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作品教学范文

作品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作品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品教学

第1篇:作品教学范文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

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

1.借“六要素”概括

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借“时间”概括

有的叙事性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按时间的顺序说说每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从而大体把握课文内容。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学生很快圈画出“‘九一八’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的第二天”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我引导学生简要说说每个时间段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再连起来说一说。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很快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3.借“空间”概括

叙事性作品还包括一些游记,对于这类课文我主要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空间位置的变化即游览路线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经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最终确定了作者的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根据游览路线说说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4.借“问题”概括

有些叙事性课文还可以通过几个问题的探讨从而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如在教学《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问道:“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是如何发奋写《史记》的?”“发奋写作的结果怎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朗读课文,之后用简要的语言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最终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5.借“关键句”概括

有的叙事性的作品中就有能直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如《郑成功》课文的最后一句:“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又如《轮椅上的霍金》的一个过渡段也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二、品读重点句段,深化阅读感悟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样的要求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关键要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重点句段。重点句段指的是对表现课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这样的句段主要包括细节描写的部分,作者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等。如何引导学生品析叙事性作品的重点句段以深化自己的阅读感悟呢?我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1.自主中感悟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潜心默读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思考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课文中心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关键词语,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如果是写人为主的文章,就要关注描写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以及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等。如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课堂上我选取了钱学森的三段语言,提出自学的明确要求:“读一读下面三段文字,在让你有感触的地方停一停、想一想、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在“我是中国人”这句话中体会到了钱学森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有的学生从“诚恳地说” “日夜盼望” “终于”“应当”体会到钱学森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他把为祖国做贡献看做是自己分内的事,是一种职责,是天经地义的,等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交流和集体研讨环节更有话说,发言也更加踊跃。经过同伴提醒,教师点拨,学生们把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认识相比较,总会获得一点灵感,得到一些新的启示,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2.质疑中探究

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并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课文的中心。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命令的,结果怎样。《爱之链》一文中,乔依需要钱为什么又不要钱?通过这些有价值的问题的讨论,学生的交流会更具广度和深度,也会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中心,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3.交流中提升

在引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交头接耳”的时间。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对描写肖邦的词句――“悲愤欲绝”“倾注”“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以及对肖邦弥留之际的所说的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进行了交流、探讨,在交流中学生各自谈论了自己的感受:肖邦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音乐创作上,为的是解救自己的祖国;肖邦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临死的时候还想着自己的祖国……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聆听别人的谈论,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认识与体会,更加感受到了肖邦的那颗炽热的爱国心。

4.朗读中升华

第2篇:作品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外歌曲;教学

1 中国歌曲教学

中国歌曲有着它特殊的味道也就是平常人们说的“中国味”,所以在演唱时要有细腻动人的情感和委婉动人腔体。在演唱时要注意中国汉语读音的把握,要把汉语拼音的四声尽量读得清晰,准确。中国歌曲之所以中国味浓厚是因为它的歌词具有诗歌的文学韵律,所以中国的语言艺术是相当有魅力的,所以探究文学韵律是演唱中国歌曲和进行中国歌曲教学的重要内容。

要想唱好中国歌曲必须掌握汉语语言的咬字、吐字,因为中国歌曲是汉语语言的艺术化体现。而且中国的语言有着它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在咬字时一定要注意其语言规律。而国外一般语言所讲究的是元音,辅音的变化规律而汉语讲究的是声母和韵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字和腔的协调关系因为声母是阻碍气息的发出,那么得到的共鸣不是很容易响亮或通畅。

2 外国歌曲教学

2.1 元音的形成及元音的练习

因为元音的发音很重要,所以一开始学生就要掌握正确的元音的发声方法,这时进行外国歌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元音一定要发音统一,这是我们在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以讲话为例,声带震动的同时会产生很多基音和泛音,而共鸣腔体只选择那些与其天赋的音调相配的音乐声响加以扩大,因此便形成了嗓音。从而便产生了声音。就像人们在说话时,根据语言所要表达内容的需要,共鸣腔体和声带也随之产生振动。唱歌时的声音发出与说话时的发声,从声音产生的原理来说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是歌曲配有旋律,所以歌者必须把平常说话时瞬间达到的某一音高的嗓音状态有固定规律地,长时间地保持起来,使它的发声腔体保持不变,这就是所谓唱歌和说话的统一。

分析了说话和歌唱的不同之后,怎样发出美妙的元音,首相我们要知道两个主要的咬字器官:舌头和嘴唇,它们把人体的共鸣腔做成一个发元音的状态,如果在歌唱时可以去固定它们就会使整个口腔和舌头僵硬化,连咬字都变得僵硬化了。以学生的身体状态和嗓音条件为依据,口腔的空间应该成为声音共鸣的通道而不是咬字吐字的腔体。在口与咽之间形成元音,从而找到与音高相和谐的泛音。自由的发元音的方法是找出音高和元音二者都适合的自然共鸣,而不是强迫音高进入预先保留好的共鸣腔体来完成。如果唱开口音的元音“A”我们下巴和嘴唇英爱保持放松,保持共鸣腔体不变。如果唱闭口音和开口音的交换时“A”“I”时我们需要移动舌尖,使舌根静止不动,没有感觉。如果发“U”音我们只要略张嘴唇,连续发第二个是=时嘴可以长得略大一些。但是不管怎样元音不应该有任何不同,口腔内部应放松不易僵硬。

2.2 辅音的练习

歌唱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情感的跌宕起伏、声情并茂,所以辅音就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良好的辅音能增强元音音响的美感。所以在练习时我们应该知道每个辅音的舌位都略有不同要尽量以舌来吐字。而且在嘴唇开闭的同时,口腔内部也在改变,并通过下巴的小移动来完成。

2.3 教师在进行教学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审美教学情感教学为基础的声乐教学,注意培养歌唱与发声中的情感与情绪,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多以在歌曲教学中不应单纯的以教授声乐技巧为目的而应重点进行学生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我们能胜任教师这一行业打下见识基础。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作为我们教师是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传授者其自身要有高尚的情感和正确的审美能力才能担当起教育下一代的重大使命,因此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应该结合起来,这才能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在目前,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只强调片面的掌握声乐技巧和发声方法,忽视了一些有关声音的情感和美感,歌唱者没有用审美的眼光去品味声乐中丰富的情感内容,而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方法,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声乐演唱中缺乏灵魂、内涵,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这一理念播撒在学生的心里,要使学生懂得用心去歌唱而不是用技巧。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之中。在课堂发声练习中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建立美好的声音概念,在教学中还要启发学生对大量中外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积累音乐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能力。最后达到用心去歌唱才能得到美好的声音,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第一,重视各国各民族的语言艺术,选择适当的音色歌唱。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语言规律,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在选择歌曲时一定要注意各个国家的语言规律。通常之下,演唱作品是要用原文及德国歌曲用德语演唱,法国歌曲用法语演唱,意大利歌曲用意大利语演唱,中国歌曲用中文演唱等等。有的学生为了图一时的省力将国外的歌曲也用中文演唱,因为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有它的发音特点和韵味,所以强行替换会引起意想不到的麻烦。

第二,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处理作品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作为中小学的音乐老师应该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并具有分析和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目前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还比较薄弱,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音乐欣赏课,或是课外辅导课中都需要老师能很专业地分析处理作品因为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一首声乐作品作到具体的分析,如讲解作者,创作背景,歌词大意,曲式结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除了以上特点还要对演唱的情感,强弱,咬字,音色等加以指导。教师可以尽量挑选一些典型的富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让学生去学习,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积累大量的音乐文化知识。

第三,循序渐进的学习注意作品的选择要因材施教。我们在选择教材时一定不要急于求成如面对初学者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如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我亲爱的》《阿玛莉丽》等,确保学生一开始就能完成的很好,因为一般在初学阶段,学生在咬字、吐字方面不是很成熟,而意大利语的发音相对于中国话来说稍显容易,所以在初级阶段,我们要选择一些简单的意大利语的声乐作品,这样学生在不是很难理解的基础上得到一些知识的掌握,会使我们的教学更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这个基础上一点点的拓展音域。而我们教师在选择教材上往往根据个人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来选择教材,这样就增加了一些随意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缺乏教材使用的系统性。

3 结语

我们应该重视教材的分析,多学习博览群书,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因为声乐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还需要我们能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作品,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不会感到歌唱的吃力,才能循序渐进的,一步步的来完成声乐的学习。不然则会造成物极必反的不良效果。而且,不但在教学上需要选择适合的教材还要让学生了解声乐作品的种类、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战线上施展我们的才华,为教育事业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云翔.音乐教育学[M].

第3篇:作品教学范文

关键词:多元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 策略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是文本解读。中学文学作品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和小说。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

一.诗歌:品味意象内涵

意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融合。诗歌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利用想象与联想去再现诗歌的形象与意境,从中受到启发与感染。

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借日月山川抒发了无限感慨。《琵琶行》中对“月光”这一意象就可以品味出不同的意境与内涵。从“别时茫茫江浸月”中可以想象诗人在秋风瑟瑟的夜晚,站在江边,对着朦胧的月色勾起了“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愁苦情绪。而“唯见江心秋月白”中则用“月”反衬寂静的环境。明亮的月色,平静的江水,静谧的夜色,更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白与迷惘。“绕船明月江水寒”中朦胧、惨淡的月色给人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诗人与琵琶女两个虽说命运不同,却遭遇相似,这里的“月”饱含诗人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的悲悯之情。如果诗中“月光”的意象定为愁苦之月,这从狭义上去理解是可以。但是诗歌艺术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与诗人展开多元对话。

二.散文:注重情感体验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具有取材广泛,写作自由;立意幽远,内涵丰厚;形散神聚,舒卷自如;文笔优美,个性鲜明等特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批文入情,从而真正读懂散文。

朱自清的《背影》曾引发了诸如“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父亲形象不够潇洒”、“父亲不爱清洁卫生”等等让人哭笑不得的解读。笔者认为课堂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解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对文本的情感进行深层的解读和挖掘,导致学生脱离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以现代人的理念去评价前人的行为。如果教师在课前事先交代了朱自清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作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对自己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思考,那么就可以减少学生误读、偏离主题的机会,将作品的多元解读拉到正途上来。

散文写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真情实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思维方式进行多元解读,那么教学就将会是成功的。

3.小说: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丰富情感体验,深化对生活与人生的认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学生还能从作品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中受到感染,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物是小说的最基本要素,读懂小说的关键在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小说中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给我们展示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因此在小说教学中采用多元解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项链》中的女主角马蒂尔德长久以来是爱慕虚荣的典型代表。但是仔细对小说进行分析品读的话就会发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笔下的马蒂尔德形象的丰富性。除了贪慕虚荣这个独特的个性以外,马蒂尔德身上还有单纯、勇敢、契约精神等这些可贵的品质。黑格尔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玛蒂尔德就是这么一个完满而富有生气的人。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些性格特点使其既真实又有更多人性的深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模式化的观念的局限,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这样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会更加完整、深刻。

最后,多元解读教学应该是在充分理解文本和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注重的更多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形式。学生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必须围绕有一定的主题,所以教师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导”作用,而要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同时适时的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使多元解读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永毅.古诗教学点滴[J].科教论坛,2010(4).

第4篇:作品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文学作品;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以应试为目的,追求所谓的知识点,无论何种体裁的课文教学,都以相同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师对于文学体裁只需了解相关的常识而无需具备文体意识,这导致文学作品教学的非文学化成为一种普遍倾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视野出发,特别强调文学教育,并将其定位于培养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使其倍受关注,教师的文学素养问题以及教师文学素养与文学作品教学的关系问题就自然地摆到了我们面前。一方面,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文学素养是文学教育获得成效的保证;另一方面,发挥文学作品在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则是有效实施文学教育的关键。二者在进行文学教育中都具有不容置疑的价值和作用,而二者的有机统一,则是发挥其价值和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一、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特点的,它有两项内容,一是语言,一是文学。语言主要体现工具性特点,文学则更多负载人文性的内涵。作为语文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如果不具备文学素养,就无法全面贯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1.新课程对文学教育的极力提倡文学教育无论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四个学段都涉及中外文学名著、名篇的阅读目标及相关要求,到了高中阶段,文学鉴赏教学是教学的主旋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基础教育到高中教育,文学教育贯穿始终,而且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可见,文学教育在语文课程实施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2.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具体体裁文章人选教材的比例,显示着这一体裁在整个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下面以初中阶段不同版本教材中文学作品单元进行统计比较,从而厘清其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人教版”总计36个单元,文学单元23个,占总数的63.9%;“苏教版”总计35个单元,文学单元23个,占总数的65.7%;“语文版”总计42个单元,文学单元20个,占总数的47.6%。上述数据表明不同版本中文学作品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鲜明的,这既是对文学教育理念的落实,又是进行文学教育的规范。3.具备文学素养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文学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主体,而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教师必须把握文学的内涵,形成文学意识,以文学的技巧、教授文学作品,以文学的手段透视文学作品的内涵,以文学的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化和拓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肩负起进行文学教育的责任。由于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而没有或缺少文学素养的人,是无法承担或无法充分承担起文学教育的责任的,因此,具备文学素养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教师的文学素养及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文学教育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文学教育要求实施者具有充分的文学素养,对于文学作品应切实抓住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而文学教育的具体实施状况却不如人意。1.应试制度下,文学教育的被漠视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已经10年,但是由于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试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于是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就产生了制度与政策之间的矛盾。由于应试制度始终占据着主宰地位,所以作为政策的课程标准始终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作为语文新课程重要理念的文学教育,也就停留在轰轰烈烈的理论倡导中,无法真正有所作为,文学教育仍然是一个让人心动的童话。2.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缺乏的普遍性不少教师文学知识陈旧,对于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表现冷漠,甚至与文学处于隔绝状态。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文学的关注远不如学生,这种状况怎么能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责任?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多数教师总是以教参为依据教学,照本宣科讲教参,学生不知所云,造成云里雾里一片混沌。3.文学作品教学的非文学化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例大幅度增加是一种进行文学教育的硬性规范,但这种规范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生了异变。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会惊奇地发现文学作品的教学与非文学作品并无二致,其教学内容基本是整体把握——重点解读——语言精华——归纳拓展。将文学作品的教学与其他体裁作品的教学纳人同样的模式中,文学语言的优美,内涵的丰富,形象的生动,细节的典型等都被无形地取消,语文教学尊重教材、尊重文本的要求成为空谈。这种状况既是应试教育制度的结果,也是教师缺乏文学素养的必然。

三、加强语文教师的素养,突出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学性

文学教育的真正实施,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突出文学性是必不可少的。1.多渠道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它既包含着对各种不同文学因素的吸收,也包含着对不同层次文学因素的整合,提升;既包含着文学理念的学习和吸收,也包含着文学的具体实践。教师尤其要养成读书和写作的习惯,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让文学艺术滋润自己的性情,涵养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人。同时,进行写作训练,养成写作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更深刻、更直接的理解和体验文学的内涵。在不断地阅读和写作中,改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素养,使自己成为具有充分的文学积淀的人,从而承担起文学教育的责任。2.关注文体的差异性,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具备了文学素养,为充分实施文学作品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当然,对于文学作品也不应同样对待,在共同的理念和指导思想的指导之下,要紧紧抓住各种文学文体的特点进行有差异的实施。如对于诗歌教学,要抓住其内容高度凝炼性、表现方式的意象性、音韵的节奏感及内容联系上的跳跃性。散文教学则应关注其语言、构思及主题的表达;小说教学则要关注环境、人物、细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使不同的文学文体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性情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和价值,而这些不同的作用和价值合起来又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教育。3.注重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悟性体验和感受是文学#品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文学作品发挥其作用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体验和感受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对于文学作品必须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否则就无法引领学生走进作品,同时教师的体验和感受又是一种示范,在学生走进作品之后,运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获得富有个性的重构。另一方面,积累体验和感受,形成悟性。对学生而言,体验和感受对于文学作品解读是不可少的,但体验和感受参与文学作品的解读还有另一个目的——发展悟性。有时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通过大量长期的体验和感受的积累,水到渠成地形成悟性;有时则需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强调,使由体验、感受到悟性形成的过程更为直接,更为明了。从体验、感受到悟性培养是进行文学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文学教育的目标所在。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的实施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文学作品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如何,决定着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能否深人挖掘出其文学性内涵;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教学状况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高下的标尺。因此,要真正落实文学教育,必须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伟,杨斌,李笑非.论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内涵及养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4,(1).

[2]乐毅,王霞.简论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及实施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

[3]李杰,陈凤英.课程实施取向选择的影响因素探析[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2).

第5篇:作品教学范文

【关键词】文学;个性阅读;误区;对策;对话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不少,也吸引这一年龄阶层的学生。但目前,教师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误区。要知道,教师进行文学作品教学不只是为了考试,不只是为了成绩。要考虑到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要顾及学生以后学习和生活中的阅读。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思想认识不对,采用方法不当,就会出现一些误区。

一、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应付考试省略教学内容,简化教学形式

课本中散文、小说、诗歌、戏剧都有选入,但多考前两者,后两者基本不考。一些教师就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即使教也是非常简单,介绍文学常识,选一两篇作品走马观花般上上就算了。其实文学作品有它独特的特点,文学作品在形象上、思想上、情感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文学作品的阅读在于唤起学生们对作品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借助于自我的联系与想象,引导学生们整体感觉文学作品中的美。教师无论不教还是简单地教都起不到真正的效果。知识的积累谈不上,更不要提能力的培养了。

2.应对考试固定教学内容,忽略教学环节

散文和小说是考试中的“常客和贵客”,经常考,份量重。教师无论上课还是练习花的时间就比较多。讲得细,练得多,抓得紧。以小说考查为例,经常考的是故事情节的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描写的方法等。那么一些教师就在这些方面穷形尽相地讲解,拖沓冗长地分析,再让学生去背诵记忆,忽略了必要的教学环节。结果,好端端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只美丽的天鹅被肢解了,肢体器官孤零零地摆在台上。这样的文学作品教学,不但使学生鉴赏和审美、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反而会降低其阅读兴趣。

二、加强文学作品教学的对策性思考

1.教师提高思想认识,突破应试教育框架

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导很关键,教师如果眼中只看到考试和成绩,势必会将学生引到应试的“死胡同”里。不能只顾及考试的成绩,不能只顾及现阶段的教学,不能只顾及学生当前的学习。教师要有教育全局观,要用更高更远的眼光去看待文学作品的教学。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语文学习也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学阶段教学有它的整体性,初中相对于高中而言容易而简单,初中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高中需要,不考查的高中要考查,即使不为了考试,学生以后生活中也会接触到文学作品,学生的欣赏阅读的能力要培养,是非善恶的判别能力要增强,审美素养要提高,教学时要突破应试教育框架,看到知识的整体性,考虑到学生长期全面的需要。

2.教师注重教学环节,培养欣赏阅读能力

古语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是个非常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过程。如学生阅读的《西游记》,对于孙悟空这一形象,每个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说他是妖,沾染一身的妖气;有人说他是魔,以七十二变祸害过不少的事物;有人说他是神,点化帮助过他人,等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个学生都从自我感受和形象入手,凭借着他们的自我经历和情感体验,而达到对作品形象的不同的理解。

第6篇:作品教学范文

学生们认为课本中的外国作品,最吸引他们的是风格迥异的外国文化、时代背景,以及这样的文化、时代背景下所生发的事件,以及从中折射出思想内涵。篇幅冗长、隐晦高深的文章或是与学生成长的环境或所接收的思想相去甚远的作品往往会被学生无情的淘汰。学生们希望入选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充满人文色彩的”“带有人生哲理的”“富有戏剧性的”“能够体现时代特点的”……所以像经久不衰的《音乐之声》《威尼斯商人》,科普、科幻类作品《喂———出来》《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就比较容易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另一方面,出现这样的反差,也与学生们年龄段的偏好有关。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普遍喜欢探究性、戏剧性或情节性较强的作品,这与他们此时正处青春期的思想、个性相关。而像《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等书信、演讲稿等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析,揣摩的作品,学生们常常就缺乏耐心和深入分析钻研的兴致。

二、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现状的思考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学生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若要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认可度得以上升,这就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一)考查方式急需调整

虽说是义务教育,但在初中阶段,我们仍然摆脱不了中考这根指挥棒的束缚。而中考重国学轻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无形之中就影响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安排。中考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最明显的仅体现在名著的考查中,初中阶段要求必读的名著有15部,其中外国文学作品有9部,占比重的60%。但中考对于名著的考查仅做“了解”的要求,不似汉语言文学那般细致、深入。而对课内外国文学作品的考查就更少了。因此,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教师们往往会将外国文学作品的课时压缩。老师只选取作品中的精华进行简单点拨,这样使得原本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课堂被分解的支离破碎,而学生在有限的碎片中能了解到的东西就少之又少。不要说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就算原本很有兴趣的学生,也会因此放弃对相应作品的揣摩了。因此,在科目考查的安排中,我们应适当增加外国文学作品的比重,让它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此举并不是为了“以考促学”,但至少能够为外国文学作品地位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影响。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导方针需注入新鲜血液在坚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应推陈出新。适当的,大刀阔斧的淘汰掉一些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外国文学作品,力排众议,坚持改革的道路,在篇目要求的范围内,适量的引入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特征的作品,真正的做到开阔学生的眼界、跟上时代的步伐,沐浴文学界的新风。

(三)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的一点一滴。所以,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理解把握程度,在很大方面会影响学生对其的重视度。

1.教学思维定式作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对文本的语言赏析,陈妍岚: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及思考然而此法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却不适用。外国的文学作品都是翻译过的文章,它已不是作品最原始的再现,而是融入了译者的认识及汉语语言的修饰及改造了。此时再对将翻译过的作品语言进行深入剖析,就更容易偏离作品本身的语言韵味。因此,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抛开针对作品语言的赏析,应更多的引导学生,以个人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土人情、异国情调、文化心理、宗教观念、人文精神等。

第7篇:作品教学范文

关键词:文学作品 粗俗语 英语学习 教学

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已经成了当今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是在教师回答学生问题时,却经常遇到尴尬的场面:学生会问英语文学作品中出现多次“Fuck you!”或“Son of a bitch!”是什么意思。

学生求知欲强,不懂就问,并无不妥。可是面对这样的问题,说明了我们英语教学中的缺陷: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教给学生标准的“文雅”英语,对于英语中的粗俗语从教材到教师授课全都避开,导致学生对其一无所知,更不知在什么场合使用。大量的粗鄙词存在诅咒、骂人、发誓以及日常交谈中,构成了现代英语的一大特色。尽管这些粗话用起来不符合“礼貌原则”,听起来也不怎么入耳,而且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它毕竟来自实践,是人们创造和运用语言的一种社会行为,所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粗俗语是十分必要的。粗俗语在英语文学作品出现的频率很高。

从内容来看,粗俗语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与性有关。这种粗俗语,有的直接以性器官名词来骂人,有的将其他人体器官比作性器官来骂人,有的以来骂人,且多与被骂人的女性尊长亲属有关,有的以好来骂人,骂女性的时候尤其多用。例如:最脏、最流行的话为fuck或fuck you,是典型的英语流氓话。单词fuck的本意是“”,Bitch! Whore! / Slut!?烂货(针对女性)!第二种,与死亡、疾病等灾祸有关。这种粗俗语,有的直接以死亡来骂人,有的将活人的行为比作死人的行为,有的骂别人不能长寿或不得善终,有的以疾病、生理缺陷和体形长相等来骂人。例如:You are dead meat. 你死定了,Go to hell! Go to the devil! 死去吧!第三种,与种类、族类或集团相关。这种粗俗语,有的将人比喻作动物或事物,例如:son of bitch,意思是“的,”。bitch的意思是“母狗、母狼”。有的骂别人为异类或来路不正。例如:bastard,本意为“私生子”,现在的意思是“杂种、”;第四种,与性格、品质、能力等有关。这种粗俗语,有的直接骂别人为坏人或骂别人有恶行,有的骂别人性格软弱、脾气暴躁怪僻,有的骂别人缺乏某一方而的能力或某种资格,有的骂别人地位低贱或行为下贱。例如: What a stupid diot! 真是一个!第五种,较为“优雅”的粗俗语,这种语言只是为了宣泄一种不愉快的心情,有时并不算真正的脏话,例如:Get out of my face. 从我面前消失!Take a hike!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吧。

作为语言研究和教学者,如何看待粗俗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粗俗语中不仅有丰富的语言现象,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不应该回避它。研究粗俗语,无疑是开发了又一语言资料宝库,尤其是对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来说,意义将更大。

在文学作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对粗俗语教与控的关系和尺度,走刻意回避和过度教授两个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首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粗俗语是英语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定的语用功能、语言交际功能、文化功能等。讲脏话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生活的必须,是情绪的发泄,更是表达强烈感情所不可或缺的一种途径。例如:在文学作品《幸运数字史莱文》里,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杀手Googcat给Nick讲了一个故事,叫做“堪萨斯暴乱”,听完故事,Nick震惊不已,连着感叹了三声―Shit!Fuck!Jesus!抒发了极为强烈的感情。此时若没有脏话助兴,想必情绪无法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粗俗语的讲授进行一定的控制,要教育学生不能随意使用英语粗俗语,尤其是面对外国人,一面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可以对英语粗俗语进行“分级”教学,对于一些常见的、“优雅”的粗俗语可以较多地从语言、文化、交际功能等方面进行讲授;对于比较“严重”的粗俗语要进行一定的控制,有些甚至不告诉学生汉语意思,只说是一种脏话,要学生避免使用即可,但要告诉学生这些粗俗话在什么场合使用,表达什么样的感情等,要让学生了解到它的语用功能。

作为英语语言的一部分,粗俗语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它不仅反映了人物的修养、性格、心理活动或情绪变化,而且是作者刻画人物性格、描写细节的一种重要手段。不理解这些粗俗英语,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真正意义,而且更不会将其中的语言应用于合适的场合,甚至经常犯令人尴尬的错误。当然,本文的目的不是鼓励读者去使用它们,而是为了识别它们,提高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与英语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仇伟、张法科:《英语咒骂语的语义、语用特征.山东外语教学》,2005.1。

[2].刘白玉:《原声文学作品中的粗俗英语及其翻译》,《文学作品评价》,2006.10。

第8篇:作品教学范文

本文针对笔者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声乐作品选择问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技术上的适当、内容上的适当、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等几个方面阐述。声乐教学中为老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作品非常慎重的事情,只有在全面理会你的学生的具体情况上,才能合理的选择学习适合你的学生适当作品,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声乐教学中学生 学习作品选择 教学实践 技术适当 内容适当

声乐教学中为学生布置学习作品是个很普遍的问题,安排的学习作品适当了就会又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会带来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作品的选择是否适当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技术上是否适当;而是作品的内容上是否适当。

一、技术上的适当

技术上的适当是指学习的作品在技巧难度上符合或者略微高于学生现有的技术水平。如果学生学习的作品在技巧上大大超出他所胜任的范围,或者在音乐内容上超出他现有的理解能力,则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出现力不从心的学习效果。首先,技术上的选择不当会使学生在练习的时间上花费太多。由于作品太难,作品中出现的很多技巧还美学过或者没有掌握好,为了克服这些难点,则必须花费很多实践去“啃”,这无形当中使学生的学习进度被拖延了。其次,技术上的很多选择不当会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伤害。自信心对一个声乐表演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使表演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而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而自信心的提高与所选择学习作品的技巧难度是紧密相关的。如果选择的学习作品难易程度适当,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克服作品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他的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反之已然。再次,安排技术上适当的作品在公开表演中更容易成功。公开表演一首自己能够胜任的作品,就容易又信心,表演也容易成功。但是如果要学生公开表演一首自己技术上还没达到的作品,一方面由于能力上的不及,另一方面又要达到某种技术上的要求,这时的心理状态就不打一样了。由于存在技术上的障碍演出时就缺乏信心,而缺乏信心就很可能造成演出失败。公演的失败对自信心损害极大,如果经常失败,不仅会使一个人自信心丧失殆尽,还会对舞台产生恐惧心理。由此可见,学习作品在技术上的选择不当,对学生的学习是有较大负面作用的,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起重视。只有选择技巧难度与现有水平相当或者稍高一些的作品,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不断提高。

二、内容上的适当

内容上的适当是指学生学习的作品在音乐的内容上情感上没有超出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艺术。人的思想情感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含蓄、有的外露。音乐作品也是这样,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都存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作为表演者要在完美的阐述理解作品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基础上进行表演。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应该选择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内容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作品来表演。我们要求学生尽力熟悉学习作品,多听录音、多看有关书籍或演唱会等,却常常可能忽略有些作品的内容学生是否可能理解。学生有自己的年龄特点,要天真单纯的少年学生故作深沉的去表演只有成年人才可能理解体会的音乐作品实在勉为其难。二期望学生能够出色的表演获他们理解不够全面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辩证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安排学习作品,除了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作品之外,还要注意处理好“精”与“泛”、“多”与“少”的辩证关系,是教学效果真正体现出来。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具体表现来安排具体教学内容和实施合理的教学计划。当学生又一定的学习并具备一定的基础时,教材选择就应该适当的“多”、“难”、“深”,同事要求“精”,以抱我机会引导学生在学习上有个飞跃。相反,当学生缺乏基础或者产生某些方法上毛病时,则不妨在作品的要求上放宽一些,让学生有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又机会改正确定。在安排作品多与少的问题上也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主要避免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长期地只给学生练少数高难度的作品,让学生反复地盯着学习作品去“啃”去“磨”,导致接触面过窄,学习积极性降低,实际能力差;二是常常给学生一大批学习作品去练习,结果走马观花,又数量没质量,最后导致没有一个学习作品能够表演的比较像样,更谈不上完美了。

四、总结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为学生布置学习作品并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学习适合学生成都的适当作品,同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安排学生学习作品的“泛”与“精”、“多”与“少”的问题,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潘艳 单位:吉林石化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晓兵.浅谈舞台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魅力中国[J].2010.(01).

[2]王德才.论歌唱者如何选择盐城作品[J].科教文汇,2009.04中旬刊:268.

[3]刘凯.成人声乐教学曲目选用的原则[J].继续教育研究,2009.06:158-159.

第9篇:作品教学范文

关键词:原声电影;英语教学;语言实践能力

一、英文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重视阅读,轻视听力;重视背诵,轻视运用;而且往往让学生学到的只是脱离生活的一些英语语法规则,缺乏实际的情景运用能力。虽然近几年来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实用性英语教学还需进一步改善,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突出和加强听说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英语原声电影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是其它英语教材无法比拟的。寓教于乐,提供真实地道的宽松自然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大学英语课堂上如果穿插一些与单元话题相关的电影片段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通过英语原声电影,学生可以学习到地道的口语表达

在日常的英语授课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书面用语。书面用语对于在各类书面考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英语四、六级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等。而影视作品往往采用的是真实的语言,与精读和视听说上面的材料有着明显的区别。影视作品语速快速流畅,应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等,那么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可以学到这些地道的口语表达。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要学到地道的英语需要接触大量鲜活的当代英语。而电影文字简单,生词较少,几乎都是一些日常会话的句子,但发音标准,快速,流畅,语气变化多样。另外电影场景真实,提供的语言环境是其他英语教材所无法比拟的,学习者可以更好的把自己置身于说英语的环境中。例如在影片《罗马假日》中,有这样几句话:Life isn’t alwayswhat one likes,is it?(生活并非总是如人所愿的,不是吗?)Live dangerously.Take the whole day.(活得刺激点。玩儿它一整天。)那么在日常英语交流中学生可以张口就来。

(二)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我国的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外语学习更应该是这样。我们知道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培养学生能够用英语交流信息。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该如何改进外语教学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很关键的。兴趣是学习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激发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高度注意,就会主动的学习,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我们应该不断的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及课外活动,创造一种自由交际的气氛,让学生置于有交际的环境里,把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在交际中提高交际能力、综合能力和素质,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用英语交流信息的目的。寓教于乐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电影自然的融合多种介质,把学习者融入到声、光、色的综合体中,从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风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大部分学生看英语电影的热情很高,并且想把电影中的表达法用在自己的口语表达中去,所以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变得越来越高。都希望把英语学好,然后可以观看原汁原味的英语电影。

(三)可以促进学生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

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中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因此语言与文化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社会文化因素,不能因为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而决定取舍。学生可以借助电影来扩展生活,打开自己与世界之间的隔阂,了解异国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决不能与学习社会文化割裂开来。而英语电影反映了英美人们日常生活,有很多习惯和习俗与我们的文化差别较大。在情景剧《老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那种尊重个体,个人主义凸显。总之,电影可以了解英美社会和文化,接触鲜活地道英语,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胡文仲教授曾经说过:“不了解美国的个人主义就不可能理解美国人的行为。”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自私,而是尊重个人的想法,尊重个人的隐私,不要求每个人一致,重视个体差异。

二、英文电影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方法

观赏电影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并非娱乐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作好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决策者、执行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教师要在课程开始时介绍所要欣赏的电影的基本情况,例如电影的类型,主要演员,剧情介绍等等。比如在欣赏影片《西雅图不眠夜》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所看电影的类型:喜剧故事片。主要演员:汤姆·汉克斯,梅格·莱恩。剧情介 绍:建筑师山姆经受丧偶之痛,与儿子约拿移居西雅图。约拿在圣诞前夜打电话到电台要为父亲寻找新伴侣。报社记者安妮深为山姆所感动,他毅然飞往西雅图,但两人的缘分似乎总是擦肩而过。最后,在约拿的坚持下,三人终于在情人节相遇在帝国大厦的顶层。在观看影片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下列课堂活动。

(一)模仿和重复

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曾说过:“说英语要说得字正腔圆,只有亿万次的模仿。”看电影时用心模仿,时间长了,就可以脱口而出,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影片《西雅图不眠夜》中Marsha:Don′t answer that.Let’s get into thatright after these messages.Sam?Jonah?Don′t go away.lf you′ve just tuned in,we′re talking to Sleepless in Seattle.And we′Il be right back after this break with your listener response.

玛莎:先别回答,广告节目后再见。山姆,约拿,别走开。现在您正在收听的是:“西雅图失眠人。”稍后请听听听众意见。

以上是很酷的一段话!是不是昕广播最熟悉的句子?读诵顺口,当个临时DJ何妨!

(二)记笔记

有些对白语言幽默,用词精确,学生也可以记录下这些经典句子或电影对白,在日常对话中应用。比如:影片《阿甘正传》Jenny: Are you stupid or somedung?你是傻还是什么?Forrest:Mom said that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妈说傻人有傻福。电影《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中Women age quicker than men.女人比男人老得快。That iscertainly a wonderful part of being a married man.He wouldnever ask you to marry lum because he has got married彳艮显然,那是作为已婚男人的好处之一。他们已经结过婚了,就不会要求你嫁给他。The only possible excuse is that l amnot quite myself tonight.唯一的借口就是我今天有些失态。

(三)提问和讨论

在观看前可以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检验学生是否看懂,能看懂多少。观看影片的过程是丰富的语言输入过程,看完电影后,可以就影片中的某些内容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是英国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讨论的过程也是集思广益的过程,更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过程,可通过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等形式对教师事先设定的问题进行讨论,畅所欲言。在欣赏完《西雅图不眠之夜》后,我便给学生两道讨论题:l.ln this film, men mock the emotionalism of women.Women bemoan the scarcity of men.Do you believe this istrue in our daily life?2.Radio-call-in shows have gainedgreat popularity-some people call in to express theiremotions and problems.Others hold negative views and saythey invade one′s privacy!What′s your opinion?

(四)词汇

众所周知,有一定的词汇量就英语学习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单纯枯燥的词汇记忆,成为那些基础不太好,兴趣又不高的同学的拦路虎。通过看电影能够学会大量的新单词,帮助掌握某些单词的用法。这些单词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频率很高,实用性很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扩大及巩固学生的词汇量。《西雅图不眠之夜》中Marsha:People who truly loved once are farmore likely to love again.曾经沧海难为水。由此句中的truly love联想到真爱是true love,真皮叫genuine leather,真迹则是authentic signature。虽然是同一家人,但却不能混用。

(五)写电影评论或观后感

培根说过,写作使人准确。只有语言的输入,没有语言的输出,是学不好语言的。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而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写电影评论或观后感是提高英语写作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给予学生应用课堂所传授语言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三、英文电影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尽管英文电影对于英语学习有上面谈到的好处,但是当英文电影用于英语教学与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片的选择

并非所有的英文电影都适合课堂教学。我们平时在观赏英语电影时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要选材。根据英语电影权威网站的分类,影片类型包括动作、西部、战争、动画、喜剧、悬疑等27种。首先我们要选择那些具有清晰故事情节的影片。如果故事情节过于复杂,学生们就会感到迷惑,注意力很容易从语言转移到影片的故事中。所以可选择那些题材轻松,内容简单的生活类影片。例如:《情归巴黎》《音乐之声》《阿甘正传》《狮子王》《美女与野兽》。另外也要选择一些历史题材的影片,因为除了学习语言本身外,更要提高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例如:《爱国者》此片可帮助学生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有关背景知识;《阿甘正传》可以了解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体现了美国的精神。第二,所选题材语言含量要大,图像、风景过多,对话较少会耽搁教学时间。发音要清楚地道,不要带有浓烈的口音,不要带有太多的方言。第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同一题材太多,语言难度太大学生会没有兴趣。所以教师在选择电影时要注意是否适合课堂使用,是否能够充分利用材料。从整体来讲,一些经典的奥斯卡影片是不错的教学材料。另外,影片内容应该尽量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相适应。本学期给学生选择了动画片《飞屋环游记》以及《魔法灰姑娘》,学生非常感兴趣。

(二)影片字幕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影片应该选择不同的字幕形式。比如语速不是那么快,语音清晰,表达不是那么复杂的影片,可以不带任何字幕。对于情节起伏较大、语速相对较快的作品,单纯依靠声音和画面,学生很难理解与欣赏,而且会使学生畏惧,导致自信心的降低以及学习英语兴趣的降低。这时,汉英双语字幕应该是最为理想的作品。一方面,避免了只有中文字幕给学生带来的依赖感,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与理解作品。另外,教师要注意这些字幕的质量,如果字幕有错误,会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获得。

(三)一定要坚持原版电影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原则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影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本质,千万不要让学生只顾沉浸于欣赏精彩的影音材料,而忽略语言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只为了娱乐,为了所谓的视觉享受,那么就适得其反。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研究出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