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诊疗范文

中医诊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诊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诊疗

第1篇:中医诊疗范文

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说的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关键词】 痫病 中医 辨证治疗

(一)现代治疗

西药抗癫痫药主要有苯妥因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癫健安等,根据病情可选择使用。但疗程长,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应予注意。

(二)辨证治疗

1.风痰闭阻证

证候:发作时卒然昏仆,两目上视,抽搐吐涎,或有尖叫与二便失禁。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涤痰开窍,熄风定痫。

方药:定痫丸加减。茯苓12克,石菖蒲10克,远志9克,全蝎5克,僵蚕12克,琥珀末3克(冲服),天竺黄10克,天麻10克,胆南星10克,法半夏12克,地龙12克,陈皮6克。

加减:

平素性情抑郁,气郁不舒者,加佛手片10克,制香附10克,合欢花6克。

喉间痰鸣者,加猴枣散,每次0.3~0.6克,每日2次。

备选方剂:祛痰定痫汤。具有健脾化痰开窍之功效,适用于脾虚痰壅,正气已耗,每于感寒诱发之癫痫者。

2.痰火内盛证

证候:性情急躁,心烦失眠,口干苦,大便秘结,发作时症状与风痰闭阻证相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龙胆草12克,栀子10克,黄芩12克,木通3克,法半夏12克,胆南星10克,石菖蒲9克,枳实12克,陈皮6克,天竺黄12克,地龙12克,郁金10克,钩藤15克,甘草3克。

加减:

痰火壅实,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克(后下),芒硝2克(分冲)。

持续发作,抽搐不止者,加天麻10克,羚羊角粉3克(另包),石决明30克(先煎)。

身热,神昏不醒者,加用至宝丹或牛黄清心丸。

备选方剂:

(1)竹沥达痰丸:具有祛痰泻火通腑之功效,适用于痰火壅实,大便秘结之痫证。

(2)风引汤:具有息风火,涤痰热之功效,适用于痫证属风痰者。

3.血虚风动证

证候:或卒然仆倒,或面部烘热,或两目瞪视,或局限性抽搐,或四肢抽搐无力,手足蠕动,二便自遗,舌质淡,少苔,脉细弦。

治法:养血柔肝,兼化风痰。

方药:滋阴宁神汤。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12克,熟地15克,人参(烊化)9克,茯神9克,白术6克,远志6克,南星6克,酸枣仁12克,甘草3克,黄连3克,生姜3片。

加减:

心烦失眠者,加阿胶(烊化)10克,鸡子黄1个。

性情急躁易怒,两目干涩者,加蔓荆子10克,木贼草10克,白蒺藜10克。

舌尖红,心火旺者,加栀子10克,莲子心3克。

头晕者,加黄15克。

备选方剂:治痫四物汤。具有养血柔肝,化风痰的作用,适镏て我跹蛔阏摺?4.肝肾阴虚证

证候:发则突然昏仆,或失神发作,或语謇,四肢逆冷,肢搐,手足蠕动,健忘失眠,腰膝酸软,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潜阳息风。

方药:大定风珠。生地10克,麦冬10克,阿胶(烊化)10克,鸡子黄2个,龟甲(先煎)15克,鳖甲(先煎)15克,生牡蛎(先煎)15克,白芍15克,五味子10克,甘草6克。

加减:

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0克。

性急心烦者,心肝火旺,加龙胆草10克,灯心草10克。

纳谷不香者,加焦山楂10克,麦芽15克,神曲10克。

备选方剂:三甲复脉汤。具有滋阴复脉,潜阳息风之功效,适用于肝肾阴亏,热深厥甚之痫证。

5.心肾亏虚证

证候:癫痫发作日久,健忘,心悸,头晕目眩,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苔黄腻,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肾,健脾化痰。

方药:大补元煎合六君子汤。党参20克,山药18克,熟地黄18克,杜仲15克,当归10克,枸杞子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酸枣仁12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甘草3克。

加减:

神情呆滞不灵者,加矾郁金10克,九节菖蒲10克。

精神不振,久久不变者,常服紫河车粉,每次3克。

备选方剂:

(1)归脾汤,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养心之功效,适用于心脾两亏,气血不足之痫病。

(2)左归丸,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适用于痫病日久,肾阴亏虚者。

参 考 文 献

[1]青果膏治疗痫病.-《江苏中医药》1979年02期.

[2]陈园桃.定痫方治疗癫痫病145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04期.

第2篇:中医诊疗范文

【关键词】痤疮;中医;诊疗方案;优化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俗称为“青春痘”,多发于胸背、颜面等部位,临床表现以丘疹、结节、囊肿、脓疱为主。相比于西医,中西疗法的副作用非常小,且费用较低。但痤疮的临床报道虽然较多,而严格科研设计的研究则十分少,因为病情的诊疗标准问题较多,中医治疗痤疮的临床优势并不突出。为了促使医疗技术的有效应用,确保痤疮患者病情的治愈,优化中医诊疗方案就显得十分重要。

1痤疮证型与分级

1.1痤疮的证型设计诊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对常见痤疮证型进行确定。由于目前痤疮辨证分型的确定并未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对痤疮进行治疗,痤疮基本证型的确定就显得非常重要。依据临床观察及相关资料显示,痤疮的基本证型可以分为冲任不调、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痰瘀凝结四个特点[1]。

1.2痤疮的分级对痤疮病情的轻重程度进行分级,是依据数目多少、皮损形态等情况进行分级的,依据pillsbury国际痤疮分类法可以将痤疮分成I-IV级[2]。I级:皮损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散发,总病灶数达到10-30个;II级:皮损为粉刺,丘疹数量中等,存在浅在性脓疱,总病灶数达到31-50个;III级:皮损为深在性炎症性脓疱、丘疹,总病灶数达到50-100个;IV级:皮损为深在性炎症性脓疱、丘疹,结节/囊肿>3个,总病灶数到达100个以上。

2分组治疗方案

治疗组患者设置疗程为1个多月,完成治疗后随访进行观察。根据pillsbury分级法,针对不同级别的病症可采取不同的疗法进行治疗。其中,I级痤疮患者对复方颠倒散面膜进行使用,清水调糊状将其在皮损处进行涂抹;II级、III级患外敷复方颠倒散面膜,同时遵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病症的治疗,“清肺愈痤方”是中医疗法基本的药方,将其用于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另外,依据患者所属的证型进行加减用药。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疗程为1个多月,完成治疗后随访进行病情的观察。依据pillsbury分级法,I级患者对达芙文凝胶进行外涂,每晚外涂1次;II、III级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多西环素肠溶片,0.1g/次,每天两次分早晚服用。

3疗效观察

指标观察的优化主要是对患者病症的照片和疗效进行评价,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依据痤疮的颜色、形态、数量、分布范围等具体情况对患者疗效的总体状况进行评分,同时依据治疗前后照片的对比对患者皮损的消退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疗效的过程中,主要的参照标准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根据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状况可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无效、进步、显效、治愈四级,疗效指数则为治疗前后的积分差与治疗前积分百分比的商。无效:皮损及症状无变化,或消退低于30%;好转:症状减轻较为明显,皮损消退达到30%以上;显效:皮疹消退明显,自觉症状减轻显著,疗效指数为60%-80%;治愈:皮肤损害基本完全消退,相关症状得以消失,疗效指数超过90%以上。

4诊疗方案优化过程中的问题

4.1药物剂型的确定由于药材产地、药品制作厂家、质量级别、煎煮方法的差异不同,产生的药效发挥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用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统一的临床用药配给方案进行了确定,限定对西药的选择,确保其为政府审定合格且有资质的厂家出产的产品。内服中药剂型利用免煎剂,合作药厂进行统一的生产和包装。如此一来,药物的质量就能够得以确保,诊疗方案的确定与实施也将更为规范,有利于医务工作者的操作和实施。

4.2签订知情同意书[4]对知情同意书进行签订,主要是在维护志愿者个人权益的基础上保障相关课题和实验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我们可以遵循《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对相关研究工作进行组织和开展。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之前,首先需要制定知情同意书,并将相关审议批准文号交由医院伦理委员会进行申请。通常,知情同意书内容包括:治疗的目的和程序,受试志愿者可能受到的利益与风险,告知受试志愿者将被分为不同的两个组,在接受不同疗法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医院的各项检查。而作为志愿者,则依据规定对知情同意书进行阅读,同时在确定参与研究的前提下对同意书进行签订。

4.3照相对于患者病情的评价,照片给医师带来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照片所反映的情况也是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所以照片的多方位性与清晰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照片的拍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提升照片的清晰度,此时可以使用数码单反相机进行拍摄,固定三角架后将室内白墙设置为背景,外置闪光灯作为恒定光源。同时规定受摄者在视访照相时,首先对病例观察表封面进行拍摄用以明确身份,然后紧接着对病情的整体状况进行拍摄,且局部进行拍摄,全方位地对患者的患处进行拍摄,并对典型的皮损部位进行特写。

4.4病情的判断判定病情与疗效的过程中,本次研究对责任分工负责制进行了实践。同时采取第三者评价的形式标准化评估了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症状的改善情况,并由中医主治医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中西医治疗方案进行确定,完成首诊资料的填写后,专人进行数据统计,对患者进行编号、分组,促使给药方案表的有效形成,之后则由发药组人员根据给药表进行给药。这样,研究结果才能更为科学客观。

参考文献

[1]顾伯康.中医外科学[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0-151.

[2]杨柳,钱江,庞卿强,等.清肺愈痤丸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05,23(2):71-72.

第3篇:中医诊疗范文

【关键词】  德尔菲法;诊疗指南;中医

1 指南制定的常用方法及现状

一般而言,科学编写的临床指南可分为两大类,即基于专家共识的指南(consensus based guide|line)和循证指南(evidence based guideline)[1]。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是按照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研究方法制定出的一组临床指导意见,是目前指南研究发展的主流,在1996—2006年间国际上颁布的20个指南中,就有12个为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像任何科学程序一样,制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是基于证据的方法学,其结论(推荐意见)须有可靠的证据支持[2]。

2 德尔菲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Delphi法,中文译为德尔菲法。它是采取匿名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最后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方法。德尔菲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O.赫尔姆和N.达尔首创,经过T.J.戈尔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它是由主持机构以书面的形式征询各专家的意见,背靠背反复多次征询意见与汇总,依据多位专家的知识、经验、综合分析能力和个人价值观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判断并主观赋权值的一种多次调查方法。我国称之为专家评分法或专家咨询法。随着德尔菲法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方法本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尔菲法开始在医学领域中有所应用,之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我们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ZYYS—20060013)”及“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ZYYS—20060014)”就采用了德尔菲法。其实施主要分4轮进行:①针对本研究主题提问,请专家提供该病的最佳诊疗指南的初步意见;②课题组就第1轮专家意见汇总统计分析,提出第2轮征询表,请专家就其中各个问题做出选择与评价;③课题组就第2轮专家意见汇总统计分析,提出第3轮征询表,请专家再一次判断并提出修改意见;④在第3轮的基础上,专家们再次判断和论证。通过4轮调查,形成初步诊疗方案。最后将诊疗方案提交给专家论证会,经过专家论证定稿,形成该病的诊疗指南。

3 德尔菲法的优缺点

德尔菲法是一种匿名的专家问卷调查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专家的横向联系,只与调查者发生联系,专家之间不能相互讨论,经多轮的归纳、总结、修改,最后形成一致意见。避免了权威专家对结果的干扰,反映了专家的真实想法。

单纯的专家经验集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可靠性较低。本课题组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结合循证医学开展文献研究,将循证医学与德尔菲法结合起来相互参照、对比,最后形成诊疗指南。

德尔菲法为专家问卷调查,专家组的组成对问卷的实施和最终诊疗指南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在具体实施中选取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的专家(兼顾年龄、地域、科研、医疗、教学等因素)组成专家调查组,进行问卷调查,较为全面地采集到专家意见,对指南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咨询表的设计应简明扼要,咨询答案除必须用文字表述外,应尽量用数字或符号表述。在问卷选项的设计上既要忠于专家意见,又要较好地提取语言,避免表达模糊的选项出现在下一轮问卷上,避免因此产生分歧,降低专家集中趋势。

传统的德尔菲法专家问卷多采用邮寄的方式进行,这种邮寄的形式造成了反馈意见较慢的缺点。鉴于现在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兼顾部分地区上网仍然受到一定制约的现状,课题组对本课题的实施采用了纸质和电子问卷同时发送的方法,有效提高了问卷回馈的速度,提高了调查的效率。

经典的问卷调查均采用的是不见面的方式进行,但这种匿名的调查方法在实际中还是造成了对部分问题存在差异的现状。考虑到问卷调查目的最终是要形成共识,本课题组在4轮问卷调查后又举行了专家论证会议,在会议上将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形成共识。

4 讨论和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全球化的进程在加速。中医药学起源于中国,也正在加速向世界传播,为各国人民健康服务。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药学科包括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尽管中医、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但在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中却经常存在无章可依、有章难循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学科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医学在全球的推广应用。加速标准化的进程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循证医学是国外制定诊疗指南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但是专家经验在中医药学术中较之西医有独特的作用和较高的地位。对中医药的标准化研究我们认为不应该照搬循证医学方法,应该根据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合理地运用德尔菲法,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结合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研究。

探讨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学成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关键,客观量化、科学合理地提取中医、中西医专家的医疗经验和临床诊疗方案成为影响诊疗指南水平的关键。德尔菲法具有定量和定性的特点,应用德尔菲法对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为数不多。本课题组应用德尔菲法,通过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制定出较为科学规范的“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及“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为进一步全面进行儿科疾病的诊疗指南建立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中医诊疗范文

关键词:胸痹;诊疗方案;临床应用

Study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Thoracic Obstruction

ZHANG Yong-le,ZHANG Jun

(Internal Medicine-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Wu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17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obstruction of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 in order to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obstruction of therapeutic regimen, the collection of 100 patients with obstruction of angina pector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o observ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Qi and Yin deficiency type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type is more, phlegm obstruc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qi and blood stasis type. After treatment, patients with chest tightness, chest pain and other symptoms improved obviously,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 Electrocardiogram (ecg)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8. 0%.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obstruction of specification of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 fo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can achieve better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bstruction of laid a foundation.

Key words:Obstruc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 Clinical application

本研究基于国家制定的有关 "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估体系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本地区特点初步的制定出胸痹的中医诊疗方案,采用本方案对1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详细的中医辨证与治疗,经过连续观察发现取得了比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并进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武清区中医医院诊断为胸痹的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为45~75岁,平均60岁,病程1~20年,平均患病年龄为7年。所有患者中西医诊断为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79例,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41例,另外合并糖尿病15例,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85例。

1.2{入标准 中医治疗诊断的标准参照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关于《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了2007年中华医学会公布的《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1.3排除标准 经医院详细检查证实的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重度心肺功能不全者;严重肝功能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1.4临床治疗方案 各组患者在应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与治疗。气滞血瘀型:以行气活血为治疗方法,临床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气虚血瘀型:以益气活血为治疗方法,临床选用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痰阻血瘀型,以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为治疗方法,临床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气阴两虚型:以益气养阴为治疗方法,临床选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疗程均为4 w。

1.5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动态改变,用药前后患者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电解质变化。

1.6疗效评价指标 参照国家关于《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进行中医症状评价及西医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疗效评定。

1.7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检验方法。

2 结果

2.1中医证型治疗效果 由表1可见,气虚血瘀型和气滞血瘀型患者较多,气阴两虚型患者和痰阻血瘀型患者相对较少,通过中医辨证与论治后,对于不同证型患者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见患者胸闷、胸痛等症状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1.1%。

2.2心电图治疗疗效 经治疗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中有95例的冠心病患者心电D方面资料比较齐全,经过充分分析其治疗效果,总有效率达到74.7%,结果可见表2。

3 讨论

胸痹类似于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在于冠状动脉非常狭窄、心肌负荷的加重引起了心肌急剧缺血缺氧。当冠状动脉提供的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细胞代谢的基本需求时,就引起了心肌内代谢产物过多积聚,心脏内的自主神经因其受到刺激将疼痛感觉迅速传至大脑,因此出现了心绞痛。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要点在于通过抗凝、抗血小板,改善冠状动脉血供,增加冠脉循环血流量,以及扩张外周血管,增加静脉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减低心肌前后负荷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达到降低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病率,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和缺血发作,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在选择治疗药物时, 还应考虑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并积极处理危险因素。所采取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及硝酸酯制剂等,必要时进行血管重建治疗。

中医认为,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痹:通"闭",闭阻不通之意,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1],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功能不调为本;以痰浊、血瘀、寒凝、气滞等阻滞心阳、闭阻心脉为标。诸多因素互相为患,心脉闭阻或心脉失于濡养荣则发病[2]。本病主要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肺相关。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辨虚实,分标本,其次要辨病情轻重。治则不外乎"补"、"通"两义,实证者以"通脉"为主,虚证者当以"补虚"为主,或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慎当明辨。气虚以益气,气滞以行气,血瘀以活血。中医治疗胸痹从整体观念出发,坚持辨证论治的思想,通过望闻问切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明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型论治,本研究主要讨论气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气阴两虚型和痰阻血瘀型四个证型[3-5],利用中药配伍达到标本均治, 以其多靶点、多途径、众环节的干预特色及一对一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在胸痹心绞痛的预防、治疗、缓解,改善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复发,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方面,改善预后等方面均有其不可比拟的独到之处。本研究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治疗,疗效可靠。

参考文献:

[1]于涛,曹洪欣. 胸痹(冠心病) 病机演变探微[J]. 中医药信息,2004,21(2):1-3.

[2]李军,王阶.病证结合的冠心病心绞痛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7):531-533.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5-145.

第5篇:中医诊疗范文

关键词:僵直型帕金森病;中医药;治疗;病因病机;综述

1病因病机

1.1虚证

1.1.1肝肾亏虚,筋脉失养

刘赟[11]认为,肝主藏血,濡养筋脉,肝血不足,肾不足,无以助肝化生精血,筋失濡养则筋脉拘紧。吴文尧认为病人年老,肝肾亏虚,阴虚阳亢,阳亢化风,闭阻经络而致拘痉[12]。尹园园等[13]认为,肝主藏血,“罢极之本”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若肝有病变,肝血不足,筋膜失养,虚风内动,可引起肢体麻木,运动不利,关节活动不灵或肢体屈伸不利,筋脉拘急,肌肉僵直,行动迟缓;又肝肾同源,肝血亏虚,子病及母,肾主骨生髓,加重肌强直。

1.1.2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马龙[14]认为PD的僵直少动症状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由于脾胃最先受损,致气血失源,脏腑失强,诸邪化生,或生痰浊,或生血瘀,或化热动风,且脾胃虚则难失药力,治疗本病当重点调理脾胃。赵彩燕等[15]认为年老体衰,摄生不慎,过度或他病所伤,可使精血亏少、筋脉失养而致肢体拘急僵直;若肝阴血不足,筋骨失荣,便见肢体屈伸不利。韩世友[16]认为,本病多为老年发病,年高病久,气血盈少亏多,遂失却濡养,筋脉失荣,僵直为气血亏虚、虚风内动的最典型症状之一。李国辉等[17]认为本病僵直少动的病机关键是阴血不足、筋失濡养,以虚为主,治疗以养血柔筋为法。

1.2虚实夹杂

1.2.1肝肾不足,风痰瘀阻络

邹忆怀[18]总结王永炎治疗经验,指出PD病机复杂,多虚实夹杂,但病机根本在脏腑渐衰,主病在肝、肾、脑髓及脾、胃,年老精亏,脏气虚衰,肾亏髓减,虚风内动;气血精津不足,气血运化不利,内生实以邪,实邪以内风、瘀血、痰浊为主,互相影响,导致病程绵延。樊蓥[19]总结周仲瑛治疗经验,指出僵直型PD本源在由生理性虚衰及病理性损害引起的肝肾亏虚上,标在内风痰瘀,虚实夹杂为病。何思陈等[20]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与肝肾不足有关。肾藏精不足,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肝体失却滋养,筋脉不得濡润,则四肢肢体痉挛;肾精虚少,则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标实为痰瘀内生;阻滞脑络,经脉不利,则病情进一步加重。

1.2.2肝肾不足,血瘀风动

有研究认为,肾虚为发病之本,肾虚是导致肝风的主因,而肝为木需肾之水,肾气衰则水不涵木,肝主筋,肝木失涵,则筋脉失养,出现肝风症状;血瘀为发病之标[21]。血液壅塞脉中,运行不畅,以及离经之血瘀滞一处。余婷[22]认为PD病人出现僵直症状本为肾衰髓减脾虚,标为血瘀、风动、年老多因素杂合而致则脾肾虚衰,气血津液生化失源,虚风内动,髓海失养,气化失常,则血行不畅,脉道瘀阻,可见僵直、拘急、动作迟缓、步态慌张、言语蹇涩、表情呆板、久站无力、便秘、排尿困难、睡眠异常、肢体麻木疼痛、痴呆、精神异常等症,血瘀表现于外,则见面色晦暗、发甲焦枯、唇舌紫暗、脉象弦涩或结代等症。

1.2.3阳气虚衰,寒凝筋脉

刘英飞[23]认为“寒主收引”,易致机体筋脉拘急,故表现为肢体拘紧、筋急不利、肌张力增高,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增高,如冻僵一样;“寒性凝滞”,故表现为运动迟缓,即随意运动减少,包括始动困难和动作缓慢,亦可见于起身时全身不动,或在活动中突然出现身体僵硬,西医称之为“冻结”发作或凝滞步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主升、主动”,寒邪内生,耗伤机体阳气,阳气受损则可表现为运动减少、肢体僵硬等表现。古人云:“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机体阳气虚衰,虚寒内生,不能行营血,则血滞为瘀;瘀血为有形之物,易阻碍机体经脉运行,致肢体失养而成肢体拘急。

2治疗

2.1中药治疗

2.1.1补中寓攻

2.1.1.1滋补肝肾,兼活血息风

刘赟[11]将治疗组21例PD病人予多巴丝肼片(美多巴)联用帕病1号方(药物组方:乌茱梅、山茱萸、当归、白芍、熟地、葛根、黄连、熟附子、元胡、白术),对照组33例PD病人予美多巴治疗,治疗3个月后,病人右手僵直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余肢体僵直改善不明显。张可可等[24]将56例P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控制血压、血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镇肝熄风汤(药物组成: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生杭白芍、玄参、天冬、川楝、生麦芽、茵陈、甘草),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病人肌僵直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孙玉芝[25]将41例PD病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予帕病1号方(药物组成:乌梅、当归、山茱萸、白芍、熟地黄、葛根、黄连、川芎、石菖蒲、炙甘草)联合美多巴,对照组予美多巴治疗。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病人强直症状、日常活动和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白清林等[26]将60例P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以美多巴为基础治疗药,治疗组加服熄风定颤丸(药物组成:制首乌、龟甲、天麻、僵蚕、石菖蒲、川芎、白芍),治疗12周后治疗组病人僵直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2.1.1.2补气养血,兼舒筋活络

赵彩燕等[15]将58例早期PD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予帕病1号方(药物组成:乌梅、白芍、山茱萸、当归、熟附子、熟地黄、黄连、川芎、葛根、炙甘草、何首乌、人参、石菖蒲)治疗,对照组(30例)予美多巴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肌僵直症状减轻。韩世友[16]将60例PD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美多巴治疗,治疗组在美多巴治疗基础上加用控帕汤(药物组成:熟地、当归、白芍、黄芪、白术、天麻、防风、全蝎、葛根、伸筋草、地龙),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后治疗组病人僵直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吕少华[27]将僵直少动型PD病人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美多巴治疗,治疗组予美多巴、帕病1号方(药物组成:乌梅、山茱萸、当归、白芍、熟地黄、何首乌、葛根、黄连、川芎、木瓜、炮附子、甘草)、注射用葛根素、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12周,治疗后治疗组僵直少动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2.1.2攻补兼施

2.1.2.1补益肝肾,祛风化痰散瘀

翟长皓[28]将58例PD病人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采用美多巴治疗,治疗组(30例)在美多巴治疗基础上加定颤颗粒(药物组成:首乌、桑寄生、炒白芍、川芎、鬼箭羽、胆南星、钩藤、生牡蛎、炙全蝎),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后治疗组肢体拘挛、项背僵直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江雪梅等[29]将68例P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按照PD治疗指南用药原则给予多巴丝肼片、卡左双多巴控释片抗PD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通络中药(药物组成:熟地黄、生地黄、制何首乌、炙龟甲、白芍、枸杞子、丹参、当归、桃仁、钩藤、全蝎、僵蚕)。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病人不仅僵直症状较对照组缓解,还可缓解机体因服用多巴制剂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头晕、精神障碍、失眠等不良反应,可起到明显的增效减毒作用。

2.1.2.2补益肝肾,活血息风

夏毅等[30]将60例P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美多巴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平颤汤(药物组成:天麻、鳖甲、钩藤、杜仲、白芍、生地黄、何首乌、炙全蝎、当归)治疗。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肌僵直症状较对照组明显缓解。李敏等[31]将120例PD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颗粒(药物组成:肉苁蓉、山茱萸、何首乌、当归、赤芍、丹参、蜈蚣、川芎),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均以美多巴等西药为基础治疗。前3个月为治疗观察期,疗程结束后带药随访6个月,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病人肢体灵活性提高,躯体不适感减轻。罗海龙等将66例P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美多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止颤平郁汤(药物组成:炙黄芪、丹参、当归、白芍、生地黄、熟地黄、钩藤、升麻、川芎、防风、全蝎、细辛、威灵仙、甘草、茯苓),治疗3个月后,病人颈项僵直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2.1.2.3益气温阳,散寒行滞

孟毅等[32]自拟温阳舒筋汤[药物组成:附片、鹿角片、羊藿、巴戟天、党参、生白术、茯苓、桂枝、白芍、钩藤、葛根、熟地、田大云、龟板胶(烊化)、山萸肉、炙甘草]治疗,病人的肢体僵直等症状改善明显。苏巧珍等[33]运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僵直少动型PD病人31例,经治疗后病人日常活动及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结果表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可显著改善僵直少动型PD病人的运动功能。刘英飞[23]将40例僵直少动型PD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麻附辛汤(炙麻黄、熟附子、细辛、丹参)加味及美多巴治疗,对照组予美多巴治疗。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相关运动功能积分较前下降(P0.05)。余成林等[34]将53例PD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予美多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温肾祛风散寒汤(药物组成:鹿茸、鳖甲、熟地、肉苁蓉、何首乌、防风、川芎、青风藤、蝉衣、石菖蒲、僵蚕),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仅为5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且治疗组僵直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针灸治疗

王晓颖等[35]将91例PD病人随机分为药物组(31例)和电针1组(30例),穴位选择(上肢取曲池、外关,下肢取足三里、阳交)配合美多巴,得出100Hz电针对PD肌僵直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能稳定肌僵直症状,延缓其发展,停止使用100Hz电针治疗后,肌僵直情况继续进展。邓贤斌[36]将60例P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艾灶直接灸联合毫针针刺、腹针的方法,直接灸法取穴:①中脘、气海、关元、绝骨双;②四花穴(胆俞、膈俞双)、大椎、命门,两组交替使用;毫针取穴:百会、印堂、四关(合谷、太冲均双侧);腹针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治疗20次。治疗后对照组病人病程较治疗组长,治疗组经干预后肌僵直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中药熏洗

李成栋[37]将80例P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熏洗(药物组成:当归、红花、透骨草、伸筋草、大黄、鸡血藤、川芎、桃仁、生乳香、生没药、苏木、松节、川椒、五加皮、威灵仙、生川乌、生草乌)加美多巴治疗,对照组仅行美多巴治疗,两组治疗4个月后,治疗组肌僵直、疼痛较对照组明显缓解。

第6篇:中医诊疗范文

情志护理

中医中的七情分别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情况,这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果外界不良情绪长时间影响机体的精神,引起过度兴奋或抑制的情志,就会造成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在清晨进行护理时,要求患者除坚持治疗外,还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如:新入院患者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有紧张或忧虑,影响睡眠,晨起精神萎靡,身体疲惫。护理人员通过晨间护理,主动介绍和了解有关情况,帮助解决疑虑和困难。同时对患者的行为和不良情绪的改变和影响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姿势、表情、态度、行为和气质,让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时能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口腔护理

在实施口腔护理时,仔细观察患者舌质。舌苔变化。因其能客观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以掌握其疾病归转,变化情况,对舌象观察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患者静卧很长时间后,舌苔和气血的转归可以充分表露脏腑的病变。如:各种发热患者开始多薄白苔:失水、酸中毒、缺氧、血浓缩舌质均呈鲜红色或暗紫色。一些疾病例如单病患者疾病的进退与舌苔的变化息息相关,疾病进展的表现为舌苔由薄变厚,疾病好转表现为舌苔由厚变薄。为防止患者口腔出现斑疹、溃疡以及出血的现象,要对口腔进行护理,使患者口腔清洁卫生,最大限度的减轻其痛苦,这样患者可尽量进食,使机体抵抗力得到增强,最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皮肤护理

皮肤具有保护机体,调节体温、吸收、分泌排泄及感觉功能。因为患者要长时间卧床,再加上阴虚津耗,血易衰不能溶氧百骸,腠理皮毛,所以皮肤的抵抗力很低,很容易发生感染。很多患者会大量盗汗,如果清除的不及时,会导致汗液排血不畅,患者全身感觉不适,无法休息,同时还会导致褥疮的形成。用温水给患者的皮肤进行擦洗,同时给与按摩,尤其受压部位,即可清洁皮肤又能在擦洗时观察皮肤变化。如红斑狼疮,皮肤可出现充血及皮疹,常为对称性水肿性红斑或红斑丘疹,给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如有褥疮发生的迹象,积极采取防治措施,避免褥疮发生。

卫生宣教及健康指导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祖国医学认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晨间护理时既要坚持认真做好晨间护理,还要做好预防疾病的宣传指导工作。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多数患有慢性疾病,除接受治疗和休息外,还要指导患者有规律的生活及活动,要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根据病情动静结合,如清晨到户外活动,可舒展四肢筋脉,排除体内浊气,吸收新鲜空气,以利气血流畅,加快罹病脏腑的功能回复,又可避免疾病的复发。

认真做好晨间护理,对中医辩证诊疗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制定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等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晨间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HT][FL)][HJ]

[FL(3!@(0,0,0,40)K2]

增高,动脉血管容易发生粥样硬化,而使血管变性,增加了发生痴呆的危险。高血糖易于引起脑梗死,从而引起血液黏稠,所以糖尿病是诱发痴呆的重要因素。因此认为,控制好血糖和血脂能降低老年痴呆的发生,延缓老年性高血压合并痴呆的进展时间。老年性高血压合并痴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惑,由于痴呆是不可逆的,但通过合理有效的护理可以延缓老年痴呆患者的发病进展。首先对痴呆的诱因进行治疗,由于老年人血压很不容易控制,而且极易引起脑卒中,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对老年性高血压合并痴呆的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护,每天定时监测血压,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了解患者是否有眩晕,头痛或者心悸等症状,一旦发现,及早治疗。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定期监测血糖,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对于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要瞩患者低脂、低盐饮食,并在有患者家属或者护理人员陪同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户外锻炼。要给予老年性高血压合并痴呆的患者更多的关注和照料,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总之,文化程度、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老年高血压合并痴呆的相关因素。对老年性高血压合并痴呆的患者要进行密切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病。

参考文献

1周志红,孟玉梅.老年性高血压合并痴呆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决策[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268-269.

第7篇:中医诊疗范文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又称“经行腹痛”.西医认为原发痛经,是由内在的子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措施多有研究,本人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就此病谈一点诊疗经验体会与同仁探讨。

1.临床特点

①原发性痛经在青少年期常见,多在初潮后6~12个月发病,无排卵性月经一般不发生痛经;②痛经多于月经第1~2天出现,常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有时也放射至、腰部及道,疼痛程度也多变异,可表现为轻微痉挛性疼痛,严重时患者不能忍受,在疼痛感剧烈时会有头昏出现、低血压、面色苍白及出冷汗,严重者甚至会昏厥.也有患者在经前l~2天即开始下腹部疼痛。月经来潮时加剧;膜样月经患者疼痛剧烈,一旦排出后疼痛迅速减轻;③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2.鉴别诊断

由于月经期盆腔充血,盆腔及其周围脏器原有的病变(如膀胱炎、结肠炎、阑尾炎等)症状加剧,易与痛经混淆,应注意鉴别。

3.分期辨证

3.1 经前期及月经期:月经病的治疗当重视时机和行经的周期变化,依赖于除旧布新的过程,经来内膜脱落干净,为下次月经打下新的基础。故经前期及月经期常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温阳、化痰的药物共同达到祛瘀生新、疏通气血、活血止痛的目的。该阶段的用药是治标止痛、缓解症状的关键所在,多于经前5~7d开始服用,一般需经过3个月至半年左右痛经可以明显缓解,直至血块脱膜呈碎片状脱落而愈。在临床上,笔者常将膜样痛经分为3个证型进行论治。

3.1.1 气滞血瘀证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患者常表现为经行腹痛剧烈,子宫内膜呈整块脱落,经期可前后不定,经前期胀痛、胁肋胀满、烦急、月经量多、舌质偏紫或淡黯、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细,笔者常采用化膜汤进行治疗。化膜汤是由全国名老中医朱南孙教授创制,方药组成:血竭末3g(另吞),生蒲黄15g(包煎),五灵脂10g,三棱9g,莪术9g,青皮6g,生山楂9g,刘寄奴12g,熟军炭4.5g,炮姜炭4.5g.化膜汤以血竭散瘀化膜、消积定痛为君,活血散瘀止痛之蒲黄、五灵脂为臣,佐以生山楂、刘寄奴散瘀行滞,青皮疏肝破气、化积增强止痛之效。

3.1.2 阳虚寒凝证患者常平素形寒饮冷,经行腹痛剧烈,伴大血块及脱膜组织,腹痛喜暖,腰酸手足冰冷,经期便溏、小便频或清长无力,舌质胖大、淡红或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或弱。笔者常用金铃子散合青囊丸加味治疗:川楝子6g,延胡索10g,吴茱萸3g,生蒲黄15g(包煎),五灵脂10g,香附12g,乌药6g,当归10g,炮姜炭6g,泽兰15g.方中五灵脂、蒲黄化瘀止痛;延胡索、川楝子、香附行气活血、调经止痛;吴茱萸温补肝肾以调其本;当归养血活血;炮姜炭温经止血;辛温之泽兰可活血化瘀、助经血下行,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之功。肾阳不足者可配伍二仙汤或炮附子、小茴香、续断等温补肾阳、行气止痛;脾阳虚者可用六君子汤配合本方治疗;偏阴虚者加生地黄、丹皮、川楝子养阴清热、活血散瘀;湿热者加扁蓄、车前子、焦山栀清利湿热;经期少腹冷痛明显者可配合温灸疗法,用艾条行温和灸命门与肾俞穴(双).

3.1.3 痰湿瘀阻证患者往往表现为经行剧烈腹痛,月经量尚可,色暗多伴月经后期夹大块脱膜组织,疲乏懈怠、脘腹痞闷、纳差、舌淡或暗、苔白腻、脉沉滑或细滑,方用当归芍药散合失笑散加味: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9g,炒白术10g,茯苓12g,生蒲黄15g(包煎),五灵脂10g,浙贝9g,莪术9g,牡蛎20g.

3.2 经后期治疗:经净后遂取复旧之法,重在补益气血之品进行调理,此乃固本之举,以补益脾肾为立足点,重点在于益肾养精。补脾轻证常用山药、莲子、芡实、白扁豆、沙参等,重症用党参、黄芪、白术、薏苡仁、黄精、茯苓等。气虚有热者宜用平和之品,补肾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常用熟地、巴戟天、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杜仲、川断、女贞子等切忌燥伤阴津,并宜配合健脾之品。无论补脾补肾皆可加入当归、制首乌、白芍等养血和血之品。

3.3 外治法

3.3.1 采用按摩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取穴关元、曲骨、天枢(双侧)、地机(双侧)、三阴交(双侧)、太冲(双侧)。患者排空小便,仰卧位,用中指和食指按揉关元、曲骨、天枢(双侧)各1分钟;用拇指指腹点按下肢双侧的地机、三阴交、太冲各分钟,然后取艾条采用温和灸法灸关元、曲骨、天枢(双侧)各5分钟。每于月经来潮前7d开始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即止。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3.3.2 血瘀寒凝是痛经的主要病理机制。采用足浴方法治疗痛经,应用自拟中药方泡脚(桂枝、益母草、柴胡、当归、甘草、白芍等)临床疗效明显。将中药加水浸泡20分钟,煮沸后再煮10分钟,待药液温度降至35°到40°时开始泡足,水面至踝关节10厘米以上,每次浸泡30分钟到40分钟,并给予适当的物理刺激,如按摩、捏脚、搓脚等。每天1次,经前期连续3到5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

4.饮食调护

患者除接受药物治疗外,应注意行经时避免冒雨涉水及久卧湿地,并做好经期保暖,有条件可做经前及经期腹部热敷。经前期及经期摄取足够的蛋白及维生素,保障足够的营养,切勿食凉饮冷。在经期不宜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痛经或出现崩漏,要有足够的休息及充足的睡眠,这有利于机体的恢复。疼痛严重者当卧床休息,还应注意怡情悦性、慎郁思恚怒,防肝郁气滞,并在经期切勿盆浴,绝对禁止性生活。

第8篇:中医诊疗范文

探讨肿瘤患者化疗后神经毒性按血痹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及临床疗效。

【关键词】 神经毒性;血痹病;从肝论治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许多化疗药物包括长春碱类、甲基苄肼、羟基脲、顺铂等均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毒性。其中长春新碱对神经系统毒性较大。神经毒性症状的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患者感觉痛苦不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化疗后的神经毒性多表现为末梢神经炎的症状。由于病因不同,起病可急可缓。主要临床表现以肢体远端为著的对称性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且常以下肢较重。初期常以指(或趾)端烧灼、疼痛、发麻等感觉异常或感觉过敏等刺激症状为著,逐渐出现感觉减退乃至消失。久病后可有肌萎缩,重者也可有肢体瘫痪。

根据神经毒性的临床症状,符合中医 “血痹”的范畴。历代医家对血痹的病因病机、病位及治疗均有详细论述。《中藏经·论痹第三十五》篇专门论述了血痹的病因病机,指出:“血痹者,饮酒过多,……百证千状,皆失血也。”认为血痹的成因为血脉亏虚所致。王清任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虚无力,必停留而瘀。”气虚血瘀,血液不能达于四末,筋脉失于濡养则肢体麻木不仁。清·唐容川明确指出血痹病的受邪部位,他在《血证论·痹痛》中指出:“虚人感受外风,客于脉分则为血痹,失血家血脉既虚,往往感受外风,发于痹痛,或游去不定,或滞于一处,宜黄芪桂枝五物汤重加当归、丹皮、红花。” 杨霞[1]认为其主要病理变化可概括为心肺主血气功能失常,血脉空虚,外邪乘虚入于血脉,气血运行涩滞,瘀阻于身体某一部位,即致各种血痹证。宋明会[2]认为血痹成因复杂,见证各异,气血运行不畅为病机关键。

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多认为血痹病机为气虚血瘀,病位在脉,治疗原则为补益气血,补气则重于补脾肺两脏,补血则重在补心。

但是,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治疗化疗后神经毒性时,按血痹病从肝论治,在补益气血的基础上,重用疏肝理气,养血柔肝,活血通络之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血痹的成因多为血虚之人,外邪入侵,血液运行不畅,瘀血产生,导致筋脉失于濡养,疾病乃生。五脏之中,肝主藏血,与血脉的充盈与否有密切关系。血脉充盈,邪气不能入侵,血脉运行正常而不瘀滞,达于四肢,濡养四末。肝主调畅气机,与气的运行正常与否有密切关关。气运行正常,则可推动血液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盖人身以气为主,阴阳之所以升降,血脉之所以流行,荣卫之所以运转,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皆有赖于气的充盛与功能的正常发挥。气之不到之处,也就是病邪存留之处。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与情绪是否舒畅有密切关系。肿瘤患者情志多有抑郁不畅,导致气运行失常,从而影响血脉运行。因此,笔者考虑,肝脏在血痹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治疗时要从肝论治。肝藏血功能正常,血脉才会充盈,气机调畅血行才会通畅,情志舒畅,气血运行方能正常。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医诊疗范文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中医病机;炎症;喘证/中医病机

基金项目:南京市卫生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ZKX041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发生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烧伤等严重疾病过程中,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的以严重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根据其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并结合历代医籍记载,确定本症原无明显心肺疾患,由损伤、产后、温病、失血、痈疽等明确诱因所致以呼吸频速为突出表现的喘证[1],认为中医病名应为暴喘证。近年来ARD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ARDS仍是目前ICU中最严重的肺疾患,病死率高达48%-75%[2],若伴有脓毒血症,则病死率可达90%[3]。中西医结合治疗ARDS是中医特色及优势所在,现将相关研究进行整理总结如下。

1 中医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严重感染、创伤、休克、误吸等直接和间接损伤肺脏是引起ARDS的启动因素;各种炎症介质、炎症细胞、肝和肠道屏障功能损害是ARDS的重要环节;炎症反应是感染、创伤导致ARDS的共同途径和根本原因;ARDS是机体SIRS/CARS失衡后导致的自身破坏反应的结果。国内对ARDS中医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中医发病机制与现代医学有相吻合之处。王今达等[4]指出:ARDS的临床表现与阳明腑实喘满证相似。肺与大肠相表里,各种原因导致的上“喘”下“满”证,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终因喘满致正气脱竭而亡。此观点与肠道功能衰竭,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学说颇为相似。耿耘等[5]通过多年研究认为:ARDS的病机关键在于热、瘀、水(湿)、虚四个方面,其中前三者属邪气,与SIRS有关,后者属正气,与CARS基本一致。正盛邪退则病愈,正虚邪盛则病进,邪实内闭,正气耗竭,气阴两脱则病亡。李明富等[1]认为ARDS病机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主要为肺肾亏虚,其次是血虚;实多表现为瘀血、水湿或热毒等壅滞肺气,致使肾不纳气,发为暴喘。

2 中医证型与治法

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等尽早去除导致ARDS的诱因或原发病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机械通气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支持措施,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6]。其他通气策略,高频振荡通气、反比通气、液体通气、俯卧位通气、体外膜氧合技术等,尚无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它们能降低死亡率。药物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例如糖皮质激素、活化蛋白C、NO、表面活性物质、抗凝剂、抗氧化剂等,但对它们的临床疗效和应用目前尚评价不一[7]。刁人政等[8]结合ARDS患者临床表现,以热毒、瘀血、水湿、腑实、亏虚的中医病机为依据,将ARDS分为热毒内陷证、痰湿阻肺证、腑实热结证、气阴两伤证、阴阳两虚证、肺肾两亏证。治疗上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采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按清热解毒、化痰祛湿、通里攻下、滋阴益气、祛邪安正等治则进行治疗,方取大承气汤、补中益气汤、生脉饮、参附汤等。李金坡等[9]采用针灸法以醒神开窍、祛痰化浊、宣发肺气,取穴内关、人中、肺俞、丰隆、气舍等进行联合治疗。经研究证实,以上方法、方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ARDS患者或实验动物的临床症状。

3 中医治疗作用机制

3.1 免疫抑制作用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尝试应用许多抗炎策略,如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内毒素单克隆抗体、抗TNFα抗体、抗IL1抗体、酮康唑等,但结果评价不一,均不推荐做为ARDS的常规治疗[7]。国内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对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如TNFα、IL6、IL8、NFκB等,都具有很好地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10],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和槐定碱均可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由LPS诱导产生的TNFα,并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此类生物碱对多种炎症的对抗作用与其直接抑制TNFα的分泌有关。郑钦岳等[11]研究表明,商陆皂甙甲能够抑制TNF和IL1的产生,可能是商陆皂甙甲强大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张骏等[12]研究证实,大黄素可使LPS刺激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合成分泌的IL1、IL6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3.2 免疫调理作用

SIRS和CARS的平衡关系对ARDS的治疗至关重要,在MODS的发病后期往往出现免疫抑制状态,表现为免疫麻痹[13],其反映的是机体正气无力抗邪的急性虚证状态,此时若仍是盲目的应用免疫抑制剂,只会适得其反。Th1Th2 漂移方向有助于反映SIRSCARS的失衡方向及程度,Th2优势转换是免疫抑制反应的主要特征之一[14]。邱海波等[15]观察了ALI小鼠Th的变化及雷公藤多苷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ALI小鼠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显著下降,IL4明显升高,而雷公藤多苷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均明显降低,以IL4降低尤为显著;各组的IFNγmRNA表达依次下降。王兵等[16]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42例,观察其对IFNγ(Th1)和IL4(Th2)百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西医治疗组Th1/Th2比值、及28 d存活率均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杨季菱等[17]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和小柴胡汤均能影响机体Th1Th2平衡,削减Th2优势,对机体免疫功能进行调节。

3.3 防止肠道菌群移位作用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大量菌群移位进入循环,是导致ARDS的重要环节,中毒性肠麻痹是胃肠功能衰竭最严重的表现。中医泻热通瘀类方药能明显改善肠道血循环、保护肠屏障。陈德昌等[18]经过大量研究证实:大黄能够降低肠道细菌移位和肠道黏膜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大黄能促进肠黏膜内杯状细胞大量增生,增加肠腔内黏液的分泌,以及对肠道、肝脏和血浆中的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相关。阎勇等[19]证实丹参能促进肠道血流灌注,提高肠黏膜上皮细胞氧合作用和提高上皮细胞对缺血、缺氧耐受性,能有效保护肠道屏障,防止肠道菌群移位。

3.4 改善微循环作用

促凝、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失衡引起血液高凝和弥漫性纤维沉积,导致微血栓形成,这可能是ARDS发展为MOF的重要原因,同时它们也是高效的促炎刺激,可加重炎症反应[20]。因此,适当纠正失衡的凝血系统将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谷建钟等[21]运用大承气汤对油酸所致ARDS大鼠进行灌肠,7 d后监测血小板和凝血系统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较模型组血小板消耗减少,凝血时间延长。提示大承气汤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大鼠肺部微血栓,改善了肺血管的循环状态。黄志勇等[22]证实赤芍能够明显降低油酸所致ARDS犬肺循环阻力指数,可能机制为赤芍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崔志永等[23]另有研究表明油酸型ARDS家兔经胃管灌入血府逐瘀汤后,PaO2升高,肺组织充血明显减轻,微血栓形成消失,表明血府逐瘀汤能改善ARDS的肺脏微循环障碍。

4 总结

在治疗危重病方面,尽管现代医学在很多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并非完美无缺,中医亦并非无用武之地,经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ARDS时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无论在临床研究还是在实验研究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目的: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追求最好的疗效,而非攀比中医和西医治疗的比重;②原则:在研究的进程中,必须遵循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③策略:针对ARDS及危重病的治疗,应当在中西医各自的发展中结合,在西医的优势中找不足,将中医的优势加进去,从而产生新的合力,提高中医药在危重病急救中的地位;④方法:首先以西医诊断标准明确ARDS诊断,再以中医病机为依据,运用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相结合的方案进行联合治疗。中医药在治疗ARDS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把握医学发展脉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难题,为危重病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明富,杨明钧,李堂圃,等.中医对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认识[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3(1):36.

[2]Milberg JA,Davis DR,Steinberg kp.et al.Improved sn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19831993[J].JAMA,1995,273:306309.

[3]景炳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中国急救医学,1999,19(8):500503.

[4]王今达,高天元,崔乃杰,等.祖国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学说的临床意义及其本质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2):7781.

[5]耿 耘,魏 星.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中医发病机理探讨[J].江西中医药,2002,33(5):1112.

[6]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etwork. Ventilation with lower tidal volumes a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idal volumes for acute lung injury and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New Engl J Med,2000,342:13011308.

[7]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16.

[8]刁人政,邹建东,韦宏庆,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1999,8(1):910.

[9]李金坡,周立群.针刺治疗脑水肿继发ARDS 20例临床报告[J].中国针灸,1992,12(5):27.

[10]黄秀梅,李 波,沈连忠,等.四种苦豆子生物碱对巨噬细胞产生TNFα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3):1213.

[11]郑钦岳,王慧峰,郑向民,等.商陆皂甙甲对兔滑膜细胞产生IL1和TNF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5):425426.

[12]张 骏,翁福海,李会强,等.大黄素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L1、L6以及细胞内[Ca2+]i的影响[J].中草药,2001,32(8):718721.

[13]KeelM, TrentzO, Pathophysiology of polytrauma[J].Injury,2005,36(6):691.

[14]Monneret G,Debard AL,Venet F,et al.Marked elevation of human circulating CD4+ CD25+ regulatory T cells in sepsisinduced immunoparalysis[J].Crit Care Med,2003,31(7):2068.

[15]邱海波,陈德昌,潘家绮,等.雷公藤单体T4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1999,79(3):232233.

[16]王 兵,张 畔,曹书华,等.中医药对严重脓毒症急性虚证免疫调理作用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1):79.

[17]杨季菱.补中益气汤影响Th1/Th2平衡的疗效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04,10(2):24.

[18]陈德昌,景炳文.大黄对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8(8):449451.

[19]阎 勇,田伏洲,尹致良,等.丹参对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6):409411.

[20]Coughlin S.Thrombin signaling and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J].Nature,2000,407:258264.

[21]谷建钟,叶 菁,张 媛,等.大承气汤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血小板及凝血系统的作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30(1):7879.

[22]黄志勇,余金甫,熊桂先.赤芍对油酸致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作用的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7(5):25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