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课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生源基础较差。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和本科院校一样,考试科目一直都沿用素描、速写、色彩的老三样,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练考题、背考题,不动脑筋,机械地照猫画虎,没有对照物写生以外的专业因素做更多思考。录取时,由于专业课和文化课需要共同考核,因此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虽有要求,但并不很高,造成美术考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而艺术设计专业又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由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纷繁复杂的市场所决定的。但高考的形式、学生的素质都给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2、教学内容仍然依赖传统绘画专业基础教学。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注重造型技能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造型技能训练都是以写生为主体的技法训练,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现实主义美学为主导,最初都从素描、色彩课程训练中开始。一直以来,我院的设计基础教学都在沿用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体系,在基础课教学阶段,学生仍然习惯于再现性地描绘客观对象,不动脑筋,甚至仍然在有限的课时里磨练技法,而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没能得到很好地重视。学生往往是当知识、技能、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凭自己的感悟进入到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教与学都没有一种主动开发的意识,以致于造成设计基础课教学与设计专业课教学的脱节,缺乏有效的连贯性。
3、设计基础课和设计专业课不能有机结合。设计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在传统教学环节中常常不顾两者的联系。由于设计基础课不是针对设计专业课所需的基础训练,因此许多应在基础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如:设计所需的创造新的形态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等等都无法完成,以至于到了设计专业课时,教师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花时间、花精力去给学生补课,影响了设计专业课本身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而从学生的角度看来,对学习基础课缺乏明确的目标,不知道为什么开设基础课,甚至有人认为这和专业没什么联系,因此在学习上显得很被动,没有积极性。这样设计基础课程对设计专业课程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设计基础课任课教师不懂设计。我院担任设计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大都是受教于艺术院校的绘画专业,教学思维模式单一,将设计基础教学等同于绘画专业基础教学、无论是教学程序还是教学方法都依赖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简单、统一,阻碍了学生与教师创造力的表现,而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来具有创造力的学生的。另外,设计基础课任课教师不懂设计也是影响设计基础教学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不懂设计,就不清楚艺术设计专业课学生要学什么?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哪些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养成又需要通过哪些手段和训练来达成?基础课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什么样的基础支撑等。
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我院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革探索:立足高职艺术设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本着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宗旨,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地区特点和学生基础,从专业课需求入手,以倒推法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对相关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重组和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设计观念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明确设计基础教学的目标。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成从绘画到设计在观念上的转化,形成设计意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高考前大都是以绘画为主进行技法训练的,极少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设计,在刚进入大学时,仍然习惯于再现性地描绘客观对象。如何引导学生从绘画扩展到设计,转变原来的旧有观念,是今后进入到设计专业课程学习的关键。
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既是设计基础课的重点,也是其难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客观世界和对象,尝试让学生表达对于客观对象最直观的感悟和体验,从而认识事物不同的性质、形态,发现艺术造型的规律,从事物的表象发现其本质;通过对于事物认真、理性的分析,结合各种材料和材质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解构、重组,表达自我感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和综合的设计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2、调整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容。设计基础教学包含的内容较多,课程问还有重复和雷同的内容,但总课时是有限的,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度也是有限的。因此,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设计基础课教学质量,就必须整合课程内容。
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制是三年,我们采用的是2.5+0.5(即两年半的在校时间加半年的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设计基础教学的总课时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需要精简基础课程中一些内容,找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适合学生基础的、利于学生形成设计观念的、有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训练课题。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保证基础教学结构内容的完整性前提下,提高设计基础教学的效率。
在目前开设的设计基础课程中,有些内容是重复的或相近的。比如设计素描、图形创意和平面构成等课程中都涉及到点线面、画面构成以及创新形态等内容:设计色彩、色彩构成和图案等课程中又都涉及到色彩原理、画面构成及分析归纳客观物像等内容。如果割裂开来组织教学,势必会出现:在上一课程中接触到的内容又在下一课程中重复出现的现象,既浪费了教学资源(时间和精力)又引起学生反感,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尝试将设计基础课程按照类别做了整合:把设计素描、图形创意和平面构成等课程整合成一个课程小组;把设计色彩、色彩构成和图案等课程整合成一个课程小组,任课教师也分成两个教学组,共同研究将课程中重复或相近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训练课题、调整课程顺序和所占用课时量,同时编写适合我院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最大限度地利用(包括师资和课时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士官;任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08-01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召开后,士官院校的地位作用与使命任务进一步明确,就是培养胜任岗位任职需求,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发展后劲的复合型一线操作和使用人才。而这就基于士官岗位任职能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是从事专业基础教学的,在改革的过程中,加强专业基础教育与深化专业教育是统一的,是保证为部队培养合格人才和满足士官个人成才需求的基本保证。
首先,专业基础课包括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士官专业基础课包括物理、力学、机电在内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性基础课程,以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内的信息科学技术基础性等课程。它们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具有直接支撑作用,具有很强的指向性。
显然,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士官学员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功底、熟练的实践技能、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发展未来任职潜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有以下二点好处:
一、有利于士官人才素质的提高。
提高人才素质是是我军全面建设的基础性和全局性工作。外军特别是美军作战理论在列举决定战争胜负的许多因素时也把高质量的士兵放在首位。而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高科技战争,绝不是高技术武器的单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所以,面对未来战争,士官院校必须大力提高士官的人才素质。士官的素质主要指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过硬的军事专业素质、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今天还必须再加上开拓性的创新素质。毋庸置疑,这些素质大都是在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形成的,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些素质的形成对于今天军事训练和未来战场作战而言,是坚定的思想保证,是可靠的技术保障。所以,在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中必须加强士官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这是关系到士官人才质量的关键性问题。
二、有利于士官人才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随着高技术武器和高技术装备的不断投入,战场环境瞬息万变,不管是己方还是敌方都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测也难以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参战人员能够随机应变,做出准确判断和正确处理,以赢得战场主动。谁适应战场,谁就能生存,就能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这就要求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才要有发展后劲,又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比如,物理学习中培养的抽象思维能力、专业基础实验课教学中培养的动手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专业上的再利用和不断提高,就是学员继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他们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杀手锏”。
随着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要求,专业基础课教学必然会面临从未有过的挑战,也会面对从未有过的机遇,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必将会为士官人才在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进程中展现当代军人的良好素质带来良好的效益。那么怎样进行专业基础性课程的改革呢?
1、优化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随着士官队伍的不断发展和任职教育的要求,士官专业基础课教学必须针对士官学员的实际情况作必要的改革。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士官学员往往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偏弱。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士官学员存在知识断层这一现实问题,所以在士官基础课程设置上首先要坚持针对性原则,结合专业需要适当开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如,通信专业可选开物理中的电学部分;工程专业可选开物理中的力学部分等等。而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方面,也要立足士官学员认知特点、专业发展和成才需求,尝试着进行改革,以促进知识朝着应用转化,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工程专业中,可以将《电工电子技术》和《机械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工程为背景加以融合,使学员由学知识为重点转变为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转化为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调整,有利于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也使专业基础课教学发挥了它真正的作用。
2、优化教员知识结构,提高教员的综合素质和任教能力
教员知识结构与士官专业基础教育的效果密切相关。要建立士官专业基础教育的新模式,在士官专业基础教育中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基于任职能力教学改革形势下基础课教育更具针对性,就必须转换和优化教员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课;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今天,艺术设计专业已在我国职业院校的领域里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一致,是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翻版,而不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更不符合职业专科层次学生的现实情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基础课的改革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对基础课教学目的的重新认识
谈起艺术专业的基础教学,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大多是基础训练,基础教学贯穿的主线是造型训练、配色训练、表现技法训练,这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没有拉开距离,更与后两年专业系科的教学体系相脱节,基础教学也因此经常受到忽视,课时被削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水平低的教师教基础课,而主力教师才能胜任专业设计课。形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基础课本身有待完善。
事实上,基础课对于专业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就需要对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认识。笔者认为,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专业设计课程打下产生创意并能用具有美感的形式表达创意的基础,而这样的教学目的是适用于各个层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也就是说,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二是在基础训练中进行思维锻炼。这两点相辅相成,同时贯穿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同的课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得到的,其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美法则。同时,设计艺术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门引领时尚的艺术,设计师如果自身不具备时尚的眼光与品位是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的。所以,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已经成为学习设计的基本要求,而基础课阶段正是重点训练和培养上述能力的关键时期。
以往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技法的重要性,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工艺性,要求制作精细,符合生产。这些作为设计专业的基本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但事实上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审美观以及在基础训练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恰恰是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其在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提出这样的教学目的对于专科层次的学生而言并不算高,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后,能够做到有意识地应用形式美法则组织素材并根据设计课题的具体要求调整画面效果。相对应的是,着重写生的基础课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在做设计课题时,临摹的比例非常大,审美品位在一年的训练后几乎没什么长进。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对于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问题的调整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做的就是达到教学目标和训练方法的统一,培养学生对形式美法则基本原理的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创新意识、设计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基础课的安排与内容调整
素描、色彩、构成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解决艺术设计中形体的塑造及画面构成、画面色彩以及造型的空间表现等问题。针对笔者提出的教学目的、基础课的安排,每一门基础课的内容设置、基础课之间的融合及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等问题仍然有深究的必要。
(一)基础课程计划与调整
艺术欣赏课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加并逐渐加大力度的一门基础课。
要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艺术欣赏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将艺术欣赏分作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绘画作品欣赏与设计作品欣赏两个内容,将一些重要的流派、著名的艺术家、经典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第二部分是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时尚艺术,包括影视、书籍、环境及服饰、化妆、礼仪等内容,让学生将对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流行元素结合起来,既是对其他基础课程的综合理解,又有较强的趣味性。
教学实践证明,增加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也在后期的专业设计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二)基础课的内容调整
具体到现有的几门基础课,学生普遍反映看不出这些基础课与专业设计有多少联系,因此也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做好内容调整。
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素描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快速表达这种想法的能力。仅仅是用明暗调子的表现方法来写实对象使素描课与艺术设计专业脱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用结合图形创意与速写表达的“设计素描”来代替“明暗素描”,将着重点从素描转移到设计上来,把评判标准从很写实、很见功夫转移到很有创意、很有设计感上来。
图形是构成设计作品的基本元素,它涉及具象、抽象两种形式和一定的创意性。因此,对简单形的写实训练还是必要的,当然,对抽象形的创意和表达作为改革的重点要在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速写作为收集素材和快速表达创意的有效手段在设计素描中当然受到重视,其中,风景、建筑、静物等的描写应代替人物速写成为训练的重点,这样的练习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组织构图和黑、白、灰排布的能力,相对简单易行,富有趣味。
经过这样的调整,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科层次学生通过素描课的学习应达到的要求是:(1)具有对简单形体的写实能力与相应的表现技巧;(2)能够将图形元素按照创意或设计需求来进行取舍;(3)能够根据形式美法则来构图。
同样,单纯学会再现自然色彩并不是色彩课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色彩的规律,学会色彩的表现,才是设置色彩课的初衷。色彩教学也存在和素描同样的问题,重写实轻抽象、重艺术轻设计。老套的写实训练使学生延续了考前的绘画思维而不能和设计相连接。在色彩教学实践中,笔者用与色彩构成、装饰图案紧密相关的“设计色彩”来代替“写生色彩”并始终贯彻着以下要求:(1)掌握色彩知识与规律。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出发,增强学生对色彩知识与规律的理解,能够更加专注地感受不同色彩给人心理造成的不同印象,也就是不同的感情特征,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在物理学上的特性及不同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2)能动性的设计色彩。要求学生从表现对象中发现尽可能多的色彩,然后根据从素描训练中掌握的构图规则、装饰画技巧、图案规则等来设计这些色彩。(3)加强色调训练。在学生的色彩设计中强调有意识地进行多色和单色的色调练习,强化对色彩的控制能力,认识色调的魅力。
如果色彩课能做到以上几方面,能使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色彩知识,又可以和以后的设计专业课有效地连接,强化设计意识,打破思维定式,最终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构成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不可或缺,虽然枯燥和手绘的重负也一直与其相伴。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笔者对构成课也作了相应的调整:(1)削减构成课。在素描课中加入了平面构成的内容,在色彩课中加入了色彩构成的内容,构成课的课时相应地可以缩减。(2)构成课与专业课的结合。构成课作为基础课是对一些固定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如果不与专业课或一些设计课题相连,会显得枯燥无味,也不能使学生了解学习后的应用范围和一些应用技巧。(3)构成课的长时间手绘也是使学生厌倦的一个因素,安排部分作业在电脑中完成既可缩短作业时间,又可增加表现技巧,与后期设计工作相连,更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整,能改变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现在的基础课真正成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基础课授课方式的改革问题
根据以上基础课内容整改的思路及课程设置的实际调整,基础课的授课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大欣赏的比例艺术设计毕竟是视觉艺术,不可能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教学,已经开设的艺术欣赏课主要是介绍经典作品,而在其他的基础课中应着重给学生欣赏优秀学生作业与教师自己的作品,介绍创作过程,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进校讲课或举办讲座,传授给学生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强调学生对设计过程的体验针对课题展开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讨论,绘制大量的草图,多次快速的方案练习以及包含构思心理的综合性文本制作等。
加强教学环节的连接与整合将理论讲授、信息收集、专业调研、草图构思、讨论讲评、材料选择、作业制作、课程总结等方面构成综合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上几点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整合性。在内容上整合图案、构成与绘画的门类知识,在认知上整合观察、借鉴、分析、选择、变体、比较、重构等层面,在形式上整合具象、抽象、意象等样式,在媒介上整合写实表现、摄影图像、视觉记录、色彩、装饰、文字等材质,在表现上整合描绘、变体、拼贴、肌理、平面、立体、装置等手法。
二是课题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方法训练设计编排为成套课题形式,以这一形式强化课程展开的过程性、实验性、可操作性,成为理性与感性的精巧融会,在严谨中透射出自由意蕴,对训练中的知识资源、主题、内容、媒介、构成、技法进行有机的重构编排,体现课程的内涵与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高师院校音乐系 钢琴基础课 改进教学
培养合格、适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高师院校音乐系同仁共同追求的目标。目前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需要,钢琴演奏能力较差,即兴伴奏不能手到擒来,这是最明显的弱项,因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充分发挥钢琴课在音乐教学中的“基石”作用。这门课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音乐修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音乐师资人才的重要途径。上好钢琴基础课对提高我们的整体教学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改进教学呢?
一、突出师范性,增强责任感
钢琴教学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弹奏技能,提高音乐表达能力和为歌曲编配伴奏的能力。我们培养的是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和参与社会音乐活动需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专业演奏人员。由此,我们的教学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突出师范性,绝不能好高鹜远,盲目地向其他艺术院校看齐。
教师绝不能因为学生入学时的程度差异(有的甚至从未学过钢琴)、生理条件不同而采取顺其发展、放任自流,或按部就班、不求进取的消极态度。钢琴教师要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的同时,根据学生理解力较强、有一定的乐理基础的特点,把一些弹奏方法、基本要领、指法规律等加以归纳,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脑指挥手的作用,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革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们一直遵循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即以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曲、大型与小型乐曲四条线安排教学。而根据高师性质,我们应重在扎实的基本功,适量的练习曲、乐曲、复调曲,自如地编配伴奏及自弹自唱三条线配合的方式安排教学。具体如下:
1.严把入门关,练好基本功。学生初学钢琴,弹奏姿势和方法一定要正确。教师一定要多作示范性讲解,对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帮其解决纠正,要反复强调基本功练习的重要性。基本练习中的音阶、琶音、三度、六度、八度、和弦等,就好比构成钢琴曲的一个个零件,教师只有把零件都准备得符合标准,学生弹奏钢琴曲才能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2.在巩固基本功的基础上,注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阶、琶音、八度、震音等,要进行24个大小调的移调练习;要简谱、线谱同时走,为下一步编配伴奏做好准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加入奏鸣曲、乐曲、复调作品。精弹的作品要求有质量,每学期最少弹一首,它主要训练学生对大型作品的音乐组织能力。教师在读谱方面分析要细致些,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曲目的弹奏要求、作品风格、意境的情况下,用“脑指挥手”,将作品完美地表达出来。
3.重点培养编配伴奏及自唱能力。编配伴奏不能作为钢琴个别教学的附加内容,而应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当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弹奏乐曲时,教师就要适时地加入自弹自唱及伴奏音型的练习和和弦连接的练习、移调的练习,为即兴伴奏做准备。
在学生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歌曲或乐曲的调式、调性、体裁风格和情感为选择适当的和声、伴奏织体等提高依据。教师要大量浏览声乐作品的伴奏谱例,吸取营养;大量编配简谱歌曲(做到简、线谱都熟悉),掌握各种风格的伴奏音型。教师要提倡创造性思维,达到功能与内容的较好统一,并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伴奏水平。
三、重视“一对多”的教学形式
目前,我们的钢琴课主要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此外我们还可根据具体针对性地采用“多对一”、“一对多”等形式进行教学。
“多对一”教学形式主要针对个别专业差的学生进行。通常先由该生的主讲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经教研室共同讨论,统一意见,制订出最佳教学方案,上课时由该生的主讲教师执行。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通过讨论,集思广益,教师可以制订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之间通过讨论也增进了相互了解,学到了别人的长处,有助于提高教学技能。
“一对多”教学形式指一名教师对两名以上的学生授课。过去用得较少,主要是由于学生间智力水平和专业基础程度各不相同,学习态度和方法也不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一对多”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缓解音乐师资相对短缺的矛盾,钢琴小组课和即兴伴奏大课已更多地为人们所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在上集体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课堂上对要点和难点都要作认真的讲解,把整堂课安排得有条不紊,引导和控制好学生的注意力。在集体课的氛围中,师生容易处于积极状态,注意力集中,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音乐和学习内容。集体课便于学生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培养自查能力,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当众演奏能力。集体课目的性、计划性强。在选曲上,教师可以给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其他内容,但主要是向广度、深度迈进。
另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观摩与学习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应适量采用。
参考文献:
【摘要】 结合医科物理课教学实例,针对课堂上学生厌学的原因,论述了基础课教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对策,实现学生从厌学到爱学的转化。
【关键词】 基础课; 学生; 厌学; 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 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体验[1]。2008 年 3 月 24 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厌学情绪弥漫大学校园”文章。该文章中“2007 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的数据显示 ,有 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部(委)高校和地方高校中,该比例分别为“ 42.7%和 60.3%” [2]。 由于学生厌学而直接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经研究表明,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大学生急功近利、对专业缺乏兴趣和自我管理能力差等问题;也有学校的教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此,解决大学生厌学的问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力量等多方面的共同协作。本研究结合医科物理课教学实例,探索基础课教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对策。
1 改进教学方法是克服学生厌学的主要途径
学不懂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是理、工和医科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课程,也是理、工和医科各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从近几年一些高校的学生来看,不能顺利毕业或不能获得学位的绝大多数是因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基础课考试不合格造成的[3]。每一门课程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既有重点、又有难点。由于学不懂,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厌学。
医科学生学习《医用物理学》课程遇到的难点之一是《高等数学》的知识不足,当物理学的公式推导过程遇到应用微积分知识时,学生就有畏难情绪,导致学生厌学。针对这种学生厌学的原因,通过多次教学研究,我们对有些物理学公式(例如气体分子三种统计速率公式、球形液面附加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采用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学习方法进行推导,即采用了将微积分法分解为代数法进行推导,从中化解了难点,使学生由学不懂到学得懂,进而达到学习并掌握知识的目的。应用这种方法,现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4]。学生学不会,久而久之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学现象是必然的。实践证明,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懂、学会、弄通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避免学生厌学现象的发生。
2 改进教学手段是克服学生厌学的主要措施
抽象的概念,谁都不好理解。比如心脏做功推动血液循环的物理过程、ECG(心电图)、XCT(X射线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装置)、NMR(核磁共振)等,这些医科物理知识都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在这类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动画、视频、音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对于心脏做功推动血液循环的物理过程,我们通过动画来形象地描述,使心脏做功的公式推导过程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我们还开展了多普勒效应、超声波的产生和接受、细胞除极和复极的过程等抽象知识的教学,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另外,有些知识不能直接使用实物进行实验,只能进行替代实验和模拟实验。比如气体栓塞实验只能用兔子代替[5] 、心电实验只能进行模拟。这种替代与模拟,就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由此可见,改进教学手段,能提高教学效果,进而克服学生厌学。
3 理论联系实际是克服学生厌学主要方法
学生对学习没有积极性,丧失学习热情,必然导致厌学。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真实的案例,从中提出一些生命现象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并由此展开教学。在完成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使医科学生即学会了物理知识,又获得了解释生命现象的途径,这样可以提高医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克服学生厌学的现象。
例1 在“伯努利方程”教学中引入案例:男患,18岁,患鼻咽纤维血管瘤入院,全身麻醉下施行经硬腭进路手术。在剥离肿瘤基底时,将手术床头逐渐抬高10°~30°,使男患处于头高脚低斜坡位,尽量使手术部位高出心脏水平,当血压下降过低或停止降压后,待血压回升至正常时再放平手术床[6]。由此案例提出问题:①对血压有何影响?②让手术部位高出心脏水平的目的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解释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例2 在讲授“泊肃叶定律”之后,引入冠心病的一些资料,并指出冠心病主要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即冠状动脉血流量变小。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泊肃叶定律”,进行分析冠心病的病因和病情,拟定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案。课后,教师再给学生布置社会调研课题:①你家乡的医生治疗冠心病时是采用哪一种治疗方案?②根据调查情况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
这些案例,来源于临床实践,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从中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针对性,因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不再空洞、枯燥和乏味。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热情,由厌学变为主动、积极地学习。这说明,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教育部等几大部委提出了实施“质量工程”,这表明我国的高教质量亟须提高。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因此,适时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克服学生厌学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这样才能把“质量工程”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章志光.心理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72~273.
2 刘瑞贤. 大学生厌学现象的深层诱因.中国青年研究, 2008,8:84.
3 黄盛. 工科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厌学情况研究. 科技咨询导报, 2007,4:210~211 .
4 马天义,王艳丽,郭庆龙. 气体分子热运动三种统计速率的教学研究.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3):329~330.
关键词: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164-02
计算机自从上世纪被人们发明出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际需求情况向人们证明,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才的一项必备能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所以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一项基础能力。英语专业,作为一门比较适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一门学科,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对英语专业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极为必要的。然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做好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方法和方向。下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
我国目前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显著的问题,其一是教师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英语专业,同时在制定其教学计划过程中,大多都会植入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往往不重视教学目的性,只是注重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种“完成任务”的思想,严重的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效果,往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授课的重点一般都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认识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简单的工作和学习。但是教师在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编制课堂授课内容时,太过注重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们的接纳目的性,没有按照英语专业的所需进行授课内容的变动,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其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很多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就已经了解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常用软件操作方法。但是这种“无师自通”往往会导致一种现状,学生认为老师教的自己都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发现自己不会。其实在学生早期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没有专业的、系统的了解过计算机软件的工作内容和功能,但是出于好胜心,学生们都会对课堂老师的授课内容采取一种“我学过”的应对方式,这样就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接受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另外,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对于非本专业的知识抱有一种“没有用”的态度,进而就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听课兴趣不高,其实本质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了解可以让学生们比较好的对计算机进行相关了解和掌握,通过日后对英语软件的应用可以比较好的来进行英语专业知识学习。
二、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特点
英语专业学生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因为英语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学生一般的数学基础比较一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也存在很多的盲点。这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原理和计算机编程教学就很难开展,因为缺乏相关的基础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作为引导。但是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比较好,具有比较大的词汇量。计算机是一种以英语作为主体语言的电子设备,很多编程部分、软件部分都是纯英文版,这样英语学生对这些英文的理解要强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类需要翻译、理解的部分上手比较快。所以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应该本着以学生适用性为主,重视操作、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原则进行开展。
三、结合英语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产生变化,用变化回馈教学。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结合专业特长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原则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变,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往,计算机授课教师往往会采用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既先理论后实践、先一般后特别、先抽象后形象的方式。但是通过对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验发现,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英语专业。其原因就是在介绍计算机的过程中,采用原理到实践的方法时,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介绍原理过程中,会让学生存在很多的原理盲区,这样在今后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会形成“操作百问”的现象。同时也会在进行原理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提出了一大堆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讲比较难理解并且复杂的原理而打消了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对英语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来说,应该以一套适应性好、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例如从实践到理论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一般会让学生先进行计算机操作,通过教师的相关要求和操作命令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计算机完成一定的软件工作。这样学生们虽然不懂的原理,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对软件的认识比较深入,同时对于部分自己可以理解的原理进行先理解,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展开原理教学,通过对软件原理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们有一种从现象到本质的发现过程,有一种按照任务去完成的学习体验,这样英语专业学生就可以比较好的接受计算机基础课知识了。
四、结合英语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将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在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安排上,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讲述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文科生,对于语言类的讲授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信任,这一点与理科生过分相信事实不同。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该首先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介绍,让英语专业学生们明白,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做些什么、对本专业学习有什么帮助等,同时也要对计算机基础课包含的几大方面进行介绍,让学生们有大概的了解。
(二)明确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对每课时应该讲授的知识做一定的系统规划,要保证在教学方案的要求下进行教学,另外,对教学内容而言,学习了相关课程就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这就是现代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应该明白通过每个学时的授课,学生应该掌握怎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五、利用先进设备
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对高等教育投资力度上逐年加大,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高等教育学校没有完成信息化建设。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校,教师应该在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中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各类先进的数字化仪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用黑板作为主要的信息呈现工具,但是由于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的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计算机,所以应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替代黑板板书。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计算机基本功能的演示,来让学生们有直观的计算机概念和相关课程概念,然后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就是上文所说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教学方法。另外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种立体型的知识传输模式,让学生们通过看、听、说、操作等方式来对知识进行掌握。利用数字化教学设备的另一个优点就是比较容易激发英语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
六、加强实践环节
英语专业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传统的英语专业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接纳,往往不太重视实践过程。但是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则是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笔者通过对英语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试点发现,如果仅仅利用课堂上的教学来进行演示和知识传授的话,是远远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笔者通过如下几种手段来加强实践环节:
(一)课时改革
尽量增加学生们上机时间,这样可以保证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比较好的让学生们理解计算机基础课所教授的内容。
(二)授课方式改革
因为学校教学安排,以往一直采取本周面授、下周上机的教学方式,这样由于教学时间的差异,会导致学生们的遗忘。所以笔者通过对教学课时的分配,对大课进行两小节划分,采取上半节上机、下半节面授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通过教学连贯性来保证学生们对知识的最大接受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们对操作过程中问题的遗忘。
(三)编制辅助软件
笔者通过自身对软件编程的研究,通过结合教学方式和英语专业学生特点,编制了一些辅助学生们进行计算机基础课进行学习的辅助软件。学生们通过上机过程中打开软件就可以进行相关的知识学习,提升了学习效率。
(四)提供设备
笔者通过学校,为学生们配备了含有计算机600多台的计算机机房,通过比较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很好的实现笔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七、总结
在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对英语专业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系统的分析,分析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基础知识能力。这样可以有效的通过相关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方案的制定来达到让学生们充分、良好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目的。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和对英语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试点工作的分析论述,讲述了一些关于改进英语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讲述可以让相关计算机专业教师得到一些启发和参考,同时笔者也希望其他计算机教师能够对本文论述不当之处提出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翟宏宇,徐春风,孙爽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教学园地-教学方法分析和研究,2012,5:67-68.
[2]张殿龙,梅险,吴宏伟.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学科教育和教学研究-交流园地(电子版),2011,22:18-19.
[3]丁秀琴.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学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95-96.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是培养技能型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生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能力。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应用水平、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是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所需的。因此,迫切需要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做相应的一些改革。
1 当前计算机基础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深,不重视这类课的学习意义,不清楚这类课的学习目标。认为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内的计算机基础课只是普通的基础课,从而缺乏学习动力,马虎应对。对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认识不清,导致学生只注重专业课。
(2)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计算机资源未能物尽其用,学机比例失调。在我校,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和行业优势比较明显,生源普遍较好,学生多,机房少。但由于可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有限,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
(3)课程安排存在不足。计算机基础课只由一门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组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时间只安排在某一个学期完成,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存在着很大难度。
(4)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不均。有些学生来自边远山区,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虽然学习热情高,但苦于基础差,无从入手。实际上,大部分学校没有实施分层教育。
(5)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大多学校没有提供课外上机机会,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得不到很好地发展。
(6)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单一,没有真正把计算机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当中,没有与专业课课程有效结合起来。
2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措施
2.1 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这个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各方面联合起来共同处理,首先学校修订合理、适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让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让学生权衡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比例,让学生明白学好计算机基础课无论是对医药行业的信息化,还是对以后从业的需要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笔者在上第一次课时候会向学生灌输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整体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2 以实践为导向,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众所周知,计算机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多动手,多上机才有助于这门课的真正掌握,但由于计算机学习环境比较缺乏,学生跟计算机的比例失调,远远达不到全机房授课的局面,导致学生缺少了大量实践操作的机会。由于教学知识点多,而上机时间少,有时学生还未能来得及掌握旧知识点,教师又不得不开始讲授新的知识点。所以,应加强学校计算机教学环境建设,增大上机授课与课室授课的比例,多创造条件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2.3 改革课程设置
在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安排在某一个学期授课,此门课程为6个学分,知识点覆盖面广而多,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存在很大难度。所以建议在授课时间上加以调整,将一个学期的授课时间改为两个学期。
2.4 授课前进行入学计算机能力测验,实施分层次教学,改革考核模式
鉴于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授课前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将有一定计算机(下转第84页)(上接第72页)基础水平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开,分为入门班和提高班。对于入门班的同学,要从基础开始讲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提高班的同学,可以直接从应用开始讲授,以上机操作为主。另一方面,将学期考核改为上机与笔试相结合,两者并重的方式。平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放入大量的学习资料、习题、模拟题,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到期末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上机实验课、期末考试和平时表现三方面的表现按一定比例综合核定最终成绩。这样既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5 创造课外上机机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1)在中职学校,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机房在课余时间一般不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其实,在做好机房相关管理措施后,可以在中午或下午放学后开放机房资源,提供一个课外学习的环境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比如任务驱动法,以教师设计任务增进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提出任务激发学生兴趣,以完成任务掌握学习过程,以完善任务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精心设计好任务后,让任务来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我在实施WORD教学中,设置了七个知识点:WORD基本操作、文档编辑、字符格式化、文档排版、表格制作、图文处理、页面设置,然后选择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实例(写一封信,制作一个课程表等)来作为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以上知识点的目标。又比如项目教学法,布置一个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项目,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并协助学生进行项目分解,然后逐一实现,最终完成整个项目。在WORD表格制作这一知识点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参加供需见面会),布置一个表格型的简历项目。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恰当的任务和项目来点拨学生的情绪,学生自然就会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和兴趣。
2.6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应与专业知识相联系,相结合
关键词:英语;特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19-01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高职英语基础课教学如果继续采用字词句法讲解加做题操练的传统方法,难免事倍功半、出现学生厌学、弃学现象。为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英语教师必须设立一些关乎学生利益的近期目标,将英语学习与其专业学习、职业生涯结合起来。校企合作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体验职场环境、了解工作技能要求的机会,也给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提供方便,通过与哈尔滨铁路局等铁路企业,特别是铁路客运部门的多年合作,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分析基础上,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引入职业教育先进理念,结合铁路企业对后备员工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改编公共基础英语教学计划,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开展实习实践服务活动,探索突出高职专业特色的英语基础课教学之路。
一、基于工作环境明确课程定位
高职英语在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基础必修课,理论加实践课型,由一学年的英语公共基础课外加一个学期的英语专业基础课组合而成。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上,复合课程体现了英语基础知识与铁路行业知识的有机融合,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以英语为工具宏观感受铁路运输专业领域,再通过铁路运输英语的应用巩固拓展英语知识基础。从过程和结果上,教学过程包含知识、拓展、技能、应用各个方面的具体项目,目标教学及评价体现在学生能力评估上面,联系铁路客运、货运工作实际,设计多数学生力所能及的现场应用分解目标,突出教学、实训内容的吸引力和行业话题性,有助于学生摆脱被动应试惰性,乐于参与教学互动并建立学习探究兴趣和创造性运用职业英语的信心。
二、根据学生能力确定教学目标
在努力落实《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英语教师结合不同专业方向和岗位需求分解教学具体目标,提出“人人开口,天天英语”的倡议,以高速铁路建设和国际化发展的行业前景鼓舞学生,激励他们做好语言、素质各方面的准备。高职英语理论、实践教学比例为1:1,课堂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项目任务、分组互动,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分组模拟铁路工作情境安排学习和实践任务,使学生掌握必需、实用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突出岗位应用,侧重铁路通识教育,增强就业适应性;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有客运、货运、行车三个职业方向,其中用到英语最多的是客运方向,包括客运业务、列车作业两类工作任务,有客运员、列车员、值班员等起始岗位,根据其两大主要类别的岗位工作情境、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教师编制详细的《铁路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要求分解表》,在通用英语教学之中有机融入客运、列车岗位英语教学目标和内容,后期集中进行铁路运营岗位英语技能训练。日常教学目标落实在各学习团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发掘到由字词到句段和篇章的、循序渐进的铁路专业英语应用上。
三、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第一学年的通用英语教学以国家规划统编教材为主完成,循序渐进开展听、说、读、写、译的巩固学习,在每个单元配合铁路专业相关情境的应用实训,通过《铁路英语综合实训》的教学任务书、评价表把主教材通用话题与铁路应用项目两部分内容自然结合起来。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的岗位技能训练以工作过程应用为主,使用《实用铁路交通英语》这样的专业基础课教材,通过铁路运输情境的专项对话和技术资料解读讨论实现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过渡衔接。采用校内(模拟站、车)实训和校外(春运)实习集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岗位工作中用英语“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
通过项目教学和训练。每个单元都采用理论讲练和项目实训结合的形式来完成英语听、说、读写译任务,逐渐增大互动和实践教学比例,师生共同寻找教材话题与未来铁路专业岗位工作的结合点,使社会生活情境与岗位工作情境自然衔接、相互融合。比如学习主教材“greeting andIntroduction”的内容可对应进行列车员客运员的涉外礼仪服务训练,从“Talkingabout the Weather”可以延伸到风雪雷电天气对铁路行车和旅客乘降的影响,学生就能够想学和学会用英语解释临时停车或列车晚点的原因等情况,并非常关注各种自然现象对铁路交通的影响,及其英语表述。
四、参照教学反馈变换方法手段
针对不同训练内容,根据学生接受和参与的情况,教师会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多种活动以增强教学效果。听、说教学部分,我们主要采用交际法,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师启发引导同学开展学习,注意及时鼓励和纠错,对学习有困难不爱开口的同学,反复播放录音录像带动模仿,或借助团队竞争加强调动,确保活动覆盖面和因材施教;读写译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其他各种适应性的教法___如视听法、翻译法等,全程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预习、学习、竞赛,激励合作互动。
五、根据教学效果改进考核评价
突出专业特色的英语基础课教学,要求教师熟悉所任课专业的工作过程和英语应用,具备“双师”素质,教学中体现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全过程,只讲授理论知识的高职教师属于起步,让学生理解和能用是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能够引导学生在岗位应用、总结分析、调整后达到“变通善用”才是成功的教学。对学生,采用“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特别考核用英语处理岗位工作的能力,考核方案中笔答占总成绩的50%,学习实践过程考核占50%,用来督促出勤、作业、活动参与和课内外实践,包含30分的“角色扮演会话”考核。必须在小组合作、铁路客运服务岗位情境中完成,紧扣英语学习的交际性、应用性,突出知行合一、学做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铁路岗位实习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参与学习竞赛,获得考核加分与能力锻炼。
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英语基础课不再是学生头疼和惧怕的课程,而成为通往专业学习和未来岗位的窗口,英语课堂气氛活跃,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非常丰富,各项等级考试和学习竞赛成绩逐年提高;在多次选派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种大型活动的交通服务,支援南方铁路局春运、暑运服务工作中,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和一致好评,树立了高职院校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 公共基础课 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在课程门类和教学时数安排上各不相同,除“思政课”和“体育课”外,其他公共基础课各校开设情况差异很大。总的来看,公共基础课的课程门类与授课时数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致使公共基础课不能正常有效地发挥育人作用,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缺乏继续学习的能力,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岗位迁移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建设滞后的原因
1.认识上的偏差
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认为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的文化素质及学习能力已经能够满足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没有必要再开设公共基础课;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就是来学习一技之长的。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学生不重视对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职业教育的管理者不重视公共基础课课程建设,
2.“泛职业化”思潮的影响
由于“泛职业化”思潮的影响,高职院校过于迎合企业的需求,片面强调职业教育同企业生产岗位的“无缝对接”,学校只单纯传授生产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3. 理论教学学程缩短、实践教学课时量增加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校实行“2十1”教学模式,两年时间在校学习,一年时间进行生产实习,致使在校学程缩短,总课时量减少。另外,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工作岗位适应期,学校不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一门专业课一学期一般要设置2-4周时间的教学实习。理论教学学程缩短、实践教学课时量增加,公共基础课课时必然就减少了。由于课时量减少,导致公共基础课被边缘化。
4. 公共基础课教学自身存在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公共基础课教学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致使公共基础课的地位逐渐下降。
5. 教师资源缺乏
部分高职院校,或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或由于考虑教育成本,无力开设更多的公共基础课。
二、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意义
1.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需要
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任何一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高职学生要想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技术,就必须学好公共基础课。
2.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是学生求职就业需要
前国务院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目前,企业用人除了要求毕业生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外,更注重其劳动态度、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品德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而公共基础课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
3.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可继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职业岗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已经不会再是从一而终,工作岗位在不断的变化。大学生如果只掌握针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必须通过对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迎接未来多变的职业岗位的挑战。
4.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是确保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要想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单靠专业课课程体系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构建科学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只有把两个体系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