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体育范文

高校体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体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体育

第1篇:高校体育范文

关键词:轻松体育;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1“轻松体育”的内涵及健身特点

1.1“轻松体育”的内涵

“轻松体育”(Light Physical training)是欧美体育界提出的较为适合大众健身运动的一种新型体育运动形式。“轻松体育”也称“轻体育”或“快乐体育”,追求的是体育运动以人为本的原则,为身体的健康而运动的方法。其精髓所在就是――静不如动,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通过这种轻度运动,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崇尚“轻松体育”的人认为动比静好,而且轻度运动比重度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因为机体的轻松运动或者是适量运动,在未引起身体疲劳感时,有利于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促使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促进健康。美国一位体育学教授通过研究“轻松体育”运动者和中度体育运动者的血液样本发现,轻度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免疫功能的促进效果比中、重度运动更好。

1.2“轻松体育”的健身特点

“轻松体育”具有以下健身特点:一是体能消耗少。近年来,一些体育研究者证实,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体能极限消耗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轻松体育”是一种负荷较轻,不追求大运动量,力求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愉悦的运动。二是运动方式灵活。“轻松体育”不拘泥于任何方式,散步、慢跑、跳交谊舞、大众健美操、扭秧歌、练气功等等,一切按照自由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三是技术要求低。“轻松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只要有健身愿望,就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运动。四是经济负担小。从事“轻松体育”大可不必进入专业的游泳馆、滑雪场、健身房。可以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在家里进行。五是时间要求松。“轻松体育”在时间要求上非常宽松,可以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零散时间进行,可以早、晚进行,时间安排可长可短,依照锻炼者自身的体力、兴致、忙与闲的具体情况而定。

2发展高校“轻松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2.1发展学校“轻松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运动竞赛和学生过于依赖外界的扶持;过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毕业后的传承。“轻松体育”在高校学生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能够把“轻松体育”教学引入体育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能在大学校园里引起一场深刻的体育革命。“轻松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占有重要位置,一是它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符合现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要求;二是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三是它自由、简单、易学、易练、易普及;四是它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五是它能够打破“运动”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体育空间。

目前我国知识分子普遍体弱多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光明日报》报道,我国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8岁,200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而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十几岁;许多有名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的现象更是令人痛心不已。对广大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予以密切关注和努力提高其身体素质已刻不容缓,知识分子忽视体育锻炼导致的健康危机引发人们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忧虑和深刻反思。大学教育是他们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应该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高校“轻松体育”教育,营造良好健身氛围,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

2.2发展“轻松体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意识到,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着人的生命质量,而“轻松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也可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与情感愉悦,同时也能够增进社会交往,给人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高校体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学生“轻松体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体育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引导他们在闲暇时间内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调整与发展,这对避免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和抑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发展“轻松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本质上得到完善,在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在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的影响。现实中,高校体育往往过分注重短期效应而忽视长期效应,造成了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的脱节,这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在高校体育中开展“轻松体育”教育,会使广大青年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意识到正确利用闲暇时间去从事健康文明消遣体育活动功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并让学生学到因地、因人制宜自觉地选择健康、科学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和手段,为空闲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做准备,这不仅在时间、空间以及形式上给体育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而且也有利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紧密衔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轻松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3.1树立“轻松体育”教育理念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在全民健身中广泛开展“轻松体育”运动。当今社会,人们愈发重视身体健康,特别注重体育健身。健康是金的道理人人皆知,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许多人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比较专业、正规的身体运动,特别是部分人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望“体”兴叹。有些人设计了体育锻炼计划,却因工作、生活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得“计划不如变化快”,或者是形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对于这些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群众体育现状中许多制约因素,“轻松体育”则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轻松体育”对技术和体育器械要求极低,哪怕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健身的欲望,即使没有体育器材,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健身运动,就可以立即进入角色。

当代休闲体育研究学者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就指出:“我国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轻松体育”是竞技运动以外的一种大众健身运动形式,它较竞技体育的运动形式、方式更贴近人们生活,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人们闲暇时间增加时,应该珍惜“轻松体育”提供的健身机会,应当努力引导人们确立新的闲暇价值观和体育观,本着“生命在于运动”、“以人为本”的宗旨,科学锻炼身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应当摆脱传统体育认知观念中许多束缚,树立起“轻松体育”这一新理念,利用“轻松体育”这一运动形式为全民健身服务。

3.2拓展“轻松体育”娱乐化教学内容体系

娱乐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轻松体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体育游戏,体育舞蹈,健身操,软化后的以娱乐为主的对抗性竞技项目等内容,而且还包括经民族传统健身项目改编的各种健身活动,如太极拳、太极扇、新编大秧歌等。时尚、新颖、刺激、好玩的体育休闲娱乐内容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发提供许多遐想。“轻松体育”教学内容应选择以娱乐、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其拓展要体现时代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要有利于形成长久的体育行为习惯。还可以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用“轻松体育”的模式进行教学。这些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将给大学生们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些项目有的是智力与体力的考验、有的是刺激性的、有的是消遣性的、有的是生活技能学习的、也有的是胆识探险、挑战自我等等。通过体育休闲娱乐的活动,同学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娱乐、锻炼、学习、提高、发展,从中获得了乐趣、增进健康,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协同,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肯定自我。

“轻松体育”是将体育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上转移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同时也是体育课娱乐化的一种趋势。

3.3健全人性化教学评价机制

考核目的不是学习的终结,重点要放在学习的过程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态度,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体验,是发展大学体育的使命所在。“轻松体育”教学评价可运用学生互评、教师典评等灵活的方法,参考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如出勤率、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另外,可参考学生上课的次数来评价,学生修满36个标准课时即可获得1个学分,无需另外考试。而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4个体育学分,因此学生可通过在整个大学期间修满144个标准课时来获得这4个体育学分。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轻松体育”是融智力开发、自然条件、游戏的趣味、刺激的诱惑、协同互助等因素为一身的体育活动,可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人际关系,追求身心放松和舒畅,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学生的运动激情和个体表现欲望。它既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短期效益,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展现个性价值的长远目标;既有“好玩”的特征,又适合时尚潮流的特征。在“轻松体育”的运动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从中获得乐趣,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展快乐生命的视野,真实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活情趣。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将发展“轻松体育”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顺利接轨,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为终身体育的普及构筑起坚实的依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胡小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01).

第2篇:高校体育范文

关键词:融合理念、高校体育、社会体育、接轨研究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促使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愈加注重身体健康,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也更加旺盛。现代体育中融合了健美、健身、娱乐等多种手段。而高校在体育资源、人才资源上都拥有很大优势,其所含有的优势资源完全可以满足现今社会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1]。针对这样的社会需求,高校体育应该与社会体育进行融合,吸收彼此的特点,不仅可对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还有利于高校体育获得多元化发展,从而两者都获得共赢。

1.社会体育浅述

就我国现今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多的现状下,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大降低,脑力活动大大增多。另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中各种“文明病”也逐渐增多,人们出于养生观念需要利用体育来对自身的体质进行增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调节生活节奏,并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同时,由于人们业余时间增多,为人们提供了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这些因素的协同发展,促使了社会体育在现今时期必将获得发展。就全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形成及知识经济的发展,21实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也是知识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2]。为了迎接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各国政府及经济实体将投资重点从物质投资转为人力投资,而人力投资的重点就是对人的体质进行延长。因此,在新时期,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势必都将会将社会体育列为劳动力数量及人力质量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投资形式,并对这个项目予以足够重视。但社会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1.1宣传不够。自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以来,人们对健身活动有了更多的理解及认识,国家甚至提出了人人参与的口号。但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并不高,而在乡镇这一比例更低。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上但对于社会体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很多人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体育意识,导致参加社会体育健身锻炼的人数也较少[3]。1.2训练场馆缺乏。由于受到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现今开展的多数体育运动都是在街道上、公园内及广场上进行的。一些地区虽然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城市中配备的体育场所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由于城市场馆、设施的不足,导致人们参加健身运动被制约,健身项目较单一且效果不佳,大大影响社会体育开展效果。1.3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不高。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概率仅有万分之三。这个数字说明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明显不足,对于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4]。并且在我国现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指导员的文化素质都不是很高,这也是影响社会体育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

2.社会体育需要高校体育的补充

2.1高校体育可带动社会体育的持续发展。高校体育是个人进行体育学习过程中关键一环,对个体形成体育锻炼观念具有决定影响。另外,高校中配备的体育设施以及专业性人才也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分条件。利用这些条件资源不仅可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还能带动整个社会体育获得大发展,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更好实施。高校体育是个人开展体育生活的基础,它在对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上起到关键作用,使得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从而通过不断的锻炼自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5]。在对高校体育开展的意义进行审视时发现,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看待高校体育的发展,从而对高校体育的多元化程度进行提高,使其朝着符合社会需求方向发展。2.2高校体育为社会体育培养高质量人才。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社会体育指导活动,到现今为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已经达到十万人。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庞大,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现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现有的需求,并且也存在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较低的情况。而高校体育教师身上的体育知识和教育经验是十分丰富的,在各方面都具有突出优势,利用身上所学的这些知识其自己不仅能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且也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而对现今体育人才匮乏的局面进行有效缓解[6]。高校体育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使得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锻炼习惯,并提升个人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必然会将其已经掌握的体育知识及健康意识带入到社会中,并通过个人的影响力传播给周围的人,从而带动社会成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

3.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3.1高校体育资源是社会体育服务的物质基础。高校中拥有的体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足球场、训练场以及各种体育设施等等。高校中拥有的体育设施不仅具有较多数量,且体育设施的规格也较高,多数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田径场和足球场,一些高校为满足师生的需求还建设了大型体育馆,可用于各种体育竞赛的举办。可以说,高校在体育资源上的优势远远大于社会上的平均水平。另外,高校中具备的丰富人才资源也是社会平均水平不能望其项背的。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开展的必修课程。每一所高校都会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同时还设有管理器材及设备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的学历较高,且专业水平也较高,还具备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7]。在很多非专业性体育高校,很多学生因兴趣自发组成体育社团,有针对性地对团员开展体育训练,提高高校的体育运动水平,并对高校的公共体育爱好进行发展。3.2社会体育为高校体育完善提供空间。我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但现今人们对生活也有了更高要求,这与社会资源紧缺之间形成一种矛盾状况。很多白领人士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十分明显,另外饮食习惯的改变也使得很多青年都出现高血脂或高血压等疾病。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反思,更多的人们通过探索一种更健康的方式来对人们现今的身体状况进行改善,从而对身体素质进行提高。很多城市居民都定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促使人们对社会体育资源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很多运动人群所进行的都是缺乏专业指导的非正规体育运动,活动场所也大多在河畔、街道及公园中进行,社会体育对于正规体育锻炼以及运动场地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是高校体育发挥自身优势来为人么提供优质服务的空间。

4.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良性发展

4.1融入社会体育观念,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在现今的体育理论界中,如何培养专业性人才,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还是专项发展都是讨论的重点。无论对现今的高校体育发展培养目标持有何种观念,增强每位锻炼者的体质、保持身体健康必然都是高校体育开展的最终素养。这也是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可以充分融合的一个主要交点。现今的高校体育运动中致力于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质情况、竞技水平进行发展,这些教育内容及教学理念在新时期势必要发展变化。因此,高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体育的需求,融入社会体育理念,才会找到适合发展的正确方向。我国专业性的体育高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可适合时展的专业性人才,而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以娱乐、终身教育及健美为主要的高校体育教育要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4.2促进高校体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体育课是高校传播体育知识,并向学生传播体育技能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今高校开展的体育教育都是以选修课、基础课及专项课的形式存在到的。这种教育形式切断了课堂跟社会体育之间的联系,导致体育教育与社会存在很大程度脱节。因此,高校开展体育课程应该多多与社会进行联系,吸收社会体育所拥有的娱乐形式及其他健身要求,并在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下大力度,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来开展体育教学。同时需要将高校的体育教育作为资源输出的一种形式,形成与社会之间开展的横向互动,从而形成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及产业化格局。4.3强化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育最后一步,关系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发展。与之前的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在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可充分认识。因此若高校体育可为大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就可为今后大学生的训练打下基础。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每一位大学生投入建设祖国事业的前提。因此,培养大学生们养成终身锻炼意识,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5.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体育及高校体育都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下,势必要推动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促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在新时期环境下也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月平,邱云涛,张志哲.小康社会进程中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06:62-66.

[2]朱奇志黄尊兵岑人军黄志华.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J/OL].体育科技,2015(06).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0.14038/j.cnki.tykj.2015.06.113.html.

[3]朱奇志,黄尊兵,岑人军,黄志华.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J/OL].体育科技,2015(06).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0.14038/j.cnki.tykj.2016.06.038.html

[4]樊小兵,徐代红.试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和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196.

[5]陈万红.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程改革研究———基于融合教育理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06:10-13.

[6]刘德明,宋广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竞争力研究———以辽宁省部分高校为例[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03:45-46.

第3篇:高校体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改;终身体育

随着身体素质与社会进步之间所具备的联系日渐紧密,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高校体育开始受到广泛重视,而为了能够保证这一重视所展开的高校体育教改顺利实现,正是本文就高校体育教改对终身体育的影响进行具体研究的目的所在。

1终身体育概念

终身体育概念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我国体育方针指引下,汲取以往体育普及工作发展而来的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终身体育概念在形成中受到了我国建国初期“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的体育方针及1995年国家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很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全民健身计划视作终身体育概念的前身。当然终身体育概念能够真正提出,与我国当下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民众对体育健身热情的不断提高等多方面因素也有着较大的关联。这里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终身体育概念的描述与自身对终身体育概念的实际感悟,将终身体育定义为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将体育锻炼与体育学习作为一种终身活动进行,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的目的。在我国当下的社会发展中,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开展体育学习与锻炼都很有必要,这种学习与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民众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学生和上班族来说,体育运动能够较好地保证其身体素质,使其工作与学习的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对我国当下的高校体育来说,其本身属于我国体育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能够较好地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实现就将产生极大的助力。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当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如果想要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效用,就必须将自身视为我国民众终身体育实现的重要组成环节,这样高校体育就能够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积极的终身体育思想,这自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会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终身体育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间具备较紧密的联系。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

2.1促进学生体育学习思想观念的转变。在高校体育改革中,其能够实现促进学生体育学习思想观念的转变,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就将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体育教学本身属于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但由于觉得部分高校都没有将体育教学放在主要位置,这自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教师的教学热情,严重制约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下,高校体育改革已经成为某种必然需求,而这种改革所首先实现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将使学生脱离高校体育教学的“唯考试”思想,真正将体育学习与锻炼作为一种乐趣对待,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身体与心灵上更加接近体育教学,而学生也能够在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与学习中不断树立自身的终身体育思想。2.2为学生提供展示体育技能的平台。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其所能够实现的为学生提供体育技能展示平台,也将较好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学习能力、身体状况存在差异,每个学生所具备的体育技能方向与水平往往具有较大差异,但高校体育所能够提供的考试却并不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自身所具备优秀体育技能的展示,这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这一改革能够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培养,这就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展现自身不同方向的体育才能,而学生的自我提高需要得到满足,就将大大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地感悟与理解终身体育思想。2.3促进体育教学向着多样化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也将呈现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的特点,这种多样化发展自然也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在我国当下高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改革,其本身是通过引进优秀的体育教学思想实现的,这就使得这一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方法等方面都将造成较强的积极影响,在这种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师就会通过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锻炼的教学模式,更为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大大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这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都将促进学生自身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2.4形成创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这一改革还能够形成创新的体育教学网络管理模式,在这种新的体育教学网络管理模式作用下,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更好指导下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在这一改革所实现的网络管理模式中,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够建立一些教学新颖与实用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而在这些平台效用的较好发挥下,以往很多高校思想上、现实中的封闭管理模式都将实现较好地打破,高校自身的体育教学将实现较为深化的改革,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自然得以更好树立。

3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化的几点策略

3.1转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观念。为了能够较好地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相关高校必须首先进行自身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在这一观念的转变中高校必须认识到自身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实现中占据的重要位置,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较好提升。在我国当下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将引进先进教学观念的目光投放到体育教学中,这种思想自然就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较好展开,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如果能够在教学改革中改变自身教学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并将“终身体育”思想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自然就将较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得到创新,最终较好地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3.2增加体育教学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校还应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并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力,这样就能够在保证学生较高体育学习热情的同时,较好地辅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高效传统的体育教学存在着内容单一、竞技类体育为主的教学现状,这种教学现状往往使得学生缺乏开展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热情。结合这一问题,建议高校在自身体育教学改革中,适当增加体育教学活动种类,这样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体育活动选择,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保持较高的热情,最终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提供帮助。3.3适当增加高校体育课时。在我国当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每周2个课时是最为普遍的课时安排,但这种课时安排很难保证学生较好地完成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体育技能的熟练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这一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高校就必须适当增加高校体育课时,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满足我国建立终身体育制度的需要。3.4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能够较好地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提供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的体育教学能够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样学生就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学习主人”的身份,并以此较好地实现自身个性化发展,真正为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奠定基础。

4结语

在我国全民对体育健身认知提高的今天,我国高校必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而这种改革的目的也不单单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校还必须保证这一教学改革能够为我国终身体育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帮助,这样才能够较好地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周元兵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海鹏.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700-702.

[2]崔鹏.浅析高校体育对终身体育锻炼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88-89.

[3]毕桂凤.高校开设田径运动课程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影响[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0-72.

[4]张可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5):313-314.

[5]郭德敬.高校体育课余训练对终身化体育教育的影响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155-156.

[6]刘昕.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2(9):198,200.

第4篇:高校体育范文

关键词:课外体育;园体育文化;高校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通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体育课程的建设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然而这种以课程为中心的高校体育体系模式却使课外体育发展严重滞后,出现了课程与课外体育发展的不协调性,从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高校体育的整体效益。目前各高校课程建设、课程体系较为完善,主要问题集中在课外体育方面,发展水平低,同体育课的差距较大。课内外一体化在实践中难于落实,高校体育难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效益。

一、体育课与课外体育

体育课是按照《教学大纲》授课的,《大纲》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学时与教学内容等计划,致使教师与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教与学,并围绕着达标、考试而进行练习,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锻炼兴趣,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体育教学呈被动局面。从大学生年龄特征来看,他们的兴趣、爱好日趋稳定,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成熟,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的体育课,而更热衷于开放、活泼、主动参与的锻炼形式——课外体育。课外体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间充足,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锻炼的机会,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

高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是增强体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力,培养自我锻炼习惯。然而,每周两学时的体育课仅90—100分钟,无论从体育活动的时间还是次数来说,都难于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而课外体育无论在锻炼时间还是内容上以及实效性上均优于体育课,课外体育时间多、空间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的实践水平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同时,课外体育有许多都是大学生自行筹划的,这又为其提供了锻炼的条件,能有效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与交往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完成高校体育任务,实现高校体育目标,课外体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

1.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教育的过程是使学生如何养成锻炼习惯使其终身收益的过程。而这一习惯的养成依赖什么?绝非每周两课的体育课所能达到的,锻炼习惯的养成和自觉意识的培养,如同一个人学习外语,必须有一个语言环境一样,必须形成一个赖以养成的空间和环境,即称之为“体育文化氛围”。所谓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理解为: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具有普遍性、经常性、群众性等特征,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氛围与环境,是校园文化、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体育课是“强制性体育”的话,那么课外体育是一种实现学生个性特征的体育。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建立一种以课外体育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新模式:扩大教材领域,对教材时间弹性化,课内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课外体育活动中由于学生自觉参加,逐渐养成习惯,体育不再是一种“苦差”,而在这种体育文化氛围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与享受,收益的不仅是体质的增强,而是通过运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习惯,在参与和体验中实现了个性特征的升华。相信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定会产生巨大的教育效益。

2.课外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支点

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理解为: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项目为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或正、或负、或大、或小的作用。课外体育做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形式与内容,始终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独树一帜,它对于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1)课外体育有助于创造校园体育文化的生动丰富性,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青年学生最富有朝气和活力,他们不仅需要课堂学习,而且需要娱乐,需要友谊,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情感的宣泄,课外体育活动恰好是满足他们这些需要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造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同时,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给校园文化注入勃勃生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校园体育文化也因此而产生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2)课外体育有助于冲破校园体育文化的封闭性增强开放性。封闭式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不出具有现代思想和现代能力的现代人,只能造就出一批无法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书呆子”。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加强这种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可通过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以体育为内容的交流,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开阔眼界。其次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再次,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往往可以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显示其雄厚的实力。

(3)课外体育有助于弘扬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精神。课外体育为学生的运动才能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发展运动的特长和爱好。“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灵魂。缺少体育精神的校园体育文化是跛足的、不健全的。课外体育依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与创新,日益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食粮,校园体育文化也在课外体育的发展与创新中、得到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最大效益地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抓好课外体育教育体系建设,努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我们应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改变观念,加强领导,建立管理机构,构建课外体育的运行网络。使领导和广大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优先发展的意义,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三条线”的管理模式:一是体育部、体育教师的指挥和指导作用;二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三是院系、班级实施组织,参与工作。

第5篇:高校体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学;探讨式教学;理论;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27-02

一、高校体育教学应遵循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目前探讨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集学术主义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优势为一体。学术主义课程认为,教学目的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为年青一代智力的充分发展,能够使个人和国家在异常复杂的竞争时代中具有更好的生存能力,把学生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发展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人本主义课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认为课程应为每个人提供自己感到满意的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意、认知、感情、理智、情绪、行为等,并发展其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建立了“人性中心课程”。它的出现对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重视人文学科课程、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它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在实施中易助长自由主义。

2.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戴尔把教学(视听)理论总结为“经验之塔”,认为靠语言符号、视觉符号而获得的抽象经验,其学习过程速度较快,但不易保持,易遗忘;而通过观察途径习得的经验,是情境教学,学习速度中等,不易遗忘,易保持。从目前体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的现状看,主要采用了以抽象经验获得的途径,虽然也有人提出运用多媒体教学,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学习而获得的抽象经验的教学模式。本文的主要思路就是打破抽象经验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并结合具体实践活动,配以多媒体教学,以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个人头脑创建的,事物由个人的方式去理解,因此强调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强调以个人经验解释现实并赋予意义,重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4.杜威思维理论。杜威提出科学思维的五步法,即问题—表征—假设—推理—问题的结论。归纳为: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的结论,反思评价研究过程,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高校体育教学应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指导

1.老师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并且设定一种问题引导他们学习。探讨式教学首要强调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纲要,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这种目标不能为了应试教育而设定,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因素作为参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因为老师设定的问题是发挥引导作用的,通过引导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2.引导研究。学生在开始时对探讨式的学习方法不了解,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没有计划性,而老师此时就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问题的设定,调动学生潜在的知识结构,进而引导他们学习。具体措施就是老师设定问题以后要逐步引导他们学习,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使他们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直接给他们答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还能增强对于知识的记忆力,并且在参加小组讨论时了解别人的思考方式,有助于自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老师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参与其中给学生提供大致的讨论方向。

3.结论及评价。探讨式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对于讨论的结论也要重视。结论是对于问题或者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的总结,它是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讨论结束时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正确,并且要对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此增强我们相互学习、接纳知识的能力。

4.反思与应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归纳知识,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习热情。学生对于一节课或者某个知识内容进行反思,可以及时发现学习的不足,进而有利于

纠正学习过程中的错误。高校的体育教学经过探讨式的学习,可以对体育教学过程有一个系统性的回顾与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反思、解决,检验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总结得失。问题的解决也有多种途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三、高校体育教育应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核心

1.自主学习的原则。探讨式教学就是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扩展他们的思维,利用开放式的问题讨论增强他们的主体观念;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讨式的课堂教学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通过探讨式可以解决集体化教学与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改变教师的尴尬地位:教师不再照本宣读了,而老师在教学中也只是起到组织作用,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用干预的手段强迫他们学习。自主学习的原则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进而有利于教育的最终发展。

2.学会学习的原则。在强化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手段,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单靠以前的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可能真正掌握新学的知识,尤其在大学里面,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3.合作学习的原则。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提高学生生存的能力,而生存能力最关键的素质就是群体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可以按不同兴趣、爱好、学习目标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在课外一起搜寻资料、讨论题目、编辑学习素材等,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思维。

4.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原则。现代化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改变以分数决定一切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探讨式教学模式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主动查阅资料的能力、创新能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佰军.浅谈学校体育学及课外体育活动[j].当代体育科技,2012,(06).

第6篇:高校体育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兴趣;习惯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72-01

终身体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现在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们的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有了更高的标准。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有十分健壮体格。并且要求身心健康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坚持长期不断的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增强体育锻炼能力及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就要依靠学校体育的培养,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制定学生体育锻炼计划、增强体质的过程中,也要为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着想,使学校体育课训练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终身体育内涵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主动接受体育教育,参加体育锻炼。即是指一个人在一生都要接受体育教育,并且坚持从事体育锻炼。这就强调人们在一生中都要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一个活动,领略体育训练给人带来的益处,为人的终身健康创造良好的条件。日本体育界倡导“生涯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大大地促进了终身体育教育的向前发展,学校的体育教学要确立新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把终身体育教育纳入体育教学主要层面。目的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放在第一位。在大力提倡终身体育情形下,对学校的体育教师的要求较高,学校体育教师要做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文化的宣传者和实践者。终身体育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反映,是人们追求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将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全方位地改革与发展。学校体育教师是实现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完美结合的主要研究者和实践者,是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思想形成的关键。

二、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件事或某一种活动产生了好感,就会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深入认识这一运动,全身心的从事这一运动。

1、体育环境的熏陶体育环境对人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相当有作用的。环境包括场馆环境和运动环境,一个学校一定要把体育环境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不管是哪的国家承办。对环境的建设非常看重。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著名的是奥运鸟巢、水立方等。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设计的伦敦碗。如果一个学校建造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工草坪的足球场的话,一走上去就会产生想踢足球的欲望,肯定踢足球的人就会超过做其他体育活动的人,因为这个环境能够让人产生想像。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做踢足球的运动。再者,为了多方面的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带领学生观看较高水平的比赛,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很好的机会。

2.因材施教实行专项体育课教学,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基础以及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作大胆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行体育分项目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的选择体育项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培养长期锻炼的意识,使学生很顺利地进入到教学氛围中来。

3.增加体育的快乐感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学到一些体育的美学知识,欣赏到体育之美,运用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探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的美学规律,教师要认真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美的发展和规律,以及人如何表现、认识、反映这些规律。教师亲自践行,并向学生做讲解,如何运用优美的身体运动和体态变化等手段,反映人体美、运动形式美。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信心。在欣赏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它所带来的无限乐趣,就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4.要有一定的体育制度保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有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即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在慎重强调重视体育运动的同时,有非常严格的制度起保证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在学生初步产生爱好体育运动的信心基础上,应该及时的向他们灌输必要的体育运动知识、运动技巧、锻炼方法,才能巩固已形成的兴趣,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1.安排适宜的运动量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包括体能、技能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在编排教学内容、确立教学方法和运动方式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实际体育运动水平,既要让其学好体育技术动作、提高身体素质,又不因为运动项目多或运动量太大而对体育课产生反感情绪。只有合理安排好体育运动量及适合学生的运动项目,全方位的考量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运动过程中,循序渐进,摸索出一定的规律。只有不断有学习和锻炼的欲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2.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和运动中来要改变学生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地位,过去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并且是言听计从、模仿老师的动作、过分依赖,从不提出异议,结果一离开课堂,对所学的动作不能创造性的发挥。要扭转过去的灌输式教学局面,就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围绕体育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探讨、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把对并不生动的体育运动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第7篇:高校体育范文

1.健康身体,榜样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主导者,对引导、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起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形象包括体型和健康状态,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教师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展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由于职业的特性,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健康知识和锻炼技能,以及更高的健康水平。试想,自身健康水平难以保证的体育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如何让人与健康联系在一起?自身体型不标准的体育教师所教授的健身与形体练习方法如何能让人信服?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累积,身体不可能总是保持年轻的状态,但作为体育教师,需要尽量保持和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用已有的健康知识、技能维护自身的健康水平。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利用职业特性让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心状态,对带动学生以及周围群体参与体育锻炼、产生运动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

2.科研创新,积累知识。普通高校的授课对象已经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必须有不同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视野和高度。工作中要达到科研创新,首先必须做到科研过程的不断积累。由于成长经历的特殊性,科研对于很多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社会进步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有所突破才能带动学科的发展,有更多人参与才能改变学科现状。创新的前提要有大量的科研基础工作经历,申报项目、论文写作是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这方面能力的有效手段。论文是阶段性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申报项目是写作论文的阶段性目标,虽然这两方面并不是提高个人科研素质的全部,但却是最有效的两种手段。在写作论文和申报课题过程中必须积累大量的素材、广泛搜集文献,深入研究前人经验,同时还要拓展学科视野,立足于研究体育学科的问题,广泛借鉴不同学科的方法、手段、理论基础等。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使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的创新成为现实,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教学及科研动力,帮助体育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研究体育问题。体育教师的科研成绩能够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提升职业地位,增强自我认同感,产生职业幸福感。

3.顺应时代,潜心教学。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外在社会环境经过长时间演变逐渐形成,体育教师应认清时代特征、顺应时展。为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思路,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问题,用心观察学生对每个教学内容的感受,制定相应的措施,采用的方式不能只拘泥于简单的游戏,还要有引人深思的、体现年龄特点的成分。同时,还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根据个别学生的身体状态加以额外关注。其次,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对象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当今的大学生能够非常便利地获取各种体育信息,单纯的技战术已经不是秘密,关键是阐明运用的时机以及作用机理,用科学的语言与方法让大学生快速理解内涵,在需要时根据对象不同快速做出判断。最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应从自身做起,自立、自强、自信、自爱。社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身心健康的追求必然引起人们重视体育锻炼,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抓住时代赋予的责任,从增强自身职业素质做起,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做出贡献。

4.借助外力,不断学习。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再培训非常重要,由于在校学习期间掌握更多的是各种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战术以及基本的体育科学知识,因此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不足,尤其是运动人体科学等知识。教学第一线需要将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进行研究,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断通过自学以及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来提高自我。面向不同的教师群体,国家很重视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有国内外访学、远程教学以及各种教学研讨会、科研会议等多种形式。除了专业、正规的职业培训、学习机会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周围人群的智慧,经常与其他学科科研突出教师沟通,汲取他人的经验,触类旁通,这样做既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科研经历,也可以获得不同专业相关知识,为自己在业务上的发展做准备;还可以与本专业科研突出教师沟通,增长专业知识,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学科发展。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关键在于个人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机会无处不在。外因靠内因起作用,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对学习路径的选择起决定作用。

二、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建议

第8篇:高校体育范文

摘 要 阐述高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的概念,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范畴内分析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相同点、差异性及互补原理,从中可知应通过对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有机结合,增进训练与教学的关联,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竞技体育 体育科研

一、前言

而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竞争无处不在,从装备到技术动作、甚至各种配套保障。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未来社会要求竞技体育具有以科技、教育为基础的持续发展能力。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机构的结合正是造就这种能力的原动力。它既是实现竞技体育发展的保障,又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作为实现训练、科研、人才培养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院校基地化、训练学校化,还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获得高水平训练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结合的模式

高校与当地省市体育系统合作办队,双方共同负责运动员的选拔、入校、文化学习、思想教育、训练比赛。运动员既可代表所在省市参加有关比赛,也可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比赛。教体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的结合,既吻合了运动员普遍希望“夺标成才”的愿望,从而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当前办高水平运动队一种效益最佳的模式之一。

(一)招生来源。生源主要来自省、市优秀运动队,省、市中专层次体校,少量来自普通高中和传统运动学校。

(二)办队体系。主要是各高校体育院系或体育教学部成立专门的运动训练部来管理。训练有以下三种体制:

1.集中管理训练:这是高校普遍运行的训练体制,学校按招生要求和政策,招收符合要求的运动员或特招运动员,让他们集中住宿、学习和训练,学校选派经验丰富的文化教师负责运动员的文化课教学,选派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教练负责训练,同时配备有良好素质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这样由学校全面负责为运动员开设各类文化课程,全面负责他们从招生选拔到训练比赛、党团建设和毕业就业等日常管理。

2.高校主导训练:以高校作为训练中心基地,在做好大学生运动员训练工作的同时,进行中小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中小学生运动员则安置在大学附近的中小学就读,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是一种集中住宿、分散训练的体制,它与一条龙体制有所相似,但也有不同。前者是将大、中、小学生运动员全部集中于高校进行训练,后者是分散在各自学校训练,高校主导训练体制能达到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共同提高的目的,体育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投入与产出的效果更加明显,也可克服多头相互扯皮的现象,使运动员的输送变得更加畅通和有保障。

3.分工协作训练:学校与省市体工队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夺标育人”的双重任务,高水平运动员依照国家有关政策,作为高校学生,主要由校方负责他们的文化课学习,运动员修完相应课程学分可获得文凭,而体工队负责运动员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训练比赛,他们具有双重身份,作为同属双方的运动员参加不同类型的比赛。这种训练体制强调分工的专业化,发挥双方的优势,完成培养双高人才的目的。

(三)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拔尖运动技能,又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体育人才,毕业时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可在考核的基础上选拔保送。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代表学校参加体育比赛的任务。

三、高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结合的基本内涵和规律

(一)两个优势有机结合。在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方面,体育和教育部门各有自己的优势。教育系统有生源优势,文化思想教育优势,教学优势,管理优势,人才成长规律认识优势,财物优势和普及体育的优势。体育系统有技术人才优势,训练场地优势和组织训练、竞赛的优势。“体教结合”就是要把两个系统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义务共尽、成果共享、团结协作、优势互补。这是实行“体教结合”,取得培养人才综合效益的一个内在要求,也是“体教结合”的基本规律。

(二)两个系统一个目标。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共同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体育系统培养的优秀体育人才,不仅在专业训练上要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上也有内在的要求,这些都必须得到教育系统的大力支持。教育系统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础。因此,教育系统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必须紧紧依靠体育系统的密切配合。两个系统在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上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相互提高的。

四、实行高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结合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领导体系,健全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结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因此,完善领导体系,健全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与竞技体育结合卓有成效的关键。

(二)建立选材一体化,育材一条龙的运行机制。建立选材一体化、育材一条龙的运行机制是高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结合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和教育部门统一选材标准,广泛选材、科学选材。

五、结束语

体育的发展不能离开教育,竞技体育更需要高校体育教育的支撑。高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的结合,是体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颖模式,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科技兴体战略的具体落实。要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向世界强国持续发展,必须走体教结合之路。

参考文献:

[1] 郑建岳,李建设.对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回顾与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第9篇:高校体育范文

摘 要 本文首先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概念、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的原则进行了详细分析,使读者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有个准确的理解;然后便从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优化管理组织结构、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四个方面分析了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体育俱乐部 管理模式 构建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体育对自身的积极影响,因此,对于高校的体育管理改革势在必行。体育俱乐部型管理模式不仅符合教育部“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促进了我国全面推进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在培养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体育的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概述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概念

高校体育俱乐部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专指各类高校体育教学类别的俱乐部,它主要按照我国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实际设置情况而制定;第二类主要指除了高校课程以外的运动训练、健身、参加各种比赛等活动的各类高校体育俱乐部。

关于其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韩勇认为:“体育俱乐部是人们自联合集体从事体育活动的基层组织不同形式。”孟先菊认为:“体育俱乐部式通过赛事运作,相关产业开发等市场经济活动,自我发展的体育组织。”但总的来说,体育俱乐部就是一种组织活动,需要大家聚成一个小的团体,相互交流和借鉴,以便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的原则

通过管理实践发现,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需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分别为:以学生为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确保学生的人生安全。体育俱乐部型高校管理模式的实施必须要在此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俱乐部实现稳定、高效发展;以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以确保学生在做项目的时候不受伤害。

二、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构建分析

(一)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学校体育管理和发展的基础。现如今,学校体育将进一步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市场化趋势,学校体育管理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俱乐部型的管理模式考虑了学生主体发展的权利,允许学生存在发育情况、身心情况、身高、体重、经验等的个体差异,通过体育工作中的引导、创造、合作、练习,去发展他们的个性,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此外,先进的管理理念还体现在其知人善用上。众所周知,人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俱乐部型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民主性,在民主的条件之下,每个人都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力求优质高效完成自己的目标,俱乐部的领导也是民主选举的,更能体现大家的意志,更好地服务大家。

(二)制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

随着学校体育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与深化,对学校的体育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并向制度化、条例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由于高校体育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要提高高校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要使高校管理工作有序且规范,必须做到管理工作计划性强、层次清楚、工作程序正确又稳定,管理中规章制度健全,档案齐备。俱乐部型的高校体育管理模式要根据有关条例、标准、制度,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检查和评估管理体育工作成绩和效果的考核指标,并且确保其切实可行和有效实施。

(三)优化管理组织结构

体育俱乐部下设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科研俱乐部、训练竞赛俱乐部和自由俱乐部负责管理实施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这主要是依据高校体育工作的主体内容进行设置的,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的组织结构主要就包含这四个方面。具体来讲,体育教学俱乐部具体负责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如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成绩考核,以确保使学生掌握基础体育知识和基本的体育技能。体育训练竞赛俱乐部主要是为了迎合高校对内对外体育竞赛而设置的,在某种程度也满足了部分学生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的意愿。而所谓的自由俱乐部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开设的,下设有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和特殊俱乐部,如健康知识讲座,运动处方和裁判员培训等,这些主要由学生自身进行组织管理,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这也是俱乐部管理模式下的优越性所在。

(四)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法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体育专业内容和非体育专业的工作,尤其是采用俱乐部型管理模式,更是加入了许多非体育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景采用不同的科学管理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为了广泛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目标管理法,管理心理学也认为,目标是个体行动的动力。又如针对高校体育管理工作面大、任务多,可以实行计划管理法,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工作,对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非常重要。此外还有过程管理方法和业务管理方法等。管理方法作为组织与管理的手段和途径,一定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的、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于整个学校的体育工作高效运转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曾文.高校双轨制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的构想[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04):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