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整合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学基础”(即“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是高职卫生职业院校社区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普通护理专业的选修课程,“苏州话”是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一门选修课。
社会学整体性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护生学习社会学基础是从护患关系的角度研究人,是为了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特定的社会场所,建立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那么,在苏州相关的医疗单位里见习、实习,以至于将来就业,如何更好地做好护患沟通,这就使得在校护生不仅在思想上,更要在行动上做好必要的准备,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的教学引导。
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为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同时体现实用性和创新性,该院把护生的“社会学”与“苏州话”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整合。
一、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生物的人成长为社会的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具体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1]。进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后,接受苏州地域文化和护理操作规范的社会化,见习、实习、就业继续社会化等都属于社会化的过程。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遗传和生理条件决定了人有社会化的可能性,如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高度的学习能力。人的语言能表达头脑中的表象、概念和思想。人类对语言的反应和使用,使人们能够交流思想。没有语言就谈不上社会交往,也谈不上社会化了。
护理操作中的“三查七对制度”中,其中七对有: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七对中有“两对”是必须和患者沟通的,这就是“对床号、对姓名”,为此,作为在苏州实习的护生,如何准确地用苏州话读出“床号”的阿拉伯数字和病人的“姓名”,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护患沟通工作。
护生、护士在社会化过程中,借助地域、专业语言来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规范和社会技能是非常必要的。社区护理班的学生,见习、实习乃至于就业都将定向在苏州大市内,社区里老年人特别多,听不懂普通话,护士只能用苏州话与之沟通;其他普通护理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目前该院在校护生来自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浙江、河南、河北、湖南、陕西、贵州等十一个省份,在苏州各家医院实习时操着带有南腔北调各自乡音的普通话,与苏州人尤其是与苏州老年病人进行语言交流时颇显尴尬。
因此,借助语言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要求,同时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这种社会互动,个体的社会化是难以完成的,语言是个体社会化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
二、护患沟通的切入点
为让护生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并有成就感,以提高学习苏州话、服务社会的信心。如何将护患沟通和苏州话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找到切入点至关重要。苏州话沟通的内容很多,外地人一下子要学会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但“对床号”的那些阿拉伯数字只有十个,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基本上都能学会,课后只需反复练习就行。
数字的读法,虽然只有十个阿拉伯数字,但是可以借助数字学习苏州话的七个音调和相关的声母和韵母。(Yik liang se sii ng log cik bok jiu seg lin)。个别数字的苏州话读法,比较特别,比如“2”,在“222”的个(ni)、十(nie)、百(lian)不同的位置读法是不一样的。学会了数字的读法,除了床号外,诸如药名、剂量、浓度、时间、血压、体温等都将能活学活用。
还有“对姓名”的姓名中的姓,号称“百家姓”,普通常见的姓也就一百多个,这些姓在有限的几节课里也能很快地教会学生读法;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姓氏的读法,能够触类旁通,延伸到生活用语中,以一当十。
姓名的读法,在苏州话中,和普通话相比,变化很大。比如声母变化比较大的有“龚(jiong)、任(nin)、胡(wu)、何(wu)、黄(wang);苏州话特殊声母(ng)读音的姓也时常见到,比如“颜(nge)、岳(ngog)”;苏州话韵母变化,造成“刘(lou)、楼(lou)”[2]读音不分;苏州话的声调更有七个之多,使得很多人“一(yik)、叶(yig)”阴阳、清浊读音混淆。百家姓基本学会后,那么诸如“黄颜色、楼道、一片、叶片”等生活用语也能拓展学会了。组织社区护理班的学生深入苏州工业园区高尔夫社区,在学雷锋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给居民量血压,在此过程中,学生接触和学习了苏州话,如“lian xuek ak”。
如此整合教学,以利于护生在“三查七对”的护理常规对话中,能用苏州话讲准“床位号”和“姓名”。
三、语言训练的网络化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社会学”课上,每次占用四分之一的时间专门教授苏州话,大量的训练和学习都放在课后,教师专门为此建立了一个新浪博客“让伲来讲苏州闲话(http://.cn/suzoueo)”[3]。首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标准苏州话手册》,查到自己名字的苏州话拼音,然后用苏州话拼音到网上报到,与此同时,大家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学习别的报到同学的姓名读法。每堂课点名时教师都用苏州话来进行,反复强化、刺激,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苏州话。为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苏州话百家姓读法的程度,教师还专门制作了百家姓网络测试题(http:///jq/1259050.aspx)以及阿拉伯数字网络测试题(http:///jq/1337753.aspx),供学生课后自测。
教师及时将平时的授课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片段视频,放到新浪博客里,供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各个击破、反复练习。通过看静态的网页或动态的视频,举一反三,巩固学习效果。
为提高大家学习的兴趣,教师还把以往每届选修班课的护士情景对话的苏州话视频放到网上,供学生反复学习、观摩。
教师及时撰写或者转载博文,从理论到实践,从广播电视到拼音发音,学生全方位地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苏州话方面的知识,了解苏州话的发音技巧以及苏州话在护患沟通中的可操作性。
四、情境对话的团队化
Team-based learing,TBL即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法,是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重视、接受和实施的教学模式。它是在2002年由美国Okalahoma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教授等正式提出,主要内容是以一个小型组织化的学习环境为条件,以小组团队讨论合作为形式,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
团队的建立基础点是同学们互相熟悉、畅所欲言,能最大限度地散发出闪光点。为此,在“社会学”课程的第一次课上,就宣布以宿舍6个人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舍长是默认的组长,也相当于一个家庭的家长,更可看做是一个护士站的护士长。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很有战斗力的团队,这是一个模拟社会化的过程。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为了学以致用,为此,交代学生要时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和医学、护士有关的人和事。要求学生按照编写小品那样就某个社会热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剧本,以文本的形式交电子和纸质作业;再参照情境电视剧《护士站的故事》,自己导演、表演、录制、后期编辑制作,最后以视频的形式交电子作业。然后组织组长、教师作为联合评委,评判各组拍摄的小品视频。
学生在设计短剧的时候,以苏州话为语言展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将来与苏州病人的交流,增进亲切感,维护好护患关系。这些小组在将文字翻译成苏州话的过程中,碰到困难,就指派苏州籍的医学、护理教师进行专门指导。
通过这样自编、自导、自演、自评,学生既过了一把导演瘾,也过了把演员瘾,更是在无形中将“社会学”和“苏州话”融会贯通,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总结
社会化的内容有四个方面: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在这四个方面中,生活自理技能是步入社会化的第一步;职业技能是谋求生存的本领,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二步。个人在掌握了生活自理技能后,要进一步学习语言和文化,还要掌握专业的技能以适应独立的生活。
本课程的探索,对于推动护理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及提高其适用性,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护理技能,更好地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以求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孙巧玲.社会学基础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13.
乔纳森认为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学习计算机对社会的用途和影响。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二、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这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整个知识建构过程中起着主体的作用。教师、教材和媒体等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教材提供的知识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用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个别化或协作式探索、巩固知识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三、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计算机作品的形式完成任务。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题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习和社会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一般性指导。
以“制定旅游规划”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旅游管理知识与相关技能。通过该项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加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获得更多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该课程的教学过程是:
1.教师先设定教学情景:“五一”是旅游的好时机,同学们结伴出游,假设目的地为北京、上海和广州,请设计一个经济、快捷、收获最大的7日旅行计划。
2.教师为学生下达任务、通过单元活动各小组制定自己的线路和旅行计划,并说明理由。
3.学生分组进行曲网络环境下的协助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行分工,分别负责查询路程、时间票价、预测可能的收获、记录数据和整理数据、比较并计算结果。
4.各小组整理讨论结果、收集、归纳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文字报告,并在同学面前展示。
5.全体同学交流汇总。
这种教学模式属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方案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把学习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进行探究和发现,以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方案完成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各学科教学应用基于方案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新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能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能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涉及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调查研究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其优势是在重视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同时重视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具体的探究过程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研究型课程中较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质和潜力,这要通过一定的培养方式或培养途径才能发掘出来。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应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千方百计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模式的选则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科特点。总之担任这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使这种课程改革适应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俞明学,刘文明.创造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余胜全,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通过思考,通过学习,通过实践和研究,加深了对新课改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到有些问题通过进一步整合,是完全能够改善或解决的。
一、整合目标,实现和谐统一
本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二、整合知识,深入浅出,突出化学学科思想
我体会化学的美在于它的变化,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变化成新物质;化学的难也在于它的变化,目前学习的化学知识中总有特殊的不遵循规律的现象;同样的物质,用量不同,条件不同产物就可能不同。这些变化使化学具备了不确定美,也使化学学习显得繁琐。出现课时紧张的现象。为此,教学中突出“类”和“定性定量”的思想。
1.归“类”思想的教学。首先对物质分类,反应分类。其次使学生体会形成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例如:初中学习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是酸性氧化物的代表,具有与水、碱、碱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高中学习都属于酸性氧化物,如果有“类”的思想,学生可推知二者应具备以上性质,教师在再点化二氧化硅不溶于水,所以不与水反应。二氧化硫、二氧化硅的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就可学生自己掌握。以后还会学习一些酸性氧化物,碱、碱性氧化物也有很多种,他们之间的反应都可以用“类”的思想推知。
2.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教学。化学的学习中往往伴随定性定量的讨论。定量是建立在定性的基础上的。如果能清晰的理解物质之间反应的定性关系,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免除定量的劳苦。例如:将一块金属钠分别投入到下列物质的溶液中,有气体放出且溶液质量减轻的是:A.H2SO4B.HClC.BaCl2D.FeCl3
这样一道题只要清楚钠放入水溶液中反应放出氢气,而D 还有沉淀答案就确定了。当然,对于优秀学生还可以指导计算。普及定性的教学,指导定量的掌握,同样时间让不同学生有所收获。
三、整合教材,实现三维目标
1.情境整合。通过视频,阅读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讲授氯气先让学生阅读二战氯气作为武器出现,再让学生观看视频氯气泄漏及处理。接着再看氯气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氯气与生活、氯气与生命。正反两方的材料整合,摆在学生面前的是‘氯气―剧毒而人又离不开的物质’只有更好的认识它才能控制它。结合事件预测性质。
2.教材顺序整合。合理整合教材,充分体现教材功能,非金属元素的主角-硅一节内容知识新生点少,利用这点优势侧重学科学习方法形成,打破学生接受式学习模式,增强好奇心。对教材的合理整合。表现在内容的整合;三维目标整合侧重过程和方法目标;将教材中“根据实验室中见过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引入NaOH溶液能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生Na2SiO3,使瓶塞部分粘结而无法打开的事实依据。从而加深巩固二氧化硅的性质。”设计成探究实验。
3.实验整合。对于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家庭小实验等,从实施的内容、程度、位置、顺序、时间等都严格加以把关,以期完成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补充课堂演示实验,用化学实验事实说明化学问题,突破教材的难点,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把以前教材中的经典实验转变为学生分组实验,这些实验现象明显,实验室有现成的药品,组织教学活动风险小,安全系数较大。对于探究实验中遇到的难点难题采取多讨论,多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对于兄弟学校的成功的好的试验和教学方法我们直接移植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四、师生整合,各尽其职,共同提高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往只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共同参与目标设计。
2.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教为学服务。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一而学生本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不断出现。这一切都是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开展化学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53―05
本世纪初,为适应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缩小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开发出“中文在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这一“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专题项目成果,它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数字图书馆。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以下简称数字图书馆)是利用信息技术将适合基础教育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通过局域网络技术进行存储、传播、接收的虚拟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具有资源共享、检索方便、阅读自由、信息处理、读者互动、个人藏书、用户管理等便捷的功能,“彻底清除了传统图书馆搬运、查询、剪贴、装订和抄写等与思维无益的劳动,具有高效性和实效性” [1]。是集精品资源、应用平台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大型网络化多媒体辅助教与学的平台。
一 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其要旨在于变革传统的接受型模式为探究型(建构型)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传统的接受型模式其短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多为教师问学生,很少有学生问教师;二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偏重学习结果,追求整体学习效果。而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则为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新型工具平台。
1 从技术支持看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采用的是Adobe公司开发的支持PDF格式的Acrobat Reader阅读器,集成了多通道检索、文档处理、电子书评、阅读统计、用户管理、自由阅读等功能,为读者检索、阅读、处理和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使用不便、查阅困难、功能单一的状况,成为读者的高效率的学习工具。网络传输、资源共享、信息、管理维护、系统开放等功能,可以满足不同地点、不同用户的需求,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场地单一、资源有限、借阅受限的难题,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不受时空、数量限制的丰富的资源库和及时交流的平台。[2]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明显支持以下教学模式:
2 从高中生学习心理看
教学是一种控制活动,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控制就会无效或低效。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组织教学。相对于初中生而言,高中学生更为看重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渴望成就感、展示自我,却又不愿张扬,显得沉静、腼腆;常常怕出错,怕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出丑而有意识地躲避表现自己的机会;有较为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更高的个性需求,更愿意独立思考,对教师和同学的依赖性减弱;独生子女身上的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不够、包容意识不够、承受挫折能力差等弱点表现得更为隐蔽而又强烈。
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技术优势所支持的教学模式完全能够适应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并且还能对不良的心理进行有效地矫正。
3 从高中生的学习现状看
为自己升学而学习仍然是多数学生高中阶段的主要目的,为学生升学而教书仍然是多数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考试、分数和名次是评价学生的最主要的手段。所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就是多数高中生的学习现状。教师的教学就是想方设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训练学生掌握考试的技能,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如下图所示:
师生关系基本上是单向的,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反馈更多的是通过训练效果和考试成绩,在学习过程中反馈就成了少数学生的事。很明显,这种学习现状与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是不适应的,甚至会使学生的心理被压抑,人格被扭曲。
由此可见,如能将数字图书馆有效地整合于课堂教学,就能创设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新型教学环境,改变高中生的学习现状。如下图所示:
数字图书馆是教师、目标、资源、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工具。教师通过数字图书馆平台既可以“一点对多点”[3]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又可以营造“多点对一点”[4]师生平等互动的环境(这种模式在1∶1课堂网络环境别明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数字图书馆平台,可以扮演三种角色,即:自我学习的管理者,团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成果的生产者,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技术保障。
4 从课程改革理念看
中小学应“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5]普通高中教育应使学生“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6]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如与课程整合必能创设适应时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改变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现状,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转变。
二 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分析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属于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旨趣在于通过变革学习方式(包括教学方式、信息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评价方式等),以促进学习者发展适应信息知识时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7]笔者和同仁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式,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混合模式。
1 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8]
学生和教师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每台计算机都能通过局域网登录数字图书馆在线学习,师生利用数字图书馆这一平台开展教与学活动,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旨趣。下面以高中化学《环境保护》一课(于2006年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应用案例评选活动)为例,分析这种整合模式。
(1)案例概述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该课是在人手一网计算机的条件下开展的,并配有powerpoint课件。
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风景优美的山水与被污染环境的照片相对比――给学生直观感受;然后要求学生实名登录数字图书馆,查阅《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一书中关于由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用触目惊心的数据,震撼学生的心灵。
个性阅读、小组学习
教师推荐数字图书馆里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思想》、《濒临失衡的地球》等相关书籍,将学生分成三个专题学习小组,分别查阅有关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并把收集的信息和自己的见解发表到对应的论坛(集成在数字图书馆中),由小组长整理并做好陈述准备。
小结评价、互动学习
各小组组长概括归纳本组收集到的信息和组员的观点并代表本组口头陈述,以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小组间相互学习和评价其它小组的学习成果,全面学习教学内容。
总结检查、迁移应用
A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要求学生口头发言。
B课堂练习:学生完成数字图书馆中的《同步训练•环境保护》一节的练习题。
C教师为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课外调查本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2)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1∶1课堂网络教学实际上是采用的网络协作学习方式,教师将数字图书馆整合于课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依据学习主题,自主选择课程资源,自主确定阅读次数和进度,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各组依据本组的学习主题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共同研究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组内合作、团队进取,组间竞争、交流的学习氛围。
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表现自我的自信心、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明显增强。与网络课堂教学相比,学习资源的有效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很大改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更为便利。
我们曾对100位接受过网络协作学习试验研究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65位学生反馈了调查意见。其中完全肯定这种模式的有24位,占37%,肯定的理由主要是:查找资料方便,让学生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了操作电脑的能力,拓展了知识面,能学自己想学的。有38位学生既赞成又有批评,占58%。有3位学生完全反对,占5%。批评和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不能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对网络的定义就是娱乐,有一种玩的心理;容易被网络上其他的内容所吸引,分散注意力,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自我管理能力差;资源太多,无所适从;互联网上的BBS、聊天室等互动平台,很难保证参与人员的单纯性,常常有无关人员干扰。
可以看出,由于现有的网络文化建设的不完善和缺少必要的选择和监控,因而利用互联网创设学习环境,改变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很高。网络学习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如角色失控、失范、信任危机、感情冷漠等负面因素也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
数字图书馆就是一个小型的网络,它同样具有信息丰富、资源共享、自主学习、平等交往和查找方便、传递快捷等优势。并且这一平台较好地整合了查找、阅读、收藏、批注、写作、交流的功能。此外,它的管理权限下放,可以让教师较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便于管理;它的“论坛”模块,能方便学生分组或分主题互动,“实名登录”既可以让无关人员免进,又可以使教师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监控或交流。学生从被管理者成为学习的管理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对网络学习环境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需要教师逐步引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功能正好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引导学生逐步适应的台阶。数字图书馆的这些优势,使教师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优质的1∶1课堂网络学习环境。
当然,教师对学习资源的限制和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必然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参与程度,这是这堂课较突出的不足之处。既要发挥教师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这是利用数字图书馆创设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的关键。
2 混合式学习模式[9]
1∶1课堂网络教学需要学生人手一机,在目前教学经费紧张的条件下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不可能常规化。如何将常规的课堂教学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将现代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优质课、公开课层面,这就成了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执教高一语文《胡同文化》(人教版)时做了一些探索。
(1)主要教学过程概述
第一节课
A、学生阅读课文第1―7段,提炼能表示北京城、胡同、四合院式样的词句。
B、根据这些词句勾画北京城的示意图――该图只包含大街、胡同、四合院三项内容。要求能从示意图上看出王爷府、大臣宅、一般官员家、百姓家这四个等级。
C、选出学生的优秀作品加进数字图书馆互动交流。
第二节课
A、通过教室里的网络终端和显示器调出加进数字图书馆中的学生作品展示,请作品的作者解释构图的理由。学生看图思考:住在这样建筑中的人的性格、生活习性,揣摩文化内涵。
B、扩展阅读《北京的四合院》(仍然通过教室终端调出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要求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绘出三进四合院的示意图。
C、选出优秀作品加进数字图书馆。
第三节课
A、通过教室里的网络终端和显示器调出加进数字图书馆中的学生作品展示并与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专家所绘示意图比较,互动交流并以示奖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B、要求有更高需求的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第三回,绘制荣国府示意图。
(2)案例分析
本课主要采用的是全脑学习法和直观教学法。大多数人的左脑处理逻辑、词汇、数字、线性和分析等所谓的“学术”活动;右脑主司节奏、想象、色彩、空间感、形态和维度。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图形,其目的是让学生的左右大脑同时工作,让左脑的词汇转换成右脑的空间想象,这种转换又是学习者的个性化体验,是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教师利用数字图书馆保存并展示学习者的个性化体验,使其成为其他学习者可以认知、交流的对象,利用数字图书馆扩展了常规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这样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数字图书馆在与常规课堂教学整合时,其作用主要有:A、扩展学习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增加课堂的容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便于教师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B、展示学习成果,创设激励学生的情境。学生的成果能够加入学校的资源库得以长久保存并成为其他学习者的资源,这无疑是对学生的巨大鼓励。C、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科中的抽象概念、原理以及人文学科中的某些理论观点往往难以仅凭教师口授、板书来实现教学目标,可以借助数字图书馆中丰富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集合与简易逻辑”时可让学生阅读数字图书馆中的趣味数学丛书――《数学逻辑》中的趣味故事,《没有时间上学》、《男孩对女孩》、《三只猫》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也是缤纷绚丽、异彩纷呈的;体会到数学既有刻板枯燥的一面,也有有趣可爱的一面。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这种混合模式有些类似于CAI辅助教学,但是快捷地调用课外的学习资源、增加课堂容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及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大师、专家的成果共同保存并成为其他学习者的共享学习资源以激励学生这两大功能,却是CAI所不具备的。
3 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混合模式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虽然存储了较丰富的资源,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动态需求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而,将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整合为一体,也是常用的教学模式。根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这种混合模式可分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教师可将互联网上的相关的学习资源下载,利用pdfcreator、photoshop等工具软件将其转换成*.pdf格式的文件,加入到馆库供上课时调用。因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在校园局域网中运行,没有谋利行为,所以扩展馆库资源也就没有侵权之虞。
第二种类型是: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在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阅读学习资源,通过数字图书馆处理、共享、交流信息,协作学习。将互联网的存储、查找信息的功能和数字图书馆的处理信息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弥补信息资源不足和控制力度薄弱的缺陷,实现优化组合,共同创建优质的教学环境。
三 数字图书馆在整合模式中的工具效能分析
从上述整合实践看,数字图书馆在整合模式中可以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如效能工具、信息工具、情境工具、交流工具、认知工具和评价工具等[10],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高效、实用的服务,成为服务于课程改革的有力抓手。2007年6月,笔者组织课题研究组,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了课题研究展示课活动,采用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共有八门学科的10位研究人员参与了这次活动。课后,有180位学生参与了学情调查,有170位学生返回了调查表。从这次活动来看,与传统教学相比,在课程资源、学习效率、学习方式、知识技能、师生角色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较好地展示了数字图书馆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工具作用。
数字图书馆是获取信息、提高效能的工具。喜欢数字图书馆中的与课本配套的练习题和教参教辅类资源的占19.4%;而喜欢能拓展知识面,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课外读物类资源的占80.6%。可见,利用数字图书馆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发课程资源的做法,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由于“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原本就是经过教育专家筛选过的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资源,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且数字图书馆集成了检索、阅读、处理和共享的快捷服务功能,因而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学生的阅读量、互动量较之传统的课堂有了大幅度增加。
数字图书馆是创设情境的工具。将数字图书馆整合于课堂教学,能够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实现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的转变。从调查数据看,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角色意识,分别得到了71.8%和62.9%的学生肯定。教师利用数字图书馆创设的虚拟化的交流环境,能够减轻或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和尴尬,学生能够在无所顾虑、心情放松的状态下,自我确定起跑点、选择学习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别人的见解。组织教学的老师或者是听课老师参与其中,在虚拟的环境中也只是一个个符号,扮演了“资深学生”的角色,成了学习群体中的榜样。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化学习都得到了体现。
数字图书馆是认知工具。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提供了便利。有47%的学生认为 “课本知识应与生活相结合,发现、研究、解决新问题”,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操作设施设备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多数学生认为展示自我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有了提高。
数字图书馆是管理工具。与互联网环境相比,数字图书馆对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控制力。限制学习资源、强化学习动机、监控学习过程、规范学习行为的管理手段,能促使这些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逐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参与调查的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没有严格管理,自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这些学生习惯了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被动地学习、接受式学习,没有养成主动参与的意识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其操作设施设备的能力大多表现在娱乐方面,而不能成为学习、探究的帮手。这些反馈意见正好体现了数字图书馆在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数字图书馆是评价工具。与传统教学评价相比,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的评价功能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学习者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评价。二是评价内容多面化,学习者对不同学习专题的评价,全面地学习。三是评价形式多样化,既注重学习过程,也看重学习结果;教师可即时评价学生,学生也可即时评价教师。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这一新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对于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钟志贤[11]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分成个体――接受、群体――接受和个体――探究、群体――探究四大基本类型。前两种是接受型的低投入型的学习,关注的是知识继承、占有;后两种是建构主义倾向的、探究型的、高投入型的学习,关注的是知识创新、超越。”技术内涵丰富的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在课改中的主要作用,就是针对接受类型模式进行改革,以模式的变革来推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学习理论以及师生角色、互动关系等系列的观念变革,使基础教育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对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憧憬[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5:4-5.
[2][3][4] “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专题项目“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研究”课题组.数字图书馆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5:6-7.
[5]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01]17号
[6]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04.
[7]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13.
[8] 余胜泉,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25-29.
[9] 谢非,余胜泉.中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79-83.
关键词:JAVAEE;开源框架;教学方法;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17-02
自从JAVA语言诞生以来,就受到了面向对象编程者的追捧,无疑JAVA是最受欢迎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基于JAVA语言的软件开发框架也是比较多的,据TIBCO的数据统计,现在基于JAVA的开源框架就有上百种,而且在不同的企业内部,还有自己的开发框架[1]。基于JAVA语言进行软件项目开发,一般都是基于某一个或几个框架来进行的。在软件工程专业中,为了更加贴近项目实践,培养卓越的软件工程师,许多软件学院也相继开设了一些开源框架类的课程。
一、开源框架类课程的特点
在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开发技术JAVAEE方向,一般会设置以STRUTS、SPRING和HEBERNATE为基础的三大框架类的课程:基于MVC的WEB开发、ORM框架原理与应用和轻量级J2EE框架SPRING。在其他的专业方向中还有一些开源框架类课程,例如:Android平台移动云计算开发、Linux内核与Andriod架构分析与实践等。开源框架类课程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具有程序设计语言基础
框架都是在特定的程序设计语言当中去应用的,基于JAVAEE的开源框架都是以JAVA语言为基础的,那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具有扎实的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对于JAVA要有深入的学习。
(二)遵守框架设定的规则
任何一个程序设计语言本身都是非常灵活的,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程序的设计,但是基于框架进行程序开发,就必须要按照框架所设定的规则进行代码的编写。
(三)框架的开源性
因为JAVA是一种开源的程序设计语言,因此基于JAVAEE的软件开发框架一般也都是开源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阅读框架的源代码,当然阅读框架的完整源代码是不太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选择性地阅读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框架的设计思想和规范的代码设计风格。
二、开源框架类课程的教学误区
框架类课程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一直是存在的,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方向课。所谓框架可以理解为某一个程序设计的基础或者某一种程序设计的原理、一种程序设计的方法、一种程序设计的思想[2]。程序设计语言多种多样,程序设计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但是在这多种多样的程序设计当中,总能够抽取出一些共性来,对于这些共性的东西加以整理,就可以成为一种“框架”,可以在以后的开发当中反复使用。不同的开源框架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在现阶段的课程教学当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脱离
开源框架类课程的原理是很重要的,但是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具体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否则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但是,由于现在实际教学过程存在的课时不够、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是比较少的,造成理论讲授与实践应用之间脱节。
(二)多个框架类课程教学中的内容重复
各式各样的框架当中也存在一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在多个框架中出现,实属正常,体现共同点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课程教学,这些共同点如果反复来讲解,就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毫无新意,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学效果会大大降低。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当中,一般是以一门课程为单位进行教学的,每门课程考虑在本课程内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而忽略其他的课程,这就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
(三)教学案例在课程之间缺少联系
对于开源框架类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介绍一些小的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把本课程的知识点贯穿一下。但是在多门课程之间就缺少这样的一种贯穿,即多个框架都学完了,每个框架都明白,但是把多个框架融合到一起就不会用了。
三、开源框架类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
在开源框架类课程的教学当中,要遵守“厚基础、强实践、重应用”的基本原则,首先把握这个框架的核心,要把框架的原理介绍清楚,框架的应用价值、能给程序设计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白,然后再通过具体的框架实例来向学生具体说明框架的好处,要在具体应用当中来体现[3]。这就需要在某一个专业方向中作宏观把握,对于这些开源框架类的课程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一)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软件工程专业的框架类课程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包含的科目也比较多,在本课题的研究当中,主要是要以原来的JAVA语言为基础,把基于JAVA语言的三大框架进行教学方法的整合。在这三大框架当中都有JAVA语言实现的框架实例,首先在JAVA语言的教学过程当中,就要向学生介绍框架的起源――重用技术,如何进行代码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代码的重用率,这就涉及在程序设计当中的规则与规范,以及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规则,规则的好处在哪里,为了更好地实现规则,那就要采用框架。然后在介绍每一个框架原理的时候,都要与某一个具体的框架实例相结合,例如在介绍ORM框架原理与应用的时候,就可以采用HEBERNATE或者IBATIS框架实例。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
要想显著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就应该从教学方法上入手,大学的学习是自主学习,简单来说就是靠学生自己来学习。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来学习,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就涉及教学方法的问题。在框架类课程当中,一般是强调框架的原理与框架的应用,在课堂的教学当中主要是讲解框架的原理,在原理的讲解当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或对比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应用与对比,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框架在程序设计当中的好处。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学内容在各个框架的教学当中,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该课程的核心。在各个框架当中,都有自己的核心应用,也都有自己的强势所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的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叠,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和删减。以JAVAEE方向的三大框架为例,基于MVC的WEB开发主要就是讲解MVC的设计模式的优点以及在应用当中如何进行MVC的分层,当然要结合一个具体的框架,例如可以采用STRUTS2,具体采用哪个框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根据现在软件开发当中哪一个框架应用范围最广泛,流行度最好,同时要结合教学的难度和学生的实践情况来选择一个框架实例。ORM框架原理与应用主要就是讲解对象关系映射。现在的程序设计通常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但是数据库系统现在采用的还是关系型数据库,所以本课程主要就是讲解对象如何向关系型数据中进行映射,具体采用的框架可以是HEBERNATE,当然也可以是ibaits。
(四)教学案例的整合
在每一个框架的讲解当中,教师都会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进行本课程的知识点和应用点的整合,往往是能够把本课程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具体的案例当中。但是在多个框架学习完成之后,学生没有一个框架整体的概念,而且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往往也是多个框架整合来应用的,这就需要在多门框架类课程的教学当中,对于教学案例也要进行整合,能够通过一个案例把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和应用点在一个大的案例当中贯穿进来,并通过对比,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加深框架类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实际的动手能力。
四、课程整合后的教学效果
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开发技术JAVAEE方向的学生数量是最多的,学生的学习愿望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开源框架类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实施,在2010级学生的学习当中,已经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当中能够对多个框架进行融会贯通;在实际项目的开发当中,能够灵活地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框架的选择。通过收集在教学过程的学生反馈,已经明显地看到整合后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此教学方法表示欢迎。在下一步的研究探索当中,可以把开源框架类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推广到其他的专业方向当中,以此提升软件学院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大伟,吴秋凤,刘胜辉等.“定制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2]唐光义,刘胜辉,张淑丽.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JAVA教学方法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5).
[3]张晓晶,张淑丽,刘胜辉.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3).
收稿日期:2013-09-26
作者简介:张淑丽(1969―),女,黑龙江阿城人,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软件工程教育研究。
关键词: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整合;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45-03
2011年7月5日,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报告中指出:按照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各地采取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有效举措,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适应性仍不强。据抽样调查,近半数企业认为中职学校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实际脱节,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中职学校实践教学与学生实用技能培养亟待改进。其中,医药卫生等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弱。
中职教育普遍实行的是“2+1”模式,学生在学校系统学习的时间仅为两年。两年内学生要完成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这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及课程教学的实施有较高的要求。《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分别是中职药剂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药物化学》是学习《药物分析》的基础。对中职药剂专业学生而言,《药物化学》课程理论知识较多,且相对较难,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很低。《药物分析》课程内容偏重技能操作,但又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学生通常只知“做”,不知“学”,对其技能应用及相关知识很模糊,学习动力缺乏,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同时,两门课程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复之处。而以往的课程体系力求的是课程的完整性,忽视了课程的整合与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为了体现知识连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我们将《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两门课程整合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并且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程整合后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得到保障与提高。本研究通过对整合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查,分析整合课程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是本校2009药剂专业学生,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问卷总共25个题目,17个单选,6个多选,2个开放式题目。调查时,以班级为单位,在任课教师允许的情况下,统一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学生无记名作答,发放调查问卷74份,回收74份,全部有效。
调查问卷主要从四个方面了解在《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课程整合为《药品理化分析技术》后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第一部分题目的设计,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整合课程的兴趣以及感兴趣的内容,或是不感兴趣的原因。从问卷统计情况看,有76%的学生对整合后的课程有兴趣。如图1所示,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是“采用仪器进行分析的药品分析实验”,其次是“不同类别药物分析部分实验”,这两部分都是实验内容,说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训练技能课程。在对本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中,“基础不好,学习吃力”是他们对本门课程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认为“内容枯燥”。其实这两个原因也是相辅相成的,基础不好、学习吃力,就会觉得内容枯燥,进而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用心,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有4%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态度是“不想学”,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由不想学到被动学,再由被动学到主动学。
第二部分题目的设计,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对课程体系的熟悉程度。有64%的学生能在课前预习,84%的学生能在课后复习,无论是偶尔还是经常,说明学生有预习和复习的意识。这也和学生对本门课程最关注的方面有关,学生对“考试成绩”和“学习内容”的关注占主要地位。92%的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是“积极参与”或“被动参与”,“从不参与”的有8%。有90%的学生愿意参加课堂讨论交流。说明学生虽然有的基础差、有的主观学习意识不强,但为了保证成绩过关,还是能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因此,66%的学生清楚本门课程的学习体系及学习内容,分别有54%、22%、15%、11%的学生认为学习本门课程会为日后的“药品检验”、“药品销售”、“药品生产”、“药学服务”工作服务。这表明部分学生对课程的体系及主要学习内容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课程目的及主要内容加深理解,尤其是对学生不大感兴趣的总论部分,更需要加强学习与理解。
甘肃河西学院医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 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在越来越多的国内院校中展开[1],我校对2011.2012级两个年级94名学生实施了内科学部分内容的整合,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完善和规范了学生教学评价量表[2]。尽管学生对整合教学各个方面提出了不足之处,但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肯定,并根据学生反馈意见讨论如何结合学生需求深入改革和完善系统整合临床课程改革。
[
关键词 ] 内科学;整合课程;学生评教
[中图分类号]R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3(a)-0029-02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 the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Reform
YUAN Hui
Gansu Medical College of He Xi University ,Gansu 734000,China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 more and moredomestic colleges, expand, I proofread 2011.2012 94 grade twostudents to implement a part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integration,improve and standardize the student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teaching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Although students to integrateall aspects of teaching shortcoming, but this method of teachingstudents and student feedback to discuss how students´ clinicalcurriculum reform needs further reform and improve the systemintegration.
[Key words] Medicine;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Students ´ evaluation ofteaching
[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GS[2014]GHB1211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 袁慧(1979-),女,甘肃人,硕士,内科学临床与教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整合。
1999年6月9日由CMB理事会资助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成立,委员会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也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要求医学教育者要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改进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整合课程将医学各学科内容重新融合,是目前国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3]。该文拟从学生评教讨论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并对今后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
1研究对象
2011级临床专业49个学生、2012级临床专业45个学生参与整合课程教学,以下称为11级整合班,12级整合班,对 94名同学进行整合课程问卷调查,同时从传统教学班抽出94名同学进行传统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的内容
在整合课程结束时,授课教师设计匿名的半开放问卷[4],问卷内容除了涉及传统评教的调查内容(教学态度、教学素质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还涉及了对整合课程的优势评价、不足评价、对整合教材选择的意见、对整合后考核方式的倾向性,一共9各模块。每个模块由不同数量的子条目,共47个子条目。见表1。
2.2统计方法
用windows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和spss 17.0进行数据录人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计,行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均以P<0.05具统计学意义。
2.3调查结果
①对授课的整体满意度评价,整合班总体高于传统班,12级传统班高于11级传统班。整合班学生满意度从11级75.68%上升到12级78.65%,总体满意度高于传统班。总体满意度好有待提高[5]。见图1。
②对教材选择的意见和对考核方式的倾向性。课程模式的改变势必要求施教者选用相应的教材,并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中医一直沿用基于学徒制的教学方法,而且目前一些个体诊所也还沿用这种教学方法,国内外各大医学院校成立后,医学教育进行了分科,进入基于学科的教学体系,将医学教育分为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目前的教材以及考核方式也是以学科为单位的,这在以前的基础上使医学教育更加全面,但也导致学科间知识分离;整合课程重组教学内容,降低重复率,增加了见习时间,有助于学生尽早接触临床[6]。
关于教材的选择,85.32%学生希望用较好的国内外整合教材,选择其他选项及无所谓的同学占到14.68%,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能有相关的配套教材。关于考核方式的倾向性意见,如下表的认可率是11级整合班和12级整合班的平均值。
从表2中可看到学生们对考查机械背诵记忆题积极性不高,而更倾向于考查应用能力的临床应用性选择题和病例分析题,同时,部分学生对技能考核、口试也很感兴趣[2]。
③学生对整合课程的优势和不足的看法,调查表让学生选择课程整合的优势和不足,可多选,结果为11级整合班和12级整合班投票率的平均值,总结如表3所示。
4讨论
学生评教是评估教学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相对较客观的方法,我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学生评教占70%,教师互评占20%,专家考核占10%,这充分说明学生评教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方法、技能、内容和效果有直接的感知和认识,但是,医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显效较慢的学科,学生判断教师教学绩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又很有限,这就需要教师互评,和专家考核做到有效的衡量[7]。
该次参与调查的188名学生,94名参与了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我校搜集了所有参与教改的学生的意见。分析本次内科学课程整合教改评教:①针对于课程整合,及时更新了评价量表,并请了同专业的10位教授,进行评估,使其更加规范和科学,以适应整合后的教学效果的反馈,以确保学生评教工作的有效实施,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评教目标[8]。②学生对课程整合的整体满意度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课程整合教改的优势,对整合的方向持肯定和认同态度,意见主要来自于教学改革的不深入。③学生希望有配套的教材和合理的考核方式以适应教学改革。这些对我们今后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9]。
[
参考文献]
[1] KOWALCZYKN.Review ofteachingmethods and criticalthinking skills[J].Radiol TeclIIlol,201l,83(2):120-132.
[2] 陈磊,倪天倪.学生评教差评教师的有效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2(1):84-90.
[3] 王芳亮.高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9-11.
[4] 马伟光,梁涛,陈京立,等.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情景模拟教学病例的效果评价田[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58-260.
[5] 周继良.破译高校学生评教问题症结之新解—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检视[J].教育科学,2010(6):120-121.
[6] 乐江,余保平,朱思莹. 美国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新方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20-121.
[7] 孙丽梅,米小轶,邱雪杉. 病理学课程整合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81-82
[8] 高海玲,管英俊. 医学课程整合改革发展及焦点问题探析[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207-208.
1整合课程的含义
整合课程(IntegratedCurriculum),也称“综合课程”或“课程综合化”。广义整合课程不仅是一种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也是一种关于课程设计的理论和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整合课程是把原来具有内在联系但又自成体系的内容重新整合在一起,打破学科和传统知识框架的壁垒,将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狭义的整合课程是指将两种或以上学科融合在一节课中进行教学。目前许多学者认为整合课程就是指学科间的整合课程。医学整合课程的主流是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又分为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也称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水平整合是在相互平行的学科,比如生理学、病理学或者内科学、外科学之间进行,通过打破学科的界限,实现基础医学课程内部或临床医学课程内部的整合;垂直整合即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的课程之间的交叉与渗透[1]。
2医学整合课程的国际背景
2.1欧美国家整合课程发展历程
1910年弗莱克斯纳(Flexner)在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的资助下,对155所北美医学院校进行了评估,发表了著名的弗莱克斯纳报告———《致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美国和加拿大医学教育调查报告》(Medical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andCana-da:AReporttoth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该报告对北美医学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使得以学科为基础分阶段教学的模式成为了当代医学教育的基本特征。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医学院校开始了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1952年,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实施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他们按照器官系统为单位,把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组合在一起进行授课。1969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arrows提出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1971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校区医学院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应用于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由于制定的改革计划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9年后该校又回到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2]。哈佛医学院自1985年实行“新途径”(newpathway)课程体系改革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主要特点是将临床前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若干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实行小组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讲座[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于2003年开始课程改革,新课程计划将基础医学教学和以社区为基础的临床教学进行整合,强调小组讨论式学习、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重视医生与患者、社会环境间的和谐共处,亦重视信息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4]。2002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采用了水平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围绕人体的器官和系统分别在“正常”和“异常”的维度上设置综合性的课程,同时设置了《临床医学概论》,作为从基础到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巴兹伦敦医学与牙科学院于2007年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此体系以整合的理念为指导,由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卫生保健职业训练和增插学位课程4部分构成[5]。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和PBL学习。荷兰林堡大学医学院采用PBL的定位课程体系,将正常、异常,基础、临床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进行纵向整合展开教学[6]。
2.2亚洲国家和地区整合课程现状
90年代中期,日本成立了“21世纪医学医疗恳谈会”,分析研究了日本国内医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借鉴了世界其他国家医学教育改革经验,制定了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医学教育程序设计研究开发事业委员会”。于2001年4月形成了“医学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供全国各医学院校参考使用,其实质是全面实施整合课程,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强化临床教学[7]。1997年,香港大学对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地改革,按系统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8]。2001年,香港中文大学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以系统为基础的整合[9]。自2003年《台湾医学教育白皮书》颁布以来,台湾开设医学系的11所大专院校中,完全采用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整合的有5所,部分整合的有6所,而这些学校都将PBL教学法运用到了医学教育中。
3国内整合课程现状
1995年6月,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了“关于实施《高等医药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第四军医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白求恩医科大学等4所学校获得项目并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进行较大力度的改革。目前为止,国内医学院校大部分仍主要采用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部分学校在进行课程整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展开了应用。中国医科大学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项目的同时,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了进一步整合[10]。1999年,中国医科大学邀请哈佛医学院的专家来校介绍了该校“新途径”课改的情况。此后,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经过整合,形成了9门基础医学课程,并采用以病例或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删减各学科中的重复内容,将相关学科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模块。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整合课程体系的探索,2004年开始课程整合的前期准备工作,2008年临床课程的系统整合改革开始实施,他们以哈佛大学“新途径”的课程体系为参照,建立了人文素养、人体形态学等8个模块的整合课程体系[11]。2009年该校对八年制课程进行整合,2010年开始在五年制中推广。2000年,浙江大学医学院将课程整合列为重点教改项目[12],至2003年完成了《基础医学教程》的编写工作,将基础医学六门课程按器官系统进行整合后,形成了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和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两部分,精简了原各学科教材重复的部分。汕头大学医学院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2002年开始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临床医学本科整合课程模式,由核心课程、临床实习及选修课程三大模块组成[13],核心课程模块涵盖1-7学期,占总学时的56%;选修课程模块涵盖1-6学期,占总学时24%;临床实习在第8、期进行,占总学时的20%。哈尔滨医科大学从2005年在临床和基础七年制中开始实施基础课程整合,于2008年在七年制和临床五年制中实施临床课程整合[14]。1999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提出并逐步实施了PBL教学方法改革,学校组织医学教育专家对国际、国内医学整合课程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4年,学校确立了以临床医学专业为研究与改革对象,以逐步建立“以器官系统-PBL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为课程整合的目标,制定了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三步走”的实施方案,即:基础医学临床导向教学;基础与基础课程之间、临床与临床课程之间的横向整合;基础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垂直整合。该校将器官系统课程与PBL教学方法结合,创建了以器官系统-PBL为基础的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整合课程-PBL教学模式从2004年至2008年在五、七、八年制学生中展开试点,2008年开始在八年制医学生中全面实施,2009年开始在临床医学六年制中德班教学中实施。
4国内外对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国外许多大学都开展了整合课程实施效果评价。西余大学医学院教育委员章程对课程改革的评价做出了明确规定,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学生、基础设施、评价等6方面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哈佛大学医学院主要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对“新途径”课程改革项目效果进行评价,同时通过美国国家医师考试委员会(NBME)第一阶段的考试成绩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由于新的课程改革效果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之后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对其评价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西余大学在1952年进行整合课程改革后,第一次对其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和改进是在16年后的1968年,第二次评价和改进则是在1988年。哈佛大学1985年实施改革后,时隔17年才完成第一次的全面评价和改进。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大力提倡整合教学,但是它的很多主张并未得到充分验证。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整合教学影响力的确凿证据,也没有出台实施它的最佳途径,尽管这种方式得到了全世界的大力提倡,然而关于整合教学效果评价的证据依然很少[15]。国内医学院校的整合课程改革起步较晚,目前对整合课程的研究热点主要是课程整合具体组织和实施策略,对整合后的教学效果评价研究较少。中国医科大学乔敏等以实验研究法对整合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对8门基础医学课程和4门临床医学课程考试成绩的分析结果显示,整合班学生的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成绩(相同试题部分)不低于普通班,临床课程的成绩普遍高于普通班,且有显著性差异,整合课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有助于学生学习临床课程[1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马丁等采用问卷调查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方法初步评价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结果显示,实施整合课程教学的学生满意度更高,整合课程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但在体格检查能力的提高上并无明显优势,同时整合课程制约了部分学科的课程建设和发展[1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冉志华等强调,整合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但是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时不能忽视传统的知识性内容教学[18]。重庆医科大学冯泽永认为,以还原论方法建立的传统教育模式必将长期存在,怎样处理课程整合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关系需要认真研究[1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储倩等采用问卷调查与考核成绩分析的方式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医学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初步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整合教学减少了重复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满意度更高[20]。哈尔滨医科大学高岳指出,我国很多已实施了课程整合改革的医学院校没有关于整合课程大纲、教材和评价方式的统一标准,整合课程的实施效果仍难以客观评价[14]。
5国内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师培训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大课讲授为主,注重课堂教学形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不够,而整合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推动整合课程实施,不但需要教学管理决策者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投入到改革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5.2强化组织保障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大多是基础医学课程、临床专业课程以及临床实践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课程整合需要打破传统的课程和教研室的概念,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在整合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实施垂直整合时,目前的基础医学院、临床学院的分段管理模式将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整合课程顶层设计者应以整合课程需求为导向,打破院系、专业、学科的壁垒,对组织机构进行科学整合,这是医学课程整合的难点。
5.3完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关键词: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22-01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让学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有效,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相整合,符合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的客观存在的认识结果,是教学活动成功或失败的最高层面的制约因素,是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的根据。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首先要考虑如何以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使教学活动更符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要求上下功夫。按照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进两种经验有效结合;按照知识与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教与学的方法策略。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原则相整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指导原理,它综合地体现着实现教育目的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工作,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中,应特别重视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教学原则的贯彻落实。
1、优化以“人为本原则”的贯彻落实。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把信息技术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技术和方法,尊重和支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及媒体应用的选择,并对学习结果及时给予评价。
2、优化“面向全体原则”的贯彻落实。“整合”教学应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构通机制为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必要环境。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相整合,提高教学方法在达成教学目标中的应用效果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运用教学方法学得知识、提高能力、转变情感和学会认知。
1、以信息技术优化普通教学方法,克服语言方法的抽象性,提高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有效性,模拟演示、参观对象,提高直观范围和效果,提供练习程序、实践和实习模拟环境,提高实践方法的效果
2、以信息技术提高媒体教学方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供标准的示范对象,逼真的模拟教学问题和科学的教学程序。
3、以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实施目标导向教学的方法,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来教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求学习的方法。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相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
2、应用多媒体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的突破重难点。
3、利用INTERNET适当开放学习环境
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非常快,教给学生简单固定的知识的做法早就被社会所淘汰,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自我学习能力。在知识上的传授上要遵循大纲,在能力培养上不要拘泥于大纲,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开放式”教学。
4、课程评价,反馈调节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教师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强的人机对话系统。利用这个系统,我们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智能分析,以取代传统的评价手段中相当繁琐重复的工作。利用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交互性,制作一些可以自我测试的网页,学生可以自我测试,根据系统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自我调节学习。
参考文献:
[1] 马 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教育技术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