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幼儿园 课程 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Setting
Abstract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s the important work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et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lated to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any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s not enough attentione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and proposed solutions.
Key words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0 前言
课程设置是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幼儿园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认真贯彻国家对幼儿园课程设置的指导方针,弄清课程设置理念,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保证幼儿园的高质量教学。
1 幼儿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计划落实不到位
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幼儿教师的基本任务;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它对教师有着一定的行为规范,它需要教师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特点与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幼儿实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与方法,设计出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然而就目前我国幼儿园情况看,幼儿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来设计适宜的教育方案做得不够,学习模仿教材和别人的活动设计。更多的是目标确定得过多、过空,内容与目标联系不紧密,方法手段单一,而且幼儿对单一的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没有真正发挥其价值。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其中最关键的还在于幼儿教师对于什么是课程设计,为什么要设计,怎样设计以及设计什么,在理论上还缺乏认识,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2 不重视民族文化教育
我国各个地区之间都存在文化差异,这些多元文化可以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教育素材。可是在对幼儿园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发现幼儿园的课程缺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差别的特点。幼儿教育中应该把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文化融入课程设置中,以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对儿童进行教育。
1.3 将特色课程误认为是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是以幼儿园的实际条件为前提,依据园内的幼儿自身情况设计的课程。它能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园内资源,加大对个体差异的关注;能充分发挥园内的整体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是,目前很多幼儿园不理解真正的园本课程的内涵,简单地把开设特长班之类的课程曲解为园本课程。
2 幼儿园课程设置及实施策略
2.1 课程设置要突出主题
主题可以通过对不同的课程进行整合,以主题教育最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基点。在设置主题时,不仅可以把不同的内容进行融合,还可以将相同的目标整合到一起。研究发现,在幼儿课程设置中以某领域为主线作为课程主题,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在幼儿教育的实践工作中,教师感到综合活动与领域关系并无明显的界定,要做到合理确定以哪一领域为发展主线确定课程主题。确定课程主题还要考虑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各领域相互融合,从各个角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2 注重家园共育课程
幼儿园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家园合作。很多幼儿园将儿童的一些园内信息贴到班外的公告栏中,目的是及时向家长汇报幼儿的在园状况。但是这种沟通方法并不是双向的,是幼儿园面向家长的,很多时候教师并不能了解幼儿在家中的一些特殊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幼儿园占主导地位,忽略了家长向幼儿园汇报幼儿在家的情况。鉴于这种现状,应把家长也作为课程设置中的构建者。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在家长中展开详细的调查,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待课程设置完成后,邀请家长来参加课程设置活动的评价。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和教师之间更好地沟通,为合理的课程设置共同努力。在对幼儿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并做出相关的记录,拿着这些幼儿在园中的表现记录去与家长逐个交流,从中寻找教育的不足。幼儿教育过程中要让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家长要主动地与教师沟通,反馈儿童在家的情况,实现家园共育,全面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2.3 教师应积极去探索多变的教育内容
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幼儿教育直接的实施者,教师在课程设置中要以幼儿园综合教育为前提,依据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从多方面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多想一些能激发幼儿兴趣的课程,让幼儿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教师还要对儿童正确引导,在工作中不仅能兼顾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还要考虑儿童课程的全面性,尽可能为幼儿营造精神愉快、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
在主题综合教育中,教师要主动参与课程的安排,允许儿童根据自身的反映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合的组织活动,例如,不同年龄的、年级组的、班级间活动、社区的、兴趣小组的各类活动。比如在大班开展“我喜爱看漫画书”主题活动中,就设计了不同年级的儿童“同姐姐妹妹共同看漫画”环节,年级组的“智力大比拼”, 班级的“身边的好人好事”等内容充实的活动。在家长的协助下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还让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学校主题教育中。
教师之间要不断交流经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多变的教育内容,能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预先设置丰富的课程,保证每一节课对幼儿都有超强的吸引力。对幼儿们提出的问题不要忽略,对于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对课程目标的创造意识理解力增强了,教学思路自然就会拓展,课程设置内容会更具合理性。
2.4 建立课程管理制度,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幼儿园的制度是否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关键是园领导是否能严格要求自己,要有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处处做遵守制度的表率,为工作人员树立执行制度的榜样。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是一种国家赋予的责任,同时也是一种义务,教师一定要对幼儿和家长给予足够的尊重。教师平时通过家长联系本及时与家长沟通信息,双方共同配合,进行教育。在家长接送幼儿时,随时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了解、支持与配合。要加强教师素质教育,树立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思想。
2.5 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科学实施教学活动
通常幼儿的认知有着显著的具体形象性特点,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够把教学内容鲜明、生动、直观、立体地展现出来,把较为抽象的知识逐渐变得形象化,促使幼儿更加易于记忆和理解,从而更加易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设置幼儿园课程,也是保证幼儿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更加关注幼儿课程的设置,确保让幼儿园课程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郑益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J].文教资料,2011(28):85-86.
[2] 郑海燕.幼儿园课程设置的研究[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8):42-43.
一、“女性学”课程设置的性质
“女性学”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具有独立价值和功能。它与其他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女性学”课程关注女性自身生活,关注女性未来发展,培养女性具有独立人格的新时代女性品质。通过“女性学”课程的开设,把形成的女性个性品质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从而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同时,“女性学”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实践机会和发挥能力的空间,这将促进理论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科学习的自主化。从“女性学”的培养目标来看,本课程应该是以品质教育为目标的综合活动课程。
二、“女性学”课程设置特点
“女性学”课程研究视角是一种科学的人文视角,它不仅是从女性的角度对女性的再认识,更是从人的角度对女性的重新诠释。它既注重性别分析与论证,又试图通过全方位地补写女性文化,来重新审视人类文明。这是一种科学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女性学”课程研究要以“男性”作参照,以“女性”作焦点。因为女性是作为人的女性,女性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形态。而人是由具体的男人和女人构成的。男女两性既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然而,承认女性存在是人的存在,并受到男性的制约,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因而,要在考察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构成与完整历程,考察女性与男性存在的同一性,并始终把男性作为参照系统加以观照的同时,着力探寻女性存在与发展的特殊性,发现并揭示女性作为一个独特存在的生成过程及其发展规律,这是“女性学”研究的根本与宗旨。
“女性学”课程研究,还要注重把握“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女性学”课程既要注重对女性本体内在因素的探讨:从生理、心理到意识、情感,再到存在与发展;同时,又要把这些因素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种族、地域、男性等因素结合起来论证。女性的生存进步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同时又受到人类社会演变规律的制约,这两个规律在本质上是互为表里的。
三、“女性学”课程设置的研究方法
1.学术研究和课程建设相结合。“女性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女性学”课程建设以女性研究为基础,女性研究愈深入、愈广泛,“女性学”课程设置就愈科学,深入的学术研究为课程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而“女性学”课程建设又为教师从事研究和教学创造了条件,把研究引向更深层次,使二者有机结合,向纵深发展。学术研究和“女性学”课程建设的关系是辩证的,作用是双向的,以学术研究促进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推进学术研究。
2.发挥群体的“合力”作用。“女性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其课程体系建设决不是那一个学科的教师,或者少数人所能完成的,它不仅需要学校内部各学科间的通力合作,而且需要校际之间的合作,需要学校与妇女组织、社科研究部门以及地方行政部门之间的协作,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群体的合力。在协作过程中,教师之间、专业之间、校际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推动“女性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3.借鉴和吸收各方面研究成果。“女性学”既然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那么它的发展就要博采众家之长,积极吸收其他学科已有的研究精华和成果,学习和借鉴国外特别是西方“女性学”学科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一个比较视角,取长补短,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女性学”学科,建立指导性与适用性为一体的“女性学”课程体系。
四、“女性学”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
1.全校公共必修课
(1)妇女观。该课程以理论为指导,阐述妇女理论的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揭示妇女问题产生的实质和妇女地位演变的规律,分析女性教育、女性就业、女性发展等问题。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妇女解放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对性别歧视的认识,从人的发展角度强化女性的人格独立和对不平等现象的理性分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2)社会性别与成才。该课程运用性别视角认识和分析成才问题,探索和揭示女性智力发展特征及女性成才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女性竞争实力和“四自”精神,对女性进行人生指导和成长设计,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勇于开拓成功之路。课程教学特点:在讲授知识要点的基础上,介绍成功女性个案,从中分析其成功经验,使学生“立志有方向,奋斗有目标,发展有楷模,成才有榜样”。
(3)女性心理与自我认知。分析女性心理及生理特征,探索女性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女性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应对挑战和竞争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增强敢于竞争和勇于拼搏的勇气,正视自身,摆脱自卑,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课程教学特点:以学生需求为中心,采取讲课和课堂交流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层面上了解女性的特点,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树立“自尊才有品格,自信才有希望,自立才有地位,自强才有机会”的信念,珍视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相信自身的力量、潜能和优势。
(4)女性形象设计与训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训性紧密结合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从内外结合的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品德、品格和品位,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在美和外形美相统一的女性形象。授课特点:教师讲授、示范和学生模拟、实践相结合。
(5)女性卫生与保健。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卫生及性教育历来是个薄弱环节,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在女子学院开设女性卫生与保健课程,不仅有利于女性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而且对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提高人口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内容包括女性生理与生命周期、性别生理差异、女性保健知识等。
2.全校公共选修课
学校对“女性学”课程除设有必修课外,还应设有选修课和讲座课,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需求,不断开拓和调整课程内容,常设课程有:社会性别意识、女子礼仪、中外妇女比较研究、女性文学欣赏、女性与发展、女性就业与社会参与、女性与美学等。
3.各专业中的“女性学”课程
在开设全校“女性学”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根据其专业特点开设相关“女性学”课程。如:文秘专业可设女性商务谈判、女性与公关;社会工作专业开设妇女发展史、妇女工作管理、家庭社会学;法律事务专业开设妇女权益与社会保障、女性法律案例分析等。各专业开设“女性学”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女性的性别意识,为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女性的自由发展以及性别平等社会环境的构建创造良好条件。
“女性学”学科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基础建设还需加强,而且,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学校有限,所开课程也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不可苟同某种模式,盲目追求统一化,而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只要学生需求、社会需要,只要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有利于学生发展,即可大胆开设“女性学”课程。
一、学科性课程设置的不足与缺陷
技工院校中“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性课程模式,存在着诸多矛盾,如:专业局限过强,课程划分过细;知识无限,而课时有限;科技进步迅速增长,而课程内容相对滞后;社会人才需求经常性变化,课程体系却相对稳定;人才培养规格统一,但人才需求却因个性存在着差异;过分强调课程自身的逻辑性、系统性与完整性,缺乏各学科、各工种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造成技工教育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技工院校更新课程设置是大势所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老化周期缩短,产品换代周期缩短,职业更替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技工院校须不断培养、造就大批智能型、创业型人才。因而,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潜力和转行、转岗的适应力,必须把为学生、企业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作为课程体系变革的出发点与归宿。
二、更新课程设置的思路与方法
面对技工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和新机遇,技工院校必须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适应企业用工需求的基础之上,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典型应用性、突出技能性、较强实践性”的技工教育课程体系。
1.夯实基础
技工院校应遵循需求导向原理,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求分析以及职业分析、教学分析为基础,夯实课程变革与开发的基础,决定课程开发的方向;根据职业岗位的现实和未来需求,判断专业生存周期,按职业活动需要,逐级分解某个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具体要求,做出课程体系结构更新与开发的决策;搜集、分析、拓展课程开发思路,决定新型课程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取舍。
2.确立原则
一是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育人原则,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大前提下,将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习惯养成放在首位。二是坚持注重基础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文化基础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三是坚持综合性原则,打破学科界限,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适当综合,形成新的培训体系。四是坚持先进性原则,汲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开发新课程,增强专业的新颖性、先进性和适应性。五是坚持实践性原则,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创新交叉、复合岗位能力训练的实践内容与学习形式。六是坚持灵活性原则,增加一些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管理、社交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3.转变理念
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应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性大、多岗位就业的实际,在满足学生从业、升学和个性发展的个体差异与需要的基础上,对具有共性的基础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机的整合,在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并形成全新、实用的课程体系。
4.创新模式
按照主线式、模块式的思路,在“基础知识够用、专业能力实用、综合素质全面”的课程设置理念下,以“基础知识够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实用素质;以“专业能力实用”,进行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用“综合素质全面”,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爱国、爱校、修身、奉献”为主题,设置人文、美学、创业、心理素质教育等综合类人文基础课,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例如电工电气类专业,可将传统的电工、电子、电气维修(机床、汽车、摩托车、家电等)以及电梯维修等多门课程合并成一个大专业,根据学生学习的共性与个性,分段开设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并培养学生通过相关专业技能鉴定,这样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工多用”的特点。根据国家劳动预备役制度、持证上岗政策、专业等级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及学生今后发展与择业的需要,实行弹性时间、弹性课程。删、减、改、重组传统教材,如把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合编为机械知识综合课程,编写出具有技工教育特色的新型教材。
1.1全国高校设施专业课程设置及存在问题对全国所有正在开设或曾经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33所高等院校进行了调查(包括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发现,首先,设施专业课程基本都包括工程类、栽培类、园区类等几类,由于设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高校有农业院校,也有工科院校,以农业院校为主,不同性质的高校对课程设置各有侧重,有的高校栽培类课程较多,有些高校工程类课程占很大比重。其次,课程命名随意,名称混乱,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大量同课异名现象,比如,33所高校中内容基本为“设施园艺植物栽培”的课程名称竟达到25个,命名十分混乱。最后,对“设施农业”的理解过于概念化,使课程设置范围过于广泛,比如“设施养殖”、“草坪学”等课程,就其内容而言,笔者认为似乎更适合在其他专业中设置。因此,对课程设置进行整理,对课程名称进行规范势在必行。
1.2全国高校设施专业主要专业课程的开设率对全国开设设施专业的33所高校进行调查,由于各高校课程名称差异很大,课程之间还有涵盖、交叉、重复关系,因此,只能根据课程主要内容,对专业课程进行归类(开设高校少于所调查高校总数10%的课程不计),研究各所高校主要专业课程的开设比率(图1)。结果表明,首先,尽管以园艺设施学、设施工程学等不同的名称出现,但所有高校都开设了以设施工程为内容的课程,说明这一教学内容对本专业来说,其重要性是公认的,而且,有近一半的高校,在此基础上,又开设了温室设计与建造课程作为补充。其次,从开设院校的多少看,设施工程之后,依次是设施环境、设施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生理、工程制图、植物学、无土栽培、植物育种、生物化学、建造设计、设施蔬菜等课程。再次,设施环境调控、植物保护这类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的课程,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另外,这一排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设施农业领域栽培面积最大、效益最高的设施蔬菜类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仅在设施园艺类课程中有所涉及;一些与设施专业密切相关的现代农业技术、休闲农业类等课程较少;对于养殖类课程,笔者认为,不宜由设施专业开设,即使设置也应占很小比重。
2行业专家对设施专业课程重要性的评价
根据设施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别调查了山东潍坊万通食品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新疆吐鲁番市鑫农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瑞克斯旺(中国)种子有限公司、天津丽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秦皇岛丰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1家农业企业,通过问卷和座谈的形式调查这些企业的共130名行业专家。行业专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从预设的当前全国设施专业开设的28门主要专业课程中,挑选出8门并进行重要性排序。笔者对每位专家选出的8门课程按顺序依次赋值,排在第1位的课程赋值为8,第2位赋值为7,依此类推,未入选课程赋值为0,然后统计计算每门课程的权重(图2)。结果显示,行业专家认为,对农业企业最有价值的前10门课程依次是设施蔬菜栽培、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现代农业技术、设施果树栽培、设施设计与建造、作物病虫害防控、设施花卉栽培、园艺植物育种、设施环境与调控、工厂化育苗,其后依次为无土栽培、设施自动化控制、设施土壤与肥料、食用菌栽培、设施农业经营等。其中,设施蔬菜栽培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他课程。
3对设施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根据前述对我国各高校设施专业开设课程情况分析,当前农业企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调查,以及对设施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的前瞻性预测,笔者认为设施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遵循“以设施工程为基础,以环境调控为手段,以植物栽培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形式”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设施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
3.1规范课程名称建议除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命名为“某某学”、“某某法”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最好按照职业教育的理念,采用“名词+动词”的命名方式,如“设施蔬菜栽培”、“园艺设施设计与建造”。各高校应根据传统和认知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界定,然后选用已经为大家基本接受的通用名称,避免随意对课程进行组合和命名,减少名称混乱现象。
3.2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群设施专业具有独特的专业特征,是与园艺、农学、园林不同的综合性新专业。因此,笔者认为,从我国设施农业对人才的需求看,至少应该设置工程、农艺、园区、经营4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其中工程群课程的内容包括建筑基本原理,设施设计与建造,光、温、水、气的观测与调控等;农艺群课程的内容包括生物、土壤、肥料,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作物的栽培等;园区群课程内容为园区规划、设计、管理,园区内植物栽培管理等;经营群课程内容包括农业企业管理及农资销售等。
3.3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在每个课程群内设置多门核心专业课程(表2)。核心专业课程是设施专业特征的体现,是各个高校设施专业都应该设置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应该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或方向限选课程)的形式体现,以此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使之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笔者建议,设施养殖类课程不应作为核心课程,这是因为,虽然广义地讲,设施农业是利用农业工程措施,实习部分人工控制环境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但狭义的设施农业仅指设施种植业,及植物设施栽培,通常所说的设施农业一般指狭义设施农业。同时,养殖类课程在界定上,更接近动物科学类专业范畴。
大数据时代诞生了许多新的信息技术对工程造价行业影响重大,尤其是BIM技术以及系统仿真技术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设置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技术;工程造价;课程体系
当前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建筑业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软件计算等技术,尤其是BIM技术应用近年来如火如荼。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已经逐渐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算量计价,但是真正高校普及软件计量计价教学是在2000年之后了。随着系统仿真技术的诞生,以及BIM技术发展,建筑业与工程造价行业兴起了新的革命,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落后,还是原地踏步,没有及时更新,很难符合大数据时代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1传统国内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状况分析
境外工程造价专业教育主要有两大体系,英国的工料测量师体系和美国造价工程师体系,前者在当今英联邦地区以及中国的香港地区广为普及,其课程体系主要依据工料测量师能力要求进行设置,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主要强调工程经济学、法律、管理学、资源环境等,而相应技术层面内容比较少一些。这与境外职业教育的理念有关,在境外从事职业教育学习的不乏很多高学历高知识技能人才,而在中国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往往是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学生为主,因而国内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往往朝着简单易学、直观好理解、学好马上能用的方向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类专业分委员会的意见来进行设置的,即采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限选课程”的结构体系。专业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和法律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建筑工程概预算、装饰工程预算、水电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工程造价软件应用。综观全国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工程技术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依靠土木建筑类、水利工程类、交通土建类专业,具有鲜明的大土木背景支撑,强调专业的技术基础,其技术平台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二是经管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鲜明的管理学科背景支撑,其各平台课程较为强调管理,所以管理平台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三是财经类院校,在课程体系中,经济平台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着重于投资和财务能力的培养,而技术平台课程则相对较弱。虽然当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开设理论及必要的实践知识齐备,但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普遍高考分数低,在中小学时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空间思维欠缺,很难理解专业技术课程,对课程的理解往往停留于文字概念,没有形成直观直觉的认识。在信息发展迅猛的大数据时代,如何重新设置定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传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传统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最大的不足是缺少可视化教学模式,学生很难通过实地现场观看施工过程,体悟具体的施工工序与造价的影响,另外学生缺乏三维构图意识,很难直接短平快地接触具体工作流程,了解整个技术操作。即使许多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拥有实训设施,具有半成品在建的房子,但是基本上缺乏动态观察,只是停留在局部少数一些工序,大量工序还无法做到完全可视化。此外由于建筑施工存在大量安全问题,安排工程造价学生去工地现场实习很难做到。其课程设置参照《高等职业教育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进行分类.
(1)缺乏三维可视化构图思维。传统的工程造价基础课程与技术平台课程,学生主要依靠PPT或者现场一些模型,难以完整建立三维可视化构图思维,工程的场景变化很多,图纸变化也很大,传统教学主要是依靠单一的图纸讲授,结合比较简单的房屋建筑模型进行介绍,无法从多个角度看到建筑的全貌,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识图的要求。
(2)缺乏整个施工过程模拟以及工序工艺的理解。传统的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PPT进行演示,配以少量施工现场视频进行教学,PPT表达的主要是文字性施工工序,以及少量现场施工图片展现的施工场景。施工视频相对来说,所能涉及的施工过程也比较局限,而且拍摄角度也比较单一,更何况缺乏让学生动手模拟的机会,因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很难身临其境地学习体会,去了解每一道工序,从而结合工程预算定额里面所包含的工序进行理解。
(3)就业面过于狭窄难以适应宽口径就业要求。传统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是工程预算员,随着建设工程领域BIM时代到来,整个建设工程管理集成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BIM技术应用以来,大幅减少了工程的变更,减少了工程计量的次数和环节,也相应减少了纯工程造价人员就业的需求量。BIM时代需要的工程造价人员需要全方位掌握工程建设知识,而且系统地了解或者参与每一个项目管理流程,传统的高职工程造价预算人员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很难适应时代变革对工程造价人才的要求。
(4)缺乏核心竞争力课程的训练。传统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习主要把目标放在核心课程建筑工程定额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以及工程造价软件教学上来,所学习的计算案例较为简单,与实际项目差别也较大,在计量计价的过程中对信息与具体的施工工序很难把握,而且很难直观地了解建筑的全貌,因而很容易出现漏算、重复多算情况。若遇到工程的变更,特别是设计变更,很难适时变更图纸,做出工程预算的变更。此外造价人员预算常用到的工程结算等问题在当前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也很难训练到。
3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建议
3.1开设BIM技术相关课程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1975年,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uckEastman教授创建了BIM理念至今,BIM技术已经发展为建筑业广为人知的技术。BIM技术能够将建筑业从策划到竣工验收整个工作流程和建筑物本身的信息表达进行高度集成,是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资源,在项目策划、实施、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管理、变更、处理冲突危机,使工程技术人员对项目所涉及的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及时应对,为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方、监理方、咨询方等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建设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IM课程能够使学生脑海中形成立体式、直观形象的三维图纸,从而增强高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通过三维建筑场景,将传统教学形式中难以用文字描述的知识内容,利用实际三维拆分演示和动画交互讲解,清楚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BIM技术能够把施工过程的具体细节在正式施工之前模拟走一遍,让学生能够清晰看到工程细节,从而增强房屋建筑细部的理解,增强空间感。通过BIM系列课程让学生建立三维视图、建筑场地布置、模板架手架布置并进行碰撞审图检查,从360°全方位了解建筑构造及施工流程模拟,使整个工程计量计价不再陌生与抽象。
3.2开设施工课程中进行施工仿真模拟实训课程
信息化发展,工程施工仿真软件也在不断开发,如果学校能运用施工模拟仿真软件作为施工教学实训的一个部分,有利于学生熟悉施工工序,通过动手操作,动态地了解施工工序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增加对定额所包含的工序内容的理解。目前施工模拟仿真系统软件可以模拟大多数施工环节,学生操作起来像玩电脑游戏一样按照步骤操作。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另外学习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施工过程的印象,也能够记得更牢。
3.3开设工程造价实践专题实训
当前工程造价专业实训的课程缺乏实质性内容演练,在工程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选择了进入工程造价咨询公司,而大多数工程造价咨询公司主营业务是工程审计。如果在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工程审计专题实训课程,要求学生针对工程审计案例,真题真做,从算量核量、单价审核、合同审查,多方面进行技能训练,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环节可以设置招标控制价编制专题实训、投标报价编制专题实训、工程结算专题实训、工程审计专题实训。
3.4加强工程询价相关信息搜集能力训练
当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工程定额使用教学方面往往考虑周全,但对人材机单价等市场信息知之甚少。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学习计量计价的时候很多时候依靠政府信息价作为参考,或者定额基价中确定的工料机单价作为单价,缺乏主动查询工料机市场价的询价能力,特别是国际工程造价人才技能要求中对这项能力的要求更加明显。
3.5开设工程合同管理专题实训
目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中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主要通过讲授,工程索赔作为工程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往往很难得到重视,学生的谈判能力,索赔证据收集能力都尤为重要。如果创设专题实训,结合工程实践案例进行训练,会使学生尽快适应工程项目的现实环境。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在表1的基础上,增加相应能力培养的课程.
4结论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整个行业及其教学要求影响很大,必须改革工程造价课程结构,运用BIM以及施工仿真等模拟教学系统,嵌入教学课程,同时开设相应适应工程实践需要的一些职业拓展课程,从而打造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有别于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作者:胡凯 胡育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静,石速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
[2]邬宏.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3]肖飞.基于广西造价员从业资格制度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技能专业课优化设置[J].广西教育,2015(39).
[4]何丽琴.工程造价专业“分层次递进式”认识实习体系构建[J].价值工程,2014(04).
1.1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
理论型学生与实践型学生在教育的定位方面是不同的,所以在培养目标和教育功能上面也不能等同视之,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也要表现出差异性。在市场营销理论等关于理论一方的研究科目上,理论型的学生要比实践型学生所开设课程总量要大,而在广告学、电子商务等综合应用型科目上则是实践性学生开设的量大。这表明高校设置市场营销课程时,充分考虑了理论型学生与实践型学生在培养目标和知识需求等方面的差别。
1.2不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经过二十多年的借鉴与研究,我国的市场营销专业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在国家规定的学生培养计划的指导下,国内的各院校根据院校自身的特点进行了市场营销课程的设置,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各高校学生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以下两种特点:一是院校的教学背景对市场营销课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理工学科院校开设营销专业的课程,比较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数据挖掘、消费者分析等领域提供了新方法;而传统商学院校沿袭了传统,保持了其在营销战略规划、拓展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二是大多数院校设置的实践型营销课程在某一个类别中比较集中,这说明目前各高校对实践型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课程体系建设趋于同质化。国内当前的MBA课程参照的是美国商业大学协会制定的课程标准,再由该协会负责评议,这使得各院校的特色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表现得不够明显。
2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2.1如今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在近二十年间,中国在市场营销专业上的教育成绩斐然,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精通市场规律、掌握多种营销技巧的营销人才。但现有市场营销人才却呈现了金字塔格局,即高层次的营销人才比较稀缺,特别缺乏既拥有强大理论知识,又可以灵活使用营销技能的企业营销人才。从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型人才的课程设置方面来看。一方面,学生课程注重理论研究,强化了学生在模型构建等方面的能力和创造性。而另一方面,理论方法型课程却很薄弱,表现出了下面的问题:①重应用轻理论,课程定位不清;②不重视方法的创新;③课程设置老化;④修课数量偏少,缺乏时代感;⑤课程内容单一、重复。从市场营销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方面来看,教育导向上的差别也没有很好的在课程上设置上体现出来。近年来国内的MBA学员呈现出低龄化特征,MBA课程本身是面对企业中层管理者的,要求其课程设置上应该偏向于对市场的调研能力,分析能力、拓展实践能力等的实际执行能力的培养,这是我国各高校的研究社课程建设中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
2.2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课程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教育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但这种差距在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和教师的不断研究与实践下逐步缩小。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教育水平提高的推动力量。市场营销教育的发展需要中国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实践积累,也需要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探索适合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市场营销理论,以指导中国企业的实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高层次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将更加灵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课程建设将围绕“专精结合”的培养目标,不断加强学生在市场营销专业上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教育服务化思想深入人心,我国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教育水平也将进一步改善,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愿望与兴趣爱好进行课程设置。今后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课程会着眼于全球,立足于本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课程。
3结语
基于对学生今后社会生活的研究选择制定课程目标,知识获取的目的是解决生存生活问题,使人们获得幸福生活,而课程作为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设置就理应关注我们的实际生活。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学好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特殊教育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生存生活问题,根据特殊群体及其家长困难与需求开发课程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帮助他们获取必备的生活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理论基础
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正确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减少人们行为的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课程设置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能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考模式。每个学生都有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他们的潜能就能得以充分发挥。但由于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环境和个人生存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人能力发展方面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我们应正视这些差异,接受这些差异。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到特殊群体的特点,如盲人的听力往往灵敏于我们普通人,残疾人身体某一部分器官缺失,但相对应其他器官功能会特别发达。虽然特殊群体学生某一方面可能存在缺陷,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其与普通学生隔离开来,而应发现其身上闪光点。学生的智力类型有多种,而不是单一的,所以我们课程设置应顾及其特殊能力的发展。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他认为人的认识循着从泛化到分化的路径而进化,所以课程编制也可以按照从抽象知识到具体知识的顺序进行。因而知识的结构很重要,我们课程的编制就要遵循知识的逻辑结构,以方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教师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容易。
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目标是我们课程设置的导航,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备条件,明确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基于特殊课程对象的特性,特殊教育课程应着重以下目标的培养。
(一)基本生存生活技能
我们现在经常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我们的生活问题。特殊群体的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其独立生活,甚至生存存在一定问题,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立足现实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我们要重视特殊群体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公民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基础。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其成长基本上是依附于其家庭父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努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重视问题解决技能的知识,在课程中可阐述展现人们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掌握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相似问题,使其能够独立生活。
(二)过一种幸福的生活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一、前言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不仅包括设计基础、教育训练、设计观念、设计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包括动手制作等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不同,所以要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从而能够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最终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设置的内涵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从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出发,对课程进行合理的组织以及编排,然而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受到教育目标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课程设置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的相关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体系主要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的组合。然而课程设置主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并且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定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学生对古代大师作品的分析能力,并且鼓励学生要对古代大师的技法进行研究,从而能够培养学生构成、秩序、造型以及节奏感,并且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课程设置中要将平面、立体结构研究、材料研究以及色彩研究结合起来,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对视觉表现规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开设大量的艺术以及科学讲座,从而使得学生对艺术以及科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客观以及全面的认识。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课题,放宽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及空间进行探索以及思考,最终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三)课程设置中要注意针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要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进行加强,最终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除此之外,教师在教训过程中,要使得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
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比较随意。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随意,并且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在每一年都要更换一次,从而使得课程设置没有稳定性。并且在一些高校开设的课程不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一些高校由于不合理的课程结构,课时分配严重失调,不利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置单一。在许多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对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方面的课程,从而不利于学生向着全面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忽视了人文科学、科技知识、自然学等学科的课程设置,从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在发生着变化,为了能够使得学生的审美观念适应时展的步伐,高校要合理的设置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理论课程设置比例较小。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由于缺乏一定的艺术设计理论课,从而不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在许多高校中由于忽视了视觉心理学、市场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心理学以及设计生理学等理论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艺术设计中理论观念是比较缺乏的,最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创造能力。
(四)实践环节较为薄弱。目前,在许多高校艺术设计中存在学生数量多、管理比较滞后以及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的缺点,为了能够提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体质量,高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进行正确的认识。一些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并且要树立正确的艺术设计的教育观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而且也不是科学技术,针对这一特点,要设置科学的、合理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二)建立一个创新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明确设计的根本方向以及学些艺术设计学科的目的。在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基础课以及专业设计课时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完整性。
(三)探索跨学科的培养模式。由于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这一门学科与工程技术、人类工程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要引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为了能够使得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新技术能够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要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从而使得各个专业之间能够得到很好的融合。最终使得艺术设计教育学科向着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四)设置中西美术相比较的课程。艺术设计的理念来源于传统的审美观念,然而近几年随着西方元素的不断涌入,在艺术设计中要将东方美学思维以及西方现代化设计理念充分结合起来。因此,一些高校在引进外国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方法,从而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最终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
(五)不断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在实践环节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设计绘画以及基本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宏观的思考以及创造能力,最终能够使得学生能够满足变化多端市场的需求。在实践环节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开拓自己的思维,从而使得学生的设计理念不同于别人。
六、结束语
由于艺术设计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这就要求高校要特别注重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设置,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与此同时,高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能够促进艺术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诗红,吴志林.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刍议[J].继续教育研究,2008,4(17):267-268.
[2]姜蕾歌.项目共建式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实践研究[J].包装与设计,2013,2(7):27-29.
Sun Lij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Guyuan 756000,China)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分析了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之一的职场英语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并通过对学习了职场英语课程的1248名学生进行的定量分析,研究分析职场英语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及学生对职场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授课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的需求,以期为我国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提供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English and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workplace English courses which is one of the follow-up courses of college English, and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248 students who have already learned workplace English course, its necessity and practicability and students' needs to it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and examination way, etc, were studied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college English follow-up curriculum.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 后续课程 职场英语
Key words: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college English;subsequent course;workplace English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19-01
0引言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社会上很多行业和岗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悄然的从外语专业人才向专业+外语人才倾斜。而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中介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几乎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传统的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大多是“两年四册书”,即学生在大一、大二两年内学习综合英语课程,即EGP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单词和语法及基本语言结构作为教学重点,通常采取翻译法进行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能力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欣赏文学作品和应付普通语言水平测试的程度上,而看不懂英文的合同或商业文书,无法用英语接待客户甚至接打电话,更不用说灵活的运用英语,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常规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亟待调整改革,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亟需探索。
1EGP、ESP简介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也称GE,即General English通用英语)指的是典型的语言教学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即掌握英语的共核。语言的共核是语言学家对语言的功能意念的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将某种语言的人群中大多数人都使用的那部分语言,不受地域、教育程度、社会地位、职业、话题等的制约,在词汇、语法和意念功能方面差异也不大,是语言教学中无论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未来从事的职业而必须掌握的那部分语言和表达。(刘法公,2003:31)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在学校学习的英语课程都属于EGP教学的范畴。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为目的服务的教学”(Robinson,1989),具体地说,它是以具体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赵雪爱,1999:78)专门用途英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显的学习目的,即由于特定行业的需要,学习在某些学科内实用英语的技能;二是有特殊的内容,即专门化的内容。(Hutchinson,Tom,Alan,1987)ESP具体种类繁多,诸如新闻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营销英语、金融英语等等30多个种类。也就是说ESP教学把需求分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提炼出与职业领域相适应的英语应用能力,并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向职业英语方向发展。
2职场英语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ESP的类别细分固然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特定专业的需求,然而对于一个综合性的大学要想开设出与其开设专业相对应的ESP英语课程从师资到硬件管理上都有很大难度,而且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对专业英语的运用需求也有很大差异。然而职场英语却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对于绝大部分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说职场都是他们要面临的一个特定环境,而在职场这个特定环境里的一些共性情景下所使用的英语,即职场英语的开设是学生十分需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3职场英语调查研究
笔者所在高校对职场英语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已经进行了四个年头,职场英语课程被设置在第五个学期, (学生在入学后四个学期内进行通用英语的学习,对词汇、语法、语音等基本知识进行夯实,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并在第四学期结束参加全国大学生公共英语四级考试。)2008级两个自然班合班授课(均60人),使用非多媒体常规教室。08级学生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场英语》教材。教材共由10个单元组成,内容涉及商务会议、谈判、求职面试等,每个单元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情景对话;第二部分为信息输入,通常是两篇有关背景知识的文章;第三部分为实践练习,由口语练习和书面练习组成,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让学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同时,在对话及文章后的语言要点中,给出实用的口语表达例句,帮助学生就该单元的话题进行会话。绝大部分学生对该教材基本满意,认为难易适中,内容实用性强,但是在内容的新颖充实性还有待提高,应根据前面对学生需求的了解和社会企业的反馈进一步更新细化。在习题的设计方面形式应更加多样,内容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另外在语言的准确性方面应更加严谨。
4调查的启示
职场英语课程的设置更加凸显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满足学生面试就业的需求,然而职场英语与通用英语教学并非互不相容或互不相干,而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期间并非只有一个目标需求,通过国家英语水平等级考试,掌握专业相关英语词汇,运用职场英语工作交流等等是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目标需求,因此合理的设置课程在适当的阶段设置适当的课程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满足学生的目标需求。在大学前两年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功底,加强听说基本技能培养;在大三上学期配合专业课的学习为有需求的专业开设相对应的专业英语;在大三下学期设置职场英语课程强化面试求职及职场常用表达,这样为大四实习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更直接的提供有用的素材。
5结束语
职场英语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已得到在校学生和社会企业人士的一致认可。但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具体实施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