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鹊桥仙赏析范文

鹊桥仙赏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鹊桥仙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鹊桥仙赏析

第1篇:鹊桥仙赏析范文

关键词: 数词 误读 一与多

在对古典诗词的解读中,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有“《诗》无达诂”[1]一说,是指人们在对《诗经》的阐释上,没有确切一致的解释。虽然“达诂”难以企及,但我们可以避免各种理解上的错误,以期达到恰到好处的解读。对古典诗词的解读应该注意的一点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语言环境,要用作者所处时代的语言习惯来解读古典诗词,努力探求古人想要表达的思想,使现代的解读无限趋近于古人的原意。如果我们想当然地用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来解读古人的文学作品,不免贻笑大方。

黄岳洲先生所著的《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在分析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2]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借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表达了词人的爱情理想。“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词人的爱情观,他把牛郎与织女每年秋季的一次相会与俗世间千千万万平凡的聚会作对比,从而否定了人间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表达了对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的推崇。其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黄岳洲先生《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的解释是:1.连贯复句。“一……,便……”相连,就使两种情况紧密无间。前分句写景,后分句抒情。2.“金风”指秋风凄切,“玉露”指玉一般的甘露,渲染环境,点明时限,一刻值千金。这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凄切的秋风跟美玉般的甘露一旦相逢了,就胜过了人间无数的柔情蜜意。[3]

显然,这里黄岳洲先生把“金风”“玉露”看成是牛郎、织女,认为二者一旦相逢了,便胜过人间男女的朝朝暮暮之情。

黄岳洲先生的解释误区在于其对数词“一”的误读。

沈祖毕壬《宋词赏析》对此句的解释是:表明了词人对这一对仙侣长年分居、一年一会的看法。一般人都认为他们聚少离多,枉自做了仙人,还不如人间的普通夫妇,但词人却认为在这样秋风白露的美好夜晚,相逢一次,也就不但抵得,而且还胜过人间的无数次了。[4]

在沈祖毕壬和黄岳洲先生两种不同的解读中,我更赞同沈祖毕壬的阐释,而黄岳洲先生的解读方法是用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来生套古人的作品,是不可取的。

首先,“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不能理解为是由“一……,便……”这一关联词组成的关联复句,“一”与“便”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一”是数词,在此指牛郎织女一年仅有的一次相会。在古典诗词中,“一”与“便”同时出现的情况为数不少,但都不是与“便”字构成复句而出现的。如,李商隐的《破镜》:[5]

玉匣清光不复持,菱花散乱月轮亏。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

这是李商隐悼亡妻子王氏的诗作。“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运用了三个典故,“秦台”指秦萧史弄玉所居之凤凰台,这里指妻子所居的闺房。《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凰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6]“山鸡”典出《异苑》:“山鸡爱其羽,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a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7]“孤鸾”典出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昔Y宾王结D峻祈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馐。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L闻鸟见其类而后鸣,可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鸾睹形悲鸣,哀鸣中宵,一奋而绝。”[8]孤鸾,常用作失偶自伤的典故。

从中可以看出,“秦台”本是双栖之地,而此时妻子已故,自己如同孤鸾,身虽未死但精神已随她同逝,表达了妻子死后作者的悲痛心情。在此,“秦台一照山鸡后,便是孤鸾罢舞时。”中“一”与“便”是不存在必然联系的,也就不能按黄先生的解读方法把此句理解为山鸡一旦照镜子,鸾鸟就舞死了。

又如,柳永的《迷仙引》(u过笄年)[9]:

u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S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祗恐、容易华偷换,光阴虚度。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这首词是词人摹拟一个妙龄歌妓口吻而写的,叙述了她厌倦风尘,追求爱情的热切愿望。这里“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词人用“一笑”与“千金”对比,十分强烈地刻画出她渴望尊重、珍视情意、追求知音的心理,同时,有力地反衬出那些公子王孙给予她的只是轻薄无情的玩弄。“便”字在此应作“即便”“纵使”解,即便是王孙贵族的万贯家财,她也懒得看一眼。

诸如此类的例证还有很多,像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白居易的“勿言一水隔,便与千里同”、“不似杜康神用速,十分一盏便开眉”,柳永的“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等等。

其次,把数词“一”理解为连贯复句中的组成部分,不但造成了理解上的错误,而且忽视了“一”字在诗歌中的妙用。在这首词中“一”与“无数”形成了不平衡的美。“文艺要求有平衡、对称、整齐一律之美。汉语古典诗歌,由于其所使用的基本手段本来就具有倾向于声和偶的方向发展。可是,只有平衡对称,整齐一律,而没有参差错落,变化多端,也必然会显得单调、呆板,反而损害甚至破坏了平衡、对称、整齐所构成的美。”“有才能的、善于向生活学习的文学艺术家们有鉴于此,就不能不在其创作中注意追求整齐中的变化、平衡、对称与不平衡、不对称之间的矛盾统一,并努力使这种表现为数量及质量的差异并存于一个和谐的整体中,从而更真实、更完美地反映出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0]

在古典诗歌中,一与多的对立统一是一对美学范畴和一种艺术手段,它被广泛运用于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它通常是以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物与人的组合方式出现的,而且“一”通常是主要矛盾面,由于“多”的陪衬,“一”就更其突出,从而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10]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秦观正是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段,使得“一”与“无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词人用一与多的对比手法来写,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的一次与人间的人们朝夕相处的无数次作比较,在不平衡的比照中,凸显了牛郎与织女相聚的珍贵。

此外,词人把牛郎织女相会与凡间相爱之人的相聚作比,二者除了相会次数上的矛盾外,还包含了牛郎织女间的永恒长久的爱情与人世间众多的朝欢暮乐的人们的爱情之间这一深层次的矛盾,表达了词人的爱情观,两情久长,不在朝朝暮暮。

综上所述,我们在解读古典诗词时,要排除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的干扰,正确把握古人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更好地领会古人文学作品蕴含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董仲舒著.春繁秋露.中华书局,1975:106.

[2]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459.

[3]黄岳洲著.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33.

[4]沈祖敝.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2003:126.

[5]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6167.

[6]王叔岷撰.列仙传校笺.中华书局,2007:80.

[7]刘敬叔撰.异苑.中华书局,1996:15.

[8]范之麟等编.全唐诗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1363.

第2篇:鹊桥仙赏析范文

一、从比较意象审美意义的角度设题考查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是鉴赏诗歌的审美概念,也是诗歌意境、情思、风格的依托。只有理解了诗词的意象的特点、意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解读诗歌。

解答意象比较鉴赏题,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创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

【例题1】(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扰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通过阅读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爱国志士的象征。范成大《窗前木芙蓉》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之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二、从比较意境营造的角度设题考查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而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因此,比较诗歌的意境的营造便成了一个常见考点。

【例题2】(2011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问题: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解析:“优美”和“壮美”一字之差,内涵有异。前者侧重优雅、清逸,后者侧重壮丽。刘诗展现的“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绰约多姿,引人悠远的联想。苏诗写特定情境下望湖楼的所见晚景,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不料,这场雨来去匆匆,雨收云散,湖面浩阔如海,一望如碧,天空不时闪出电光,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属典型的壮丽景象。

参考答案: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三、从比较思想感情异同的角度设题考查

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然而,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处境各异,追求有别,他们的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也不同,同时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无病,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鉴赏诗词时就要善于从字里行间找出能传达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心境和特定的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例题3】(20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第3篇:鹊桥仙赏析范文

陆游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他创作的诗词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散文精整雄快,表现出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一)

鹊桥仙・夜闻杜鹃

【宋】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赏析】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停留了六年,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在这样的寓所里,在风雨如晦的夜晚,诗人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意味。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何况是风雨之夜呢!“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鸣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客中愁闷时哪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 “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把他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

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

【练习】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二)

书巢记(节选)

【宋】陆游

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①,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②,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注释】①觌(dí):相见。②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赏析】

文人的书室,是一个精神家园,是一方独往独来的天地。书室的命名,蕴涵着无穷的意趣,陆游的“书巢”自然更有其生命的特色。

书房既然成了鸟巢,那么读书人也就成了一只栖息在树枝的鸟儿,书籍也许就是树叶了。这样的一个新奇的比喻成了陆游《书巢记》的构思起点。作者从客人的疑问写起,“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然后具体描述书房和鸟巢的相似之处,“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最后写自己悟出的道理,“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书巢”是陆游最出名的书室,从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全然生活在书籍之中,这就是他的精神营养,一个可爱的读书人形象呼之欲出。

本文语言整散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自拟的对话格式,充满了生活气息,给人质朴沉实的享受。

【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未尝不与书俱

B.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

C.信乎其似巢也。

D.或枕藉于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②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3.陆游说“因书以自警”,文章警诫自己和他人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归纳。

【参考答案】

1.A俱:和……在一起。

B侪:同类人,这些人。

C信:确实。

D枕藉:物体纵横相枕而卧,言其多而杂乱。

2.①有时甚至不能走路,于是就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

第4篇:鹊桥仙赏析范文

众所周知,诗歌鉴赏是历届高考的必考题。而2005年高考命题人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从此,诗歌鉴赏题的命题形式走向多样化。比较阅读意在考查考生的阅读、分析、比较、综合和评判能力,因此,与传统试题相比,解题难度也随之增加。自比较阅读首次亮相高考试卷以来,此类试题出现的频率逐年增高,考查的内容也日趋广泛,在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能力考查的今天,比较阅读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2017年高考考纲的修订,更加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诗歌鉴赏评价能力等,比较阅读自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现仅以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为例,归纳总结这一命题的考查类型,预测发展趋势,为备战、决胜2017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从近三年来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的考查情况来看,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比较阅读题考察的数量急剧增多。2014年高考共18套试题,比较阅读共5道,约占28%;2015年高考共17套试题,比较阅读共4道,约占24%;2016年高考共9套试题,比较阅读共5道,所占比例猛增至约56%。可以预见,比较阅读的高频态势在最近若干年内仍会基本保持不变。其二,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比较,同时逐步延伸到诗歌内容、炼词炼字等各个考点。可以预见,随着比较阅读的持续升温、考试大纲的修订变化和命题角度的不断创新,考查的内容一定会继续横向扩展,诸如形象分析、意境鉴赏、情感变化过程等都可能现身高考试题,以增添试题内容的丰富性和考查的全面性。其三,选用的诗歌题料由单纯的课外比较有意识地引向课内外综合比较。如2015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所选的题料是苏轼的《醉翁操》,第19题的设题是:“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2015高考湖南卷诗歌鉴赏所选的两首诗分别出自《全唐诗》中张说的《都引》和高中语文教材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2015高考课标Ⅰ卷所选诗歌是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第8题的设题是:“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2016高考北京卷所选诗歌是陆游的《西村》,考题要求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陆游的另一首诗《游山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016高考全国课标Ⅲ卷所选诗歌是曹翰的《内宴奉诏作》,试题第9题是这样设题的:“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课内外综合比较鉴赏,试题导向有意识回归教材,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符合新形势下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种“内外”结合的试题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必将成为高考的重头戏。其四,所选用以鉴赏的诗歌一般都是唐宋两位不同诗词作家的作品,鉴赏的角度绝大多数是辨析二者的“不同点”,如2014年至2016年共14道比较阅读试题中,要求鉴赏“不同点”的就有13道题,所占比例高达93%。

【应对策略】

做好古诗词鉴赏比较阅读题,从宏观上讲,首要问题是弄清诗意。可以按“四步法”进行:一看标题。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由标题入手,明事,晓理,知人,不失为一条捷径。二看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情趣,行事风格,从而知人论世,是解读人物的重要手段。三看注释。如果诗歌后面有注释,特别是关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变故、宦海浮沉、荣辱得失的介绍,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已知条件,是了解人物的一把金钥匙,务必用足用好。四看内容。准确解读每句诗甚至每个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思想内容,是比较阅读鉴赏的根本途径。从微观上讲,要把握以下方法和步骤:

一、基础知识储备

解题之前,应具备有关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一,了解诗歌鉴赏比阅读的选材特点。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作者所写的题材相同或相似的诗词,有时也选用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词,这些作品或思想感情不同,或表达技巧不同,或语言风格不同。第二,了解命题角度。从往届高考试题来看,命题角度主要包括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比较等。第三,了解题型设置。从近年来高考题型设计上看,既有单一比较,也有综合比较,而尤以后者居多。从大的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其中较多的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从小的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题材、语言、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设题。

二、具体解题思路与方法

1.内容、情感比较。内容和情感水融,很难截然分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其一,读懂诗歌的题目。标题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对题目中的时间、地点、节令、事件等都要细心揣摩。其二,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其三,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诗人一般都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就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其四,注意诗歌的结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例:(2014高考全国课标2卷)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1]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2]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1]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2]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第9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技法解析】比较二者不同的情感,《含山店梦觉作》主要应抓住注释中韦庄“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的背景介绍,结合神态描写及意象“月斜”,就可以概括出“孤独”“无奈”等关键词。《宿渔家》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及意象“芦花”“明月”描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2.意象、意境比较。一般来说,意象(景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古代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不同的意象交织融合成不同的意境。比较阅读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进而领会诗词的意蕴。

例:(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1],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第14(1)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技法解析】辨析景色特点,要紧紧围绕诗歌所描写的意象,不同的意象融汇成不同的意境,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由第一首中的“园花”“细雨”及花的颜色“红”等,可以轻松概括出“清新”“艳丽”的特点。第二首中的“乔木”“明月”表现出“清幽”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3.语言赏析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要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在了解不同诗人性格爱好、表达习惯等基础上,分门别类理清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或豪放洒脱等。答题时要使用专业术语,不可随心所欲。

例:(2016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第14(1)题:“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技法解析】本题辨析用词技巧,比较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用于比较的是动词“望”和形容词“空”。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运用这两个词所显示的不同表达效果及其蕴含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用“望”字更好。“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用“空”字好。“空”字营造了一种空旷的意境,同时流露出超然的心态。

4.手法、技巧比较。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渲染、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铺垫、过渡、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例:(2015高考课标1卷)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1] 岑 参

闻说轮台路[2],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1]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2]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技法解析】本题属于表现手法的辨析,兼顾课内课外。首先要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速默诵一遍,准确找出两首诗写景的诗句分别是哪些,然后对比分析两首诗写景时使用的不同手法。辨析时要全面,把不同点都挖掘出来,不能有遗漏。最后用术语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通过春风不到、汉使稀少描写了边塞的恶劣环境。《白》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属于实写;而本诗所写塞外景物则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5.形象赏析比较。诗歌形象的比较,从大处着眼,要结合人物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从小处着眼,要兼顾人物的人生经历、外貌特点、衣着服饰、语言风格、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兴趣爱好、细节描写等,通过全方位深入细致地“求异”比较,人物的不同形象也就非常清晰明了了。

例:(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1]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1]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第10(2)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技法解析】《木芙蓉》从木芙蓉所处的环境“小池南畔”、外形“着意红”及其品性“任东风”等诸方面,可以感受到木芙蓉逍遥、豪迈、倔强的性格;《窗前木芙蓉》从形态“孤花”、神态“破小寒”、心理“心酸”“未作愁红怨绿”刻画了一个孤苦、心酸却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前者塑造的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形象。

【典题撷英】

1.(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第10(3)题: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2.(2014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1]。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1]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第22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3.(2014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第14(3)题: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2015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2]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4]外三两弦。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第19题: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5.(2015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1]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F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1]虚:废墟。

第10(2)题: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6.(2016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题。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1]耿:微明的样子。

第17题:“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7.(2016高考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1]

三十年前学六韬[2],英名常得预时髦[3]。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4]。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1]曹翰(923~992),宋初名将。[2]六韬:古代兵书。[3]时髦:指当代俊杰。[4]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第8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8.(2016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1]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2]。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1]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2]宣和:宋徽宗年号。

第22题: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金题精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朱淑真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苏轼

缑山[1]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I[2]女。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3]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1]缑gōu山:指修道成仙之处。[2]I:ái,痴,呆。[3]槎:chá,竹筏。

对于七夕鹊桥会,秦观认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朱淑真和苏轼的见解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卢炳

莎[1]杉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

绿水千畦。惭愧[2]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

@[3]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4]图。

【注】[1]莎:蓑,草衣。[2]惭愧:幸亏,难得。[3]@(yè)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4]稔岁:丰年。

与杜甫《春夜喜雨》相比,本词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霁夜 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这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它们各自抒写了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戏赠知命[1] 黄庭坚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2]。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3]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4]。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1]本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贬所黔州。知命是其弟,自芜湖登舟至黔州看望黄庭坚。[2]吴头楚尾:即豫章,今江西,春秋时为吴国之西界,楚国之东界。[3]《虞美人》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贬所宜州。[4]典出《太平御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两首词作中的词人形象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琴调相思引・送范殿监赴黄岗 贺铸

终日怀归翻送客,春风祖席南城陌。便莫惜离觞频卷白。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

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

词中“动管色,催行色”和“何处投鞍风雨夕”句,在内容和写法上与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哪些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6.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注]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刻画的词人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典题撷英】

1.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难以排遣。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4.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5.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绝望,而是抒发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6.相同点:①两首诗都描写了村庄清幽、寂静、山清水秀、柳暗花明的美好自然环境,表达了作者对村庄自然环境的喜爱和赞美。②两首诗都写到了村中居民的生活画面,从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情态。不同点:《西村》除了描写了村庄清幽寂静、山清水秀的特点以外,还表达了对往昔“叩门求浆”这一美好经历的回忆,表现出对过往经历的无限回味;《游山西村》在描写村庄柳暗花明的自然环境以外,还着重描述了农家淳朴自然、热情好客的人文特点,表达了对农家朴素热情的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7.第8题: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第9题: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8.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金题精练】

1.①秦词强调爱情只需感情坚贞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②朱淑真强调爱情需要厮守:既然是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什么不每一天都厮守,每一天都幸福?③苏轼则强调友情超尘拔俗:聚散皆是缘,不必为柔情羁縻,要淡定旷放。

2.本词描写细腻,语言自然简练,风格朴实清新,感情含蓄曲致,所写景致,如一幅幅水墨图画,清新宁静,富有生活气息。而杜甫的《春夜喜雨》则将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融为一体,运用拟人修辞和想象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雨的可爱形象。

3.范诗抒写凄婉、忧虑之情。写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暗指南宋小朝廷歌舞西湖,沉醉临安,忘却国耻;再写柳絮飘零,棠梨满地,透过一派暮春景象传达作者的情感。孔诗表现了清爽、畅快的心境。全诗写秋夜雨霁的清净景色,一个“清”字统摄全诗,写秋月、秋声和秋萤,写出了雨霁的清寂和静谧。

4.《谒金门・戏赠知命》中的词人是一个重天伦情谊的贬官形象。自己身在贬所,弟弟前来看望,连夜挑灯话家常,恍如梦中,欣喜不已;又是以“成蹊桃李”称赞弟弟,又是引弟弟“入堂松桂”。兄弟之情,质朴浑厚。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中的词人是一个难忘少年心的贬官形象。身在天涯,见梅犹喜,夜间闻香,早起观赏,浮想联翩。全词在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的对比中,刻画了一个喜爱梅花、人已老而少年心犹在的贬官形象。

5.“动管色,催行色”和“何处投鞍风雨夕”与《雨霖铃》中的“留恋处,兰舟催发”和“今宵酒醒何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动管色,催行色”描写管弦的声音催促着行人,表现了此时此刻作者心头茫然若失、伤感惆怅、不忍分别的情感。“何处”句是作者为范殿监设身处地地思虑,体现了作者对朋友何处安歇的深深担忧。而“留恋”句写船儿开启,声声催促,欲留不得,欲饮无绪,表达了诗人与恋人难分难舍的心情。“今宵”句流露出词人不知何处安身的无比惆怅。

第5篇:鹊桥仙赏析范文

 

一、引言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古人往往“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从“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二字,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之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人炼字如矿出金,如古镜照神。唯此优秀的古典诗歌才能做到“文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隽永还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上。正如王国维所言“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一些景语皆情语”。冯庆华(2002:215)认为意境“即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艺术境界”。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景物中去,使得一草一木的描写饱含人的情思,景做情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除简练形象外,诗歌的语言还适于吟唱,富于音乐性,体现在音韵、平仄和节奏上。凡优秀的诗篇,音节均匀,平仄交替使用,韵律和谐,节奏感强。

汉诗英译难,却难不倒为汉诗深深折服与钦佩的中外学者,时至今日,译品百出,流派纷呈。在汉诗英译的实践基础上,众多学者就如何译诗,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一般有两种翻译倾向。一类倾向于非诗化翻译(no-versified translation)①,主张译作丢掉束缚原作的“镣铐”,“在再现原作意象的前提下有伸缩变化的自由”,“在格律问题上不必作茧自缚,实行自度曲可也”(杨自检、刘学云,1994:49-51)。另一类主张诗化译法(versified translation),诚如郭沫若“以诗译诗”及闻一多以“诗笔”译诗,此类诗体译法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定与追随。成仿吾在《译诗论》中说,“译诗也应当是诗,这是我们所最不可忘记的。”冯庆华(2002:217)在《文体翻译论》中谈到,“中国的诗韵早已具备,即使免韵是现代英语写作的主流,但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若能以格律诗译格律诗,既讲究格律又无损愿意,仍属上乘”,“既然诗人愿意带着音律的镣铐跳舞,译者又有什么理由丢掉这幅镣铐呢?”在诗歌翻译中影响最大的翻译标准莫过于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论”。许渊冲(1983:69)指出: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译文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但若缺少音美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本文试从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对《鸟鸣涧》五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各种译法的优缺点。

二、《鸟鸣涧》原文赏析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是山水诗人的代表,又是山水画的开创者。苏轼评说其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兼收并蓄,将山水田园诗的成就推到一个高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山水诗变化多端,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对各种景致的远近、疏密及明暗的处理,逼真传神,甚至将动静之间的微妙变化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田园风光的描写则清澈、安闲、静谧,表现诗人安贫乐道、闲然自得的心境。

《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一幅春夜溪涧人迹稀少,桂花飘落,夜静月出,空山鸟语的唯美图景。鸟鸣涧,顾名思义是有鸟啼鸣的山涧,这一意象立马将读者的思绪拉到鸟语花香、清山绿水的悠远山林中去。只是这次是在春夜,视觉难以触及的物像都由味觉和听觉来完成,一个“鸣”字将静谧的画面激活,初步暗示了全诗动静结合的特质。首联一个“闲”字奠定全诗宁静的基调。夜幕降临,人来至少,诗人慢慢踱步溪谷,内心宁静淡泊,又富于幽情雅致,闻得春桂飘香,听得花落有声。颔联从桂花落的局部视点转移到整体山谷的描绘。夜晚的山谷慢慢安静下来,充盈其间的只是静谧,花儿歇息,鸟儿打盹,与白天鸟语花香、百花争妍的喧嚣闹腾相比,更多的只是空灵。空灵的不仅是夜间的山谷,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知的情景。由此,诗人才可以好好感受夜晚春谷的别样精致,譬如月惊鸟鸣。颔联月亮慢慢从云缝中探出头,山谷慢慢由暗到亮,打盹的鸟儿误以为是天亮时分,遂啁啾春谷,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此乃动静相称的艺术佳境。诗人以闲适安然的禅意入诗,写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展现一幅宁静悠然的春夜溪涧图。

三、译文对比分析

译文1②

Free and at peace.Let the 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When the moon rises and the birds are roused,their desultory chirping only accents the deep hush of dales.

(Tr:翁显良)

译文2③

Bird桟hirping Hollow

The light beams of the moon on the earth softly rain,

The night is quiet,the spring mount empty.

The moon’s up—rise the birds doth frighten,

To cry now and then in the springtide hollow.

(Tr:孙大雨)

译文3④

Bird--Singing Stream

Man at leisure.Cassia flowers fall.

Quiet night.Spring mountain is empty.

Moon rises.Startles--a mountain bird.

It sings at times in the spring stream.

(Tr:Wai-Lim Yi)

译文4⑤

The Dale of Singing Birds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When night comes,hill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

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

(Tr:许渊冲)

译文5⑥

The Warble Ravine

In quiet hear how bay-flowers fall to the ground—

The vernal hills at night are void around!

At times the birds are startled by the moon,

Whose climb is heard in the dale with a warbling tune.

(Tr:王宝童)

以上译文1为非诗化译体,译文2、3为诗化非韵体译法,译文4、5为韵体译法。以下从音韵、形态和意境三方面对译文进行分析对比。

(一)音韵美

诗歌中的韵是重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听觉审美满足。五言绝句特有的音律体式与原诗独特的音律搭配起到节奏和谐,韵律优美的效果。原诗第二行和第四行末尾押ong韵,营造一种深山古刹的悠远钟声久久回荡的效果,从而使山谷显得更加空旷寂寥,对烘托诗意起到很大作用。

译文1(以下称翁译)采用散文体译诗,行内有元音韵(assonance),如第一行的free,peace,sweet,第二行的fall,dissolve,void,第四行的desultory,accent等。Ungerer与Schmid(2008:306)认为前元音(front vowel)/i/代表细微、明快、愉快的情感,这和原诗意图营造的闲适静谧的氛围交相辉映。前元音/e/同样展现积极明快的色调,让人联想到月出鸟惊,绕树三匝,相向和鸣的景象。后元音(back vowel)//传达一种低沉肃穆,显示一切归于宁静,进入空灵。翁译虽在行内韵上处理巧妙匠心独用,但行末押韵不工整。译文2(以下称孙译)同译文3(以下称Wai译)不押尾韵,独押行内韵。如孙译中第二行night,quiet,第三行rise,frighten,第四行cry,springtide。双元音(diphthong)/ai/同样营造明快生动的意象。Wai译类同。译文4(以下称许译)押ABAB韵。译文5(以下称王译)押AABB韵,两行一韵。许渊冲先生认为要从押韵、重复和节奏三方面体现译诗的音乐美,做到“音似”,而没必要在译诗时同原诗一样也是第一、二、四句押韵。许译和王译都没有被原诗的格律所束缚,变通用韵,采用两行一韵的方式,带着脚镣跳舞却跳得真好。翁译、孙译和Wai译的诗歌行末选择无韵,优点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语言准确流畅,不足之处是缺乏诗歌的音乐美。韵体诗如许译和王译看来整齐醒目,读来诗味浓厚。

再来看节奏。汉诗的节奏是由平仄相互交替来实现的,王力(2000:133)提到:“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鉴于此,原诗的节奏可以做以下划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全诗的平仄格式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每联上下句基本相对,合乎古诗格律的基本规律。同时以平声字居多,ong韵衬托出山林的空旷寂寥。全诗两句,分四行,每行都是五言三顿,整体节奏满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第三行一个“惊”字单独为一顿,这一顿,既让读者从先前的静谧感受到了声响,又让山谷有了鸟鸣有了生机。翁译的散体译法在节奏感方面没有诗体译文来的强烈,这也是散文体译诗的不足之处。孙译每行的音节数分别为:12/10/9/11,第二、三行的重读、非重读音节(分别以“-”“/”表示,下同)排列状况如下:

-/-/- -/-/-(10)-/-/-/-/-(9)

大致采用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来处理古诗的音顿。Wai译每行的音节数分别为:8/9/7/8,第一、三行大致采用扬抑格(trochee),其音节的排列状况如下:

/-/-/-/-(8)/-/- - -/(9)

Wai译音节较少,节奏明快。许译音节数分别为:10/10/9/10,重读、非重读音节排列状况如下:

-/-/-/-/-/(10)-/-/-/-/-/(10)

-/-/-/-/-(9)-/-/-/-/-/(10)

由此可见,许译较之其他译法更符合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的格律,以英语诗歌的音步来译汉语诗歌的音顿,保留了原诗的节奏美感,汉语诗歌的格律美在另一种语言中得以延续与保值。王译的音节数与重读、非重读音节的排列状况如下:

-/-/-/-/- -/(11)-/-/-/-/-/(10)

-/-/-/- -/(9)-/-/- -/- -//(12)

由此可见,王译第二句满足严格的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的要求,其他行稍有不对应,相比之下,许译在音步节奏方面更胜一筹。

(二)形态美

文艺美学家瑞恰兹(A.Richards)认为好诗是各方面平衡的结果,对立的平衡是最有价值的审美反应的基础。(参见胡经之、王岳川,1994:212)汉诗的对仗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从外部形态看,原诗四句,每行5字,组成规则的矩形。从内部看,首联和颔联构成工对⑦,“人闲”工对“夜静”,“桂花”工对“春山”,“落”对“空”。颈联与尾联构成流水对。对仗构成本诗形态美的重要因素。

翁译采用散文体译诗,形态自由散漫,没能传达原诗的四行工整结构。孙译和Wai译在外部形态上更接近原诗,不过孙译整体音节数(12/10/9/11)偏多,偏差较大,虚词(13个)过多,略显冗余。Wai译整体音节数(8/9/7/8)较均齐,偏差小,用词简练,结构紧凑。孙译在第二、三句采用平行结构,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原诗的对仗美。Wai译前三句均有平行结构,每行分两小句,每句为主谓结构,互相映衬,对仗工整,很好地重现了汉语诗歌无与伦比之对仗美。再看许译和王译。两者在外形上近似原诗。许译的五音步(pentameter)在音韵上最近接原诗,音节数(10/10/9/10)最为均匀齐整,偏差最小。不过句式各不相同,难以再现原诗的对仗美。且虚词(7个)较Wai译要多,外形的齐整上较逊于Wai译。王译音节数(11/10/9/12)偏差较许译大,句式各一,没能表现原诗的对称之美。孙译、Wai译、许译和王译外形上近似英语四行诗体(quatrain),其中Wai译在外部形态及对仗方面最接近原作,语言简洁,结构对称,传达了汉诗的形态美。

(三)意境美

诗贵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境界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何以谓之意境,王国维认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即是说意境就是将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合二为一的艺术境界。由于受禅学思想的影响,王维往往在诗中借以对自然山水的刻画,而创造出清新自然、空灵幽远的禅境。胡应麟在《诗薮》(1979:119)⑧中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王维以禅入诗,含蓄而不着痕迹,意境高远。《鸟鸣涧》中的禅意主要体现空灵与动静结合方面。现从标题开始分析译诗对其意境的传达。

“鸟鸣涧”为偏正结构,意指有鸟啼鸣的山涧。翁译为Stillness Audible(听得见的寂静),虽没有逐字翻译,却巧妙地利用通感(synaesthesia)传达了诗文内部意欲表达的动静相称的境界。称得上是佳译。五种译文除了翁译外都用直译,以偏正短语的形式呈现,“涧”在《新华字典》中释义为“山间流水的沟”。因此,Wai译为“stream”也未尝不可,其他三译分别为:hollow,dale,ravine。在Cambridge Dictionary Online⑨中,“hollow”的释义为:(also Hollow)a valley,而“valley”的释义为:an area of low land between hills or mountains,often with a river running through it(山与山之间常有河流流经的低地),这一解释正好与原诗所指相契合。而“dale”的释义:literary or northern,a valley,与“hollow”义同。“Ravine”的解释为:a deep narrow valley with steep sides,是指峡谷、深谷,这与原诗营造的静穆、安宁的意境有出入,因此不能看作意象上对等的翻译。可见在意境的对等上,“hollow”与“dale”最为契合。

“人闲”究竟指谁,诗中并未点明,而译成英文却不得不考虑其所指。葛瑞汉认为:“把中文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的晚唐诗如果加入与印欧语言不相干的准确的人称、数和时态,诗意可能会遭到严重破坏……仅仅由于英语语法要求动词要有主语而加上的‘我’字可以使一首诗整个偏向一种自以为是或自我怜悯的情绪。”⑩笔者认为不一定要纠结此处的人是单个还是多数,原诗的“闲”说明没人打扰,内心安然宁静,才能听到桂花飘落的声响,因此若能译出“人闲”背后的“心静”亦可。翁译没有直接处理人称单复数,一句“free and at peace”营造出幽静安宁,紧接着一词“let”似有正是“free and peace”将“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之感,正是空谷悠然,不闹喧嚣,才听见了花落的声音,传达了静中生动,动静相衬的美感。孙译第一句似乎并未处理“人闲”,转而写到月华照亮大地。这一处理可能与对“桂花”意象的理解有关。因古人传说月中有桂树而常以“桂”代称“月”,而“花”与“华”同音,由此,有学者认为此处“桂花”即指“月华”,所以才有孙译第一行中的“light beams of the moon”。既然月光已经照耀山谷,为何颈联又再言“月出”并“惊山鸟”呢?是否多余或自相矛盾?一般认为此处桂花非他物,只是开在春天的春桂。孙译在对原诗意象的把握上失准,所译“月华”也与原文相距甚远。Wai译将人处理为单数,比较符合原诗的意境,人定不在多数,否则嘈杂四起,桂花的飘落也无从知晓。许译从直译层面将隐含的“我”翻译出来。然而,只是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人”之单复数问题是服务于静谧意境而营造的。增译了表示感知的“unenjoyed”一词,诗人能听见花瓣飘落的声音,足见心境如何空灵,以此衬托出山谷之幽静。然而前面说到诗人以禅入诗,心态淡然安宁,阴晴圆缺自有定数,不为花开花落而悲喜,整首诗透露的情感是明朗安静的,因此译文用“unenjoyed”似乎不妥。王译避开对“人”字的直接翻译,将“闲”字背后的意义所指意译出来,也算是曲径通幽,曲线译诗了。在首联意象的处理上,除孙译与原诗意旨有所偏移外,其他四译均不同程度地传达了原诗宁静的旨意。Wai译和许译正面翻译“人闲”,王译和翁译侧面译诗,其中翁译更胜一筹。

颔联“空”字的翻译多集中在“empty”和“void”上,“原诗表达了诗人对“入空”境界的向往,同样含有宗教色彩的“empty”,表达内心沉寂,与“空”实质上是深层次的转换,即虚与虚的转换”(杨艳妮,2010:21)。可见,5种英译本对空的译介平分秋色。如果说“人闲”与“桂花落”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那么“夜静”与“春山空”则是交相辉映。在对这两个意象的处理上,翁译和许译尤显得技高一筹。许译通过状语从句翻译“夜静”,交代时间,“青山空”译为主句,“dissolve into”有一种夜色慢慢遁入空灵之感,与“comes”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此处动静相称,相得益彰。翁译用一主谓结构翻译“夜静”,一个“fall”似有夜幕突降之意,“dissolve into”夜色如水般悄然潜入,一降一潜,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原诗的静止状态在译文中变为一个由动逐渐到静的过程。与许译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译用一个主系表结构将“夜静”与“春山空”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但少了动静结合的意境之美。其他译法,只是给出了原诗字面意思,如:the night is quiet,quiet night;the spring mountain empty…,“夜静”与“春山”两个意象没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只是两个独立意象的堆砌,略显突兀。

原诗的后两联组成流水对。这是翁译、孙译和王译将最后两联联袂译为一句,分做两行,保留了原诗意义的完整之优点所在。再看个别词的处理。“月出”的动作均采用“rise”或其相应形式,“惊”字的译词有rouse,frighten,startle,arouse等,Oxford Dictionary Online?给出的“rouse”的解释与“arouse”的相类似:cause to stop sleeping;cease to sleep or to be inactive;wake up/awaken (someone) from sleep,让人联想到,月光慢慢从云层中探出脸,银光悄然撒向山谷,正在打盹休憩的鸟儿们感受到一丝亮光,轻柔惺忪睡眼,以为是天明,便开始啭鸣。此外给出“startle”的释义为“cause to feel sudden shock or alarm”,有惊吓之嫌,似有不妥。关于“鸣”,从全诗整体意境来考察,鸟被月光惊醒后的鸣叫绝不是惊叫悲啼,否则就破坏了前面营造的安宁悠然的氛围;再从诗人所处时代考虑,这里的鸟惊绝不是兵荒马乱的晚唐,连鸟兽也不免惶恐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王维身处盛唐,诗中的花落、月出、鸟惊,其实组成的是一幅安静祥和的画面,折射出盛唐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因此“鸣”的翻译倾向于表示悦耳欢唱的婉转低吟,如:sing,twitter,chirp,warble等,而孙译cry在Oxford Dictionary Online中给出的释义为:(of a bird or other animal)make a loud characteristic call(大叫,大喊),似有不妥。综上,在对最后两联的处理上,翁译将月出鸟惊译为时间状语从句,将鸟鸣春涧译为主句,这样以“moon rises”和“birds rouse”为背景来衬托作为图形的“desultory chirping”,翁译通过英语主从句的表意主次来翻译汉诗意象的动静相衬,可谓殊途同归,曲径通幽。Wai译对最后两联的处理上,欠缺意象间的粘连。与其他译文不同的是,Wai译将“鸟”处理为单数,初看和实际情况有些不妥,但以一只鸟的惊鸣为特写,进而引发对众多鸟鸣的联想也算是重现了原诗含蓄悠远的意境美。孙译对后两句的处理与Wai译在结构上相似,但“bird”所用复数,在意境的留白上稍逊一筹。许译通过两个简单句将月出、鸟惊、鸣啭的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rising”修饰“moon”,有一种月亮缓缓升起的轻柔之美,然而这柔美的月出之光竟然惊醒了正在熟睡的鸟儿,可见周遭环境是如何之安宁幽静,“arouse”和“sing”这两个动作一下子将宁静的景色激活,随之而来的鸟鸣啁啾将春意溢满溪谷,这样让激活的景色慢慢渐入平静,由静转动再入静,可谓妙笔生花,自然天成,译诗竟然胜过原诗。王译虽然用关系从句将两句粘合在一起,但是主从句均选用被动句使得整幅画面趋于静止被动,少了一丝活力,在意境的烘托方面没有许译和翁译的动静结合来的巧妙。综上所述,在意境的营造和烘托方面,翁译和许译处理地最为出彩,无论是选词的精准还是动静相称的刻画都于细微处见含蓄隽永,他译或是在选词、原诗理解或是在意境的组合方面略显不足。

从形态角度看,Wai译行与行之间(除最后一行外)结构对仗紧凑,每行字数均齐,组成较规整的矩形与原诗的四行诗体相配。王译与之类似。许译也较规整,只是行与行之间的对仗没能顾及。从音韵上看,翁译为散文体,更显表达的流畅与自由,采用行内元音韵,再现了原诗尾韵所传达的空旷寂寥的意境。许译则用英语诗歌的抑扬格五音步和ABAB尾韵对等地传达了汉诗的对仗与用韵的精妙,可谓匠心独运的佳译。在意境的再现方面,许译和翁译同样更胜一筹,从选词的精巧到意象的有机结合到动静相称的微妙传达,无不见其匠心。综合以上形美、音美和意美的翻译标准,许译和翁译更胜一筹。

四、结语

在汉诗英译中,以诗译诗的方法受到大多数人的推崇。因为诗歌是严格依照音韵、节奏和意象的审美规约来遣词造句的,“这种形式具有较为全面地再现或保持原作诗歌美学价值的潜在功能”(高阳懿,1997:96),这种美学价值就体现在诗歌的神与形上。诗歌的“神”主要是意象与意境,“形”主要指节奏与音韵,“形”与“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卓振英(2002:32)认为:“汉诗英译的最高境界应是形神兼备。”冯庆华(2002:216)认为“原诗是一件形神兼备的艺术品,译诗也须是一件形神兼备的艺术品。写诗讲求音形意三美,译诗就不可只满足于达意,必须力求传神,保存诗的艺术性,音、形、意三者均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译诗三美:音美、形美、意美,是说译诗不仅要照顾到原诗的音韵和形式,重要的是保留原诗的意境和神韵,重在神似而不仅仅是形同。本文通过对《鸟鸣涧》五种译本的分析解读,认为汉诗的音韵、对仗、节奏均齐,可以借助英诗的抑扬格律与音步、整齐一致的句子结构、四行诗体等来传达,而非完全不可译。汉诗的意境主要体现在诗歌意象的选取,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反映在英语诗歌中即是选词和意象的粘合——以何种英语句式组合所选意象。译诗若做到形态、音韵和意象上的考虑,选词精当,句式与意象契合粘连,则负起了对原诗作者,对外国读者,对艺术的责任。?至此,译诗才能像原诗一般妙手偶得,浑然天成。

 

(本文为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项目[项目编号:1511311911]。)

 

注释:

①本文简单化分的诗化翻译与非诗化翻译参考卓振英《汉诗英译方法比较研究》中的分类:非诗化译法(Non-Versified Translation),韵体译法(Rhymed Versification),和非韵体译法(Unrhymed versification)。

②翁显良.古诗英译.[J].现代外语,1979,(2).

③孙大雨译.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46.

④转录自Hamill,Sam,Hiding in the Universe;Poems by Wang Wei.The American Poetry Review,March-April 1993v22 n2 p45中Wai-Lim Yip的译文。

⑤许渊冲译.唐宋诗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4.

⑥王宝童译.王维诗百首:英汉对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133.

⑦工对:王力先生认为“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原诗前两联有两个工对,因此整体可以算做工对。(诗词格律,2002:50)

⑧杨艳妮《王维<鸟鸣涧>英译文的审美再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3):20.

⑨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

⑩李气纠,李世琴.《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湘南学院学报》2009,(4)khttps://en.oxforddictionaries.com/

l仿拟林语堂在《论翻译》中对翻译标准问题的三条责任之说:以译者所负的责任而言,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

 

参考文献:

[1]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

[2]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15-217.

[3]高阳懿.评秦观(鹊桥仙)的三种英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3):92-96.

[4]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2.

[5]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9.

[6]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0:133.

[7]杨艳妮.王维《鸟鸣涧》英译文的审美再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

[8]杨自检,刘学云.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49-51.

[9]卓振英.汉诗英译方法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3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