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欧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喝葡萄酒,更多的人喜欢喝可乐,喝可乐加烈性酒。而中国的年轻人却与此相反,他们越来越喜欢喝葡萄酒,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喝中国传统的烈性白酒,其原因何在呢?
虽然欧洲的年轻人有受美国文化的影响,追求简单和轻松的生活方式,也有年轻人追求刺激,可乐加烈酒能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的HIGH(兴奋)起来之原因。而中国年轻的消费者喝葡萄酒有对西方优雅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富裕起来的第二代们开始追求慢生活是有关系的。
然而其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作为欧洲的葡萄酒传播者和专业人士如:酒评人、葡萄酒作家、葡萄酒记者、一些葡萄酒的酿酒师等等是以酒为本,而中国人对酒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欧洲的葡萄酒的专业人士过于注重葡萄酒的技术和术语,比如品种特点、土壤的具体特征,似乎讲的香气和口味越多越细节越显得自己专业,证明自己是葡萄酒专家似乎比服务于消费者更重要,这无疑是在拉开和普通葡萄酒消费者的距离,导致和消费大众的需求脱钩。这也是为什么50年前没有那么多专业人士,欧洲人喝葡萄酒就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而如今专业人士如云,不少年轻人不喝了。
而中国的葡萄酒行业发展今年总体趋于理性:行业人士大多比较冷静,狂躁的投资期已过,一般在选购酒的时候也比较冷静,有的已经明白根据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来选购。对于葡萄酒行业来说,今年是一个转折点,那种靠偶然成功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今后是需要靠真功夫的时候了,对于目前的状况和今后的趋势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 目前国内做进口酒的酒商没几个可以说自己真正做强了,如果想长期从事葡萄酒行业,在3年内都是需要苦练内功的时候。
2. 进口酒目前的市场通路遇到了瓶颈,以往都是通过关系销售,但关系销售毕竟不可能长期而且量也有限,走别的通路成本高,进店费和进场费一般进口酒商承担不起。
3. 以前国产酒厂是经销商的娘家,广告和市场费用有人管,然而进口酒的外国娘家一般都不管,最多来华秀秀他们的脸,今后的发展就要做到独立,需要有自主意识,从原来做国产酒的搬砖头要变成葡萄酒的运营商和服务商,要建立自己的酒商品牌。
4. 在进口酒的竞争下,倒逼国产酒要进步,今后应该会出现一批国产的相对好一些的葡萄酒。
5. 国外的酒厂或者公司被中国人收购,中国人在做中国市场的时候会有一定的投入。
6. 那种类似传销式的葡萄酒专卖店加盟并不会像以前那般狂热,一线和二线城市的酒商不那么容易被蒙,如今除了有些外行和三四线城市由于信息不对称还有点机会,但那种靠加盟商来挣钱的公司衰败是必然趋势。
前些年外贸企业,由于世界经济的大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出口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经常是接不完的订单,赶不出的工期,赚不完的金钱,因此外贸企业多数忙着招工、扩大生产、更新设备、提高效率,而从来没有为销售发愁。当时因为国外市场需求旺盛,外贸企业日子也过得很滋润,因此很多外贸企业都孤注一掷,把宝全都压在出口生意上,一心一意做外贸生意,从来也不考虑国内市场。由于出口市场的单一性,把外贸企业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加工车间,外贸企业无非就是根据国外客户的要求来生产产品,因此多数外贸企业缺少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没有品牌意识,更没有一支专业的营销团队,当然也没有现代市场意识。有句古语叫“居安思危”,当出口顺利时外贸企业尚能应付自如,但是当今天国际经济不景气,生产成本上涨,工人难招,出口生意急剧下滑之时,外贸企业就表现得不堪一击,甚至一筹莫展了。
外贸企业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质量过硬、成本较低、效率极高、信用较好等 ,劣势是缺少研发、没有品牌、没有真正的营销,并且多数外贸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从事的多数是简单的生产加工,就是挣点可怜的加工费。外贸企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末端,几乎没有利润空间,依仗的是低成本、最大量,在整个市场上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由于靠出口一条腿走路,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太强,这是外贸企业无法回避的弱势。外贸企业要想改变生存发展的窘境,要想基业长青,要想谋求发展,真正做强做大,就必须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知,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不要被一时的出口旺销迷惑,提早谋划国内市场,提前应对外贸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时刻有面对困境和战胜困境的心理准备,及时在国内市场进行布局。
外贸企业做出口生意,不是只有贴牌、代工一条路子,不是只能做低端的生产加工,外贸企业更好的出路是要建立自己的国际品牌,提高自己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生产自己的高科技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让更多的国外商销售自己的品牌产品,使更多的国外消费者购买自己的品牌产品,以我为主,提高利润 ,主导国际市场,这才是一条阳光大道,也是一条正道,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也许是荆棘丛生,也许是异常艰辛,因此不是一般小型外贸企业所能承受得了的,但是这对那些大型的外贸企业来说,应该是首选和必选之路。
外贸企业最直接最有效的是尽快做好国内市场,首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国外各大公司都纷纷染指,抢占国内市场,国内外贸企业更应该当仁不让;其二国内的外贸企业身处国内,企业员工也多是国人,更容易深入国内市场,更容易了解国内市场,更容易掌控国内市场,这种优势是那些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资企业无法比拟的。
外贸企业要做国内市场,重点需要解决好四点:
一、抓紧建立起企业自己的科研队伍
建立科研队伍只是第一步,更主要的是加大科技投入,搞好科研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开发适应国内市场销售的产品,更关键的是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意识。
二、建立一支能打敢打硬仗的营销队伍
外贸企业由于没有做国内市场的经验,对国内市场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这就更需要招聘那些身经百战、做过国内市场的优秀营销人才,尤其是营销总经理、营销总监、大区经理等营销高管人才 ,外贸企业要舍得投入,用高薪高职招揽优秀人才,把引进优秀营销人才作为打开国内市场的第一要务。
三、做国内市场必须塑造自己的品牌
外贸企业要想打入国内市场,就必须摈弃原先只做产品不做品牌的习惯思维,扎扎实实,迈出做品牌的每一步。外贸企业应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做好自己的品牌规划,不折不扣地执行品牌规划,尽善尽美地塑造品牌。
四、做国内市场要舍得进行市场投入
外贸企业做出口生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低投入快产出,因为其承担的只是生产环节,并没有融入真正的一线市场,也未承担市场开发和市场培育的责任,因此多数外贸企业并没有在市场开发上进行多少投入,但是做国内市场,这是真正开发市场,真正占领市场,就必须进行足够真金白银的市场投入。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无论品牌的推广,还是渠道的建设,以及消费者的促销,等等一切,都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只要营销战略和策略对路,市场投入和市场产出是成正比的,没投入没产出,低投入低产出,高投入高产出,因此外贸企业做国内市场,不仅是要有信心、耐心、恒心,更应有相应的充足的市场投入。
聪明的外贸企业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做好国外市场,另一方面一定尽快做好国内市场,这样一来,一则可以减轻出口生意不好带来的风险,二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的效益,三则可以迅速做强做大企业,维持企业的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对有些外贸企业来说,可能是“平时不努力,临阵抱佛脚”,以前外贸生意好时,根本没有做国内市场,现在出口生意萎缩了,开始考虑做国内市场了,也许开始做起来有点不适应,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下定了决心,按照上述的主要四点去做,坚持下来,一定能够做好国内市场的!
新市场的开拓
按照客户总部所在地分,美国是文思最大的市场,其次是中国、欧洲和日本。文思第一季度美国市场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占公司总营业收入比例为44.2%;来自中国、欧洲和日本市场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占公司总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比例分别为29.2%、18.4%和8.1%。
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估计,印度IT产业40%的年赢利来自于全球金融服务商,其外包产品的61%销往美国,30%销往欧洲国家。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引发的美国经济衰退,让主要面向欧美市场的印度软件外包军团失去了大量订单。infosys公布的2008年第四财季的财报显示,该财季其收入为11.21亿美元,同比下降1.8%。
美国也是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接单的主要市场之一,但相对来说,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在美国的中小企业市场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点从文思的财报中也可以看出。文思对美外包业务受到一定波及,部分原有的业务在下降,但由于新客户的拓展,带来了新的增长。并不仅仅是文思看到了这样的新机会,软通动力董事长刘天文曾表示:“印度外包企业由于规模较大,一般的订单规模都在10亿美元以上,他们的客户大多数都是世界500强企业。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大企业都在缩减自己的一些大型项目的投资,或者像福特、通用等公司一样遭遇经营不佳,这也导致印度的外包企业遭遇发展瓶颈。但是,美国的中小企业市场却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新机会,之前,印度外包企业规模较大,导致他们很少关注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更需要通过外包来节约成本,渡过金融危机。”
另外一个新的业务重点就是国内市场的开拓。在谈到文思2009财年第一财季的财报表现时,文思COO陈立峰也表示,一季度中国市场业务增长较快,这也是未来的一个业务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国内市场的IT服务需求一直在上升,这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抵御国外需求萎缩的冲击。同时国外软件巨头基于开拓中国国内市场的需要,也会不断向中国企业注入资金和技术,进而帮助中国软件企业提升技术和服务水平,有利于中国企业增强在国际外包市场的竞争能力。麦肯锡也有报告指出,中国的外包行业必须利用好国内规模庞大的制造业、越来越多的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以及政府的行业扶持政策。因此,文思一方面严格控制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将欧美市场和中国市场同时作为主战场,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投入。陈立峰也谈到:“文思最近开拓了国内的一些银行等大型客户,今年初,为招商银行建立了离岸开发中心(ODC)。之前人们认为文思在国内外包没有优势,但是文思过去在服务花旗等大银行的项目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团队,所以获得了招商银行这个客户。国内上马3G,也给我们在电信领域带来了增长。”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文思的对日外包业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陈立峰谈到,由于对日外包在文思整个外包业务中所占的份额较小,再加上其在日本的业务主体目前运行情况仍然正常,所以整体来说,对日外包业务受到的影响十分有限。
着眼高端研发业务
一直以来,软件外包产业给人的印象是规模化的、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很少有软件企业关注处在产业链高端的研发业务,而文思的财报显示,来自研发服务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8.3%,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比例为63.7%;来自IT服务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4.1%,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比例为36.3%。
文思的业务结构比较多元,虽然一些企业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削减了部分IT费用,但对研发服务的需求却至少保持原有的水平,这给像文思这样的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有业内人士谈到,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想与印度的外包巨头竞争,必须着眼于高端的研发业务,例如文思的TIBCO中国研发中心的项目。印度的外包产业依靠软件蓝领工人,进行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这种产业模式的弊端现在已经显现出来。卢比升值、美元贬值,使得他们再难以靠成本优势来拿到订单。从人才的构成来看,中国高端人才的比例要高于印度,这是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优势。
除了在高端领域取得突破之外,文思传统的质量保证和测试等业务也在高速增长,其整个业务结构包括研究及开发、企业解决方案、应用软件开发和维护、质量保证和测试及本地化和全球化服务。从产业链的高端到低端,各业务之间能够互相配合、驱动。
而为了配合在研发业务上的突破,文思跟一些高校一起建立了培训机构,进行人才的合作培养。在人才引进方面,文思还推行国际化战略,大量引进来自印度、菲律宾、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外籍技术人员。
海外上市
对中国外包的借鉴意义
2007年12月12日,文思正式挂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外包企业。文思上市的时机选择并不是很好,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投资人没有太多的热情。在文思进行上市路演的时候,当时国际投资人对中国外包市场不了解,对中国外包企业更不了解,他们更多的是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所以他们投资的参照物是印度的外包市场和印度的外包公司,但这些印度公司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规模都和中国公司不在一个层级上。文思的成功上市得益于投资的VC很有影响力,也较早介入了文思的管理,这使得文思和印度公司拉近了距离。在管理团队上,文思也充实了有国外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多数成员曾在美国、欧洲或日本学习工作多年,他们了解美国文化和客户,再加上文思在1995年成立后发展稳健,因此创造了很好的上市条件。文思上市后的表现,让这些国际投资人看到了中国外包产业发展的前景。
文思通过海外上市,在国际市场上提升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成功登陆纽交所,业绩持续稳定增长,在为欧美市场提供离岸软件开发中位居中国第一,这些因素使得很多美国大企业在考虑向中国发包时,在招标阶段文思会被列入名单。
对于很多希望在国外上市的中国软件外包企业而言,文思的成功上市显然为他们顺利登陆海外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典范,对此,陈立峰谈到:“中国企业在考虑上市时一定要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上市,上市会为企业带来什么好处。上市并不是目的,建议打算上市的企业,首先应考虑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是什么,上市是否支持此目标。另外,因为上市有成本,建议计划上市的企业练好内功,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管理较成熟,利润率达到一定水平,并且有持续增长的潜力时,再实施上市计划。”
分析师观点
看好文思:调高今年增长预期
文思5月13日公布的2009财年第一季财报中,第一季度净营收3010万美元,同比增长47%。与外包产业发展速度减缓不同,文思一季度增长态势良好。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投资报告称,将维持对文思的“看涨(positive)”评级,并将文思的目标股价从8美元提高至10美元。
【摘要】众筹的市场是巨大的,有市场,有足量的资金来源,对于一个经济异常活跃的社会来说,众筹可以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吸收融资业务。只要经营合理科学,相信,众筹将会成为另一个起源于欧美但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的行业。
【关键词】互联网众筹 国内市场 竞争
作为一个近几年新兴起的融资方式――互联网众筹,其融资模式、融资对象都与传统的融资行业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国内的互联网众筹平台发展并不成熟,市场并没有得以足够的开发,在国内,互联网众筹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据世界银行的众筹银行称,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众筹市场,预计规模会超过500亿美金,未来众筹的发展将存在很大的想象空g。但与其他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众筹行业的发展明显不够成熟,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市场,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及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对于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企业融资渠道还不够完善,融资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剩余空间,仍旧有很多传统融资渠道所不能触及的地方。传统的金融机构大多集中致力于大型成熟企业的融资项目,例如大型的房地产企业,融资门槛高,这是许多新企业创立所不具备的条件,最终的结果大多就像那句话所说的那样――银行家只把钱借给不想借钱的人。而经济周期又说明每七年左右必然有大量中小型企业退出或者进入市场,新的中小型企业的成立往往也需要不少的注册资本金,对于普通民众,银行贷款的获得往往需要相应的抵押物,而中小企业建立是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此时,众筹则成了发起人筹集资金的有效方法之一。
此外,虽然,中国国内已经存在不少的众筹企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众筹平台都有自己所专注的方向,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都是公益行业,其他各方面都有触及的众筹企业,相对来说,众筹网是最全面的一个,但是其融资方向缺乏创新,并没有非常契合地根据中国的市场条件开设自身的融资项目,甚至出现了真空的地方。
根据数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众筹平台总数量已经达到211家。截止2014年8月底,我国的众筹平台数量超过90家。而在2013年底,我国所有的众筹平台数量不足20家。而且市场中众筹资金在逐年上升,从全球来看,2009年以来,年增长率最低也超过60%,最高则达94.6%,年筹资金也从2009年的32.1亿元上升到如今的1989.6亿元,在国内,仅2015年上半年就筹集资金达46.66亿元。
虽然国内的众筹行业发展迅猛,但与与国外的市场相比,国内的众筹行业仍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内众筹平台数量增长如此之快需要我们降低成本,探索服务创新,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提升竞争力。而全球众筹平台筹集资金的逐年高速上涨、增长率的高居不下,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则预示着该行业在国内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综上,众筹的市场是巨大的,有市场,有足量的资金来源,对于一个经济异常活跃的社会来说,众筹可以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吸收融资业务。只要经营合理科学,相信,众筹将会成为另一个起源于欧美但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的行业。一方需要资金,一方需要投资之处,众筹则可以发挥其中介的业务,使得资金融通更加便利,人才交流更加方便,思想交流更加快捷。
近几年国内的众筹行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到极致,其一大原因在于在国内,众筹还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没有充分打开市场,因此现阶段发展一个成功的众筹平台的首要任务便是充分宣传,打开其知名度,从而打开市场。如果众筹是一个十分实用的行为,那么接触者必先将其介绍给周围的人群使用,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宣传。在众筹时,不仅应当强调项目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更应该表现出投钱者的利益性,即在经济学中人们都会有自发的利己行为。
与其他融资方式有着不同的融资模式和融资对象,使得其与传统的如银行、基金等企业的竞争并不激烈,而国内众筹平台虽多,但发展并不成熟,故竞争对手虽多,但竞争并不特别剧烈,因此,只要勇于创新,便可创造竞争优势。
在这里,我们主要从产品的替代性来识别竞争者。对众筹业务来说,竞争对手主要是与之经营相同业务的不同的众筹网站和经营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的企业,如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以及风投企业等。再转换一个角度,从二维的角度分析,竞争对手不止存在于国内也存在国外。现如今,国外众筹在“信任度”方面也是中国望其项背的。这似乎是根深于国内各处的劣根深埋于地下,挥之不去。
对于市场上已经存在的比较成熟的竞争者来说,他们的竞争的优势主要是已经打开了市场,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且其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的业务也在逐步完善,相对来说,其内部分工、服务安排更周全、合理。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存的的众筹网站不存在需要完备的地方,各个网站都有自身的不足之处,且其不足之处有时还存在着共性:
双周宏观经济分析
如果说1870年至1913年的第一次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那么这次的全球化,中国则是最大的受益者。没有这次全球化,中国经济不可能保持30年的高速增长,更不会有现在的地位。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总体而言,都从这次全球化中得到好处,而中国无疑是受益最大的国家。中国正是抓住这次机遇,成为制造业的第一大国。所以,100多年前的全球化和100年之后的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影响。
出口驱动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
在过去30年的大部分年份里,中国国际贸易增长率都是高于GDP的增长率。大致来说,中国的实际GDP年增长率在10%左右,出口的实际年增长率在15%左右。按照名义值算,2008年出口是1978年的553倍,GDP是1978年的83倍,前者是后者的6.7倍。结果是,贸易占GDP的比重大幅攀升。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4.6%,1990年是16.1%,2000年是20.8%,2007年是37.5%。1990年后,除1993年外,其他17年都是贸易顺差。到了2008年,外汇储备突出2万亿美元。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是8%。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逆差占其GDP的8%。
2001年之后,我们的出口为什么增长那么快?有许多原因,包括加入WTO和中国竞争力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出口的高度依赖与人民币汇率有关,因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了,对企业而言,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有利可图。
现在出口危机发生了,危机发生后,政府还继续补贴,也没有研究这个出口补贴多大是好,多大是不好,就是为了保出口而补贴。值不值得?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次危机后,中国的出口受到了阻碍,我个人认为它不是一两年的短期危机,可能是个长期的调整过程。为什么?一般而言,经济规模越大,贸易占GDP的比重越小(极端而言,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这一比重就是0)。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世界十大经济体里,只有德国的出口占GDP比重(39.9%)高于中国(37.5%)。至于其他国家,美国8.4%,日本16.3%,英国15.7%,法国21.6%,意大利23.4%,西班牙7.4%,加拿大29.2%,巴西12.2%,世界平均是25.6%,都低于中国。这意味什么?一种可能是我们的GDP被低估,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出口依存度确实太高了。
中国出口占GDP比重那么高,而中国还有那么多农民,说明其中存在问题。按照官方统计,全国55%的人口都是农业人口,这种情况下,出口占GDP比重不应该这么高,因为农民有很多产品是自给自足的。
如果此次金融危机与贸易失衡有关,那说明我们的出口增长不能再维持了。无论其他国家是否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我们过去的出口势头都很难再延续下去,未来能保持出口与GDP同步增长已经很不容易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就需要两个市场的均衡,尤其是开发国内市场。这个开发国内市场不是大家经常听到的“扩大内需”,这两个概念完全不一样。开发国内市场,类似于过去我们开发国外市场,是真正地利用企业家精神,创造需求,这是中国经济本身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更深程度的“改革开放”。问题是这个市场的潜力有多大?
中国就是一个“全球”
首先看一下经济规模。中国大陆有31个省级经济区,如果我们把每个经济区当做一个独立的“国家”排名,然后把它们和世界各国的经济规模做个比较。
比如中国经济排名前四位的省份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如果被当做独立的经济体,其经济规模2008年可以排在世界的第18位(按照汇率换算的GDP总量,下同),在土耳其之后(相当于土耳其的67%),超过波兰、印度尼西亚(世界第四大人口国)、比利时、瑞士、瑞典、沙特阿拉伯;排名第二和第三位的山东和江苏,经济规模都超过挪威、奥地利、伊朗、希腊、丹麦、阿根廷;排名第四位的浙江,经济规模超过委内瑞拉、爱尔兰、南非。
再看看人口。人口规模是市场规模的重要决定因素,这是为什么中国市场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移动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信公司,就是因为中国的人口规模大。任何商品,只要有1%的人购买,就是个大市场;如果有10%的人购买,就是个巨大的市场。
200年前英国崛起的时候,世界总人口不过10亿,英国人口占2%左右,英国搞殖民地原因就是本土人口规模太小;100年前美国崛起的时候,世界总人口不过16亿,美国人口占5%左右。今天中国的人口已超过13亿,几乎等于100年前全世界的总人口,比当今发达国家总人口还多。
分省来看,中国不少省的人口已超过世界上许多大国的人口总量。中国人口最大的三个省份分别是广东、山东、河南,人口都超过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经济体;甚至陕西、山西屯都超过加拿大。
上述两方面的比较是想说明,中国本身的市场潜力该有多大。如果我们能把中国各省间的贸易做好,中国本身就能创造出一个世界级的市场。中国各省之间千差万别,互利的贸易和分工是非常有潜力的。
233年前,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曾惊叹: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不亚于欧洲所有国家加在一起的市场规模,现在该到真正开发这个巨大的市场的时候了!
开发国内市场,离不开中西部的发展。过去沿海地区主导的经济增长是与出口主导的增长相配合的。今后,中西部地区将变得更为重要。可喜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已经开始向有利于中西部的转移。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东部的增长速度超过中部和西部,但在过去的十年里,就是第三个十年,特别是过去的五六年,西部和中部的增长速度超过东部。
这说明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正在发生转移。这也说明中国地区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而不是扩大,所以不要轻易相信中国地区差异越来越大的说法。东西部的差距有望在下一轮30年中,差距大幅度收缩。国内市场的开发一定会导致东部、中部、西部的均等化趋势。
靠什么开发国内市场?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成长有几大要素:第一是产权制度,没有政府对产权的保护,不会有经济发展;第二是科学、理性思维;第三是资本市场的发展;第四就是交通和通信。
过去30年,中国的交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1988年中国才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1995年,中国的高速公路是2100公里;到2008年,已经是6万公里,并且每年以四五千公里的速度增加。
与20年前比,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两点之间的运输时间大概减少了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原来需要三天到的时间,现在可能一天半或者一天就可以到达;原来三个小时到的地方,现在可能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在20年前中国内部两地做生意觉得划不来的事情,现在就划得来了。
这次经济危机后,中国的道路建设,包括公路和高铁,投入非常大,这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将有巨大影响。简单地说,运输成本降低,必然使分工和交换更为发达,如果没有蒸汽机,没有铁路,没有轮船,世界经济就不可能一体化。中国交通的迅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一体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提条件,这也是我们对未来乐观的原因之一。
现在看来,开发国内市场的主要障碍已不是交通和通信这样的硬件基础设施,而是制度性成本。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主要区别是由分割导致的制度成本。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国家贸易要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关税和非关税保护、货币等因素使得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大于国内贸易的交易成本。所谓欧洲经济化,也就是使得欧洲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变成“国内贸易”。
非常遗憾的是,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和政府主导经济的制度使得许多情况下国内贸易的交易成本比国际贸易还高,各地区的相对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开发。这是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未来中国的行政区域调整、划分,需要弱化行政功能,尊重区域本身的市场属性。形形的地方保护政策必须彻底废除!当中国在国际上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的时候,同样不要忘了国内市场更需要自由贸易。
另外一个阻碍国内市场开发的因素是商业文化和诚信。如果你问中国的出口型企业,为什么70%-80%的产品都在出口,不做国内市场?他的回答很可能是国内市场难做,难就难在你签订了合同,也交了货,但可能收不到货款,而做出口,只要签了合同,就能在合同期限内收到货款。所以有些企业宁愿低价出口,也不愿意高价销售在国内市场,他们预估的国内市场的风险太大。如果我们不加强法治,合同得不到最有效执行,又有地方保护主义横行的话,中国的企业家就没有信心开拓国内市场。
当然,未来对外开放仍很重要,对外开发在中国的过去30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仍然是这样。可以看看出口占各省GDP的比重,差异是非常大的。
多数省份,国际贸易比重非常低,内蒙古只有4.7%,河南是中国第五大经济体,但是出口占GDP的比重只有4.6%。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的中西部还要大力发展国际贸易。
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将伴随着城市化。中国现有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5%,改革开放初期只占18%,未来30年可能上升至75%,这不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是必须的,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是不可能真正发达的。
从45%到75%,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4亿人口要转入城市,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按100万计算,未来30年中国要增加400个这样的城市。过去30年,100万人口的城市中国大致增加了200个。
我们做产业规划,企业家做房地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国家大的计划,包括现在建设新农村的办法,也应该考虑这一点。
[关键词] 光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光伏企业指的是与太阳能发电相关的新型能源企业的统称,经营范围涵盖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太阳能并网发电等。截止到2008年,在过去15年中,全球光伏产业以25%的年均增长率迅速成长,使得太阳能光伏行业成为了近年来发展最为快速的行业。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在未来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为此,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将发展光伏产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光伏企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如光伏电池产量2001年仅为3兆瓦,到2009年就拥有8000兆瓦,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年增长300多倍。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率在100%以上,产量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
然而,我国光伏企业80-90%产品依赖出口,这种依赖国际市场为主的发展模式,不但其发展受制于国外市场,而且还导致目前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缓慢。特别是在欧美“双反”调查和市场需求疲软的双重夹击下,光伏产业面临严峻的行业危机。2013年6月4日欧委会宣布,自6月6日起,欧盟将对中国光伏企业产品执行11.8%的临时税率,8月6日后税率将涨至47.6%。因此,我国光伏企业的出路在于转向国内市场的开发。我国光伏企业在要想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竞争压力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拥有足够数量且规模稳定的顾客群,也就是市场竞争的重点由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顾客份额的竞争,即要以顾客为中心,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而光伏产品并非日用消费品,它属于只在特定环境中使用的可替代品,其技术含量高,对售后服务的要求很高,这就使得研究客户关系管理成为光伏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CRM),是一种新型的营销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客户为服务中心,以优越的管理模式使企业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从而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利润和利益互惠互利,达到双赢的目的。有效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一方面使企业以低成本、高效率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地改善与客户关系有关的业务流程,提高各个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最终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光伏企业在国内市场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落后
成功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信息技术协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树立起这样的经营理念,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企业的经济效益来展开,突出表现在客户关系管理始终从企业角度的思维范式来进行光伏组件的设计、开发以及销售,而基本不考虑购买者的需求和喜好;加之没有把客户当成企业生存的重要资源来对待,既未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未对客户采取任何方式的关怀,不能及时提取客户对企业发展有价值的信息。光伏企业也不例外,如果不能将“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贯穿于公司高层至每位员工的行动中去,即使建立再先进的CRM系统,也不会有成功的管理。
(二)缺乏适应我国本土化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
国外客户关系管理软件是在其完善的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国外特定国情下应用成熟理念的产物,而我国从国外引入该管理软件,忽视了我国光伏企业的本土特点,完全移植注定是行不通的。
(三)缺乏以客户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管理
我国光伏企业无论对新老客户、大小客户、以及为企业带来赢利的合作客户均平等对待。这种对客户采取“一视同仁”的服务模式,老客户感受不到期许的关照,新客户体会不到身为上帝的尊贵,为企业带来赢利的合作客户还有合作风险的后顾之忧,老客户不断地流失,不停地开发新客户,合作客户不能持久合作,使光伏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四)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
制约我国光伏企业推行CRM的主要障碍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光伏企业还没有完成以客户为标识的统一数据库建设,客户信息是散乱而不连续的,因而无法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如国内光伏企业巨头保利协鑫的官方网站,其内容大多是公司以及产品的基本介绍,尚未体现电子商务的功能;计算机主要用于文字处理工作,而对于信息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涉及较少。在这种落后的信息化条件下,制约光伏企业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五)业务和技术的运作关系不协调
据Gartner Group的调查显示,一些企业只是购买CRM软件,而根本就没有安装,我国的光伏企业中这种情况也非常普遍。许多企业盲目跟风,认为其他企业实施了CRM,自己的企业也不能落下,没能从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如何实施CRM。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在购买CRM软件项目时贪大求全,要求软件功能多且复杂,最后引起企业原本的组织结构跟不上,强制企业必须对原有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不切合企业实际调整后的组织结构不能适应原来的企业文化以及管理等,使管理在相当一段时间处于不易掌控的无序状态。
(六)CRM运行成本高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需要很高的费用。除了在购买软件和咨询方面的巨额花费外,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投资,如使用CRM系统前的培训成本、企业对CRM系统的日常维护费用、系统中数据扩充的成本、系统的不断升级的费用等。而我国企业对CRM的支付意愿或能力与国外相比明显偏低,难以承受实施CRM所需的昂贵的投资费用,这无疑给客户关系管理的有效实施带来困难。
(七)CRM运行风险大
尽管人们已经就客户关系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高收益的问题达成共识,国内外也有很多行业纷纷实施了CRM,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它的成功率比较低,国内也没有很多成功实施的案例,在光伏业更缺少可以借鉴的例子。而且CRM的实施周期相当长,资金投入和管理改造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光伏企业实施CRM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也是制约客户关系管理在光伏业中应用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提高我国光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效果的建议
(一)树立以“客户为本之道与CRM管理之术”有机结合的理念
成功开辟国内市场,有效拉动光伏产品的内需是我国光伏企业的振兴之路。面对悠悠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国人,生搬国外的管理之术,忽视民族优秀的传统管理之道,是重术轻道的管理,是违人本的没有生命力的管理,是落后的管理。只有传统的、民族的、本土的管理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才是客户为本之道的管理。而现代的、国外的、他方的管理是管理手段层面上术的管理,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运用于光伏企业的客户管理,才是有效的管理。因为道层面管理的本质是“仁、义、礼、智、信”,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术层面管理的本质是的方法和手段的具体运用,体现在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方面,这样“以道导术”的管理合情合理,客户关系有情的维系和理的防卫,符合国人的文化。
(二)借鉴国外先进的CRM管理软件,研制适合我国光伏企业的本土CRM管理软件
国外先进的CRM管理软件在“流程管事”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然而客户关系管理不是难在管事方面,而是难在管人方面。因此,光伏企业借他山之石、结合客户需求以及绿色环保的行业特色、企业的经济实力研制开发适合自己的、实施风险小、性能价格比高、更加人性化、流程简洁、体现“以道导术”的CRM管理软件,势在必行。这对于光伏企业将低碳的理念变成客户受益的实惠,将“环境绿起来”变成客户的需求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是解决国外引进CRM产品运行成本高、风险大的有效途径,这将对中国光伏企业能否成功实施在国内市场的客户关系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强化个性化服务
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的精髓就是“爱”的管理,具体体现在优质高效的个性化服务方面。为此,首先要培育客户满意型文化,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核心,从客户的角度考虑调整光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文化。为此,在定义光伏企业经营理念时,就应从客户利益出发,将客户当作企业稀缺的战略性资产来珍惜,才能在实施CRM过程中,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有效发挥CRM系统的作用。其次,针对国内消费者对光伏产品了解不多,由于陌生阻碍了光伏产品走向个体家庭进程的现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为消费者展示产品外观图、内在构造图、演示使用方法、告知售后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优秀光伏产品宣传和展示区,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实在的感知和直观的评估,帮助广大消费者认识、了解、熟悉、接纳、喜欢光伏产品,再到明明白白、乐意购买的良性循环。再次,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把研究目标客户群的需求和偏好作为工作的重点,开发出供不同客户需求和喜爱的产品,并对不同类别的客户实施不同级别的管理。
(四)与IT企业联手,通过共赢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制约我国光伏企业推行CRM的主要障碍。靠光伏企业内部的力量来突破这一障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建议利用IT企业先天的优势来弥补光伏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劣势,通过合作共赢既可拓展IT企业的服务领域,又能快速修复制约光伏企业顺利实施CRM的一块短板。
(五)优化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步骤,促进业务和技术运作关系协调发展
CRM的购买与安装两张皮现象和不切实际地安装CRM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强行调整,是造成光伏企业业务和技术运作不畅的主要原因。
本着大道至简至易的原则,明确企业实施目标,制定战略计划,利用自主研发的CRM,优化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步骤。
1.制定科学、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客户管理制度,在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方面下功夫。
2.通过对目标进行量化,提供评估CRM项目实施的效果依据,指导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避免由于受制于软件功能而无奈进行的组织机构变更。
3.树立客户满意与忠诚要靠每一位员工精心培育的理念。挖掘营销中每一个可能与客户达成双赢的细节,力争让客户得到精神和经济上的实惠,还可借助于电话拜访、谈话、QQ、飞信、在线沟通等多种形式,及时获知顾客的需求,针对需求设计和改进产品或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最终达到公司和顾客的双赢。
4.树立客户参与的管理是有生命的管理之理念。通过配合CRM系统开展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如设计简便的用户家庭使用光伏产品信息采集模块,只需将客户的基本信息以关键词的形式输入后,再输入电器名称,电子商务后台即可提供该产品不同型号的出整套解决方案,并以最快捷的方式显示在下一个模块,第一时间告知客户,强化CRM运行过程中与客户的密切联系。
结论
综上所述,解决我国光伏企业国内市场客户关系管理中面临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落后、缺乏适应我国本土化的CRM、以客户为本的个性化服务欠缺、信息化水平低、业务和技术的运作关系不协调、CRM运行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的建议是,树立以“客户为本之道与CRM之术”有机结合的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CRM管理软件,研制适合我国光伏企业的本土CRM管理软件;与IT企业联手,通过共赢提高信息化水平、降低CRM运行成本和风险;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强化个性化服务;优化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步骤,畅通业务和技术运作关系。以上建议的实施对促进光伏企业发展生态链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是对光伏企业尽快建立良好的国内市场客户关系,早日走出发展困境的有益探索。
[参 考 文 献]
[1]孙广彬.立足长远发展光伏产业[J].中国科技财富,2011,11(8):75-78
[2]孙广彬.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竞争日趋激烈[N].国际商报,2009-11-26
[3]李璐.光伏企业危中寻机[J].进出口经纪人,2012,2(5):44-45
[4]边丽娜.欧美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原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上):96-98
[5]李艳.供电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CRM)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业,2013(1):140-142
[6]郭光.房地产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6:28-29
[7]吴建华.房地产客户关系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6,5(15):60-61
[8]杨洪涛,王要武.客户关系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6):93-97
[9]周舟.离网式光伏发电个体家庭用户电子商务应用探讨[D].复旦大学,2009
心理冲击大于实质影响
许多人将迪拜世界的债务危机与雷曼兄弟破产相比,更有人认为这种基金出现债务违约,将导致下一轮金融风暴。许维鸿指出,迪拜危机与雷曼兄弟破产不可同日而语,不会引起系统性风险。“迪拜世界所面临的债务危机只是地方政府的一个房地产公司的资金问题,不是金融机构的杠杆债务,它的债务没有转化为衍生产品,且债主分散。这是个别国家的企业危机,而非有系统影响力的危机。”
迪拜世界的债务违约早在年初就已有过一次,只是当时全球忙于应对金融危机,对此并无过多关注。本次迪拜世界再度推迟债务偿付,恰逢全球资金大量集中涌入新兴金融市场,全球经济复苏起步,市场对可能出现的基金违约自然高度关注。“迪拜世界债务危机和次贷危机更为相似,前提是引发相关银行倒闭,从而全球资金链出现问题。雷曼兄弟破产的教训自然让各国政府不会重蹈覆辙。阿联酋央行和阿布扎比酋长国的相关官员都做出了表态,可采取必要的措施,有选择地帮助迪拜,以避免危机扩散。尽管债务规模有数百亿美元之巨,但危机所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会很强,只要从源头上杜绝其扩散可能,这种危机带来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冲击,而非实质性的影响。欧美股市2009年11月27日的反弹也说明了这点。”
背后的问题值得注意
2009年12月1日,迪拜现任的统治者马克图姆首次发表公开评论称,迪拜政府和债务缠身的迪拜世界不可混为一谈。迪拜财政部局长沙雷也表示,虽然迪拜世界为政府所有,但政府并未担保该公司的债务,债权人需要为他们的行为负责。既然迪拜世界是迪拜政府下属的房地产公司,为什么阿拉伯同宗阿布扎比,尤其是迪拜政府,都对是否出手援救迪拜世界表现得并非想象中坚决(直到危机爆发后半个月,阿布扎比才宣布向迪拜金融扶持基金提供1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偿还迪拜世界一系列即将到期的债务)?许维鸿解释说,在迪拜,传统金融与伊斯兰金融虽共同存在,但有着本质区别。“作为伊斯兰教的圣经,《古兰经》禁止利息(riba),认为利息是有罪的。但伊斯兰世界对利息的理解在不同时期或松或严。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全球通胀的加剧,金融机构出于融资需求和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利息的定义有所变通。”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善于创新的金融市场用各种方法,巧妙地规避了名义上的利息。金融业的投机和贪婪是否已经侵蚀伊斯兰金融?至少在阿拉伯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来看,迫拜世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贪婪破坏了这个笃信教义的金融体系的精神。也正因为此,危机发生后,率先做出反应的,是欧美的银行,而不是阿联酋或其地方政府。
2009年6月底,银监会决定在宁夏银行开展伊斯兰金融试点,全国一片赞扬声,而许维鸿却持保留态度。“在对民族地区做出融资系统设计时。我们必须尊重伊斯兰教的民族习惯,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利息有罪论是背道而驰的,金融业务最终还是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国家发展多元化融资体系是好事,但以迪拜目前的例子来看,还要正确认识伊斯兰金融工具的正面作用和局限性,引导民族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
经济应摆脱过度依赖房地产
房地产是救命稻草还是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和本次迪拜债务危机,都和房地产有关,但根源却是新兴经济体的过度扩张。许维鸿认为,迪拜发展房地产、旅游业的方向是对的,但没有掌握好度。
以迪拜塔为例,5年来推进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政府债务不断增加,主要反映在财富基金的债务中。但金融危机导致房价下跌,建设项目被取消等利空因素接连出现,使迪拜世界的偿还能力大受影响,这种沙漠上盖房子的扩张随时可能轰然倒塌。“此次迪拜债务危机对我国最大的警示作用就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应该以实际需求为基础,保持发展的速度。当然,中国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城市化水平可以支持中国一个相当长的房地产发展周期,但是要避免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业。2009年以来,中央提出保增长的目标,借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经济复苏,应该说短期目标已经达到。现在,应警惕房地产泡沫的潜在副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借助外来资金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开发房地产相关项目。”
迪拜危机反映出目前投资者对经济恢复上升趋势仍持谨慎态度。尽管新兴市场的流动性看上去足够充沛,实体经济获得支持其发展的资金却不足,大量的资金寄存于金融市场中,在推升股市泡沫的同时带来的是非常大的回落隐患。如果实体经济迟迟不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依靠于过度膨胀的信心所带来的股市上升随时可能遭遇重大打击。
关注迪拜不如关注国内经济形势及政策
在许维鸿看来,迪拜危机最终被化解的可能性很大,甚至不能算作国际性、金融系统性风险。“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A股市场还是相对封闭,迪拜危机对A股的影响在于心理层面。一是市场本身的调整需要,是对前期乐观情绪带来上涨的一个修正。二是国际市场的蝴蝶效应,中国资本市场已经逐渐融入全球,投资者主观因素作用可能导致恐慌性杀跌。中长期来看,中国股市指数震荡向上的可能性更大。一是权重股整体估值合理甚至偏低,大盘继续下杀的动能较少,进一步递推指数的向下空间也相对有限。二是国内经济持续复苏,上市公司业绩复苏可以期待。投资者与其关注迪拜,不如多关注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以及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
许维鸿乐观地表示,迪拜危机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通过这一事件,全球投资者风险意识会相应提升,会更加客观地看待资产泡沫的累积,关注实际需求的变化。外汇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方面,迪拜金融危机反映出,经济危机前全球信贷扩张带来的新兴市场发展泡沫,存在破裂的风险,这利多避险工具,如美元、黄金等,也会利多有实际城市化、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的股市。”
关键词:优质服务 宣传推广 渠道
引言
格力空调在国内竞争力强,销量可观,但从格力空调近几年的销售额来看,2015年和2016年的销售额均有下滑的趋势。现在以“服务营销”为主流的时代,格力空调过于追求“核心科技”,而忽视了给顾客提供优质的安装服务、售后服务等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部分。本文拟从营销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问题,供格力集团参考。
一、格力空调国内市场营销现状
(一)格力空调产品系列
格力目前已经开发出包括家用空调、中央空调在内的20大类、400个系列、7000多个规格的产品,能充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
格力空调在满足消费需要方面力求准确、到位。例如:“空调王”――制冷效果最好的空调;“冷静王”――噪声最低的空调;三匹窗机――价格最低的空调。格力空调给消费提供了质量保障,让消费者放心、安心、开心使用空调。
(二)格力空调销售情况及市场占有率
2010年度,格力正式在销售规模上成为中央空调第一民族品牌,市场占有率为11.2%;2014年格力电器以16.9%的市场占有率击败了外资品牌,保持了空调销售冠军宝座;2015年,格力中央空调以18.1%的市场份额蝉联行业冠军,远远超过其他品牌。
(三)格力空调竞争优势
格力空调拥有技术专利近6000项,自主研发的GMV数码多联一拖多机组、离心式大型中央空调、正弦波直流变频空调等一系列高端产品填补了国内家电市场的空白,不再依靠美日制冷巨头的技术支持,真正做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格力空调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以下两点:
1.先进的技术。格力空调在生产时它所使用到的技术是非常先进的,格力空调核心技术主要有四个:
(1)G-Matrik直流变频技术,低频可达1赫兹,在舒适和节能方面都创造了新的技术标杆(2)新型高效离心机,填补国际制冷行业空白,入选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3)EVI超低温数码多联中央空调,被国家建设部、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制冷工业学会等权威机构鉴定为“国际领先”的产品。(4)格力智能化霜技术,第十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行业内唯一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的技术。
2.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格力成立了“质量监督队”,400多格检测员专门监督检查在各环节中的质量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些措施对格力的产品质量控制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格力空调的可靠性、稳定性大大提高,维修率大大减少,“好空调,格力造”不再只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语。
(四)分销渠道
格力空调的分销渠道主要有两种:
1.新兴的线上渠道,格力在2014年正式将格力商城推出,格力虽然在电商这一渠道落后与海尔、美的,但非常重视,布局凶猛,在董明珠与雷军“10亿元”赌约之后,格力开始向阿里等电商渠道业务倾斜,格力宣布与阿里共同打造020模式,将阿里的电商平台与格力分布在全国的2万多家线下专卖店渠道全面对接。根据公开数据,格力首次参加天猫双十一。空调销量近5万台,销售额1.4亿元,排名空调类第一。在2015年12月,正式与京东展开合作,在京东商城的格力旗舰店上,主要推出格力空调、TOSTO、晶弘三大品牌的系列产品。
2.传统渠道,格力独创了“以经销商大户为中心”的核心销售体制,并在各地推出了“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模式。其具体模式如下图所示:联合某地区内几家经销大户,由格力电器控股,合资组建股份制区域销售公司,该地区全部的格力空调销售,包括百货商场、家电卖场以及工程渠道,即把该区域原先各自分散的格力销售和服务网络集中在一起,统一价格对外供货;在各省的二级市场,格力采用的是选择性分销。包括在主要区域设置二级销售公司,格力电器无股份;在地级区域范围内,选择几家势力较强的家电经销商作为批发商(格力称为代售商),再由若干家分销商(格力称为指定经销商)作为零售终端。
格力分销渠道如图所示
(五)品牌推广策略
格力空调在品牌推广方面一直采取“简单化”的宣传策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坚持宣传“好空调,格力造”这句经典名言,全力塑造格力空调的卓越品质和强势品牌。调查表明,在空调行业,消费者对格力空调的忠诚度最高,这都得益于格力空调对空调品质的坚持宣传,一句“好空调,格力造”曾让无数消费者记住格力空调,2010年初,“掌握核心科技”的广告语,宣告了格力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也道出了家电行业的心声,格力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企业发展战略。
(六)售后服务
用真诚、一流的服务态度,消除顾客的不满意,使顾客成为忠诚的顾客,格力空调在售后服务方面提出了“十道金牌”承诺:免费上门设计咨询选型;格力专卖店买空调买贵了,差价双倍赔偿;到专卖店购买空调,只要没安装,可以15天内退货、30天换货;城区内免费送货;终身享受免费预约上门清洗、电气检;3年内移机一次;超保修期材料费、维修费明码标价;购机一年内出现安装问题,奖励200元;购机之日起,120天出现质量问题可退换货,整机6年免费保修。格力空调的整机6年免费保修相比国家的整机1年保修的标准超出了5年。格力在2007年发起成立的“退市空调救助中心”为已倒]、退市的空调提供专业服务。
但是目前格力空调的售后服务却一再出现问题,包括安装、维修以及维修人员的服务态度等,都受到了消费者的质疑,甚至很多消费者对现在格力空调的售后服务都表示失望。
二、格力空调营销存在问题分析
(一)售后服务机制不完善
在现在以“服务营销”为主流的时代,格力空调一直坚持“核心科技”,以“零售后”为企业目标,而忽视了安装服务、售后服务等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下游部分,导致消费者对于格力空调的售后服务抱怨诸多,从而降低了顾客的忠诚度。当直接在搜索引擎里直接搜索“格力售后服务”,最先看到的是格力售后服务的推广服务,紧接着看到的就是格力售后差的恶贴,而且跟帖数多不胜数,任何一个事物,有人赞美就有人诋毁,但是难道恶贴所言就没有事实依据吗?不是,从2009年到2014年格力电器的销售额连续攀升,从428.37亿元增加到1407亿元,但是相应的格力员工数的增加却主要集中在销售方面,售后方面却没有明显的扩大,而这也说明了格力在售后方面是存在人员缺口的。
再看现在的数据,格力电器2015年的销售额为1005.84亿元,同比下滑28.17%,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5023亿,同比下降11.46%,这样的下滑有一部分原因是肯定要归咎于格力空调对售后服务的忽视。近几年的“上门安装费用100元”、“霸王条款”、“维修人员难请”等一系列的事件频频发生都只说明了格力空调的售后服务与其承诺的服务背道而驰,导致格力空调的满意度下降,对其品牌美誉度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广告传达信息过于抽象
格力一直在倡导绿色科技,强调格力空调的质量。宣传片引入了“爱”这个元素。让人感觉温暖,温譬。“好空调,格力造”,“格力,掌握核心科技”这些口号响彻大江南北。但是广告的最基本功能就是认识产品,而格力空调的广告一直坚持宣传核心技术,不够通俗,过于抽象化,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量少,没有达到广告宣传的作用。
(三)销售渠道有限
随着格力与苏宁及国美接连闹“分手”之后,格力一直采取自产自销模式,以设置专卖店、电子商务网上直销和分销的方式销售产品为主。
目前格力90%的空调产品都是通过自己的专卖店以及零售终端卖给消费者的,而大型家电连锁的销售量在格力总销售量中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据统计,目前格力空调专卖店已经开了七千多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网”,正因为营销网络如此庞大,专卖店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所以给格力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格力空调的直营模式对格力空调在最短时间内链接消费者确实功不可没,但是这种渠道模式势必增加销售成本。
(四)促销模式具有欺骗性
近年来,格力空调的促销出现“暴力促销”、“陷阱门”、广告涉及违法等负面事件。2013年5月,海南格力销售有限公司通过广告、手机短信、店堂海报等,在广告中称“18年冠军格力五一钜惠,买格力赢奔驰&金条”、“买格力空调赢进口奔驰”等进行促销,引起当地工商部门对其进行立案调查。导致格力电器花费大量资金去处理解决此事。
又如,格力在2016年采取的全国性的促销模式――老客户感恩答谢会,通知客户格力将举行一个老客户感恩答谢会,并在答谢会上会有价值498元或198元(各地的数据不一样)的礼品免费赠送,但实际上在答谢会上赠送的礼品均在50元以内,相反会推销格力其它的产品,被消费者戏称为推介会,引起了很多消费者的不满,答谢会不仅没有达到促销的作用,相反使格力空调的美誉度有所受损。
三、针对格力空调营销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优质服务意识
企业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向消费者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已成为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新焦点。格力必须提升优质服务意识。建议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接到顾客要求服务的电话时,应及时派出专业人员上门维修,而不是推迟处理。2.针对频繁发生的“维修人员态度差”的事件,格力空调应对送货人员及安装人员根据客户的反映进行奖惩,增强员工服务意识。3.格力空调应取消对顾客收取100元的安装费用。同时规定安装人员严禁借此收取其它费用,鼓励消费者举报。
(二)调整广告词
为了确保广告可以达到最大的效果,格力空调的广告应该做到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通过广告了解到格力推出的空调产品具备什么样的性能、服务、外观等信息,而不是只简单的记住了“掌握核心科技”这条广告语。
例如,格力空调的热销产品之―“冷静王”系列,格力空调应该在广告中强调宣传其静音功能;变频空调u雅系列,可以着重宣传其节能环保功能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以传达消费者想了解的产品信息为主。
(三)渠道多元化
随着外资银行纷纷在中国开设私人银行,这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业务正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热点,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财富市场的可行性
亚洲各经济体的日渐富强为当地银行创造了大量机会,随著亚洲阶层急剧膨胀,向有钱人提供投资理财及私人事务服务的私人银行在亚洲各地迅速崛起。目前,已经有80多个私人银行机构在亚洲市场展开激烈竞争,他们在亚洲地区所设的分公司大多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GDP从1997年的3624.1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335353亿元,增加了98.9倍,人均GDP2009年为6914美元。美林集团和凯捷咨询联合的《亚太区财富报告2007》显示亚太地区富裕人士的财富总值达8.4万亿美元;中国大陆与日本占亚太地区富裕人士财富总值的64%。同时,《亚太区财富报告2007》显示香港和中国大陆2006年富裕人士财富总值分别排名第二、第四。而富裕人士平均净资产分别列居第一、第二,均值超过500万美元。中国大陆和香港富裕人士的财富集中度都较高。中国的34.5万富人拥有17,300亿元的资产,超富裕人士占该市场富裕人士总人数,中国为1.44%,集中度仅次于中国的香港(1.53%),高于新加坡(1.39%)。并且,中国70%以上的富裕客户都集中在中国五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而私人银行业务本身的特点就是从中心城市向卫星城镇辐射。由以上数据表明,富裕人数之多,财富总量之大,完全可以和香港市场相比,中国大陆完全可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又据美林集团和凯捷咨询公司2010年6月24日的《最新全球财富报告》,个人资产净值100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大陆人士,2009年总数达到47.7万人,较2008年增加31%,继续位居全球第四。亚洲私人银行市场逐渐成熟,亚洲本土客户经理所管理的资产约在2500亿至3000亿美元之间。在亚洲之外的地方,如瑞士、纽约和伦敦,客户经理们管理的亚洲客户资产额则达到3000亿美元。但在亚洲经济实力最雄厚的3个国家──日本、中国和印度,监管机构为该行业设立了一个极高的准入门槛。境外私人银行坚信这个市场商机无限,为迈过这道门槛,一直在努力进入当地市场的并积极建立市场地位。
二、中国银行业法规分析
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9月24日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办法》在归纳总结境内外商业银行实践经验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个人理财业务进行分类,并界定了个人理财业务的性质。所谓个人理财服务,从消费者角度讲就是确定自己的阶段性生活与投资目标,审视自己的资产分配状况及承受能力,在专家建议下调整资产配置与投资并及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账户及相关信息,以达到个人资产收益最大化。站在金融企业角度,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划分市场,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总称。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当满足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管理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监督管理制度,规定了监管部门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监管要求、监管方式和有关程序。
私人银行参照针对大众理财的相关监管指引,还没有专门针对私人银行的法律法规。但私人银行与一般的大众理财无论在产品结构和销售理念上都存在着差异。比如在《办法》中,提到从客户的角度针对“特定客户群”的服务,一般把它叫理财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是一对一的,或者简单来讲一对多的,而不是具有普通特征的“客户群”。
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多家外资私人银行出于开拓市场、满足客户全球化资产配置的要求,针对国内私人银行客户追求高增殖、高回报的特征,产品设计相当激进。当金融危机横扫全球,外资银行依靠QDII渠道进行投资的理财产品损失严重,投行模式下的私人银行无论是在品牌和资产上都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令这些私人银行深陷信任危机。
在此背景下,2009年7月,银监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的投向进行了严格限制——不能直接投资于股票或基金,不能参与PE投资、定向增发等。同时,该《通知》还规定,“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就意味着,银监会对金融理财行的风险作了规定限制,银行如果做股权投资类产品,也只能面对高端客户,投资起点起码在30万元以上。这份通知的出台意在加强和改善风险控制,一方面对理财产品的安全和风险作了限制,同时也指出了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出路,即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这一利好消息也激励了外资大规模拓展私人银行业务。
三、中国金融制度分析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尽管潜在的市场很大,但也面临着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制度限制?目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实行了金融的混业经营,即身为银行,可以从事保险、证券、投资、信托等多项金融业务。中国金融业却还处在分业经营状态,即银行只能做银行业务,保险公司只能做保险业务,证券公司从事证券业务,等等,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业务不相通。监管层的许多金融政策也都是针对分业经营的。这使外资私人银行的很多产品在开拓过程中步履维艰。在这样一种分业经营状态下,人才也是单一化的占绝对多数,综合型财富管理专才十分稀缺,只有在少数海归派中能觅到寥寥几位?
在国内银行尚未实现混业经营的背景下,私人银行业务开展遭遇到瓶颈。如果要进一步帮客户做资产配置管理,就势必需要涉足资本市场,但目前中国银行业还不能向海外私人银行那样进行混业经营。私人银行不管怎么服务还是属于商业银行的运营范围之下,即银行不能投资股票或其他投资工具,所以私人银行的理财产品开发受到了一定限制。
由于分业制度的限制,私人银行服务的提供也成了半成品。成熟的财富管理服务是真正“管家式”服务,国外客户倾向于选择“专业投资人”或者“专业财富管理人士”为自己打理资产,这类人士受到一系列法律、规章等制度约束,有效规避潜在“道德风险”。因此,客户放心将资金完全交由这类专业人士打理,高端的私人银行服务基本不需要客户自己进行投资。而在国内这种情况还不可能实现,国内银行的服务只是充当“中间人”角色,也就是说,银行为客户提供咨询顾问、投资意见,但是需要客户自己去完成投资、资产配置、调动资金等全部过程。纠其原因还在于国内银行业的分业经营,这与国外成熟的服务差距非常大。随着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加快,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正在经历艰难地突破。
对于私人银行来说,信托也非常重要。但目前银行业还不能经营信托业务,这样富裕家族资产的相承相传就很难体现,所以很多业务只能与信托公司联合来做。另外,中国外汇管制制度较为严格,客户涉及境外投资的需求目前还难以充分满足,因此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一定程度上受限,而外资银行所受到的限制更是大于中资银行。
私人银行大都属于中间业务,存在着大量的法律纠纷、声誉风险以及洗钱风险。我国目前关于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监管、金融法律体系、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实施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等等,完善建成尚需时日。
四、私人银行业务同业竞争分析
目前,私人银行已经成为中外资银行抢夺市场的主要阵地。在中国,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都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出了以经济发达城市为依托,以高额净资产客户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等特征。随着2007年4月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中外资银行竞相争夺高端客户。
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本土银行来说,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个性化、区域化的业务,本土银行与客户的文化和价值观更接近,可以更好地把握客户理财偏好、特点和需求。并且本土银行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扎实的客户基础。因而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巨大的客户基础和网点优势在私人银行业务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外资私人银行则拥有卓越的品牌、高效的管理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毕竟西方发达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已经相当成熟,但受制于国内的金融法规,海外经验与相关产品也不能完全直接应用到中国富裕客户的私人银行实践中去,是否有能力开发出金融法规框架之下,更具备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样是困扰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未知数。同时,它们还缺乏深厚的客户基础,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着不小的难度,使得它们目前在和国内银行的竞争中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因此,总体上中外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当前整个中国私人银行业还没有展现出一个成熟的私人银行业务应有的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私人银行从服务内容上来看,主要以产品销售为核心,投资咨询类服务还停留在充当理财顾问阶段,仅仅是服务理财的升级版。像遗产的筹划、信托、艺术品、奢侈品投资类的顾问还没有提供。产品基本没有差异化,同质化比较严重,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第二,由于专业财富人才资源匮乏,各家私人银行急需既精通国际业务又熟知本地市场的人员。然而目前国内理财业务的发展也不过5、6年之久,私人银行业务起步不过是近几年的事,理财人员的认证体系也刚刚引入,私人银行培训体系还很不成熟,因此目前国内适合的私人银行人才普遍缺乏,这成了国内所有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中、外资私人银行同处在一个市场,都需对市场、客户进行探索和发掘,双方在市场开拓前景上都各具潜力。
五、外资私人银行的竞争优势
外资私人银行独有竞争优势。相对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管理经验优势、产品研发优势和品牌声誉优势:
1.管理经验优势
私人银行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运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掌握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各类核心技术,其管理制度非常成熟。比较典型的是,国外私人银行的核心收入来源为每年固定比例的资产管理费,以及为客户提供超额回报的分成。
2.产品研发优势
近年来,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特别是用于资产保护和衍生工具和各种投资工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增长在于构造型投资产品和非传统投资工具(如套头基金、投资基金、私募股本和不动产投资等)的运用,外资银行成熟的运作使其产品资源极其丰富,能提供更加周全的服务,产品更具特色。有些跨国银行,其经营业务无所不包,形成了自然的垄断优势。
3.品牌优势
海外几家著名银行历史悠久,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进入中国后先声夺人,还未开展业务就已开展品牌宣传攻势,使不少国内高阶层客户从心理上认可海外品牌。
私人银行业务是中国金融服务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银行服务的最高阶段,从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要求看,私人银行业务的加速开展,是迈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的一步。外资银行经过多年本土经营,已经积累了不少客户资源和市场号召力,可将现有客户进行分层,将最高端的客户分离开,提供最顶级的贴身式服务。
六、外资私人银行目前的对策
当前中国金融环境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有一定掣肘,但私人银行仍然拥有许多机会和优势。
1.根据中国市场特征,建立完善组织架构
跨国公司融入中国市场,总是需要把集团高层对中国市场的印象、中国团队的特点及政府的视角和客户的需求考虑进去并联系在一起,然后才可能形成信任关系。而行业新进入者是必须付出成本和时间代价,要与其他同业者拉开差别无非从三个方面入手: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流程管理。对一个新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就业务操作层面上如何确立相应的业绩考核标准,如何更好地结合IT发展开拓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产品的风险管理,初期的高额投入与短期内不易取得账面利润的矛盾,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于最终的一套完善的业务组织管理机制。
2.加强市场调研,明确市场定位
根据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在资产结构、地域分布和客户群体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各家私人银行应加强市场调研,结合自身的经营实际,制订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是根据我国私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实际情况,找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二是突出重点地区,根据不同层次的顾客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多样化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从宏观上来说,加深当地市场客户的了解、熟悉金融法律环境,树立品牌声誉,是从公司战略角度制定策略的。
3.树立品牌,培养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