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育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培育池条件
鱼种培育池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不怕旱涝,环境安静,无污染源;池形以东西向的长方形为佳,面积3~5亩,水深1.5米左右;池埂坚固,不渗不漏,池底平坦,土质为壤土。池中还应配备1.5千瓦叶轮式增氧机、70瓦振动式投饵机和2.2千瓦潜水泵各1台。
二、准备工作
1. 清池消毒。排干池水,铲除池埂杂草,挖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暴晒池底20~30天后注水60~80厘米深(进水须用60目以上的密网过滤,以防有害生物进入池内),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20~150千克/亩。
2. 施肥培饵。放苗前7~10天,向池内投施发酵消毒好的有机肥,施肥量为300千克/亩左右,以培养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以培育草、鳊鱼为主的还应移植芜萍或小浮萍,为即将入池的鱼苗提供适口饵料。
三、鱼苗放养
1. 合理混培。混培鱼种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充分利用养殖水体,提高生产力。鲢、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上层,草、鳊鱼生活在中下层,青、鲤、鲫鱼生活在底层,可将这些鱼按合理的比例混养在同一池内,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培育池单位面积的生产力。二是充分发挥鱼类共生互利的优势。多数鱼类都具有共生互利的特点,如青、草、鳊鱼的残饵及排泄物会使池水变肥,可促进浮游生物繁殖;鲢、鳙鱼摄食浮游生物,能改良水质,有利于青、草、鳊鱼的生长;鲫、鲤鱼可充分利用池中的饵料资源和其他生物资源,其摄食活动还可搅动水层和翻动底泥,起到增加池水溶氧和促进池底有机物分解的作用。一般选择1个品种作为主培鱼,占60%~70%,2~3个品种作为配培鱼,占30%~40%。
2. 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主要采用以下方法确定:一是依据育成规格确定。若想培育大规格鱼种,放养密度应小一些,反之则大一些。二是依据品种确定。同样的出池规格,鲢鱼比鳙鱼的放养密度大一些,鲢、鳙鱼比草、青、鳊鱼的放养密度大一些。三是依据面积和水位确定。培育池面积大、水深,放养密度可大一些,反之则小一些。四是依据肥、饵、氧等条件确定。饵、肥料充足,增氧条件好,养殖经验丰富,可以加大放养密度,反之则降低。一般放养密度为1.5万~2万尾/亩,条件好的可增加为2.5万~3万尾/亩。
3. 鱼苗放养。在同一培育池内,同一品种的鱼苗放养规格应一致,一次性放足。先放主培鱼,20~30天后再放配培鱼,以提高主培鱼的争食能力。
4. 鱼苗消毒。鱼苗入池前,须用2%~4%食盐溶液浸泡5分钟左右或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分钟左右。
四、培育管理
1. 投喂管理。在鱼种培育期间加强饵料投喂,是提高规格、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最重要手段。鱼苗入池前2~3天,主要摄食池中浮游生物,无需人工投喂。从入池第四天起,在池边浅水处设多个投喂点,开始投喂颗粒饲料,训练池鱼上浮摄食,然后逐天减少距食场较远的投喂点,引诱池鱼向投饵机聚拢,驯化成功一般需要7~10天。若投放已驯化过的鱼苗,入池3~4天后即可正常投喂颗粒饲料。投喂应遵循“四定”原则,颗粒饲料的蛋白含量为35%~40%。培育初期,日投喂2~3次,颗粒饲料粒径为0.5~0.8毫米;7月中旬至9月下旬,日投喂4~5次,颗粒饲料粒径为1.5~2.5毫米;10月以后,日投喂2次,饲料粒径为3毫米。每次投喂20~30分钟,一般以90%的鱼吃饱离开为宜。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摄食及生长情况灵活掌控。
2. 水质管理。每隔10~15天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追施量为1~2千克/亩,方法是加水50~100倍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以补充营养,提高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密度,维持养殖生态平衡;每3~5天加新水1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深;每10~1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35厘米;每15天左右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0千克/亩,调节pH值为7.5~8.5;每10~15天使用1次EM菌,用量为1.0~1.5千克/亩,方法是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以减少病原菌和不良藻类,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改良水质和底质。由于鱼种池载鱼量大,应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一般晴朗天气从11时起开机3小时,次日凌晨5时起再开机2小时;阴雨天白天不开机,气压低时凌晨3时开机直至日出。
3.鱼病防治。坚持“防病为主,治病为辅,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每10~15天用0.3~0.5千克漂白粉对食场及附近区域消毒1次,防止细菌大量滋生;夏花入池30天后用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1次消毒,每米水深用量为80~100克/亩,以后每隔20天左右使用1次,以杀灭细菌和病毒;在饲料中按1%的比例添加大蒜素制成药饵,每月投喂1次,每次连喂3天,防治肠炎病。一旦鱼种发病,应及时诊断病因,使用高效、低毒、价廉的渔药进行治疗,防止疾病蔓延。
关键词 国槐;大苗培育;营养钵育苗
中图分类号 S792.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54-01国槐(Sophora japonica Linn)属于蝶形花科槐属乔木,是优良的乡土树种,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国槐具有适应性强、寿命长、易栽培、用途广及抗二氧化硫和烟尘能力较强等特点,在城乡绿化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国槐苗期生长慢,培育大苗周期较长,致使国槐大苗紧缺。利用营养钵培育的幼苗,经定植、截干整枝以及有害生物的防治,可培育出树干挺拔、树形优美的优质大苗,缩短了培育周期,培育效果较好。
1 苗床选址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处,挖宽1.0~1.5 m、深30~40 cm的池子作为苗床。
2 浸种催芽
因国槐种皮有细胞紧密结合的栅栏层,实粒多,透水性差,需经浸种、催芽处理,才能保证出苗整齐。3月上旬,将种子放入80 ℃的温水中,边放边搅,直至水温降到40 ℃为止。浸泡24 h后种子吸水膨胀,捞至草帘上摊平,用湿草帘覆盖后置于背风向阳处催芽。对未膨胀的种子用上述方法再次浸种,反复几次,分批催芽,分批播种。催芽期间要保持草帘湿润,每天翻动种子2~3次,当有1/3种子裂嘴“露白”时即可播种[1]。
3 营养钵育苗
3.1 播种
用砂壤土加上过筛后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为营养土(砂壤土∶农家肥=3∶1),营养钵装满营养土后平摆于苗床内,均匀洒水1次,然后播种,每钵放2~3粒种子,上面撒1 cm厚的湿润细土,用塑料薄膜拱棚覆盖,床内温度控制在40 ℃以下。平时注意观察,床面要保持湿润。
3.2 幼苗管理
3.2.1 间苗。苗木出齐后,逐渐撤去拱棚;当苗高3~4 cm时,进行第1次间苗,除去过密苗和病、弱、小苗;以后根据幼苗生长状况再进行间苗,当苗高10~15 cm时进行最后一次间苗。待苗高15~20 cm时,炼苗3~5 d,然后即可进行大田移栽。
3.2.2 幼苗抚育。移苗补栽可选阴雨天带土移栽,移栽后及时浇水。幼苗3~4片真叶时,结合浇水追施1次尿素(75 kg/hm2),以后追施1~2次即可。9月以后不再浇水、施肥,以促进苗木木质化,准备大田移栽[1]。
4 定苗移栽
4.1 栽植密度
为防止树干弯曲,幼苗期要合理密植,株行距20 cm×30 cm;当小苗地径达2 cm时,可以隔行去行、隔株去株再移栽,株行距保持40 cm×60 cm;当大苗胸径4 cm以上时,再用隔行去行、隔株去株式移栽,使株行距80 cm×120 cm。
4.2 定植苗管理
4.2.1 截干整枝。由于国槐发枝率低,树干增粗缓慢,木质化进程缓慢,加之苗木上部含水量高,叶片密集,容易造成头重脚轻,苗木自然弯曲率高,加上害虫咬食幼尖形成无头苗木,因而需要进行截干处理。
一般在7月上旬,将顶端弯曲部分剪断,在发出的新枝上选择一个垂直向上的枝作新主干。在不影响主干生长的情况下,一是要尽量多保留一些水平枝和接近水平的枝,并要控制其生长,当侧枝粗度达到主干粗度的1/2时应及时剪除,防止主干尖削度过大;二是要及时剪掉影响主干生长的竞争枝,促进主干的加粗生长,加快木质化进程,避免主干弯曲,提高主干高度。
春季开始生长时,对没有明显的主干或是有主干但过于偏斜的二至三年生苗木再次进行截干,剪口宜选在开始偏斜部位。
4.2.2 田间管理。国槐苗移栽成活后,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松土保墒,必要时进行浇水,追施尿素225 kg/hm2。二至三年生苗生长加快,要在每年春季施入三元复合肥750 kg/hm2,有条件的可以施用农家肥30 t/hm2左右;夏季追施尿素2~3次,每次施150 kg/hm2。
5 有害生物防治
5.1 槐尺蠖
发生特点:1年发生3~4代,5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始发期,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分别为各代幼虫危害盛期。以蛹在松土中越冬,幼虫及成虫以树叶为食,严重时几乎全株无叶。
防治方法:①化学防治:用50%杀螟松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分别选用20%灭扫利乳油、50%辛硫磷乳油、20%灭扫利乳油2 000~4 000倍液、2 000~4 000倍液、4000倍液,分别于5月中旬、6月下旬喷雾防治第1、2代幼虫。 ②可用苏云金杆菌乳剂600倍液进行生物防治[2-4]。
5.2 朱砂叶螨
发生特点:1年发生多代,在叶背危害,被害叶片最初呈
现黄白色小斑点,后扩展到全叶,并有密集的细丝网,严重时整株叶片枯黄、脱落[2-4]。
防治方法:在朱砂叶螨危害早期,可分别选用5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40%三氯杀螨醇乳油、20%灭扫利乳油1 500~2 000倍液、1 000~1 500倍液、3 000倍液喷雾防治。如发生严重,每15 d喷1次,连喷2~3次[2-4]。
5.3 蚜虫
发生特点:1年发生多代,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吸取枝条嫩梢的汁液,导致被害嫩梢萎缩下垂,顶端生长受到抑制,受害严重时诱发煤污病。每年3月上中旬、4月、5月初分别是蚜虫大量繁殖、产生有翅蚜、迁飞到槐苗上危害的时间,5―6月发生最严重,6月初迁飞至杂草丛生活,8月迁回槐树,然后以无翅胎生雌蚜在杂草的根际等处越冬,少量以卵越冬[2-4]。
防治方法:①蚜虫大发生时,可分别选用50%马拉硫磷乳剂、鱼藤精、40%乙酰甲胺磷、2.5%溴氰菊酯乳油、40%氧化乐果、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1 000~2 000倍液、1 000~1 500倍液、3 000倍液、1 000~1 500倍液、3 000~4 000倍液喷雾防治。②秋冬喷洒石硫合剂,消灭越冬卵[2-4]。
6 参考文献
[1] 程新平,祝建刚.高寒半干旱地区国槐的移栽和养护[J].林业实用技术,2005,9(12):12-14.
[2] 赵明干,彭秀红.槐树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2):96,119.
关键词毛竹;丰产;培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S79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34-01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又名楠竹、矛竹、孟宗竹,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经济价值最大的竹种,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材用和笋用竹种。广泛分布于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在江淮丘陵地区栽培较多,淮北也有少量引种。实践证明,毛竹最适合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水湿条件好、避风温暖的山谷洼地,垂直分布于海拔1 000 m以下地区。要求年平均气温12.6~21.0 ℃,极端最低气温大于-18.0 ℃,年降水量900~2 000 mm,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70%。在花岗岩、页岩、板岩、千枚岩、石英砂岩、石灰岩以及第四纪红色黏土所发育的黄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以及酸性石灰土上均能生长,土壤pH值4.5~6.5。但不适合栽植于山坡上部土层瘠薄处或碱性土壤上。为使竹林达到丰产高效,就必须有合理的地上系统增加有机物质的组成和地下系统营养物质的吸收、积累和分配以及良好的肥水管理。
1建立合理的地上系统(即母竹管理)
粗放经营的竹林,以清明至谷雨期间留养母竹为宜,花年竹林每年留养竹450~750株/hm2,大年竹林留养900~1 500株/hm2。集约经营的毛竹林,推迟留养母竹可增产、增值。经过对清明、清明至谷雨、谷雨3个时间段留养母竹对比,表明谷雨留养母竹效果最佳,比清明至谷雨时段留养母竹增产27%,增值28%;比清明前留养母竹多出笋40%,增值40%,差异显著,且新竹质量没有下降。推迟留养的母竹都是深鞭发的笋,竹笋粗度加大,更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养分和水分,增强抗性,增产效果明显[1]。
白露以后伐去5度以上老竹,4度竹可适当给予择伐,择伐时要避免出现空缺,砍伐株数应与留养竹株数一致。留枝盘数应在15档左右,立竹数2 250~2 700株/hm2,1~4度竹的株龄结构为1∶1∶1∶1,平均胸径7~8 cm6~7级。
2培育合理的地下系统
2.1竹鞭管理
竹鞭分布在土壤上层10~50 cm处,横向起伏生长。鞭梢生长的速度在一年间按慢―快―慢的节律进行:当早春土壤温度回到5 ℃时即开始活动,5月以后随着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大,进入快速生长季节,以6―10月生长最旺,11月生长减慢,12月至翌年1月停止生长;竹林发笋长竹则在3―5月。大小年分明的毛竹林:大年大量发笋长竹,地下鞭生长量较小;小年主要是换叶生鞭,地下鞭生长量较大,交替进行,每2年为1个周期。毛竹发笋比例最高的鞭段长度约2 m,又称为有效鞭段。可以在竹鞭生长期内,适当挖除鞭笋,清除老鞭、细弱的浅鞭或断鞭来促发岔鞭,既能调整竹鞭的生长方向,又能增加发笋鞭的比例。竹鞭的生长特性:趋肥、趋松、趋润。竹鞭以20 cm左右深度产笋量高。一般每深5 cm,竹笋增重0.25 kg。高产型笋用林的竹鞭要求以三至五年生的粗壮鞭为主。
2.2土壤管理
除“三头”和深翻林地,每年春笋结束至入霉前(5月)和秋分前后(9月),结合施肥翻垦2次,翻垦深度在40 cm以上。翻垦时,应剔除褐色的老鞭、霉鞭和细弱的浅鞭,同时除掉“三头”(即石头、树蔸和竹蔸);2―3月和7―8月各除草1次,深度7~10 cm。垫土:每年或隔年冬季在竹林地的上坡挖取客土,加盖在林地上,也可以别处取客土。加土厚度以7~10 cm为好,过薄达不到加土的目的,过厚则出笋时间推迟,甚至出现烂鞭现象。在垫土的同时,应清理排水沟,防止林地积水。
2.3施肥管理
竹林施肥对竹笋出土有促进或延缓作用。增施氮肥,竹笋出土多在前期,笋期也延长。偏施磷肥则发笋后移,以中后期为盛,由此可调节发笋出笋时间、周期及利用状况,定时定量养笋。
2.3.1施肥量。年产竹笋22.5 t/hm2、产竹11.25~15.00 t/hm2的笋用林,每年应施畜禽栏肥7.5 t以上,通常分催笋肥、笋穴肥、行鞭肥和孕笋肥4次施入,4次施肥的大致比例分别为4∶2∶3∶1,N∶P∶K=5∶1∶2。氮肥对增加收笋量有显著效果,主要对竹笋个体发育起促进作用。追施氮肥可使收笋量稳定,施氮肥3 750 kg/hm2可达最高产量;磷通过提高笋芽发笋或直接促进笋芽形成增多发笋数而增产;钾在于和氮、磷互相配合,有助于氮、磷功能的发挥。通常施尿素225 kg/hm2、过磷酸钙4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能提高竹林产量和竹笋产量,连续施肥3年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2.3.2施肥方法。毛竹林地施肥方法一般有4种,分别为撒施、蔸施、穴施和沟施。重点介绍沟施,即沿等高线方向开沟,水平带间距1~2 m,沟深20 cm,沟宽20 cm,将肥料施于沟中,加土覆盖。沟施的优点是林地沿水平带形成阶梯和土壤疏松带,能起到蓄水、保水、保土的作用。施用肥料处于20 cm土层,易溶解和转移。根据竹鞭趋肥、趋松、趋润的生理特性,诱导竹鞭在15~25 cm土层生长,形成良好地下鞭空间结构。出笋早且主要集中在沟的两侧,便于挖笋和留养母竹[2]。
2.3.3施肥时间。具体如下:①催笋肥。在早春(雨水前)施入,以促使笋芽膨大生长,提早发笋。在离母竹干基1~2 m处开深20~30 cm的沟,将混合肥(用人粪或猪粪每50 kg掺复合肥或尿素2 kg)浇入沟内,然后覆土填平。②笋穴肥。挖取竹笋的笋穴,当天施用混合肥或尿素0.2 kg/穴左右,由于笋穴肥一般埋施较深,并最接近粗壮的竹鞭,能较快被吸收利用,故应重施。③行鞭肥。为了恢复母竹的长势和竹鞭的伸长,在春笋停挖后至入霉前,结合深翻,每隔2 m开深20~30 cm的水平沟,将肥料(栏肥、饼肥或煮熟的黄豆等)施入沟内,即用土覆盖。④孕笋肥。秋季(9―10月)笋芽开始分化,为充实行鞭,促进笋芽分化发育,可在夏末初秋,结合深施入畜肥。
2.4笋期管理
挖笋与留笋养竹是竹林集约经营的重要环节。毛竹林地下竹鞭芽可达15万个/hm2以上,且每条竹鞭都能出笋成竹。虽然挖掘鞭笋使平均鞭长和节长变短,但鞭段数量明显增加,出现单侧多岔,竹鞭纵横向之比为3∶2,多分布在10~40 cm的土层,以1~3龄抽发新鞭最佳,2~5龄鞭发笋最强。壮芽多分布在竹鞭中部,竹鞭上有84.7%的侧芽能萌发成竹鞭及竹笋[3]。
只要加强竹林的水肥管理,加速笋芽萌发转化,及时挖去早期的浅鞭笋,调整转化冬春笋的营养矛盾,就可促进春笋及时萌发,提高笋产量。实践证明,清明至谷雨间留养的母竹产量、质量最佳,可获最高笋产量,其他所有早期、初期、末期笋均可提早挖光。挖笋要及时,疏笋要均匀。整个笋期以没有退笋为佳。
2.5水分管理
2.5.1竹林水分管理。“竹怕秋冬旱,出笋少一半”。8―9月(笋芽分化期)和10―12月(孕笋期)是水分管理关键期,管理程度直接影响冬笋和翌年春笋的产量。水分管理不仅能增加出笋数量,而且能增加单个竹笋的重量。研究表明:在8―9月干旱季节,竹林灌水可提高冬笋产量3~10倍[4]。
2.5.2竹林用水量。8月至翌年2月,如出现连续20~30 d干旱,有水源的地方要减少灌水,一般要求自然浇灌75~120 t/hm2,喷灌用水量75~120 t/hm2。有条件的地方,灌水后用稻草覆盖,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3参考文献
[1] 葛勤像.毛竹丰产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41.
[2] 郑林水,周紫球,陆媛媛,等.不同肥料对毛竹冬笋品质特征的影响[J].林业科技,2011,36(4):43-45.
关键词:沙松;育苗;技术
收稿日期:2012-01-09
作者简介:王振东(1968―),男,吉林通化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工作。
中图分类号:S791.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94-01
1 引言
沙松(Abies holophylla Maxim)别名辽东冷杉、杉松、白松。沙松为乔木,高可达30m,胸径可达1m。树冠宽圆锥形,老树宽伞形。树干通直圆满,幼时树皮灰褐色,不开裂,老时细长浅纵裂,灰褐色或暗褐色;一年生枝灰黄色或淡灰褐色,无毛,有光泽,有树脂。叶在果枝下部及营养枝上排成两列,在果枝上部斜向伸展;线形,直或稍弯,长2~4cm,宽1.5~2.5mm,先端急尖或渐尖,背面沿中脉两侧各有7~8条白色气孔线,横切面具2中生树脂道,皮下层细胞单层,稀具不连续排列的第2层。球果圆柱形,长6~14cm,直径3~4cm,果梗极短或近无,熟时淡黄褐色或淡褐色;种鳞近扇状四边形或倒三角状扇形,上部宽圆,边缘稍内曲,两侧具不规则细齿,鳞背外露部分被密短毛,苞鳞短,长不及种鳞的一半,不露出,楔状倒卵形,先端有伸长的刺状尖头。种子倒三角状,长8~12mm,种翅宽大,淡褐色,比种子长,长达2cm,宽约1cm,呈四边形,先端平截。花期4~5月。球果10月成熟。
沙松主要分布于东北牡丹江流域山区、长白山区及辽宁东部海拔500~1 200m地带,俄罗斯、朝鲜亦有分布。北京引种后生长良好;杭州亦有引种,生长良好;沙松耐荫,喜冷湿气候,耐寒。自然生长在土层肥厚的阴坡。喜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土。浅根性树种。幼苗期生长缓慢,10年后渐加速生长。寿命长。沙松木材黄白色,心、边材界限不明显,材质轻软,比重0.37,纹理直,有光泽,具香气,树形优美,为优良用材和观赏树种。可供建筑或做枕木、器具、家具等用。沙松树姿雄伟壮观,是风景区、公园、行道、城市小区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
2 材料与方法
2.1 苗圃地的选择
根据沙松的生物学特性,要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结构疏松、含腐殖质多、湿润、微酸性,排水性能好的森林土壤,便于灌溉,便于管理,便于运输的平坦地块作为苗圃。
2.2 整地做床
新开的苗圃土壤肥沃,可不施肥;老苗圃要进行整地施肥。同时,进行土壤消毒处理,以预防病虫害和杂草。然后做床。做床规格:床长20m,床宽1.1m,床高10cm,步道宽40cm,床面要整平压实,待播种用。
2.3 种子处理
沙松播种育苗,用新鲜的种子沙藏3个月即可播种。如果是干种子,就要在播种前进行催芽处理。一般采用混沙低温层积法进行处理,在11月中旬有雪后进行。将种子用清水浸泡24h捞出,再用1%~2%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消毒2h后,捞出种子用4倍相对湿度为60%的湿沙混拌均匀,装入木箱中,把装好种子的木箱放入苗木窖或埋入1.5m深的地下储藏。储藏的地方要注意地下水位在2m以下,并做好防鼠。翌年4月中旬,在播种的前20d将种子取出,进行催芽处理。将种子平铺在晾晒场,种子厚度在3cm左右,边晾晒边翻动,当种子发干时少喷点水,保持种子不失水,种子上边扣上塑料薄膜棚,提高温度。待种子有30%种子裂开时即可播种。
2.4 播种及田间管理
一、采种
天然红松林25~30年左右开始结实,丰年间隔期约3~4年,其中有的个别年出现小年现象。一般秋季在9月中、下旬即可采种。
二、育苗
1、育苗地的选择
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为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类、柞树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红松苗木生长有益的菌类,可促进红松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较多,土壤板结,苗木生长不良,一般宜1年与2年生红松苗相互轮作。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2、圃地施肥
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育苗地应施足底肥,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底肥要用经过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每亩施约施2万斤。施肥方法,在作床前将肥料均匀的撒在育苗地上,然后用梨或人工进行搅拌使肥料均匀的混合在耕作层土壤中。
3、种子处理
为促使播种后种子迅速发芽,出苗整齐,增强苗木抗性,在播种前,种子应进行催芽。其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1)雪埋。在1~3月间选择背阴处,降雪后把雪收集起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坑中,厚度30~50厘米,然后将种子用3倍雪拌匀盛入麻袋或木箱等容器中,置于雪上,再用雪将上部盖严。为防止早春雪溶化,在雪上覆40~50厘米的杂草。播种前3~5天将种子取出,置于向阳处(或用清水化雪),待雪化净后,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2小时,捞出后稍阴干即可播种。亦可将种子置于温暖处进行短期催芽,当有50%的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发芽率达70.1%。如冬季无雪亦可将种子混入碎冰中(冰越小越好)进行埋藏。
(2)混沙埋藏。播种前10~20天,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挖埋藏坑,坑深宽各50厘米,长度依种子数量而定。在坑底铺上席子,然后将消毒的种子混两倍的湿沙放入坑内,夜间用草帘盖上,以保持温度,白天将草帘掀起,上下翻动,并适量浇水,经15~20天大部分种子即裂嘴,就可将种子由沙子中筛出进行播种,发芽率达62.5%。如不能及时播种时,则应停止翻动,并加覆盖物或移于阴凉处,降低温度,控制发芽。
(3)温水浸种。播种5~7天,先将种子消毒后,再用40℃~60℃水浸种一昼夜,捞出后放在室内温暖处,每天用清水淘洗两遍,到种子有50%裂口时播种,发芽率达54.5%。
4、作床
一般采用高床作业,床高10~15厘米,小步道宽50厘米,床面宽1米,长10~20米。作床时可先作下床,充分灌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再将步道土翻到床上搂平压实,并保持床面平坦,以免遭雨或浇水时,种子幼苗被冲淤,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5、播期
适期播种对促进种子发芽,保证苗齐苗壮,增强幼苗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根据几年来各地不同播种时期试验证明,平均地表温度达9℃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在五月上、中旬播种。播种前苗床表土要保持适度温润,如干燥应少量浇水,待床面稍阴干时,用耙将床上面搂起0.5~1厘米深的麻面,然后用播种机或手推播种滚,横床条播,播幅宽3~4厘米,行距8~10厘米,播后及时镇压,以防芽干,覆土约0.5厘米,不宜过厚,否则幼苗出土困难;红松种源少,种子珍贵,要节约合理用种。通常每亩播8~10斤。
6、播种地的管理
加强播种后的管理是提高出苗率和促进幼苗生长的关键。
(1)风沙严重的地区,如育苗地无防护林或防护林稀疏,则必须在播种区四周及中间设置防沙障,避免沙打幼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季风已停,苗径已部分木质化,即可分期分段撤除风障。
(2)为防止覆土被风吹失,调节地面温湿度,播种后宜在床面上覆一层稻草(或干松针),厚度以不见土为限(每平方米约需草1.5~2斤)。当幼苗出土50%时,把草撤除一部分,全部苗齐后,将覆草全部撤除,撤草时不要损伤苗木。为防止浇水或降雨时冲刷表土,调节床面温湿度以防止土壤表层板结,可保留行间稻草,直到秋后。
(3)红松幼苗顶壳出土易遭岛类啄食,为防止鸟害,应设专人看护到种壳全部脱落为止。
(4)也可在苗床上搭设封闭遮荫网以达到防风、保湿和岛类啄食的效果。
7、苗木的越冬保护
红松耐寒冷,但幼苗期间由于冬季干燥气候的影响,苗木易失水分,导致生理干旱而枯死。因此,在冬季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幼苗才能安全越冬。试验结果证明,冬季采取覆土防寒对幼苗安全过越冬效果好,苗木死亡率仅3%,而采用覆草越冬,苗木死亡率100%。
关键词:水果型甜玉米;地块选择;隔离区设置;播种;田间管理
1地块选择与隔离区设置
要选择介于胶泥性土质和沙性土质之间的田地,这种土质最适合水果型甜玉米的生长。另外,所选的田地不能是长年使用高毒性杀虫剂的田地。在选好的田地周围,要保证有方便获取的清洁水源。前茬作物收获后,将腐熟的农家肥均匀地撒施在所选田地中。对于肥力足的田地,施用农家肥7.5t/hm2左右;对于肥力差的田地,施用农家肥15t/hm2左右。开春后对所选田地进行翻耕,浅耕即可。翻耕后将田地耙平。在选择水果型甜玉米种植地时,要设置隔离区[1]。一般,水果型甜玉米和其他类型玉米直线间的距离不能少于300m。设置隔离区,是为了防止不同种间的玉米相互授粉,降低品质。如果受条件所限,达不到规定距离,就要错开不同种玉米的花期,以防止互相授粉。
2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以幼嫩果穗作水果、蔬菜上市为主的,应选用超甜玉米品种;以作罐头制品为主的,则应选用普通甜玉米品种,并按厂家要求的果穗大小、重量选择合格品种[2]。地下害虫较多的地块,播种时有针对性地选择玉米种衣剂、辛硫磷等拌种,现拌现用。
3播种
一般选择在清明前进行播种。采用机械播种的方法,一次性完成起垄、穴播、覆土、镇压,覆膜等步骤。由于水果型甜玉米籽粒中淀粉含量少而呈现不饱满状态,幼芽顶土能力较弱,因此播种不要太深,一般覆土4~5cm厚。覆土过厚会影响子叶出土。在播种的同时,采取连带铺设地膜的措施。地膜要展开、铺平,封膜两边的土不能压在种带上,并保证地膜覆盖的严实、边缝压实,起到增温保墒作用。
4苗期管理
在玉米小苗生长至2叶1心时,要人工进行破膜,以使玉米小苗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阳光和生长空间。而对于膜下的杂草,由于一直被闷在薄膜内,生存空间紧张,也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会慢慢地自然死去。而死去的杂草,又可以成为小苗生长需要的养分。一般在小苗生长到5~6片叶时,就可以进行间苗。间苗的原则一般是保证苗与苗之间的间隔大概在30cm左右,以更充分地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保证每一株苗都能获得足够的养分和生长空间。间苗后7d左右,需要对田地进行1次除草。可采用喷洒除草剂的方法进行除草。应选用磺酰脲类除草剂,比如玉米乐水悬浮剂。配制水溶液的时候,要按照除草剂和水的比例为1∶300~400的比例配制。喷洒除草剂之前,要注意做好保护措施。一定要带好手套和口罩再进行喷施。喷洒除草剂时,喷头要压低,沿着垄沟,对垄沟内的杂草进行喷洒即可。尽量选择无风的天气,或者顺着风向进行喷施。不能在逆风或者侧风的状态下作业,以免除草剂被风吹到玉米幼苗上,造成不必要的减产。在玉米苗期进行中耕,应该掌握一个“浅”字。因为玉米小苗的根系在这一时期还不是很发达,所以在中耕时候要浅,以免伤到小苗的根系。深度在3~5cm的表土层即可[3]。甜玉米比普通玉米更易产生分叉,为了促使主茎穗长成大穗,提高商品质量,在一定的密度条件下,需要打叉,打叉后不仅使养分集中供给主茎穗,而且可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提高产量、产值。打叉的时间不宜迟,第1次在开始长出分叉时进行,7~8d以后再打1次,以除早、除小、不伤主茎为原则。
5穗期管理
玉米出苗后20d左右,就进入了抽穗期。这一时间可能会因为南北方的差异,或者气温的影响有一些变化。抽穗期是水果型甜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肥力的需求较大。尤其是在大喇叭口期,仅靠播种前所施的基肥可能不能够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因此,要追施1次尿素。追肥后还要及时浇水。颗粒状的肥料对于作物来说不易吸收,把肥料溶解在水里,通过浇水,作物很容易吸收肥料中的养分了。抽穗期的玉米对水的需求量最大,如果遇到异常干旱的情况还需要补浇1次水。
6花粒期管理
玉米花粒期是指从抽雄至完全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茎叶停止生长,进入以籽粒发育为中心的生殖生长期。水果型甜玉米是一种要质量而非数量的品种。为了保证优良的品质,要对每株玉米进行疏果。水果型甜玉米1株往往可以结2~3个果实,有时甚至更多。如果都保留下来,只会使果实都长不饱满。长得不饱满,不仅不会增产,反而会减少收益。玉米果实顶端的花丝大概2周后开始颜色变深,干枯。这预示着玉米已经成熟,可以收获。
7病虫害防治
在水果型甜玉米生长至大喇叭口期的时候,要进行1次虫害防治。防治的对象主要是玉米螟的幼虫,俗称钻心虫。要选用高效低毒的辛硫磷颗粒剂[4]。方法是,将已经配好的辛硫磷颗粒剂,人工撒施在水果型甜玉米的大喇叭口内。每株玉米撒1g左右为宜,或用5%锐劲特悬浮剂600~750mL/hm2,
或90%杀虫单750g/hm2,或25%快杀灵二号剂750~900mL/hm2均匀喷雾防治。粘虫发生较重时,可用敌杀死、杀虫双、敌敌畏等均匀雾喷,隔5d喷1次,共喷2次。若蚜虫较重,可用50%抗蚜威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地下害虫较多的地块,除进行拌种外,可用5%特丁磷37.5~45.0kg/hm2土壤施药;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根部灌药,8~10d灌1次,灌2~3次。
8采收
采收要在清晨进行,这时是一天中气温比较低的时刻,玉米中的水分还没有蒸发。玉米还可借助晨光通过光合作用补充其在夜晚消耗的养分。清晨的水果型甜玉米口感最好,要抓紧时间采收。采收后,用刀将玉米果实的根部和顶端的花丝切掉,装好。
9参考文献
[1]姜兆全,高鹤青.水果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6(5):108-109.
[2]徐毅,周鑫群,诸葛龙,等.超甜水果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长江蔬菜,2008(5):44-45.
关键词:苦槠;容器苗;推广应用;浙江景宁
收稿日期:2010-12-22
作者简介:雷忠法(1964―),男,浙江景宁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791.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49-02
1 引言
苦槠树冠圆球形,树皮深灰色,呈现出纵裂状;小枝绿色,略具棱;叶厚革质,叶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长7~14cm,宽3~6cm,顶端渐尖或短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或中部以上有锐锯齿,有光泽,螺旋状排列,叶背有银灰色鳞秕;开花期在5月份;幼时全包坚果,成熟时包围坚果3/4~4/5,直径12~15mm;苞片三角形,顶端针刺形,排列成4~6个同心环带,坚果褐色,有细毛,果实在10月份成熟。苦槠树多生于海拔1 000m以下低山丘陵地区,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也能耐阴;喜深厚、湿润土壤,也耐干旱、瘠薄,深根性,萌芽性强,抗污染,寿命长。
2 苦槠容器苗培育技术
2.1采种
选20~40年生健壮苦槠母树,在10月中下旬当壳斗呈茶褐色时采种,采回的种子可立即播种,如不立即播种应及时沙藏,沙藏时不宜过湿,可与干沙埋于避风处。
2.2 种子的处理
培育优质容器苗,应选籽粒饱满、高活力、高发芽率的种子,为使种子发芽一致,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可将种子放入50~60℃温水中,顺时针搅拌20~30min,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漂去瘪粒,用清水冲洗干净,滤去水分,风干后备用。
2.3 营养土配方
营养土配方为腐殖质土20%,厩肥20%,火烧土20%和黄心土40%,另加过磷酸钙3%。
2.4 容器的选择
方锥体形比圆锥形容积大,可为根系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因而多采用方锥体形的孔穴。用过的容器在使用前应清洗和消毒,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或蔓延。
2.5 装容器与播种
将配好的营养土用小筛筛过,装入容器内,不可用力压紧,以免破坏土壤物理性质;营养土不可装得过满,以免浇水时水流出,并将有营养土容器紧密地排在畦面上,每畦排好后要喷水,让容器中的土壤湿润紧实,带有营养容器全部排好后,搭遮阳网,网高为80~120cm。到播种时间,将装好营养土的容器摞在一起,均匀下压,然后将种子仔细点入容器内,每穴一粒,再轻轻盖上一层细土,与小格相平为宜;播种后及时浇水,一定要浇透,容器底部有水渗出即可。
2.6 苗期抚育管理
2.6.1 出苗期抚育管理
从播种后幼苗出土到能独立进行营养生长为止,这一时期称为出苗期。苦槠播种后20~30d就可萌发,出苗期持续15~20d左右。这一时期幼苗十分嫩弱,根系分布很浅,抗性弱。育苗的关键是要为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满足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和通气条件。但营养土不可过湿或积水,如果水分过多会造成通气不良,影响种子发育,并造成种子腐烂。这时的嫩苗尚不能自行制造营养物质,其营养来源主要是种子所贮存的营养物质,不需要施肥。
2.6.2 幼苗期抚育管理
苦槠幼苗出土后独立进行营养生长开始旺盛生长前的一段时期,称为幼苗期,持续时间约为20d。这一时期幼苗开始出现真叶,开始独立进行光合作用并制造有机物质,叶片数量逐渐增大,根系生长较快,产生侧根。此时苗木仍很幼嫩,对外界不良条件抵抗能力弱,死亡率很高。要采取措施防止干旱、水涝、高温、低温等不良现象,适当遮荫,及早除草松土,注意防治病虫害。幼苗期对养分的需求量不多,但适量追施稀薄的氮、磷肥,能提高苗木质量。
2.6.3 生长盛期抚育管理
从苗木高生长量大幅度提高开始到高生长量大幅度减少为止,是苗木的生长盛期。苦槠的生长盛期从5月中旬开始到10月中旬止,其中5~7月初有一生长高峰,苗木高度可达20~25cm;7~8月处于夏季高温干旱期,生长缓慢;9~10月又出现一个生长高峰,平均高度可长至30cm左右。苦槠生长盛期的苗木发育状况基本上决定了苗木质量。这一时期苗木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高度,地径和根系的生长都很旺盛其中高生长最为明显,并形成侧枝。期间影响苗木生长发育的外界因子主要是气温,土壤水分和养分,要搭建荫棚以防叶片被强烈的阳光灼伤,干旱炎热时要及时灌溉,梅季多雨时要及时排涝,苦槠忌土壤积水,如涝害持续1d以上,会引其苗木高死亡率。另外,要做好除草、防治病虫害等工作,除7~8月的生长缓慢期外,前后2个高速生长期应追肥,以满足苗木旺盛生长的需要。
2.6.4 生长后期抚育管理
生长后期从苗木旺盛生长阶段过去后到进入休眠为止。此时苗木高生长缓慢并最终停止,但粗生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苗木的地上和地下部分质化程度增加,对低温和干旱的抗性提高。这一时期要停止一切促进苗木生长的措施,如追肥、光照、除草等,防止苗木徒长促进木质化,形成健壮的顶芽,提高苗木越冬能力。苦槠容器苗抗冻能力较强,但1年生苗抗低温能力较弱,易受霜冻,需要取一些防寒保暖措施,如用稻草、麦秆或塑料薄膜把苗木覆盖起来。
3 苦槠容器苗木的应用
3.1 在生物防火带工程的应用
在与火灾的长期斗争中,人类探索出运用森林自身阻止大火蔓延的方法,这就是绿色植物阻隔法。担此重任的植物,从花草到树木,品种较多,而苦槠树干通直,树冠浓密,叶片较厚,革质,耐火,萌芽力强,因此苦槠是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理想的树种,近3年来,用苦槠容器苗共营造宽9~12m的生物防火林带125km。
3.2 在阔叶林工程的应用
(1)苦槠属常绿乔木,是我国珍贵的阔叶树种,也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用材林树种,与马尾松、杉木、湿地松等树种混交造林,病虫害即少,又能起到良好的森林防火作用。
(2)苦槠树枯落叶多,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是营造水源涵养林的先锋树种。
(3)苦槠树具深根性,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对陡山、瘠薄山及芒草山,都能适应生长,近3年来,用苦槠容器苗共营造阔叶林工程造林190hm2、补植造林482.6hm2,使大面积荒山造林一次性成活率提高了30%以上,促进幼苗提早进入速生期、提早郁闭,促进春季造林成果。
3.3 在创建森林城市的应用
苦槠树干高耸,枝叶茂密,四季常绿,寿命长。同时,苦槠树的坚果含淀粉,浸水脱涩后可做苦槠豆腐、苦槠粉皮、苦槠粉丝、苦槠糕等多种原生态食品,深受人们青睐,因此在创建森林城市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3.4 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苦槠为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组成树种,木材生长轮和心边材区分不明显,纹理直,结构细密,材质坚韧,富有弹性,耐湿抗腐,可作建筑、桥梁、运动器材、家具、农具等用材,因此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章银柯,唐宁力,王华胜,等.园林苗木容器栽培的城市环境效应[J].河北林果研究,2006(3):62~63.
[2] 将云东,王达明.热区几种阔叶树种的育苗基质和容器规格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2003(4):31~32.
[3] 曲良谱.苦楝、枫杨容器育苗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关键词 楠竹;笋用林;护竹留笋;营造培育;挖笋
中图分类号 S79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157-02
竹子是我国经济林、生态林、用材林的兼用树种之一。城固县地处秦巴腹地,境内“一江五河”纵横交错,空气相对湿度为79%,全县植物资源丰富,乔、灌木树种达53科69属134余种,是竹类植物的适生区。为给山区群众寻找一条生态致富之路,自2012年起,城固县在深入论证考察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了相关人员赴“中国竹乡”浙江省安吉县考察学习楠竹产业,把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泛、枝叶秀美的名贵竹种楠竹确定为城固县主打项目之一,在城固县五堵镇、天明镇、三合镇、上元观镇、董家营镇和青龙寺林场实施新造了近666.67 hm2楠竹用材林和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目前楠竹生长保存情况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城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楠竹产业发展,确定把楠竹产业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山区林种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提出要继续加大楠竹产业发展规模力度,在全县南北山区倾力打造集休闲观光和竹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拳头”产业,并向省、市申请列入全省楠竹产业发展示范县,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成为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如今,楠竹产业已成为城固县林业发展的新亮点。
1 林地选择
1.1 立地条件
选择海拔800 m以下、坡度不超过15°、光照充足、土层厚度60 cm以上、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中壤土、砂壤土营造楠竹笋用林。
1.2 选地及林地清理
选择交通方便、靠近水源、坡度平缓、土层深厚、立竹度好的楠竹纯林改造成楠竹笋用林或笋、竹兼用林。砍除林地杂灌,挖除老竹蔸、蔸和清除石块,创造竹鞭生长的良好环境。
2 精细整地
2.1 方法
劈山,清理林地,全面开垦,深度30 cm以上;同时清除石块、树蔸等。全垦深翻时避免损伤幼壮竹鞭及竹鞭上的鞭芽和鞭根,要注意清除石头、竹蔸、树蔸和老竹鞭,在深翻的基础上再施肥,埋青。深翻松良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分解,改善土培肥力条件。挖穴,600~900个/hm2,穴长150 cm、宽100 cm、深50 cm,穴长边与等高线平行。开沟,每隔5~10 m开水平沟1条,沟宽为30 cm、深度为25 cm[1-2]。
2.2 时间
改造竹林的第1年深翻可在6月中旬进行,也可结合挖冬笋在12月至翌年1月进行。
3 母竹挖掘、运输和种植
3.1 母竹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分枝较低、枝叶繁茂、竹节正常、无病虫害、一至三年生、胸径3~6 cm的楠竹为母竹。
3.2 母竹挖掘
母竹留来鞭30 cm以上、去鞭50 cm以上;挖时不伤鞭芽,少伤鞭根,不损伤“螺丝钉”。带土直径一般以母竹地径6~8倍为度,留4~5盘,砍梢切口斜面平滑不开裂。
3.3 母竹运输
远途运输母竹必须用稻草、草绳、麻袋等将竹蔸鞭根和宿土一起包好扎紧;装卸时要避免损伤芽鞭、螺丝钉;装车(船)时,将母竹横放或斜放,竹蔸相互紧靠,盖上覆盖物,对母竹枝叶经常喷水。
3.4 母竹种植
解去母竹包扎物,将母竹放入穴中,竹蔸上部略低于土面,鞭土密接,下紧上松;填土时防止损伤鞭根和笋芽,浇水保湿,打桩固定。种植时间为初冬和早春,种植密度为600~900株/hm2。
4 幼林管理
4.1 水分管理
母竹周围覆盖稻草等,久旱不雨应浇水灌溉,每株15 kg;久雨不晴,应及时排出积水。
4.2 松土除草
栽后第1~2年每年除草2~3次,分别为3―4月、5―6月、8―9月。栽后第3年开始每年除草1次,可在7―8月进行。提倡竹、农间作,以耕代抚,但应选择不与楠竹争肥、争水的矮杆和豆科作物。
4.3 施肥
第1年施肥2次,5―6月每株根施复合肥0.25 kg或液施尿素0.15~0.25 kg;9―10月每株施人粪尿5 kg,加水2-4倍浇施。第2年5―6月施复合肥375 kg/hm2,9―10月施人粪尿4.5 t/hm2,11―12月施有机肥19.5 t/hm2。第3年5―6月施复合肥450 kg/hm2,9―10月施人粪尿8 250 kg/hm2,11―12月施有机肥30 t/hm2。
5 护竹留笋
5.1 新造母竹护理
及时处理新竹下陷、歪倒、露根、露鞭或因摇晃而产生的积水穴洞。禁止牲畜(牛羊等)进入竹林中啃食或破坏,保护好新造母竹。
5.2 母竹留养
除删去过多的并生笋以外,尽量留养。在新竹抽枝后展叶以前,砍去15盘以上的竹梢。
5.3 适时留竹
楠竹春笋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始出土。“清明”前后10 d出土的春笋多数是浅鞭笋,笋小,不宜作母竹留养;“谷雨”5 d以后出土的春笋多数是老弱竹及同鞭末期笋,亦不宜作母竹留养。应选择“谷雨”前后5 d出土的大、壮、深的春笋作母竹留养,并采取先留后选、边留边选的方法均匀留养。竹笋在生长发育期,主要靠母竹供给养分。选留母竹应以中后期出土的竹笋为宜,这个时期出笋数量多、质量好、成竹率高,从中均匀地选择健壮的竹笋用作母竹。留母竹量为5 250株/hm2左右[3]。
6 成林培育
6.1 新竹培育
每年4月中旬留新竹315~390株/hm2;每年冬季挖去八年生以上的母竹。留养胸径7~10 cm的中径竹为宜,清除老鞭、成鞭及竹蔸,留养生长健壮的竹鞭。
6.2 土壤管理
一年松土2次,结合施肥进行。5月底至6月初第1次进行深翻松土,深度为20~30 cm;9―10月浅削松土,深度为6~10 cm。
6.3 施肥
一是催笋肥。2月中旬施入,施尿素或复合肥300 kg/hm2,在母竹基部前方1.0~1.5 m处开沟施入。二是笋穴肥。出笋期间施入,施尿素或复合肥750 kg/hm2。三是竹鞭肥。5月底6月初进行,施入腐熟厩肥19.5 t/hm2,开沟深施。也可施入堆肥、垃圾、饼肥或复合肥750~1 500 kg/hm2。四是孕笋肥。8―9月施入,撒施复合肥750 kg/hm2,浅削入土。也可泼施人畜肥7.5 t/hm2。
6.4 排水和灌溉
平缓和山湾的竹林地,雨季要确保排水通畅。如遇干旱要挑水浇地,并覆盖稻草或杂草保湿,覆盖厚度10 cm以上。
6.5 护笋养竹
若现有竹林为大小年竹林,则建立笋用林初2~3年内要大年少挖笋,小年基本不挖笋;若是花年竹林,则要尽量留养小年楠竹,使竹林达到有健壮立竹2 250~3 000株/hm2,且分布均衡、龄级合理。
7 合理挖笋
楠竹可挖春、冬笋4 500 kg/hm2以上,春、冬笋按7元/kg计算,年产值在3.15万元/hm2以上。
7.1 春笋的挖掘和培育
春笋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挖掘。楠竹春笋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始出笋,早期笋价格高,经济效益好,及时挖除早期笋还可节省养分,促进多生笋。挖春笋要掌握“早期笋、前期笋及时挖、全部挖,中、后期笋选留母竹,末期笋全部挖光”的原则。对早、前期发的笋,笋箨尖刚露土就要挖,即挖泥下笋,此时笋的品质好、笋价高,又可减少竹林养分消耗。对中、后期发的笋也要在笋高10 cm以内及时挖掘,即挖泥上笋。春笋出土期间可每隔1 d挖1次。挖笋后的笋穴应及时施入腐熟的有机肥、人畜粪及2%左右的尿素水溶液后再覆土。注意所施肥料不要直接接触竹鞭。及时挖笋,保持养分[4]。
7.2 冬笋的挖掘与培育
在笋用林中挖掘冬笋是合理的。每年11-12月竹林土中的笋体粗大,是挖冬笋的好季节。冬笋的挖掘方法有沿鞭翻土挖、土裂开穴挖、结合冬垦挖三种。挖笋后,先用翻起的少量生土覆盖竹鞭,再将肥料施入沟内或穴内,最后填平沟或穴。
7.3 培育“四季笋”,提高产笋量
楠竹既产春笋,又产冬笋,夏、秋季节还产鞭笋。冬笋、鞭笋味道鲜美,是鲜笋淡季的名贵蔬菜。鞭笋挖除要合理,挖后及时覆土。做到竹林空隙处不挖或少挖;土层深厚处不挖;横鞭(关门鞭)要挖;“梅鞭”以埋为主、挖为辅;“伏鞭”以挖为主,埋为辅。
8 适当砍伐
通过适当砍伐使笋用林经常保持二至五年生孕笋竹占优势比例,其竹龄组成最好为:一年生、二至三年生、四至五年生竹各占30%,六至七年生竹占10%,用以补空地。楠竹笋用林的砍伐亦采用龄级择伐法,七年生以上的老竹一般不留。砍伐季节也应在冬季进行。砍伐后要随即挖除竹蔸或进行破蔸施肥。
9 参考文献
[1] 梅再胜,曹庆华,梅晗璐,等.长江流域笋用楠竹的高产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6(1):47-49.
[2] 安云虹.从江县楠竹移竹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5):76-77.
关键词:樟子松;容器苗;培育技术
1 樟子松生物学特性
樟子松为松科高大乔木,树干通直,生长迅速。樟子松喜阳、耐寒耐旱;树冠稀疏,针叶稀少,短小,主根一般深1~2 m;过度水湿或积水地方,对其生长不利,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樟子松寿命长,5年龄以前的生长缓慢,6~7年以后即可进入高生长旺盛期。但由于樟子松种子较小,幼苗年生长量小且病害严重(主要为立枯病),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较难培育的树种。
2 育苗技术及管理
2.1育苗地的选择 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柞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生长有益的菌类,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较多,土壤板结,对苗木生长不良,一般宜1年与2年生松苗相互轮作。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由于容器育苗运摘 要:本文根据樟子松的生物学特性,重点阐述了樟子松树种容器育苗管理技术。
关键词:樟子松;容器苗;培育技术输量较大所以还应考虑交通问题,应选择在交通方便的地段。有条件的容器育苗可在温室或塑料大棚内进行,因为在这种环境下育苗,能人为控制温度、湿度,为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使苗木生长快,缩短育苗时间。
2.2作床 一般采用高床作业,床高20~25 cm,小步道宽50 cm,床面宽0.9~1 m,以两人对面进行手工操作方便为准,长10~20 m,苗床以东西走向为宜。作床时可先作下床,充分灌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再将步道土翻到床上搂平压实,并保持床面平坦。
2.3营养土的配制 容器内营养土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苗木的生长,必须具备持水力强、通气良好、轻质、营养成分丰富,微酸性的土壤。除苗圃土外,也可用黑土,腐殖质土、菌根土,火烧土等比例混合。按每生产10万袋容器苗计(容器袋规格为13 cm×10 cm或12 cm×10 cm),取整碎、过筛的苗圃土20~30 m3,加入氮、磷、钾各15 %的复合肥50 kg,12%的钙镁磷肥100 kg,60 %的敌克松粉剂1~1.5 kg,充分拌匀后集中成堆,用塑料棚膜盖严堆沤。
2.4着床装袋 营养土堆沤15 d后就可装袋,要装满、压实,整齐的摆放在苗床上,摆放要直立、挤紧,每m2摆放300~400袋,空隙用细土填满。摆放后在播种前3~5 d要灌一次透水,并用硫酸亚铁溶液3~4.5 kg浇灌消毒。
2.5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包括种子催芽和消毒:为促使播种后种子迅速发芽,出苗整齐,增强苗木抗性,在播种前,种子应进行催芽。
2.5.1雪藏催芽 在1~3月间选择背阴处,降雪后把雪收集起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坑中,厚度30~50 cm,然后将种子用3倍雪拌匀盛入麻袋或木箱等容器中,置于雪上,再用雪将上部盖严。为防止早春雪溶化,在雪上覆40~50 cm的杂草。播种前3~5 d将种子取出,置于向阳处(或用清水化雪),待雪化净后消毒既可播种。
2.5.2沙藏催芽 播种前10~20 d,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挖埋藏坑,坑深宽各50 cm,长度依种子数量而定。在坑底铺上席子,然后将消毒的种子混两倍的湿沙放入坑内,夜间用草帘盖上,以保持温度,白天将草帘掀起,上下翻动,并适量浇水,经15~20 d大部分种子即裂嘴,就可将种子由沙中筛出消毒播种,发芽率达62.5 %。如不能及时播种时,则应停止翻动,并加覆盖物或移于阴凉处,降低温度,控制发芽。
2.5.3温水浸种 播种5~7 d,先将种子消毒后,再用40 ℃~60 ℃水浸种一昼夜,捞出后放在室内温暖处,每天用清水淘洗二次,到种子有50 %裂口时播种,发芽率达54.5 %。为减少萌发过程中病菌对幼苗的危害须对种子进行消毒,以杀死种子本身携带的病菌。在种子播种前用0.5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 h或用0.3~1 %的硫酸铜溶液浸种4~6 h,捞出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即可。
2.6播期与播种
2.6.1播期 适期播种对促进种子发芽,保证苗齐苗壮,增强幼苗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根据几年来不同播种时期试验证明,平均地表温度达8 ℃~10 ℃以上时即可播种,播种时间通常在5月上旬至中旬。
2.6.2播种 5月上旬至中旬将处理好的种子播于营养袋中,每袋3~5粒,播后袋口覆细沙0.3~0.5 cm厚,稍加镇压,覆一薄层锯末。播种后到出苗前前要保持床面湿润,喷水量以湿透表土为宜。为了保温保湿,出苗整齐出苗快,播后覆盖塑料薄膜,如天气正常10~15 d即可出苗。为了使出苗快速整齐,也可在苗床上建塑料小拱棚或搭设遮阳网,但要注意通风,观察温度,以防烧苗,并用灭鼠药拌诱饵撒于床面以防老鼠刨挖,待幼苗基本出齐后(约需6~7 d苗可出齐)即可撤膜、将小拱棚拆去。撤膜时要选无风半阴天为宜,撤膜后最好灌一次水。
2.7苗期管理
2.7.1间苗 留优去劣,间苗补缺。
2.7.2除草 及时消除容器内的杂草。
2.7.3松土 将容器旋转,轻捏一下,使土地疏松,硬质容器可用竹签松土。容器中土太浅时,适当填充。
2.7.4补植 缺苗时应及时补植。如因立枯病造成油松容器缺苗,应补侧柏,控制立枯病,对生长较慢,当年不能出圃的苗木,必须换装填土,增加容器内的培养土以利苗木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