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木大类专业论文范文

土木大类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木大类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木大类专业论文

第1篇:土木大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建筑及其相关产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兴起,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速,民营建筑企业及其相关产业迅速崛起,人们对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一切都对建筑类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起点的历史时刻,针对国情中国选择了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要素趋动型向自主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建筑人才、高水平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和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这一切都需要中国建筑类工程教育在向先进国家学习的同时,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加速提升和改造。

一、树立人文素质教育与工程教育并重的育人理念

作为一所以土木建筑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我们强调工程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重,不断加强了本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启动了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具体做法是:

(1)在学校内增设人文类、艺术类、法学类、理学类专业和系科,将学校由原来以工科为主的大学改造成为了以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艺、法、经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强调理科对工科的支撑,突出文、理、工、管、艺等学科的有机融合。

(2)每年举办200多场由文化名人、社会名流和知名企业家主讲的人文讲座,聘请大批知名作家和评论家到校任教,提高教师的文化层次和素养,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3)在学校创办“校史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建筑馆”、“自然科学展示馆”、“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和多种文学刊物,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大学生们“不养而成”。

(4)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创建了大学生文学社、读书会、大成讲坛、国旗队、管弦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社会实践小分队等群众性社团,使工科大学生在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中,增强大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养成。

几年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学生的诚信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无人监考班集体。学生们的社会责任心大大提高,“爱心家教”组织受到国家的表彰、“大学生支农团”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中被国家树立为学习的榜样。

二、制定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体系

在高度计划经济年代里,中国的工程教育主要由各工业部委举办。各工业部委主要基于对物的制造来培养人,工程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的品种和制造工序为本。于是工业部委越化越小,工程教育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数目越来越多。学习苏联前的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数为215个,其中工程学科的专业数为15个。学习苏联后的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专业设置数为510个,其中工科类专业剧增到164个。1982年,我国的本科专业增加到1443个,增加后的工科专业达到255个。工科类专业经历了由学科设置专业到行业设置专业到由产品(或工序)设置专业的巨大变化。

以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为例,1952年前仅此一个专业。1953年后开始设有“工业和民用建筑”专业和“结构工程”专业,到20世纪80年代就增加到建筑工程、地下建筑、道路工程、矿井建设、桥梁工程、铁道工程、水利工程等近10个专业。再如建筑材料类专业,1956年仅设有“混凝土及建筑制品专业”,到1982年就演变为水泥、混凝土、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砖瓦、非金属矿产等8个专业。

缺乏人文教育的窄口径专才教育,使得学生视野狭小、心理封闭,很难获得奇想和创新的灵感,即使有一点思想的火花,也不会有实施的胆略和气魄。所培养的学生匠气十足,习惯于复制或重复性操作,不敢超越前人或越雷池半步,更有甚者性格怪僻,不能与人很好地协作共事。

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科学和技术呈指数形式增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即使是一些传统的产品或产业,其品种和工艺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也不断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人们职业的变动性越来越大。因而窄口径的工程教育与现代工业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化的大趋势相违背,难以应对产品替代、企业破产等引起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的转移,更满足不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这就需要我们工程教育在拓宽专业面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素养的教育。

我国大学本科专业已经从1982年的1343个缩减到1997年的249个。我校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拓展为土木工程专业后,涵盖了原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和岩土工程。原水泥、耐火材料、混凝土等专业合并后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专业面涵盖原无机、金属等类材料的十多个专业。

专业口径的变化,自然引起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巨大变革。构建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三、构建“阶段、平台加模块”的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体系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是一个颇为复杂的循序渐进得系统工程。根据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系统、不断建设和完善系统、认真科学地实施该培养过程、适时检测过程运行状态并及时进行状态参数的调整,同时及时地发现一些拔尖人才,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将构成工程人才培养的主线。这里面难点和重点是培养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我校的做法是将整个工程人才培养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六个平台和若干个模块。三个阶段为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科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六个平台指依知识传授和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按照“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一专业启蒙教育平台一基础理论平台一技术基础理论平台一专业教育平台一专业知识拓展平台”一步步地推进。

所谓的模块是指组成某个平台的若干个知识传授或能力训练的课程或训练项目。公共基础教育是全校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训练,也依大类学科不同(如理工、人文、艺术等)而略有区别。

第2篇:土木大类专业论文范文

作为文理兼收的大类专业,经济学是当之无愧的NO.1——开设最普遍。经济学门类根据面向领域的不同而分别倾向于理论经济学、经济政策、货币与流通和对外贸易等,包括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审计学、保险、财政学……虽然同是以经济学类为专业名称进行招生,但不同的大学所包含的具体专业不同。这就是说,在具体分专业时,考生只能选择大类所包含的专业。因此,考生在选择时,一定要弄懂拟报院校该类到底包含了哪些专业。目前以经济学类招生的院校中,专业构成情况可分为以下五类——

其一包含了经济学类的大部分专业,如西安交通大学包含了金融学、金融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贸易经济等专业方向,山东大学包含了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等专业。

其二为经济学类中设置最多的几个专业的综合。有的是包含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如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中南民族大学;有的则只包含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其三是包含具体专业除大家所熟悉的经济学类专业外,还与学校特色联系在一起,开设了相关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类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专业外,还包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设的经济学类,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之外,还开设了能源经济学。

其四是同一院校有两个以上的以经济学类为名来招生的专业,但在经济学类后面还加有备注,标明不同专业的区别。如北京工商大学分为经济学类(经贸类)和经济学类(财贸类),前者包括经济学、贸易经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3个专业,后者包括财政学、保险和统计学共3个专业。

其五是部分高校所开设的经济学类打破了只包含经济学类下相关专业的构成,还与其他学科所包含的近似专业联系在一起招生,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也属于经济学类的专业之一,天津商业大学则把信用管理包含其中。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数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

院校展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生首届以经济学类招生的学子即将毕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经济学类专业属于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运输与物流方向)、经济学专业(国际税务方向)、经济学专业(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等五个专业或方向。入学时,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将根据自身专业学习规划、兴趣特长和学习成绩情况,在贸易、金融、经济类学科内自愿选择专业,确定主修专业(方向)。

武汉大学——经济学类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培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经济和管理人才。学生进校前两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打通专业界线,采用统一的经济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二年级末,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兴趣、专长、人生规划和社会需要,分别进入四个专业(财政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保险学专业)继续专业课学习。

工商管理类

专业构成

从开设院校的数量来看,文理兼收的大类专业中,能与经济学类比肩的只有工商管理类。作为备受考生青睐的工商管理类,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和旅游管理类共同构成管理学类。九大类的差异从其命名可略知一二,工商管理类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在工商管理类下,有的专业以市场活动为主,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有的专业则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主,如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等,还有些是针对特殊领域开设的,如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酒店管理等。于是,在高校以“工商管理类”招生的专业中,具体包含的专业有所不同。

第一类是与经济学类学科有所交叉。如同介绍经济学类专业时,有的高校将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纳入其中一样,也有一些高校则将属于经济学类下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招生、培养,如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类所包含专业除会计学与市场营销外,还包含了经济学类的金融学专业。

第二类则可称为工商管理类的。核心型”,将工商管理类下最常见的专业都纳入其中进行招生,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工商管理类包含了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第三类则是在管理学类下,打破九小类之间的界限,将属于其他类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中。如大连理工大学包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类包括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共6个专业。

还有一类则更为与众不同,以工商管理类招生,但实行的却是双学士的培养模式。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工商管理类又称为“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在四年的修业年限中,接受管理学(或经济学)+工学专业的培养,毕业时可获得双学士学位。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等。

院校展台

电子科技大学——该大类整合经济管理和电子工程两大学科优势,突出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和国际化,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在修读通识类课程、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后,可以根据志向选择在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金融学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该大类以实验班形式培养,包含专业众多,有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商品学、物流管理等。前期进行基础阶段学习,后期进入专业学习。

公共管理类

专业构成

同属于管理学类,但公共管理类把关注点集中于社会管理之中,是以政府、企业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结构、工作程序、工作绩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与工商管理类不同的是,公共管理类对经济领域涉足较少,而更倾向于解决公共事务——土地、公共关系、文化、劳动关系、公共安全等问题。

公共管理类下包含专业与工商管理类一样多,但最为人们所知的只有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其他专业如劳动与社会保障、文化产业管理、劳动管理、食品经济管理等或是设置较少,或是仅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因此,公共管理类的构成大多以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为主,再适量增加一两个专业。

在设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中,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仅包含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侨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外,又加入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与一般高校以招收文科生为主不同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类招收理工科考生,包含专业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管理。

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管理、会计学、社会学、应用统计学、公共关系学、公共人事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文写作与秘书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政策科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原理、组织行为学等。

院校展台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各专业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优势,以及充分发挥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作用,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不分专业,进入三年级时按照学生的志愿、社会需求状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等因素,分为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

华侨大学——招收文史、理工类学生,学制4年。前两年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3个专业开设相同课程,第三年在自愿选择与学院考核的基础上分成3个不同专业。成绩达要求可修读法学专业双学位,理工类选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修读城市规划专业双学位。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构成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哪些专业?只要将其名称拆分一下,中国、语言、文学三大关键词就能解释得很清楚,即适用于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语言和文学为研究对象。语言既包括官方语言——汉语,也有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则涵盖了诗歌、词赋、戏剧、小说等。

由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所含专业较少,因此高校开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组成也比较简单,可分为“闭合式”和“开放式”两种。“闭合式”指的是所包含专业均为该门类下的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包含汉语言和对外汉语专业,山东大学仅含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云南民族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河北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专业。“闭合式”专业组成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在目前招生高校中占据多数地位。而“开放式”则是将中国语言文学类下的专业与其他文学类的专业以“中国语言文学类”名义招生,如中南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则将属于新闻传播类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组成招生。(注:原对外汉语专业现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主干课程

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含当代)、外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经典导读、美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文学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

院校展台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六所部属师范院校之一的华中师范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构成上较有特色:汉语言与对外汉语的结合。两个专业紧紧围绕语言,一个是内在的汉语、语言学、文学等方面,一个是把汉语传递给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

广西民族大学——学制四年,双学历[同时颁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方向)、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培养具有系统的壮汉双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从事进一步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将具有双语写作、交流和研究能力及掌握办公自动化技能,并粗通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

能源动力类

专业构成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性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隶属于工科门类下的能源动力类就是以各种能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一次性能源随着使用的减少,人们更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所以在能源动力有许多专业都围绕核能、风能、新能源设置。

能源动力类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最为普遍,其他专业如能源工程及自动化、风能与动力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都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所以在以能源动力类为名进行招生的大类,一般都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其他专业”的形式组成。如大连理工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山东大学包括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基地班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许多开设此大类的高校,都将与该专业相关较大的但属于土木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注:现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纳入其中。如北京科技大学该大类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南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除以上两类以外,还有少数以能源动力类招生的高校在培养方面是打通本硕连读进行培养,如西安交通大学该大类学生在完成综合基础素质教育、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动力工程、汽车工程、热能动力与控制工程等专业方向选择,再进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

主干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动力机械基础、内燃机原理、透平机械、热力发电厂等。

院校展台

北京科技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专业,按大类招收的学生入学后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一年半后学生将根据本人志愿和在校学习成绩进入不同的专业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以实验班(能源动力类)招生,前期以基础学习为主,第三或第四学期再选择具体的专业,可选择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

电气信息类

专业构成

作为工科门类招生专业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电气信息类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及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因此专业可以分为相关的几类。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工程与管理是与传统的电工技术紧密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则与计算机更为投缘;电子科学与技术、真空电子技术等则与电子牵手……在以电气信息类为名称招生的大类专业中,各高校又包含了哪些专业呢?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首先是相关专业的结合,如北京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电气信息工程专业都与电工技术有关;防灾科技学院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则与计算机有关。

其次则是在传统电子与计算机或其他新技术的结合,如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电子信恩科学类包含了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川大学包含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自动化专业。

还有一类构成比较复杂,包含专业比较多,还有些把近年才新增设的专业也包容进去,如大连理工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强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8个专业;中南大学则包含信息安全、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和新增设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专业。

主干课程

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数学、电路、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系统原理等。

院校展台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所属电气工程学院其前身创建于1908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创办最早的电工学科;是全国电工二级学科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的电气工程学院之一。电气信息类实施本科生与研究生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掌握好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选择专业方向,再进行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学习成绩合格者可分阶段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

材料类

专业构成

用一句真实并且高度概括的话说,人类的世界始终是一个由材料组成的世界。从属性来分可分为无机物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物材料和不同类型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从用途来分可分为电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核材料、建筑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

材料类下的专业就是围绕研究各种不同材料的特征以及运用不同的材料设置的。金属材料工程覆盖了冶金、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热处理、材料腐蚀与防护及表面等方面;无机非金属材料则是研究水泥、玻璃、陶瓷与建筑(墙体)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则是针对纤维、橡胶、塑料、乳胶漆等材料。

以材料类大类招生的专业构成,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全部专业都由材料类下的专业构成,如石家庄铁道大学该类包含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都属于本类下的专业。

第二种是由材料类下的专业加工科门类下其他类的专业,如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河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的材料类,既有属于材料类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之一,又有机械类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第三种是材料类下的专业与理学门类下的专业的组合,如中南大学材料类由属于理学门类下的材料化学专业与材料类下的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类也包含了理学门类下的材料物理专业。(注:现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已归为材料类。)

主干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检测技术及质量评估、复合材料、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等。

院校展台

第3篇:土木大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19

宁夏自2002年组建第一所高职院校以来,经过10年的发展,高职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3年,宁夏共有公办高职院校8所,其中国家骨干示范院校3所,在校生人数23287人,占宁夏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35.21%。2010年,宁夏教育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部分高职院校陆续迁入新校区,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专业建设也有较快发展,部分专业紧紧围绕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优势明显,发展势头强劲;部分专业继承院校办学传统优势,特色鲜明,在区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宁夏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些“瓶颈”也凸显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投入不足,制约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宁夏区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由原来的每年20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2012年达到了1亿元。然而,宁夏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单纯的政府拨款已远不能满足宁夏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大。根据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数额应高于本科院校生均经费,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对技术人才认识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根本上得到扭转。高职院校在争取资金方面遇到的阻力更大。如表1所示,宁夏8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并与4所本科院校基本持平,但获得的教育投入却连续几年都远远低于本科院校。

表1 宁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教育经费及招生人数对照表

[[\&2007\&2008\&2009\&2010\&宁夏高职院校年教育经费(千元)\&289,029\&388,072\&354,384\&545,774\&宁夏本科院校年教育经费(千元)\&794,727\&1,001,125\&1,179,935\&1,302,107\&宁夏高职院校年招生人数(人)\&6877\&7260\&7460\&8626\&宁夏本科院校年招生人数(人)\&6365\&8725\&8589\&8972\&]]

2 “双师型”教师短缺,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尽管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内涵还有争议,但达成共识的一点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教学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则是凤毛麟角。教师来源决定了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都处于弱势,很难承担起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重任,与“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

表2 专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2007\&2008\&2009\&2010\&宁夏高职院校年教育经费(千元)\&289,029\&388,072\&354,384\&545,774\&宁夏本科院校年教育经费(千元)\&794,727\&1,001,125\&1,179,935\&1,302,107\&宁夏高职院校年招生人数(人)\&6877\&7260\&7460\&8626\&宁夏本科院校年招生人数(人)\&6365\&8725\&8589\&8972\&]]

如表2统计数据显示,宁夏专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通常都低于全国水平,以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专业课教师占专任老师的比例为68.9%(257:373),双师型教师占专任老师的比例为29.49%(110:373)。高职院校普遍形成了一种“双师型”教师结构应有比例的倒挂现象。

3 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差距较大

近几年,高职毕业生出现了就业竞争力差、就业难的情况,这固然与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加剧的客观现实及社会上人才“高消费”、重学历文凭、轻技术的用人观念有关,但也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有关。

笔者研究了近几年来用人单位对本校实习生的反馈资料后发现,用人企业对实习生的不满集中在吃苦耐劳精神、服从协同意识、韧性意志品质、和谐人脉理念、开拓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些体现的都是一个劳动者的隐性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是显性职业素养;其支撑作用类似于大厦的物理性地基。而职业道德、思想、行为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是隐性职业素养。它对职业人生的支撑作用类似于大树的生物性根基。近年来,高职教育届倡导“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理念,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教育实践中也产生了对这一理念的片面认识,有人将其简单地解读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混为一谈,只抓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功利化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根基”能力的弱化和窄化。

4 专业设置落后于经济发展步伐,亟待优化

宁夏现有的8所高职院校基本是由以前的中专院校合并组建而成,既保留了院校合并前的一些强势专业,又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了一些新专业。目前,8所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覆盖了200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重新核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出的19个大类中的15个大类,共开设42个专业科类、108种专业。专业规模建设已基本完成,但在内涵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4.1 专业点分布过于集中

2010年,宁夏高等职业院校共设专业布点175(143)个,计划招生排在前7位的有财经、土木建筑、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法律、生化与药品、文化教育等专业,共计140(119)个专业点,占宁夏高职教育专业点总数的83.21%,这说明,宁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于集中,重复率偏高。以专业布点最多的财经大类为例,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6所,集中在会计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如果再考虑到普通本科、中职教育生和社会办学机构的同类人员,就业竞争将十分激烈。再以“热门”专业物流管理为例,目前增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有5所。同一专业在不同院校不停地重复开办,必然会引起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大战、教育资源的浪费,并导致学校办学失去特色,办学质量下降。

4.2 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匹配度亟待优化

宁夏产业结构中存在着第一、三产业比重偏低而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的问题(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之比为:9.8∶50.7∶39.5。据中国经济网数据中心地方统计公报);在第二产业中,轻、重工业比又严重失调,工业增加值严重依赖于能源、重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这样的产业结构对吸纳劳动力是非常不利的。目前高职专业设置集中于第二产业中的能源、材料、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但与宁夏特色轻工业,如毛纺织、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造纸、医药、饮料酿酒、烟草、皮革加工、印刷等相匹配的专业则很少;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则较分散且重复率偏高,主要分布在财经、旅游、文化教育类,涉及金融业、现代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类的专业则很少。这说明,宁夏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处于被动适应产业结构阶段,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不够。

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尚处浅层次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出订单培养、项目驱动、工学交替、引企入校、顶岗实习及校企融合等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在宁夏的高职院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5.1 尚未探索出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教学模式有:2+1实践教学模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产教结合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等等。宁夏高职院校在学习这些先进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工学两张皮”,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感到学无所用。这说明教学还未摆脱学科教学体系的影响。二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如曾一度大力推行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首先明确岗位技能目标,做法是根据岗位技能需要采用反求逆推之法,推出并确定学生从事某一岗位的应知、应会的内容,将这些内容组合成模块。每一模块就是一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培养核心技能。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所有专业、所有课程。但在实施中却出现了一刀切的情况。部分适合的专业也因仓促教改,缺少行业内专家的指导,导致教学效果差而不得不放弃。

5.2 尚未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配套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据笔者调查,目前宁夏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可用下表予以总结:

表3 宁夏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及评价方式情况表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课程分类\&评价方式\&考试\&考察\&作业\&作品\&报告\&论文\&模糊

评价\&理论

课程\&职业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实践

课程\&实验课\&\&\&\&\&√\&\&√\&实训课(校内仿真实训)\&\&\&\&\&√\&\&√\&实训课(企业真实环境实训)\&\&\&\&\&√\&\&√\&实习\&\&\&\&\&√\&\&√\&综合类

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

通过对表3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结论:第一,绝大多数评价考核的是学生对该课程的短期记忆力,而非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二,多数评价是结论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普遍;第三,缺乏对工学结合课程的有效学习质量的监测与评价;第四,缺乏发展性评价,现有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专业发展促进作用有限。由此可见,目前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体系仍然沿袭了学科教育的评价体系,未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5.3 外部配套政策滞后,制约工学结合走向深入

政府目前出台的法规政策只对工学结合从宏观上进行了劝告性的规定,内容缺乏确定性,执法的主体和手段也不明确,尤其是缺乏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使得规定本身缺乏对工学结合有效的约束。比如,有些文件规定对承担实训任务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但对给予怎样的优惠、如何给予优惠都没有明确规定。企业是工学结合最重要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本质。可是,企业参加工学结合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还面临着实训学生的用工报酬、劳动保护、工伤保险、人员管理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抑制了企业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注:本文中大部分表格及数据出自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统计手册》(2006-2010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经费统计手册》(2007-2010年度)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校专业设置汇编》。

参考文献:

[1]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孔斌,吴轶勤,卜晓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3]井玉平.宁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0,(3).

[4]赵有生.国外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第4篇:土木大类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导师组制”;人才培养;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李芳(1979-),女,吉林九台人,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刘晓燕(1962-),女,辽宁绥中人,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090)、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201201049)、东北石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导师组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33-02

一、导师制的发展

导师制1937年开始于英国,由威廉·威克姆创立。[1]牛津大学实行导师制,大学实施课堂讲授制,学院实施导师制,实现课堂教学和学院教学的结合。学院给学生指定导师,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品行等。导师首先帮助学生制订整个学期的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个体特性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主要是为学生确定学习研究的主导方向,布置学习内容、研究论文;其次,与学生定期进行会议讨论和辅导性谈话,就学生的各种表现予以正确引导,与学生进行学术讨论,自由地交流思想(包括科研学术)。由于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继英国高校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都采用导师制。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在哈佛推行本科生选课制,1872年哈佛又开始实施学分制,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而开始仿效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并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2]

在我国,北京大学在1910年后最早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竺可桢在1936年他刚刚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就指出:“三年前,国际联盟派了几位专家到中国来视察指摘中国教育的缺点颇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教育制度过于模仿美国,教员与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学生只要能读满一百二十个学分,就算毕业,这种制度过于机械。”他在浙江大学施行大学生导师制。之后,国内各高校也相继仿效。1949年后,导师制只用于研究生教育。[3]近些年来,一些较知名的高校开始在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导师制。北京大学2002年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浙江大学2002年已在本科生中全面实施导师制。[4]

导师制的特点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施教

导师制有其更强的个性化教育特点,依据学生个人兴趣和个性特点的不同,导师为组内每个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在导师的参与指导下,学生也就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渐摸索出了所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这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相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5]

在导师制施行的过程中,教师也会面临来自学生一方的压力。“生有涯,而知无涯”,面临学生的各种专业问题的产生,导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要与时俱进——与新知识、新时代、新学生一起进步。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当前,我国正在逐渐加大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高校本科生在校人数急剧增加,但是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很难得到专业教师的个性化辅导(毕业设计阶段除外),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等能力的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导师能为学生选课、专业学习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导师组制”实施的重要性

我国当代大学生具有适应能力强、勇于尝试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立能力差、生活学习的独立能力和自制力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依赖性强、情绪变化强、心里的承受能力差的特点。所以虽然很多本科高校实行导师制,但导师制的实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有以下几点:普通导师专业性不强,导师数量不足,观念上存在误区。所以,必须探索适合现实情况的具有本科教学特色的导师制。“导师组制”的应用可以改善导师数量不足、普通导师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导师组制的实施可以从大学入学开始,一个高素质的专业导师以3~5人或者人数更多的“组”为单位全方位地指导和督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使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具有目的性、前瞻性。“导师组制”的理论价值:“导师组制”人才培养以整个大类专业为依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切实指导学生的大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在课程的选取、实践课的训练等环节中,通过“导师组制”导师的指导和训练、组内成员的相互协作及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导师组制”的实践价值: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和实际应用性是高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导师组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导师的专业指导、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和让学生参与导师的实际工程项目等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高效、更加能学以致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应用书本上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和提出更高一层的理论,走向理论知识—社会实践—提升后的理论知识的良性循环中,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感性认识,而且达到理性认识的提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的人才,实现人才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培养目标,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掌握各种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需求,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导师组制的主要实施过程

1.“分组式”设计

大学一年级新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及专业任课教师的科学研究方向实行导师学生的双向选择,以3~5个或更多学生为一个导师组。导师介入到入学初学分制的选课这一环节上,帮助新生确定自己的学习方位,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在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同一组学生可以相互合作,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导师组制”主体

具体做法就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选择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品质和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组制”的各组导师。导师不仅对组内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还要负责各组学生的思想辅导等,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指导、管理内容包括1~2年级学生选秀性课程的选择、大学生活的定位、未来走上何种工作岗位的指导等;3~4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辅导、抓实践训练、研究实验指导、就业指导、考验指导等。在整个指导过程中要通过实践项目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协调合作等能力。在指导过程中设置初级训练:专业作业、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验等,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中级训练:较为系统的专业实验项目、导师布置工程课题等;高级训练:大学生挑战杯、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竞赛、导师实际工程项目、毕业设计。通过训练项目的“设计-实施-完成”巩固、运用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以上项目就对指导教师具有较高要求,不仅包括专业素质、科研能力,还包括管理能力和责任心。

3.“分类式”实施

(1)初级导师制:新入学的学生有很多还没从高中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学习带有被动性和依赖性。针对这些特点,导师要对入学1~2年的学生进行初级指导,包括入学生活的适应和明确如何更有效地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求组内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不让一个成员掉队。

(2)中级导师制:从大三学期开学到大四,专业学习成为学生主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将会更深入地接触和学习专业知识,此时专业导师的作用更加显著。学生与导师再次双向选择,这时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进入科研(主要是自己导师的科研),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实验、竞赛性课题、学术交流等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组内学生的这些活动会更具组织性、协调性、专业性和创新性,从而增加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

(3)高级导师制: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学生毕业后有工作、考研、出国等不同的出路。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出路选择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导师,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或者是工程设计中去,为将来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因材施教”式管理

本科生“导师组制”可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学生在“导师组制”导师的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培养科学素质,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它使得培养的学生既符合本科生基本培养规格的要求又能适合自己的个性发展,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导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但是一个指导者,还更要是每个学生个人兴趣或者个人特长的“伯乐”。

5.“应用性”教学

实行导师制,让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学术成果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学生的课余时间可以参加导师的工程项目或者由导师根据个体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布置贴近工程实际的设计课题,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向理论知识—社会实践—提升后的理论知识的良性循环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结论

推行“导师组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性地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引入“导师组制”教育理念,并以此理念进行工科院校人才的高效培养。通过分组式设计、“导师组制”主体、分类式实施、因材施教式管理、“应用性”教学等方式将“导师组制”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高校科学长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4):59-60.

[2]韦卫星,韦文山,农亮勤,等.本科生教学实施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