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来源于山东省某二级甲等医院。将所有科室进行编号,抽取临床科室。入选标准:临床科室护士。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影响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共9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1~5分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和非常同意。每个条目分别计分,单个条目大于3分时表示该因素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效果产生影响。分值越高,表示该因素对护理技术操作效果培训的影响程度越大。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90,Cronbach’sα系数为0.80。
1.2.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者在各科护士长的许可下发放问卷并简单说明填写方法,有问题可当面提出并解答,被调查者以无记名的形式填写后当场回收。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98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8.4%。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16.0软件,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在只有一个样本的情况下,对经过大量观察得到的稳定值与已知总体均数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推断样本代表的总体均值与已知均值是否有差别,检验水准α=2。
2讨论
2.1影响因素的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得分高于3分的条目有3条;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效果影响因素9个条目中,排序前3位的是对病人的评估、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培训步骤与临床实际操作脱节;护理人员对操作的关键环节不掌握。虽然各级医院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给病人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一定程度上造成病人满意率下降。同时,在实际临床中,工龄长的护士因为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大多能够很好的将培训内容应用到临床实际中,而年轻的护士机械的掌握操作步骤,对技术操作的关键环节掌握不全面,如无菌原则,医院感染规范,核查原则,人文关怀等,表现为培训与临床实际操作脱节,未达到预期效果。
2.2对策
(1)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结合护理发展需求和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各层面护士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新毕业护士岗前培训、见习期护士规范化培训、临床护士全方位培训等。
(2)护理部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器械新产品的应用,对临床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进行归类分析,找出操作项目的关键步骤,注意要点,在操作培训前进行学习巩固,使护理人员快速掌握。
(3)护理部选派临床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护理骨干,选定病例或模拟临床情境,针对病人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身体状况,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找出针对性的评估内容,根据评估内容开展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启发护士的应变能力。操作完后进行归纳总结规范,将培训内容应用到临床实际操作中,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再进一步纠正,将培训与临床充分结合,保证护理操作的培训实效性。
(4)分层次培训,护理部——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管理小组——科室护士长——科室护理骨干——科室护士培训,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管理小组协助护理部对护士长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科室护士长对科室的护理骨干进行一对一的培训,达不到标准者需要反复训练,直到合格为止。
3结论
在应用电子病历之前,科内护理文书书写主要通过手工方式进行,由于护理工作量大,书写时间少,导致字迹潦草或书写错误时有发生。各护理单元全面应用电子病历书写后,包括医嘱执行、查对、打印瓶签等均通过进入新版护士工作站快速完成,大幅度降低了以前手工转抄的误差。同时,护理部及科内质控小组每周能方便快捷地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检查护理文书书写执行情况,及时进行反馈,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整改。表1显示,应用半年后,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由88.83分上升至93.58分,表明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护理管理和专科(手术室)护理质量
在应用信息技术之前,科内护理质量管理不到位,人员参与意识不够强,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偏重行政管理,忽视质量改进追踪检查和效果评价。传统的护理管理,有关信息均为手工录入、统计、分类存档,需查阅时又要花大量时间从各登记册中翻找、摘抄,护理管理相对滞后。护理部利用院内网络资源建立护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通过ftp强大的传输功能,及时在网上各项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及护理质量简报,并反馈夜间护理查房情况,便于护士长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护理管理过程变终末管理为环节控制,加强了管理力度,护理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主动性、时效性;将检查结果、分数及排名在全院内网上及时公布,有利于护理经验分享,调动护士长工作积极性,形成“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公布存在问题,提供准确的前瞻性预测,有利于各科引以为戒,有效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实践证明,护理质量管理信息化显著提高了护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应用信息技术确保了护理安全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全面展开,护理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护理质量文件夹,加强护理工作质量的管理,为医院主管领导及护理部提供决策分析依据,避免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漏洞,从而减少由组织管理漏洞而引起的责任风险,有效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护理风险。应用护理质量与安全信息反馈表格后,缓解了应用前护理各班次之间因信息不畅、交接不清所带来的护理安全隐患,各病区责任护士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每日对所分管患者进行评估及防范措施,极大地降低了护理风险,保障了护理安全。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健康教育覆盖率及患者满意度
经常有患者举着输液瓶质疑液体里有杂质、输液过程中时有小气泡进入静脉血管、抽药、排气过程中浪费药液等不满情绪,把人文关怀理念自觉融入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关心和爱护患者”才不为一句空话,消除患者的顾虑,减少操作隐患,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使患者身心都得到康复,掌握一些护理技巧,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手段和方法。
1 配置液体的技巧
1.1 抽药时注射器不能反复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胶瓶塞也越多,玻璃安瓶抽药时应将针头置于安瓶中部,向输液瓶内加药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因>50 μm的微粒沉淀较快,可使其沉淀于针管内,缓慢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大微粒小胶塞平稳的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1.2 加入容易产生泡沫的药物,吸药时应轻拉注射器,然后将液体瓶倒置,注射器的针头置于液体中,缓慢注入,这样减少了泡沫,就减少了药物的浪费。
1.3 给接点的瓶内加药时,加入多少毫升药液,就要抽出等量的空气,使瓶内外的压力保持平衡,接点时防治液体顺进气管流出,造成药物浪费,污染患者衣物。
1.4 注射药物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有些生物制剂如乙肝疫苗震荡后注射效果最佳,干扰素溶解后如震荡则产生许多泡沫,抽药时无法吸净,造成药物浪费。
2 排气的技巧
2.1 输液前排气,挂屏前先关闭调节器,按紧头皮针和输液器结合部,将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后,使麦菲氏滴管下垂,一手反折麦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一手轻轻积压滴管,使麦菲氏滴管液面达1/2~2/3时再缓缓打开调节器,并使过滤网远断向上,不要让液体呈线状快速流下,这样压力过大,空气容易压入滴管,另外,快速流出的液体经过头皮针和输液器结合部(滤过网)时空气易附着,穿刺后小气泡则进入血管,待药液自针头滴出2~3滴时关闭调节器,排气成功。
2.2 输液中排气,输液过程中因家属呼叫不及时,护士巡视不及时,输液管中液面下降或空气至麦菲氏滴管以下的情况时,应用绕指法排气,即将调节器置于输液管下段关闭,麦菲氏滴壶液面高度2/3,用右手在距离空气下方液体5 cm处,将输液管缠绕在左手十指,向麦菲氏管方向迅速缠绕,并嘱患者抬高输液的肢体,防止输液针头脱出,直至将空气全部挤入麦菲氏滴管,此法速度快,无浪费药液,易被患者接受。
3 选血管的技巧
3.1 无痛注射法,对血管对血管充盈度好、管腔大的患者实用,护士右手持针,针头斜面向上,根据皮肤与血管情况进行调整金针角度,左手握患者手心使之固定成背隆掌空状,拇指固定皮肤,这样手背皮肤上、下、左、右4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右手腕力带动持针的三根手指,直接快速、连贯刺入血管同时将针梗送入2/3加以固定,持针炳的手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不移动、不换手,避免了针尖晃动引起疼痛,同时不在皮下潜行走针,也避开了伴行神经,故无痛进针法微创、痛苦小,拔针后利于按压针眼,易被患者接受。
3.2 负压近针法,对年老体弱者、血管脆性大、管腔细、脱水、浮肿等不易回血穿刺成功率低的患者,易采用此方法。选择好穿刺部位,排尽输液管及针头气体,关好调解夹,将调解夹下部输液管道于穿刺处反折并挤出0.6 ml液体,然后用止血钳自穿刺针与输液管衔接上方夹紧输液管,将穿刺针以15°~30°角刺入皮下,松开止血钳沿血管走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再将针沿血管走向进入少许,常规固定。
4 调整滴数的技巧
经常巡视,免得输液滴数过快过慢给患者造成伤害或达不到治疗目的。
4.1 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数不快,输液中因患者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
4.2 目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常出现调节器失控,根据药品的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患者自身体质调节滴数,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对血管的损害。
5 更换液体的技巧
更换接点液体时,如液体内加入其他药物,有时压力过大,应先将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浪费药物的同时污染患者衣物,防止压力过大造成液面降低,空气进入静脉,引起空气栓塞。
6 拔针的技巧
最佳拔针时间在滴壶内液面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6.1 无痛拔针法,也叫先拔后压法,护士右手拔针,然后左手迅速按压敷垫,其机制是:拔针时未对血管施压,拔针过程中,针尖不与血管壁接触,对血管壁及血管周围组织损伤减少,疼痛明显减轻。
6.2 按压针眼法 拔针后用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离0.2~1.5 cm,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时切忌边压边揉。防止皮下淤血青紫,给患者增加痛苦。
7 巡视的技巧
关键词: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安全教育;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护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护理行业成为目前社会医疗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2],也成为各大教育机构中争相开展的热门专业,其中高校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就是其中之一,该课程作为高校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教育科目,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护理水平,增强其护理技能具有重要意义[3-4];当前环境下,如何完善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内容,将安全教育因素添加至学校教学中[5],增强学生的护理安全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护理质量是当前各大高校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教学难点[2]。
1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护理技术操作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学生动手操作均需要通过护理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也是落实教学内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基础,但是现阶段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即便是常规护理知识也只是略知一二,根本做不到活学活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努力程度具有一定关系。
1.2护理技术教学师资力量弱
护理属于医疗行业的一部分,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素质、护理专业性、护理技术成为当前衡量护理人员护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6-7];高校学生护理水平和护理技术的提升大部分需要经过专业教师讲授,且现阶段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化,课堂缺少乐趣,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1.3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
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导性;但是现在许多高校中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只专注于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多采用传统的“授—受”模式[8],校内护理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缺乏实地锻炼的机会,达不到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降低了教学的实用性。
2护理安全教育
护理安全是临床住院患者的基本需要,也是医院的生存之本[9],具体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病房护理工作过程中,患者不发生国家法律或法规允许范围之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结构损害、障碍以及缺陷或死亡等[10];一直以来,护理安全与患者身体健康、医院护理质量和社会信誉度密切相关,是医院病房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3护理安全教育与护理技术操作教学的结合
3.1提高学生护理安全意识
学生护理安全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学多方面的努力,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和护理风险性,增强其依法护理意识和自身责任感,还需要更直观、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其中反映最大、作用最明显的教育方法为案例辅助,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医疗安全事故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其了解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将护理安全教育设置为一门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引起学生重视,并为学生提供外出实习的机会,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查漏补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2增强高校护理讲师师资力量
完善教学设计师资力量,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资质,主要是指一个教学单位、培训机构或教育机构的教师队伍,包括教师人数、学历、年龄等人才结构,是为人师所必不可少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条件;要想强化学生护理安全理念,提高高校中护理技术操作教学的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具备强大的师资力量,扩充教师队伍,可选择医疗机构中的专业护师担任课堂教师,其专业性更强,护理经验更丰富;其次实施重点教育,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突出护理安全这一教学模块,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效果,再进行适当调整。
3.3完善护理安全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将护理安全教育与高校护理技术操作教学相结合,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改善,也同样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教师可先制定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案,自行组织学生学习,指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其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增强其工作责任心;②了解和评估教育对象当前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以此标准作为依据,设计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划分重难点,筛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③由专业护师担任讲师,革新传统教学讲授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多样化和灵动性,提高教学质量;④在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教学时,同步进行技能训练,鼓励护理人员多进行实践,唤醒学生所学的知识,采用“活学活用”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实战经验,锻炼其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⑤在教学过程中添加案例辅助,让学生明确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并在学校内部适时开展紧急抢救护理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培养学生紧急应变能力,加强心理建设。
4结语
护理安全教育是护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对提高护理教学效果和学生安全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中护理技术操作教学过程过程中凸显的学生护理理论知识不足、师资力量弱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等问题,可从学生对护理专业掌握程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学生护理安全意识,扩充优秀师资力量,并合理设计教学,采用多种不同教学方式活跃课堂,增添护理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逸群.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小老师”示教方法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40-142.
[2]赵桂凤,赵庆华.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5):5-7.
[3]钱蔚,何彩娣.实习护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安全教育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140-143.
[4]张希春,吴希荣,洪莹彬,等.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对高职护生进行患者护理安全教育的效果[J].护理与康复,2013,12(7):702-704.
[5]周小平,法文霞,吴繁.临床护理带教中加强中职护生法律意识与护理安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4):77-78.
[6]杨雪玲,陆启林.浅谈心胸外科护理安全隐患与细节管理[J].当代医学,2011,17(26):119-120.
[7]窦娟花,申洪娇.浅谈护理安全问题[J].当代医学,2010,16(2):127-128.
[8]钟端.加强妇产科专科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生防范护患纠纷的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8):97-98.
[9]魏睿宏.护理安全教育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9):4-5.
【关键词】老年人急腹症术后护理
老年急腹症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我院在2002年3月~2007年6月内收治60岁以上的老年急腹症患者44例,占同期病区的20%以上,现结合文献就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4例,男18例,女26例;年龄60~82岁,平均65.8岁,急性阑尾炎13例,其中化脓坏疽性阑尾炎8例,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8例,其中胆囊穿孔伴腹膜炎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伴腹膜炎6例;外伤性肠破裂4例;外伤性脾破裂3例。
2护理体会
2.1温度的调节老年人对外界的温度适应调节功能较差,特别在严寒酷暑季节,老年患者从手术室返回病房后,由于温差较大,常易引起血压心率的变动,造成机体内环境的紊乱,故应及时给予做好保暖和降温措施,以避免发生术后并发症。
2.2肺部感染老年急腹症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较多见,特别是高龄肥胖、营养不良、有吸烟史或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者更易发生术后肺部感染。对老年患者术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术后早期取半卧位,按时协助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嗽,对痰液量多而黏稠者,尽早使用蛋白溶解药和支气管扩张药物进行雾化吸入,鼓励患者间断做深吸气运动,最好做深胸式呼吸,有利器官分泌物的排出,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1]。
2.3胃肠道功能老年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慢,胃肠蠕动的恢复及排气一般较中青年人慢1~2天,患者有结肠胀气时,可做肛管排气,鼓励和帮助患者在床上多做翻身运动,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和排气。2.4血管的护理手术后由于血管壁的损伤,血液淤滞及凝血成分的改变,老年患者易发生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此术后要早期下床活动肢体,必要时给予热敷和局部的按摩。
2.5切口愈合方面切口裂开亦为老年术后常见并发症,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肺部感染咳嗽患者在护理中应注意预防,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平时应给予腹带保护,及时给予维生素、白蛋白、抗生素等药物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2.6其他方面护理术后进食阶段的全身治疗和基础护理较为重要,要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和能量的供应,及时配合专科医生处理并发症,输液过程中应严格掌握输液的速度,预防输液输血反应及静脉炎的发生,加强口腔护理及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同时更要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
3临床护理评价的效果
院护理部制定了每月二次操作演示计划并加以实施,特别是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如:铺床法、无菌技术、肌肉注射、导尿等二十项操作集中讲解与示范,强调了操作技能的标准和操作过程中关爱病人、保护病人及护患沟通技巧,注重了病人的感受和舒适度,以突出舒适的人文关怀,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院护理部通过每天开放示教室,为我们自觉主动的操作训练创造了条件。制定了每年两次护理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考核计划,上半年的考核工作已在五月份结束,各科室在任务重、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对每月的操作演示和考核工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配合。来自各护理单元的护理人员都非常认真主动地参加了学习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并顺利通过了考核,为科室广泛开展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操作质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患者对医疗需求不断增加的今天,加强护士技术操作训练及理论学习,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护士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仅靠服务态度好,是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的。对此,院护理部通过大力开展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业务培训计划和考核措施,促使护士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刻苦训练各种技术操作,使护士的技术水平全面得到提升。
通过考试,同时也看到了我们的不足之处,比如:个别护士的无菌观念不强,技术操作不熟练,学习风气不够浓厚等。有些知识光靠讲授不能理解和掌握,还需进行演示,这就要求我们每月的操作演示老师要做到:能够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而且要动作熟练、手法准确、表情自然;要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理论基础和原理,着重分析和研究病人的基本需要,掌握评估和满足患者的各种基本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能学习的速度一般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大家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到示教室练习,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调动大家学习护理新知识的主动性,可以在考试过程中设置特定的病情进行提问,让考生针对具体情况思考应该做什么,以及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此考核技能知识、技能操作,这样既能对考生的护理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进行检验,又能使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使考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素质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及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对医院的治疗、护理、服务环境亦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情况下,我们认识到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把每项操作做到尽善尽美,以优质服务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胜任本职工作,才能成为患者的亲人、朋友,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尊重。
护理技术是指将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在临床经验的方式之一,它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护理人员的护理意识和技能也都随之得到提升。本研究通过调查护理人员对护理技术服务及岗位培训的观点,经过总结分析进一步更新护理技术服务理念,提高临床护士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达到促进护理人员学习、技能提高,实现保障病人安全和完善护理服务质量的目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抽取本院从事内、外科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165共名, 均为女性。
1.2 调查方法:护理技术任职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调查者基本信息;对护理技术服务理念的认知情况;对护理岗位培训的想法。统一发放问卷,共发放165份,回收率为92.3%。
2 结果
2.1护理人员对护理技术服务理念的认知状况:在调查表中关于临床护士执行护理技术的操作目的分类中,调查对象选择“艺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认知理念者所占比例为84.52%,选择“病人得到合适的护理技术服务”选项的护理人员所占比例次之,为61.31%,而选择“视病人情况不一定完全按照护理技术流程执行”的人员所占比例为55.36%,选择“严格按操作流程执行”的占 44.64%,选择“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人员所占比例为12.3%。
2.2护理人员对护理技术岗位培训的观点:有85.12%的护理人员认为护理技能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最佳选择是临床;有89.29%的护理人员选择护理操作技能的最佳方式使从评估开始;有85.71%的护理人员认为护理评估需要贯穿于护理人员的整个技术操作过程中。
3 讨论
3.1 进一步创新和深入贯彻护理服务理念:随着“以人为本”的医学服务理念的不断深化,护理人员对护理技术的操作服务理念也相应的有所改变。在调查结果有少数的护理人员认为技术操作的目的只是为了准确执行医嘱而已,针对此现象,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护理人员对技术操作理念的深入认识,灌输他们准确的服务和医德精神。因此,护理管理者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护理内涵的认知建设,教育护理人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和文化层次都有所提升,病人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护理和医疗照顾,而是参与到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评价者。护理工作的开展都要以病人为中心,关注护理状况对病人的效果与影响,确保病人的安全性和满意性。调查中有百分八十以上的护理人员认为护理技术的操作和考核应从贯穿于技术的整个评估过程中,可知护理的评估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只有在技术全过程中的评估中才能及时发现、解决和评估护理技术问题,从而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护理技术服务。
3.2 强化岗位训练, 运用新知识提高服务技能
在本次调查中显示,本院 85.12%的护理人员认为护理考核和评估应设置在病房等临床经验中,这表明护理人员已逐步认识到理论知识和固定的操作流程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由于临床护理中存在无法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只有在掌握熟练技能的基础上,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训练贯穿于护理过程中,坚持边护理边学习,边培训边实践等护理途径,才能逐渐满足临床护理的需求。为了改善护理人员反复演示教室练技术,而忽略与临床的实践联系,护理人员应采用岗位培训的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岗位职业应变能力。其改革措施有:(1)护理培训应以满足病人需求为服务核心,将岗位技能训练建立在临床基础上,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实践能力。(2)将临床考核作为主要的考试形式,模拟考核为辅,从而为护理人员提供切实的实践操作机会和情景,利于护理人员全面发现问题,为护理人员的技能完善提供临床依据。另外,护理人员在完成工作量,又达到技能考核水平的基础上要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3)要保持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个人的表达和交往能力,增进护患感情,并坚持采用临床训练和考核的提高方法。(4)在护理技能和服务的考核与评价中,逐渐淡化护理技能的操作步骤和条框要求,要总是护理人员在坚持护理与操作原则前提下的技能运用能力,从而实现护理的最佳效果。(5)坚持传达护理人员会议精神,护士长需要对不合理护理、质量控制问题、改善措施等作好记录,实施互相监督、不断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大量临床工作实践证明,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与护士的责任心和业务技术水平关系极大[7]。而护生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关系到将来医疗护理工作中的责任意识、服务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受到当前社会大环境中一些不良方面的影响和护生自身的原因(大多是独生子女),导致护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欠缺。所以,教师应加强对护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事例,比如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医疗差错事故,造成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病程迁延甚至危及生命,使护生认识到以后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护生的责任意识;另外,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技能的实训练习中,可以让护生参与实训的组织、管理,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还应培养护生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向护生讲述护理界一些优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用实际事例感染护生、号召护生,使护生对护理事业有坚定的信念,热爱护理事业,愿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2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将人看作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组成的整体。因此,人文关怀已成为护理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之一,是护士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有研究表明,护生在校时期建立起来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助于其将来关怀护理工作的开展[8]。教师可以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引导护生体验、感悟和实施关怀。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示范教学时,将关怀知识和关怀技能清晰而准确地展示给护生,使护生体验到关爱,知道该如何在操作中去关爱服务对象。如教师在演示鼻饲法时设置临床案例:25床,李红,女,47岁,中学教师。因“舌癌”入院行手术切除,病人术后第一天,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比较虚弱,遵医嘱给予鼻饲流质饮食,补充营养。教师在准确细致地进行操作示范的同时随时运用关怀语言,如“您好,因为手术的原因您需要进行鼻饲补充营养来帮助您早日恢复健康。鼻饲的时候需要从鼻腔插入胃管,插胃管时可能有些不舒服,但如果配合好会很顺利的,一会儿在操作时我会随时提醒您怎样配合,操作时我的动作也会很轻柔的,所以请您不要紧张,好吗?”在插管的时候,当插至咽喉部(约14~16cm)时,嘱咐病人“请您现在做吞面条的动作,对,好的,您做得非常好”在用注射器抽取温水和流质饮食后,先将注射器在自己的手腕处试一下温度,感觉温度合适了再灌注到病人胃内。通过教师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引导护生观察和评判。在随后的实训教学中,还可以让护生用角色扮演法,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进行真人的鼻饲操作练习,然后让护生分别反思“在今天的操作中你关心病人了吗?你的关心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你觉得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你在扮演病人接受操作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你对‘护士’的操作满意吗?”等等,请护生之间先互相评价,然后教师再对护生的操作及关怀行为进行评价,针对问题给出正确的信息,并将鼓励性和建设性的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上述环节,逐步形成和发展护生的关怀意识和能力。
3通过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沟通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在护理工作中,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护生更倾向于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却不知道该如何有针对性地与病人进行沟通。因此,作为担任基础护理技术这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积极承担起指导护生人际交往的任务,在课堂上为护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交流沟通机会,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采取课前发言、课堂提问的方式既可以考察护生对于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还能锻炼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学生在发言或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这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再次大声复述一遍,并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进行操作技能的传授时,教师可以灵活采用案例、情景、角色扮演、护理双向体验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进行操作示范时,教师首先要做好与“患者”的解释和沟通;在进行操作练习时,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和“患者”解释和交流的重要性,并在操作考核时,将护患沟通记入成绩,引起学生的重视,并促使学生主动练习和强化。
4培养护生探索实践的创新精神
教师可利用基础护理技术的操作实训课培养护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首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临床护士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其次,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结合护士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将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贯穿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边做边学,教师边做边教。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基础护理操作原则,而不去过分地强调具体的操作步骤,让护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思索、探讨,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技术操作方法。
5结论
无保护接生技术是指助产者不再向胎儿的头部及会阴施加压力, 减少医疗的干预, 但是在分娩过程中产妇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安心理情绪, 影响手术分娩的顺利进行, 对胎儿及产妇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1]。为降低产妇及新生儿的死亡率, 提高自然分娩率, 本院特分析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的护理效果,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集的3000例会阴无保护接生产妇, 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500例。对照组年龄18~36岁, 平均年龄(24.25±3.92)岁。观察组年龄19~35岁, 平均年龄(24.32±3.56)岁。入选标准:无产科严重并发症、无分娩禁忌证、无语言听力障碍。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措施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向患者讲解妊娠过程的有关知识, 教会产妇哈气及屏气;对产妇的产程进行严密的观察与监护。观察组产妇采用人文护理措施, 具体如下。
1. 2. 1 入院时护理 护士人员应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 倾听产妇的需求, 并尽量满足产妇的合理要求, 根据产妇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消除产妇的顾虑;向产妇讲解妊娠过程的有关知识及配合的重要作用, 护士人员在与产妇进行交流过程中, 要有足够的耐心, 与产妇建立良好的关系, 提高产妇的信任感及依赖感。
1. 2. 2 分娩时护理 保持分娩室的温度及湿度, 根据产妇的情况可播放舒适的音乐;产妇分娩时护士人员应陪伴在产妇的身边, 嘱咐产妇跟着护士的节奏用力;按摩产妇出现痉挛的部位, 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
1. 2. 3 分娩后护理 缝合时告知产妇, 护士人员主动与产妇进行交流, 分散产妇的注意力。
1. 2. 4 产后护理 向产妇讲解产后护理, 鼓励产妇进行适当的产后体操运动, 教会产妇及家属进行新生儿沐浴、母乳喂养等。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的会阴侧切、会阴裂伤、新生儿锁骨骨折、肩难产、产后出血情况, 并确保记录结果准确无误。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20例(1.33%)、会阴裂伤19例(1.27%)、新生儿锁骨骨折10例(0.67%)、肩难产5例(0.33%)、产后出血6例(0.40%);对照组产妇会阴侧切190例(12.67%)、会阴裂伤100例(6.67%)、新生儿锁骨骨折90例(6.00%)、肩难产120例(8.00%)、产后出血90例(6.00%)。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率、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肩难产发生率、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与传统助产方式相比, 会阴无保护接生助产者不再向胎儿的头部及会阴施加压力, 减少医疗的干预, 从而降低会阴的侧切率, 提高自然分娩率。但是在分娩的过程中, 产妇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安情绪, 引起机体代谢增加, 产妇因疼痛在叫喊过程中易致机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影响子宫收缩, 不利于胎儿的顺利产出[2]。
会阴侧切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 与会阴的自然裂伤相比, 会阴侧切术具有出血量较少、疼痛较轻、有利于伤口愈合等特点。人文护理模式主要以产妇为中心, 对产妇进行人性化的关怀, 使产妇的生理、心理处于舒适的状态, 减少产妇的不适感, 缓解产妇的心理压力, 提高自然分娩率。由于对分娩知识的缺乏, 产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等不安情绪, 易导致机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影响子宫的收缩, 不利于胎儿的顺利产出[3]。产前通过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 主动与产妇进行交流, 倾听产妇的需求, 并尽量满足产妇的合理要求, 根据产妇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 与产妇建立良好的关系, 有利于缓解产妇的焦虑、紧张等情绪, 提高产妇的信任感。向产妇讲解有关妊娠的相关知识及配合的重要性, 使产妇在术前做好思想准备, 建立顺产的信念, 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 提高依从性。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护士人员应陪伴在产妇的身边, 鼓励产妇, 通过按摩产妇出现的痉挛部位, 增加亲切感, 减轻产妇的焦虑、紧张情绪, 以免分娩过快造成会阴撕裂等, 降低产妇的痛苦程度。在伤口缝合时动作要轻、娴熟, 通过与产妇进行交流, 分散产妇的注意力, 给产妇及新生儿进行保暖, 让产妇感到温暖。与常规护理措施相比, 人文护理模式注重产妇的人性关怀与照顾, 要求以影响最小, 痛苦最轻的方式, 对产妇进行产前、产时、产后护理, 可有效减少产妇的不适感, 使产妇的生理、心理处于舒适的状态, 缓解产妇出现的焦虑、紧张等不安心理情绪, 提高自然分娩率, 降低会阴侧切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