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医疗范文

康复医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医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医疗

第1篇:康复医疗范文

三级康复网络不健全,双向转诊难以落实

康复医学是针对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着眼于患者的整体康复,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间断的康复训练,因此除了在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康复机构的早期和恢复期康复治疗外,更需要在患者出院后,也能在社区和家庭得到延伸康复服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转送、指导、支持就构成了完整、动态的三级康复服务网络。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康复科的力量不够强,专科康复机构数量少且不够普及,而社区康复的基础条件又较差,故不少地区很难将患者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与出院后的社区后续康复服务紧密衔接起来,实现良性互动,使双向转诊陷入了进口不畅、出口梗阻的尴尬局面。

医保政策有缺陷

社区康复发展地区差异大由于对社区康复重要性认识不足,医保政策对康复治疗的限制较多,不少康复治疗项目尚不能纳入医保范围。再加上各地区医保政策不统一,地区间的差异较大,造成各地互相攀比和不规范的收费行为,出现一定负面影响,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积极性,也扩大了地区间社区康复发展的差距。

对策和建议

1加强康复宣传,倡导社会康复理念

1.1倡导社会康复理念自我国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引进现代康复理念近30年来,康复医学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康复的意识仍不强,尤其对社区康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是社区居民,而且包括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医疗机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均对康复了解不多。故应大力加强社区康复宣教,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康复事业。这不应该只是残联和各级康复学术机构的职能,更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职责和义务。要努力倡导社会康复理念,尤要重视发挥社区的能动作用,尽快建立一支社区康复专业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帮助因病致残,功能障碍患者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提供适宜的社区及家庭康复环境,使缺损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或代偿,尽快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1.2提倡绿色疗法概念当前我国医药费用持续攀升,尤其是药品费用增幅过大和药源性疾病增多的情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康复治疗则是一项相对花钱少、副作用小且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利国利民,理应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提倡。

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入

1加大教育投入借鉴国外康复医学发展经验,没有康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有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针对国内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难以适应老龄化社会对康复的需求,政府要十分重视对康复人才的培养,加大康复医学教育投入。尤其要重视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康复师资队伍和实习基地建设,并可采取定向委托招生的短平快培养方式,尽快缓解社区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

2关注全科医师培养在推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为适应社区康复医学发展,建议尽快修改培训教材,调整培养方案,有意识地增加康复医学培训内容和时间,强化全科医师社区康复意识,提高他们的社区康复专业技能。

3重视在职培训由于历史原因,在现有的临床专业人员中,尚有不少未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因此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在职轮训、考核和准入制度,不断提高专业队伍业务素质。

调整医保政策,实现康复服务的可及性

新医改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对于患者来说,无论是急性期的救治,还是恢复期的康复治疗都应归属于基本医疗服务范畴。因此在医改中,要充分关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低收入人群、老龄人群中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康复的需求,逐步建立、完善包括康复治疗在内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尤其要坚持将社区康复服务纳入医保政策调整范围,积极探索社区康复费用的合理补偿机制,这是从政策上保证和支持社区康复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

完善三级康复网络,促进社区康复发展

1政府重视,加大社区康复投入针对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康复需求剧增的现状,政府要十分重视加大社区康复的财政投入、保证人员编制、康复设施等软硬件的改善,逐步满足老年、残疾人群等功能障碍者居家养老,社区康复的可行性。

第2篇:康复医疗范文

关键词:循证设计法医疗空间康复花园景观设计

引言

目前,我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医疗疗养设施的需求量将随着老龄化的趋势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开始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所要求。人们除了关注医疗技术,也逐渐意识到医院户外空间景观环境的重要性。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模式开始向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并由此逐渐向社会医学的模式转变。从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有关于康复花园的论文出现在热门设计杂志上,让康复景观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伴随着各种园林式医院和花园式医院的产生,康复花园在医疗的综合发展及景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康复花园内涵

康复花园是一种园林形式,始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景观与康复医学相融合的产物[1]。康复花园是指在医疗空间中融入景观元素,将景观设计作为辅助的治疗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接触,使参与者在精神方面有康复疗养功能。康复花园的使用者不仅仅是病人,也包括亚健康人群、残疾人、医护人员、病人家属等。因此,康复花园的设计要充分挖掘空间的康复特质,针对不同的使用人群来定位具体的康复景观环境,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刺激人的各种感官,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进而促进其身体健康的恢复。

二、康复性景观的功能

(一)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功能

合适的康复景观不但能够为病患、医护人员等创造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交流空间。疗养者在有效的康复环境中不仅可以更好地接受治疗,更能重新获得生活的兴趣和自信。医疗空间改进,有利于树立医院自身的形象,能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促进心理健康

根据心理学的情景治疗理论可以得到美好的风景、新鲜的空气、舒适的治疗环境,可以使病患保持宽松、平和的心境,有助于陶冶情操,身心愉悦。我国医学领域采用的医学审美疗法强调医学和美学的互相结合,具体又包含多种疗法,比如色彩艺术、听觉、视觉、嗅觉、综合艺术等[2]。其实,这些在景观疗法中也都是可以实现的。对自然景观中的点、线、面、色彩、声音、光线等因素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对患者造成刺激,让其发展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进而改善疗养效果,帮助其快速康复。对医院里活动的人们进行调查研究,95%的人表示在感受到压力时,会选择在户外,因为能够感受到正面、积极的心情转变,从焦虑、有压力逐渐变得平静。有超过2/3的人表示,自然元素如:树木、花草、色彩、动物等,对于缓解压力,改善心情有直接的效果;同时也有超过50%的人表示,刺激其他的感官,如听觉、嗅觉、触觉(例如鸟叫、水声、花香等)也有同样的效果。

(三)促进生理健康

现如今,医学已经逐步意识到自然景观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的益处;自然医学、行为学、心理学等都已证明了自然要素对患者身心健康起到的积极作用。自然环境中的植物、水体、温和的阳光、清晰的空气,都对患者的疾病有间接疗效。有研究表明,大气中的负离子可以调节人体内的血清素浓淡,缓和“血清素激惹综合症”,对神经功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能够增强免疫力。绿色植物空间可以使皮肤温度下降1-2℃,脉搏下降1-8次/分钟。

三、医疗空间康复花园景观设计探析

(一)循证设计的概念

所谓循证设计,是产生于循证医学和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设计理念。这一设计思想主要强调运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科研数据来证明环境因素对人的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3]。循证设计尝试在科研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医疗环境,让病患可以在这种新环境中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可以得到最大的提高,并且让所有身处于这个环境的人都能够得到放松。循证设计中,设计者不但需要对医院的内外空间进行考虑,而且还需要对各种类型的可感知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该理论的出现为康复花园的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1.考虑内外空间:医院的外部空间对患者的治疗有辅助效果。以位于美国休斯顿的KelseySeybold门诊中心为例,其设计灵感源自于得州的BigSandyCreek,中心的正前方建设了公共开放空间。因周边居民认为溪水有助于治疗疾病,所以上述公共空间在设计时考虑了小溪的位置,长度共计400英尺,为这一空间增添了别样的景观。门诊中心的景观设计意在强调水景的康复疗养功效。溪水景观的营造,不仅使其景观设计别具特色,让使用者能够放松身心,让儿童患者能够嬉戏玩耍,减少对医院的畏惧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医治效果。内部空间也应为患者与探病的亲朋好友提供良好的互动场所。只有综合考虑医院的内外空间环境,为患者提供动静皆宜的绿色康复空间,才能充分发挥景观的康复疗养功能。2.考虑可感知环境:感知觉是一项综合性的心理过程,包含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不同类型,相应地感知环境也包括不同的形式。反映实体的差异会产生视觉感受的差异,例如颜色的差异会产生心理感受的差异,美的事物可以愉悦心情,视觉环境中对人产生积极的生理刺激能够对患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景观中材质的质感差异造成心理感受的差异,患者通过触摸更加能够亲近周边的自然环境;对于听觉环境而言,声音不同,听者的感受也将存在差异,对其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景观设计时,注意音乐和自然声的完美融合,有助于提高对病患的治疗效果;芳香疗法肯定了嗅觉环境能够产生的辅助医疗作用,一些具有香味的植物能够安抚患者的情绪。以南京鼓楼医院仙林国际医院,该康复疗养区主要提供高标准医疗、康复、体检服务。医院分为视觉园、听觉园、触觉园、嗅觉园和味觉园。(1)视觉园:颜色表现是视觉刺激中最重要的感受。色彩的差异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不同。绿色让人感觉宁静安详;红色让人感觉热烈奔放;黄色让人感觉温暖愉悦;粉色让人感觉温馨幸福,蓝色让人感觉深沉忧郁,紫色让人感觉高贵典雅……在视觉园中的榉树种植池内,对各色开花植物进行配置,四季变化,色彩丰富。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微型的聚会场地,探病者与患者可以聊天,医护职员也可以在此休憩或者举办小型康复理念的交流。(2)听觉园:纯天然的声音在听觉刺激中最为重要。植物类型的差异,叶子形态、质感的差异,在风中摇曳时发出的声音也有差异。植物吸引鸟类停留,鸟儿叽叽喳喳,给人多重的听觉感受。在康复中心西侧临近水溪的绿地设计了听觉园,园中还设计了人工的水景,种植了很多叶子可以发出响声的植物,在弧形的长廊内休憩,可以倾听不同树叶发出的美妙声。伴随着水声和鸟鸣声,让人不由得身心舒畅。(3)嗅觉园:气味在改善人的反应方面有显著作用。嗅觉园设置在康复疗养区的西南侧,种植具有香味的植物,例如花香、果香和叶香。并根据风向设计植物种植的位置,以防多重味道参杂。同时对疗效俱佳的芬芳植物组合搭配,如迷迭香的浓郁,薄荷的清凉等。划分不同的功能区,有预防流感区、血压恢复区以及心情舒畅区。(4)触觉园:触觉感受是人们最基本的、最直观的经验。通过触觉传递,能使人在心理上引起共鸣,达到心理认同。病患触摸植物、水体等自然元素,通过触觉感知了解和亲近所处的空间和环境。在设计中使用触感更加温和柔软的材质,能够拉近病人与周围环境的距离,与自然亲密接触。针对视觉残疾的病人区引导他们触摸不同的植物。不同的质感的植物会给视觉残疾的患者带来不同的触觉感受。在地面铺装上采用水洗石、卵石、木地板等铺地材料,栏杆扶手背面刻有盲文都给有视觉残疾的人以提示,给予病人最大的关怀和包容。(5)味觉园:通过饮食活动体验来实现的味觉刺激。味觉园位于场地的西南方向,栽种了一些可食用或是作为食物材料的植物,在采摘区域中,对乘坐轮椅的患者参与采摘活动的需求进行特殊考虑和设计。康复疗养区的“五感园”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了康复花园的基本原则,是循证设计理论的具体实践。别具特色的小花园的设计,结合植物配置,既能够创造简洁开放的绿地环境,缓和建筑物给人带来的生硬感,还能达到辅助治疗的功效。

(二)医疗空间户外景观需求

医学模式的改变对户外空间的景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医院不再只是有几栋冰冷的大楼,而要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既要关注病人生理需求,也要关心患者的心理需求,发挥景观的辅助治疗作用。对医疗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病患的需求,还应照顾到医疗工作者和探病的亲朋好友,并且不同的使用者对于户外空间景观存在多样化的需求。1.患者的需求:病人按照其患病的状况可以分为普通病人和危重病人两种。危重病人相对于普通病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内心更容易焦虑和恐惧,这都会影响其就医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甚至导致病情恶化。所以,危重病人更需要的是能够使其放松心情,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的环境。医院户外空间的美景,可以愉悦患者心情。充满阳光的阳台或屋顶花园有助于肺结核病的治疗,柔和的色彩有助于缓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绿化植物让重症患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对其康复过程大有帮助。医院应当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户外空间,让患者既能够独处,也能与他人共处。既有能够晒太阳的地方也有树荫能够乘凉,既有开敞空间也有封闭空间,让患者获取最大的身心自由。孩子的需求: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往往对医院抱有恐惧心理,非常排斥待在医院。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是很多医护人员和父母的困扰。儿童往往性格活泼,偏爱新鲜的色彩,对大自然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若能在医院户外空间设置专门针对儿童的游戏场所,可以在一定成都上改变儿童对医院的认识,减弱恐惧心理。色彩鲜艳的花卉植物,可以打滚的草地,能适当攀爬的软梯和斜坡都能让孩子走入户外景观,有助于其康复和治疗。老人的需求:老年人的孤独感、寂寞感往往比较强烈,对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比较茫然,身心都比较脆弱,非常需要别人的关爱和照顾。老年人更需要温馨、安静的康复环境,使其能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来,从而舒缓对医院的排斥情绪。老年患者通常身体机能弱化,行动迟缓,所以户外空间的路面应增加防滑处理,并且应注意无障碍设计。方便轮椅推行的无障碍通道、舒适的休息坐凳、可以散步的走廊、能观花赏鸟的安静小花园都让病患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去接触自然,放松心情。中青年的需求:由于中青年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这部分患者会更加沮丧、急躁和忧郁。花园一般的医院户外空间环境有助于抚平他们的焦躁情绪,让他们暂时忘却痛苦和烦恼,能有机会接触自然,使他们心情开阔,改善心理疾病,有益于身体的康复。2.探访者的需求:探访者能让患者在心灵上得以慰藉。这一部分群体在户外空间的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宜人的户外环境让探访者能放心地让家人、朋友在此治疗。对于危重病人,他们的探访者有时也承担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轻松的户外环境有助于他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探访者可以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与病患进行交流。3.医护人员的需求: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医院是其工作的场所,户外空间具有减压的作用。花香鸟语、泉水叮咚、曲折幽径让医生、护士在工作之余、午餐之后能走进自然休息片刻。能够休息、散步或慢跑的场地可以为医院的工作人员创造锻炼和运动的机会,从而让他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4.康复花园功能的需求:康复花园的功能是辅助治疗,其有助于减轻病人的压力,有助于增强病人的自我康复能力;同时,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医生给患者医治,也可以缓解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康复花园的这些功能要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医院的康复花园环境首先要满足健康性需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这些人们的基本健康需求要得到满足;(2)满足安全性需求,注重人性化设计,空间的尺度、选材等要适合医院环境中使用者的需求,充分考虑户外的道路坡度、防滑设计等;(3)有利于患者的交往需求,为病人供给聚会交流的场所,促进病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使其能够给予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4)设置一定的私密空间,尊重患者的隐私。

(三)医疗空间康复花园景观设计原则

功能性原则:康复花园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照顾到不同使用者的需要。例如,在铺装选材要求坚实、平坦,同时伸缩缝的大小要合适,保证轮椅的轮子不会陷入其中;景观铺地的形式则采用简洁的图案以及自然粗质肌理;路边可以放置一些牵引装配,方便轮椅使用者前行[4]。在道路的宽度和坡度上应该满足使用轮椅的患者和医用推床的要求;一些设施和装置的尺度可以适当调整,如花基的高度可以适当抬高,让病人不用弯腰就能触及。通达性原则:现代医院的康复花园园路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可以更简单、方便地寻路到位的需求,花园内应该设有环形的园路系统;另外,要综合考虑全园园路的通达性,即无障碍设计,保证使用轮椅的人能顺利到达他们想要去的每个地方。视觉愉悦性原则:视觉愉悦可以发挥景观的疗养功能。可利用各种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和质感来营造氛围,带来全方位的立体感受;植物的自然生长以及季节性变化,形成生动、多变的景观印象。园内景观小品选择可以以垃圾箱、座凳、景墙、雕塑等为主,形成与环境空间相配套的体系,更好地将室外空间与绿色环境空间相互融合。小品配合不同的景观区域和环境空间,创造与医院整体环境相互融合,方便人们使用、丰富游览内容和观赏价值。景观小品的造型应该是明确和积极向上的,这样能够起到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有助于病人的康复。空间多样性原则:医院应当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户外空间。花园需要设置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开放的活动空间,可以创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鼓励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生以及患者与亲属的互动和交流;私密的活动空间,可以使患者有独处的冥想空间,亦可为患者提供私下交谈的机会;半开放空间可以使患者在需要独处的同时又可以观景。空间的多样性,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维护简单性原则:康复花园的设计应该简洁且易于维护。如景观标识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选择原则:①醒目、位置适当;②色彩、造型与主题相互吻合;③用材经久耐用,不易破坏,方便维修;④按同一风格进行设置,突出功能性;⑤满足特殊人群的使用需要。繁杂的花园会影响患者心理,尤其对于身患重病的患者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自然相连性原则:植物丰富的康复花园才能康复疗养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带来绝佳的辅助治疗效果。种植设计充分考虑场地特征,分析气候、光照、土壤、水分等制约因素,结合植物生长习性。做到适地适树,遵照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结构、演替规律,考虑物种生态位,避免直接竞争,合力配置[5]。植物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高低疏密围合空间在树种的选择上,有毒植物以及带有浆果和刺的植物都被排除在外。和谐优美的自然景观,如蓝天白云、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的景象能让患者感受到生命不息,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心理,重拾康复的信心。

第3篇:康复医疗范文

微观与宏观层面变革推动康复领域需求增大,问题也随之而来,三大矛盾凸显:巨大的潜在康复需求与人员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提升的康复重要性与规范化、循证化滞后的矛盾,康复应用广泛性与康复技术、实践碎片化的矛盾。康复行业将应对巨大变革挑战,如何转变康复模式以迎来行业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是摆在康复医疗从业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科技进步激发康复医疗转型

康复是一门功能导向性科学,也是改善生活质量的科学。2008年的汶川地震带动了我国康复医疗事业提速;2009年,国务院下发“防治康”相结合政策,提出医疗体系应包含预防、治疗、康复三个部分,需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励建安疾呼:“防治康三者的确是不可分离的,它们是互相关联的。”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整体性,而康复医学的多学科合作模式不仅是康复医学内工种的合作,也涵盖了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人文、工程和社会的协作。传统康复模式以患者不参与的被动治疗为主,随着康复医疗体系建立,康复医疗也应转向主动训练,“只有改变诊疗思路,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康复医疗的发展”。励建安直指:“在现代康复诊疗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患者的生物学属性,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学属性及社会属性,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不是以器官、组织为中心。”

现代康复医疗与传统康复医疗明显的差别在于“技术”。励建安感慨道:“二十一世纪的科技进步都将成为现代康复医疗发展的强劲动力。”“传统康复医疗停留在人工操作,缺乏标准与量化,缺乏整合的框架和流程,而现代康复医疗更多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达到康复目的。”蝶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巨府表示。

现代科技进步推动的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传递信息职能化将现代康复医疗范畴拓展到极限,物联网不仅可以轻松地将医院与社区整合在一起,还能整合全部患者相关信息,使患者足不出户即可监测健康状况、享受最及时的医疗服务。而“互联网+”智能技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技术,之于整个健康领域远将超越目前基因在未来二三十年带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对于现代科技与康复相结合,陈巨府谈到:“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三医联动下全面康复,通过智能技术平台系统催生新型智能健康服务的生态系统,在新的生态系统内让患者获得从用药到康复的全程服务,通过数字化技术帮助患者实现更智能化的康复医疗。”

综合性医院康复体系建设

在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学科的主要职责是急性期康复,同时践行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邓绍平希望,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既符合国内环境,又能可持续性发展且与国际接轨的康复医疗新模式。作为区域性中心医院的管理者,他利用康复理念进行学科建设、打造优势学科,促进了医院医疗质量与水平双提升。

邓绍平认定,优势学科建设应在原有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和优势,使现有学科经过更新、改造、延伸、拓展、调整、补充,并根据医疗需求完成优化重组、合理构建、配置和提升专科层次,鼓励、促进专科相互支撑和融合,培植新兴专科和专业方向,形成基础宽厚、主干突出、相互支持、彼此加强的学科群体,使某些领域在临床诊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国内外同行不可替代的优势,进而带动整体学科升级。

他总结出医院构建优势学科群的三大策略――整合龙头学科、扶持病种特色、加强协作攻关。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学科建设,首先要完成高起点定位,制定学科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学科发展领域、突出主攻方向;其次落实高起点夯基;再次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在条件建设上下本钱,在机制创新上下气力。将康复理念与各个学科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医疗质量提升,保障医疗行为效率与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能够缓和医患关系,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

康复与其说是一个科室,更像是一套完整的体系,临床各学科、各专业都离不开康复治疗,康复同样内存于所有医疗行业。因而,作为一个医疗体系,在多学科开展康复治疗是建立康复一体化的关键。这就要求医院必须有配套的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邓绍平认为,实现临床-康复一体化需从五方面着手。第一,组织结构一体化:在人事制度上给予创新和特殊安排,医生、康复医生、治疗师、护士同属一个团队,实现统一管理。第二,治疗流程一体化:同一疾病无需会诊、转诊,实现治疗无缝连接、互相覆盖,患者的术前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由一个团队完成。第三,病情评估一体化:将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作为一个治疗整体,对疗效实行有效的康复评估。第四,健康教育一体化:将手术医生、康复医生、治疗师需行的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统一完成。第五,患者随访一体化:同时完成术后、治疗后随访,在手术医生、康复医生、治疗师间流畅转诊。“一体化管理极大程度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使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成为可能。”

目前,康复治疗主要由医学康复和残疾人康复两部分构成,大型综合性医院康复治疗的重心是医学康复。一方面,在院内强调“大康复”“大心理”“大中医”理念,在多学科开展康复治疗是形成康复治疗体系的关键。另一方面,通过医护一体化康复(心理咨询师、推拿按摩师、营养咨询师)实践促进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总体而言,综合性医院的康复医疗体系化建设可起到康复技术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达到预防-治疗-康复一体、临床-科研-教培综合全面发展。

全面构建康复医联体

在康复医疗体系中,综合性医院重在提供急性期早期康复治疗,重在开展早期康复介入,以便缩短住院时间,为其他康复机构留出空间;康复专科医院与基层康复机构则需为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全面的康复治疗,承接综合性医院患者,并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和社区康复机构等延续性医疗机构分工合作,及时转送患者,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延续性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家庭康复护理等服务。各层级康复机构分工不同、各有侧重,分层级、分阶段地为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缺一不可,而各级康复机构间也存在着转介转诊、技术合作等共赢模式。

“十二五”期间,国家陆续出善康复医疗体系的政策文件: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的转诊与合作等。这些政策的颁布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分级转诊制度下层级康复模式的建立。

随着我国逐步步入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病率增加以及残疾带来的康复需求增长,推动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有能力、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康复特色服务,已成为大势所趋。

然而,制约我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转诊的主要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医疗机构尚未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及相互间缺乏合作和协同,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院长唐丹表示:“康复服务能力与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制约了康复医疗医联体的建立。”

康复医联体通常由1?2所二、三级康复医院,联合辖区内(县级市)若干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组成以医联体章程为共同规范的非独立法人组织。它以康复医院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为社区康复服务枢纽,探索紧密型、松散型等多元化医疗联合体管理模式。

以康复医联体为载体,在各医疗机构间建立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可以共享资源并提高康复医疗体系整体运作效率。而充分利用康复医院的人才、技术、管理等优势,能够带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探索社区中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康复患者提供适宜的、连续的、个性化、专业化综合康复服务,满足他们的全面康复、健康管理和社区融合需要,才能构建起便捷、有序、有效的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建立康复医联体的主要目标是将康复服务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家康复服务领域,并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合实现技术与服务互补,将适宜技术移植到社区。被问及康复医院在康复医联体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唐丹作答,康复医院应该承担起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服务技术规范,协助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各项康复服务,负责完善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能力建设,促进康复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流程与通道的职责。

通过建立康复医联体实现患者的双向转诊,既能满足医保政策改革的需要,也符合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与患者在社区中享有康复服务的需要,康复医院的技术人员植入和培训也可极大程度上填补社区康复人才的空白和缺失。

康复医联体的建立,为优质的康复技术和治疗人才下基层提供了工作平台,可切实推进基层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唐丹表示:“康复医联体切实推动并实现‘康复回社区’,使康复患者有序分流,打通康复患者下转通道,让患者就近康复。”而且,他认为,“康复医联体的建立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康复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有助完善医保政策制度。”

“互联网+”助力三级康复体系构建

为适应社会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很早就提出三级康复模式――理想状况下,一级康复为早期康复,二级康复为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为后期康复或社区康复。当前康复体系的现实情况却是:部分患者完成一级康复后出院返家,甚至部分患者基本未接受康复治疗。

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院长邵明看来,传统康复体系内化的问题还有很多。首先,老年群体、残疾群体、慢性病群体、工伤群体的康复病员数目巨大。其次,在三级康复体系中,患者急性发作期在中心医院急救并接受短期院内康复,康复训练则在社区医院或家里,导致康复病员流动性强;而医院间,甚至核心医院与下级医院间独立运作,无法实现有效信息互通、转诊、会诊,致使患者信息不对称。此种信息缺失还导致上级管理部门无法准确获知医院康复科的运作大数据,无法及时掌握康复病员的综合情况大数据,无法及时得知康复病员的居家康复状态,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

“‘互联网+’时代的康复管理理念可以解决传统康复模式中的诸多问题。”邵明介绍,“因为互联网具有海量数据库的远程康复系统,可轻松处理大量康复病员,实现跨地域患者管理。以核心医院为主体,通过远程康复系统建立三级康复医联体,实现各家康复医院以及上级康复医院与所属下级医院信息互通,在院间信息互通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二、三级远程诊疗体系、远程管理体系、双向转诊体系,达到远程指导、疑难病症会诊目的。再有,互联网的特性决定在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和管理下建立的三级联动康复体系,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各医院的运作大数据和所有康复患者大数据,也使医生、治疗师可以及时掌握康复患者的居家康复数据,给出有效的家庭康复指导。”

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并利用原有的康复资源,建立覆盖地区性的三级康复网络,完善临床康复数字诊疗一体化标准,就可能实现康复临床诊疗信息数字化和信息共享。“‘互联网+’平台具备临床诊疗、健康管理、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完备服务功能,”邵明表示,数字化医院使康复服务辐射更大范围,满足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康复医疗服务的愿望。

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可达到优化康复流程的作用:各医院共享康复患者信息,转院更快捷;对离院患者,以远程方式及时掌握各项康复指标,判断训练计划是否得当,判断患者是否遵嘱进行康复训练;对居家康复患者,以远程方式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及时、灵活修改训练计划,随时查看训练执行情况。

第4篇:康复医疗范文

关键词: 医疗建筑 康复 设计

Abstract: The moder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which as restore the function the guide has been rise in China since the early 1980s. General Hospital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pecialist hospital building is not only part of develop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but also a sign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evelopment. How to design a modern medical rehabilitation center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development. As the province of rehabilitation centers an example,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medical rehabilitation center's features of func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fic nature of appearance from the layout, form design and barrier-free design.

Keywords: Medical building Rehabilitation Centre Design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1.10.001

一、康复医学的概念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及康复医学专科医院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功能评定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康复、传统康复治疗等康复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的临床诊疗空间,并负责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提供康复医学专业咨询、培训和技术指导。

康复医学科主要处置神经系统相关伤病、骨与关节伤病、心肺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退行性病变、儿童神经骨骼发育迟缓与先天性缺陷等所导致的功能障碍,以及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等。其诊疗对象包括上述伤病急性期、亚急性期出现身体结构与功能异常、个体活动以及参与能力受限的患者。

(一)疾病诊断与康复评定

纳入国际功能分类范畴的标准化评定和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活动和参与能力评定、生存质量评定、运动及步态分析、平衡测试、作业分析评定、言语及吞咽功能评定、心肺功能评定、心理测验、认知感知觉评定、疼痛评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等。

(二)临床康复处理

针对功能障碍和疼痛的医疗技术、药物治疗以及其他以功能恢复为目的的临床医疗手段。

(三)康复治疗

在执业医师指导下,由康复治疗师、医学工程以及相关专业人员所实施的康复专业技术服务。包含:物理治疗(含运动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康复、传统康复治疗、矫形器制作及训练。

二、项目概况

某省康复中心新建项目工程(图1)位于交通便利地段,与城市中心及机场均有地铁相连,环境舒适,便于患者修养康复。其建筑面积47000,地上建筑面积35600,地下建筑面积11400,基底面积7000。地上9层,地下1层。主楼高45 m、裙房高18m。容积率1.7,建筑密度27%,绿地率45%。

康复中心四周用地为规划路,南侧规划路以南约100m处为城市干道(下通地铁)。用地南临城市绿化用地,其余周边均为现状耕地。院区地势平缓,地形平坦,东侧略高。院区北、西、东侧功能绿化起到减弱城市噪音对医院影响的作用,改善医疗环境。康复中心南侧设置的大面积水景园林与用地南侧的城市绿化用地连成一片,并通过台地状阶梯绿化与建筑内部庭院沟通,为住院患者提供良好的休闲康复环境。

康复中心周圈设置不小于4m宽的消防道路;门诊及住院入口前设置广场,便于集散人流。在首层周圈设计了以下9个出入口:门诊出入口位于北侧偏东部位,门诊患者及家属由此进入;康复出入口位于北侧偏西部位,康复患者及家属由此进入;住院出入口位于西侧中部,住院患者及家属由此进入;货物入口位于西侧偏南部位,主要用于厨房所需货物的运送;餐厅、报告厅出入口位于南侧偏西部位,主要服务于就餐人员及报告厅;办公出入口位于东侧偏南部位,办公人员由此进入;疏散出口共三处,分别位于北侧中部、西部及报告厅东南角,专供消防疏散使用。

三、单体设计

康复中心地上9层,地下1层,针对其特殊的康复医疗性质,对其平面功能布局、立面效果及无障碍设施,进行了针对性设计。

(一)平面布局

地下一层:地下车库、太平间及冷冻机房、职业康复、管理用房、康复工程、机电设备用房等。

首层:公共空间(图2)、康复门诊、普通门诊、门诊治疗、社会康复、检验科、放射科、出入院办、餐厅厨房、报告厅及附属用房。

二层:功能检查科、心理科、言语科、运动治疗、理疗区。

三层:作业治疗、手术中心、供应中心、针灸推拿区、亚健康中心。

设备管道夹层:功能为管线转换及布置净化空调机组。

四~八层:病房。

九层:行政办公区及附属用房。

机房层:电梯机房及设备用房。

(二)外形设计

外装修以干挂石材为主,裙房部分局部设置玻璃幕墙。主楼以断桥铝合金带型窗为主。层间装饰铝合金线脚,以简洁、明快、大气的装饰材料和手法营造现代化医疗建筑的形象(图3)。

(三)无障碍设计

由于康复中心主要接待各类因伤肢体残疾及慢性病患者,所以其无障碍设计尤为关键。住院出入口、门诊出入口、康复出入口、VIP出入口均为无障碍出入口,坡度不大于2%。无障碍出入口平开门选用小力度弹簧门。主要出入口与室外广场设置的无障碍停车位及城市无障碍系统之间设盲道相连。首层以上各层均设有无障碍专用卫生间。其他各层公共卫生间设助力拉手,病房卫生间设安全抓杆,门锁可双向开启。无障碍专用卫生间及病房卫生间均在低位(距地约0.5m处)设置防水型呼叫报警按钮。设置无障碍电梯,应具有呼叫、控制、语音系统、扶手及盲文提示等符合残疾人使用的各项功能。门厅、电梯厅、主要楼梯间等设置盲文标识牌及扶手、地面设盲道;公共服务台、公用电话、出入院接待、吧台、导医台等处设750mm高的满足无障碍设施要求的低位台面。另外各层病房均按照无障碍病房标准设置。

第5篇:康复医疗范文

 按照《云南省卫生厅办公室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卫医发〔2011〕1098号)文件精神,***区卫生局结合我区实际,在我区内认真进行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的工作,确定了***区人民医院、金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家单位为试点医疗机构,以中医康复为抓手,不断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根据对照评估工作方案内容,对我区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两年来开展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区人民医院

2012年***区人民医院主要做好康复医学科的筹建工作,包括房屋、设备、人员、经费的逐步配套。医院将门诊三楼原中医门诊和针灸门诊的重新设计装修,并新建了近70平米的康复训练厅。先后选派3人次到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进修学习。配备了中药熏蒸床、理疗床、牵引床、远红外线按摩理疗床、中频治疗仪、红外线烤灯、电针仪、周林频谱仪、温热磁场振动治疗仪、TDP治疗机、激光疼痛治疗仪等设备。开展了针灸、电针、温灸、火罐、腰椎牵引、颈椎牵引、中频治疗、超短波、红外线、热磁疗、推拿、按摩、中药熏蒸、药离子导入、中药涂敷治疗康复理疗项目等。在卫生局统一安排下购买了7张电动牵引床、3台蜡疗机、2台热敷治疗机等物理治疗设备。经过一年的准备,今年区医院成立了康复医学科,现有医师4人、护士3人、治疗师3人。在医院内建立疾病早期康复介入制度。指导3家社区开展康复治疗服务和康复咨询服务。两年来门诊康复服务7860人次,住院病人61人次。

2、金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金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开展康复项目:牵引、手法复位、中药熏蒸、中频治疗、推拿、电针、火罐、放血疗法。

卫生技术人员32名,其中中医3名,没有康复专业人员。结合原有的中频,熏蒸等中药理疗康复,做好了专科优势病种的经验总结,进一步完善专科病种的诊疗规范,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继续打造好康复理疗在社区的影响力,让康复理疗成为真正的具有同等竞争力的特色专科。在两年里科室共接诊病人1250人次,收到广大患者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金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康复医疗设备:普通电脑牵引床、多功能电脑牵引床、中频治疗仪、中药熏蒸床、神灯、电针治疗仪。2012年区卫生局配备了①熏蒸治疗机一台②智能疼痛治疗仪③离子导入治疗仪④极超短波治疗仪⑤艾灸治疗机⑥电针治疗机⑦神经损伤治疗机⑧磁振热治疗仪等设备,填补医院的医疗空白,为颈腰椎等病的治疗提供了又一经济有效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3、小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小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康复科,工作人员3名,其中中医主治医师2名,中医执业医师1名。现有设备:红外线治疗仪2台,中频治疗仪2台,超声波治疗仪1台,电麻仪2台,牵引床1张。开展的项目为中医、针灸、推拿、耳穴、艾灸、拔罐、牵引、中药导入、电疗、超声波治疗。目前重点康复人群为中风后遗症患者,主要以针灸、中药、推拿、心理治疗和偏瘫康复器帮助病人进行恢复,并总结出一套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将经过医师系统规范治疗的康复者进行了记录,并建立了规范的档案进行管理。今年已有5位患者参与了康复管理,对康复建档者定时认真的进行随访,及时的与患者沟通,并且给与患者予有效的建议。另外,今年对脑肿瘤切除术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一名患者进行了康复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疗效。今年特派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提高了中心的康复水平。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

1、康复场地不足及康复设施不全,康复专业人员缺乏。

2、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康复知识学习还在起步阶段,可以说针对性有了,系统性、实用性还刚刚开始。

3、由于康复体系建设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卫生部门无法单独完成,因此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缺失,有利于此项工作的财政、医保、人事方面的政策措施有待出台。

4、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不成熟,还需磨合,适合双方的分工协作方式有待探索。

5、对公众的康复知识有待普及,康复医疗服务病源不明确,服务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6、康复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没有显现等。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突出打造技术品牌。将康复医疗体系的建设纳入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工作规范,努力做好我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工作。

 

 

                               ***区卫生局

第6篇:康复医疗范文

现就我科在脑卒中病人康复训练中常用的一些心理咨询技术浅析如下:

康复科医生在初次接诊需康复治疗的脑卒中病人时,常会应用结构化技术。根据临床诊断、功能评估应对病人作出科学合理的治疗计划,同时还应向病人及家属阐明康复近期、远期目标,治疗的最佳时期,治疗时间、大致费用、总体治疗方案等,让病人及家属了解现实,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止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在漫长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康复医疗工作者应多使用积极关注技术,发现病人细微变化。因为脑卒中病人病程长,功能恢复缓慢,多有情绪不稳,焦虑、烦躁、抑郁、失眠甚至丧失治疗信心,不配合治疗等情况出现。因此治疗训练过程中时刻要积极关注病人,充分理解病人心情,及时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帮助病人及时了解自己的变化、进步,多鼓励关心病人,改善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树立其合理信念,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早达到治疗目标。

治疗中要合理使用具体化技术,及时弄清病人的感受和想法,尤其是对有言语表达或认知障碍者或有多种并发症者,治疗师在训练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耐心诱导,发现其异常表情变化及各种言语和非言语动作,结合及时的科学诊查评估,来了解病人的训练强度、承受能力、感受或其他不适情况等,合理调整治疗、训练方案。防止训练不足,避免训练过量及训练中意外发生。

对病人及家属的质疑、疑惑以及不现实的过高期望,治疗师应使用立即技术及时作出反应,平等、开放式地与其讨论分析、解释,澄清认知、消除疑虑,医患互补,增强互信,减少矛盾冲突。

第7篇:康复医疗范文

1.编制实施“十三五”规划

科学编制各级“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谋划好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

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群众“获得感”。6月底前完成长株潭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健康卡受理环境改造,实现发卡全覆盖,用居民健康卡全面取代各种诊疗卡。

2.推动医改改攻坚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药品耗材费用、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四同步”改革。

分级诊疗制度:加大医保、医疗、价格等政策统筹和执行力度,强化城乡医保差别化支付对推进分级诊疗的政策导向力度;调整优化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医疗服务价格梯度;强化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动形成紧密型利益和责任共同体;推进基层医生和城乡居民签约服务,促进分级诊疗就医格局的形成。

统筹推进各项医改:完善基本医保制度,建立不同医保制度衔接互动机制,研究城乡医保制度整合方案;积极支持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3.医疗救助扶贫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扩大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加强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促进远程医疗向贫困地区延伸。

启动贫困县卫生计生机构居民健康卡应用环境改造,向贫困人口发放居民健康卡。

4.落实全面两孩政策

以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为重点,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修订《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完善配套衔接政策。

取消对生育二孩的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严格控制政策外多孩生育,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有机整合生育服务证、母子健康手册和儿童预防接种证等证件,落实母婴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咨询指导和服务项目。

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和儿童医院(专科)建设,扩大产科、儿科服务能力。加强儿科医生学历教育与专业培养,争取省内医学院校恢复儿科系招生,并努力进入国家队。全面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出生缺陷综合防控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5.强化计生基层基础工作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网络的信息采集,加快实现县乡计划生育、孕产期保健、住院分娩、出生医学证明、儿童保健、预防接种、居民健康档案等个案信息交换。实现国家与省级计划生育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户籍管理、婚姻、人口健康、教育、社会保障等信息共享。

从今年开始,将早婚早育、未达生育间隔、终生未生育但合法收养子女且符合农村奖扶其他确认条件的三类对象纳入农村奖扶范围。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范围。深化湘粤区域协作,拓展湘赣桂黔渝川等周边、多边省份的区域协作,启动环洞庭湖区域协作。

6.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强医疗服务监管,确保医疗安全。开展肿瘤等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管理,强化临床药事管理。

保障血液供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巩固血站血液核酸检测全覆盖成果。

持续推进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完善“三调解一保险”医疗纠纷预防处置机制,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7.抓好公共卫生和卫生应急工作

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重大疾病为重点开展防控工作,强化免疫接种。做好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尘肺病等综合防治,实施好重性精神病救治、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为民办实事项目。

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继续推动农村改厕工作。注重城乡居民饮用水、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和病媒生物监测。

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风险评估机制和及时预警,启动陆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

8.拖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加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强化师承教育,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

促进中西医结合,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和新药研发。强化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规范种养。

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促进社会办中医。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9.推进健康产业发展

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医疗、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中医药、养老、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集聚发展。

规划建设省市县多层次、规模适度、各具特色、产城融合、上下协同的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初步构建一核心园区多基地模式。

推进健康制造。切实履行省政府赋予的推进创新发展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的牵头责任。主动争取将湖南健康产业园区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有关规划,在政策和资金上争取倾斜支持。

10.加强人才培养及其他

继续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提高“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

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实施特岗全科医师试点项目。以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为重点,启动“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试点。

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人才职称评审制度,突出医疗服务业绩导向。

组织卫生计生地方性法规规章的拟制和修改,清理规范性文件,建立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医疗机构法治建设。

逐步实现监督执法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开展公共卫生、医疗和传染病卫生、职业病和放射卫生、计划生育等重点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标准化管理。

第8篇:康复医疗范文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康复期;治疗指挥

近年来脑血管意外患者有增加趋势,并向年轻化发展,脑血管意外是当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杀物手,它的致残率占据各疾病的首位,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四高征之称,据我国医学调查统计,脑血管意外发病率为200/100万每年,新发生的脑血管意外约150万,死于脑血意外患者近130万,而存活者约有75%致残,在统计病学调查中,脑血意外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为最高,随着医疗诊断和抢救持技术的提高,脑血意外患者病死率明显下降,但由于幸存下来的脑血意外患者后期程度治疗与护理上不足,导致患者的致残率有抬头趋势,不但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给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目前,由于我国医疗资源有限,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急性期治疗后,基本上都转移到家中自然康复,基于目前医疗资源、经济状况、卫生状况、文化层次的影响,给患者的康复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和难度,同时也给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要求广大医务人员到社会中干预脑血管意外患者康复与治疗,开辟了由临床转移到家中康复治疗的新模式,使脑血管意外患者度过康复阶段,保证了健康治疗、护理干预、康复持续性。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对脑血血管意外康复阶段治疗上进行治疗上进行做出一综述。仅供参考:

1脑血管意外康复期治疗如何指导

1.1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照护者对康复治疗工作认识由于医疗资源不足,出院转移到家中的脑血意外患者需要康复期治疗,而这一项任务自然落到了广大医务人员及家属(照护者)身上,所以广大医务人员必须做好对患者康复期的宣传,并向照护者讲明家中康复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克服心理缺陷,克服信心不足,鼓励患者及照护人做好家庭康复的干预工作,并列举康复者范例,使患者及家属增加康复期治疗的信息及勇气。

1.2做好康复培训工作,发挥患者及照护者的主观能动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治疗训练应及早介入,最好在患者出院前,教会照护者做好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要做到手把手的教,做到不漏每一个细节,训练手法要到位、标准、规范,除了障碍功能训练外,还应建立用药上的指导,患者心理障碍上的护理都应给予明确干预。

1.3做信息沟通工作,定期进行康复测评为了做好患者康复阶段的治疗工作在患者出院前进行详细登记,包括地址、各种信息,以便互相进行沟通和随时解答患者出现存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纠正治疗护理上的不足,而且康复治疗阶段的患者定时、定期进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C)测评,肢体功能采用BRLNNSFOM分级的和FUG-MEYER体运动功能评阶法,待患者肌力恢复到III级时,以患者自主运动为主。

1.4做好患者心理障碍干预,使其有意义地进行康复治疗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特别是幸存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

碍,其中以抑郁和焦虑是为突出,占总人数的20%-50%。脑血患者由于失能状态和病程的迁延,都存在着恐惧焦燥、等心理问题,有些患者还存在着依赖、自责、轻生等急切心理,不良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严重地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良好的情结,既能使神经抑制解除,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还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因此心理障碍给予及早及时干预,在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康复起到极其康复作用。脑血管意外康复期治疗阶段,一但发现患者心理障碍,医务人员及家属应当理解,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做出相应的心理指导。

1.5做好家庭团结工作,打造良好的和谐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及和谐的环境是脑血管意外患者康复治疗的最佳条件,与患者经常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和生活需求,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及指导治疗要有耐心、责任心。多多鼓励患者,使患者经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要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消除焦虑、抑郁、自责和依赖,使其有效地配合康复治疗。

1.6做好护理工作,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在脑血在患者康复治疗阶段应做好基础护理,在治疗中护理工作应跟上,主要是基础护理,如患者的生活起居、嗜好、体温、血压、大小便,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等。脑血管意外的发病与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患者的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进高钠、高脂肪饮食均可加重病情发展。鼓励患者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上应多吃些维生素C的蔬菜及水果在平时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对于长期卧床病人应加强皮肤、口腔、方面的护理,避免并发症合并症出现。

1.7做好压疮预防工作,减少患者出现新的痛苦压疮也称褥疮,是昏迷及长期卧床病人易出患的合并症,一旦患者出现压疮,患者会增加新的痛苦,同时会增加照护者的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目前在治疗压疮上无特殊方法,只能预防,除了给患者勤翻身外,应加大被压部位皮肤护理。

2脑血管意外康复治疗阶段,家庭治疗现在问题及对策

2.1家庭康复治疗上的现状问题就目前脑血管意外发病年龄段而言家庭照护者缺乏,其主要是现在家中人口少,如果子女有上班人员,照护者人手明显缺失,另外加上治疗经济消耗过大和突如其来的家庭突发事件的打击。使照护人员的思想压力无法解除,处于疲惫状态,严重地影响了康复治疗工作的实施。

2.2家庭康复治疗上受到影响因素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会出现全身营养不良,如再伴随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糖,并急性发病严重,并发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疾病,在相互作用下家庭照者护者必须采取综合性康复治疗与护理,而在复杂的综合症面前,照护者缺乏某些治疗及护理常识,也严重地影响康复期的治疗护理干预。

2.3家庭康复治疗阶段干预能力差前面已提到人手不足问题,另外脑血管意外康复治疗,护理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工作,如果照护者思想准备不足,出现体力透支严重,加上康复者的不配合会导致使某些照护者亚健康状态加重,降低了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能力。一但患者缺少较好的家庭支持治疗,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和继发病出现,严重地降低了康复者的生活质量。家庭照护者在家庭康复治疗中还存在以下6大类信息要求,依次为康复治疗,疾病相关知识,生活护理,并发治疗前心理护理、技术指导。有研究表明脑血管意外康复治疗患者长期家庭照顾任务、会给照护者带来沉重的负荷,并严重地影响其身心健康。

2.4对策克服目前康复治疗的家庭现状、定期给患者进行复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传授新的治疗知识及护理知识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及时取得信息支持,克服麻痹思想,照护者从思想上做好长期康复治疗准备、照护者应注意劳逸结合,广大医务人中员应及时向照护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并鼓励患者密切配合家庭康复治疗工作降低其负荷。

第9篇:康复医疗范文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CVA)(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大于24小时或死亡。脑卒中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要解决患病后遗留下来的肢体残疾主要依靠康复治疗,现对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作用研究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采用我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推荐应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ESSS)。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0年2月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48例。就诊时间均在3小时—7天之内,均经CT或MRI证实,且在我院经正规系统治疗。下列病例予以排除:入院时昏迷,以及2周内死亡的病例。同时期按同样入选条件,随机选取40例为对照组,(年龄均在85岁以下)。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组和一般康复治疗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36—85岁,平均59.2岁。一般康复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9—82岁,平均60.5岁。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正规系统药物治疗,无差异,一般康复治疗组:(1)运动疗法:以Bobath法为主,早期为良性肢位,关节被动活动,坐位平衡等,后期为站立,重心转移,步行及全身协调训练,促进正常模式和运动控制能力的恢复。(2)语言训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反复强化,语言训练师与病人一对一的原则,通过不同形式的语言及动作刺激来进行训练。(3)心理治疗: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进行,消除患者悲观、失望、焦虑或忧郁情绪,建立良好的康复环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必要时可给予药物治疗。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给予以下治疗:(1)按摩治疗:通过各种被动性的手法,作用于人体的皮肤、肌腱和关节等处,达到调节神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功能,松解软组织粘连,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等作用。(2)针灸疗法:根据“四诊八纲”来辨证施治,主要采用体针、头针、耳针、眼针及电针等,达到改善脑组织灌注量,改善局部肢体组织细胞的营养,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的作用。(3)中药治疗:遵循因人而异辨证施治的原则,主要给予清热开窍,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益气等治疗。

1.3疗效判定 治疗1个月为1疗程,应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显效。

2 结果

一般康复治疗组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为80%,显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为50%,而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效率为77.08%,即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组疗效优于一般康复治疗组。

3 讨论

对于脑卒中的患者,康复治疗是一个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让患者回归社会。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已应用于临床,中医是由局部到整体,强调内外平衡,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着眼于人体宏观世界的调节,西医的发展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器官、组织、分子到基因,注重于人体微观世界的变化。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则是将中医及西医的优势合二为一,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优于一般康复治疗,并以早期治疗效果更佳,能更快、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值得肯定和推广。

参 考 文 献

[1]薛彩云.脑血管病早期康复治疗及护理体会.中国医疗前沿,2008,10,3,19,121.

[2]黄炜,叶天雄,彭力.脑血管病急性期的康复.中国康复,199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