体现。总之,在肿瘤治疗中系统方法不仅为我们明确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更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思维和决策的有效方法和原则,自觉地运用系统方法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研究工作,是当代医学工作者必要的基本素质,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科学的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 邓平修,冯显威,刘武顺.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27-234.
2 王利. 乳腺癌治疗观的转变. 医学与哲学,2001,22(5):31-34.
3 朱健平. 系统科学方法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医学与哲学,2002,23(8):51-52.
一、基本概况
我局成立于2003年,2008年3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行使城市管理领域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现有公务员6人,下设三股(法制监察股、市容管理股、综合协调股)、一室(办公室),二个执法大队(城管大队,城警大队),一个环卫所。城管大队属差补事业单位,定编16人,负责城市管理领域的行政执法工作,现有执法队员26人,经费由财政差额补助,下设二个中队,管理城区10.5平方公里。城警大队定编5人,现有3名干警,实行双重领导。环卫所为财政全供事业单位,现有人员16人,负责城区的环境卫生工作。
二、市容城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簿弱
1、管理制度不健全。现有的管理制度操作性不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有令不行政令不畅。一是未建立外部管理长效制度,如具体路段没有创建执行标准和办法,“四旁三包”责任制尚未建立。二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如考勤制度缺乏操作性,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首问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奖惩激励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尚未建立。
2、机制不顺,人手不足。
(1)管理机制不顺,经常造成管理缺位和越位。我局在08年对环卫作业进行了市场化运作,执法大队的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解决了环卫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角色,但环卫所管理人员没有彻底从以往的管理模式解脱出来,管理员还和以前一样督察到环卫工人,弱化了对保洁公司的管理,这样督察员又成了保洁公司的管理员,造成了管理越位,结果该管的不该管的都没有管好。执法大队通过内设机构的调整,战斗力和应急能力得到了加强,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巡查制度,经常造成管理缺位。
(2)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造成工作上推诿扯皮。一是环卫所和大队之间的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以渣土和乱扔乱倒的治理来说,两家相互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降低了办事效力。二是部门职责没有履行到位,造成部门职责不清。因为大队要以收费、罚款维持运转,造成股室职能被占,职能股室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奖励约束机制,因利益分配不公经常引起部门之间的矛盾。
(3)管理任务与执法力量严重失衡,造成管理质量不高。目前我局执法队仅有26人,一线管理队员不到20人,却要管理10多平方公里的整个城区,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管理水平低。
3、底子不清,基础工作差。我局成立已将近七年,有些基础工作还是一片空白,主要表现在执法台帐、行政许可管理台帐、环卫收费台帐、摊点群管理台帐等尚未建立,行政许可具体情况不清,执法档案不符合标准。
4、装备、设施配套不够。
(1)执法装备投入少,造成管理效率低。一是取证工具配备不足,仅有两台相机和一台摄像机。二是无通讯设备,信息不通。三是执法车辆仅有一辆能够运行,队伍的机动性差。
(2)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一是规划滞后。近10平方公里老城区未设停车场,城区主干道无公厕、垃圾中转站、果皮箱。二是城区道路网络不畅。如人民路与孚玉路仅靠15米宽的园林路连通。且城区泥巴路较多,“雨天是池州,晴天是徽(灰)州”。三是道路地下管线建设滞后。如电信、电视、供水、燃气、电力等没有配套到位,造成天上“蜘蛛网”,地下随意挖的现象。
(二)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环卫管理方面。一是底子不清,造成收费上的随意性,如在环卫收费中,收人情费、面子费等,都没有及时严肃查处,导致收费秩序混乱。二是执行制度不力,如在环卫督察中不能按《督察办法》兑现奖惩。三是放松对清扫、保洁的管理,“脏”的问题突出。
2、执法管理方面。一是重收费,轻管理。“以收代管,以罚代管”严重。收费定任务,管理靠自觉,为解决经费问题,大队对中队定收费罚款任务,但对管好市容未定目标任务,中队收费积极性高,管理热情低。二是巡查机制落实不到位。发现问题靠领导,解决问题要批示,对违章行为,往往要等局长发现才解决,要等群众投诉,局长批示才处理,后来发展到县长、局长批示的案件都长期得不到解决。三是没有建立考核责任追究机制。责任在队长,自己不负责,出了问题,有中队长和大队长兜着,队员不用负责。在这种粗放式管理模式下,经常出现管理缺位,有事无人管的现象十分突出。
(三)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1、执法环境差。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和市民认知度不高,认识上不同程度带有较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管理过程中难以赢得社会和市民的理解、支持。
2、部门职责不够明确,职能划分不科学。一是“管罚分离”引起的“管罚脱节”现象较为普遍,最典型的要算城市道路挖掘,经常是批而不管,当我们对擅自挖掘者给予处罚时,审批部门违规补办许可,并将许可日子提前,导致矛盾集中到城管局,而很多问题要彻底解决并非城管局一家可以做到。二是
“管罚分离”后,管理部门容易将责任推给城管局,造成管理“缺位”。三是职能划转不彻底。按照国务院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规划执法必须划转,我县却没有划转,造成管理上的失控。四是责任范围划定不科学,从体制上忽略了镇党委政府以及社区的责任与作用,主要表现在门前三包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卫生责任区的划分不科学,如绿化带的管理,建设局在整理绿化带时,产生的污染从来都没有清理过,经常造成路面污染。
3、保障不力机制不全。一是人身安全无保障,由于城市管理工作,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城管本身无强制手段,虽然我县成立了公安执法大队,但没有独立办案的权力,导致暴力抗法事件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二是执法经费无保障,城管执法大队(差补),现有职工26人,各项支出75.9万元,财政补贴只有27.6万元,环卫运行支出210万元,总收入只有129.8万元,机关支出49.81万元。全局支出335万元(不包括财拨工资),总收入192.1万元,资金缺口142.9万元。我们只能靠罚款、收费活命,这样能保证执法的公平、公正吗?
4、缺乏科学的协调机制。要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需要建设、经济、政法、宣传等多个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同时又涉及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因此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而我县尚未建立有效协调机制。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剖析,认真研究,我们认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从客观上说:一是领导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不能持之以恒,措施不能落实到位。二是经费投入不足,保障不力,为保运转,只能采取重收费,轻管理的政策,导致管理效能低下。三是设施不配套,规划滞后,如全城无停车场、城区主干道无公厕,无垃圾中转站、果皮箱。四是各职能部门配合不力,履行自身职能不到位,大家都是好事争着做,难事都不管,相互推诿扯皮踢皮球。五是社会认知度不高,城市管理对象成分复杂,矛盾比较集中,管理相对人抵触情绪大,在管理过程中难以得到社会和市民的理解、支持。从主观上说:一是职工对做好城管工作缺乏信心,工作无目标,认为这项工作没有前途,做事没有成就感。二是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拖沓能胡就胡,得过且过。三是缺乏责任感,相互推诿扯皮,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四是制度缺乏执行力,造成管理混乱,政令不通。
三、搞好城市管理措施与对策
(一)摸清底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开展全城脏乱差摸底行动,建立管理台帐。四月份我们:一是对全城的店外经营、洗车、修车场地、建材市场、马路市场等进行摸底登记,建立台账。二是对城区的卫生死角、建筑垃圾的分布进行排查摸底,建立档案。三是对各类摊点进行登记,建立档案。
2、开展环卫收费摸底调查,建立收费台账。一是对08年的收费情况进行清理登记。二是对08年未交环卫费的居民户进行排查完善台账,查明欠费原因,做到应登尽登、应收尽收。
(二)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
一是在大队和环卫所实行路段长负责制,推行“责权利”一体化管理模式,对城区区主要路段和管理的重点部位集中整治后,颁布质量标准,进行科学划分,责任到人,实行徒步或骑自行车巡查。
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督察机制,包括社会和媒体监督,重点查人员到岗和工作质量,拟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知名人士做城管监督员,动员一批热心市容、城管工作的退休老人和市民加入城管行列当协管员,既当监督员又当管理员,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建立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议县政府:一是赋予城警大队独立办案的权力,对暴力抗法的行为要及时查处,打击到位。二是保障市容城管经费供给,首先要解决执法大队财供问题,才能杜绝执法、收费养人现象的发生。此次要把城管执法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三是执法装备投入基本到位,形成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执法公平、公正。四是改变上门收费方式,适时调整环卫收费标准(目前执行的还是96年标准,物价、工资已翻了2倍),提高环卫工人待遇。
(四)建章立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一要强化目标考核,按照“责任目标化、目标数字化”的要求,将考核从定性型向定量型转变,建立数字化的量化考核体系,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将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结合起来,对城市管理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二要严格奖惩措施,把激励机制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重点工作,都要有考核
、有奖惩,以考核为依据,通过物质、精神等多种手段进行奖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活力。二是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考勤请假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三是建立有效的外部管理制度。主要是要研究制定“四旁三包”责任制、城市容貌标准等。
(五)适当调整职能,建立科学领导和协调机制。
建议县委政府对没有划转到位的职能划转到位,对不科学的职能设置要进行调整。成立县级层面上的协调机构。对“管罚分离”的职能要建立部门信息互通机制,实行许可备案制度。
尊敬的徐书记,同志们:
从去年9月下旬至今,按照省委统一部署,省公安厅紧扣活动主题,正确把握原则,紧密联系实际,精心设计载体,切实按照“四个贯彻始终”的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认真践行规定动作,力求多种形式创新,经过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目前,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已顺利完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在群众满意度中,满意率为97.74%。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科学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共识,初步解决了一些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取得了一些制度创新成果,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工作,实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刚才,李成聪主任对省公安厅几个月来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总结,我完全赞同。省公安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所以成效如此显著,并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赞誉,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省委动员大会召开以后,省公安厅党委立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以徐书记亲自担任组长的高规格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了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办公室工作积极主动,注重加强与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指导检查组的联系。学习实践活动开展自始至终,徐书记都特别重视,全程关注,亲自参与。亲自参加动员大会和转段会议,认真总结部署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的工作,亲自给党员干部作辅导报告、亲自深入调研、亲自参与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和整改落实方案的制定、亲自主持测评和总结大会,正因为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才得以快速启动和强力推进。
二是精心组织安排。坚持思想领先,做好发动。在每个阶段开始,都进行充分思想动员,做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每个阶段结束后,都进行深入总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正不足。明确责任,组织有力。明确了以党组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采取多种形式,扎实有序地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坚持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按照省委突出实践特色的要求,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制定了周密的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在每个阶段又及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和时间安排表,保证各阶段重点突出、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三是扎实完成各阶段活动任务。在学习调研阶段,坚持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领导宣传与专家讲座相结合,广大党员干部都能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形成了一批富有实践特色的调研成果。在分析检查阶段,精心组织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各支部组织生活会,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能认真对照要求,深入查找不足,剖析问题成因,明确努力方向,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报告,认真组织群众评议,为制定整改落实措施奠定了基础。在整改落实阶段,围绕推进科学发展目标要求,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为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加强公安工作、推动公安工作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注重学习实践的有机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理论武装和推动工作两项重点,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在深入学习实践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以学促改,以改保学,形成促进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学习,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切实解决好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按照省委的要求,省公安厅在领导干部带头方面,做到了“五个带头”,为机关全体干部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领导干部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也把开展好本单位本部门的活动作为检验自身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机关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在“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中肩负的责任和应以的义务,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素质建设等各项基础性工作,使公安工作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在推进**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学习实践活动即将结束,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坚持科学发展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为此,我们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着眼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继续 在深化认识、深入学习、推进工作上下功夫。今后还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学习,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和领会,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才能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头脑,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自觉地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融入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科学发展的常规化、经常化。
二要狠抓整改,进一步推进解决问题。把整改方案落实到处是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探索建立整改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机制和全面落实整改任务和长效机制,确保整改方案提出的任务在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仍然有人管、有人抓,防止已经整改的问题出现反复,正在整改的问题半途而废,尚未整改的问题不了了之。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修订的制度要做好巩固和完善工作,努力使整改落实工作真正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一、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工作情况和通过学习调研形成的思想共识
省工商局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肩负着各类市场主体准入和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等重任。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局党组团结和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国家工商总局的决策部署,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是强化市场监管,维护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市场秩序。紧紧围绕制约全省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坚持整顿与规范同步、治标与治本并重,积极探索标本兼治的机制和办法,努力推进工商职能到位。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装备建设,提高了工商执法效能。“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集中全省工商系统力量,依法履行职责,采取强力措施,发扬过硬作风,合力攻坚克难,按照省政府要求,对流通环节问题乳制品进行认真清查、下架、封存,并牵头组织销毁工作,严厉杜绝问题乳制品再次流入消费者手中,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积累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可贵经验。
二是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制定并实施了关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全民创业、商标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性措施,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我省产业政策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目标要求,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职能优势,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省内外民营企业到我省贫困地区投资办企业,走出了一条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一是根据市场变化和形势发展,调整机构设置。在不增加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前提下,省、市两级实施了注册登记和企业监管分设,省、市、县三级分别成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和经济检查总队、支队、大队,进一步增强了工商执法、消保维权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狠抓基层建设。在科学整合、撤并的基础上,强化软硬件建设和规范化建设,使全省基层工商所全部改设为工商分局,基层行政执法能力显著增强。三是积极稳妥地解决突出问题。报经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顺利完成了系统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工作;连续3年向社会公开招录公务员近800名,系统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落实了体制垂管以来干部等人员的定岗定位。
四是狠抓班子队伍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狠抓班子建设。严格执行《公务员法》和《干部任用条例,积极实施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干部监督考核等办法,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素质结构明显改善;二是狠抓教育培训。积极采取全员培训、上岗培训、任职培训、挂职培训、巡回培训等措施,广大工商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工商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针对系统实际,着力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落实了“一岗双责”,省局被省委、省政府列为2006年、2007年行风评议免评单位。回顾十六大以来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深切感受到坚持科学发展,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是工商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特别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党组一班人认真学习、解放思想、深入调研,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更新的理解,形成了以下思想共识: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其内涵和本质。深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关键在于认清这一理论体系是新的价值形态、知识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的有机统一。只有系统、科学地分析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四种形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注重掌握和运用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成果,努力在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推动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的实践上下功夫,建立完善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不断把科学发展的事业推向前进。
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解放思想这个主导。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是打开推动一切工作的“总阀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就会大有作为。
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依靠群众这个主体。坚持走群众路线,带领群众一起学习、依靠群众一起查摆、发动群众一起实践,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用科学发展观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过程,形成广大工商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党组和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着力研究新机制、探索新路径、采取新措施、打造新平台、建立市场监管新模式,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便于掌握、易于操作的具体抓手和有效方法,使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真正见到实效。
二、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省工商局党组针对学习调研和“四个征集”活动中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反思思想和工作,认为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领导水平、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协调、不到位的问题。经过认真研究,聚焦提炼出以下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解放思想的深度不够,推动河北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站位存在一定的局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按照规定办、习惯办的思维以及“就工作论工作、就业务研究业务”的倾向;对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研究得不够深透,从全局、战略、长远发展的高度,整合、拓展、提升工商职能,服务、促进、保障科学发展还有差距。
(二)学习理解、运用把握宏观经济政策有所局限,服务发展的举措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支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缺乏及时有效的措施;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支持全民创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实施商标战略等方面与发达地区还有差距;在落实支持发展的有关政策上还有“中梗阻”现象。
(三)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的力度和成效与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及群众期盼还有差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思,我们还存在着理论研究不够、实践探索不够、组织全系统改进和创新监管工作不够等问题。一是监管执法的理念、方式还不适应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对一些高智能、隐蔽性、复杂化的违法行为,缺乏先进的设备和有效的监管手段。二是对一些新的领域,如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新兴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监管,还涉及不深、研究不够、措施不到位。三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仍有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食品市场,存在着监管力量不足、监管装备落后等问题;四是对农村集贸市场、大型批发市场、小规模大群体的区域特色食品集散地等源头治理,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有效的办法;五是无照经营问题还比较突出,必须实施综合治理。
(四)保护消费者权益和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还有薄弱环节。12315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己充分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但解决消费纠纷的效率与质量还不高,消费维权事前防范机制尚不健全,
12315网络和“一会两站”建设需要在提升质量、延伸触角、完善制度、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消费维权普法、消费知识推广、执法理念宣传仍需大力加强。
(五)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还比较滞后,执法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有些软件系统的信息还不兼容、匹配,需要进一步整合,搭建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统一协调的信息化平台;电子政务、自动化办公在系统化、规范化、统一化方面还有差距。
(六)面向社会的法律法规宣传和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行政提示、行政告诫等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还不完善;向社会公众提供政策法规、市场主体信息等,还不够及时、快捷、准确;充分运用市场主体信息资源,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综合分析水平还应进一步增强;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监管信息在曝光违法违规、倡导诚信经营、提高违法成本、降低交易风险等方面的作用尚没有完全显现。
(七)对工商行政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深,管理体制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尽相符。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出台后,全省工商系统设置合理、科学高效、权责明确、运转顺畅的层级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两费”停征后,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实现工商工作转型,研究不够;系统内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重复检查等问题;垂直管理的优势尚未完全发挥,一些执法资源还未得到有效整合;全省工商系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
(八)队伍素质和作风还不完全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仍需加强。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执法队伍的廉政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有些工商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理念、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与肩负的职能还不相匹配;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还没有彻底根治;在建立体现工商特色,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人员、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风险管理的措施还需研究深化。
对照存在的突出问题,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省局党组认真查找不足,深挖思想根源,深刻解剖分析,认为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随着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省局党组深刻体会到科学发展观立意高远、博大精深、意义重大、常学常新。对照科学发展观反思,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深入、不系统、不透彻,致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执法监管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能熟练全面地运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武器谋划工作、指导实践,不能自觉自如地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对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缺乏充分科学的认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出现,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规范监管市场主体的复杂性;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营销网络的形成,增加了市场监管的范围和难度;高科技手段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和现代经营方式的出现,与市场监管手段科技含量不高产生了新的矛盾;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加大了市场监管执法的难度。主观上我们对新领域、新知识的学习不够,知识面不宽,面对一些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方面,有时感到知识储备、知识更新不足。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等特征日益凸显,只有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前沿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全省工商系统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三是在体制机制建设上缺乏及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针对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消费维权、经济社会发展等新任务,研究长效性创新举措不够;对基层实践创造出的新鲜经验,发现、总结、提炼并上升为政策措施不够及时;没有很好地把解决当前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是全省工商系统面临的重点课题。
四是在调查研究和“寻策问计”上缺乏深度和广度。省局党组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能够做到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广泛深入调研,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我们深深感到:深入基层调研较少,“寻策问计”范围不广,客观上班子成员少、事务性工作多,主观上党组一班人没有抽时间、挤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推进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举措
省局党组十分重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转化问题,围绕如何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信息化”建设为目标,谋划推进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举措,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和十项具体措施。
(一)发展理念
一是坚持“秩序为重”的理念,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市场监管的能力。把握市场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把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摆上突出位置,切实关注民生,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是坚持“发展为要”的理念,积极整合运用工商职能,努力提高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能力。把服从和服务于科学发展、促进和引领科学发展贯穿于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履行工商职能的全过程,不断整合职能、充分运用职能,扎扎实实搞服务,一心一意促发展。
三是坚持“效能为先”的理念,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努力提高精确监管、科学监管的能力。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不断理顺体制机制,调整整合现有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整体效能。
四是坚持“素质为本”的理念,全面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为促进全省工商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是坚持“和谐为魂”的理念,积极行政,努力提高为民、便民、利民的能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推行工商行政指导工作,实施和谐监管、柔性监管和人性化监管;
积极推进工商文化建设,营造内和外顺的浓厚氛围。
(二)总体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七届四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家工商总局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推动河北科学发展的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有力、有效、有序地推动各项工作开展。针对工商系统垂直管理的实际,结合新的职能和任务,明确省、市、县工商局和基层分局的职责,建立有效的层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完善消费者维权体系、探索内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创新监管执法理念、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拓宽监管领域,努力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执法方式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执法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转变,监管执法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测评办法,给坚持科学发展的人以激励,给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以舞台,给不会科学发展的人以压力,给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以惩戒,促进广大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和效能的提高。
(三)十项具体措施
推动科学发展,迫切需要新的体制机制作保证。我们针对部门实际,进一步突出实践特色,在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拟建立以下十项具体措施。
1、建立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科学规范监管。结合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和全省工商系统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规范省、市、县(市、区)工商局及基层工商分局的工作,制定《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基层业务工作规范》。
2、建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相应措施,促进河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促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积极运用工商职能,促进经济发展。出台《河北省企业股权出资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拓宽企业融投资渠道;全面推进网上预审、网上受理、网上预年检,提高工作效能。综合运用工商职能为企业提供准入、退出、商标、广告、合同等优质、高效、全程服务。
3、建立和完善行政指导的各项措施,实现和谐执法、科学执法。积极拓宽系统行政指导的领域、主体,不断扩大行政指导项目,实现和谐执法、科学执法。制定《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全面推进行政指导工作的意见》,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4、建立强化执法监管的科学机制,提升执法效能。制定《加强和提高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依法行政能力的意见》、《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推进执法办案联网应用工作意见》、《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规范办案机制与发挥整体合力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企业监管规范落实监管责任的意见》等,着眼于工商事业科学发展,强化素质培训和执法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在市场监管、执法办案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
5、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新的经济形势下,“问题”商品已经成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头号敌人”,如何汲取“三鹿”奶粉事件教训,举一反三,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是工商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我们将切实关注民生,围绕“问题”商品和“地沟油”、“小饭桌”、“黑网吧”、“禁塑令”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在全省推行食品安全监管电子备案系统,提高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科技含量;制定《关于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机制的意见,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彻底根治无照经营难题;制定《河北省农村大集食品安全监管规范》,推行《河北省食品、农产品、农资市场驻场监管办法》,实施源头治理。
6、建立和创新服务“三农”的工作机制,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服好务。进一步深化红盾护农、合同帮农、经纪活农、商标富农、政策惠农、维修便农等服务“三农”新机制,完善农村家电、农机具维修服务网点,在全省开通维修服务“一线通”,制定《河北省维修服务“一线通”实施方案》,有效解决农民维修难、维修贵问题。
7、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支持举措,为外资企业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为规范外企监管,支持外企参与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外资企业属地管理,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8、建立实施商标战略的机制,不断提升我省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围绕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商品,严厉查处各类商标侵权案件,重点保护涉外商标、驰名著名商标、涉农商标等商标专用权。制定《河北省商标战略实施意见》,支持和帮助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提高我省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9、建立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举措,努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在政策发展上积极扶持,制定《关于进一步支持河北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意见》。
10、建立队伍自身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机制,打造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省工商系统党建工作的意见》及加强党组中心组学习的若干规定;加强工商文化建设,凝心聚力促发展;加大对粗暴管理、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惩防体系建设,积极探索防范廉政风险、执法风险的新举措,建立和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责任机制。
四、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省局领导班子是全省工商系统的中枢和“司令部”,是推动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我们将结合工商系统垂直管理的实际,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省局和市、县(市、区)局领导班子建设的根本指针,紧紧围绕省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河北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工商部门“创新发展理念和方式,认真履职尽责,提高执法能力,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主题任务开展工作,切实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在建设队伍、带好队伍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省局党组中心组和全系统理论学习制度,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作为重要内容,坚定信念,践行宗旨,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各级领导班子谋划发展的共识、领导发展的思路、促进发展的举措。
二是创新领导机制。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强化实践,敢于化解矛盾、善于破解难题,在实践历练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民主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敢做善成、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要不断创新领导机制,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协同机制、总结反思机制,形成领导科学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