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女大学生创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早在1999年,我国就发表有关“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倡导建议。提升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我国的政治、文化导向符合。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所弘扬的价值观与科学发展观,契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在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复杂的发展环境虽然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迅速,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资源增多,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质量提升并不明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各种环境相当复杂。创新创业教育面临两方面的环境,一是学校环境,二是社会环境。学校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高校教育课程中,同时还需要与各个企业、平台进行良性互动以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1]社会方面虽然我国国家政策一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尝试,但其补助力度并不能够让女大学生忽略创新创业存在的风险。在职业供给方面,虽然我国人才储备量在逐年上升,但实际上各行各业的职位都存在空缺,女大学生只要摆正就业心态,成功就业并不困难。这些因素无一例外都在影响着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学习与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规划不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它既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性课程,其教学目的不仅仅让女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还需要让女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创新创业思维,让女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2]我国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在课程规划方面缺乏体系,课程内容逻辑并不清晰,教育零散且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学科与课时,在教学成果的检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距离其发展健全、能够为国家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缺乏我国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意识欠缺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十二年的受教育过程中只注重成绩的提高,不重视或较少重视能力的发展,使得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并没有明确的认知。从主观心态角度考虑,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类的课程重视程度低,由于其考核难度相对较低,女大学生往往并不能投入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反而将其看作一种负担。[3]另一方面,普通女大学生在大学结束之后大部分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会选择考研或者工作,相比之下,创业的女大学生占极少数。女大学生往往在潜意识中认为只有在具备大笔资金的投入与强大后台的支持这两方面要素之后才具备创业成果的可能性,从根本上忽视了自身小成本创业的可能,使得创新创业意识的缺乏较为严重。
三、培养和提高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策略
1.改变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观念高校可以利用各科教学,转变女大学生创新创业观念,培养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例如,学校可以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中去,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同时,引发他们对具体社会问题的探讨,从而改变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错误认知。教师可以综合女大学生发展现状与目前社会背景,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授课过程中去并形成授课体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教师可以直接向女大学生展示正确的创新创业思维,以实际的案例引导女大学生对社会现状进行思考,结合思想道德修养本身的内容,对女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与规划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使女大学生能够切实反省自己思想上的狭隘之处,重新考虑人生路线和未来规划。[4]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将创新创业过程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传递给学生,使女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认清本质,保持心态,有助于女大学生切实可行的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当中,教师可以从宏观上展示国家对创新创业的倡导与创新创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从微观上讲解创新创业的相关福利政策,在鼓励学生把握时机的同时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的方法,使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能够更快找到方向。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我国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学生普遍存在学科能力较强,应试水平较高,但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都稍显匮乏。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条件,开展丰富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女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应试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高校可以举办创新创业比赛,设置较为丰厚的创业现金奖励或者学分奖励以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在参与比赛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决策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必需的能力。[5]高校可以合作开办创新创业产品展会,或者与企业合作,在校园内进行为期三天的小型创新创业展会。女大学生可以配合自己的课程时间自行参与展会,与充满创新思维的产品近距离接触,女大学生能从其中获取一些创新灵感的同时这些产品也会激发女大学生的创作欲望。高校可以发挥社团优势,建立创新创业的相关社团,学校可以扶持社团与企业进行一定的联系,开展实践类型的社团活动。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校外创业研究专家学者、社会创业成功人士到校园讲学、作报告,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在创新创业心理辅导方面,学校也应当成立心理咨询小组,探讨决议之后举办创新创业心理报告会,以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创新创业,让女大学生在应对创新创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之前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和变通能力,同时在校园内建立起常设机构,及时解决学生的创新创业问题。3.以实践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应当改变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错误印象,增加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使得女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创新创业过程中去,使得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可能。同时要在学校内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创造出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以实践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实际接触中内化为知识技能和行为模式,使其能够真正应对创新创业中发生的变化,为女大学生今后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去打造坚实的基础。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理论课的授课状况,适当以课程实践的名义向女大学生提出课程实践作业,如策划公益活动、对某一产品进行产品设计、设计一套产品营销方案、进行一次市场调研等。这些活动将创新创业的整个过程拆分为小的步骤,虽然是简易的方式,但也能够拉近创新创业与普通女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些步骤能够让女大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并不困难,小成本的创新创业真实存在,而且能够培养女大学生合作、沟通、组织、协调、统筹、决策的能力,为女大学生步入社会、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思想理论课的授课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综合地区优势,教授创新创业的基础观念,分析市场变化趋势,让学生在课堂中对各种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段时间后重新分析行业情况,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并且分析市场行情变化产生的原因。授课教师要打破学科之间的隔绝状态,同时打破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隔绝状态,授课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或者课堂互动为主要方法,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目的,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创新创业的乐趣,将创新创业列入未来规划内,并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家与学校应当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课程,发挥各科教育课程的理论授课作用与实践指导作用,帮助女大学生转变创新创业思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树立创新创业精神,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为女大学生步入社会、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还存在诸多不足,但笔者还会继续进行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路瑶,曾野.新时代女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5):106-107.
[2]谷劲松.低年级女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以C学院大一、大二学生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2(02):99-104.
[3]赵振义.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干预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21(24):10-12.
[4]郑威容.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途径——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21(36):88-89.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为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女性占人口的一半,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素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可是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却由于缺乏工作的机会从而不能真正学有所用,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一份贡献,从而也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大打折扣,而女性的真正解放也将大受阻碍。女大学生通过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去,不仅对社会作出贡献,也为自己赢得地位、荣誉和尊严。
一、 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在大学教育阶段,女大学生虽然与男学生享受着平等的教育学习机会,但由于先天的生理、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却面临着就业、发展机会等的不平等。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03年开始,就有30%的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生。要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减少就业风险,不但需要女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创业素养。
现实情况是:一是女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低于男大学生。传统女性角色被定位是贤妻良母、贤内助,社会对女性的家庭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角色期待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也严重影响了其女性潜能和效用的发挥,从而导致了她们创业意识较低。
二是女大学生创业领域偏好于传统服务业。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特点,女性从事第一产业创业的较少,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创业的较多,尤其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也和女性自身的性别特征相关。
三是女大学生创业基础中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家庭在经济方面能对其以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资助能力十分有限。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基本没有,虽然一些城市有针对女性的创业贷款,如天津市,但贷款数额较小,而且还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贷款。因此,从经济基础看,女大学生很难获得创业起步资金和运行资金,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难题。
四是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环境缺乏。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之路特别对女大学生来说异常艰难,除了大学生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另一方面,大多数女大学生社会经验严重缺乏,没有资金源、客户群,更没有管理经验,社会经验和人事交际圈基本上还处于空白,且运用民间借贷及政策性贷款融资等渠道的优势又明显弱于男性,几乎没有任何创业培训,也缺少切实有效的促进创业的政策引导,要把理想主义的创业精神转换为实际创业是非常困难的。社会大环境的不足,使得女大学生创业成为当前就业“热”中的“冷”选择,少数人的成功和多数人的失败表明,女大学生创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同男大学生相比,由于受社会历史文化、自身生理特征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和挑战。而目前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这势必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二、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创业教育是一种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修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情感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形式。我国自1997年清华大学主办“创业计划大赛”活动以来,不少高校开始开设创业类课程和培训。但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同时,大部分高校不仅缺乏对创业人才培养理论的系统认识和把握;还缺乏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师资;在创业类的课程设置和项目立项方面,与其他国家、地区也存在着明显的通识性的差距。这直接导致了创业教育在操作层面上的缺陷。在创业经济时代的今天,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国外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根据美国高校18份创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其中涵盖了116个不一样的主题,其中有六大主题较常见提起:战略与竞争分析、成长管理、发现和产生创业想法、风险管理、财务和创造力。长期以来,尽管大量研究者在创业研究,创业行为等方面取得成果,但理论精确性不够,这是造成创业课程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对此,学术界一方面在创业教育方面开设了创业实践和创业理论课程,但创业实践课程居多,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也越来越系列化,如:企业家精神、小企业管理、企业咨询、创业计划与写作、风险投资、家族企业、机会管理、创造性思考、特许经营开发、创新评估、技术转移等课程。
四、 构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高等学校女性创业教育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可分为学科课程、通识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为了更明晰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高等学校女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女性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为核心,通过创业通识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为手段反辅专业课程。
(一)女性创业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
女性创业通识课程设计得越科学越规范,它实施的效果就会越好。精心构建一个科学的女性创业通识课程体系,显然是保证创业课程顺利实施的良好策略。以设置专题的形式开展女性创业通识课,专题内容涉及《女性成为创业者》、《女性创业的动机与投入》、《女性与人力资本》、《财务知识与商业头脑》、《女性创建管理团队》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方式相结合,理论采用专题的形式开展,实践环节采用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对于实践环节给予学生创新学分计算。
(二) 女性创业实践课程的构建
创业实践课程是指为了完善女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工作,多方面训练学生,增强女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女性学生创业个性的课程。主要分为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两类。
1.模拟创业实验
模拟创业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虚拟的创业教育训练系统或虚拟的创业公司,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创业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即从创业项目选择、创业资金的筹集、创业团队组建、创业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市场营销等都由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增长相关知识。
2.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是学生创业理论与创业实务的具体应用(如SYB)。学生的创业实践载体一是充分利用原有的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实习基地或实验室,使教学、实习与创业结合起来,把基地办成能孵化学生创业实体的校内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二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创业企业,并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的真实过程,为学生毕业自主创业积累经验和增长才干;三是通过建立创业者联盟,让准备创业的学生和已经创业的学生或成功创业的人士一起进行交流、沟通和学习,通过创业者联盟这个平台让准创业者学习、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和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发挥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功能;四是构建创业的校园文化,如:建立学生创业社团、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等,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到学生创业上来。
一、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长期男权社会形成的历史无意识使女大学生创业动机不强
女性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始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构建力量。然而由于种种文化或社会原因,女性与男性之间生理性别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社会性别的巨大差距。在近代以前的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中国这样经历了长时期农耕时代的社会结构中,男性在力量、速度等方面的优势,造就了其生产力上的优势,使得女性因其生理特点成为一种依附性的存在。甲骨文中的“女”字字形,是一个跪在地上的人;“妇”字则是一个女人手持笤帚的形象。这生动地意味着,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她们的领域仅在家庭。在这种父权制文化的长期积淀中,形成了一种女性依附地位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传承者,不仅是男性,也包括女性自身。“今天,我们通常看到了人类赢得的(即使是以男人为中心的)文明为男女两性共享这一事实,却往往忽视了人类文明的历史代价是以女人的非人格化为起点的这一史实。正是这种代价,于文明初始已经在男女两性之间划开了一道深深的沟壑,并因此在人类生活中划开了优劣有别的两大领域(公/私、社会/家庭),从上古直到今天。”体现在当代女大学生身上,这种集体无意识虽然相比封建社会时代有了很大改观,但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其表现,就是无论是女大学生自身,还是社会、家庭对她们的期望,都倾向于作出向内的、平稳的、日常的、风险小的人生道路选择,创业多为排序靠后,或浅尝辄止式的尝试性选择。
(二)前期文化学习的失败经历使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勇气不足
在女大学生群体中,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具有其自身特征。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小学阶段教育体制,这部分女生在文化学习上已经历过初中升学考试的一轮淘汰,顺利进入高中学习,经历过严峻的高考考验,但最终失利,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文化学习上的失败者。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有过认真努力学习的历程,但因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原因未能取得理想的学业成绩,未能进入理想的更高层次的大学学习,多有一定程度上的挫败感。而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倾向仍比较明显的情形下,社会、家长甚至学校,包括学生自己,都习惯用学业成绩作为评价中学生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这种学习上的挫败感使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在对创业活动本身存在恐惧心理以外,还存在对自身知识储备、能力水平不足的焦虑和质疑,使她们缺乏创业的勇气,难以迈出第一步。
(三)个人发展规划不明使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认识不清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认识不到位带来的心理困扰。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女生相当优秀,一部分女生由于在初、高中阶段就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服务与管理,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探索精神、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上甚至强于许多埋头苦读、成绩比她们优秀的同学,但由于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为重的主流评价体系,她们的被认可程度不可,从而产生自卑、敏感等心理,导致缺乏创业所需的自信与冒险精神。二是对个人发展缺少规划,志向不远,要求不高,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更多地将人生目标锁定在一份稳定、轻松的工作和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上,对开拓性强、风险较大、不可控因素较多的创业活动持畏惧和抵抗心态,缺乏在创业中成就自我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具备创业资质和环境的女生,也常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创业,往往把自主创业作为就业困难时的备用性选择。(四)对创业过程艰苦性的心理准备不足使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意志不坚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和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锻炼不足都易导致其在创业过程中的退却和停步不前。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对外的事务多由男性负责,女性“主内”,讲究内敛、沉静、温婉,限足于闺阁之内,不宜过多公开露面,与外部环境打交道的时间和机会都远少于男性。在这种观念中养育出来的女性,多被置于柔顺、怯懦、被保护的位置,缺乏积极参与竞争和主动应对挑战的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当前高校的女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备受宠爱与呵护中长大,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而我国高校现在创业心理教育的力度有限,绝大部分没有系统的创业心理教育,学生特别是女生的创业心理素质没有得到足够的提升,对失败的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强,在创业过程中一旦遇到打击,易引发心理问题,导致退缩和放弃。
二、基于价值认同的高职院
校女大学生创业心理建设对策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在努力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创造意识,总是竭尽所能地使自己趋于完美。如果能够将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激发出来,形成对创业成就自我的价值认同,并佐以必要的系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必然可以极大地加强创业心理建设。
(一)加强女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促进女大学生在性别上的自我认识与发现,激发创业动机
如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指出的,女人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后天被社会和历史塑造成的。实际上,社会发展到今天,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和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已经极大地弥补了女性在力量、速度等生理条件上的劣势,社会环境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男女平等的支持条件。但是,相对于近代以来才开始的仅一百余年的女性意识觉醒历史,已历经几千年男权中心社会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强女弱意识,仍在各个层面,以不显山露水但也是最为顽固的形式,影响着女性对自我的认识与定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女生教育,在肯定两性差别的基础上,使女大学生具有清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觉醒,激发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的决心。
(二)帮助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强化创业心理准备,深层诱导女生强化创业意愿
现在,我国第三产业正处速发展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所占比例还必将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别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所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与女性细腻、柔和、低调,注重人文关怀、亲和力强等特征不谋而合。高校和大学生就业部门应针对女生自身实际和择业意愿,帮助女生有意识地积累和分析适合创业的行业信息,如餐饮服务业、酒店服务业、服装行业、电子商务、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同时,针对女大学生开设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并在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开展市场调研、积累人脉、分析需求、处理风险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针对性指导,使女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身的同时也正确认识创业,增强创业的意愿和信心。
(三)引导女大学生获得类似高峰体验的创业情感体验,坚定创业意志
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这种由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获得的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虽历时短暂,却照亮一生。心理学家将这种感觉称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可促使人对自我的态度的根本转变,成为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源泉,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攻艰克难、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我的实践。在这方面,高职院校可从加强宣传入手,邀请在学历、经历类似的创业成功女性,特别是优秀校友代表到校宣讲,在介绍成功经验的同时,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给予女大学生创业路上的积极心理暗示。同时,通过创业大赛、创业仿真软件模拟训练等途径,使她们预先获得与高峰体验类似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到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意义与价值,坚定创业意愿。
(四)引导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强化创业体验,在价值认同心理基础上将创业作为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长期男权社会形成的历史无意识使女大学生创业动机不强
女性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始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构建力量。然而由于种种文化或社会原因,女性与男性之间生理性别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社会性别的巨大差距。在近代以前的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中国这样经历了长时期农耕时代的社会结构中,男性在力量、速度等方面的优势,造就了其生产力上的优势,使得女性因其生理特点成为一种依附性的存在。甲骨文中的“女”字字形,是一个跪在地上的人;“妇”字则是一个女人手持笤帚的形象。这生动地意味着,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她们的领域仅在家庭。在这种父权制文化的长期积淀中,形成了一种女性依附地位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传承者,不仅是男性,也包括女性自身。“今天,我们通常看到了人类赢得的(即使是以男人为中心的)文明为男女两性共享这一事实,却往往忽视了人类文明的历史代价是以女人的非人格化为起点的这一史实。正是这种代价,于文明初始已经在男女两性之间划开了一道深深的沟壑,并因此在人类生活中划开了优劣有别的两大领域(公/私、社会/家庭),从上古直到今天。”体现在当代女大学生身上,这种集体无意识虽然相比封建社会时代有了很大改观,但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其表现,就是无论是女大学生自身,还是社会、家庭对她们的期望,都倾向于作出向内的、平稳的、日常的、风险小的人生道路选择,创业多为排序靠后,或浅尝辄止式的尝试性选择。
(二)前期文化学习的失败经历使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勇气不足
在女大学生群体中,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具有其自身特征。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小学阶段教育体制,这部分女生在文化学习上已经历过初中升学考试的一轮淘汰,顺利进入高中学习,经历过严峻的高考考验,但最终失利,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文化学习上的失败者。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有过认真努力学习的历程,但因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原因未能取得理想的学业成绩,未能进入理想的更高层次的大学学习,多有一定程度上的挫败感。而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倾向仍比较明显的情形下,社会、家长甚至学校,包括学生自己,都习惯用学业成绩作为评价中学生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这种学习上的挫败感使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在对创业活动本身存在恐惧心理以外,还存在对自身知识储备、能力水平不足的焦虑和质疑,使她们缺乏创业的勇气,难以迈出第一步。
(三)个人发展规划不明使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认识不清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认识不到位带来的心理困扰。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女生相当优秀,一部分女生由于在初、高中阶段就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服务与管理,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探索精神、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上甚至强于许多埋头苦读、成绩比她们优秀的同学,但由于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为重的主流评价体系,她们的被认可程度不可,从而产生自卑、敏感等心理,导致缺乏创业所需的自信与冒险精神。二是对个人发展缺少规划,志向不远,要求不高,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更多地将人生目标锁定在一份稳定、轻松的工作和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上,对开拓性强、风险较大、不可控因素较多的创业活动持畏惧和抵抗心态,缺乏在创业中成就自我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具备创业资质和环境的女生,也常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创业,往往把自主创业作为就业困难时的备用性选择。
(四)对创业过程艰苦性的心理准备不足使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意志不坚
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和女大学生创业心理锻炼不足都易导致其在创业过程中的退却和停步不前。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对外的事务多由男性负责,女性“主内”,讲究内敛、沉静、温婉,限足于闺阁之内,不宜过多公开露面,与外部环境打交道的时间和机会都远少于男性。在这种观念中养育出来的女性,多被置于柔顺、怯懦、被保护的位置,缺乏积极参与竞争和主动应对挑战的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当前高校的女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备受宠爱与呵护中长大,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而我国高校现在创业心理教育的力度有限,绝大部分没有系统的创业心理教育,学生特别是女生的创业心理素质没有得到足够的提升,对失败的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强,在创业过程中一旦遇到打击,易引发心理问题,导致退缩和放弃。
二、基于价值认同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心理建设对策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在努力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创造意识,总是竭尽所能地使自己趋于完美。如果能够将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激发出来,形成对创业成就自我的价值认同,并佐以必要的系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必然可以极大地加强创业心理建设。
(一)加强女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促进女大学生在性别上的自我认识与发现,激发创业动机
如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指出的,女人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后天被社会和历史塑造成的。实际上,社会发展到今天,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和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已经极大地弥补了女性在力量、速度等生理条件上的劣势,社会环境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男女平等的支持条件。但是,相对于近代以来才开始的仅一百余年的女性意识觉醒历史,已历经几千年男权中心社会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强女弱意识,仍在各个层面,以不显山露水但也是最为顽固的形式,影响着女性对自我的认识与定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女生教育,在肯定两性差别的基础上,使女大学生具有清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觉醒,激发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的决心。
(二)帮助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强化创业心理准备, 深层诱导女生强化创业意愿
现在,我国第三产业正处速发展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所占比例还必将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别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所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与女性细腻、柔和、低调,注重人文关怀、亲和力强等特征不谋而合。高校和大学生就业部门应针对女生自身实际和择业意愿,帮助女生有意识地积累和分析适合创业的行业信息,如餐饮服务业、酒店服务业、服装行业、电子商务、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同时,针对女大学生开设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并在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开展市场调研、积累人脉、分析需求、处理风险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针对性指导,使女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身的同时也正确认识创业,增强创业的意愿和信心。
(三)引导女大学生获得类似高峰体验的创业情感体验,坚定创业意志
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这种由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获得的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虽历时短暂,却照亮一生。心理学家将这种感觉称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可促使人对自我的态度的根本转变,成为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源泉,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攻艰克难、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我的实践。在这方面,高职院校可从加强宣传入手,邀请在学历、经历类似的创业成功女性,特别是优秀校友代表到校宣讲,在介绍成功经验的同时,剖析自己的心路历程,给予女大学生创业路上的积极心理暗示。同时,通过创业大赛、创业仿真软件模拟训练等途径,使她们预先获得与高峰体验类似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到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意义与价值,坚定创业意愿。
(四)引导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强化创业体验, 在价值认同心理基础上将创业作为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创业教育; 女大学生; 就业竞争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22-02
女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具有知识性、可塑性、开拓性等特点。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接受了平等的教育与学习的机会,但是在就业市场中却没有得到完全平等的就业机会。在新形势下,创业教育在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研究工作探讨中成为高频因子。
一、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创业教育是使受众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的教育活动。[1]它通过高校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素质的锻造,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2]高校创业教育是针对大学生这一创业教育客体开展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活动,它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精神,开发创业人格,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3]
1.有利于转变女大学生就业观念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步增强,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尤为显著。根据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其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能够转变女大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独立自主能力,积极主动实现就业,鼓励其自主创业。形成高等教育由“守成教育”到“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2.有利于培养女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女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培养“八个意识”,即创业主体意识、风险经营意识、知识更新意识、资源整合意识、战略策划意识、信息资源意识、创富意识、优化环境意识。增强“三种心”,即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创业教育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较为具体的推进模型与行为方式,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4]
3.有利于女大学生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与男性相比,女大学生在语言表达、形象思维、人际交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作为创业教育的客体,能够在就业竞争中更加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在就业竞争中,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足有自信心不强、独立性不高、决策不果断等,都可能不同程度影响女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工作和发展,但是在创业教育中会得到对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是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5]从而有效地弥补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劣势。
二、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现状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既存在经济保障、工作稳定等职业发展中的基础需求,又存在谋求社会认同等自我尊重需求。因此,其就业现状对于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取得社会认同,提高就业成功率至关重要。
1.社会经济状况和政策环境造成“三高”
就业成本付出高,大部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比男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购买就业求职和面试时所需的衣服、化妆品等。期望值偏高,女生对就业比较理想化,愿意到国家机关、外资企业、大中城市等具有舒适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地方工作,不愿到基层、二三线城市和中小企业等地单位工作。依赖性高,女大学生希望通过父母亲朋等帮助其就业,因而依赖性明显高于男生。
2.社会传统观念和自身特点造成“三低”
女大学生就业层次相对较低。虽然女性的就业率总体增长,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层次相对不高,大部分女大学生就业只在与传统角色相关的职业和行业间流动。尤其是从事服务性质延伸的职业和行业,如做文员、秘书、行政等,而在那些所谓社会评价高和前景看好的行业,如电信、金融、房地产业、国家机关等社会团体部门,女大学生的就业比率不高。女大学生就业收入相对较低。女性就业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女大学生就业已成为衡量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女大学生就业相对应的却是低收入,在女大学生占多数的行政相关工作中通常在同行业中的平均工资都是最低的,而且这些行业的工资增长也是很缓慢的。女大学生职业流动性相对较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通过市场的统一配置,使得女大学生涉足更为广泛的领域。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拓宽了,女大学生也可以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女大学生往往是选择了某个职业,就很少有机会去选择别的职业,处于一种职业流动静止状态。
三、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1.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所谓和谐校园文化,是以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先进、创新宽容、和谐的精神文化为核心,是独特、典雅、人文的物质文化,民主、平等、高效的制度文化和理性、诚信的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6]女大学生的感性认识通常大于理性认识,所以校园文化对女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影响往往大于传统教育的效果。创业文化必须依托校园文化营造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应该立足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创业文化的舆论氛围。
2.创业意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创业意识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7]创业意识的培养要依靠专业知识课堂这个阵营,要让女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创业意识的养成过程。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要根据女大学生的特点导入相关行业创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让女大学生提前了解某一行业创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使她们能够在就业市场中具备竞争能力。
3.创业课堂与实习实训相结合
在教学内容上,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涵盖和涉及创业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政策法律、社交礼仪等领域。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的主要是各方面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要有成效的应用这些知识技能,创业教育就必须是课堂教育与活动课程和素质拓展三者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进一步形成“案例教学—创业计划—实习模拟—实地创业”的教育模式。[8]
4.创业能力与教育评价相结合
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需要时刻与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相结合。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素质、教师能力、教学环节、实践平台、创业环境和社会效益等六个核心指标。评价体系的指标因子是决定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的关键,合理的权重配比是评价能力科学客观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时椿,常建坤.创业与创新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18-22.
[3] 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 唐百锋,鲁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视阈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4-77.
[5] 葛 莉.就业竞争力视阈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75-77.
[6] 孟益宏.论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7(11):63-65.
[7] 陆 岩,乔长水.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11-13.
2003年7月,“野心勃勃”的她开了一家公司,注册资金50万,聘用员工十多人开拓市场。她的名字叫张美英。
张美英今年21岁,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人。爸爸现为某机关退休干部;妈妈没有文化,靠批发糖烟酒做小生意。从小她的独立性就很强,同学们给她起了个绰号叫“生意经”。
15岁退学以后,她就开始给人打工:文员、导购员、柜台小姐……在经历过失败以后,张美英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欠缺,她拼命考进了郑州大学的工商企业管理系,要在大学里学习更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一天,她沿着桃源南街向学校走,路两旁全是商店和餐馆。“这真是个商品经济时代,上哪儿寻找精神归宿……”她感叹。在离学校400米的地方,她看到两间出租的房子,100多平方米,月租2800元。
“如今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把这两间房子建成一个精神家园多好,温馨、舒适,有情调,把快乐相互交流,把忧伤向别人倾诉……”也许开一间聊天室,提供精神服务,比商场还挣钱呢。这个想法迅速在张美英心中酝酿成形。
回到学校,她把想法向同学说完以后,三个好朋友立刻对市场展开调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他们走访了100多幢写字楼,300多个居民小区,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近两万人当中,1.6万人愿意在情绪不好时接受聊天。
就这样,张美英的“聊吧”诞生了!这在河南是第一家,在全国也是第一家。随后,张美英用自己以前打工存下来的钱,先交了房租,再请人帮忙店面装修,购买设施。大家集思广益,说“聊吧”和咖啡厅不同,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收获,要简单别致,古朴温馨……
因为是新生事物,聪明的张美英成功“利用”了媒体,通过电台、报纸进行宣传,让许多人都知道了郑州桃源南街有一个大学生开办的“聊吧”,内设吧台、茶水、信手涂雅的墙壁等。
人说“万事开头难”,但“聊吧”却是开门红。房租、水电、税费、人员工资等每月要6000元。第一个月持平,第二个月赢利4000元,第三个月竟赢利5000元……这让张美英兴奋不已。
2003年1月到4月,最高的1个月赢利1万元。“一般每月挣个三五千元,就是在非典时期,学校封校的情况下,聊吧也一直在赢利。”张美英对记者说。
从2003年3月起,手头有一定积蓄的张美英产生了“扩军”计划,要么把“聊吧”做成连锁性的,辐射郑州乃至全省;要么另辟蹊径,开一个能摆到桌面上的公司。2003年6月的一天,在看一本杂志时,她忽然发现了“商机”――商务智能电话,这是一种新型电话机,可手写输入,可发电子邮件,有日程提醒,具有辞典功能,总之方便快捷,能高效办公。杂志上说,目前这种商务智能电话正在全国寻求。
双休日,张美英到北京看样品,联系事宜。北京总厂看来了一个风风火火的小女孩,而且还是个大三学生,总厂负责人摇了摇头,说你很有个性,将来也许能成为商场的经理人,但我们不能把权交给你。此时,张美英已认定这个产品的前景,非做不可。“我有没有能力不是凭口说的,还是看我的工作业绩吧。”张美英说。洽谈的最终结果是张美英胜出。
2003年7月18日,正值暑期。张美英忙得不可开交,“聊吧”先交朋友打理,她注册了一个公司――郑州海天红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张美英说,资金不全是自己的,有亲朋好友的相助。至于说公司名字为什么叫“海天红日”,她说有“海阔天空,蒸蒸日上”之意,这个名字她一连想了好几个晚上呢。
创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为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女性学者袁潇说过“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女性占人口的一半,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素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其发展水平直接牵连国家的综合实力。可是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却由于缺乏工作的机会从而不能真正学有所用,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一份贡献,从而也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大打折扣,而妇女的真正解放也将大受阻碍。女大学生通过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去,不仅对社会作出贡献,也为自己赢得地位、荣誉和尊严。
一、现状分析
我们在本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群体中抽取了300份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同时选择了100份男性问卷作为比较组。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女大学生的基本特征、自我创业状况、创业意愿、创业计划、创业基础、创业困难等,对她们的创业特点和规律性进行了调查、统计和简要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男、女大学生对待自主创业的共同点概括成五个方面:拥有创业梦想,认同大学生创业,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回家或到大城市创业,缺乏系统规划。而在创业动机、创业领域、创业基础、创业政策方面,男、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很大差别。
(一)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弱于男大学生
从调查结果看,女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得分显著低于男大学生。传统女性角色被定位是贤妻良母、贤内助,社会对女性的家庭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角色期待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也严重影响了其女性潜能和效用的发挥,从而导致了她们创业意识较低。但是作为年轻人,她们也有着理想和激情,对于创业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虽然多数由于缺乏经济条件和实践经验而暂时搁置创业计划,一毕业就打算创业的人不多,但她们仍然抱有未来在创业的打算。此外,创业动机也存在着城乡差异、专业差异、年级差异等。
(二)女大学生创业领域偏好于传统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特点,女性从事体力支出较大的第一产业创业的较少,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创业的较多,尤其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也和女性自身的性别优势相关。同男性相比,女性具有交往能力的优势,女孩子的天性普遍比较柔和,细致,耐心,长于表达和沟通,容易与人相处,在以服务、信息等为主的第三产业领域创业更能发挥她们的性别优势,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另外,女大学生创业对于便民服务业并不看好,比较看重传统的商业服务业、餐饮服务业以及以高新技术为工具的现代服务、知识服务业。20*年,全国妇联公布了10个“适合女性创业最佳项目”和20个“适合女性创业优秀项目”,这30个项目多是集中在洗衣、洗车、工艺品加工等行业,最大投入不超过10万元,其中以3万元以下的小投入项目为主,这些推荐项目共同的特点就是所耗体力较少,投资少,成本低,效益好,易于操作并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适合女性包括女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在这些行业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创业基础中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家庭在经济方面能对其以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资助能力十分有限。据有关媒体调查显示,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中超过九成是靠民间借贷起家的,65.3%的创业者认为在创业资金短缺时向银行贷款有困难,有些机构专门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设立了小额贷款,手续简便,门槛很低,但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基本没有,虽然一些城市有针对女性的创业贷款,如天津市,但贷款数额较小,而且还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贷款。因此,从经济基础看,女大学生很难获得创业起步资金和运行资金,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难题。
(四)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环境缺乏
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之路特别对女大学生来说异常艰难,除了大学生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尽管国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一些优惠政策,但是其中有些政策很难操作,有些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另一方面,大多数女大学生社会经验严重缺乏,没有资金源、客户群,更没有管理经验,社会经验和人事交际圈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难以获得创业的起步资金和运行资金,而运用民间借贷及政策性贷款融资登渠道的优势又明显弱于男性,几乎没有任何创业培训,也缺少切实有效的促进创业的政策引导。要把理想主义的创业精神转换为实际创业是非常困难的。社会大环境的不足,使得女大学生创业成为当前就业“热”中的“冷”选择,少数人的成功和多数人的失败表明,女大学生创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促进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一)针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所需资金难的问题,我们应当加强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让进行自主创业的女大学生能够从资本市场筹集到资金。这一方面使进行自主创业的女大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从而以自己的创意,向着能够使自己公司发展壮大的道路迈进,而不再受制于其他投资企业的牵绊;另一方面,从资本市场筹资后,新创企业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接受广大投资者的监督,从而激励创业者脚踏实地地经营自己的企业,若其资金来自其他公司或是自己的家庭,企业会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从长远来看将不利于企业的成长。
(二)在投资体制改革中,首先要让社会消除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偏见,可以通过媒体多向社会宣传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事例或是通过颁布一些有利于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过程中的优惠措施,使社会人士从内心里改变认为女大学生自主创业只是一个社会现象,改变认为这些企业一定要失败的印象。其次,改善社会服务机构或部门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加快这些机构的制度性建设,为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服务。中国没有纳斯达克市场,但是中国有中小企业板市场,可以把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归到中小企业板中去,享受中小企业板市场的优惠,深交所也应该大力扶持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宣传还是企业实际融资时,应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从而形成一个良性机制。同事,也为其他打算创业的女大学生吃下定心丸,并且还能改善公众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见。
(三)现在我国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为了效率的提高,企业必须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各高校和全社会可以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实行激励政策,刺激大学生在校自主创业或是毕业后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四)将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应该尽快落实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很难操作的相关政策做进一步阐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分析。在保持公平原则的基础上是政策多倾向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公司,只有这样,才能使之与社会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公平的市场机制,也更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更好发展。
三、对高校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第三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尽管如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只能算是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专门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少,仅仅少数地见于妇联或是学校进行的短期培训甚至讲座,远远难以满足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针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女大学生创业的目的性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青年和谐进入社会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首先要了解职业知识,要明确职业的分类、职业要求、职业形势等,另外要对职场进行调查、了解、参与,她们才有可能产生创业的想法、信心和动力,为其创业成功做好铺垫,再次要帮助她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处理好就业、择业、创业的关系,再有,应加强对自主创业过程中该具备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着重测试和训练,以提高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备的必要能力和素质。女大学生教育应以一般的创业教育为基础,针对女性特点增减部分教育内容。如:女性创业者会遇到一些男性很少会遇到的困难:社会对女性期望值相对低,很多女性对自己期望值较高,心理压力容易偏重,还会出现来自家庭以及其他困扰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压力,所以说,专门的女性决策、女性领导艺术、女性心理压力调适方面的理论知识或者观念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2、加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计划性
应当结合女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完善课程设置。第一,明确创业学和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增设创业学专业或成立创业系,使创业学科正规化,做到有专业、有大纲、有课程、有教材、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第二,完善课程设置,开展女大学生“性别教育”,以一般创业教育为基础,针对女大学生添加有关女性学课程。通过性别意识教育,使女生不仅明确自己的权利、权益、需求及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承认男女两性之间的身心差别,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自觉克服群体和个体的弱点,促进女生全面发展;第三,结合女大学生创业的特点,调查表明,女性企业在规模、资金、收入、人数和科技寒量等方面与男性相比都处于弱势,但是女性天生直觉准确,思维慎密,善于学习观察,富有耐力与理解力,这些优势与特长说明女性更适合创业。作为女性中的佼佼者,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学习能力和可塑性,但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因此,在实施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时一定要结合女性创业和女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分析和了解女大学生有利于创业和阻碍创业的因素,帮助她们扬长避短,树立创业的把握和信心,选择适合创业的行业和项目,有利于女大学生毕业后的正确创业和成功创业。
3、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应带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和体验式教学途径。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实践性活动。没有实践性环节和体验式教学的配合,创业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配合理论观念教育,展开有计划的创业实践活动非常必要。除了课堂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和调查讨论等教学实践外,充分把握和利用校内外的一切机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女生参观考察并邀请女性创业成功者到课堂授课,介绍她们创业的经历以及创业的成就感,开展多种形式的女生“创业方案”“创业作品设计”“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在全校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培养她们的创业意识,激发她们的创业激情,在各高校成立“女性创业中心”或“创业中心女生部”或“女生创业俱乐部”,为女生创业提供理论研究、政策指导、信息咨询与经验交流,使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建立女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或鼓励女生自主经营小型创业项目等为女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开展挫折训练,将学到的创业理念与技巧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亲身体会创业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增强她们的企业家精神,为她们毕业后的正式创业奠定思想准备并积累更多创业经验。
【关键词】 女大学生就业;心态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将有61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未实现就业的100万毕业生,总计约71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截至5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5%,较去年同期下降三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而这次的就业危机,对一向处于就业弱势群体的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于是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批“曲线就业”的女大学生,以“嫁个好老公”作为“突破口”,在征婚或征友时,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稳定收入者成为她们心目中“好老公”的首要条件。
一、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由很多因素影响造成的:随着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确立,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随之凸显,且日趋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大幅度减少;相较男性就业者,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女大学生的体力差甚至智力差,能创造价值小,再加上女大学生入职后面临的婚姻、生育与孩子抚养等客观问题,也使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就业市场必然成为性别歧视的温床。除此之外,类似“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有钱人,少奋斗十年” 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上不少人对女性高学历者的“妖魔化”,使很多女大学生丧失了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评判,放弃了就业。更为严重的是,极少数女大学生因此丧失求职的信念与希望,以血的悲剧来绝缘自己面对的压力和困难――长期因就业困难而焦虑的唐山女大学生刘伟,留下一本密密匝匝近10万字的日记,悄然凋落在灿烂的花样年华。
二、针对女大学生“急嫁族”现象的相对应的思考
1. 当前有很多女大学生认为结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故而将追求好的婚姻作为她们人生的主题。首先,这种想法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如果把自己的未来全部都寄托于婚姻之上,那么这无异于投资股票,可能赚到很多,也可能损失惨重,而使我们的父母老无所依。从反面讲,投资婚姻不如投资自我职业生涯,只要足够努力,绝对能使自己和父母过上体面幸福的生活。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女性拥有了独立的就业和收入,她在婚姻生活中才能拥有主动权和发言权,才能维护自己和家庭的幸福。婚姻是建立在男女相对平等的基础上,这种平等同样体现在就业上,对于那些放弃择业选择婚姻的女毕业生来讲,她们婚姻的地基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牢,所以也很难将其建得高、建得稳。
2.马斯洛需求五层次中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对于女性同理。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行为和追求都是功利的,对于优秀的女大学生,追求良好的职业,也许并不是为了一个良好的声誉和一份体面的收入,她们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面对来自就业或生活其他方面的无奈和困难,她们能在工作中真正提升自我的尊严和价值。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讲,女性放弃自己就业的权利或者说是义务,男性相应的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庭、社会责任,这对于男性来讲也是极不公平的。当“养家糊口”成为男性负重又无奈的人生主题时,就意味着他们会因此放弃更多得个人理想的追求,生活的重担会使其变得疲惫不堪,他们在社会上遇到的压力和不顺时,部分男性可能会以家庭暴力的形式发泄出来,那么不少女性会因此生活在无穷无尽的痛苦中。女性就业不独立是婚姻生活中“男尊女卑”的重要源头,只有当女性求职者高昂着头同男性一争高下的时候,他们才会感觉到竞争压力并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女性,男性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所以,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女大学生首先要摆正心态,以积极态度对待就业方面的压力和困难,摆脱依赖他人的心理,在自救中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同时要以各行业成功女性为努力方向,学习其勤奋、坚韧的人格特点,培养自身事业心和进取心,要合理定位自我,尽早进行职业规划、提升自身竞争力,尤其是对于高校女生,要摆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态,提高就业能力。
3.从整个社会层面讲,如果女大学生“急嫁族”迅速发展蔓延,大量的女性人才资源的就会因此浪费,从而使国家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严重失调,影响国家长远发展。傅里叶曾经说过“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女性积极向上,男性才会奋发图强,他们的孩子才会积极向上,社会才有绵延不绝的动力。用人单位应给予女性就业者应有的尊重,尊重她们的能力和劳动成果;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理念,从小培养女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意识;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论文关键词]工科 女大学生 就业 困境 出路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现状,女大学生就业屡屡受挫。尤其是工科专业,对口工作对体力和精力的要求比较高,而男生优势明显大于女生。因此,在工科专业里,学习成绩优异、继续深造的80%是女生,她们想出权宜之计——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于是造成女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状。所以,在新形势下关注工科女生这一相对弱势群体将对促进其就业,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供需矛盾突出。虽然较以往工科院系招收女生逐年增加,但是总的来看大学里工科女生与男生的比例还是很悬殊,女生比较少。但是,工科女生大都踏实,因此大部分成绩优于男生。分数的优势使她们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但在求职实践中依然劣势明显。
2.期望值过高。对河北省部分女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78%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毕业之初月薪在2300元以上。但是理想和现实有出入,据有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每月1800~1900元,因此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把相当多的时间用于观望和等待,一方面担心就业,一方面又消极待业,期望值高于社会现实水准。
3.就业意识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工科女生通过系统的在校学习,积累了一定水平的专业知识,但是实践机会较少,实践经历匮乏,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精神。尤其是一些刚毕业的女生感觉自己寒窗十几年,已经学到了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吃苦,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出击的魄力,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亟待提高。工科女生应该正视社会现实,做好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客观分析自身优势及不足,主动迎接挑战,以赢得就业择业的成功。
4.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上会面临很多困难。很多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衡量人才性价比。女生在孕、产期都会给单位增加负担,因此许多用人单位都是只要男生,即使在没有性别限制的地方,同等条件下也会优先考虑男生。多数工科女生所找的工作都与本专业无关,转行现象明显。
二、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1.社会因素。一是国家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些大城市及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资待遇相对较高、发展空间比较广阔并且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外职业生涯”因素对广大工科女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比如毕业后工科女大学生还是首选北京、上海以及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就业,而基层县市、西部地区遭受“冷遇”。二是性别歧视对工科女生就业影响明显。全国随机抽取了25所高校约500名女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有30%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亲身经历过性别歧视。其中工科女大学生的受歧视程度排在各学科之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单位将男生与理性、高效、主动等特征联系在一起,而将女生与感性、柔弱、被动联系在一起。虽然新时代提倡男女平等,但是真正平等的理想模式还未实现,在就业过程中,女生仍旧处于劣势地位。
2.高校因素。一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结构性问题。由于用人单位对工科女生需求数量相对其他学科女生要少,因此工科专业的招生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男女生的招生比例,科学设置招生数量。二是我国高校课程和专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大纲多年不换,课件也是“一劳永逸”,学生专业知识陈旧,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普遍欠缺,社会实践难以切实落实,难以胜任日新月异的就业岗位。三是高校的就业和创业指导有待加强。虽然许多高校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都处于起步阶段,往往仅是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手续的常规办理,而在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培养学生求职能力和创业教育等方面比较滞后,很难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实质性帮助。四是女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有待加强。无差别的教育很难适应教育现状,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性别、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活动,提高学生明辨职业选择的能力。
3.家庭因素。如今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穷养儿,富养女”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许多家长对男孩相对严格,但是对女孩格外偏爱,平时只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其生存技能的培养,因此造成女生“高成绩、低能力”的状况出现。更有甚者部分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父母形成较强的依赖性,“挫商”很低,参加工作后往往会出现不能适应工作岗位情况。
而且,父母多是希望孩子将来毕业后找一个相对稳定及轻松的好工作,因此多数女生在择业时会优先考虑物质利益。可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应降低期望值。若承受能力较差的女生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长此以往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4.自身因素。一是就业认知存在偏差。由于工科专业的工作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形式比较单一,也比较辛苦,加上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使得部分女生过度注重身材、穿着打扮等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内在修养的提高。二是女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与男生存在客观差异。女生相对于男生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困难要及时调整,否则就无法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是能力素质与市场需要相脱节。工科女大学生和其他专业女生相比,除了应该具备一些共同的职业能力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
三、应对策略
1.充分发挥政府等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扮演着倡导者和帮扶者的关键角色。各级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为工科女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不仅要宣传有关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要切实营造就业创业环境。如邀请当地知名女企业家走进大学作报告、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等。
2009年,教育部大力推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但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大学生去基层就业具有工科背景知识的仅有6%,因此,广大工科女大学生应加强到基层锻炼的就业意识。
2.高校要加强工科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了缓解日趋严峻的就业难题,创业成为另辟蹊径、备受广大女生喜欢的一条“出路”。高校在女大学生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教育与指导、社会沟通、心理辅导等。一是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为学生渗透创业理念,必要时采取实践教学。还可以开设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创业的教育课程,如创业营销、财务管理、创新思维等。二是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三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如开展女大学生专题教育活动及采访创业成功女性。通过面对面的沟通,逐渐消除女大学生创业的畏惧感,提高心理耐受力。四是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创业实践基金,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组织女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定创业项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