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生态绿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绿化;建设;措施\
黑龙江肇东市被誉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建设实验区”,肇东在生态建设上主要着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和提高思想意识。只有人们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生态绿化不仅需要建设还需要人们共同保护,坚持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共同发展,这样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肇东市良好的发展形势能够引领黑龙江社会的发展,作为实验区,更应该努力做好生态建设,让整个城市充满生机活力。
1.研究背景
社会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尤其是城市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城市经济发展快速,在经济建设的时候忽略了环境保护,造成了当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形势,相比这种形势,预防性治理更加重要。在农村大片的农作物可以给空气进行调节,净化空气,然而城市大楼等建筑阻碍了环境的自我调节,因此加大城市生态绿化尤为重要。当工作结束,城市居民喜欢接近自然,喜欢看看绿树闻闻花香,让身体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大自然是伟大的,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们在自然当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在巨大工作压力面前,亲近自然是放松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2.存在的问题
城市园林建设是绿化的重要方面,但是很多的园林建设没有抓住建设园林的目的,从而降低了其价值性。园林建设意在调节城市气候,提高空气质量,最后综合考虑人们的各种需求,努力在气味、样貌、色彩等方面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但是当前很多的公园追求气派与名誉,花费大量金钱引进一些独特的东西,建设奇景,努力在城市中有个好的排名,这种追求丢失了初衷,失去了意义。
国家有很多有名的旅游景点,很多著名的公园,一些地方在进行规划时,竟然盲目模仿,很多人为了观看这种模仿,带着好奇心走进公园,走进一些绿化地,视觉感受得到了满足,但是留不住人们长久的脚步,没有根本价值所在,给人身体健康不能带来太大益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很容易分辨出什么对人们有好处,什么没有好处,对城市居民有益的东西最终会被广大市民接受,金子一定会发光。复制外地的东西终归不是自己的,对本地不适用,不能给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人工改造环境幅度太大,纵观整个城市建设,保留原本样貌的天然地方几乎找不到,自然能够自身调节,保持平衡,归根到底,任何的改造都是对自然的破坏,但是,应该尽量降低这种破坏,保持原貌,保留原生态的植物,是最好的生态建设。毁去原生态植物,花费资金植入新植被,是一种浪费,人们要懂得去欣赏原始自然的东西。
3.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路措施
3.1创建一体化
生态绿化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植物、景观,把这些多种多样的东西组织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合理分配,就能提高整体建设水平,这时需要高素质的规划人员发挥他们的价值,创造更多的价值。城市绿化需要满足整个城市布局的艺术美观,还要顾虑居民的视觉享受,即整体和局部都要漂亮。在进行绿化时,根据小区的建设布局和周边环境来建设本地区特有的绿化,不同环境配置不同的绿化,达到环境与人的协调统一;尽量保留纯自然的东西,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建立仿生态系统,虽然在建设城市时,把原有的自然破坏了,但是可以根据原自然情况,采用代替法,或重现自然,恢复自然各个功能,这样小型生态系统就建成了。
绿色植被在生态建设中起着调节空气的作用,调节气温,净化空气,如果城市中绿色植被分布不均衡,会形成小型城市气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例如,市中心绿色植被覆盖面积较少,边缘的市区覆盖面积大,在一个小城市当中,气温分布不同,造成气流,甚至是温差的不同,工作人员在流动时难以适应气温的变化,造成身体不适,有些决策也会因为气温的不同,造成决策错误,给经济带来损失。建设城市绿化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同形状的绿化带有着不同的作用,结合城市自身结构确定不同设计。
3.2保护生物多样,合理分配植物
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的植物可以消除噪音,有的植物净化空气,有的植物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各种生物的调节作用。选择植物要符合当地的土壤特性,只有植物适合这片土地才能在此生长发挥作用,利用植物的自身枯萎来对土壤进行施肥,常青树的地表可以种植季节性植物,自己生长,自己死亡,植物自己对土壤施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降低了污染,良好的循环与利用是生态建设的一个优势。各种生物相配合,尽量做到提高绿地的抗逆性与稳定性,当受到自然的侵害,可以自己抵抗,达到生态平衡。适当引入动物,使系统更有生命力,有竞争才有生存,有竞争才能进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动植物所组成的系统。
3.3体现特色
即使是好的事物,出现的太过频繁就会变得普通,在城市绿化时,各个地区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城市浏览中,才不会出现视觉疲劳。特色,可以是不同植物上的区分,也可以是构造布局的不同,空中,半空中,地表都可以配置不同的植物,慎重使用国外植被,生态建设同时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可以引进国外的东西,但是不能泛滥,否则,给人一种忘本的感觉。
4.结束语
黑龙江肇东市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得到了提高,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监管部门检测到空气质量提高了,环境各种因素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需要继续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可喜的成绩。生态建设是全方位的,要时刻把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这个宗旨,否则,会偏离主题。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慢慢改变,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有益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媛.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司巍之.做好城市生态绿化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2012(10).
【关键词】生态绿化;问题;措施
黑龙江肇东市被誉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建设实验区”,肇东在生态建设上主要着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和提高思想意识。只有人们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生态绿化不仅需要建设还需要人们共同保护,坚持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共同发展,这样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肇东市良好的发展形势能够引领黑龙江社会的发展,作为实验区,更应该努力做好生态建设,让整个城市充满生机活力。
1.研究背景
社会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尤其是城市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城市经济发展快速,在经济建设的时候忽略了环境保护,造成了当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形势,相比这种形势,预防性治理更加重要。在农村大片的农作物可以给空气进行调节,净化空气,然而城市大楼等建筑阻碍了环境的自我调节,因此加大城市生态绿化尤为重要。当工作结束,城市居民喜欢接近自然,喜欢看看绿树闻闻花香,让身体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大自然是伟大的,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们在自然当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在巨大工作压力面前,亲近自然是放松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2.存在的问题
城市园林建设是绿化的重要方面,但是很多的园林建设没有抓住建设园林的目的,从而降低了其价值性。园林建设意在调节城市气候,提高空气质量,最后综合考虑人们的各种需求,努力在气味、样貌、色彩等方面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但是当前很多的公园追求气派与名誉,花费大量金钱引进一些独特的东西,建设奇景,努力在城市中有个好的排名,这种追求丢失了初衷,失去了意义。
国家有很多有名的旅游景点,很多著名的公园,一些地方在进行规划时,竟然盲目模仿,很多人为了观看这种模仿,带着好奇心走进公园,走进一些绿化地,视觉感受得到了满足,但是留不住人们长久的脚步,没有根本价值所在,给人身体健康不能带来太大益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很容易分辨出什么对人们有好处,什么没有好处,对城市居民有益的东西最终会被广大市民接受,金子一定会发光。复制外地的东西终归不是自己的,对本地不适用,不能给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人工改造环境幅度太大,纵观整个城市建设,保留原本样貌的天然地方几乎找不到,自然能够自身调节,保持平衡,归根到底,任何的改造都是对自然的破坏,但是,应该尽量降低这种破坏,保持原貌,保留原生态的植物,是最好的生态建设。毁去原生态植物,花费资金植入新植被,是一种浪费,人们要懂得去欣赏原始自然的东西。
3.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路措施
3.1创建一体化
生态绿化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植物、景观,把这些多种多样的东西组织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合理分配,就能提高整体建设水平,这时需要高素质的规划人员发挥他们的价值,创造更多的价值。城市绿化需要满足整个城市布局的艺术美观,还要顾虑居民的视觉享受,即整体和局部都要漂亮。在进行绿化时,根据小区的建设布局和周边环境来建设本地区特有的绿化,不同环境配置不同的绿化,达到环境与人的协调统一;尽量保留纯自然的东西,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建立仿生态系统,虽然在建设城市时,把原有的自然破坏了,但是可以根据原自然情况,采用代替法,或重现自然,恢复自然各个功能,这样小型生态系统就建成了。
绿色植被在生态建设中起着调节空气的作用,调节气温,净化空气,如果城市中绿色植被分布不均衡,会形成小型城市气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例如,市中心绿色植被覆盖面积较少,边缘的市区覆盖面积大,在一个小城市当中,气温分布不同,造成气流,甚至是温差的不同,工作人员在流动时难以适应气温的变化,造成身体不适,有些决策也会因为气温的不同,造成决策错误,给经济带来损失。建设城市绿化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同形状的绿化带有着不同的作用,结合城市自身结构确定不同设计。
3.2保护生物多样,合理分配植物
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的植物可以消除噪音,有的植物净化空气,有的植物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各种生物的调节作用。选择植物要符合当地的土壤特性,只有植物适合这片土地才能在此生长发挥作用,利用植物的自身枯萎来对土壤进行施肥,常青树的地表可以种植季节性植物,自己生长,自己死亡,植物自己对土壤施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降低了污染,良好的循环与利用是生态建设的一个优势。各种生物相配合,尽量做到提高绿地的抗逆性与稳定性,当受到自然的侵害,可以自己抵抗,达到生态平衡。适当引入动物,使系统更有生命力,有竞争才有生存,有竞争才能进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动植物所组成的系统。
3.3体现特色
即使是好的事物,出现的太过频繁就会变得普通,在城市绿化时,各个地区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城市浏览中,才不会出现视觉疲劳。特色,可以是不同植物上的区分,也可以是构造布局的不同,空中,半空中,地表都可以配置不同的植物,慎重使用国外植被,生态建设同时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可以引进国外的东西,但是不能泛滥,否则,给人一种忘本的感觉。
4.结束语
黑龙江肇东市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得到了提高,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监管部门检测到空气质量提高了,环境各种因素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需要继续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可喜的成绩。生态建设是全方位的,要时刻把握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这个宗旨,否则,会偏离主题。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慢慢改变,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有益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媛.城市生态绿化的思路和措施[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司巍之.做好城市生态绿化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2012(10).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72-1
0 引言
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冲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城市的园林绿化制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是城市生态建设和改善城市生存环境的重要环节。我国东北地区的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特殊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东北主要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部分农田绿地面积急剧缩小,不透水的建筑和水泥地面面积大幅度增加,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东北地区城市变热,而热量交换能力减弱,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强,给城市的生态建设带来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纬度较高。通常情况下,常绿树木随着纬度增加而减少。同时,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如内蒙古兴安盟地区一月平均气温为零下17-25℃,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以下。这种自然气候状况下,给城市的园林绿化带来不可回避的难题。
然而,东北地区的城市生态建设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大连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39%,人均公共绿地达7m2,是第一批国家卫生城;沈阳城市绿地率达到了3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被国家评为森林城市;长春,赤峰等城市的园林生态建设也在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1 科学提高东北地区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质量
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早晚温差较大。东北地区在自然景观上表现出冷湿的特征,它的形成和发展特点,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由于东北地区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虽不十分丰富,但湿度仍较高,这些自然气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城市生态建设。同时,城市化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也大大影响了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提高东北地区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必须统筹好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对城市植物生态功能性及生态适应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对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做出科学的规划。
1.1 要统筹好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园林绿化大致可以分为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维护三个方面。城市的生态建设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的园林绿化需要城市的经济建设作为依托;另一方面,城市的生态建设又能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和谐发展。园林绿化与建设要融入到城市整体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1.2 城市植物生态功能性及生态适应性
选择适合东北地区气候特征的植物,是搞好东北地区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考虑到所选植物能够发挥多大的景观功能和生态效应,另一方面,也必须要考虑到所选植物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选择绿化植物要从东北地区实际气候情况入手。对于东北地区可以选择如乔木类的黑松、章子松、云杉、银中杨、水曲柳等植物。
1.3 对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做出科学的规划
对城市植物生态适应性及生态功能性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是城市生态建设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园林绿化做出景观效果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综合测评。在采集完相关数据、指标后,可以采用专家评估的德尔菲法得出综合评价指数,从而对不同时期的绿化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
2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讲究实效
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同时,城市的生态投入不会像其他投入那样在近期内取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要应该从实际出发,尽可能的、因地制宜的取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不能盲目的追求所谓的“档次”。切勿生搬硬套,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达到低收入、高效益的目的。选择适合东北地区生长的植物,从分考虑到植物对东北气候适应性。
2.2 园林植物的技术管理
目前,城市对绿地的技术管理,属于市政园林管理部门,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单位、学校、公园等也有专业的机构负责一定范围的绿化管理。这些管理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切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从温度、湿度、阳光、土壤、空气等多个因素入手,注重植物的微小变化,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
2.3 加大普及力度,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城市的生态建设市民应该既是受益者又是参与者,只有全民动手才能实现全方位的园林绿化与生态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意识,保卫城市园林建设的成果。提倡居民“见缝插针”把每一个城市局部绿化好。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城市中现有古木的保护,城市中的每一株古木本身就是一处绝佳的自然景观,也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
3 结语
影响东北地区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因素有很多,气候、纬度等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主观因素的努力,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手段,对城市进行绿化和生态建设。通过种种有效的措施建立生态良好的森林城市,为人民群众创造和谐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鲁敏,张月华.沈阳城市绿化植物综合评价分级选择[J].中国园林,2003,7:66-68.
[2] 徐涛.长春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问题析论[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关键词: 金沟;生态走廊;规划;构想
1现状分析
位于白银市西区的金沟,是分割新老城区的一条天然廊道。它北起建设西路,南至兰包公路,西侧为滨河西路,东侧为滨河东路,规划范围南北长约3.30km,东西平均宽约200m,面积约80hm2。
在金沟生态走廊80hm2的范围内,如下一些特征对于规划设计有较大影响:
1.1黄茂井村和大井子村的部分农田地处金沟范围内,对其农田应该考虑保留。
1.2现有沟道环境污染严重,沟内生态系统退化,完全无自净能力;作为洪水排泄沟道,无河流功能;自然地貌改变带来水文特征恶化。
1.3周围部分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产业,远期考虑整体搬迁出生态走廊,因此,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应充分加以考虑。
2规划构想及创意
2.1规划构想四大战略
2.1.1功能战略――区域整合。我们从区域着眼来把握金沟生态走廊的整体规划。“区域城市”由若干社区组成,每个社区都具有支持现代经济生活和城市基本设施的规模。各社区除了居住的功能之外,还可具备一至几项为这个组群服务的专门职能――工业和商业,文化和教育,金融和行政,娱乐和休养。社区的四周由自然绿带环绕,既保持良好的环境,又控制社区向外蔓延。各社区之间的开放空间将永久保存,只用于农业、林业和休憩。便捷的公路系统四通八达,并与穿越城区的109国道相连,交通十分方便。
2.1.2生态战略――道法自然。在金沟生态走廊的规划建设中,首要的问题是构想如何营建一处让人们眷恋的“绿色环境”。因此,“道法自然――绿――人”三位一体的生态设计理念将贯穿我们规划构想的过程中。
2.1.3交通战略――有机疏散。有机疏散理论主张,要像人的肌体一样有生命地疏散过于拥挤的城市,成组成团地组织城市生活,结果是形成了组团式的功能布局以及树枝状的道路交通系统。在金沟生态走廊的规划中,我们构想采用井字状,结构分明的交通系统。把车行道路分为疏通性道路和服务性道路两类:滨河东、西路构成疏通性道路,畅通、快捷,跟城市中心有很好的衔接关系;次干道、支路等构成服务性道路,直接服务于用地。有足够的停车场地。在生态走廊内部,规划连续的步行道体系和自行车路,在满通功能的同时,满足人们游憩活动的需要。
2.1.4产业战略――链状结构。金沟区域的产业发展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地农业居民的搬迁安置,要妥善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二是要引进新的产业类型,振兴地方经济。我们提出产业链的概念,旨在形成一条跟生态走廊平行的相关产业走廊。
2.2规划构想五种景观
金沟生态走廊的景观规划的原则应是“以水为轴,以绿为体,以人为本”。5条城市道路(建设西路、长通路、北京路、长安路、兰州路)将生态走廊分成5个风格各异的功能组团,构想规划为岛、乡、埠、林、田5种景观特色,它们将承担居住、商贸、游憩、农耕、体育等综合功能,给人们带来或诗、或歌、或画、或梦、或情等不同的心理感受。
2.2.1岛――湿地景观(诗)。金沟生态走廊里,自滨河西路以东,建设西路以南到长通路是“岛”(湿地景观)区域,主要功能为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该区域主要为戈壁浅滩,面积92.67亩,适宜改造成为开放的湿地旅游区。
金沟沟道中现有甘肃华鹭铝业公司等企业排放的日常生产用水,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湿地景观。为了阻止人类经济活动对于湿地生态功能的负面影响,惟有用湿地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工程,为湿地的存在与自然演替施加积极主动的正面干预,才能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价值。因此,构想在生态走廊东侧区域内恢复原有的自然湿地,并营建一些人工湿地,形成湿地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安排岛状的高标准经济林用地,这些岛的周围是连续的、枝状的湿地系统。这里生长着芦苇等丰富的湿地植物,还有各种各样候鸟,形成一种“雁声芦叶老,鹭影蓼花寒”的美学意境。
2.2.2乡――乡村景观(歌)。北京路以南,长安路以北区域为“乡”(乡村景观)区域,主要功能是居住和农业。这是一种住宅和农田交织的新型居住形态,住宅附近就是大面积的现代农庄。这个区域里有一些居住组团,住宅发展也是以低密度高标准社区为主,低密度的住宅区与大片的农田交织在一起,田野可以是大的现代农庄。新的居住发展补充现有的村庄氛围,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居住形式---乡。人们走出家门,信步走过舒缓的田野,看到青青的麦田,体会闲适的乡村生活,这一切就像一曲乡村牧歌一样令人陶醉。
2.2.3埠――船坞景观(画)。在北京路一号桥之间,是“埠”(船坞景观)区域,以商业娱乐功能为主,区域内保留了一块现状的居住区――蓝田居。在这里,按照“温榆水经”等资料的记载以及清明上河图提供的城市生活画面,规划恢复了一个滨水小镇。这是金沟生态走廊的中心区,也是公共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小镇里面酒楼、饭馆、商铺、茶楼等建筑林立,还有酒吧和歌厅等休闲娱乐场所。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小镇都具有很高的人气,热闹非凡。这里的建筑尺度都不大,布局形式灵活自然――虽然经过规划,却仿佛自发形成的一样,有着自己内在的秩序。
一座优美的桥横跨河的两岸,犹如彩虹卧波,它跟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具有同样的名字――“虹桥”。人们可以在桥上看两岸川流不息的人群,也可以看水面上舟楫如梭,尽情体味盛世繁华――当然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桥上的风景。
2.2.4林――林地景观(梦)。滨河西路以西,北京路以北是“林”(林地景观)区域,以旅游观光功能为主。这里紧邻张家岭公园,公园内是茂密的森林景观,对该片规划进行种植经济林,与园内的森林景观接为一体。我们对河道稍加梳理,形成更多的河道,在河道和密林之间,规划沿滨河路的绿带,形成童话般幽静而又神秘的街头游园意境。在这条连贯的公共空间里面,按照历史传说设置不同的景点,将铜城历史与美丽的风景融为一体。
2.2.5田――田园景观(情)。109国道以北,是“田”(田园景观)区域,以观光农业和体育休闲功能为主。这里拥有百亩良田,因而考虑保留其农田的属性。规划构想建造为采用现代耕作工具的生态农庄。另外,在这里规划体育休闲用地,沿滨河东路、西路开辟体育健身场地用于全民健身。
规划构想保留现有的千顷良田,作为现代农庄景观区。横平竖直的道路网展现出“阡陌交通”的壮观景象,现代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这里使用。并且,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建造农庄建筑和体育设施,把这片区域变成白银观光农业和体育休闲的示范田。
3生态环境规划构想
3.1水系规划景观规划特别强调对于水系的处理,在原有金沟水系基础上加以整理,对原有河床进行景观处理,形成河床公园,结合人的游览活动,作为景观展示区域。
金沟区域水系规划的原则与做法:①保留现有河道与河堤,河道边坡与河流不作衬砌;②在生态走廊的北端开辟新的人工湿地,以增加区域的蓄洪能力,同时跟原有的自然湿地一起形成丰富的湿地景观;③在局部区域,开挖新的水渠,在区域内多节点处形成水面,以增加人们的亲水面。同时,新的水系也可以增加蓄洪和调节小气候的作用。④改造排水渠。现状金沟区域内沟渠密布,纵横交错,乡村级的排水渠较多,对区域内的水系统和景观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结合现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规划对排水渠提出新的构想,即在保留现状排水体系以满足防洪排水的需求这一前提下,适当改造排水渠,安装绿化取水设备,铺设7 000m长的主渠道和5 000m长的支渠道,另外在820亩的农田中全部安装滴灌节水设备,使之成为防洪、排水、生物净化、景观、娱乐等多功能的综合水系。
3.2绿化规划①尽量保留现有场地的原生植被,尽量使用白银的乡土树种;②沿金沟两侧边缘,规划最小宽度10m的滨河防护林带,形成自然边缘。这条林带仿佛绿楔伸入城市,形成了连接金沟与城市的绿色通廊。③沿金沟水流方向,根据现有用地的实际情况,形成岛、乡、埠、林、田等5种种植形态。如“岛”区域内以湿地系统为基础,布置水生林和湿地植物群;在“乡”区域形成了农田和林带相互穿插的形态;在“埠”区域形成庭院式的种植形态。④根据生物演替的规律,合理配置速生树种和优势树种的比例。在近期形成速生树种如毛白杨、垂柳、旱柳、白蜡、臭椿、刺槐等组成的防护林带,在远期形成以优势树种如银杏、云杉、泡桐等为主体,物种多样的稳定的生态走廊。
3.3生态规划①设置有机驳岸。所有的河岸与河底不做硬质衬砌;②以草坡入水,加以水生植物及垂柳、水杉等耐涝树木护岸;③由于城市快速干道穿过区域而造成生态廊道的断裂,因此规划在交通干道与生物廊道的交叉点设置生态立交点,以保证生物迁移通廊的通达性。
4交通组织构想
规划构想采取公交优先的交通策略
金沟走廊南北方向目前暂无成型的交通系统,沿沟东、西两侧各规划一条滨河大道即滨河东路和滨河西路,这两条南北纵向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线路呈带状,构成了区域交通的中枢系统。另外,建设西路、长通路、北京路、长安路、兰州路将本地区和城区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形成“二纵五横”的主要道路系统。在这些道路上设置快速公共汽车系统,基本原则是可以快速到达区内各处,以增加公共交通的运营优势。
在主要干道两侧和快速路两侧宽阔的绿化带中设置自行车专用道,跟城市的自行车道衔接,以方便城市居民安全顺畅地到金沟生态走廊。沿着金沟以及金沟生态走廊的内部水系,规划连续的步行系统,步行系统跟公共交通系统有很好的衔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区内各处景点。
5产业规划构想
在金沟生态走廊 “社会及产业发展规划”构想中,对生态走廊的未来发展制定了总的策略方针,并提出了“实现金沟生态走廊‘农村城市化’、‘环境生态化’、‘产业经济化’的建设目标”。金沟生态走廊的产业规划构想要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生态走廊内农业居民的拆迁安置问题,也就是“农村城市化”问题;金沟区域内的经济跨越式发展问题,即“产业经济化”问题。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产业一体化”的产业战略,并规划构想一条“产业链”。
对于“农村城市化”问题,可以采取“政府组织、企业运作、结合房改、旧村迁并”的方针进行项目运作,其目的是通过旧村改造和迁并,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通过新镇房地产的开发带动就业机会,促进金沟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具体的做法是“土地整理”,这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目标是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产业经济化”的问题,在拥有千亩良田的金沟内规划种植杏树、葡萄、枣树、桃树、梨树等经济林,通过种植经济林获得产值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
“产业链”将有效整合这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商业贸易和高科技产业,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生态意识;植物绿量;植物群落;生态效应
Abstract: As the only on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which has vitality, urban landscaping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more the plant green biomass possessed by the unite area of urban green space, the more obvious the ecological effects are.
Keyword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plant green biomass; plant community; ecological effects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护城市生态,是人类社会向城市建设者,尤其是园林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要求,如何通过城市绿化减弱环境污染,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园林工作者必须要坚持生态、景观、经济的原则。
一、以生态意识为重合理规划布局
我国许多城市都在提倡“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田园城市”、“生态城市“等,但许多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搞城市绿化建设的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都没有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说明规划设计中缺少了生态意识。一些规划设计师只注重硬质景观的设计,不重视植物景观设计,因为硬质景观造价明显高于植物景观,因此硬质景观比例高的设计,取费也相应增高,所以规划设计师更易倾斜于硬质景观方面,再说硬质景观施工完毕后容易达到设计效果,一旦建成 ,便立竿见影。国家曾在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措施绿化建设的通知》中着重强调:“城市绿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师应以生态意识为重,充分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以乔、灌、地被、草坪复层结构的科学配置方法来创造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
增加植物绿量发挥生态效应
城市绿地功能的发挥,尤其是生态功能的发挥优劣主要依据“绿量”。“绿量”是当前日益被使用的概念,它是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指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绿量越大,则此绿地产生的生态效益就越大,反之亦然。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园林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更要通过乔、灌、地被和草坪的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加叶面积也就增加了绿地的生态效应。而如何增加植物绿量呢?大家知道,提高城市中的绿化覆盖率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还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城市50%以上的绿化覆盖率这一高标准,然而,改造现有的绿化植物使之增加绿量,发挥其生态效应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许多资料表明,乔木、灌木、草坪所具有的绿量是不相同的,乔木叶面积是它树冠正投影面积20多倍,灌木的叶面积有5-10倍,草坪则更少一些。同等单位面积上的树林绿量是其单位土地面积60-70倍,生长茂盛的草坪有20-30倍,可见树林的绿量是草坪的绿量4倍。高大的乔木生态作用高于灌木的生态作用,更高于草坪,而由乔、灌、地被、草构成的复层结构的绿地生态效应,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的绿地。每公顷树林每天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并产生600公斤氧气;每公顷草坪能吸收300公斤二氧化碳。也就是说,城市里人均有10平方米树林或25平方米的草坪时,就能调节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新鲜。
许多树种对各种有害的气体还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如对二氧化硫有很强吸收能力的树种有臭椿、夹竹桃、合欢、银杏等;抗氧和氧化氢树种有女贞、棕榈、冬青、白蜡、大叶黄杨、柏树等;有较强的抗氧和吸氯能力的紫荆、梧桐、合欢、构树等树种。而具有针对性吸收有害气体的草坪品种还很少,树木与草坪在降低阳光辐射,降温、降低噪音、滞尘、减菌、消毒等方面也相差许多。在生产区、交通区、工厂区或休闲区适地适树选择有针对性树种与草坪配植,不但增加了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绿量,同时还可以发挥其特殊的生态作用。
构筑植物群落体现植物造景
当前,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建设中为了短期内改变城市面貌,尽快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许多城市往往种植大面积草坪而忽视了植树。上已所述,单位面积草坪的绿量与同样单位面积上乔、灌、地被、草种植的立体种植结构中的绿量差距是很大的,它们的光合作用代谢物的总量、吸收有害气体、滞尘、减菌消毒、除湿、降噪音等方面差别甚大,后者的生态效应是前者的许多倍。单纯大面积草坪及色彩的组合,在追求视觉效果上给人的确有一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能满足单纯的美学效应,而在植物的配植上由于缺乏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对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则显得单薄无力,而且我国可供城市绿化的观赏草坪品种还不多,范围还很狭窄,相比之下可供选择绿化树种就丰富得多。
由乔、灌、地被、草混植构成的植物群落,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功能较强,并且适应性也很广泛。我们不妨选择有特性的大乔木树种,如香樟、银杏、雪松、水杉、桃树、合欢、广玉兰、松柏、与桂花、紫薇、木槿、杜鹃、黄杨、红花继木、山茶花等灌木及草坪配植,便能有效地发挥和利用有限的绿地空间,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形成自然的植物造景的美学效果,创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人居环境,给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以回归大自然的心身感受。所以,构筑自然植物群落,是体现植物造景理念的必然途径,也是城市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束语:城市绿地系统是一项艰难而又复杂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如何建造和利用城市中的绿地系统,改善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并使之成为真正的生物多样性的载体,进而建设“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已成为我国园林工作者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园林工作者,首先要把城市的园林绿化的生态意识贯穿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将资源及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提高到更高层次;其次,必须大力提倡植物造景,构筑自然植物群落,不断增加植物绿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丁新权城市生态公园特征及其规划布局(J)中国园林,2009(08)35-38
秦立华,等绿当量及其在优化城市绿化结构中的应用(J)黑龙江环境通报,1999.23(3):19-21
关键词 农田用地;都市农业;生态绿地;生态农林观光公园;福建泰宁
中图分类号 TU98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271-03
现代城市的发展日益重视运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倡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单纯追求城市经济,盲目求大、千城一面的发展路子;而是追求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是新世纪的哲学主流,引导人类的建设和生产活动。
2009年7月,在泰宁县发展大旅游区,完善旅游休闲设施,优化城市景观休闲资源,进一步开发城市旅游配套资源的要求下,启动了泰宁生态休闲农业园。该公园集生态休闲、生产生活为一体,是新型的城郊绿地产业公园,在该背景下正式诞生,城市各种绿地已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
1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概念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即在城区有一定的绿量与显著生态效果的综合性城市绿地。一方面城区生态休闲绿地作为城市中的生态区,既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又是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优化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生态休闲绿地被赋予多样化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动力[1]。宏观意义上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可以是城市与区域层面的生态型绿地,微观层面可以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市级公园。城市生态休闲绿地概念的提出代表着城市公园从单纯的强调场所空间塑造向强调生态理念造园的转变,代表着城区绿地从重视园艺美学到综合性、多样化发展的转变,代表着城区绿地从单一公园概念到城市功能观念的转变[1]。
2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作用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保护和开发对于缔造生态安全、土地安全、水土保持、环境优美、富有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特色的空间结构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和特征表现有:具有保持水土的自然要素和生态特点;创造广阔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优化城市功能;是促进城市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完善城市休闲产业配套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最具地标景观性的地方,影响城市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
3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历史与实践
孙筱祥先生曾经指出,全世界大城市区最早建立的自然式休闲生态园林为杭州西湖。12世纪时,以西湖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天然半人工的自然式园林,面积逾4 000 hm2,成为当时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公园,近期的西湖西进开发中,朝着更生态的方向规划,保持了农田和生态水源等设施,茶园和果园相间其中,稻香鱼水散置其间,如同世外桃源,池塘水系、生态湿地、船坞码头共同组成人间天堂。
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明确提出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农业牧场与城市的密切联系[2],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公园改革使公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大量休闲设施引入,注重公园的生态平衡和经营管理并日渐融入城市;20世纪末被认为是新的综合文化休闲设施,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如今,城市休闲公园更趋多样化、专业化、宏观化。形成了以城市定位为核心的休闲绿地系统。1873年建立的纽约中央公园规划了很多的喷泉、大草地、水体、各种游步道、景点、休闲设施、运动场、美术馆、画廊、影剧院;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生态容量,排洪给水河道和人工养殖景观湖相结合,植物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成为纽约城区最大的自然生态休闲绿地。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中央公园将城市河湖、山体、纪念空间结合起来,通过对草原、林地、森林、湿地等以原始景观为主的休闲设施进行开发,从而实现了对场所的改进优化,使其成为城市需要的一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与区域生态层面的生态休闲绿地强调公园与城市系统的渗透和补充发展,荷兰的斯塔德休闲生态绿地是横跨4省(北荷兰、南荷兰、乌德勒支、佛来福兰)面积约400 km2的农业地带,保持了生态休闲绿地的开放性、生产性,集约化使用城市土地和营造紧凑的城市空间从而保证兰斯塔德地区生活休闲空间的理想模式[3]。
4 泰宁县生态农林观光公园规划实例
4.1 项目建设背景
泰宁县生态休闲公园区位于城区以东,是县旅游发展的重要工程项目。项目将与大金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尚书府第等旅游景区形成产业互补,是构建区域大旅游圈的重要项目。公园四周环境幽雅,风景资源得天独厚,交通便捷,沿线风光秀丽,按总体规划,为生态休闲农业风情区域。
园区占地约133.3 hm2,地理条件优越,该园区依托国家风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利用山水泰宁的资源优势,区位独特而显著。交通上,区间网络路、城区一级旅游干线、福银高速接线和向莆铁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
规划区生境条件优越,山清水秀,物种繁多。该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 ℃,无霜期300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 775 mm,一年中3―6月为雨季,5―6月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平均相对湿度为8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38.7 h,多年平均降雪日数为4.3 d,属福建省丰水湿润区,适合多种植物生长。
4.2 项目现状和规划策略
4.2.1 存在问题。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即将发展为新市区的土地目前为贫瘠农田,农业产量很低,地块四处杂草丛生,由于常年简单耕作,土地面临荒芜沙化,而主城区的发展受土地严重制约,城市功能无法进一步优化,城市主题得不到诠释,如何把农地与新区发展结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4.2.2 规划对策。结合城区内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人文自然资源。根据城区常住人口少、以休闲旅游为经济支柱的现状以及该县构建大旅游经济圈的需要,拟将该区块发展成生态休闲型城郊绿地。以高流量人口循环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经济为产业,建成融生态居住、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园区,使该地区与风景区、人文资源区形成一体,围绕核心城区,形成众星拱月的旅游生态城市格局。该区块的建设方向是不改变土地基本用途的前提下发展新城区,构建生态特区――以生态休闲农业为主导,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农林科研开发、度假、观光、旅游、教学、特色和高效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休闲园区。
4.2.3 解决途径。不改变土地基本用途,结合传统农业,进行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并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经营土地,发展围绕农业的生态科研、生态度假、休闲接待、农产品加工、田园型房地产业展开,使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来,形成新市民。使农地与旅游、餐饮、观光、高新产业相结合逐渐形成公园式新城区,使农地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4.2.4 技术措施。经过工程措施和土地改良使该地块焕发出新生机。一是工程措施,疏通水道、引水养殖、挖湖养殖,解决土地干燥的问题;二是从山坳引水渠,集水于饮用水塔和湖,更新水质成饮用水,发挥生态淡水养殖的效益;三是土地改良,应用农业技术对农地进行改造,以适合各种生态产品和植物的生长需要;四是科学规划,在农地边的荒芜山体上规划低密度构筑物形成生活区,经过截污渠把生活管理区与生态产业区分离;五是限制交通工具,仅允许使用电瓶车等无碳或低碳工具,污水处理后用于灌溉,有机肥经过处理制成植物养料,让明媚阳光、清新空气、繁茂枝叶、瓜果田园环绕全园。
4.2.5 设计目标。规划使该园区成为“新天地”,解决了农村、农民、农田、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多方利益脱节问题,以及农业土地荒废和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的危机。这种集约化、多元化、互补型农业避免了很多农产业风险,解决了城市土地发展瓶颈,使生态城区得以实现,解决了农民、农业、农村的转型问题,开辟了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良好的生态经济必将吸引更多的新市民(原农户)参与其中,促进相关产业的跟进,达到利用先进的城市造园理念引导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必将使城郊农业走上新的发展模式,也使现代版田园城市及生态农业科技新城得以实现。
5 规划原则
5.1 生态原则
公园规划突出生态设施、生态产品、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一是生态设施,其是公园的重要基础,比如引水入园,不造假山水,形成水生植物、旱生植物相交的立体式植物生态环境;结合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形成生态植物群落和自然季相(四季均有较大面积的花、彩叶和观赏果)。二是生态技术,利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自然生境、生态因子综合设计的高效生态环境模式,进行生产、生活、运行等综合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化公园。三是环境保护,公园有着大自然生态的良好基础,必须保护性地综合规划和开发。旅游势必会带来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也会成为污染源,必须注意生态要求,如停车场的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的布置等;利用生物种类和生物防治技术来减少病虫害、农药污染。在植物生产环节利用全园的废物,以消灭污染源。
5.2 综合效益原则
规划中应坚持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产业等方面项目的有机联系,互相促进,走多元化经营,产业互补的生产模式,以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5.3 互动性原则
规划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及知识性的结合,使城市游客参与园区生产、生活,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多方面地体验农产品生长、种植、采摘、加工、收获,动物的驯化、逗趣,农业高新产品的生产及农村生活的情趣,使游客享受到源于乡村生活又高于乡村生活的身心体验,享受到现代田园、花海的生态农业风光。
5.4 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也是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因而规划设计要根据园区的现状,明确现有资源,使园区以特色建园。规划中应该突出的内容包括:一是人工生态景观,特别是大面积水面及周围景观;二是生态技术生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水自然循环、净化、水产品的养殖、动植物能耗互补;三是滨水景观,凸显山水与农业、山珍、渔业的特点;四是水产农业,水生植物和动植物景观的运用;五是野生鸟类观赏设计,特别是珍稀鸟、白鹭引进。通过突出特色,使该园区成为区外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
5.5 总体规划和分期开发原则
公园的开发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形式,以适合生态城区建设的特点,为整个园区进入良性循环做好充分准备。从项目开发顺序上,首期是生态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通水通电、文化娱乐、信息网络、生态建筑物、休闲设施等;二期是技术示范,如特种水产、花卉、果树、果蔬、反季节植物,逐步达到全面开发生态产业的目的;三期以完善对外农业合作示范和生态交流,高新农业技术,现代生态农林业科研试验为主,使其成为园区的亮点。
6 总体规划布局
以现状条件和规划原则结合生态休闲为特点,从宏观上把整个园区划分为生活和生产两大部分,形成4个大的区域,构成园区的主体框架。
6.1 新城防护绿带
位于园区北侧,国道205线沿线,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使公园与周围环境隔离,同时南侧又与周围大自然景观有机衔接和过渡,防护绿带休闲设施以景观水池、木桥、绿岛、花海观赏项目为主。防护绿带主功能是该公园与外环境过渡地带。
6.2 核心区
规划为环境幽雅、生态自然的生活区和行政区,前期潺潺的溪水从北到南贯穿至核心区,川流不息,加之大面积的人工湖,清澈壮观的水面,白鹭任意翱翔。有中心广场、停车场、生态居住、行政管理、科研教育、休闲娱乐、市场营销等设施,进行精细打造、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核心体。
6.3 滨水休闲区
以核心大面积的人工湖为主体,连接从北到南贯穿全园的河流以及多个大小浇灌水塘,形成独具特色的水系,根据水系的不同位置,因地制宜地种植水生植物,湖周边散落些休闲建筑和别墅,并进行水产养殖。在人工湖宽阔的水面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如休闲垂钓区、水上游乐园、观赏喂养区、生产养殖区,野生鸟类筑巢养护区。
6.4 生产加工区
该部分是公园中心部分,在总体规划下相互协调,相互衬托。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该区既有生产加工的功能,又有生态休闲度假的功能,产业布局有花卉公园、果实公园、野生养殖动物园、植物园、加工厂,设施布局按南北式布置。融休闲、高端农产品展示、生产为一体,逐步成为独具风格特点的农业大观园,让游客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7 建筑配置
建筑物的格调与该园的主格调协调一致,全园以生态建筑为设计和建造标准。建筑材料主要以土、木、竹、石为主的生态材料。建筑基地布置原则为山脚、水岸滩涂、贫瘠土地之间。建筑风格定位为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8 产业分区规划
8.1 一期生活区
一期生活区包括停车场、会所娱乐、滨水居住带、生态别墅带、休闲生态农业区、生态会馆、游客活动中心、旅游接待中心、逗趣园、水上游乐场园、野生禽类吸引区、生态农业高新品种展示、夏令营与大中小学生生产实习基地。
8.2 二期生产区
二期生产区包括生态示范区、生态科技区、对台农业市场、苗木花卉盆景生产与销售区、生态农业教、科、产、学、研及创业实践基地。
9 产业特点
9.1 生态旅游,城区休闲
生态观光(生态小旅馆、生态健康保健、生态疗养)、生态农业餐饮(绿色食品、瓜果摘、鱼虾捕捞);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景观)、娱乐逗趣(动物驯化、水上娱乐、农业实践)等成为该生态公园最主要的特征。
9.2 高新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
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技术,形成各种生态物种的实现模式。同时,引导新市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并进行收购、深加工和销售等生态产业的经营生产活动。
9.3 生态产品生产
包括园林花卉、高档切花、特色果蔬、特色禽畜和水产等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产品生产分2类:一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该公园的规模化外销特色产业;二是结合休闲农业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该园的自消产业。
9.4 对外农业合作
生态园优美的环境,适宜发展国际农业合作区,对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现代新兴农业,通过农业种植、农业延伸产品、对外农业交流,从而逐步发展成对外开放的生态特区。
10 结语
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农业用地的保护规划,在实践上和理论中还极少见,笔者把都市休闲农业的概念转换为生态休闲绿地来研究,以便与绿地系统的概念相整合。由于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是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加之城市居民对休闲农业日益向往,田园风光和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日益吸引着城市的居民,给都市农业规划实践带来了契机。未来的绿色生态区,应该有生态功能(生态休闲与度假)、生产功能(输送能源与动力)、整合功能(与城市区其他功能相联系),为文章实例中所要求的与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文物古迹形成互补弥合,优化城市结构。文化休闲功能――市民游、赏、玩、吃、住的好去处,成为自然与农耕人文展示区[1]。迎合了绿地多样化、公共化、生态化、休闲化、特色化的特点以及保护与利用生态资源的大潮流。此外近年的生态城市主义实践在国内外不断演进,比如:城市森林理论,城市湿地规划和实践理论,景观生态学[4]中对城市斑块和廊道、国土生态安全的研究,都基于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之上。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引进农业这个传统的生态绿色产业项目值得探究。都市农业理论,为此次规划实践打开了极其广阔的思路,该项目的规划实践为泰宁县都市生态休闲绿色经济的发展和新城发展开了先河,也是“反规划”[5]、失落的桃花源[6]等生态城市主义理论的实践。
11 参考文献
[1] 李颖怡,何.自然与人文共演城市“绿心”[J].中国园林,2010(10):13.
[2] 爱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王晓俊,王建国.兰斯塔德与“绿心”:荷兰西部城市群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利用[J].规划师,2006(3):90-93.
[4]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55-02
1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对生活质量追求的不断提高,各地的城市建设已经把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在分析园林绿化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基础上,结合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要求和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原则,提出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以期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园林绿化的作用
2.1 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对地球上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大,二氧化碳浓度高,这种平衡更需要绿色植物来维持。据测算,1hm2的树林每年可以吸收1000kg二氧化碳,产生750kg氧气。
2.2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里大片的树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的一些污染物沉降。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臭椿、夹竹桃、银杏、梧桐和石榴等都有吸收的SO2作用;绿色植物还有杀灭细菌的作用。如侧柏分泌的杀菌素可以杀死白喉、结核、伤寒和痢疾杆菌。松、柏、丁香、天竹葵、悬铃木等,也能分泌杀菌物质。
2.3减弱噪声
噪音有损人体健康,已成为城市中重要的环境污染。植物的叶与枝条能吸收声波。
2.4保持水土
绿地有致密的地表覆盖层和地下树根、草根层,因而有良好的固土作用。草类覆盖区的土壤不易遭雨水冲刷,泥土流失量只有地区的1/4,且绿地可比土地多蓄水。
2.5改善城市小气候
树木的枝叶可直接遮挡太阳辐射热,阻隔来自地面、墙面或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绿树有强烈蒸腾作用,可消耗太阳辐射能量,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减少热岛效应。
2.6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配置,合理布局,科学、艺术地进行园林绿化设计,形成园林景观,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观赏价值,使人赏心悦目,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
3 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积极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时候,要建设好城市园林绿化,特别要建设好生态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总的要求就是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完善与稳定,园林绿化特色越来越鲜明,人类与环境发展越来越和谐。
4 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原则
通过对城市绿化发展的系统研究与科学分析,提出园林绿化建设发展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园林绿化建设要以服务于人类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②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园林建设首先要突出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要注重维护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③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环境效益是园林绿化建设最直接的追求。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体现。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建设中要避免为眼前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的现象。让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健康、持续、快速发展。⑤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有超前意识。只有长远的规划,才能确保城市绿地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均衡性,才能保证建设成果在较长的时间里不落后,不过时。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尽可能在原有的城市自然地形地貌和物种条件等基础上进行,以保护好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有利于保护生态和节约建设成本。
5 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
为早日实现生态园林绿化建设目标,在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方面主要围绕建设生态园林来展开。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5.1增加绿量,确保绿地面积
加强绿地建设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的最有效途径。扩大城市总体规模。城市绿化规划重点应从建成区绿化规划范围转向建成区各类绿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规划。要把城郊的风景区、园林产业园区、苗圃、花圃、草圃、林场、水源涵养林、农场、园艺场等绿地资源以及江、湖、溪等水系纳入城市绿化总体规划加以保护和建设,扩大绿化面积和绿化总量,确保绿化用地有效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绿量的减少。在绿化管理上,对大量侵占绿地的建设项目的审批要严格把关和控制,对砍伐、移植树木以及临时占用绿地的审批项目实行严格控制依法加强绿化监察,及时纠正和查处各种侵占绿地、损毁绿地以及园林设施等违法行为。
5.2均衡发展,确保居民区附近有园林
实现市民普遍享受到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目前,市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园林绿化建设中,在资金投入、项目开发等方面有所倾向和侧重,以达到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的分布更加趋于平衡、合理。
5.3 精心设计,怡人精致
园林景观不是自然生成的,是通过人工设计建造出来的。因地制宜,因场置景。园林造景时,应尽可能保持城市的地形地貌,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山体、河道、湖泊、植被等。植物造景,寓予深意。植物是园林空间构图的重要因素,它是以有生命的物质进行艺术创造,追求统一而多变,讲究对比、均衡和韵律。因此,园林绿化建设要在尊重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对树种、树形、高度、色彩、季相变化以及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予以精心构思,进行统一设计,才能获取整体艺术效果。中国园林的植物配置之精巧在于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予花木以人性。比如松柏的坚贞高洁、翠竹的傲骨和气节、莲花的吉祥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等等。
5.4加强规划,突出生态园林特点
重视以生态学原理指导的城市绿化规划,突出生态特点。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生态园林,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美化和绿化,而且要强调和突出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中要注意引入“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以建设生态园林为目标,重视用人本位的设计理念指导的城市绿化规划,注重和加强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不断地完善和巩固城市生态系统,努力创造一种城市亲和力,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社会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5.5 园林要有中国文化意蕴
文化建园,坚持园林文化与民族、历史、地域文化相结合。中国是园林的创始国,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经过历代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三大体系,创造了东方园林特有的风格。中华文化是园林文化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园林文化创作如果失去这些,就失去了母体,失去了根本。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城市园林绿化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园林城市是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设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体系,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运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绿化,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为地球人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和生活环境。与国家园林城市相比“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更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之“园林城市”的评比标准,“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增加了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恢复水平的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建成区域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城市热岛效应程度,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评估指标。在21 世纪的今天,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城市中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已经成为现在和将来一个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之一。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决定人民生活质量的最根本条件之一,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落脚点与切入点。
一、生态城市园林绿化的关注要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较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对城市环境保护不力和对城市园林绿化重视不够,致使城市生态环境在这过程中受到极大的破坏,而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渴望自然,要求建设“生态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排放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入河流,使河水、地下水水质变差,直接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使得饮用水水质下降危害到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2、城市园林绿化的非均衡性
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高致使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总体水平偏低。部分城市的人均绿化面积较高,绿化率也较高,但结构布局不合理,城市中心区绿地在相对或绝对减缩,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城市园林绿化的非均衡性。
3、城市绿地自身的可持续能力严重不足
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为了城市生态系统能持续优化,通过城市物种的多样化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维护系统的稳定性,必须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要保持系统内的物流、能流与其环境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的动态平衡,即保持绿地系统的自我恢复、自我调节的功能,从而使城市绿地成为一种人工创造的自然生物群落的再现。但是目前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与之相背离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不完善;
(2)城市绿地自身生态结构简单;
(3)自然系统人工现象严重。
4、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缺乏生态学思考
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另外,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将这些植物群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地体现出城市绿色景观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这种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不仅有害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大大减弱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
5、热岛效应
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植被相对较少,消耗比蒸腾的热量少,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城市上空厚厚的污染物质又产生了保温作用,增加大气逆辐射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城市内部的气温比其他地方要高,就形成了热岛现象。
6、大气污染
工矿、炉灶、车辆、飞机等产生大量的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等有害化学气体,使城市上空空气污浊,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7、各种噪音
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行业等的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越来越多,噪声分贝愈来愈大。
二、生态城市的园林绿化的有效措施
1、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绿化建设的服务对象是人, 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人的需求与行为感受。因此在规划设计的前期有必要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听大众的意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经调查研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切忌用领导意志来代替民意。
2、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遵循生态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绿地在规划设计时要切忌毁田、毁林建园林的做法,对规划设计范围内的大树(特别是珍贵树种、古树)应尽可能地保留。充分考虑大树给生态带来的负面效应,尽力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同时还要尽可能的维护生物多样性,并防止污染。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达到前后相贯。同时要将园林规划设计与当地的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结合起来。按照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内外城市绿化的成功经验,着重于城市整体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结合大规模旧城区改造和市政建设的同时,同步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园林城市建设。
3、在城市建设设计上采用多种类型
在城市建设设计上采用多种类型,不仅可以植树、种花、种草、种药、种果,还要利用江、河、湖、海等水面养鸭、养鱼,在林中养鸟,并引进天敌,使人、植物、动物、鱼类、鸟类、微生物能够和谐相处,形成良性循环的物质、能量的转换。园林规划设计不能仅限于观赏为主,不要只顾眼前的效果,应该有长远发展目标,应从城市长远发展考虑,留足基础设施用地,避免砍了栽、栽了砍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因此,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有所改变,要把以建筑为主转变为以观赏和防护功能并重、植物造景为主的新的观念上来。
4、绿化设计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 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集中力量在城市繁华街头和主要路口,建造一些人文景观,结合城市绿化布局有特色的城市建筑小品、雕塑和游憩设施,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 提升城市品位。结合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需要做细做精,打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依据城市类别,对城市植物群落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探索树木、花草、微生物、野生动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存、生长发育规律及适应性,提出科学决策,选用合适树种。
5、选择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抗污染的植物品种
我国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可供选择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抗污染的植物种类,包括树木近8000 种、有花植物近30000 种,完全可以扩充造景材料。树种配置时要选择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藤相结合的复层混合配置绿化模式。还应通过垂直绿化来实现围栏、院墙、阳台、屋顶的全面绿化,并鼓励巿民植树、养花。为了能够增加绿量,要多种叶大荫浓的大乔木,增加乔木比例,乔木林下面种草皮,并适当点缀灌木、花卉,搞复层、多层立体绿化。此外,还要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广场、游园及小区的遮荫效果, 增加绿化地的色彩, 为广大市民提供绿化充分、景观优美、环境宜人、距离合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6、加强园林绿化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需要领导重视, 加强领导是园林工作的重要保证,特别在当前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要广泛开展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 实行单位考核和评比一票否决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同时,要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惩乱砍滥伐、侵占绿地等破坏绿地的行为, 依法巩固和保护城市绿化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争取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伍生, 刘南方. 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才智, 2010,(11)
[2] 王书文, 郭福原. 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审视[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3] 刘军.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环境问题[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03)
[4] 郑小九. 论绿色奥运理念的生态关怀[J]. 体育文化导刊, 2006,(10)
关键词:生态观念;城市绿化;和谐共处
收稿日期:20120322
作者简介:吴春英(1967—),女,湖南怀化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工作。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13202
1引言
在城市建设中,绿化建设尤为重要的,做好绿化建设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市民的生态观念意识的植入,使市民能够在进行绿化工作的同时,发现各种问题的紧迫性,真正把城市绿化活动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做。
2科学化的生态学习空间
2.1科学引导法
对于绿化宣传者来说,为使市民能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生态知识,必须先将将这是进行系统,进行科学性的引导,给市民一个进行绿化建设的心理意识。
加强对市民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应该把市民清楚目前生态环境的各种不好的状况。由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多数工厂在进行生产制造时,都会产生出许多废弃物,严重危害着周边的环境,比如工厂排除的废水、废气、废渣,致使大气污染、水污染加剧,不利于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城市的建筑越来越多,致使很多可用的绿地消失,使人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而且城市的建筑建设造成许多污染,其中以噪音污染最盛,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使居民无法正常的生息作业。
应充分认识这样的社会现状,使人民群众愿意加入到绿化队伍中来,不断增强生态意识,用自己的行动来制止和打击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行为。
2.2生态知识的输入
市民应该转变观念,使自己的生存的家园更美好,必须先从改造现在的生态环境入手,从小我做起,再联合大众一起进行相应的城市绿化建设。
市民应该懂得更多的生态建设的知识。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人,应明白绿色生态的环境才是长治久安的生活状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人们应该加强防患意识,进行有效的环境破坏防治,在源头进行有效的治理,相互监督,真正对环境污染、破坏等问题重视起来。
2.3在社会实践中加强生态宣传
在城市建设中,市民应该加强对绿化系统建设的参与,在进行防治和打击环境破坏的行为时,应该督促他们进行有效的改善,改变当前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绿化更加完美。
进行生态宣传和制止生态破坏行为,要进行思想教育,给建筑公司或者工厂企业一个生态概念形成的空间,帮助他们走出破坏环境的怪圈。
让破坏环境的人明白他们在制造生产过程中,也进行了环境破坏,进行科学性的引导,帮助这些人找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理环境破坏的方法,帮助他们尽快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意识的培养,从心理上使他们认识到城市绿化的意义,并且从行为上督促和引导他们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使城市的建设向着绿色生态的方向进行不断的迈进。
进行城市绿化的宣传,重点还是在于对城市居民的感染度,使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把生态建设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对比,使人们真正意识到当前的处境。
3生态观念问题改变措施
3.1从身边环境得到启示
一般市民都会感受到这样的景象,就是不远处有大工厂的黑烟在空中飘着,进出是正在建设着的高楼大厦传出的建工噪音,在近处是小区公园绿地的垃圾成堆。这样的景象令人寒心,城市居民应该把这些现象都收集起来,让周围邻居看清社会环境的现状,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而且给城市绿色环境建设造成了危害,我们要从身边做起,督促这些环境污染破坏的行为。
年轻人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他们富有朝气,有思想高度和环保知识,如果把环保的重担都交给年长的人士,他们也是在短时间内想不出很好的治理办法,更不会进行很好的环保实践。所以年轻人应该在上班之余应该从身边的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启示,使自己对环境保护重视起来,腾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和实践工作。
另外,市民应该把身边的绿色环境保护起来,如组织建筑商对身边绿地被破坏后,把绿色的家园进行修复,并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是保证我们有长远有效的生
态环境供我们使用。打消个人的种种破坏环境的意念,当我们在进行垃圾随意乱丢,或者浪费水资源的前一秒想到这样做的危害性,保障自己能够生活在一个自己建设起来的新鲜家园,这个家园就是生态环保的,使自己能够为城市绿化建设增瓦添砖,为生态环境的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3.2从大环境中发现端倪
人们应该发现世界环境破坏导致的危害性,各种地方性的破坏不但影响它的周边环境,还会带来沙尘暴或者海平面上升的危害,使整个人类的生活都受到破坏,不利于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重视身边的环境破坏现象。从根本上进行环境的治理,应明白社会的有效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
3.3加强绿化建设
加大对绿化建设的参与力度,就是要把城市绿地加大铺设面积,市民应该在居住地附近进行树木的栽培和绿色植物的养殖;利用科学化的防护绿地的方法,对现有绿地进行有效的养护,对原有的绿化地区的养护主要表现在:对其周边垃圾的清理,对绿地的适时灌溉,防治病虫害等;加强对季节性和地方性植物的种植,同时也要对稀有绿色植物进行适时种植,增加城市地的绿化植物多样性。
4结语
进行生态观念的学习和实践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城市绿化建设离不开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大家都应该把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重视起来,转变生存发展思路,使环境保护真正能够得到实施。另外,转变现代人的生态观念尤为重要,大力进行环保宣传,积极打击身边的破坏现象,使大家能够真正为城市绿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军.以生态文化理念强化民族地区城市规划建设[J].科学发展,2009(7):112~113.
[2] 陈秉钊.城市规划系统工程[J].城市建设,2010(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