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素养范文

健康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素养

第1篇:健康素养范文

>> “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健康信息传播与利用”专题导语 浅谈传播与心理健康素养 健康传播与公众媒介素养教育 伪健康传播与公民媒介素养 论健康传播中媒体人的健康素养 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与制度战略研究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与学校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调整辽宁利用外资的战略研究 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家专利战略研究 基于物流合作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战略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 大众健康传播中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 科学训练、健康传播与奥运的平民化战略 国家形象及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研究综述 健康门户网站―医网市场竞争战略研究 卫生部长《“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 新时期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和发展战略研究 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调查与健康教育需求研究 报纸健康传播的研究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MLA,What Is Health Information.Literacy[EB/OL].[2015-07-25]..

[7] 姚志洪.电子健康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 12( 11):4-6.

[8] 韩启德:医疗对健康只起8%作用[EB/OL].[2015-07-25]..

[20] Berkman, N. D., et al. Literacy and health outcomes[J].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2004,1(17):1-7.

[21] Nielsen-Bohlman, L, et al(Editors).Health literacy: A prescription to end confusion[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4:19-330.

[22] Vernon, J. A., et al. Low health literacy: 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policy[EB/OL]. [2015-07-30]..

[24]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EB/OL].[2015-07-30].http:///gzdt/2008-02/05/content_884068.htm.

[25] 国家卫生计生委.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EB/OL].[2015-07-30].http:///xcs/s3581/201405/218e14e7aee6493bbca74acfd9bad20d.shtml.

[26] 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EB/OL].[2015-07-30].http://.cn/Topics/newsview/1/2647/.

[27] 2013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EB/OL].[2015-07-30].http:///xcs/s3582/201412/971753f8b9504caba6e081cb88cf6a58.shtml.

[28] 沈菲飞.高校学生电子健康素养[J].中国健康教育, 2012 ,28 (1):75-77.

第2篇:健康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医专院校学生 健康素养 培养

随着医疗健康服务的发展,人们不再只是单纯的疾病治疗才去医院就诊,而是更加关注预防疾病、健康防护、疾病康复咨询、有关社会性疾病的咨询和一些平时可以用到的基本保健知识。对于高职医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健康素养具体化到培养基础的健康、卫生意识,科学性的、合理性的学习健康知识,实践健康技能,做好可以形成良好健康素养的一切前提工作。由此可见,一切的医护人员在进行临床护理的时候,都应该在提高本身健康素养的方面做足功课。

1、健康素养的含义

健康素养其实就是指通过个人理解并且获得一些基本健康保健信息,并作出相关的正确判断,最终达到预防疾病、强生健体的效果。健康素养的考核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健康素养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防护意识,增强人们的健康技能知识,使得人们更加的懂得利用健康服务的能力,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将其与社会环境、经济关联起来,更好的达到健康的目标。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保证群众生活水平改善的明显标志。因此,一定要做好健康素养的学习工作。

2、影响学生健康素养的几大因素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健康素养的形成中有几大因素会关系到其形成好坏:文化教育背景不同、家庭环境背景的影响和获取健康信息知识的方法。

2.1 文化教育背景不同

(1)高校之间存在的健康素养教学的水平差异:现在高校都分为一本类、二本类等,其学校配备的健康素养教学要求不相同。像一本类的高校对于新生的健康素养程度要求最高,其次就是二本类,依次往下类推。

(2)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的高校新生资质的健康素养水平不同:一般来说,东部地区的新生普遍有较高的健康素养水平,而中区的新生水平则会相对比较低。

(3)不同户籍类型聚集在一起的高校新生资质其健康素养方面都有差别:城市和城市周边的城镇的新生健康素养都会比较高,而乡镇和农村的高校新生相比之下得分都比较低。

2.2家庭环境背景的影响

孩子的健康素养形成和家庭的环境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主要是体现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行业和周边接触的背景这几方面。父母如果有受过较好的教育水平和从事的职业比较好的孩子的健康素养一般都比较高,并且有个普遍现象(医学专业的学生健康素养会比别的专业学生高),这也说明了环境背景是会影响学生健康素养的形成。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健康素养会比别的专业学生高也说明了健康教育也会帮助其提高水平。

2.3 获取健康信息知识的方法

通过传播媒介途径是大学生来获取健康信息知识的常见方法。其传播媒介包括有相关的讲座或探讨会、医务演戏或咨询、学校固定时间的广播、开展展会和提供阅读相关书籍的机会等等。

3、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

高职医专院校在评价学生的健康素养的时候是依据很多客观的标准来进行了,其中包括有客观的自我评价观点、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交际能力、自我探索心灵的技巧、用于创新求知的热情、远大的理想追求,还包括了品德良好、人格尊严高尚、抵抗困难的意志力强等等方面,用这些标准来衡量,是为了更加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教育素养。

3.1 健康素养的评判标准

通过对健康素养含义的分析和影响其形成的三个因素分析,可以达到对不同的护理人群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医疗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因为临床的需要性,不仅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时间积累。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健康素养水平,应该深入研究健康素养的评判标准,制定出一套相对比较完整、有合理标准的体系。

3.2 增强学校的教程质量

目前的学校教程还是处于理论课程为主的模式,虽然有改善了一些,但是这对于健康素养的特殊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增强学校的教程质量最主要是在与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可以通过新颖、积极的上课方式来改善,比如说可以增加好玩又可以学到东西的互动环节、或者让学生自主兴趣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练习项目参与。这样教程的学习中,学生是主动吸取并且轻松的学习,其吸收能力比较高,效果比较好。而老师在课堂中虽然不用全程讲课了,但是一定要会适当的加强指导,使其印象深刻,达到预期的效果。

3.3 提升文化素质程度

医疗教育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掌握,涉及身体健康的问题都是很复杂又困难的问题。因此,文化素质程度的高低与否都将会影响学习能力,会造成其健康素养的得分偏低的情况。如果文化过低,必然阅读能力也低,就没有办法理解并分析,就没办法掌握基本的人体疾病治疗的病理特征,最后进行筛选信息然后医治护理。文化素质程度高的护理人员就可以很快的判断出所需的健康知识,并且做出及时的措施,这当中他们的健康行为都会有良好的习惯和好的约束力,比较不会轻易出现问题。可见,提升文化素质程度对于护理人员的健康素养水准真的非常重要。

3.4 增强社会实践技能

光有一身好理论却不会实际操作是不行的,学生的实习报告里面应该有真实的社会实践技能分数。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学生不仅仅可以检测自己的学习程度,熟悉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程度,还可以树立起学生的威严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实践技能,是最后检测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完成报告,最真实也最有意义。

4、结论

高职医专院校学生的健康素养是一种丰富的特性组合,包括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未来的职业规划发展相协调进步的心里素质总和。其内容都是密切联系并且相互制约的,组成既不可分离又形成影响制约的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1] 宫献升,岳文,陈光耀.强化学校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素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10): 122-123

[2]王虹.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之我见.卫生职业教育,2007;1:149-150.

[3]何萍,张大鹏,等.转变教育思想,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医学与哲学,1999;12:58.

第3篇:健康素养范文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 510006;广东育星幼儿教育有限公司,广州 510630;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兴义562400)

[摘 要] 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是幼教人员帮助幼儿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存在年龄差异,年长者相对较差,但不存在学历差异。总体来看,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可以运用园本教研、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在此方面的素养;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开办家长学校等途径,动员家长参与。

[

关键词 ] 心理健康素养; 幼教人员; 专业素养

稿件编号:2014112200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批准号:CBA130124)、广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编号:DJ2-2001)

通讯作者:杜建政,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E-mail:dujzh@126.com

一、问题提出

“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简称MHL)概念由简欧曼(Jorm)等人从“健康素养”延伸而来,主要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心理健康素养包括以下五方面的知识:如何预防心理障碍;识别何时出现心理障碍;怎样选择适当的帮助和可行的治疗;怎样对不太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怎样对出现心理障碍或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他人进行心理救助。已有研究表明,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进而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虽然学者们对许多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都有实证研究,如老年人、青年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但对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则处于空白状态。这不足为怪,因为要求幼儿自己具备心理健康的有关概念和知识,无疑是苛求的。但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他们的长远发展和生活幸福,而且影响着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兴衰。在这种情况下,转而要求幼儿的监护者即幼教人员和幼儿家长具备相应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本研究拟以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为将来提升其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在结构性访谈中,访谈卡片的制作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和《异常儿童心理(第3版)》关于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和多动障碍(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临床特征为依据,研究者自编两则案例,均用男童名“壮壮”和女童名“莉莉”来展示。

以随机的方式在广州市一所幼儿园选择被访者。访谈通过向被访者出示有心理障碍儿童的描述卡片进入情境。访员向一部分被访者以男童姓名展示孤独症案例,以女童姓名展示多动障碍案例i向另一部分被访者以女童姓名展示孤独症案例,以男童姓名展示多动障碍案例。访员在被访者理解案例所描述的内容后,开始结构性访谈,访谈所涉及的评估指标包括: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对解决心理问题的人的认识;对解决心理问题方法的认识;对心理治疗预后的认识;对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对心理问题的态度。访谈对象共38名,包括主班教师、配班教师及保育员,所有被访者均为女性,工作年限为半年到18年之间。

依据DSM-5和《异常儿童心理》对儿童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描述设计问卷项目,共31个,其中品行障碍(CD)有7个项目(Al、A2、A3、A4、A5、A6、A7);注意力缺损多动症(ADHD)有6个项目(A8、A15、A16、A21、A24、A28);焦虑障碍有3个项目(A9、Al0、A14);心境障碍有4个项目(All、A12、A13、A22);自闭症有5个项目(A17、A19、A23、A25、A27);沟通和学习障碍有4个项目(A18、A20、A26、A29),另有2个检测项目,用于检验被调查者是否认真做答(A30、A31)。项目描述的是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心理特点,要求被试判断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是否反映出幼儿具有某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1-5分别对应“绝对正常”“正常”“不能确定”“病态”“绝对病态”。

问卷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选取广州市3所幼儿园的幼教人员为被试。在答卷之前,主试首先口头强调调查仅用于学术研究,并要求被试认真阅读后作答。被试完成答卷后,主试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和回收问卷124份,然后对问卷进行筛选剔除。剔除问卷依据以下标准:问卷中的31个项目中存在漏答者;选项明显呈现出某种规律(如几乎选择同样的分数、分数有规律地波动);检测项目A30(“经常很难对游戏或者任务给予持续性注意”)与项目A8(“很难对游戏或者任务给予较长时间的注意”)的差值等于或大于2时,表明被试未认真做答;对项目A31(“听老师的话”)评分大于3者,表明被试过于倾向选择高分。结果得到有效问卷111份,其填写者均为女性,年龄在18岁到50岁之间(6人未填写年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间为半年到30年(6人未填写幼教工作年限),其中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者54人,未受高等教育者45人,12人未填写学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构性访谈的结果见表1。对问卷调查的结果使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项目A30仅用于检测被试是否认真作答,项目A31仅用于检测被试是否过于倾向选择高分,故这两个项目的评分不会被纳入统计分析。采用奇偶分半计算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9。被试在问卷29个项目上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及这些项目与被试年龄和幼教工作年限的相关见表2,不同学历教师在各项目评分上的差异见表3。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最大变异法正交旋转抽取因素,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共有9个因素析出。根据各因素所包含项目的内容,我们为各因素命名如下:

Fl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出现消极和自我破坏性的言语”“相信自己拥有神奇的能力,并且试图真的实践它,比如从楼上跳下”“没有原因的情况下也会泪流满面,做游戏时也不开心”“过度紧张和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并且伴有头疼、恶心、失眠等症状”“对没有危险的物体或情境都会感到很害怕”。这5个项目反映的是个体的心理痛苦和对自身的危害。相对而言,这几个项目的得分也偏高(见表2),说明幼儿园教师通常把这些行为视为病态表现,故将Fl命名为“共认心理问题”。

F2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欺骗和偷窃”“破坏财物”“对他人的互动从不感兴趣”“严重地违反规定”“冷酷无情,不关心他人”,故将F2命名为“品行问题”。

F3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特别喜欢刺激、危险的活动,而且为了达目的不在乎受到惩罚”“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特别依赖,无故发火”“缺乏内疚感,没有同情心”“经常很难排队等候”“喜欢攻击他人和动物”,故将F3命名为“违背社会规范”。

F4包含3个项目,其内容为“经常在课堂上该坐在座位上时离开座位”“很难对游戏或者任务给予较长时间的注意”“经常很容易被无关的刺激干扰”,故将F4命名为“注意问题”。

F5包含3个项目,其内容为“(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口吃”“对于稍微复杂的句式(如果…,那么…等)无法理解”“(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对特定的发音区分不清,如d和t,或者g和k等”,故将F5命名为“学习问题”。

F6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用尖叫声代替言语,表达需求”“对某件东西有着非常执着的兴趣,不允许别人碰或拿走它”,故将F6命名为“任性”。

F7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从不表现出与他人分享的乐趣”“不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故将F7命名为“自私”。

F8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经常在需要安静的时候手脚动不停”“在经历恐惧或者创伤事件后,出现持续的恐惧思维,包括不能自控地回想当时的情景,体验当时的感受”,故将F8命名为“自控问题”。

F9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不回答别人的问题,总是重复问话的后几个字”“经常还没有听完问题就将答案脱口而出”,故将F9命名为“交谈问题”。

四、讨论

(一)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但无学历差异

从访谈和调查结果来看,可以发现年长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相对较差。由表2可知,被试在A3、Al0、A13、A15、A23上的评分均与年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即年龄越大者,越可能认为项目中的描述不是病态的。再看剩余项目,除A20、A24、A25外,被试对其他21个项目的评分与年龄均显示为负相关,这说明年长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相对较差。被试的评分与工作年限的相关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在全部29个项目中,呈现负相关的项目为18个,其中A7、A12、A15、A16达到极显著水平,A5达到显著水平,呈现正相关的项目只有11个,仅有A14达到显著水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新进幼教人员在其学习阶段就可能更多地接触和吸收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因此相对于年长的、更早进入幼教工作的同行,表现出更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

从表3可知,除A29评分相同外,在其余28个项目上,有17个项目,低学历幼教人员评分高于高学历者,其中A2、A7、A12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另有11个项目,高学历者评分高于低学历者,其中Al、A21达到显著水平。这似乎显示学历越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越差。但我们发现,在检测项目A31(“听老师的话”)的评分上,低学历者的评分也相对要高(2.40 vs. 2.22)。这意味着,低学历者和高学历者在评分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低学历者有评分较高的反应倾向导致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这一结果也表明高学历者更可能容忍幼儿行为的多样性,不会随意给幼儿贴上“有病”的标签。

(二)幼教人员普遍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辨识能力较差

本研究问卷的29个项目均是从DSM-5和《异常儿童心理》中抽取的,但从表2可知,评分在3分以下的项目有14个,这反映出幼教人员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辨识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从表4来看,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后,析出的9个因素也与问卷编制时以心理健康问题为维度的结构出入较大。以前三个因素为例,“共认心理问题”包含了All、A22(抑郁症)、A13(双向障碍)、Al0(广泛性焦虑)以及A9(恐惧症)。实际上,这些项目分属两大心理障碍类别: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但是由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后果严重、危害性大,且涉及到幼儿自身的安全,所以幼教人员潜在地把它们归为一类;“品行问题”因素包含了A2、A3、A4、A5(反社会人格)以及A27(自闭症),它们的共通特点是极端、危害自身及社会。但A27“对他人的互动从不感兴趣”,在心理诊断时与前面4项是截然不同的,但可能由于表现类似,幼教人员从自身经验出发,而将这些项目认定为同质的;“违背社会规范”因素包含了Al(品行障碍)、A6、A7(反社会人格)、A12(抑郁症)、A16(多动症)。这些项目分属3个心理障碍类别,但由于都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课堂纪律格格不入的特点,从而在评分上出现了一致的趋势。这也显示出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于在幼儿身上建立常规的重视。幼儿在幼儿园以及社会环境中能否跟上集体生活的步调,被认为是衡量幼儿个人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幼教人员可能将反映是否“听话”的指标,潜在地归人了这一类。 本研究针对幼教人员的结构性访谈也说明了其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有待提升。在接受访谈的38人中,有17人对多动症作出了正确的识别与命名,占44.7%;有25人对自闭症作出了正确的识别与命名,占65.8%。这可能说明幼教人员有关心理健康的素养,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对某一心理问题的报道。目前社会对儿童自闭症日益重视,出现了大量有关自闭症儿童的影视作品,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名词。相比之下,幼教人员对多动症的辨识能力要弱于对于自闭症的认识。

接受访谈的幼教人员对第2题“你认为能帮助莉莉/壮壮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和第4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莉莉/壮壮有以上表现”的回答,更是令人失望。这两个问题反映了心理健康素养中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如何预防心理障碍,二是怎样选择适当的帮助和可行的治疗。从其回答来看,可知当前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严重匮乏。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访者提及“寻求专业机构及医生的帮助”,很少人认为是除教养之外的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指向“父母冷漠”“家庭氛围不佳”“独生子女与人交流少”“家庭规则少”“家长引导错误”“孩子希望得到关注”“行为习惯不好”等,而对于学界共识,即多动症是一种有生物学基础的障碍、自闭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展性障碍,只有个别回答有所提及。换言之,绝大部分幼教人员认为这两种疾病是“可控”“可治”的。如此,在遇到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孩子时,幼教人员很容易对孩子本身及其家庭产生负面评价,甚至道德层面的谴责。与对第2、4题的回答直接相关,绝大部分幼教人员都认为莉莉/壮壮可以转变成“正常”的孩子。这种观点的直接后果是,一旦幼教人员看到幼儿长期未能“变好”,定会感觉失望、沮丧、责怪,甚至怨恨,而幼儿及其家长的心理负担也将随之增大。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对反映心理问题污名化与否的第5题“如果你是莉莉/壮壮的亲人,你愿意把她的情况说给别人听吗”,绝大部分幼教人员给出的答案均是“愿意”。这说明大部分幼教人员在明确孩子是病态时,会选择积极寻求外界帮助,寻找解决的办法。总之,从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的结果来看,目前幼教人员对幼儿高发的6大心理问题的辨识能力较差,对其致病原因、治疗办法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亟待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培训和提高。

(三)提升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途径

依据国外相关研究及报告、国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研究以及我国幼教工作的运作模式,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一是运用园本教研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编制、发放《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手册》,促进幼教人员了解幼儿的心理、行为发展特点,了解各种心理障碍的内涵及表现;二是通过日常不断的学习、积累、自我提升,使幼儿园教师逐渐了解并掌握观察、记录、评价幼儿的操作方法,并能将其运用于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中;三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开办家长学校等途径,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家庭以及社区的合作,创建互惠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动员家长参与到对幼儿的观察与评价活动中来,以此支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Jorm A.F. Mental health literacy:Public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mental disorders[J].BritishJournal of Psychiatry,2000,177:396-401.

[2]Jorm A.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Empowering the Community to Take Action for Better MentalHealth[J].American Psychologist,2012,67(3):231-243.

[3]Jorm A.F,Christensen H,Griffitlls K.M. The impact of beyondblue:The national depression initiative onthe Australian public´s recognition of depression and beliefs about treatments [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Journal of Psychiatry,2005,39:248-254.

[4lKitchener B.A,Jorm A.F. Mental health first aid:An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for early intervention[J].Early Intervention in Psychiatry,2008,2(1):55-61.

[5]Stansbury K.L, Peterson T.L&Beecher B.An exploration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mong olderAfrican Americans[J].Aging&Mental Health,2013,17(2):226-232.

[6]Cotton S.M, Wright A,Harris M.G, Jorm A.F&McGorry P.D. Influence of gender on mental healthliteracy in young Australians[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6,40:790-796.

[7]Adrian F&Aseel H. Mental health literacy in non-western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Mental Health Review Journal,2014,19(2):84-98.

[8]Adrian F,Jennifer A&Kalia C.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f young peop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Health,2014,26(2):283-292.

[9]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S].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2013.

[lO]Mash.异常儿童心理(第3版)[M].徐浙宁,苏雪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ll]Cusack J,Deane F.P, Wilson C.J&Ciarrochi J.Who influence men to go to therapy? Reports frommen attendi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J].l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2008,26:271-283.

[12]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ing. Fourth national mental health plan: An agenda forcollaborative government action in mental health 2009-2014[R].Canberra,ACT: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9.

[13]British Columbia Ministry of Health Services,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s. De-velopment of a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s information plan for mental health literacy 2003-2005[R].Vancouver,BC,Canada:British Columbia Ministry of Health Services,2003.

第4篇:健康素养范文

【关键词】健康素养;安全急救;社区老年人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时代,老年人作为被动的救助群体,他们的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国外很重视社区老年人安全急救的培训,其社区老年人机构完善,涵盖家庭健康服务、救护中心、社区精神健康中心、老人院等;而我国的急救教育一直存在非标准化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安全急救健康素养干预,改善老年人健康状态是国内的现今发展趋势[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延吉市某社区常住老年人,以自愿的原则选择110名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长期居住在社区;(2)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3)年龄在60岁以上。排除标准:(1)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者;(2)精神疾病患者;(3)有理解或阅读障碍者。

1.2 调查方法

以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慢性病史、是否接受过急救技能培训(2)安全急救素养:参照《2009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2]中安全急救知识内容自行编制问卷,问卷的检测信度为Cronbach’s系数为0.82。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10-11月走访延吉市某社区收集资料。针对文化程度低、视力不好、读写困难的研究对象,由调查员进行一对一询问调查,调查员将评定项目逐条读给调查对象,由调查对象回答,调查员代为填写,从而获取数据。

1.3 统计分析方法

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计算安全急救知识知晓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老年人安全急救知识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110份问卷,回收109份,回收率99.1%。其中男性占58.7%,女性占41.3%;60-69岁老年人占70.6%;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上为主,占43.1%;58.7%老年人有慢性病史;与配偶居住占46.8%;仅有15.6%老年人接受过安全急救培训。

2.2 调查对象对安全急救健康素养问题的正确回答情况

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具备比例为6.4%。从表1中看出调查对象在回答:大脑能耐受缺氧的时间(14.7%)、对发热症状的处理(13.8%)、急救止血方法(24.8%)、药品区分(11.9%)这4个问题的正确率比较低。结果见表1

2.3 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对于安全急救健康素养认知程度,在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方面有差异(P

3 结论

本次调查显示延吉市某社区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健康素养具备比例仅为6.4%,低于浙江省居民[3]和丹东市居民[4]的平均水平,老年人对于安全急救相关问题了解程度不够,尤其是在一些急救处理措施问题上,正确率较低,反映出老年人急救处理意识低,但也可能与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与其他研究存在一定差异有关。延吉市某社区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水平受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是否接受^急救培训等因素的影响。女性高于男性,主要可能是男、女在社会及家庭中的角色、地位不同造成的,这也提示在选择调查对象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性别间安全急救健康素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策略和措施[2]。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老年人安全急救健康素养水平较高,这一结果与黄卫东等分析结果一致[2],这可能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更关注有关安全与急救方面的新闻报道、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及获取新知识能力强有关。社区的老年人,尤其是独居的老年人,因反应迟缓,对已发的危险信号不能充分重视,错过了紧急求助的时机。

本次研究结果对开展社区一大型医院的网络体系建设有重要依据。可以充分利用大医院的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发挥社区急救的重要作用,让社区老年急诊工作的开展得到保障。对社区老人进行健康随访,建立社区老人的病历档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增加社区紧急救护服务项目。社区中可为有老年人的家庭建立现代化医用电子急救报警系统,为社区急救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为社区急救形成一个高层次的保障体系,可以提高救治的工作质量。这些有利于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在社区居民中的信任度,使得社区服务工作,社区的老年人急救工作都可得到顺利开展。我国的社区服务工作还有很多的问题。所以不断的探讨和学习,不断的实践和变革是我们做好社区医疗服务和社区老年人急救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姚红瑛,叶志弘,朱丽华,等.社区综合干预对老年人急救技能及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8).

[2]黄卫东,孙平辉.影响老年人健康素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6.

第5篇:健康素养范文

33. 使用卫生厕所,管好人畜粪便。

由“野外方便”到“粪便入厕”,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一向羞于谈厕,不屑谈厕,不少人认为厕所就是个脏地方,祖祖辈辈就这样过来的,他们舍得花三万五万、十万八万元盖楼房,却不愿花三四百元建一个卫生厕所。

1993年,在实施“全国农村厕所及粪便处理背景调查和今后对策研究”时,中国才第一次获得全国性相关数据,并且这个数据的严峻也让人吃惊:全国卫生厕所普及率仅7.5%,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才有13.5%,1.2亿农村人口无厕所可用,导致环境污染,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血吸虫病流行难以控制。

专家诠释:卫生厕所是指有墙、有顶、厕坑及贮粪池,无渗漏,无蝇蛆,基本无臭味,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并及时清洁的厕所。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可以防止蚊蝇孳生,减少肠道传染病与某些寄生虫病传播流行。家禽、家畜应当圈养,禽畜粪便要妥善处理。

34. 讲究饮水卫生,注意饮水安全。

水在人的新陈代谢中向组织和细胞输入营养物质,输出代谢废物,还要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调节体温。如果饮用水不清洁,带有致病微生物或有毒有害成分,水就成为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

专家诠释:生活饮用水受污染可以传播肠道传染病等疾病,还可能引起中毒。保护健康,要注意生活饮用水安全,

提倡使用自来水。受污染水源必须净化或消毒处理后,才能用做生活饮用水。

35. 经常开窗通风。

室内污染源来自多个方面。由于人随时要呼出二氧化碳气体,如果家里有人患呼吸道感染的疾病,那么呼出的气体中就会有一些病原微生物。此外,在装修房间时,装修材料如果选得不好,会在3至15年时间内,缓慢地释放出苯、甲醛等有害气体。有些家庭怕灰尘弄脏房间,于是很少开窗换气,这已成为不良的生活习惯。

夏天,室内开空调,照样应定时开窗通风,因为空调只起降温作用,并不能清新室内的空气。

专家诠释:阳光和新鲜空气是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多种致病微生物。让阳光经常照进屋内,可以保持室内干燥,减少细菌、霉菌繁殖的机会。接受阳光照射能提高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

通风不好的房间,会增加病菌、病毒在室内传播的机会。勤开窗通风,可以避免呼吸污浊、有毒的空气,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发生,维护健康。

36. 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

“民以食为天”,道出食物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性。怎样吃才能更有营养、更有质量呢?面对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富贵病”日益增多,增加这方面知识,已成为每个人乃至每个家庭的当务之急。

专家诠释:谷类食物是我国居民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类最好的基础食物,也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以谷类为主的膳食既可提供充足能量,又可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有益。蔬菜、水果和薯类对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罹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多种食物组成的膳食,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37. 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奶类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我国居民膳食中钙质普遍偏低,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一半左右。我国婴幼儿佝偻病患者也较多,这和膳食中钙不足有一定联系。因此,饮食中应加大奶类制品的比例。

专家诠释:奶类食品营养成分齐全,营养比例适宜,容易消化吸收,是膳食钙质的极好来源。儿童青少年饮奶有利于生长发育和骨骼健康;中老年人饮奶可以减少骨质丢失。

建议每人每天饮奶300g或相当量的奶制品,高血脂和肥胖者选择减脂、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

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且含有磷脂、低聚糖以及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多种人体需要的植物化学物质。适当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可以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也可防止过多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

38. 膳食要清淡少盐。

第6篇:健康素养范文

关键词:看图对话;健康素养不足;慢性心衰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接受、理解并使用健康信息的能力[1]。健康素养不足患者普遍生活质量较低、再入院率高、疾病预后不良,给患者个人与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有研究对不同健康素养水平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健康素养干预应考虑人群差异性[3]。看图对话式健康教育是一种图文并茂的互动式教育,其能否提高低健康素养的患者的疾病掌握程度目前尚没有相关报道。本次研究对200例健康素养不足的慢性心衰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证实看图对话式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该组患者对慢性心衰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013年收入我院,依据NYHA诊断标准诊断为心功能不全患者,排除医学相关职业者、存在视觉障碍,无法完成评估者,最终共选择200例患者参与研究。

1.2实施方法 选择4名主管护师作为研究实验人员,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工作经验,并经过统一培训,能熟练掌握看图对话互动式健康教育的使用方法。患者住院期间,由实验员对患者进行分组讲解,依据卡片内容确定讨论主题,引导病人主动提出问题。每组8~15人,1次/w,1~1.5h/次,患者出院后,每月1次上述健康教育形式,随访3个月。每次随访免费为两组患者测血压、血糖、做心电图,以促进回访依从性。

1.3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问卷(cronic heart failure related knowledge,CHFRK) 内容包括慢性心衰的表现、饮食相关知识,紧急状况处理3方面内容。为防止干预前后问卷重复使用造成的偏倚,本问卷在干预后进行打乱条目顺序、变换提问方式以及同等难度条目替换等修改方式。经专家评估,一致认为两版问卷难度系数一致,具有可比性。

1.4统计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资料统计。其中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健康素养患者人口学特征,见表1。

2.2低健康素养患者干预前后CHFRK得分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3.1我国慢性心衰患者的健康素养不足问题比较突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教育水平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干预后患者疾病相关信息有明显改善 干预前患者HFRK得分随病程延长,教育水平提高而逐渐改善的趋势,这是因为病程较长的患者已经接受了相关的健康教育,因此在干预前即能体现较高的得分。合并慢性病种数不同的患者,CHFRK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对其他慢性病进行的健康教育并不能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

3.3看图对话健康教育的意义 以健康教育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慢性心衰疾病管理工程,可以使再入院率降低1/2~1/3。本研究把"看图对话"工具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对患者进行互动式教育,以图画的形式表达慢性心衰教育的内容,图文并茂,直观形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患者参与分享他人的经验,使文化水平不同的患者既听懂又看懂。这种教育方式既满足了患者对教育工具的需求,又符合成人学习特点,因此在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的患者中均得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彩福,李现文,李春玉.朝鲜族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素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5):1-4.

[2]Berkman ND, Sheridan SL, Donahue KE, et al. Low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outcomes: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J]. Ann Intern Med, 2011,155:97-107.

第7篇:健康素养范文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在他真正的自我与所扮演的角色中乃至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是没有矛盾分歧的,也就是说,他对自己是诚实的;他对别人的态度是坦诚而热情的,他热爱别人、接受别人,正如热爱自己一样;他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他知道人生不是尽善尽美、顺心如意的,他力求克服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努力创造未来;他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深信自己的直觉,也相信自己的经验;他具有创造精神,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不迷恋对过去的回忆,更不沉溺于今天的享受;他是负责的、合群的,充满活力,不推辞所应完成的任务;他对自己是严格的,对别人是宽厚的,乐于与他人相处,不轻视别人,不炫耀自己。以上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只是众多描述中之一种。我们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衡量心理健康:

(1)和大多数人比较,和同年人的心理状态比较;

(2)用社会的适应程度和社会的评价去分析;

(3)根据个人的经验,也就是用我们每个人已形成的“模式”去判断各种心理行为是否正常;

(4)利用客观检测指标,即利用心理测验工具和实验仪器来检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否正常。一般地说,最好综合使用以上四个标准,判断就会比较客观、可靠。正如“心理健康”是一人二分复杂的概念一样,心理健康标准也因为常受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规定。对于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中的人,衡量其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完全一样的。综合各种因素,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作如下描述:

1、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育事业有神圣的追求,并贯彻现代教育理念,身体力行。

2、热爱教育工作尊重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对待学生,宽容而不纵容,严格而不苛刻,一致而不苛刻,一致而不死板,灵活而有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但会加以合理的限制和引导,让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学会承担责任;经常激励学生,真诚地赞扬学生的长处,不会只盯着学生的弱点;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并真诚地帮助他们进步;努力去理解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其次应具有良好的情绪与情感,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善于调节情绪,克服自己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如职业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人际交往障碍等);还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能够抗干扰、抗诱惑,有良好的耐挫力。

4、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学识。能够正确地制定教育目标,懂得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使其获取知识的过程;具有渊博的学识,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条件来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而不会用填鸭式教学来窒息学生的创造力;不会把教学等同于讲课,也不会用死记硬背来代替理解;精心备课上课,潜心教研教改,开拓创新,勤恳务实。

5、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除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外,还包括保持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管理者的良好沟通、与家长的协调与合作关系,当然也少不了充满温馨关爱的家庭成员关系与亲朋关系。

二、健康的教师心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我们以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阶段论与平衡论为基本依据进行课题分析。

学生成长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即儿童发展分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这四个阶段具有:

1、阶段获得次序是连续的、恒定的。年龄只是一个形式划分。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有快有慢,但他们的发展次序是一致的。这个发展次序的一致性表现为连续和恒定两个特点。即发展阶段是不间断的、次序是固定的。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2、阶段的整合性。每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具有新的结构,而且还包含着以前的发展成果。旧结构被整合在新阶段中。

第8篇:健康素养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15-03

在逐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心理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者的义务,也应是每一位科任教师的责任,尤其是在广大中小学中,科任教师由于其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更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为此,教师教育必须注重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缺失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只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方法,更重要的是人格、品行、情绪情感等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其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并且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较低,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瓶颈”。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心理学课题的研究成果。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也较为突出。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心理、焦虑情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众多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因此,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小学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

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首先,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许多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每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就导致科任教师的一个误区,即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抛给心理老师来管。殊不知这种认识导致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了只是个别教师的事,而未能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领导等形成教育合力,这大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科任教师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教学工作本来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但在许多教师那里,却变成了简单刻板的行为。这不但压抑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制约和妨碍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发挥。最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较匮乏。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素养的培训。实际上许多教师不懂得什么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什么是自学能力、创造力、个性等,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比较低

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往往只是躯体的、生理的健康与卫生上的,而很少关注精神的、心理的健康,不了解焦虑、自卑、情绪紧张等不良因素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胜任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应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有的教师不认为是问题,有的教师则简单地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或心理疾病,更少想到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会像传染病一样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较低,这严重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缺失的原因

鉴于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缺失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一)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身负担过重,引起适应不良。面对新课改背景下激烈的升学竞争,繁忙的教学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少教师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对工作产生厌烦感。

2.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心理。由于工作竞争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教师之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加之个人性格上的原因,使一些教师过于敏感、猜疑心较重,与人相处时总保持一定距离,内心深处常隐隐产生难以消除的孤寂、忧郁感。

3.亲情离散和疏远引起心理失衡。许多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他们往往很少顾及家庭、亲人,甚至付出婚姻、家庭破裂的代价,使得一些人陷于亲情疏离的困扰之中,导致心理失衡。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缺失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足

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是我国教师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培养上存在的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人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教师教育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

2.教育培训不足

在师范教育阶段,主要注重的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虽然普遍设置了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但其目的侧重的是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以及为相关学科奠定基础,而对师范生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不足。在职后教育阶段,没有把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纳入我国中小学师资培训的目标之中,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课程体系。

3.理论与实践脱离

目前,虽然我国师范教育强调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但在操作上还是偏重理论部分,在实践方面又偏重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实践,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因此,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师范生对所学的心理学、教育学内容,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应有了解,得不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锻炼。因而,许多中小学学科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基本功还比较扎实,但面对中小学生层出不穷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提升

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以适应迅速发展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直接学习的榜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1.保持悦纳态度

教师工作,本质上讲是一种奉献,尤其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则付出得更多。一旦具有这种境界,就会对自己付出的劳动,保持一种悦纳的态度,从学生的点滴成绩、逐步成长中体验快乐。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学生进步的阶梯,会感到教师工作是有价值的。

2.用理智驾驭情绪

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衣食住行纷繁琐碎,学生的思想工作千头万绪,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保持冷静,不能烦躁,更不能因为不顺心而迁怒学生、厌弃学生。教师们应该学会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随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用理智驾驭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自控潜能。当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适当用心境迁移的办法,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散步、运动、旅游、听音乐等,使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此把情绪调整到平稳积极的状态。

3.学校以及有关部门及时关注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全面改善教师的经济与物质条件,包括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尽可能地发挥和放大教师个性之所长,同时应积极引导教师个性的改善与进化,使教师能与外界的人和环境和睦相处,从而营造一种适合教师生存、发展和创造的人际关系氛围,最终使教师的精神和心理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教师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心理,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要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认识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出发点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另外,教师要有自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一旦成为教师个性倾向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会成为心理教育素养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提升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基础,采取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1.了解学生特点的方式

首先,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观察了解学生的情况,还必须课下与学生多接触,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问卷、查阅资料)、测量以及分析学生的周记等来获得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知识外,还应加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小事中感悟、从参与中体会、在感悟和体会中成长,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辩论、表演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面展示自己。

再次,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审视学生的内在特点。教师要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注意掌握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措施

首先,师范院校应把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当代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一种专业素质来对待,增设有关的专门课程,或在心理学、教育学等公共必修课程中增加相关教学内容,使他们在上岗前就具备基本的素养。

其次,在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进修培训及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中,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增加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内容,以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最好开展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专题培训。

最后,中小学校的领导也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主动聘请有关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教师培训。

3.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在中小学,学校的一切教学和教育工作几乎都要在班级中进行,目前,国内中小学都设立有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领路人,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班主任主持班级工作,与学生有着广泛和直接的接触,对他们的兴趣、个性、优点、缺点都了如指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己成为班主任的新职责和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把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注意将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和心理保健医角色融为一体。

“心理育人,人人有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职工的行为,只有全体中小学教职工特别是学科教师以及班主任都能担负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所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独撑门户的局面,才能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主阵地中。(稿件编号:090921003)

参考文献:

[1] 朱武卫.浅析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 第1期.

[2]冯江平.中小学教师的问题行为及其改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 .

[3]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01).

[4]刘本剑.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1).

[5]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

[6]王战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刘恩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1(7).

[8]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9]郑和钧.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8(11).

第9篇:健康素养范文

不过,素食者一定要明白一点,那就是“素食并不能和健康划等号”!素食能否成为促进健康的绿色饮食,关键要看你的膳食结构是否合理。而很多素食主义者,却未必能做到合理素食。在生活中,素食者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去规范自己的膳食搭配,让合理素食吃出健康来。

切勿忽视植物油的过多摄入

无论是严格素食还是半素食,都能很好地控制动物性食品,尤其是动物脂肪的摄入,这会避免许多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但许多素食者误认为只要吃了素,就不必担心血脂的问题了,也不必担心能量过剩和肥胖的问题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过量食用植物油,同样会带来能量过剩、肥胖、血脂升高、脂肪肝等问题。素食者当中不乏胖人,这往往与他们不注意控制食用油摄入,爱吃高脂食品、油炸食品有关。此外,许多素食馆用大豆蛋白来替代各种肉类,加工时往往会加入大量油脂。总之,即便是素食,也要注意烹调用油。

不要钟情于高糖、高盐食物

素食的味道往往比较寡淡,于是部分素食者在烹调时喜欢使用大量的糖、盐来调味。精制糖都是植物性来源,盐也是从自然界提取而来的,因此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素食者的菜肴,但这样做却会带来过多的能量和钠,尤其是高钠饮食,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素食者也要控制糖和盐的摄入。

不要以为所有来自植物的食品都是健康素食

不少素食者以为,只要不含动物食品原料,就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实际上,不少加工食品都是以植物性原料制成,但是其中大多用精白米和精白面粉制作,失去了其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并添加了大量的油、糖或盐,因此不能替代新鲜天然食品的健康作用。

下列素食不宜过多食用:

咸菜

个别素食主义者对咸菜钟爱不已。尽管咸菜属于素食,但经过腌制后,其中的营养素已大打折扣,还会产生亚硝酸盐等物质,并不健康。

薯片

超市里的薯片也是素食,但它却是典型的高能量、高油脂、高盐的食物,多食对健康不利。

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很多素食者看到食品标签上标有“植物奶油”、“氢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认为也是符合素食理念的健康食物,殊不知这些成分当中都含有反式脂肪酸,恰恰不利于我们的心血管健康。

因此,素食者对加工食品也应有所限制,并非所有来自于植物的食品都是健康的,应该更多地选择天然的、新鲜的植物性食品。

素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蔬菜都要生吃

许多素食者认为,素食就应该生吃蔬菜,因为生吃不会破坏蔬菜中的维生素C,生吃不会带来过多油脂,不会产生太多能量。其实,尽管生吃蔬菜有它的好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蔬菜都应该生吃。有些蔬菜的味道、口感并不适宜生吃;有的蔬菜生吃,因没有经过加热环节,不利于杀灭其中的微生物;有些素食者喜欢在凉拌蔬菜时加入大量沙拉酱,而这样带来的能量一点也不比炒着吃少;生吃蔬菜往往蔬菜的摄入量没有熟吃大,而且生冷食物还会削弱人体的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对于一些本来消化不良的人并不适合。

因此,素食者的菜肴最好是生、熟兼有。

奶制品、蛋制品、豆制品给素食者补充必需的营养

有少数非常严格的素食者连奶类、蛋类都不吃,这种严格素食主义往往要面临更多的营养不良风险。毕竟靠单纯的植物性食品要搭配出健康的膳食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严格素食者更需要豆制品,因为豆制品是良好的优质蛋白、钙和B族维生素的来源。而普通的素食者则除了豆制品之外,最好能每天摄入奶类和蛋类,在这两种食物中可以获得蛋白质、钙、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D等营养物质。

适当补充营养补充剂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食物中普遍进行了营养强化,专门为素食者配置的营养食品品种繁多,素食者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风险较小。然而,我国的食品工业尚未发展到欧美地区的水平,为素食者考虑较少,营养强化除了碘盐、富铁酱油之外,其他的强化食品并不普遍,因此素食者最好适量补充复合营养素,特别是含铁、锌、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的补充剂,以预防可能发生的营养缺乏问题,让素食更有营养、更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