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医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北京协和医学院“基层全科医生培训班”结业的7次共341名乡村基层全科医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别来自内蒙、江西、河北、四川、贵州、浙江、福建、山东等9个省区。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19份。
(一)乡村基层医生的性别和年龄构成
此次所调查的基层全科医生中,女性有101人,占31.6%;男性218人,占68.4%,男女比差较大。小于26岁的医生所占比例为6.1%;51岁以上的占8.8%;处于41-50岁的年龄组人数较多,共占41.7%。
(二)乡村基层医生的从医时间
基层医生中从事医生工作10年的占大部分,达到211人,占66.1%;其次是6~10年的,有50人,占15.9%。
(三)乡村基层医生的执业资格构成
本次参加调查的319名医生中,共有197名选择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选项,占61.8%;其余的122名医生没有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已达到38.2%。
(四)乡村基层医生的学历构成
在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分组中,拥有中专学历的人数较多,达到127人,占39.8%;其次是大专,也有94人,占29.5%。
二、培训需求情况
(一)以往培训基本状况
1.以往培训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319名乡村基层医生中,共有287名医生以前接受过相关培训而且是每年都有参加,所占为 90.0%,其余的32名医生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2.以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问卷发现大多数医生认为以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培训内容不适宜运用,其培训内容多是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虽然很重要,但却被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实用性不强。其次是培训时间仓促,培训内容广泛,医学知识都会涉及到一些,但却都没有讲到实质,培训内容不容易消化。最后是培训重点不突出,没有针对特定的人群制定特定的目标,使得培训效果不大。还有其他如培训时间不合适,课程设置不合理,ε嘌蛋才挪宦意等问题。
(二)培训需求状况
1.培训课程内容知识的需求
本问题设置了4大类16种,希望从这些问题的答案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往后的培训内容。分别是A类:常见内科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心脑血管、耳鼻喉、皮肤/性病常见病等);B类:妇幼保健服务(儿科及免疫接种、妇产科及计划生育指导等);C类:外科与急症类(包括急危重症的处理、常见外科急腹症的处理、红十字急救培训等);D类:健康教育与管理类(包括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医患沟通技术、医疗行为中常见的法律问题等内容),在上述这四项中,选择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有175人,占到了54.9%;选择妇幼保健服务的有66人,占到了20.7%;选择外科与急症类的有57人,占17.8%;选择健康教育与管理类的有21人,占到了6.6%。在调查中了解到,基层医生们选择最多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2.培训授课场地的需求
本次问卷中可供的选项有医学院校及其临床医院、三级医院、县级医院与其他。其中,大部分人选择了医学院校及其临床医院,达到223人,占总人数的近7成。
3.培训授课教师的需求
在参与调查的乡村基层医生中,对培训教师的选择,其中有182人选择了医学院校副教授以上相关专家,占57.1%,可见在师资力量相对比较雄厚的医学院校培训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所以有超过一半的医生选择医学院校相关专家作为培训教师。这些老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具有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也都在医院里有相应的临床任务;其余剩下的人则选择了医院专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等。
4.培训授课方式的需求
在培训方式中,共有理论讲授、理论加临床案例讨论、床边带教实践等三个选项。有176人选择了理论加临床案例讨论的方式,占55.2%;114人选择了床边带教实践的方式,占35.7%;选择理论讲授的有29人,占9.1%。可见绝大多数医生都希望在培训中直接加入实践学习。
5.乡村基层医生对培训内容的建议
问卷中该项设置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培训效果,在乡村基层医生培训过程中,您认为还需讲授哪种内容,以及对授课还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最后搜集到了各类有参考意义及借鉴价值的建议共220条。经过归纳整理以及分类后将这些建议主要分成2个大类8小类,主要包括:
第一大类:培训内容方面
(1)培训内容应符合农村实际情况
乡村基层医生培训的内容应该切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应多介绍一些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在建议中,该条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建议依然被不少基层医生提起,可见乡村基层医生虽然已经进行了多次培训,但这些基础性的问题仍然是他们最想要继续学习与提高进步的。所以将这些基础性普遍性医学知识进行更清楚透彻地讲解与授教是培训课程设置所需重视的。
(2)医疗新技术,新形势的介绍与讲解
除需要上述基本的常见医学内容外,乡村基层医生还建议想多了解一些医学的新进展或者是最新的医疗技术动态等问题,也有提到了讲一些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以及开展健康教育等问题,这在“培训课程内容知识的需求”里也提及。可见基层医生同样关注一些医改政策、医学前沿等问题,在以后的培训中不可忽视对这些有关知识的讲解。
(3)中医药实用技术
虽然西医的自身特点及快速发展,使得其在基层医疗中越来越得到普遍运用,而快节奏的生活需求也导致中医在基层的比例减少。但中医的“简、便、廉、验”的特点也使得其在农村依然有比较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且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对中医的有很高的认同度,所以乡村基层医生会提出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4)疾病预防保健的相关知识
乡村基层医生作为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者,除了提供最基本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外,还应该向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等其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全科的涵义。所以乡村基层医生同样需要接受包括预防、保健在内的系统的全科医学教育的培训,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
(5)药物的适宜应用
现有的培训内容多数为疾病的诊断,而疾病的治疗则因为涉及药物随主治医生的不同和治疗药物种类繁多没有统一的用药标准所以甚少会详细讲解。但合理用药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且《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也陆续公布。《应用指南(基层部分)》是采用“以病带药”的方式,针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提出具体的用药方案。对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规范使用基本药物有很大的意义。
(6)医疗诊断辅助技术的应用
乡村诊所或基层医院虽然条件有限,可能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配备相应的医疗检验或影像设备,但这不代表乡村基层医生没有对此类医疗技术的了解需求,他们同样需要借助这些简单的辅助诊断技术如心电图、简单化验单、X线片来诊断疾病,所以也有多位医生提出了增加此类培训内容的建议。
第二大类:培训方式方面
(1)培训模式应临床与实践相结合
医生们认为光讲枯燥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这些内容对其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没有多大的实用性,他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如何去诊断一种疾病并如何去治疗它,而疾病的诊断治疗只有理论知识及书面介绍与解释是不够的,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真正的效果,因此培训模式的制定应符合基层医生的实际需要,建议多将临床与实践相结合,多进行临床培训、临床实际操作,有条件的还可以参观科室查房及诊疗过程等等。
(2)培训时间应该合理安排
多数医生对这样的培训学习有很高的积极性,均提议在适当的时期应多举办此类学习培训班,培训时间可安排在双休日或农闲时间,每次3-5天为宜,每年定期开展培训3-7次。对于乡村基层医生来说,他们接受培训的欲望比较强烈,因此多举办培训班是非常受欢迎的举措。
三、对策建议
(一)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置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需贴切基层农村日常生活,也要适宜当地的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以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从乡村基层医生最迫切需要的内容出发,讲述一些在农村中能真正用得到的知识。近些年国家一直在推广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应用,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是指适合于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广大群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技术;能够为广大基层、预防、保健单位的医药卫生人员掌握和应用的技术;费用较为低廉、广大群众在经济上一般能够承受的技g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适当培训,可以满足基层医生学习的需求,使他们能在基层卫生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采取合理实用的培训方式
大多数乡村基层医生已参加过多次培训,他们已经对一些理论知识已经比较熟悉,需要的是更多的实践操作,所以主要的培训方式应是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即先在课堂中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而后在相应的医院进行实践技能操作或观摩的培训。但培训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每个地方不同的实际情况,根据乡村基层医生的需要,采取更加实用、灵活的培训模式。比如第一次参加培训或者是理论知识比较欠缺的医生,则可相应的多设置理论课程,而那些基础较扎实的已参加过多次培训的医生,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临床实践的机会。
(三)安排合理的培训时间,适当提高培训次数
基层乡村医生大多数是半农半医的身份,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又要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且广大农村地区地土广袤,导致医生分布分散,不是所有时候都能集中培训。因此,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乡村基层医生的实际情况,将培训时间尽量安排在闲时的下午、晚上或是周末。培训时间安排合理了,医生才可以按时参加培训,有较高的出勤率是培训达到效果的一个基本保证。
其次,乡村基层医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直很高,鉴于他们目前的实际需要,可以适当提高培训次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且每次培训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每年定期开展培训3-7次,每次3-5天为宜。
(四)设置适当中医药的内容知识
中医在农民群众中依然有比较高的民意基础,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对中医的有比较高的认同度。因为一般的基层医疗设备都比较基础,而一些中医诊疗手段,如针灸等不需要复杂的医疗设备,使用起来比较简单,疗效比较显著且花费比西医少,一些药材在乡村也容易得到。因此,针对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制定相应的中医诊疗方案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对中医、中药等方面进行培训也是十分必须的。
(五)注重乡村基层医生的全科发展
乡村基层医生虽然未被称为全科医师,但是他们现阶段的工作以及社会赋予其的责任就是全科医生的职责,所以乡村基层医生除了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外,还应该向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等各种其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目前全国的全科医生紧缺,水平亟需提高,而在现在的培训中,往往是仅对医疗技术进行培训,但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训。因此,在以后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基层医生的全科发展,使全科医学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基层医生的心中,使他们能够真正明确自己作为基层医生所应该承担的具体任务。
四、结语
首先通过对此次培训班调查结果的分析讨论,得出了目前乡村基层医生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在以后的培训中需要重视的一些内容,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乡村基层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需要依据乡村实际情况,在培训内容上要切合农村的基本情况,使得培训内容更加合理、实用。同时,要利用乡村基层医生合适的时间每年多次开展具有多种灵活方式的培训,并增加实践操作的内容。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支撑与影响扩大作用,为乡村基层全科医生的培训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胡睿.指导基层医生规范使用基本药物[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
[2]李顺平,李雪梅,孟庆跃.关于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
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第一批面向基层的中专生——我从Xx卫校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人们戏称Xx的“东北三省”——Xx。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激情很快被淹没,怨天由人显然无济于事,调整心态,埋头苦干。春秋轮换二十年,人生最美丽的青春和汗水早已融入了这片水乡热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充实的每一天在平凡中更凸显真实和朴实。 二十的经历,工作是我生活的一条主线,在这条线上病人是我工作的全部。每天上门诊,下病房,做手术,值班、会诊,用热心、耐心、精心、细心围着病人转,虽然工作平凡、枯燥,但面对一张张痛苦面容,你没有选择,病人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目标。2001年除夕之夜,时钟已近深夜11时,正当全家欢聚度佳节的时候,医院一个电话要我马上赶到医院紧急会诊,一个下午刚刚手术的病人出现异常情况,面对风雪交加,冰冻近尺厚的积雪滑冰,欢乐的节日氛围即刻淡去,父母担心,年幼的孩子渴望,没有犹豫,顶着风雪徒步往医院赶,妻子不放心,打着手电一路陪行,平时骑车十分钟的路走了近五十分钟,到医院时整个人身外是一层冰冻而里面却是一身然汗。问题解决后,回家的路上零点的钟声早已敲响,看着万家灯火,绚丽的礼花,疲惫的身心却是坦然和塌实的。不眠的夜晚何止记忆中的点点!为了开展上腹部等一系列在当时乡镇医院属于高难的手术,白天上班手术,晚上守护病人二十四小时在医院连续工作早已不是偶然。非典袭来,面对未知的生与死的考验,没有退缩,带领一班人走上最危险的预检门诊,面对一张张外地归来者惊恐的面容,一丝不苟的接诊、登记、筛查,宣传隔离、防护知识,闷热的天气,简陋的条件,厚厚的隔离服下满是汗水,连续超负荷的工作考验的是意志和精神,没有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哪里有险情我就需要出现在哪里。Xx是一个偏僻的少有人知的地方,在百强县市的Xx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而今一个开放的、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有哪个愿甘守清贫?面对医疗系统一些地方的红包、回扣,我独赏由淤泥而出盛开的莲花,她是那么美丽、圣洁而高雅。今年初,一居姓病人为一长期困扰身体的腹股沟斜疝特地从外地赶回我院就诊,当我根据其病情决定为其采取较前沿的无张力修补手术时,病人及其家属出于复杂的心理几次将一只鼓鼓的红包揣进我的口袋和抽屉,面对无法推却的热情,也为了宽慰病人只好暂时保存,手术、治疗结束,当病人出院前我和病人及家属再次就此事进行了沟通,向他们宣传医院的规章制度,讲明道理,用心交流,最终顺利退还红包,病人由衷地高兴,我也如释重负。类似久远的事情在我从医生涯中早已不必作为记忆,因为频繁而平凡。我是一名临床医生,而且负责全院药事工作,在一般人的眼里这是一块肥缺,然而,当第一次我把远道而来陌生的药商送来的回扣上缴医院会计室时,他们表现出是满脸的惊讶和不解。“其身正不令而行”,我院因此成为没有被药品腐败的一方净土,多年来和我院打交道的药事人员由衷感叹——干净!
当年的毛头小伙而今已近不惑之年,小医生而今已在指导着今天的小医生,接过老一代传、帮、带的接力棒将严谨治学和朴素的医德传承着。“学无止境”,我当初只是一名中专生,在工作之余象挤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时间来刻苦自学,现在不仅顺利通过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大专自学考试,而且今年又完成了江苏大学临床本科段的在职函授学习并取得了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和我一起工作的年轻医生谓我严,但我深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既不能生存和发展,更何谈用心服务乡亲?每当遇到抢救危重病人的时候,我站在一线,承担起责任,让他们放手工作,错误严厉批评,成绩为他们加油,当鲜花和掌声来临时又甘于退守幕后,多年来我没有得多少金杯、银杯,但一方百姓的口碑我足矣!1997年医院应工作需要让我临时负责全院的医疗业务管理工作,没有职务和权力,只有一颗年轻火热的心,一股工作的激情,七个月的时间只修了五天假期,从处方、病历、常规诊疗制度入手规范管理,不断讨论、不断斗争、不断改进,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赢得了当年上级部门的考核好评的成绩,医疗质量和安全一举进入全市先进行列。边远地区没有边缘心理,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以及医院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偏远的小医院医疗质量已在全市卫生系统中名列前矛。
“塔高根于基”,虽然在基层医院不能成为一名高新知识领域中的医务塔尖精英,虽然我平凡的像一滴水,但乡亲的需要,基层医院的需求,我的人生追求将根植于此。
强基层政策多样
各地政府部门可谓在鼓励医生下基层的政策上各显神通,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多点执业”模式。医生多点执业是指医生在两个以上医疗机构从事诊疗活动,不包括医生外出会诊。有关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也许是新医改后出台较早的文件之一。2009年9月原卫生部下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医生多点执业实行分类管理,特别指出,医生受聘在两个以上医疗机构执业的,应当经所在单位和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在《医师执业证书》中增加执业地点,原则上应当在同一省、市内,执业地点不超过3个。2011年7月,原卫生部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从文件名就可以看出,这次主要是“扩大试点范围”。
最新一个关于医生多点执业的文件是2014年11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改委、人社部、中医药局、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在某些方面规定得更细。如明确医生多点执业的执业类别、执业医师的资格,提出探索备案制管理。但对公立医院担任院级领导职务的,还是“一般不能”。对医生多点执业实行“合同管理”,但仍需与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协商一致”,也就是“应当获得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同意”。
在国家层面积极推进的同时,各地探索也没有停止。2014年7月23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宣布,北京市从8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多点执业门槛,医生办理多点执业注册的申请材料中,不必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医院同意证明。
准备在医生多点执业方面大干一场而领跑的深圳市经历了几次“暂停”后,终于决定于2015年7月1日起在广东省内先行先试,全面放开医生执业地点限制,实现“统一注册、全市通用”。不过,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仍需获得第一执业地点的同意。
第二,“医联体”模式。在多点执业不懈探索的同时,另一种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医联体”模式也没有闲着。所谓医联体,是指将一个区域内的二、三级医院,社区医院甚至乡村卫生院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医疗联合体。其建设背景是推进建立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促进分工协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北京、上海、湖北等地都进行了很多探索。
据人民网2015年1月29日报道,北京市共建有医疗联合体30个。设想的医联体模式是在医联体内,普通疾病患者可先就近到社区首诊,需要转诊的危重患者可以走绿色通道,转诊到二级或核心医院就诊。康复期患者再转回社区医院进行后续治疗。核心医院也可派出专家到社区坐诊,在帮助基层卫生机构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社区居民也可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据媒体报道,湖北、无锡等地实行“医联体”后,社区医院不再门庭冷落。然而,医联体也面临成长的烦恼。
第三,“县镇一体化”模式。县镇一体化是陕西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招数”,其探索始于2011年。2010年12月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主要做法是,按照“三个统一、三个不变”的要求,把县镇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连为一体,建立起互为依存、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三个统一”是指人员统一管理、财务财产统一管理、医疗业务统一管理,“三个不变”是指机构设置和行政建制不变、镇卫生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和任务不变、财政投入供给机制不变。将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管理权限并入县级医院,从而镇卫生院人员与县医院人员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审、选拔使用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同时,按照“岗位相对固定,人员按需流动”的原则,由县级医院统筹使用调配人员,实行岗位绩效等级工资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分配制度适当向乡镇岗位倾斜。这一做法先在46个县试点,至2011年年底经评估后在全省推广。到2013年5月,陕西省出台《关于推行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改革的意见》将起初设计的“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为“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似乎表明县镇一体化的“主体”由“卫生”转为“医疗”,由“管理”转为“服务”了。
第四,“全面托管”模式。浙江省在推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更倾向于力促“名医扎根基层”。2013年6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浙江省关于推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施意见的通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全面托管”,包括鼓励各类三级甲等医院与县级医院建立全面托管式合作办医模式,以管理、技术、人才、信息等为纽带,实现城市医院的人、财、物下沉流动。条件成熟的可进一步进行纵向整合,探索医院集团化运营模式。在“托管”模式下将城市大医院人才引向基层。要求城市医院要广泛动员,优先选派素质好、业务精的人员到基层工作。派出人员担任托管医院院级领导和临床科主任的,其在下派医院的工作时间由医院理事会等决策机构确定。为保证托管的积极性,明确“经双方协商,城市医院可按不低于托管医院业务总收入3%的比例收取托管费用,该费用由委托方支付。为调动派驻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派出单位在内部分配中应向派驻人员予以适当倾斜,派驻单位也可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补助。”目标是,2015年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覆盖全省所有地市;2017年,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形成,城市医院就诊压力趋于缓解,就诊秩序明显改善。
基层“弱”的背后
尽管各地的探索从未停止,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关键问题在于,政府未能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政策的着力点不对,也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第一,该松的手没松开。如多点执业始终把第一执业地点同意作为前提,医生是单位人的观念始终萦绕不去。因此不管在执业资格、执业地点、执业方式等方面做多少改变,都只是改良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缺少如北京逐步取消医生编制,深圳“统一注册、全市通用”这类的“真”改革。
第二,着力点没有找准。纵观四类举措,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医”上做文章。如推动多点执业出了很多文件,但始终没有离开谁可以多点执业;在执业地点方式是三个还是不限制,是同城还是放开;是以合同制还是其他方式等。而在医联体、县镇一体化方面,也还是在上下级医院之间拉来扯去。浙江的“全面托管”尽管提出了“利益共同体”的思路,但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调动委托方与受托方双方的积极性,还不得而知。而这形形的探索,似乎却未能触及导致医生下不去的四大根基。
一是薪酬制度。1993年工资制度彻底取消了专门给边远地区设立的“地区津贴”以及在基层工资享受的浮动一级工资,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浮动转固定并再上浮一级,尽管那时候一级工资不多,但政策导向意义明确。2006年工资制度进一步撕裂了这一裂痕,不但没有这种“导向”而且“地区津贴”反而是越在大城市越高,即使在同一城市,市级单位比区级单位高。直至今年,在“基本工资改革”过程中设立了“基层(乡镇)工作津贴”,也就是给在乡镇工作的人增加“基层基础工作津贴”200元,在乡镇每工作一年再加10元,如果在基层工作10年就可以每月额外领到300元的工作津贴。尽管不多,但导向正确。
二是人事制度。近乎僵化的人事制度,极大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一种“历史”赋予个别人的“人事调配权力”在利益享有者手中坚不可摧,不但在改革中纹丝不动,而且正在进一步强化,其中浸着太多的利益与腐败。
三是职称晋升制度。由上面的人制定、上面的人评价,使得基层工作者在不适用于自己的“游戏规则”里屡屡出局,于是只好选择离开。
四是医疗机构等级制度。其不断逐级强化使得基层医疗机构在患者心中的认可度不断降低,也使得医务人员的事业平台越来越窄。加之新医改以来的一些政策偏差,如基药制度、收支两条线等,不但不利于促进医师下基层,反而加速了基层好医生的逃离。
第三,市场作用未能发挥。在轰轰烈烈的新医改大潮中,政府一直很忙碌,市场却很悠闲。在推动医师向基层流动的四类模式中,至始至终只看到政府的身影。这种政府一厢情愿地把实施主体与市场排除在外的做法显然很难起到作用。比如“医师多点执业”未能考虑到医生群体的现实困惑;“医联体”没有征求医疗机构的意见,强行安排“结对子”,就像包办婚姻;“县镇一体化”没有考虑到“县”与“镇”的差距以及“镇”为什么衰弱的根本原因;“全面托管”有多大的可行性,而不应只是制造新热点来吸引注意力。所有改革如果不重视市场的作用,不通过建立规范的市场化体系去推动,单纯靠政府这一只手,很难取得实效,尤其是包括人力资源的调配方面。近日,昆明市卫生计生委出台政策采取强制措施鼓励执业医师进社区服务,与职称挂钩,若在考核中有违纪现象严重者加以撤职处分。看来,政府也是急了。
政府出招 市场发力
“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是新医改的三大根本举措,然而6年多来,效果却并不显著。而在强基层方面,最难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吸引优秀医生下基层。这里的下基层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是自觉自愿而不是迫于政策压力。因此,需要的是政府出妙招,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将其余的交给市场来发挥其作用。
搭好台子,给予医生一个事业发展的平台。这里所说的”台子“,既包括基础设施硬件,如用房、基本医疗设备等,也包括软件,如先进科学管理理念的培养,专业能力建设的持续跟进。
合适的薪酬,赋予医生工作的价值性。薪酬体系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既包括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体系,增加总额吸引好医生去基层、留基层,又包括绩效激励体制的建立,即在业内与业外、院内与院外,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也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对自己的收支结余部分拥有更多的支配权。
基层医生工作总结1
我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自从xx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在卫生局及镇医院领导下,认真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全面贯彻上级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全面履行乡村医生的职责。
认真负责的做好医疗工作。“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所在,也是社会礼貌的组成部分。医疗工作的进步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抱着为患者负责的精神,用心做好各项工作,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坚持把工作献给社会,把爱心捧给患者,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本人还用心参加各项业务培训,不断吸取新的医疗知识,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慢慢的有所提高,此刻掌握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的处理每一位病人,从最大程度上避免误诊误治。还透过订阅超多业务杂志和书刊,网上查阅等手段,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涉取新的营养,促进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
每次到卫生院开会,我都认真听取用心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用心的向广大村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走家串户送儿童防疫针的通知单,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对于儿童家长的询问总是耐心的给予解释,直至满意为止。尤其是自xx年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更是在我和村民之间架起了沟通心灵的桥梁,我不厌其烦的向村民解释,宣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政策,并且认真执行上级政策。
自从踏入乡村医生的工作中,这x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帮忙和同道们的支持下,工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与其他同道相比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克服不足,掌握更多更好的医疗知识,争取创造更好的工作成绩,为广大村民朋友排忧解难。
工作x年来,我逐渐认识到乡村医生是一个光荣而且神圣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的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乡村医生增光添彩,为党和政府赢得民心,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乡村医生
基层医生工作总结2
过去的两年,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全面履行了一名基层医生的岗位职责。
思想上努力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常规,加强医风医德修养,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医疗业务方面,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认真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
专业技能方面,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自觉提升治病救命本领。为此不断巩固专业理论,注意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坚持业务学习不放松,认真完成继续再教育的各期学习,并通过了各期的考核;每年积极参加主管部门举办的规范化培训,并经常阅读医学期刊和网络信息,了解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从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促进自己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今后工作中,自己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为实际服务的原则,努力克服理论上的不足和实际能力的不足,努力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
基层医生工作总结3
过去的一年,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本人认真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坚决贯彻执行各级领导安排和布置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全面履行了一名基层医生的岗位职责。
思想政治方面,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用心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更加坚定了对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常规,加强医风医德修养,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医疗业务方面,本着为民众健康服务,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疗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社会礼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工作的进步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以对患者负责的精神,用心做好各项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保密;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认真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
在基层,尤其是农村,首先到达现场的往往是基层医生,而基层医生常因缺乏急救设备或者相关急救知识而不知所措,因此,及时、正确、科学、合理地处理严重创伤,是基层医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第一步:现场环境评估——保证人员安全。消除危险因素
不论面对单个伤员还是多名伤员,也不论现场环境如何复杂多变,急救人员、患者及周围人员的安全是第一重要的。院前急救人员在进入事故现场前,一定要对现场环境进行彻底全面的评估。
对现场环境的评估包括了解现场情况,观察现场环境,明确事件性质,了解大致伤亡人数,伤情种类,并准备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防毒面具等)。观察现场是否仍有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现场环境评估流程图见图1。
第二步:检伤分类——以有限的医疗力量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
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是合理利用事件现场有限的医疗救援人力、物力,对大量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地检查、处置,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以及安全、迅速将全部患者转运到有条件进一步治疗的医院。如果现场伤病员不多,且有充足的医疗救护力量,应对所有伤员同时进行检查、处理。如现场伤病员多,又没有足够的医疗救护人力、物力时,必须先对全部伤病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确定哪些有生命危险应最先获得救治,哪些可暂不救治。现场检伤分类流程图见图2。
第三步:伤情评估与处置——保证基本生命安全
如果创伤现场是单个伤病员,则经快速现场环境评估和处置后直接进行伤情评估;但如果是多个伤病员,则首先应进行检伤分类,然后先对重伤员进行伤情评估与处置,我们将这一流程简单归纳为DRCAB评估流程。在这一流程中,强调只进行必要的基本检查,只对可能立即危及生命的情况给予最简单有效的处置,旨在保证伤员的基本生命安全。
首先,快速DRCAB评估,及时处理危及生命的状况
D——现场评估(Droger)救护者、伤员及周围人员的安全是第一重要的,救援人员在进入现场前一定要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此外,对于伤员周围环境的审查往往会提示我们该伤员可能的受伤机制和伤情轻重。
R——意识状态的评估(Rewonse)迅速判断伤员是否清醒、是否有所反应。对于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及大动脉搏动不能触及的伤员,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C——循环状态的评估
(Circulation)主要包括脉搏、末梢循环,以判断伤员出血情况,同时也应迅速观察患者全身有无可见的活动性出血,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这是在创伤早期挽回伤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A——气道的评估
(Airway)溺水、火灾、泥石流等通常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气道梗阻,特别是火场逃生的伤员,气道梗阻往往在数分钟到几小时的时间内迅速发生。此外,一部分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以及受伤前曾饱食的伤员,往往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自主控制的大量喷射性呕吐,从而导致吸入性的气道梗阻。而一旦出现气道梗阻而未能及时干预,患者往往会在几分钟内失去生命。作为院前急救医生,不仅需要能够对各种伤员的气道条件进行准确评估,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其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的发展趋势,以便在创伤早期对患者的气道提前给予适当的保护。
B——呼吸的评估(Breathing)包括呼吸频率、节律以及双侧的呼吸音是否对称,需要使用听诊器听诊双侧胸壁的肺尖、肺底四个听诊区。大部分气道通畅的患者都能够出现自主呼吸,但一部分患者的自主呼吸并不能维持其自身机体的氧供需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给予一些有效的呼吸支持手段——鼻导管吸氧,调氧面罩吸氧、储氧面罩吸氧、NPPV、IPPV或徒手面罩加压气囊辅助通气等。通常来讲,即便有正常自主呼吸的严重创伤患者,我们仍然建议常规给予低流量的鼻导管吸氧,旨在尽可能地提高患者血液中的氧含量,以便在创伤大量失血时能够维持机体的基本氧供。
其次,进行全面的初步评估在进行快速DRCAB伤情评估之后,危及生命的情况已做处理,这时需要对伤员进行全面的初步评估,包括伤员的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表情、活动能力、出血情况以及从头到脚各个部位详尽检查。
继而,进行二次评估,详细检查全部创伤初步评估之后,伤员的主要创伤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处置。二次评估是为了检查出伤员的全部创伤,发现在初步评估时没能发现或没来得及处理的次要伤情,同时检查评定之前的治疗效果。强调全面、详尽,并对潜在危险做出适当的判断。
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医疗预防机构根据病情需要,将本单位诊疗的患者转到另一个医疗预防机构诊疗或处理的一种制度。我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1条将其界定为“医疗机构对危重患者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技术条件下不能诊治的患者,应当及时转诊”。
转诊的特征
强制义务性对危重患者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患者,应当及时转诊。这一义务体现了法律对生命权利的重视,在正常情况下,医患双方应当通过要约承诺方式缔结医疗服务合同,双方当事人才真正进入医疗法律关系中,医疗机构才承担诊疗义务。但南于医护人员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社会职责,因此其所承担的强制缔约义务是医学伦理法律化的结果,或者说将道德规范法律化以加强其强制性质。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患者,应当及时转诊。
有限性对于转诊的时机和条件,只能在法定范围内,必须是“限于设备或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情况。即在经治医师通过诊疗观察后,发现其病情由于设备或技术不足难以诊治,为了使患者得到更好、更完善的医疗服务,作出及时转诊的决定。
医学裁量性转诊条件的成立,需要借助经治医师的主观判断。对于一种疾病,如何判断是否属于“限于设备或技术条件不能诊治”,实践中还应结合一定地域、一定时间、医疗机构的级别及处置病情的医师专业水平等来综合评判。
转诊的义务
合理的紧急处置义务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院履行转诊义务应对危急患者进行急救处置,即经治医师在接诊患者后,认为限于设备、技术水平原因无力诊治,应首先按照诊疗常规对病情危急的患者进行合理、力所能及的急救处置,这不仅是“首诊负责制”的必然要求,也是考核医师是否具备职业道德和良知的体现。
必要的告知义务一般而言,转诊中的必要告知义务有以下几种情形:①患者的疾病属于医师的专科领域之外;②医师对患者的诊疗能力不充分或不具备时;③对患者存在更适当的诊疗方法,且该方法用于患者比不转诊将发生非常明显的改善效果。当然,医疗机构还必须告知患者转诊治疗的可能性。比如说,患者病情极其严重不适合长途转诊或者地理位置非常偏僻等情况。当然,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医疗机构都需要履行告知义务。比如,我们国家的有关法规中也有保护性治疗的规定。保护性医疗制度的实质是要注意应该对患者说什么,不该对患者说什么,并不是什么都对患者如实告知。
安全运送义务安全运送义务主要包括评估是否需要转诊、先行联系接受转诊的医疗机构和携带病历等。按照《医院工作制度》中的转院制度规定,医疗机构因限于设备和技术条件,对不能诊治的患者,应由科内讨论或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报请院长或主管业务的副院长批准,提前与转入医院联系,征得同意方可转院。如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医疗机构应留院处置,待病情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
可见,评估是否需要转诊,关键的前提在于“安全性”,既要有利于患者转诊后的科学治疗,又要让接受转诊的医疗机构在患者可供转移的安全地域范围之内。对于危重患者,在转移过程中,转出医疗机构应当派救护车护送,并有医护人员陪同,以防备和及时处置路途中的各种意外情况。在转诊前,护送人员必须要先了解病情,填写转诊病历摘要及提供各种检查报告资料,同时还要与转诊医院联系好,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绝对不能出现只管将患者送到了转诊医院就算完成任务的现象。
什么情况下违反转诊义务可以免责?
应注意的是,违反转诊义务并不必然导致民事责任的产生。我们认为,违反转诊义务可以存在以下免责事由。
这不是一起偶然的药品不良反应事故,临床上,每年死于双硫仑样反应的患者不在少数,此病更是急诊科常见的接诊原因。2012年美国乐坛天后惠特尼就是死于服用了有催眠作用的阿普唑仑以及其他处方药后又饮酒而导致的中毒反应。本来一项很基本的用药常识,为何屡屡酿成惨剧,是医生告知不充分还是患者遵医行为差,这不得不让人去思考。
疏于重视。医患双方都没当回事
黑龙江村医阿娜介绍说,“我爱人曾接诊一位患者,邻村医生给其处方头孢哌酮时,没告诉他不要饮酒,结果患者一边输液,一边饮酒,不一会儿就出现反应,身体涨红,深大呼吸。幸亏我爱人及时赶到,才挽救了生命。”同时,阿娜也告诉记者,“多数患者不把双硫仑样反应当回事儿,明明告诉他(她)吃头孢回去后不能喝酒,患者却自认为体格好,没事儿,不觉得吃头孢喝酒会闹出人命。”
一般来说,双硫仑样反应并不会致命,但对于较为敏感的人,或是本身心脏功能就不好的人来说,危险还是存在的,严重时会造成呼吸抑制、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所以,医生在开处方时,一定要很严肃地询问患者的饮酒情况,并告诫服药后饮酒的危害,确实让患者清楚地意识到双硫仑样反应不仅仅是一般的药物不良反应,而且可能会危及到生命。
医患双方在沟通时,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医生一定要意识到,对于医生自己来说的常识,患者可能并不知晓,这也体现出患者教育的重要性。
认识“祸起萧墙”的主谋——药、酒
药物可以与体内的乙醛脱氢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使机体对乙醇的耐受力降低,乙醛在体内堆积而产生症状,最终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所以,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摄入乙醇,另一个则是应用了某些药物。
头孢菌素类最常见
众所周知,引起双硫仑样反应最广泛的药物是头孢菌素类。那是不是所有的抗生素都能够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呢?
福建省宁德人民医院药剂科李枝端告诉记者,“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比例是不同的,①含甲硫四氮唑基团的头孢菌素类,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如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匹胺、头孢甲肟、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拉宗、拉氧头孢、氟氧头孢等;②少数并不具备甲硫四氮唑基团者也有发病的报道,如头孢唑林(先锋V号)、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克洛、头孢曲松等,此类药物的确切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③头孢他啶、头孢磺啶、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因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团,在应用期间饮酒极少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国内大多数文献认为,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灭滴灵)、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等;呋喃类,如呋喃唑酮、呋喃妥因等;磺脲类及双胍类降糖药。其他药物,如华法林、三氟拉嗪、妥拉苏林、水合氯醛等都是常见的可以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
只要接触含有乙醇的制剂均有风险
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酒,不仅包含了白酒、啤酒、红酒、黄酒、香槟酒等;还包括以乙醇为溶媒的药物制剂,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氯霉素注射液、药酒、藿香正气口服液、碘酒等;含有酒精的食品,如酒心巧克力等。
有报道饮50 ml啤酒即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和含有乙醇的饮料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反应的严重程度和饮酒量成正比,饮酒越多,反应越重。
就乙醇吸收的途径而言,不仅仅是“饮”,有文献报道患者因用酒精擦浴、消毒等行为而引发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的严重程度主要与接触乙醇的量和个人的敏感性有关。吸收的乙醇越多,个体越敏感,症状就越严重。也正是因为如此,双硫仑作为戒酒药的说明书上也标注了“只适用于有强烈戒酒意愿的人”,毕竟意志力不坚定的酒鬼在用药之后再偷偷喝酒也是有风险的。
“在服用部分头孢类抗生素、咪唑衍生物、磺脲类及双胍类降糖药时,短期内不要饮酒,以免引起致命的不良反应,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有效应对不期而至的双硫仑样反应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大众对双硫仑样反应的知晓相对不足,所以,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宣传,提高患者对双硫仑样反应的认识,使广大群众对双硫仑样反应有一定的认识。
勿把双硫仑样反应误诊为酒精中毒或过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郭杨介绍,“双硫仑样反应与乙醇中毒有相似之处,极易误诊。与乙醇中毒的鉴别点是,患者摄入乙醇总量多未达到乙醇平均中毒量(75曲,仅为平时饮酒量的1/2或1/10;症状出现快而重:双硫仑样反应可在饮酒后5分钟即出现,一般多在30分钟,少数在1小时内,很少在1小时后才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持续2小时左右可逐渐缓解,重者可持续24小时或数天才能完全缓解;症状出现与饮酒量和酒的种类无关。”
同时,还需要与乙醇过敏相鉴别,“双硫仑样反应患者平时无乙醇过敏史,有全身潮红,乙醇过敏多为局部皮肤潮红;双硫仑样反应无或很少有皮疹,乙醇过敏可有皮疹;双硫仑样反应无痒感,乙醇过敏有痒感;双硫仑样反应治疗后症状消失快,乙醇过敏症状消失慢。”郭杨如是说。
“症状较轻者,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及时停药或停用含醇制品后症状可逐渐缓解至消失,缓解所需时间为0.5~3小时;对症状较重者,除及时停药或停用含乙醇制品外,应立即平卧、保暖、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静滴多巴胺、速尿、纳洛酮、大剂量维生素C、电解质等,维持正常血压,促进药物排泄,保持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并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等对症处理,大多能够较快缓解至痊愈,否则可因确诊或抢救不及时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在谈到双硫仑样反应的处理方法时郭杨如是说。
注意药物与乙醇的间隔期
“小儿停药后2~3周内,避免饮酒或进食含乙醇的食物,因为小儿肝脏代谢乙醇的功能较差,即使较低的乙醇浓度也可出现此类反应。”温州市中心医院尚智说。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傅晓英曾建议,“在服用头孢等药物期间以及停药后的2周内都不要饮酒,平素经常饮酒的人、老年人或肝病患者更要注意。”同时他还提醒患者最好不要擅自购买处方药,以免不了解药物成分掉入“陷阱”。
记者调查了几位村医,他们表示,在给患者处方时,都会叮嘱患者不要饮酒,但是,他们常常忽略询问患者,在就诊的当天,或者是最近什么时间喝过酒。如果乙醇没有从身体内代谢完就吃了容易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也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可见,多问一句有时事关一个人的生命。
反思
医生,我们应该说细点儿
现代医学在21世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很多医学领域中的老大难问题都取得了突破,在疾病防治方面也是成绩斐然,那么,这个已经公布了许久的双硫仑样反应为什么还常常发生呢?这只能说明我们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宣传教育得不够细致。记者问过一些被医生处方抗生素的患者,他们纷纷表示医生说吃药后不让喝酒,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不让喝酒。试想如果医生能够清楚地告知患者,饮酒后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可能会有非常危险的后果,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肯定要好很多,有谁会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白大衣高血压
自测正常,诊室检查时异常的血压
白大衣高血压是指有些患者的血压,只有当医护人员特别是身穿白大衣的医生为其检测时才出现升高,在家中或工作中自测的血压却并不升高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通常被认为是由于白大衣刺激效应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不排除就诊中的劳累和情绪因素,但从中已可窥测到这类患者血压的极不稳定性。一旦日后遭遇突发事件、困难、过劳和不顺心事件时,血压就有可能反复出现一过性的明显或过度升高,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脑、肾等主要脏器的功能损伤和意想不到的突发安全事件。
对策:医患之间应加强沟通,避免忽视和误解 这种血压检测结果的差异常易引发患者的不理解和不认可,甚至对医生产生误解,并对医生的善意提醒存在疑虑和忽视。这类高血压虽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人,但以中老年人和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较为多见,如处理不当、不细致或不及时,久而久之常易发展成为持续性高血压和引发更多的并发症,给以后的治疗带来更多麻烦和遗憾。
为此,应加强此类医患间的沟通,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做好血压监测(最好是24 h持续的)和必要的防治措施,以保平安。
隐形高血压诊室检查正常,自测异常的血压
隐形高血压是指在医生诊室中所测患者的血压是正常的,而在家中或工作中患者自测的血压却是升高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其临床表现恰好与白大衣高血压相反。
据报道,隐形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6.8%,可见于各年龄段的男女两性,但以中老年人特别是新近离退休、独居和鳏寡老人较为多见,其发病多与年龄增长、生活不规律、烟酒嗜好以及学习、工作、经济、家庭、婚姻、离退休、人际和邻里关系紧张、慢性病缠身等多种因素有关。
到医院就诊时患者可能觉得有较多的安全感,因而所测血压可不升高;回家后的孤独寂寞、精神压力增大和情绪紧张又会引发血压升高。由于这类患者的血压升高存在明显的隐蔽性而不易被医生们所认可,较多患者不能获得及时的确诊和有效的治疗,更易和更快地发展成为持续性高血压,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致病危险因素之一。
对策:耐心细致询问、查看患者,谨防漏诊、漏治建议患者平时就做好自测血压工作,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和提醒医生注意。医生应耐心地查看患者自测的血压记录,特别是对那些不明原因的心脏扩大、左心室肥大和微量蛋白尿等患者,应为其进行24 h血压动态监测和运动试验等检查,对血糖和血脂异常者、肥胖、具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以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尤应加强这方面的戒备和血压筛查,以免漏诊、漏治和引发后患。
H型高血压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
H型高血压是指同时患有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根据临床体验,国内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伴有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其中风的发生率远比一般人群高得多,二者的叠加致病作用会促使中风的风险猛增!可见其危害程度已非一般。遗憾的是,当今绝大多数基层医患还不知此情,也无这方面的检查意识,而只注重高血压的治疗,可见不安全性已达到了何等危险境地。为此,有必要提醒医患双方赶快提高对H型高血压的认识和加强防治。
对策:积极补充叶酸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补充叶酸是目前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最为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之一。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提示,H型高血压患者每日服用0.8 mg叶酸可能会产生最好的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作用。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
多发于青年人的急进性高血压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是指因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脏缺血和肾素分泌过多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多见于青年人(多为先天性异常)和老年人(多为动脉硬化性梗死)。由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均较迅速,因而起病较急、病情较重,降压药物的疗效常不甚理想。
对策:早期识别。尽早治疗 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的血压异常增高(舒张压多>120mmHg),头痛、头晕显著而严重。由于交感神经功能长期处于亢进状态,患者表现出易兴奋、激动、急躁不安和易与别人争吵,平时表现为面红耳赤、不耐热和易出汗,自感心悸和心率较快,常有便秘、入睡困难和早醒,以及体重和体力的下降。眼底血管病变明显,易伴有相应的心、脑、肾并发症。>50%患者的上腹部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血浆肾素活性测定升高、肾动脉超声和造影检查可协助确诊。
一旦确诊,应及时予以对症处理(动脉内支架放置或手术)和再通动脉,常可获得较快和较好的疗效。
肾炎性高血压
继发于肾脏损害疾病的高血压
肾炎性高血压是指由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和肾结核等疾病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病前常有链球菌感染史、尿路感染史或结核感染史。
对策:积极治疗原发病 高血压出现之前,患者即已有全身水肿和尿液检查等方面的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等),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尿常规检查还可有脓球和管型,细菌培养多呈阳性,肾结核患者的尿中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呈阳性等临床特点,可协助确诊。一旦确诊,即应进行彻底的病因根治和降压药物的同治,病情常可获得较好改善。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性高血压
内分泌系统异常导致的持续性高血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性高血压是指由肾上腺皮质病变和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
对策:及早确诊,专科治疗 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高血压,一般不呈恶性进展,但对降压药反应较差。常伴有低钾血症和四肢软弱无力,严重者可出现低钾性麻痹、高钠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等常见症状。血浆醛固酮测定明显增高,肾脏CT、磁共振等检查可协助确诊。由于病情较复杂而严重,应尽早邀请专科会诊治疗,以保安全。
嗜铬细胞瘤性高血压
肾上腺髓质肿瘤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过多引起
嗜铬细胞瘤性高血压是指由肾上腺髓质肿瘤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过多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作性的血压急剧升高,并可通过组胺注射而诱发。
对策:及时发现、确诊,多学科治疗发病时患者出现血压的突然急剧升高,一次发病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发病时常伴发多汗、心率增快、低热和烦躁不安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糖耐量降低,血糖增高。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增高,肾脏超声、CT和磁共振检查可协助确诊。一旦确诊,应及早邀请专科会诊治疗,以求根治。
妊娠性高血压
妊娠期间发生的高血压
妊娠性高血压系指由妊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为产科的一种常见病。发病原因尚存在较多争议。
临床表现主要是妊娠前无高血压史,从妊娠中期(20周)开始,血压逐渐升高,同时伴发双下肢明显水肿,尿中出现红细胞及蛋白等异常,以及严重的头痛、头晕、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胸闷、气促、心慌、心悸、咳血色痰等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症状。如病情持续发展可引发子痫、脑出血或视网膜出血、视盘急性水肿、高血压性脑病、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对策:做好孕期产检,及早发现并防治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诊断不难。特别是在我国现时普遍实行产前检查制度的情况下,已多能早期予以发现和给予防治。对严重患者是否考虑终止妊娠,应根据病情、胎儿状况和产科大夫及患者亲属紧急磋商决定。
不是所有带“小儿”字样的药,都适用于各年龄段小儿
儿童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对药物耐受性差,部分药物在成人身上只有轻微的不良反应,但在小儿身上却会放大成严重的毒副反应。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如“优卡丹”“好娃娃”)、小儿复方氨酚烷胺片、氨金黄敏颗粒(“迪龙”)等药物都含有金刚烷胺,由于尚不清楚成分金刚烷胺在
因此不是所有带“小儿”字样的药物,都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的小儿。
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长期使用可使儿童牙齿黄染并可能终身不退,还会影响儿童的骨质发育,导致骨骼生长迟缓,故
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沙星”)可能引起儿童软骨损害,影响骨骼发育,故
儿童用药除了看疗效,还应从儿童生长发育的角度考虑用药安全性。
退热药尼美舒利可造成儿童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故说明书记载:“儿童用药:禁止
一是虹吸人才。因为大医院条件比较好,待遇相对比较优厚,所以有些基层人员就愿意到大医院工作,特别是到大医院接受过培训的,对大医院耳濡目染,了解大医院具体情况。这样一来,省里虹吸市里,市里虹吸县里,县里虹吸乡里,层层虹吸,呈现倒流状态。
二是虹吸病人。我们去烧香拜庙,看的是和尚不是庙。和尚很有名气,庙稍微差点都没关系,所以病人是跟着医生跑的,医生去哪,病人自然就去哪。如果说好的医生到基层去了,病人自然就回到基层了。
三是虹吸资源。大医院建得越来越好,就把各方面的财力和关注程度就吸去了。
这种情况如今应该踩刹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国卫生的发展一定要更加重视基层,这也是最节约的一种方式,大医院是要盖,但并不是越多越好。
我们的诊疗量已经达到 77 亿人次,如果大部分病人不在基层就诊,而是跑到上面就诊,第一,医生将不堪重负,也不利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因为医患之间没有足够的沟通时间;第二,基层将被掏空,世卫组织多年前就提倡, 80% 的病人和健康问题应该在基层解决,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那就不是很卓越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踩刹车应多措并举,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施策:
1. 大医院不能无限扩张,特别不允许举债建设
2012 年国家就出台政策,最近几年也陆续发了很多文件,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不能再无限扩大规模。去年国务院专门发文件对大医院扩张速度和病床设置做出明确要求。
2. 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引入民间资本,支持和参与医疗卫生事业,扩充医疗卫生事业供给
百姓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民办医院有两个目的,一是为百姓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我可以去公立,也可以去私立,而不是只有单一的选择;二是通过社会发展民办医院,能对公立医院形成竞争性,从而促使公立医院更加改善它的结构、效率和服务模式。
3. 要壮大基层
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这是我们医改的基本原则。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维持这个原则,甚至加大力度,让基层做得更强势些,让老百姓在基层都能有比较好的医生,享受到比较好的服务设施和条件。
4. 大力发展家庭医生
今年国家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专门发了文件,也提出要求,总的目标就是到 2020 年,力争使我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覆盖到老百姓,目标还是比较艰巨的。
我们最终是靠家庭医生来减少病人到大医院去,也维护了医患关系,因为家庭医生有充足时间和他签约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其中包括他的病人,也包括健康、亚健康的老百姓。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把病人稳定在基层,也减少老百姓盲目去大医院的情况。
举个例子,孩子发烧有时三四个小时就缓解了,但很多家庭就很着急,发半小时,就非得去大医院,把孩子抱去儿童医院,儿童医院就不堪重负。如果这个时候有个家庭医生给他一些建议,通过物理降温,或者其他非医院治疗的院外服务来解决,老百姓带孩子跑去儿童医院的情况就会减少。
5. 科学发展分级诊疗
最后这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曾专门提出,医改有五项制度,第一项制度就是分级诊疗,中国的分级诊疗和国外还不大一样,我们没有强制性让百姓必须到基层去看病,我们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和创新机制,从而来推行分级诊疗。中国的分级诊疗和国外走的路径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是从百姓最关键的问题做起。
比如老年人,我们国家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有 2.2 亿,这 2 亿多老年人罹患最多的就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我们分级诊疗就从这两个病开始,先让这两个病得到更好的关怀,这也是借鉴了地方的先进经验,比如上海的「1+1+1模式,每个百姓可以选择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个区级医院和一个三级医院,捆绑式地给这个老百姓提供服务,选择后还会提供优惠服务。
又比如你去看一次病,可能只能开三到五天的药,如果签约了就可以开长处方,从而减少到大医院去的次数。例如厦门今年采取「慢病先行,三师共管。慢病主要是糖尿病和高血压,先把这两个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