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栽培管理范文

栽培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栽培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栽培管理

第1篇:栽培管理范文

关键词板栗;育苗;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

板栗适应性强,既耐干旱,又耐瘠薄,栽培容易,管理方便,产量可靠,号称“铁杆果树”,既是栽培果树,又是绿化荒山的好树种[1]。现将板栗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育苗

1.1实生苗和砧木苗的培育

栗果成熟时,选丰产、稳产、品质好、抗逆性强的优良树作采种母树。当果实充分成熟,拾取自然落果,选充分成熟、大小整齐、无病虫害果作种子。栗果怕干、怕湿、怕热、怕冻,果实采收后必须立即沙藏,春播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当沙藏种子发芽率达30%左右进行;秋播多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时,种子要平放在土中,倒放和直放均不利于初生根和茎的生长。畦播按行距30~40 cm开沟,再按株距10~15 cm点播,然后覆土,幼苗出齐后加强田间管理。

1.2嫁接苗的培育

枝接时间一般在砧木芽开始萌动、树皮易剥开时为宜,方法有劈接、皮下接、插皮舌接等[2]。枝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粗壮充实,刀要快,操作迅速,切面长而平,形成层对齐,包扎要紧密,外套塑料袋,增湿保湿。春季和秋季使用带木质芽嫁接成活率高,春季在4月中下旬,秋季以8月下旬嫁接为宜。在春季枝、芽接后1个月,秋接后10~15 d,即可检查嫁接成活情况。接芽干枯、穗条明显干皱的已无成活的可能,应立即进行补接。接芽新鲜膨大,叶柄自行脱落的已成活,要及时剪去接芽以上的砧木。除萌要做到除早、除了。萌条发生快,在清明后2个月内,每隔5 d要除萌1次。成活后的嫁接幼苗生长快,新梢容易折断或从接口处撕裂。因此,需在新梢旁立一长约1 m的支柱或借助新梢旁其他枝条,将新梢固定。在嫁接后30~40 d进行松绑。当新梢长到60~80 cm时,将新梢的顶芽摘除,使其分枝。成活的幼苗易遭金龟子、甲虫、介壳虫、蚜虫及白粉病等危害,应及时预防和防治。及早做好除草、施肥、抗旱、排涝等工作。

2建园

板栗园一般建在背向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土壤pH值5.5~6.5、土壤湿润、排水良好的地方。栽植密度根据立地条件、品种特性和技术措施而定,一般栽300株/hm2左右,如选择矮化栽培技术,平地栽450~600株/hm2,山地栽600~900株/hm2。凤阳县板栗栽植,秋季春季均可,以春栽为多。板栗苗根系恢复能力差,起苗时应多带土,防止伤根过多。栽植时挖大坑(深、宽1 m以上)、客好土、施基肥、栽大苗、保好根、灌足水、浅栽踏实、保墒防旱是提高栽植成活率的关键[3]。

3土肥水管理

凹地栗园土层薄,栽植穴小,应随树龄增长、树盘的扩大,定期扩穴和深翻改土,中耕除草和刨树盘也很重要。在栗树整个生长过程中,增加氮、磷肥均有良好的效果,基肥应在果实丰收后的秋季施入,以有机肥料为主,配合少量速效氮肥和磷肥效果更佳,第1次追肥于早春萌芽前后进行,施速效氮肥;第2次追肥在果实膨大期进行,施用速效性氮、磷、钾肥,促进果实增大,种仁饱满。基肥施50 kg/株左右,追肥施(尿素)100 g/株,大树和结果多的树要多施肥。

4整形修剪

4.1幼树整形修剪

一是疏散分层形。有明显的中心干,一般干高80~100 cm,骨干较少,角度张开。主枝5~7个,分为3~4层,按3、2、1排列,各主枝枝间有较大空隙,可着生大量结果枝组。二是自然开心形。无中心干,只有3~4个斜生的主枝,着生在主干的上部,在主干上又长出侧枝,形成比较稀疏、开张、通风透气良好的树冠,结果部位比较多,是一个比较丰产的树形。

4.2结果树的修剪

根据栗树生长结果习性,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修剪方法[4]。分散修剪,即对强树强枝,适当多留结果母枝、发育枝和徒长枝,使营养分散,缓和树势枝势,形成较多的结果母枝,提高产量。集中修剪,即对弱树弱枝,通过回缩顶端枝,疏除细弱枝,控制结果部位外移,阻缓树冠扩展,使养分集中到保留的枝条上,由弱变强,形成较强壮的结果母枝。

4.3衰老树更新修剪

当栗树进入衰老期,应及时更新,根据衰老程度,将大枝从中、下部截去,促其萌发重新形成树冠。为保证每年有一定的产量,可根据各个大枝的衰老程度,有放有缩,放缩结合,轮替更新直至衰老树更新为止。

5采收

当板栗的球果变成黄绿褐色,苞口裂开,露出坚果,坚果皮已变为赤褐色或棕褐色,完全成熟的坚果自然脱落即可采收。采收的方法:一是拣拾自然落果,每天早晚各拾1次;二是在总苞部分开熟之后,用长竿打落拾取,打下总苞放通风干燥处,每隔3~5 d洒水1次,10 d左右总苞自然开裂,然后取出果实,及时进行贮藏。

6参考文献

[1] 余加跃.板栗栽培管理[J].中国林业,2008(20):59.

[2] 张荣妹.板栗栽培管理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6(5):110-111.

第2篇:栽培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黄姜的形态特征,并总结了黄姜人工栽培技术,包括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繁殖方法、藤架的搭法与管理、病虫杂草综合防治以及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以期为黄姜人工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黄姜形态特征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也叫火头根,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草质藤本作物[1]。地上茎左旋,光滑无毛,有时分枝或叶柄基部两侧微突起或有刺。单叶互生,盾形、三角状卵形、心形或箭形,叶片厚纸质,两侧裂片圆耳状或长圆形,两面光滑无毛,表面绿色,常有不规则的斑块,叶柄盾状着生。花单性,雌雄异株少有同株。雄花无梗,常2~6朵簇生,再排列成重穗状,花序单一或分枝,1~2个簇生于叶腋,通常每簇花仅1~2朵发育,基部常有膜质,苞片3~4枚,花被片6,长1.2~1.5mm,宽0.8~1.0mm,开放时平展,紫红色,干后黑色,雄蕊6枚,着生于花托的边缘,花丝极短,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近似,雌花具花丝状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长1.2~2.0cm,宽1.0~1.5cm,干后紫黑色,表面常有白粉;种子通常每室2枚,着生于中轴中部,四周围有薄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6~9月。地下根状茎横生,近圆柱形,指状或不规则分枝,直径1.5~3.0cm;新鲜时外皮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皱纹和白色圆点状根痕。断面桔黄色,质地细而嫩,干后粉质,维管束明显。根状茎薯蓣皂苷配基含量高,最高达16.15%,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2]。

2人工栽培黄姜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

2.1栽培地块的选择

人工栽培黄姜地块,要求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土层厚度15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含量0.1%以上、pH值6~7。栽培黄姜的地块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不能过砂过粘或过酸过碱。

栽培黄姜的地块,应进行深翻细整,并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一般早春种植的,头年冬整地,整地时,铺施45~60t/hm2腐熟的农家肥,均匀翻入土中,种植前进行1次深翻细耙;秋末冬初种植的,栽前应深翻,打碎土块,拣净石头、杂草。

2.2栽培种的选择

作种的黄姜,根状茎应粗细均匀,生命力强,无病虫害和损伤,粒度饱满,无霉变,千粒重达10g以上,需种子45kg/hm2左右,并尽量选用一年生根基做种茎。

3繁殖方法

3.1种子繁殖

黄姜的种子发芽较慢,繁殖倍数高,实用价值较大。播种前需将种子晾晒并将周围翅壳搓去,用25℃的温水浸泡12h捞出晾干,然后拌细沙或肥土进行播种。露地育苗方法,播种期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苗床应选在靠近水源和较肥沃的地块,施腐熟农家肥60t/hm2左右及黄姜专用肥1500kg/hm2左右,翻耕后作成1m宽的床,床面要平整、绵软、疏松,苗床作好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播或开沟撒播上去,种上覆盖细肥土2~3cm,床面覆盖作物秸秆,经常喷水,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土壤温度处于20~25℃。播后25~30d后发芽率可达50%~60%,40~50d左右即可出苗,有条件的地方,可先将黄姜种子放在培养皿或营养钵内,置于20~25℃的湿润条件下发芽,发芽率可达80%~90%,然后播入湿润、遮荫的苗床里培育,当年可形成小根状茎种。

3.2根状茎繁殖

根状茎繁殖时将根状茎掰成5~10cm长的茎段,每段根茎上保留2~3个健状的潜伏芽。实行起垄种植,播种时间一般在11月至来年3月以前为佳。将选好的种子按25cm×30cm的株行距,开深13cm左右的沟下种,芽向上,覆土6~8cm,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待苗长到15cm左右,移栽于大田。

4藤架的搭法与管理

薯蓣的藤架一般可采用竹棍或木条绑缚搭成。山坡或不成行的稀林地,藤架高度宜在1.5m。平川地带或成行的稀林地,藤架可顺行搭成长方体或长弓形,藤架高度宜在1.5m左右。垄作的,可2垄合搭1道藤架;沟植的,可3行搭1道藤架。

薯蓣种植后,应使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干旱季节,应灌几次水;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灌水追施适量速效肥。当黄姜的地上茎攀上藤架到地下根状茎增生膨大期间,应适时松土,除去杂草,尤其是每次雨过天晴,应待土不粘锄时进行1次松土,松土深度5~6cm。松土除草时,勿伤藤茎。

5病虫杂草综合防治

5.1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虫、无霉变种薯,防治病虫传播,保证苗全苗壮。种姜1年为佳,要求大小一致,1kg种子150~200个芽头,每个芽头有2~3个芽眼,用种2250~3000kg/hm2。

(2)采用高畦垄作种植,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根茎生长。按1m宽作垄,垄高20cm,株行距25cm×25cm,每垄种4行,种10.5~13.5万株/hm2,以冬播为好。

(3)合理轮作倒茬,采用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倒茬,防灾避害。

(4)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重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一般施农家肥30~45t/hm2、磷肥750kg/hm2、钾肥375kg/hm2、黄姜专用肥1125~1500kg/hm2,以基肥为主。

(5)搭架栽培。当苗高30cm以后,按每平方米4根竹杆搭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和根茎生长,能有效提高产量和防病控害。5.2药剂防治

(1)土壤消毒。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块,整地时选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50%福美双4500~6000g/hm2拌细土撒施土中;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消毒,预防土传病害。防治地下害虫,采用50%辛硫磷、48%乐斯本乳油2250~3000g/hm2,或3%呋喃丹45kg/hm2,拌细土300~450kg/hm2均匀撒施。

(2)病害防治。在病害发生地块,当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75%百菌清1000倍液,50%多菌灵、50%溶菌灵、70%托布津或86.2%铜大师500~800倍液,在发病部喷雾或灌根,每株灌50~100mL。

(3)虫害防治。在叶面害虫发生地块,选用55%一遍净225~300g/hm2、50%辛硫磷1500mL/hm2、20%菊脂农药450~600mL/hm2或Bt乳剂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在幼虫3龄始盛期喷雾防治。

5.3化学除草

(1)土壤封闭处理。在黄姜播后苗前,选用50%姜草净750~900g/hm2、90%禾耐斯600~750g/hm2、50%乙草胺2250~2700g/hm2或72%拉索1500~2250g/hm2,对水900kg/hm2喷雾。

(2)茎叶喷雾。当田间杂草生长在3~5片叶时,选用5%精禾草克、5%旱草枯或10.8%高效盖草能乳油675~750mL/hm2,对水450kg/hm2作茎叶喷雾。

(3)定向喷雾。对局部地块多年生恶性杂草,选用74.7%农民乐1500~2250g/hm2或20%克无踪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定向喷雾,切记不要喷洒在黄姜茎叶上。

施药后因降雨等原因影响防治效果时,应及时补治;土壤处理除草,要抢雨后天晴,土壤湿时喷药,施药后禁止在田间操作和人畜践踏,以免破坏药土层影响防除效果。

6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

薯蓣根状茎入土较深,采挖比较费力。采挖时,先剪去地上茎,拆除藤架,然后沿两行正中间开挖20cm深的沟,分别向两边小心抱出根状茎。陕南一般在11月左右采挖。

根状茎采挖后,应将潜伏芽较多无病虫的上部茎段连同芦头一起截下作种田,晾干水气贮藏。贮藏的方法是:①地下沙藏:选地下水位低、土质较黏的地方挖深70cm、宽50cm的方坑,坑低和四周铺1层稻草或麦草,然后1层干砂1层种茎层放在距地面15cm处,上盖40cm的潮土,作成高出地面的土垄,垄边开两条排水沟。②窖藏:将地窖用来苏儿消毒后,将种茎堆入,堆高40~50cm,窖口留1个通风口。贮藏期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5~7℃范围内,不宜高于9℃,以免发芽。

长途调用新鲜种茎时,应将种茎与锯末层放在木箱或较硬的纸箱内,上加盖封紧。若运输时间过长,应避免种茎过冷受冻或过热发芽。

7参考文献

第3篇:栽培管理范文

关键词:葡萄;地下管理;树体管理;葡萄病害

中图分类号:S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04-1

1 地下管理

葡萄是深根性植物,根属于肉质根,贮藏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棚架栽培的葡萄,枝蔓多朝向架面一侧生长,另一侧则较少,架下比架后根的数量明显增多。因此,根系分布表现出不对称性。葡萄地下管理时应考虑到上述特点。

1.1 土壤管理

1.1.1 修整树盘 葡萄春季出土上架后,要及时根据树龄修整树盘。成龄期葡萄园树盘宽度2-3米,沿行在葡萄两侧修筑10-15cm高土埂,并将行内树盘土壤整平。

1.1.2 深翻 能熟化土壤,促进葡萄生长发育。方法是在葡萄植株四周翻15-30cm,近植株处浅,向外逐渐加深,浇翻时可切断部分地表根系。

1.1.3 中耕 可以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防止杂草滋生和有害盐类上升。多在5-9月进行。中耕深度为10 cm左右。

1.1.4 间作 葡萄园间作物应选择根系浅、矮秆、生长期短和晚秋需水少的作物。

1.2 施肥

1.2.1 施肥方法与时期 (1)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基肥多在采收后到土壤封冻前施入。(2)追肥。土壤追肥以速效肥为主,篱架栽培的葡萄园可距离植株10-50cm开浅沟或挖穴,按量施入后立即覆土,氮肥应浅施,磷、钾肥可稍深些。追肥后立即灌水。叶面喷肥一般在花前3-5天喷0.3%的棚,花后每隔15-20天喷施一次磷、钾肥。

1.1.2 施肥量 确实施肥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明显的地域性。根据测定,每生产50kg浆果。约需施氮0.25-0.75kg、磷0.2-0.75 kg、钾0.13-0.63 kg。我国北方各地稳产、丰产的葡萄园每亩惯用施肥量(折全成氮、磷、钾的纯量)大致如下:氮12.5-15 kg、磷10-12.5 kg、钾10-15 kg。葡萄对氮、磷、钾吸收量的比率大致为10:5:12。

1.3 灌水

树液流动至开花前,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如能结合追肥进行灌溉,可为开花坐果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花期不宜浇水,除非土壤过于干燥。坐果后至果实着色前,正值高温,叶面蒸腾量大,需要大量水分,可根据天气状况每隔7-10天浇一次水。当果粒开始着色和变软后,除特别干旱年份一般不浇水。休眠期间,一般在采收后结合秋季施肥灌一次透水,在北方产区还要在防寒前灌一次封冻水。

1.4 埋土防寒与出土上架

1.4.1 埋土防寒 东北防寒时期在土壤冻结前进行,一般10月底至11月上旬,幼树、弱树透当提早3-5天,多采用地下埋土法。冬剪灌封冻水后,在架下挖临时性的防寒沟,将捆好的枝蔓放入沟内。然后覆土,埋土厚度15cm以上,埋后拍实。

1.4.2 出土上架 一般在葡萄树液流动至萌芽前,即4月上旬进行。幼树、弱树适当推迟7-10天。葡萄出土后及时上架,上架后将枝蔓均匀摆布于架面上,然后及时绑蔓加以固定。

2 树体管理

2.1 整形修剪

2.1.1 整形 (1)拢干整形。只留一个主蔓,不留侧蔓,一蔓到顶,逐年形成。具体做法是:栽后第一年留一年新梢,冬剪时留2-3芽;第二年仍留一个新梢,冬剪时在组织成熟处剪截;第三年,延长蔓在成熟处剪,其余新梢留1-2芽短截或极重短截(留基芽),以后延长蔓继续延伸,直到架顶。主蔓上,每隔15-20cm留一结果单位,进行重短截或极重短截。(2)多主蔓扇形整形。无主干,直接从地面分生3-5个主蔓,主蔓上留侧蔓,枝蔓在架面上呈扇形分布。主要用于篱架和棚架。定植当年留2个新梢,冬季中留2-3节短截;第二年选留4个生长健壮的新梢,留60-80cm剪截作为主蔓;第三年,每个主蔓上,选留2-3个侧蔓,留12-13个芽剪截,生长弱的留1-2芽短截;第四年主蔓上的延长梢留10个以上芽剪截,每个主蔓上再选2-3个侧蔓进行长梢修剪。上年侧蔓上的新梢,按生长状况,进行长、中、短梢配合修剪,使主、侧蔓布满架面。用于棚架时,侧蔓留量应较多,每年主、侧蔓剪留应长些,但必须注意控制结果部位外移。

2.1.2 冬季修剪 冬季需要埋土防寒的地区,应在落叶后、土壤结冻前进行。通常按留芽数量分成5种修剪长度:极短梢(2芽以下)、短梢(2-4芽)、中梢(5-7芽)、长梢(8-11芽)和极长梢(12芽以上)。具体应用时可按架式、整形、品种、枝蔓用途、树势、树龄、当年产量、肥水管理水平及气候条件等情况灵活掌握。

2.1.3 生长期修剪 主要目的是调节当年生长与结果的关系,控制生长,节约养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保持树势健壮,提高产量和品质。具体方法有除萌、摘心、去副梢、疏花序、摘叶、转果穗、绑蔓等。

2.2 花果管理

2.2.1 果穗套袋 一般在葡萄生理落果后进行。即果粒长到豆粒大小时,经蔬粒、整袋时注意使袋底两角的通气放水孔张开,便幼穗处于袋体中央。

2.2.2 生产技术 在花期或幼果期用下列药剂处理果穗。(1)九二0处理果穗。每亩取有效浓度4%的九二0药剂25ml或25克,用少量酒精溶解,加水20kg。在葡萄始花期10-15天和盛花后4天内,将花穗浸入到花液里2-3秒,也可用喷雾器直接对花穗均匀喷布。(2)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浸穗。对巨峰葡萄,可在盛花前14天,用50mg/L赤霉素溶液浸果穗一次;盛花后10-15天,用5-10mg/L苯基脲类细胞分裂和25mg/L赤霉素混合液浸果穗。

第4篇:栽培管理范文

关键词:紫苏;特性;栽培;管理

紫苏又名赤苏、白苏等,属于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和泰国。其嫩叶营养丰富,具有特异的芳香,还有杀菌防腐的作用,生熟食均可。紫苏的根、茎、叶、花萼及果实均可入药,有散寒、健胃、发汗、镇咳祛痰、利尿、凉血的功效。此外紫苏还是天然的色素原料,供应糕点、梅酱等特色食品的着色,效果良好,是发展潜力极佳的生食、配料、装饰和外销的特种蔬菜。

一、紫苏的生物学特性

1、紫苏的植物学特性:紫苏株高1米左右,须根系,茎断面四棱形,密生细细的绒毛;叶互生,卵圆形或阔卵圆形,绿色或紫色,长7厘米,宽6厘米,叶缘粗锯齿状,密生细毛;叶柄长3~5厘米,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紫色或淡红色唇形花。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紫苏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发芽最低温度8℃,最适温度18℃~-23℃,开花期适宜温度26℃~-38℃,秋季开花,属于典型的短日照蔬菜。其产品器官形成时,不耐干旱,所以此时土壤应保持湿润,如果此时空气过干,茎叶粗硬、纤维含量高,食用品质差。紫苏对土壤适应性相对较广,养分以氮肥为主。

二、栽培类型与品种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紫苏类型包括皱叶紫苏和鸡冠紫苏两种,但以皱叶紫苏栽培较多。除规模生产外,还可用于庭院栽培或阳台盆栽作观赏植物。此外,按叶色分可分为赤叶紫苏、青叶紫苏等;按利用方式可分为芽用紫苏、叶用紫苏和穗用紫苏;按熟性可分为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

三、栽培方式与季节

1、露地栽培:3月下旬~4月下旬在棚室育苗,4~5月露地定植或直播,6~9月收获。

2、日光温室栽培:冬春茬一般在9月育苗,10月定植,来年2~4月上市;春提早栽培应在1~2月播种,2~3月定植,4~6月上市;秋延后大棚栽培,一般于8~9月播种,9~10月定植,10~11月上市。

3、庭院栽培:可采用盘、盆、钵等各种容器栽植,既可中年播种采食,又可以作家庭观叶植物。

四、栽培管理技术

1、种子贮存与处理

紫苏种子忌在干燥条件下贮藏,新鲜种子宜放在阴凉处风干2~3天,然后与等量河沙混合,保持适宜的湿度,分装于箱内埋于土中,以利于发芽。紫苏种子休眠较深,休眠期长达120天,采用刚成熟的种子播种的需要打破休眠。一般将种子放在3℃下处理5天,并用1000毫升/千克赤霉素喷洒,以促进发芽。

2、设施栽培

(1)芽用紫苏栽培技术:采用节能日光温室及塑料大中棚配套进行冬春芽用紫苏促成栽培,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品质好。要先整平畦面,保证床土松软细碎,浇透底水,待水渗后,将种子和等量的细土或细沙混匀后撒播于苗床,上盖1.5~2厘米厚细沙。当幼苗长到3~4片真叶时,用剪刀齐地面剪断,整理包装即可上市。为保证幼苗鲜嫩,生长迅速,紫苏发芽后要给予充足光照,始终保持地面湿润,防止干燥,以提高芽用紫苏的产品质量。

(2)叶用紫苏栽培技术:在芽用紫苏栽培的基础之上,当幼苗长到3~4片真叶时,开始夜间补光处理,光照时数延长至每天14个小时,抑制紫苏花芽分化,增加叶片数量,使紫苏在长日照下生长,增加产量。

(3)穗用紫苏栽培技术:首先在日光温室进行保温育苗,苗龄为3~4片真叶。苗期用黑色薄膜早晨及午后遮荫覆盖,使日照时数缩短至6~7小时,以促进花芽分化。定植时宜丛栽,每3~4株为一丛,丛距10~12厘米。移栽后保持床温20℃以上。当紫苏长到6~7片叶时开始抽穗,穗长6~8厘米时及时采收。穗用紫苏以花色鲜明,花芽密生为最佳。品种最好选用矮生品种。

3、露地栽培技术

(1)精细整地。因紫苏种子细小,整地时土壤要细碎疏松,亩施优质腐熟有机肥5000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氯化钾5公斤,深翻细耕,使有机肥与土充分混匀。结合整地施肥进行做畦,畦宽1.3~1.6米,浇透底水,亩用种量0.7公斤。

(2)苗期管理。播种后用脚踩实,但不必覆土,喷水后覆盖地膜或稻草,保湿增温,促进幼苗出土,当幼苗出土以后及时揭去薄膜或去掉稻草。幼苗2片真叶展开时进行第一次间苗,苗间距7~8厘米,第二次间苗时苗间距10~12厘米,定苗时苗间距15~20厘米见方。

第5篇:栽培管理范文

油菜秋发栽培是提高产量的一项技术改革。其指标为:11月底发蔸,主茎绿叶9~10片,叶面积指数1.5以上;到越冬前(12月底)主茎绿叶12~13片,叶面积指数2.5以上:不抽薹,最大叶片长40~50厘米,宽15~17厘米。油菜秋发栽培增产,主要是能充分利用冬前的光温资源,据测定,秋发型比冬发型油菜冬前光能利用率提高30%左右。绿叶数多2~3片,单株的有效分枝增加2个左右,千粒重增加5%左右。秋发油菜在栽培管理上应掌握好以下几点。

1.坚持“三早”栽培。一是早播。秋发栽培的油菜,播种期一般应比冬发型(常规栽培)提前15天以上,一般9月15~20日是适宜的秋播油菜播种期。目前推广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可作秋发栽培,而早熟品种特别是白菜型品种,容易出现早薹早花,和易遭受冻害的威胁,不宜用作秋发栽培。二是壮苗早栽。一般可在10月中下旬利用单季稻田和早熟双季稻田栽培,选5~6片叶,20厘米左右高,根茎粗壮须根多和无病虫的壮苗移栽。一般稻茬油菜每亩栽5000~6000株,通常旱茬油菜栽4500~5000株左右。三是早管促秋发,秋发栽培油菜,其油菜籽产量每亩要达到200千克以上,一般应施纯氮17.5千克、五氧化二磷8.75千克、氯化钾8.75千克。其中基肥占50%、苗肥30%、薹肥占20%。苗肥应早施,即在移栽后浇施定根水中,每亩加施尿素2~3千克,促苗早返青:在油菜成活后亩施尿素8~10千克,促进早发、快发。为确保安全越冬,12月份可亩施栏肥1000~1500千克,但不可施用化学氮肥,以免生长过嫩而受冻害。

2.秋发油菜管理抓“四防”。一是防虫害。油菜苗期处在气温较高的时期,蚜虫、菜青虫等危害重,必须加强防范,以免造成损失和引发感染病毒病,妨碍油菜壮苗和秋发的形成。二防线苗。壮苗是油菜秋发的基础,若播种密度过大,间苗不及时,底肥不足等,都会产生高脚线苗,栽后成活率低,缓苗期延长,返青期推迟,难以秋发。因此,一定要稀播、匀播,每亩苗床以播精选优质种子400~500克为宜,分厢过称,均匀播种。二是及早间苗,均匀选留壮苗,出苗后要均匀间苗2~3次,到三叶期每平方厘米床面留苗15株左右。三是在3叶期喷洒一次15毫克/千克多效唑控制苗高,防治高脚苗出现。同时,加强苗床肥水管理,防干旱、渍害,防脱肥。3叶前促,3叶后控,适龄移栽。三防冻害。秋发油菜在冬前已形成了较大的营养体,易受冻害,造成叶僵化、发紫,甚至死亡。防止冻害是秋发油菜栽培中的重要环节。同时,最好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喷施宝”和“802”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油菜抗寒能力。培土壅根,增加覆盖。中耕可以疏松土壤,促发新根,提高土壤温度。油菜根颈在外最易受冻,冬前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培土壅根,对减轻根害有一定作用。封冻前结合增施暖性肥料进行培土,保护油菜根颈,防冻效果更好。清理加深“三沟”,增厚根部土层,也有利于保暖防冻。如果天气突然变冷,可以在油菜叶面覆盖稻草,在植株间撒施一层草木灰,保护叶片,减轻寒风对油菜根颈部的袭击。四防早薹。秋发栽培中,因播期较早,生长加快,遇到较高的气温,易出现早苔现象,使油菜抗寒力降低,易受冻害而导致减产,在培育壮苗早栽的基础上,加强大田栽后管理,对已出现的早薹要及时摘除,并追施速效肥料,促进分枝的发育。对生长较好,过早抽薹现蕾的田块,可通过深耕损伤部分根系来抑制生殖生长,延缓抽薹。发现早薹,应在低温来临前择晴天及时摘薹,以抑制顶端生长优势,推迟生育期,增强植株御寒能力。摘薹后要立即追施速效肥料,每亩施尿素5千克或碳铵10千克,促进油菜恢复生长。

413100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局

第6篇:栽培管理范文

关键词:蝴蝶兰;栽培管理;管理技术;花期调控

作为一种观赏性极强的花卉植物,蝴蝶兰在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收获了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成为蝴蝶兰的培育者。本文中将主要从蝴蝶兰适宜的关照、温度、水分和如何进行施肥及通风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从而为蝴蝶兰爱好者提供借鉴,帮助他们养出观赏性高的蝴蝶兰,为自己和身边的人创造出更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1 基质选择

蝴蝶兰具气生根,盆栽基质必须疏松、透气、排水良好。蝴蝶兰在北方常用的栽培基质是苔鲜和树皮块,由于苔鲜费用较高,所以树皮块用的较多。

2 光照

蝴蝶兰自然条件下多附生于热带雨林高树枝干上有树荫庇护。忌烈日直射,否则会大面积灼伤叶片,但也不耐室内过阴,如果室内过阴会导致生长缓慢不利于养分存储和开花。尽管蝴蝶兰生性喜阴,但是如果植物接受不到满足生长需求的充足光照就会影响植物的开花和生长,特别是在植物花期前后,如果光照不充足将会影响到花期的长短,如果想使蝴蝶兰开出艳丽持久的花,一般应将花放在室内有散射光处,勿让阳光直射。最好能放于朝北朝东的阳台或窗台旁,使之接受到散射光,则生长强健病害少。

3 温度

蝴蝶兰属热带高温兰,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摄氏度。低于15度即进入休眠,低于10度容易死亡。但高于35度高温影响生长并容易患病。开花需经历一个月的15-18度低温才能促成花芽分化,此后如果继续持续低温则花梗萌发迟缓。

4 水分

由于没有匍匐茎和假鳞茎,蝴蝶兰不耐旱,又由于气生性质蝴蝶兰也畏涝湿。夏季高温时期保持材质湿润即可,可用喷雾洒水降温增湿(但不能使叶心留水容易烂心)也可在花盆旁用湿润的毛巾增湿,但一定注意:根不能长时间过分阴湿,特别是被液态水长时间包围极易腐烂,如夏日每日浇水量以当日能自然风干为好,间干间湿,这样会大大减少腐根和病害的发生率。冬季少浇水仅保持材质微湿即可。

5 通风

温室内空气自然对流的机会较少,所以一定要使用机械强制通风,以改善通风不良的缺点。一般温室采用水墙-风扇来进行降温,可兼顾降温、加湿和通风的条件,但冬季时,仍需要空气对流的发生所以最好有内循环风扇,以利植株由呼吸作用转换成光合作用。植株摆设需考虑风向、光照方向,一般叶幅长向与风向垂直。

6 空气

蝴蝶兰喜欢空气高湿且通风的环境。要求空气经常保持湿度60%~80%,并且保持空气流通最好有微风吹拂,盆内不能积水过多,根如果被液态水包围达6-8小时,极易烂根,所以通气是养好蝴蝶兰的关键,质料需酥松透气则根生长强健。忌干热风吹拂。北方冬季种植不能放在暖气片上或直对空调风吹拂。

7 施肥

蝴蝶兰施肥原则为薄肥勤施,切忌过浓化肥。浓度以化肥包装说明上标称浓度再稀释1倍左右适宜。即在1500倍-2000倍左右。也可用蝶兰专用肥。在生长期施氮钾肥催花期施用磷钾肥。每周或半月施用一次即可。开花期休眠期不施肥,但在花前期和花后期应注意适当补充肥料。

8 病虫害防治

由于蝴蝶兰生长于高温高湿环境。容易遭受病菌侵害且一旦发病蔓延迅速,所以以预防为主。常见的病毒性病害有叶斑病和根腐病炭疽病等,平时可用农药百菌清(此药预防效果好病菌抗药性低,但对已患病植株无治疗效果。冠菌清又以其升级产品的达科宁制剂功效更好,)或甲基托布津(此药可防可治但病菌易产生抗药性不可长时间单一施用)1000-1500倍防治,每隔七八天喷1次,连喷3次。这些药液沾在叶上留有白色痕迹,可不必抹去,以利于继续发挥杀菌作用。以上同类产品又以悬浮制剂比粉制剂效果好,持效长。操作上人体吸毒性更低。

9 花期管理

9.1 花芽分化管理

蝴蝶兰经历一定凉温环境之后才完成花芽分化。广东自然开花期在3 -5月。如果要提早到元旦、春节等节日开花,需提早给予凉温环境。据研究,如果16-18h/d,20℃左右的凉温下,经过3-6周(时间长短因品种特性而异粳完成花芽分化。如果温度在15-20℃间还可增加花梗数,但必须增加光照强度,否则低温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养分不足会造成花苞数减少。花芽分化以后,花梗继续伸长,花苞继续发育,这段时间长短因品种特性和环境温度而异,一般为100佐右。这段时间提高温度可增加开花。但是温度过高会影响顶端花芽和花梗侧枝发育。所以仍以凉温栽培为好。

9.2 开花及花期管理

蝴蝶兰叶片基部有2个以上腋芽,呈上下排列,其中1个为主芽,其余为副芽,这些芽分化至一定阶段便进入休眠状态。当外界条件适宜时,从最上而展开的1枚叶片向下数,第3.4枚叶片叶腋处主芽分化为花芽。蝴蝶兰花芽形成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及早停肥也有助于花茎出现。经过夏季高温进入秋季,此时晚间温度低,可促进花芽分化,夜间温度18℃以下,约经1个半月可形成花芽,当花茎长至10cm右时,提高温度至20-25℃,以诱使花梗快速生长。蝴蝶兰一般在10月份形成花茎,约经100d开花。温度调节可控制花期,28℃催花,生长快;18℃时,几乎停止生长,延迟花期。蝴蝶兰花序大,花朵大,需设立架支持。蝴蝶兰花期长,如及早将花茎剪除用作切花,可促其2次开花。具体做法是:从生长健壮植株花茎基部3节以上剪掉,留下的3节花茎管理得当时,10d左右便会从节的部位长出花芽,2个月后开花。弱株不可采用此法,以兔养分消耗大,长势衰退。

9.3 花后管理

花期一般在春节前后,观赏期可长达2-3个月。当花枯萎后,须尽早将凋谢的花剪去,这样可减少养分的消耗。如果将花茎从基部数4-5节处剪去,2 -3个月后可再度开花。但这样植株养分消耗过大,不利于来年的生长。如想来年再度开出好花,最好将花茎从基部剪下。

结束语

蝴蝶兰的栽培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无论是植物的栽种,还是植物生长的后期管理和维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如果有一个因素达不到其生长要求,就会难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不仅达不到观赏的效果及目的,就连植物能否成功存活都不能确定。所以,喜爱蝴蝶兰并且培养蝴蝶兰的人一定要充分了解蝴蝶兰的各方面习性,给他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空间,才能够保证它们健康成长,提升其观赏性。

参考文献

[1]梅慧敏,张力.洋兰名品100种[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苏胜举,赛丹.蝴蝶兰栽培要点[J].新农业,2010(2).

第7篇:栽培管理范文

关键词:番茄;栽培;管理措施

番茄别名西红柿、洋柿子、狼桃、番李子、金橘、番柿、六月柿、洋海椒、毛腊果,为茄科(Solanaceae)番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每100g鲜果含水分94g左右、碳水化合物2.5~3.8g、蛋白质0.6~1.2g、VC 20~30mg,还有少量的胡萝卜素、矿物盐、有机酸等。可生食、煮食、加工制成番茄酱、汁或整果罐藏,是人们喜爱的蔬菜和水果。

番茄原产南美洲,在我国各地均普遍栽培,以夏秋季出产较多。其产量多与栽培管理密切相关,只有保持适当的管理措施,才能获得高产。

番茄喜温,适宜的生长温度为白天25~28℃,夜间16~18℃。低于15℃番茄种子发芽、花芽分化、授粉受精及果实转红都会受到影响;低于10℃生长缓慢,生殖发育受到抑制,5℃茎叶停止生长,2℃受到冷害,0℃即被冻死。高于35℃生殖发育受到影响,高于40℃生理紊乱而热死。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差有利于积累和转输养分,促进植株健康发展,防止徒长增强番茄抗病抗逆能力,提高产量[1]。番茄对湿度要求的基本原则是除发芽、出苗以及分苗定植后的缓苗期要求较高湿度外,其他时期都不需要较高湿度;对水分要求,除定植前和开花期以及转熟期适当控水外,其他各期都应保证充分的水分供应[2]。番茄营养供应的原则是,番茄需肥量较大,各时期都应保证充足的营养,但各个时期对肥量的需求有一定差异,前期应侧重氮肥,后期应侧重钾肥,磷肥的需求贯彻生育期始终。番茄通过锻炼可提高自身的抗热耐寒能力[3]。北方地区应采用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降低取暖保温费用,保证番茄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以获得高产高效。在不影响番茄正常生长发育条件下对番茄进行低温锻炼,成为保护地番茄管理的主要措施,一般情况下在番茄的转折点和关键时期需要最适温度,如番茄发芽、出苗、花芽分化、授粉受精及转熟期以及分苗定植之后保证适宜温度,可以促进番茄的正常生长和受伤后尽快愈合恢复生长;而在分苗及定植前则要通过充足的锻炼,以保证安全度过受伤后的艰难时期;在正常生长阶段,温度可适当降低。番茄栽培各个时期的一般管理措施[4]如下:

(1)发芽期(催芽)。催芽前温汤浸种10min或10%磷酸三钠浸种20min可杀死种子内外病菌。将番茄种子置于28~30℃下持续12h,之后于10℃持续6~8h至出芽。无需光照,需较高空气湿度和足量水分。床土按1∶1∶1比例配制营养土,1m2床面施磷酸二铵50g。

(2)出苗期(播种至出苗)白天25~28℃,夜间18℃,最低13℃,无需光照,需较高空气湿度和足量水分。注意防治地下虫害和苗期病害,可于床面撒毒谷或百菌清防治。

(3)幼苗期(出苗至见心)。白天温度23~25℃,夜间15~18℃,最低13℃。保持较低湿度,但需要充足的光照,并适当控水,猝倒病是此期主要病害,可使用草木灰与百菌清混合施用防治。

(4)分苗前期(见心至1叶)。白天温度20~25℃,夜间13℃,最低8℃。尽量控水,保持较低湿度和充足光照,猝倒病也是此期主要病害。

(5)分苗后缓苗期(分苗至正常生长)。白天温度25~28℃,夜间18℃,保持较高湿度和足量水分,光照充足,草炭、马粪、土按1∶1∶1的比例配制营养土,1m2施磷酸二铵3~4kg,防治地下虫和苗期病,可撒毒谷,施百菌清或链霉素。

(6)成苗期(缓苗后至3叶前)。白天温度20~25℃,夜间13℃,最低8℃。保持较低湿度和足量水分,光照充足。喷施叶面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800倍液或爱多收。病虫害防治同分苗后缓苗期。

(7)花芽分化期(3~4叶)。白天温度23~25℃,夜间13~15℃,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同成苗期。

(8)壮苗期(5叶至定植)。白天温度23~25℃,夜间8~12℃,最低2~5℃。适当控水,保持较低湿度,光照充足。病虫害防治同分苗后缓苗期。

(9)定植后缓苗期(定植至正常生长)。白天温度25~28℃,夜间15~18℃,保持足量水分和湿度,光照充足。底施农家肥112.5t/hm2、磷酸二铵450kg/hm2、尿素450kg/hm2、硫酸钾225 kg/hm2。防治地下害虫和枯萎病,可选用撒毒谷或施百菌清+链霉素。

(10)开花期(缓苗后至明果期)。白天温度25~28℃,夜间12~13℃,短期最低8℃。适当控水,保持较低湿度和充足光照。喷施叶面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800倍液或爱多收。防治灰霉病、早疫病和落花落果,可用番茄丰产剂一号加灰霉宁或速克灵200倍液叶面喷施或选用速克灵600倍液,或甲霜灵百菌清500倍液喷防。

(11)坐果期(明果至白熟)。白天温度25~28℃,夜间12~13℃,短期最低8℃。保持足量水分和较低湿度,光照充足。前期施磷酸二铵225kg/hm2、尿素450kg/hm2;中期施磷酸二铵150kg/hm2、硫酸钾225kg/hm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800倍液或爱多收。防治灰霉病、晚疫病、叶霉病、脐腐病、青虫、蚜虫、白粉虱、潜叶蝇。防治方法同开花期,并摘去残留花瓣;或用百菌清50%烟雾剂或叶雾净粉剂薰蒸;或施过磷酸钙或叶面喷氯化钙灭杀毙800倍液、万灵2 000倍液,或敌敌畏1 0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800倍液。

(12)成熟期(白熟至转红)。白天温度25~28℃,夜间13~15℃。适当控水,保持较低温度,光照充足。叶面喷磷酸二氢钾800倍液或爱多收。防治腐烂病,可选用硫酸链霉素。

参考文献

[1] 唐高霞.保护地番茄温度控制技术[J].吉林农业,2006(11):23.

[2] 甄占萍,杨会芹.水分胁迫对番茄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1,17(4):98-99.

第8篇:栽培管理范文

形态特征

彩叶草为唇形科鞘蕊花属植物,也称五彩苏、老来少、五色草、锦紫苏。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株可长成亚灌木状,但株形难看,观赏价值低,故多作一、二年生栽培。株高25cm-30cm。全株有毛,茎为四棱,基部木质化,单叶对生卵圆形,先端长渐尖,缘具钝齿牙,叶可长15cm,叶面绿色,有淡黄、桃红、朱红、紫等色彩鲜艳的斑纹。顶生总状花序、花小、浅蓝色或浅紫色。小坚果平滑有光泽。

常见栽培品种

种子繁殖类型。播种繁殖可以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该类型有5种叶型品种:大叶型(Large-leavedType),具大型卵圆形叶,植株高大,分枝少,叶面凹凸不平。彩叶型(RainbowTVpe),叶小,长椭圆形,先端尖,叶面平滑,叶色有红、橙红、黄绿、白地绿斑等。皱边型(Fnngedtype),叶缘裂并且有波皱,裂纹与波纹的变化很大,叶色也有很多种。柳叶型(Willow~IeavedType),叶细长,柳叶状,叶缘具不规则的缺裂和锯齿。黄绿叶型(ChartreuseTvpe),叶小,黄绿色,抗日灼,植株矮且多分枝。

营养繁殖类型。一些不捻性、低捻性或尚不能用播种繁殖方法保持品种性状者。常见的园艺变种为五色彩叶草,叶片上有淡黄、桃红、朱红、暗红等色,斑纹。另外同属观赏性较高的有小纹草(Cpum/ms),原产菲律宾和斯里兰卡。株高15cm~20cm,多年生草本,茎横卧。叶对生,菱形,长2cm~3cm,叶面暗褐色,边缘绿色,背面色淡。花蓝绿色圆锥花序长10~12cm。丛生彩叶草,亚灌木,株高80cm~100cm,叶鲜绿色,呈心脏状卵形。缘具粗锯齿。花亮蓝色,轮伞花序,着花3朵~10朵,呈穗状排列。花期11月-12月,冬季观花。

生物学特性

彩叶草原产印度尼西亚,性喜温暖,不耐寒,生长适温20℃~25℃,冬季温度不低于10℃;喜阳光充足;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喜湿润,忌积水。原为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不能露地越冬,故常作一年生栽培或保护地栽培。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

种子。宜选用籽粒饱满、高活力、高发芽率的种子。在播种前需进行消毒处理,将种子放入50℃~60℃温水中,搅拌20min~30min。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用清水冲洗干净,滤去水分,风干待用。也可用40%的福尔马林溶液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冲洗、风干后即可使用。

基质。对基质的基本要求是无菌、无虫卵、无杂物及杂草种子,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可选用草炭土、椰糠、珍珠岩、蛭石等基质,常用泥炭土与蛭石,将其按2:1混合,过筛使用。育苗基质在播种前最好用800倍液~1000倍液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消毒一次。需要注意的是播种基质中绝不能掺入无机肥,否则会导致不出苗或出苗后死亡。

播种后管理。种子喜光,播后不需盖土。室外播种常在3月~4月进行,温室播种则多在春夏秋三季进行。播后及时喷淋水,初期土壤湿度可大些,以保证种子吸水膨胀的需要,后期水分不宜过多,土壤湿润即可。在20℃-25℃的条件下10天一14天发芽。小苗长至2叶~4叶期时,就需移植一次。移植时将小苗连根掘起,移植到浅盆中,其密度以叶片相互不接触为度。小苗长至6片一8片叶时,再移植到口径10cm的小盆中,并保留2片~4片叶摘心。

扦插繁殖

插穗。应选择无病虫害、成熟适中、生命力旺盛的嫩枝。在叶芽上方1cm―0.5cm处,切口向芽倾斜,用锋利刀(剪)切取含2个或2个以上腋芽、约5cm~10cm长的一段枝条作为插穗。

基质。选择疏松透气的基质,如草炭与珍珠岩(3:1)、腐叶土与锯末(1:1)或草炭与园土(1:1)。

扦插。温室的穴盘扦插可于3月~10月进行,露地多于4月~9月进行。扦插的密度以叶片互不覆盖,不影响光合作用为宜,扦插深度为2cm,不宜过深,以免影响生根。插完后将穴盘置于遮光率为70%的遮阳网下,温度25℃~32℃,有微风的小环境中。

扦插后管理。扦插后根据天气情况确定浇水的时间和次数,晴天每隔2h向基质表面喷水,阴天或雨天可少喷或不喷,使空气湿度保持在90%左右,注意基质不能出现积水现象。扦插后10天左右长出新根,逐渐减少喷雾次数,15天后移植或定植,进入正常管理。

栽培管理

水分管理。彩叶草叶大而薄,土壤过干则叶色易褪去,因此在生长期间要注意浇水和叶面喷水,尤其在夏季高温期宜将浇水和叶面喷水相结合,以提高空气湿度。但不能使盆土过湿,否则植株易发生徒长的现象,导致茎节过长,影响株形。长期的积水还易使根系腐烂、叶片脱落。冬季则应控制浇水,温度维持在15℃,保证干湿相宜。

肥料管理。彩叶草喜肥,每次摘心后都要施一次饼肥水或人粪尿。生长期施1次-2次稀薄的磷、钾肥,可促使节间短、枝密、茎硬、叶面色泽鲜亮。切忌施入过量的氮肥,否则易导致叶片暗淡。

光照管理。彩叶草为喜光植物,在全日照下叶色更鲜艳,所以一般不遮阳,但在夏季高温时应避免阳光直射,高温强光会使色素遭到破坏,引起叶绿素增加,导致植株色彩不鲜明,甚至偏绿,影响观赏,因此夏季高温时应适当遮阳,而其它季节则不能遮阳,因光线暗淡会使叶色灰暗。

温度管理。彩叶草耐寒性不强,生长适温为20℃-25℃。冬季生长迟缓,越冬温度要求在15℃以上,低于10℃则叶片变黄脱落,生长停止。如冬季的温度长期低于5℃,则地上茎叶会呈水溃状,严重时植株会枯死。

整形修剪。若要培养出株形丰满的植株,则应摘心,以促进侧枝生长。若要培养成树状株形,则不必摘心。花序出现后,若不采种则应及时摘去,以免消耗营养,影响株形。对于留种母株,要减少摘心次数,让其在入冬前完成开花结实过程。

病虫害防治病害防治

幼苗期易发生猝倒病、立枯病,生长期易发生灰霉病。

猝倒病防治。加强栽培基质的消毒发病初期及时喷50%多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5天喷一次,连喷或交替喷2次-3次。

立枯病防治。避免高温高湿;加强栽培基质消毒;发病初期喷洒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青枯立克500倍液。

灰霉病防治。保持株间的良好通风透气性;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第9篇:栽培管理范文

关键词:香椿;栽培;管理;技术

香椿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成年树可耐-20℃的低温,温度高于35℃时暂时停止生长,进入冬季自然落叶转入休眠。香椿喜光,不耐阴,在背风向阳,温差大的地方栽培,椿芽色泽鲜艳,香味浓而较甜,品质好,上市早。香椿抗旱和耐涝能力较差,干旱易影响发芽生长,甚至枝梢干枯死亡;水分过多易引起根茎部腐烂。香椿喜深厚疏松,富含有机质、钙和磷的壤土及沙壤土,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pH5.5~7.5均能生长。香椿的栽培管理要领

如下:

1 培育壮苗

育苗是个重要环节,椿苗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量和效益的高低。壮苗的标准是:苗高0.8~1.2cm,实生苗直茎1cm以上,无性繁殖苗1.5~2.0cm。种子繁殖苗的培育:

1.1 实生苗育苗 实生苗应把好以下6个环节:

1.1.1 选种 选当年的新种子,种子要饱满,颜色新鲜,呈红黄色,种仁黄白色,净度在98%以上,发芽率在40%

以上。

1.1.2 选地 选择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砂性土和土质肥沃的田块做育苗地,结合整地667m2施有机肥500kg,撒匀,翻透。

1.1.3 播种 温水浸种1昼夜,种子露白即可播种,播种期为春季最低温高于5℃,在1m宽畦内按30cm行距开沟,沟宽5~6cm,沟深5cm,将催好芽的种子均匀地播下,覆土1~2cm,播后覆盖一层地膜。

1.1.4 补稀 小苗出土后,会出现稀密不匀的状况,因此,需要做好间密补稀工作。

1.1.5 除草 播时用除草剂封面,经常性的人工除草,保证小苗不被草荒所危害。

1.1.6 矮化处理 株高50cm左右时,进行苗木的矮化处理。用15%多效唑200~400倍液,每10~15d喷1次,连喷2~3次,控制徒长,促苗矮化,增加物质积累。在进行多效唑处理的同时结合摘心,增加分枝数。

1.2 无性繁殖苗育苗 小面积生产可用根蘖或扦插繁殖:

1.2.1 根蘖繁殖 香椿的根部具有许多不定芽,在自然环境下,树冠周围常萌发一些幼小树苗,可挖掘出移栽培育新株。但是自然萌蘖有限,可采用人工断根分蘖进行繁殖。其方法:早春萌芽前,有树冠外缘,挖50~60cm的沟,将根末稍切断,用土将沟填好,这样可刺激根先端形成大量蘖苗,萌发新株,翌年即可移栽。

1.2.2 扦插繁殖 6月下旬~7月上旬选有70~80d龄,已进入半木质化枝条作插条,剪成15~20cm段,剪口蘸上500mg/L的萘乙酸或生根粉中浸4~5h,按行株距40cm×30cm,插入整好的苗床内,地上露1/3。上面覆土压实,浇水,苗高10cm时,注意中耕除草。

各类香椿苗在苗圃中培育1~2a可出圃。

2 栽植技术

2.1 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耕层深厚,土壤结构适宜,理化性状良好,肥力适中的壤土或沙壤土种植。选好地块后,清除杂草、碎石,深耕晒土,栽植前耕翻耙平,施足基肥,做到地块疏松、肥沃、平整。

2.2 施足基肥 栽培香椿一定要施足底肥。每667m2施优质农家肥不少于5000kg,过磷酸钙不少于100kg,尿素25kg,撒匀深翻。然后整畦栽苗,一般畦宽80~100cm。

2.3 合理密植 菜用香椿采用矮化密植栽培,以便采摘和提高产量。露天种植一般行株距50cm×20cm,每667m2栽植6000株;修剪根系,把椿苗的大根、主根均剪完,这样比较平整,易密密排放。修剪根系不会影响椿芽的产量,因大棚香椿不是靠椿苗根系吸收营养,而靠的是株秆提供母本营养;落叶后至翌年早春萌芽前均能进行栽种。栽种前每667m2大田施腐熟有机肥4000kg,撒匀深翻,作畦宽2~2.5m,按行株距60~70cm×15~20cm(矮化密植)栽种,每667m2种6000~8000株,最高达万株以上。栽后及时浇足定根水,促使活棵。

3 田间管理

3.1 水肥管理 栽后20~30d浇水1次,以后结合施肥浇水,5月和7月各施1次追肥,8月份追1次磷、钾肥。进入采收年后,每年萌芽前浇1次大水,促早发芽,第1次采收前3~5d施肥,6~7月间香椿经多次采摘大量芽梢后,养份消耗很大,树体衰弱,应施肥补充营养,使树体恢复长势和多发分枝。落叶后树间深耕并施有机肥。

3.2 整形修剪 香椿芽梢由顶芽形成,单位面积内枝条和顶芽多才能高产,修剪的方法有,每年春季椿芽采收结束后,6月中、下旬~7月上旬,对主干离地面高20cm处修剪(砍头),促使侧芽萌发成新枝。7月下旬~8月上旬根据新枝条长势的强弱进行打项,长势强的可提前打顶,相反,可推迟打顶,并结合肥水管理,促进形成饱满顶芽。

3.3 病虫害防治 香椿的害虫,有香椿毛虫、刺蛾、云斑天牛等,幼虫期可用800倍敌百虫液喷杀,成虫期可用1500倍乐果防治。病害有叶锈病和白粉病,可用500倍粉锈宁防治。冬季清洁田园,减少病虫越冬基数。

4 适时采收

香椿芽生长期短,应吃早、吃鲜、吃嫩。采收标准以芽色紫红、芽长10~15cm为宜。采收时应先采顶芽后采侧芽,若顶芽不采收,则下部侧芽难以生长或生长不良。采芽时应用手齐叶柄基部轻轻摘下,捆成100~200g的小捆,用塑料袋装好封口,防止失水萎蔫,提高上市质量。每年椿芽可采收3~4次,产量400~500kg。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