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原生物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细菌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要过夜,所以病原生物学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不能一次完成,而是分为几次,其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需要3次才能完成,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需要4次才能完成,前后持续一到两周的时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每次实验课只是被动地按照任课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的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2007级本科临床、麻醉、预防和全科专业开始,我们在不改变实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通过统筹合理安排,在这两个实验项目之前先进行4个学时的化脓性球菌感染和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临床医生的角色,课堂上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医学常识分析病例,解决如何进行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问题。通过两次病例讨论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程序,再接下来进行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时,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明确每次实验课的目的和内容。病例讨论课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医学生丰富相关的医学知识。
2实验项目的整合
本科临床、麻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共计36学时,2009年将2007级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整合为16次。实验项目及主要内容和排序如下。第1次(4学时):微生物学实验注意事项、消毒灭菌、细菌的培养方法、自然界细菌分布的检测、紫外线杀菌试验和细菌的生化反应;第2次(4学时):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油浸镜使用方法、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的观察;第3次(2学时):化脓性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4次(2学时):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5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一)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一);第6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二)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二);第7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三)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三);第8次(2学时):肠道杆菌分离鉴定(四)、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一);第9次(2学时):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二);第10次(2学时):综述及实验设计展示及总结;第11次(2学时):线虫(一);第12次(2学时):线虫(二);第13次(2学时):吸虫(一);第14次(2学时):吸虫(二);第15次(2学时):绦虫;第16次(2学时):其他寄生虫及食源性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决定将2011级临床、麻醉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和排序进行再次整合。将原来2次病例讨论课,即第3次课和第4次课合并为1次4学时病例讨论课;12h的寄生虫学实验课,即第11,12,13,14,15,16次并为3次4学时;第9次和第10次合并为1次4学时。调整后的实验课学时数并没有改变,但由原来的16次合并为11次。整合后的实验课运行起来更加流畅和系统,每次实验课的主题更加鲜明,更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掌握,同时也降低了实验课教学的难度。
3实验项目的完善
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是医学微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实验,能够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对病原体分离鉴定程序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的过程如下:样本接种鸡胚,培养3d;3d后吸取尿囊液通过血凝实验检测是否有病毒增殖及其滴度;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病毒的型别和滴度。以往的实验中,血凝抑制实验一直由教师做标本给学生进行示教,学生自己并不动手操作。由于血凝抑制实验中需要设置病毒、血清、红细胞等对照,又要配置4个单位病毒液,血清还要进行倍比稀释,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原理也是难点,学生若不亲自操作,大多一知半解,实验效果不佳。因此从2011级本科临床、检验专业开始,对血凝抑制实验进一步完善,由教师示教变为学生自己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流感病毒分离鉴定的理解更加透彻,加强了对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往在该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教师授课也更加容易。
4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开展
自2009年(2007级学生),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开始进行开放实验室活动,实验项目逐渐从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寄生虫学标本检查更新到目前的培养基的制作及消毒灭菌和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等项目。培养基制作及消毒灭菌项目正好与实验课项目细菌的培养方法衔接,使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加强了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无菌观念,也为后续实验打下了基础。项目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的实验标本采自学生自身,使病原生物学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该实验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实验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5创新实验的开展
针对本科临床1-8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的特点,从2007级学生开始在临床1-8班布置有关于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某一知识点的综述写作任务。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组内自行安排各自任务,各小组要在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最后一堂实验课上形成一份纸版的综述报告和一份PPT演示文稿,在实验室进行展示,任课教师作简短总结。课后挑选内容丰富、深刻、能反映某一领域最新进展,并能提出自己见解的水平较高的综述推荐到校报发表。学生对命题综述的写作积极性很高,普遍反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综述的写作任务,不仅掌握了相关内容的前沿知识,还学习了查阅文献方法,加强了写作能力,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
6实验课考核方案的修订
1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
当前在国内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共性问题,如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不能完全落实等,这给实验室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3]。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病原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以往病原生物学体系建立的实验室安全规程并不能完全切合现在病原生物学研究体系的工作环境。譬如: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一些新的实验操作需要新的安全流程[4]。这就需要新的安全教育,需要对新的实验室安全体系及流程不断更新优化[5]。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都需要不断更新学习。
2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可行的措施
2.1强化思想认识首当其冲
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6]。因此,减少不恰当的实验室人为操作,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思想意识上引起重视首当其冲。医学院校的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对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医学背景出身,对实验室安全有着足够的认识。殊不知,越是大意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强化思想认识成为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在实验室工作多年,部分人员往往安全意识逐渐淡薄,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疏于形式。要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督促带教教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结合自身所在实验室情况,认真学习各类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并结合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针对实验室新出现的问题,随时补充完善相关规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规范准入规则尤为重要
在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应组织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安全的各个内容,确保相关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污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等。同时在相关人员结束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进入实验室后,该实验室的带教教师或工作人员应结合本实验室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安全教育培训。比如,在使用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时,或使用有可能发生溅溢的试剂情况时,必须采用护目镜等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锐利的针头时,事后必须谨慎处理针头等锐利物品;针对特定实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如超速离心机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等。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初期,所有工作均应在高年资带教人员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复杂大型仪器。
2.3过程监管时刻不放松
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涵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过程监管时刻不能放松。要从多环节入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3.1人员方面。明确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标准操作规程之后方可独立开展工作。
2.3.2实验室内从事活动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实验室环境,养成在实验室时刻警惕安全事故的习惯。在实验工作区内禁止吸烟,不得喝水、吃饭等,同时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污染等。
2.3.3实验室仪器培训方面。对每件大型仪器设备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如离心机,PCR仪等,对新使用者进行操作示教,并指派专人维护,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4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培训方面。通过对实验室相关人员和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尽可能将操作、收集、处理废弃物的危险概率将至最低,进而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确保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更好的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并建立具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身特点的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方法和体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相对统一的尺度和标准,为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重大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疾病防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杨国威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参考文献:
[1]于敏,皮之军,李建海.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及事故预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207-209.
[2]周正统.医学实验室的几个生物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J].微生物与感染,2010,5(2):126-128.
[3]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4-86.
[4]胡寒燕,王衍海,张瑶,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2074-2076.
1.素材管理见名思意,各种资源灵活插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授课过程涉及很多图片、动画、视频、网址等资源链接。如果达到课件快速读取,并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职业情景需要积累大量素材。平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整理建立素材库、案例库,灵活导入资源。同时利用百度网盘、360云盘、金山快盘等网络硬盘做好素材的同步与备份。
2.幻灯片的同步讲解和注释为了强调教学重点,解释难点,便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课件中的每张幻灯片都使用Storyline同步录制讲解录音,学生在浏览课件的过程中同步收听录音解释,同时也可以将录音暂停或静音。另外,针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章节中定义多,知识点多,不利于学生识记的特点,将章节中的名词进行收录,便于学生查阅。如在讲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中,针对逆转录病毒、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名词进行收录,易于查询。在左侧栏目中还有注释菜单,可以针对每一章幻灯片设计文字注释。
二、交互性测试题的制作
交互性测试题能够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强化技能。利用Storyline2.0软件设置各种题型,如针对HIV的传播途径,设置多选题;针对AIDS的症状知识点,可以设置病例分析题;针对HIV的复制,可以设计图形拖拽题等。Storyline2.0软件也可以设计试题库,从试题库中随机调题,设计固定时间内答完,并计算出考试成绩,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而且可设计在完成测试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便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生网络学习中,可以任意时候进行网络测试,系统可以自动对客观题进行评分,做完后提交,还可以浏览正确答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三、教学中应用体会和启示
1.优化教学方法,促进于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Storyline设计的课件可到网络支持各种格式。的课件除了Flash格式外,还可以HTML5和iPad等移动设备格式。课件包括学生模拟实践操作、匹配测试题、页面交互图层设计等。凭借这些丰富的互动元素,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临床工作环境,使医学教育中遇到的难点化解,复杂的问题化为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学生学习可谓寓教于乐。学生可以方便的浏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追踪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根据反馈信息,优化课件内容。
2.强化职业技能培养,突出护理专业特色课件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设计。如建立情景模拟,围绕知识点建立案例库,加强实训环节的模拟与练习等。学生通过课件中的情景模拟,仿真案例库等仿真设计,便于充分理解知识,探求重点和难点,最终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互联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传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课本内容过于枯燥,难以掌握前沿知识医学基础
知识是医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随着高校的课程改革,很多基础课时被大大压缩[1]。由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知识点较多,课时较少,课堂上老师只能着重强调重点难点,难以展开说明,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医学内容较其他课程相比,记的、背的较多,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由于课时以及学生的兴趣不足,一些医学前沿知识以及最新病例也无法很好地扩展开来,不能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医学动态。
1.2教学方式较落后
课堂教学主要还是通过PPT进行讲解,与学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后学生难以找到老师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由于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学生很少会主动自己去网上搜索课程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互联网+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应用对策
2.1将互联网+引入课堂
目前,在课堂学习中互联网+引入最多的是QQ、微信。QQ、微信是一种集交流、共享、文件等多方式的平台,将其引入课堂中,对教学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1.1延伸课堂教学
打破传统课堂上课模式,告别2学时学习完即结束,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线上线下优势。如通过相关平台上传教学资料,实现资源共享[2],教师可以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课件、案例、动画展示等上传,供学生下载学习。通过交流的功能,线上帮助学生解答疑惑,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统一解答,进一步帮助学生吃透知识点,更好地了解课本知识。通过平台建立讨论小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3],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和老师提出问题讨论两种方式,由学生自主发挥,老师从中进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乐趣。通过传递文件的功能,相关前沿知识,让学生能够集中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发展较快,课本上的传统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可通过一些新闻或者最新的医学动态,帮助学生将实践与临床相结合。
2.1.2提高教学质量
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较轻松的环境,通过网络畅所欲言,学生可以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可以通过网上投票、一对一聊天等方式,来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从而进行改进,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交流新的知识要点,讨论新的案例,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分享。通过网络平台带动了“网上评教”、“网上促教”[4],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2改进教学方式
目前,比较热门的教学方式包括专题讨论、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互动式教学等[5],互联网也催生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课堂。在新时代网络背景下,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慢慢兴起。《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引进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从临床案例引入学习主题,例如讲解狂犬病毒时,可引入狂犬患者的病史,包过感染途径、发作的症状等,再进一步介绍狂犬病毒,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双方探讨,激发教学双方主动性,例如讲解破伤风梭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思考下感染破伤风所需要的条件,并鼓励同学进行讨论,进而探讨破伤风梭菌的生存条件。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44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由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这三门学科整合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关系密切。为了达到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如下的改革和探讨。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程内容繁多并且复杂,特别是医学免疫学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枯燥,学生较难理解,如果要让学生在这有限的几十个学时内把这些内容融会贯通,就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医学微生物学这部分内容,因为这些微生物个体微小、种类繁多、结构比较简单,我们肉眼看不到,所以,学生对它们缺少感观认识,再加上知识点比较零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1]。根据这种情况,调整了教学内容顺序,如微生物各论教学:以往是按照细菌、真菌、病毒这个顺序依次讲授各个病原体,但是目前我们是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为主线进行讲授,如经消化道传播的病原体,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病原体、经接触传播的病原体等。这样琐碎内容系统化,学生乐于接受且记得牢固[2]。人体寄生虫学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医学蠕虫学和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稍加了解,讲授的重点是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特点及其致病性等方面,至于其流行特点和防治原则了解一点则可,这样,教学重点突出了,学生感到清楚明白。医学免疫学这部分内容,由于免疫学这些年飞速发展,并渗透到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及其广泛。可是大部分学生反应免疫学抽象难懂,根据这种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免疫学基础只重点介绍免疫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抗原、免疫球蛋白与抗体、补体等。这些内容简单,但却是临床免疫学的基础,临床免疫部分重点介绍一些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内容如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及免疫学防治和诊断等。
2 改进教学方法
2.1 对比讲解式教学法
本门课程中医学微生物学部分细菌、病毒的种类繁多、特点复杂,学生易懂但是难记,容易混淆,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依次讲解每种细菌或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就会显得单调、贫乏,学生会觉得无趣,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对比讲解法,如针对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等方面进行对比讲解。这样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知识点也掌握好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2.2 启发式教学法
传统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枯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3],这就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现在使用比较多的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有PBL法等,把问题或病例讨论作为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4],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活跃状态。如在讲授超敏反应时可以提出为什么病人在医院注射青霉素前需要做皮试?为什么注射青霉素后需要在医院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再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如在讲解狂犬病病毒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狂犬病病人发病时候的临床表现,让学生对狂犬病病人有个大体了解,然后提出问题如人被狗咬了一定会得狂犬病吗?被疯狗咬伤后该如何处理?这样学生为了解问题的答案,就会主动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来,提高了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融合了文字、图像、动画等,避免了传统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感知兴趣的缺点[5]。人体寄生虫学部分是经典形态学科,主要研究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流行特点等,传统寄生虫学授课模式是以教师在黑板写字、绘图并配以挂图为主,由于直观性差,缺少鲜明生动的动态效果,并且教学信息量少,进度慢,学生难教难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寄生虫图像真实,又配以动画及合适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视觉、听觉并用,其效果远比挂图要好,并且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医学微生物学部分也有许多形态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其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各种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学部分中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是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同时又是重点内容,在多媒体教学时,可运用示意图并配以简易动画来展示每条途径,直观形象,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其内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效果,使知识获得全面表达,加深了学生对课题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6]。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按照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维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178.
[2]刘维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法探讨[J].中医药学刊,1999,35(5):41-42.
[3]张业霞,王宗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3):311.
[4]魏薇,李群.关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安徽医药,2007,11(3):275.
[5]张玉玮.医学多媒体教学的三大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48.
[6]南克勉,吕少文.多媒体技术在医学CAI课件中应用特性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16(4):226-228.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学习。对这门课程有没有兴趣是能不能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兴趣的培养要在学习之初就应开始进行。笔者在上第一节课时,通常会提出下面的问题:“动植物的尸体为什么会腐烂?器官移植后为什么会发生排斥反应?注射流感疫苗能百分之百预防流感吗?我们可以和艾滋病人握手和拥抱吗?同一种疫苗为什么要重复注射?给患者输液时遇到过敏性休克怎么办?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吗?”通过这些同学们熟悉但不知道答案的问题,立刻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同学们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可以告诉他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你们就会知道上面问题的答案”,从而让同学们感到这是一门很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也要不断强化他们的兴趣。例如,讲到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时,可以联系最近很热门的超级细菌,告诉学生“超级细菌就是超级耐药菌”,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合理应用抗生素。通过不断的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内容,修订授课计划
这门课程共54学时,如果按照正常的授课计划进行授课,过多的内容会使老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糊涂。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有些章节可以不讲,有些章节的讲解要详略得当。例如,补体系统、免疫耐受、医学节肢动物可以不讲或略讲;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部分可以重点讲各种杀菌和抑菌的原理,消毒剂的种类及用途可以略讲;在讲到细菌学理论时,对于相关的细菌,可以把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如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等内容列成表格,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既节省时间又简单明了。
三、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板图和挂图,现代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技术,二者各有优点,要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身,灵活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将不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地表现出来,变抽象思维为形象认识,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例如,各种微生物的形态及各种传染病的病理改变,通过图片演示出来,会比教师的单纯讲解效果要好。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媒体教学无法完全取代的。因为板书和板图方便灵活、循序渐进、图文结合、重点突出、随讲随画、随画随讲,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应答的过程等内容时,通过板图的方式讲解,学生会更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无菌操作的观念
微生物实验绝大多数要求同学进行无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严格要求,同时通过一些实验来验证微生物的存在,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有菌观念,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实验和工作中更好地执行无菌操作。例如,微生物的第一个实验安排培养基的制备,对于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同学,因为其做出的培养基长出大量杂菌,要求他们重做实验,直到合格为止。第二个实验安排细菌接种法,严格按无菌操作做完这个实验后,要求学生将空气和咽喉部细菌检查、皮肤消毒实验、紫外线杀菌实验也一起做完。通过这个实验,让同学知道微生物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从而树立有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以往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线虫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是按照课本的编排,按照线虫总论-各论(蛔虫、鞭虫、钩虫、蛲虫、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等)每个章节讲解,每一部分讲完后只是对所掌握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并没有对整个线虫章节内容进行综合对比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且使学生难以形成深刻印象。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线虫章节的各种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线虫部分教学进行了一些改进,进行了综合性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定2013级临床专业1、2班学生共346人(其中1班172人,2班174人)作为实验对象,两个班学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家庭环境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研究方法
在1班的理论课教学中,按照常规的总论-各论(蛔虫、鞭虫、钩虫、蛲虫、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的方式进行讲解,讲完后仅做一般性的回顾。而2班理论课教学中,按照总论-各论-综合性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综合性对比教学中,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已讲过的线虫部分内容20分钟,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黑板上填充表格(表1楷体字为答案),由老师进行综合讲解各个部分知识的联系与推导,教学完毕后,从题库中抽取一定量的选择、填空,简答和论述题做成试卷供学生作答并同时进行学习行为态度的问卷调查。
1.3统计方法
将学生的试成绩和问卷结果录入EXCEL表,应用SPSS13.0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临床1、2班学生成绩对比
临床1班的学生平均成绩为72±5.45,共有141名学生测试结果在60分以上,及格率达到82%;临床2班的学生平均成绩为84±6.19,共有157名学生测试结果在60分以上,及格率达到90.2%。通过比较发现,无论是学生的平均成绩还是其及格率,2班人数均好于1班(见表2)。
2.2两种教学方法评价
选择5个项目作为两种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在5个评价指标中2班的评价结果都要好于1班,P
3讨论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包括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学3部分,各部分都保持其独立完整性,其实是本科三门课程的综合,内容繁多且相互联系性不强,尤其是人体寄生虫学部分,各种各样不同生活习性和致病途径的寄生虫更是让学生感到头脑发胀,考试前的死记硬背更是容易混淆所学的知识。
LIAO Li
(Jiang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xi Fuzhou 344100, China)
【Abstract】QQ (Tencent)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mobil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in China. It is very popula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t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Immunology and pathogenic biology is very complex, it is basic course of medical students in medical colleges. Due to its profound theory and abstract content, lack of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knowledge points, Immunology and pathogenic biolog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course in the basic medical cours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mmunology and pathogenic biology QQ mobile Internet teaching platform as an auxiliary teaching, this paper conducted a certain exploration. In conclusion,QQ network platform can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s in learning,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enhance the mutual tr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timulate teachers' enthusiasm in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QQ; Immunology and pathogenic biology; Mobile Internet teaching platform
《免疫?W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深奥、内容抽象、各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等特点,使其成为医学基础课中最难学的课程之一。部分学生反映在学习过程中易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心理。因此结合时代特点,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建立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有助于师生教与学的开展。据调查大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机,QQ是学生聊天交流的重要软件之一,普及程度非常高。近两年作者通过建立“QQ群”等方式,在师生之间搭建网络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内容多,难度高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由上篇医学免疫学、中篇医学微生物学和下篇人体寄生虫学构成,内容繁多。其中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前沿学科,要理解需要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知识作为铺垫,是公认较难学的一门医学课程[1]。该科目理论性强,概念枯燥,随着内容的深入,尤其学习到免疫细胞这一节时,大量的细胞表面标志让学生倍感学习吃力,易产生厌学心理。医学微生物学中细菌各论这一部分罗列了几十个病原性细菌,极易混淆,难于记忆。
1.2 课时有限,师生互动少
近年高校增加思想政治课程的比重,减少了医学基础课的课时,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原总课时为68学时,其中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16学时,如今压缩为总课时51学时,理论课39学时,实验课12学时。由于学时有限而课堂教学内容多,进一步减少了师生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有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减退。
2 研究的资料和方法
关于研究对象方面,选择15级大专护理学生,共6个班400人,随机抽3个班当成本次研究的对象,利用QQ网络平台辅助教学;阴性对照为剩余3个班约200人,采用传统教学法。研究方法为:首先,第一节课,公布建立的 QQ 群号;然后,教师指导该班学生,选择学号和姓名的方式,申请入群,并加教师的QQ为好友;最后,借助于实践网络,进行彼此讨论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借助 QQ 开展辅助教学:
2.1 通过QQ实现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定于每个周四,晚上八点至九点,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借助 QQ 群集中解答学生疑问,并且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可以开展讨论,引导学生一起思考解决问题。平时任何时间学生可以给教师留言提问,探讨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建议和设想等等,真正做到每周的知识每周消化。
2.2 通过QQ实现教学资源的传递
医学免疫学部分内容十分抽象难懂,如:补体的激活途径、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免疫的过程等。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部分内容,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播放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视频和教学动画,但因为课时限制很多动画只能放一遍,无法仔细讲解。任课教师可以借助QQ群和QQ空间,把大量和教学相关文件上传后,学生就能够自动下载,课后观看自学。
2.3 通过QQ实现在线批改作业
教师可以借助 QQ 共享,公布上传习题,然后学生在规定时间之前,下载完成作业,并将完成的作业上传供教师下载批改。
2.4 通过QQ拓宽课堂
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前沿学科,知识更新非常快,教师可以借助QQ空间和QQ共享将趣味性强、前沿的知识共享给学生,让学生第一时间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结果[2]。同时,近年来H7N9禽流感等疾病频发,课本上相关的防治知识较少,教师可以上传相关知识供学生学习。
3 研究结果
测量指标分两部分,学习兴趣、教学评价及是否增进师生情感等主观问题选择自行设计问卷,实际教学效果以最终考试成绩方式,进行统计分析[3]。通过QQ网络平台,教学反馈与评价方面,实验组78%的学生认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实现充分提高。85%的学生认为,可以增强对于知识掌握。91%的学生认为,可以拓展教学。同时86%的学生认为,可以起到增进师生感情作用。而那些选择 QQ 网络平台,接受辅助教学学生,最终考试成绩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充分对比表明,那些选择 QQ 平台学生,在最终考试成绩方面,普遍高于其他学生。
4 研究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得出QQ网络平台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优点如下:
4.1 构建有效的教学辅助平台和支撑平台
利用 QQ 群邮件的文件传输及文件共享功能,教师可以方便地传输和共享教学资源、上传与下发作业,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平台的搭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资源用于自主学习,强化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4.2 培养学生学习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充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坚实基础,为良好的医患关系做铺垫。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提问受限,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多不好意思举手回答问题,而在 QQ 群上进行讨论时,由于网络的氛围较为轻松,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大胆地发言,平时较为内向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带领下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每个人的发言全体群成员均可见,故无论是否参与发言讨论,每位学生都可以从中学到相应的知识,较传统课堂有更高的效率。
4.3 增进师生情感,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高校教育课时数有限且师生比低,往往一个班约70个学生只有一名教师授课,教师与学生现实中接触的机会比较少,甚至会出现结课后学生不记得教师的姓氏。QQ网络平台的出现为师生的情感培养创造了机会,消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顺畅。
4.4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QQ 网络平台中运用讨论式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锻炼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为了避免回答不出学生提问的尴尬,就会主动查找资料,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及时掌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79-02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2]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