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研范文

农业科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科研

第1篇:农业科研范文

一、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缺乏可行性

在申报农业科研专项资金以后,需要就申请的资金用途编制预算,为后面的支出提供依据,但是很多的农业科研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够精细,通常是由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申报时粗略地列出主要的开支,没有进行实际的考察就编制预算。专项资金的预算需要与财务人员、科研人员进行沟通,结合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编制,如果只是由负责人随意地进行编制,很可能导致以后的支出与预算不符,这样的预算缺乏可行性与科学性。此外,一些农业科研机构预算编制由财务人员进行,在进行一项新的科研项目,并且与以往的有较大差异,没有现成的预算报告可以参考的情况下,编制专项资金的预算难度会加大,这对于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业科研机构在这方面不够重视,财务人员可能无法胜任新的预算编制要求。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农业专项资金编制缺乏可行性,与实际的资金需求出现脱节,影响科研项目的进行。

2.专项资金的使用与专项业务缺乏相关性

在申报下农业科研专项课题以后,对于资金的使用常常出现问题。目前我国的专项资金来源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国家各个部门下拨的专项资金外,也有合作单位或企业所提供的科技专项资金。在对农业科研专项资金进行使用的时候,资金支持的范围常常会超出预算的要求,一些资金的使用甚至与专项业务不相关。还有一些资金的使用出现重复现象,一些科研所需要的材料会出现重复购买,这就是明显的浪费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差,导致在实际的使用中无法满足要求。另一个原因是对于资金的审批不够严谨,一些农业科研专项资金被其他支出所代替,而以项目相关的发票进行报销。这样的虚假支出情况在我国的专项资金使用中时有发生,由于报销的凭证合法,很多时候是难以监督的,科研资金真正用到实处的比例远远达不到预期,很大一部分资金被科研项目人员以管理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名义挪用,这一现象在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中也是存在的。

3.专项资金购置的资产缺乏针对性

在实际购置的资产中,部分资产通用性较好,不一定要用于农业科研方面,如电脑、数码相机、硬盘等设备。一项科研项目不需要太多这方面的设备,但是重复购置的现象在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中也屡屡发生。在购置这些设备以后对于其管理长期处于真空的状态,尤其是移动性较强的数码相机、硬盘等,在没有专人保管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资产的流失。还有很多的情况是设备被其他人员所使用,用于与科研无关的个人日常事务中,导致资产的浪费。此外,由于一些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使用的寿命大大缩短,尤其是耗损比较快的数码产品,折旧的时间本来就短,在缺乏有效维护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提前报废的情况。

4.专项资金的财务监督缺乏有效性

对于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虽然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如《科技专项项目申报管理规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科技专项资金适用范围和开支标准》等,这些规章制度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专项资金在实际的使用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多时候都无法对其支出进行严格的管理,导致科研专项资金的流失。对于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需要科研部门的业务管理与财务部门的会计进行合作监督,通过信息的相互沟通,实现资金使用情况的及时共享,两个部门的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但是在实际的资金管理工作中,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很少,以自己部门为中心,导致相关专项资金监督不到位,实际的专项资金监督无法达到法规的要求。

二、加强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1.健全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要依据其特点进行制定,而不能以通用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就其中的主要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制定,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资金管理制度。首先,要以相关法规为基础,如《科技专项项目申报管理规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等,这是制定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基础要求,只有以法规为基础才能保证制定的制度合规、合法。其次,充分地考虑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申报、预算编制、使用、监督管理等的特点,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条款。如针对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需要使用周期长等特点,编制符合实际业务需要的预算,避免出现预算资金与实际使用脱节的情况。最后,对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的修订,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较快,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情况出现,如果不进行及时的修订,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因此,定期的进行修订是保证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前提。

2.加强农业科技专项项目立项申报及审批流程的规范性

对于科研项目的审批与立项流程的规范性,需要进行加强,从源头上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就农业科研项目来说,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是申报的主体,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为了迅速地提高单位的能力,增加单位的科研项目,盲目的上项目,导致项一些项目的可行性没有经过深入地调研;一些项目的预算编制不符合实际的要求的问题产生,因此,需要加强对农业科研专项项目审批与立项的管理。相关项目的审批通过要达到规定,对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要充分,进行实际的现场调研与论证、项目预算编制要详细,与实际的需求相符合。并对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等进行必要的分析,要把好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审批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加强内部协作,强化内部监督

针对上述科研部门的业务管理与财务部门的会计沟通协作少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内部协作,通过信息的相互沟通,实现资金使用信息的及时共享,从而实现资金的使用与监督的相互促进。在实际的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是关键,这需要相关的上级部门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加强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联系。信息的沟通可以建立内部的信息网络,实现资金需求与申报的同步,从而有效地防范虚假申报、挪用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情况的发生。套用专项资金的情况需要内部多个部门的监督,实现信息、资料的共享,才能够有效的遏制这一问题,通过对违规套用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现象进行追责,从而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为防止挪用、套用专项资金提供保障。

4.加强对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机制

第2篇:农业科研范文

农业科研档案记载着科研院所的历史与今天,并将传承到未来。它记录了农业科研单位各个时期科研工作的存在与发展,包含科研准备阶段、实验阶段、总结鉴定验收阶段、成果报奖以及推广应用阶段的文件材料和原始数据。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研院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于服务农业有着重要意义。

1 农业科研档案的重要作用

1.1 农业科研档案的继承作用

科研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借助前人的成果和研究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大量的科研档案。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创新,可避免重复性试验。重复研究,会在一定程度上浪费物力、人力、资金和时间,借助于科研档案能够系统、客观、完整和连续地反映出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由此避免研究工作的重复。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农业科研档案较理想的管理模式。通过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档案管理,能使集中管理和利用有机结合,同时更有利于保护农业科研的知识产权,推进科研成果的交流、转化和应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农业科研档案的参考作用

一项科学研究有时候需要借鉴前人研究的经验与方法,而档案管理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提供开发利用。将两者加以结合,可以更好的为科研工作提供辅助参考作用。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使有关部门在农业决策时更具连续性、科学性。广大民众,也可以通过信息档案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保证农业的科学发展,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3 农业科研档案的凭证作用

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者在科研、生产、应用推广等工作中产生的,它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当农业科研知识权属发生纠纷时,鉴定过程较为复杂,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很大难度。农业科研档案便成为保障产权保护有利的凭证,这也是档案生命力和价值的另一种彰显。

1.4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将传统的手工及集中建档变为微机建档和经常性建档,可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以便更有效地从事档案的收集、编研和建档工作;其次在档案采用上更方便快捷。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更便于科技人员根据档案管理权限自行查询,实现多次利用,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

2 如何做好农业科研档案的实体管理

2.1 农业科研档案工作的库房和设施要求

档案的实体大多是由纸质、照片和光盘等磁性载体组成。为了增加保存时长,档案库房应做好温湿度控制和调节,并有防盗、防火、防腐、防光、防有害生物和防污染等安全措施。照片和底片应放入专门的相片档案册,存放在背光暗处,避免阳光直射。光盘等磁性载体需要放入防磁柜中保存。

2.2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建章立制

档案的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六个环节。按照不同环节,分别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档案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保密制度以及档案安全防护制度、档案员岗位责任制、档案库房管理制度等。

2.3 要把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评

要把农业科研档案工作列入本单位的发展计划,应把科研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紧密结合。每年从本单位科研经费总额中划拨出一定数额作为科研档案工作经费。把农业科研档案工作与科研考评、绩效挂钩。

2.4 分设专职档案员和兼职档案员

专职档案员负责制定实施细则和管理制度;及时提出对科研档案的管理要求;指导和监督单位的兼职档案员做好科研档案形成文件的归档立卷工作;负责本单位科研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组织鉴定、统计、开发利用等项业务工作;按有关规定做好科研档案移交工作等。《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实行由科研课题(项目)负责人主持立卷归档的责任制,由科研人员负责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归档工作。在各科研部门、课题组设立兼职档案员,协助课题负责人完成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

3 新形势下建设数字信息化农业科研档案的措施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进步,农业科研资源的不断积累,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对于档案工作质量与效率的要求日益提高。农业科研档案数字信息化的出现,一方面可以增加实体档案的保管时长,对于原始载体的档案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为科研人员的借阅提供了方便。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管理有利于避免查阅、归还过程的错漏,而且在查阅过程中后台管理也可提供时时统计,一定程度上为档案员的工作提供便捷。科研档案信息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

3.1 农业科研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措施

3.1.1 建立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使数字信息化档案的管理有章可循 科研院所在建立数字信息化建设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技术规范。

3.1.2 配备基础设施 农业科研档案的数字信息化建设需要配备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计算机、扫描仪、刻录机、空调、加湿器、防磁柜、档案管理软件、缩微复印技术、OCR软件等。

3.1.3 选择管理系统 完成实体档案的数字化转化,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或研发一款管理软件对农业科研档案进行现代化保存、管理与统计、利用。

3.1.4 搭建两个平台 数字信息化档案具有开放的特点,可修改,易复制,能删除给档案信息安全带来了挑战。原始档案需要妥善保存,所以在建立数字信息网络化平台的同时,需要一个脱机保存平台。使农业科研档案可恢复,真实性、完整性不受到威胁。

3.1.5 建设两个数据库 分别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与档案全文数据库。根据查阅权限来设置可查阅内容。即可以达到农业科研档案的知识共享又可以保护农业科研档案中知识产权不受到侵犯。

3.2 农业科研档案的数字信息化建设方案

完整的档案数字化建设流程包括案卷交接、档案整理、目录著录、档案扫描、图像处理、OCR文字识别、数字校对、数字质检、数据挂接、整理还原、案卷入库等环节。

4 结语

第3篇:农业科研范文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存货管理简介

存货管理是指为保障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流动资产的完整与安全,保证农业科研及生产活动的持续运行,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对存货进行计划、决策、控制的统称。它包括了多方面的流程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程序化的工作,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存货的季节性、时效性强,决定了要有计划地采购、消耗、储存、处理各类存货,为科研、生产活动提供后勤支援。由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属于公益事业,在实际的财务核算中,购买存货的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存货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无偿性。

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领导和科技人员缺乏存货管理意识。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决定了存货使用的无偿性,存货管理存在浪费现象,单位领导和科技人员对存货管理意识淡薄,认为可有可无,只要科研有产出就行,甚心存科学研究不计成本的侥幸想法,存货在年终决算也未纳入考量,领导不够重视。

(二)预算不明晰。专项预算文本里反映的专用材料、农资、专用燃料都属于存货范畴,但在做农业科研预算时,没有同田间和实验室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一亩地试验材料需要的数量不明晰,一次实验所需的试剂材料数量也不明晰,导致材料使用普遍存在“现购现用”的现象,存在购买直接作费用的情况,无采购计划、无使用计划。

(三)存货采购环节缺乏监控。由于农业科研所需的各类材料、商品大多“现购、现领、现用”,采购分散、随意,各类商品和材料的数量、价格、供货商都缺乏监控,质量更是难以保证。

(四)存货内控制度不健全。在经济业务活动中,部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对存货管理工作没的制定存货管理规章制度,没有专人和部门专门管理存货,往往是科研人员一个人或是一个课题组来完成存货的采购、付款、入库、出库、使用等全过程工作,岗位职责不明确,不相容岗位也没有严格分离,存货管理制度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办人员营私舞弊的风险,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五)存货管理信息不透明。部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存货管理分散、采购分散,导致存货的消耗信息、需求信息、保有信息无法统计,从采购、储备、使用的各个环节信息都不透明。极易造成重复购买现象和浪费现象。

三、改进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存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争取领导支持和重视,提高存货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存货管理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的责任。要加强宣传和引导,争取广大科技人员的支持和协作,加强对存货的管理,特别是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领导的支持和高度重视,提高对存货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感的认识。

(二)专项所需的各类存货要预算准确。农业科研专项预算要细化,一亩田需多少化肥,多少农药,多少田间材料等,精准测算,并对专项预算进行审核。各类商品的采购集中采购,年初制订采购计划和使用计划、出入库计划。

(三)加强对存货采购管理的监督。成立专班,各类材料和商品集中采购、集中询价,严格把关,签定年度采购合同和质量保证协议。并委托纪委全程参与监督。

(四)建立健全存货内控制度。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会计法》、新《准则》和新《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确保采购、验收、入库、保管、出库存领用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审批手续,明确规定各岗位的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追责制度,各岗位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存货的保管要有专人负责,确保存货安全完整。

第4篇:农业科研范文

摘 要 科研经费是科研单位进行各种项目研究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事业发展的保证,因此必须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下面本文就对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 科研经费管理 问题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科研项目的管理逐渐规范,狠抓科研经费管理,要求科研经费必须用在科研项目上,杜绝经费浪费。但是,受到传统管理习惯的影响,不少科研单位对经费的管理仍不够重视。为了保证科研经费的安全、合理、高效地使用,必须加强对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下面本文就对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对于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都比较缺乏,因此其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只是依照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但在科研经费报销中却存在一定违规现象:由于农业科研项目有时不容易得到正规发票,因此一些负责人就随意上报项目支出,套取现金;有的单位财务结算手续办理不及时,因此对项目经费的结算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造成经费的浪费等等[1]。

(二)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合理

通常在进行农业项目研究的时候,都是由课题负责人编制项目预算,但是负责人却很少具备财务知识,因此也就导致在进行预算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法制性。

(三)科研经费的规范化使用的宣传不够

在进行农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大部分单位只是在经费不合理使用之后,才对其进行一定的管理。但是事先却很少对其规范性使用进行宣传,因此在科研人员拿着那些不合理经费进行报销,财务人员拒绝的时候,只会导致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之间的不和谐。

二、农业科研单位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措施

(一)对科研项目进行专户核算

对科研项目单独建立账目,设立专户进行核算的做法,可以有效地健全科研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也方便了对科研经费的专项管理。这样,以后在新的科研项目建立后,科研管理部门立即将合同和其他有关凭证资料一起交予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在获得这些资料后立即建立专项账户对科研经费的情况进行登记。并结合立项合同的要求,设置与合同内容相一致的会计明细科目,将各项收支准确、完整地记录在科目里[2]。为了使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的管理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科研部门要密切与财务部门配合。财务部门应将核算上所需的一些原始资料向科研部门说明,科研部门根据这些说明及时将有关人员或部门所发生的资金流转方面的原始数据提供给财务部门,为财务部门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和完整提供保障。

(二)确保科研项目专款专用,加强监督管理

科研单位要对项目经费的开支审批程序予以明确,并严格按照单位财务审批制度的规定对项目开支进行严格审查。若发现实行的财务审批制度对项目经费的开支不能达到审查的目的,要及时对财务制度的漏洞进行补充修订,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改进。要杜绝项目经费的开支完全由项目负责人一人全部负责审批的做法,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将经费的使用方和监督方分开,并明确双方的职责权限,提高经费支出的透明度,保证项目经费支出合理、规范、专款专用。可以在科研单位内部建立一个科研内审小组,来建立起一个科研经费的内部审批制度。小组成员可以由科研单位的领导、财务人员、审计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共同兼任组成,共同对科研经费的预算、使用、调整和结余分配等各个环节的使用情况一一加以审核,在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就对经费的使用进行层层把关。这种在接受政府审计之前,就先进行内部自我审计的做法,能够有效加强科研单位的自我监管能力。

(三)加强科研项目合同管理,为政府对项目经费的审计提供便利

政府部门的审计也是项目验收工作中的一部分,不仅要对会计核算的规范性进行核查,还要核查科研单位在科研及财务管理水平方面的能力,综合评估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不同于科研单位的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是按照项目合同中事先约定的内容逐条进行审计的,所以科研单位的财务部门要对科研项目中的重要合同管理重视起来。在项目合同书签订以后,科研管理部门就要及时将手中的合同书提交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按照合同书中设置的项目和约定的内容做出一致的会计核算,确保项目经费的开支情况核算清晰,能够真实反映出项目的进展情况[3]。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科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对科研经费的开支不具有可预见性,往往不能按照事先对经费预算好的情况进行,而且,农业科研项目要的时间跨度也较长。这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不同于一般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部门需要定期整理项目经费的收支情况,并制作出报表提交给项目组和科研管理部门,两部门和财务部门一起根据合同书对费用支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及时对其中发现的不正常现象进行了解,并查明原因,责令整改。若经了解,发现经费支出和合同预算中的偏离现象是符合实际需要的,财务部门要及时向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对预算的调整进行说明,为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提出保证[4]。

结语:科研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内容明确起来,对具体的工作程序进行规范,不仅有助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提高经费开支的透明度,有助于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这也为新时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的铺垫。

参考文献:

[1]陈锐.浅析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现代商业.2010(1):149-150.

[2]王少杰.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探讨.理论界.2012(9):173-174.

[3]高新华.浅析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探讨.2012(3):39-40.

[4]刘麦英,赵竹明.加强农业科研院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财务与金融.2011(5):65-67.

第5篇:农业科研范文

创新农业科研管理要结合农业科研工作的自身特点和规律,使两者进行有效的衔接。其中,农业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如下。

1.1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

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进行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满足我国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1]。农学科研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广大的消费者,这也是其公益性最好的体现。农业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农业科研成果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农业科研成果甚至可以直接改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

1.2周期长,风险大和不稳定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周期很长,会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很大的风险,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农业科研成果具有不稳定性。

1.3保密性差,缺乏商品性

农业科研工作具有开放性,决定了其成果缺乏保密性,但也减弱了成果的商品性。

2管理思维的创新

从多渠道和不同层面筹集农业科研经费,改变一直以来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经费主要来源的现状。进行任何科研工序的前提都是具有足够的资金。在知识经济时代,改变单一的科研经费来源,利用农业科研新技术和新产品吸引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户进行农业科研的投资,将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与国际接轨,将国外的融资优势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样就会使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来源变得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2]。农业科研管理的相关工作者应不断结合知识经济和市场的规律,鼓励所有的科研工作人员与国内甚至是国外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开创农业科研经费的来源,跟进市场的朝向,不断进行创新和研究,减少低层次的且过多重复的劳动。我国科研成果的价值一直是由国家经费和学术高低以及奖励级别来决定。这种评价体系从市场价值的角度来看,虽然体现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技术价值,但是其市场价值却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导致我国大部分的农业科研管理都只片面追求学术价值而没有满足市场需求。这样的科研活动缺乏市场领先性,没有产业化开发的必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种农业科研活动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应尽快制止。农业科研的创新基于实践,与农业生产活动关联紧密,其自身具有高投入和高产出的独特优势,具有很强的社会吸引力。所以,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应设置基本的鼓励机制,实行科学合理的措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对农业科研的创新。

3管理机制的创新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合理地构建相关的管理模式。科研管理的队伍应该具有先进的思想、扎实的业务以及坚定的创新精神。我国的科研管理要始终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是每个人才在科研活动中的需求都得到满足[3]。对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团队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组合,利用每位人员的长处,进行科学的工作轮换,任务应适当增加挑战性,使每个科研人员都可以更加具有科研的热情,对学术带头人采取创新性的培养,科研骨干进行提高式的培养,那些一般的科研人员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打破过去项目-成果-结论这样固定的管理格式,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以解决市场的需要为主要目标,建立一个崭新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建立与是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有效地实施相关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农业科研与市场需求等各个要素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农业科研管理才可以始终进行良性的循环。

此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鼓励机制,实现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权、责、利互相之间进行结合。结合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有关文件的精神,制定出既可以提高科研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又可以调动其科研人员热情的激励制度,尽可能发挥出其积极的效果和影响。将这些带有激励性的政策不断予以实施,可以使我国农业科研管理方面出现争项目现象,又可以比较快速地出现结果和效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就一定会取得相应的结果。同时,不能忽略管理者的管理能力问题。管理者应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组织管理能力,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进行管理工作[4]。有关于协调管理的工作也应该给予重视,把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创作出一个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有益于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管理者还需要一定的谋事和判断能力,无论什么新的政策都要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可以始终遵守既定的方针和路线进行工作。

4结语

第6篇:农业科研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原则;收集;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07-1

1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目标及原则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目标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同时保证统一集中管理,达到科研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的要求。

2 农业科研档案的收集范围及内容

什么是农业科研档案呢?它是指在农业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和其他技术活动中正在产生或使用着的记载和反映人们的技术思想、技术活动、科技成果或某种自然现象的各种文字、图样、照片和视听技术材料的总称。

具体到实际操作当中,农业科研档案的归档范围主要是:项目准备阶段的可行性报告、申请书、任务书、合同书以及开题报告等文件;试验阶段的各种试验、配方、观测数据、田间调查、场圃图、田间棚室设施设计图纸以及重要的影像资料等;验收阶段的结题报告、验收报告、鉴定材料、财务管理报告、论文论著等;成果及奖励申报阶段的成果鉴定证书、品种审定证书、专利证书等与项目成果相关的材料;在新时期党的“三农”政策指引下,还需要将对外科技服务活动的情况纳入管理的范围,这其中就包括科研成果的示范性推广工作、为农户提供的可行性报告、技术方案、建议及进行技术论证等技术咨询工作、科技信息文献服务、科技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等材料。

3 如何收集农业科研档案

农业科研档案的材料收集工作是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的,因此这项收集管理工作既是科研管理人员的责任,更是研究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两者应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科研资料的收集工作是科研档案管理的重点,也是最容易出现疏漏的环节。如何有效开展收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在单位中营造重视科研档案管理的氛围;加强领导,增强意识。全院各级领导要重视档案工作,各个科室负责人要对本课题组的科研资料收集工作负全责,定期考核、兑现奖惩;从制度上约束科研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应将归档范围列出清单发给研究人员并按照项目进展阶段进行提醒和监督,而各个所室也应配备专人负责管理该所室的档案材料。以此来保证科研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4 如何管理科研档案

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要本着统一集中管理,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的原则。

查询检索是档案管理与服务的主要手段,日益增多的需求给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电子计算机等网络设备,可以增加档案管理的灵活性,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使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我们收集的农业科研资料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项目的生命周期分阶段进行纵向的数据收集,这种收集整理方式条理清晰,便于追根溯源。根据使用的情况还可以将收集上来的科研档案进行横向的梳理。按照项目的等级、类型、来源、周期等关键因素的不同将其录入计算机统一管理。对于科研成果也可以按照作物分类、年度、主持人、参加人、成果等级进行分类整理。

5 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养

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科研管理人员更应具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政治思想高度。

除了要付出大量繁琐的档案管理工作还要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挖掘科研档案利用的潜力。由于一般的农业科研单位都有农业品种方面的局限,使得农业档案管理工作容易固步自封,找不到改进的出路,这种情况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走出去,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互相学习借鉴档案管理工作的先进之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掌握档案管理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科研管理的需要了,这就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应更多地了解学习农技知识,有跨学科的学习能力,这是做好农业档案收集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者辛勤汗水的结晶,很多材料是几代人智慧传承的硕果,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保密文件。农业科研档案的这种特殊性,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最好由党员来担任,平时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放松,时刻提防泄露机密,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者和守卫者。

第7篇:农业科研范文

1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性质

1.1 科研层次的基础性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农科系统的基层组织,是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上游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下游农业科技的供应站。加强基层农科院建设是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的重要基础。把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统筹和支持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农业均等化、永续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1.2 组织宗旨的公益性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着很强的非营利性。这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基层农业科研组织,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构件,是维护国民经济基础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安排。繁荣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强化国家农业科研能力的重要内容,坚持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性是深化改革的主线,政府投入是保证公益性的前提条件,发展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

1.3 科研对象的地域性 农业科研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科研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要受气候、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生产措施、技术手段、操作程序都带有显著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的大国,建设农业科技强国离不开广大基层院所的参与。

1.4 学科专业的应用性 基层农业科研是以区域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为背景,以现实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为基础,针对农业生产中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开展的创造性研发活动,有着提升地方农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显著作用。研发地域性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策略和优势。

1.5 科研周期的长期性 农业科研是一个长期投人、延伸发展、递次创新、渐进积累的过程。动物和植物育种研究,除了受动物和植物生命周期、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要受农业生产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要经过多代的遗传、筛选、培育,才能育出新品种,须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

1.6 科研过程的风险性 农业科研的风险集中表现在:发明创造难,周期长、风险多;科技应用难,不仅受到推广组织、推广方式以及推广人员的制约,还受地域、市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因素多,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引导。基层农业科研事关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国家应该把统筹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上来。

2 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构建技术创新机制的主要角色,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三者的作用是不可分割且不可缺少的,技术创造、技术创新两个关键环节是有机链接且不可或缺的。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技术发明创造的主力,以产业技术提升作为标杆,生产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是以产业发展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在创新投入决策和收益管理方面,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在技术发明和创造方面,科研单位起着重要作用。政府管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的科技投入包括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装备资金、市场开拓资金等许多类别的资金,科技研发资金只能投入具有技术创造能力的科研单位,不能投向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入者和受益者,通过技术转化,获得商业利益,向国家交税,国家通过税收在国民收人再分配中给科研单位研发经费,进一步从事技术创造,向企业提供新的技术,推动企业发展,如此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吸纳了国家的研发经费,就减少了科研单位的经费,一方面,造成企业之间商业竞争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消耗了科技资源。

2.1 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 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结果必须由企业、工厂、农场等独立的生产单位吸纳和承接,实施技术的转移,使科技创新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和收益的主体,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技术创新是要素组合。技术创新是经济概念。创新一词是由经济学家而非科学家提出,创新的最终目标不是“创造新的东西”,而是让新东西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企业是科技创新投资和收益的主体,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

主体。

2.2 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似乎认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东西”,混淆了技术创新与创新体系的概念;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主体,企业是基于发现和发明的新产品生产营销的机构,是科技创新投资和回报的主体。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发明技术,创造产品。科技创新是有特殊内涵的,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科学是“发现”原理和规律,回答的是“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用的英文单词是discovery;而技术是被“发明”和“创造”出来的,回答的是“怎样做(how)”,英文单词是invention(发明)和creation(创造)。目前,农业企业自有科技研发队伍的能力有限,不能全面承担科技创新任务,技术产品的产生多数起源于科研单位。综上所述,便可明晰“主体一主力一主人”之间的关系: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

主人。

第8篇:农业科研范文

关键词:绩效评价;财政支出;应用

20世纪,西方国家为了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掀起了一场以绩效评价为主体的新公共改革运动。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部分国家开始将绩效评价和科研项目相结合,以解决科研资源分配问题。从结果看,绩效评价的引入,显著有利于科研成果产出,有组织有计划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这些国家的宏观科技管理、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于2011年下发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政府管理部门开始探索如何以绩效预算管理为契机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014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正式从法律层面确定了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原则,明确了将绩效评价思想应用于预算编制、决算管理的总体思路。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农业财政项目资金的使用主体之一,如何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实力,推动农业产业走出去,绩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为科研事业单位管理相关财政项目提供了遵循。

1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念

根据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绩效评价思想在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中使用的具象化,做好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首先要认清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项目管理模式,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资金使用的产出和结果,促使管理部门尽量少花钱多办事,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高效、责任、透明的公众财政资金使用方案的实现。建立绩效预算要深刻分析其核心理念,准确把握绩效预算的特点。1.1树立结果导向意识。绩效评价要求资金使用单元逐级进行评价,将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再由资金管理部门根据年度计划和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财政预算,使绩效评级成为民众监督政府、行使自身权利的手段。站在项目实施方案的角度,绩效评价从项目立项开始,应展开自我评价,确定项目相应的实施结果,由结果确定项目实施方案以及资金安排。1.2树立整体规划意识。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明确以绩效评价的方式约束联邦机构的行为。GPRA主要有3个方面,即战略计划、绩效计划和绩效评价。各联邦机构首先对自身职能进行定位,确定发展规划,进而形成覆盖5年的战略计划并每3年修改1次,再加上对应年度的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评价,形成绩效评价的整体框架。各机构的规划能力是决定绩效评价实行好坏的重要前提。1.3树立不断改进意识。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绩效评价的实行是动态调整的过程,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仍在不断改进。以美国为例,GPRA颁布以后,布什政府推动R&D投资标准(Research&DevelopmentIn-vestmentCriteria),2002年推出项目评价工具(ProgramAssessmentRatingTool,简称PART工具),2010经过多次听证会和意见交流,美国国会正式推出《政府绩效与结果修正法案》(GPRA-MA),针对已经日益加剧的问题进行了全面修正。从GPRA到GPRAMA,应该认清政府绩效管理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进程。当下,农业科研单位面对数量繁多的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资金大,管理任务重,加之社会公众对于财政资金管理要求的提升,建立结果导向的评价机制,以合理规划破解资源分配,形成渐进式改革方案是当务之急。

2正确认识绩效评价在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不管是农业科研单位中的管理部门还是资金使用部门,如何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做好事、办大事,真正回馈社会公众,提升农业行业科技实力,确保农业产业安全都是重要议题。利用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优化农业科研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透明度,科学评价农业科研单位成果,树立权利责任对等意识,提升社会公众对农业科研单位的认可,将是争取财政资源的重要凭据。因此,正确认识绩效评价在农业科研单位申请和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推行绩效评价方法的重要前提之一。以项目资金申报使用为视角,可以将财政资金使用与评价的全过程分为预算编制阶段,项目执行阶段,项目结题评价阶段。2.1优化预算编制的要求。绩效评价为项目预算编制指明方向。农业科研单位要想提升预算编制水平,必须有机融合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树立绩效预算观念,形成先规划、后立项、最后编纂预算的预算编制机制,对接绩效评价的要求。规划从大局出发,长期中期相互平衡,设定目标,为科研项目申报做好布局;立项注重中短期实践性,应有明确的评价指标,且具有公信力的评价机制;编制预算应根据结合可标准化可量化的资源要求和机动部分统筹安排。绩效评价下的预算编制要做到立项有依据,项目可评价,评价可量化,为项目后续执行、监督、评价打下基础。2.2优化项目执行的要求。绩效评价为项目执行提供依据。财政资金是否能够高效率服务社会,创造社会价值,项目执行尤为重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传统管理方式主要以管理部门督促为主,如重要时间节点管理、信息公示、约谈管理人员等形式,着重督促资金使用,却忽视资金使用的效益。绩效评价体系则要求立项之初,就建立一套全程监督的绩效评价方案,用绩效目标是否达成代替资金使用百分比,形成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明确项目执行人责任制。相较于传统管理方式,绩效评价系统充分发挥项目执行人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政府投入产出的实现。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研活动,承担了大量财政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项目结果与规划相一致,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如何变外部高压为内生激励,需要绩效评价系统的运用,科学评价科研项目进展,推动财政资金高效使用。2.3优化项目评价的要求。对财政项目支出开展绩效评价更加科学。2015年5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项目支出依然存在与政府宏观政策联系不紧密,缺少前瞻性;与部门职能衔接不够,存在交叉重叠现象;缺乏科学合理的立项和分类标准,项目数量多但重点不突出。如何保障项目支出有目的,有计划,成体系是摆在项目管理人员和财政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绩效评价体系要求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法,项目设立之初就应建立相对应的项目绩效指标,形成可以动态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倡可量化的指标方法,随着项目进展,形成动态评价结果,将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建立明确的预算调整机制,以确保资金使用的目标性和效益性。农业科研单位应充分认识绩效评价在财政项目支出中的重要作用,用绩效评价思想正确评价项目效果,科学考量资金使用成效,统筹调配相应资源,达成项目目标。

3农业科研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应用的思考

虽然绩效评价着重于对财政项目支出结果的衡量,但是结果的好坏取决于项目设立是否合适、项目执行是否合格、项目评价是否科学。农业科研单位运用绩效评价,不能仅停留在对项目资金使用结果的监管,要对项目预算编制、项目执行、项目报告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在农业科研项目财政支出的全过程渗透绩效评价的思想,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绩效管理体系,提升财政支出效率。3.1建立绩效预算编制体系。以绩效评价为中心形成绩效预算理念。农业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受地域条件、大气因素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同类项目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组织绩效编制的过程中应注意设立差异性调剂系数。财政项目支出绩效预算应先确定项目任务对应的工作量,对应一定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然后参照单位工作量对应的财政资源标准,并根据项目执行差异调节系数,相乘得到单个项目所需的资金规模。实践中,项目工作量一般以项目申报专家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进行编制,项目审核人员根据同行评议结果进行审核确定。项目差异调节系数也应主要参考专家评议进行确定。单位工作量与财政资源对应指南应由财政预算管理部门统筹决定。2015年7月,财政部下发《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中央本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通知》(财预[2015]132号)文件,正式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我国项目支出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一步,也为绩效评价打下基础。3.2建立动态绩效评价方法。动态监测是确保项目绩效达标的重要一步。农业科研项目一般周期较长,项目资金执行情况受多种扰动因素影响,应逐步强调利用绩效评价考察进度,淡化资金执行率概念。在绩效评价框架下,首要树立绩效理念,强调结果,根据绩效预算编制以及项目规划动态考察项目执行情况,从督促资金执行转向考察执行效果,逐步弱化资金使用进度硬性要求,强调项目进展效果进度。同时,建立项目实施进度预测机制,与预算编制建立反馈联动,加大预算调整力度和频次,减少资金沉淀,解决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过大的困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依托项目储备以及项目库建设,利用预算盘子做好事、做大事、多做事。3.3加强项目绩效报告制度建设。评价报告是绩效评价思想的集中体现。从实践上看,农业科研单位已经逐步建立起研究所绩效评价报告机制。根据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预算单位应按规定提供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绩效报告涵盖了项目概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实施情况,项目绩效情况,绩效评价报告包括了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单位绩效报告情况、绩效评价工作情况、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情况、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果、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主要经验及做法及问题建议等等。3.4细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农业科研项目属于社会公益性的项目,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与其他科研项目评价相比,农业科研项目任务目标明确,有确定的技术路线及技术目标,但在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时应对农业科研项目的自身特点进行研究,依据分析结果对评价指标进行设计。2015年5月财政部印发《中央部门预算目标管理办法》,将部门预算绩效目标分为基本支出绩效目标、项目支出绩效目标、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确定了“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的原则,为农业科研单位探索适当的农业科研项目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依据。在原有的项目支出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农业科研项目应细化项目类别,兼具共性绩效指标和个性指标,明确绩效评价参考系,探索内外兼具的评审机制。细化项目类别,要以项目结果导向为前提,兼顾理论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将科研项目做好归类;统筹规划指标体系,明确同类项目的共性指标,鼓励科学家提出个性指标,利用好同行评议机制审核绩效指标合理性;绩效评价参考系应以科研项目财政支出的历史数据为依据,迭代计算,周期更新,充分结合历史经验与现实要求,达到约束与激励的平衡;逐步引入外部评审机制,做好内外评审衔接,增强评审的公信力。3.5围绕绩效评价做实项目库。做实项目库是绩效评价顺利开展的重要契机。农业科研单位应严格把握项目出入库标准,做好库内项目的及时清理。项目管理应做到规范性、系统性、时效性、周期性。入库时,要确保项目评审得当,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合适的绩效评价指标,可行的评价方法,确保入库项目形式规范;明确与库内项目的交叉关联关系,优先级差异,保证库内项目的系统性;周期性开展项目清理工作,注意对有实效性限制项目的清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农业科研单位要立足自身科研需要,利用绩效评价方法论,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框架为基础,探索建立适合自身需求的农业科研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晓轩.德国科研机构绩效评价实践与启示.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06-30,274~277

[2]朱小平.公益性非营利组织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价的理论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64~68

[3]李晓轩.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绩效评价实践与思考.工作研究,2005,(20)395~398

[4]谷俊涛.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学术交流.2011,(07)

[5]成同杰.农业科研投入的绩效评价.中国农业会计,2007,(03)

[6]李强.李晓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绩效管理与评估实践.中国科技论坛,2007,(6)

第9篇:农业科研范文

阐述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组建育种攻关协作组,培养学科带头人,发挥创新平台作用,引进高水平人才等促进协同创新的做法和成效,归纳总结出4种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通过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协同创新;实践;组织模式;思考;省级农业科研单位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地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本省范围内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重任。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科研院所持续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1]。近年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努力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1主要做法

1.1根据科研发展规划和项目具体任务,吸纳相关学科人员组建育种攻关协作组农业新品种选育研究历来是山西农业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围绕山西省优势和特色作物,组织全院从事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土壤耕作、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研究领域的科研力量,组建了玉米、小麦、棉花、杂粮等主要作物的育种攻关协作组,采取联合院属大丰种业、强盛种业、科萌种业等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统一研究方案,统一育种目标,共享优异育种材料,实行首席专家负责,成果产权归属研发单位的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有53个品种通过国家审(鉴)定,比“十五”期间增长了60.6%,有31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占全省审定品种的65%,72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农作物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达到267万~300万hm2,占全省良种面积的60%~70%,年增产粮食10亿多kg。

1.2加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锻炼,造就一批协同创新青年骨干力量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是科研单位未来发展的希望,加强对45岁以下青年科技骨干的培养锻炼显得尤为重要。从2009年开始,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启动了农作物育种工程资源创新研究课题,对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本专业研究的青年科技人员给予支持,给他们压担子,创造一个独立主持课题的机会[2]。同时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定向培养、追踪考察、动态管理、择优任用的办法,立足本岗位工作需要,选派到国内有优势的高校或科研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期学习或合作研究,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派出期间由院、所给予2万~5万元的经费资助,返回后由院拿出专项经费立项支持,进行强化锻炼,在第1期确定的166名培养对象中,现已有80%的人成为省部级研究课题的主持人。经过连续多年的培养,全院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持课题比例达到70%以上。

1.3充分利用科研条件平台资源,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不断提升创新水平近年来,充分依托院属单位现有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种质资源圃、种质资源库等科研条件平台,组建了10个省部级重点创新团队,通过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使得协同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如依托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省级重点实验室,组建的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省级科技协同创新重点团队,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合作,在土壤学科方面承担着6项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及10余项山西省各级项目,获得5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承担的“中国-联合国合作非洲水行动:非洲干旱地区干旱预警机制及适应性技术合作”项目,由于工作成效突出,受到联合国规划署的表彰。依托农业部太原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组建的果蔬病虫害综合防控协同创新重点团队,与国内多家单位协同攻关,制定了多项国家和地方标准,研发集成了北方果蔬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果品蔬菜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1.4通过与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取长补短,组建科研联合体本着“优势互补,协同共赢”的原则,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紧密联合,吸纳在该方面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创新力量,努力打造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群体。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利用多年在大豆雄性不育系研究方面的基础和成果优势,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阜阳农科所等单位协作,在杂交大豆多媒介‘三系’繁制种技术方面,实现了较大面积繁制种平均产量达1249.5kg/hm2,杂交种增产可达30%,受到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专家盖钧镒为首的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山西省农科院作物所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合作,自主研发的抗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新基因Pm43,Yr50被国际基因命名委员会于2009年正式定名,其载体品系先后被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国内外20余家研究单位引进和应用,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产生了重要影响。

1.5积极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培养壮大自己的研究队伍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交流是培养农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3]。通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采取“项目+人才”为主导的引智方式,积极探索项目与人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人才引进机制,形成“以业聚才”、“以才兴业”的良性循环机制。2010年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先后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聘用11名世界级知名专家,进行短期合作研究,省财政对每个项目补助50万元。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水平,而且培养了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

1.6加强与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实现农业科研成果与市场和农户的有效对接,加速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使现有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求成果持有单位在立项和推广转化过程中,要积极与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以及其他技术接纳方沟通联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责任,确保技术成果与农户的零距离结合,加速成果的推广应用。如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依托新绛县忠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平遥喜村洪康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的推广,通过技术人员整合、示范样板带动,减少了盲目引种风险,有效提高了合作社和广大社员的经营收益。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通过与旱地农业研究中心、中北大学、山西精准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等进行研究协作,研发出秸秆育苗钵综合配套应用技术体系,在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生产和困难立地条件下的造林及生态恢复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应用,创造了秸秆等有机物料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

2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选择

2.1“研究院所本系统内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合作,组建联合攻关协作组”模式,不断提升应用技术研发的创新水平省级农业研究院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整体,由于同属一个一级法人或独立法人,在本单位本系统内部进行学科的重组、人员的调整,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较不同单位之间要相对容易一些,便于组织协调管理。因此,通过实施本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可根据预期目标任务,选好学科带头人,按照任务相对独立、人员自由组合、成果利益共享的原则,组织本单位的科研力量,组建联合攻关协作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权威和组织管理才能以及参与协作各方的优势,达到最大限度聚集人才、资金、科研条件等方面的资源,加快学科的重组建设进程,发挥协同创新各方的潜能,不断提升应用技术研发的创新水平,达到协同创新的预期目标。

2.2“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模式,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确保科学研究的超前性和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实验条件和一流的管理水平,通过实施国内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项目,加深彼此联系,充实合作内容,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人才资源和科研设备的优势,一方面,培养和锻炼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另一方面,紧紧瞄准国内外同行科学研究的态势,准确掌握先进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能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研究起点,不断充实和提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水平,确保科学研究的超前性和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2.3“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与省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协作”模式,加快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程通过实施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项目、星火计划项目、农村技术承包项目等形式,积极与省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尽快将成熟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与农业生产主体相对接,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科研单位负责成果和技术的研发配套,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技术的组织宣传和技术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的技术生产管理标准,引导社员科学生产,企业负责销售,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同时建立责任风险共同承担、成果利益共同分享的机制[4],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科研成果的中试和推广转化方案,加快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进程。

2.4“产学研用合作”模式[5],推动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对于国家重点科研计划、行业科技专项、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等全国层面的大范围大规模合作项目,可根据创新总体目标,集聚科研、教学、企业和生产应用单位资源,依据各协作单位的研究强项、人员素质、试验条件等分解研究内容,组建跨地区、跨单位、跨专业的科研协同创新团队,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域内科技资源优势,努力形成以任务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果,以成果促效益,真正使科研协作团队成为集研究、示范、推广、效益的完整利益整体,为合作企业和生产应用单位创造社会价值,推动农业科技区域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各方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形成凝聚力强的创新群体。协同创新主体方由于在政策、经费、条件配置及团队负责人的学术水平、组织能力、合作项目级别等方面的差异,在组建协同创新团队过程中,常遇到整体创新能力强的团队和知名度高的人员参加的积极性不高,勉强同意参加合作的团队也由于各自掌握的资源材料和研究基础整体配置不对等,而实际投入合作的时间精力有限,造成协同创新团队的组建、调整和协调困难,导致创新团队“水平低”“、小作坊”。协同创新缺乏有效的多学科融合、多团队配合、多技术组合的创新体制和机制[6-7],难以真正融为一体。

3.2协同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缺乏由于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高水平领军人才严重短缺,现有高水平人才又很难留住,使得协同创新团队缺乏核心人物,不能真正形成团队优势。

3.3协同创新的激励制度没有真正形成绩效分类评价制度不够健全[8],从事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的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使得部分研究人员宁愿当小课题的主持人,也不愿意参加大型科研项目的协作,单打独干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协同创新的激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协同创新制度建设协同创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创新效率的发挥和创新水平的提高[9]。因此,需要积极探索不同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团队组织管理方式、科技人员聘用制度、高层次人才吸引和培养制度、创新目标监督管理审议制度、项目风险共担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知识产权管理以及成果利益分配奖励管理制度和办法,通过项目、资金和政策引导,为协同创新团队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和制度保障。

4.2优化适宜协同创新领军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的引进,制定切实优惠的政策吸引高学历、知名度高、学术水平高的客座研究人员合作研究,支持和鼓励省级科研单位开展项目合作研究、人才交流、技术引进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领域[10];同时,要稳住现有高水平人才,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骨干,尽快形成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核心层。

4.3完善省级公益一类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整体划为公益一类,由于省财政对公益一类科研事业机构的资金使用有严格的限制,导致科研单位内部一些必要的奖励政策无法兑现。建议出台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11],对协同创新过程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进入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科技人员,通过市场去评价,按照国家的相关奖励政策去执行;对于服务社会公益性的研究人员,由社会第三方对其进行社会贡献评价,并配套相应的津贴待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协同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田兴国,蒋艳萍,吕建秋.协同创新是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最有效途径[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1):57-59.

[2]伍冠锁.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高学历青年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2):94-96.

[3]张春芳.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对山西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意义[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48-55.

[4]韩强.农业高校协同创新:模式、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3(5):15-19.

[5]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6]姜涛.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与展望: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展望,2012(3):48-51.

[7]欧金荣.农业知识源头创新的理论构建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55-59.

[8]郑国栋,黎冬明.加强江西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制度建设[J].科技广场,2012(12):50-53.

[9]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16-19.

[10]张春芳.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对山西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意义[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