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

人文素养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素养教育

第1篇:人文素养教育范文

我们的理科教育培养了许多理工科的优等生,他们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上拔尖的能力令人叹服。可是在交谈相处中,却常常让人觉得,他们中的很多人,总是缺少些什么,或者表述能力不强,与之交流乏味;或者对美对艺术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太弱;或者在处世中木讷拘谨,甚至没有主见。他们被看作是高智商的头脑简单者。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群技艺精湛的技师,离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分子还相差很远。他们缺少的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底蕴。我们长期的理科教育,给学生太少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导致我们的学生思维缜密却思想粗糙。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那么,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该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物理教师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形成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只有具备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尚人文素养的学生。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显著的时期,一个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受益无穷。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通过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他们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的阐述:“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

二、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经历和科学家一样的大致探究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著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人文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的父亲──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武之教授发现了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兴趣和天分时,却没有在这方面激励他,而是请了历史系的优秀学生为他讲授《孟子》,杨振宁说他后来在物理上取得的成绩与他父亲的这种教育是分不开的。

物理学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影响是深远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理解了一个规律、原理的起源和发展,这个规律、原理就会显示出其内在的人文性,充满了“情”味。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对她知道得多一些,宽一些,学生就有了更大的勇气,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这就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

三、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习水循环、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及环保意识;学习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学习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的那样:“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地把“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心旷神怡地深入其中,去感受,去受教育,去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和人性的完善,进而无限地热爱“物理世界”。

四、在课堂教学中塑造人文环境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课堂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以学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创新和自主获得知识,敢于冒尖、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轻松活泼、不压抑,从而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得到健康地发展。

五、在物理教育教学的知识中渗透人文思想

第2篇:人文素养教育范文

1.以专业课为依托,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多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其实,完全可以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同时将人文素养知识渗透进去,专业教师应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利用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融合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重视教学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实践。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还要对人文社会学科有着深切的感知和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领域,使人文知识与专业知道相互渗透、融合,让学生在获得实用知识的同时,无形中也使得教师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2.加大人文素养教育学习与培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才能将这一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一方面应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纳入他们继续教育的范畴,从制度上给予规范和保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和考核,并与教师考评与职称评定挂钩,从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定期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3.教师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教师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一言一行,都会体现出他的人文素养,教师对学生有示范榜样的作用,学生往往对老师怀有敬畏和崇拜之心,生活中有意无意会模仿老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是,人文素养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本人自发、主动地去培养,需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潜在意识,外化为外在行为。第一,重视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会学习,善于读书,研修人文经典,掌握必要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知识,提高文化底蕴,并在不断开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潜心钻研,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上,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的共生共长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下才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才能培养适合时展、合乎社会要求的学生。

1.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确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

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过分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在职业院校中体现为通过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一项技能,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一直忽视教育的隐。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来看,教育的本质更多的应是其隐,通过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纠正长期以来的只培养某一方面专长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知人文素养,既具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发展的人。明确了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从而要确立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有效开展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实质性步骤。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也是改革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和重要思索。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这是改变教育现状的第一步,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2.构建和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应该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出发,构建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保障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要考虑开课教师和学生的现状,同时还要兼顾特色院校和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及现实可操作性。职业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宜从显性和隐性课程这两个方面入手,其中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讲座这四大块课程,而隐性课程是那些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课余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不是只设置就可以,还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实施经典阅读、开展网络课程等方式来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物质文化(生产设备、校园环境、标志性建筑、雕塑等)、行为文化(校风、教风、班风)、制度文化(教学、科研等管理制度)、精神文化(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办学风格等)。课余活动主要是有特色的校园社团活动、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职业院校应该同时构建和完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针对人文课程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体制。

第3篇:人文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知识;素养;教育;缺失;需要

近来惊闻一个4岁的孩子遭到幼儿园老师的“变态”惩罚,老师除了扎孩子脚板,还让孩子喝粉笔水、闻臭鞋子。无独有偶,深圳一名26岁女老师因怀疑自己手机被偷,竟暴打3名8岁的学生。更有“绿领巾”、“双色校服”等在内的一系列事件不断发生。尽管这些事件有其偶然性,事态的演绎细节也各不相同,但透过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还是能窥见部分教育工作者基本人文素养的缺乏。我们的社会需要学识渊博的教师,更需要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何谓人文素养?素养不是知识,知识与素养是两回事。蒙田说过:“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必须让知识进入认知主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当中,才能称为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在广泛涉猎了文、史、哲等知识之后,更深一层认识到人文之“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那就是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大写的“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只具备工具书的价值,不能叫做有人文素养。素养跟知识的差别有多大呢?两者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也不应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于: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人毒气房。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懂得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教师王栋生就曾说过一些言辞尖锐的话语“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虽然不像工农业生产的失误那样会立刻导致严重的后果,但会隐藏在一个漫长的时期,而当其滋蔓之时,真是天命难回。”“如果把那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极端的应试教学也称作‘教育’,是教育的羞耻,也是对教育的玷污。”钱理群先生也曾写道:“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就是‘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

教育不能缺失人文精神,所以作为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上海《教育参考》主编吴国平也在文章中说到,“教育”是一个大家都熟悉、习惯的词。而实际上,大家都在说的教育仅仅是知识的训练,古人说“教书育人”,而今天的教育却是“育分育人”。表面上进了学校就是在实施教育的功能,而实际上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基本的生存状态是围绕着分数转的。这种“教育”是打了引号的,只有“教”没有“育”。只强调传授知识,而把育人的功能抹灭了。他担心这样只会离真正意义上“对人的重视、关怀、全面发展”越来越远。而这样的后果长久来看不是很可怕的吗?药家鑫事件的发生不就是一个警钟吗?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理想即是成为“文化的人,在思想和精神上自由的人,不只局限于职业和专业的人”。这种思想和精神的自由给人带来心灵的解放,帮助人们实现思想和艺术的伟大创造,成为文化上的优秀者,用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文化贵族”。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出“精神上自由的人”。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教育,一些学校特别重视和培养的是这样一些技能和习惯:它们给人以自由,深层探索存在的奥秘,在知识发现的真实面前真实地生活。在探索生存的深层奥秘时,同时经历“人的思想和精神这两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旅程”,进行的是“信仰和理性的对话”,捍卫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善良、尊严和自由”,培养的是“对社会和伦理问题的敏锐感觉”。回过头再看看我们的教育。一些教育工作者只是将教书当做一个饭碗,一个可以换来物质和地位的技术性工具。他们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并未将这些充满灵性的花朵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来对待,甚至粗暴践踏学生的权利,并将一种坏的德性和价值观言传身教给学生。教师将教书当做一个饭碗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应注意的是作为一个职业它有着其他职业所没有的独特性。也就是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应有深厚的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具备解读生活,解读社会,解读人生的基本能力,才能担负起人文代言人的神圣使命。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钱理群先生的一句话“现代教师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不能致,心向往之’”,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是否应好好思考一番呢?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

我们的社会需要学识渊博的教师,更需要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体罚学生只是极端案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问题则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会学生一些专业知识和如何应试固然重要,但教育更为重要的目的,则是让学生成为具备人文精神的有德性的人。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把“要有独立的人格,有精神追求,有平等的意识,有强烈的责任与操守。知困而学,知难而进”作为我们的共识。

【参考文献】

[1]高万祥:《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

第4篇:人文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育 人文素养 培养

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对人才观念的更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科学教育极端鼎盛时代,人们大声疾呼应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然而,如何有效地将其学科化?如何具体有效地在化学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还是一个不甚明了的问题。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确定及其内涵

1.科学与科学素质。“科学”一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其本意是“学问”、“知识”。英文写作science,意思为知识。一直到12世纪初,宇宙论者威廉在西方对“科学”理解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是知识”的思想。此后,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我国古代的学术由儒家教育思想统一,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体系,主要表现为实用技术学科。1989年我国出版的《辞海》中这样写到: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顾明远1989年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把“科学”一词解释为“描述、解释和预言现实世界的过程和现象,揭示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表述”。由此可见,在我国普遍认为科学是形式化的知识,从整体上看是对科学的一种静态的理解。“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 Literacy。 Literacy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指有学养,有学识,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书写,能够阅读,有文化,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国内的看法认为科学素养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实践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人文与人文精神。在我国古代,人文包括诗、书、礼、乐、春秋,它是与以自然为对象的文化现象相对的,如“人文”与“天文”。而人文精神泛指使人为人的一切活动所折射的那种精神气质,它概括并包括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而西方的人文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其内容包括文理两个方面。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以发展学生认识与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教人辨别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并运用之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人文教育以传授人文知识为基础,并将其内化为人文精神,以发展学生认识与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它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帮助学生去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朝向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二、化学科学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一种人性和教养的教育,是一种以人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实际上,在化学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具体地在化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化学科学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通过哪些具体途径呢?主要途径有三个:1.从课程改革出发,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容;2.从教材改革出发,挖掘其潜隐的人文底蕴;3.从人文环境出发,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

三、人文素养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进入21世纪,创新精神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特别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提升,使化学教师面临着崭新的挑战。“振兴21世纪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拥有了良好的自身素质,才能担负起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人才的重担。这里着重探讨新世纪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所需的素质要求。

1 .中学化学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师德风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高素质化学教师的首要条件。规范的师德修养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3、坚持真理、实事求事;4、具有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5、能为人师表、以身示范;6、热爱学生、诲人不倦;7、严谨治学、改革创新;8、具有当代的审美修养。

第5篇:人文素养教育范文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频繁发生恶性案件,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处于成熟期的研究生,为什们会对他人的生命给予漠视,一个书生又为什么会残忍地去采用犯罪手段剥夺他人生命,应该引起更多的人注意,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研究者,应该加以研究。通过发生在高校校园的悲剧,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是由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结果。近年来,由于招生工作的市场化挑战,扩招就成为了高校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许多学校往往对人文精神的培养给予了轻视,教育开始充斥着功利主义色彩,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就成了学校极为重视的问题,这样致使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不会重视。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最终的结果是,老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对于社会的贡献多少就不会在意,对人间的凌暖不在关注,从理论意义上来看,缺失人文素养的人往往会出现对社会认知的偏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中没有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如果出现、极度的缺乏人文思想,就会丧失正常的人类情感,对人的生命看的毫无轻重,当然,这样的心态是每个人内心世界潜在的“燃点”,只要稍有触及就会发生心理上的裂变。

二、用古典文学作品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中华民族人类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5000年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现代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亘古至今,古典文学中塑造的优秀人才很多,他们的故事动地感天,优秀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对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拥有高尚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古典文学教育能够增强民族自信,激发大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爱国思想成为作品的主题,古代文学家们用诗词、小说、戏曲等多样的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操。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辛弃疾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文学作品,其主题让人感到了忧国忧民、舍身取义的民族责任心。只要大学生去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作品中浓烈的爱国气息,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思想和精神会撼动大学生的心灵,让作品中的人物引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从优秀人物身上感受到自身的不足,继而对自己作出改变。

2、用古典文学的正能量促进大学生心灵的改善。在我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他们身处乱世,他们的才华得不到认可和承认,他们生活在逆境中,像司马迁、屈原、柳宗元、陶渊明等等,这写流芳千古的人物,他们在苦难中不失做人的志气,他们为了民族的繁荣承受着巨大的苦难,但是他们都表现出高风亮节的精神和品质,他们没有气馁,没有丧失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用一颗光明磊落的心去迎接那些苦难。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后人敬仰和爱戴对。教师要利用这些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素质教育。要充分挖掘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故事和优秀人物,进行有效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他们在面对逆境和困难的时候,要向那些优秀的古代文人学习。

3、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专业知识显然是行不通的育人方式。专业教育只能是一种技能的提升,对于一个人心灵的塑造发挥不出多少作用。现代的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已经十分严重,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十分注重,当然,作为高校为了让学生未来有一个好的就业出路,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正确的。但是,仅仅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的道德养成和人文精神教育显然是不可取的教育模式。我国自先秦以来传承下来的古典文学作品浩瀚如海、博大精深,汇聚着文人贤士的思想精髓,他们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认识代代延续,成为人类可以吸取的宝贵血液,促进着人类智慧的增长,雄浑飘逸的楚辞汉赋,婉约清丽的唐诗,柔情丽雅的宋词。雅致精炼的语言,含蓄多意的意境,无不一句不是发自文学大家心中的情感,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不屈的精神,往往会给读者以激励和鼓舞。通过对古典文学的研读和学习,大学生们从中获得很多的认知和感悟,心里也会得到熏陶,在古典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的道德修养会逐步得到提升。

4、用观点文学作品的内涵精神去关照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我国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的不断繁荣使得民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物质的富裕让很多人看重的是享受带来的虚荣膨胀,很多人充满了焦虑和空虚,整个心灵就像被流放在无垠的沙漠一样,看不到前方尽头,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心灵找不到可以让自己栖息的港湾。我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传承了数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民族大义精神,充满魅力的人性品格,狼嚎的道德风尚,还有很多让人奋进,使人进取前行的优秀人物,无不让当代大学生获得感动和激励他们的心灵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中得到滋养,精神世界得到很好的丰富。

三、让古典文学成为人文素养教育的正能量

古典文学作品蕴含着很多的正能量,这些包含着艺术化的励志文学作品在一定的程度上会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在他们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思想也逐渐成熟,懂得理解和思考,学会对事物的判断。例如《北齐书》中的“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无疑是在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就是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唐朝诗人《杜甫》的“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道出了诗人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性和崇高的事业而奋斗终身的信念和精神,这个古代诗人心中怀着一颗博大的心,给人以启迪和引导。用形式多样的古典文学教学方式,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他们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践已经说明,高校单单开设古典文学课程开展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让大学校园充满弄些的人文教育气息,就要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古典文学教育。可以邀请国内知名大学教授讲授经典古诗词的建构和内涵;组织师生开展古典文学作品诵读活动,同时,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综合影视资料,音乐素材等制作课件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接受古典文学所传递出来的内涵精神,教师要不断向学生推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能够收到影响。

第6篇:人文素养教育范文

众所周知,科学与人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尽管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但如果过度追求技能,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高职生的长远发展而言非常不利。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走向社会的高职生,不仅仅需要掌握一门“手艺”,更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强调:“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显然,对于拥有技能优势的高职生而言,人文教育的“补缺”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层面,西方职教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前面,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在高职课程设计中加入了“人文”因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国高职管理者应以更宽广的视野、更科学的认知予以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以应有的地位。

加强人文教育是一个涵盖理念、机制、职能、资源、队伍、制度等管理要素的全息概念和全面改革,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使人文教育入人心、入体系、入制度。这其中,除了必要的人文课程设计,人文教育师资更是关键要素。如果说技能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器设备等“物”的因素,那么开展人文教育“人”的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高职教育还应该广泛借鉴普通高校中比较成熟的“通识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法,以使自身的人文素养教育有一个更高的起点。通识教育之所以称为“通识”,就是有别于专注于训练专才的“实用教育”,以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凸显人格完善与修养提高,做到时时有人文、事事有人文。

第7篇:人文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校;人文素养教育;教育改革

未来社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新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再仅仅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而是为社会培养拥有人文素养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高职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内涵式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就是人们通过文史哲等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从而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行为和修养,以及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通过人文素养知识的学习,最终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然而,现今社会人文素养整体缺失,主流价值观迷失;高职院校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大量删减文史哲方面的课程,使人文素养教育一直被边缘化;学生沉迷于网络低俗文化,对传统文化淡漠,对人文素养漠视。这些问题是社会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专业课程上,这是市场经济的需求,也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宗旨。很多高职高专在课程设置上整体向专业课倾斜,造成了很多人文学科被大幅度压缩,甚至取缔。在很多人看来,学文学不能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不能促进技术的革新,更不能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开设和文学相关的专业课程,个别文学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的。学生为了完成学分不得不去选择这门课,至于这门课的价值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被忽略。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评没有具体的量化要求,以文学知识为例,学生是否热爱文学,是否有足够的文学名著阅读量,是否具备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是否达到要求,没有系统的研究,也没有人在这方面引导学生。

高职教育仅仅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表现,而且这种关注是狭隘的和片面的。这样的教育忽视了对人的最根本的生存意义的探究和对人自身价值的关怀,以及对人的潜能的激发,尤其是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满足。教育如果只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一门技能,无异于培养“机器人”。在高职学院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导致他们的精神状态、个人修养、社交能力、价值信仰等方面出现问题,这需要教育者深思。例如,由于人文素养的缺乏,很多学生在毕业求职写求职信时,语言表达不清,词汇贫乏,错别字多。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人文素养教育对每一个人而言,虽不能像技能教育那样立竿见影,但是它却关系着工作之外的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理想,关乎人们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对人的自身的思考,关乎人们对生存价值的思考。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具有人文素养的毕业生有较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品质、修养、心理素质。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丰富“校园文化”,加强内涵式教育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局限在课程教学的建设上,还应该加强内涵式教育。在现代社会,劳动者只有劳动技能是不够的,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仅仅只是基础的劳动者,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和无限的创造力。人文素养是高职教育前进的重要动力和创新的源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高职教育只有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社会完美对接,才能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建设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的条件

拥有一支富有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仅要拥有熟练的专业知识,还要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和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高职院校的教师更需要有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教师的精神状态、看问题的方式、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文化素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有极高的文化素养,要学会用自己博大的胸怀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走近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激发他们实现自我价值。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该融合人文素养的内容于教学过程中,树立“教书育人”的正确观念,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使他们在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和迎接职业的挑战。当然,在专业技术教学当中,教师也可以融入人文学科的内容,在专业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例如,给机械设计的学生可以讲一些美学的知识,使他们在专业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设计出更加美观和实用的工业产品。而对计算机设计的学生,教师可以将一些古典文化的案例和计算机技术巧妙结合,实现精妙跨界,从而使传统文化与计算机设计巧妙结合。

(三)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学生打开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阅读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让他们学会理解和思考;阅读能促进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精神高度;阅读让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再狭隘。中国的经典名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还体现了文字的精妙,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并为社团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有利于人文素养的养成。以写作为例,学院可以在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写作,可以设立写作社团,举行征稿活动,三行诗竞赛,等等。学院应该进行有效引导,通过新颖的形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传播。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生活的过程中传播了美,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总之,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从多方面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高职教育离不开人文素养教育,因为人文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锡耀.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2).

[2]李烜.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浅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3]赵磊.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第8篇:人文素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 注重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82

人文素养是二十一世纪社会新型人才的素质,也是社会对教育者的要求之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格、审美、学识等多方面。在中职学前教育中,教师们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通过我们的教育与行为,对学生们造成这些方面素养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塑造。当然,教师们在注重人文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才能根据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近几年,新闻中相继报道了幼师教育问题。山西太原的一名幼师在十几分钟内对多名幼童施暴,其中一个女童挨了几十个耳光;浙江温岭一小男孩,被幼儿园老师以“取乐”的方式,耳朵被揪着上提悬空离地20厘米。这些教育问题的接连出现,引起了社会、教育者们的重视。而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否只在于教师们的本身问题呢?作为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我觉得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

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也会引起部分的负面影响。社会在进步,在发展,因而往往把发展的重心放在了科技、经济、军事等重点方面,从而较为忽略最为根本的人才教育。而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了影响人文素养的产物。例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扩大,网络游戏也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这些网络游戏的广泛应用使得更多的人开始沉沦,开始改变。游戏者会在游戏中找满足与成就,而忽略了现实生活的改变。可见,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游戏者的情感、思维、性格等多方面。社会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前进,它更多的是带来了希望与光明,只是在部分人的眼中他们忽略了这些,而只是将眼光局限在了停滞不前的缓冲地带。

(二)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主要针对的是两种人群,包括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就社会现实而论,选择中职学前教育的人群主要是初中生,并且这些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正是对学习的误解或者学习能力上的不足,这些学生才进入了中职学前教育。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进入中职学校的选择是父母们的意愿,他们希望学生们能在中职学校中完善性格,改正身上的缺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已然说明了学生们在人文素养方面的问题。而在教育者方面,最主要的就是教育者们的教学态度。由学生们的本身情况可以联想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们部分也是玩世不恭、心不在焉的态度。针对这样的班级与学习态度,部分教师者会感到十分失望。长而久之,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教学付出没有成效与回报,从而也改变了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在平时的教育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至于学生们学没有、怎样学,他们也就无能为力了。教育者的这种态度又会再一次加重当前的教育问题,学生们失去了教育的束缚与引导,更会影响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们今后毕业会从事于幼师教学工作,他们的知识、能力、品行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可能就会造成目前学习现象的无限循环。

针对目前的社会影响、教育问题,教师们应该明确今后的教学工作。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们的想法,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作为中职教师,我们应该做到改变学生与自己。

(一)影响学生

的确,中职学校的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往往是这些问题被社会、家长们、教师们的关注与放大,才让学生们更加变本加厉,放纵不羁。他们或许知道自身的缺点,他们的行为或许只是为了引起注意,这是学生们的心理。而家长、教师们更多的是看到了问题,忽略了学生们的情感与特质。了解自己的孩子、学生,才能正确的引导他们进入学习。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当忽略学生们的过去,让他们以新的面目、形象站在我们的面前。没有过去的不听从、任性、调皮与过错,他们是在一个新的地方,学习一种新的学习能力,今后并可能将以这样的身份立足于社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是学生们的热情、童心,而专业的创新需要学生们稀奇古怪的、大胆的想法。看到学生们的优点,带领学生们看到自身的优点,会让学生们感到满足与备受重视。他们会逐渐地加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当然,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必须的,人文素养的影响也十分重要。教师们需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情感、价值观等感染学生们,让学生们感受到正确的方向。带领学生们去参加社会义务活动,去孤儿院、幼儿园“支教”,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学生们的本性没有偏差,只是他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方向,教师们需要采取实际教学措施引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健康、积极地成长。

(二)改变自己

第9篇:人文素养教育范文

一、建构乡村礼仪风俗文化,促进学生提升人文道德素质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按照古话来说,其教化也微,止邪于末形。校园文化通常具备这一无形的教育功能。广大农村初中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获得礼仪的感染与教育。农村初中生从小生活在乡村环境中,为此教师可以在学校营造乡村礼仪风俗教育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潜移默化的乡村礼仪风俗教育。如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开设乡土礼仪仪式课程,对学生开展礼仪教育。教师也可以在农村初中举办乡土礼仪节日活动,在节日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农村老一代人质朴的道德品质以及恭敬的待人态度与礼节,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农村学校可以将乡村礼仪与校园文化制度相融合,构建礼仪教育的校园文化。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礼仪行动做出的详细规定,评选出“礼仪学生”,用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礼仪。具体来说,农村教师可以细化学生日常生活的礼仪行为,以孝、敬、饮食、对客、洒扫为礼仪之提纲,然后每一纲要都要细化为礼仪规则。如“孝”这一礼仪大纲之下,要求学生具体的礼仪做法就是学会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平日给父母端茶送水、记得父母生日、平日为父母做事、主动与父母沟通,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通过具体细化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礼节的行动;在礼仪行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敬物、敬人、敬己以及感恩和珍惜,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开设乡村礼仪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提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能够站稳脚跟的基础。”为此,农村学校应该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缺乏文化氛围,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只能通过语文课本中的几篇课文,这不利于学校礼仪活动之开展。为此,农村学校可以设置与礼仪有关的课程。如对学生开展礼仪规范养成、礼仪培养教育;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礼仪启蒙书籍,使学生对礼仪知识有一个启蒙认识。教师还可以创办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形式。如可以在学校定期举办礼仪经典书籍诵读活动,由师生一起自编自演《百家姓》《三字经》这一类的礼仪经典文本,并且与舞蹈互相结合,激发学生阅读礼仪书籍的热情与兴趣。这一生动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学校形成“诵唱经典”的书香文化氛围。在这一氛围影响下,学生在家里也会懂得礼节、感恩,力所能及帮助父母做事情。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家长联合,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家长,在家里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加大对子女的关心与了解,培育与孩子的感情。大量国外研究事实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子女的孝道信念。好的亲子关系使成年子女对孝道有更为成熟的认识,包括体会到父母是普通个体,有自己的过去和局限,也包括感知到父母正在衰老,生活中的不便越来越多。”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由于性格心态都尚未定型,都会受到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家长的礼仪文明行动,通常作为一种榜样力量,影响着孩子,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

三、倡导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